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的历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0:22

药剂学的历史篇1

笔者通过回顾中药剂型的历史沿革,比较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对中药剂型的记载,结合近年来有关中药新剂型研究文献,对中药剂型的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中药剂型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药剂型的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性医学典籍,其中记载了除药酒以外的汤(饮)、丸、散、丹、涂剂等剂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方制药规范,也是我国中药制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该书收载了13种剂型775个方剂。《本草纲目》收载了近40种剂型,其中除现代剂型中的片剂、注射剂等新剂型外,几乎都有记载,展现了我国医药学中丰富的药物剂型。

2中药剂型的发展

1949年以来,我国中药剂型有了飞速发展,除对传统剂型进行工艺改进外,也产生了第2代剂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气雾剂等。其发展变化可简单从历年出版的《药典》记载窥见一斑(见表1、表2)。

3现代剂型发展特点

3.1剂型的种类不断增加

从表1看到,1963年“制剂通则”中收载的9种剂型到2005年版收载的26种剂型,增加了17种。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到片剂、冲剂、注射剂等第2代剂型的出现,以及栓剂、气雾剂、滴眼剂的运用,中药剂型的种类正顺应着时代的变化。

3.2各个剂型的品种不断增加

从表2中可以发现,各剂型的品种都在不断地增加,其中有传统剂型,如丸剂、散剂;也有现代剂型品种,如片剂、糖浆剂、颗粒剂、胶囊剂等。这表明我国中药剂型的发展在保持着中药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新剂型。

3.3传统剂型中的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

丸剂是中药传统剂型,具有缓效和长效的功效。中药滴丸是在传统丸剂基础上,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而成的新剂型,如果载体材料为水溶性的,则可大大改善药物的溶出和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果采用难溶性载体材料制成固体分散体,则具有缓释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药学工作者以控制栓剂中药物释放为目的,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新型栓剂,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等。有文献报道,柴葛解肌中空栓剂优于普通栓,不仅起效速度快而且血药浓度高[1]。表1历年《药典》(一部)“制剂通则”收载中药剂型比较(略)表21985-2005年版《药典》(一部)收载不同剂型的品种数量比较(略)

4中药剂型研究发展现状

目前,应用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将传统剂型(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等)发展成缓释控释制剂(缓释胶囊、缓释骨架片、渗透泵片、缓控释微丸、控释散剂、透皮控释剂)和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制剂、纳米粒制剂、单抗或受体靶向药物)等,是新药研发尤其是国内新药的主要途径和来源。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共同点在于能够通过辅料阻滞或减缓药物的释放速率,达到缓控释的目的。我国目前主要的中药缓控释剂型有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缓控释微球、凝胶剂型、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等。中药靶向制剂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主要有中药微球制剂、复合性乳剂以及脂质体等。已研制出的中药微球制剂有华蟾酥精微球、莪术油明胶微球、斑蝥素微球等[2-4]。复合性乳剂有紫杉醇乳剂等。对脂质体的研究主要是脂质体双层膜组成、制备工艺、提高脂质体包封率、稳定性及其靶向分布、对靶向细胞作用等方面。

5对中药剂型研究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药剂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不断推陈出新。如复方丹参滴丸的研制成功、藿香正气软胶囊的推广使用等,说明了中药新剂型的发展正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在中药现代化呼声越来越高的同时,中药剂型也不断接受考验。如中药注射剂型的发展,从第一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据统计,曾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液多达1400种,但大多停留于医院制剂阶段。1977年版《药典》曾收载23种中药注射剂,但1985年版删除了中药注射剂,1995年版只收载1个品种,至2005年版增至4个。究其实质,质量标准的不完善、疗效不稳定是中药注射剂兴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中药剂型发展和改革。

5.1遵循传统中医中药理论

中药复方作用具有整体性,不是单味药的简单罗列,而是有它独特的组方原则和配伍法度;并且复方中的成分复杂,也不能简单地以提取物的加合来替代。

5.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中药制剂的现状是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剂型并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许多化学和生物药物的现代制剂技术被引入中药制剂领域,如脂质体、微囊及微球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水溶性骨架型透皮技术等,使中药制剂有了长足的发展,中药制剂品种日益被人们所接受。

5.3加强剂型的质量控制

目前,我国中药制剂在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方面较为匮乏。随着剂型现代化程度的增加,对原料药的纯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的不可控现象和不良反应逐渐显现出来。所以,中药剂型改革不能一味追求新剂型,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加强质量控制,注重内在质量提升,才能使中药剂型得以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华.中药中空液体栓剂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6):331.

[2]范健,黄懋魁,伍福乐,等.华蟾酥精微球肝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J].癌症,1995,14(6):434-437.

药剂学的历史篇2

关键词:方荆学;中药炮制学;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R283;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72-02

中药炮制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因此,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并且以此理论来解释炮制作用。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是中医使用中药的一大特色。方剂的组成部分就是经过炮制的中药,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在方剂中使用,方剂的发展促进了中药炮制的不断发展,而随着中药炮制的发展,炮制品的增多,也大大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促进了方剂的发展,因此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1 众多炮制理论起源于方书

中国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对炮制方法的记载,包括净制、切制、水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战国时的《黄帝内经》的一个处方“秫米半夏汤”中就有“制半夏”的记载。汉代的《伤寒论》将炮制的内容记为药物脚注,散见于处方当中,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生姜汁可解半夏毒,大豆汁解附子毒,常山、牛膝酒渍服,对后世依方炮制提供了基础依据。南北朝时期南齐时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最早记载用姜汁制药的医药著作,主要是对半夏的炮制:“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不难看出,历代的方剂大家也是药物炮制学家,例如张仲景、傅青主。炮制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被分离出来还是在南北朝刘宋时代,即《雷公炮制论》的问世,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2 方剂配伍也属于炮制的范畴

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归纳了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同时他也认为,方剂“七情”配伍中的相须配伍似于相资为制,相畏和相杀配伍类似于相畏为制,因此配伍也是中药炮制的范畴,不同的是,没有单个药的进行,而是通过配伍,煎煮起到炮制的作用。例如小柴胡汤中用生姜和半夏,白虎汤中用石膏和粳米。

另外,很多炮制用的敷料也是方剂配伍中的常用中药,例如酒、醋、蜂蜜、生姜汁、甘草汁、猪胆汁、盐水、粳米、麦麸等等。在复方当中应用也能起到跟用这些药物对某一味药炮制的异曲同工之妙,例如牡蛎散用小麦同煎,金锁固精丸用盐汤送下,失笑散用醋调。

再者,很多炮制的药对也是方剂的配伍药对,例如炮制中的吴茱萸炒黄连,这两昧就是《丹溪心法》中治疗肝火犯胃证的左金丸中的两味药。灶心土炒白术,这两味药也在治疗阳虚便血的方剂黄土汤中有所体现。

3 炮制是方剂用来控制其作用方向的一个手段

3.1从控制不同功效作用来看 中药由于成分复杂,因而常常是一药多效,但中医治病往往又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利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这就对药物的炮制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甘草是复方中最常用的一味药,又称“国老”,但在治疗不同的证型时要选用不同炮制品。如欲补中缓急多选用炙甘草,因蜜炙之后能补能养能缓能走中,如芍药散、补中益气汤等大多数方剂均以此为主;但若达清热解毒之目的,则一般要生用,如导赤散、六一散之类。

3.2 从主治病证来看 炮制改变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作用偏向,能作用于不同的病位,还能引导它药人特定的病所。例如知母生品上清肺热,下泻肾火,兼通胃脘实热,如白虎汤,盐制后导药下行,专于人肾,增强了滋阴降火的功效,如六味地黄丸。《本草纲目》记载:“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

4 不同的炮制品对方剂的疗效有影响

4.1 从实验研究来看 观察泽泻不同炮制品在五苓散和泽泻汤中的泽泻有效成分溶出率,盐泽泻和麸泽泻的溶出率明显高于生泽泻。龟板的砂烫醋淬品、砂烫品,皆可入汤剂,但以砂烫醋淬龟板人汤剂更佳。探讨不同地黄炮制品对增液汤药效的影响时发现,用熟地黄组方对小肠蠕动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以酒制熟地黄的组方对小鼠肠容量增加的作用最为明显。古方失笑散的炮制方法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失笑散炮制方法不同,通过实验,发现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和方中总黄酮的含量,药典方比古方要高。

4.2 从临床的疗效和副作用来看炮制不当,不完全或者用错炮制品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甚至出现严重的中毒事件。再有“方对药不灵”的现象。苦杏仁中的苦杏仁酶有毒,虽然能在沸水中被破坏而挥发,但是如果炮制不当就不能被完全破坏。需要的水量必须为药材量的10倍以上,还必须在水沸后投药,再煮沸5~10min,这样才能被完全破坏,同时也使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增高。蒲黄在用于“止血”时,应该用蒲黄炭,但是如果用了生蒲黄,则会使出血更严重。

5 炮制扩大了方剂的用药范围

一些有毒的药物、矿物药、动物药、虫类药,没有经过炮制之前是不能人药的,但是经过炮制,减毒增效,矫味增效,改变理化性质,就能广泛应用于组方配伍而治疗疾病,例如四逆汤能用制附子回阳救逆;朱砂经过水飞减毒后能用于朱砂安神丸中,既能重镇安神,又可清心火;五灵脂经过酒炙之后,能活血止痛,又可矫味矫臭,失笑散中将其与蒲黄配伍用于瘀血停滞证。另如磁石、龟板、自然铜等等,正是炮制使它们能够被医家所使用,治病救人,体现出它们的药用价值。

药剂学的历史篇3

关键词:藏医学治疗特点

中图分类号:R2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神秘、圣洁的,一个被世人以神奇的眼光搁置在梦幻与遐想的一隅,多少人梦里魂牵梦绕的圣地。神秘的雪山、转世的活佛、圣洁的布达拉宫所有的一切都为披上了神奇的面纱,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医学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受到藏传佛教很深的影响。在藏区一些大的寺院,一般都设有专门传授医药学知识的“曼巴扎仓”(藏医学院)。藏传佛教的高僧活佛一般对藏医药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曼汤(挂图)中所载的历代名医中就包含有本民族的高僧大德以及印度佛教的传播者――莲花生大师。一些治疗藏区疑难多发病的传世秘方就是在寺院文化的背景中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揭开藏医药学神秘的面纱,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民族医学。其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远非宗教色彩所能包容的。

一、藏医外治的基本方法

藏医药将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归为四大法,即“食、行、药、外治”。藏医外治法是藏医四种基本疗法之一,是藏医最具鲜明特色的疗法,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现存最早的藏医古籍《月王药珍》(公元710~720年)中,就已记载了各种外治疗法。其中,贴敷疗法对各种疾患根据病情的寒热、轻重、时令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外敷贴剂36种,并阐述了罨治、药浴等外治疗法。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主要的后续本用了11章的篇幅重点阐述了外治疗法,包括了油脂疗法、滴鼻药剂、导剂缓下法、导剂灌肠法、针刺、放血法、灸法、药浴、擦涂疗法、穿刺法、清泻反压法等。

当内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一些特定疾病必须进行外治法或内外合治时,要采用外治方法。历代藏医的外治理论,主要依据是《四部医典》的外治篇。外治法分放血法、火灸法、寒热敷法、药浴法和涂抹法等五种。

1.放血法:主要针对“血、赤巴”型热病、肿胀、各类疮、痛风等疾病的治疗,其中牛角放血法临床使用较广,此法适宜于各类关节痛、肿胀。

2.火灸法:主要针对“龙、培根”型寒病、消化不良、水肿、脓肿、癫痫、精神病、半身不遂等寒性疾病(除“痛风”外)的治疗。

3.寒热敷法:主要针对“龙、培根”型病、消化不良、急慢性疼痛及皮肤出痘有效,其中,“霍尔梅”敷法使用较广。

4.药浴法:适用于“龙、培根”型病发作期、四肢僵硬及萎缩、肌肉僵直、黄水、各类皮肤病等。药浴法可进一步细分为浸浴法、酒浴法、骨汤浴法、敷浴法、袋浴法及蒸气浴法。浸浴就是把身体浸泡在药水里;酒浴是药品经特殊发酵后进行药浴的方法;骨汤浴是药浴过程中药品与骨汤相结合来应用的浴法;敷浴法是药浴过程中针对某些特殊疾病在特殊部位进行外敷药浴;袋浴是把药包放在纱布袋子里,在病变部位进行热敷;蒸气浴是熏浸在药水的蒸汽上。临床上常用浸浴法。常用的药浴药方有“五味甘露药浴”和“广方药浴”两种。

5.涂抹法:是用药水、药物油、脂肪及药膏涂抹身体并适度按摩。这种外治法适用于体弱、面色苍白、血色素低、少精等。

二、藏医外治与中医外治的异同

藏医学以“三因五源”学说为其理论基础,其外治法的分类与中医学外治法分类不同,分为温和疗法、强力疗法和猛烈疗法三类。温和疗法有罨熨、浸浴、涂摸三法;强力疗法分为放血、针灸、穿刺三法;猛烈疗法分刮除、切除、掏引、拔除四法。

中医学与藏医学的外治诸法,在不同的理论体系指导之下,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具体分析实际操作及适应病症,可发现两者之间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中医学熏法、熨法、热烘疗法与藏医罨熨法大体相同,可归为不同名称的同类治疗方法;中医学外治法的切开法、挂线法等手术疗法与藏医学放血疗法、穿刺疗法虽在所治病症及具体操作手法上有区别,但仍具可比性,应属于同一类型中的治法。

中医学外治法与藏医学外治法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藏医学发展受独特的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用药取材等均有独特之处。如:藏医涂抹疗法中有取陈酥油涂敷的;浸浴疗法中用特有的矿泉水浸浴的。藏医中还有据本地特色对中医学外治法进行延伸和补充的,如采用牛角进行角吸疗法即对拔罐疗法的延伸和补充。

二是中医学外治法,用药范围大,药物种类多,使用方法也较广泛。而藏医外治法中使用器械相对较多。中医学与藏医学外治法在针对某些特殊疾病的治疗时各有独到之处。将两种医学中可借鉴和融合的部分有机结合,以供临床实践之用,不失为值得探索之路。

三、藏医外治的研发思路

1.优势资源的开发要嫁接最新科技手段,传统产业的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关于药物的体外吸收,藏医药认为鼻腔黏膜、耳后、头皮部、阴囊、手心、腰椎等部位药物极易透过,这与现代透皮吸收理论认为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分别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相一致。

(1)重点开展藏药软膏剂、巴布膏剂、喷雾剂、湿敷贴剂的研究,从传统中(藏)药中寻找新的高效透皮吸收促进剂及辅料,加强中(藏)药促渗剂与被促中(藏)药复方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及增进作用、作用机理的研究。

(2)加强藏药的质量标准研究的成分分离、分析鉴定工作研究,为藏药的透皮评价优选指标。

(3)建设新的藏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平台;加强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如离子渗透、微针、脂质体、传递体等方法或技术平台在藏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

(4)对传统黑膏药的理论及制备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开发符合现代制剂规范、方便实用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5)研制中小型经皮给药系统生产设备,用现代透皮给药新技术,研制组方科学、机理明确、质量可控、临床疗效确切的藏药外用新制剂,以适应目前临床和科研的迫切需要。

(6)加强藏药药浴的研究推广,减少药物浴剂体积、提高药物浓度,采用药物循环装置和针式喷淋、温度调节等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对促进药物渗透,提高疗效有明显作用。

2.经过现代医学诠释藏药的功能主治,为临床推广提供一个中西医都能接受,甚至广大患者都能理解的产品说明书,为藏药产品顺利进入临床,拓展藏药市场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这也是藏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药剂学的历史篇4

公司主导产品为“粉尘螨滴剂”(商品名:畅迪),是一种舌下含服脱敏药物,用于粉尘螨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脱敏治疗。“粉尘螨滴剂”为我武生物贡献了约94%的收入和毛利。

目前在国内脱敏治疗市场,我武生物提供舌下含服脱敏药物,丹麦阿尔克-爱比洛公司和德国allergopharma公司则提供皮下注射脱敏药物,国际市场则基本被丹麦、德国的两家公司以及法国的Stallergenes公司分割。

脱敏药物制作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技术,国内早有医院自制药物的历史,不过由于国家对药物制作的规范,间接导致我武生物“粉尘螨滴剂”的相对垄断,公司获得了巨额暴利。现今新药监测期已经届满,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我武生物却没有能力准备新品的研发储备,势必将影响公司未来的盈利。

新药生逢其时造就暴利

招股书显示,我武生物于2002年创建,并以研发脱敏治疗药物及诊断产品作为公司的主要方向,随后发展出“粉尘螨滴剂”。

“粉尘螨滴剂”真正为公司带来盈利并不久,该产品于2006年才获准上市,但产品盈利能力十分惊人,2009~2011年,公司销售收入分别为0.37亿元、0.59亿元和1.03元,其中“粉尘螨滴剂”占比分别为94.28%、94.18%和94.55%,产品毛利率高达93.63%,至此,公司的命运完全系于“粉尘螨滴剂”之上。

脱敏治疗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脱敏药物的实质都是过敏原的提取物。整个制作过程并不复杂,成本也很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有医院自制、使用脱敏药物的历史。

钟南山院士曾于2005年指出,全国共有400多家医院使用脱敏疫苗,大多数是本院自制的,不过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2006年国家药监局(简称SFDa)要求自制脱敏液的医院停止自制药物。

由于我武生物2006年在国内率先推出舌下含服脱敏药物,根据国内药品管理法有关条例,属于新药品种的“粉尘螨滴剂”获得了4年的新药监测期,在此期间SFDa不批准其他企业生产、改变剂型和进口,相当于对药品生产企业的保护。这间接造成了该药的寡头垄断局面。

以我武生物目前的畅迪1~5号为例,5支药剂单位成本加起来总共仅19.95元,但其出厂价共计296.57元,最终零售价共计约470元,我武生物从中获取的暴利可想而知。

核心专利陷纠纷

使用一种市场普遍存在的药物制作技术作为核心专利,多少让人心存疑虑。而我武生物招股书亦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脱敏治疗和舌下含服脱敏药物的发展历史和优势,却几乎不提自身核心技术的来历和发展历程,只提到公司核心专利陷入纠纷,存在可能面临无效宣告的风险,

招股书提到,200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丹麦阿尔克-爱比洛公司先后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公司发明专利《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无效宣告请求,阿尔克-爱比洛公司此后还多次对我武生物提出诉讼。

北京协和医院一直自制注射脱敏药物并使用,而阿尔克-爱比洛公司则是成立于1923年的国际行业巨头。

虽然2012年北京高院判决我武生物胜诉,但是未来我武生物仍可能存在专利陷纠纷、面临宣告无效的风险。

药品保护到期竞争加剧

如果说我武生物在专利纠纷中胜诉,未来专利被判无效的风险还只是小概率事件,那未来公司面临的行业竞争,将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2010年3月,“粉尘螨滴剂”的新药监测期已经届满。其市场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

从技术上讲,阿尔克-爱比洛公司的舌下脱敏产品最终在国内上市并无太大障碍。

2010年该公司总销售额约占全球变应原制品市场的31%,2011年其舌下含服脱敏药物销售收入达9.2亿丹麦克朗,约合9.84亿元人民币,是我武生物“粉尘螨滴剂”销售收入的近10倍。

我武生物此次募资1.1亿元,准备在两年内新增300万支“粉尘螨滴剂”产能,是目前产能的2.5倍。

药剂学的历史篇5

关键词民族医药独特魅力挑战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而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我国的南部、西南及西北等边陲地带,由于历史、地理、气候、民族习惯、疾病种类、用药方式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及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许多医药经验和文献著作,有的还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理论和应用方法。由于历史原因,汉族人民在中国是主体民族,所用药物习惯用“中”字,故称中药或是中草药(“草”字,追其本意有民间用药之说),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所称的民族医学只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医药学体系或医药知识经验。近年来民族药的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异军突起”,经过多年来的发掘整理,约有30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得到系统整理,其中尤以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以及壮、苗、瑶、彝、侗、朝鲜、土家等民族医药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发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弘扬民族医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各个民族的文化领域,既有互相交融、渗透、共通的普遍性,也有因基原、个性和特色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性。我们弘扬民族医药是出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当前,国际国内对传统药物的民族特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如哈佛大学著名中枢神经天然产物研究家舒尔茨在1968年提出,综合人类学、考古学、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诸方面的知识来寻找新的天然活性物质的科学诸方面的知识的科学称为民族药物学。此后,日本、美国、欧洲等国相继成立了民族药研究所或研究中心[1]。1979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第三世界应更大限度地利用先辈用草药治病遗留下的丰富遗产。1982年他又组织摄制组赴墨西哥、印度、埃及、中国、肯尼亚等国拍摄科教电影《绿色药物》。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对药物认识的日益深化。

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过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样,无论中国还是世界的其它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民族药就是中国医药事业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繁荣兴旺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发展创新的源泉之一。

2民族药的独特魅力

医学的本质,是对人体生命的认识能力和保护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且也是历史经验积累的成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物质文化丰富的同时,病痛却如影随行,不少疑难病成了人们的头号杀手。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从少数民族中的一些长寿者身上,从一些民族医和民间医生治愈了不少的实例中,首先发现了不少科研的题材和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的可能。

如藏药中“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珊瑚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丹”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仁青常觉”、“五味石榴丸”可治疗胃肠道疾病;“乙肝健”、“九味朱黄丸”可主治肝病等。傣药的“雅暖”(睡药)、“雅烘”(熏蒸药)、“雅喃”(药浴)对治疗风湿骨痛、偏瘫、痿软、中风后遗症、顽湿癣疹、皮炎等有显著疗效。蒙药“扎木萨-4汤”古方中筛选出了具有明显疗效的降血脂活性成分组成新方,命名格根饮片剂;通过对古方“阿如拉-3味”的研制,制成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的新药“嘎格日―塔布”注射液等,这些古方中开发的新方,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都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苗药“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医药不分家,就地取材,药物应用方法及剂型较多,简易灵活速效,如口含剂、香囊剂、熏洗剂等,一病一方,以单验方为主,以伤科称著,临床疗效卓著[2,3]。

除此之外,民族药有着丰富的药用资源,没有受到环境的污染,许多还是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如青藏高原拥有大量的药物资源,是当今世界颇有特色的药物种质基因库,藏药1660余种,其中植物药1461种,隶属于200种,870属,由于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致使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具有高含量、高活性、无污染等品质。民族医药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理论基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丰富的药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中医学上的困难和不足,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面向世界,迎接挑战,促进民族医药学的发展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西南、西北、边疆和贫困地区,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使当地的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得到宽容宁静的藏身之地。目前,各地方政府把民族医药的开发列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虽说这并没什么不好,但由于存在药品生产标准的制定滞后于药品生产,对野生资源不加保护的盲目的掠夺式的开采,以及对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认识不深刻,导致对药用植物的利用率不高的现实,致使野生资源急剧下降,甚至有的品种已濒临灭绝。应当实事求是,加强研究,合理利用,这对西部地区民族医药的开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民族医药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成为我国医药文化繁荣发达的标志,也将为发展世界传统医药提供新鲜经验,为各国替代医学提供广泛的选择。

4结束语

人类为全面适应现代社会与文明发展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获得空前提高,民族医药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弘扬民族医药要在把握自身主体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伴随现代科学和技术进步,使整个民族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科学体系。深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新世纪的民族医药学将显示以下特征即:国际共享性,为世界大多数人所认识与应用;不可替代性,在当今的卫生保健及在预防、医疗、康复等方面显示出更大贡献;显示科学性,逐渐脱思辩与推论,在理论、实践与方法等方面均显现其现代科学特征,使其得到科学阐明与广泛应用;呈现开放性,使中医学成为主体发展与开放兼容系统;显示发展性,不断涌现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

民族医药在今日中国的存在,既是历史文化的余荫,又是返朴归真的新声。它的继承与发展实际上是由它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我国民族医药的应用研究刚刚起步,还需共同努力。为使我国的民族医药得以发扬光大,我们还需几代人的继续探寻,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胡世林.国外的民族药.1982年全国民族学术会议论论文集[m],1982,12(内部印刷).

2丁月芳,李峰,杨红.我国民族药研究略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7)1,20~22.

药剂学的历史篇6

历史总在重复。人们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然后走出来,不同的,是走出来后的故事。也许从此河上有了桥,历史得以跨过拐点螺旋式前进。也许没有桥,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历史的再次原地踏步。

食品安全的历史同样如此。而美国食品安全的历史拐点可以追溯到102年前。那时的美国就像一台刚刚加了煤的蒸汽机,轰隆隆地向前飞驶。正在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美国,当时正经历着自19世纪南北战争后开始的经济狂飙期,这个过程的经济增长长达半个多世纪,并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现在看来,这样一个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时代,正是有故事的年代,事实的确如此。当时全美各个地区、各个阶层都在进行着自我完善式的改革运动。于是,产生了“扒粪者”这个专门指代揭发黑幕的新闻记者和小说家的名词,他们不愁无黑可揭,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推动社会进步。

三个人和一段香肠

后来关于美国食品安全历史方面的报道往往会提到一段香肠和这样几个名字。辛克莱(Uptonsinclair)、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和维莱(Haveywashingtonwiley)。不错,今天的美国人应该感谢这三个人,正是他们换来了今日美国尚能令人放心的食品安全现状。一名扒粪作家揭开肉类食品令人作呕的卫生状况,一位国家首脑作出立法决策,一名化学家解决技术问题,这是辛克莱、罗斯福和维莱的完美组合。但一切都离不开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和那截老罗斯福吃了一半扔出窗外的香肠。

达哈姆家族的联合畜产品加工厂位于芝加哥的帕克镇,这是辛克莱的小说《丛林》的故事发生地。这个具备工业现代化高效率的畜产品加工场,一天能够宰杀500头牛。辛克莱在肉类加工厂里呆了一个星期,他描述的场景至今读起来仍让人呕吐――它恶心了美国人100多年。

在那里,从欧洲退回来的火腿,长了白色霉菌。切碎后填入香肠: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重新融化。添加硼砂、甘油去味后,返回顾客餐桌;在香肠车间,为制服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摆放着有毒面包做诱饵,毒死的老鼠和生肉被一起铲进绞肉机;工人在一个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之后水槽里的水用来配置调料加到香肠里去;人们早已习惯在生肉上走来走去,甚至直接在上面吐痰,而有的工人是结核病人。

《丛林》很快被翻译成17种文字,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销书。而美国出口欧洲的肉类骤减了50%。时任美国第26届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收到了全国各地寄来的许多本“丛林”。很多报道都这样说,罗斯福边吃早餐边看《丛林》,然后大叫了一声把手里的香肠扔了出去。然后,他和辛克莱会面,对食品加工业的考察证实报道里描绘的场景并非虚构。

在此之前,美国农业部化学物质局局长维莱已经和那些不择手段的食品和药品制造商斗争了多年。该局于1887到1902年间公布了一系列被称为《食品与食品掺杂物》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美国市场里食品和药品随意添加、更改成分和标签是家常便饭。此时的美国几乎没有对国内生产的食品和医疗产品进行监管的联邦法律,只能拼凑各州法律中的相关规定来对混乱市场进行盲目管理。维莱和他的同伴游说政府创制一部涉及州际贸易的食品与药品统一标准的联邦法律,尽管此时他们并没有监管的权限。

借助《丛林》出版后舆论的压力,罗斯福总统求助于司法程序解决问题。维莱亲手制定并提交的法案,最后成了罗斯福很好的蓝本。1906年6月30日在参议院,具有历史性的《纯净食品和药品法》以63票对4票获得通过。而此前的16年里,由于食品加工业的阻挠,维莱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在罗斯福之前从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和消费者形成了这样成功的互动。而极力描述肉类加工厂里的悲惨景象原本是为了阐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辛克莱也没有想到最终得到的是这样一个奇妙的结果。

法律的不断修正与执行

为了纪念主要倡导者,《纯净食品和药品法》也被称为“维莱法案”。该法案禁止在州际间运输“掺杂”食品,违者将被处以没收货物的惩罚,这里的“掺杂”是指添加了填充剂从而导致“质量或强度”受损的行为、通过着色掩盖产品“破损情况及低劣质量”的行为、加入添加剂从而导致“用户健康受损”的行为和添加“肮脏、腐败或腐臭”物质的行为。该法案也对跨州销售的“掺杂”药物施以类似的处罚。同日通过的还有《肉类检查法案》。

以维莱为首,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前身。它在1927年正式从化学物质局脱离出来成立食品、药品和杀虫剂监督管理局,三年后名字缩短为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

这个总部位于马里兰州的机构如今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9300名雇员中包括900名化学家和300名微生物学家,每年监控价值1万亿美元的产品,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国民每年消费总额的1/4。在美国,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接受农业部、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检查官的监督和检查。肉类加工厂为农业部的检查官提供专用办公室,检察官每天值班检查各个角落,常驻检察官每6个月换一次。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检察官则不定期抽查。除了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署负责的肉禽蛋制品的安全之外,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管辖其他所有的食品,并且相当于最高执法机关。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机构还有环境保护署,保护消费者免受农药危害;动植物卫生检验署,主要防止植物和动物带有有害生物和疾病。

一部法律和一个机构的出台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重要的是法律的不断完善和认真执行以及机构不断适应现实需要所做出的改革。而美国几乎每一部关于食品安全法律都是在付出巨大代价的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出台的。

1933年,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建议修正1906年出台的《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原因之一是其中缺乏对药品安全性能的管理。从将第一项议案提交给参议院开始,一场为期五年的立法之战开始了。1937年,美国马森基尔制药公司生产的磺胺酏剂含有有毒溶剂二甘醇导致107人服药后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这一事件适时地说明了新药不经试验即可上市所产生的可怕后果,这种情况当时没有法律限制。对制药公司的罚款上限规定只有200美元,实践中还常常只处以1到2美元。1938年6月25日,另一位罗斯福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通过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在对《纯净食品和药品法》修订后,新条款要求新药上市前必须证明是安全的,授权对食品的特性、质量和容器制定标准;授权对工厂进行检查等等。该法案日后经过了大量修改,至今仍然构成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监管权限的核心基础。

194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共健康服务法》该法涉及生物制品的监管和传染病控制。1962年,在罐装食品肉中毒事件爆发之后,低酸食品加工规章颁布,保证低酸包装食品有充分的热处理并没有危险。同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对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行动表示赞许。“9.11”之后,为防止污染水源等破坏,2002年《生物恐怖活动法》出台。从制定第一部法律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出台,《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饮食补充剂保健和教育法》等等,它们大多得到严格、认真的执行。

改写历史的书籍

在美国食品安全的历史上,还有两本书和《丛林》一样,也通过舆论推动了美国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并最终使美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进一步提高。1962年2月,女生物科学家卡森开始在《纽约客》杂志上连载她的小说《寂静的春天》,10月这本书正式出版。书中描述了一个小镇的春天如何异乎寻常的安静,听不到了鸟鸣,感觉不到任何自然的气息。并且以大量数据和事实严肃地指出人类不加选择的滥用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将会危害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并通过污染食品、空气和水,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这本日后被誉为“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基石”的书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当时还属于“惊人之语”。卡森主张减少化学合成制剂的使用,直接触及了化工巨头的利益,引来了大量口诛笔伐。

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该书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重视,并在国会上加以讨论,随后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杀虫剂问题展开了专门调查。一些企业和官僚由此被。在土壤和食物中残留性非常强的合成化学农药DDt被禁止在美国国内再生产和使用,虽然这种剧毒农药在海外仍然可以销售。这本书带来的直接后果是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成立了美国环境保护署并从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处接管了设置杀虫剂耐受性的项目。

另一本书《快餐王国》发表于2001年。它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转基因食品、荷尔蒙和其他各种添加剂纷纷出现,食物变得越来越漂亮诱人,吃起来也越来越便捷,但它们安全吗?目前美国人平均将90%以上的食品开支花在购买加工过的食品上,然而一个事实不容忽略,美国三分之一的成人和儿童超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比例在急速增加。食品加工业自《丛林》发表的年代过去了近百年,但其工业化的程度有增无减。快餐企业巨头的高额利润建立在牺牲公共健康的基础之上。作者艾瑞克在书中建议:美国国会应该成立一个新机构,赋予它足够的权威,全权负责和统领食品安全的各个方面,捍卫公众健康,因为转基因食品等新领域已经落入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署的“三不管地带”。《快餐王国》发表后的几年之中,美国人纷纷转向了有机食品。

要绝对安全只有自己种地

然而有机食品就安全吗?2006年,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企业“自然选择”食品公司投放市场的袋装菠菜,受到大肠杆菌污染,导致数人死亡,近百人肾脏受损住院。全美各地封杀菠菜。从加州传播到全美,这块大陆成了“大力水手”的伤心地。餐厅、快餐店、糕饼店里广泛使用的氢化植物油证实易导致心脏病的发生,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要求自2006年起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纽约市甚至全面禁止使用氢化植物油,而这一过程经历了长达10年左右的调查取证。此外,乔治亚州生产的花生酱中被发现含有沙门氏菌。2007年5月,美国15个州还发现了受大肠埃希菌污染的牛肉。

目前的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正在扩大它的管理范围。为了加强进口食品的管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将进驻中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设立办事处,2009年有望正常运转。有人认为这和2007年3月从中国进口的宠物饲料查处含有三聚氰胺有关。不过,中国只是它的第一个试点,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发言人说,他们还将在印度、南美、中东、欧洲四地开设办事处,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一样部都有大量食品出口美国。

药剂学的历史篇7

我们传授的药酒包括以下几种:

一、强精健身系列药酒配制:①详细介绍了《健身回春酒配制法》(仅需几种中药加酒配制,这种酒是闺房秘事的灵丹,男人饮之,可谓激情时刻,有求必硬!);②《苁蓉蛇床酒配制法》(此方源自明末清初,可强精、强壮、补减退、助血液循环、利尿、治肾病等功效。)③《治阳痿遗精药酒的配制法》(治疗阳痿、遗精、有效,对困倦乏力、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的神经衰弱,也有较好的疗效)。

二、治疗肾脏病有特效的药酒配制:我们传授一种无论谁都能配制的专治肾脏病的简单药酒制法。

三、治疗胃炎、风湿病、腰痛有效的药酒配制法。

凡参加本刊举办的《保健药酒》函授培训学员,均可获得以下六大神效医方赠品:①《治腰痛特效方》(本方仅用三种中药和一对猪腰共煮,喝药汤、吃腰片,每日一剂,连服3剂,腰痛消失,连服5剂可根除,本方对肾虚腰痛的患者疗效尤佳。);②《治疗劳伤腰痛特效方》(本方仅用常见的一种果实按法浸泡白酒一周后饮用,两剂即愈。);③《治腰腿疼中药秘方》(此方系兰州名医杨新汉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老中医赴京献秘方交流会”的献方,此方只用三种中药煎服7天即可治愈各类腰腿疼症。);④《治阳痿绝对有效方》(按本方从药店买回两种中药,煎水连服两次即可见效。);⑤《孔圣枕中丹配制法》(该方选自《千金翼方》,具有补肾滋阴、祛痰开窍、益智增记。主治脑力劳动过度以致记忆减退、心悸、头眩、不耐思考、虚烦不安等症,久服能增强记忆思维能力。因当年孔子使用此方屡有奇效,便历代留流传下来,经现代医学证实,此方具安神益智、通心健脑、去痰开窍等功效。);⑥《痔疮断根特效秘方》(俗话说十人九痔,可见患者之多,内蒙古镶黄旗供销社杨德明,患痔疮肛漏20多年,经多方医治无效,后经一老中医祖传秘方治疗5年来未复发,为使患者解除痛苦,现将秘方公t于众。)

投资分析:酒,素有“百药之长”的美称,中药泡酒在中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史记・扁鹊公列传》中就记载有25个药酒治病的记录。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药酒虽然历朝历代都在为人们的健康发挥作用,但始终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价值,始终给人一种“深藏闺中无人知”的缺憾。

进入2016年以来,药酒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据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药酒保健酒的全民消费将达到500亿元,而目前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数百亿的空白市场啊!可以说,目前介入药酒保健酒行列,同样的投入,就能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可以说,选择介入药酒保健酒市场,财富唾手可得!由于目前保健药酒市场几乎还是空白,市场潜力大,而且投资小,见效快,利润高,非常适合中小规模经营。

新商机,新“钱”景,为使这一创富商机惠及广大读者,《金点子生意》杂志社特联合医学院开办《保健药酒》函授培训班,传授以上各种保健药酒的配制方法,全套函授培训费:380元(含邮寄费),如需办理快递(全国3-5天可送达),另加22元快递费,请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购买【代号:药酒培训】,同时请将您的联系电话(本人手机号码)填在汇款单上,款到即寄。凡参加函授培训学员,本刊随教材均赠送上述六项中医神效医方,供学员学以致用,悬壶济世,名利双收!

药剂学的历史篇8

关键词杞柳;柳蓝叶甲;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380.67;S79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4-0146-01

杞柳,是工艺柳编制品的重要条材,在临沂市进行人工栽培和加工历史悠久,种植面积1.73万余hm2,是临沂市重要的经济林树种。近年来,杞柳制品在临沂市三大林产品出口中已居第2位,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杞柳产业已成为临沂市的支柱产业。随着杞柳产业的发展,杞柳种植面积的加大,杞柳主要害虫柳蓝叶甲危害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杞柳产量,而且造成杞柳分枝多,降低柳条质量。为有效控制其危害,笔者进行了柳蓝叶甲发生规律的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1-3]。

1材料与方法

1.1发生规律的调查

试验调查地点为临沭县杞柳种植基地,有多年杞柳栽植历史,调查杞柳为三年生。在基地内随机划定一片区域,不做任何药剂防治处理,定期调查柳蓝叶甲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1.2药剂防治试验

1.2.1试验地点。设在临沭县杞柳种植基地,有多年栽植历史,杞柳为三年生,虫口密度较高。

1.2.2供试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2.5%敌杀死4000倍液、30%氯胺磷乳油1000倍液。

1.2.3试验设计。试验设5个处理,即每种药剂为一个处理,以喷清水作为对照(CK)。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0m2。施药时间为5月11日,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

1.2.4调查方法。每小区固定选取1m2于施药前调查柳蓝叶甲虫口基数,药后3、7d调查防治后的残留虫量,计算防治效果,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发生规律

柳蓝叶甲在临沂市一年发生7~8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落叶和杂草丛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杞柳发芽时出来活动取食,为害芽、叶,造成叶片缺刻或顶芽受损,5~7d后,3~5d后开始产卵,卵主要产在叶片背面,少数在叶片正面。卵成堆排列,每块卵数量不等,以50粒以下居多;卵期6~7d,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被害处呈灰白色,透明网状,严重时叶片卷曲变褐而枯死。幼虫期约10d,老熟幼虫在叶上化蛹,蛹期3~5d。10月下旬成虫陆续开始越冬。由于成虫寿命长,产卵期长,发生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4—10月可同时见到成虫和幼虫危害[4-5]。

2.2防治试验

由表1可以看出,4种药剂对柳蓝叶甲幼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30%氯胺磷乳油1000倍液防效均达到了90%以上,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5%敌杀死4000倍液防效为84.80%,与前三者均具有显著差异。

3结论与讨论

(1)柳蓝叶甲是杞柳上的主要害虫,成虫及幼虫均可造成危害,主要为害嫩芽及叶片,危害严重时,主枝停止生长,促生大量分枝,影响杞柳条产量和质量。柳蓝叶甲繁殖量大,发生世代多,世代重叠严重,防治难度大。

(2)4种药剂中,药后3d防效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达到了93.45%,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达到90.61%,30%氯胺磷乳油1000倍液达到了90.48%,说明这3种药剂对柳蓝叶甲的防治效果均较好,是防治柳蓝叶甲的理想农药[6]。

(3)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柳蓝叶甲抗药性明显增高,特别是对有机磷和菊酯类杀虫剂抗性逐年增强,防治效果越来越差,造成农药浓度越用越高,反过来又促使害虫抗性越来越强,形成恶性循环。

(4)3种农药中氯胺磷残效期最长,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残效期稍短,敌杀死虽然广谱速效,但是近年来由于频繁使用及使用不规范,导致抗性逐年增加,在已产生抗性的地区应该暂停使用。

综上所述,在发生盛期对柳蓝叶甲幼虫防治时应首先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并交替使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和30%氯胺磷乳油1000倍液;在敌杀死未产生抗药性的地区,也可以4种农药交替使用,以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4参考文献

[1]张健,李敏,陈惠,等.不同种类药剂防治竹柳主要害虫柳蓝叶甲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3):83-84.

[2]朱毅,王新艳.柳蓝叶甲对杞柳的危害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80,2852

[3]《山东林木昆虫志》编委会.山东林木昆虫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4]张丽丽,武艳岑,宋利和,等.园林食叶害虫柳蓝叶甲的发生与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3):163-164.

药剂学的历史篇9

关键词:浅谈蒙医发展几点认识

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学,是蒙古民族逐渐积累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蒙医学既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它吸收了藏医、汉医及古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蒙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结合蒙古人生活在高寒地区,多户外活动,多肉食的特点,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基本也是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病,其间也受中国中医的影响很大,以前也掺杂着萨满教的迷信,如跳大神之类,但现在已经进行研究,去其糟粕,如同中医学一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一种医学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地区的游牧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牧民饲养的骆驼被中原视为“奇畜”,他们把用骆驼奶作成的“酥”作为补养身体的佳品。蒙医传统方药还有很多“酥制剂”、“酥引子”。另外还有“马乳疗法”等等。唐代,早在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时期,在有位医生,当地人民叫他“苏克布门巴”(藏语,意为蒙古医生)。由于他的医术高明,被人们誉为“起死良医”。元代,是蒙医阐古启新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时,在宫廷里“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专门从事饮食营养卫生的研究。饮膳太医忽思慧,曾编著一部《饮膳正要》(公元1330年),书凡三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民族以后,同国内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于是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有了手工业,创造了蒙古文字。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里,也有"蒙古灸"的记载,并在《宇妥·元丹贡布传略》一书中提到"蒙古放血疗法"。常年驰骋在广阔草原上的古代蒙古人,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等疾病,客观要求他们不断摸索克服这些病症的方法。因此,正骨、正脑疗法也是早期蒙医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有对伤口的"烧灼疗法"、重伤者的"腹罨疗法"(即把牛或骆驼的腹腔剖开,将伤者放入,利用其温施疗)。在元代,饮食疗法得到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发展。著名的元代宫廷饮膳太医、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中,记载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的内容。如常用的马奶、牛骨髓、乳酪及营养卫生的内容在该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此书在祖国医学营养学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蒙汉两族医药很早就有交流。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载有很多北方民族的医疗卫生知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医家则致力于研究汉医,并介绍到蒙古地区。如宋《圣济总录》在南宋时即已散失,后由"夷狄"所存的抄本得以保存。辽代的耶律庶成则把一些汉医学的方面的书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广泛传播。还有直鲁古写出《脉诀针灸书》一卷受到中原人民的重视,在明人陈弟编的《世善堂藏书目录》中仍有著录。元代蒙医学家沙图穆苏用汉文撰成《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书中反映出蒙医学的某些特点,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较多,该书所载方剂达数百首,其中有些方剂实用而有效,至今仍为医家所乐用,如《八珍散》、《四味香附丸》等方剂,均出自该书。用沙漠中生长的地锦草乳汁治疗创伤的方法,至今仍在应用。森林地带的蒙古人对草药的知识尤为丰富。如14世纪拉西德丁所著的《史集》中记载:"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这些蒙古部落的人,不但熟悉蒙古药剂,并以蒙古疗法医病之事,颇有盛名。"随着与国内各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蒙古肉苁蓉和动物性药物传到内地和国外;同时,内地和外国的药物也传入蒙古地区,促进了蒙药的发展。

14世纪,蒙古族翻译家沙拉布僧格,将古代印度巨著《金光明最胜王经》从维文、藏文译成蒙文。在该书第24章里摘述《圣心八部医法秘书》中的"平息由赫依、希拉、巴达干引起的疾病和聚合性病症的理论"。随而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初次传播于蒙古地区。16世纪,明代中、末叶随着喇嘛黄教输入蒙古,藏医也随之而来到蒙古地区。1576年,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传到蒙古。印度佛教巨著《丹珠尔经》于17世纪末被译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医学巨著《寿命吠陀(八支心要集)》。对蒙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吸收了藏医学及古代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理论和七要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蒙古地区特点及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在18世纪时,已经形成了以寒热理论为主导的理论体系。涌现出许多蒙古族医学家,编写注解和补充《四部医典》的书以及其它医著,对蒙医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药剂学的历史篇10

世界上植物药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天然药物,方兴未艾,它是全球“绿色”浪潮的组成部分。目前的国际植物药用制品160亿美元的年贸易额中,我国只占3%左右,技术差距之外,更有意识的差距。中药企业更需要有现代植物药意识。因为现代植物药数目不多,这是一个充满商机的新兴领域,有着许多待垦之地。

意识上有差距

在人类文明史上,除最近约200年时间,人类一直以传统药物(其中90%以上是植物药)与疾病作斗争。各大文明古国和有一定文明程度的民族,几乎都有本民族“话语权”的民族医药体系,这中间又以中国的中医药体系最为完备,成就最大。可以说,中国的中医药体系是古代医药科学的最高代表。

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化学药和新生药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药学,从研究技术、生产技术、到专业管理技术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曾经长期相对停滞的植物药也随着科技和管理的进步而获得了新发展。但是,我国的植物药资源优势和历史优势在现实中几乎没有显示出来。除了技术差距之外,更有意识的差距。

植物药制剂三层次

现代植物药,是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制剂而成的药物。现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银杏叶制剂,就是现代植物药的典型代表。更确切地说,银杏叶制剂是第一个现代植物药,它标志着现代植物药的开始。

到目前为止,植物药制剂已经有了三个发展层次:

第一层次,是传统的丹、丸、膏、散。

第二层次,是以水醇法或醇水法为主提取,经粗处理技术与现代工业制剂技术相结合而制成的中成药。

第三层次,是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检测技术,精制化和定量化的现代植物药。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植物药的三个层次,只是说明它们先后产生的时间顺序,并不表示后一层次的会取代或取消前一层次。正如化学药不能取代天然药物,生物药也不能取代化学药一样,只是后一层次比前一层次更多地体现或运用了现代科技。

现代植物药的特点

与传统草药和中成药相比,以银杏叶制剂为代表的现代植物药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现代植物药至少知道一种或一类有效成分,尽管这种成分可能未必是更本质的成分,而传统植物药和中成药常常只关心有效性,不关心或不知道有效成分。

二是现代植物药使用现代检测技术,有明确的定量指标,即使不能对有效成分定量,至少也要对标示成分定量;而传统植物药和中成药多数没有建立定量方法,或只有粗糙的定量方法。

三是现代植物药采用现代工业分离技术,使有效成分被浓集到一定的高含量,这是现代植物药的技术枢纽。

四是有害成分大部分被去掉,从而在安全性上比传统植物药和中成药大大提高。

五是现代植物药排除了影响制剂的杂质,提升了产品档次,克服了传统植物药和中成药“粗、大、黑”的缺点。

六是现代植物药药理、药效、安全性评价等是现代体系的,国际通用的;而传统植物药和中成药使用的是“民族”话语,与现代药学存在着语言上的“不可通约性”,难以与国际接轨。

现代植物药的研究方法

目前,植物药的工艺处理有两极对立的观点和方法。

一极是传统的中成药处理方式,不外乎水剪法、水醇法和醇水法(个别挥发性药物用蒸馏法)。有人甚至连水醇法也反对,担心会破坏药物的“原味”。

另一极则是西化的方法,坚持植物化学成分的提纯。这两极各有自己的道理和方法价值。但前者是过分的整体主义,后者是过分的还原主义。

传统的方法,工艺粗糙,缺点很明显,化学提纯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精微科学的认识有重大意义。但是如果作为一种商用开发方法和研究方法,也有其弱点。如人们对植物有效成分的认识是一个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植物化学的历史表明,有时以为发现了植物的有效成分,而实际上它只是有效成分之一,可能只是比较容易提纯、比较容易发现的,未必是更本质的植化成分。更本质的植化成分常常是难以提纯的,难以定量的复杂结构。

此外,植物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复方制剂。它的功效常常不只是来源于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而是几类化学成分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在它们内部很可能也像中药复方制剂那样,有着君臣佐使的管事。比如银杏叶提取物对心脑血管都有良好作用,将其中的银杏内酯萃取出去后,就失去了治疗脑血管的作用,也降低了治疗心血管作用,这证明银杏内酯更重要,但是纯银杏内酯注射液临床验证结果很不理想,远不及混合物针剂。同时,提纯大大增加了工业成本,还浪费了其他可用资源。

“灰箱”方法

在传统的“黑箱”方法和现代西化的“白箱”方法之外,实际上还有一种对于商用开发更为实际,对于科学研究有益的“灰箱”方法,这就是组分研究。现代植物药的工业方法应以组分法为主,研究方法应以组分法和成分法并重。

植物提取物按化学性质可划分为不同的成分,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可区分为不同的组分。比如利用不同树脂柱对于植物提取液的吸附或交换的差异,完全可以将之区分成不同的组分段。与成分研究方法相比,组分研究方法一方面可祛除植物中高吸湿性成分和有害成分,同时浓集有效成分,从而制成高浓集度的高含量制剂,体现了高技术的特点。

另一方面,它是混合物,而不是单体,在混合物中一部分是已知的有效成分,另一部分是未知的可能有效的成分(故称之为“灰箱”方法)。植物化学的历史实践一再证明,那部分未知的成分中常常有更本质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