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实践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0:30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1

20xx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1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广大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到综合实践基地校体验活动、社会服务和调查、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走进大自然活动等内容。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创新活动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筑全员参与、全面系统的社会实践平台,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我市是革命老区,市内拥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书,以研究性学习或班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

(二)开展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体验活动。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龙井市教育局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进行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自救、自护的能力。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校将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合理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拓展训练项目,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效性。(各校到东盛综合实践基地活动的具体时间另行安排)

(三)开展社会(社区)服务和调查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文明创建、交通协勤、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服务和调查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初中和高中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服务和调查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12次社会实践活动。)

(四)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体验和现代农业考察,学习掌握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的政策,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新面貌。(高中阶段的农村社会实践原则上安排在高二年级,要列入教学计划,其中二分之一以上时间应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初中和小学4-6年级在校期间,都要到教育局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或考察活动。(具体活动时间另行安排)

(五)开展中小学生军训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和体能训练。各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好体育、艺术2+1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在军事技能方面,高中学生军训要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军事训练与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高中一年级新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原则上均应参加军训,高二、初中和小学学生必须把参加国防教育与训练作为必修课。(各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国防、民防教育活动的实践体验活动。)

(六)开展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各学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踏青、远足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丽。进一步丰富学习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减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各学校每个学年度必须组织一次体验大自然的活动。)

20xx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为目标。以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参与实践为主题。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乡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奠基。

二、活动目的:

通过村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度过一个快乐、安全、有意义的阳光假期,让孩子们接近自然,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使学生们学会生活,学会珍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7月20XX年9月

四、活动参加人员:

15年级全体学生

五、组织领导

组长:郑宝银

副组长:黄新康叶新

成员:张世专陈赛雪陈水妹

二、活动内容:

(一)、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参与村的文明创建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是个人,鼓励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活动内容有:

1、关爱弱势群体。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等送去

关怀和温暖,定期为他们打扫卫生、排忧解难。

2、开展绿色环保小卫士活动。在村里定期开展清除垃圾、清除污染、除掉各类牛皮癣、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在活动中增强环镜保护意识。

(二)、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学会节能、环保,内容有:

1、与家人一起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标语的设计活动。要求每一名学生设计12条环保标语,宣传环保知识。标语要简洁易懂,朗朗上口。

2、在假期里做一些节能环保的事情,并将自己所做的事

情写成体验日记,如你是怎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你有哪些节能环保的好办法等,并向家人、邻居宣传有关的内容。

(三)、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广泛阅读各种经典书籍,并书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内容有:

制作好书推荐卡。要求学生将自己阅读的经典书籍向大家推荐,制作好书推荐卡,可自己再设计、制作精美,写出书名、作者、主要内容、人物及推荐理由,每人制作12张。各中队要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安排好暑假生活,各班主任要认真做好每次活动的组织发动、活动的开展,要认真做好记载,暑假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先进事迹要及时予以表扬,加强宣传,并书面上报德育处。

20xx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3暑假生活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具有时间长、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适宜户外活动等特点,为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过一个文明、有益、健康、充实的暑假,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制定小学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为目标,以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参与实践为主题,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了解国情乡情,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奠基。

二、基本内容

紧扣把暑假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暑假的主人这一原则来组织暑假活动,体现参与、环保、节约、和谐、亲情、奥运、关注四川地震灾区等主题。因校制宜,结合学校特点和周边社会自然环境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主要包括:

(一)社会参观活动

通过社会参观活动旨在让学生充分融入社会,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在教师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撰写调研报告,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社会实践活动

1、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调查了解,从而感受社会的变化,自己得出结论,如通过调查身边人、身边事的环保节能意识,人们的奥运情怀等,比在课堂上硬性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在小学高年级因地、因人布置不同的调查任务并写出调研报告。

2、体验类活动

体验类活动使学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解、认识、提高,学会换位思考,锻炼交际能力,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习动力。如参加收旧利废节能减排、和有条件的四川灾区小朋友联谊活动、节粮在我身边20XX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

3、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是暑假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到社区、公园、车站等实践基地参加环境保护、秩序维护、助残帮困、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供养社会新风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四)家庭服务活动

号召学生孝敬父母,自觉地做家务,生活上的事情自理,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活动原则及要求

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上采取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和个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安全第一。根据学生和地域实际,分析活动安全隐患,提出详细的安全工作方案,落实安全措施,并由家长把好学生活动的安全关,确保活动安全。

(二)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就近就便,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规模适中,不提倡开展跨区域的活动。

(三)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关注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角色,关注生活问题;从而学会健康愉悦、负责而有创意地生活。

(四)兴趣选择。捕捉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社会实践。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五)自主协作。关注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自己体验乃至创造。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六)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基地等),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法

案例是基于特定目的,对某项具体的、实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所做出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针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方法[1]。案例教学法摒弃传统教学法的机械记忆和被动学习,带给学生广大的自主学习的实用空间。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常规案例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根据已经编好的现成案例(包括国外翻译的及国内编写的)进行分析和讨论。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缺乏亲身实践,不能得到整体能力素质(调研、协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更不能使学生领悟到自己所学知识能够指导实践的切身感与成就感。

一、目前常规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2]。在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教学案例供教师选择。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案例数量严重不足,案例教学资源严重匮乏。以我所任教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为例,首先,缺乏适合本土化特色的案例。目前,国内可以找到的行政管理学案例并不是很多,有很多教师选用已经翻译过来的国外且主要是美国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材。这些教材一个最大问题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其次,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纵观目前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多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案例也往往缺乏鲜活性和现实性,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情感不足

案例教学的情感元素非常重要,包括案例选用的兴趣与动机、案例情境重现、案例情感兴奋点和缓冲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营造和谐而又紧张的讨论氛围等等。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采用案例教学,就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深得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与情感需求,没有引发学生的共鸣,没有真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冷漠,出现无法展开讨论与分析的尴尬局面,更不要说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这就偏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三)案例教学方法简单

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与技巧,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同时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总结汇报”等环节,把以学生为中心变为对学生的放羊式管理,任由学生随意发挥,无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无法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就是由传统从课本与教材中选用案例的学习模式到采用学生亲自实践调研收集案例的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到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调查学习,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采集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把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的源泉――社会实践调研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是以社会为基点,以学校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应时应地实践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弥补原来案例教学所缺乏的“本土性”和“时代性”问题。首先,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选择某一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确定调研场所,列好调研提纲等等。其次,培训学生调研知识。即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指导他们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学习搜集信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再次,组织社会实践调研。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调研小组深入调研场所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实践中可以采用笔录、照相、录音、录像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与资料,以形成对社会现实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案例分析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首先,安排课堂教学精讲,使学生掌握与调研主题相关的基本概论和理论原理,这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传统案例教学所缺乏的环节。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把实践活动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完整、条理地总结和展示出来。小组长以文字或多媒体课件形式代表本组陈述调查方案,阐释本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此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教师对实践案例报告和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析,综合课堂上的不同意见,教给学生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延伸――课后案例编写

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库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前进,案例资料应该不断发展更新,让那些内容典型鲜明、研究价值大的案例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因此,在进行实践调查、小组交流、全班讲演以及教师点评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个案,进行去粗取精,进一步润色加工,编写成规范的教学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学会对案例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培养和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可以收到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入实际,挖掘调研案例内在影响的本质问题,做好现实案例的引申分析,不断充实案例教学的资料库,以进一步指导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由于学生要进行实践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演讲讨论以及案例编写等一系列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从常规案例教学单项能力的训练,扩展到调研、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大学的教学方法应与高中阶段的教学有明显区别,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以及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模式训练。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的构建。他认为“认知发现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3]。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建立这种学习的认知结构。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调查研究,然后从案例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思考探索多角度的答案,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发散性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中,自己系统地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展示师生互动的应用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般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单向传授。教师的威严建立在考试上,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分。“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敌对关系。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则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合作的平等师生关系。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调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沟通频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有效的教学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融。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仅强调知识的吸收,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导致许多“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构建发生于学生与情境间的互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4]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使学生亲自与真实复杂的客观世界相接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检验理论或原则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中国台湾)张民杰.案例教学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9.

[2]唐世纲.论案例教学的实施与功用[J].教学与管理,2005(5).

[3]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向光富.情境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作者简介: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法学、mBa以及经济管理等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其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课堂讨论式和课后研究式、学习式和体验式、个人式与小组式等,通过“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角色扮演”“课堂案例讲演”等,启发学生心智,引导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活学活用[2]。广东金融学院自升本以来,一直在探索确定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Cpe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学理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项目开发的价值重在“强能力”上,力求使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厚基础”的基础上,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将来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时,遇到一些社会现象能用所学的理论加以解释,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学院的教材更新速度滞后,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以致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信心。此外,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的需要,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得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且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较为科学、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涵和运行规律,并通过回顾和梳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较为全面地了解和熟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于经济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科学的经济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用经济理论科学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奠定学习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但在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重理论教授、轻实践分析,重书本传授、轻实践指导的问题还很突出,晦涩的理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大打折扣。广东金融学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将案例教学植于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实现目标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广东金融学院本科层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部分36学时,2学分;实践部分18学时,1学分)。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采取专题式教学,共有10个专题。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选取案例,其教学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选取案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二是选择现实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难点问题;三是选择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按照这一原则,筛选高质量的案例,创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库。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按照理论体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使每讲中具体案例的位列与知识体系一脉相承。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共开设10个专题。其理论架构体系为:第一讲,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入手,论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讲,阐述目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接下来几讲,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从“两大体系”“三项基本制度”入手,分别阐述了市场体系(第六讲)、宏观调控体系(第九讲)、企业制度(第三讲)、收入分配制度(第七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第八讲)。同时,从多角度阐述了整个理论体系。诸如从市场主体、客体以及外部环境角度,从国内、国外角度,相适应地还设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居民消费(第五讲),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第十讲)等课程。为了配合理论体系的教学,相应地选取了以下案例: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广州新沙港务有限公司的企业制度;近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近年来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三鹿”奶粉事件;我国目前居民的收入差距;“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意味深长的“铁本事件”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立等。这些案例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个理论体系而选取的,诸如,为配合第一讲所讲的内容,相应地选取了“邓小平南巡讲话”。通过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再比如,为了配合第九讲理论体系的教学,特选取了“铁本事件”,通过“铁本事件”的案例教学,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同时也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相应采取的手段,最终取得的效果等。第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采取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同时辅以讨论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借助多媒体授课外,也使用纸质形式的案例资料方式,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该课程也为网络课程之一)巩固所学知识。在案例的选取上,做到经典案例+现实案例+原创案例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因为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与案例教学相适应的班级规模和物质设施,因此在2012级中的某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行小班授课,以不超过50人为宜。同时,课堂设备及桌椅的摆放要与案例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第二,由于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授课前期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并熟悉学生的关切与需求,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第三,扎实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预习,熟悉基本理论,找出疑点、难点,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达到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初步理解。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课程设计、精心备课、熟知内容、案例选择等。第四,教学的实施,也就是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诸如,哪个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哪个用讨论法、哪个用现场教学法,以及如何组织、如何引出问题等[3]。第五,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具体包括: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评价。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包括:课堂参与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可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考核方式可采取平时考核(包括平时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与考试(期中、期末考)相结合的办法,前者和后者以各占本科总成绩的40%和60%为宜。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讨论的评价、案例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与反馈、管理者对课程与教师的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立的实际性。主要考虑目前大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案例设计的现实性。大部分案例都来自实际经济生活,或来自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于他们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第三,案例开发的指导性。对于今后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第四,案例实施的互动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第五,案例教学的丰富性。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第六,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创新之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是为了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提供的案例教学,通过精选的一些典型案例,力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和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实践问题。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包括:第一,配套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精选出若干个国内外宏观经济层面的典型案例,再加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层面所出现的现实案例以及部分原创案例,以利于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第二,实践性。“实践之树常青”,学习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经济学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着重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案例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第三,启发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主要用于经济学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通过角色分工,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身份参与辩论,重演决策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力求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开阔知识视野。第四,前沿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在案例组织与设计上体现了前沿性特点。在案例的组织上,既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中宏观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件,又吸收了部分国外宏观经济的典型事件。在案例教学的编排上,力求选择一些前沿性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参考文献:

[1][美]朱迪斯•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4

关键词:小组工作体验式学习教学改革

社会工作是源于近现代西方社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其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和实务经验主要来自于西方,如何结合本土经验,引导学生实践,内化其价值理念和知识技巧,最终转化成应用能力,是专业教学的关键。《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并列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方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小组工作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当前《小组工作》课程教育的现状,尝试在《小组工作》课程教学平台运用体验式学习理念和方法,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在专业教学上的不断改革和探索,提高《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教育水平,真正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一、《小组工作》课程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在逐渐走热。但是,正因为其是一门新专业,所以目前尚有很多地方面临困境,特别是实务课程的教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专业实践环节。《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正面临一系列教学教育难题,对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参与。目前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知识讲授,学生则是被动的教学对象。课堂知识讲授固然重要,但体验式、参与式学习模式更为重要,有体验、参与才会有进一步的反思,才会有更多的经验积累,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能力才会有更快的提高。

二是教学手段重灌输,轻启发。目前的《小组工作》课堂教学模式中,往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向学生灌输原理和技巧,但缺乏足够的示范、模拟和参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关的原理和技巧,也学不会举一反三去灵活使用,使学生感觉课堂所学脱离实际或者不能应用于实际,从而也难以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是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务。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应用性学科,虽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用,但受多种因素限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实现真正的转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还很严重。当前,《小组工作》课程教学呈现出“纯理论的知识讲授多、实践性的操作练习少”的状况,体现不了《小组工作》课程的实务性特征,也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得实务技巧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鉴于此,有必要进行《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突破专业教学的瓶颈,探索适合专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二、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我国《现代汉语辞海》对“体验”的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体验者的“经历”。一般意义上“体验”,是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又称发现式学习、经验为主学习、活动学习或互动学习,是由学员自愿参与一连串活动,然后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体验,使他们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和感悟,并且能将这些知识和感悟应用于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即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的理念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只有通过实践,尤其是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学会知识,发展技能。由此可见,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向式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参与性。以行动学习为主,强调学习者亲身参与并体验活动的完整历程,并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

(2)情境性。重视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置于一定情境中,让学习者进入情境或介入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和体会。

(3)主体性。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与接受者,学习的过程不单是以教学者为主,而是教与学互为主体性。

(4)趣味性。强调学习是一种乐趣,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引导,通过有趣的、轻松的学习模式寓教于乐。

综上,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是“做中学”,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简言之,就是先行后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小组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性特征明显的方法类课程,教师理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通过反省、分享、总结等途径获得知识、发展专业技能。

三、《小组工作》课程的体验式学习教学改革

如前所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目前的教学方法来看,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亟待改革。而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情感陶冶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验式教学,正是符合当代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

1.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首先,在课程教学理念上,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思路,引入体验式学习理念,强调“做中学”,即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自身经历、相关理论知识、专业价值观、实务技巧整合为一体,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取向,重视学生实务技巧的学习与运用。与传统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以及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能力,能够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的内在联系,并能够“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体验”。

其次,在课程内容体系上需要进行创新、调整。基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应用体验式学习理念,增加体验性、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形成包含理论教学(理论讲授36课时)、实践教学(小组游戏活动3课时、小组工作方案设计3课时、小组工作方案实验室模拟6课时、小组工作实习1~2周)的更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并结合课外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小组工作案例模拟、小组工作活动开展等方式来探讨课程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使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不断锻炼其小组工作知识和技能。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方面,强调能力培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理念及方法的应用,包括案例教学、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工作方案策划与实施等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学习小组工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其中根据课程特点突出应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是分组活动进行小组式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小组”式的体验式学习。例如,以“smallgroupwork”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组,在各组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游戏、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等活动,来实践小组工作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技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不断锻炼提升小组工作技能。一般可6人为1组,人数太多就不便于每个组员的充分参与。

二是游戏活动与情境模拟,其实质是创设仿真的体验式学习情境。为此笔者编写了《社会工作小组游戏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游戏与活动练习。例如,开展小组游戏工作坊、小组活动情境模拟、小组工作方案策划等,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练习小组工作方法,了解、掌握小组工作的实施技巧和相关伦理规则,甚至能够尝试失败带来的体验和教训,这些互动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三是小组工作方案设计及演练(即小组工作方案的策划与实施),其实质是进入实际的体验式学习情境。笔者通过编写的《小组工作实务指导手册》对小组工作方案的设计、组织开展等内容进行规范指导。例如,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大学生新生成长小组”、参加在杭高校社会工作案例模拟大赛,以及社区及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小组工作专业实践等,让学生通过社会现场的实际操作,了解、掌握实际小组工作的操作流程及相关工作技巧,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是“做中学”,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全符合现实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要求,有助于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验,能够提高教师对知识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能动构建作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笔者所教授的《小组工作》课程初步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实现了创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领悟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技巧,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小组工作的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但从目前我校以及我国高校整体范围来看,《小组工作》课程体验式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如何把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高度关注学生发展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龚逾慈.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探索[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7).

[2]徐丙奎,何雪松.互动式体验学习与《社区工作》课程的重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5

[关键词]社会工作;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0-0081-02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未来社会工作者要应对的案例情境纳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对将要面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讨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培养学生的实务分析及应对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的来源及选择

所谓“案例”,就是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将发生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有一定影响和教育意义的事件,通过某种形式编创成适合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层次使用的材料,构成典型的、思辩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参与、探究、交流、讨论。[2]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案例的选择。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案例的来源比较多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进行选择:

(一)公开出版的案例

公开出版的案例是指在相关的教材、书籍、报刊和期刊中所记录的案例,其内容包括:案主的相关背景资料;对案主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界定;介入策略以及介入的流程;对案例的评估与反思等。这类案例结构性较强,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的全部流程,以及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当承担哪些角色,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为学生将来从事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教师个人的案例

作为授课教师,可将自身的一些实务经历和经验作为教学的案例。教师个人的案例,其结构性可能不够强,也并不一定有完整的服务过程的呈现,但因为是教师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往往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教师在讲述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又可以更进一步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视频案例

将视频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也是社会工作案例教学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视频案例可以是像央视的《心理访谈》中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经典案例,也可以是一些涉及社会工作理念、知识和技巧的相关电影,或者是现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某个情节,甚至一些电视广告等都可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

(四)学生身边的案例

社会工作案例教学中,案例还可以来源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以及实务经验。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己任的专业,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诸如学习、交友方面的困扰与困惑,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这又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作为案例带到课堂上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此外,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也会有一些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实务也可以成为案例教学的来源。他们可以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带回到课堂中来,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也可以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历带回课堂中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并且积累经验。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上述多种形式的案例素材,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案例教学提供基础和保证。但是仅仅有这些素材,并不足以发挥案例教学的实效,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实施策略:

1引入案例

一般来说,在课程刚开始之时,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这时候如果能以相关内容的案例作为开场白,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对于答案的好奇与追寻欲望,可以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需要不断地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这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入案例,把真实的典型案例中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知,对问题进行逐步的分析,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最终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组织小组讨论

引入案例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8人。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仔细研读和分析案例,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大家讨论、切磋和补充,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周详。同时,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是走到各小组当中去听听、看看,并根据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

3点评与总结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点评与总结。首先,教师要针对每个小组的分析与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对一些比较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一些错误的思路和存在的问题也要一一给予指正。其次,也要就讨论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的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所学的知识、技巧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总的说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强调互动参与,并且突出实践教学的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学生所学理论与实务相分离的局面,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达到了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并且应该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6

【关键词】证据为本;实践范式;老年小组工作;发展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11-02

一、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

(一)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兴起的一种工作理念和范式,它以辩证的思维整合工作者的个人工作经验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服务对象的背景,力图在综合全局的情况下找出最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工作方案。因此它所呈现的是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的重要策略,它的出现代替了权威为本的实践。①何雪松老师将证据为本的实践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并且认为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1.拟定问题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各方面综合考虑。2.工作者在拟定完框架后应该为其寻找最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3.工作者利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估证据的价值,包括: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适切性。4.工作者整理基于科学证据的治疗方案,选择一个出于案主意愿的介入方案,并逐步设计开展各个流程。5.着眼于案主问题的解决和潜能的提升,对干预的结果进行鉴定。②

(二)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应用价值

1.证据为本的实践使得针对服务对象的特定服务方案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出于服务对象及其问题的特殊性考虑,证据为本的实践必须在充分比较每一种基于相关证据的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提供最适切的方案,因而大大提升了服务方案的针对性和服务水平的科学性。

2.证据为本的实践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将科学研究与临床智慧相结合。③参与其中的工作者能够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评估证据、应用证据的工作习惯,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工作者从纯粹知识经验运用模式的把握到科学分析实践验证模式的考量的过渡和整合。

3.证据为本的实践使得评估工作的展开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服务效益。评估工作建立在科学的证据和显而易见的结果之上,并且工作者对资源的整合可以更符合案主实际情况,优化了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这使得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资金不足的困境得以缓解。

二、证据为本的实践范式介入老年小组工作的思考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④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尤其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以应对他们所遇到的各种生活问题。而当前,我国的老年小组工作多是为老年人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衡量,这些活动在系统性和连续性上还有很大欠缺。⑤如何以更科学的社会工作实践来回应老年人的需要是我们社会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一)证据为本的小组工作在养老机构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老年人心理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小组工作成为一种工作的首选方案。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都重视人的群体性需求。⑥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互惠互动,工作者的心理治疗策略的积极介入,摆脱常见心理问题。

2.证据为本的实践范式必须建立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而老年人群体的问题与需求相对来说较为普遍且集中,复杂程度并不高,所以能够大大降低针对问题框架的证据筛选工作难度。

3.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服务对象,老年人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更高,更愿意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工作者能够与服务对象进行积极探讨,明确某一治疗模式在以往案例中显示的成效与后果,包括风险,收益等,让其与社工一起针对相关证据来作出决定。⑦

(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出于风险性考虑,我们不得不正视其存在许多值得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1.证据为本的小组工作在我国的可借鉴经验不足,所以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考虑服务方案面对老年人群体时是否具有适切性,避免人为地刻意控制某一环节以求具体科学操作标准的可视化。

2.科学的流程和依据问题的证据支持有时会使得工作者的思维模式被局限在某一领域内,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范畴。这就需要工作者在开展证据为本的实践时从更宏大的视角来分析工作问题,具体可以结合优势视角理论,“人在情境中”的原则,或是采用系统的全局分析,避免证据绝对化。

3.由于老年人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年轻工作者存在较大的出入,在初步接触上可能出现理解偏颇,使得工作者的工作进程存在许多盲点,以致活动过程拖沓,问题改善不明显。所以年长的、经验丰富的督导人员要从旁指导,若必要的话,督导要充分了解活动的整体进程和每次活动安排,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并告知工作者。

4.证据为本的小组工作实践尝试的各个活动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无法掌控的问题。其对养老机构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并且对工作者本人的专业素养和较为熟练的工作技巧要求也是一大考验,这就需要工作者结合客观实际,咨询督导意见,综合多方信息,权衡利弊以作决定。

三、证据为本的小组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发展性模式探究

发展性模式是小组工作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将其与证据为本的范式融合更有代表性。该模式的核心强调发掘个人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特别注重个人的社会功能提高。⑧其目标在于宣泄个人的负面情绪表达,提供情感支持使服务对象感受到接纳和关心,正视角色的变化,了解更多应付困难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自尊和自我欣赏能力。

(一)了解和调查小组成员的需求并提出问题

工作者通过与老年人朋友“同行”,深入认识他们,与他们共同经历、交流、走访相关人士,从个人、环境、以及互动视角来获得小组成员的需求体系,从中了解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的入手点。面对众多不同的服务对象,工作者必须从小组成员的整体利益出发判断当事人的问题轻重缓急,决定接下来所要寻找的证据是基于某个重要问题还是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整合。证据为本的视角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是具有可解决性的,能够运用当前的科学知识来论证的问题。工作者应适当深入挖掘老年人朋友在哪些方面存在能力的欠缺,他们消极情绪的源头在哪?

(二)找出与问题框架相吻合的证据并对其进行评估

确定小组成员的问题体系后,工作者找出支持发展性模式在成功解决老年人陷入心理情感不适状态的客观依据。可以利用检阅文献的方法或者是具体的成功实例,还可以是社会心理统计数据的前后对比作为科学的证据。同时,工作者可适当回顾开展相关活动中运用发展性模式的经历,将科学证据与亲身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以提出有效证据。在对证据的评估上,引用信度与效度工具来检测证据的科学性、影响力、可行性。重点考察问题与资料的相关度,结论对特定人群的适用程度,证据的影响因素对具体条件的限制等。兼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机构和服务对象以及督导三方相结合的分析逻辑。

(三)结合科学证据灵活制定小组工作计划书

小组计划书的目标应与老年人的需求相一致,与问题体系相符合。所阐述的理念应指出其科学依据,可以灵活地根据活动的进程进行调整,以满足组员的需要。工作者也应当从更广的角度与范围来对活动进行设计,整合发展性模式所基于其上的优势视角,注重服务对象的经验特点与证据的契合,切勿将老年人朋友当成“有问题”的对象,人为地控制现实中的活动方向,意图与科学证据所显示的成功案例亦趋亦步。“应当是怎样”的思维定势不利于老年人群体的潜能提升,反而会陷入僵化的实证主义泥潭。

(四)实施服务计划

首先,计划的开展分为几次活动来进行,工作者必须扮演好辅导者的角色,为有心理、社交和家庭感情维系需要的老年人提供辅导;扮演好使能者的角色,协助老年人在没有社工支持的情况下成立自助小组;扮演好咨询者的角色,向机构的管理人员、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让机构、老年人及其家属受惠,同时促进不同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⑨其次,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老年人的积极参与,适当阻止发言欲望较强的老年人,鼓励较为内向的老年人畅所欲言,以便从各小组成员的角度出发结合科学研究的结果来判断何为有效的,才能够据此提供进一步的专业服务。此外,对于资历较浅的工作者尽量在督导的协助下开展活动,避免仅靠权威人物的立场或者是经验知识来行事。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十分重视对工作者进行专业的督导,督导要充分了解负责活动的社工是如何开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给与其指导,培养其批判性的思维和认知。

(五)结案与评估鉴定

证据为本的实践有助于工作者进行科学的判断,所以评估环节要贯穿服务过程始终,并且不断向该范式所要求的规范性评估方式靠拢。当老年人能够提高自信,有效运用工作者提供的各种潜能释放技巧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够通过尊重他人来提升自我满意感的时候,小组就已经接近尾声了。工作者要处理好老年人的离情别绪,与此同时将干预的结果进行鉴定,确定是否到达预期效果,从而说明介入模式的有效性和证据的充分有力,并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临床证据服务于类似的社会工作案例。

四、证据为本的范式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展望

老年人群体的问题解决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处理好老龄化浪潮所带来的冲击。机构养老工作已经慢慢步入正轨,但如何处理好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如何以更科学的方式服务于老年人,是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的一大使命。当然这种取向和范式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并且在我国的应用也只是凤毛菱角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趋势的存在,而应对这种视角给与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如果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种模式,那么这也许就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转型所在,我们就能够向政府和民众展示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就能够找出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化发展路径,实现专业化与规范化并重的方向。

注释:

①②⑦何雪松.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18.

③佘双好,潘莉,王笑.证据为本心理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④王尚银.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引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⑤孙唐水.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小组工作的实证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7

关键词:问卷调查;社会保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07-02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公共部门发挥有效的职能,公共部门有效职能的发挥则需要人才的培养,而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在培养公共部门管理人才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从现有已经公开发表的有关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看,对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主要注重于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宏观上对教学方法本身的研究较少。

一、调查对象的内容

本研究对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主要是围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三个方面展开。调查问卷中设计的具体问题包括:(1)什么方式最有效、最适合;(2)如何构建以及如何创新;(3)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所有开设了社会保障课程的班级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4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回收率100%。样本分布:本科生128份,研究生15份。这些有效回答的143名学生就构成了本次调查研究的分析样本(以下简称为“样本”)。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运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最有效案例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中的有效案例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现实新闻中案例(有效程度为3.71)①、身边的亲戚朋友关于社保的真实故事(有效程度3.59)、政策法规中的明文规定中案例(有效程度3.29)、其他教材案例(有效程度3.27)。这表明现实新闻中案例在学生的感受中有效程度最高。这也是因为现实新闻中案例相对于其他案例而言,具有更显著的两个特点:第一,更具有宏观上的代表性,关注人群多,社会效应明显,使得案例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符合现代社会保障学案例教学的需要;第二,与政策法规中的明文规定中的案例相比,更加生动和现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库建设分析。案例教学的重点还在于依托一个丰富、系统、规范的案例库,这包括[1]:(1)沿用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案例;(2)有计划地向在校生和毕业工作的学生收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教学实习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获取案例;(3)收集学校所在地的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案例,如企业在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形形的社会保障问题,涉及不同群体的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典型事件等;(4)通过项目申报、立项、结项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撰写案例。

据此,我们对学生认为最值得借鉴的案例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知,在构建案例库时,应重点选择沿用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案例(借鉴程度为3.61),这部分应占到案例库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有计划地向在校生和毕业工作的学生收集教学案例(借鉴程度为3.5)、收集学校所在地的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案例(借鉴程度为3.29)、自主撰写案例(借鉴程度为3.19)。

3.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分析。从目前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实践中的效果来看,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新疆农业大学的实践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教师授课不够生动形象(严重程度为3.63)。通过与其他选项如案例的针对性、启发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不强(严重程度为3.59);师资力量不充实以及学生配合不积极(严重程度为3.56);案例的选择、编排和问题设置不够成熟(严重程度为3.325)这三个选项相对比,可以发现,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够生动,这与教师的年龄以及授课方式有很大关系,年龄大以及“一言堂”的授课方式都会造成教师授课不够生动形象;但另一方面说明新疆农业大学学生的学习思想深受“填鸭式”教育影响,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是课程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体。对授课内容的选择反而不是最需考虑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法运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实践教学法最有效模式分析。调查结果显示②,学生认为政策导向的实践模式为实践教学法中最有效模式[2],其有效程度为3.56。其次是项目导向的实践模式,其有效程度为3.49;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自主实践模式的有效程度均为3.45。这说明,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的学习需求度更大,学生更希望通过参加项目来把握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实施情况。而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与自主实践模式对学生来说,难以激发兴趣以及过于空洞,因此有效程度最低。

2.实践教学法中最可行的方法分析。从调查结果可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行程度最高(有效程度为3.56)。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近乎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中学习社会保障课程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与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有效程度为3.27)相比,成本小、效率高;而理论中穿插小案例(有效程度为3.36)实践性不高;通过团队研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效程度为2.71)则与社会保障课程的学习无关,因此可行程度最低。

3.角色扮演法中最有效的方式分析。作为实践教学法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在社会保障教学中很受欢迎,提高了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兴趣[3]。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角色扮演法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作为助手在参与过程中渐进学习这种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最为有效(有效程度为3.66)。其次是头脑风暴法(有效程度为3.54)、人人参与试讲法(有效程度为3.48)以及一对一授课(有效程度为3.18)。这说明学生还是更希望能跟着老师一起做课题研究,参与整个过程。

(三)多媒体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方式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在多媒体教学中,“经常播放视频短片”这种创新方式最受学生的喜爱(创新程度为3.66),而赞同“看ppt谈感想、相互学习”这种方式的次之(创新程度为3.47)。在多媒体应用相当普遍的当代课堂,不论是针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社会保障课程的教学,生动华丽的ppt展示和简洁的文字叙述(创新程度为3.27)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创新程度较低。

2.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优点分析。多媒体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操作更加灵活,控制更加方便,教师可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实现课堂与课外形式互补[4],占绝对优势的样本数量证明这两项是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所在,而能突出课堂教学内容重点成为最主要优点(有效程度为3.19),而非因为“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多媒体教学可以随时补充学术前沿内容”(有效程度为2.98)。这说明,多媒体与传统的板书和课堂讲解来进行教学活动相比,直观又醒目地表现出教学内容重点,是最受学生接受的优点。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55名学生认为是“实践教学环节资源有限”,占样本的38%;“实践教学未受重视”次之,共有42名学生选择,占样本的29%;“社保政策变动频繁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有26人,占18%;仅有20人认为“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占14%。这说明,新疆农业大学在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式上,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设置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学生们认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资源有限、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时,什么方式最有效,什么方法最可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多途径培养学生社会保障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整体提高,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注释:

①有效程度计算公式为:∑有效权数×(本项选择数/回答

样本总数)。文中所涉及的借鉴程度、严重程度、创新程

度均根据此方法计算所得。

②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即通过一个问题的牵引,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学习;项目导向的实践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

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政策导向的

实践模式:查阅政策数据、调研及走访涉及新社会保障制

度的利益相关者,然后形成实践成果;自主实践模式:自

己寻找实习单位。

参考文献:

[1]代利凤,周菲.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2]张新文.对高校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及实践模式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1,(7).

[3]赵玉虹.角色扮演法在高职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4]温海红,李宁,刘华.多媒体技术在提高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效果中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3).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24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02

一、引言

所谓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推进大众创业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市场营销这样的应用性学科,尤其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我们需要推进教学改革,以多种举措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校营销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诊断,才能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二、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实践积极性

市场营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众所周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营销专业大学生在高等教育的学习阶段仍然难以摆脱之前的应试理念与习惯,往往忽视课堂之外的实践。由于学生自身重视不足,学校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考核,因此学生大多缺乏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哪怕是暑假的实习任务,多数学生也是持消极态度,仅仅是应付通过,甚至通过作弊完成实践考核。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案例效果不佳

案例教学是通过课堂授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它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自觉探求有效信息,挖掘事实真相,得出认知结论,形成决策选择[2]。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国内案例教学开展尚不规范,本土的好案例较少,多数营销专业课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例子或者小故事来阐释知识点。这种案例既不系统,也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学生对这样的案例不会进行主动而系统的深入思考,难以调动学生对实践性问题的深入探索,使得课堂案例教学的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效果不佳。

(三)实践基地流于形式

部分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仍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始终是重中之重,实践教学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3]。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正规化渠道建立的学生实践平台,多数学校和学院会和企业建立一些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固定的实习平台,使学生寒暑假能够在实践基地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但是,由于学校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源来维护,同时,大学生固定实习的时间较短,大企业的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培训和适应期,再加上一些岗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所以实习单位往往不会很积极接纳大学生的实习,或者仅仅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供学生实习,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实习学生缺乏实质性的锻炼机会。最终,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实践基地基本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学生实习实训的作用。

(四)实践模拟和竞赛效果差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营销实践模拟软件,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指标模拟营销活动过程,并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给出动态的竞争结果。但是由于营销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其影响因素非常多,市场的复杂程度高,不同竞争对手之间的交互影响非常复杂,而营销模拟软件简化了影响变量,并对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简单的线性处理,使得软件根本无法真实模拟营销情境,导致这类软件和课程对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非常小。

另一方面,国家、地区和高校也在不断推出一些营销和创业方面的竞赛,一般是通过策划方案的文案形式进行比赛。这些比赛虽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真实的实践,其文案的实践性较差,最终的专家评分也不等于市场认可,使得这种竞赛比的更多的是文案能力,与真正的营销实践尚有较大的距离。因此,通过策划的文案竞赛,对营销专业同学的实践能力提升作用非常有限。

(五)社会实践层次低

社会上需要一些短期的、机动灵活的兼职人员,因此营销专业的大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做兼职参与社会实践。但是这类兼职活动形式较单一,绝大多数与专业相关的兼职是市场调查和促销,基本不会涉及问卷的设计和推广活动的策划,很少用到专业知识,而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单调而重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较小。虽然社会上也存在一些适合大学生又有技术含量的实践机会,但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创造好的实践机会,而是被动接受社会提供的简单实践活动,导致社会实践层次较低,对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作用较差。

(六)过度重复实践

实践中存在另外一种误区: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让学生在大学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陷入重复性的简单实践,牺牲了专业本该有的广度。例如,某大学力推学生在校通过团队合作开网店,并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以及多方面的协调和帮助,然而,在大学四年中,很多学生的精力只放在一个网店的经营,当网店进入良性轨道之后,绝大多数时间只是重复性的简单劳动,这种重复性的实践如果所占用的时间过多,就会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很坏的影响。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实践,但是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相应的专业宽度,而不是一个熟练的单工种作业的工人。

三、结语

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本身的观念问题,也有课程教学、学校的实践教学理念与制度问题,因此,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推进,系统提升其实践能力。

[1]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6(9):23-25.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3]杨楠.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

报,2014,21(6):113-116.

practicalabilityCultivationofmarketingmajorStudents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

SUnHong-jie1,SUnYan2

(1.SchoolofBusinessplanning,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2.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Chongqing,404000,China)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9

一、构建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课程群

(一)构建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小学期课程实践、课外兴趣组与参加大赛,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工程实践的全过程,达到真正的“学中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课程群体系将会在模拟的工程环境中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

(二)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打造课程群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数据库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贯穿始终的地位,因此,将这些课程构建为以数据库为核心的课程群对于专业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实践训练体系1、充分利用小学期每年暑期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期是课程综合实践的宝贵机会,在小学期中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的实践训练进行融合,分阶段分模块地完成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将会得到充分的锻炼。2、课外兴趣小组拓展现有兴趣小组的队伍,以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开发项目等为依托,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早参与到科研和工程建设中,将实践训练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拓展到校外。3、参加大赛选拔优秀实践案例与成果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案例体系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课程教师组成大的课程组,对课程大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制定体系化实践方案。1、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在进行数据库基础理论、基本应用等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后续课程的实践案例需求,尽可能采用后续课程需要的数据库案例,提高后续课程的课堂效率。强化数据库的基本数据和文件管理、SQL语句等的基本功训练,为后续课程打造坚实的基础。2、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课程改革在使用前续课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数据库案例的情况下,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课堂实践训练,引入工程实践技巧、渗透小学期综合训练内容等,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的学习与实践研究。

(二)小学期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等课程目前开设在同一学期,因此可以在二年级学生为期四周的小学期中,充分合作,制定一体化的小学期课程实践任务,以数据库为交叉点,通过两门课程的实践训练,共同完成相对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三年级的小学期实践训练课程,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与工程实践的现状,考虑到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制定具有实践意义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在后续的毕业设计和就业中快速适应社会工程应用需要。

(三)课外拓展工程实践能力是民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充分利用课后兴趣小组在课程群授课过程中,动员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后兴趣小组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研究方向组成互助式的小组,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可以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实践等。发动更多的课程组教师参与到课后兴趣小组,将老师的研究项目、工程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带到小组中来,让兴趣小组技术全面化、工程真实化。2、社会实践通过在校内充分开展实践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信心,动员和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形式可以是做社会兼职、假期挂职实习、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等。3、充分参与和利用各级各类大赛充分参与和利用各级各类大赛,将学生课堂实践、小学期实践、课后兴趣小组以及社会实践的成果拿到各种比赛中去,通过比赛,展示优势、发现不足,“走出去”拓展视野,提高社会竞争力。

小学社会实践方案篇10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35-03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绪刚.公共管理案例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葛秋萍.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4]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5]赵宏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许吉.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杨述厚等.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