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7:02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1

(一)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4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4.

(二)使学生正确掌握4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掌握4的组成.

(三)使学生初步理解“第几”和“几个”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4的认识及组成.

难点:区分“第几”和“几个”的含义.

课前准备

(一)教具:计数器、主题图、点子图、方块图和小棒4根.

(二)学具:小红花图片4个、小棒4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2.看卡片口答: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老师指黑板上的桃子图提问:

3个桃子再添上1个是几个?(4个)

师说:对,3个添上1个就是4个,今天我们来学“4的认识”.(老师板书课题)小明他们班的同学到电视机厂参观,看见工人们在生产电视机.过了几天,老师又带他们到农村参观,他们来到农村,看见了什么?(出示主题图)

1.认数4.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说一说他们来到农村,看到了什么.

师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数一数:有几个农民?几台拖拉机?

师问:原来有几台拖拉机?又开来几台?一共有几台?

指名把三句话连起来说.

(2)用小棒摆四边形:(出示磁铁小黑板)

老师在磁铁板上摆出一个四边形.

师问:你们看,老师摆了一个什么图形?(老师摆了一个四边形)或(正方形)

师问:这个图形是用几根小棒摆成的?

师说:你们愿意摆吗?好!请你们拿出4根小棒,也摆一个四边形.

师说:刚才我们数了4个农民、4台拖拉机、4根小棒,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4,我们就可以用4来表示.(用红笔描写课题4)

(3)你们还看到哪些东西的数量是4个4个的?

提示:想想在教室里、校园里、家里、马路上……(桌子、椅子都有4条腿、汽车有4个轮子、黑板有4个角、4条边等等)

2.教学4以内数的顺序.

(1)指名上前在计数器上先拨3个珠子,再拨1个.

师问:3个珠子再添1个是几个?(用完整话回答)

(2)出示点子图:

师问:每个点子图下面应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234.

请同学按照数的顺序说说3的后面是几?4的前面是几?

齐读:1234321

3.比较3和4的大小.

(1)出示方块图:

师问:左边有几个方块?右边有几个方块?(左边有3个方块,右边有4个方块)老师在方块图下面分别写上3和4.

师问:3和4比,谁大?谁小?中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3和4比,3小4大,中间应用小于号连接)老师板书“<”.

齐读:3小于4.

指名说:3比4小.

(2)出示方块图:

师问:这是几和几比大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说,老师板书:4>3.

指名读:4大于3.

指名说:表示4比3大.

4.教学4的组成.

学生自己摆小红花:每人拿出4朵小红花图片,把它摆成两堆,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边摆边小声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4.

指名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说一组,老师板书:

指名读4的组成,齐读.

5.初步认识“第几”和“几个”.

指导看书上排队上车图,然后回答问题:

师问:他们在做什么?(排队上车)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

师问:

(1)谁排第一?

(2)小朋友排第几?

(3)叔叔排第几?

(4)大姐姐的后面有几个人?

(5)叔叔的前面有几个人?

(6)从后面数,小朋友排第几?

6.指导书写数字4.

师边示范边说:4是两笔写成,笔顺是先写∠,再写|.注意写|时要和∠的竖平行,写斜竖.学生在书上描写4.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4的认识,知道了4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记住了4的组成.下面咱们再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游戏:

(1)排排座:

正排:拿卡片1的同学上前问:谁在我的后面?拿卡片2的同学答:我在你的后面,谁在我的后面?……

反排:拿卡片4的同学上前问:谁在我的前面?拿卡片3的同学答:我在你的前面,谁在我的前面?……

(2)找朋友:

拿卡片的同学上前来问:谁是我的好朋友?拿3的卡片上前来说: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一起说: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1和3,对不对?(下同)

(3)做拍手游戏:师生拍手,对4的组成.

2.看图填数:

3.填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4的认识”,前面已经学过了对1,2,3各数的认识.数数练习、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这几项内容学生在学习1,2,3各数的认识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里就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在学会1,2,3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4的认识.

这节课里第一次出现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实物摆成两堆,看有几种摆法,然后归纳出4的组成.摆出一种组成,要启发学生联想出另一种组成.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它是为以后学习5~10各数的组成打基础的.因此,在这节课里要体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第几”和“几个”.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在教案的设计上要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认识负数;观点;反思

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包括了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学习能力的衔接等诸多方面。笔者在对中小学部分教材研读过程中发现,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任重而道远。本文以“认识负数”一课为例,从教材、教法、知识起点等诸方面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认识。

一、中小学中不同的“认识负数”

1.中小学对“认识负数”一课的目标定位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第一单元为“认识负数”,本单元一共进行三课时的教学活动,主要目标是:(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一单元《有理数的概念》,其中第一小节分为“比0小的数”和“有理数”两课时。这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概念课,其主要目标是:(1)经历具体的情境,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判断正数和负数,并以此为基础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逐步从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

观点:从以上两册教材对负数教学的定位中可以看出,知识的水平有所重叠,中学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基础水平定位偏低,但中学的发展目标定位略高于小学,将负数作为有理数学习的切入口。

2.中小学教材中“认识负数”的不同编排方法

(1)知识点:负数的引入

小学教材:通过温度计等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负数的初步感知、负数的存在。

中学教材:第一句话:小学里,我们学过的数中,0是最小的数。出示几幅情境图,引导学生,在读出温度、海拔、人口增长率的过程中,感知负数的存在。

观点:完全脱离了小学教材的基础,与小学教材基本重叠,小学在认识负数之后,学生也在练习中逐步知道不只有负整数,还有负分数、负小数等。

(2)知识点: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小学教材: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

-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中学教材:叙述方法与小学教材基本一致,只是在正数、负数的举例上更加广泛地使用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同时增加了读法和写法的内容。

观点: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七年级的教材叙述方法基本一致,没有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过渡与衔接。

(3)知识点:正数、负数的练习

中小学教材不约而同地采用将正数和负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图中的做法,只是中学填写的数据更为广泛,并出现了“集合”这一概念。

观点:相应的知识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与小学教材的内容基本重叠。

(4)知识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小学教材:没有明显出现“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概念,只是通过生活场景中的盈亏和亏损、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表示方法感知到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并利用不同方向,强化这种初步的感知。通过练习将这种感知利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出来。

中学教材:直接出现了“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举例直接说明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练习强化正数和负数概念。

观点:无论是五年级教材还是七年级教材,立足点都是当时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学习能力。五年级教材立足感知,七年级的叙述方法更加有利于中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但是七年级的许多练习题都是出现在五年级教材上的,七年级的练习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3.中小学对于“认识负数”的教学方法

小学:通常是两种引入方法:(1)通过读取生活中常见的负数(如温度计中的负数、海拔中的负数)帮助学生感知负数的作用。(2)通过观察、探究,发现负数在表现支出、亏损等方面独到的作用,引用数学史的知识进行引入。教学中紧紧扣住生活场景,如,存折、收入支出表、温度计、公共汽车上车和下车的人数等场景,在引导学生使用负数的过程中感知负数的意义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中学:中学教师抱怨,小学学过负数以后,不知道中学的“认识负数”该怎么教。笔者专门研究了中学“认识负数”一课的引入,不外乎三种方法:(1)小学的情景引入法。(2)感知负数的应用,通过数学史引入。(3)谈话、练习法引入,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在练习、回忆之中加深对负数的理解。

个人认为,第三种引入方法是中学教师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就是为了解决教材中对于这部分知识的重叠,从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处理。

二、对于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再认识

结合笔者的教学与思考,笔者认为,从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衔接工作考虑,有以下三方面工作值得反思与商榷。

1.做好中小学知识与教材的衔接

中小学教材的知识叙述与呈现方式应更加统一与一致。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在中小学的教材中不应出现知识、概念完全重叠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高一年级无法准确定位学生的知识起点,造成教师无从下手的困惑,或者出现炒冷饭的现象。在现阶段,建议通过适当沟通中小学教研活动的关系,梳理中小学相交的知识点,适当交流,掌握对方的知识点的教学起点和方法,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加有利的知识起点。

2.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应适应学生心理和能力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多是用具体形象、直观描述的方法来阐述知识。如三角形、圆的知识,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出现图形,而在五六年级才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其意义叙述为“像红领巾、三角旗、房架的外形这样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是由小学生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小学教学还是要立足于感性知识的产生,不要过于拔高知识的终点,这样既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又影响了初中的正常教学。

初中教学对想象、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要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应继续以形象直观作为拐杖,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思维的水平。

同时,小学的教学也应重视在应用直观形成感性知识的同时,在小学高年级注重及时抽象,在具体应用中深化知识,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3.中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注重语言表达,形成清晰的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容易重结果而轻过程,就“负数”单元来说,帮助学生认识负数、判断负数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负数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将他得到结果的过程外显,就能更好地形成清晰的概念,并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清晰的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影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传兵.七年级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简称《标准》)的实施揭开了新一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序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在这新一轮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认识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教学改革路径应实现哪些重要转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也将针对上述问题简要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目标是具体目标与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其中具体目标是指在小学数学学习完成阶段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它包括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最终目标则从综合角度考虑,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成优秀人格品质的形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具体目标: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培育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的程度,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具有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的能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数学推理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与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能力。把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育学生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能够便于衡量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考查学生的现实掌握程度。

一位教育者在谈到数学时,曾说过:“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毕业后若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快便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些已经渗入到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却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是培育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正如《标准》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的目的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2.最终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育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而从综合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要服务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如《标准》中的总体目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是基础与根本;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所带来的对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如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路径应充分实现“四个转变”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路径应在目标导向下,充分实现“四个转变”,既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与转变教学工具。

1.转变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知规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与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特点。而传统的应式教育理念与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相吻合,主要采取填鸭式、灌输式与记忆式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而且极易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标准》中则依据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从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四个词语表述数学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强调数学的学习必须注重过程,并且使用感受、体验和探索等认知过程专业术语来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从而依据学生各个认知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转变教学内容:创设数学生活情境,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这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意义更重大。特别是在我国要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用小平同志的话语“从娃娃抓起”,精心呵护学生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创设数学生活情境,开发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标准》中也特别说明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探索,重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将生活化、情境化与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关联起来。

3.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数学学习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方式的积极转变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转变得以有效实现的前提,这也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传授数学知识,能否恰当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能否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效果……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转变教学方式,可以从丰富数学学习方式入手,如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例:如在教授圆的概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能够描述出最多圆形状的物品为胜利方,失败的小组则要表演节目。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自主思考与观察身边的圆形物品,而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整个过程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笔者认为转变教学方式,还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正如《标准》中提到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例:笔者将学生的每次数学考试成绩都进行专门记录,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了解其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之处,帮助其认真地剖析每道错题,与其家长进行及时充分地沟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4.转变教学工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福音,使教学工具多元化、丰富化成为现实可能,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板报教学、课本教学。教师通过学习优质的网络资源,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数学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交流。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板报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统一,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正如《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研究

对于小学数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有两大重点。数学的基础知识点及数学基本方法是其中显而易见的一点,在教材中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体现出来,反映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第二重点是数学思维的方法和思维的能力,这方面被隐藏着不易被察觉,它体现着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关系,在数学的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的过程中隐藏着。所以,在大力推进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必须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重点策略之一。

一、强化认识,放眼于有效培养

数学的精髓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它指导着数学教育,完全更改了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在含义。

1.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内容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通过认知心理学我们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从属于元认知范畴之内,它监督控制并调节着认知活动,有着培养能力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学习数学,其目的“就意味着解题”,要想解题,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结题思路,这是解题的关键,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构建解题思路,所以,通过一些基础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来提升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准,是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可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比如“转化”的思想方法的价值: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公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裁剪拼接,使其变为矩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总结,学生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容易。在以后学习三角形和圆面积公式的时候,只要在老师的简单提示下,学习者就可以很好地迁移应用。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样也存在这样的思想方法。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习者就可以了解到转化的本质其实是相同的,从而形成“转化”的意识,在学习中主动地迁移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3.懂得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数学过渡到中学数学是有好处的

重视学习结构和原理,就可以减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在中学数学中有不同的新的含义,比如,小学中我们所说的“用字母表示式子”到了中学就变成“代数式”,使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而到了中学大多采用代数方法解决等。而中学继承和发展了整个小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与之相关的内容,例如,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所以,初步感知认识是在小学阶段,而到了中学阶段是对其更进一步的发展。

4.懂得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通过理解、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解释运用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过程,数学模型的骨架是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其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使学习者学到准确的思维方法,使学习者优秀的思维品质更加易于培养,使数学模型更有时效性的建构,从而总体提升数学能力。

二、精备巧教,放眼于有效渗透

1.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了解

使学习者充分了解和认识知识从发生到发展最后形成的过程,这不单单可以对理解、建构提供帮助,也是感知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方法。

2.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积累

在解题的过程中,不管是从问题向结论推导,还是从结论寻找条件的分析都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只不过这不是单单是一道题的解决方法,而应该是能够解答出这一类型所有题的方法,数学的思想就是它的核心部分。有许多思想方法比如数形结合、类比、猜想等等都经常出现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之中。

3.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来领悟

使学习者的数学应用意识强化起来,不断激励学习者在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带领学习者通过抽象和概括、建设数学模型、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更深层次地领悟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法则、性质等,从而在建立模型并在对数学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双向过程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其中的纲领性意义。

思维的体操是数学。数学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养成,将过程作为载体,从头到尾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而数学思维的本质表现也是数学思想方法。假如数学教学离开了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它就是肤浅的,假如思想方法教学离开了过程,那么它就是无效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通过经历体会、积累运用、领悟内化等一系列的过程,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5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一方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起铺垫作用,促进知识迁移,如:教学“认识图形(二)”时,首先出示一个带盖的,很漂亮的学具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谁能从盒中找出已学过的图形,并按它们的形状分类?”小学生受到好奇心和浓厚兴趣的驱使,积极主动地认真操作,很快将学过的平面图行学具分为四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接着再让学生把盒中剩下的学具按其行状进行分类,由于学具时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又采取了喜闻乐见的玩积木的形式,学生很快将这些立体学具也分为四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探索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构建立体式师生、同学间的交流模式,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有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生、进行创新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的起点,组织好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争鸣中统一认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一改常规的导入方法,直接提示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非常兴奋,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纷纷提出:

1、想知道人民币是谁发明的?

2、一元等于多少角?多少分?

3、人民币上的图案表示什么意思?

4、人民币为什么有硬币和纸币?

虽然这些问题这节课不能一一解决,但学习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情绪高昂,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为创新插上了翅膀。

三、提供机会,给予学生深刻的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尽情体验公式、定理、法则的由来,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他们知道数学存在于生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如教学认识正方形,想办法认识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对角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的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重合,四条边相等……。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这种学生自己创造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得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巧设练习,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6

一、激发动机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参与不同活动的动机可以以该活动的名称来命名,因此,我们可以把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动机称之为合作学习动机。合作学习动机是为激发学生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动机也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动机常常是由内驱力与诱因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可以说,合作学习动机与合作学习活动是相互激发、相互加强的,有时候,当学生缺乏合作动机时,可以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带有合作性质的学习活动,然后通过活动逐步地引发形成其合作动机。这里当然不仅需要学生个体内驱力的激起,还需要外在的刺激。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妙趣横生的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美丽的主题图案创设愉悦的情境,提出迷离的悬念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外在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安排了“认识人民币”的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一进课堂不是直奔课题进行枯燥的加减计算,而是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教学活动。教师说:“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为你们设计了若干个小商店,商店里有很多玩具,谁愿意当售货员?谁愿意当顾客?咱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商店生意最好。”几句似乎平常而又贴近生活的导语,暗示着合作的含义,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了合作动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通过购物付款,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兑换有了初步的体验,活动对“元、角、分的计算”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再如,教学两步计算的“用数学”内容时,一位教师不是按照常规的教法,用图式或文字形式来解答,而是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自创自编题目。这位教师说:“这节课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用几个数字通过表演自编题目进行解答,看哪些小朋友编得好、表演得精彩、计算得正确。”这里教师实际上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不仅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诱因,激发了学生合作的动机。接着,小组里的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商讨,自编自练,课堂活跃,内容实在,然后各组轮流上台表演展示,数学课堂成了小组表演展示合作能力的场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从容、自信及合作潜能无不让教师感到惊讶。

由此可见,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一旦得到激发或形成,它会自始至终贯穿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加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说,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是关键。

二、进行有效交流与评价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交流与评价是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交流与评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时,通过交流与评价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或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转贴于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课时,将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引导学生基本分辨出形状、大小、颜色不同之后,要求各组把这些形体分成几堆,并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当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分法时,便引起了小朋友们的一场激烈争论。当该组发言人说到是按颜色分成两堆时,一学生立即反对说:“按颜色分只能分成两堆,分得太少,按形状分可以分很多堆。”争论的焦点便成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了,脱离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因此,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要求每个小组都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小组的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按颜色分是对的,因为按颜色分就可以不管形状和大小了。”另一小组发言人说:“我们是按形状分的,按形状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大小了。”第三组的发言人说:“我们觉得他们的分法都对,我们是按大小分的,按大小分可以不管颜色和形状了。”……最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归纳了分类的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的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机勃勃。

从这个教学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教师的归纳是建立在学生交流与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是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有效地将各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成了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深化了学生对物体分类方法的理解。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计算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充满生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时候却把握不当,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比较牵强的,在这样的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课和看图说话课,影响教学的进程,致使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以教材为本,灵活设计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操作性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

3.创设开放性、探索性情境。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定的探索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会参与、爱参与的目的。

二、注重算法算理的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师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活用多媒体,保证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当学生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通分时没有找最小公倍数,我们在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地说明应该找最小公倍数,对于找最小公倍数的原因,却没有对学生说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要经过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等过程,这样留给我们巩固提高的时间已没有多少。因此要注意: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利用电脑做课件出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使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四、注重口算、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课前准备3分钟左右的口算、估算练习;进行针对性练习,如,学习“63×48”等进位乘法,练习“2×7+6,8×6+7”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注意类似的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口算题的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五、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计算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8

一、对小学导学设计的认识

1.活动问题设计重在“导”.首先,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教材的难点、疑点给出恰当的学习提示.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这样的导学设计引导下,学生不仅要查找资料、自学课本、尝试记忆,还要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另外,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还应关注和把握导学问题的呈现时机与频度,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回答的机会.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梳理与知识归纳能力,一般活动单中会设计知识梳理或归纳环节.有的以知识框架、图表等结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2.检测问题设计胜在“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检测成为可能,那如何精选练习也就成了导学设计中值得推敲的一项内容.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使用了导学设计,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没有了挑战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分档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a、B、C档,C档为基础题,B档为提高题,a档为挑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活动单编制应注意反馈练习的精挑细选.在设计练习时,应做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注意设计弹性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得到发展.活动单中习题要分类筛选,分层训练,这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活动单中反馈练习的选择还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注意改变原题的结构、条件或其他方面,使一题变一串,防止定势思维的负效应;另外,反馈练习还要强化解题规范的训练,注意表述要严谨、规范.

有效的导学问题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引起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课堂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注意与教师的教的设计紧密结合,着眼难点内容的铺垫和搭建台阶,做好新知与旧知衔接;导学问题的设计还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在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因此,导学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应立足于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教学概念易混淆处、内容归纳总结处;导学问题要着眼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习设计重在“导”.好的导学设计体现了练习的目的性、练习的阶梯性、练习的针对性、练习的趣味性、练习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只有通过有效的练习,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益.好的导学设计,一要具有目的性,紧扣教学内容,特别是新授课,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练习及学习的有效性.好的导学设计,二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HJ1.05mm]作用与价值,从而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好的导学设计,三要有层次之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好的导学设计,也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渴求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持续学习的动机,以至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对小学数学导学设计的思考

1.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课前预习效果不太显著.由于教师对这一环节上疏忽、抓得不实,再加上有时作业多,学生自学能力差,很少有时间预习课本和导学设计,所以导致课前预习收效甚微,对“导学设计”各个环节的操作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导学设计”中的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

3.对“导学设计”的操作不够到位的地方就是学生小组合作这一环节.部分学生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三、设计小学数学导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使学生学习有路.导学设计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学习过程.导学设计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

2.使学生学习有劲.学习是漫长而又枯燥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置导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3.使学生学习有法.学会方法,走遍天下.导学设计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导学设计要明确指示如何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四、设计小学数学导学设计的困惑

1.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班上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的份,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9

因此,我探索了教授此教学点的一种方法,与同仁共勉。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分数与整数在意义、书写形式和计算法则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而且农村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分数的地方比较少,所以学生在学习分数时要比学习整数困难得多。在教学时,我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平均分物体来认识分数。简单思路是:

第一步,让学生从熟悉的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到一半苹果,这个“一半”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式表示出来。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是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这个“一半”;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参与创造表示“一半”的方式。这样在这个基础上引进分数的概念,即“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从而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步,给学生点明,分数实际上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分数来描述现象。

以我们班为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把我们班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每个人就是我们班的一部分,即每个人是我们班的1/20,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思路,叫每个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分数的例子,从而加深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和印象。

学习分数以后,学生对比较分数的大小接触起来有点困难,笔者同样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这个问题。例如比较1/2和1/3的大小,对于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整数大小的干扰,认为后者比前者大,因为在小学生的头脑中,3比2大,而对分数的概念又处于刚刚接触阶段,停留在直观意识上。于是,我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分别让他们折出1/2和1/3来,通过操作和比较,使学生从中进一步体会将一个物体均分后,其

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而通过直接观察1/2和1/3的大小,使学生意识到分数的大小和整数比较大小不是一个概

念,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样的物体,平均将一个物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小学数学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G623.5

北师大新版小学学生教材至运用实施以来,其在小学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比如,在“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学生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现实生活实际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从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从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说,可以通过数学故事的宣贯、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情景化教学探讨数学本质、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课堂、教师以身作则等多种手法来吸引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整体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数学故事的宣贯

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彩的故事往往能够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教师也可以适当的给小学生讲述一些简单的数学故事,乘法口诀、圆周率等等,或者是一些小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来源,教学老师可以在对这些定理或者公式进行讲授的时候,重点分析一下这些定理公式形成的前因后果,比如通过数学故事来说明数学的奇妙,比如数学家、或者数学应用的故事,也可以对于特点的数学知识进行趣味故事汇编,通过故事的宣讲来体现数学的实际运用价值,通过故事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如何更好的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数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北师大新版数学教材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在课堂中举办更多的数学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小熊购物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小熊”在超市购物,通过所购物品的种类和单价,结合书本中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组织学生对总购物价格进行计算。这种课堂教学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们自己探索数学乐趣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数学知识讲授和动手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运用能力。

三、情景化教学的优化补充

情景化教学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精心创设一些奇异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新鲜感,老师可以适当的通过数学应用实例来强化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路边种树棵树、计算平均数、计算利润、计算成本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实际演示,在收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兴趣基础,并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这也会极大的促进小学生对数学兴趣的提升,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良好数学习惯的养成对于课堂数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课堂

在多媒体教学不断渗入我国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小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更形象、生动的数学图像或者视频,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几何图形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会使学生对图形的变换过程有更清晰的理解,最典型的教学例子便是在讲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将做好的动态演示图放映给学生观察,观察完毕后,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合作下,探讨分析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的主要特征,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果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正方形以及长方形,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五、强化师生共处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有关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的展开使学生与教师拥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不仅可以更好的展示自己对数学的兴趣,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这些活动可以是数学拼图、或者趣味性数学比赛,通过强化师生共处,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做好切实的引导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小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教师要富有耐心、责任心和关爱之心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遇到难懂的数学题目;教师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能理解的思维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本知识;教师要多站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探索,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对于提升小学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程度是有帮助的。

六、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特别是小学生学习经验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在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养成课前认真预习,课后及时总结、复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长的督促下对第二天要讲的新知识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可以要求w生做到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总结或者过滤,加深数学知识的巩固;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养成积极互动的习惯,既对教师的所教进行疑问,也与同学探讨所学知识的疑难点,教师应要求学生课上做到四个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动,调动身体更多器官参与学习。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规范学生做题过程,使学生养成做题严谨、思维缜密、过程简洁的数学学习习惯。

七、总结

首先兴趣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这种兴趣特性进行分析与利用,并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课堂的优化把培养孩子数学兴趣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有效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调整教学节奏从而在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减少学生学习疲倦,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多重教学模式与良好的师生情感是也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学峰.培养学生数学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