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1:52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1

2012年上半年报业广告同比负增长

首先,根据CtR最新的《2012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中国市场传统媒体广告按刊例价计算,上半年同比增长仅为3.9%,创5年来的新低。其中,电视同比增长5.3%,杂志同比增长10.0%,电台同比增长11.5%,户外同比增长2.4%,报纸同比增长-6.3%,为唯一负增长的媒体行业。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剔除刊例价的影响,上半年报业下降的速度会更大,基本会达到-15%,具体见表1。此外,根据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和相关市场数据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传统媒体广告5月增幅8.4%,6月增幅6.8%,表明传统媒体广告增速不仅同比下降,而且环比也下降。

表1:2012年上半年中国广告花费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CtR媒介智讯2012.1-2012.6

其次,根据慧聪研究报告,2012年1~5月份全国报纸广告按刊例价计算为3978023.76亿元,下降5.10%。排名前10位的报纸除南方都市报和北京青年报出现增长外,其他都呈下降状态。具体见表2、表3。

表2:2012年1~5月份平面媒体刊例广告市场总量

资料来源:慧聪研究

表3:2012年1~5月中国主要报纸月度累计广告收入

资料来源:慧聪研究

上半年报业广告同比负增长的原因

首先,影响广告业的诸多因素增速趋缓。一是我国GDp同比增速下滑,直接影响了广告的投放。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而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出现环比趋缓现象。二是作为党报广告投放大户的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增幅在放缓,也直接影响了广告的投放。2012年1~7月,全国财政收入744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727亿元,增长11.6%,但是增幅同比回落18.9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调控、汽车限购等因素导致报纸广告投放额度最大的两大行业低迷,更是直接影响了报业的广告收入。

其次,新媒体的冲击和替代是根本性原因。在传统媒体广告下滑的情况下,新媒体的广告收入依然全线飘红,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根据上市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四大门户网站新媒体广告收入之和为24808万美元,同比增长25.43%;再加上百度和凤凰新媒体的广告经营额,和为94568万美元,同比增长59.49%。具体见表4。

西方发达国家的事实,证明了传播技术的革命是报业快速衰退的根本原因。截至2011年底,美国、日本、加拿大的新媒体广告收入已经超过报纸的广告收入,英国的新媒体广告收入已经超过电视的广告收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媒体采取的是管制很少、自由竞争的管理方式,如果认为我国对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和管制方式是报业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没有办法解释西方发达国家报业的衰落,因此,传播技术的革命是报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第三,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重大缺陷等因素是传媒业发展趋缓的深层次原因。一是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一般来说,第三产业越发达则广告市场规模越大,而2011年我国的三种产业比重分别为10.1∶46.8∶43.1,而目前一般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多超过70%,美国更是高达近80%。二是近期我国处于经济周期的谷底,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三是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由于老年人的消费层次较低,对广告投放的拉动作用小,这就会直接影响广告业的发展。四是内需不足。厂家在投放广告时是和其销售额直接挂钩的,内需不足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广告业的市场规模。2011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3919亿元,只占GDp的39.00%。

我国报业未来发展趋势

1.报业广告的市场份额快速下降

一方面,我国报业广告经营额从1983年的0.73亿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469.45亿元,增长了642.08倍,但是仍然远远低于我国整体广告市场的增速(增长了1334.71倍),最高增速出现在1993年,但2005年之后,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报业广告经营额占整体广告经营额的比重在1985年达到最高点(36.36%)之后,逐步下降为2011年的15.02%,市场份额下降了58.69%。具体见表5。

2.2012年新媒体广告将超过报纸广告

2008年新浪的广告收入已达25850万美元,约为人民币17.5亿元,逼近全国广告额最大的广州日报(2008年广告按刊例价计算为22.06亿元),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里程碑。根据互联网上市公司财报而统计汇总的广告数据显示,2009年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广告收入由12.2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1.75亿美元,增长了2.4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4.39%,再加上淘宝网和谷歌中国的广告收入,2011年的广告收入达到387.55亿元,如果把全国所有的互联网广告收入都统计在内,估计广告收入会超过430亿元。考虑到互联网上市公司近两年超过80%的复合增长率,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的增速应该能超过50%,则2012年的互联网广告收入会达到645亿元,将会超过报纸而成为第二大广告媒体,并进一步缩小和广电业广告的差距。

此外,新媒体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远远高于报纸。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资料,2011年全国报纸利润总额为98.61亿元,而腾讯2011年的利润总额为102.248亿元,腾讯一家的净利润已经超过整个中国报业的净利润。百度2011年的净利润也高达66.4亿元。

3.报业衰落的几个阶段及主要特征

结合国际报业发展的实际,我国报业的衰落将会分为增速趋缓、轻度衰退和全面衰退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增速趋缓阶段。在这个阶段,报业整体广告经营额的增速趋缓,低于我国广告经营额的整体增速,优势报纸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速,而弱势报纸增速较低,优势报纸和弱势报纸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报业整体目前已经处于这一阶段,而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个阶段会保持一段时间,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报业整体上仍会有较高的增速。

其次是轻度衰退阶段。在这个阶段,报业整体广告经营额下滑,出现负增长,报纸之间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优势报纸大幅度蚕食弱势报纸的市场份额,但是优势报纸的增速仍然不高,而弱势报纸则呈现较高的负增长态势,甚至会出现经营不下去的情况。目前,美国已经处于这个阶段,而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的报业市场也即将进入这一阶段。

第三是全面衰退阶段。在这个阶段,整个报业行业面临颠覆性的下滑,优势报纸也难以为继,弱势报纸基本上关门大吉。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2

经过遴选,研讨会总共安排学术报告25个,报告内容涵盖了农业半导体照明科技问题、LeD植物工厂、农业照明光源与灯具、现代农业照明应用效果、智能照明装备、光质生物学、光测量和光健康等方面,研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热烈地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半导体)照明的概念、发展现状、国家需求、重大意义、应用潜力、产业发展动力、产学研结合方式等制约农业照明发展的重要问题,指明了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拓展并做实了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发展的链条,研讨成果对推进现代农业照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7月18日上午开幕式上,农业照明委员会理事长杨其长研究员和北京照明学会秘书长王晓英研究员先后对大会的召开致辞。随后,杨其长理事长做了题为《LeD植物工厂应用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植物工厂”的背景、概念、关键技术、功能拓展、主要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植物工厂的发展思路,重点解析了LeD光源在植物工厂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随后,华南农业大学刘厚诚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宋昌斌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姜闯道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崔锦教授、复旦大学点光源研究所陈育明副教授等人陆续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主题。中国之光网Ceo洪兵先生专题介绍了中国照明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代表也依次穿插做了精彩报告,介绍了各自的农业照明新产品、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7月19日上午,首个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刘文科研究员带来,报告题目为《设施园艺半导体照明研发中的科技问题》。刘文科研究员在报告强调了农业照明在应对雾霾等恶劣天气,以及在调控完全人工光农业生产(如植物工厂等)的必要性及重大作用,提出了农业照明和农业半导体照明的定义与特征,指出了农业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及其复杂性,并系统总结了农业照明研发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3

关键词: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分析

2012年8月,美国市场调查公司(HiS,下同)了有关中国智能手机2012年上半年市场宏观调查报告。报告称,三星电子的出货量据榜首,占市场份额的20.8%。依次是联想、酷派、华为、诺基亚,而中兴、苹果未进入前五名(见下表),HiS作为全球知名权威的市场调查公司,其报告给我们分析市场走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HiS的报告指出,2012年上半年四大国产手机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品牌(即所谓的“中”、“华”、“酷”、“联”)出货量大幅攀升,占市场整体份额近40%,超越苹果、HtC等众多国外品牌。同时,几家海外重点厂商品牌却表现欠佳,市场份额大幅减少。其中,索尼移动通信的份额仅为3.5%、排名第8位;HtC的份额为3.2%、排名第9位;LG电子的份额为0.7%、排名第15位。

此外,HiS在报告中还预测,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出货量“将由2011年的6700万部增至2.4倍的1.6亿部,其中支持tD-SCDma的智能手机为2800万部”。并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今后五年将扩大至约10倍。”

HiS公司的数据虽然是基于对中国整体手机市场的宏观描述,但这一趋势一定程度在深圳华强北手机销售业绩上得到了印证。

近年来智能手机发展迅猛,以时尚和多变功能渐入人心,特别是对年龄层在35岁以下是消费人群而言,大有取代传统功能机的趋势。从局部来看,2012年,位于深圳华强北的桑达电子通讯市场飞利浦专卖店的手机销售分类,智能机销量从年初的17.4%,上升至8月份的43.8%,而功能机则相应下降。销售比例虽仍未超过50%,但销售趋势已说明了问题。从智能机的消费群体来看,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75%以上。在价位上,尽管智能机基本仍处于每台1500-4200元的档次,功能机则处于400-2000元的档次,但销售比例的变化,从局部微观市场印证了HiS的调查报告。随着智能机总体价格的下降,预计销售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大。

据HiS对全球手机出货量的最新宏观预测,201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全球手机出货总量的54%,首次突破手机市场份额总量的一半。智能机的爆发性增长加剧了功能手机市场的萎缩,手机市场重新洗牌在所难免。作为手机销售平台的通讯市场,也将面临转型的巨大考验。从微观上看,华强北手机商家只有及时调整布局,引导商家更新换代,才有可能在未来市场发展中有一席之地。

1.手机市场面临新的变局和挑战

HiS预测的2013年全球手机市场中将有超过一半的产品为智能手机。统计数据显示,功能手机2012年的出货量为市场总量的41%,较2011年的46%有所下降,预计该比例将于2016年进一步降至28%。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成熟和价格不断下调,型号款式增多,将推动低端智能手机的销售增长,同时还将推动中高端智能手机的销售增长。HiS的专家预测,“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在未来的几年中继续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将于2016年占到手机市场总量的67.4%。

智能手机时代已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从深圳华强北手机市场的局部悄然变化可见端倪。据工信部电信管理局透露,2012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1.46亿部,占整体手机出货量的51.9%,已超过功能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最新数据,第二季度,中国的手机出货量达到8700万部,其中51%(4440万部)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iDC的预测则称,今年底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目前中国市场上售价1000-2000元之间的智能手机已经多达数百款,性能都很优异。“智能手机支持更多应用,而且价格也不贵。”飞利浦手机制造商主管销售的吴宣宗副总日前在谈及飞利浦手机销售趋势时,也肯定了这一点。据吴总介绍,自5月份开始,3G智能机和2G功能机的销量占比基本维持在6:4(见附图),说明3G智能机已经开始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手机产业的转折点已然到来,智能手机价格逐渐走低的趋势已成必然,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也将大势所趋。

2.手机智能化加速厂商竞争升级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统计数字显示,在2012年7月的国内手机市场中,国产手机占据了八成市场份额。与2011年同期相比,中、华、酷、联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上涨,中兴第二季度销售491万部,占市场份额7.39%;华为销售561万部,占市场份额8.44%;酷派销售398万部,占市场份额5.99%;联想销售583万部,占市场份额8.77%。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产手机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在市场利益的引诱下,竞争也日趋激烈。今年以来,国内手机制造商百度、小米、阿里巴巴、盛大、奇虎360等互联网企业也争先试水智能手机,且无一例外走低端路线。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智能手机领域,扩大了用户的选择范围,也加剧了竞争。山寨手机厂商也改变思路,尝试着向正规品牌转型。深圳华强北山寨手机虽已走向衰落,但曾经的山寨商家再次利用价格优势出现在市场。山寨手机厂商的转型也将进一步加快智能手机低价化的步伐使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探。

3.智能手机压境之下,传统厂商面临艰难抉择

智能机的步步紧逼,让功能手机节节败退。对于传统手机厂商而言,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这些手机厂商多在功能机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积累,但在智能手机的大浪面前或者创新不足,或者裹足不前,或者发展滞后,一旦智能手机时代全面来临,在传统市场的积累反而会拖累其发展。

在华强北手机市场乃至整个中国市场上大量不知名的小品牌手机厂商也面临同样的命运。随着智能机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功能机靠低售价以及奇特造型来吸引眼球的生存空间也将进一步缩小。若想改变,这些厂商先要从旗下产品、工业设计能力和对生态链的掌控这三方面入手,实行精品化战略,打造自有品牌影响力。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通信消费群体,也拥有世界上最全面、最广泛覆盖的手机需求,智能手机虽然强大,但在外观、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却不如功能手机。只要细分得法,庞大的功能手机消费群体,仍将给手机制造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在智能手机当道的时代,那些固守或新进功能手机市场的传统手机厂商们,无疑将日渐式微,传统厂商如何实现自身发展定位的平滑过渡成为关键。而如何与产业链各方展开合作?如何在成本、专利等方面突破?如何拓展营收领域?要不要涉足应用商店等陌生领域?这些都将是传统厂商不得不面对的命题。

总之,手机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功能手机虽尚有生存余地,但已难成气候。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找到未来通讯领域发展正确道路的必由之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对手机制造商、销售商直观重要,也对搭建销售平台的通讯市场生死攸关,而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也正是本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4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的《2007~2008年度中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中称,在经历了2006年的衰退之后,国内品牌手机的出货量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国内品牌手机的出货量达到48%,占据中国手机市场半壁江山。

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手机企业共生产手机5.49亿部,比2006年增长了14%。其中,国内市场出货量达到2.4亿部,同比增长23.5%。一组组数据告诉人们,我国手机市场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而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几年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报告还指出,在摩托罗拉(.cn)、索尼爱立信(.cn)等国际手机巨头市场排名下降的同时,天宇朗通作为国产手机出货量2007年跻身前三名。

这确实应该庆贺。面对以诺基亚(.cn)、三星(.cn)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强势竞争,国产手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的实力已是不容小觑。

不过,还有一组数据也须看一看。去年巨亏8.1亿元的夏新(.cn)今年上半年亏损近4亿多;而一度被称为国产手机老大的波导,其日前公布的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波导股份销售收入约为12.92亿元,同比下降39.32%,净利润亏损2208.64万元;此外,东信、熊猫电子()都不尽如人意。

国产手机一方面出货量几近一半,一方面却出现严重的亏损,看似一正一负自相矛盾,其实并不难理解。国产手机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中,有不小的比重来自于山寨机。

关于山寨机的是与非,一直颇受争议。但不论功过与否,种类繁多的山寨机确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和难以置信的低价大举进入手机市场,给国产手机市场带来了冲击:不仅破坏了国产手机的“生态平衡”,也造成正规军在价格上处于弱势。

但山寨机的“搅局”仅仅是“内忧”,来自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压力始终是国产手机独挡一面的威胁。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较,国产手机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缺少中坚力量,这是国产手机的软肋。从《2007~2008年度中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中能够发现,国内手机企业的排名出现了轮换现象,昔日国内品牌的领军人物,如联想(.cn)、CeCt等在2007年的出货量呈下降趋势,而2006年以后进入手机市场的一些企业,如金鹏、江苏高通和步步高等后来居上,跻身国内手机市场前20名。没有具备足够实力的中坚力量,便无法从高处带动其他国产品牌,最终国产手机的整体实力止步不前。

从产品层面上看,国产手机虽然已经拥有一些独立开发能力,但其核心软件和手机芯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着进口,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国产手机厂家推出新机型的速度总会比国外手机慢半拍,国产手机在消费者心里成为了国外手机的“跟从者”,而这种印象将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5

2010年出现的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有范围广、强度大、致灾重的特点。

全球变暖惹的祸?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已经观测到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热带气旋强度在内的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和强度发生了变化,未来将有可能出现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尤为突出,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热浪事件更是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年年都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如欧洲极为罕见的在2003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接连出现高强度的高温热浪。美国在过去的近10年内出现的创纪录的高温天数是创纪录的低温天数的两倍以上。

2010年在全球各地出现的高温热浪、洪涝灾害事实似乎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ipCC的评估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繁出现?

以气温的变化为例,如果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从概率论上来讲,在平均温度处的天气气候状况出现的概率最大,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端偏冷或极端偏热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更小。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该地气温的平均值增加了,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也可能会频繁出现,破历史纪录的极端高温等极端事件也有可能会发生。如果气温变化的波动范围保持不变,则这种情况下偏冷天气出现的概率会减小,不大可能出现极端偏冷天气;但如果气温变化的波动范围也增大了,那么极端偏冷天气仍然有可能出现,只是出现概率会比以前减小。

对于强降水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从气象学原理上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分蒸发加大,致使水循环速率加快,导致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现,这就有可能增加大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的频率。另外,由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耗损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质疑之声

虽然大多数的科学家都非常认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仍然有一些科学家对ipCC评估报告提出质疑。

首先,一些科学家质疑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不是仍然存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2010年入冬以来北半球的北美、欧洲和东北亚等地气温异常偏低,冰雪灾害频发,这使得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已经停止或发生了逆转,未来全球气候甚至可能会转而进入一个微冰河期。根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10日的报道,包括气候学家拉蒂夫(Latif)在内的多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宣称,英国当时的异常严寒天气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冷趋势的开端;目前全球气候已经进入了一个“寒冷模式”,全球气温将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至少会持续20~30年。由于海洋中的海水温度变化具有60~70年左右的自然循环周期,他们认为海水温度的这种自然变化可能对全球气温形成比预期要大的影响,海洋的周期性变冷可能会抵消一些全球变暖的效果,这可能导致对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变暖效应的抵消,使全球变暖的趋势停止。

其次,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才是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并不能解释观测到的全球变暖。他们认为,ipCC报告中气候模式所显示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和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是通过调整计算机气候模式中的物理参数得到的,但这些物理参数的调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相关性并不高,因此也不能支持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温度变化的结论,如20世纪40年代之前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并不迅速,但全球气温却存在_个变暖阶段;1940~1975年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迅速,但这一时期的温度却在下降。ipCC的评估报告则认为,工业化革命以来太阳活动造成的直接辐射强度要比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小一个量级,太阳活动在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很小。ipCC认为,如果仅考虑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作用,气候模式无法模拟出20世纪中叶以后的全球变暖;只有同时考虑了自然因子和温室气体的作用,才能够模拟出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从而证明了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由于ipCC得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证据来自于计算机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因此还有一些科学家对计算机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计算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气候模式没有考虑太阳变暗和变亮的影响,如1985年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全球变暗),1985年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全球变亮)。但是,当前的计算机气候模式对此并没有考虑。第二,气候模式不能真实地模拟云和气溶胶的作用。各种不同模式的模拟结果之间之所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模式对云的处理和云参数化方案的选择不同。由于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这使得北半球比南半球分布着更多的硫酸盐气溶胶,从理论上讲由于气溶胶的“阳伞效应”使得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回太空,因此北半球的变暖幅度应该比南半球更小,但观测结果恰恰相反,北半球的变暖幅度远高于南半球,这说明气候模式所模拟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纬度分布上的观测结果并不一致。第三,气候模式对区域尺度方面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对区域尺度上降水变化的预测非常差,有时不同的气候模式对同一区域降水变化的模拟结果可能会完全相反,因此不能依靠计算机气候模式对区域气候变化进行可靠的预测。第四,计算机气候模式也不能解释许多

观测到的气候特征,如极区温度变化,特别是南极的温度变化趋势与理论计算值不符。

全球变暖仍将持续

事实上,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并未停止或逆转,未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由于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式上升的,人们平时所感知到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气候的趋势性变化与年际、年代际波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在全球气候以变暖为总体特征的变化趋势下并不排除在个别区域或个别时段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例如,过去近百年来我国的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1℃,但同期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四川东部和重庆等地)却降低了0.45℃。又如,2010年4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76℃,为1880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但我国陆地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2℃,是1961年以来的最低值。因此,应当从全球范围和长时间尺度上来科学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变暖并不意味着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一定要一年比一年高,也不意味着地球上所有地区同步发生同样幅度的变暖现象。在全球气候呈现总体变暖的趋势下,在个别地区仍然会有可能出现个别较冷的时间段,但出现的次数会更少,冷的程度也不会那么剧烈。例如,2009~2010年的冬季,由于北极地区异常偏暖,暖空气进入加拿大,将冷空气向南推进,加拿大人度过了一个暖冬,但美国大西洋沿岸地区的天气则变得极端寒冷多雪;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地区则炎热得异乎寻常。因此,虽然个别地区或个别年份都有可能经历最冷或最热的天气,但作为一个整体,全球气候在最近的30年里一直沿着持续变暖的趋势在发展。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最新观测资料,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的这3年(2007~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也都处于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最暖10年之列,2010年3~6月是1880年以来最暖的几个月份,其中2010年6月是1985~3月以来连续第304个比20世纪平均温度偏高的月份。从今年的观测事实来看,2010年很有可能是1850年以来最热的年份。

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仍然在以每年2个ppm左右的速度增加,2010年6月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392ppm;并且,由于海洋的热惯性作用,即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能够保持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的气温仍然会继续上升。

难以准确预测的气候变化

大家都知道,在天文学中像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是可以提前很多年就准确预报出来的,在海洋科学或水文科学中像是潮汐、洪峰等水文现象也可以提前作出准确预测,但对气候变化,人们却很难提前准确预测,只能预估出一个大致的趋势。

这是因为,在天文学中,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是都可以作为一个质点来处理的,这些质点之间仅通过万有引力发生作用,万有引力的大小又仅取决于它们本身的质量和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因此,决定这些质点运动状态的控制方程就非常简单,提前很多年就可以准确预测它们的运动状态。海洋中的海水流动虽然不能简单地作为质点来处理,但海水的运动也是遵从流体力学原理的,在已知的外力(如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也是容易预测的。

大气的运动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大气从本质上看也是流体,但它是气体,气体是可压缩的(遵从气体状态方程);大气的组成中除了成分相对稳定的氮气、氧气等气体外,还有状态多变的水汽,水汽在大气中存在多达几十种的相变方式,通过不同的相变来成云致雨,这些都决定了大气运动状态的控制方程组会非常复杂,再加上大气所受到的外力也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此人们不可能通过风洞或水槽之类的实验设备来研究气候变化,只能通过计算机气候系统模式来模拟和预测。

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来看,计算机气候系统模式是最重要的气候预测和预估工具,气候系统模式本身以及利用模式来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都是可靠的,但却难以提前对气候变化作出十分精确的预测。

因为气候系统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混沌系统,这决定了它的运动状态存在一个可预报的时间尺度,超过这个时间尺度之后,由于混沌系统内非线性的误差增长会超过初始信号的强度而使预测结果失去意义。发现大气具有混沌特性的洛伦兹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南美的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其产生的气流扰动经过放大,最后会引发纽约的一场风暴。也就是说,即使初始误差很小,这个误差经过非线性放大,最后也会达到惊人的地步。

另外,对于混沌系统的预测同样具有不可重复性,即使是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采取同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最后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会完全相同的。这好比一个人在高山上滑雪,虽然他每次都是从山顶的同一个位置滑下来,但到达山底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

此外,地球的大气还受到大气以外的其他因子变化的影响,这些系统目前并没有被我们很好的认识,因此,在气候研究和模拟中要对未来气候状况作出像日食、月食或潮汐预报等那样精确的长期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让时间来检验

2010年2月23日,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了一份关于围绕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争论的声明,声明认为ipCC评估报告反映了当前对有关气候系统、演变过程以及未来预估的科学认识,肯定了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最全面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结论。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也刊登了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发表的公开信,信中对ipCC的评估结论给予明确支持,并指出科学结论总会有某些不确定性,科学永远不能绝对地证明任何事情;但最近的这些事件丝毫没有改变有关气候变化的根本结论。

气候变化是一门科学,其正确与否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这让人们想起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个故事,据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100个教授签名联合反对相对论;爱因斯坦知道后说:如果能证明我错了,一个教授就足够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也将会成为检验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论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尽管如此,面对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需要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

相关链接

“全球变暖”35年

35年前,也就是1975年8月8日,美国著名的气候学家、地球化学家华莱士・布勒克教授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我们是不是处在全球变暖的紧要关头?”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预测,地球即将转入由于二氧化碳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期。这篇文章的发表正式宣布了“全球变暖”概念的诞生。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6

关键词:有色金属;行业;经济态势

中图分类号:F42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32-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迅猛的发展。在这个建设发展过程中,有色金傩幸担ㄒ韵录虺啤氨拘幸怠保┦俏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实际上,由于有色金属的基础材料和战略物资地位,本行业的产业发展又与国家的基础建设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都有很高的相关度,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有色资源工业,增加贵重有色金属储备作为重要的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行业爆发式的发展也带来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当下“十三五”建设阶段,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办法,以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2015年11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成就展”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以下简称“本协会”)会长陈全训指出新世纪以来本行业“产业规模包括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第一”,在技术研发领域、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以及国际经营能力方面也都有了巨大成就[1]。但与此同时,多位业内人士表达了对行业发展态势的担忧,如张培良指出:“供应过剩、需求疲弱、企业亏损,是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面对的残酷现实。”[2]李天恩认为:“过去十年以规模促发展,重产量轻质量,忽视技术的粗放型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有色金属市场泡沫式繁荣景象。”[3]两人对2016年的发展趋势分别做出了“有望触底回升”和“企业亏损面将继续扩大,短时间内难以回暖”的预测。

2016年7月,本协会了《上半年有色金属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简述》,简述指出:“今年以来虽然有色金属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尤其是行业企业利润由下降转为增长,但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回升的压力依然较大。”[4]同月布的《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及对下半年预测》对行业运行的基本情况定位是“生产平稳、市场稳定、效益好转、资金困难”,“产业运行底部已经形成,但回升的动力依然不足,并存在短期回调的风险”,初步预计三季度及下半年“有望继续保持稳定的运行态势”,但仍然面临前期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价格动荡等几个方面的问题[5]。

以上现状,也反映在最新公布的若干数据中。由张凌洁执笔、本协会与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联合制作的《8月份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月度景气指数报告》中,8月份该景气指数“为23.2,较上月回升2.0点,……初步判断,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近期在‘偏冷’区间持续回升,呈现筑底趋稳的态势”[6]。实际上,报告所列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的景气指数中,今年7、8两月是仅有的两次超过20的月份,去年11月该数值竟低至10.8。而报告所列《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趋势图》中,2012年后,该指数长期徘徊于15~30之间的“偏冷”区域,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更是长达半年时间运行于数值15以下的“过冷”区域――对比鲜明的是,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传导而致2008―2009年指数的最低点也未曾跌破15这一“偏冷”的下限数值。由莫欣达执笔、本协会的《8月份中色铝冶炼产业月度景气指数报告》中,8月份该景气指数“为33.32,较上月回落0.11点,位于‘偏冷’区间上沿”[7]。该指数2012年起也是多年运行于20~35之间的“偏冷”区域。与之相近的同期的另一大支柱产业领域――铜的8月份中色铜产业景气指数也是“仍处‘偏冷’区间”[8]。

上述三份报告中也各自提供了“先行合成指数”――该指数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先导作用与预示意义,由m2(广义货币)、发电量、汽车产量、LmeX指数(伦敦金属期货指数)等7个指标构成的有色金属行业先行合成指数为78.9(“2005年=100”),虽较上月增长1.9,但由于其数值增幅趋于平缓,所以,“预计短期内有色金属产业仍将继续维持在‘偏冷区间平稳运行态势。”[6]由m2、电力电缆、Lme铜结算价等6个指标构成的中色铜业先行合成指数“自2016年4月起逐月小幅下降”,持续下降“表明未来铜产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铜产业将持续在偏冷区间运行”[8]。而由m2、发电量、Lme铝结算价等5个指标构成的铝冶炼行业先行合成指数自2016年5月以来“逐月回落,2016年8月为70.03”[7]。这同样也预示着铝冶炼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二、有色金属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本行业的长期偏冷区间及上行艰难的局面,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2016]42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42号文件”),简明扼要地指出本行业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结构性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等,背后的影响因素为,“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有色金属市场需求低迷。”[9]本文认为,除该文件强调的产需矛盾外,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还包括以下若干方面。

(一)在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影响下,企业亏损,利润率低下

虽然本行业地位重要、成就斐然,但据统计,2015年,“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2.82%,8651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965家,亏损面为23%。”[10]今年上半年,本行业有了“减亏成效显著”的积极评价:“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同比下降11.8%,其中亏损铝企业同比减亏22.4%。”[11]而根据已披露的上市企业半年报,2016年上半年中国铝业(SH6016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448千元,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0.15%;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则为-750398千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2%。

导致企业亏损与行业利润率低的重要因素,即行业的产品价格因素。自2013年以来,有色金属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尤其是2015年“10―11月期间,在期货市场的推波助澜下有色金属价格呈现断崖势下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已跌到金融危机以来的低点,大部分金属价格已跌破平均生产成本线”[4]。

从行业现状看,2015年Lme基本金属价格全面下跌,2014年取得不错涨幅的锌、镍等金属也未能幸免独善其身。而到了2016年,随着自去年以来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国内骨干有色企业纷纷提出减产限产措施,虽然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有色金属价格出现反弹,但总体仍远低于去年同期”,其中,1―5月Lme3月铜、铝、铅、锌的价格同比分别下降了20.77%、13.7%、8.15%和18.5%[4],同比降幅惊人。8月份的相关景气指数报告中,Lme铝结算价同比下降1.56%[7]。Lme铜结算价则同比降幅达到14.63%,Lme当月期铜和三月期铜的价格“环比分别下跌2%和2.03%,同比分别下跌6.5%和6.25%”[8]。这些先行指数重要构成成分的数据仍然令人难以乐观,预示着本行业的回暖之路任重道远。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中度低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较短,原材料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这样的产业结构就造成有色金属以初级产品甚至以矿物原料进入国际市场,却又以高昂的价格从国外购买深加工产品的现象。因此,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另一问题,而结构升级将是决定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的集中度,应该避免众多同类企业重复生产与各自为战。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产业集中度低,根据我国现有有色金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产值份额数据来看,大型企业产值占28%,中型企业占27%,小型企业占45%。由于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直接导致在行业规范管理、技术研发投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方面难度很大。

(三)技术因素下的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在有色金属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本身即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严重。多年来,由于提炼技术及再生技术的不够完善和科研水平的不够高精,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的排放量(产生量)均在整体指标上排前十,有色金属行业每年产生废石上亿吨、尾砂7000多万吨,占用大量土地。在处理过程中,数亿吨废水只有少部分复用或处理达标后排放。有色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许多材料含有一定量的有毒金属,如汞、钍等,产生的废弃物已成榛肪澄廴镜闹匾因素之一。同时,随着有色金属产业产量的不断提高,三废排放量和固体废物堆存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有色金属行业降低能耗、对“三废”进行综合利用就显得格外紧迫[12]。同时,由于存在产能过剩、过度依赖国外市场、资源储量少、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综合实力弱、海外资源开发进展缓慢等结构性矛盾,导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能持续扩张与环境生态恶化的矛盾更加突出,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而在“十三五”期间,随着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落实,行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这势必提高生产成本,给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应对有色金属行业问题的措施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4],针对本行业的现状与问题,42号文件给出了“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思想,要求严控新增产能、加快推出过剩产能、加强技术创新、扩大市场应用、健全储备体系和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等[9]。本文认为还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保持行业供需平衡,推动供给侧改革

对于产能的控制,实际就是重视行业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供给领域合理规划行业的持续发展态势。针对市场价格的萎靡,我们应在供给侧合理减少生产,以生产效益的追求代替生产数量的目标。这将有利于稳定有色金属的价格。以铝行业为例,今年年初中国电解铝弹性生产步伐仍在延续,与此同时新增产能投放有限。随着原铝消费保持稳固增长,市场供需过剩矛盾有望进一步缓解。随着铝金属企业上缴各项基金逐步落实到位,以及自备电厂改造环保设备陆续动工,国内电解铝行业的成本重心将进一步上移,从而抬高铝价底部支撑。我国经济在今年仍将维持温和增长,原铝在建筑等传统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的领域,其增长潜力已经比较有限。但与此同时,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铝材出口持续增长,以及铝在交通运输领域和对其他材料的逐步替代增加,都将对原铝消费增长带来支撑。总体来看,中国原铝消费增速依然处于全球高位水平。

(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有色金属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一项重要措施。应该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落实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环境税等,加强资本运作,推动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提高有色金属工业总体水平。由于落后产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来分析,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应该在此时借助发挥政府部门的力量。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动,将有助于化解有色金属行业落后的产能,抑制新增产能的增加,提高工业的发展质量。中国先后退出的落后产能和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成本产能,极大地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为全球有色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是依靠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的力量,加快有色金属行业的重组兼并,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以各种方式开发境外资源,开展境外合作。这样与单纯依靠市场和行政手段相比,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优势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三)以科技推广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每年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料都无法获得充分的利用。再加上生产的设备都属于高消耗品,从而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推进生产的可持续性。推动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加强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发展。另外,有色金属的生产都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这些“三废”即是污染物,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但同时也是可利用的资源。在有色金属工业采矿、选矿、冶炼以及加工生产流程中,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许多企业都认识到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大了科研投入,形成了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应用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在铜、铝、铅、锌等品种的冶炼环节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并且已经产生显著的示范效果。

四、结语

通过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上行业大环境不景气,国内则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与能耗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种现实局面,我们要从提高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布局、重视科研,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可持续性健康l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屠雯,张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成就展”隆重举行[J].中国有色金属,2015,(23):28.

[2]张培良.把准行业脉搏推动铝产业迈向新高度[J].中国有色金属,2016,(1):43.

[3]李天恩.2016年有色金属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有色金属,2016,(1):39.

[4]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有色金属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回升压力依然较大――上半年有色金属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简述[J].资源导刊,2016,(8):23.

[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及对下半年预测[J].中国金属通报,2016,(7):68.

[6]张凌洁.8月份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月度景气指数报告[J].中国有色金属通报,2016,(9):58-59.

[7]莫欣达.8月份中色铝冶炼产业月度景气指数报告[J].中国有色金属通报,2016,(9):61.

[8]马骏.8月份中色铜产业景气指数报告[J].中国有色金属通报,2016,(9):60.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

(18):35-38.

[10]严井池.浅析供给侧改革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金属通报,2016,(8):66-67.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7

日前,专业家电研究机构中怡康时布的《2011年上半年家电行业市场分析报告》指出,“2011年家电业过于平淡的市场开局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第二季度持续发酵,造成上半年家电市场整体表现不给力。从市场规模和增速来看,上半年家电销售规模达61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8%。不过与去年同期高达23.9%的增速相比下滑11.1%。”

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总监彭煜还指出:“家电产能的整体过剩、城市家电拥有量趋于饱和以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原材料运营成本上涨,这些都将会令下半年以及2012年家电市场销售状况不容乐观,导致竞争激烈并引发一些产品领域的新洗牌。”

市场规模将破1.2万亿

尽管上半年我国家电业整体增速放缓,仍未改写家电业整体上涨的大势。中怡康预计2011年国内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0亿元左右,平均增速超10%。

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国内主要家电企业销售规模仍保持着上涨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市场,通过产品升级换代刺激家电以旧换新消费以及农村市场上,一大批企业通过产品、服务、促销等多手段立体化布局,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一些国内领军企业的增速快于平均水平。

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中国事业总部副总裁王金亮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三四级市场的巨大空间和机会,将为国内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美的将构建‘产品技术+市场服务’多轮驱动体系,实现对农村市场的精耕细作。”

美菱冰箱营销总监秦塘宗则透露:“今年以来,通过加大以雅典娜为代表的高端产品推广力度,把握了城市市场更新换代的市场机会。下半年,美菱还将继续加大三开门、多开门等新品上市速度。”

同时,海尔、海信、长虹、tCL、奥克斯等行业领军企业,均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市场布局”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实现了逆市领涨。对此,奥维咨询研究院院长张彦斌指出:“这意味着,随着国内家电业整体走势呈现‘强者恒强’的发展趋势,大企业领涨将成为一种惯性。”

黑电小家电增长压力加剧

在家电业整体上涨放缓的背景下,各大产品领域则出现了涨幅冷热不均的走势,其中以黑电和小家电的增速下跌最大。中怡康统计显示:上半年,黑电产品的销售增幅仅1.6%、小家电增幅则为6.1%,分别较去年同期的24.9%、19%幅度出现了大幅下跌。

对此,彭煜指出:“彩电业的增幅放慢在预料之中,主要是此前彩电业受产品升级换代以及家电下乡政策推动,整体增速提前释放。随着每百户电视拥有量出现饱和,行业将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在彩电市场增速放慢的背后,则是国内彩电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持续加快,从LeD液晶电视、3D电视、智能电视等多方面的技术和应用革新成为换代的驱动力。长虹多媒体产业集团董事长林茂祥指出:“未来几年,随着新品普及加速将会引发国内电视业新一轮的增长高潮。全球最大的电视机企业将会出现在中国企业中。”

对于小家电市场的增速放缓,中怡康时代小家电分析师杨炜透露:“过去3年间国内小家电市场规模整体增长迅速,复合增长率超过10%。不过,随着小家电产业的做大做强后,也面临着理性回归后的平稳增长期。不过,小家电在家电产业的重要地位不可置疑,今年全年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00亿元。”

日前,“豆浆机王”九阳股份的半年报预告:受到市场销售业绩缩水等因素影响,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下滑为0—15%。同时,步步高退出小家电,生活小家电制造商奔腾电器则被飞利浦全资并购。这些变化意味着,小家电业正在从“产业井喷期的单打王取胜”向“行业成熟期的全能王领跑”转变。

2012年家电形势难测

上半年增速放缓,令国内众多家电企业对下半年及2012年的市场走势和发展充满担忧。彭煜则指出:“接下来家电业发展是会‘峰回路转’,还是改唱‘忐忑’,形势未定,但总的来看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发展和寻找增长的压力会更大。”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8

要走“小而美”、“小而全”、“小而协调”、“小而可持续”的道路,拓展新兴人群,借势新媒体,走“小巧”之路,占领小份额市场。

2009年广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1.资本之路更多是以“大吃小”的并购形式出现

经济萧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投资力度的减少。这意味着媒体行业整体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此前,依靠创新的商业模式与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即能吸引到风险投资,这在经济不景气的2009年将会变得日益困难,一大批小型媒体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成为一个问题,他们或者因断粮而死,或者被大型的媒体集团并入其中成为子体。

2009年广播媒体的资本之路将更多地表现在“大吃小”的并购层面。小型媒体公司获得投融资的困难,在另一维度上反而成就了大型媒体集团,特别是“国”字背景的媒体集团,他们因为长期享受“政策优势、品牌强势”等稳态结构而能在金融危机中安然度命,并且在这种境遇下能够以较低成本“并购”一批媒体机构。比如说国家电台可能并购二、三级城市的电台;广播电台的网站可以并购其他一些资质好的网站,来拓展其新媒体方面的业务,比如并购博客网站、社区网站来迅速打造“广播网络社区平台”;并购音乐网站来力推“广播音频产销平台”。

2.广告收入的减少

广告收入的减少是对于整个媒体行业而言的,媒体发展与经济周期总是紧密相联,只不过不同的媒介品种受到经济萧条或经济繁荣影响的深浅不同,广告市场变化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联情形可参看右图:

图中最上面的线条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曲线,中间的线条代表电视媒体历年广告营业额的变化趋势,最下面是报纸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媒体的发展与10年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化很相符,其中电视曲线发展较为平稳,而报纸在发展中的波折更大一些。

2000年以来,我国的广播广告投放额以超过15%的年增长率递增,2002年20亿元,2006年突破50亿大关。到2008年广告收入超过亿元的电台已高到17家。2009年经济萧条将对广播广告市场带来冲击。

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2007年全国无主调查的综合数据显示,金融保险、通信等行业广告成为广播听众收听最多的广告,广告综合到达率超过40%,食品餐饮、汽车、房地产等行业紧随其后,广告综合到达率超过30%。一些依赖于上述广告的广播媒体将在2009年受到影响,特别是股市等经济广播,其收听率将随着股市的走低而进入低潮期。

经济不景气导致的广告业的衰退大面积影响到媒体市场,但其中受冲击最小的可能是广播行业,因为广播的广告成本较之其他媒体广告而言偏低,每千人不足10元,这意味着“价廉质优”的广播广告很有可能成为经济不景气时广告业主首选的替放渠道,广告投放将因“价格优势”而被引向广播媒体。

广播发展的“小趋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09年中国广播的发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要走“小而美”、“小而全”、“小而协调”、“小而可持续”的道路,拓展新兴人群,借势新媒体,走“小巧”之路,占领小份额市场。

这种“小趋势”之路是建立在中国消费者信心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相对较高的前提下的。根据尼尔森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数据记录,中国消费者信心水平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始终比较平稳。最近的一轮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信心较上半年略有提升,指数达到9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2个点。半数以上中国受访者(56%)对未来12个月的个人财务状况持乐观态度。这表明中国媒体的回暖预期与速度将可能远远高于世界水平。这个数据多少能让人们对2009年的中国广播更为乐观一些。

1.进军“小趋势”人群

美国学者马克・佩恩在其《小趋势》一书中通过可靠的信息和分析,指出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人数不多却充满活力的新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书中描述的75个“小趋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这些连雷达都无法探测到的“小趋势”可以被用来推动一个新的行业,进行一场新的战役,开始一场新的运动,也可以用来作为投资战略指南。正如他们对“小趋势”的定义是:在美国3亿人口中,只要有1%,即300万人口在价值观或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甚至在身体特征上相同或近似,就构成了一个群体,如果他们同时具有目前社会不能满足的共同需求,即是一种“小趋势”。而这些“小趋势”群体与广播的分众化策略是吻合的,吸引他们并服务他们将在受众层面扩展广播收听人群的基数。如果按照马克・佩恩预言的那样“当今世界最大的趋势就是这些‘小趋势’的形成”,那么捕捉到这些“小趋势”需求,吸引“小趋势”人群将是未来广播的一片蓝海。

2.区域化对抗全国性

广播未来的区域化特征将越来越显著,依托“地缘”建立的收听联系将主导未来广播的走向。全国性大台将在政策层面上发挥着作用,但前提是要解决“统一频率”的问题,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套频率如果能成为中国紧急广播国家系统的一分子,它将在突发事件及中央政策宣讲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广播将更加回归区域性,甚至社区性,社区广播、季节性广播将是未来广播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国家电台对抗区域性的一个重要策略即是“分频播出”,2009年最有可能推进的将是“广告的分频经营与分频播出”。

3.联盟纵深化

2008年形成的广播联盟惯性将在2009年进一步推进。以此形成广播联盟体系,防御经济危机带来的广播萧条。

首先,联盟能充分激活广告市场。过去,广告公司可以和各类媒体分别谈判,其间有很大的价格优惠空间,在经济萧条时,广播媒体建立广告联盟,可以一致对外,价格上就有了垄断色彩,从而提升广播广告的整体市场份额,并增加广播广告的要价权。

其次,建立战略联盟,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经济萧条之时,对于广播媒体而言,一方面是“开源”,即开辟新的广告模式以增加收入来源;此外,还需“节流”,即降低节目制作与流通的成本。由于联盟伙伴之间经常沟通和合作,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承诺,也可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使在交易过程中产生冲突,联盟伙伴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也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无休止的讨价还价。

2009年广播联盟将纵深化发展,联盟形态也将更为多元,可以是“报道联盟”,类似的如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牵头的“全国奥运广播联盟”;2006年和2007年上海电台联合浙江、江苏及构成长三角的其他10多家市台,新华社、网络、杂志等推出的《发现长三角》、《穿越长三角》报道联盟;也可以是“广告联盟”,电台广告部门围绕单一产品或服务结成联盟;更为深层的联盟是“媒体与分销商、运营商的联盟”,通过与分销商和运营商联盟,可以有效解决媒体通路问题,开发增值业务,更好地推广媒体内容资源。

4.开拓多元化经营渠道

面对金融海啸,要想生存,开拓多元化的经营渠道是广播的首选策略。比如开办电台购物服务,利用电台的公信力为听众提供产品保证,从而通过商品销售获利。广播直销购物作为新的尝试方式,2006年在上海市场即突破了4500万元的销售额。苏州广播电台2008年7月推出了广播购物节目:《965购物一条街》,通过调频Fm96.5的空中电波开播,其“广播购物”模式集中整合了招商资源,形成一条街式广播直销,吸引了多家国际、国内知名直销企业。2008年11月8日,湖北广电总台推出了购物频道美嘉购物,针对国内市场规则及广电媒体运作特点,组建节目制作中心、呼叫中心、商品开发中心、物流中心,开拓广播购物、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的多元经营渠道。

除了打造广播购物平台,与商家结合售卖商品的获利模式之外,广播还可以通过“活动营销”来增加赢利渠道,比如一些广播媒体担负起了城市营销的重任,通过替政府办活动而获得回报。如大连广播电台推出的“99+1推动力――城市财富创造者的聚会”,选取了99个知名品牌,相聚大连,为99个品牌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大大连”建设推波助澜。这样的活动营销,一方面可以取得政府的财政资助,同时也可以通过出售“冠名权”、拉取商业赞助等多种方式获得商业回报。

第三个赢利渠道体现在后广播产品的开发及获利方面。未来广播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低成本广播,另一种是精品广播,即“贵广播”,后者是广播的艺术化生存,通过专业人士的专业制作为听众提供一个“听觉盛宴”,“贵广播”产品可以被开发成“后广播产品”,通过网络下载、光盘售卖等多种形式获利。

5.广播新形态

广播要想在经济萧条下生存并发展,在形态方面也要持续创新,以容纳更多的资源。2009年两类广播形式可以在广播界进行推广。一类是“施政类广播”,另一类是“体验式广播”。

施政类广播,即领导者的广播讲话,领导者通过广播讲话的方式来解释政策。最早发端于美国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它成为大萧条时期无数美国人的温馨记忆;韩国总统李明博2008年10月13日通过韩国各个广播电台进行了他的第一次广播演说。李明博在题为《大家好,我是总统李明博》、时长8分30秒的演说中强调指出:“保证和增加就业将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并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一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10分钟以内的宣传政府政策的演讲,将广播讲话常规化。目前,美国总统每周也会在白宫网站发表五分钟的广播录音讲话。施政类广播除了领导人的讲话外,还可以作为行政人员进行城市管理及政策宣讲的平台,比如3年前出现的北京城市管理广播,它是全国第一家以城市管理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广播电台,3年来共有1800多人次的政府官员到直播间与市民直接沟通交流,“市长市民面对面”、“市民对话一把手”等受欢迎的节目,实质上都是施政类广播的一种变身。

体验类广播也将成为2009年的一个新类型,故事广播、评书广播、互动广播等提供各类体验的广播,能够抚慰人们在经济萧条时期的心灵。此外,服务型广播也将迎来一个发展期,比如失业再就业、招聘信息、就业指南等等提供服务类信息的广播在经济萧条时也因其功用性而有较好的成长空间。

6.借势新媒体

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广播媒体2009年将继续借势新媒体,“可视化广播”将是广播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广播从有线到无线,从立于村头的“大喇叭”到放于桌上的“小视频”,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必然路径。电台网站发展视频是广播“可视化”的一种方式,一些电台的品牌节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节目中的揭黑报道,可以通过与网络合作推出“联动”品牌,记者在进行音频采访的同时,可用偷拍机记录下调查的全过程,再根据网络视频营销的规律,将这些素材进行重新“切片”、“包装”,放于网上二度传播。

广播借势新媒体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台与网的关系问题,根据目前新技术的发展,台网一体化进程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weB1.0的台网联动”阶段,这一阶段“网为台服务,台为网铺路”。台为中心,网为辅助。网做好台的服务,开设台的节目与活动的网络版。台在适当的情况下可在广告中将网的广告捆绑销售,帮助网扩大其知名度与存活率。

第二个阶段是“weB2.0的台网互动”阶段,这一阶段“台网平行,互动前行”。weB2.0时代,网络媒体提供新体验,并且自身能聚集新资源、产生新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慢慢走上脱离母体的道路。比如“博客”平台可以很方便地聚集来自民间的自组织内容,这些内容与传统母体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RSS技术能方便地聚集信息;SnS能形成网上社会关系等等。

第三阶段是“weB3.0台网融通”阶段,这一阶段“网为中心,台为辅助”。建立在数据资源上信息深度整合及再造基础的weB3.0时代,将带来台网关系的全新变革。此时网为中心,台为辅助,台的资源全面数据化、网建立社区并增强人群粘度,二者合一,一方面提供内容的深度整合,一方面提供有粘性及忠诚度的用户,建立在这一“台网融通”平台上的一系列新型运用将由此展开。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9

[关键词]肺结核;流行现状;分析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病患者数居全世界第二位,其中80%在农村[1]。根据四川省近年的报告结核病位居所有传染病之首,而甘孜州报告肺结核位居全省第二位,肺结核发病居全州所有传染病之首[2]。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高原,是藏族聚居区,藏族约占总人口的97.9%[3]。是结核病重灾区。近年来肺结核发病一直占全县传染病发病首位,成为德格县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和分析德格县肺结核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肺结核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德格县2004―2009年肺结核发病与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肺结核资料来源于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各乡(镇)卫生院上报的肺结核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德格县统计局。

1.2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

2.结果

2.1发病趋势

根据疫情报告统计,2004年―2009年全县累计报告肺结核病例99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3.15/10万,其中2007年最高,报告发病率为237.71/10万,2004年最低,报告发病率为127.46/10万,经统计学分析,各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59,p<0.01)(表1)。资料显示6年来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德格县肺结核2004―2009年发病情况

2.2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都有发病,从德格县年肺结核发病时间分布,图1上看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于4月、5月、6月到12月又有所抬高。

图12004―2009年肺结核月发病变动趋势图

2.2.2地区分布

全县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32.78/10万,不同区域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以县城(更庆镇)为最高,达545.63/10万,半农半牧地区和纯牧区分别为293.48/10万和127.93/10万,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区域的年均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6,p0.01)(表2)

表2德格县2004―2009年不同地区结核病患病情况

2.2.3年龄、性别分布

2004―2009年男、女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58.46/10万和84.69/10万,男女比例为1.87:1。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以20―29岁年龄组发病较高,占总发病数的56.56%。见表3

2.2.4职业分布

肺结核职业分部广,我县以农业人口组最多,占发病总数的64.77%,其次是牧民人口和学生,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2.22%和5.51%。见表4

3.讨论

结核病是人类疾病中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其病因、传播途径等早已清楚,也有治疗的特效药物,曾经有效的控制了疫情,但愈来愈多的结核菌有耐药性,使得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核病再次在全球内卷土重来,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核病疫情呈全球迅速增长的趋势,对国际公共卫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致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呼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要求政府承诺限期控制结核病疫情[4]。

德格县2004―2009年肺结核病总发病率成曲线波动上升,从2004年的127.46/10万上升到2009年的237.71/10万,其报告发病率居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这表明我县的结核病疫情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呈蔓延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了我县的一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分析原因有: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丘状高原区,属高原季风气候,这里空气干燥,多风少雨,春秋相连,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西南部6.5℃,1月均温-2.8℃,最低温度-20.2℃,7月均温14.5℃,最高温度32.2℃。年降水量611.3毫米,无霜期81天,年均日照管2044小时[5]。该地区为省级贫困县,全县经济以牧业为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经济滞后,人群文化素质低,防病意识差;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使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人口流动逐渐频繁使人群感染机会增多;随着政府及卫生部门对结核病的控制的重视和全球基金项目的启动实施,肺结核发现率的不断提高,使肺结核的发病数在一定时期内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资料显示,我县肺结核同所有呼吸道传染病一样都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集中在4月、5月、6月到12月又有所抬升。随着气候地变化,加之我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4月天气开始变暖,结核杆菌加速繁殖,加之冬春交季,天气变化无常,人体抵抗力降低,尤其是呼吸道感人的高发季节,从而4到6月形成发病高峰。因此,高发季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定期和不定期清洗、消毒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经常注意室内通风,将有利于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数,降低发病率。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县不同区域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不同,以县城(更庆镇)辖区最高,为545.63/10万,这与县城县城辖区居民肺结核发现率较高有关,原因是我县经济、文化中心有关,生活在县城更庆镇辖区内的人文化素质较高,对结核病的防治意识较强,主动就诊者较多,因此提高了县城肺结核的发现率;而半农半牧地区和纯牧区年均报告发病率低于县城,分别为293.48/10万和127.93/10万,这是由于生活在半农半牧地区和纯牧区的人群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经济较落后,对结核病的防治意识较差,主动就医者也很少,因而增加了半农半牧地区和纯牧地区肺结核的发现难度。特别提示在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应加对大半农半牧地区和纯牧地区结核病防治宣传力度,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

从人群分布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对肺结核普遍易感,男多于女,以青壮年为主,主要集中于20―29岁,这可能是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大,青壮年在外面的接触机会比其它年龄组多所致[6]。我县肺结核病主要以农牧区的农业人口和牧民人口组最高,分别占总发病的64.77%和22.22%,这主要由于农牧民自我防护意识及农牧区卫生状况、医疗条件比较落后有关[7],其次是学生占发病总数的5.72%,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牧区加之学生的人群聚集性也决定了感染机会的增多。人群资料分布表明农牧民是主要管治对象,主要与农牧民的经济水平,卫生保健意识及不良习惯有关。许多农牧民因经济条件差,生病得不到及时诊治,延误了病情,造成了病情传播和扩散;有时治疗不规范,乱就医不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使大量的耐药菌株出现和传播,使其治疗更加困难,导致现有的控制措施和技术未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出现疫情回升[8,9]。

近6年来我县肺结核病发现率不断上升,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特别是应加大肺结核控制策略工作的投入,把防治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等贫困地区,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如下措施,从而根本上消除传染源阻断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一是加强对农牧民及中、小学生的肺结核防治工作管理力度,增加经费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强农牧区肺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三是加强可疑肺结核病例的转诊工作,实施结核病的归口管理,提高病人的发现率;四是加强基层预防接种工作,提高儿童卡介苗的接种率,全面提高群体免疫水平;五是全面推行规范性全程治疗,减少耐药性病例,提高治愈率。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办公厅.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2001,10,13.

[2]2008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监测统计年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内部资料).

[3]刘先毅.德格县县志.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95:60.

[4]张立兴.国内外结核病流行概况[J].中国疾病预防医学杂志,2001,2(2):84-85.

[5]刘先毅.德格县县志.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95:1.

[6]王小靖,杨树旺,刘津兰.湖北省1992-1997年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调查[J].疾病预防监测,1998.13(11):405-408.

[7]李凯,梁振波,沈秋逢,等.广州市花园都区1990-2004年伤寒流行动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342.

半导体发展趋势报告篇10

9月2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与厦门大学在北京联合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2年秋季预测报告。报告认为,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下行压力。进入2012年,中国经济继续逐季回落,上半年GDp累计增速为7.8%,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低的半年增速。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着非常明显的下滑,过去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的两个行业,即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今年上半年同比都有明显的下滑态势,特别房地产行业,受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下降近10个百分点,投资增速的降低使得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首次下降低于50%,拉动GDp的增长率三个百分点,下降了1.2个百分点。另一个原因是,受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提高,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影响,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明显下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告诉记者,这一轮经济下滑有几个特点,“一是,外部因素的欧洲经济衰退已经终极化,由此引发了中国出口七月份同比增长仅为1%,更重要的是随着政府刺激的退出,导致政府的有关投资减少,加上房地产限购限贷,去泡沫,去杠杆,导致了经济趋势性下滑。二是,原来主导中国增长的传统要素,人口红利,高投资等等一些工业化的因素,而新的增长要素还在培育当中,所以遇到潜在经济增长的台阶式下降。”

“保八”的路径

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依旧带来了不安。杨瑞龙认为,中国经济患上了速度依赖症本身说法并不准确。中国经济对速度的依赖并不是来源于观念上的喜好,而是我们选择了这种发展模式,即高速度、低工资,高就业。很多经济社会的问题需要靠一个较快的增速去解决。

结构的转型非一日之功,因此需要维持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进行。这也就是“保八”的现实意义。

厦门大学的报告指出,若宏观经济当局继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下半年再次降息0.25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全年保持14%左右的增速,同时,辅之以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则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仍可维持在8.01%的水平,居民物价指数(Cpi)将回落至2.9%的较低水平。

根据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模型预测,如果推出2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今年GDp可以增长8.25%,跟基本模型相比,GDp增速可以提高0.24个百分点,明年GDp拉动作用继续增强,但这个程度却有限。

2万亿除了拉动GDp以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今年Cpi有可能比基本模型预测的2.9个百分点高,要上升到超过3%,明年Cpi有可能上升到4.29%。

因此,报告建议,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是,进行适度微调,若在四季度适当降息25个基点,2012年GDp将实现8.01%的增长。未来政策的重点将转向深化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重视挖掘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不适宜再推出大规模经济扩张政策。

不改的升势

温州出口企业近几年来的空心化问题已经折射出我国出口增长的瓶颈。出口的GDp贡献率已于上半年由正转负已经在警示出口的困境。作为拉动宏观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形势的破解并不比投资、消费容易。

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的确在加重出口制造企业的成本负担,但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指出,外需的萎缩是重要因素,而这一现象已经持续4-5年。今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的增速为-0.4%,美国在剩下的季度,经济增速也不会有明显反弹。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李文溥告诉本刊记者:“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定律,美元过度供给,人民币长期汇率上升是必然的。日本已经提供了一个例子。”

在李文溥看来,很多经济学家将购买力平价作为计算方法,得出人民币被低估的结论,有失偏颇。购买力平价是以世界平均价格为参照,但主要产量由发达国家提供,这涉及到统计学上的权数问题。这就是说,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等于按发达国家的价格来算。用购买力平价和汇率法测算的结果差距明显,所以如果用购买力平价算,发展中国家的GDp要翻2-3倍,因为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按照发达国家的价格去加权计算。因此,发达国家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定会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币值,而汇率法一定程度上会低估。真实合理的汇率一定在两者之间。而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汇率越接近购买力平价的测算结果。

报告指出,由于进出口速度的减缓,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有可能小幅度贬值,年底1美元兑换6.34元人民币,到明年出口开始恢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态势会有恢复。人民币的长期升值也在倒逼低端的加工制造企业转型,要么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要么转向内需市场。

消费新军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指出,尽管投资与出口的同比增速出现回落,但居民消费出现了稳定的增长。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得益于,城乡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与物价水平的回落以及结构性减税的成效显现。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08.5元,实际增长9.7%;农村人均现金收入4283.4元,实际增长12.4%。

上半年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5%,贡献率提高到57.7%;贡献率分别比2010年和2011年同期高出22.6和10.2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龚敏预计,从消费增长的情况来看,收入的增长还将持续,这就能保证消费的增长在全年可以实现,如果按照不变价计算居民消费总额可以实现8.3%的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可以达到14%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