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区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0:31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1

在*区第*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代表们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围绕实施“中调”战略,以构建平安和谐*为目标,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提出议案。至本次大会主席团确定的提出议案截止时间即3月20日下午5时止,大会议案组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13件。其中,有关政法方面的5件,财政经济方面的1件,城建环资方面的4件,教科文卫方面的3件。从代表议案的内容看,涉及实施“中调”战略、加强社会治安、文化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加快“城中村”改造等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条例》的有关规定,议案审查委员会于3月21日下午召开会议,对代表提出的议案进行了认真审议,议案审查委员会认为,*街代表团黄桂芳等13名代表提出的《进一步夯实社区治安基础,全面推进平安*建设的议案》(第1号),是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是实施“中调”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建设平安和谐*夯实基础,而且案由、案据清楚,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建议,将第1号议案提交主席团审议后,授权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将审议结果和办理情况在下一次代表大会向代表报告。

第1号议案反映:区划调整后,我区社会治安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尤其是对“大流花”地区的社会治安的综合整治所取得的成效,群众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我区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刑事发案基数仍很高,同时因对街面犯罪形成了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尤其是“禁摩”后,刑事犯罪有从街面转入社区的倾向,入屋盗抢案发率有上升趋势,社区治安形势不容忽视。二是我区二十二条街道治安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别,推进各街道、各社区治安工作的水平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平安*的要求。三是社区治安长效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以及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第1号议案认为:社区治安工作是社会治安工作基础中的基础,社区治安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平安*的建设,关系到我区创建“平安建设先进区“的工作目标能否实现。社区治安工作是实施“中调”战略的必然要求,实施“中调”战略涵盖方方面面,而调优人居环境是最为基本的。因此搞好社区治安,营造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直接体现了我区实施“中调”战略的要求。抓好社区治安工作,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居民群众,是一项民生工程,可以进一步树立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增强群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

为此,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建立社区治安工作长效机制和整合资源,在短期内实现社区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明显提高,并最终实现社区的长治久安的目标。代表们建议:

1.加强治安防控基础建设,实现科技强警。全面推进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高效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防范、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

2.根据各街的治安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长效治安工作机制,实现从重点打击、突击整治向常态性治理的转变,同时整合城监、工商、环卫、建设等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实行统一协调指挥、高效联动的机制。

3.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创新,试行一警多能、多警联动的模式,增强社区警务效能,真正实现警力下沉到社区。

4.建立适合社区民警工作特点的培训、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抓好社区民警的政治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在全镇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依法治镇,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创建类型和创建标准

(一)创建类型

法治示范村(社区):开展市级、区级、乡级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我镇8个村(社区)作为乡级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1-2个村(社区)作为区级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

(二)创建标准

法治示范单位创建考评标准(另文下发)由区依法治区办统一印发。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村(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推动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按照《市区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认真落实工作目标,达到:

(一)组织健全。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健全,并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选举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都能依法选举产生,选举程序规范,选举秩序良好,群众对选举结果满意。

(三)民主决策。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重大事项由村(居)民讨论决定。

(四)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居)民自治章程等各项管理制度,村(居)干部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村(居)委会政务、财务公开。集体财产、用人制度等管理有序。

(五)民主监督。村(居)干部依法接受村(居)民监督,定期向村(居)民或村(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群众评议,村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

(六)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普法工作,村(居)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素质不断增强,村(居)民能够熟悉寻求法律服务的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村(居)干部遵纪守法,依法按章办事。

(七)社会稳定。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治保、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不稳定因素能够及时消除,无重大刑事案件和责任事故发生,无群体性上访,缠访、闹访和非正常上访。

(八)精神文化活动丰富。集体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村(居)民安居乐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工作措施

(一)以村(社区)活动中心为平台,设置电教室、图书室、村(社区)文艺团队活动室,把它们建设何曾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设立法治宣传栏或利用社区宣传长廊、宣传栏,广泛进行法治宣传。

(三)充实村(社区)图书阅览室,添置各类法律书籍,建成“法治书角”。

(四)制作一些宣传标语,鼓动大家士气,让老百姓共同参与法治示范建设。

(五)在各健身点、休闲场所布置法治宣传内容,形成法治文化景观。

(六)利用农村广播,对法律知识进行循环的播放,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

(七)建立村(居)民“法制学校”,定期开办法治文化课堂,给老百姓以授课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

五、工作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上旬)。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明确在“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中的责任、任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于8月15日前报镇依法治镇办。

(二)组织实施阶段(8月至12月)。根据创建方案和实施细则,对本村(社区)、本部门在创建活动中的责任、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健全完善法治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并将创建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镇依法治镇办

(三)考核验收阶段(12月)。镇上成立专项检查验收组,分别对各村(社区)、各单位的法治示范创建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成绩突出、效果明显的按考核要求予以表彰,同时向区上提交区级法治示范单位申报推荐材料。

六、工作要求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3

“与其他办案部门不同,社区检察不触及正向程序办案,那么它设立的意义在哪里?在于通过逆向监督实现检察职能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社区检察的设立初衷便是将检察职能在法治轨道上延伸。我们现在谈的创新思维、科技引领也都是为了更好地辅佐检察人员提升专业化能力和监督水平,将检察职能长效发挥。”

在10月26日召开的上海市社区检察部门“依托检察职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专项工作交流会上,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社区检察指导处谈剑秋处长对社区检察的释义简明有力。

2010年6月,上海检察机关开始探索派驻社区检察工作,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社区检察室是基层检察机关向街道、乡镇派驻的,在社区群众身边的检察机构。目前,上海全市已设立45家社区检察室,建立了由处、科、室三级机构组成的独立条线,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有完整派驻基层检察部门机构序列建制的省级单位。并基本实现对全市公安派出所和街镇司法所监督的全覆盖,既监督派出所受理、立案等刑事执法活动,也监督监外执行。

当然,构成社区检察重要职能的还包括――基层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以及依托检察职能,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主要职责应当是通过发挥检察权对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制约作用,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良性运作,进而参与并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因此,社区检察部门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便主要集中在检察监督职能上。

“我们推进这项工作,要聚焦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利用社区检察室扎根基层的优势,着力发现问题,依托检察职能,积极开展前端治理和后端整治,立足监督定位,促进相关机构职能履行,加强法律服务,引导矛盾化解。”说这话时,谈剑秋的眼神透出坚定。“当然,我们承担了这份职责,开展了这项工作,就要与时代并行,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提升我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其实,在基层设立社区检察室,本身就是检察机关检力下沉,延伸触角,依托检察职能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创新举措和有效手段。检察机关通过执法办案,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解决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纷争矛盾,惩罚犯罪,引导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规范守法,就是检察机关直接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

在年初的条线会和专项工作会上,市院社区检察指导处就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做了新形势下的重点部署,提出了“适应改革发展,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内部联动,形成检察工作整体优势;把握监督定位,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着眼法治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的工作要求,各区社区检察科也结合检察建议回访监督或自选主题开展了专项工作。

10月26日,全市社区检察部门的负责人再次共聚一堂,交流探讨社区检察部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和方式方法,如何更好地发挥联动融合作用,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真正有所作为,并展现更大成效。

融入基层,延伸法律监督的触角

社区检察工作的“社区属性”,不仅仅指检察室设在社区,或者能为地区老百姓提供多少法律上的支持,更重要的应该是主动融入社区建设,在灵活变通的专项工作中,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触角价值,发挥“监督触角”的作用。

这些年来,全市社区检察部门逐渐熟悉了街镇治理模式,检察室除了面向所在地街镇,更主动辐射区域内其他对应街镇。和各乡镇“稳定办”、“综治办”、街道“平安办”等机构建立工作联系,宣传社区检察面向社区开展法律监督、保障法律一体实施的工作职能,及时掌握社区治理状况。并且,在街镇综治中心、网格中心等窗口,公开设置社区检察职能介绍和联系方式的公告牌,通过窗口指引妥善处理和检察职能相关的涉法涉诉问题,及时发现法律监督线索。

“咦,奉城镇这几年好几个村书记都‘出事’了……”通过横、纵比对各种数据材料,奉贤区院社区检察科的检察官们发现,位处该区的奉城镇从2012年以来,50个村居就有5个村书记发生职务犯罪,都是通过手中权力为他人谋利,收受贿赂。犯罪领域也集中在村级工程建设领域,比如协助政府管理村庄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

结合社区检察室近年来法制宣传进村居活动的开展情况,检察官们了解到奉城镇的基层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村干部的监督、教育和管理方面非常薄弱,大量村干部本身缺乏法制观念和廉洁意识,存在“你拿我也拿”、“不拿白不拿”的效仿心态,导致村干部腐败问题接连发生,甚至同一个村的多名干部相继发生问题。

经过研判,奉贤区院社区检察科锁定了村官职务犯罪的专项治理主题,并立即联合本院反贪、案管、公诉部门,通过网上办案软件查找历年案件,借阅卷宗材料,向案件承办人询问了解具体情况,分析查找专项检察的工作切入点。最终形成了有效的村级工程建设领域村官职务犯罪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同时与奉城镇纪委联合开展专项检察,并陆续走访当地党委、政府、案发单位等,从权力配置、权力监督、财务管理等方面分析案发原因,逐一找出管理症结,提出基层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章立制,堵漏防患,并对必要的回访也做了安排。

不仅如此,促进辖区综合治理,要从社区、村镇、基层、老百姓身边最常发生的问题入手。基于从检察建议回访监督中提炼出社会治理工作项目的经验,奉贤社区检察科强化了这项认知,主动加强了和街道各相关部门的联系,从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社区矫正监督,以及行政案件申请监督、受理等多种渠道,探寻其中常见、多发、影响地区老百姓生活和社会治安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并于今年,结合区域刑事案件,延伸开展了跨境衍生社会问题、电瓶车盗窃防范等多个社会治理专项。“我们的主动拓展就想使社区检察工作变得更富有生命力,并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找到支撑点,充分体现社区检察的‘社会属性’。”奉贤区院社区检察科科长向记者介绍。

无独有偶。松江区院结合地区实际选择辖区工业园区的大型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会同街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园区及企业周边的综合治理工作,在专项工作的选择上也突出了贴近重点工作和现实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心城区制造业溢出,松江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大量外来人口导入的同时,社会管理和治安问题也日益凸显。全区每年发生的刑事案件中,外来人口犯罪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其中发生在大型企业厂区及周边生活区的案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长期位列上海市出口创汇榜前列的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丰公司”),更是长期受到刑事案件高发的困扰。坐落于松江出口工业区内的达丰公司,厂区和生活区占地达100万平方米,现有员工约4万人(高峰期时有近8万人),月入职、离职人员达两千人。据统计,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在达丰公司厂区及生活区范围内,公安机关接到报警逾4500件。虽然治安情况有逐年好转的趋势,但像达丰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仍然是松江区治安和刑事案件的高发地,在松江工业区中也具有代表性。

针对这一区域特点,松江区院社区检察科将开展综合治理的重点聚焦于辖区大型企业,选取案件多发的典型企业,从分析案发原因、查找防控短板和制定针对性治理措施入手,探索社会力量和厂方合力推动厂区综合治理。尤其对达丰公司这样的松江出口工业区龙头企业,推动落实好“厂区+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对带动区内其他大型企业完善综合治理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促进区域社会治理也有积极意义。

松江社区检察科以推进达丰公司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根据前期与相关职能部门达成的共识,发挥检察、法院、公安、司法、街镇和工业区综治部门等各自的职能优势,在预防犯罪法制宣传、劳务市场招聘监管、企业周边环境综治等多方面入手,推进“厂区+社区”综合治理模式,多管齐下营造企业发展和地区平安的良好社会环境,受到辖区内企业一致点赞。

无缝对接,源自内部联动

从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活动监督和监外执行监督中发现社会管理问题,是社区检察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和有效思路。通过加强和区院各部门特别是刑事检察部门的工作沟通,亦可了解到一段时期内区域发案特点和社会治理盲点、难点,并从区域内有影响、有典型意义的案(事)件中捕捉线索,由点及面挖掘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点。

2016年1月31日,闵行区临沧路某码头发生了一起事故,犯罪嫌疑人张某无证驾驶大型自卸货车运载建筑黄沙,在倒车时与行人廖某相撞致其当场死亡。区院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张某工作至今从未取得过驾照,所驾驶的货车系拆车场买来的报废车辆,经过鉴定,该车制动、转向、灯光信号均不合格,张某供称码头老板在明知其无证的情况下仍雇佣其工作了近三年。

由于闵行区毗邻黄浦江,水域面积较大,区内沿江码头较多。对于本案反映出的问题,闵行区院的检察干警第一时间联想到,类似情况也可能存在于其他码头,如果码头内无证驾驶情况不少,车辆又得不到及时监管,将对本码头安全生产埋下系列隐患……没有犹疑,闵行区院社区检察科立即派员与辖区内有沿江码头的街镇沟通,联合对码头进行抽样走访调查。经排摸发现,闵行辖区内共有39个码头,其中16个为私人承包码头,上述刑事案件中反映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这些私人承包的码头内。

检察干警兵分两路,一边前往事发地深入调研,另一边将“私人承包码头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第一时间汇报给区院分管检察长和市院业务处。“码头堆场内无证驾驶车辆监管问题”专项综合治理方案也在市院业务处的指导下出炉。很快,辖区内码头数量最多的吴泾检察室被点名负责开展各码头的实地调查、找出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综治工作。

为确定监管责任归属,干警们先后走访了市政建设养护公司(涉案码头的出租方)、安检所、交通委及航务所。通过梳理法条,最终确认了区航务所对码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负有安全监管职责。

之后,闵行社区检察科立即召开工作现场会,联合码头、区航务所等单位,通报专项检察情况,以案论法,制发《检察建议书》以促使相关责任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责任,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依托与本院办案部门的信息联动、案件筛查机制发现类案问题,闵行区院社区检察科还开展了法制宣传进村居、规范社区服刑人员纳管宣告、公安派出所受案立案等专项检察活动。

不得不说,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好立足社区的优势,单独或会同办案部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既凸显了“社区检察”的检察特性,又能体现“社区检察”对检察办案工作的延伸,努力实现“打一案,防一片”,成效显著。

检察+科技:

法治思维糅合创新思维

不同于以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运作模式,社会治理将法治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4

同志们:

今天区委政法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政法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稍后,汉华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和领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

2016年,**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始终以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根本目标,以“平安港区、法治港区”建设为工作主线,以推动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推进网格化管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政法综治各项工作,确保了经济社会大局稳中向好。

(一)社会稳定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81起,其中堵门堵路事件49起、处置缠访闹访行为和个人极端事件36起;成功处置非正常死亡纠纷31起,其中医患纠纷10起、安全事故2起、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2起;先后共收集不稳定信息2465条、重大涉稳信息52件,排查治安隐患142件、整治142件,预防民转刑案件18件,预防越级上访47件、群体性上访28件,先后圆满完成了“两会”、“**”、“七五”、“八一”、G20杭州峰会、湖北省(黄石)园博园、十八届六中全会、党代会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期间的维稳工作,实现了全年“五个不发生”的工作目标。全年共接待群众来访399批1629人次,集体访109人次1232人次;共发生赴省越级上访13批24人次,进京越级上访2批2人次,进京“非访”8批10人次。总体信访形势呈现:越级访下降、重复访下降、重复个案非访下降;接处中央、省、市转办件270件,办结257件;采录“阳光信访信息系统”107件,实现录入率100%、受理率100%,办结率100%,参评率57.32%,满意率98.6%。

(二)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核录辖区楼栋信息7034栋、102367户,人口信息226436人,人房比对完成率93.02%,摸排刑释解教人员244人、社区矫正人员83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99人、吸毒人员242人、外来少数民族73人。共通过社管平台先后收集处置城市管理类事项1285件、公共服务类事项17404件、矛盾化解类事项3014件,日常巡查处置民生问题件5621件。积极推进以网格楼栋为单位、以“两长四员”为基础、以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基层公共服务和矛盾纠纷层级排查调处工作机制,逐步构建了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情况信息化、民生服务全程化、真情沟通贴心化、社会管理常态化“五化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平安港区建设取得新进步。全年共立刑事案件3009起,同比下降1.2%;立七类案件17起,同比下降47%。行政拘留751人,刑拘118人,2起命案全破。一般侵财类盗窃案件2492起,盗窃机动车案件273起;共查处行政案件3446起,其中:查处涉黄案件14起、案件67起,涉毒案件526起,及时侦破了“2015.12.31”特大保险柜被盗案、“3.7”故意伤害致死案、“2.19”放火案、陈菲系列盗窃摩托车案、“5.3”跨省系列翻窗入室盗窃案、“9.3”系列跨省街头诈骗案等一批大要案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案件。区检察院依法打击各类刑事案件,共受理审查准逮捕案件172件234人,批准逮捕140件198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253件426人,提起公诉案件189件290人。区法院全年受理4460件,结案3021件,其中刑事收案232件,结案194件;民商事收案2994件,结案1798件;行政收案141件,结案106件;执行收案1093件,结案923件。深入推动“爱我家园、共筑平安”主题实践活动,全区各社区共召开治安形势分析会38场,开展文化广场集中宣传活动28场,悬挂宣传横幅200余条、创办平安橱窗185期、宣传栏30期,投入3万元在全市出租车车顶LeD进行“平安创建”、“法治建设”标语宣传(每五分钟播放一次,连续播放一个月);利用短信平台发送24000余条平安、法治短信,取得了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持续加大“三防”投入力度,打造了一支由20人反扒大队、100人反恐处突特警队、120人街面专职巡防队、210人夜间巡防队及536人义务巡逻队组成的专兼职安保巡逻防控队伍,积极开展日间楼栋关照、夜间治安巡防;强化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共完成a类探头805个、B类探头14859个建设,基本实现了主要干道、重要部位、重点单位全覆盖;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共摸排登记出租房屋500余处,办理居住证4809人;加大“平安行业”、“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平安家庭”等平安元素创建力度,基层平安元素创建率超80%,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大幅提升。

(四)法治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构建覆盖全区党委统筹的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法治黄石建设领导小组,全区各街道(管理区)、区直各部门、社区、学校、部分辖区企事业单位均建立了法治建设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法治建设工作,确保了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依托辖区大中专院校、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窗口服务行业众多的优势,深入推进“服务发展、政法先行”、“法律六进”、“公众开放日”等一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

(五)政法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今年来,区委政法委狠抓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政法系统“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政法干警、综治干部培训班等多形式的教育活动,督促全区政法干警、综治干部的政治素养、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涌现出如:“社区里的马天明式的干警”马省竹、“优秀政法干警”王文利、石锐等一批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亲民为民的先进典型。规范行政执法制度,加强对政法机关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事项的监督,不断强化全区政法干警依法依规执法意识,群众对政法机关执法满意率不断提高。

一年来,全区政法机关大力推动工作理念、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在政法工作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和作法,我们的体会是: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政法工作的始终。每年召开一次区委政法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委书记维稳工作会议,区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一次政法工作汇报,每月召开一次稳定形势研判分析会议。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政法工作上要切实担当起“第一责任”,使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区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职能部门参与的大法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各方面法治建设责任,推动社会共治。将法治建设与维稳工作、综治工作、信访工作融合推进,提高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三是必须始终坚持风险防控,强化主动出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增强防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变“救火”为“防火”,化被动为主动,打主动仗、整体仗,形成有效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良好局面。四是必须始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依法决策,强化法律在预防化解矛盾中的权威,推动形成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环境。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和促进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主动服务经济和民生发展;坚持打击违法犯罪和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相统一,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

二、关于新时期政法工作面临的形势

虽然我区2016年政法综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重点人群、重点人管理方法手段有薄弱环节,不会综合运用法治思维、政策观念、经济方法、协调手段、感情因素等措施解决稳控中的难题;信访维稳工作责任的传达落实不够到位,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不负责任的下属,少数单位不断出现稳定问题;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亟需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亮点不足;法治创建工作进度缓慢等突出问题。另外,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普遍加大,改革进入攻坚期,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各类矛盾隐患明显增多。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要对全区政法工作的实际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一是政治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我区位于中心城区,大型商场密集,公娱场所众多,人流物流密集,车站码头、水电气等重点敏感机构集中;辖区有大量疆、藏、回民长期居住和生活,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受极端民族主义、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思想影响,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防暴反恐工作已经由未雨绸缪准备向应对现实威胁转变。二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复杂严峻。我区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突出,征收拆迁、劳动保障等问题不断出现;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掩盖的房地产、商贸、金融等领域风险正在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转型艰难,债务、劳资、欠款欠薪纠纷大量增加,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明显增多。如何服务新常态,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保障经济稳健增长,成为政法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三是社会治理任务繁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呈多样化趋势,全区涉及公娱场所、流动人口、医疗机构、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问题,城市建设、涉法涉诉、医患纠纷、环境污染、物业管理等领域新老矛盾交织,各类涉稳群体在重要敏感节点呈抱团串联、组织化上访趋势。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的隐患还比较多,辖区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失独家庭等特殊人群基数大、服务管理责任重。近年来辖区内重大交通、消防、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四是群众对政法工作有更高的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提出后,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强烈,相应地对公共安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期盼也更加强烈,不仅要求维护自身人身财产安全和其他社会权利,更看重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还期待在司法活动中受到尊重、享有尊严。与此同时,少数干警在执法司法理念、办案能力、法治素养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更加开放透明的执法司法环境,必须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增强前瞻性、主动性和全局性,才能适应时展、顺应群众期盼,开创全区政法工作新局面。

三、关于今年政法工作的举措

2017年全区政法工作的目标是:把握“三个点”、抓牢“四条线”、促进“五转变”。即找准平安、法治、安全建设这三个影响**区经济社会法发展的关键点。以推进依法治理为“主线”,坚持从法治层面上思考问题、在法治框架内破解难题;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底线”,确保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暴力恐怖事件、重大恶性案件、个人极端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以筑牢公共安全为“防线”,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九张网”建设,强化社会治安、食品药品、物流寄递、交通、消防等安全工作力度,实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执法工作满意度持续提升;以杜绝非访现象为“高压线”,加强非访问题的依法治理和重点整治,严格控制进京非访,下阶段要按照“零非访”目标开展工作。促进全区政法工作理念向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转变、工作取向向既有秩序又有活力转变、工作着力点向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工作手段向善于运用信息化转变、工作方式向更加开放转变。

要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决落实“第一责任”,切实维护安全稳定。一是全力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牢固树立“月月敏感,日日艰险,时时危机”的风险意识,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攻为守、主动反制”,全力维护政治稳定。要把反恐工作引入常态化轨道,强化情报引领,加强与周边地区区域性协作联动,建立反恐情报信息系统,依托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和基层群防群治网络,加强对涉疆涉恐重点人员的动态管控,努力做到发现得了、研判得准、控制得住。健全专群结合的反恐维稳情报信息预警机制,严防暴恐活动在我区发生。公安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反恐主力军的作用,加强情报侦察,完善工作预案,强化实战演练,落实危险物品源头管控、销售流向、快递包裹实名登记等管理措施。二是做好重大敏感时期的安保维稳工作。强化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制度,提升情报信息预知预防和对现场处置的服务支撑能力;探索建立全区一体化应急处置联动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维稳机构,健全“五个一”维稳工作机制,坚持实行历史遗留和重大问题专班包保化解工作机制,群体性事件诉求甄别机制和合理诉求交办机制,实现逐级分类吸附化解矛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并健全关怀帮扶体系。三是有效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深入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现风险评估在区、街道两级全覆盖;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有效应对化解房地产、征地拆迁、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等领域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深入推进信访法治建设,严格落实诉访分离、依法终结等制度,扎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加快推进阳光信访信息新平台的综合运用;大力开展进京非正常访专项治理工作,严格落实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措施,加大对违法上访行为的依法处理力度,维护正常信访秩序。四是大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不断完善公共安全滚动排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隐患治理、预案制定、应急处置等机制,确保责任落实、监管常态。严格枪支弹药和爆炸、剧毒、放射性危险物品管理,加强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全过程监控。建立健全重大活动、群众自发性聚集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建立健全重大安全生产、重大环境污染、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

   (二)充分发挥政法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市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常态,充分发挥政法职能作用,在服务保障“十三五”开局上展现新作为。一是服务城市建设大局。全区政法机关要围绕“三中心”战略,在产业转型、空间转换、人口转移、体制转轨等方面,全面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作用。要继续深化建设性执法司法工作,坚持“护幼、容错、不赦罪”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十六条意见”,严格执行“三慎”、“三办”、“四个区别”的办案要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服务产业强市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实践;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门槛,逐步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和不断提高的城市化水平;要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帮助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激活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政法干部包联服务企业工作机制,规范包联服务内容,细化工作标准,突出做好重大项目工地、重点项目落户、企业融资经营等包保工作。二是服务创新发展。全区政法机关要找准工作切入点,主动履职,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护作用。进行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推出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举措。开展涉企问题清查、送法进企宣传、涉企案件评查、市场环境整治等活动,为企业顺畅发展保驾护航;建立健全走访联企、助商扶企、服务利企、整肃惠企等机制,加强产业转型升级保护;依法审理企业破产重组案件,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服务民生需求。要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服务发展、政法先行”及“群众有呼声、我们有行动”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不断完善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的方式方法。要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上下功夫,加大对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把生态保护、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政策落实好。要积极畅通执法司法便民渠道,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要坚持案情回访回告、“开放日”等制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政策,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共治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打牢基层基础工作,提升综合治理水平。一是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全面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九张网”建设,认真研究力量配置、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和技防设施建设,加大督导推动力度。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充实单位安保队、街道巡逻队、治安联防队等社会力量,鼓励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和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制度,提高防范化解实效。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夯实社区火灾防控等基础工作。二是夯实服务管理基层基础。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居民为主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工作架构。做实做强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加强社区综治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上来。探索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事件处理网上网下联动体系,规范形成集事件受理、分析研判、分流处理、调度指挥、督办反馈于一体的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服务便利化、管理智能化、生活现代化。建立健全出租屋租赁备案制度,明确管理者、出租者、承租者责任。高度重视精神病障碍患者救助救治,强化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做到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教育管理相衔接,健全完善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完善四个街道社区戒毒中心的建设,强化对吸毒人员跟踪服务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夯实禁毒工作基础。广泛开展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三是夯实政法机关基层基础。要不断放大司法改革对基层一线的引导、保障、强化和激励作用,引导优秀司法人才向一线流动,优质司法资源向办案需求配备,调整设立适应司法责任制要求的内设机构,建立健全考评奖惩激励机制,打造一流的审判和办案团队。各派出所要放大警种合成、警力壮大、资源共享、方便群众的综合优势,强化社会治理一线战斗堡垒作用。要建全和规范街道司法所机构、编制、人员,保障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有效运转。

(四)深化法治创建活动,打造工作特色亮点。一是健全整体推进体系。统筹推进区、街道两级法治组织体系建设,街道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上级要求做到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四落实”。要着力推动辖区学校、医院、企业等重点行业制定具体的法治创建任务标准、推进措施、评估准则、完善计划,迅速掀起各行各业法治创建热潮。区法治办要加强法治建设规律研究、过程管控、发展监督,对法治创建状况有准确把握、清晰评估,及时找出短板,针对性予以突破,确保全区法治创建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健全责任落实体系。全区各部门“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研究法治工作,协调解决困难,在履职上走在前列,要理顺法治建设工作机制和法治建设职能,理清依法行政序列、公正司法序列、全民守法序列,围绕破解难题出思路、出措施、出点子。完善法治港区建设考核监督、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激励引导机制。三是健全特色项目推动体系。要发掘法治建设亮点、找准法治建设难点、明确法治建设思路,打造工作新亮点。深化“法治惠民”实事项目建设,完善律师进社区、聘请法律顾问、律师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等制度建设,进一步细化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实行责任制分解、项目化推进、过程化管理,确保如期完成。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培育平安法治校园行、法律进社区暖民心,旧城改造自改委建设等3项特色创建项目。四是健全执法规范化体系。在政法机关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执法公信力。以执法信息化和执法规范化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效率,提升办案质量,改进服务态度。同时,坚持开展执法质量评查,落实执法过错终身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监察员、审务督察、法官任职回避、防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防止利益冲突等制度规定,坚决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问题的发生。五是健全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推动辖区居民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执行普法责任分工和评估制度。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人民调解员的职业优势,倡导运用司法、执法案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媒体对重大案(事)件报道指导意见,建立完善虚假报道、恶意造谣问责追责办法。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5

切实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经研究,现就认真学习“经验”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着力解决单薄环节,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工业超千亿、全国争百强”工作目标。夯实基层基础,主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意识,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上下联动、点面并重、共享共建的平安建设新格局;2011年底,力争平安乡镇建设达标率90%以上,乡镇、村(居、社区)民事调解率100%调解胜利率96%以上,实现降量退位,乡镇、县直部门初信初访办结率100%老户息诉罢访率80%以上,上级交办案件办结率100%无进京非访,无到省去市集体访,人民群众平安感满意率达到95%以上,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事件。

二、工作内容

(一)夯实基层基础。

发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作用。加大工作指导力度,3制定工作规程。进一步加强乡镇(园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乡镇(园区)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力量和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事项和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切实强化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在民情信息收集研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社会治安防控、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坚持“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勤、平安联创、调解联动”工作机制,严格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和完善考核方法。建立矛盾纠纷、隐患、治安问题、平安隐患、排查和治安形势分析通报等长效工作推进机制,促进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工作效能的最大发挥,使之成为协作配合、便民利民的服务工作平台。开发园区也要相应设立综治委、政法委及办事机构,成立司法所,配齐配强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司法所长和专职工作人员,建设以司法所为平台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

筑牢第一道防线。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4夯实基层。实施进一步加强村(居、社区)综治维稳组织建设,延伸综治、、调解、平安的网络触角,统一设立综治维稳工作站,配备村级综治信息员、维稳信息员、矛盾调处信息员、平安生产信息员、治安信息员、流动人口协(专)管员等,切实提高村级综治维稳组织的建设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村(居、社区)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扩大平安建设覆盖面。依照中央和省市工作要求,5延伸触角。大力推进平安企业创建和“综治进民企”工作,建立企业综治维稳办,规范软硬件建设,逐步实现企业平安建设和综治维稳工作的全覆盖。

全面推进平安建设网格化建设,6建立健全平安建设网格化管理体系。以村(居、社区)民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公安派出所和专职治安巡逻队为主力,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群防群治组织为补充,实施网格化的全方位巡防,确保农村治安大局的继续稳定。

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乡镇(园区)平安村(居、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重点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建设活动,7建立形式多样的平安建设载体。紧密结合文明创立、婚育新风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全面提升基层平安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扎实开展基层创建年活动,8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以建设“四无乡镇”三无村居”为有力抓手。着力提升乡镇、村(居、社区)八有”建设规范,筑牢基层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

健全联席会议制度,9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推行县、乡镇(园区)党政领导干部联动接访。提高工作统筹能力和协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疏通渠道,依法规范秩序,破解积案;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决策实施前稳定预警、重大隐患演讲、事项会商会办、稳定风险评估备案等制度,落实重大隐患领导包案处理责任,不时增强基层稳定有人管、矛盾纠纷有人调管理服务有人抓的综合管理能力。

以平安建设网格化管理为抓手,10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切实建立村(居、社区)每周、乡镇(园区)每半月、县级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级联动长效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在基层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乡镇(园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村(居、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作用,形成全方位排查、多路由”化解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参与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的路由器”功能,11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前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镇(园区)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行基层民事调解个案补贴制度。把人民调解延伸和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组建县级人民调解指导中心,并在矛盾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诉前调解工作室和治安调解工作室,增加矛盾纠纷的多层次“过滤器”和全方位“减震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工作格局,逐步实现“家庭矛盾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工作目标。

(三)开展“和谐促进”工作。

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12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贯彻落实《安徽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调整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落实出租房屋管理、重点人员管控、信息平台建设,逐步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民生困难;镇、镇、经济开发区等流动人口较多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成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整合资源,依照流动人口万分之十的比例配备专管员,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日常工作。

严格落实校园内部各项安保和校园周边治安排查整治的各项措施和职责,13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工作。加大人防、物防、技防的投入。及时消除各类隐患,确保各类校园的平安稳定,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放心。

加强安排帮教和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留守儿童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专项工作,14全面开展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推进安排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精细化。加强对精神病人、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管控和服务;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完善网络舆论的和引导;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平安管理水平;加大交通秩序的管理和违法打击力度,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平安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大力加强学校、医院、公园、建设工程等公共聚集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平安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全力压降各类平安生产事故;强化对重大节会活动的社会秩序维护和安全管理,做好重大疫病预防和监测,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组建县财政补贴、乡镇出资招聘、派出所统一管理的乡镇专职治安巡逻队,15组建乡镇专职治安巡逻队。按人口万分之五的比例。全面实施辖区防控网格化、社区防范物业化、场所防范保安化、网络防范常态化、阵地控制秘密化、重点部位技防化、农村防范群众化。

逐步建设、更新城区和重点集镇电子视频监控系统,16进一步提高治安防控的科技水平。把社会治安科技防范体系建设纳入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建设视频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进重点单位、要害部位、新建小区和学校全面装置使用电子报警或监控设施,切实提高技防覆盖率和普及率。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紧抓“黑恶必除、命案必破、两抢必打、逃犯必追、事故必防”主线不放松,17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深入组织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活动,深入推进打黑除恶和打击盗抢犯罪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涉众型经济犯罪,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平安感。

(五)扎实开展“法治建设。

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18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的工作推进机制。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深化公共服务,有力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全面打造法治型政府。

严格执法、规范执法,19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继续深化政法机关“四个忠于”作风纪律教育。全力推进文明执法、阳光执法”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公信力,营造公正廉洁的执法环境。认真开展涉法涉诉积案清理化解和案件评查工作,综合治理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深化“法治建设,20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开展“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把法治创建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争创一批合格优秀的民主法治村(居、社区)或单位”并按等级实行以奖代补,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村民自治,21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以村(居、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规民约;引导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社、村民敬老协会、禁赌协会等各种民间组织,以村民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促进邻里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

三、工作要求

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平安建设工作领导组,22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并在有关部门设立稳定、人民调解、法治创立、平安建设等办公室,建立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汇报调度制度。乡镇(园区)和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理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和“一岗双责”工作责任,积极履职尽责,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全县大局和谐稳定。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6

一、拓宽渠道、创新载体、打造亮点,扎实推进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以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2012年市区依法治区工作要点》为指导,组织召开区“六五”普法暨法治创建工作推进会,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2012年度法治建设重点项目推荐活动,确立17项重点项目,涉及20余家单位;区民政局、区建交委创建成为首批“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小昆山镇泾德村创建成为第五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注重发挥绩效评估工作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依法治区工作纳入区级机关绩效评估专项考核项目,并制定了考核细则;建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分片联系制度;组织开展了村(居)两委干部法制培训和依法治区联络员(法宣干部)培训;组织市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申报工作,共向市依法治市办推荐8篇有质量案例,其中新桥镇的《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提高外来人口法治化管理水平》案例被评选为第三届(2011年度)十大“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组织开展第十一届民主法治课题调研工作,共征集课题36项,批准立项25项,均已形成研究成果;积极反映改革成果,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报在市《依法治市工作简报》上刊发。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集中宣传、标语口号征集活动和安全生产法律、《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紧扣“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5•12”防灾减灾日和“6•26”国际禁毒日等时间节点,举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活动;结合8月16日依法治市宣传日,启动“喜迎十、普法零距离”——“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社区法制宣讲活动,开展社区法制宣讲包括法制讲座和故事巡讲66场次,配送《普法零距离》碟片80套;以方塔公园改建为契机,改建、新建一廊、一堂、一墙,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合其中,打造成具有法治文化主题教育、法律咨询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将40个东方书报亭打造成“法治文化展示亭”;积极组织参加市“枫林韵”法治文化剪纸作品征集评展活动,共有9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报》制作“以案说法”专版10期;各司法所通过“普法凉扇”、法律讲座等种形式多样开展普法宣传,将法治理念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调解网络、优化调解模式、深化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大调解”工作

今年1-11月,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15101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11768份,调处群体性纠纷74件,调解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3%,无一例被投诉,也未发生因调解不成功导致矛盾激化的情况,取得较好的实效。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按照市局《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下发《关于在区司法行政系统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大排查、大调解”工作,通过司法局、司法所、村居三级体系,实现对各基层团组的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并认真做好十期间社会矛盾排摸和调处,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共排查矛盾纠纷1523起,化解矛盾纠纷1454起,移交其他部门69起。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区局成立了创建“五好司法所”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推荐上报新桥司法所和泗泾司法所分别参加司法部“五好”司法所和市示范性司法所的评选;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争当人民调解工作能手”活动的实施方案》,在系统内开展人民调解能手评比表彰活动;举办了区首期初任人民调解员培训班,提高了人民调解员业务水平;按照区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在全区15个街镇公安派出所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派出所工作室”,建立了“公调对接”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区层面,成立了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镇层面,泗泾镇在大型社区成立了“大调委”,洞泾镇在物业公司成立“物业调委会”,新浜镇在工业区成立了“工业园区调委会”;开展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五周年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大调解工作被列为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区委办《动态》以《完善机制、创新管理,区司法局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予以专刊报道。今年1—11月,受理区法院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5284件,调解成功2943件;受理区公安交警支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委托人民调解6945件,成功6184件,涉及金额7532万余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91件,成功392件;受理医患纠纷案件120件,成功调处84件,涉及金额560余万元;受理轻伤害案件(含轻微伤)委托人民调解共受理137件,成功137件;受理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共受理158件,成功158件。

三、严格执法,以降低重新犯罪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

截止11月底,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共448人(其中管制0人、缓刑362人、假释39人、暂予监外执行14人、剥权33人),全年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27%,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低于市规定的不超过1%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司法专职干部和社工进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专业知识培训,及时召开公安、检察和法院等司法联席会议,共同商讨有关衔接机制、矫正宣告、集中教育、社区服务、考核奖惩等执法工作,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搭建社区矫正执法平台。“区社区矫正中心”于2012年11月16日揭牌,中心建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内设有报告室、宣告室、检警室、电子监控室、教育培训室、个别教育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心理诊疗室、值班室等11个功能。全面推进个别化矫正工作。2012年我区的个别化矫正扩大到今年所有新纳入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和效果;运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落实了手机、电子脚铐定位监管,目前已经对48名社区矫正人员实现24小时手机实时监控,对2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电子脚铐监控,建起了一道虚拟的电子围墙,有效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与质量;有针对性地建立个别矫正方案,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课堂教育与互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矫正的日常教育工作。

四、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力度

截止11月底,全区刑释解教人员1632人(其中刑释1332人、解教300人)。重新犯罪率为0.63%,同比下降0.3%,低于全市1.05%的平均水平。海之星帮扶中心(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被评为市“市级示范基地”;新桥镇刑释解教人员郑志连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刊登在3月1日《新闻晚报》,2012年被市区政法委授予“见义勇为”光荣称号;安置帮教工作经验做法被中央安帮办简报刊发。加强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中途之家”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与海之星帮扶中心(中途之家)形成补互态势,同时在15个街镇全面建立“四位一体”安置帮教工作站。创新安置帮教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需求导向性帮教工作模式,完成2012年“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模式”课题的调研,有效提升安置帮教工作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适合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特点的帮教工作模式,建立完善在松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信息数据库,在初步实现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来去有登记,驻留有反映,帮教有措施,重犯有线索”的基础上,形成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应纳入城市和社会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的调研报告。落实安置帮教相关措施。积极组织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行动,5年来,全区参加“关爱行动”“一对一”等工作的志愿者拥有122人,得到学业辅助的未成年人53人,得到爱心助学款的有37人,得到生活困难救助金的有85人,得到心理咨询的有27人,得到就业指导的有27人;完善监所内外衔接帮教措施,组织志愿者赴有关监狱对籍服刑人员进行帮教,共走访11所监狱,累计帮教人数达71人;与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保障和使用管理的通知》沪松财[2012]86号,保障安置帮教工作经费;组织召开区安置帮教协调小组会议,制定方案、认真落实,切实做好了十期间对两类人员的稳控工作。

2013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优化法治环境上再上新台阶

深化“法律六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村居干部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培育“法律六进”示范品牌;做好重要节点和“六五”中期检查各项工作。精心培育法治文化。加强阵地和窗口建设,完善法治主题公园、法治主题广场等基地建设;拓展网络等新兴媒体法制宣传教育平台;组织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展评活动,努力构建“大法宣”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法治创建。以“法治城区”创建为龙头,健全机制,找准定位,确立抓手,围绕法治城区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评估指标,继续运用项目化、案例化、课题化的工作模式,着力提升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巩固大调解工作体系,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再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树立“防重于调”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继续发挥组团式推动“大排查、大调处”的独特作用,严守排查解决矛盾占总矛盾30%的底线,切实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分析研判的深度和水平,全力夯实社会稳定基础。进一步发挥“大调解”工作机制作用。以“区人民调解协会”换届为契机,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将热心支持、积极号召人民调解工作的各界人士吸收协会领导机构,为人民调解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加强与相关行业、领域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增强“大调解”机制的覆盖能力,加大宣传,打造专业调解特色品牌。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立足“两者一平台”功能,深入分析司法所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正视司法所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按照哪里有不足补哪里,不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在基本配齐司法所专编人员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辅助人员的配备。加强督导,促进全区司法所均衡发展,继续开展争创“五好”所和示范所活动。

三、推进安帮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减少重新犯罪上再上新台阶

着力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升队伍执法能力,认真贯彻《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加强对司法专职干部和社工的业务培训和履职情况的考核;发挥执法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中心各项管理制度,细化社区矫正中心各功能室的工作流程;严格监管矫正要求,进一步完善手机定位和电子脚铐等监控措施,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监控的实效性,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完善司法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社区矫正日常和司法奖惩工作。进一步打响安置帮教工作品牌。贯彻“六必”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所内外衔接帮教措施,继续做好与地区看守所帮教的试点工作;坚持需求导向,发挥“四位一体”工作站的作用,妥善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民生问题,以组团式服务的形式,深入基层及时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实际困难;积极开拓创新,继续开展在松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探索建立有特色的帮教模式;落实关爱帮扶,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志愿者培训和管理,推进“中途之家”建设,深化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活动”。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提升法律服务公信力上再上新台阶

切实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律师行业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律师行业的执业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搭建平台,深化与华政经济法学院的战略合作,助推律师事务所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建设;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区《关于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制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律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领域,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巩固公证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公证文化建设,强化窗口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公证服务的新领域,确保公证质量。推进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加强与区公安、检察、法院的工作沟通和协调,完善本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协作机制,推进本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健全便民服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让群众满意”服务活动,努力实现“三个做到”:接待服务做到热情周到、受理审批做到便捷高效、案件办理做到规范达标,实现“三个无”:服务时间无盲区、服务设施无障碍、服务工作无差错;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群众满意率。注重法律援助质量管理,探索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受理风险评估机制、案件办理动态监控机制和案件质量专家评估机制。严格遵守接待、受理、审查、指派、办理各个环节的服务标准,加强庭审旁听、卷宗检查和回访受援人等工作,健全完善受援人投诉整改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试行法援工作站联络员培训机制,组织好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争创“12348”专线“优秀接答岗”和“优秀接答员”、“窗口服务明星”等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挥法律援助维稳职能,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认真做好舆情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7

  健全民情恳谈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新______镇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赣、浙、闽三省交界处,距玉山县城18公里。境内交通便利,二级公路“玉占线”穿境而过。镇域面积63.6平方公里,镇内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社会和谐。全镇共有人口3.1万,辖10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共有学校三座(即___中学、官溪中学,___中心小学)。新一届党委、政府继续以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和谐___为己任,严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要求,紧紧围绕“社会更加稳定、家庭更加和睦、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安康”的总体创建目标,以健全民情恳谈机制为切入点,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打击、防范、建设、教育、管理、改造等各项措施的落实,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创建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咬定一个目标。即确保全年不发生影响较大的社会稳定案件和事件。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把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乡镇经济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几年来,我镇都没有发生影响较大的社会稳定案件和事件。由于紧紧咬定这一根本目标不放松,全年没有发生影响较大的社会稳定案件和事件,全年无刑事案件,确保了一方平安。良好的社会稳定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大发展。一年来,共引进招商引资企业11家,合同资金1.2亿元,到位资金5000余万元,其中7家企业已经竣工投产。二、建好二个“室”。一是综治室。乡镇综治工作的重点是基础建设,根据《上饶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规范化标准》的要求,今年,向各村和社区印发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村级(社区)基础建设规范化标准》,村委会和社区的综治室建设进一步规范,规范化建设的村级综治室由去年的7个增至12个,实现有村部的村综治室全部达标。村民小组明确治安信息员和综治中心户,实现村内村外联动防范。为进一步健全民情恳谈机制,抓好基层综治维稳网络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平定新___,镇党委把基层综治组织队伍(调委会、治保会、信息联络员、综治特派员、综治中心户长)和基层群防群治五支队伍(治安巡防队、综治特派员、治安信息员、治安志愿者、帮教小组)全部纳入民情恳谈两支队伍管理,全镇现有民情恳谈员170名,民情信息员460名,其中村(居)民理事会13个106人,调委会13个53人,治保会13个52人。通过民情恳谈两支队伍,使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创建工作深入民心。据统计,一年来解答群众各种政策咨询700多人次,为民办实事520余件,排查各类矛盾60余起,调处大小纠纷18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100%。三个学校(二个中学和一个中心小学)按上级精神要求,在今年8月份,建起了校综治室,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二是社区警务室。原官溪乡撤消后,边际治安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治安任务相对较重。从这一实际出发,___公安派出所及时调整警力配置,率先在官溪社区居委会建起了警务室,实现公安干警服务工作进社区。落实人员、场所、经费,开展群众咨询和求助、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登记备案、有关人员政审等业务,确保了一方平安。三、开展好三项活动。一是创建“民主法制村(社区)”专项活动。从创建“平安法制家庭”入手,以“人人参与,户户联动,构建平安法制家庭”为目标,[找材料到大秘书网-ˇ大ˇ秘ˇ书ˇ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同时,提倡平安法制家庭“五个一”:即义务参加一次巡逻活动、参与一次法制宣传活动、协助调处一起邻里纠纷、捐助一项新农村建设公益项目以及帮扶一户贫困家庭,以家庭的“小平安”构建全社会的“大和谐”。通过平安法制家庭的创建,加强公民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实现民主法制村创建目标,为村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稳定的经济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健康的青少年成长环境。通过民主法制村的创建,有力促进了平安村(社区)的创建工作。全镇3个社区居委会100%达到民主法制社区和平安社区目标,10个村委会有9个达到民主法制村和平安村目标,达标率90%。二是打击聚众专项活动。由公安机关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以省际边界地区为重点,严防辖区外赌头、庄家流入要地。通过向群众发宣传单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的危害,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建立防范与打击的长效机制,有效地维护了一方净土。三是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专项活动。由综治办牵头,联合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对全镇三个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专项整治,处置校园周边乱摆乱设摊点和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游戏室与网吧。学校配置法制教导员,广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四、立足四个“明显”。一是广泛宣传,群众创建知晓率明显增加。通过创建平安法制家庭、民主法制村(社区)等系列活动,激发了群众的创建热情,使平安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开通民情恳谈网将和谐平安___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创建目标、活动内容、方法步骤、实施方案等在网上公布,使在外创业青年对家乡的创建活动有更好的了解,并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群众创建知晓率达97%。二是多管齐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降低。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建立义务巡逻、邻里守望、纠纷调处、联动防范等制度;扎实有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对疑难、重大矛盾纠纷,坚持“一事一议”,落实调处人员和调处期限,确保效果;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摸清底数,掌握动态,及时发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实衔接、定期排查、日常管控三项制度,实行“一帮一”、“多帮一”,有效预防重新犯罪;完善边际联防协作机制,通过召开联防会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治安防范,及时调解矛盾纠纷,保持边际地区社会治安稳定。全年发生治安案件14件,发生率0.4‰,较上年相比下降15%。三是民情恳谈,群众到县以上部门上访次数明显下降。通过健全民情恳谈机制,落实民情恳谈各项举措,充分整合人力资源,把基层综治队伍全部融合到民情恳谈的两支队伍中来(民情恳谈员队伍和民情信息员队伍),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办事效率。群众

的呼声有了回应,群众的合理要求有了答复;干部到群众家的恳谈次数多了,群众到县以上部门的上访次数少了。全年到县以上部门信访2件,同比下降33%。四是和谐创安,公众“安全感”明显提高。通过创建平安法制家庭、民主法制村(社区)等活动,拓宽创建范围、充实创建内容,注重机制和制度建设,提高创建层次和水平,激发群众创建热情,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公众“安全感”有了明显提高。总之,通过建立健全民情恳谈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创建活动,实现了“五个不低于”,即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率不低于98%,刑释解教安置帮教率不低于95%,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登记率不低于95%,师生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满意度不低于96%,群众对创建的满意度和知晓率不低于96%;确保了“六个无”,即无重大群体性事件,无纠纷械斗事件,无群死群伤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无影响恶劣刑事案件,无赴市以上非正常上访。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8

一、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努力开创经济领域档案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要求。做为档案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同时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档案部门职能,不断加强和拓展档案工作服务经济领域的力度和广度,努力在不断创新中打造档案工作新亮点,开创经济领域档案工作新局面。

1、全力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一是要继续推进小城镇档案馆室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区小城镇建档工作已取得良好开端,下步要在现有基础上按市《小城镇档案管理办法》和全市“村档乡管”会议精神,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使大桥镇综合档案馆整体工作再上新水平,同时要加快桑梓店镇档案馆建馆进程,在加大指导力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协调,力争年底全面完成。二是要整合农业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以镇档案馆为中心,以农业科技站为骨干的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是要开展以规范农民承包合同档案为重点的专项检查活动。各乡镇和村居在土地承包、租赁等活动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与农民签定有关协议、合同,同时有关各方要按档案保管要求,保证协议合同等档案材料的安全,防止在落实合同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水平。近年来,全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区“建设新天桥、实现新跨越”经济建设队伍中的生力军,因此建好民营企业档案,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既是档案部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档案部门深化服务领域的内在要求。在档案进民企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树立档案工作理念,增强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自觉性。对山东百斯特电梯公司等已建立档案工作的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对济南黄老太食品有限公司等几家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将作为今年民营企业建档的工作重点。

3、抓好建立信用档案工作。信用档案是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等进行信用评估的重要依据,要按照市档案局制定的《关于加强信用文件管理意见》的要求,积极协调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建立信用档案,并在逐步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努力拓展信用档案工作新领域。

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把“在服务中谋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落到实处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全区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紧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以“档案工作只有在服务中才能争得地位,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谋求发展”的全新理念找准档案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在确保完成2003年度机关、企事业单位文书立卷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今年我区档案服务与创新工作将力争在以下几个层面取得突破。

1、进一步深化社区档案工作。社区档案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搞好社区档案服务是档案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对社区档案工作要常抓不懈,要在全面完成社区建档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把社区档案工作与各项社区建设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丰富社区档案门类,健全社区档案工作体系,推动社区工作开展。继续完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孤寡老人等特殊需求户档案,更好地为社区困难群众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档案工作平台,指导各街办和社区管好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和健康档案。配合创建文明家庭,开展“特色家庭建档”活动。下半年要在全区评选出10户建档特色家庭参加市百家特色家庭建档评选活动。

2、积极做好就业和社保档案工作。针对全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档案的管理现状,我局将制定有效措施,重点抓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档案的建档管理,为制定就业计划、开展就业培训提供服务。同时加大对农保处等社保机构业务档案的指导和管理力度,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水平,推动全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

3、着力抓好城建档案工作。一是抓好全区重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对列入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城建单位要做好跟踪、监督和服务。二是抓好药山、桥北两个工业园区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工作。具备条件的园区要建立独立档案室,条件尚不成熟的园区要与所在办镇协商,采用代管、代存方式,确保工业园区档案安全。三是抓好城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要充分发挥已有地下管线档案的作用,制定相关措施,强制有关施工单位查阅地下管线档案,减少和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

三、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确保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健康发展

1、把标准馆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近几年,随着档案事业的飞速发展,区档案馆现有库房已远远不能满足进馆档案门类和数量迅猛增长对档案馆建设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区档案局已向区政府提出建馆申请,争取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尽快列入区建设规划。

2、积极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各级档案部门要按照省、市档案局关于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的要求,把档案资源建设作为今年基础业务工作的重点来抓,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档案接收要有新内容。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利用需求的变化,围绕“突出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特色”制定扩大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具体方案,尤其要抓好北园、泺口和药山等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层单位的档案进馆试点工作。二是档案征集要有新重点。要以纪念济南开埠百年为契机,重点做好济南近代以来历史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要突出抓好老城区、老街巷的档案征集工作;抓好反映济南不同历史时期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历史人物及方言等方面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三是机关单位档案收集要有新范围。机关档案室要适应机关职能的转变,进一步修订完善归档范围,在完成常规文件的收集归档任务的基础上,做好部门独立承办或代政府承办的重要工作、重大活动档案的积累、归档工作。四是现行文件的收集利用要有新举措。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并争取将其纳入政务信息公开体系,保证可公开现行文件的及时收集。进一步创新提供利用方式,更好地为领导决策、群众生活服好务。

四、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资源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档案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区广大档案工作者要及时调整思想观念,顺应信息化时展要求,并按照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文档一体化原则、电子文件与纸制载体并存原则、网络安全原则和《济南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

1、努力推进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档案信息网站是实现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基本载体,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年底前区档案局馆要基本建成规范的内部局域网,不断丰富网页内容,力争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开通独立的互联网站,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2、加强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建设。建立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是打好馆藏档案信息化基础的重要一环。为加快完善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区档案馆按照有选择、分阶段、按步骤的思路,力争今年将馆藏主要全宗档案、可公开现行文件等热点档案目录全部输入微机,把现行文件阅览和档案查询利用工作变成便民利民的窗口、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3、做好电子文件归档试点工作。电子文件归档是新生事物,各级档案部门要在认真学习国家档案局《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区档案局将挑选1到2个电子文件收集保管较好的单位进行归档和接收进馆的试点工作,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开。

五、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档

档案事业要发展,干部队伍是关键。全区各单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要求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法律法规意识和政治业务素质,为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档力度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1、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按照全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今年要重点抓好“一个学习”、“两个培训”、“三个宣传”。“一个学习”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政治理论的学习;“两个培训”指档案基础业务培训和档案信息化培训;“三个宣传”指要做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修订后的《山东省档案条例》和《山东省档案管理年度考核办法》的宣传。通过以上的学习、培训和宣传,要使全区广大档案工作者做到政治理论水平有大的提高,档案业务能力有明显加强,法律法规意识有新的提升。同时要将政治理论的学习、法律法规的学习、档案业务培训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力求以档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依托,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以法治档力度,进一步完善持证上岗制度。依法管档用档,是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单位要把依法治档意识贯穿工作始终,注重依法治档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做到融档案执法与业务建设之中,切实保证依法治档落到实处。同时与区人大、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继续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每年下半年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要做为一项常规工作,长抓不懈;要结合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情况,实行档案执法检查通报制度,对严重违法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要依法严肃处理。同时要按照《山东省档案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大持证上岗培训力度,全区在职档案人员一律严格遵守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凡是未取得“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能从事档案工作。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9

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的严峻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深入推进“一案三制”为抓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狠抓应急管理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妥善处置近些年发生的各类各级突发事件,自治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一)注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着力加强全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2005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原有的政府总值班室合并,机构升格为办公厅内设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应急管理工作和总值班工作。2011年4月,为加强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自治区编委又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服务中心,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12个盟(市)及2个单列市分别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部分旗县也根据当地的实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进一步规范了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应急预警、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重特大突发事件制度,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水平,健全突发事件报送系统、广泛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成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等。

(三)深入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预防准备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大力加强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从数量、质量各方面逐步深化。截至目前,全区共编制各类预案2.8万余件,全面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从201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正在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注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卫生、气象、地震、水利、地质灾害、环境、森林防火、传染病疫情、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14年4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守好祖国边疆要强化应急处突准备,按照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强化综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尽快平息事态,控制局面。”为自治区下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不断做实做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水平。

(一)要突出共同参与,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和各层各级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要强化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良好对接。要根据我区的实际,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模式,全面落实与强化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理顺应急委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理顺应急办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适当提升办事机构规格,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提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的力度。在大力整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组织规范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类主体的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协助人民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二)要突出依法治理,着力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现代治理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应急管理也要实现依法进行,内蒙古自治区下一步要将法律规定和地方民情相结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条文中的原则性规定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加强该法的可操作性。应及时制定该法的实施细则或出台相关条例,将应急法制落到实处。要更加明确权利主体、内容以及细化责任,要对突发事件应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应急处置和救助分工,要加强事后责任追究,要对应急处置和救助措施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如细化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应急资金的调配与使用、应急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应急责任的归属、信息报送的时限等。

(三)要构建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完善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不是单兵做战,要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汇聚合力,力求快速高效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立足“大应急”,构建“大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分析机制,实现预警预测工作常态化,对可能引发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狠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信息报送网络的建设,按照标准与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处置职责。要完善应急会商机制,提升合成作战的能力。要以应急政务信息公开创新为要求,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尊重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及时向公众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类真实可靠的信息。要立足地区联动机制,实现突发事件的联防联控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跨界处置、联合演练、资源共享方面切实开展合作。

法治社区建设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以全区“七五”普法规划为统领,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东川的新要求,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培育法治文化,建设“三美东川·创业铜都”。

二、工作目标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区公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内容上,关注城市化、信息化、民生化以及发展需求,服务中心工作;形式上,注重法治理念的传播、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法治文化的熏陶,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效果上,通过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工作内容

(一)普法重点内容

1.大力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宣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宣传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党内法规建设的生动实践,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重点学习宣传《谈治国理政》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2.大力宣传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是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区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重点宣传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的最根本保证,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等宪法基本内容。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宣传宪法宣誓等制度。二是大力宣传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就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三是大力宣传国家安全、保密和公共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宣传禁毒防艾、缉枪治爆、反恐、反、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消防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国家意识、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重点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四是大力宣传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网民依法规范网络行为,促进形成网络空间良好秩序。重点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3.大力宣传党内法规。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新形势新要求,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规党纪以及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重点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问责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健全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工作机制,提高“七五”普法规划执行力。一是要健全各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充实力量,明确工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组织构架,确保各单位普法机构更好地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督查社会普法教育实施的职能作用。二是完善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国家机关履行普法责任,在对本系统做好普法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所涉及所执行的法律法规。三是推动落实“谁主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各行业、各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和特定群体的法律需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发挥组织人事、教育、农业、工科信、工青妇等部门在普法教育中的职能作用,共同做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2.把脉公众法律需求,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精准研判。借助诉讼、调解、等社会纠纷调处平台,运用各类司法、执法服务窗口,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多渠道、多部门、多领域采集需求信息。根据汇总采集的数据信息,分析群众法治需求的规律和趋势。二是精准供给。要分类确定学法内容,明确内容、形式,分类施教专门法律知识。依托云南省国家公务员网络在线学法考试系统,在政府和普法对象之间搭建“网上网下、线上线下”有效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化手段,实现公共普法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政府购买法治宣传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促进各类社会组织有针对性提供服务。三是精准评估。以自我评估、群众评估为评估主体,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调研、定期回访为主要方式,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3.以特色品牌为引领,提高“法律六进”的生机与活力。一是启动实施法治宣传品牌工程。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中心工作,挖掘教育、医疗、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工作面的法治宣传品牌,突出创新,加大宣传力度。二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法律六进”的深刻内涵,强化“法律六进”的主体职责和义务,根据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的不同实际,不同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普法路线图”。三是量化工作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考核,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资源集约、力量集中、优势集聚,形成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长效机制。四是主动依托村(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将法治元素直接导入村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中,把社会普法教育工作与基层党的建设、群团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使普法工作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之中,形成群众带动群众、群众影响群众的生动局面。

4.健机制求实效,推动四类普法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新常态。一是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在年度考核述职中加入述法内容,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党委(党组)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积极组织党委(党组)开展学法活动,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2次,带头讲法治课不少于1次。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为党校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的必训内容,保证法治培训学时和培训质量。推广应用全省国家工作人员网络在线学法考试系统,开展日常学法和年度普法考试,建立健全个人学法档案。二是寓教于乐,培育青少年的法治信仰。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习惯。充分利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和互联网,组织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法治社会实践中激发青少年学法兴趣,培育法治信仰。三是培育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员树立诚信守法意识。工科信、工商联和商会、协会要通过本单位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和相关新闻媒体开展专题法治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入企入商会、协会活动,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律师等法律专家,就本地非公经济组织经营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法律问题,开展专题法治讲座或以案释法;组织律师与当地商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对接活动,增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四是运用法治方式,构建民族和睦、宗教和谐。建立完善宗教教职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注重从宗教教职人员中选拔培养普法骨干,积极引导和推动宗教教职人员向信教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提升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拓展、丰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内涵,在开展传统“法律六进”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法律进少数民族聚居区”“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形成常态化机制。

5.打造法治文化平台,提升法治宣传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一是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各单位、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法治文化宣传栏等法治文化设施,推动法治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融合、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互补,通过诠释法治精神、讲述法治渊源,让老百姓感受法治的力量。二是借助普法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兴媒体进行普法宣传。三是加大重要时间节点宣传力度。以“3.8维权”、“3.15消费者权益日”、“安全生产宣传月”、“6.26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法治宣传日(月)为契机,深入社区、街头、农村等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把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尊法的氛围营造得更加浓厚。四是打造法治宣传公益广告。各部门、各单位要依托各自职能资源,打造法治宣传公益广告,可以通过车站、广场、公园等场地广告栏、小区长廊、街道灯箱等设施进行深入人心的法治宣传,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

6.建立“以案释法”工作长效机制,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一是建立典型案例筛选制度。法院、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司法行政机关要精心筛选具有重大典型教育意义、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身边的案例、典型的案例、成熟的案例、针对性强的案例作为释法重点。二是建立以案释法媒体传播制度。法院、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协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以案释法中的传播作用,推动落实新闻媒体的公益普法责任。三是建立以案释法宣讲制度。法院、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司法行政机关要选择司法实践中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案例,发挥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法律顾问、法治副校长的作用,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开展送法进课堂、送法进宗教场所、送法进企业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各类普法对象宣讲典型案例、解疑释惑。四是建立以案释法整理编辑制度。司法、执法部门要编辑民商事、刑事等司法典型案例和涉及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征收、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五是建立以案释法新媒体宣传制度。法院、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在微平台上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切实把法治宣传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

7.以“法治创建”活动为抓手,促进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的有机统一。一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有序推进法治创建活动的新路子、新视角,加大“法律六进示范点”、“法治文化示范点”、“法治主题公园(广场)观摩点”和“法治企业”创建工作力度,重点培育一批活动开展扎实、成效明显、亮点突出、示范作用强的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和单位,以点带面,将法治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掀起法治建设的新高潮。二是要继续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在申报创建新的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基础上,按照《昆明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动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对近年来已经创建成功的民主法治村(社区)进行复核,加强动态管理。

8.寓法治宣传于法律服务中,不断探索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思路。一是充分发挥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法治宣传职能作用。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站)、人民调解组织、司法鉴定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要密切配合全区深入开展的“法律六进”活动、“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结合实际有效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二是要建立法治宣传与司法执法、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特殊人群管理等部门的情况通报、业务联动机制,实现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理“一体运作”,推动前置性普法、针对性普法、防范性普法,使每一个司法执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案件的办理过程成为生动鲜活的法治宣传教育过程。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2017年度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任务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准备阶段(1—2月)。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本单位、本部门的2017年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确定本单位、本部门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对象,做好准备、发动工作,并于2017年2月28日前报区普法办(区司法局宣教科)。

(二)组织实施阶段(3—9月)。区普法办组织全区普法骨干、联络员参加市普法办举办的全市普法骨干、联络员培训。各单位、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法律六进”及各类法治宣传和法治创建活动,排除普法盲区,力求法治宣传工作不留死角。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按照“七五”普法规划的安排,党委、政府将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区普法办将制定东川区普法工作考核办法,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年度法治宣传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请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承担的职责任务,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普法工作的全面贯彻落实。

五、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机制,把这项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确保“七五”普法规划科学合理、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