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7:44

景观设计要素篇1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景观是一种由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构成的复合体,是综合了人类意志与视觉美的环境景观,受地形地貌、水体、植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城市的性质、功能和规划、建设思想和艺术水平的影响。它不仅能反映城市的性质和功能,还能反映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高低。城市景观设计是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明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意义是把城市环境景观变得赏心悦目,再结合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使城市更适宜人的生活居住。因此,城市景观设计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门主题。

1.城市景观设计的尺度要素

尺寸是某一种形式的长、宽、深的实际量度,这些量度确定形式的比例。而尺度则是由它的尺寸与周围其他形式的关系所决定的。大的、高的或深的形状会使人们印象深刻,与自身的尺寸相比较,它们看上去壮丽、雄伟或者令人敬畏。摩天大楼的高,哥特式教堂中殿空间的高,大峡谷的深都是例证。小的东西虽然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但它更加接近人的尺寸,显得更加亲切。尺度可分为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两种。

1.1绝对尺度

绝对尺度是指物体的实际度量尺寸。事物处于景观环境中都有一定的度量标准,人可以实实在在的体会事物的存在。使人能够感受到的适当尺度标准就是通常所说的人体尺度。门窗、栏杆、座椅、路灯、电话亭、以及电话台的高低等等这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绝对尺度。超出了绝对尺度的夸张的尺度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可造成感官的刺激,甚至是产生戏剧性效果。

1.2相对尺度

相对尺度是指事物之间相对比的尺度,如地球相对于太阳很小,但相对于人却是相当的大。相对尺度是人的心理尺度,体现人在一定的景观空间中对于空间尺度的感受,尺度的对比和协调可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感。

2.城市景观设计的色彩要素

色彩是景观设计中最动人的视觉要素,通过色彩的无穷变化不但能引起形式美感,还能让人产生心理共鸣和联想。色彩在环境表达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2.1强调气氛

色彩对景观气氛的强调与基调色有很大关系。基调色彩反映整个景观的基调,色相对比时,差别越大,色彩就越显得鲜艳夺目,表现的气氛越活泼,似色使用时则气氛含蓄、柔和。纯度对比使色彩鲜明、纯正。明暗对比可以使环境显得清晰、爽朗。

2.2表达情感

色彩所表达的冷暖感、远近感、轻重感在环境造型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一般来说,红色、黄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青紫、蓝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暖色有接近感,冷色有远离感。于色彩的远近感差别,同一平面上的不同色彩可以在感觉上有远近的区别,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亮色显得近,暗色显得远;彩度高的色显得近,彩度低的色显得远。总之明度越低,给人的感觉越重。

2.3区分识别

色彩之间本来由于色相的不同易于被人们区分和识别,应用于城市景观中,可以传达多种信息,如区分功能、区分部位、区分材料等,给人清晰的印象。

2.4强调重点

对特别的部位或景物施加与其他部分不同的色彩,可以使该部分由背景转化为主题,从而得到强调的效果。对比色的使用更能加强强调的效果。

2.5装饰美化

根据具体的景观需要对事物辅以色彩可提升其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3.城市景观设计的质感要素

质感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质形态的感觉,它是由感受到材质的结构而产生的感觉。质感是由小的单位群集组合而成的界面效果,其机理反映了界面基本单位的组合秩序和样式。一切质感都是相对而言,距离会对质感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距离的变化,质感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质感可以分为自然的和人工的,触觉的和视觉的。有些事物的表面特征是自然存在的特质,称为天然质感,如水、草木、岩石、沙和土壤等。有些事物的表面特征是经过人为改造而呈现的,称为人工质感,如布匹、陶瓷、玻璃、金属等。

4.生态设计要素

生态设计要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4.1自然优先原则

生态设计的前提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尽可能的循环使用基地上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就近取材,减少运输、加工带来的能源消耗,尽可能的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4.2设计适应性原则

生态景观本身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系统,必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师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必须充分适应基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尽可能减少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副作用,从而保证了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本地植物应当大量使用,尊重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生态自然有它自身的循环规律,从生态设计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稳定、更有生命力。只有设计师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才能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基地上原有的自然植物和生态景观,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的再生过程提供条件。

4.3高效用水原则

水跟生态景观联系紧密,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也是生态设计所提倡的。现在已有一些绿色景观设计项目,通过收集雨水,净化和循环使用造景用水,已完全实现水的自给自足,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消耗减小为零。

4.4整体设计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的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它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因此,对于生态设计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整个城市进行规划的效果最好。依托政府部门,多学科综合论证和设计,各个景观元素分别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直至实现理想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保证生态系统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5.人本设计要素

人本设计要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需要景观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要求,即实现城市景观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实现其使用功能应满足以下原则:

5.1舒适性

现代城市居民对于休闲的要求更为迫切,对城市景观相关设施的使用频率也增加,它的舒适性可提高居民的休憩、健身的质量。此外,舒适性还表现在无障碍设施的应用上,让残障人士也体会到置身于城市景观中,获得乐趣。

5.2可识别性

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应该是一个特色鲜明,容易被识别的环境。丰富的视觉效果不仅愉悦了使用者,同时也丰富了整个城市景观空间的层次。

5.3便利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人们在景观中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同样渴望得到便利的服务,使用到便利的设施。

5.4文化性

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其中包含着认同感、归属感等精神需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的形式应当冲破形式的限制引起观者心灵的呼应和共鸣。城市景观中纳入文化,更能丰富、深化设计主题,实现个人同景观的双重价值。

5.5安全性

安全性是景观设计所要满足的最基本的要求。具体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安全性体现为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区域,以满足心理上的安全界限。空间过大或过小,都容易导致人安全感的下降或丧失,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6.结语

我国城市景观的设计理论大都由国外引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以人为本”、“视觉控制”等层出不穷的设计理论,使城市景观设计体系庞杂、不明晰。因此,深入研究城市景观设计的各类要素,合理的筛选与分析现有理论中的精华,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整合达到设计过程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景观设计要素篇2

关键词:景观、视觉形态、形态要素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1景观中视觉形态的构成

(1)规则形态和自由形态

规则形态,就是通过对称的图形来组织景观。设计中小到铺装石材的摆放形式、景观构筑物的具体样式,大到景观的平面布局,都是依据规则的几何形式来入手设计的,力求一种规整感和统一性。自由形态,就是在形态的组织方面达到一种均衡,通过全局在数量、比例、动线节奏的统筹中,去追求达到一种相对的平静和稳定。这种形态没有固定的实现手段,随意性较强,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能够形成一定的稳定感。

(2)直线形态和曲线形态

此种分类方式是通过形态中的构成元素来界定的。直线形态,就是在一组设计之中,从平面布局、小品形式等方面,大量的应用直线元素来组织景观,呈现出一种硬朗的景观感受。曲线形态,是在设计之中应用不同的弧线元素来组织景观,呈现出一种具有动态的、委婉的景观感觉。

(3)硬质景观形态和软质景观形态

硬质性景观形态是英国人m・盖奇(michaelGage)和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在《城市硬质景观设计》首次提出并使用的,其含义就是区别于由植物所构成的软质性景观来进行论述。即将景观分成由植物、自然水体所组成的软质景观形态,以及与之相反的介质所组成的硬质景观形态两大类别。硬质性景观形态可包括:铺装、台阶、围墙、景观设施及雕塑等几个方面。这些元素更多的反应人的主观性,对视觉做出更为直观的刺激感。

(4)自然景观形态和人工景观形态

自然景观形态,指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与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状姿态。它的出现是不以人意志而转移来存在的,如山的形状,起伏的高低;树木的分布情况、生长的茂盛程度;溪流的湍急、流势的转弯大小等。人工景观形态,指通过人类有意识地的组合或对景观的构成活动所产生的相应的作用。这种形态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性的作用下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观形态,其首先追求的是使用功能性,其次才是审美价值。在景观的平面布局中,地块的视觉形态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其中选用规则形态、自由形态中同时还可以伴随着直线和曲线的造型元素,根据不同的场地基本条件和基本定位来应用不同的元素,共同构成完整的景观平面造型。

2景观中视觉形态的层次性

视觉形态的组织应符合人的观赏习惯,在整体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是与人们的视觉宽度相一致,使人们看起来更加舒适,减缓视觉疲劳。景观视觉形态的塑造,就像城市的天际线,通过不同的高程变化来达到形态的丰富,同时满足了人们不同视域的观看要求。在景观设计之中,不同植物配置造景手法,也是应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有时在草坪中会有一些低矮的花卉,与绿色草地相映衬形成颜色中的反差;草坪之上一些成组团的灌木成为人们欣赏的视觉焦点;之后还有与之相映衬的开花植物成为相配合的背景植物;最后又有较高观,呈现出一种具有动态的、委婉的景观感。

3景观中视觉形态元素基本构成的关系

我们在几何学中,可以将无数种的形状进行分析、归类、合并,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的基本视觉形状:圆、三角和正方形。我们可以说,这几种基本形状是形形不同几何形状的母体,是由以上这三种形状转化发展而来的。在这种属性归类的思路之下,我们又能将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归类,分成规则视觉形态与不规则视觉形态。

不规则的视觉形式是指那些各组成部分之间在性质上不同、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并且以一种不稳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不规则的形式一般情况下是不对称的,但是和规则的形式相比更加富于方向和指向性。它们的出现可能是通过在规则形式中减去不规则视觉形态而产生的,或者是规则视觉形态通过不规则的构图所呈现出来的。

许多的形式,都可以理解成是通过基本形状的推导而来的,这些变化来自于基本实体一个量度或者是多个量度的处理,或者是构成元素的增减而产生的,影响其整体的变化。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这本书中,就此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

(1)量度变化――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的量度,一种形式就发生变化,但是作为某一形式类型的元素改变之后的视觉形态仍然可以保持原本的形态感觉。

(2)减少的改变――种视觉形态可以通过削减少体量的方式进行改变,因为不同的减少程度,视觉形态可以保持原本的特性,或者是变成另一种视觉形态。

(3)增加的改变――一种视觉形态可以通过其容积上增加元素的方法取得改变,增加过程的元素的数量和相对规模的变化决定了原本视觉形态的性质是被彻底改变还是延续和发展。

4景观中视觉形态的组合方式

景观设计的组合方式是景观视觉形态采用不同的组合类型,来体现景观对人视觉上不同的冲击力的一种手段。在对所涉及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恰当的表现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设计的含义。组合方式在设计中总的来说,能够起到提纲挈领性的作用。景观视觉形态的结合方式主要采用轴线、对称、等级、韵律的方法,作为区域景观的协调手段。

(1)轴线:由景观中的首末为基点,首末相连接而组成一条看不见的线,景观视觉形态要素在其中以对称或者是平行的方式进行组织。

(2)对称:通过一条镜像线或者是一镜像个面作为一个标准的中心,通过这条线或这个面来描绘景观视觉形态,形成一种相对应的构成方式。

(3)等级:此种方式是由两个方面所组成,一方面是体量、大小方面的主从关系,来体现出这种等级性关系;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对空间大小的感觉,展现出等级性。

(4)韵律:也就是展现节奏感,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重复性或是一种方向感,将某一视觉形态依据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在景观的设计中,是基于韵律感作为整体基调定位的,可以由中轴对称的组合形式起头,再以富于节奏感和协调感的自由平衡形式构成其他地块,使整体的景观设计在基地大范围形态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相稳定和协调的状态。景观节点的设计中的符合一些规律,比如在组合方式中,要根据具体的场地现状来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在功能满足的大前提下对组合的方法进行穿插,不同节点之间应根据性质、景观组合体量的大小以及不同的视觉感受进行协调,组织出最为合理的视觉形式将其展现出来,要让整体的景观节点强弱均衡,使人们游览其中之时不会感到视觉上的乏味,又惊喜连连。

5结束语

景观的设计就是通过有意识的环境组织,来吸引人们参与其中。造景的设计过程,相应的就是构成一种视觉上的画面感,使眼睛所见景色与人们的大脑所想象的画面达成一种共鸣,满足人们对美感的追求。我的论文主要就是希望通过对形态要素的研究,设计出好的景观,给人们从身体和精神上带来轻松与愉悦感。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7

景观设计要素篇3

【关键词】生态主义;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生态景观设计水平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态要求。

一、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含义

现代景观生态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部分,现代景观生态设计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生态”的理念生态的现代景观是一种口号与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提高生态景观设计水平,就是解决自然与人工景观之间的关系,使之完美的结合,以此来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城市的环境使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同时景观生态设计并不是只满足于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是从生态出发,达到自然物质的能量循环这种景观设计通过对土地的利用及能量的流动等各因素,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的效益所以,本文把景观生态设计分为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来进行探讨。

作为设计学科之一的景观设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景观设计是建筑学学科的延伸,因为事实上很多景观设计师同时也是建筑师,很多景观设计项目也是由建筑师完成的;但另外一些学者和专业人士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景观应该和雕刻、绘画、建筑一样是同一层次的艺术和学科门类。其中,一些专业学者认为景观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的,是用于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利用的有力工具,强调把人与自然世界结合起来考虑规划设计问题。也有一些专业学者认为:景观研究是站在人类生存空间与视觉总体高度的研究;改善环境不仅仅是纠正由于技术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灾害,还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地不断演进。在它的最高层次,文明化的生活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它帮助人类重新发现与自然的统一。还有专家认为: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面向户外环境建设的学科,是一个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专业。其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故涉及的学科专业极为广泛综合,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农学、地学、管理学、旅游、环境、资源、社会文化、心理等。

“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两者缺一不可。景观设计师需要科学地分析土地、认识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恢复。例如国家对濒临消失的沼泽地的恢复,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的保护,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目前来讲,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环节。那么,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可以结合成为城市景观规划,景观设计也可以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室内外空间一体化的设计,所以景观设计也可以说是处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一条以景观为主线的设计组织方式,目的是为了使无论大尺度的规划还是小尺度的设计都以人和自然最优化组合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二、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要素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合理选择植物。同时合理的配置植物,植物的合理选择配置能够使景观设计与城市的设计和谐统一植物的选择是景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做好植物的选择工作意义重大。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注意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同时兼顾一定的景观效果与观赏性在种植配置方面,尽量考虑同种生态群落,以满足其生长特性,其次再追求所谓的“四季有花”、“三季观果”等景观效果在群落搭配时,依然要重视其生态性生长状态要兼容,乔灌草的搭配需要科学性,从而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植物生

态群落使不同的群落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协调,达到共同生长的状态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的建成,也会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如小动物、微生物的成长,这样就能营造更加多样性的生物环境只有自然界协调发展了,人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为两者是共荣的。所以在建设生物环境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走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要素动物、微生物要素

在景观设计中,除了要坚持植物配置的相关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动物,微生物的相关要素也是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作用人类对野生动物是有干扰的,人们既可以保护野生动物,又可以控制一定数量的有害野生动物人们把野生动物带入人居环境,又将家养动物带入人类生活圈,城市里的动物又形成了新的生物链。例如城市中的鸟类,我们要通过生态景观设计加强对其的保护,营造更多更好的适合鸟类栖息的生活环境只有动物活动的环境,才是更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考虑到动物的迁移,高速路上往往会架设一定数量的天桥,以供周边两片绿地中的小动物交流活动,起到“绿廊”的作用微生物也是生态景观设计中药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们不仅是将垃圾处理的可利用资源,也是很多流行病传染的元凶绿地中集中了多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微生物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经常清扫落叶,就是阻碍微生物的繁殖,切断了植物自然条件下的养料,从而植物不能很好的生长。

四、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要素

在地形因素中,为了更好的体现生态主义,要充分发挥地形优势,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为城市设计出更先进的景观地形的设计可以为植物与动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小空间,同时还有一定的隔音降噪的作用其中,湿地景观是较为典型的生态景观,它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生态景观类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它正在逐年减少,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很多水流被截止;二是很多滨水结合处被破坏;三是人类对湿地动物的扑杀;四是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水体,这些都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生态景观设计可以说拯救环境的设计,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其他要素

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其他要素包括的内容很多,这里就以人工建材为例进行简要的说明人工建材是我们常见的人造垃圾,它不可能被微生物消化,只有依靠人类的合理处理来解决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何较好的处理人工建材业,是我们生态景观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可以充分利用其补偿价值,可以堆成坡,上面铺上草坪若需大树,可以经行局部人工换土,使景观与废弃物利用合理结合,造就人工地形,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就是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对不可回收资源再利用的良好实践。

结语

本文叙述了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要素,从植物、动物、微生物、地形等方面逐一阐述了其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以便其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做好景观设计工作要坚持生态设计理念,促进景观设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城市尽管设计的现代化,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2]陈跃中,王小爽.回归大自然,呼唤城市绿色空间―红太阳生态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5.

景观设计要素篇4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4.3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参考文献: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paulCooper,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35-37

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景观设计要素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形,植物,水体,建筑,要点

abstract:thispapermainlyintroducedthenwavelengthspectrophotometrythedetectionprinciple,whichaccordingtothemethodfordeterminingthenitratenitrogenlifedrinkingwaterandnitritenitrogencontentofanalysis,drawthedetectionmethod,suchassimpleoperationfast,theprecisionofdeepandaccuracyhigher,aimedatimprovingthequalityoflifeofthedrinkingwaterdetectionandanalysisefficiency.

Keywords:spectrophotometry,drinkingwater,nitratenitrogen,nitritenitrogen,detection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风景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在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场所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素体现在:地形是依托和根本,水体最具可塑性和表现力,植物是活力和生命的体现。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不断地追求崇尚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创造出一种能让建筑与自然在矛盾中共生的环境。

1地形

不同的地形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布局、功能及体量影响非常明显,是连接风景环境中所有要素的主线。

1.2建筑景观设计应考虑地形的协调性

地形可被当做视觉要素来使用。从视觉角度出发,把建筑和地形放在一起时,构成了明确的天际轮廓线,因此对建筑的体量、外形轮廓与地形之间审美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就非常重要。在考虑风景园林设计时,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关系,形成良好的天际线,这对环境的整体性设计至关重要。当地形的尺度远远超过建筑时,形成建筑以地形为背景,建筑形态与自然地形之间就是“图与底”的关系;当地形的尺度与建筑尺度相接近时,要尽量使建筑配合自然地势,与地形相互协调。

地形既有利于建筑结合环境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同时也可以屏蔽设计中的不利因素,因此在设计中可通过对地形的适当改造,引导人的观景视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风景园林设计;还可对建筑群体布局进行适当分割和恰当分区,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可以减小单体建筑的体量,缓解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都是风景园林建筑对地形的回应。如果不考虑地形因素,一味追求建筑的新奇特,势必造成对天际线和整体环境乃至生态平衡的破坏。

1.3注重地形坡度对风景建筑的影响

地形坡度对风景建筑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以坡地为显著特征的山地风景建筑是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在坡度较小的平坡地(坡度在3%以下)和缓坡地(坡度3%~10%),建筑布置不受地形约束,可以取得日照朝向和较好的景观视野,土方量一般不大;中坡地(坡度10%~25%)和陡坡地(坡度25%~50%)地形能够提供俯视周围景观的制高点,对视线具有导向性和开阔性的观景特性,建筑群布置受到较大限制,建筑内部一般设梯级。日本美秀博物馆选址于自然保护区,建于山腰陡坡上,建筑高度限制在13m以内,80%的建筑面积埋于山体之下,与地形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建筑面向宽阔的湖山景色(图1);而地形凹地则给人以内向和领域归属感,有利于形成安全稳定的生活状态。

图1日本美秀博物馆

2植物

植物是风景园林建筑场地环境中重要的自然要素,不同的植物在大小、形态、色彩、质地以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上都有变化,它们丰富多彩的效果使得植物在整个风景环境中成为最富于变化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植物更应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当中。

2.1植物配置在建筑布局中的作用

在风景环境中,设计应尽可能不破坏植被以维系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基于此,建筑布局要紧凑以避免占据过多的绿化面积。同时,建筑物的布局还应灵活多变,与基地环境和自然植被相适应。

风景环境设计应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的接地面从而保护自然生境。同时,建筑外环境中可修建平台等架空方式以此减少对土方的挖掘,也体现了对自然场所生态系统的尊重,能够达到风景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

合理、适度的植物配置也能分隔、限定、建构和完善建筑外部空间界线和范围,增强空间连续感和整体感等。作为软性的设计素材,乔木、灌木、草地等都可衬托硬质界面的风景园林建筑,丰富建筑的质感和色彩,协调不同的建筑立面和地面铺装处理等,形成宜人的风景建筑环境。树干如同支柱,以虚体的方式限制空间瑞士卢加诺开放公园中,乔、灌草与风景建筑相呼应,建筑丰富了自然,植物丰富了空间。

2.2植物的合理配置提升建筑环境质量

植物要素具有把人建筑、大自然联系起来的能力,具有对建筑形体及其他视觉要素统一起来的作用。从美学的角度看,植物通过季相变化的生长特点能够使建筑具有层次丰富的动态变化,可以在整体环境中将建筑形体延伸到自然风景中,也可以把室内外空间联系起来,在整体环境视觉审美设计中起到协调的作用。

乔、灌、草的合理结构配置具有稳定的视觉审美意义和生态意义。譬如在超出视线的微地形高处,种植一株或一组姿态较好,可观叶、花或果的观赏树,形成重要的对景,背后种植高大的常绿树作背景,树下种植观赏期较长的地被,混入低矮匍匐的本地野草,降低日常管理费用。

植物设计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墙面以及外环境中种植植物,不仅可以遮阳,而且能够使建筑物与风景环境融合,产生建筑与植物一体的天际轮廓线。植满草皮的坡屋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物的体量,让植物自然衍生在屋顶上,使得建筑与环境形成统一的视觉关系。

3水体

水对人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为人服务的风景设计应包含亲水设计,在其中可以充分运用水的空间美学及精神功能,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收集等方法补偿生态环境,增强生境营造。

3.1水的协调性提升建筑的审美感

水体具有较大的景观价值,以宽阔的水面作为背景,建筑漂浮其上而产生建筑和水的融合,在风景设计中是常用的手法。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因为“水”而使得整座城市成为风景的建筑,如图2。

图2威尼斯水上建筑

人是向往水的,设计中应体现人与水最适合的关系,这就需要结合建筑的点景、观景等功能进行设计。建筑群体外部临水,呈开阔、外向的空间布局,建筑在水面的衬托下向外伸展,视野开阔、流畅、苏州沧浪亭,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与园内的假山融为一体,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复廊,廊壁开有花窗,透过漏景沟通着内山外水其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建筑的亲水性格。

风景设计中,首先应关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和量的保护,充分发挥亲水或临水陆地的有益条件,弱化建筑尺度,虚化建筑界面以减少与自然的矛盾,在空间处理上与水体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使建筑场地在规模和视觉上达到最为合理的存在状态。

3.2水的特性构造完美的建筑空间

丰富而有特色的水体能够为空间增添活跃的气氛和效果,也能够引导和组织建筑空间。水的特性构筑空间效果主要体现在点、线、面等形式。

水体呈点的形式时,应灵活考虑水与建筑尺度的关系点水既可作为庭院空间的中心景观,也可作为建筑入口的标志景点。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整体布局中,新馆巧妙地借助尺度合宜的水体,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将各类建筑要素穿插起来,柔化了生硬的建筑材料,并形成良好的交通组织,建筑与水体相映成趣。如图3。

图3苏州博物馆

水体呈线性时,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可以引导人的视线,步移景异,体现了风景建筑空间的序列。设计中还可利用线状水体来组织空间的韵律和节奏,利用水体的宽窄、岸线的曲直和水体的不同形态求得变化,形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丰富空间层次。通过线状的水将不同的风景建筑及空间灵活相连,这样就起到了脉络的作用,建筑也成为水体引导下的景观。

水体呈面的形式时,一般作为建筑背景将风景建筑及景观衬托出来,这时建筑群体包裹水体或被水体托付建筑可以以水面为中心布局,建筑环水而建,通过水面的向心性被连接到一起,使得建筑之间关系拓朴有机,耐人寻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不仅要为人们提供欣赏风景的场所,要考虑到场地整体环境对它的影响,以及建筑的合理布局、空间构造、形体及材质应用等。理想的建筑应该与自然相协调,尊重地形、水体和植物等要素,从中创造出生态化的建筑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吴正旺,王富平,栗德祥.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J].建筑学报,2008(9)

[2]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景观设计要素篇6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探讨;景观设计;生态;空间;要素

abstract:thispapercombinedwiththecurrentproblemsofwaterfrontlandscapeinactualconstruction,makinganalysisandDiscussiononfunctionfactors,ecologicalfactors,landscapefactorsandtrafficfactors,andputsforwardsomepointsforattentioninwaterfrontlandscapedesign.

Keywords:citywaterfront;discussion;landscapedesign;ecologicalfactors;space;

中图分类号:tU2

当前许多城市建设中,滨水区的建设与城市地位、竞争力和形象联系在一起,滨水地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滨水区的城市设计也受到相应的关注。这些地区的开发建设日益强调环境质量和景观感受,滨水区成为首选。本文所讨论的滨水区是指与具有较大空间尺度的水体接触的城市临水空间,特指滨水用地内以生态景观、休闲活动等功能为主的临水区域。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滨水区的规划建设日益重视。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失误。分析认为,目前滨水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业升温,滨水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潜在的升值空间,成为众多开发商争夺的热门地块。掠夺性的瓜分,致使滨水区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可以留给城市公共空间的土地凤毛麟角。用地的稀缺又带来开发强度过高的后果,高楼大厦造成视线不通畅、空间轮廓线平淡、抢景败景现象严重。

(2)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滨水驳岸都是用砖石砌成的立式驳岸,或用石块、混凝土块铺成的斜坡驳岸。这样的驳岸对于应付夏季突发洪水确实有着重要作用,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固化的驳岸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地植被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栖息场所,破坏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造成驳岸区生物资源的丧失和生态失衡。二是拓宽河道,固化河岸,加快了河水的流速,导致下游大量的泥沙沉积和淤塞,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3)城市水体是一个相互联通的系统,在整体水网没有得到治理,水体的水质较差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内水体的水质基本难以保证。相当多的城市河道同时肩负着景观与水运通道的双重功能。生产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对水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既有污染物对水质的直接破坏,又有水质富营养化带来的某些生物过量繁殖。

(4)景观水体往往与自然界中的大水体相连,水位受大水体涨落的影响非常大,造成亲水平台的设计受到极大制约,建成后也常常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为避免以往滨水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滨水区景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梳理,形成设计要素体系,以利于政府的管理和对市场的引导。

设计要素探讨

水与城市的关系,主要是指空间形态的特征关系。第一种,在某种程度上水的形态对城市形态具有特定意义,如苏州。这些城市水网密布,城市空间与水系交融在一起,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处处都是临水空间。第二种,城市依水而建。第三种,水从城中穿过,如上海,这类城市的滨水区一般是城市中心区的精华地段,具有较大的地域空间。将水与城市的关系归纳为:“城在水上”,“城在水边”,“水在城中”3种形式。水,是可作为城市空间中心要素的水。

2.1功能要素

滨水区沿水体的边缘地带是人流最为集中、功能最为丰富的地区。根据建设成功的经验,边缘地区作为公共开放的区域,开辟广场及休闲场地,绿化配套建设,允许人流自由出入,结合空间特点,布置休闲活动内容的功能,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2生态要素

2.2.1水质水体的质与量对滨水区景观品质意义重大。不同的水质决定可供开展的水上活动的内容,不同的水量决定对人的吸引力。因此,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是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前提,也是能否运作成功的关键。水质受水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好的水质必须通过区域性的水体污染控制。滨水区本身对水质的控制仅仅是一定程度的改善。改善水质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①采用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建立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来改善水质;②通过建立泵、闸形成水位差控制水流方向和水流速度,保证水量有一定的置换周期;③培养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保证水体的内部循环;④实行雨、污水分流,杜绝各类污水。

2.2.2水量水量的保证主要控制以下几点:①保证水源的充足,尽可能考虑多个水源;②对于缺水城市,在进入城区前可考虑采用排管,以减少水量的蒸发和渗漏;③利用雨水收集,调蓄水体水量,减少浪费;④通过区域水系管理,协调配置。

2.2.3驳岸鼓励采用自然式河岸代替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墙的硬质河岸,推广生态驳岸。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对于改善滨水区景观、恢复生态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2.2.4绿地现代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土地开发的利润成为最直接的动力,具有商业价值的城市中心区往往建筑密集、车辆拥挤、环境恶化。绿地与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城市中心的滨水区承担了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的功能。空间开阔、绿意盎然的滨水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滨水区绿地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区生态系统的支持基础。因此绿地设计应在控制绿地比例的基础上,以高大乔木为主,参考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构成特点进行布置。

2.3景观空间要素

2.3.1视线通廊利用滨水地区本身的地形条件(如丘陵)设置景观节点,从高处提供多角度的观景视野。或于平坦地形设置标志性建筑,构筑人工视线焦点。朝向水面的建筑应高低错落,使后面的建筑也能够拥有直视水景的视线通廊。面向水体的建筑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以保持建筑内部空间与水体之间的视觉联系。

2.3.2空间架构大型建筑应退出公共开放区,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小型临水建筑可安排在滨水开放区内,但应考虑采用不阻挡视线的通透材料。滨水区的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保证景观视线的通达。建筑高度从临水向后应具有梯度感,保证后排建筑仍然拥有水面的景观。考虑到对岸景观的效果,建筑与环境形成的天际线需要作认真研究。

2.3.3滨水界面水是整个滨水区景观视线的焦点。适当开挖,延伸、扩展水体,对塑造滨水区整体水环境效果十分重要,尤其适宜滨水居住区和滨水休闲娱乐区的景观建设。出于排洪及管理简单化的需要,驳岸往往处理成笔直的线型,造成景观立面的呆板,同时缩短了亲水界面的长度。建议非泄洪通道的驳岸多做曲折,增加观赏性和游览性。

2.3.4防汛墙防汛墙的设置对景观的影响十分明显。不同的高程对公共空间的亲水性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高的防汛墙几乎完全阻隔了城市空间与水的联系,造成亲水环境很差,只有在防汛墙顶部平台才可以看到距脚底很低的江水,毫无亲水性可言。建议将部分防汛墙后移,退出真正具有亲水性的亲水平台空间。采用防汛堤、车行交通及游人活动结合绿化综合处理的方式,将防汛堤后移,表面形成伸向江面的一个斜坡。按照防汛的要求分别设置游客步道和小型广场,使游人可以在较近的位置接近江面。2.3.5桥梁桥既是视线的焦点,又是最佳的观景点。造型各异的桥各有其特点和功能,桥体的造型与风格对于滨水区的景观可能成为点晴之笔。

2.4交通要素

滨水区的交通体系,首先是为市内的人们提供便捷的交通,把人吸引到水边。其次是让人能容易接触到水。由此,滨水区的交通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外部交通需要为市民到达滨水区提供便捷的公交体系,并解决公共交通的设站和人群的疏解,也要在滨水区边缘为驾车前来的人安排停车场所。

滨水区的内部交通主要是作为公共开放的空间。既有驾车出行的人,也有自行车等代步工具的使用者,当然更多的是徒步行走的人。各种交通形式相互之间有的可以包容,有的相互排斥。从水岸到滨水区边缘,把地面空间划分为若干条带状空间:有自由行走的临水步行带,提供跑步、自行车、滑板等健身活动的运动空间和交通性为主的空间。

滨水地区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的分离对营造相对安静、舒缓、休闲的滨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将市民健身活动的空间穿插在步行区和交通道路之间是对临水地带环境氛围的保护,而这种布置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城市滨水区应建生态驳岸。中国花卉报

景观设计要素篇7

1.云南楚雄实验小学绿化景观设计概况云南楚雄实验小学占地51亩,在已有运动场教学楼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校内已有建筑为现代风格,四周正在建设高层建筑,景观资源贫乏,景观敏感度低。建设方希望能通过绿化景观设计营造一系列连续且变动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创造一个优美、和谐、恬静、清洁、舒适的良好校园环境。

2.景观设计指导思想首先,注重校园文化要素,面向师生,通过景观组织、校园文化的表达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通过建立绿色的空间载体,为师生提供一个传播知识的和谐、互动空间。其次,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根据小学生生长发育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来展开设计思路和表现形式,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去不同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在变迁的环境中生活,并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提高和升华。最后,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规整简洁的广场及行道绿化设计来渲染学生的学习氛围,通过社会、自然、建筑和生活等文化要素来启发学生,通过自然、柔和、轻松的休闲设计来缓解和降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压力和学习恐惧症。

3.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在景观设中倡导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结合小学生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规律,有针对性地挖掘社会、自然、生活等文化元素,实现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表达。

图1总平面图

3.1小学教育的社会文化要素少年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从小教育他们“放眼世界,热爱祖国”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传统的说教和填鸭式教育往往引起孩子们的逆反,把这个教育主题用景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使用者在日常的使用当中潜移默化。在云南楚雄实验小学入口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应用了这一文化要素,进入学校,就可以醒目地看到操场中心以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为图案的铺装,寓意通过从小的学习让自己不断的开拓眼界、认识世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四周选用冠幅大、树干高的雪松作为主要的乔木树种,给人挺拔向上的视觉感受;左右花坛分别散植蓝花楹、滇朴、云南棕、黄叶假连翘、红花檵木、茶梅、金丝桃、马蹄筋等乡土树种和地被。

图2总鸟瞰图

3.2自然文化要素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的展现往往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因此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在景观设计中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云南楚雄实验小学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了云南楚雄彝族文化中的火和水元素,在教学楼后的戏水广场中用铺装组织了火的元素,以表达当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

图3教学楼南侧植物迷宫及水景效果图

3.3生活文化要素小学生这一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岁到12岁,他们活泼、淘气、好动、天真、联想力及潜能力丰富。但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主观意识容易被改变,不愿意自身的活动被约束。因此创造一个儿童乐园式的学校最贴切孩子们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相互间的游戏中学到更多的西。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必须为孩子们营造这样一种具有少年儿童生活气息的文化环境。在该小学体育活动区的景观设计中,运动竞赛中取胜带来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该区的绿化景观主要是利用行道树和地被植物进行造景,选用的植物为花叶榕、蒲葵、华盛顿棕、毛叶丁香、红花檵木、黄连翘、美人蕉等。在休闲娱乐区的设计中,考虑到小孩子天性好动的性格,在休闲区空出适当的活动区域,放置当地儿童传统的娱乐设施,给孩子留出玩耍的间,利用当地儿童丰富的娱乐方式,逐步形成学校特有的民间文化氛围。植物选用开花、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主要有云南樱花、冬樱花、梅花、腊梅、枫香、桂花、乐昌含笑、紫薇、黄花槐、杜鹃、红叶石楠、金丝桃、昆明海桐等,以强化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教学楼的有一凹形绿地空间中,设计中加以利用设计为一个植物迷宫,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在课间休息、游戏的空间,给学生带来的无穷乐趣,以体现小学生天真烂漫、求知和征服的性格。

4.结语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历程的见证。针对一个小学的建设,构成景观的文化要素除了社会、自然、生活、建筑以外还很多,探讨将文化要素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中,还需要艺术与功能并重的概括、变体、解构、重构、融入审美取向,使校园景观更显教育性、美性和独特性,使校园环境更加彰显文化生命力。文化要素在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还应考虑适用性、本土性和民族性,才能被使用者所接纳,促进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周南.小学校园规划与儿童行为发展之研究[J].建筑学报.1998(08)

[2]刘熙倩,闫芳,李国光.从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理念谈校园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9(11)

[3]马婧,苏剑鸣.浅析现代校园景观设计方法[J].工程与建设.2009(06)

[4]刘荣凤,李文武,周群.古朴智趣绿树繁花——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入口景观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04)

[5]葛梅利.浅谈小学校园设计[J].科技经济市场.2006(02)

[6]余压芳.印象与置疑——几组遗产保护地村寨小学校园景观印象与评论[J].南方建筑.2006(01)

[7]王路.纳西文化景观的再诠释——丽江玉湖小学及社区中心设计[J].世界建筑.2004(11)

景观设计要素篇8

[关键词]精神生态;景观要素;心理需求;医院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97-01

1相关概念阐述

1.1现代医院景观设计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旧时代下的营养不良、传染病等,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由于社会压力、环境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自杀、酗酒、脑血管病、心脏病等,而这些疾病的根源来自于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问题。由于科技和经济的不断提高,医院对于现代疾病的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对先进的地步,人们对于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治疗已是十分关注,这便要求医院和相关机构提高对于精神和心理当面的重视以营造一个更加完善、和谐的医疗环境。

1.2精神生态观

鲁枢元提出“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主要是人)与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精神生态学是以人类内在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他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其中,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体现为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于人类自身而言,既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在以往的设计中,人们大多关注的是物质生态,而今,精神生态的和谐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基于精神生态学的医院景观构成要素设计

2.1人造景观

2.1.1标识设计

人类活动的环境都需要引导、警示、说明、提示的,方便于人们很快地熟悉并适应身边的环境。对于医院而言,标识设计的作用不仅需要满足说明、警示灯基本功能,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医院的标识设计更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好的标识设计具有标准规范、安全性、易识别、整体性等特征,同时还具备艺术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其使用者大多为生理、心理较脆弱的病患以及医务人员和探病者。他们大多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医院的识别系统不完善无形之中会加剧他们内心压力,例如:焦虑、暴躁等。

2.1.2功能设施设计

在医院的景观中,功能设施包括了座椅、灯具、亭子、廊架等,这些设施的设计都关乎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医院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的特征,他们大多了存在着行动不便、体质较弱,在外出的时候容易感到身心疲劳,所以在医院的景观中功能设施的数量、质量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1)座椅设计

座椅作为医院景观设施中最基本的元素,在满足使用者最基本的需求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使病人能够彻底放松身心休息,感受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座椅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材质的选择,户外座椅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导热性、纹理和硬度。导热性强的石材或铁质材料在夏天会呈现出温度过高或在冬天呈现出温度过低的状况,在冬天寒冷刺骨,夏天却炙热难触,这些都会导致患者情绪不佳,也降低了患者的户外参与率。相比较而言,木质的座椅是最佳的选择,不但符合上述要求,其纹理略有凹凸不平的质地,在触摸时可以刺激患者的神经,对预防老年痴呆等症状也有重要意义。

(2)健身设施设计

医院中有专门为患者设计的健身设施,健身有利于疏通血液,缓解心理疲劳。无论是对于健康人而言还是患者而言,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都是十分重要的。健身设施一般应该选择光照充足、风速较小、空气清新、噪音较弱、景色优美的地方。另外,由于医院使用人群较为特殊,在置放健身设施时应该考虑到设施的难易程度、适用人群的特殊性等。例如可以为腿脚不便的患者恢复其步行能力而设置辅健身设施等。

(3)亭子、廊架设计

亭子、廊架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手法的一种,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沿用。亭子和廊架不但又遮风避雨的作用,廊架的结构和布局也会给人们的心理层面上造成特殊的感受。亭廊的屋檐、柱子以及廊架的回环曲折等的遮挡关系可以使景物和人物时隐时现地出现在视角中,而亭子的位置又将人置于较为重要的位置。这些小景的设计很巧妙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即可站于亭中环顾四面八方与自然全身心接触,亦可处于时隐时现的廊架中满足可以看到别人又不被看到的私密感。

2.2知觉设计

2.2.1视觉感受

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对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医院景观中正确运用色彩可以帮助病人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治疗病症等,对医院的医疗起到辅助作用。例如红色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呼吸,促进低血压病人的康复,对忧郁病患者也有一定的刺激缓解作用。绿色可以安抚情绪,松弛神经,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环境作用。绿色作为大自然的本色,象征着生命、年轻和朝气,能够给人心旷神怡、清新的感觉。据相关资料显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百分之二十五能够帮助消除视觉的疲劳,环境心理压力。

2.2.2嗅觉设计

现在的医院中经常能闻到血味、消毒水味、卫生间味等,而医院的外环境中也充满着汽车尾气、烟味等,这些气味经常让人难以呼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人们恶心、呕吐等,从吃饭、睡觉等人们的生活点滴中给带来危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国自古就有熏炉焚香、香囊等,利用味觉来调节人的身心状态。在现代医院的景观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分泌气味发挥物质功效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辅助治疗,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据了解,泥土的芳香有治疗抑郁症的功效,而植物的芳香有助于人们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为大脑提供充足的养料以保持长时间的旺盛精力。例如梅花、桂花有减轻头痛的功效,栀子花对肝胆病有辅助疗效,天竺花能够使人镇静、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等。

2.2.3触觉设计

触觉感受作为最直观的感受之一,无时无刻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人们在接触物体的瞬间便与物体之间产生了短暂的交流、融合,人的感觉会融入物体中,而后反射回人自身,人与物相互融合便产生了共鸣。在医院景观设计中,良好的触觉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的安全感、舒适感,令患者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甚至还可以激发患者的生理反应,对医疗辅助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2.3参与性景观

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人产生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联系,时时刻刻都与人有着各式各样的互动,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体验着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感受。在人的参与、劳动过程中病人可以自己种植物、修剪、采摘植物,增强患者对环境的控制感和自信心。使病人在参与过程中丰富生活、锻炼身体、缓解情绪,愉悦精神。

3结语

本文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探讨医院景观设计元素的设计方法和原理,这些医院的景观元素设计融合了精神生态观,不同于一般的医院景观元素设计。结合精神生态观的医院景观设计不仅致力于治愈人们的生理疾病,更试图去缓解甚至治愈人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化解患者压力、舒缓情绪、提升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景观设计要素篇9

关键词:高新区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科技新城自然生态高科技可持续发展

1992年,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ernestLowe教授最早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它通过对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有效利用,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已经明确,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流趋势,是最具有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应该占主导地位,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新城。

长沙高新区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初具城市雏形,建设理念已经从最初的工业园区上升到生态科技新城的高度。如何打造繁荣有序的招商环境,如何塑造宜居休憩空间,如何使工业园与城市环境和谐相融,这些都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要素。

1、自然生态原则:

自然生态原则是从景观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角度来说,在美学上,最高明的造景应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所以说,“自然”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生态”是指对待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只有充分尊重土地的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合理规划,使土地、动植物、微生物、阳光、雨露与人类的能量转换保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2、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内容:

(1)生态防护体系规划设计

随着工业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也越来越集中,健全园区的安全防灾系统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结合保留山地,合理规划园区内开敞式绿地,既提供了园区内休闲游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发生重大灾情时(如火灾、地震或爆炸)人们避险的地方,同时,园区内大量的绿地也对工业污染起到阻挡、净化的生态防护作用。

(2)植物的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上,应充分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以乡土植物为主体,尽量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群落适当增加并引进优良的植物新品种,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形成稳定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群落,保护园区生态系统和绿化景观的稳定性。这点,对于道路景观绿化带及公园绿地植物的配置上尤为重要。

(3)园区道路的依山就势

道路的规划不只关系到交通,更关系到整个园区的面貌。“逢山开路”,规划宽敞笔直的道路虽然能利于施工方便交,通顺畅,但是破坏了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动植物生存活动的廊道遭到破坏,原生态山地也消逝无形,园区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因此,应该依山就势地规划道路线型,保留微地形地貌,使建筑、景观与交通体系真正和谐地融为一体,建设一个生态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科技要素

1、高新技术原则

长沙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是国家创新型园区,在景观规划当中,应该率先采用高科技设施,以达到创新、节能的目的,并使得整个园区充满现代科技感,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具有强烈的场所感。

2、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技术是景观的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好的技术使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材料的选择上也更加灵活与丰富。工业园区好的景观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产的产物。为体现高新园区的“高科技”特色,应充分使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更多地引入高科技造景手法及设施,以达到一个更符合时代要求、人性需要的,绿色节能的,优美、高效、舒适、健康、和谐的经济技术园区,一个生活、生产和娱乐的地域综合体。

本文主要谈谈光伏产业设备和LeD照明:

(1)太阳能技术的使用。长沙地处亚热带,春秋季短,夏冬季长,且夏季气温高,冬季严寒少,具有使用太阳能的便利自然条件。在园区建设中,可结合建筑的屋顶及外立面,引入光伏设备提供电能;在景观照明中,可采用太阳能路灯,在公园绿地上使用太阳能草坪灯及其他太阳能喷泉等设施。

(2)LeD照明的使用。城市夜景照明除了起到照明、安全防范作用外,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美感,提升城市品质。“绿色照明理念”是1991年由美国环保局提出,在全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其定义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及保障身心健康的照明。

随着长沙高新区内工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区内人口规模也日趋扩大,一座新的城市正日渐形成,如何建设生态科技城市,这是每一个建设者正遇到的挑战,也是每个景观规划设计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要素篇10

构成艺术在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西方现代绘画流派中构成主义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荷兰风格派的熏陶。经过德国包豪斯时期的系统总结,其理论体系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内容也得到了极大地充实。概括的来讲,构成艺术就是在遵循相应的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对各种造型元素和手法进行再定义。通过创造组合,形成新的造型艺术词汇,从而达到感性的视觉艺术效果,为人们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及视觉秩序。构成艺术的核心思想是运用抽象的艺术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构成艺术是所有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感性情感与理性思维的完美结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体现在景观设计的结构布局、景观元素的形体表现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元素的组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寻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同时,构成艺术对现代景观视觉形态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从而满足了景观设计的功能需求以及人们多样化的视觉审美需要。

二、构成艺术的应用原则

在现代景观设计作品中,大量地应用构成艺术,其设计成果带有明显的构成艺术设计感。构成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以人为本,突出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放松精神的场所。现代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人的视觉需求为指导。在满足人们对景观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构成艺术造型元素,合理的进行设计,实现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和视觉效果相统一。

(2)协调统一,这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各种基本造型元素的应用能够在景观设计中达到统一协调;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元素内容应该与其整体风格和谐统一。若将现代景观设计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各个构成要素都属于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创造出景观设计的整体美感,其组成要素必须保持为一定的对比调和的协调状态。虽然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在整体设计上应该保持和谐,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以上两个方面不仅要求在景观设计中要正确地处理景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要使构成元素在对比调和上实现统一协调。

(3)体现地域特色,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景观设计元素能够充分融入周边环境,与环境相互协调。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巧妙地结合地域特色,体现出不同城市的特征。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利用构成艺术设计的手法,将城市的独特元素合理地融入景观设计中。对现有的景观元素也可以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使其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弘扬地域文化,也有助于增加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现代景观的艺术价值。

三、构成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使景观设计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现代景观设计通过构成艺术理论体系为基础,从新的视角探索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扩充现代景观视觉表现形式方面,可以起到极为明显的积极作用。同时,构成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整体景观的结构布局到具体景观设计元素的形体表现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有助于改善现代景观设计效果,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室外环境空间设计的要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景观设计中构成元素的合理物化。构成艺术的基本造型要素包括点、线、面、体、色彩等,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本质就是把这些构成艺术中基本元素合理巧妙的物化为具体的景观设计元素,再按照构成艺术的设计法则进行巧妙的排列与组合,形成具有独特构成设计美感的景观设计艺术。这是现代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应用的要点之一。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应该对其基本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1.以点为形态基础

视觉形象中无论何种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由点构成的。在艺术设计中,“点”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图像学中一般意义上的点,还包括了体量相对较小的艺术形态。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点”元素的应用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点”可以是一株植物、一个雕塑,也可以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个景观小品。作为所有艺术设计中最为基础的构成元素,点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形态基础。通过对“点”状的景观元素的合理应用和设置,能够有效体现其审美价值。在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同时,也能够突出景观设计的重点,对人们的行进路线进行引导。

2.以线为视觉语言

无数个点连接在一起,就可以构成线。因此,线可以看做是点的集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可以将线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以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为代表的直线,以及自由形态的曲线。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同类型的线的表现形式会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广场中的直线可以给人以宏伟的感觉,通过轴线强化后,更能够增强景观设计的庄重感,而道路的几何曲线和植物的自然曲线在景观中能够表现出一种休闲、轻松的风格效果。

3.以面为整体效果

在几何学的定义中,线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了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面的形态也包括了点和线的许多具体表现。作为一种构成元素,面的应用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设计的效果。从景观设计的整体上来看,构成艺术中“面”的应用是针对景观用地规划的设计。通过对景观中各种要素的分配和组合,结合景观节点及轴线,将不同的景观功能“面”连接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整体性的视觉效果。如抽象几何状的面能够表现出一种简洁、有序的审美感,而自然曲线形的面则能够带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觉。除此之外,构成元素中“面”的应用还体现在景观设计中某个具体元素的形态与应用。如在具体的景观节点设计中可以利用“面”来组织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面”的大小对比、形状对比的景观视觉效果。

4.以体为三维形态

构成艺术中的体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随处可见。可以说,大到景观中的景观建筑和景观雕塑,小到花镜、灌木乃至一把长椅,都是“体”这一构成元素在景观中的具体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体”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景观元素进行展示,强化景观的艺术效果。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该将“体”作为景观设计的主要形态,来丰富景观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

5.以色彩为基础内容

色彩是构成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不同的色彩以及色彩的搭配,能够使得同一种景观元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人们对于色彩有着非常强烈的感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色彩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对景观环境的氛围进行烘托,还可以充分表达景观设计的整体意图,强化景观设计的特征。另外,在对色彩元素进行应用时,需要关注色彩与景观元素的立体结构和时间变化的关系,确保色彩能够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如在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不同的植物在四个不同季节中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呈现的不同颜色与其他景观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

(1)构成艺术在贯穿整个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统一

构成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多层次的,为了体现现代城市的审美要求,在景观设计的构思立意层面上就应该体现出构成艺术的特点,并且将这种构成设计意识表现在景观设计的整体布局和细节的处理之中。尤其是从景观设计的结构框架到景观节点的造型设计上,都要巧妙地应用构成艺术进行统一。

(2)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的时空关系表现上要应用合理

构成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各种平面形态,还要重点考虑景观设计的立体形态和色彩关系。从形态的角度看,构成艺术的表达形式包括了景观各个元素的形体、肌理效果、光影关系等;从时空角度看,构成艺术则包括了景观各种要素在平面上的构成关系,景观元素之间在竖向立体空间上的构成关系,景观元素的色彩对比构成关系以及景观元素组织成的各种大小空间的对比构成等。通过构成艺术的不同层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达到丰富景观设计艺术形式的目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