资源共享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4:55

资源共享理论篇1

关键词: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51-02

图书馆联盟是现代社会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形式是区域图书馆联盟。区域图书馆联盟是通过资源共享的模式,来满足广大读者日渐增长的需求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的必然发展阶段和行之有效的途径。作为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存在模式,区域图书馆联盟可以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用,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合作的理想模式就是图书馆联盟,而要建设一个图书馆联盟,一定要先了解图书馆联盟的方方面面。在网络时代,要建设图书馆联盟,必须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加强图书馆间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资源共享,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空间、资源的性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一些问题。信息资源不只是文献信息,还包括与它有关的技术手段、设备构成和资金投入情况等各种因素。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中介部门,是信息提供、存储、分享的中心。信息,是在不断地更新、交替的。所以,图书馆一定要与时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图书馆一直都在履行着至关重要的社会职能。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满足整个社会信息化需求、跟随信息化时代的脚步,已成为各个图书馆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仅仅依靠某一个图书馆的力量已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界很早就开始研究资源共享的问题,但是这种研究大多是单纯的信息资源共享,很少会去真正实现一定区域内的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共享模式,以求为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区域理论及资源共享理论概述

(1)区域,英文region,国际社会对区域的定义是:“由于地理因素,使得地区部分如邦或州等得以相互结合,并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互相依赖关系。”

图书馆作为独立的实体,必然处于一定的区域之中,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由于地理因素的关系,在业务、资源、环境等等方面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是区域图书馆联盟存在的必然因素。由于图书馆的特殊性质,区域联系的范围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所变化。

(2)资源共享理论。

资源可分为两种类型:通用性和专有性资源。前者一般是指公开的、通用的、不包括特定资源的;而后者一般是指具体的、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为某些特定人群所属的。但这两个概念容易让人迷惑,以为只能共享通用资源,不能共享专有性资源。而事实上,这两个概念都不是绝对的,都具有相对性。有些情况下,通用资源的共享范围反而是有一定要求的,这可能是受系统的或地域的影响,而对在不在这个范围内的人来看,通用性资源就变成专有性资源了;另一种情况,专有性资源的共享范围也有可能在特定的一些范围内,可以通用,相对来说,就变成通用性资源了。

在许多国外的案例中,信息共享空间是参考咨询、媒体服务和数据研究服务三种图书馆核心服务的延伸[1]。

2区域图书馆联盟概述

“区域”,是一个地理方位概念,指地理上的某一范围的地区。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区域概念是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来考察,而这个区域,或为跨省的大区域,或为省区域,或为地县层次的区域范围。一个区域内的图书馆形态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构成了一个区域的图书馆事业,为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相同的图书馆服务。而区域图书馆间为了满足各种区域用户的需求,必须要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其合作的形式就是要建立起图书馆联盟。

“联盟”,英文即consortium,意为“伙伴”。Libraryconsortium,在图书馆学术语中,意为图书馆的一种正式联盟,通常限于某一地理区域,某一类型或某一学科领域的图书馆,组织起来实行自愿贡献,达到改进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的获取[2]。

于湖滨等在文献[3]中认为,区域图书馆联盟是指由地理位置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制定相关的章程规则,签订合作协议,组成的区域性联盟。区域图书馆联盟是为了把单个的图书馆都集合起来,利用每个成员馆的人力、财力资源,完成一个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联盟的一个重要组成形式。区域图书馆联盟可以是基于文献信息资源实体的联盟,也可以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联盟。从我国众多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来看,区域图书馆联盟多为实体与数字相结合的复合式图书馆联盟。目的是促进地区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图书馆合作交流。

总结一下,区域图书馆概念不可或缺的元素:(1)地理元素;(2)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元素;(3)资源共建共享元素;(4)为区域用户服务元素。

3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功能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功能随着社会和用户需求的发展而改变。经历了传统图书馆的联盟以印刷型资源为基础,开展馆际互借、文献复印优惠等文献实体共享合作以及联合目录、联合期刊目录等资源共享合作项目。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也增加了参考咨询、联合编目等资源共享方式。现在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是以纸质文献借阅、流通、资源目录共享、馆际互借、电子资源联合采购、业务交流服务等为基础。实践证明,区域图书馆联盟订购电子资源,一般比一个图书馆单独购买同一资源优惠25%~45%。并且,图书馆联盟的人力资源共享,能有效地利用各图书馆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使有限的人力资源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有利于减少图书馆服务的重复劳动[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个成员馆之间的频繁合作,图书馆联盟的功能一直在延展。如:共享自动化系统、网络技术以及维护方面的共同协作、共建专题数据库、联合编目等。以联盟组织的影响力,拉低电子资源市场的价格,然后,各个馆之间还可以分摊费用,同时,还可以一起拥有数据库的使用权限,一举多得。

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在某一特定地域内,以多个图书馆成员为单位建立的图书馆联合运作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是集各馆人力、物力、财力之大成,促进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长。

联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减少了成员馆的运作成本;二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三是影响信息的创造、销售和营销的未来。

联盟除了传统性的文献互借、参考咨询等服务不变,更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增加了电子期刊的采购、远距离获取服务及网络课程服务,联合网络咨询服务等内容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这些功能将会日益呈现。

4区域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享的关系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内图书馆整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图书馆资源共享(LibraryResourcesSharing),是由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之间共同分享资源的一种形式。资源共享的好处,就是各个成员馆联合起来,就可以用最少的经费,却能获得最多最全的信息资源,建立起单个图书馆无法完成的系统。共享的方面可以包括人员、信息资料、馆藏文献等等。只要各个成员馆都积极发挥各自的服务功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同事沟通协作,就一定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比如CaLiS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资源共享,也缘于在每个小范围区域实现资源共享。而区域图书馆联盟,正是信息化社会、节约化社会的一个必然产物。

综上,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动力在于资源共享,区域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共享,因此,区域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化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必然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Cowgilla,BeamJ,wessL.implementinganinformationcommonsinauniversitylibrary[J].the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2001,27(3):432-439.

[2]theaLaglossaryof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m].edicionesDíazdeSantos,1983.

资源共享理论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理论;共建共享模式

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遵循这一目标,努力丰富馆藏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就成为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各档案馆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然而,各档案馆以一己之力,始终无法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能力的有限性与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档案馆事业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群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个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严重漏藏。基于此种形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开始树立,然而,在传统条件下,档案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档案信息内容与档案文献载体不可分割,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档案信息的共享问题实际转化为物质载体的共享问题,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件档案(指载体形态)不能同时满足两个以上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另外,还存在档案信息传输等诸多障碍,因此,各档案馆只能立足个馆、围绕自身的利用者群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所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很难得到有效实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使档案信息摆脱了载体的约束,档案信息能够实现跨时空的存取,真正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以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不但提供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新发展环境,而且,提出了重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一些档案界同仁对此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仅就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共建共享模式问题谈几点个人思考。

1 思考之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异同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具体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宏观建设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间根据需要而进行全局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布局和协调发展工作;微观建设是指各个档案馆对档案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贮存等工作。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网络环境下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各档案馆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建设、开发和利用档案馆信息资源,追求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全部活动,具体也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不同的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即馆藏建设可以独立于宏观建设而存在,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如果脱离宏观建设就失去了共建的意义;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建设,而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可以认为,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微观建设决定宏观建设,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宏观建设决定微观建设。因此,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和服务范围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的效果。(如下面的图1、图2、图3、图4所示)。

1.1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方面的比较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产生的不同建设效果。在图1中,由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各个档案馆所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复现象,甚至有部分档案信息资源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如图中交叠部分所示),重复建设就意味着档案信息资源覆盖范围的缩小,因而不利于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在图2中,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

1.2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服务范围方面的比较

图3和图4分别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不同服务范围。在图3中,由于各档案馆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之间存在交叉重复,使整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小于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范围之和,只有图中交叠部分所示的利用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在图4中,由于各档案馆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发展档案信息利用者群,因此,服务范围得到最大扩展,并且,可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范围就等同于全体利用者。

综上所述,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是否将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根本区别。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立足个馆,强调依赖个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来满足特定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不能在根本上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以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出发点,强调以整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满足社会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广度(覆盖范围)由整个共建系统来保障,而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专深度则由各档案馆来保障。

2 思考之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影响

2.1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的影响

2.1.1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性建设原则的影响。实用性建设原则要求根据档案馆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则要求每个档案馆在所负责的建设范围之内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不再强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而更加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中,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

性建设原则应该调整为完整性建设原则。

2.1.2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系统性建设原则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要与档案本身的系统性、利用者自身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相一致;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虽然仍对系统性建设原则有所要求,但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它除了要求各档案馆自身建设的系统性之外,更加强调共建共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性建设。

2.1.3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要求各档案馆分别建立自己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资源体系,从宏观的角度形成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资源体系。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体现,但应该注意的是,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要求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是在分工协调的基础上建设特色资源,而不是各档案馆在自主建设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协调,所以,分工协调成为此项原则的主要内涵。

因此,根据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和完整性建设原则。其中,系统性建设原则是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是各档案馆之间的建设原则,完整性建设原则是档案馆微观建设的原则。

2.2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结构理论的影响

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馆藏档案结构由全宗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五个方面构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然要重视资源建设的结构,但对五个构成方面的要求应该发生变化。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结构理论是以全宗结构为根本,针对馆藏资源中每个全宗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进行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全宗结构是由共建系统的分工协调所决定的,因其单一、覆盖面小而不再成为资源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要求各档案馆对于所分工负责的全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领域从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四个方面都要完整收录,作为现实馆藏(或称物理馆藏)的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馆藏应包括四个级别,即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其中,永久保存级的实质就是现实馆藏的建设级别,并且应该是完整级;而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则反映了一个档案馆虚拟馆藏的等级结构。

2.3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理论的影响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是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其中,档案信息的选择决定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

2.3.1 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中,一直存在着“价值论”和“需要论”之争,这些纷争都源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不是以完整级为目标,从而产生了“档案信息选择”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各特定类型领域的档案信息选择问题已不复存在,如果还要讨论“选择”问题的话,那选择的重点应放在档案信息类型归属的选择问题上,即档案馆不再考虑某档案信息是否“有价值”或“有需要”,而应着重考虑其是否属于本馆所分工负责的类型领域。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所以,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品种的齐全;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复本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利用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问题得以解决,所以,传统的复本理论问题将不再过多地讨论,人们将更多关注不同档案信息的“可获得性”。

2.3.2 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的方式。与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的变化相对应,无论采取购入方式还是非购入方式,采取传统补充方式还是采取网络补充方式,原档案信息补充过程中的“选档”环节已不存在,档案信息来源的研究成为档案信息补充理论的研究重点。

2.4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组织的影响

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传统的关于物理资源的组织问题,如档案布局、档案排架、档案收藏等仍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档案信息保护研究随着档案载体形态的丰富而变得更加重要,但“完整级”和“永久保存”的要求使关于档案剔除研究不再有太多的价值。此时,关于虚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变得尤为突出,这一研究,主要涉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问题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揭示与整合问题。

2.5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两个方面,数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保障率、利用者满意率、资源对各领域档案的覆盖率;质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的信息容量、资源结构、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些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实用性原则,立足各档案馆自身的建设情况所采用的。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所进行的资源建设评价,应该依据系统性原则,立足整个共建共享系统选择评价指标,既要考察各档案馆自身的资源建设情况,包括所分工负责学科领域的资源完备情况和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满足情况,又要考察档案馆之间的分工协调情况,包括共建共享机制和虚拟资源的获取方式。由于强调整个共建共享系统的资源保障率,所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不再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同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相比,在建设原则、资源结构、资源补充、资源组织和资源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二者共同的建设目标——提高档案信息资源保障率,使得这些变化始终没能改变资源建设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批判地继承”也许是对这些变化的最后诠释。

3 思考之三:目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是什么

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类,按层次分,有中央型、地区型、省市型三个层次;按载体分,有纸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按结构分,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第一级是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二级为省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三级是地市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四级是县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档案馆作为全国档案馆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馆作为国家档案馆的分馆,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档案馆作为省一级馆的分馆,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结构像树根一样)、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指同

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等)。然而,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能仅仅列举一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最佳模式,实现最佳模式。笔者认为,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此原则含两项内容:即适应国情原则和适应时展原则。(1)适应国情原则。我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必须符合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此其一。其二,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若脱离此国情,资金不能到位,其“模式”也难以实现。(2)适应时展原则。2l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最佳模式至关重要。

二是最大节约原则。此原则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其模式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说其模式要便于利用者获取,节约利用者的时间和经费。

三是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和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是渐进发展原则。所谓“渐进发展”,在此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因为,那种一次性完成模式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不符合我国国情。

五是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性以及档案馆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根据上述原则,笔者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各系统建立档案馆信息资源协作网,再建横向跨系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应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二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第三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联成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地区间共建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由中央档案馆牵头,与一些特大型档案馆联合共建),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以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方宝花.关于浙江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资源共享理论篇3

关键词:增城市;民办高职教育;资源共享;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72-03

增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因位于联结香港、深圳、广州三个大都市的中部,被称为“黄金走廊”。至今,增城市已经连续12年处于广东67个县域经济首位,是广东省著名的制造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基地。此外,增城市政府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将民办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到目前为止,增城市兴办的高职院校有4所,包括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全部由民间投资,极大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受经济危机和中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等因素冲击,国内一些民办学校出现生源不足、学生就业受到影响,部分民办高校都遭遇发展困境、面临着生存危机,民办高等教育转型迫在眉睫。虽然增城市是广州市重要的教育基地,各高校由于办学综合素质较高且学校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仍需要大量人才,还没有出现以上现象,但要居安思危,在继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积聚自身发展特色的同时,如何借助合适的方式提高办学成本效益是必须深思的问题。

在我国,许多大学城拔地而起,城内众大学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共享,以保证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极大地降低教育成本。在美国,不少公立和私立大学纷纷通过采用教育联盟形式进行共享教育资源以节约投资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

最近,由西安交通大学李昌提出的势科学理论逐渐成为管理领域一种有用的概念、方法与理论,引发了研究人员们的注意。本文将应用势科学理论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增城市各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探索如何将教育资源加以整合从而使增城形成一个资源共享、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规模化、集成化和个性化的高职院校教育基地。

二、势科学理论

势科学理论认为,“势”是指有用的信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合信息。势的根本定义是“差别×联系”的信息,即“势=差别×联系”。实际上差别×联系就剔除了一切无差别或无联系的无用信息。势促进了宇宙社会的发展,势等于差别乘以联系或差别除以距离。势的运行规律是差别推动联系,联系推动差别,所以“势趋”不变,宇宙加速膨胀,社会加速发展;势的稳定增长达到某种临界值,系统就发生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从而衍生出各种风险和创新;创新已经成为社会与人基本的生存方式,不能创新或创新慢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生存就会受到危险。研究势的产生和运行机制的科学叫做势科学。

根据势科学理论,势概念包含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联系”和“差别”。一个系统的复杂本质正是由于系统中这两个元素“差别”和“联系”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和耦合产生了巨大的信息量、营造了强大的信息势,从而不断衍生出“分岔”和“相变”的不确定性而展现出复杂。“复”指反复、重复、规律性、嵌套式自相似――联系性,“杂”指多样、杂乱、不同、差别――差异性,所以系统越复杂,系统要素联系越紧差别越大,系统信息量越大势越大(可以证明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1]。

势科学揭示出教育就是教育造势。教育管理的宗旨是将差别大的教育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造就一种教育资源教育势,势的强度越大,发展的速度就越快,从而产生有效的管理决策和创新,培养出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三、基于势科学理论的增城市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意义

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的目的在于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市场供需情况,将各种相关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使其成为具有规模化、个性化和集成化的教育产品,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和教育资源开发,最终提升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助推器。

现代教育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纯粹传授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有关人的成长、组织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性发展问题。当今社会是教育社会,谁掌握了教育,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势科学理论认为,“有效的教育势是指经过融会贯通、整合优化以后具有内在联系的教育势。”有效教育势越大,教育势就越大,学生学习热情就越大,学习效率就越高,学生成材率就越高。将势科学理论引用到增城市高职院校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领域,就是研究增城市各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教育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找出有效的教育势,发现教育资源与管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打破专业、学科和学校的界限,融合集成,优化重组,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高办学效率,在保证质量、形成教育特色的同时极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成本,并且从根本上培养出新型、通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做出贡献。

增城市教育群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各高校地理位置邻近,在增城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是重要部分,并且增城市发展规划年中明确将高职教育产业列为其重点发展产业,所以势科学理论是增城教育资源整合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四、增城市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各校具体办学情况存在差异

教育群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共享是以该群内教育资源的发展为基础的。增城目前的高职教育办学以民间投资为主角。由于没有政府拨款、缺乏财政资金扶持,私立院校对投资办学方面更注重投资回报,在资源投资方面更加慎重,造成教育群内各院校资源参差不齐。

(二)教育群资源教育共享意识缺乏

当初政府集中建立各私立院校并令其地理位置毗邻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虽然不少增城市私立高职院校因是与广东省著名大学有紧密的教学合作而形成自身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利益驱使,更受经费相对不足等因素影响,各高校较多地考虑本校利益,各自为战,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意识不强,对教育资源共享缺乏热情,不愿分享本校有价值的优势资源,害怕在资源共享中失去优势与竞争力。

当今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势科学认为,具有知识的人解决复杂问题的战略就是用知识,因为知识是抽象的,知识越多就能将复杂系统中越多的、差别越大的问题联系起来营造信息强势,当由知识营造的信息势超过面对的复杂问题的信息势时,复杂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任何一家企业都越来越明白自身的知识资源总是有限的,仅仅依靠自身的知识资源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发展出企业所需的竞争能力。所以,在企业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寻求帮助,例如阿里巴巴集团与海尔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在教育界,美国两所私立学校圣班奈迪克学院和圣约翰大学(theCollegeofSaintBenedict)建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互通有无。通过资源共享,两所私立学校不仅缓解化解自身的资源与发展危机,而且可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产生协同效应优势,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2]。

(三)领导不重视,缺乏统一协调各院校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机构、平台、政策

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需要跨学校、多单位范围协调与集中,整合一系列资源和通用过程,置于统一的框架之下,以提供快速和准确的保障。要想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仅依赖各院校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与出面协调。正确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力保障武器。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责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协助各院校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与机构进行协调管理,以及颁布一套完善的教育资源共享制度与政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与不少院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行政参与,没有出台一系列具体有效的调控政策和措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四)教育资源配套不合理的制约

教育资源有硬件和软件资源之分。硬件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网络教育、实验等教学设施器材;软件资源主要是指生源、师资力量、专业、课程和教学管理等。只有硬软件资源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显著地提高教育质量。

由于增城市各高校的投资主要来自民间,校内的硬软件资源的配置往往只注重自身的需求和优势的发展,按照各自原有的思路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增城市高职教育群内整体教育功能的挖掘与提升,这样就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合理。而且,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各院校形成了自己的资源优势项目,在这些优势项目上的硬软件资源配备也比较先进,但其他项目的资源配备就显得不足。笔者了解到,在增城市,民办高职院校专业主要集中在包括机电类、计算机类、外语外贸类、经济管理类的传统文科和几个在增城市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领域,这样各院校的优势资源较集中与重复建设。然而,根据势科学理论,优势资源差别越小,联系越松散,形成的教育信息势越小,教育能力就越弱。并且,没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资源的供给,教育群整体难以实现长期有效的优势互补,制约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发展。

五、增城市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模式构建的基本设想

(一)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

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是指增城高职院校教育群内各个高校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整合与协同管理的体系,指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布局、配置、共享和整合的方法和过程。构建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包括高校自身的建设,如教学质量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善、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学科的建设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通过把教育群内各高职院校的众多教育资源充分组织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统筹兼顾,形成相互配合、支持和补充的局面,极大程度地提高增城市高职院校教育群的竞争力,培养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二)明确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体系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增城市高职教育群共享教育资源的内容很宽广,可择其要素,在课程、专业、实验室、实践基地、图书室、体育场所、老师等重要资源方面实现资源开放、合作、共享、共建与整合。

设计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内容要受到众因素影响。YeaworthRC认为,通过教育联盟建立起来的教育资源共享内容要受到三类因素影响:组织-管理、个人和资源费用。具体见表1[3]。

(三)建立增城教市育资源共享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

增城市教育群内各高职院校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但是办学类别多、层次多,隶属不同的办学主体,在具体办学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因此,教育群内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有合适的组织结构形式与之匹配,必然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一个管理机构进行制定有关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的互惠互利运行机制,组织规划与协调和管理。该机构与各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针对资源共享与整合予以规划、诊断、协调、指导和支持,具有综合分析机能、计划机能和控制机能,以达成管理目标,从而保证整个教育群资源共享与整合的高效平稳运转。从增城市教育群的目前状况来看,可由地方政府出面牵头教育主管行政机构、高校投资方、各高校共同组建管理委员会,下设两个二级机构:教学管理委员会和行政管理委员会,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

(四)投入共建共享资金,提供经费保障

目前,国内一些大学城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运作资金大多来自各高校的自筹,没有政府部门的教育专项资金,造成在有效推进和提高某些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的速度放缓,有时甚至不能深入开展或停步不前。因此,资金是教育群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开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对其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必不可少。教育群资源共享与整合(特别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协调机构的组建、运作,共建共享过程中所开展的各项业务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坚定教育群高职院校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信心和决心,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积聚,缩短磨合期,使大学城文献教育资源建设早日步入良性的整体化发展轨道,地方政府应对教育群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尤其是实施初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安排专门的财政拨款。

参考文献:

[1]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9.

资源共享理论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理论;共建共享模式

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遵循这一目标,努力丰富馆藏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就成为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各档案馆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然而,各档案馆以一己之力,始终无法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能力的有限性与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档案馆事业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群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个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严重漏藏。基于此种形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开始树立,然而,在传统条件下,档案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档案信息内容与档案文献载体不可分割,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档案信息的共享问题实际转化为物质载体的共享问题,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件档案(指载体形态)不能同时满足两个以上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另外,还存在档案信息传输等诸多障碍,因此,各档案馆只能立足个馆、围绕自身的利用者群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所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很难得到有效实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使档案信息摆脱了载体的约束,档案信息能够实现跨时空的存取,真正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以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不但提供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新发展环境,而且,提出了重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一些档案界同仁对此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仅就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共建共享模式问题谈几点个人思考职称论文。

1思考之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异同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具体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宏观建设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间根据需要而进行全局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布局和协调发展工作;微观建设是指各个档案馆对档案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贮存等工作。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网络环境下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各档案馆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建设、开发和利用档案馆信息资源,追求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全部活动,具体也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不同的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即馆藏建设可以独立于宏观建设而存在,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如果脱离宏观建设就失去了共建的意义;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建设,而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可以认为,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微观建设决定宏观建设,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宏观建设决定微观建设。因此,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和服务范围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的效果。

1.1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方面的比较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产生的不同建设效果。在图1中,由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各个档案馆所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复现象,甚至有部分档案信息资源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如图中交叠部分所示),重复建设就意味着档案信息资源覆盖范围的缩小,因而不利于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在图2中,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

1.2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服务范围方面的比较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不同服务范围。在图3中,由于各档案馆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之间存在交叉重复,使整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小于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范围之和,只有图中交叠部分所示的利用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在图4中,由于各档案馆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发展档案信息利用者群,因此,服务范围得到最大扩展,并且,可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范围就等同于全体利用者。

综上所述,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是否将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根本区别。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立足个馆,强调依赖个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来满足特定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不能在根本上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以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出发点,强调以整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满足社会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广度(覆盖范围)由整个共建系统来保障,而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专深度则由各档案馆来保障。

2思考之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影响

2.1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的影响

2.1.1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性建设原则的影响。实用性建设原则要求根据档案馆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则要求每个档案馆在所负责的建设范围之内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不再强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而更加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中,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性建设原则应该调整为完整性建设原则。

2.1.2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系统性建设原则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要与档案本身的系统性、利用者自身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相一致;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虽然仍对系统性建设原则有所要求,但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它除了要求各档案馆自身建设的系统性之外,更加强调共建共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性建设。

2.1.3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要求各档案馆分别建立自己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资源体系,从宏观的角度形成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资源体系。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体现,但应该注意的是,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要求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是在分工协调的基础上建设特色资源,而不是各档案馆在自主建设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协调,所以,分工协调成为此项原则的主要内涵。

因此,根据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和完整性建设原则。其中,系统性建设原则是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是各档案馆之间的建设原则,完整性建设原则是档案馆微观建设的原则。

2.2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结构理论的影响

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馆藏档案结构由全宗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五个方面构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然要重视资源建设的结构,但对五个构成方面的要求应该发生变化。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结构理论是以全宗结构为根本,针对馆藏资源中每个全宗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进行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全宗结构是由共建系统的分工协调所决定的,因其单一、覆盖面小而不再成为资源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要求各档案馆对于所分工负责的全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领域从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四个方面都要完整收录,作为现实馆藏(或称物理馆藏)的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馆藏应包括四个级别,即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其中,永久保存级的实质就是现实馆藏的建设级别,并且应该是完整级;而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则反映了一个档案馆虚拟馆藏的等级结构。

2.3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理论的影响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是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其中,档案信息的选择决定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

2.3.1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中,一直存在着“价值论”和“需要论”之争,这些纷争都源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不是以完整级为目标,从而产生了“档案信息选择”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各特定类型领域的档案信息选择问题已不复存在,如果还要讨论“选择”问题的话,那选择的重点应放在档案信息类型归属的选择问题上,即档案馆不再考虑某档案信息是否“有价值”或“有需要”,而应着重考虑其是否属于本馆所分工负责的类型领域。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所以,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品种的齐全;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复本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利用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问题得以解决,所以,传统的复本理论问题将不再过多地讨论,人们将更多关注不同档案信息的“可获得性”。

2.3.2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的方式。与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的变化相对应,无论采取购入方式还是非购入方式,采取传统补充方式还是采取网络补充方式,原档案信息补充过程中的“选档”环节已不存在,档案信息来源的研究成为档案信息补充理论的研究重点。

2.4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组织的影响

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传统的关于物理资源的组织问题,如档案布局、档案排架、档案收藏等仍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档案信息保护研究随着档案载体形态的丰富而变得更加重要,但“完整级”和“永久保存”的要求使关于档案剔除研究不再有太多的价值。此时,关于虚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变得尤为突出,这一研究,主要涉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问题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揭示与整合问题。

2.5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两个方面,数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保障率、利用者满意率、资源对各领域档案的覆盖率;质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的信息容量、资源结构、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些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实用性原则,立足各档案馆自身的建设情况所采用的。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所进行的资源建设评价,应该依据系统性原则,立足整个共建共享系统选择评价指标,既要考察各档案馆自身的资源建设情况,包括所分工负责学科领域的资源完备情况和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满足情况,又要考察档案馆之间的分工协调情况,包括共建共享机制和虚拟资源的获取方式。由于强调整个共建共享系统的资源保障率,所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不再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同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相比,在建设原则、资源结构、资源补充、资源组织和资源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二者共同的建设目标——提高档案信息资源保障率,使得这些变化始终没能改变资源建设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批判地继承”也许是对这些变化的最后诠释。

3思考之三:目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是什么

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类,按层次分,有中央型、地区型、省市型三个层次;按载体分,有纸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按结构分,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第一级是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二级为省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三级是地市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四级是县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档案馆作为全国档案馆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馆作为国家档案馆的分馆,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档案馆作为省一级馆的分馆,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结构像树根一样)、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等)。然而,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能仅仅列举一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最佳模式,实现最佳模式。笔者认为,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此原则含两项内容:即适应国情原则和适应时展原则。(1)适应国情原则。我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必须符合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此其一。其二,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若脱离此国情,资金不能到位,其“模式”也难以实现。(2)适应时展原则。2l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最佳模式至关重要。

二是最大节约原则。此原则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其模式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说其模式要便于利用者获取,节约利用者的时间和经费。

三是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和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是渐进发展原则。所谓“渐进发展”,在此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因为,那种一次性完成模式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不符合我国国情。

五是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性以及档案馆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根据上述原则,笔者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各系统建立档案馆信息资源协作网,再建横向跨系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应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二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第三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联成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地区间共建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由中央档案馆牵头,与一些特大型档案馆联合共建),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以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方宝花.关于浙江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资源共享理论篇5

关键词:信息资源,资源共享,图书馆,利益平衡

1.引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利益就其本性而言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不同的利益彼此之问会存在冲突,而利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不法本能会导致各种利益在不断激化的冲突中同归于尽,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有必要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使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资源共享是人类互惠交换行为的一种,是一种打上经济烙印的行为。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资源共享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在这种群体性行为背后,资源共享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

利益共享的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空间利益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说过,利益关系处理得好,对于利益共享的相关者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只能是一种负担。

文献资源共享是指某一个图书馆的资源为其它图书情报机构共同享用的活动。实质上指人类以文献为工具,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1999年1月,全国124家图书情报机构的代表云集北京,商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发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倡议建立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标志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三大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即教育部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科技部所属的“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服务系统”、文化部倡议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迅速,我国的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就喜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维持共享体的长久性,在共享体内如何维持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虽然资源被利用对社会越有益,但是信息共享不是无条件的。所谓共享,可以认为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的流动。但并不是说共享是无条件的,倘若使用方不需要该资源或其不愿花费代价接受该资源,“共享”是不能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共享的条件是:拥有者愿意将资源共享,使用者主动接收共享资源并且不损害彼此的利益关系。不论拥有者共享资源,还是使用者接收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并不是无止境、无范围、无限制的全部共享的。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每项资源在进入共享前,都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将该资源更新的人工处理成本、硬件设施成本分摊、实现共享的软件成本分摊,这三部分被认为是资源共享预处理成本。

假定条件:

(1)信息资源共享成本只考虑预处理成本;

(2)信息资源共享收益只与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有关,并初步认为线性关系;

构造成本收益函数:

C=C(q)=C

R=a*q

其中:q:信息共享范围;

R:与q成正比;

C:预处理成本,信息一旦共享,不论共享程度如何,都必然产生预处理成本,该成本固定,与q无关。

函数曲线如下:

资源共享理论篇6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近些年来在资源建设方面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过程,提出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是关键;资源共建共享内容是核心等论点,并通过具体实践过程加以论述。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查重、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理论篇7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近些年来在资源建设方面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过程,提出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是关键;资源共建共享内容是核心等论点,并通过具体实践过程加以论述。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制订标准

“十五”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theDublinCoremetadataelement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二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转贴于

2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资源共建共享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查重、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理论篇8

【关键词】长株潭;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协同

职业教育资源是职业院校在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活动过程中所拥有或支配的能够实现职业学校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是指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所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具有继承性和理想性,消耗性与流动性,公共性和市场性。

1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约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20%左右,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70%,是湖南省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和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高职教育资源相对密集的区域。虽然长株潭高职院校总体规模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缺失、共享意识不强,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与融合的问题。

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协同学理论认为,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理论突出地强调了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大系统本身所固有的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

长株潭城市群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各种资源的流动创造了便利,各种资源的汇聚又可以透过共享实现优势互补。长株潭城市群各高职院校之间同样是共生互长的关系,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充分挖掘现有高职教育资源的潜力,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促进长株潭城市群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2资源共享的原则

2.1开放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知识具有公共性,故教育资源应该是开放的,资源开放的本质是避免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只有实现资源开放,才能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才能提升公平度,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但如果把这些教育资源不加限制的对外开放,将挫伤这些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可能会对拥有知识产权的资源造成侵害,因此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应是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对其他学校开放。

2.2注重公平与效率性

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共赢,依赖思想、信念、技术资源配置行为特别是共享行为的科学性与坚韧性。要实现资源共享,在没有成型复杂理论的基础上,技术应该成为重要的思考点。如信息共享、实验室共享系统的建立与使用等依赖于技术的完善。资源共享在一定意义上会实现教育的公平及效率,但如果其(或潜在)成本较高,则可能意味着这种共享的思想本身或共享路径、渠道、方法等方面可能出现了问题。

2.3合作建设、优势互补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呈现的同化趋势,导致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时,按区域经济结构组织专业群建设(专业建设)和分工协作,建立协调统一的高职教育市场,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使现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整体提升综合实力,促进长株潭高职教育教育资源结构优化。

3资源共享策略

3.1建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可避免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而造成的造成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可实现校内、校外、企业等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

3.2建设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共享等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实现了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构建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学习空间,将整体推进长株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改革。

3.3共享区域内师资资源

打破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建立起高效严格的人才社会共享模式,可通过互聘教师、开设名师讲座;进行骨干教师教学交流,提倡教有余力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跨校授课等多种渠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

4协同发展的模式

4.1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高职教目育主要是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具有地区性(或地方性)的办学特点。若长株潭各高职院校只考虑本校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虽然能解决“点”的问题,但无法解决“面”的问题。必定造成长株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调。只有加强高职院校间、院校与政府间、院校与行业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才能给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及编制共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带来了方便,给教学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更利于建设优势互补,联合协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更利于实现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以整体提升长株潭城市群职业教育综合实力。

4.2“互惠共生”建设专业

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职业教育的特征,长株潭城市群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瞄准长株潭经济结构,依托各院校的特色品牌专业,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特色明显,专业互补性强,互为融合、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和互为流动的联合协作体。

长沙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校建设、综合开发、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建设现代服务类、信息类、文化艺术类、机电制造类、电子电器类相关专业。株洲则应发挥株洲工业排头兵的优势,突出建设以铁道、化工、机械等专业为特色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推动长株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形成集约化、特色化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萌,曹叔亮.协同效应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资源共享理论篇9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知识管理策略知识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6.028

BoutiqueResourceSharingCurriculumConstruction

StrategiesBasedonKnowledgemanagement

XUChengliang[1],ZenGwenying[2],CHenShao[1],ZHonGJing[1]

([1]informationengineeringSchool,GuangzhouVocationalCollegeof

technologyandBusiness,Guangzhou,Guangdong510640;

[2]ComputerengineeringandtechnicalCollege,Guangdonginstitute

ofScienceandtechnology,Zhuhai,Guangdong519090)

abstractintheboutiqueresourcesharingcurriculumconstruction,thereexistaseriesofproblems,suchasconstructiongoalofboutiqueresourcessharing,contentandprocesswithhighcomplexity,difficultyinknowledgeupdatedperiodically,shareone-wayandfeedbackpromptlyandreply.itisnecessarytousethestrategyofknowledgemanagementtoobtainbetterteachingefficiency.toresolvetheaboveproblems,thepaperputsforwardthestrategyofexcellentresourcesharingcurriculumbasedonknowledgemanagement,mainlyinthecultivationofteachers'knowledgemanagementaccomplishmentandsuccesskeyfactors,thecontentsofknowledgemanagement,team,andmechanism.Basedonthesestrategies,thewebsiteoftheresourcessharingcourseofcommunicationprojectbudgetisbuildup,meanwhile,itobtainsgoodvisitingcountsandevaluation.

Keywordsexcellentresourcesharingclass;knowledgemanagement;strategy;knowledgesharing

0引言

随着数字化资源建设进程的加快,各高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断推出,涌现了大批高质量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同时,在各级各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也出现构建目标、内容与过程等的复杂度高、周期性更新难、知识分享单向性与反馈及时答复难等问题,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策略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我们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实践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组织,对建设团队进行了良好管理,总体看来,效果良好。

1基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把知识管理理论应用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来,虽说这是较新的课题,但是随着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日趋深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台湾研究者金玉芝对教师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观点和做法同样适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金玉芝认为,教师知识管理能否取得成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知识分享与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分享激励机制、学习型组织构建等。我们基于知识管理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借鉴其理念提出如下的要素。

1.1强调专业知识的分享与创新

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实践性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1.2要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相结合

某地区要想均衡教育资源,让普通老师变优秀,让优秀教师更卓越,在发展校内外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同时,应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改善心智模式、使得老师自我超越、团队成员建立共同愿景、以团队学习及系统思想等修炼为内涵,以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关键,促进学校成为持续性与循环性的学习有机体,使知识源源不绝地循环和创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创造与管理,从而达成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1.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助推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要依赖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统整、组织和管理。

1.4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

教师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产生的知识,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独特见解和智慧的火花,如不及时进行整理和储存,将会造成很多宝贵的知识的流失,尤其是实践性知识。因此,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显得尤为重要。

1.5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激励机制

知识分享的程度,直接制约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发展。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必须要培育出一种“分享”的文化,建立知识分享制度,实现知识管理的螺旋形上升。让校内教师间、校际间教师相互分享其专业知识,开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成功之门。

1.6增加师生互动实现知识更新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察和调研师生的意见与建议,进行知识模块划分;在建设完成后,积极引导师生使用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更新内容,是提高课程建设效益的必备行为。

2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策略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方式。我们查阅了关于促进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的相关文献,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特点,提出几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策略。

2.1建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

知识库是教师知识交换的主要媒介。知识库是知识储存、分享、应用与创造的重要系统平台。建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把知识以易理解和获取的形式呈现给有需要的教师。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者机构应把优秀的、有价值的教师知识,如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案、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方法等,以文件的形式外显出来,再通过系统化的整理归类,建置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供教师教学与研究之用。为了提高教师知识库的品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科核心组和中心组成员以及校内外优质资源的作用,提升知识的价值,同时还通过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精诚合作,才能促进知识库的发展。在任何阶段,任何一个知识库都包含现时的知识,甚至还有过时无用的知识。因此,知识库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更新、充实。

2.2编制教师知识图示

建置教师知识库,是为了方便教师对所需知识的获取与分享。因此建立教师知识库的同时,还要结合教师知识图示的编制,作一致的规划与设计。知识图示是指知识的“库存目录”。主要用来整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知识的资源体系,以便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和应用。它告诉教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的各类知识的分布位置。让学生可以按图索骥,找到知识的来源,如图书馆文献索引一样。

2.3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

知识分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分享是知识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传递与交换知识的过程,是校内外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要实现知识的分享,知识拥有者必须愿意贡献个人知识。同时,知识需求者也易倾听和学习。但是,由于存在着同行间的竞争,始终不利于知识的分享。因而,建立一种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是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要更好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必须培养教师与他人分享知识的习惯,并将其视为一种责任,通过这种分享机制的建立,使个人知识能能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快速扩散,知识只有实现了共享,才能快速的实现增值和创新。

2.4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专业团队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专业团队是指把校内外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专业团队。他们是基于平等、互惠、民主开放的原则,进行专业性的对话、反思、批判、实践,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是建立在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使命感与承诺,共同参与教学情境的对话,不断地检视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专业对话,促进专业知识的分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专业对话可尝试打破时空的限制,开展各种网络教研。事实上,这种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活动,正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认同与支持。

2.5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策略

前文已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成效。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便成为组织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如可以通过榜样示范、专题讲座等方式强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教师心中强化树立知识管理的意识。其次,可以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让教师掌握一些优秀的知识管理小工具,帮助教师选择适合个人、适合本专业的知识管理工具。第三,传授给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专家辅导、教学实践和反思等方式,帮助教师诊断自身的知识状况,逐步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最后,还要培养他们与他人知识分享的习惯。通过知识分享,互促专业成长。

2.6了解师生需求,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最终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是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服务的。事实证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高低,取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是否是他们感兴趣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所产生的知识是否是他们所欠缺的、所需要的。因此,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兴趣与职业发展需求,便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组织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确定当前教改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确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内容,有目的性地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相关活动。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阶段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活动要做好系统的规划,避免随意性和无计划性。

2.7提升教师的阅读和反思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所产生的知识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整理,以书面方式储存在教师知识库中。教师主要通过阅读去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教师的阅读能力决定了他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有效性。因此,提升教师阅读能力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教师获取知识后,要应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内化知识,并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思考与批判,不断使个人知识增值,进而从个人扩散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2.8充分利用优质资源

优质资源是指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师,一般指教育专家教授、教研员和专家型教师等知识拥有者。通过实践证明,运用优质资源的共享课程建设,效果好。但是要提出注意的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基于平等对话中开展的。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才有可能营造一种知识分享与创新的氛围。使用优质资源很容易变成一种权威,压制了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不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分享。因此,我们可以把优质资源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组织者,引导教师传递与分享知识,并在恰当的时候,对知识进行提升与归纳,把知识传递给需要的教师。

另外,我们可以把学科核心组和中心组建设成为一个教师知识管理服务中心。其职责是主动为本学科教师提供各项教学与支持服务,如提供教与学所需的资源,以促进教学品质,提升教学效能;提供多元化与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9提升组织者的执行力

组织者在区域集体备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组织者既是知识管理的支持者,又是专业引导者。因此,提升组织者的专业素养和执行力,直接影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成效。

首先,组织者要想方设法为老师提供知识共享的“场”。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促使教师们自主发现自己已有的隐性知识,并使这种发现逐步由无意识发现转为有意识的发现。充分挖掘有价值的知识。同时,组织者要善于观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的参与状态,善于调节交流研讨的节奏,营造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学术交流氛围,以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分享。其次,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进行归纳与提升。组织者通过深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活动后,认真整理交流资料,把发现的零散知识整理汇集。这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创新过程的关键,组织者要在专业上给予指导与提升。第三,组织者借助网络平台,不断将转化的显性知识上传到知识库,充实完善知识库,教师通过网络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网络平台,营造寻找知识、挖掘知识、交流知识的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目的在于促进本学科组织内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各项策略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实现知识的分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3结语

知识管理策略是有效的组织知识的方法。我们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成功要素、知识管理策略及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通过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实施知识管理策略,据此我们构建了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网站,达到了良好的访问量和评价,证明我们实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策略是成功的。

基金资助: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JK256);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401091);广东省高职教育类信息技术立项课题“基于教学企业的实验云环境及云应用开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XJS-2013-1008);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会课题“基于校企双主体的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GZ12Y146);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教学企业的实验云环境及云应用开发研究”(项目编号XJmS201202)

参考文献

[1]刘省权.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12).

[2]陈云玲.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创新.中国电化教育,2009(10):57-61.

[3][日]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李萌,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美]RichardDufour,Roberteaker著.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生成就的最佳实践.聂向荣,李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资源共享理论篇10

关键词:moo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建设

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为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也正与时俱进,积极推动精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认为,当前建设高校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紧紧围绕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兴起这一时代背景,在原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升级,在平台建设、资源使用、教法研究等层面认真探索、创新实践,构建既符合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又体现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精品资源共享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时代背景――mooC来袭

mooC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与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虽然目前对mooC的争论仍在不同层面展开,但无可否认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mooC倡导的“关联主义”理念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带来不小的启示。

(一)mooC的核心――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node)间建立有效的连接(connection)。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学到比现有认知状态或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使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统合起来,通过“个人--网络--组织”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学习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与时俱进。在mooC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原始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学习者提供的资源,扩展和放大了知识的界限。学习者在作为资源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在消化、吸收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从而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二)关联主义给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观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建共享仍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高校共建的动力不足,妨碍了资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间的壁垒又使资源的共享障碍重重;而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导致无法真正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习惯于“单向上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事先指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难以掌控。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观念的引导,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课追求教学时效性的具体体现。而面对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从中辨别、筛选出有用资源用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方面,被称为“虚拟的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显然更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对网络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视频的看法,却因教师的“无知”而尴尬收场。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资源共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能实现双向互动功能的平台,让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分享着对资源的学习心得;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整理”“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动态发展、良性循环、师生共享互赢的局面,有利于解决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关注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也契合了关联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开放、互动、共享。

二、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

尽管在大数据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但精品课程建设为共享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避免重复建设,新一轮共享课建设应在前期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升级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初步形成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级、校级思政课精品课程体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