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指导教师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5:17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1

一、当前师范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不够重视。见习前很多学校也不召开见习动员大会,很多同学不知道见习的做法和一些注意事项。有很多同学把见习仅看作就是跟在见习指导老师身后听听课,然后帮指导教师批改作业,或者听完课就直接回家;

2.见习生自己不够主动。高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师范生2周的教育见习一般由学生自己联系见习学校,也由学生自己完成见习各项任务。但很多学生没有主动跟老师或学姐学长请教,提前了解见习期间应该做些什么;

3.师范生不够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我们见习生很多都是当指导老师有课的时候,跟去听课,听完就回办公室改改作业,没有与指导老师交流,也没有分析老师是怎么处理这节课的;

4.见习期上课的机会差异很大。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你的指导老师是你以前的老师,那见习生与指导老师之间关系本身就不错,自然上课的机会就多,再如你的指导老师带的是重点学校的重点班,那么你根本就没什么机会上讲台。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指导老师对见习生的不信任,不相信见习生能把课上好,害怕见习生打乱他们的教学计划;

5.很多中小学管理者不愿意安排师范生来校见习。他们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有的由于见习生是认识的,碍于面子,接受了。但只是让见习生听课、备课、改作业,而见习生对学生的管理、交流,对班级的管理、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学生的作业辅导分析并没有贯穿到整个见习过程。

6.高校缺乏对见习生的监管。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让见习生写见习日记、听课记录、见习感受以及回校后的试教来监督和评判见习生的见习过程,其实这个太形式化,效果也不太好。当然,写见习日记自然是不错的,如果能把自己的一些听课记录、教学体验、一些处理课堂问题的技巧记录下来,对以后的教学生涯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如果拿此来监督见习工作,据了解,很多同学将见习两周当做放假,在见习学校根本就没有好好进行学习,但是见习日记却写的很精彩,很难区分真实性和具体表现。

7、容易让部分师范生产生消极的认识。由于见习活动少了学生的交流和反思,教师也没有时间对学生做相应的理论性引导,学生见习前期望值过高,见习活动结束后往往很失望,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教师职业平淡,容易信任,随便有点学科知识就行”的想法。可见,旧有的见习形式不仅没有实现教育见习的目标,反而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消极的认识。

二、提高师范生见习质量的建议

1.教学见习分2次进行。比如在大三上学期就可以增加一次,而且这一次见习主要是由高校专业老师带领,可以由一个老师带领5-6个学生。在见习之前,高校专业指导老师给师范生播放l一2个优秀中小学教师教学录像,分段播放,和师范生一起边听边评议。然后在和师范生一起到中小学听几节课,回到学校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一来,师范生跟在指导老师后面,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就不会感觉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什么,能够真正掌握一些上课的技巧。然后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再安排一次集中见习,这一次见习则主要由中学老师指导,让见习生自己去中学听课,高师院校老师不再和他们一起去听课、评课。

2.学校要重视见习前的教育和培训。在见习之前,学校先要召开见习动员大会,明确任务、强调纪律。同时要给见习生讲授在见习中要听什么、如何听、怎样问等理论知识,让每一个师范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由师范生联系见习学校,这样有利于师范生与见习学校的联系、沟通与落实。

3.强化见习学校指导老师的责任感。见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要消除他们对师范生见习的抵触心理。每一个学校和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师范生、培养新教师。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要给见习学校和指导教师一定的压力,把接受师范生见习作为学校和教师的一个考核内容,那么他们就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态度,真正地用心地去指导见习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的敷衍。指导教师应该在更高层次上给予指导,帮助师范生能更全面地看清自己的问题,做好课后反思和小结,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打好良好基础。

4.高校老师要在见习之前指导如何熟悉教材。很多高校都是把教材发下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老师没有带着学生如何备教材、熟悉教材,让见习生具备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也让中学指导老师能够比较放心地把班级交给我们来上课。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2

(-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基本情况。

二、领导、教师重视。

在本校领导已经将见习工作作了周密安排的基础上,我们去见习学校的工作总体上得以顺利开展。周一早上,市一小的叶火主任热情接待了见习队,方奕宽校长作了当面指示,四年级级组长叶老师作了见习班级的安排。一周期间,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兼指导教师)、科任老师对我们的见习工作大多表现了理解、欢迎、支持和帮助。本校的四位指导教师(含本人)也能基本到位,与学生一起听课、评课等。这一切都给参加见习的全体同学以很大的信心和鼓励。见习最后一天,双方指导教师都为我们的见习生写好评语和成绩,一小教导处为实习鉴定表盖章,我代表本校呈上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三、同学们的努力。

一周来,我们见习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内容。尤其是教学方面,要求所有见习小组严格考勤,遵照作息表,按时到所在班级听课,自己守纪律,也帮科任教师管理课堂纪律;听课认真,笔记详细。逢自习课、体育课时,在得到指导教师同意的情况下,各小组还到电教室听课——本周廉江市小学英语基本功竞赛在市一小举行,大长了见识。此外,同学们还积极做好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学辅助工作:批改作业和试卷、出宣传栏黑板报、指导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等等,获得了一小领导和师生们的好评。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本次见习较上一学年的见习有重大进步,纪律和成效都值肯定。通过与一小领导、老师的会谈了解,他们对我们见习队也是比较满意的。然而我们不足的地方仍然明显:个别见习生甚至小组长在考勤纪律方面有松懈现象;少量见习生工作缺乏主动,除了规规矩矩的听课,似乎不大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听课多,但评课太少,不懂消化吸收;本校个别指导教师到位不多,没有与见习生一起听课评课,所谓“指导”徒有其名。

五、建议。

市一小是省一级重点小学,以“团结、向上、务实、创新”为校训,以“尊师爱生、自觉守纪、安教乐学、开拓进取”为教风和学风,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能到该校见习实习,是我校同学的好机会,是提高师范生职业素质的一个好平台。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效,我校今后在与其合作时,应该作更充分的前期准备,加强与他们领导和教师的沟通与协调,让见习实习的内容更丰富充实、形式更灵活多样。另外,在本校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上,可以更具体一些,尤其是要求更严格一些,使“指导”名副其实。这一切,都有利于我校见习实习工作的更好开展,有利于提高我校在整体上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3

首先,要尊重教师。教师既是思想工作的对象,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中坚力量和培养人才的主体,因此,必须尊重教师。这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在学校里的具体体现。而尊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充分信任教师,全心全意服务于教师,而不能歧视、疏远和排斥。教师在社会群体中属知识层次高、学识较为渊博的群体,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校领导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虚心向教师请教,耐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随意伤害和指责教师,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随便点名道姓地批评和指责教师。就是对缺点较多的教师,也不能轻视他们,瞧不起他们,疏远他们,而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次,要理解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需要、追求和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他们也常常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师的思想深处,了解教师内心需要,把握好教师的思想情绪,弄清教师存在的主要想法及产生这些想法的真实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肯定和支持教师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和愿望,而对教师中不合理、不现实的要求做好解释、疏导工作。一句话,要成为教师的知心朋友或知音。

第三,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做好疏导工作。疏导工作的方法就像治水一样,不是用堤坝把河水堵起来,而是疏通河道,使水得以畅流。对待教师思想上的问题,也应像治水一样,疏而导之,而不能压制、堵塞、回避,不让教师发表意见和想法,否则就会积累各种矛盾,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疏导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教师把自己的心里话畅所欲言地讲出来或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可。二是在了解教师意见和想法之后,学校领导要及时采纳教师的合理化意见和要求,并认真进行落实。三是在做教师思想工作时,要及时肯定,支持教师的正确思想和行动,同时要对教师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教师的不足进行说服教育,从而使教师分清是非,提高认识,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前进动力。四是允许教师犯错误,教师不是圣人,领导要对犯错误的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

第四,要充分发扬民主,使教师成为管理学校的主体。首要的就是真正依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保证教师充分行使自己的民利和主人翁职责。维护教师和保证教师的切身利益,并通过这种途径增强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民主参与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和民主素质。为了推进教师广泛的民主参与,从学校领导来讲,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尽量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二是参与的内容和范围要尽可能广泛一些,包括经费支出、评优晋级、人事任免、学校发展规划等。在涉及教师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都要听取教师意见,与教师进行协商,发动教师进行监督。三是参与的形式要尽可能多样一些。要建立健全民主机构、民主制度、民主渠道,并发挥其作用。例如,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把有关学校发展和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拿到教代会上供教职工代表民主讨论、征求意见,形成解决办法,把教代会变成教职工参政、议政、督政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同时,还要发挥工会、校务委员会、职称评定领导小组、教研组等组织的作用。

第五,要建立健全广泛的协商沟通机制,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协商沟通是指领导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工作交流和生活交流,领导当面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宣传领导的治校方略,共同磋商探讨和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方法,其前提是平等,其特点是直接、迅速、丰富,其关键是落实,其结果是做到实效。一般说来,协商沟通要取得成效,就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学校领导要放下架子,在平等、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同教师沟通,教师有话才会向领导说,有意见和建议才会向领导提,领导的话教师才能听得进去,协商沟通才会有好的效果。二是要明确存在的问题,协商沟通要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每次都要重点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开始沟通,深入,协商,不能盲无目的、毫无准备地东拉西扯,这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三是要解决好问题,同教师协商沟通,目的是为教师解决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协商沟通过程中,学校领导要实事求是,掌握分寸,不空头许诺,不随意拍板,对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狠抓落实,尽早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公布结果,更要接受教师监督。四是要坚持原则。对教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及时予以落实。对教师提出的不合理意见甚至是错误性意见,不能无原则地迁就,而要做好说服、解释和引导工作,使教师的思想和行动尽早地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六,要强化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同学生相比,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更丰富,思想上更成熟,因而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的能力比学生更强。而且教师的自我提高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思想上自然地获得升华,往往要比外部的思想灌输更自觉,更深刻,更牢固,不会轻易改变。所以,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的自我教育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方面的作用。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4

1、做好新课程学习和培训

各普通高中学校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校应组织教师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实验内容、实施策略等,使广大教师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制订学校实验工作计划

校长是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

学校应制定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校情分析、目标任务、重点(特色)工作、课程设置、实施步骤、组织机构、保障措施等。各高中学校应将工作方案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制订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应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应严格按规定开设课程和安排课时,保证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修习时间,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或挪作它用。学校应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能利用节假日和其它休息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4、开展学生选课指导

学生选课是新课程实验的一大亮点,学校应建立学生选课指导机构,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并将指导学生选课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责任感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可将德育导师制度与选课指导制度结合起来,使每位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都有相对固定的“导师”,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

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5、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各高中学校应当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实施意见》、《教学指导意见》,科学把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难度,改变随意提高教学难度、提前结束新课、作业过多过滥等错误做法,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校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广大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知识观、教材观,积极探索模块式课程的教学方式,努力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可持续地发展。

6、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下的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应认真总结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校际交流,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7、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应认真贯彻《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导意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要制订专门的工作计划,建立专门的人员队伍,落实专项经费,形成广泛参与、统一管理、滚动开发、不断完善的校本课程发展机制。

学校应克服开发课程就是编写教材的错误观念,充分挖掘校史、校友以及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教育素材,尤其要注重开发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成性、活动型课程,体现校本课程生动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对校本课程资源的管理,逐步建立校际之间课程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共享机制。

学校应严格遵守教学用书征订、使用的各项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征订或动员学生购买未列入《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教学用书。

8、实施学分认定与管理

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是新课程实验的又一个亮点。学分是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毕业、升学、就业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充分认识学分认定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认真做好学分认定工作,并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

9、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学校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按要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与全省统一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衔接,提供较为真实可信的证据,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评价信息的管理,发挥其在学生毕业、升学和就业中的作用。

学校应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式,建立起客观、全面、公平、公正反映教师业绩的评价体系。要发挥评价对促进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功能。学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教师或班级排名次。

10、加强学生和班级管理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班级应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行政班管理为主、教学班管理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学生走班选修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同时要重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作用。

11、提供实验工作保障

学校要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各项工作组织,建立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通力合作,形成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合力。

学校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课程实施等各项工作,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学校场馆、设施、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学校应及时召开家长会议,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意义,消除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新课程的疑虑和误解,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氛围。

12、提高实验工作水平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负责人接受采访,就《意见》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制定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答:制定《意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有着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首先,从中央的重视和要求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以推进。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第二,从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看,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第三,从高校的职责和使命看,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为此,我们按照中央要求,研究制定了这个《意见》。

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要把握哪些要求?

答: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四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问:《意见》中对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意见》提出,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是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五是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问:怎样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答: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意见》着眼发挥育人功能,提出了四项举措。一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二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审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三是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引进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等措施。四是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健全科研成果评价办法,规范学术评价方法。

问:怎样加强对高校课堂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答: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加强阵地建设,同时也要严格规范管理。着眼建设和管理并重,《意见》提出,一是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二是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问:在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努力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为此,《意见》提出,一是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践行者,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学术品格和优良学风。二是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增加课堂教学的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三是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

问: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答: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意见》提出,一是贴近师生思想实际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二是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四是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帮助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五是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六是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问: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

答: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要具体落实到学校治理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意见》提出,一是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要强化院(系)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院(系)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特别是党的组织生活,认真做好在高校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四是要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各地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此外,还对做好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人民日报2月28日)

《意见》规范细致,体现了一个细字。言有物而行有格。《意见》坚持和贯彻了正确的指导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来开展,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来推进,围绕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来加强,围绕抓好基层打牢基础这一重要支撑来深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简言之,《意见》分为七个部分,详细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细致规范,方可细水长流。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6

1.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要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进取,鼓励创新,探寻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要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防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加强领导和指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具有*特色的课程改革经验;要注重研究新课程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工作,及时总结,为下阶段的实验工作打好基础。

2.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省情、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实验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针对我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

——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要加强对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制定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具有*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三、实验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4.调整和充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各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加的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问题。

5.省教育厅及相关职能部门重点负责研究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有关政策、制度、规划、方案和指导意见;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负责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课程政策、计划,加强对所辖地区和学校新课程实验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

6.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要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按规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防止学生过早偏科;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要建立德育导师制,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实验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制度;要及时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装备条件,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开展前瞻研究,重视政策引领

7.调整和充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进一步发挥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教研人员和高中校长、教师的作用,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设计、研究、实施、指导、监控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成立“*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整合力量,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专业研究和支持力度。

8.省教育厅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确定一批学校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样本学校要围绕新课程实验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创造经验,逐渐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样板学校。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领导、规划,建立相应组织,做好对新课程实施的调研、指导和督查,形成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9.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本省实际,逐步制订颁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省普通高中学科建设指导意见》、《*省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省普通高中教学仪器配套标准》、《*省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保证全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序、扎实地向前推进。

10.省教育厅将组织有关专家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各学科、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学校应帮助教师认真领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尽快适应模块式教材的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防止任意增加课时、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提早结束新课。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寻找新课程背景下“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抓好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水平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政策,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要优化整合各类师资培训和教研机构的资源,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工作,努力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师训机构、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

12.在部级培训的基础上,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新课程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省级主要负责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师院校及教师进修院校有关教师、教研员、高中校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市级主要负责对所辖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培训;县级和学校则应结合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和培训。

1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把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的规范和要求,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高校、教研、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术引领和专业服务的作用,为高中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四)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作机制

14.由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教科书选用建议,再由省教育厅在征求各市意见基础上确定我省使用的教科书版本。省教育厅将加强实施新课程后全省普通高中教学用书的管理,及时颁布《*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任何部门、学校和教师都不得组织征订未列入《目录》的教学用书。

15.省教育厅将制订全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地方课程立项、审查、选用、评估和淘汰制度,同时建立开发、实施、评估学校课程的制度。没有通过审查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得在学校实施。

16.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研室统筹规划、组织开发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资源,特别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各市、县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和本校的优势,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17.省教育厅将逐步建立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相衔接的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实行基础教育质量定期报告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及时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实验工作的保障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重大的政府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良好环境,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增加投入,保障经费

1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改革评价,正确导向

2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彻底改变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按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对教师和学校进行奖惩的错误做法,建立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开发、教学能力、师生关系、校本教研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体系;建立学校领导班子、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体系;要在全省电子学籍管理的平台上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规范纪录的内容、格式和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7

关键词:高职教师业绩考核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教师个人教学质量的优劣由教学业绩来评定,评定的结果作为评优、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能正确发挥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在2006年在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温州农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院的教师集教学、科研和服务于一身,对于教学业绩考核各项指标的组成和权重,学院管理层与一线教师有着不同的看法。本调查旨在广泛收集教师的意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案与设计

调查时间集中为两天,对全院在校的172位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共收回有效问卷163份。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辅助信息,主要包括被调查人员的职称、职务、任课系部等信息;第二,是实证信息,主要包括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各项指标的设置和权重;第三,是对学校考核工作的意见或建议部分。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辅助信息

在收回的163份有效问卷中,初级职称49人,占30.1%;中级职称83人,占50.9%;副高及以上职称31人,占19%。其中中层领导30人,占18.4%;非领导行政人员28人,占17.2%;专职教师97人,占59.5%。认为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对自己激励作用很大的有26.4%,作用一般的有58.3%,其余15.3%的教师认为基本上无激励作用。

(二)实证信息

1.考核一级指标

针对教学业绩考核的一级指标应该包括哪几项的调查,其中教学工作量、教学常规、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列入投票最多的前四位(见图1)。

2.考核二级指标

(1)教学工作量。针对教学工作量应该包括哪几项的调查,其中系部安排的教学任务、课程设计、学生竞赛辅导、实验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的投票率都超过了50%(见图2)。

(2)教学效果。调查显示,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在教学效果评价和教书育人方面的奖惩的投票率超过50%(见图3)。

(3)教学改革。调查显示,教学改革的二级指标在教改项目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基地建设、研究论文论著发表的投票率超过50%(见图4)。

3.考核指标权重的统计

教学工作量(含教学常规)占教学业绩考核总分的比例处于30~40%的得票率最高;教学效果占总分的比例处于40~50%的得票率最高;教学改革占总分的比例小于20%的得票率最高(见表1)。

4.非教改科研情况:因为本学院的前身是温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有超过40%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因此这次调查也包括非教改科研是否列入教学业绩考核,有44.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列入考核项,53.4%的教师认为不必要列入考核内容。

四、考核对策与建议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学院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考核指标的确立应该符合学院的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目标落实到教师个人身上的直接体现。通过本次广泛的问卷调查和意见的集中反馈,结合我院实际,我们建议教师教学业绩量化考核设立教学工作量与教学常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和科研与服务四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分别设有二级指标(见表2)。

1.教学工作量与教学常规:教学工作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含理论、实践教学)、出卷改卷、监考、毕业指导、学生竞赛指导、课外指导等教学工作量。教学常规的考核以任课教师贯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情况为依据。

2.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指教师在承担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效果由学生测评、院及系部教学督导评价组成,此两方面考核比例各占课堂教学效果项分值的60%、40%。

3.教学改革:主要指教师承担的学科建设与改革工作,包括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含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指导学生获奖等工作。课程建设与改革,验收当年按主持不同等级的精品课程(含重点课程、特色课程)情况进行考核;教材建设与改革,出版当年按编写不同等级的教材情况进行考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改革,根据完成的建设项目按不同等级进行考核;指导学生获奖当年按不同等级进行考核。

4.科研与服务:主要包括教师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术论文以及为“三农”、企业、学校的服务工作。科研项目涵括非教改项目,因为从事各项科研工作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行业经验,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教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晓宏,余再东.高职院校教师业绩考核中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郑志龙,汪大金,康等银.西北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研究[J].西部大开发,2010,(4).

[3]陈新晓.从量化考核谈高校教师考核制度的改进?[J].经济师,2006,(7).

[4]王月红,夏恩君.基于高校教师职业特性的教师业绩有效考核机制的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6,(9).

[5]赵雪珍,杨潮.完善高校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8

论文关键词: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

一、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教师教育机构

目前,韩国培养中学教师的机构有三种形式:师范大学(包括教师大学有41所),开设教职课程的普通大学(普通大学教育系33所,开设教职课程的普通大学127所,一共16所),教育研究生院(只包括颁发教师资格证的大学院,一共123所)。

存在问题:

在中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师培养机构过滥,颁发了过多的教师资格证。从实际情况来看,获得非师范大学教职课程和教育大学院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者达到师范大学毕业生的3-4倍。教师资格证颁发过多导致社会对教师资格证持有者的信赖程度降低。预备教师为了通过教师任用考试,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考上,忽视了教师必备的修养及实际能力。

(二)中学教师教育实习

韩国师范大学是从1980年“忠南大学校工业教育大学”改编成工科大学后,在工科大学的工业教育学部开始培养教师,实施4周以上的教育实习。实习在附属学校,或是在合作学校中进行。目前,师范大学实行4周的教育实习制,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实习期限比较短。要确保教师在大学里学到多种理论和评价的素质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在4周的时间内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其他一些国家,大多都需要一学期乃至一年的实习时间。

2.没能很好地形成教师培养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实习生安排到中学之后,教师培养机构和基层学校之间缺少协调,没能形成对教育实习的实质性的监督和评价。目前,个别基层学校以接受实习生会引起教学过程混乱和给学生心理造成负担等为理由拒绝接受实习生。实习学校的教师们对上课、班级运行,以及指导实习生感到有负担。所以,大学和实习生在实习时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与预备教师人数过多有根本的关联。

3.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实习模式。在现行4周的实习期里,没能很好地在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及实习合作学校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并且,没有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

(三)中学教师培训

韩国的中学教师进修可分为以机关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个人为中心的三种形式。

存在问题:

教师进修的模式单一且效率不高,教师进修机会不足,学员在进修时期及进修时间上缺少选择权,进修分数和晋升制度的直接联系导致教师进修质量不佳,缺少自律进修及经费保障,远程进修体制不健全等等。

二、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改善方案

(一)教师教育机构模式的改善方案

近来在韩国学界广泛议论着教师培养的6年制方案。即:研究生院培养教师的“4+2”模式与“2+4”模式。“4+2”模式是指,学生首先在4年制教师教育机构学习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通过任用考试,获得见习教师资格(见习期为1年),并作为见习教师开始上班,然后在教育研究院攻读为期2年的硕士学位的模式。

“2+4”模式是指在普通大学接受1—2年教育后到教育专门研究生院接受4年的教育模式。即,在2年级末从普通大学选拔在读生,到教育专门研究生院接受4年的专门教育。教师培养基本过程是:在普通大学l一2年级学习基础教养科目及所属大学的基础专业科目和基础教育学探索科目;在4年的教育专门研究生院中,学习学科内容相关课程、学科教育学相关课程、普通教育学相关课程,并进行教育实习等。并且,对于在教育专门研究生院学习2年后不希望继续读的学生,允许发放原所属大学的毕业证。即“4+2”模式与“2+4”模式各有其利和弊,应根据情况有效地运用。

(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工作

为了吸引广大优秀学生进入教师队伍,应在现有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各项教师政策措施:第一,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位应与教育行政职员相比较,根据自身实际向上调整。第二,切实保障教师的教育权利。第三,通过任用考试合格的男毕业生,适用兵役特例制,免除他们的义务兵役,同时要求他们从事5年以上教师职务。第四,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教师的报酬应与大型企业员工水准相同,解决教师住房,减免其子女的大学学费等。第五,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有必要提供公益勤务人员,分担教师的杂务,使教师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工作,学校的水准提高到满足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基准。为了较快落实以上方案,政府应制定《提高教师地位的特别法》及其他法令和规则,并立即施行嗍。这样,可以博得社会对教师岗位的信任和崇敬,同时稳定教师队伍,防止教师流失,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改善中学教师教育实习

1.延长教育实习期限。韩国学者认为,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机构与学校现场之间的桥梁,对提高预备教师对教育情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实习,将实习期限定为l学期,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蛏适当学期,分2—3次进行。教育实习应包括参观实习、业务实习(指教务实习即教师行政方面的实习)和教学实习。2.确保教师培养机构与实习学校的良好运作。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实习,提高学习成效,应在师范大学设立附属学校。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应对讲课的方法及内容进行个别指导,并把结果反馈到教师培养机构,使教育实习得到进一步改善。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政策保障,使指导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实习生进行辅导。教师培养机构的教师也应该对实习生进行密切的跟踪指导,不能只依靠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校和学校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要保持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3.要具备教职伦理意识及服务精神。比如,让师范生通过获得服务学分的形式事先到中等学校,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或是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给予辅导,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教职伦理意识和服务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

4制定教育实习的一整套模式。教育实习应该按照课堂观察、参加实习、课堂实习、事务实习等规定的模式有序进行。首先要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并且要有指导教师的培养方案。然后对学生教育实习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评价。实习学校要具备有关条件,选好有资格的学校,如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这样的实习合作学校,并且要确保教育实习费用的落实。为了减少每个班实习生的人数,不能把学生集中安排到一个班级,以免走形式。针对那些身处师范大学,但毕业后并不想从事教师岗位的学生,可以不实习,这样实习学生的质量就会变得少而精。他们可在实习期间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向做好准备工作,确保顺利就业。

5.实施见习教师制。韩国学者为了避免学生教育实习周期短,实习成效低等问题,提出要引进见习教师制度。他们认为,新任教师的见习过程应该如下:(1)见习期限为1年,期间享受二级正教师待遇。(2)对新任教师的见习成绩由所属地方教育厅、培养机构相关专业的教授、见习学校校长和校监、见习指导教师组成的见习评价委员会进行评价。(3)见习期结束后,拟任用学校校长根据见习成绩决定见习教师的任用与否阎。

(四)改善中学教师培训

1.提高正规教师进修质量。教师的教育水准在不断提高,质量也在上升,这时进行内容贫乏的短期进修,属于浪费。应与职前教育所进行的教育内容保持联系,并且扩大其幅度和深度。

2.强化在职教育的激励体制。如果把进修结果作为教师晋升的条件,难免会误导教师产生错误的功利进修观及急躁心理。所以,应利用进修的结果来激励一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即,教师们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获得一线教师的上位资格。当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上位资格,并且根据其专业特点得到内在的鼓励政策和相应待遇时,教师的进修意愿会更加强烈(尤其这是通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进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推广以个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非正规教师进修。仅靠正规进修有可能使以现场为中心的进修被形式化。为了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参加进修,根据自身需要设计、建构进修模式,通过与同事、教师们的协商和借助示范等多种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强化能够整合理论和实践的非正规进修。

4.进修模式应按照进修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确定。应根据进修教师的性别、教龄、教职经历、教育教学水平(职称、学历)或进修目的在进修模式上有所不同,所以,理想的教师进修模式应是按照进修对象的特点明确分类的,是务实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进修质量。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9

(一)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必然要求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照体育的功能将体育课划分为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继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新的课程标准按照水平段划分,以适应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各个水平段是相互联系、无法割裂的,既呈现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体性,又体现每一阶段的独特性。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被注入新的要求,教师的培养体系也被要求随之革新。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是培养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内容,承担了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认知水平、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转变学生角色、加强学生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规律的把握等任务。它的模式的创新也自然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必须紧跟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步伐,围绕着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教育实习体系,设定教育实习内容,创新教育实习方式和方法。按照体育课程标准整体与分段辩证统一的关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既要把握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整体连贯性,又要突显某一阶段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这正好契合了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

(二)就业压力的加大需要“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不仅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2011年至2013年,体育教育连续三年被列为就业红牌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生源充足促成了很多非师范类高校增设体育教育专业;其次,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需求量日渐减少,中学体育教师数量趋近饱和;第三,专业服务面向范围设定太窄,忽略了小学阶段和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楚雄师范学院的重点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化应用型办学思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切实扩大服务面向,面向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体育师资。然而,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承袭师专时代针对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开展集中教育实习活动,主要为培养中学体育师资进行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近几年,体育与健康学院虽然一直在进行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增加了教学见习和研习活动,延长了集中实习时间,建立了分段与集中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但是始终没有跳出中学阶段的服务面向,亟须改革。作为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迎合了时展,为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因此,扩大服务面向,缓解就业压力,就需要构建“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这既是“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的要求,又是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三)“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革新为加快应用转型发展步伐,楚雄师范学院明确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扎实推进师范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任务。作为师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旨在培养高素质新型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应以“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育实习活动仅集中在初中阶段或者高中阶段,学生只需要完成在一个实习地点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就完成学分。通过教育实习,学生能够把握初中或者高中某一阶段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熟悉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熟练掌握这一阶段体育课教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这种教育实习模式能强化对学生初中阶段或者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其他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割裂了基础教育的整体连贯性,与“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不相符。“整合连贯型”教师培养模式强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要对基础教育的全程性把握,要求师范生到小学参与或了解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又要求师范生到中学参与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改革和创新教育实习模式,构建“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是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然要求。

二、“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基本内容的构建

(一)建立基础见习和方向见习相结合的教学见习体系

教学见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和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了解、分析研究等一系列认识活动,它可以从感性上认识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现状,完成教师教育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过渡,应包括参观见习、观察见习、课堂教学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和电视录像观摩见习等内容。依据“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见习安排在前三个学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见习阶段,安排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学生分别深入到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等四个阶段,分段初步感知每一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状况,全程把握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规律和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第二阶段为方向见习阶段,安排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学生在基础见习阶段认知的基础上,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等四个阶段中选修两个阶段作为自己的就业意向进行方向见习,深入了解这一阶段体育教学规律、体育课外活动状况、班主任工作及学生身心特点等内容,学习和积累一定间接经验,为下一步教学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学期的教学见习既要实地见习,又要通过电视录像观摩优质课堂教学,并完成学期见结和阶段见习报告。

(二)建立专项与副项相结合的集中教育实习体系

集中教育实习是楚雄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学生在我校指导教师和学院聘任的实习基地学校指导老师的双重指导下,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下,集中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实习阶段,时间为2周,学生在我校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校内实习,为全面实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为全面实习阶段,包括专项实习阶段和副项实习阶段,时间分别为8周和4周,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幼儿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四个阶段中选择一个阶段为主项实习阶段,再选择另一个阶段为副项实习阶段,在我校指导教师和学院聘任的实习基地学校指导老师的双重指导下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完成准备实习教学文件、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等实习任务,切实掌握两个阶段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第三阶段为实结阶段,时间为1周,完成实结、成绩评定、质量分析等工作。集中教育实习应以学生的专项实习阶段为主,副项实习阶段为辅进行分组,按照“主项全面把握,副项熟知教学”的原则,注重学生专项和副项实习阶段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突出掌握主项阶段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课余活动、训练的规律,熟悉主项阶段班主任工作技能。通过对两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系统把握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整体规律,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全面贯通、整体融合的“整合连贯型”基础教育体育师资。

(三)建立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育研习体系

教育研习是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教师教育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学科知识,对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研究与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教学科研工作。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要求学生的教育研习活动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贯穿在大学四年。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学生在寒暑假期内,通过实践调查,分别完成与教育见习相对应的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等四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初步了解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状况;进入大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教育研习项目研究,通过寒、暑假等节假日或者课余时间的实践调查,集体合作完成教育研习项目的选题、申报、调查研究等工作,在大四上学期集中教育实习结束后完成教育研习项目。在教育研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教育研习的调查对象可以分散也可以集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校进行分散调查,也可以在学院指定的学校进行集中调查,学院应做好指定调查学校的联络、协调等工作。在每次教育研习结束后,要做好研结和成绩评定,确保教育研习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教学科研能力,从而为提升学生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三、“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以“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观念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则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势必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是新形势下地方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它既要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要关注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因此,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应以“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第一,建立基础教育阶段整体观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分段式、定向式培养师资的教育观念,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为服务面向,整合学期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初中教师教育和高中教师教育,“宽口径”培养整个基础教育的体育师资。第二,强调教育实习的全程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连续性,让学生深入到基础教育各个阶段进行教育实习,确保学生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具有全程性、连贯性的理解。第三,重视教育实习的选择性。尊重学生的意愿,设置各个实习方向供学生选择,突出培养学生一到两个阶段的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到工作岗位上。

(二)突出应用型办学,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育实习顺利完成的理论基础。在应用型办学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要处理好大学共性与应用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地方性与综合性之间的关系。第一,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又要遵循体育教师成长规律,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比例,提升师范类课程比例和实践课程比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研究成果、优秀教学案例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增加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第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感悟,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三)建立“导师制”教育实习引导体制

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对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顺利成才。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导师引导学生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对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有重要作用,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制定本科生导师制下教育实习实施细则。制定导师制工作手册,明确导师指导教育实习的工作职责,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和检查、考核机制,用规章制度确保导师制的推行。其次,实行双向选择的机制确定指导关系。入学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发展选择导师,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由学院协调,确定指导关系。第三,做好过程指导。在指导教育实习过程中,导师可以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要做好每一次指导记录,并对学生的见习报告、研习报告、实结等教育实习相关材料进行检查和指导,并评定成绩。最后,制定导师工作考核细则。学院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导师指导情况进行检查,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纳入年度履职考核,奖优惩劣,在绩效分配中发放相应的津贴。

(四)构建多元化教育实习共同体多元化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篇10

关键词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问题对策

abstracteducationpracticeisthemainformofcomprehensiveabilitytrainingandprofessionalideologicaleducationfornormaluniversitystudents.itisthemainstageoftrainingqualifiedmiddleschoolteachers.educationpracticeeffect,directlyaffectthequalityoffutureteachers,andthenaffectthequalityofeducation.inthispaper,thephysicsofningxiateachersUniversityasanexample,theproblemsofeducationalpracticetosortout,andputforwardcountermeasurestosolvetheproblems.

Keywordsphysicalnormalstudents;educationpractice;problem;countermeasures

教育习是对师范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主要阶段,它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理论进行全面的检验,也是对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最主要的环节。教育实习效果,直接影响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认真抓好教师教育的职前实习实践性环节教学,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保证。认真研究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根据地域特点、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现状,以及实习基地建设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对策,是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指导者的主要任务。

目前,对于宁夏师范学院物理师范生而言,根据我们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发现物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它严重影响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教师培养质量,为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影响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对策,达到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目的。

1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发现物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物理师范生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综合的实践环节,要想使教育实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好教育实习前的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教学技能训练环节、教育见习环节和平常的教师素养和技能的自行修炼等,都要为教育实习打好基础。但事实上,部分物理师范生对教育实习前的准备不充分,基本的教学技能不扎实,比如教师的语言技能,在物理教学试讲及实习中往往表现为语言表达不准确、表达错误、不规范、不科学等情况,主要原因是平常不参与师生间、生生间针对相关话题的对话、交流,缺乏随机应变能力、语言的反应与组织能力;又如,扮演的角色不到位,往往表现为自说自话,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缺乏自信,主要原因是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关系认识不到位,不能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对教学设计的认真研究,在教学试讲和实习中,教学环节之间过渡、衔接不流畅,讲课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不生动,没有变化,不会引导和启发学生;在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中不注意反思能力训练与提高,甚至对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置若罔闻;甚至有极少部分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存在敷衍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对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态度缺乏认识。

1.2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并未真正重视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从认识的角度而言,存在重视学科专业教育而轻视教师专业教育,没有形成“要想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必须把教师专业培养放在首位,尤其是把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放在重要位置”的认识,导致大部分教师喜欢搞学科教学而忽视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教师应达成共识,即无论学科教学,还是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全体教师应站在培养“卓越教师”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鼓励教师研究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共同研讨、对话交流、反思改进”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在教师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够。无论在财力、物力、智力支持等方面与其他高师院校比较存在不足,不能形成合力。比如,在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经费不足,导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训环节缺乏动力。教育教学实训环节应根据不同的需要安排学生深入不同层次中学进行实践锻炼,需要中学教师高效指导,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必须与中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明确责权问题,以置换培训为驱动,以大学与中学教师合作为纽带,以共享共赢为基础,共同培养教师,这显然需要足够的经费投入。再如,校内实训环节,应根据实训需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人员培训,以提高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的指导效果。同时,应向在教师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师范院校,以派遣部分教师进行观摩、学习,邀请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等形式,学习新的思想、观念、方法,在教师教育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1.3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内容不完善。以宁夏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为例,对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科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缺少对师范生的反思能力、教育智慧等教师个性品质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专业道德和意识等方面的考查,不能客观、合理地评价物理师范生教师专业的综合素质。

(2)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在工作态度、指导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又缺乏明确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致使对教育实习评价缺乏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出现主观性、随意性的倾向,甚至有的指导教师根据在教学技能训练中对师范生的印象进行打分,使师范生教育实习成绩显得很不合理。

(3)评价主体单一。在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中,主要有学科指导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学院指导教师参与,实习小组及实习生本人未参与教育实习评价,评价结果很难反映实习生的真实表现。

(4)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一般终结性评价,忽视教育实习过程中物理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过程,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样,教育实习评价的功能,即指导和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功能未得到真正的发挥。

(5)评价方法和手段落后。对物理学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参与纸笔评价方式,即由师范生填教育实习手册和教育实习鉴定表,再由实习学校学科指导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和院校指导教师分别评定教学和班主任实习成绩,对分散实习的学生,由学院指导教师根据教学技能训练中掌握的学生教学技能发展情况及实习期间与实习生沟通、交流掌握的信息评定各项成绩,评价结果具有随意性并可能掺杂人情分,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技术性和科学性。

1.4实习基地建设问题

由于本地区参加教育实习的师范生人数日趋增加,又由于教育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导致教育实习压力增大,为此,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是高师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学校及物电学院在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学校其他专业,甚至其他高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到一所中学参加教育实习,导致实习学校无法安排甚至不接纳;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实习学校顾虑接受实习生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质量或升学率,不愿接受实习生;三是大学与中学没有建立共同培养职前教师的合作机制,缺乏互惠互利的政策和措施,致使实习学校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实习基地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缺乏大学与中学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致使沟通不畅,基地建设困难,利用率较低。

2改进教育实习的建议和措施

2.1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

首先,要提高师范生教学活动的心理素质。要搞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对师范生而言,要提高适应教学活动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鼓励和指导师范生积极参加实践锻炼,使他们敢于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和提高,尤其要参加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技能训练中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其适应教学活动的心理素质;其次,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通过社团活动和各种比赛活动,提高师范生的三笔字、普通话、板书设计、课件制作,以及教案、说课稿的撰写,提高讲课、说课的能力。

2.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实习方式

教育实习作为一门课程要进行精心设计,从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或奠基工作,如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到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教育实习的内容、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教育实习的方式、教育实习的评价等,都要根据师范生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尤其是教育实习方式,而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采用一次性的集中实习的教育实习模式,这不符合师范生知识建构规律和过程,我们应借鉴国外教育实习经验,将教育实习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例如:美国的教育实习与教育理论课的学习同步进行,分为模拟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三阶段;英国的高等教育学院在4年的课程计划中规定数次教育见习和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三、六、七、八学期;日本的定向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大学,在整个学习期间分别开展观察(包括参观和见习)、参与、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组织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分别在一至四年级连续进行。借鉴国外教育实习经验及国内部分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方面的成功经验,我校物理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可安排于第七学期,为期18周,可采用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相结合的灵活的实习模式,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实习实训组织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安排、管理,采用混合编队的形式,把不同专业的实习生安排到宁夏甚至外省对教育实习有需求(缺少学科带课教师,或有合作关系)的不同县、乡镇中学实习;对分散实习,可根据实习生的申请,由其到生源地或有便利条件的中学参加实习,学校可派实习指导教师定期检查指导。

2.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教育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极为复杂的活动,它不只是大学的事,它同实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①如何将中小学由过去作为师范教育被动的实习场所转变为主动和积极的参与者,这是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关注的问题。学校应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学校长进行协商、沟通,在职前教师教育方面达成共识,明确教育实习是大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的共同职责,只有通过三方合作,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实习的保障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中小学配合高师院校做好教育实习工作,对于实习基地中学,可根据接纳实习生和指导实习效果,将中学和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的工作业绩纳入年度考核和晋职,鼓励中学积极参与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实习基地学校可将教育实习作为一项专门工作,由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选派优秀学科教师、管理者对实习进行指导,让师范生全面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实习工作,让师范生在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专业意识和能力都能有所发展;大学可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主动的与基础教育对接,尤其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作出调整,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培养师范生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师范生人文情怀,使他们热爱教育,主动积极的学教育、做教育。同时,大学要为中小学提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等服务与指导工作,也可以聘请中学优秀校长、学科教师、班主任到大学做有关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经验报告。大学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主动与中学教师进行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合作研究,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应加强资金投入,帮助实习基地学校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多种途径,与实习基地学校建立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广泛、稳定的实习基地,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2.4构建有效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活动调动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以有效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是目前各高校发展和改革职前教师教育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教育实习评价对师范生具有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那么,如何有效地l挥教育实习的评价功能呢?笔者认为,必须建立有效的教育实习科学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内容方面,应改变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以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为主的做法,将评价内容扩展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信息技术、职业意识、合作交流、反思和调查研究等多个方面,这样既可以为高校和中小学全面了解师范生提供参考,又可以为师范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提供参照,为高校检测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②其次,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既然有评价内容,就可以将评价内容细化,制定评价标准,比如实习内容中的“教育教学”,可将教学实习分为三个阶段,即见习阶段(听课)、讲课阶段、总结阶段,听课阶段包括听课次数、听课记录、听课后的反思、实习小组评课记录;讲课阶段包括,撰写教学设计、小组试讲、讲课及同组听课、课后反思、评课及评课记录、与学科指导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总结阶段包括教学工作总结、教研活动总结等。第三,教育实习评价要多方参与。以往的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中,主要有学科指导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学院指导教师参与,实习小组及实习生本人未参与教育实习评价,评价结果很难反映实习生的真实表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教育实习评价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并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评价主体还应包括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师范生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教育实习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及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要求,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大胆进行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尤其是教育实习课程,在发展大学与中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共同研究,有效指导,不断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为培养中学优秀师资人才作出努力。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