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7:46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1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类型成因转化

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人数不少的学困生。在新课程下,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就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成因,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辅导方法,如此才能把学困生转化好、教育好。

一、数学学困生的类型

1.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反应不敏锐,分析、综合过程不连贯,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解答起来毫无章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这类学困生往往小学基础不好,再认能力差,对知识掌握慢,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数学课程中的普及性、大众性的双基目标都难以落实,尽管本人有心学,但无法跟上教师上课的进度,久而久之,积重难返,就成了一名学困生。

2.从心理行为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智力造成学困生其实很少,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我接触了一些学困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畏惧心理。

数学内容向来具有枯燥无味的“坏名声”。它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进入初中阶段,数学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绎能力要求提高,很多学生开始对其望而生畏,尤其是沉默寡言、表情呆滞、不爱发言、害怕老师提问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上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但与一般学生相比,付出同样的时间却达不到同样的效果,还经常受到批评,得不到教师和父母的关爱。在一次次尝到失败的“苦果”后,于是他们退却了,丧失了“自信”,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封闭、厌学心理。

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无成就感,感到学习无乐趣,即使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不愿向教师、同学求教,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课堂内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练习漠不关心,作业抄袭了事;对待问题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不肯动脑,总是漫不经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对数学毫无兴趣可言。

(3)依赖、惰性心理。

在数学教学中,学困生普遍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总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尽可能地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并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生怕有哪一步抄错或少写。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被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4)急躁,心理波动大。

学困生的心理不稳定,受外界思想束缚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大,听懂一点时就会表现出豁然开朗,显得异常兴奋和活跃,急于提笔就做,不顾教师在课堂上的继续讲评。结果是“作业都做了,答案全错了”;而当受到批评时,情绪马上低落下来,甚至不服气地嘀咕,影响纪律;如果听不懂或不适应其听课水平时,思想就开小差,影响了听课质量、教学秩序和纪律。

(5)思维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六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的影响下,学生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此外,还有逆反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智力因素。

有些学困生智力水平不高,上课时目瞪口呆,也不知教师在讲些什么,甚至讲哪一门课都不知道。

(2)非智力因素。

①健康因素。罗马谚语云:“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有些学困生因为身体奇差,动辄上医院,药当饭吃,一学期下来,没在学校上几节课,成绩自然就上不来,成为学困生。

②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又一因素,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对照例题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思路跟不上教师,课后又不再学习,平时不重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重要环节;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不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从而影响数学的学习。

③学习兴趣不浓,意志薄弱。学习兴趣是指个体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指向与情绪状态。郭沫若先生曾说:“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而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往往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普遍对数学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簿弱、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成绩下降又使他更加厌学,自暴自弃,从而陷入“厌学―学习成绩下降―进一步厌学”的恶性循环中。

2.升学压力。

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大部分家长把孩子的学业置于第一位,最大的愿望是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们从第一天挎着书包上学起,就面临着无形而又紧张的学习压力。其后果是导致大量学业不良学生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畏学,最终成为学困生。

3.不利的家庭环境。

伴随社会变动而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猛烈地冲击着家庭的领地,导致产生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富裕家庭等。这形形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4.数学学科本身的原因。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但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抽象性、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并且系统性、概括性强,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学。

5.教师原因。

在“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行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忙于应付,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解,以师为本,满堂灌;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不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和不公平的对待,等等。这些都加剧了学困生的产生。

三、对数学学困生的辅导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爱学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每个学生都需要关心和鼓励,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自认学习成绩差,有自卑心理,感觉自己被老师遗忘,在班里无地位可言。他们在心理上就更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多投向学困生,多鼓励、表扬,哪怕只是细微的闪光点;课后应多找学生谈心、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爱心与鼓励让他们知道老师就在身边,自己并没有被遗忘。学生受教师情感的感染,会对教师报以相应的反应,而对教师最好的反应就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把学习看作一件愉快的事情,看作一件乐事,乐于学习,会以自己的努力学习来回报教师的爱。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情感。

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直接兴趣的激发。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

一般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家庭访问、浏览学生周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了解的基础上承认他们,鼓励他们,有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一件有利于智慧开发的好事。

(2)间接兴趣的激发。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活动目的或结果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寓美于教,要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悬念”唤起学生追求“悬念”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力就会非常活跃。间接兴趣激发要有科学性,要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即“润物细无声”。如提问时,专挑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比人差”,并非一无是处,逐渐增强自信心,逐步战胜自卑感。只要学困生接受了教师,他们就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地进行学习。

3.建立家校联系网。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后,应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离异家庭的子女常表现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孤僻、胆怯、沉默、悲观和怪癖等,教师对这类学困生应更加关心和爱护,经常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爱和教育的围墙没有缺口,而且家长的适度督促,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生动、愉快地学习。

4.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反映了传统上对教师知识储备的高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这是教师的一项必要能力,因而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一般采用分层递进教学与成功教学法。

(1)分层递进教学。

这是探索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如何使学困生得到适合的教学的策略,它改变了以往学生适应教学的传统教学思想,而提出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的观点。具体步骤有:

①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包括学困生)划分为若干层次。

②目标分层。

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

③分层施教。

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

④分层评价。

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

⑤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及时采取矫正、调节措施,鼓励一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2)成功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成功的信念,达到学习上的成功。具体步骤有:

①低起点。

摸清学生知识准备和能力状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②小步子。

即根据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各层次间的步子尽可能小些,把学生产生学习挫折的频率减至最低。

③多活动。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活动,以增加其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延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

④快反馈。

在每一层次的教学中,既有教师讲,又有学生练,还有教师查,快速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舞。

学困生一般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记笔记、预习、复习。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做好预习,圈出不懂的板块;上课认真听讲,适当做笔记;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总之,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使他们的成绩逐步提高。

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热情耐心,持之以恒,才能帮助他们积极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傅安球.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2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学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7-18

推进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提出帮助贫困大学健康成长、完成学业、顺利就业的具体措施,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

1.经济困难导致生活困窘、身体素质差。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是最紧跟时代潮流的一批人,各种最新款式的服装、电子产品甚至奢侈品都能在大学生中发现,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些“丑小鸭”,他们的衣着打扮与潮流格格不入,没有手机、电脑、mp3,甚至连基本的学习用具都缺乏。长时间经济的困境使得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部分贫困生体质下降,甚至患上了程度不同的生理和营养性疾病,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压力大。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偏远地区、农村,而大学一般都在城市,校园氛围中也渗透了较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大学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帮助其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这对那些生活消费水平较低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到综合素质的多元标准,使得本来成绩不错的贫困大学生丧失了优势,加之由于经济原因,在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社会交往等方面缺乏锻炼,对于大学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逐渐不愿与人交往。

3.心理问题突出。胡春红研究发现,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非贫困学生的1.035~5.984倍。贫困程度较重的学生心理问题更显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恐怖和精神病性症状这6个方面,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最显著。近些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刑事案件不在少数,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给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

4.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压力较大。从高考竞争中凭学习成绩取胜的贫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胸有成竹,在经济条件比别人差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由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改变,部分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另一部分贫困生,为了争取到奖学金改善经济状况,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虽然每次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心理压力很大,从而对学习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的面貌,因此兼职几份工作,甚至占用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了学业。

二、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工作——基于学校层面的思考

目前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有“奖、贷、助、学、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学校在落实国家政策方面的具体措施将直接关系到贫困生的切实利益。

1.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认真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贫困生认定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困难的工作,高校生源遍布全省甚至全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个人对贫困程度的理解不同往往使得这项工作更加复杂化,仅凭学生的档案记载、个人情况说明和一纸困难证明,往往会鱼目混珠。为此,高校方面应该想方设法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客观化。如调取学生餐卡消费情况作为认定参考,派出辅导员及学生会干部深入每位贫困生家庭实地调查情况,走访学生所在村、街道了解情况等,以求对贫困生的认定做到准确、合理、全面。

2.筛查贫困生心理情况,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应该建立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辅导中心,对每一位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面分析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确保每一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健全人格,杜绝马加爵、黎力事件的发生。

3.积极寻求社会资助。高校方面要发挥自身的知识带动优势,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无偿援助,可以与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的形式来支持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还可以动员有名望的海外人士、成功人士、校友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可以在用人等方面对资助企业适当倾斜,使资助工作常态化。

4.做好推荐工作,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在了解贫困生创业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特殊的创业指导、创业实践,增强自主创业意识。

三、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工作——基于辅导员层面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关怀者,是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方式的指导者,是学生日常行为方式的引导者,是心理医生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是离学生最近的人。在做好贫困大学生工作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导员要努力接近这一群体,融入这一群体,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作贫困学生的发现者。由于国家近年来逐渐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利益的趋势使得一些本不贫困的学生混到这一群体中来。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做好充分工作,通过谈话、走访宿舍等方式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状况,甄别“真”、“假”贫困生,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扫清他们的心理障碍。真切的关心贫困生的衣食住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决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掉队。

2.做贫困学生的知心人。贫困所导致的心理问题是复杂而多样的,辅导员应该做好贫困学生的知心人,多与他们交流,掌握详细的心理状况,防患于未然。扶贫先扶志,辅导员要鼓励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立志靠实力摆脱困境。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使之从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学校的关爱,从而更加发奋学习。

3.做贫困学生的引路人。针对贫困生迈入大学后的不适应、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压力大及就业难等实际问题,辅导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掌握学习方法,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引导贫困生树立自信心。在求职择业问题上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引导他们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贫困大学生群体带来的问题是多样且复杂的,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更需要高校辅导员的关心、爱护、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成就事业。

参考文献: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3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案例转化

成功教学表明:任何一个学困生,只要发掘他们的潜能,运用恰当的心理辅导技术和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成功信念,逐步增强自信心,都能实现成功的愿望。美国教育家格拉塞(Glaser)研究发现: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导致学习主体内部动力机制的缺损,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导致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丧失,因此越来越困难。而这些学困生既有心理共性,又有其个性。本文通过英语教育教学中学困生的案例试图从四个方面分析探讨如何转化英语学困生。

一、共情辅导,交流交心

心理学中的共情原则也称为准确理解,运用到辅导学困生英语学习中就是要从学困生的角度,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学困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行为能力。目的是尝试通过创设指向学困生的问题与学生一同体验、一同思考、一同成长,获得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而不是通过代替学生体验、代替学生思考,最终灌输学科知识和能力。

共情能使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困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使英语课堂上生活情境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愿表达、自我剖析、自主生成、树立信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有进取心、自尊心,同样渴望进步,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老师交流。因此关爱学困生,与他们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交流关系非常必要:口乃心之门,交流才能交心。

案例1

案主:何某某,男,初一(6)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常做小动作,总是沉默寡言。但我知道,他观察力中上水平,非常喜爱画画,尤其是卡通画和各种小动物画,非常逼真。该学生属于暂时性困难型学困生。

于是在辅导时,我就让他当我的老师,请他教我画画。他教得很认真很真诚。这样,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讲述的语言的交流。我用简单的英语问:

t:whatisthis?

S:...

t:itisapanda.

S:it...is...a...panda.

t:Yes.panda.itisfromChina.

S:From...China.

...

介绍各种动物名称,交流熟悉之后就边画边问他一些自然性的问题:“whatcolourisit?”“whatcanyousee?”等等。他居然能够说出一些最基本英语单词,我借机表扬他,并鼓励和激励他积极举手发言。之后,英语课堂上渐渐有了他那高高举起的充满信心的小手和声音,他的脸上也时常露出受表扬后的微笑。

共情辅导是建立融洽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一个出发点,是一个情感情绪的载体,是一种打开心之门、倾听心之言的人性策略:交流才能交心。师生交流中体现出来的关爱和信任、表扬和激励,对学困生往往能产生莫大的促进作用。何某某之所以能够举手发言,是因为他觉得老师并没有遗弃他,老师依然在关注着他。正如人们所言,学生如有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去点燃。因此,对待学困生,要科学地采取和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和课程学科教育教学方法,从内心深处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在交流中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信任,使他们建立信心,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

二、友情辅导,互助暖心

发挥集体力量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非对称性的,存在很大的心理距离,沟通容易出现障碍。学困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同教师之间沟通阻抑现象更为频繁。教师必须把握优化人际关系的最一般的心理准则,了解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和学困生心理的特殊性,不断缩短与学困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困生对教师的态度由拒斥、不信任、漠然,逐渐转为认同、信任、亲近。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活动中要有自觉的行动意识,承认学生也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仅是教师传授的结果,周围的学习环境及同伴之间的经验互补也至关重要,由于生活世界和对知识的认识比较相似,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学困生构建学习意义。

案例2

案主:江某某,女,初一(5)班学生。该生文静不爱说话,不喜欢朗读,英语成绩不理想。但从能力和个性特征上看,坚持性较强,有很高的自我意识。该学生属于能力型学困生。

新目标GoForit!(下)新授Unit4“iwanttobeanactor”SectionB,period2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表。在师生互动时,我点了江某某同学作为采访对象,当我问她:“whatdoyouwanttobe?”时,她指着bankclerk的图片,却读不出bankclerk这两个单词。这时,她身边的许某某同学悄悄告诉了她,帮她解了围,在接下来的生生互动和对话表演环节中,我发现许某某同学仍在耐心地教着她读。平时,我常鼓励学生遇到不会读的举手问老师,而实际上,学生却很少来问我。

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建立了学困生辅导帮扶小组,选出部分学生当小老师,每位小老师负责帮助1-2名学生,定期检查辅导帮扶效果,看看哪位同学进步最大,哪位小老师最棒,再给以奖励。半个学期下来,很多本来需要帮助的同学也成了小老师,其中江某某同学就是进步最快,最早成为小老师的学困生之一。

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让我深深体会到:我可以帮助学困生,但能帮助他们的并不止我一个,这些小老师教得比我还好。通过帮扶小组的建立,可以清楚地看到:学困生不断进步的同时,小老师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发动不同的力量来促进他们共同发展。要在班集体中真正做到辅导帮扶靠友情,互助暖人心的和谐育人环境。

三、竞情愉悦,优化学心

发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和要求,都有使自己成功的渴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适时地创设学习竞争情境,愉悦学困生的,有意识地为学困生铺设能充分展示能力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实现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心理的最大平衡及竞争心理的最佳展示。

案例3

案主:俞某某,男,初一(5)班学生,上课时常开小差,但酷爱篮球,姚明是他崇拜的偶像,但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该学生属于动力型学困生。

在教授新目标Goforit!(下)Unit7“whatdoeshelooklike?”这一课时,我特意选取了姚明的一张图片,让大家进行描述。那堂课,俞某某同学听课格外认真,于是我就请他上台给大家描述他的偶像,他显得有些激动,但还是很顺利地说出了:thisisYaoming.He’stallandstrong.He’syoung.ilikehimverymuch.等句子。在大家的掌声中,我将图片送给他作为奖励,他非常感激地冲我笑了笑。

课堂上,为培养学困生的兴趣,我常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pairwork,Groupwork中的游戏、比赛、表演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使学生一次一次地在成功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成绩自然提高。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是医治厌烦心理的良药,只有置学生于“听起来有味,学起来有趣,做起来有劲”的学习情境中,才能激发和优化他们想学的动力,乐学的学习心理。

四、理性评价,树立信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对于健康的青少年儿童,如果外部把他们评价为聪明、可爱、有出息的话(多方加以肯定),则受教育者在“求优心理”的作用下往往真的会变得聪明、可爱而有出息,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多方加以否定),则受教育者在“破罐子破摔心理”的作用下很可能变得没出息,形成恶性循环。由于青少年心理敏感、脆弱、不成熟,“皮格马利翁效应”能达到很显著的效果(年龄越低越明显)。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理性的合乎激情的评价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辅导过程中,应从整体出发,根据学困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人而异,注重评价的合理性、激励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案例4

案主:陈某某,男,初一(6)班学生。由于他在小学时学习就较差,老师甚至在评语中说他“轻度智力障碍”。进入初中,学习更加吃力,英语就像没学一样。上学期期末红灯高高挂,可他无动于衷,认为:我是低智力儿,又有什么办法?因此,知识障碍较多。该学生属于整体型学困生。

陈某某同学这种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消极暗示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引导学困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当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在全班同学面前理性合乎情理地评价,哪怕是读出一个简单的单词,如:pen,i;或简单的句子,如:iamaboy.icandoit.也要表扬和激励他,这样会使他产生成就感,因而信心倍增。

理情积极性的评价,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的评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学困生的转化,进而慢慢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产生“蝴蝶效应”,局部的进步带动整体的发展。

五、结语

学困生转化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爱的情感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学困生的辅导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在学科教学辅导中,只有将每一个学困生都视为学生的主体之一,在“有情”的作用下和“攻心”的策略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学习的困境,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他们实现全面、和谐、健康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正兰.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a].席玉虎.全国英语素质教育优秀论文集[C].北京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426.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性研究;高校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35-03

收稿日期:2013-03-16

作者简介:管秀雪(198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日益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一些贫困生无法摆脱家庭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力,受着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重压。[1]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低自尊[2]、焦虑抑郁[2]、人际交往状况较差[4],应对和防御方式比较消极[5]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立足于团体,帮助团体成员自我探索、自我指导、自我成长,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贫困生实施心理干预[6],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这种方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如何提高辅导技术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对象,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干预,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技术和积极意义,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东北某高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提出申请且出示民政部门贫困证明,由师生共同参与选定)中,通过海报、问卷调查的方式招募团体成员(排除有严重心理问题者),从中筛选24名作为被试。为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和实施效果,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对象详细资料见表1。

2.研究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名心理健康协会同学担任助理,每次辅导按照“暖身—活动—反思—分享—总结”的程序进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辅导方案具体内容如下:第1单元为团体建立阶段(开启幸福之旅);第2单元为人际提升阶段(缘来一家人);第3单元为价值澄清阶段(贫穷贵公子);第4单元为探索领悟阶段(遇见最美的自己);第5单元为目标重建阶段(我的大学我做主);第6单元为成长分享阶段(向着未来奔跑)。

(2)评价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编个人信息表、团体效果评估问卷作为辅导效果评价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项目,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编制,各20个项目,主要评价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程度,用总分作为评价指标,标准分越高,症状越严重,广泛用于情绪状态的评定。

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10个项目,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

(3)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两次施测设计。实验组接受共6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活动。

(4)统计方法调查采用集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采用paSwStatistics18(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SCL-90、SaS、SDS、SeS方面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由表2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在SCL-90量表中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显著下降(p

由表3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SaS得分显著下降(p

三、讨论

1.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的辅导方案以高校贫困生自我成长为主题,围绕导致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设计,如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缺位的社会支持等。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成员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SaS焦虑得分、SDS抑郁得分显著降低;SeS自尊得分显著提高。同时,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分享和书面作业环节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也给予了肯定评价。总之,为期6期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效果,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①

2.创设安全、尊重、融洽的多维人际互动辅导团体的重要价值

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较拘谨内向、胆小敏感。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是站在“四不”(不说服、不批评、不论断、不忠告)的立场,用“欣赏”和“关注”了解团体成员。同时,团体成员之间互为情感支持力量,相互帮助和鼓励,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敏感和顾虑,减轻了焦虑体验。正是这种安全、尊重、融洽的团体氛围,使团体成员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设防地开放自己、探索自己,有利于团体成员重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自尊、自信、自强,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注重互动性倾听与表达,改变高校贫困生不合理的“贫困”认知

已有研究表明,同样是贫困生有人抑郁,有人乐观,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对“贫困”的不同认知模式。[7]因此,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理性认识贫困,是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之一,倾听自己的独白,可以把问题作为外部存在加以体验;倾听他人的故事,可以感悟生活,获得积极的力量支持。在倾听和表达过程中,成员被压抑的情绪、情感借助语言得以宣泄,不但将过往的经验重组,获得积极的、合理的贫困认知,而且促进了团体成员正视贫困、悦纳自我。

4.贯穿积极的心理练习,改善高校贫困生消极的“贫困”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8]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贯穿“快乐放大镜”、“红色轰炸”、“真情告白”、“戴高帽”等积极的心理练习环节。这些环节一方面可以使团体活动变得有趣、活泼,促进团体成员身心投入,提高觉察能力和体悟能力,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些环节可以助人自助,提高团体成员自我成长的能力,指导成员在辅导后坚持自我发掘,从而使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5.辅以写作叙事辅导,唤起高校贫困生正视“贫困”的生命力量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要求每位团体成员编撰自己的人生故事,将过去、当下、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故事可以是隐喻的,也可以是直白的。写作的过程是被试自己与自己对话,是理智和情感的博弈,也是心路历程的展示。在团体成员的故事中发现,团体成员不约而同地将艰难、困惑、无助等作为逆境的磨炼,成长的动力,成功的源泉。这种写作表达有助于团体成员理性审视自己,减少消极逃避情绪,突破心理障碍,唤起内在的生命力量。

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值得在高校贫困生中推广。

注释

①陈秀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9):1328-1360;张鸿如.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认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论,2004(7):54-57;李洪波,胡子秀.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37-140.

参考文献

[1]汪明春.积极心理学与故事叙事取向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98-99.

[2][5]康育文.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案例干预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workanalysis

――takeCasesofmentalillnessCaseStudyofinterventionasanexample

wanGnan

(Schoolofelectricalengineering,Yanshan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066004)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learning,employment,livingpressureisincreasing,the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becomeapainfulillnesscollegestudentsworkinmind.thispaperstartsfromthecasebycasedescription,casestudiesandcaseprocessingtoextractthewaytodealwithsuchcases,method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psychology;case;intervention;revelation

1案例介绍

小海,西北地区一个普通的农家男孩。进入大学后,小海经常独来独往,喜怒无常。据宿舍同学反映,小海经常独自照镜子,一会大声喊叫,一会又眼噙泪水、喃喃自语。辅导员曾多次找小海谈心,在沟通过程中,小海总是一言不发,眉头紧锁,有时还会无缘由发笑、握拳抱头等异常举动,并多次起身试图终止交谈,表现得异常急躁和抗拒。大一学期末,同学们买好车票陆续离校返乡,小海在弟弟的陪同下来到火车站。站内,小海以自己车票颜色与弟弟的不同为由,要求站内警务员为其换票。开车前小海无故拒绝上车,经弟弟劝说无果后,返回学校,最终小海母亲亲自来校将小海接走。新学期开学伊始,辅导员陪同小海来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室内,小海拒绝医生的检查,并向医生爆粗口,扬言医生要迫害自己。在情绪稍微稳定后,对医生的询问要么不作回答,要么语言凌乱,并多次起身企图离开。

2案例分析

(1)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小海平时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进入大学后,他的内向性格更趋明显。在近半年的大学生活中,小海可以说是一个“独行侠”,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中。(2)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情感缺失。小海生长在农村,父亲因一场恶疾在小海年幼时离世。幼年丧父、穷苦家庭让小海感到说不出的痛苦与自卑,他将自己严严的包裹起来,不与他人接触。(3)思维松弛,存在交流障碍。谈话过程中,小海总是沉默寡言,经常双手捂头,脑袋歪向一边,皱眉,无端发笑。对于别人的提问,通常答非所问,语言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4)行为异常,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学习上,小海虽每天都上课,但从不看黑板,经常一节课直勾勾的看一页书,精神游离。

3案例理论依据及处理过程

3.1理论依据

心理学上对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标准来看,小海的敏感多疑、经常性的言语性幻听等症状均属于心理异常范畴。根据小海日常的行为表现,可以判定小海患有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是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状类型,属于心理异常中的精神障碍问题。它的病因既有遗传性因素,又与发病人的病前性格以及家庭环境、不良的生活事件等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患有此病的发病人大多数学习成绩下降,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敏感多疑。近半年的时间,小海学习、生活能力严重受损,小海出现的幻觉频率不断上升,由于病痛的纠缠于折磨,小海的性格变得异常的暴躁、冲动,甚至出现随身携带匕首的危险行为。

针对患有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的小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具有相关资质的老师提供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只能作为辅的治疗手段,真正的治疗需要专门的精神机构和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完成。

3.2过程方法

为了让小海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帮助他减轻疾病带给他的痛苦,辅导员老师制定了一套以接纳为前提,以倾听、交流为起点,共情为平台,多方关爱、重点关注为依托的红、橙、黄、蓝危机预警专属方案。

接纳――爱与责任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围人对小海的接纳,会影响小海的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对于小海,这个特殊学生,辅导员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自内心的接纳他,理解他,关心他、支持他,站在他的处境想问题,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倾听、沟通――破冰的起点。倾听是对小海的尊重,用倾听化解小海内心说不出的痛苦,用沟通打开小海久未开启封闭的心。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老师并不急于追问,而是投来肯定的目光,采取鼓励式的方式引导他。经过长时期锲而不舍的努力,小海终于可以说上一整段有逻辑的话语。

共情――搭建物质、情感的双重平台。家庭环境、亲情友情等因素对小海的病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小海在点滴生活中体会到老师、同学的关爱、体会家人的亲情。通过潜移默化的关心,让他体会爱的力量。

多方联系,重点观察――建立360度无死角监控。发现小海异常后,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他的母亲。通过与小海妈妈的多次交谈,老师了解到小海的家庭情况和他从前的行为表现,更深入的认识了小海。在与小海母亲保持定期沟通的同时,老师也和小海姐姐以及姨妈、表弟保持着信息的往来。同时针对小海病情的不确定性,安排专人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时、准确的掌握其动态。

“蓝、黄、橙、红”危机预警方案――借鉴气象预警级别等级分类,根据小海的精神状况等级,辅导员老师建立了“蓝、黄、橙、红”危机预警信号,即:蓝灯常亮精神好、黄灯频闪有状况、橙灯亮起要辅导、红灯不灭医院去。蓝灯是一个安全信号,表明小海最近的精神状况不错,可以鼓励他参加一些校园活动;黄灯常闪,表明小海的精神状况不太稳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同时提醒同学们要24小时跟踪、关注并定时汇报;橙色灯亮起,表明小海的精神状况恶化,这时就要求同学们与其保持距离并向心理老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红灯常亮,表明小海的病情加重,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专业治疗。

鉴于小海的病情和专业医生的意见,小海及其家人希望休学一年进行系统的治疗和康复。

4案例启示

(1)爱与责任铸就为师之本。只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能真正认识学生,知道他们的困难,懂得他们的困惑,才能切合实际的帮助到他们。(2)懂得尊重、接纳。辅导员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多样化的。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将他们整齐划一,而是要尊重他们的差异,接纳他们的个性,在充分认识他们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与造就出与众不同的个体。(3)对待特殊学生要有许三多精神。面对心理不健康学生,辅导员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开导她、帮助他摆脱疾病的困扰。以生为本,服务育人,不推卸责任。(4)两手抓两手硬。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多数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困难学生群体,在政策允许情况下,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经济帮助。(5)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辅导员老师并不是心理医生,对待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应以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判断特殊学生心里的严重程度,而是要及时的寻求专门的心理教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6)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辅导员老师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朋友,亲人,更应该成为他们灵魂,心理慰藉的专业指导者。辅导员管理对象的个性化,管理内容的多样化,就需要我们要了解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在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总结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11.7.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6

1、树立全程全员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应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学生工作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和管理系统,形成一种全校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2、开设人生成长系列教育课程,培养健全的“人”

多年来,国内的学校教育不是在培养合格的“人”,而是在培养智力“高分”,一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校必须进行局部的课程设计,凸现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视,以培养符合时展的健全的“人”。

3、继续开展入学新生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1)继续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工作。我校每年应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我校心理辅导中心、咨询中心的鉴别和筛选,对那些有自卑、抑郁、偏执、神经质和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分类,并重点跟进和辅导。

(2)着力建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跟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各院系应在各班级选拔心理信息员,负责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进和汇报。学院辅导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各班心理信息员的工作汇报,并将情况进行汇总、鉴别和筛选,对受心理困惑困扰的学生或约谈、或报送学校。

(3)学校应拨付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以维护我校多层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运转和落实。

4、提倡和落实“关爱”教育

鉴于教师与学生关系日渐疏远、宿舍里同学之间交流日益减少等现实,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互助关系极为必要,这有利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

(1)专业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应主动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生活、心理和学业状况,关心帮助心理困惑学生。

(2)学校各单位及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预约和访问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对心理困惑学生,由学生、老师进行一对一的长期关心和帮助。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实践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我校把每年的4月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开展系列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周等。这一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应继续深化和拓展。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我校每年的寒暑假期间,都组织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带着社会实践计划和任务,分成许多实践小组,奔赴城市、农村和山区,深入街道、工厂和村庄,进行实践和调查,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他们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调适心理的能力。

6、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

(1)在学校层面建立了心理辅导中心、咨询中心,每年度对新生心理进行普测,分析新生中的心理困惑并归类,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学院和社区辅导员。现有的两个中心(一个属于学生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一个属于师范学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能否进行整合或合并,集中力量,更好的服务于我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在学院设置专门负责学生心理的辅导员,对学生心理个案进行咨询和辅导,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防止严重问题的发生。

(3)在学生宿舍区建立开放式的学生心理辅导室,方便学生约访和咨询。

(4)建立有效的转介及送医制度,对那些突发心理危机、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问题的学生,应与学生家长协商,由校医院转介相关精神科医院治疗和救助。

(5)开辟多种心理辅导和教育途径,方便学生选择相应形式渠道进行咨询和服务。如开设心理门诊、心理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心情绿洲”在线咨询和辅导员QQ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场所和救助渠道。

7、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辅导水平

(1)开展相关培训和考察,形成机制。学校应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一线专职辅导员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考察,同时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心理咨询培训和心理危机干预讲座,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干预能力。

(2)鼓励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学校应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学生工作人员参加全球职业规划师和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

(3)根据我校人事制度改革,辅导员可选聘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建议学校将这一制度落到实处,允许辅导员和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教授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设立相关教研室,研究相关内容。

(4)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研究与咨询机构。拨出专门的科研经费,支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以探索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

8、提高学生主动自我调试和适应的能力

(1)人生成长过程别是青春期产生各种心理困扰是自然的和正常的。我们应引导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之,并积极调适自我,以消除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7

关键词:学业困难;学业辅导;帮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案例分析

小李,是一名2015年入学的学生,身高将近1.8米的他阳光帅气,喜欢运动。但是,入学后,他同许多学业困难的学生一样,因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目标不明确,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如旷早读、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班主任和我找他谈话,但收效甚微。每次谈话的结果都是在谈话后一周内上课出勤、听讲情况均有所改善,但是一周过后他又我行我素。大一的第一学期,他的主干课程挂了三科。第二学期,他的学习状态依旧没有改变。枯燥的谈话方式不能有效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果换个思路呢?

我又重新对小李的情况进行整理,并对他的平时表现进行全面了解。他阳光开朗,入学成绩排名靠前,群众基础好,是校、院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能够积极参加篮球队的所有活动,并且对篮球队的组织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想法。通过谈话不难发现,对于喜欢和感兴趣的项目,他会自己花时间去完成,而且做得很好。通过谈话发现,小李对大学生活没有目标,没有定位从而失去学习动力。但是,他的入学成绩好,还是有很好的学习基础的。如果从他的兴趣点出发来尝试激发他的动力呢?我决定试一试。在新的谈话中,我对他在篮球队的表现表示充分的肯定,并推荐他担任学院篮球队的组长,表达出希望他成为下一届篮球队队长的想法。当然,要成为社团负责人,首先要保证学习成绩达标。他听完我的表述后若有所思。这一次长的谈话后,他变了,是一次彻底的改变,早读、上课缺勤名单里慢慢地不再有他。我也没有忘记后续工作,联系了一名学生党员开展帮扶工作,帮他把前面空缺的基础知识补回来。终于,在学习上,他又重新“充满阳光”。

2.学业困难学生形成原因探讨

学业困难学生由于环境或者自身的学习方法、个人心态以及意志等原因造成其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成绩逐渐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不能完成学校规定的培B计划内容。学困生的存在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究其存在的原因,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更多元化和多样化,影响的因素趋于复杂化。如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影响,导致学生专注于学习的能力减弱;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大学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纯粹、单一;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理能力差,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而影响到学业。学困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会影响周围同学,尤其是同宿舍同学。同时,学困生的隐性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帮扶和实践行动,重新激发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3.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

学业辅导是以学生个体或团体为单位,对学生开展的以完成学业、提升能力为导向的辅导咨询工作。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是学业辅导工作的重要部分。在解决学困生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尽早发现学业问题学生。根据挂科严重程度,分别安排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副院长与学生谈话,必要时请家长一起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以期尽早地发现学业困难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②与学困生建立信任关系。③学会肯定学困生的优点。学困生在学业方面有着自卑、逃避心理。教师在学业辅导过程中要善于找到学困生的特长,并予以积极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④多方联系沟通。在辅导学困生的过程中,要长期与家长、任课教师、班干部等保持联系,随时掌握情况。⑤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业辅导方式。针对学困生的帮扶工作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可以联系任课教师进行学困生小群体补课,也可以采取引导学困生学习优秀学生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在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不同的学困生群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最终能够使学生学有所成,实现全面发展,早日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高等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对辅导员寄予厚望: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如何认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如何确定、分配和考核辅导员教师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值得研究。

一辅导员的任务和分工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用超过四分之一的篇幅叙述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职责内容,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努力方向。但作为教育部规章,只能是原则性的,不可能详细讨论辅导员的教师工作和干部工作(管理工作)。

通常,我们所说的“学生工作”,包含了除教学过程管理以外的有关学生的一切工作,工作内容极其丰富。学生工作的总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身体(健康、卫生与运动)、心理(情感、意志与交往)、思想政治(品格、道德与世界观)和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志向)等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成为健康人、社会人和专业人。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围绕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积极谋划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文明安全教育;大力加强学生党团建设与学生社团的指导与管理;组织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活动;认真做好学生评价评奖、助困与就业等管理和服务工作。

学生工作的任务,当然就是辅导员的任务。尽管“中央16号文件”指出“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但辅导员作为专职学生工作者——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应有更多的担当。

围绕着“中心任务”,还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认真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状况,这既是工作内容,又是完成“中心任务”的前提;及时处理或协助、参与处理学生中发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各种纠纷和突发事件,这既是繁重和烦人的工作任务,又是“中心任务”开展的意外平台。

不难看出,辅导员是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因此,教育部规章定义他双重身份。我们设想一下,能否将教育、管理、服务分给三部分人分别完成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

然而,辅导员有分工,且必须分工。不仅要按学生分工,同时还要再按内容适当分工。因为一个教学单位往往配备几名辅导员,按学生分工就是各位辅导员分别负责指定的一群学生,同时再按内容分工就是分别牵头某些专项工作: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工作、就业工作等等。如果仅仅按学生分工,将是效率低下的,因此是不科学的,可能没有这么做的。

按学生分工,通常有两种分法:按年级分工和按专业分工。按年级分工,突出优点是: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稳定,四年一贯,便于系统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便于联合班主任共同研究并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头绪少,工作效率高。缺点是:不便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一些工作,每年的工作任务也不均衡。按专业分工,优缺点则与按年级分工相反。采取何种方法分工,不仅如此考察,还要考虑学生数、辅导员数、学生专业分布情况和学生党建工作格局,甚至学生培养方案,比如采用“大类招生”或“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的,“年级辅导员制”更适应。

如何按内容分工呢?首先应研究辅导员的“教师工作”和“干部工作”的概念,定义其内涵,考察其外延。

二辅导员的教师工作和干部工作

“辅”:帮助;“导”:指导。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又是“学生工作”的管理干部,其工作特点是:既担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又有管理和服务的任务;辅导员们既各自独立开展工作,又因工作交汇而紧密相关。

(一)定义:辅导员的教师工作、专项工作、专责工作

辅导员要负责对一群指定学生的帮助和指导。作为教师,辅导员面向指定学生所承担的教育管理任务称为教师工作。辅导员的“教师工作”就是关注和促进这些“指定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干部,一个教学单位的若干辅导员,分别被指定负责或牵头某些具体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这些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我们把它称为“专项工作”。专项工作大多是面向本单位的所有学生。“专项工作”主要有:学生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学生社团指导、校园文化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工作、就业工作、学生宿舍管理、学生评价与素质发展档案。不同的项目,负责或牵头人承担该任务的份量也不同,如:共青团工作,大部分工作由书记负责,其他辅导员仅需配合团支部的指导等工作;而贫困生工作,重要的内容是贫困生的“认定”与教育,由所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分别负责,“专项”负责人仅是牵头人,上传下达、建档制表和数据处理。

辅导员的“教师工作”和“专项工作”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工作”的开展以“专项工作”为平台。“专项工作”含有“教师工作”,牵头人以外的所有工作都是辅导员的“教师工作”,如:团支部的指导、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纳入“教师工作”;作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题中之意,学生评优评奖责无旁贷,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要关注。所以,必须强调指出:“专项工作”不是专人工作。我们把“专项工作”中由专项牵头人负责的工作称为“专责工作”(或称牵头工作)。

事实上,正像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不能严格区分开来一样,辅导员的“教师工作”和“专项工作”也不能严格区分开来,“教师工作”的外延相当于“学生工作”的外延。即使是“专责工作”也不全是管理服务工作。

以上定义只是为了明确工作范围、便于分工及其职责分明。同时,也说明了辅导员的教师角色和干部角色在工作中将同时显现和自然转变,你不能在工作中刻意追求表现为教师角色或干部角色。

(二)辅导员“教师工作”要点

认识学生。对所负责的指定学生,如一个年级的学生,应全面掌握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家庭、健康、习惯和爱好等情况。要求:看到姓名,第一学期能区分班级;第二学期能记得面貌;第三学期能说出成绩;第四学期能全面掌握。每学期与每个学生个别谈话至少一次。

关爱学生。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融人关爱学生之中。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包括:思想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基础文明教育、积极分子的培养、贫困生的认定等工作。做到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健康,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一切教育管理活动,必须以有效的方式体现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和爱护。并强调个性化教育,能一对一谈心的,绝不通过会议演说。关爱学生到位,思想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积极分子的培养、贫困生的认定等工作就可能到位。

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强调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但也赞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否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征是:针对本年级的共性问题;“节日性”纪念或庆祝活动;素质拓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学校或学院的统一安排。

党团组织建设。党团组织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党团组织工作是一项专项工作,更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在认识学生和关爱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作为“教师工作”,党团组织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团支部的指导。教学与研究工作。辅导员应积极参加有关教学活动;每年申报研究课题,开展有关工作研究并。

三辅导员的工作置和辅导员工作细则

有必要对辅导员的“专项工作”作进一步的研究。因为有效分工的基础是职责分明。而“专项工作”是由“教师工作”和“专责工作”构成的,这种构成必须明示。

以“贫困生工作”这项“专项工作”为例(简述),牵头人的工作即“专责工作”是:公示各年级贫困生认定年级评议组成员名单、汇总各年级贫困生名单与档次、建立贫困生档案、重点掌握特殊情况的贫困生、汇总各年级国家奖助学金奖助建议名单、办理国家奖助学金奖报批和发放事项、负责学生助学贷款的指导及有关事项、负责学生勤工助学的指导及日常教育管理、负责学费收缴情况的统计分析和学费减免的有关事项等。而这项“专项工作”中的“教师工作”,即所有辅导员都要做的工作更多:发放与收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统计分析和提出报告、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掌握贫困生的经济状况、组织“贫困生认定年级评议组”并开展评议、召开班主任会议共同确定贫困生名单、及时提出国家奖助学金奖助建议名单、关心贫困生的生活、关注学生校内外勤工助学、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贫困生教育等。

我们把“专项工作”中“教师工作”和“专责工作”的具体内容称为“辅导员工作细则”。有了这个“工作细则”,我们就可以估算辅导员“专责工作”的工作量,并按高校计算工作量的习.惯,用学时为单位。既便于分工,也便于量化考核。例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以1000名学生为基数,共青团工作为75学时、贫困生工作为40学时、科技活动指导为15学时等。

“专项工作”中,“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不需计算。因为辅导员“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以其负责的学生数衡量。我们认为“教师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应更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每生l学时计算,负责的学生200人(定额),则计200学时。如果年工作量为每人300学时,相当于每年工作1260小时,即花在200名学生上的时间和精力应不少于每年840小时。还有420小时(即100学时)的工作量用于“专责工作”。

应该指出,“辅导员工作细则”用于估算辅导员“专责工作”的工作量,是次要的,“辅导员工作细则”的主要作用是阐明了辅导员教师角色或干部角色的具体工作内容,成为辅导员的工作规范。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9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和社会对集中连片开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救助政策方面大力倾斜,国家资助经费由2003年的18亿提高到2010年的510亿,经济救助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所以,积极开展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切合当地实际的贫困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湘西州民族中学等学校集中了大批优秀特困高中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与救助机制的研究,着重于民族立人、立本教育,培养适宜区域发展的人才,对大湘西的教育、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研究表明,直接以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心理救助问题研究为题的现有成果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尤其是对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成熟的运作机制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辅以统计归纳法、经验总结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较理想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12―2015.1)

组建队伍,开展培训。研究成员涵盖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心理专职教师及有关部门人员,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实践与研究能力雄厚,并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研究成员的综合素质、心理帮扶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2.调查研究阶段(2015.2―2015.6)

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连片开发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据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救助策略和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现状。对州民族中学进行了多项调查,调查显示,州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贫困生约占1/3,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厌学现象。以447宏志班为切入点,后推广至全校贫困生,作Zung普测。分析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数据,发现1194名受测学生中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的549名,46%学生有不同程度焦虑(见图1)。对参加清华北大推荐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试》问卷调查,这一群体焦虑高达60%。在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中受试学生厌学、怠学情况较严重,个别学生有逃学、辍学现象。

(2)确定研究对象。据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建立心理档案162份,采用“S机有目的性抽样”方法从中确定30个研究样本。对包含样本在内的1194名学生施以教育和引导,两学期后进行对比测试。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人数为382名,所占比例由46%下降为32%(见图2)。

(3)推广调查研究。在吉首丹青中学随机抽取30名农村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普查与分析。数据汇总分析如表1、表2。

分析普查数据,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占50%,有轻度问题的占43%,问题中等的占3%,问题比较重的占3%,严重的占0%。焦虑情况分析结果为良好的占27%,轻度焦虑的占56%,中等焦虑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10%,严重的占0%,反映出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达到73%,有心理帮扶的必要。

3.实践研究阶段(2015.7―2015.10)

通过实践,总结出“351”心理救助的有效策略,调整方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指导、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撰写论文,为湘西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课题的研究实施

课题组起草《湘西自治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州教通〔2013〕188号)。主持人制订《2015―2017年湘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工作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关于实施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湘西州教育局成立湘西州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组织及管理工作。

(2)州民中创建“351”,以辅导中心为基地,提供心理帮扶服务

州民中在校长王斌领导下,2011年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引进湘西州第二届教育学学科带头人舒暖主持专项工作。2013年,建成州民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湘西州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灵驿站)。2014年,构建“351”心理救助机制。研发了《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标准》,制定了《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和《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每班每周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2015年,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351”由学校带动家庭、社会实施“五个一”心灵工程,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五个一”即:创设一个心理帮扶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打造一个心理辅导中心;探寻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上好一堂心理辅导课。同时,举办“525”心理文化节、心理主题黑板报和作文竞赛等专项活动,创建州民中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女生部,开展心理拓展,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家庭“五个一”即:开展一系列家长心育活动;提供一个家长心理咨询服务窗口;建立一个家庭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参加一项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社会“五个一”即:在全州进行一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把辅导中心建成湘西州中小学心理疏导、学习培训及社会各界参观的基地;州民中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物质、精神双重资助的做法,目前已成为湘西州学生资助工作乃至州委州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做好全州“助孤”教育心理帮扶工作;广泛送教,培养一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创建一个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利用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网络。

(3)专业学会引领“351”,边验证边修订边推广

在湖南学生资助研究会、湖南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引领下,进行校、州、省三级课题管理,“351”得到了有效验证。

宏志班入学即建立心理档案,予以全程心理关注,从2015年8月入校到2016年6月,共进行20次班级辅导,每次课后认真研讨并作行动研究,调整施教方案,增强班级辅导的针对性。4XX宏志班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学生的高考录取情况见表3,反映了心理救助颇具成效。

州民中实施“351”由实验班推广到所有宏志班,2016届,51名宏志生参加高考,40人考取重点本科,其中2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1人考取二本,本科上线率为100%。由宏志班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广,为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351”心理帮扶,辐射到全校教师和家长,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形成了学校新的办学特色。

心育培训由课题组成员、心理教师推广为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全员。借助香港乐群慈善基金萧庄夫妇资助项目,全州资助专干、心理教师共2000余名接受通识培训,87名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66名考取资格证。同时,广泛送教,在全州企事业单位举办“幸福人生”等多场专题讲座,惠及几千名家长,为心理教育在湘西的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州内多所中小学前来学习借鉴,“351”心理帮扶模式,对帮助湘西州中小学校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4.课题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研究形成阶段性优秀成果,此后修订研究方案,边研究边推广,边实施边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集。

三、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分析了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运用差别化原则进行精准补偿完成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救助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管理、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和“351”心理帮扶模式,优化了对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双重补偿,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导。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焦虑普查和焦虑、厌学专项测查中,统计分析结果呈显著性,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特征焦虑特点明显。随后开展的各项情况调查,反映出受测学生比对照组焦虑情绪比例高,厌学行为更常见。对州民中参加北大清华面试推荐生的群体进行焦虑倾向主观感受测试,结果显示:适度焦虑占40%;中度焦虑占35%;严重焦虑占25%,一名学生分值高达73.75,焦虑情况严重。调查发现,州民中贫困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比例高达46%,特别是在品学兼优的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60%,厌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及行为也比一般学生强烈。对吉首丹青中学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发现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焦虑情况达到73%。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测试培训,保证了调查的科学化和专业性。使用的测查技术工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中国常模,其信度效度都经过验证。《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量表》系课题主持人编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借助现代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提高了统计速度和分析的精确性。调查及验证说明,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自卑封闭,民族和地区认同感强,大量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存在心理疏导的必要。调查数据为学校和本地区制定预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论二: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实施“351”心理帮扶,是连片开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根本途径。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完整家庭,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湘西州留守儿童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面对亲情缺位,在孤立处理各种事件r容易出现心理困惑。连片开发地区土家族、苗族居民,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卑等民族性格的集体缺陷。个体在本民族区域内生活时,民族群体心理接纳能让个体获得归属感。一旦离开原住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湘西州青少年由偏远山区的农村走进城市,由民族零散分居地转到民族集中聚集地学习与生活,贫困的生活、艰辛的学习和追求理想的环境与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消除个体心理问题仅凭学校、教师是不行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只有由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调整学生的不良认知。

结论三:通过个案分析、行动研究验证了环境策略、生―家―生―校心理疏导策略、情景假设―体验顿悟―行为指导―行为改变策略等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确保了没有一例学生因心理问题失学。

学校班级氛围、心理咨询功能室环境、家长的心育能力以及所处地区心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效果。州民中“心理访谈室”两年接待来访学生168人,进行个别辅导258人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落成仅一年,接待来访学生265人,个别辅导323人次,多次接待各级各类个人及组织来访。可见,环境温馨、格调高雅,功能室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对来访者数量均有影响。心理辅导中心向社会开放,利用温馨的环境感染来访者,令人们心情愉悦。通过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良好环境,推进学生的心理教育。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更迫切的需求,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上有待进一步推广,理论上有待进一步巩固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RobertJ・Ursano等著.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10

【关键词】辅导员;新生;前期工作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共有三个校区,其中主校区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东校区位于长沙市浏阳市,南校区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校区之间距离较大,特别是主校区和东校区之间,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由于每年的新生报到设在主校区,而新生军训则设在东校区。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迎新方案。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迎新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工作质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学院的第一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大学三年生活、学习和学院的社会认可度。辅导员如何做好迎新工作,特别是新生报到之前的工作,是值得每一个辅导员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通过对部分辅导员进行访谈,认为辅导员在新生报到之前应该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学习《方案》,领会精神

辅导员要认真学习院系两级制定、下发的《迎新方案》,仔细领会学院关于迎新工作的要求,熟知学院关于迎新工作的安排。具体到学院安排哪些老师负责在哪个车站迎新,新生报到流程是什么,饭卡如何充值,保险在哪里购买,食堂里什么时段供应饭菜,开水房什么时段供应开水等等细节问题,都应该熟知。在接受新生、家长咨询的时候能够很流利的答出来,而不是简单的用“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去问问×××”“应该是在那里”等等的话语来答复他们。因为这样显得辅导员老师很不熟悉学院的情况,不熟悉工作,让学生感觉没安全感,让家长也多少会对学院的管理不放心,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院的形象。

二、检查场所,做好服务

辅导员应该对学院给每个班级、学生安排的教室、寝室等学习、生活场所进行仔细的检查。去教室里看看桌椅够不够,卫生是否搞好了,粉笔是否有,电扇是否正常运转等等。去寝室里看看水龙头是否需要维修,厕所是否能正常使用,上下铺床位是否结实,是否缺失床板,寝室门锁是否是好的等等。若有问题,全部报告后勤处维修。一系列看似细微、繁琐的工作,决定着新生来校报到之后的生活、学习质量,决定着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印象。试想,如果一个新生来报到后准备去寝室里休息,结果床板也没有,电风扇也是坏的,水龙头也不出水……这个学生会怎样想?家长会对学校产生什么样的看法?

三、查阅档案,了解学生

辅导员应该认真查阅新生档案,尽快熟悉考生资料。由于现在全国实行电子档案,辅导员可以很方便的调取考生资料。熟悉档案的目的是希望尽快把学生各方面的资料熟记于心,以便能够在入学报到时准确无误地叫出学生的名字,给学生一种受尊重的感觉。同时针对考生的特点有重点的给予培养与发展;针对考生的家庭经济信息,辅导员应在新生入学后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使之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

四、结合实际,量化工作

辅导员应该根据院、系两级《迎新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对方案进行量化,同时也可以向领导反馈自己的要求、困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起到自己的“左右手”的作用。辅导员应尽可能的把困难想到,尽可能的把事情做得周到些。这样既可以服务学生,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同时还可以让领导对自己的工作肯定、放心。

五、调整状态,全力迎新

在一切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辅导员就面临着和新生见面了,辅导员给学生、家长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辅导员在新生报到时对学生、家长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可以在心理上尽快学生的紧张和不安,可以消除家长心中的疑虑,给家长留下良好印象,让家长放心。同时也有利于辅导员后续工作的开展。

所以新生来校报到前,辅导员应该全力调整状态,以最饱满的精神,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迎新工作中,给学生、家长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