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十篇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十篇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8:22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p)。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p)。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p)。

.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

   

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p)。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p-)。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2

摘要:法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整合学科,本文从法律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意义、研究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对法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不足方面及研究的方向,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法律心理学;法律心理;司法心理学

我国对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法律心理学工作者以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成因问题,将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以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为突破,建构了我国法律心理学科的雏形。虽然当代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我国法律心理学仍被界定为介于法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学科价值均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一、法律心理学概念与意义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称法制心理学。它是介于法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人们在实施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时心理上所表现出的特点与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法律心理根据不同的方面,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等。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动机及其对犯罪的教育改造等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在侦破案件过程中所应依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犯人供词及证人证词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司法鉴定心理学,这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对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被告或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法律心理学还包括警察心理学,包括警察的选拔,警察的培训,心理援助等内容。

通过法律心理学的运用和研究,一方面从理论意义而言,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而言,作为边缘法学的一个分支,它有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改革与完善,在现行法律执行过程中,它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对犯罪的改造工作中,它有助于提高改造犯罪的效益。笔者认为,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完善了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化中,研究法律心理学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心理学家们也正在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贡献。

二、法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决定了学科的价值与独立性,依据科学性要求,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具备变量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法律心理学界,对学科研究对象仍然缺少共识,而是存在三种假设:假设一,法律心理学以法律现象中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广义层面,该假设不存在问题,属于心理学介入任何学科都可使用的基础性判断,但明显外延宽泛,不具有针对性。假设二,研究立法、执法、守法与违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此判断虽然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但没有指出研究对象的具体状态,只是以分支学科替代学科研究对象,而且对心理现象一词的使用无法体现研究对象的可操作性。假设三,研究某类主体在立法、执法、守法与违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该判断虽然指出了研究主体和主体行为的范围但并未明确那一种心理现象属于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犯罪现象、法律社会化与立法、执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的学说,它隶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宠范畴。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起初只限于对法庭证据、审讯技术以受案件侦查等几个方面。近年来.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心理科学的进步.法律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迅速扩大.目前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法律的制定与社会化过程的心理依据;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审判过程中影响对被告作出正确判断的心理因素;影响证人证据准确性的心理因素;预防犯罪与改造罪犯的心理因素。

三、法律心理学研究方法

法律心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雇性。因此,研究法律心理学,要求既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又有鲜明的人格特性。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旅游研究;知识领域;关键词;《旅游学刊》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8-0026-06

1 引言

国内旅游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作为新兴学科,旅游学科本身的积累仍然不够,关于旅游学的理论体系、知识框架等也一直是旅游学界讨论的焦点。其中,许多学者通过对旅游学术期刊的载文量、作者情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金资助、主题词索引等进行分析,以梳理旅游研究的学科体系、研究进展等。《旅游学刊》作为国内有限的旅游研究学术期刊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则通过对《旅游学刊》2000―2010年期间刊载文章的所有作者书写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旅游学研究的主要知识领域。其中关键词作为表示文章主题内容信息的词汇,隐含着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2 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选取《旅游学刊》2000~2010年期间共96期正刊(不包括增刊),提取研究所需要的关键词数据。首先,剔除会议通知等非论文文献,选取有作者、书写关键词的论文,共得到1373篇文章;其次,提取这些论文的关键词,构成本研究的关键词数据库,其中共得到原始关键词5205(含重复)频次,篇均关键词3.79频次;对这些关键词之间的不一致、不规范等进行一定的处理,包括对语义相同、表述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归并,如层次分析法与aHp、酒店与饭店、出境游与出境旅游等。通过对关键词的多轮归并及处理,共得到3320个不重复的关键词,对这些不重复的关键词进行频数统计,以进一步选取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研究。

3 核心关键词分析

基于上述关键词的频数统计,本研究选取出现频率大于等于4的高频关键词构成核心关键词库,以反映中国旅游学研究在过去11年内的知识领域,共得到核心关键词162个。这162个核心关键词占总关键词数量的4.88%,但出现频次(1518频次)占到了所有关键词总频次(5205频次)的29.16%。而“旅游”单独作为关键词出现75次,高居核心关键词榜首。根据核心关键词所反映的旅游研究内容,将剩余关键词分为“旅游现象”及“旅游本质”两类,进一步将“旅游现象”相关的关键词分为“地理区域”与“研究主体”,将“旅游本质”相关的关键词分为“研究方法”与“知识领域”。

3.1旅游现象分析

3.1.1地理区域

在剔除“旅游”之外的161个核心关键词中,13个是相关文章研究的地理区域,其出现频次反映了该地区旅游现象受学术界关注的程度。根据出现的频次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大的地理区域,研究最多,出现频次在22次,远高于其他区域;与此相对应的,国外作为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出现频次在9次。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其旅游发展也得到了旅游学研究的关注,以这两个地理区域作为关键词的文章分别有6篇和5篇。另外,上海、西安、澳门、广州、浙江、香港、苏州和杭州等旅游热点省份及城市也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而九寨沟作为自然风景区,也是近几年国内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及案例地。

3.1.2研究主体

有45个核心关键词与研究主体相关,总频次为532次(占核心关键词总频次的35.05%)。这些研究主体类关键词被进一步划分为3类:旅游业利益相关者、旅游产业及旅游吸引物、旅游及休闲活动。、

旅游业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而杂,包括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这一类的核心关键词有8个,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者(包括旅游者、入境旅游者和大学生),另外还有旅游从业人员中的导游和居民。其中,“利益相关者”作为关键词,出现了6次,说明学者们已经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旅游学研究。

与旅游产业及旅游吸引物相关的核心关键词有21个,总频次为298次(占核心关键词总频次的19.63%)。其中,“旅游产业”单独作为关键词,其数量居于首位,另外旅游产业类的核心关键词还有酒店(包括酒店、经济型酒店、酒店集团、星级酒店)、旅行社、休闲产业、业和会展业。而旅游吸引物类核心关键词包括目的地、景区、旅游资源、旅游区、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世界遗产、旅游商品、文化遗产和国家公园。

相关研究中涉及旅游及休闲活动的核心关键词占到了核心关键词总频次的10.01%。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另外,反映的旅游活动形式还包括: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城市旅游、都市旅游、遗产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影视旅游、温泉旅游、大众旅游和黄金周。其中,作为核心关键词,“休闲”出现17次,体现了国内旅游学界对休闲研究的重视及关注。

3.2旅游本质分析

3.2.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选取的关键词反映的国内旅游学研究方法主要有14种,且多属于定量分析,其中因子分析法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定量分析关键词,另外还有层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法(ipa)、模型、Logistie回归模型、统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系统动力学。相比定量分析,定性类关键词则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指标体系这些传统的描述性或概念性分析方法,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也都分别出现了5次,说明国内旅游学界也已经关注这些现代定性方法的运用。

3.2.2知识领域

旅游研究具有综合性特点,与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基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旅游学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旅游学所涉及的学科,本文将涉及旅游学知识领域的核心关键词分为8类:旅游心理学、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旅游社会学及旅游人类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地理及规划、旅游公共管理和旅游研究。

旅游地理及规划、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旅游研究和旅游心理学的核心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在100次以上,说明这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有相当的积累。为了进一步对比各知识领域核心关键词的集中程度,笔者计算了每类核心关键词频次的标准差(表1)。旅游经济学领域的标准差最低(0.991),加之关键词数量相对较少,说明近几年旅游学界在这一领域没有较为核心的研究主题;旅游心理学领域关键词频数的标准差也较低,但关键词数量多,说明该领域研究关注的内容宽泛、主题多样。而旅游社会学及旅游人类学、旅游公共管理和旅游生态学这3个领域的核心关键词数量相对较少而标准差较高,说明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个别主题,例如旅游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其余3个领域――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旅游地理及规划和旅游研究则关键词数量及标准差都较高,说明这些领域所关注的研究问题不仅多元化,而且也有深入研究的重点。

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以服务质量、目的地形象、旅游市场、旅游合同最多,出现频次均至少在10次,另外还有与市场营销及管理相关的其他主题;其中“市场”、“营销”、“管理”单独作为关键词分别出现了4次,在核心关键词之列。旅游地理及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开发(相关的关键词有:旅游开发、开发、开发模式)、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规划)、旅游发展(发展、旅游发展、模式、战略、建议、发展模式)、旅游影响(影响因素、影响、旅游影响)和区域旅游(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方面的研究主题;其中“旅游地理学”作为关键词也出现了4次。旅游研究领域的核心关键词,以“旅游研究”出现频次最多,为23次;其次为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旅游学、研究进展和研究述评;而“旅游学”作为关键词出现了13次;“《旅游学刊》”也出现了5次,位列核心关键词,可见《旅游学刊》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旅游类学术期刊,其所反映的中国旅游研究状况受到了学者们的很大关注。旅游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满意度(相关核心关键词有: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旅游者满意度)、体验(旅游体验、旅游者体验)、行为(消费行为、特征、旅游行为、旅游者行为)、感知与认知(感知、居民感知、认知、旅游者感知和感知价值)方面的主题,除此之外的关键词还有态度、评价、旅游需求等。

另外上文提及的4个研究较少的领域中,旅游社会学及旅游人类学对“社区参与”的研究最多,出现频次为19次;而且“旅游社会学”和“旅游人类学”作为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分别为6次和4次。旅游经济学领域的核心关键词反映的研究主题包括预测、旅游经济、旅游消费、旅游卫星账户、产权、产业地位、动力机制和体验经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则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方面。旅游公共管理领域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是对策,其次是创新、旅游扶贫、问题、制度变迁、旅游立法、合作。

4 基因词分析

基因词是从核心关键词中提取的高频词,其作为主语或定语等与其他词汇一起构成核心关键词。基因词出现频次高,且和核心关键词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因此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旅游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基于3条原则提取了基因词:首先,一个基因词的出现频次至少应该为50次;其次,以一个基因词作为词根构成的核心关键词至少应该有4个;再次,一个基因词必须有明确的语义,并且能够代表旅游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提取了8个基因词:旅游、研究、分析、旅游者、市场、发展、酒店与感知(见表2)。

4.1“旅游”作为基本基因词

“旅游”作为最基本的基因词,与其相关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达1129次,其中与其相关的频次在4次以上的核心关键词有47个(总频次为559次)。与“旅游”相关的核心关键词涉及“旅游现象”与“旅游本质”两类,其中“旅游现象”类涉及旅游业利益相关者、旅游产业与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及休闲活动,“旅游本质”类涉及旅游心理学、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旅游社会学及旅游人类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地理及规划、旅游公共管理及旅游研究,充分体现了旅游学科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

4.2基因词所反映的研究主体

反映研究主体的基因词为“旅游者”和“酒店”。与“旅游者”相关的核心关键词包括旅游者(单独作为关键词)、入境旅游者、旅游者行为、旅游者满意度、旅游者感知和旅游者体验,主要分布在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和旅游心理学两类。“酒店”属于旅游产业及旅游吸引物类,与其相关的核心关键词皆围绕酒店的类型,包括酒店(单独作为关键词)、经济型酒店、酒店集团和星级酒店,反映了国内旅游学研究对酒店的关注。

4.3基因词所反映的研究本质

基因词所反映的旅游学研究本质,包括研究方法及知识领域。其中基因词“分析”反映了研究方法,与其相关的核心关键词包括因子分析等定量分析类及内容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剩余的4个基因词反映了旅游研究的知识领域,与“感知”相关的核心关键词包括感知、居民感知、旅游者感知、感知价值,都属于旅游心理学领域,与“市场”相关的核心关键词包括旅游市场、市场营销、市场化、市场细分、市场,都属于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领域,与“发展”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属于旅游地理及规划领域的发展、旅游发展、发展模式,另外还有一个属于旅游生态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与“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则都属于旅游研究领域。除可持续发展属于旅游生态学领域外,这4个基因词反映的4个主要领域:旅游心理学、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旅游地理及规划、旅游研究,也是4个核心关键词最多的知识领域,进一步体现了国内旅游学在这4个知识领域方面知识的积累与研究的相对成熟。

5 结论及讨论

本文通过对《旅游学刊》2000~2010年研究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归并、排序、分组,提取出了162个核心关键词和8个基因词。“旅游”是旅游学研究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其单独作为关键词出现高居核心关键词榜首;其余核心关键词体现了国内旅游研究对旅游现象与旅游本质的关注,旅游现象涵盖地理区域、旅游业利益相关者、旅游产业及旅游吸引物、旅游及休闲活动,旅游本质体现在研究方法和8类旅游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旅游心理学、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旅游社会学及旅游人类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地理及规划、旅游公共管理、旅游研究;8个基因词中“旅游”也是最基本的基因词,另外还有“旅游者”、“酒店”、“分析”、“感知”、“市场”、“发展”和“研究”。其中,旅游心理学、旅游营销及工商管理、旅游地理及规划和旅游研究4个领域的核心关键词数量及频次都相对较高,而且都有反映其领域的基因词(感知、市场、发展、研究),体现出了中国旅游学研究在这几个领域的相对成熟,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这些旅游主体、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各个基因词之间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和交融,例如:核心关键词“旅游者感知”既与基因词“旅游者”相关,也与基因词“感知”相关(图1),连接起了旅游业利益相关者与旅游心理学。可见,核心关键词和基因词,他们既是点,也是线,共同串联起了旅游学研究的知识网;作为点,核心关键词体现着中国旅游学研究过去11年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进展,从核心关键词中提取的基因词,则代表着旅游研究的重点及核心主题;作为线,两者共同连接起了旅游现象及旅游本质,构成了旅游学这一跨学科的综合领域。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4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42-02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涌现了大量发现,无论是韦伯和费希纳关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发现,还是赫尔姆霍茨关于青蛙神经传导速度的发现[1],都促进了心理学研究从思辨转向实证的进程。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拉开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序幕。从学科性质看,心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从近三十年的发展及趋势看,无论是探讨心理本质的理论研究,还是强调社会现实需要的应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向自然科学靠近:借助一定的仪器或工具,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并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获得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方法论问题是任何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熟练运用相关的统计技术、实验技术实现研究目标,是国内外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能力特点。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2],心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有11项,其中与研究方法有关的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及其常用软件、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占三分之一强。这种重视充分说明了掌握专业研究方法与技术,在心理学科的专业能力及培养中所占的地位。但是,虽然这些方法类课程是心理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其学习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那些高中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惧怕及学不好的自我暗示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是心理学科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当前心理学方法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方法类课程往往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认识上高度认可研究方法类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都应当学好;行为上又因为感到高难度而惧怕和逃避。这在任何类型的心理学院、系、专业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除了受课程本身的内容与性质的限制外,也与当前方法类课程在教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断裂

国内心理学专业发展的早期,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介绍为主,随着教学条件的提升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在普遍增设了诸如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验设计与编程、认知神经技术的应用等课程,但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程与这些应用课程之间并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1.2技能性课程与实际研究之间存在断裂

方法类课程如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及其技能性课程往往都开设在前两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心理学的专业素养还比较低,接触的专业研究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往往局限在教材提供的例题上,颇有隔靴搔痒之嫌。学生即使掌握了方法的应用条件与特点,掌握了工具与仪器的基本操作,但遇到具体的研究时,仍然不知道如何实现。

1.3技能应用类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

目前有关统计软件、实验软件应用的教材或书籍,在内容上更多偏向于介绍工具的菜单应用,强调的是操作指导[3],缺少与完整的心理学研究相对应的方法介绍,如实验研究如何统计分析、调查研究如何统计分析等,导致学生在面对自己的研究时,无从下手。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实现个人研究的能力,因此特别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类教材。

2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优化改革

结合当前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上述心理学科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师资力量配置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若要改善和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建设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研究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的基本前提[4-5]。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递进性关系,比如在学习实验心理学之前需要掌握心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但这些课程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在学习心理统计的时候,如果对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各类研究不了解的话,则统计的学习就变得形而上。其实这也是方法课程学习让学生感到难且枯燥的原因,也是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割裂的原因。因此,将教授方法课程的教师组建成为一个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讨论与研究,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与相互渗透,在讲授内容、讲解深度、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对各课程教学进行明确的界定,避免不同课程重复讲授的浪费或出现知识点缺漏,全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2.2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心理学方法类课程一般由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构成,如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课、实验设计与编程、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心理测量与问卷编制与应用等都构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这些实操课程的开设是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而慢慢开出的,每一门课程的开出都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由自学式的零散、模糊、杂乱,变得系统、清晰、准确而高效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在总学分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统筹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根据学生培养与发展的需要以及师资力量条件,多开设高水平实用性的实操课程,才能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整合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与实操的平衡。由于实操课程可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在课程设置时易出现“重实操、轻理论”的现象,认为理论课学不学没关系,掌握了研究工具的使用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理论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以理论为指导,工具的应用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在统计学习中过于强调SpSS统计软件的掌握,忽视统计思想的指导作用,就会出现用错统计方法、无法解释结果、甚至提取错误的统计结果的现象。

(2)理论与实操的联系。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往往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同一范畴的理论与实操课程在内容上往往有重复的地方,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就会使教学出现冗余或缺漏。例如,实验心理学学习中,理论课布置了实验设计的作业,而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课也布置了类似的作业。如果把这些科目的作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完成从理论构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实实在在地将作业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成就感。实践中已经有学生将实验课、测量课的作业进一步优化,成为自己毕业论文的内容,并公开发表[6]。

2.3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任何学科开设方法类课程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如果不以此根本目的为指导,都会沦为“为了教而教”,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就是枯燥的技术操作,让学生无法领会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了文献阅读、问题分析(提出假设)、研究设计、工具选择(实验编程)、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撰写文章等一系列技术模块,这些内容渗透于所有方法类课程的学习中,如果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寓理论于应用,则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1)将文献阅读与问题分析融合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主题论文阅读,在专业研究论文中找到理论学习内容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研究思路与流程,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促进思考。笔者在《心理统计》的授课过程中就尝试了这种办法。经过两届学生、每届2-3轮阅读的试验,发现通过论文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研究的认识,深化了对心理统计专业地位的认可,一些学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方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2)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将专业研究融合于技能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统计软件的学习,还是实验编程与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完最基本的操作之后,以完成研究任务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7],掌握工具与仪器的使用。例如,SpSS教学可以从一个具体研究的数据分析为线索来介绍软件功能;实验编程软件的学习以完成不同的实验设计为目的进行教学和学习,尤其是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其他理论或实操课程中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不是去完成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去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组建学生学习小组,合理利用竞争与合作。团队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在科学研究中也非常注重科学团队的建设。方法类课程的学习中组建稳定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培养了科研品质。

总之,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数据分析技术与实验技术不断涌现,在不断提升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同时,也为心理学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将心理研究的新技术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是心理学科方法论教学的重要任务,其实现有赖于不断的教学改革与优化。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张奇.SpSSfor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西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8.

[5]杨德磊,陈中良,乔景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河南科技,2013(9):279-280.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6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1954年,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认为人是具有企业其它资产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但由于在那个时代知识经济还未到来,人们更多关注的只是传统的竞争要素,诸如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力,因此,在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人力资源概念并没有得到企业界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进展也不大。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它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国内外管理研究文献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作了不同的解释,对其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预测了发展趋势,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2、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范畴

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人的价值在不断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地位也得到企业的重视,更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涉及到了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设计和职务分析,员工的招聘和培训,素质测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以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对象都可以归结为人、人与人的相互配合、人与事的匹配三方面,其中,人岗匹配是核心。

特别是1986年mahoney和Desktop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研究层次以来,人力资源管理宏观与微观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两者各自沿着独立的轨道发展,对于研究的学科和方法来讲,这一区分是极其重要的。从所涉及领域的相关学科的近似性上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范畴大体可以归结为四部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组织中的员工个体,所以首先就会面临到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又不可避免地面对具体实际操作中的管理问题,这又涉及到管理学;由于企业始终处在政府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力市场等外部环境影响当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又会涉及法学和经济学,甚至是人口学。上述划分也再次印证这样一个事实:现代学科理论在分化的同时也出现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同一趋势。没有一个学科能够完整地覆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所有内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由多学科支撑的研究领域。

二、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管理学科,涉及到许多的学科和领域。从目前国内研究的视角来看,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包括心理测评、素质测评等;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三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研究。其实,对于人力资源的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基础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基础,这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学科基础,而基于管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是在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基础上的研究,如果没有经济的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的支撑,管理学本身是无法发展的。

管理学即是科学也是艺术的特点也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即人力资源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从人力资源管理所积累的知识基础、它的描述性知识和研究程序方面看,它本身是一门科学。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来看,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包括研究活动和非研究活动,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决策和行动,更显示出其艺术性。盛洪(2001)认为在最高境界中,经济学不是一堆结论,不是一组数学公式,也不是一种逻辑,甚至不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三、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方法述评

一般来说,研究方法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方法论、研究方法和具体方法。就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而言,目前主要取自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确切的讲,应该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实施的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对其所进行的研究。

1、管理学的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属于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是管理学在人的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从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组织培训到绩效的考核控制,无不体现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基本职能。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而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多元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wto体系的不断扩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逐渐成为了管理的核心问题。很显然,管理学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也是以组织作为其基本视点的。管理学家彼得o圣吉更是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提倡企业流程的再造。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必须与之相对应。企业的员工特别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进行再造。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的价值理念应做到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

2、经济学的视角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中,早期的人力资源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诸如利润分享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契约和激励理论等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的来看,从经济学视角看人力资源管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专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经济学分支以及借助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劳动经济学可以说是专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经济学分支。

另一方面,借助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研究的趋势在当前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当属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拉泽尔Lazear教授为代表的专家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又称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简单地说,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就是以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它以严谨的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为基础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在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Lazear及其他的经济学家逐步对报酬形式与激励、收入与绩效、经验与绩效、晋升与工资增长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众多理论假说,如职业生涯激励理论,锦标赛理论模型等。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众多的问题,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在近20年来一直都集中在报酬、激励等方面,只有少部分文献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毕竟,报酬与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两个内容。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的分析,激励问题逐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精髓。经济学的激励理论深化了对激励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委托关系的普遍存在,为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心理学的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问题主要属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其研究的范围及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是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组织、群体和个人等不同层次和角度,通过分析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研究如何科学地选拔、评价、激励、培训员工,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实现组织化的过程。

就心理学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以及对组织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2)岗位测评和人才测评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项基础的技术,在人才测评中,涉及到很多心理测验的设计的问题。心理学通过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人格类型、认知特点的要求及人员和岗位如何匹配进行研究以开发和完善人才测评工具。(3)心理学对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如员工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人际互动因素等。心理学认为,考核可以起到反馈和交流作用。(4)激励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精髓,同样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在重点。在心理学家看来,激励的出发点是人的心理,员工的激励是要引起他们心理状态变化,达到激发动机、引起行为的目的。心理学正是通过研究员工工作满意度、职业压力、行为动机、报酬与动机、奖惩与行为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探索激励的心理机制,寻求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4、人口学与社会学的视角

总的说来,人口学能在员工的数量、素质、结构研究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诸如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人口的地域性研究,对于企业在人员招聘选拔及任务分工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社会学则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当中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探讨

从上述对研究、方法、方法论等概念的梳理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获得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必须通过相关的检验。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回归分析、数理分析、计量分析、运筹研究技术、数据搜集、文献综述、统计理论、案例法、实验法、对所选择出的理论结构的运用以及其他一些程序,等等,并包括了各种技术的联合运用。具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层次,微观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方法)如需求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供给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等。宏观分析方法或总量分析方法。如总需求分析方法、总供给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分析方法等。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投入产出方法。

2、经济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论。前者是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如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问题和目标如何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项目如何设计、文献如何评价、研究报告如何写作等。后者是所有科学中普遍实用的方法,如实证方法、规范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等。

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哲学方法,如辩证法、认识论、辩证逻辑等。哲学方法总是指导着科学的研究,同时,具体问题的研究,又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哲学方法,如诸子百家学说等等,都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中,穆勒的实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是两个一致方法(一致肯定和一致否定)和差别方法。经济模型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它是对现实的抽象,它的形成全部或部分地来自于理论,经济模型常常用数学公式表示并被设计为能够提供解释和预测。

五、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的趋势展望

就目前而言,经济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经济学,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尽管它自身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事实上,经济学的确不失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尤其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上,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前沿理论(比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不完全合同理论、激励机制设计)的确是非常好的分析工具。特别是人事经济学的提出,为考察人力资源管理问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常常比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更有效。尽管有许多人文因素、非货币因素被认为是不该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的,但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可以纳人经济分析的框架。

当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该是多学科化的,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或心理学。从长远来看,未来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将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数学、生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同时,将不断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可以预见,在21世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的方法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我们很难判定这些研究方法到底属于哪一学科。

参考文献:

[1]廖昌荫,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点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第2期.

[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p8,p20-21.

[3]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

[4]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宪,经济学方法论通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7

【摘要题】学术广角

1 从赌徒的谬误谈起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1]:一名赌徒在打赌硬币是正面朝上或是背面朝上时的情景。如果硬币正面朝上或朝下确实是随机的话,那么该名打赌者在任何一次压注时赢的概率都是0.5。假设这个人接连赌了5次,每次他都赌硬币正面朝上,而每次结果却都是背面朝上。现在他要赌第6次了,他该赌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呢?或者说这时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大还是背面朝上的概率大呢?显然,投掷硬币时连续5次背面朝上是很不寻常的,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低,赌徒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下一次压注时,他加大了赌注,依然赌了正面向上,在硬币连续5次背面朝上后,他愈发相信硬币将正面向上了。结果很不幸,这位打赌者又一次输了。打赌者的错误就在于对概率规律的应用,一枚真的硬币应该有一半的时候正面朝上,这些规律只有在无数次大量的事件后才可能成立。对于很少的尝试次数而言,这些规律不适用。那名赌徒所忽略的是,每次硬币投掷都是一个独立事件,前面抛掷中发生的情况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件没有任何影响。其实,赌徒对于第6次的尝试不会比前面的5次更有把握。正面朝上的概率依然没变。从某种程度上讲,赌徒的错误是很自然的事,他们确实是依据正确的概率规律所作的结论,经过大量的投掷,对一面真正的硬币而言,的确有50%的结果是正面向上,错就在把适用于大量事件发生时才有效的规律运用到了很少的事件上。在6次投掷中全部正面朝上或全部背面朝上并不是绝对不可能,因为概率还没有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赌徒的谬误同样可能发生在心理学研究中。

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为了达成此目的,心理学工作者收集信息和提供理论解释时使用的是大量的完备技术。正是对这些技术的恰当运用和对所得数据的合理分析构成了科学心理学的支柱。科学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科学心理学强调经验观察,而只有科学方法所确立的信念才是建立在经验观察之上,其他方法所确立的信念都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经验观察的正确方法包括收集数据的科学程序和分析数据的科学程序,因而对数据加以分析的程序——统计的使用和理解在心理学研究中就变得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正如wells所言:统计思维的能力有朝一日将如同阅读与书写的能力一样,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必须[1]。但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统计误用和乱用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仅仅是研究者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有时是对统计学本身理解得不透彻、不深入,有时则是由于统计学本身的逻辑性造成的。统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能成为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可以误用或乱用统计学的理由。如果不对这些现象作深入的剖析,如果容忍这样的错误一犯再犯,那么统计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越大,造成的后果也就越严重。甚至可能为阻碍心理学的发展。因此要警惕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统计误用和乱用的现象。应该使自己在从事心理学研究时不会因为不小心而落入统计学的陷阱,也不人为地为别人设计统计学陷阱,同时在阅读他人的研究报告时也要注意不落入别人设下的统计学陷阱。本人把该文定名为警惕心理学研究中的统计学误用,其用意也正因为此。

2 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统计误用

统计的方法是如此地有用,以至于有时我们似乎可以借助统计的方法使任何的观点站住脚。许多人都用统计来支持他们各自的观点。难怪有人这样说,世界上有3种谎言——谎言、该诅咒的谎言和统计。统计会说谎吗?其实统计本身并不会说谎,但它们却可以被人利用而给人以误导。以下是本人认为容易发生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统计误用和乱用现象。

2.1 小或有偏样本的使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希望利用统计分析推论出普遍的结论,因此我们常常使用大样本的研究范式。在大样本研究范式里,有非常多的被试,因而任何一个不寻常的参与者都不会对结果形成多大影响,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普遍的结论。大样本研究设计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标准。因此取样问题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对数据作统计分析时就要想一想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它的取样合理吗?所有的统计分析都是建立在数据的取得是合理、正确的前提下,如果取样不合理,无论多么高深和精美的统计方法都是无计于事的。合理的样本、准确的测量是使统计结论正确可靠的前提。但我们在进行研究时,有意无意地,在取样的合理性问题上总会打折扣。下面两种取样的问题在研究中就经常会发生:(1)样本过小;(2)有偏样本的使用。许多广告就会用小样本或有偏样本来误导消费者,比如说在电视上有一位明星说他喜欢喝某一品牌的饮料。广告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印象,因为这位明星喜欢这种品牌的饮料,所以所有的人(总体)也会喜欢它。而回归假象效应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有偏样本的使用会导致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所谓回归假象是指向平均数的回归,当我们从总体中挑选出极端分数组进行重测时,第二次测得的分数更接近于整个总体的平均数。我们在研究中经常会使用匹配技术,这时就可能有回归假象效应存在。如果在第一次测验的基础上对两组进行匹配,倘若研究者从通常做得很差的组中挑出高分者,从通常做得很好的组中挑出低分者,即使没有给予两组不同的实验处理,研究者仍可以预期他们在第二次测验中得分会很不同,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向平均数回归。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一个“领先计划”研究。因此,无论何时你自己在进行研究和阅读别人的研究报告时,你都要问两个有关抽样的问题:(1)样本有多大?(2)样本是如何被选中的?

2.2 在统计学的基础:概率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大部分是基于概率理论之上的,概率是统计学的基础。我们借助于概率达到对未来的预测。如气象学家会说,明天有80%的几率会下雨,或有20%的可能会下雪。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赌徒的例子。但倘若我们对概率的理解不透彻,就有可能犯错误,赌徒的谬论就是典型的例子。即使给予事件将要发生的先决条件,我们也很难有绝对的把握认为此事件必然发生,我们所能知道的仅仅是发生机会的比率或是一特定的概率。如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具有某一心理特点的人中有90%难以完成某一水准的学业,我们能否就可以据此来预测一个具有这样心理特点的人就不能完成学业呢[2]?显然我们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概率和统计学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从总体中得出的,我们在总结自己的某一研究时,总会这样表述:从总体上说,什么是怎么怎么样的……总体上得出的结论在具体用到某一个人身上不能过分绝对化。

鉴于此,人们对大样本研究范式也提出了批评,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是非常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并非都能作出普遍的概括。经过充分混合个体分数的“统计磨合机”的加工,这些独特性就丧失殆尽了。单靠统计未必就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3]。斯金纳就曾呼吁在操作性研究中使用小样本设计,因为他想强调削弱统计分析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把统计的作用夸大了,统计分析通常被看成了目的而不是帮助实验者推出实验结论的工具。

2.3 显著性检验问题

众所周知,统计显著性检验在心理统计学教科书中是作为推断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引进的,它和参数估计组成了推断统计的两大基石[4]。心理学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即如果统计检验的计算表明虚无假设可能正确的概率小于0.05,那么我们就可以拒绝它而接受另一个假设。因为拒绝虚无假设可能犯错误的机会如此微小,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么做是安全的。简单地就,推断统计被用于确定两种条件的结果差别是由自变量还是随机因素造成的。如果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之间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由偶然因素导致的概率低于0.05时,那么研究者可以排除偶然因素导致该结果的可能性,而认为结果是自变量造成的。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推断统计比描述统计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为它用了概率论的知识,从样本数据到总体性质作了科学的推断。但是简单的显著性检验在应用中却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结论在统计上被认为是可信的,但由偶然因素(统计信度仍保持5%的错误概率)、一些未被注意到的混淆因素、或者实验者误差所造成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例如,大多数聪明或大多数低智商的被试碰巧被分在一种条件中。尽管这些可能性不太容易出现,但有时它们确实发生了。

不少人对显著性检验存在误解,误认为经过显著性检验后其科学性就得到了保证,自己的观点就万无一失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近年来,人们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显著性检验有诸多争议,Cohen在其著名的《地球是圆的(p<.05)》[5]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列举。有鉴于此,美国心理学会统计推断特别工作小组发表了《心理学杂志中的统计方法——指导方针及其解释》[6]一文,以期引起人们对于显著性检验的思考。流行于研究者间的一句格言是“重复一次抵得上一千次t检验”,这句格言的要旨是许多研究者都相信实验验证要好于应用于初次实验结果的推断统计,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2.4 夸大的统计图

统计作为一种工具,往往为受到使用者本人主观意愿的制约。有人曾感叹统计学家会说话。确实,人们在统计指标的选择、统计图表的制作、统计方法的选用上都可能会带有自己的个人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可见一斑。有一所高校近3年内因心理问题而被迫中断学业的人数从13增加到17、20人,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为了呼吁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因而想让人们知道该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单单因心理问题而中断学业的人数就在不断增加,所以他们以年份为横坐标,以心理问题而中断学业的人数为纵坐标绘制了一张统计图,通过把Y轴的标尺拉得很短,使学校心理问题而中断学业的人数的增加看上去很突出。而学校当局则往往不愿意这样来宣传自己的学校,于是根据同样的数据可以绘制了另外一张统计图,他们通过把Y轴的标尺拉得很长,给人以学校因心理问题而中断学业的人数相当稳定的感觉。两张图显示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要说明的问题却大相径庭。无怪乎人们把统计与谎言并列。而这种被夸大的统计图在心理学研究中相当常见。因此,我们在读图时,必须仔细看清图中的标尺。此外更重要的是要确定差异在统计学上是否可靠,而是不挖空心思地使差异在图中显得足够“大”。

2.5 相关分析的误用

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会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吗?有人曾研究了三年级的儿童,对他们对暴力电视的爱好及其同伴评价的攻击性进行测量,发现上述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21),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一相关系数呢?可以这么说:这表明了攻击性强的儿童倾向于观看更多的暴力性电视节目。但我们还能进一步说正是因为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才导致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吗?这涉及到对相关分析这一统计方法的理解问题。事实上,仅仅根据一个相关系数,我们无法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单一的相关证据并不能作出有效的因果陈述。在本例中,我们可以把因果陈述颠倒过来: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导致了他们对暴力电视的爱好,也有可能有第3个变量,比如说家庭环境,才导致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对暴力电视的爱好。相关分析一般只用于分析两个变量间的关联程度,要说明蕴含在相关背后的、对这种相关加以解释的本质则要借助于理论。或进一步对一些变量进行控制后作深入的研究,也可以对相关研究进行改进,如作交叉-滞后-组相关程序的研究(一种追踪研究,可以得出因素间的交叉-滞后相关),经过多重检验来提高相关研究的解释力。

对相关系数的另一个误用与取样有关,如果你取到的样本数据之间没有足够大的差异,就有可能产生全距限制现象,这时即使变量之间存在着高相关,但凭取到的数据却只能得出变量间的低相关,即由于取样的不合理性,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就不能反映出真正变量间的相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很普遍,因为心理学工作者常常会使用同质的总体进行研究,比如只选用大学生群体,所以在解释相关系数时一定要慎重考虑是否有全距限制现象存在。

3 防止统计学误用的应对之策

既然统计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如此重要,那么统计学一旦被误用,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防止统计方法的误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防止统计方法的误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素养

要防止统计方法的误用首先要注意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素养,真正理解统计学的逻辑性。每种统计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其使用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研究者要了解每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和使用的前提条件,并分析你的研究中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你所获取的数据适合什么统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使用某一种合适的统计方法。此外,对得出的统计结果应给予合理的解释。

3.2 强调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理论可以被粗略地被定义为解释多个事件的一组相关表述。运用理论可以对数据和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的解释。如前面谈到相关分析一般只用于分析两个变量间的关联程度。但我们可以借助于理论来说明蕴含在相关背后的、对这种相关加以解释的本质。在从儿童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和其同伴评价的攻击性两者的高相关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推论出因果关系,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如人们对吸烟与肺癌的发生率作相关研究时发现两者存在着高相关,据此,人们认为吸烟可以引起肺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相关证据,人们就在烟盒上印上了相应的警告语,而且也禁止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作广告。在这里,相关可以被作为推论因果关系的证据,是因为其他的解释缺乏合理性。因为人们不可能在患肺癌后去吸更多的香烟以安抚肺脏,而吸烟会导致肺癌的生理机制也非常的显而易见。鉴于此,我们依然可以从相关分析中得出因果关系,这不能不说是理论的作用。

在心理学中,理论具有两大功能:第一,它为数据的系统化和有序化提供框架。第二,它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实验研究之前对一些事件作出预测。统计学绝不是思维的替代品,统计分析是一个服务于理论和假设检验的理论上的中立程序。理论和假设总是先于统计。在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忽视理论、将统计手段置于理论之上的现象,这无异于本末倒置。统计方法自始至终应该是为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

4 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和方法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问题。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近几年对该问题的争论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在反思定量研究的种种不足后又开始将目光投向定性研究。有人就反对用定量研究,认为:怎能将儿童的天真无邪、初恋的柔情蜜意、飞车疾驰的惊心动魄以及足球队失败后的撕心裂肺用客观枯燥的一串串数字来把握呢?

在心理学界,人们往往认为不能对资料作量化分析的即为定性研究,能够对资料作量化分析的即为定量研究。这一区分标准隐含着这样一个意思:二者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定量研究的科学性高于定性研究。事实上,单靠统计未必就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许多迷信定量研究的人,常常不关心如何收集具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料,而是寄希望于先进的统计分析手段,热衷于各种“数字游戏”,希冀用高明的统计方法来掩盖粗劣的原始资料。这好比先进的机器设备加工劣质的原材料,如果输入的是垃圾,无论最先进的设备也只能生产与垃圾相关的产品。同时,过分强调定量研究,常常会使心理学研究走上非人化的道路,人的情绪情感、动机和主观感受常常被忽略,这会导致心理学的畸形发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有感于心理学研究过分强调收集信息和提供理论解释时使用的大量完备技术而忽略心理学研究的人化,在《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7]一文中说:心理学研究要从严格精密限制条件的实验室里解放出来。凯林在《心理学大曝光:皇帝的新装》[8]中也对心理学研究中的种种不足提出了批评,但他最终认为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是心理学科学方法的帝国主义。陈立先生则反对,他认为对心理学要进行战役性研究,在一个战役中,海陆空部队都要用,各种合法武器都要用,具体问题要具体解决,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比如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但有人问他怎么得出这么一个大道理来,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然是“只有通过对经验的共鸣理解为基础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这么说来,如果我们要了解爱因斯坦的这种思想过程,就不得不用人文科学的释义学了。因为释义学和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相比,完全是另外一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主观的研究方法。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心理学研究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

实证研究的方法、定量研究的方法使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对心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后心理学研究中还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但要达到对心理现象的完整认识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手段。任何单一的方法都只能对部分现象加以解释,只有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才能最终殊途同归,达到从整体上了解人类自身所思所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H坎特威茨,HL罗迪格,DG埃尔姆斯.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29-630,574

[2] 谢小庆.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的局限,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54

[3] 王京生,王争艳,陈会昌.对定性研究的重新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49

[4] 李伟明,曹怡.2000年apa统计推断特别工作小组的建议对我国心理统计教育的启示,心理科学,2001,24(3):286-287

[5] JaconCohen.theearthisround(p<.05).theamericanpsychologist,1994,49(12):997-1003

[6] LelandwilkinsonandtaskForceonStatisticalinference:Statisticalmethodinpsychologyjournals:Guidelinesandexplana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8):1-27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8

摘要:本文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进程及发展进行综述,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历史背景、研究流派以及研究方法。重点是对社会语言学的五个分支进行综述:言语社会学、社会方言学、言语交际民族志学、语言社会心理学和互动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社会语言写;背景;流派;研究方法

一、简介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研究语言及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学科。虽然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因其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关系从而揭示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备受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看作社会现象来研究,通过研究语言从而发现语言跟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社会语言学的历史背景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社会历史的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及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历史的需要引起语言学家关心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语言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在社会发展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及政治形势多变,社会关系复杂。由于新的国家建立以及人口的不断流动使得语言的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语言与一个民族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因此它的社会性、文化性和民族性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也是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原因。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取得进步,语言研究的物质条件也大大提升。社会科学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和统计法,这样以来人们更易于通过事物总体的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物质条件的改善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促使社会语言学的诞生。

三、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流派

社会语言学是首先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从理论的借鉴到方法的选用都同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大众传媒等学科的研究紧密关联。

从观察视野来看,社会语言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社会语言学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微观社会语言学是以语言研究为起点,同时将各种社会力量看作影响语言结构的基本因素

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分为理论与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此研究方法的划分由trudgill首次提出。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所采用的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应用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

社会语言学一般可以分为五个流派:

3.1社会方言学

社会方言学也即变异学派,其主要研究语言的变异跟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对象为受阶级、职业、年龄或性别等社会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方言。主要考察语言变异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是因阶级、职业、年龄、性别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社会方言。语言的变异是社会方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会方言学的代表人物是拉波夫,特鲁杰尔(trudgill),他把这种研究称作“纯社会语言学”。变体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社会语言学家们追溯语言演变的起因及变异体扩散的机制,试图从语言变异现象中发现历史的语言变化规律,形成有关语言演变理论。

3.2语言社会学

语言社会学是由美国学者费什曼创立的,它的研究重点是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它属于宏观语言学的范畴,将语言现象看成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它的研究重点是解决社会所面临的跟语言相关的问题,例如语言的规划、发展族际通用语或者文字的规划。它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数据的搜集进行定量的研究。

3.3交际民族志学

交际民族志学是人类学家海姆斯提出的。交际民族志学是“从语言和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交际人种志学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描述,侧重于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及社会中文化习俗的差别对语言的运用所带来的特征。交际民族志学者着重于对交际事件的描写。他们认为只有透彻分析语言使用的环境才能弄明白人们在特定环境里使用不同语言的原因。它探究人们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行为的选择。

3.4语言社会心理学

语言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兰勃特。语言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社会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对语言及其变体的态度进行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兰勃特、贾尔士及史密斯。兰勃特采用配对实验法发现一个语言团体对灵一个语言团体的成员的某些印象跟人们的性别及年龄、使用的方言、语言情况或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配对实验法是语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查语言态度的有效方法。

3.5互动社会语言学

互动社会语言学又被称为“交际社会语言学”。这个流派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主要是采用语言学的知识去对人际交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解释。在早期,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低层次的语言单位。后来,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扩展,对篇章和对话进行研究。互动社会语言学者们在研究采用的材料上使用了话语分析的一些研究方法。高夫曼、布朗、莱文森等人对话语礼貌现象的描述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巨大影响。互动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之间的联系紧密。

四、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解释是在对语言进行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归纳法,通过实际手机材料,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将研究内容及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加强课题设计的科学论证,运用计量分析手段去分析实验材料,找出言语行为的规律。祝畹瑾总结了拉博夫的方法介绍了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此外还有一些搜集材料的方法,例如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和实验法。对材料进行统计的统计学方法有材料的数量化、资料的统计、相关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

五、结语

社会语言学同话语分析、篇章结构、交际策略、认知结构等方面进行结合,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我们对语言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洪静.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4)。

[2]trudgill,p.appliedSociolinguistics[m].Longman:academicpress.1984.

[3]武立宏.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9

1.大学生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思维活跃,易冲动急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事件呈上升趋势,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和难以抚平的创伤。

目前社会面临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市场竞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等等,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据调查显示[1,6],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针对心理教育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目前,对于心理教育的理解、界定存在着种种误区。那么,何谓“心理教育”?目前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定义,但概括起来都从功能、要素、状态、过程、结果等不同侧面给出了定义[1,5,6],英国学者尼尔森(R.nelson)认为,心理教育不是“一元现象”,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由此可见,心理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正基于此,如何开展心理教育研究,如何找到一个心理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已成为心理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心理教育研究的状态和趋势,分析了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心理教育可计算化方向,概括了基于社会计算方法的心理教育研究思路,以期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措施,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可依赖的量化参考和依据。

2.心理教育研究现状

2.1定性研究

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定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和实施措施与方法上。起步较早的是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分别在心理教育思想、心理教育方向、心理教育目标以及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1,2,4,5,6],如崔景贵提出的心理教育面临的“四化六少”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苏华从预防性、发展性、治疗性的角度概括了心理教育的目标层次;程才根等从智力、情绪、意志、行为、反应、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在心理教育的实施措施与方法上,国内外学者大多着眼于心理教育实践和心理健康状况两个方向。郑雪等针对心理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法与设计等问题;林昭雄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若干途径;还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技术等。而在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方面,相关机构和学者不约而同地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如河南医科大学对1286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3],结果显示约四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偏执和神经性症状,而且不同性别的新生心理问题存在差异。

上述研究系统阐释了心理教育的原理和作用,为心理教育的开展打下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尤其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获得了心理教育的一些数据,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然而,这些研究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既有从宏观角度研究心理教育,也有从微观角度关注心理教育的技术方法和细节,难以形成系统性、多层次的心理教育体系和规范,这也促使相关学者关注心理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2.2心理范式研究

心理教育范式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其用结构化、标准化的方式为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撑[7]。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库恩系统提出了范式理论,他认为某种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范式没事因为它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或承认。库恩的范式理论可从两个层次进行理解:从心理层面,范式是指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群体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共有认知,这也是开展学科研究的基础;从理论方法上,范式是指特定时期内从事某学科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库恩范式理论认为,以“反思、批判、吸收和建构”为主线,运用“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解读心理教育范式的内涵与外延,探寻心理教育范式的认知方式,反思心理教育范式的发展之路,提出构建心理教育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针对心理教育范式问题,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广泛思考,如沈贵鹏提出了心理教育的五种模式[4],还有学者相继提出了七种模式及其整合模式。浙江大学[7]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心理教育范式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实现框架和途径等,从根本上阐述了心理教育范式对于心理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前景,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这些研究仍旧停留在定性层次上,大多根据研究者的主观感受、认识或实践对心理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缺乏强有力的实证数据和量化指标来加以论证,这也是心理学者一直困惑的问题。

2.3定量研究的可行性和优势

有学者认为,心理教育是一个关注心灵世界的复杂系统。实际上,心理教育领域属于社会学范畴,可以说心理教育是一种社会复杂系统。长期以来,社会学家一直在发出这样的疑问:社会能计算吗?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兰德公司提出了人工社会(artificialSociety)的概念[8],其核心是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其认为社会是由大量个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可以在计算机中建立每个个体的模型,让这些个体遵循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后通过观察这些个体的行为来涌现社会现象。毫无疑问,人工社会方法的提出为社会系统的计算问题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2004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飞跃[9]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工社会(artificialSociety)—计算实验(SocialComputing)—平行执行(parallelexecution)”的aCp社会计算方法,阐述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应用方向与解决方案,以解决社会系统中不可准确预测、难以拆分还原、无法重复实验等复杂性问题。基于以上方法,从构建人的心理行为模型出发,社会计算方法与技术能够为定量研究心理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支撑。

3.面向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社会计算思路

社会计算是一门现代计算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基于社会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借助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帮助人们认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计算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要建立一个与实际系统相对应的虚拟人工系统,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平行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地从实际系统接收数据并作出相应,虚拟系统和实际系统之间构成一个相互协作共生的系统[10]。可以看出,社会计算方法首要的就是要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建模,这涉及到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知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心理教育计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结合、多领域协同攻关的科学问题。因此,面向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社会计算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研究:

(1)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抽样调查数据获取

大学生心理行为调查是构建心理行为模型的依据和基础。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水平,量化大学生心理行为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就业压力等要素的关系,明确学生人口学特征与心理行为状态之间的关系,这些统计性的数据分析能够为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提供依据。

(2)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的构建

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结果,可以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模型的构建可根据数据的结构、稀疏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当数据为结构化的数据时,可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当数据较多且结构性不强时,统计模型是比较有效的选择,统计模型首先假设心理行为变量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统计量并估计模型参数值,从数据中得到模型;当数据稀疏时,通常采用知识推理的方法,其是基于领域专家知识构建模型,根据输入信息推理可能心理行为,常用方法包括逻辑推理、规划识别和专家系统等。

(3)针对校园的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和演化

在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在计算机上构建针对某一校园(或班级)的虚拟人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课题目标,设定多样化的实验脚本,观察人工社会系统的运行演化,并实时记录人工社会运行数据。最后,研究者可以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变化趋势,以检验心理教育的某种手段、方法对于大学生心理行为具有何种影响、产生何种效果,进而量化评估心理教育问题。

4.展望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教育具有服务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两种职能,是心心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用一种量化的角度去研究心理教育问题,分析了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心理教育可计算化方向,以期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措施,进而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可依赖的量化参考和依据。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势必引起广大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而对其开展量化研究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值得思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2]李莉.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阻抗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

[3]李幼辉.大学新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4):26-29

[4]沈贵鹏.五种心理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5:43-46

[5]佟月华.创建中国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设想[J].济南大学学报,2001,2:45-49

[6]严由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

[7]崔景贵.心理教育范式论纲[D].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浙江大学,2005

[8]epsteinJ.,axtellR.GrowingartificialSocieties:SocialSociencefromtheBottomup[m].Cambridge,USa:mitpress,1996

[9]王飞跃.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4):25-32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0

从1764年切萨雷。贝卡尔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出版至今,犯罪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理论体系日趋严密,学科结构也日益明晰,但是专门讨论犯罪学的内部学科结构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的目的是,根据200多年来犯罪学学科体系建构过程中涉及的研究领域和学者们已经创设出来的犯罪学子学科及其内容,将犯罪学体系内各子学科及其相互关系作些整理,以便于犯罪学的进一步研究中的各具体研究有一个体系上的参考性坐标,进而促进犯罪学体系的完善。

对犯罪学研究中已经涉及的研究领域和学者们已经创设的子学科及其内容作考察,犯罪学的内部学科结构包括一系列子学科。给这些子学科归类,可以分为: 1、犯罪现象研究性学科,称犯罪现象学,包括犯罪行为学、犯罪比较学、犯罪史学等; 2、犯罪原因研究性学科,称犯罪原因学,可以分为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犯罪生理学(内含犯罪病理学等)、犯罪心理学、犯罪环境学(又包含犯罪地理学、犯罪地形学、犯罪区位学、犯罪生态学等)、犯罪社会学(又包含犯罪经济学、犯罪文化学等)等; 3、犯罪危害研究性学科,有犯罪危害学(含犯罪被害人学等); 4、犯罪对策研究性学科,称犯罪对策学,包括犯罪预防学(内含犯罪预测学和犯罪控制学)、犯罪矫正学等; 5、犯罪学研究工具性学科,有犯罪分类学(犯罪类型学)、犯罪统计学等; 6、犯罪学反思性学科,有比较犯罪学、犯罪学史等。

下文对上述各类学科作些具体的论述。

二、犯罪现象研究性学科

犯罪现象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犯罪学著作或犯罪学教科书,将犯罪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三大块:犯罪现象研究、犯罪原因研究和犯罪对策研究。如,周密主编的《犯罪学教程》(1990),王牧著的《犯罪学》(1992),储槐植、许章润等著的《犯罪学》(1997)等,其内容都是主要分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和犯罪对策论;阴家宝主编的《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1949-1995)》(1997)的五编内容之中除第一编“犯罪学绪论”和第五编“犯罪专题论”外,主要的三编是“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和“犯罪对策论”。犯罪现象有其特殊的结构,具有历史性、区域性、时间性和随机性,具有自身的规律性,所以,犯罪现象学是一门重要的犯罪学的内部学科。

犯罪现象学(criminal phenomenology)研究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一定时间和地点在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它是犯罪学的最重要的范畴,从建立学科理论体系来看,在犯罪科学中是相对于个体犯罪行为、具体犯罪行为、个别犯罪行为和个人犯罪行为等多种涵义的基本范畴提出来的。”[1] 所以研究犯罪现象离不开研究犯罪行为。在刑法学中,犯罪行为是犯罪构成中的重要因素,是犯罪的客观方面的主要内容。在犯罪学研究中,犯罪行为的内涵在刑法学的基础上有所扩充,所以,犯罪行为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作为的犯罪行为和不作为的犯罪行为,故意的犯罪行为和过失的犯罪行为,初犯、偶犯犯罪行为和重犯、惯犯犯罪行为,既遂的犯罪行为、预备的犯罪行为、未遂的犯罪行为和犯罪中止行为,单独犯罪行为、团伙犯罪行为和有组织犯罪行为,区域犯罪行为、流窜犯罪行为和跨境跨国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行为、成人犯罪行为、老年人犯罪行为和妇女犯罪行为,自然人犯罪行为和法人犯罪行为,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犯罪的犯罪行为。

犯罪现象既具有国别特点、地域特点,又具有时代特点、阶段特点。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犯罪,其犯罪现象会有不同,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犯罪也会不同。① 所以,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犯罪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对犯罪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应该称为犯罪比较学。其研究方式主要有:1、横的比较,即对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整个犯罪现象或某些类型的犯罪的各个方面作横向的比较研究,以探究国家间或地区间的犯罪的异同;2、纵的比较,即对不同时代或不同阶段的整个犯罪现象或某些类型的犯罪的各方面情况作纵向的比较,以探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犯罪情况的变化;3、纵横综合的比较,即既对各国或各地的不同时期的犯罪情况作纵的比较研究,又在此基础上对各国或各地的犯罪情况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

在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犯罪现象进行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犯罪作历史的研究就有了可能,并且具有了意义。犯罪史学研究犯罪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根据其研究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犯罪史研究、某一国家的犯罪史研究、某一区域的犯罪史研究、犯罪集团的犯罪史研究和个人犯罪史研究。如,英国马丁。费多的《西方犯罪200年(1800-1993)》[2] ,就可以看作是一部西方社会的编年性的犯罪史著作。

三、犯罪原因研究性学科

犯罪原因研究也是犯罪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犯罪学学术史上,欧洲不少学者主张,犯罪学研究主要就是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认为“犯罪学的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另一部分是犯罪原因研究”。② 尽管这种狭义犯罪学观点没有被犯罪学界普遍接受,但犯罪原因研究是所有犯罪学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是不容置疑的。所以,犯罪原因学(criminal causation)是犯罪学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也是不容置疑的。从西方犯罪学的历史来看,其各派学术理论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对犯罪原因研究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成果。犯罪人类学派、犯罪社会学派、犯罪生物学派、犯罪心理学派等,各自都是在犯罪原因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了自己的成果,因而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我国犯罪学界一直重视对犯罪原因的研究,除各种犯罪学论著皆以犯罪原因研究为重要内容外,对犯罪原因的专门研究也取得了成果。③ 从上述的各个学派和各种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归纳出,犯罪原因学中的各个子学科: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环境学、犯罪社会学、犯罪经济学、犯罪文化学等。

犯罪人类学(criminal anthropology)研究人种与犯罪的关系。意大利学者切萨雷。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是犯罪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犯罪人类学的核心主张是人类社会中有一类生来就要犯罪的“天生犯罪人”(born criminal)。这一理论观点是龙勃罗梭以其长年的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来的,其学生恩里科。菲利和巴伦。拉斐尔。加罗法洛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天生犯罪人论”作了继承和修正。后来,又有英国的查尔斯。巴克曼。格林和美国的欧内斯特。艾伯特。胡顿等人运用人体测量学、统计学等手段,进一步发展了犯罪人类学。今天,“天生犯罪人论”已经被犯罪学界所扬弃,犯罪人类学也已经式微。

犯罪生物学(criminal biology)研究人的生理与犯罪的关系、遗传与犯罪的关系等。现代犯罪生物学研究盛行于20世纪初期,是19世纪后半期犯罪人类学研究的延续和发展。它与犯罪人类学的差异是:(1)犯罪人类学着重研究身体的外部形状与犯罪的关系,并用隔代遗传来解释犯罪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现代犯罪生物学强调身体素质(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与犯罪的关系,并用生物学理论解释犯罪人独特的身体素质的形成原因。(2)犯罪人类学家主要使用直接观察、身体测量以及身体解剖的方法,研究犯罪人的身体特征;犯罪生物学家使用血液检查化验方法、性染色体分析方法、内分泌测定方法、脑电图测定法等更加精细的研究方法。(3)犯罪人类学家倾向于从犯罪人的外部特征来研究犯罪人;犯罪生物学家倾向于从犯罪人的内部结构或状态研究犯罪人。犯罪生物学理论有遗传生物学研究和体质生物学研究两个分支。④ 犯罪病理学,又称犯罪精神病学(criminal psychiatry),是犯罪生物学的一个子学科,专门研究处于持续性或临时性精神异常状态下的人所进行的犯罪活动,是对于犯罪的一种特殊原因的研究。

我国犯罪学研究复兴以来,对于犯罪生物学理论也有涉及,但据王顺安的考察,我国关于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很稀少,尤其是中国学者亲自调查、实验的科研文献极端匮乏,尽管有一些青年学者呼吁开展犯罪生物学研究,但响应者寥寥。⑤ 王顺安也呼吁开展中国犯罪生物学研究,但他自己撰写的《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第七章,则是关于“犯罪的生理因素”的研究。实际上,犯罪生理学(criminal physiology)是犯罪原因学中的另一门子学科,专门研究人的性别、年龄、血型、体质、疾病、性功能等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原因研究的另一重要途径是犯罪心理研究。关于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的研究从犯罪学创立以来从未间断过,甚至在犯罪学出现之前,思想界就有不少关于犯罪心理的讨论。但犯罪心理学的真正创立,是以1897年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犯罪心理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的犯罪心理学理论有心理病理学理论、心理分析法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等。我国犯罪学界对犯罪心理的研究一直很重视。一些论著专章或专节论述犯罪心理问题,并出版有《犯罪心理学》专著(罗大华,1983、1991),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犯罪人的心理这一特殊角度,探索犯罪原因的学科。人的心理主要包括感觉、认知、需要、动机、兴趣、倾向、情感、意志、观念、理想等等方面(这些心理方面可以外化为人的气质、性格等)。犯罪人实施犯罪,他的这些心理方面有无异常?产生怎样的变化?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是犯罪心理学研究需要涉及的问题。人的心理又无时不处于某种状态之中。心理状态一般有平静、犹豫、忧愁、激动、欢乐、悲伤、愤怒、克制、镇定等。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关系也是犯罪心理学需要重视的研究内容。人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环境的左右和制约,所以个体心理、团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孤独者心理都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不能忽视的方面。

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犯罪生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皆侧重于从犯罪人的自身探究其犯罪的原因,犯罪环境学和犯罪社会学则是侧重于从犯罪人与其所处的外部世界的关系之中探究其犯罪的原因。

犯罪环境学(the criminal environment theory)研究产生犯罪的环境原因。环境与犯罪的关系,学术界很早就有研究。孟德斯鸠、凯特勒、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等都论述过环境与犯罪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当代,德国学者施奈德在其《犯罪学》中专门研究“犯罪地理学、生态学和地形学”。[3] 我国台湾学者谢文彦撰有“犯罪区位学之研究”。[4] 犯罪地理学(criminal geography)、犯罪生态学(criminal ecology) ⑥、犯罪地形学(criminal geomorphology)都应该是犯罪环境学下的子学科。美国学者D.斯坦利。艾兹恩和杜格。a.蒂默在他们合著的《犯罪学》中专章讨论“街头犯罪”。[5] 我国不少学者重视城市犯罪研究、农村犯罪研究或家庭犯罪研究。当前,对于社区犯罪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这些都可以纳入环境犯罪学的内容之中。此外,季节、气候、时段、特殊空间等与犯罪的关系,也属于犯罪环境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犯罪社会学(criminal sociology)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原因的学科,从广阔的社会环境层面研究犯罪的原因。因此,法国《世界百科全书》“犯罪学”条称犯罪社会学派为“社会环境学派”。意大利的恩里科。菲利于1884年出版的《犯罪社会学》标志着犯罪社会学的诞生。早期的犯罪社会学代表人物还有意大利的拿破仑。科拉扬尼、德国的弗兰茨。冯。李斯特和古斯塔夫。阿沙芬堡、法国的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和让。亚历山大。欧仁。拉柯沙尼以及苏格兰的威廉。莫里森等。他们是在犯罪人类学等的基础上,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的原因,把社会环境因素作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或重要原因,进而探讨宏观的犯罪对策。西方现代犯罪社会学对早期的犯罪社会学理论作了扬弃,不再把犯罪人视为心理不正常的人,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罪完全是各种社会条件促成的结果。这样,犯罪社会学在对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西方现代犯罪社会学学派林立,有各种理论观点。特拉维斯。赫希、拉里。西格尔等学者曾尝试进行分类。赫希分为紧张理论、控制理论和越轨理论;西格尔分为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过程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整合理论。⑦其中默顿的失范理论、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等是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不过,从学科归属的角度看,是否标榜社会学理论,并不应该是判断是否属于犯罪社会学学科的主要依据。现代化与犯罪关系的理论研究,批判犯罪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研究等,实际上都应该归属于犯罪社会学之中。

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应该非常广泛,其中的大问题应该有:社会生产力与犯罪,生产关系与犯罪,社会分层与犯罪,社会分工与犯罪,社会变迁与犯罪,社会制度与犯罪,人口与犯罪,贫富与犯罪,家庭与犯罪,宗教与犯罪,文化与犯罪等。所以,从犯罪社会学中可以派生出犯罪经济学、犯罪文化学等等子学科。

学术界往往把犯罪经济学和犯罪文化学作为独立于犯罪社会学的学科进行各自的研究。犯罪经济学(criminal economics)除了研究犯罪的社会经济原因外,还很重视对犯罪本身的经济运作进行研究。犯罪的成本效益问题,犯罪所得的经济转化问题,其中的重点如洗钱问题,是犯罪经济学研究很为关注的问题。犯罪文化学除了研究犯罪的社会文化原因外,还很重视研究犯罪者的文化,一般称作犯罪亚文化研究。

四、犯罪危害研究性学科

20世纪,一些犯罪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犯罪过程中的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但直到1947年,犯罪被害人学的概念才被提出。⑧ 犯罪被害人学(victimology)是关于犯罪危害研究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被害现象、被害人、被害原因、被害补偿、被害预防等方面内容。我国学者比较重视对于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先后出版有几部研究专著,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效。此外,目前我国研究界也开始注意对于犯罪的国家被害和犯罪的社会被害的研究。实际上,犯罪不仅危害个人,也不仅危害国家,危害社会,而且,部分犯罪危害自然,许多犯罪会危害全人类。所以,关于犯罪危害的研究应该称为犯罪危害学,其研究内容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

五、犯罪对策研究性学科

犯罪对策学(science of countermeasures of crime)研究对付犯罪的策略、方法和手段。

刑法学和刑事政策学都具有犯罪对策学的性质。但即便刑法学和刑事政策学都是犯罪对策性学科,也应该是处于犯罪学学科体系之外的学科,不属于犯罪学的内部学科之列。刑事科学的犯罪对策学意味比较浓,其中的犯罪侦查学、刑罚学是较为直接的犯罪对策性学科。但犯罪侦查学(criminalistics)和刑罚学(penology)皆是犯罪学学科以外的学科,都是刑事科学中的学科。正因如此,侦查学的研究目标主要在于探究如何查明犯罪案件的事实真相,如何获取能证明犯罪事实的具体证据;而刑罚学的研究目标主要在于探讨罪与刑的对应和适应,以及刑罚如何恰当地执行。两者的研究目标都不直接指向对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所以,从犯罪学的内部学科结构来看,关于犯罪对策的研究应该另有具体的学科。犯罪预防学和犯罪矫正学应该是犯罪学的对策性学科。

犯罪预防学(the crime prevention theory)是进行犯罪预防研究的专门学科,具体研究如何在犯罪预测的基础上从事对于犯罪的防备和控制。犯罪预防一直是犯罪学家极为重视的研究内容。贝卡尔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就既从完善法律的角度分析对犯罪的预防,又从传播知识保障自由、发展科学追求真理、司法公正、奖励美德以及完善教育等多个角度,分析讨论对犯罪的预防。[6] 菲利则在《犯罪社会学》中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科学领域、立法和行政领域、教育领域等多方面系统讨论“刑罚的替代措施”,以探讨对于犯罪的社会性预防途径。[7] 因为在犯罪原因的研究上犯罪学界一直存有诸多分歧,犯罪预防理论也观点难一。在这方面,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和美国的“综合犯罪防止法”代表了犯罪预防理论中的综合预防理论观点及其成就,是犯罪预防学理论成熟的一种标志。

在犯罪预防中,两项工作极为重要,一是犯罪预测,二是犯罪控制。所以,从犯罪预防学中又可以派生出犯罪预测学和犯罪控制学。犯罪预测学专门研究犯罪预测问题,其具体的研究有犯罪预测的目的研究、原则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和成果应用研究等。犯罪控制学专门研究犯罪控制问题,其具体的研究包括如何防备犯罪发生的研究、如何遏止进行中的犯罪的研究、如何防止和控制犯罪危害扩展的研究等。

犯罪矫正学(the crime correction theory)的研究范围应该比目前刑事司法研究中所涉及的罪犯矫正问题更宽阔一些。毫无疑问,罪犯矫正应该是犯罪矫正的重要方面,但犯罪矫正不仅仅是对于罪犯的矫正,而应该还包括对虽未成为罪犯但已经产生了犯罪意图(或可能产生犯罪意图)的人的行为习惯的矫正,如,对于违法者的矫正,对于有越轨行为者的矫正,等等,此外,还应包括对于有可能导致犯罪的不良行为习惯者的矫正,如,对于吸毒者的矫正,对于严重嗜酒者的矫正,对于嗜赌者的矫正,等等。犯罪矫正学与刑罚学的区别也正在这里。

六、犯罪学研究工具性学科

从事犯罪问题研究需要研究工具。从犯罪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研究犯罪问题的主要工具有两种是极为重要的:一是从事犯罪实证研究所必不可少的犯罪统计,二是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等进行归纳分析的犯罪分类。所以,犯罪统计学(criminal statistics)和犯罪分类学(criminal taxology)应该是犯罪学中的两个工具性子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