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2:10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1

自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之后,由中央、地方政府出资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建设,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现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总结概述如下。

一、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2005年正式开始实施。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

金农工程建设所需投资以中央投入为主导,地方投入为基础,采用国家、部门、地方和社会等多条渠道筹集,以财政拨款为主,银行贷款为辅,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种方式解决。金农工程预计投资12亿元。第一阶段投资5.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拨款占87.5%,贷款占12.5%。第二、三阶段投资6.3亿。

金农工程建设目标:建立信息应用系统,构筑农业信息网络,造就信息服务队伍。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并运行由支持宏观决策、支持生产经营的各类应用系统组成的多元化的信息应用体系及相关的大型数据库群,加速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群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加大农业电子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力度,逐步建成依托国家传送基干网和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信息网,能够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服务队伍。

金农工程的建设重点:一是开发四个系统:其一是初步建成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选择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敏感农产品,通过建设数据采集、分析、会商、等四个工作平台(数据平台、分析平台、会商平台、平台),完成数据集成、警情确认和信息工作。建立固定窗口和稳定传播渠道,传播、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其二是完善农村市场服务系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发供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各地农业部门网站联网运行,集成全国供求信息,实现用户、查询信息“一站通”。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价格采集的系统。目标是要改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采集分析平台,扩大联网范围,实现400家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其三是启动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根据统一的目录体系,分别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存储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群。其四是推进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在网上公布农业部门主要业务工作规范,建立开放的政务管理数据库,开发网络办公系统,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项的网络化处理。重点使农药、兽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管理、无公害食品等农产品的审定、验证登记,以及质检机构等有关市场主体的认证、管理等事项达到网络化。

二是开发与整合三类信息资源:整合部内信息资源,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建立起与海关总署、粮食局、供销总社、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等涉农部门的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开发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资源。

三是建立两支信息服务队伍:一支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3万人的培训任务。另一支是农村信息员队伍,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

二、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电话”工程:我国从2004年1月份起,全面启动“村村通电话”工程。其标准是:在全国基本实现行政村通电话,每个行政村至少开通两部电话(可以是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甚至卫星电话),其中一部是有人值守的公用电话。“村村通电话”工程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通信发展滞后的问题,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短效机制,即指定电信运营商分片包干,承担普遍服务义务,一种是长效机制,即通过政府补贴,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村村通电话工程从2004年初至2007年9月底,共计由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投资200多亿元,为70652个无电话行政村和1万余个20户以上无电话自然村建成通信设施并开通电话,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达到99.2%,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重超过90%,农村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6.8部/100人。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话,4个省市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从1998年正式启动,到2006年6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国已通电的11.7万个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2008年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全面启动全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将在2010年底前完成“十一五”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解决边远地区“村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全国农村技术市场信息“村村通”工程:由科技部主持,是全国农村技术市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整合农村科技信息和实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创建能为农民提供即时服务的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终端产品,建立针对农民需求的农村技术市场信息系统,探索有效的信息服务和经营方式。

三、“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2

一是争取经费支持,改善农村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新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全省各地情况差异大,发展不均衡。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地区经济形势好,信息化建设起步快,衢州、丽水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欠缺。针对这些情况,2007年省档案局就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对行政村档案软件的推广、培训和欠发达地区农村档案规范化建设进行专项补助。各地档案部门也积极争取将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如湖州市落实市财政资金500万元用于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杭州市萧山区已累计投入300余万元用于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诸暨市每年争取财政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补助农村规范化档案室建设。通过争取资金支持,有效改善了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增强了档案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二是纳入考核,建立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借助各方力量,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做到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在推进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积极与农办等涉农部门沟通联系,齐抓共管,通过出台办法、纳入考核,建立和完善推进新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如去年省委在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二轮土地承包档案工作和农村社区档案工作,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多次对低收入农户建档工作提出要求,省农办与省档案局联合出台了“加强低收入奔小康工程档案工作的意见”等等。宁波市、绍兴市将乡镇档案工作、行政村规范化建设列入市年度考核内容,临安市、嘉善县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了当地政府对行政村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鄞州区把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同步部署、同步建设、同步检查验收。平湖市印发了《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规范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现代化建设工作,德清县将行政村规范化档案室建设列入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和村级廉政建设工程内容等,这些都保证了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是统一研发软件,构建农村档案信息化平台。考虑到农村基层单位各自开发档案管理系统有一定难度,且单独开发不利于今后档案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浙江省档案局在嘉善县等地试点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浙江省行政村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并提供给全省各行政村免费使用。该软件系统根据农村档案工作实际进行设计,界面美观易用,功能简易实用,并符合档案有关业务规范,能较好满足行政村的档案管理需求。在软件试点和推广过程中,我们指定有关专家,对基层档案人员提供在线答疑。同时,我们采取“边应用、边完善”的方式,根据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反馈的意见,定期对软件进行在线和离线升级。通过不断升级完善,该软件已趋于完善。去年省档案局又在此基础上,统一研发了全省社区档案管理系统和全省民生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在全省免费推广使用。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3

论文关健词:文化共享工程:张家港市;发展现状

2002年8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工程。这就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自张家港市被列为全国:丈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以来,该市坚持把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以创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

1 加快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该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少数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许多农民家庭除了一台电视机相伴以外.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政府部门组织的“村村演”、“月月映”和“送书下乡”对他们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通过互联网.使老百姓可以经常性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丰富精美的“文化大餐”.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了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努力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张家港市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各项文化工作始终在全国处于前列.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农村文化阵地“八个一”工程已经先人一拍.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方面也理应快人一步。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张家港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三.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信息、思想、知识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重要性.已经渐渐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这样的阵地.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而文化共享工程正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汇聚了数以万计优秀的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资源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惟一的县级市.应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 目前全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情况

2.1实施特点

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在积极加快发展全市文化共享工程的进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目标明确。为加大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力度.经市委研究,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级职能部门任成员的市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各镇及各村(社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订出相关工作方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部门配合,保障到位。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特别是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共享工程的支持力度,建立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及时给予经费保障。目前,全市各单位用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经费达326.7万元.其中有105万元用于市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重点支持市级支中心数字资源加工与整合、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等工作.并保障其正常运转。

三是队伍精干,运转顺利。为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工作,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操作员队伍,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市支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市各基层示范点操作员的培训班。目前,全市已有256名操作员已取得上岗资格证书.有力地保障了各基层网点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为抓好这次培训,市支中心还专门组织骨干主持编写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操作员简明读本》,这是江苏省关于文化共享工程自编的面向镇、村的第一本基层点操作员读本,目前已通过省中心有关技术负责人的审核。

四是技术先进,体系完整。为保证系统配置的科学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张家港市加大了对市支中心的建设力度。目前,市支中心在硬件上,拥有卫星接收系统1套、资源服务器1台、多媒体点播服务器1台、硬件防火墙1台、投影仪2台,影碟机2台、电脑130台、磁盘陈列实际容量6tb、网络带宽1o0兆,实现了与文化共:享工程全国各大中心以及全市各基层点的通畅连接。在软件上,建成了张家港市文化共享工程网页,自建了音乐在线、视频在线、长江戏曲网、电子阅报等数据库.采购了人民日报电子版数据库,以及深受读者喜爱、具有1000余种人文类大众期刊的龙源期刊数据库。此外.还有走进农村、维普学术期刊等共享数据库该网页的开通,不仅方便了读者利用数字资源.同时有利于建设和推广文化共享工程这一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对全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加强宣传,氛围浓厚。为进一步抓好文化共享工程,市支中心还专门编辑出刊《创建简报》,每周一期,及时反映各基层点的创建动态:同时,还利用一报三台专题介绍共享工程知识、宣传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9月17日由文化部召开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作为江苏全省农民的惟一代表,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基层点建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发言,详细介绍了该村在文化共享工程上的具体做法.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该市广大农民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得到的实惠。

2.2建设方法

目前.张家港市采用的主要办法是卫星接收和网络传输相结合。卫星主要用于市支中心与国家中心的资源下载。省分中心、苏州市支中心以及镇村基层点采用网络传输。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结合”。

一是文化共享工程与全市镇、村文化“八个一”工程建设相结合。2006年,我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农村文化阵地“八个一”工程的具体要求.其中“两个一”即一个综合教育培训室、一个图书阅览室就是结合了共享工程建设提出的,它可以满足共享工程的定时定点播放和信息查阅两大功能要求。经过两年的创建,全市180个行政村中已有102个村达到“八个一”工程建设标准。

二是镇级基层服务点与市图书馆镇级分馆建设相结合。2004年,结合共享工程,我们启动了市图书馆镇级分馆建设。在全省率先采用电信局vpn专线组成局域网的办法.突破了普及共享工程基层点的瓶颈.实现了市馆与分馆之间书目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全市已经建办分馆8家,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每个分馆除了综合外借室、报刊阅览室以外.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分别配置有电脑10台以上.市图书馆与分馆之间采用图书外借和信息查阅“一卡通”市图书馆和镇级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做法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4

我市是农业大市,做好“三农”工作尤为重要。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科研、教育领域间的需求信息得到有效传递,有利于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创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试点市”的目标,市委赵书记、市政府李市长多次会办研究农村信息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全市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积极向前推进。目前,我市农村信息化工作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实现了宽带“村村通”,率先在全省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镇、村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市、县两级农业网站运行良好,“四电一报”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初步构建了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得到推广,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了一批应用典型和先进镇村。

今年,我市有幸成为国家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对**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重大的责任。市各有关部门应根据信息产业部和省里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完善网络基础,强化知识培训,推进信息开发利用,着力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努力走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引领的农村信息化新路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后一阶段,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资金投入。确立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财政安排试点专项经费。制订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先期主要用于扶持农村上网点建设和网络进入试点大户的补贴等方面,以后主要资助农村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同时,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格局。

(二)组织实施四项重点工程。实施“双入户”工程,延伸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宽带网络,力争到2009年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宽带入户率达95%;推进有线电视入户,力争三年内农村入户达100万户。实施产业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两年内提前普及信息化在农村产业链及各个行业的应用,着力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实施综合服务工程,建立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和农村信息服务网上大厅,组建服务到组、到户的村级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加快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市、县、镇、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体系。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市富民创业网络大学平台,通过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专业公司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管理机制,制订农村信息化试点分阶段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健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建立农村信息化舆论宣传机制,积极营造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信息人才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建立农村信息化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制订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标准,建立完善考核评估办法,推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5

一、充分认识实施**工程的重要意义

实施**工程,建立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是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是农民进行科学生产决策,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科技素质的现实需要。实施**工程,对于促进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和交换,给农村社会带来更多接触新知识和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扩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层面,有效缩小城乡数字差距,解决涉农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广大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工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工程的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末,在郊区1000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行政村初步建成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终端的覆盖;整合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信息宽带网络“村村通”;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基本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开展“千村万户”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

(二)**工程的主要内容:

1、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提高农村的信息传输能力,为实现传输方式多模式、信息来源多渠道、服务手段多样化,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

2、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站建设的基本标准:1台触摸屏(农民一点通),3台电脑终端。各区县根据村实际情况确定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投影仪等其他设备。

3、整合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前台界面统一,后台信息联动”的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该平台体系由市、区县两级架构组成,内容主要涵盖农民生产和生活领域,可提供农科热线咨询、涉农信息查询、农业科技人员和单位查询,灾害信息、供求信息,村务公开、社会公共事业及公共文化资源等综合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内容集成,并根据农民需求,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订购等电子商务和其他服务功能。

市农委会同市相关部门负责市级平台主要功能和内容建设,以及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维护;区县按照市、区两级平台框架标准要求,结合本区域实际,负责本区域平台的功能和内容建设,以及本区域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维护。

4、建立健全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为农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市、区、镇、村四级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在市级层面,做好涉农信息共享的制度性安排,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区县和乡镇负责收集、传递和整合本地区的涉农信息,对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负责本村信息的管理和维护,收集和反馈当地涉农信息和农民需求,指导和帮助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各类涉农信息和政府服务。

5、强化培训,建设农村信息员队伍。广泛开展农村信息化宣传培训,在两年内完成10000人次的培训任务(每村重点培训5人,农村信息员1名、村干部1名、技术骨干或农业大户3名);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济人信息技术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要求;要突出村级信息员队伍的组织、培训和管理,力争到“十一五”末,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三、推进**工程的原则

推进**工程要坚持资源整合、强化服务;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面上聚焦、求得实效的原则。

资源整合、强化服务。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涉农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实现实用涉农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服务,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市级部门要统一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各区县要立足本地实际,编制“十一五”期间推进**工程的规划,合理确定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

面上聚焦、求得实效。根据“成线、成网、成片”的要求,优先支持以镇为单位,统一建设行政村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先行区中各行政村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不搞花架子,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让农民利用信息搞好生产经营,增加收入,丰富文化生活,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工程建设资金

**工程面向“三农”,主要提供“涉农公共信息”服务,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对**工程建设资金划分如下:

市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投入以市财政为主;按基本标准配置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中终端设备(相关软硬件,不包括房屋等设施)建设和维护,由区县政府投入为主,市根据区县财力不同的状况给予补助。

**工程不得让乡村举债搞建设。各区县要加强投入,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五、加强领导、规范程序,推进**工程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委、市信息委、市财政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共同建立**工程推进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工程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负责各自涉农信息资源的组织提供,推进涉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市农委做好“金农工程”落实,主要负责**工程具体方案的制定和组织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涉农信息资源的等工作;市信息委做好信息产业部试点的组织推进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方案论证、规范标准制定、信息化培训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协调监督**工程资金使用情况;市文广局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落实。各区县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本区县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镇、村**工程的建设工作。

2、规范实施程序。各区县根据实际,并结合自身需求,制定**工程实施方案,上报市**工程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经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开始实施;工程结束后进行评估验收。

3、加强监督管理。各区县对工程资金应实行专户管理,区县联席会议做好**工程实施方案的审核和推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区县实施的指导工作。

六、有关要求

1、各区县在推进**工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存量资源,要因地制宜制定推进计划,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

2、各区县要根据自身推进方案落实年度配套资金和运行维护资金。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6

一、农村网络现状

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实地调研,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覆盖;宽带互联网除了海格村外,九个村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十个村屯现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资金问题,均。

(二)农村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起来。

(三)所村均信息服务站,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专职人员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绝大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状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带有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农民的接收和。主要有: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封闭性,主要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应用信息的性、敏感性。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现状,使农村仍然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点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较低。农民自身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农业发展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有待。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统筹,才能使各个领域地将涉农信息落地,才能信息服务产业结构、销售渠道、农户收入的。这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财政,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严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依赖,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也将会。

(二)农村产业结构,使传统的生产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譬如xx省xx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网络,胡萝卜找销路,只好喂牛。自从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了社会就医途径。,农民也可以互联网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101远程教育网,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信息意识,组织。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干部的信息意识,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成立机构,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通力协作,密切,强的组织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资金支持。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动员社会各界,是信息化建设职能加大投入,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千方百计向上专项资金。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跨越式发展。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7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31-03

随着国家和省对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投入的不断加大,目前,河南省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信息硬件建设,轻软件服务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一、河南省新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电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新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6年底,全省18个省辖市和142个农业县(市、区)的农业信息网站全部建成开通[1]。各地农业部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策并举,先后创造了三门峡多路并进、洛阳信息连锁超市、许昌服务大厅、信阳“三电合一”、南阳特色网站等多种信息化建设经验,为基层干部群众获取农业信息提供了多种途径。河南省新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村通电话”工程全面贯彻

从2006年3月30日起,河南省移动公司按照信息产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的部署,正式启动了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工程总投资25亿元,到当年10月,累计铺设光缆460公里,开通基站76个,解决了全省101个行政村通信难题。到2007年末,河南移动将在农村地区新建基站1200个,铺设光缆12000公里,全面改善全省农村基础通信设施条件[2]。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普及到行政村

2005年7月,基于河南网通宽带互联网的河南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该工程覆盖18个地市、118个县/区、48000个行政村。一期试点覆盖12个地市、52个县/区、10000个行政村。2005年8月15号,省市县播出平台、辅助教学网站、省级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全部安装调试完毕;2005年10月31日,一期试点11000个终端接收站点全部开通并培训完毕;2005年11月17日,一期试点全部初验通过。到2006年10月,又完成二期工程2.3万终端站点的安装、培训和验收工作,开通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10614个,其中行政村10041个、乡镇573个[3]。目前,三期工程正在进行之中。

3.金牧阳光工程全面起动

金牧阳光工程也称三电合一信息入户工程。它是河南省畜牧局、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推出的一项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它整合了电话、短信、计算机互联网、网站、机顶盒等现代通信和信息服务手段,为全省广大畜牧从业者提供全面、专业、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到2006年,金牧阳光工程开通了全省畜牧专家服务热线“9600118”,为全省200个畜牧物流加盟店开通了宽带业务[4];为乡村信息服务站、经纪人、批发市场、农村网吧提供上网用的电脑,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通过小灵通发送短信查询产品供求行情及实用技术信息,点播各种农业信息;通过安装电话语音系统平台,使用“幸福农家168”,直接进行农业信息语音点播。

4.科技富民工程全面落实

科技富民工程是先在郑州、许昌试点,后在全省推广的信息化工程。自2003年试点以来,受到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郑州市现已发展各种种养殖大户,农业经纪人等用户1.1万户,2006年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亲自督办,规划新发展终端用户6万户。许昌市自启动该工程以来,已发展近10000户终端用户。目前,其他地市如平顶山、南阳等地也开始全面推广该项业务[2]。

5.县域经济信息化工程得到落实

自从国务院信息办《县域经济信息化实施方案》以来,县域经济信息化项目已在全省启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政府通过互联网及时向农民农资供求,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惠农政策等信息,引导农民科技致富和发展产业化经营,并实现了网上销售。通过建立区域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在进行农资经营的同时,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农村文化等服务,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二、河南省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运用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与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硬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相比,目前,已经建成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服务工作并没有及时跟上,农民的信息需求并未得到很好满足,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还不高,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滞后

目前,全省尚无明确、详细的信息化规划方案,也没有集中的专项资金,信息化工作只是按照每一任领导的思路展开,因此,缺乏系统规划性。在乡镇基层,因资金人才不到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信息化规划,很多地方形式上落实了上级指示,实际上是一片空白。同时,农业生产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薄弱。目前,全省各级领导和农民的信息化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信息传递渠道的建设上,特别是电话、手机、电视、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信息化应用重视不够,更未进行全省性规划。例如,全省在整体缺少水资源的情况下,农田灌溉绝大部分还是采用漫灌方式。迫切需要推广信息化灌溉系统,全面提高农作物的灌溉效果并节约用水。

2.信息管理机构设置不当,部门间协调运作困难

由于河南省信息化建设起步的时间不长,信息化管理体制目前还不很合理。表现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问责制度没有建立,考核指标没有明确,信息化推动完全依赖各部门、单位一把手的重视程度。同时,乡镇政府基本没有专职机构和人员,主要靠各单位领导安排人员兼管,由于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已经很忙,信息化工作只能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农民是最缺乏信息也是最需要信息的群体,而村级组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信息机构。加上目前各信息中心工作量不好衡量,工作内容难以确定,工作目标尚未设计成熟,政府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信息人员的工资等等,使农村信息化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与上下垂直运用体制不配套相比,部门间横向协调更加困难。各级各部门各自设置信息系统,目前,河南省各级涉农信息部门间合作很少,要协调,没有统一的机制和模式,主要靠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协调不成,只能不办。

3.信息资源开发不力,信息消费受阻

河南省的涉农信息主要来自网站、远程教育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多为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共性信息,满足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有针对性的信息不多。因此,农民虽然非常需要信息,但很难通过现有信息渠道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源。农民普遍认为,只要信息有用,即使增加信息费我们也是欢迎的。我们在济源市进行了一个调查,接受调查的一半农民直接表态,如果有好的短信服务,别说2元/月,就是10元每月都要订。①可见,农民并非消费不起短信业务,而是信息产品对他们帮助不大。

4.其他信息手段提供的信息有限

主要表现在:一是涉农电视节目短缺。河南省居住在丘陵和山区的大部分农户,家中电视只能接受2~3个频道。其中涉农频道和节目很少。农民基本收不到中央7台的农业和农村频道;地方电视节目中涉农科技、教育和市场信息也非常少。二是农村图书教育潜力未得到发挥。河南省乡村大多设有村图书阅览室,藏书不等,多半是捐的书。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阅览室形同虚设,无人借阅。主要原因是书少且陈旧,实用价值和文化娱乐功能不足。农民不仅没时间,而且也没有形成通过图书查阅有用信息和知识的习惯和风气。三是平面媒体内容单调、更新慢。河南省农村信息栏和墙面宣传随处可见,但内容多以计划生育和党风宣传为主,比较单调。这些平面媒体很少用来传递农业信息。

5.农民信息化素质偏低,信息需求难以满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获取信息能力较弱。在济源市调查的47户农民中,有16户家中有计算机,其中,只有经营生态苑的西轵城村村支书将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余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基本用于娱乐和看新闻。①在调查中,我们感到问题最大的不是缺技术,而是缺信息意识;不懂操作只是表象,缺乏学习和运用信息的意识才是本质。一些村民怕影响孩子学习而拒绝使用有线电视和计算机,出现了因噎废食问题。二是农民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观念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只能坐等致富信息上门。济源市下冶乡韩彦村农民范怀社很想搞水果深加工,但他却说:“没信息、也没技术,啥也搞不成。”①反映了农民缺少信息化支持的一种无奈心态。

6.信息化人才缺乏,培训机制不健全

虽然全省对信息化人才进行过一些培训,但从整体上看,不论是行政部门、乡镇村级组织,还是电信企业,都普遍反映农村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研发和维护人员。农村地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人员也很少,且素质比较低。与此同时,全省信息化培训机制没有形成,培训场所和设施建设不足。于是,农村地区很少有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兼职的信息管理人员普遍未接受过专门培训,出现稍微难一点的技术问题,只能等上级部门派人来维修。

三、治理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手软,一手硬”的对策

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全面提高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革信息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部门间协作

要按照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总理牵头,两至三名政治局常委参加的模式[5],成立由省长牵头由常务副省长、副书记参加的河南省信息化办公室,统帅全省的信息化工作。同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网站或信息机构人员尽量集中到各级政府信息中心,仅保留人员和单位牌子同对口部门联系。同时,要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尽量保持信息机构的扁平化结构,减少中间环节。要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促使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信息化在各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2.强化信息资源开发,扩大信息消费

根据河南省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政府要鼓励信息供应方重点提供本地农民急需的种养殖技术信息、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农民工外出务工信息、农村二三产业投资机会信息等。政府要采取奖励、补贴等手段引导信息供应方经常调查农民信息需求,按需要对初级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尽量向农民提供简单明了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减轻农民信息费用负担。

3.疏通信息渠道,加速信息传递

为此,一是要建立农村信息扩散机制。逐渐实现农户在“三电合一”基础上的联网。二是要完善农村信息产品供给机制。涉农信息属于准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政府采集或以补贴、减税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和涉农市场采集、报送信息。为了保证涉农信息及时准确到达农民手中,地方政府可通过招标等多种方式,确定若干家提供涉农信息服务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并从政策和经济利益上给予鼓励。三是改善电话信息咨询系统。政府要与移动和网通等涉农信息供应商沟通,引导信息供应商构建以电话专家咨询热线为主、短信点播为辅的信息供给模式。省政府要大力支持运营商开发涉农手机短信平台,采用低价或免费提供涉农信息资源、奖励或补贴开发投资等方式给予扶持。四是增加电视涉农科教栏目和频道。在增加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覆盖面的同时,省有关部门要加强电视涉农栏目的制作和播放,增加针对本地技术、市场信息、综合信息为主的栏目,并可定时循环播放。五是增强农村图书室的功能。农村图书室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可低价或免费租给农民经营。政府对图书室的运营费用和采购的涉农技术类、医疗类、法制类、政策类的杂志、报纸和书籍费用给予补贴,经营好的图书室还可得到奖励。有些村的阅览室还可与电脑培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吸引农民多看书报杂志。六是改变传统宣传栏的内容和方式,每村设一名兼有板报宣传功能的信息员,通过张贴报纸、出板报、喇叭广播等方式传递信息。其工资津贴主要由政府支出,村集体给予补贴和奖励。

4.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增加农民获取信息途径

政府部门和通讯企业应通过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感受到信息化的好处,不断激发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同时还应以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网络、多媒体电视网络等为骨干框架,借助书报、宣传栏、广播、口头传递等传统媒体工具,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信息服务体系。促使有不同信息获取能力的农民,都能快速得到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科技和市场信息。

5.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一大批高中端人才到河南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大胆使用现有人才,给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政府要充分利用各地职业技术学校,公共信息培训机构、电脑学校、节假日中小学计算机教室等场所,大力培养本土化的信息技术人员。要明确规定各级公务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化技能,并与其职务和职称晋升挂钩,以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要采用培训券、补贴培训费等方式,推动其他人员参加信息化培训。

6.加快信息化规划步伐,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要尽快出台指导全省的信息化规划。各级政府部门和乡(镇)村要拟订执行信息化规划的具体方案,主管领导和信息管理部门要定期监督实施进度和效果,确保信息化规划目标实现。要特别加强乡镇基层的信息机构设置和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奖惩措施,单列信息费预算,激发乡镇和基层组织利用信息化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我省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J].河南农业,2006,(2).

[2]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综合应用情况介绍[n].新闻信息,2006-05-19.

[3]光缆三年进村河南网通借势转型[n].通信产业报,2006-04-24.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十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十五)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9

关键词:信息化;党的领导;农村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81-02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农村的领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改善党对农村领导。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又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党对农村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农村信息化逐渐走向统筹发展

据2011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幅为7.7%;从职业结构看,网民中农林牧渔劳动者等群体占比上升较快,从2.8%上升到4.7%。同时,三网融合方案已经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试点推广。目前全国98%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27个省份已经实现乡乡能上网。农业信息化正在实现与推进农村制度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不断融合。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山东等地,农村信息化工作已由过去的分散管理逐步集中到由新组建的经信办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和统一管理,将原农委、科委、农林局和电信管理局有关农村信息化管理的职能合为一体,农村信息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也纳入经信办统一安排。

二、农业信息网站不断发展,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普遍应用的过程。自从国务院信息办《县域经济信息化实施方案》以来,县域经济信息化项目已在各地启动。目前,全国涉农网站已经增至6000多个,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广东为前五位,其总和占全国总数的50.38%。各级农业部门信息工作机构基本健全,已发展农村信息员20多万人。农业部开始整合各涉农信息资源,信息报送与处理全面实现电子化。农业部的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绩效水平在我国政府网站中也位居第二。全国31个省(区、市)、80%以上的地(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专门网站,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同时,我国已建成大型涉农数据库100多个,约占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

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点不断增加,功能日益齐全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点建设包括房屋建设、房屋装修和设施配置。发挥信息和查询、信息业务代办(如电话业务、宽带业务、农民信箱等)、信息应用活动组织(如组织农村党员教育、信息技能培训等活动)和村网站日常维护等功能。各地乡镇信息服务站均已建立并运作,行政村信息服务点和信息服务员建设开始日益壮大。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配发了党员远程教育专用的计算机并接人了互联网,各村也为此开设了专门的场所,有的还配设了电视机和音像设备,基本发挥了村级信息服务点的作用。加上原来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网络。这些信息服务点在信息传递和沟通农民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作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链上兼有信息服务主客体双重身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并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要主体演变。

四、农村信息化基层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中央的重视和指导鼓励下,各省在发展农村信息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农村信息化基层新模式不断涌现。天津静海县通过打造党员服务中心这一“有形载体”和党建信息化的“网络阵地”,形成党建网、远教网、手机网“三网合一”的网络综合服务平台。从党建网上可以看到展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风采的几十部电教片,1284个基层党支部年初公开承诺和年底的领导点评,“网上党校”,“网上党组织”,“部长信箱”、“留言板”、“党建论坛”……。网络终端覆盖全县城乡的远教网,全县各部委办局及18个乡镇、383个村街、34个社区实现了与全国、全市教学资源库相对接的网络教学,实现了全县视频会议或培训活动网上现场直播。短信平台点对点直接发送手机党课、手机党报,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一个支部一个数据库”、“一个党员一份电子档案”,对发展党员、民营企业党建等重点工作全程跟踪、亮灯预警。浙江在全省远程党教系统的基础上,依托“时代先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农村政务、商务、服务为纵,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横,把农村的乡镇政务、农民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经过资源整合,以互联网方式构建一个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宁夏以“小省区大集中”为战略思想,核心体现“整合”两个字,即对信息平台、信息资源、传播渠道、场所、信息终端进行整合,使“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探索出低成本融合发展道路。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联动、电信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甘肃模式”。新疆“信息中心户”模式、广东“信息直通车”模式、海南“农技110”模式等。

五、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卓有成效

(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入户工作逐步展开,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乡镇逐步配备党建专用电脑。普遍按照“六个一”的标准建设。健全了适合实际的目标考核、站点管理、教学组织等制度,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和党建目标进行考核。建成了以“优化体系强管理,创新形式抓教学,三建一评带队伍,共建共享促整合”为核心内容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为农村党员群众长效服务机制。

(二)开设了农村基层党建网站,有效扩大了农村党员参政议政平台、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时效性,增加了互动性,增强了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这些网站不仅可以及时党建工作的决策部署、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相关信息,还通过设立网上党校、组织生活、生产技术、科技示范、文明常识等栏目,实现农村党员在线学习交流。不仅加强了网上党建资源的开发整合和管理,还通过链接,把政府、人事、科技等主要网站建成一体化网站,实现党建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网上举报”、“谏言献策”、“网上党校”、“党员QQ群”等模式,公开党建工作职能、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上载资料审批、定期维护更新、目标责任考核等工作机制也逐步健全。

(三)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和通讯工具,在全国基层党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开办了农村党建电视频道或电视栏目,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空间。2010年1月5日,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正式开通。农村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形成了“宽带网络+电视机+机顶盒”的建设模式,确立了以互联网、手机短信、彩信、语音等多种形式的平台技术组合,整合党建工作内容、制度、资料于一网,文字、数字、图表、音视频于一身,学习、运作、管理、查询、档案为一体,实现党建工作在线可控,党建信息资源共有共享。这不仅强化了组织的主导性,实现了党的声音在农村范围内全覆盖,而且增强农村党员组织归属感。

(四)农村党员干部运用网络、引导网络的能力和本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是建设农村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主体。农村党员干部运用网络、引导网络的能力和本领直接影响到农村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进程和质量。近年来,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和信息员的培训,培养一支既懂党务又能熟练应用信息管理平台的党务人员队伍,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化技术服务水平的信息技术人员。他们主动通过网络组织工作信息,主动把握党建工作网络舆情趋势,及时防范和化解网上舆情危机,促进了网上党建工作阵地的扎实构建,使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了推进农村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工具。

(五)在《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各地开发了农村党支部基础工作管理系统。在农村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过程中,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发了系统软件。较突出的是党支部基础工作管理系统。在党支部基础工作管理系统中,每个党支部书记都有一个自己的账号,登陆后只显示本支部的记录。登陆后,内容以网页和表格的形式显示,只要会上网浏览网页,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操作本系统。登陆该系统,可以查看党支部、党员的基本情况;也可以对党支部开展的活动、会议进行记录,对支部的日常业务进行管理,对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党费的收缴等。

(六)信息库总体构架建设逐步完成,农村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信息全员化、动态化管理不断推进。信息库是推进和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党员信息库、领导干部信息库、后备干部信息库和远程教育数据库。全国18万个基层党委,近一半已经建立了党员信息库。按照中组部的部署,今年内所有的基层党委都将完成建库工作,再用两年的时间,形成一个上下联通、广泛共享的全国党员信息库。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信息的精确化管理也正在逐步实现。远程教育数据库对所有站点基本情况、管理员、辅导员、维修员实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章大李.论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J\].党建研究,2009,(2).

\[2\]侯长安.以统筹城乡党建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J\].党的建设,2010,(3).

\[3\]龚晨.党建工作信息化制度创新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4).

\[4\]方世南.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探究\[m\].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4).

农村信息化工程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内容、时间和方式

(一)开展“实践先进性,信息服务进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1、活动内容:结合各地农村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实践先进性,信息服务进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进一步推进“网络到镇,信息入户”,使广大村民能够享受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2、活动时间:年月日用品

3、活动方式:以召开现场会、推介试点和样板、开展知识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

4、活动范围:以我市的高明区、三水区为主。

5、活动组织:按照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市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广东电信佛山分公司、广东移动佛山分公司等通信运营商协助。

(二)信息村通工程

1、活动内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信息村通”工程网络铺设、信息产品应用等工作的开展,提高用户终端的普及率,提高农业信息使用率,提升佛山农业信息化程度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实施时间:年月日

3、开展方式:以高明区为试点,带动全市信息村通工程的广泛开展。

4、活动组织:市信息产业局负责“信息村通”工程的整体推动。市农业局协助试点工程的推进及后续合作项目的跟进。市监察局进行监督和指导。广东移动佛山分公司承办“信息村通”工程网络铺设、信息产品应用等工作的开展,以及收集当地农村信息化使用意见,以便“信息村通”工程的优化与提升。

(三)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

1、活动内容:

(1)农讯通:通过短信、wap等方式主要为农民提供农讯服务;将村务公开等各种特色项目附加其中。

(2)医疗通:由婴幼儿护理信息和疫苗通、疫情信息、医药药价信息三个模块构成。

(3)农村教育信息化计划:以“家校1+1”短信服务为基础,搭建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一卡通”工程。

(4)互联网入村:利用遍布移动基站,对条件成熟的农村引入光纤。互联网业务的开通为农民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条件,当农民学会使用电脑登陆互联网后,将会向农商们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5)村务通:村委会通过“村务通”信息和征询民意,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2、活动安排:计划用2年时间以移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移动信息化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活动方式:采取主题活动、信息化推介会和信息化教育体验的方式。

4、活动组织: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市监察局、各区政府作指导,广东移动佛山分公司具体实施。

(四)开展农业资讯新天地活动

1、活动内容:开展以拓宽农业信息渠道,为农民提供实时准确农业信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农业资讯新天地活动。村民通过使用固话、小灵通、移动电话等通信工具拨打定号码或订制短信,能够方便及时获取所需的农业、农技、气象、农产品市场价格等方面的资讯。

2、活动安排:以三水区大塘镇为试点,以神州在线电信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广东电信佛山分公司、广东移动佛山分公司、中国联通佛山分公司等通信运营商为协作单位。启动“农村信息超市”信息源服务平台建设及系统功能开发建设和应用,于4月中旬在三水区大塘镇正式开展全面试点推广工作,于7月底前完成试点总结,并根据其实施的社会效果,考虑在三水区铺开。

3、推广方式:首先借助固定电话这一载体开展农村电话信息服务,并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逐步实现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完善、资源共享,通过多种途径(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提供信息给农民。

4、活动组织: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市监察局、各区政府作指导,广东电信佛山分公司、广东移动佛山分公司、中国联通佛山分公司参与,神州在线电信有限公司具体实施。

(五)农村青年干部信息化知识培训

1、活动内容:在三水区白坭镇以开展推广计算机办公应用、普及互联网知识为主题内容的计算机知识培训活动。在三水区芦苞镇以举办科技信息集市的形式,开展推广计算机应用和普及互联网知识的计算机知识培训活动。

2、活动安排:三水区白坭镇以白坭莘村信息示范点为培训中心,具体时间安排为:5月,富善社区;6月,周村村委;7月,岗头村委。芦苞镇活动时间为6月中旬,芦苞镇政府广场。

3、开展方式:分期分批组织三水区白坭镇、芦苞镇各村委的青年干部参加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

4、活动组织: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市监察局为指导单位,三水区信息办组织实施。

三、工作机构及其组成人员

为加强组织保障,促进工作有序开展,成立联合工作小组,由市信息产业局黄健强局长担任工作组组长;由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市委基层办、市监察局分管领导担任工作组副组长;五区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市信息产业局、市农业局、市委基层办、市监察局相关科室负责人、通信运营商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为工作组成员。联合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信息产业局信息化推进科。

四、工作要求

(一)上下联动,共同实施。市信息产业局负责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各区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做好本区负责的各项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市农业、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