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5:06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1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各级河(湖)长机制全面有力落实。全市率先推出“河掌云”app,实现“智慧治河”。今年以来,区、镇、村三级河(湖)长累计巡河44820人次,发现问题1145个,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明查暗访,曝光河湖问题295个,两类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全区共设置92个河长制水质监测点,每月对水质排名靠后的镇级河长进行通报。完善区、镇两级河道警长工作职责体系,共查处涉水治安案件6起,抓获嫌疑人14人,刑拘36人,逮捕31人,起诉14人。

(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一是西江潭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截至11月底,共检查**江流域涉水企业1009家次,进一步落实废水排放总量减排三分之一以上的措施,推动**国考断面实现水质达标,全区地表水国家和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将**山河、**河、**金河、**湾河、**水道、**乐河等6条重点支流纳入市**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epC+o项目,治理河长34.2公里,总投资4.4亿元,已于10月底开工。二是黑臭水体整治效果显著。累计投入7.67亿元,严格落实会城河、紫水河、龙湾河工业、农业、垃圾污染源治理等措施,完成截污控源、内源清理、引水增流、生态修复等工程,实现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目标,公众评议满意率超90%。采用epC+o模式推进总投资约4.52亿元的英洲海水道(城区段)黑臭水体整治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实现初见成效目标。三是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新建城市污水管网约48公里,修复改造老旧污水管网约7公里,雨污合流、污水管网检测约186公里。完成839个自然村的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完成率为100%。投入3.1亿元新建221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328个自然村。全区58家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已全部配套粪污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0%。

(三)水资源和水生态管理成效突出。在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排名第一。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建成全市首个节水教育基地。严格督促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完成54宗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整改。

(四)河湖综合治理水平有效提高。一是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全面加强。水利部暗访发现新增的13宗“四乱”问题以及**江局“回头看”发现的23宗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整改完成自查自纠发现的新增“四乱”问题12宗。完成25条总长390.6公里河流的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制定《**区主要河道采砂规划(2021—2035年)》《**区河砂堆放场规划(2021—2025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河道采砂及堆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收集涉黑涉恶行业乱象问题线索8条,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9宗。二是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推进江新联围加固工程(**段)、**江河流治理ppp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89宗政府融资水利项目等建设。完成70宗水库安全鉴定工作,加强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推动**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之一。三是碧道工程加快建设。已完成省下达的6.8公里碧道建设任务。将**水道**段、**江城区段、**岛、**等4条碧道列入市碧道建设工程epC项目,总长度68.2公里,总投资5.11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

(五)推动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河湖管护的良好局面。全年组织主题宣传活动146场,参与人数近万人次。通过电视、报刊、微信公众号等推送相关文稿105篇,编发工作简报45篇,在“学习强国”平台刊载《打造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构筑幸福美好的生活空间》等工作经验报道5篇。通过“人大+河长”“战友+河长”“志愿者+河长”等治水模式,发动民间河长456名、护河愿者4478名,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格局。

二、存在问题

一是龙湾河、英洲海水道、甲解山河、长湾河等河流水质仍不理想。二是河湖治理历史欠账较多,侵占河湖管理范围、水安全、水污染等新老水问题较为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决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源头治理,围绕工业、农业、生活、渔业等污染源大力开展整治,以强制性、约束性标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二)深化西江潭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epC+o项目建设,确保**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推动**海水道实现长制久清。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计划新增125个自然村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2

叙永县河长办公室:

2020年,分水镇按照市、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认真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更加坚实的生态保障,现就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明确工作重点,强化组织保障

分水镇区域内有主要河道有3条,即倒流河、海溪河和梭锅河(河水流入威信)。三条河道制定了一河一档,一河一册实施方案,另有主要小型溪流6条:终南村长坝河、路井村老鹰半沟、石院村猴子岩沟、鱼洞村赵家沟、兴隆村兴隆山沟、新民村板桥沟。有中型水库一座:倒流河水库,小(1)型水库一座:龙洞水库,本辖区内无湖泊。

针对分水镇河流、溪流(沟)、水库(山坪塘)点多面广的实际,为切实落实好河长制全面工作,我镇根据人事变动,适时调整充实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党委书记骆国洪、镇长王世林同志任组长的“双组长”制,进一步明确总河长、各村(社长)辖区河长及村级河段长,充实了总河长办公室和河长制办公室,总河长办公室主任由副镇长陈昊担任,副主任由党政办主任曾庆梅、水务站站长朱正刚担任;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办公室,由农业农村办主任谢涛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上传下达和相关事务的协调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方案,完善组织体系

2020年,我镇结合全镇工作实际,制定了《分水镇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河长制实施范围和主要目标。实施范围:即县、镇、村三级河道。主要目标:一是到2021年全面完善镇级“河长制”组织体系。二是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河库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三是到2021年,基本建成河库健康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保护目标。河库水域面积保有率、自然岸线保有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达标率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同时,我镇还完善了镇村河长组织体系,明确了职责划分和责任落实。即由镇党委书记担任总河长、镇长担任副总河长,镇相关领导担任镇管河流河长,河流所经过的村支书、主任担任村级河长;河流所经村级组织、单位为责任主体,分别设立镇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村总河长;村组设专职巡查员,实现了全镇河道全覆盖。

(三)完善各项制度,工作开展有序

我镇根据制定的“六项”制度:即会议制度、督查制度、验收制度、考核问责与激励制度、信息共享与信息报送制度、巡查制度。扎实有序开展河长制常态工作,并将河长制工作纳入村(社区)年终目标考核。

(四)严格督察检查,全面综合整治

一年来,我镇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集中开展“四项”行动,切实加强河道管理,坚持镇河长每旬一至二次巡河,河道巡河员每日一次巡查,每月一次河道垃圾清理。全年河长巡查督查达120次,巡河员累计巡河达350次以上,累计清理垃圾200余吨,加设规范性河长制公示牌3块,宣传牌3块,宣传标语13幅。利用扶贫公益岗位确定河道巡管员3人。在县水务局的帮助和协助下处理了一起在倒流河违章建筑,至12月底辖区内河道及两岸无其它违章建筑,无乱弃土弃石,确保了河道无漂浮物和白色垃圾,使河道便通畅,水质更清澈。

二、存在的不足

(一)全民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人人关心河道、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农村和场镇生活污水和垃圾还未得到根本治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各河长对河道的管理工作,每月各河长巡河不少于三次。

(二)督促各村完善工作方案。

(三)加强对巡管员、保洁员工作考核。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察苏镇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察苏镇河流基本情况

察苏河发源于昆仑山支脉-都龙山,流域面积4434km,多年平均流量4.435m/s,多年平均径流量1.3986亿立方米。沿河居住人口23000人,耕地41000亩。察苏河段自察苏大桥至夏日哈镇沙珠玉村,河道长度26公里。。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按照“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在县级河长制办公室的领导下,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以镇、村二级“河长”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对全镇范围内1条主要河流全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察苏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察苏镇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各村也相应的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镇级总河长,所经村委会主任担任“村河长”,镇、村二级“河长”全覆盖。同时,设立了镇“河长制”办公室,落实河长制度。

(二)加大力度,规范管理。

为使广大群众自觉树立爱护河道的意识,察苏镇结合6.5世界环境宣传日、党的精神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宣讲、“乡村风”、精准扶贫、环境卫生整治、党员志愿服务日等活动,通过横幅、展板等宣传保护河道、保护水源的重要性,使广大群众自觉保护水源、爱护河道。每年年初、年中分别召开一次镇级河长会议。镇河长制办公室围绕全镇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集中开会研讨,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按我镇实施方案在全镇中各村开展定期检查。

(三)合理布局,精准管护。

目前,全镇共有镇级河长1人,村级河长9人。按照两级河长的职责,镇级河长与察苏段村级河长分别签订《察汗乌苏镇河长制目标管理责任书》。

定人定责,将巡查常态化。认真抓好巡查和督查工作建立健全河长巡查制度,坚持河道巡查,并形成记录本作为痕迹化管理重点内容;对重点河段和重要的季节,加强巡查力度,提高巡查频率;创新工作模式,除实行村级河长每天开展巡河,镇级河长每周巡河外,将巡河时间延伸至全天24小时,定时或不定时进行巡查,便于实时掌控河段情况,及时查找倾倒垃圾源头及时采取措施遏制垃圾扩散并处置;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属于非权限范围内的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督促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河长制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四)公开信息,动态跟踪。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察苏镇积极向社会公告镇、村两级河长名单,在河湖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并加强各村级河长制信息报送,动态跟踪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河湖整治、管理、监督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河道汛期变化的实际情况整理完善我镇河长制的目标、问题、任务和责任四张清单。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完善好工作台账。

进一步提高境内垃圾清运能力,从每周一次清运,调整到每周两次清运,清运范围覆盖全镇。

将各村年轻党员和有意愿为察苏地区发展做贡献的年轻人纳入察苏镇巡河志愿队,加大宣传,形成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巡河、护河、爱河氛围。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4

以市人大《关于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整治的决议》精神为指导,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城市发展战略,根据“15100”河道整治工程设想,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将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抗咸二期工程、河道整治和截污纳管工作相结合,更好地解决全市人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为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和*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责任分工与组织机构

根据城建系统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确定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结合抗咸二期工程)由市城建资产经营公司下属的*自来水总公司自筹资金组织实施。为确保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成立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协调小组,由杨戌标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光荣担任副组长。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调整为由市建委为主组织实施。成立*市河道整治工程领导小组,由杨戌标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建委朱金坤主任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建委)。截污纳管工作由市城管办组织实施。成立*市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作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何荣坤担任组长,市城管办主任陈红英、市建委副主任丁狄刚、市环保局副局长徐文霞担任副组长,下设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办)。各城区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区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作协调小组。城区河道配水和长效管理由市林水局组织实施。成立*市市区河道配水指挥部,由孙景淼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市林水局局长许保水担任副总指挥。

三、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

(一)引水入城工程。工程设计规模为25方?秒,投资22亿元,是我市改善水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做好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市钱塘江引水工程专项规划》和《*市钱塘江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加强科学调研,进一步论证*市自来水抗咸二期工程和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在工程性质、线路走向、构筑物布置、运行管理等方面结合的可能性,抓紧编制《钱塘江引水入城及抗咸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开展引水入城部分水土保持、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的会审工作。力争20*年6月底完成初步设计及相关前期报批手续,12月底前正式开工,确保钱塘江引水入城及抗咸二期工程2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二)河道整治工程。根据“15100”河道整治工程设想并借鉴前两轮河道整治工作经验,在《*市主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中期目标和实施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密切结合实际,编制完成《*市平原河道整治规划》。

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以改善水生环境、净化水质、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为基础,根据河道的不同功能和所在区域的人文景观需求,结合市区道路建设、截污纳管、景观要求、小区开发、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等,按照不同的标准、要求、风格实施河道整治,确保城市河道生态平衡、景观宜人,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的需要。

在治理方法上实行综合整治与保护性整治相结合。河道综合整治(适用在城市建成区,投资较大)按照规划的河道宽度、河底标高及绿化要求实施驳岸、疏浚、截污、绿化等整治措施;保护性整治(控制性、养护性,投资较小)要在尽可能避免拆迁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河道水生态保护为重点,对河道进行完善岸线维护、疏浚、重点截污、控制和补充绿化带、生态修复等整治措施。计划在20*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二轮11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并适时开展第三轮8条河道的整治工作(综合整治3条,另有5条河道开展保护性整治技术前期工作),确保于20*年12月前完成1至2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20*年计划实施并基本完成11条河道的整治工作(综合整治2条,保护性整治9条);20*年计划实施并基本完成12条河道的整治工作(综合整治4条,保护性整治8条);20*年计划实施并基本完成11条河道的整治工作(综合整治2条,保护性整治9条),到20*年总计完成53条河道的整治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见附表)。

(三)截污纳管工作。开展市区生活小区及公建单位截污纳管工作是实施水环境标本兼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已完成243个生活小区、324家公建单位截污纳管(已投入截污纳管资金近16200万元,共截污水量近24余万吨?日)的基础上,20*年计划完成40个生活小区、130家公建单位及100个以上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作,计划新增截污量4万吨?日。20*年计划完成78个生活小区、300家公建单位及100个以上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作,计划新增截污量6万吨?日。力争至20*年基本完成主城区范围内2万平方米以上的生活小区及用水量超过300吨?月的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工作,使主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5%。

(四)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河道环境,长效管理是关键。根据已制定实施的《*市河道管理条例》和《*市区河道长效管理以奖代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理顺河道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制定政策,改变现有河道的管、养体制,推动河道日常管理的市场化运作。至20*年,主城建成区河道基本实现市场化管理,并逐步向城郊推广。20*年已完成河道配水26.47亿立方米,市区配水河道占河道总量的50%。在此基础上,20*年将继续加大河道配水和保洁力度,并根据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的实施情况,逐年提高河道配水量及河道配水率。到20*年,市区配水河道计划达到河道总量的75%。至引水入城工程建成并运行,市区配水河道将达到河道总量的100%。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综合整治,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福于民的实事工程。为确保各项工程如期实施,并尽早建成运行,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充分认识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集中力量,投入到引水入城和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之中,为工程的顺利实施作出贡献。

(二)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引水入城和河道综合整治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保障工程建设正常实施。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行河长制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对我省推行河长制工作的要求和安排,结合我省推行河长制进展情况,省河长制办公室决定举办这次全省河长制工作专题培训班。这是我省实施河长制以来进行的首次培训,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河长制工作相关政策和工作要求的理解,研究探讨在实施河长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全省河长制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对推行河长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做好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多次就河湖管理保护发表重要论述,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2016年10月1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系统推进河湖保护水生态修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不能手软,一开始就要硬,要立威。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对全面推行河长制作出总体部署,这是我国水治理体制和生态环境制度的重要创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更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在今年新年致辞宣布,“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这既是对推进河湖保护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体现了对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寄予厚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面推行河长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河长制引起社会关注,成为热门话题。2016年5月,到**考察时强调指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既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月22日,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张庆伟同志主持召开了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会议听取了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办督察意见推进河长制工作的汇报,审议了《关于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庆伟书记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各级各部门要将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推进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建设良好河湖生态环境,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庆伟书记要求,一要逐级落实责任。今后哪个河段发生对河湖有害的行为,就归哪个河段的河长解决,一级套一级,直到总河长,各级河长要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履行好流域总负责人、行政区划河段负责人的领导职责。切实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二要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中央改革办对我省专项督察的要求,逐项落实工作措施,做到有任务、有责任、有考核指标。省编办要研究好河长制办公室组建工作,河长制办公室要及时开展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加快推进节奏。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河长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6月30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实施河长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厅字[2017]34号)正式印发全省,标志着我省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省实施河长工作方案(试行)》明确了实施河长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组织体系、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全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我省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据水利普查提供的数据,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881条,总长度9万多公里;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条,总长度1万多公里。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等大小湖泊253个,水面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虽然我省河湖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污染没有那么严重,但由于受历史及多种因素长期影响,河湖生态也有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污染,一些地方对河湖重开发轻保护,重治标轻治本,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等现象时有发生,问题也很严重。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河湖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改善,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这既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大美龙江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我省今年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对全面实施河长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河流管护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各地要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勇于担当,扎实做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多措并举,全省推行河长制工作成效显著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2017年4月16日,省委张庆伟书记在省河长制办公室上报的《关于全省推行河长制工作情况的汇报》上批示:“各项工作要往前赶。”省水利厅牵头落实,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地积极推进,全省河长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完成了设立省总河长、省级河长和市级河长,明确了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今年2月24日和3月13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设立**省总河长、省级河长和市级河长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河长制组织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省总河长和省级河长;市、县、乡级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河长;村级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共同担任河长,实行“双河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特别是《**省实施河长工作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省委书记和省长共同担任省总河长,进一步加强了全省推行河长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省河长制办公室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省委省政府黑委[2017]12号文件决定成立省河长制办公室,承担全省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省编委《关于加强河长制工作调整省水利厅职责和机构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黑编[2017]32号),批复省水利厅增设河长制工作处,承担省河长制办公室的具体工作,组织编制工作方案、计划和考核目标,组织拟定管理制度和立法研究,组织实施考核,协调有关部门处理相关问题和纠纷等工作。2017年6月21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为省水利厅核增副厅级领导职数的通知》(黑编〔2017〕74号),同意为省水利厅核增副厅长(副厅级领导职数)1名,兼任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目前,省河长制办公室及省水利厅河长制工作处人员到位,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三)明确工作任务,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制度建设的通知》,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抓紧制定的要求,我省加强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目前,我省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考核问责制度和验收制度已起草完成,并印发省水利厅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单位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再征求省直25个责任部门意见。

(四)全面启动市、县、乡、村河长体系建设。今年3月22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省五级河长体系架构方案>的通知》(黑办发[2017]11号)。目前,各地市和省农垦、森工总局通过召开党委或政府常务会研究落实河长制工作,全省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市县两级组建了河长制办公室,并通过抽借办法安排专人负责河长制工作(没有批编制和机构)。各地市都编制了河长制工作方案,其中,佳木斯、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已经印发。县级出台工作方案的有48个(佳木斯3个、鹤岗4个、双鸭山6个、黑河7个、大兴安岭5个、森工23个);乡级出台工作方案有10个(佳木斯8个、绥芬河2个)。

(五)组织各地编制河湖分级名录。省水利厅根据2013年水利普查成果,组织专家复核,已经编制完成我省50平方公里以上的2881条河流和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的名录工作,以黑水发[2017]86号文印发实施。5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和1平方公里以下的湖泊由各地水务部门负责调查、勘察。目前,各地正在按照省里要求抓紧开展实地调查和核定工作。

(六)加强信息报送工作。为及时掌握全省各地全面推行河长制进展情况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根据水利部月报改为旬报的要求,我们以黑河办字[2017]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做好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信息报送的通知》,要求各市(地)、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河长制办公室在每月8日、18日、28日前将本辖区河长制工作贯彻落实进展情况统计汇总,报送省河长制办公室,全省河长制信息报送工作运行有序。

(七)派出调研组赴先进省份考察。为落实省委张庆伟书记的批示要求,加快推进我省河长制工作进程,今年4月19日至22日省水利厅再次派出考察调研组到江西、浙江两省调研建立河长制体系以及建立之后的监管工作,为建立和实施我省河长制工作方案做好相关准备。5月22日省委深改组会议之后,我省先后有省农垦总局、双鸭山市、绥化市等地派出人员到浙江、江苏、江西所属一些市县调研学习。

(八)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省河长制办公室于今年4月28日召开了推进河长制工作座谈会,哈尔滨、大庆、绥化市,省农垦、省森工总局水利(务)局分管河长制副局长,尚志、兰西、杜蒙、哈尔滨农垦管局、绥棱林业局等水利(务)局长、乡村两级河长,以及河长制工作处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与会单位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座谈了主要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下一步推行河长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年5月3日省水利厅组织召开了全省水利系统推进河长制工作视频会议,对下一步全省水利系统推进河长制工作做出部署安排。会后,各级水务部门对河长制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再细化,河长制工作进度明显加快。

(九)开展了河长制宣传活动。为做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省河长制办公室以黑河办字[2017]3号文件印发了河长制工作宣传标语,结合我省推行河长制工作实际,制定了三大类共53条标语。同时,将我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在《**日报》《中国水利报》、**电视台、**电台以及东北网、全国水利网和**水利网上进行了公告和宣传,并定期印发河长制工作简报,为全面推行河长制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此外,在今年“五四”青年节之前,省水利厅开展了“推行河长制,保护母亲河”演讲比赛;**大学在哈尔滨市防洪纪念塔广场开展了推行河长制宣传、宣示活动,增强公众对河湖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佳木斯市在世界环境日,大力宣传河长制工作,举行发放宣传品、解答公众咨询和聘任英格吐河保护志愿者活动。

(十)编制河长制工作指导材料。根据我省河长制工作的实际,为有利于各级河长和相关单位系统学习研究政策,指导工作实践、顺利开展工作,省河长制办公室对2012-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水利部等部委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及省直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水生态文明、生态保护、河湖管理、河长制等政策文件进行了选编,编制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文件选编》和《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指导100条》,作为开展培训教材和供各地各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十一)落实省委张庆伟书记批示,加强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合作。按照省委张庆伟书记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呈报的《关于贯彻落实张庆伟书记对测绘地理信息局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工作方案的报告》上“省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要与水利部门协调做好河长制相关工作”的指示,省水利厅厅长、省河长制办公室主任陆兵同志高度重视,安排一名副厅长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与省测绘局对接,省测绘局十分重视并支持。一是制作《**省河长制工作用图》。明晰省双总河长、省级河长、地市双河长、市级河长责任区,包括姓名、职务及管辖流域等内容,落实两级河长管理责任范围。二是制作《县级典型河长制工作用图》。完成了《尚志市河长制工作用图》(样图),明晰县、乡、村双河长和三级河长、河段长负责的河流、河段,落实三级河长巡河范围,明确巡河重点部位。三是实地现场勘察划定河界和区界。根据县级以下推行河长制工作遇到的河流界线不清、区界界线不准等问题,省河长制办公室主任与省测绘局地理信息中心商榷选择尚志市典型区进行实地勘察划界工作,预计7月份完成全部测绘任务。

三、抢前抓早,加快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

当前,一些地方还存在河长办工作机构、编制、人员、办公场所没有全部落实到位的问题。按照省委张庆伟书记“各项工作往前赶”的要求,近期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编制五级组织体系台账。明确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系,形成全省河长体系台帐。各地河长名单已经上报省河长办,河长制办公室正在组织人员核对,计划近期编印成卷。

(二)督导出台工作方案。省级工作方案已经印发。省河长制办公室将要加大对市、县、乡工作方案编制的督导,加快三级工作方案出台。

(三)开展督导检查。2017年,水利部计划开展2次督导检查(下半年还有1次),松辽委计划开展3次督导检查(下半年还有2次)。在做好迎接国家层面检查的同时,我省已制定第一次督导检查工作方案,计划7月份由省河长制办公室对13个市(地)、绥芬河市、抚远市、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开展第一次督导检查工作。

(四)制定工作制度。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制度建设的通知》要求,省里将逐步建立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近期主要制定包括建立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督导检查制度、考核问责制度和验收制度等制度。目前已提出初稿印发省水利厅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单位征求意见。同时,积极推进市县两级制度建设,通过试点县、乡、村制度建设,积极经验,指导、推进全省的制度建设。

(五)强化河长制机构建设。《**省实施河长工作方案(试行)》明确要求“县级及以上河长要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要把河长制办公室做实做强,机构到位、编制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各级水务部门要加强调研、沟通和汇报,争取支持,把河长制机构建设好。

(六)启动“一河一策”编制工作。省河长制办公室已委托省水利设计院起草我省“一河一策”编制大纲。下一步,结合水利部“一河一策编制指南”思路,在尚志市率先启动苇沙河“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用典型模板,指导全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铺开。

(七)竖立河长公示牌。为优化河长公示牌标准,省河长制办公室在借鉴外省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设计,制定了《**省河长公示牌设置标准》。目前,在尚志市、爱辉区试点乡、村和省森工总局苇河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先行竖立了河长公示牌,反馈意见认为可行。计划今年10月底前完成全省河长公示牌设立工作。

(八)开展基层培训和宣传工作。省河长制办公室于今天和7月11日举办全省河长制工作第一期和第二期培训班,共计200人左右,主要培训市、县两级河长办负责人和部分基层河长。讲解国家和省河长制有关政策、省级工作方案、河长制工作制度、公示牌标准、地理信息技术等,交流解决各地在推行河长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指导市县两级要开展对乡村基层河长培训工作。乡级要做好巡河员、保洁员的培训。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琴贵佳”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五水共治(治水提升)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镇海区始终以水质改善提升为总目标,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主抓手,扎实推进治水工作,全面深化河(湖)长制管理,全区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0年,市控及以上断面浓度均值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全区所有监测断面达到Ⅴ类及以上断面占总69.2%,较去年同期增加12.5%(以监测数计),较整治前增加34.1%(以监测数计),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12.5%,较整治前下降48.3%,总磷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9.7%,较整治前下降23.0%。2020年,镇海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并入选为浙江省生态水环境示范试点名单,镇海公益护水志愿者秦红波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

一、统筹谋划,全面系统部署全年工作

立足镇海区实际情况,制定2020年五水共治工作思路,深化工程治理,进一步压实责任、深化治理、完善制度、强化宣传,不断巩固治水成果,努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同时,召开办会提升治水标准。为全面部署全年工作,落实各部门责任,召开全区“五水共治”工作推进会。针对我区“五水共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召开全区半年度五水共治工作会议,落实各镇(街道)、部门加强管理、着眼长效完善机制、开展河道生态化治理、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召开镇海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各镇(街道)、重点部门建设工作要求。

二是做好计划表。根据省、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要求,安排2020年工程计划表。将污水管网建设、排水设施管护及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厂提升扩建等工程项目纳入年度计划,细化项目安排,并落实责任单位。坚持工程治理,在全面完成“八大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推进学校、医院、大工程单位、工业园区外等区域的雨污分流改造,确保污水应纳尽纳。坚持源头治理,继续深化电镀、印染等重点涉水行业的整治提升,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坚持流域治理,全面改善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和水生态环境。

三是落实任务书。细化考核办法,按照属地责任督促各部门工作。根据宁波市2020年度“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目标任务,结合镇海区实际,印发《2020年度镇海区“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制定考核细则,落实全区各镇、街道及重点部门责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五水共治”重点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依据。深化督查,采取多种形式对治水重点工作开展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实现闭环管理。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一是固本强基,加快工程建设。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暨管网建设。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计划2021年年底完工,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5%;提标改造计划2020年年底完工,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镇海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第一阶段工程,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5%。制定2020年截污纳管实施计划,项目投资资金3245万元已落实到位。其中:对全区2014年以后新建、改建的污水管网测绘项目已基本完成;农村纳管工程积极实施中,其中澥浦片区农村截污纳管工程在方案设计中,庄市片区农村截污纳管工程在项目立项中。

二是夯实基础,推进管网建设。建设完成污水管网逸夫路南段二期0.3公里、杭甬复线威海互通连接线一期1.5公里。今年又先后建成逸夫路南段二期0.3公里、杭甬复线威海互通连接线一期1.5公里污水管网。以加大污水管网设施改造为抓手疏通堵点,对全区污水主干管及支线管网、接护管养护和运维,以及对部分排水设施节点实施改造、提标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管网各2公里,先后完成团桥小学暨周边生活污水治理,新建雨水管网2公里;进一步完善九龙湖西线污水管网及配套泵站设施,完成横溪村污水管网新建接入市政主管工程;完成排水管网清淤、疏通100公里。同时引入现代科技信息手段,通过排水管网CCtV检测,对汶骆路、外环北、三五路等堵点开展修复治堵工作。

三是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盲点漏点。巩固各镇、街道(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果,督促做好上一轮区级、市级验收及省级复验时的问题整改。修订完善《镇海区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督查管理办法》,全面排查所有河道、小微水体,采取措施防治黑臭反弹。全面开展自查,围绕治水重点要点,通过自查发现问题、抓好整改、促进落实、推动工作、锻炼队伍。做好治水督查竞赛活动,并组织开展黑臭水体、农村污水、企业排污等问题自查。开展专项督察,各镇(街道)、有关单位全力以赴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迎检工作。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落实属地和河长责任,督促责任单位及时落实整改,同时加强日常管护。

四是拉高标杆,高水平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对标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工作。继续推进居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排查2014年后新建小区雨污分流情况。同时推进大工程单位自建居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继续推进工业企业雨污分流改造,制定《镇海区工业企业雨污分流长效管理机制有关规定》,市政投入近百万元,新购置一台污物硬化污水硬化处理机,该设备能做到自动清理、化粪池内污物脱水脱渣、塑料袋等无用垃圾进行分离、过滤净化处理,污水达到排放要求,并能节省大量劳动力。开展港埠煤场、后海塘煤场煤污水整治。开展金属表面处理、有色金属、农副食品加工、砂洗水洗、废塑料等五大行业整治。推进农村污水零直排,镇海区属于农村区域规划治理的42个行政村共208个自然村,目前已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收集纳管或生态化处理,实施将38个保留生态化提升装置的农村生活污水全部纳厂。推进沿街店铺及“十小”行业污水零直排。建立了无缝对接的养护模式。在工程建设初期就把三年的质保期纳入工程建设资金中。质保期后,店铺预留井至集中式油水分离器段污水管道由各镇、街道统一委托区市政设施养护中心养护,集中式油水分离器养护纳入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区域范围内沿街店铺及“十小”行业污水排放基本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实施河道生态化修复。完成生态补水3509万方(姚江翻水站翻水2362万方,十字路水库精准补水1147万方)。河道清淤完成12250米。2016年8月,各镇、街道首次将权属的污水设施统一委托区市政设施养护中心进行日常养护管理开始,此项工作持续推进,到2020年,全区城镇及农村截污纳厂污水设施共计移交污水管网700多公里,泵站238座,养护经费2600万元,基本实现应移交尽移交,确保排水设施的长效、安全运行。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7

镇政府辖区内以山区为主,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我镇列入县级“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河流共10条,分别是一江九河,即:镇域范围内。同时经过镇级排查,镇域范围内还存在15条小河,以上河流、沟渠目前已全部纳入我镇实施河长制工作的江河管理、整治体系,河长制做到了广覆盖、全纳入。镇级“河长”由镇党委成员担任。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和2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都由党委成员担任河长,对应联系站所协助开展工作,各级“河长”名单在县政府网站公布。河流所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村河长”。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

根据工作需要,镇政府调整了河长制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总河长负总责、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对全镇范围内的河流落实了镇河长、村河长、保洁员。河长制办公室设在镇水利工作站,具体负责全镇河长制日常工作。

二、认真抓好巡查和督查工作。

根据县河长办的要求,镇政府高度重视对全镇河流水域的日常巡查和督查工作,镇级河长每周巡查河道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2次。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做好巡河记录,备好影像资料,并跟踪整改情况。镇政府河长制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全镇范围内的河道进行抽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造成后果的,根据相关规定问责。在做好巡查督查工作的同时,强化宣传河长制工作的相关要求及各项制度。让镇辖区的村民明白“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三、清四乱工作。

坚持以《水法》、《防洪法》、《河道治理条例》等司法律例以及文件为根据,在全镇范围内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治理突出问题开展排查整治,为改变我镇河湖面貌,镇领导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且在各村加大宣传,大多数有素质村民已养成良好习惯。构建责任明确、和谐有序、监管严格的河湖治理长效机制。密切关注围垦湖泊、不法采砂、侵占河道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

四、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工作。

根据我们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抓住新农村环境整治有利契机,村内卫生和河道卫生相结合,今年以来,镇政府动员机关干部、各村村干部及群众近800人,动用钩机60多台次,铲车20多台次,四不像40多台次,三轮车70多台次,对全镇河流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清理垃圾近3000多吨。清理河道堆积杂物、柴草垛20多个,清理河道拴养牛栏5个。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8

【摘要】经济新常态要求各地在发展经济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尤其是工业结构调整方向,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区域内工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进而科学选择区域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进行研究,并提出对应建议,这对其他地区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Shift-Share分析;主导产业;河源市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源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3年重点课题“打造广东绿谷背景下河源市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HYSK13Z04)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河源四新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12KJ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春尚,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经济、产业经济。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经济新常态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重视的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经济总量;着眼于经济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在经济仍处于比较高增长速度下,提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并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以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河源市为例进行说明。河源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优越,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速较快,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经济总量仍然较低,在广东省仍然排名在末位。俗话说工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尤其是对于粤北山区来说更不可能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如何让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河源市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

二、河源市工业发展现状及工业发展阶段的判断

根据2013年河源市统计公报的数据:2013年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GDp)68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快4.3和3.5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8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5.6%,达337.11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3%,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32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三次产业结构12.2∶49.6∶38.2,第二产业占比继续上升,上升了0.9个百分点。

虽然目前河源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基础薄弱,总体规模仍然较小,为了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科学地确定和评估河源市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工业化阶段可以通过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工业结构内部变动等指标进行判断。根据各种判断方法的适应性和河源实际情况,本文将利用钱纳里的六阶段论判断河源市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河源市2013年人均GDp为22499元,约合363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根据一定的换算,折合到2008年为3192美元,对照表1,发现河源市工业处于时期3,且是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的阶段。

三、新常态下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构建

由于目前河源市工业化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该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工业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结构导向型转变,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工业结构,最终通过优势产业对比较劣势产业的有序更替来推动工业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在河源市的众多工业产业中挑选出哪些是优势产业,哪些是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才能选定河源市工业主导产业,为河源市工业结构升级指明方向。参考相关文献,偏离—份额分析法比较适合作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

1.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Shift-sharemethod(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成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是把研究区域经济的变化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用其所在大区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thenationalgrowth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industrialmix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shiftshare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并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势和竞争力,找出区域竞争优势行业,进而确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思路。

2.偏离—份额分析法模型构建。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o(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按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通常按照统计年鉴的分类),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经济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其中,nij代表大区增长份额,是指j部门所在大区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全国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称为产业结构转移份额,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相应部门比重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假定区域i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平均增长速度一致,从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pij的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代表区域份额效应,指区域i与所在大区同一部门增长速度不同引起的偏差,反映了区域i相对于所在大区的竞争能力,Dij的值越大,说明地区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

四、河源市工业结构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利用2008年~2012年河源市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为研究对象,用2008年和2012广东省分行业工业增加值作为参考系列,选取河源市统计年鉴中32个行业,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五、结论与建议

为了便于分析,更直观地确定河源市各工业行业在总增长、工业结构增长、行业市场竞争力同广东省的比较优劣势,我们对表2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将32个行业分为6类,具体分类后见表3。

对表3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类行业,nij、pij、Dij三个均大于零,表明该类行业不论是在内部产业结构,还是市场竞争力以及总的增长率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应该作为河源市的主导产业,继续大力发展。

B类,pij>0,Dij>0,nij<0,这类行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内部产业结构也合理,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增长率为负,对于这类产业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成为将来的支柱产业。

C类,nij>0,pij<0,Dij>0,且pDij>0,这类产业在市场具有竞争力,总量也是正增长,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应通过一定方式帮助其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引导其健康发展。

D类,nij<0,pij<0,Dij>0,且pDij<0,这类产业虽然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但是由于内部结构严重失调,导致产业出现负增长。因此必须对这类产业进行大的调整,否则将会拖累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

e类,这类行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结构也不合理,应该限制该类产业发展,直至完全退出。

F类,这类行业处于衰退期,应该及时退出,否则对整个工业经济将出现重大的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河源市应该将a类和B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大力发展,即应将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对于e类和F类行业则应该限制发展,并逐渐退出,其他类别产业则应该帮助其进行产业结构或市场竞争力方面的调整,引导其健康发展。

同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一样,河源市属于典型的农业市,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增速虽快,但是工业总量和经济总量仍较小,河源市通过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做法和经验对其他欠发达地区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河源市统计局.2013年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河源统计信息网.

[2]陈航,栾维新,王跃伟.大连市工业发展阶段判断及其结构调整[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3):31-35.

[3]宋雪清.对我国工业发展阶段的划分[J].统计研究,1993,(3):43-45.

[4]王树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江西主导产业选择[J].企业经济,2010,(07):119-121.

[5]李春林,邵波,彭利民.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南四湖流域工业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1-45.

[6]石晶,喻晓玲.基于SSm分析法对新疆巴州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7):273-274.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进一步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研究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不仅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对于探索有效区域发展机制,推动中原城市群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河南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首次试行《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中显示,在对31个省市进行排名中,河南的开放度指数为8.7,处于31个省市中的第25位。宋晓舒(2013)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河南打造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并提出内陆开放高地实质上是通过政府的制度安排和供给,将开放内化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3),以河南省为例,论证打造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必须在结合区域实际,善于借力国家战略优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推动区域转型发展中着力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本文则试图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从对外经济规模和结构、招商引资质量、产业集聚区等对外放平台建设等角度进一步分析并回答当前河南经济开放程度和水平,具备哪些发展优势?要推动河南开放型经济良性发展,应该着力培育哪些新优势?

二、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现实状况分析

(一)河南现阶段经济开放程度

1.对外贸易的经济规模与结构

从近你年发展状况看,河南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从总量上看,截至到2013年,全省全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599.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进口总额239.59亿美元,出口总额359.92亿美元。从结构上看,机电产品出口244.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7.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0%。目前河南的贸易伙伴遍布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下表(1)所示为河南省的进出口增长状况。从2009年到2013年,全省进出口商品额定基增长了346.1%,同时,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也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逐年增多,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是2011年的3.63倍,是2009年的49.11倍。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推动河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数据来源:2009年-201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河南的旅游业来看,从2010年的146.84万人次上升至2013年的207.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的2294.8亿元增至2013年的3875.50亿元。而且,近几年的外贸依存度稳步上升,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据现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2011年,河南的外贸依存度由6.6%上升到2010年的39.5%,2011年的49.0%。

2.河南招商引资质量

近几年来,近年来河南凭借劳动力优势和环境优势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展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工作。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外资质量逐渐提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博览、推介会等多种形式,紧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的有利时机。仅就2013年,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4个。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4.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197.5亿元,增长23.3%。如表(2)所示,河南从2009年至2014年河南利用外资情况。

3.产业聚集区开放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根据2014年2月河南省社科院的《河南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河南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80个,其中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覆盖产业集聚区的数量占据前五位。各级产业集聚区都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本地最具优势、特色的支柱产业。如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依托富士康龙头项目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此外,郑州的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洛阳的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及配件,安阳的新材料、新能源等都已经具备一定的集群效应,同时,截至2013年2月河南已建成9个部级经济开发区,这些产业集聚带和开发区都了发挥企业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重要作用。

(二)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具备的优势

1.河南的资源优势和初级劳动力优势

河南是中国的人口第一大省,根据《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年末,我省总人口为10601万人。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河南全省劳动力总量约为680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4900万人,约1500多万人从事农业,富余劳动力约3200余万人,但是河南工人工资比沿海地区低30%以上,形成较强的劳动力优势,同时,沿海地区劳动成本上升,使得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这部分加工贸易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

2.区位优势明显

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带,承东启西,连贯南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高达5016公里的高速公路、4000多公里的铁路运营,超过5000万千瓦的发电机容量具备了承接产业专业的支撑条件,构成了巨大的市场辐射网,如河南郑州的区域定位为“大中原地区”的部级区域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交通物流中心,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郑州是中国铁路线上唯一形成的“双十字”汇聚点,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加速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电子信息、航空运输、生物医药等产业在机场周边布局,航空物流正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端生产要素、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航空港经正日益成为推动河南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三、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问题

相对而言,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仍有很大差距。

1.对外贸易状况

相比而言,虽然2013年河南进出口总额达到599.51亿美元,但是只占全国总进出口总额(41596.93亿美元)的1.4%。与开放程度较发达的沿海省份相比,只是浙江省进出口总额(3358亿美元)的17.9%。同时,河南外贸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相对较低,高度依赖资源、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要素的粗放投入,加工贸易主要以贴牌生产和粗浅加工为主,这不但与河南促进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还大大影响了“十二五”时期河南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2.利用外资差距

河南位居内地,受地理环境及政策因素、人文因素的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一直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在全国所占比例较低。虽然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比较而言,201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134.57亿美元)仅为全国总量(11872.1亿美元)的1.1%,浙江的55.1%,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十分明显。

3.对外投资状况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三种形式构成了河南省对外投资的主要内容。河南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情况,从2004年开始增长幅度比较大,增长的绝对金额还很低。2013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40.58亿美元,营业额40.09亿美元,但是全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亿美元。

四、推进河南开放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河南发展的现实要求,我省应把着力培育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推进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具体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政策支持体系。

应当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和作用,在土地、税收、信贷方面推进政策创新。为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完善开放型经济政策保障、加强开放平台建设、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健全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构建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低税费、低融资成本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

(二)加大生产要素在开放平台的集聚

结合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挥发挥中原经济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吸引高素质人才、重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素质培训,将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开始集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更广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初步具备规模化和集聚效应,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河南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有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依托,在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推动力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地区间横向经济联合,把河南真正建成连接东西的纽带和桥梁。在劳务合作方面应广泛联络,多方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我国驻外办事机构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各种关系,建立劳务输出渠道,拓宽劳务输出领域。同时,进一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合作,不断改善国际承包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推动河南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横向联合,跨国兼并,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实现优势互补,把人力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河长制年度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河北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76-03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而在2013年年初中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使人们谈及“pm2.5”而色变,这些都说明解决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刻不容缓。中国十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低碳经济作为解决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对低碳经济下的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金涌等(2008)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消费过程等方面对低碳经济的理念、实践等进行了研究。潘家华(2009)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能盲目寄希望于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的调整,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引导消费者行为方面。于刃刚(2011)提出打造环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升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以推进河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低碳发展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下去。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的钢铁冶炼、化工、制药产业为主,能源消费总量近期内还会继续增加,因而碳排放总量会以较快速度增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并在现实基础上提出低碳约束下优化河北产业结构的具体建议。

一、低碳约束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紧迫性

2009年11月26日,中国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国政府已经在两方面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具体目标,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15%左右;二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环境保护部2013年3月6日公告,将对重点控制区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据介绍,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区为纳入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控制区,共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环绕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北与辽宁、内蒙古为邻,西靠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壤,东临渤海,自古就是京畿要地。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在全国排名第六。从能源消费来看,2011年全国能源总消费总量为348002万吨标准煤,而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为29498.29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8.5%。①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京津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更会为全国实现低碳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大贡献。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低碳经济更顺利地进行与发展,并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河北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1.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河北省目前处于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化中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增加,碳排放总量也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的钢铁冶炼、化工、制药产业为主,长期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第二产业在总量上和比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

由表1可见,自2007—2011年五年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较快发展速度,其中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都保持在5.7%以上,2007年高达7.5%,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明显较弱,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在5年间有小幅波动,基本保持在4%左右,2011年又回落到3.7%的增长率,发展劲头相对不足。因此,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带动的。这种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但是其不利后果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河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滞后。河北省自2009—2011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2910.2万吨、2975.9万吨、3172.6万吨,连续上升,不断创历史新高。但总体看,河北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滞后(如表2所示):

由表2数据显示,2007—2011年五年间,处于第一和第二位的是农业和牧业。五年中,传统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2010年高达57.32%,而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甚少,都在5%以下。第一产业中农业和林业能够吸收大量的碳排放,因而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由于河北山区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部分山地废弃,不利于当地农业和林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缺少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都相对落后,土地的使用效率较低,农林业收入增长较慢。而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致使土壤结构恶化,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所生产的农产品也不符合当前绿色安全食品的要求,降低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传统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2007年、2010年和2011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8.7%、59.7%和62.7%,而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6.9%、54.5%和58.7%,①数据表明河北省的GDp的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带动的,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又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结构导致河北省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的增加几乎是同步进行,引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河北省六大高碳排放产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六大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碳排放接近工业排放总量的90%,给河北的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4.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发展缓慢,内部结构有待调整。第三产业大多是属于低能耗和低碳排量的行业,因而其在总体经济中比重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技术、物流和旅游等行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健全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对金融政策调控,可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企业和产业中去,有效地促进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但是河北省的金融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现代金融工具如创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不够,很多企业的增长方式仍较为传统,对创新金融工具的利用不足。河北省的第三产业普遍存在产业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待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和提高产业质量。

三、低碳约束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河北省长期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与高度化的“三、二、一”型结构还有较大差距,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二是促进三大产业的内部升级。第一产业产业内部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观光农业的转型,并协同发展以科技咨询、旅游观光、营销策划等为内容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业的内部升级表现为传统工业向信息技术高端领域的转型,并协同发展以金融、信息服务和教育等为内容的第三产业。具体如下:

1.以发展低碳农业为契机,实现第一产业低碳化。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更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这对降低碳排放、维护环境、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意义。第一,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墒条件,提高土壤生产力。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提供无公害的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第二,推进旅游农业的发展。根据河北省的具体条件,大力开发旅游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以开发利用绿色优质资源、营造优良环境为导向,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提供一流的食品和一流的服务。第三,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提高秸秆低碳化利用。河北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和稻谷,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重要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得不到有效利用,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和环境。因此急需探索出综合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采用秸秆气化技术,或者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等,这样既充分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又达到了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

2.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促进第二产业低碳化。第一,以新能源技术创新带动第二产业能源结构升级和低碳化。第二产业是耗费能源最多的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新能源技术使用的范围,对于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北省各个城市正在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也将逐步推进。河北省煤炭资源分布面积较广,而在煤层的顶板和底板有数百米厚的碳质泥岩和砂泥岩地层,这样的地理环境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加大对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是今后河北能源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促使能源结构优化,更从根本上使河北省能源供给和碳减排问题得以解决。第二,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在河北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技术。现阶段,河北省能源消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煤炭为主,因此发展清洁煤技术对于河北省来说尤为重要。河北政府应根据实际制定碳排放税收制度,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低碳工业,逐步减少河北第二产业对煤炭能源的能耗,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使用的整体效率,限制和淘汰高碳企业和产品,使低碳工业成为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领域。第三,优化第二产业组织结构,培育低碳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应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利用河北省的优势资源,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以低碳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在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不断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各个企业之间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实现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3.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低碳化。积极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结合河北省的具体省情,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不断推进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为信息产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于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和餐饮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部门,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以完善的法规制度,为其构建良好的环境,在低碳约束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传统服务业的内部创新。发展第三产业,需要政府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上支持,如降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改善投资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结束语

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实现河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河北低碳经济更顺利地进行,并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河北长期以来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各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在低碳约束下优化产业结构,使其向高端的“三、二、一”转化,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促进河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2)[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河北经济年鉴(2012)[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汪程程.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经济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