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8:21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1

1.缺乏正确的低碳化管理理念

首先,铁路建设的低碳化管理目标不明确,传统的铁路设计、施工、运营思维仍然未改变。只重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和效益而未将低碳化纳入项目管理。二是低碳化管理的理念仍处于初级阶段,项目仍然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进行施工,忽视了生产工艺的低碳性,导致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低碳化的理念初衷。三是人员素质跟不上低碳理念要求。低碳化建筑理念要求人员对低碳理念、技术、政策等相对熟悉,而目前一些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缺乏相应知识,难以适应铁路项目低碳管理的要求。

2.项目管理内部控制混乱

面对低碳管理的特殊要求,传统铁路建筑项目管理模式仍存在不少管理漏洞和问题。如:机构设立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组织和部门对施工进行全过程控制和管理,人员关系和权责混乱不清;项目管理模式流程设计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的流程设计;一些项目疏于管理和控制,导致低碳沦为低效。这些问题都会对铁路项目的低碳化管理造成影响,最终偏离低碳经济目标。

3.低碳技术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低碳技术整体上还不够成熟,铁路项目当然也不可避免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技术应用和推广比较落后,许多企业受到自身眼界、科技实力、人员素质和经营状况等影响,既缺乏研究和应用低碳技术的动力,也没有保证技术实施和应用的软硬件条件。其次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虽然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标准和规范,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等,但仍缺乏对低碳建筑的评估、碳排放计算、碳排放量强制性控制等标准,导致技术创新和实践难度大。

4.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当前,从国际到国内,低碳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目前相关政策法规具体涉及低碳建筑的仍然较少,缺乏一套可以鼓励发展低碳建筑产业的政策导向与激励机制。而且低碳技术比较复杂、材料成本相对较高、相应人才比较匮乏等,导致企业发展低碳产业的外部环境不太理想,缺乏进行技术革新和应用的动力。加上铁路项目受国家投资影响较大,很多企业放缓甚至干脆放弃了发展低碳方向的努力。

二、铁路工程管理低碳模式的调整及优化

1.转变施工管理理念

铁路项目应充分认识进行项目的低碳化管理对企业开拓市场、革新技术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明确低碳建筑能够有效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响应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号召的行为。铁路项目应该深刻认识低碳建筑项目管理理念的内核即绿色、创新和综合管理。绿色是指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从各个环节上控制建筑工程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创新是指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低碳建筑的发展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应该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综合管理是指在低碳建筑工程中,企业应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环境、资源、进度等影响,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进行全过程和全环节控制,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应组建相应的机构,配备相关人员,明确权责关系。在项目实施低碳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组建一个管理团队来负责低碳建设的总体控制和管理工作。团队内部应该结构设置合理、岗位权责清楚、人员落实到位,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其次,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低碳施工技术涉及面广、技术要求复杂、处理数据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和工具,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因此,铁路施工项目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项目管理平台,提升科学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最后,加强对低碳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应用。企业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引进相关人才、吸收先进成果经验、加强推广和应用等,积极创新低碳技术,提高企业科技实力和软环境,保障低碳管理效果。

3.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国际通行的可借鉴的项目管理模式,低碳经济下铁路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几种:一是传统的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BB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目前铁路项目采取的主要建筑模式,由于设计与施工脱节,变更索赔多,管理成本高,难以实现项目的低碳管理目标。二是设计-建造模式(DB管理模式)。由于低碳建筑需要同时兼顾建筑工程的质量、时间、成本和全生命周期低碳经济性等方面的需求,DB管理模式仅能够满足前三者的需求,对兼顾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经济性则无法予以保障。三是建设管理模式(Cm管理模式)。雇用施工经理参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控制管理,以便更好实现业务的建筑预期目标。这种模式需要对各方权责关系予以明确,以避免纠纷和管理混乱。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其它建筑工程中有成功运用的案件,但在铁路项目管理中还没有使用。四是项目管理模式(pCm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由承包商全权业务进行项目管理,但容易因监督机制缺乏而产生管理漏洞和问题,损害业主方利益。这几种模式需要建筑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工程项目要求进行选择,以保证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4.优化铁路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铁路建设项目的管理周期长,施工面广,对其低碳管理比较有难度,需要业主、设计、监理等与管理方加强沟通协作,履行各自职能,以保证低碳目标实现。在项目管理中:一是加强材料管理,尽量使用高效、环保、低能耗的新材料和可重复循环使用的再生材料,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不仅能有效的保证材料及时供应,还能节省运费,减少运输废气和噪音污染。二是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尽量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工程质量一次合格,杜绝返工浪费。三是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减少人工的使用。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机械设备,如在桥梁施工中使用移动模架、在混凝土浇筑时进行混凝土无声振捣等降低施工污染。四是合理规划临时性建筑,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临时性建筑和辅助设施的用地。尽量选择现成的房屋、宿舍、道路等,避免占用耕地和良田,减少临时占用对后续土地利用的影响。五是尽可能保存施工区域内的植被,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施工区域内的水源,通过节水设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消耗。六是要对土石渣料、废水、泥浆、生活垃圾等进行全面处理和控制,配备喷洒抑尘设备,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空气的污染。七是在管理机构中推行现代化办公制度,完善网络设施,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了纸张使用。

三、结论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2

关键词:温室效应;顶层设计;生态红线;绿色GDp;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26-03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根据近年调查统计可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均有上升趋势。加拿大(550000千吨)、韩国(630000千吨)、德国(840000千吨)、国际运输业(1070000千吨)、日本(1360000千吨)、俄罗斯(1800000千吨)、印度(2070000千吨)、欧盟(3740000千吨)、美国(5300000千吨)、中国(10330000千吨),而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35270000千吨)。比较2007年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份额(见图1)就会发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人才、资金、技术)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中英之间的合作领域包括燃料、绿色建筑、清洁技术、高效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新能源汽车领域(零排放小汽车)等等。发达国家可通过投资与合作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取得双赢。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夏天出现超高温,会引发人类心脏病和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和老人的感染风险是最大的。同时,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会破坏人体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还包括一些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GDp核算中忽略了环境和生态因素,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绿色GDp则是对传统GDp计算的再次调整。它在传统的GDp统计结果中扣除了处理污染和治理环境的成本,一个有体温的GDp能在新的增长路径下诞生,而不再是一个由财税、房地产、高速公路等符号堆砌出的冰冷数据。在政府和官员的绩效考核中,也将生态环保与科技创新纳入重要性考核指标并逐步弱化传统GDp在政府绩效和官员考核体系中的权重。绿色GDp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以下模式: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统计又与低碳经济有何内在联系呢?首先,应了解何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经济应从社会环境生态绿化与新能源产业及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入手,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来推动“双创”即创业创新。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碳税”促进公共事业机构和商业组织及个人减少燃料消耗量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样污染性燃料的使用成本变高将逼迫企业考虑可替代清洁能源,可替代清洁能源的成本竞争力也会相应提高。低碳经济模式目标路线图(如图2所示)。

二、珠海、佛山、东莞的可持续指数比较

现以广东省为例,分析这三座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思路与对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比较珠海、佛山、东莞的绿色指数。第一,珠海正在实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四大行动,被形象地称为打造“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不一样的办法建不一样的公园。”这也是珠海建公园的一个创新。按照珠海市“公园之城”的建设目标,将用三年的时间构建起来四大公园体系“都市特色、水网湿地、森林郊野、社区村居”,让公园建设“近山、亲水、入村、融城”,目前珠海力争达到森林覆盖率36%,实现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珠海“第一大美女”仅用了三年时间,共投入3亿元建成了284个社区体育公园,总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公园的投入才100多万元。珠海的另外“三大美女”则是“1500公里的绿廊生态网格体系”“绿化美化桥梁隧道立面”和“贯穿珠海的5条水道”。回顾这三十多年的发展,珠海没有走传统工业化的路子,没有走传统城市化的路子,没有走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的路子,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了青山绿水。目前,珠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三大发展机遇: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珠海将成为唯一一个与香港、澳门陆路相通的城市,将同香港、澳门一起构成一个国际都会区;随着横琴自贸区的铺开建设,珠海将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走一步,可以率先构建起跟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率先构建起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珠海也会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实施的节点,并为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扩大开放,开展国际合作创造很多条件。珠海重视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经济、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安全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工程。近些年逐步优化了森林城市格局,提升了花园城市质量,为我国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城市生态空间。第二,顺德结合区域特点,用见缝插绿的方式提升绿化水平和质量。其中的“森林进城”项目加快了社区公园的建设,城市森林面积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意境。顺德通过制定“一村一公园”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闲置地进行植树造林,并创造了一批“乡村小游园、村后风水林”。佛山目前已经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6.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第三,东莞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以工业反哺农业,生态促进转型。全市森林覆盖率力争到2020年达到37.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7平方米,森林城市建设改变了国内外客商对东莞传统工业城市的印象。中英合作建立的“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将以产业孵化与股权投资双轮驱动的模式重点打造“基地+基金+产业互联网”三位一体的产业平台,实现产业园品牌服务的输出。打造低碳环保产业的“高端生态圈”,将其定位为国际化低碳环保产业集聚区兼顾生态公园、生活配套的“一园多区”发展模式。目前,东莞水环境明显好转,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了一批水乡农业生态园。根据《2013―2017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我国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26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买不来、借不到的财富,我们坚决摒弃破坏生态、消耗能源、损害群众利益的GDp,我们坚决支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

三、低碳经济先行城市珠海、佛山、东莞的新型产业布局

再从新产业布局来比较以上三座城市在建设低碳经济道路上取得了哪些卓有成效的业绩。第一,珠海横琴区被规划为“禁建区”和“限建区”,横琴被誉为“生态岛”其覆盖产业、能源、建筑、交通、市政、近岸海域、绿地、水系、社区等内容。该区排斥高碳、高排放的产业类型并与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合作编制了《横琴新区低碳发展规划》,对“生态岛”做出了一系列低碳环保安排。第二,顺德的“环保经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重点就是发展新兴产业,一系列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包括组建华南太阳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战略合作、杜邦光伏发电系统项目、伟景萨帕光伏建筑一体化基地项目、太阳能聚热发电项目和Bp光伏技术及工程项目都在规划中。顺德将力争抓住太阳能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打造新能源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城市和低碳节能的环境友好型“阳光城市”。预计到2018年,实现产业超百亿元的太阳能企业3家,超50亿元的6家。顺德之所以能成为国内外“阳光城市”,主要得益于太阳能产业可观的销售收入高达1000亿元。第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LeD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动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高技术服务业是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领域”。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是由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成电路(iC)产业、物联网产业等组合而成。产业布局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我国新型产业布局应该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节能、减排、新能源,碳交易等等。具体对策低碳经济下的新型产业布局(如图3所示)。

四、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实质就是将市场的资金引向“绿色生产,高效节能”的企业,从而引导更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珠海正在探索建立绿色信贷扶持机制,让贷款人明确环境保护法律责任。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绿色租赁、绿色信托,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佛山则大力发展“民间金融街”和互联网投融资新平台“{海众投”,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上市以及高新技术引进吸收。在东莞,加工制造型小企业正值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环保标准的提高使其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一些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小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东莞商业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杠杆建立了与绿色经济相匹配的信贷制度。

五、结语

发展经济必须摒弃“先污染,再破坏,后治理”的理念,树立“生态美则百姓富”的新型理念。陆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战略重点。建起一座座“绿色银行”让保护生态者不吃亏、能受益、可持续,决不让百姓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因此,我国目前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方面应“坚持绿上享利,生态民生齐头并进”。中国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和欧盟城市和企业之间的实践合作将成为这些良好经验向全球推广的榜样。届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南昌发展城市森林,向“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n].人民日报,2015-11-23.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3

关键词:公共工程投资项目;低碳经济;绩效评估;模糊;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2-0108-05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公共工程项目的投资,政府部门肩负的公共经济责任已越来越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必然要求政府经济调控行为与方式,由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低投入、高环保的节能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相关的主要成果大多集中在低碳经济(模式)内涵的探讨及政府在低碳社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1-4]。

目前,国内外没有真正的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标准可以采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可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讨论。(1)从政府角度看,对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体现在政府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5]。关于如何提高政府项目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不少发达国家的相关机构与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6]。韩国学者nam-JoonChung(2007)在系统分析韩国政府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成功实践与要素的基础上,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府项目绩效评价;与nam-JoonChung不同,韩国另一位学者Seon-YongJeong(2007)“娜拉商业处理系统”(BpS)引入政府管理绩效评价,为政府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自动化和系统化的技术平台[7]。而我国政府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晚,是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目前,国内对政府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首先,侧重于绩效评价技术的微观层面研究,如:吴建南(2009)在分析公共项目中存在的多重委托关系的基础上,从项目投入、项目过程、项目结果、项目影响四个方面设计相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李林(2007)利用平衡记分卡法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其次,总结反思性研究。如王晓生(2007)梳理了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将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归结为福利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尚虎平采用文献研究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对这些成果进行矩阵分析,提出要改变我国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的孤独无助的状况,使之尽快走出独行侠式的发展阶段的命题。(2)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关于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不同类型项目的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取。如John(2007)研究了香港地区合作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评价模型的选择,是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Gabriel&Rafael(2007)采用一个能同时衡量实际成本和时间的绩效控制曲线方法[6];Han采用6δ原则建立绩效改进目标和评价绩效改进的度量方法;陈勇强(2007)将精益建造理论运用到项目过程绩效评价中的思路。这些新方法的提出无疑对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

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可供借鉴的低碳经济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国外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已有一些成果虽可以应用到公共工程项目上,但不符合当前中国低碳经济模式要求的需要。同时,关于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的研究是从投入产出等经济要素角度阐述的,而从低碳经济出发的研究还属于理论空白。所以,本文将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标准结合起来,以湖南省长沙市建筑工程项目作为研究样本项目,利用新建的GFS算法来构建绩效评价模型,然后根据公共工程项目绩效的水平高低进行分类,最后,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新一轮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实施预测,以此来作为政府是否给予该项目进行投资的依据。这对于政府提高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的管理水平和实施资源环境可持续保护,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GFS算法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首先确定低碳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确立更加合理分配指标的权重,由于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确立是绩效评价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本文绩效评价的特征,采用改进的交互式多层次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最后,选择相应地绩效评价模型完成多属性指标数值的计算,最终得出精准的绩效评价结论。具体来说,即在改进方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值的基础上,通过集合灰色关联分析法(Graycorrelationanalysis)、模糊评价综合法(Fuzzycomprehensivejudgment)及逐步判别分析法(Stepwisediscriminateanalysis)三者的优势形成的GFS新算法绩效评价模型。下面详细阐述此新算法模型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时应用流程,以增加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本文依据课题前期搜集到的指标,建立的初步设计表后,又走访咨询了15位相关方面的专家,其中包括湖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湖南省重点公共工程项目负责人,湖南省工程项目公司负责人等。通过总结他们提出的问题及需要补充的内容,再综合考虑低碳经济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遵循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将初步设计表进行修改,最终提出基于低碳经济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8-13]。基于低碳经济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包括项目投入、项目过程、项目产出、项目影响四个层次,准则层为14层,共有59个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14-15]:

(二)确立灰色评价权值

1.绩效评价样本矩阵及等级的确定。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假设有r个项目绩效评价专家,则记作:C=C1,C2,…,Cr。标识第k个专家对第i个绩效评价指标oi的评价样本为oki,以此专家对n个绩效指标的评价总体数据组成了样本矩阵[16,17]:

o11o12…o1no21o22…o2nor1or2…orn

在获得样本矩阵之后,结合相关资深项目专家的意见及政府对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绩效的要求,我们确定出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标准集合:

V=V1,V2,…,Vm及绩效评价标准的白化权函数。

2.灰色评价权值及模糊权矩阵的确定。

假设绩效评价样本矩阵的灰色统计数记作:nij(i=1,2,…,n.j=1,2,…,m),则ni(i=1,2,…,n)为总灰色统计数。用已有的白化权函数得到第j类绩效标准oki的权是fj(oki)。于是nij=∑rk=1fj(oki),ni=∑mj=1nij。再通过计算灰色(总)统计数,得到r位专家位于第j种绩效标准上对第i个绩效因素中的灰色评价权值:rij=nijni。

最后由rij组成模糊权矩阵:

R=r11r12…r1mr21r22…r2mrn1rn2…rnm

(三)建立模糊综合评价

由确定的模糊权矩阵我们对绩效指标进行一级综合评价,则Ui的综合评价向量记作:

Bi=wiRi=bi1,bi2,…,bini,

i=1,2,…,n

同理可得其它一级综合评价矩阵B1,B2,…,Bn。于是,二级综合评价矩阵记作:B=B1,B2,…,Bnt,得到二级评价向量wB,依此可以类推出更高一级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本文根据加权平均原则来判断绩效的等级,评价结果由百分制给出,于是绩效评价高低的标准“优”、“中”、“差”在本文中用“100”、“80”、“60”来代替。

(四)公共工程项目的判别分析

由于上一节中采用GF算法将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分为三类:{优,中,差},因而需要对公共工程项目做多类判别分析,且由于本文涉及的公共工程项目的指标繁多,因此在对项目进行判别分析时,可能存在某一些指标效果不显著,鉴于以上考虑,本文选用逐步判别方法来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做判别分析。根据前文步骤对已有的公共工程项目分类完毕,在此我们可以对某一新的公共工程项目进行判别分析[18]。

1.准备工作的开展。

首先计算各变量的均值e=(eij)p×p和总均值t=(tij)p×p。然后对引入变量的临界值F进和剔除变量F出做出规定。

2.逐步运算。

假设已计算l步(含l=0),若判别式中新加入某L变量设为x1,x2…,xL,则可得第l+1步所有变量的“判别能力”,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未选入变量xi的值:

ai=e(l)iit(l)iii=L+1,…,p

(2)计算已选入变量xj的值:

aj=t(l)iie(l)iij=1,…,L

首先,需在已入选变量中剔除存在的最不显著变量,假设ar=maxj∈L{aj},j∈L,xj为已入选变量。则作F检验得出剔除变量时的统计量为:

F2r=1-arar・n-k-(L-1)k-1

若F2r≤F出,则可以剔除xr,对w(l)和t(l)作出消去变换。

再次,需在未入选变量中找出最显著变量,假设ar=miniL{ai},iL,xi为未入选变量。则作F检验得出引入变量时统计量为:

F1r=1-arar・n-k-Lk-1

若F1r>F进,则可以引入xr,对e(l)和t(l)作出消去变换。

在计算完第l+1步后,再次重复以上步骤(1)、(2)直至既不能剔除也不能引入新变量,计算结束。

3.确定样本项目判别分类。

经过逐步运算可以得到重要的绩效评价向量,然后运用Bayes判别的方法来建立有效判别式,若总需计算l+1步,最终可以选出L个变量,假定判别式如下:

yg=l1qg+C(g)0+∑Li=1C(g)ixi

g=1,…,k

将每一个新样品或者原来n个样品之一的x=(x1,…,xp)′分别代到第k个判别式yg。若存在y(h/x)=max1≤g≤k{y(g/x)},则x∈第h总体。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在综合考虑公共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与现实目标的基础上,本文的实证数据选取了湖南省的15个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作为样本,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指标数据,首先是定性指标,它是利用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其次是定量指标,它是通过对样本资料中项目指标数据的大量查找获得,当然数据采集过程必须参考相关专家意见及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协会对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要求标准值。在本文中,公共工程项目绩效的指标值和标准值的计量方式相同,其间采用了灰色评价理论、模糊函数、判别分析的结合来做绩效评价。因而本文的样本数据不需再进行标准化。只需将所有的绩效评价指标转换成正向指标。

(二)灰色关联分析

本文首先以湖南省长沙××科技馆建设项目为例,计算出该建设项目的绩效分数。其它14个项目绩效得分的算法一致。

通过设计出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问卷调查表,根据59个单项因素指标设计出调查问卷,25位专家填答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0份。按确立灰色权值的方法,得出此公共工程项目的灰色评价权值,如“经济社会影响D1”的灰色评价权值w=(wa11,wa12,wa13,wa14,wa15)=(0.18,0.23,0.25,0.15,0.19)

(三)模糊综合评价及分析

利用构建的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指标体系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我们对项目投入a、项目过程B、项目产出C和项目影响D这四个方面进行评语集的综合计算。因为计算过程涉及的数据及步骤繁琐,在此略。最后对长沙市政府投资××科技馆建设项目的绩效进行总体评价,计算得知该项目绩效得分为86.146分,说明该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符合实际,结果为良好。

同理可得其余14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绩效得分,见表2:

(四)公关工程投资项目的逐步判别分析

依据以上获得的15个公共工程项目的综合绩效得分,按分数高低排序共分为三类:{优,中,差},设定当项目绩效得分大于80分时,项目绩效为优;当项目绩效得分大于60且小于80分时,项目绩效为中;当项目绩效得分小于60分时,项目绩效为差。

以下对长沙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判别分析。将已经分类完毕的15个公共工程项目的单项指标输入spss13.0中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剔除F值小于3的变量的判别函数,引入F值大于5的变量的判别函数,通过对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变量的逐步判别分析,原有的59个单项指标减少为8个非常具有判别力的有效绩效评价指标。具体是:项目各参与方对低碳目标的共识度B11、低碳能源的成本比率a15、自然景观影响程度D21、公众满意度C42、项目能源碳排放系数C32、工程优良率C21、项目所在地区是否出现初级脱钩现象D32和居民低碳意识的提高D15。于是获得了三组fisher判别函数,且每组都有相应系数对应,第一组Fisher判别函数为:

F1=248856066.155×低碳能源的成本比率+93729.273×居民低碳意识的提高+11181.267×公众满意度-182.013×项目能源碳排放系数-37004.078×项目所在地区是否出现初级脱钩现象+832.500×项目各参与方对低碳目标的共识度+1986.589×自然景观影响程度D21+32737.158×工程优良率

依此可得F2,F3的线性判别函数(略)。此时,若将需判别的新的公共工程项目的各细指标代入以上判别函数,可以得出计算结果,即新的项目绩效高低的分类属于函数值最大的这类。于是将长沙市××高速公路的投资项目绩效各指标代入得到:

F1=224.67,F2=179.28,F3=127.76

F1最大,据此可以判定长沙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绩效为优,从而,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支持和投资。

四、结论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能有效构造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项目投入绩效、项目过程绩效、项目产出绩效、项目影响绩效四大模块组成。创造性地解决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用什么样的指标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进行全新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后建立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结合灰色评价权值及模糊评价综合的思想,创新性地提出GFS算法对现有公共工程项目进行绩效综合评价,这种绩效评价模型能定量地处理项目绩效指标数据的各种模糊因素,使得项目绩效的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更为科学合理。最后,本文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新的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公共工程项目进行一个初步绩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59个单个指标当中,只有8个指标对项目具有显著判别力。并且,低碳能源的成本比率、居民低碳意识的提高、公众满意度三个指标对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影响重大。因此,本文构建的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模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同时能够为政府利用这些技术与手段对投资公共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在审批公共工程项目时,能事先从低碳经济建设模式的角度出发,从源头上对项目进行控制,避免事后管理乏力的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Kawase,R,mata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analysisofcarbonemissioninlong-termclimatestabilizationscenarios[J].energypolicy,2006,(34):2113-2122.

[2]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feasibilityofachievingCo2emissionreductionsinexcessof60%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2050[J].energypolicy,2005,(33):1643-1659.

[3]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Seebregts,a.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forsettingupsustainableenergysystemsforthe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2050[J].energypolicy,2005,(33):1723-1743.

[4]tapio.towardsatheoryofdecoupling:degreesofdecouplingintheeUandthecaseofroadtrafficinfinlandbetween1970and2001[J].transportpolicy,2005(12):137-151.

[5]JohnF.Y,albertp.C,Chan,Danielw.m.Developmentofapartneringperformanceindex(ppi)forconstructionprojectsinhongkong:adelphistudy[J].Constructionmanagement&economics,2007,25(12):1219-1237.

[6]Gabriel,Rafael.probabilisticcontrolofprojectperformanceusingcontrollimitcurves[J].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7,133(12):957-965.

[7]SeungHeonHan,myungJinChae,KeonSoonim.Sixsigma-basedapproachtoimproveperformanceinconstructionoperations[J].Journalofmanagementinengineering,2008,24(1):21-31.

[8]高喜珍,陈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1):67-69.

[9]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38-42.

[10]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1):122-127.

[11]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12]李树丞,胡芳.基于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商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137-140.

[13]HuFang,LiShucheng.Researchongovernmentinvestmentinpublicworksprojectperformanceevaluationmodelunderlow-carboneconomy,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rontiersofmanufacturingandDesignScience,2011,1350-1356.

[14]马辉,杜亚灵,王雪青.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软科学,2008,22(7):49-53.

[15]颜艳梅,李林,舒强兴.基于平衡记分卡法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社会科学家,2007,(1):168-170.

[16]宋晓秋.模糊数学原理与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11-15.

[17]徐维祥,张全寿.一种基于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的综合集成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4):114-119.

[18]李靖霞,胡芳,.一种商业银行贷款项目绩效评估新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87.

ResearchonpublicprojectperformanceevaluationmodelunderLow-Carboneconomy

HUFang,LiShu-cheng,LiLin

(CollegeofBusinessandmanagement,HunanUniv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融资;低碳金融机制

一、引言

低碳经济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发展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丰富物质资料,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不仅自身发展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同时也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一方面来自环境保护和遏制气候变化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低碳技术、低碳标准所带来的全球低碳产品竞争和基于环境保护的新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应该大理发展低碳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我国低碳经济融资的现状

(1)以政策引导和规范低碳经济融资。在我国,通过政策引导信贷资源向低碳领域配置的工作很早就开始了。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落实国家环保政策。随着节能减排形势的日益严峻,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保总局也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行“绿色金融”、“绿色证券”,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的低碳金融的政策框架。

(2)碳金融市场是低碳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碳金融市场是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种融资活动的总称,包括三个方面:1)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开发可产生额外碳排放权项目的交易。3)与碳排放权相关的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我国低碳经济的市场融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通过CDm项目融资。二是碳权贷款和碳类理财市场。三是碳基金。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碳金融业务主要是CDm项目的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a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

(3)碳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完善。尽管我国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和极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相对于国外众多银行的深度参与,我国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落后,目前国内银行刚刚试水“碳金融”。国家开发银行等正在探索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节能服务商模式等创新融资方案。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尝试发展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成立资银行部,与多家企业达成项目合作意向书,涵盖了小型水力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CDm项目。

三、我国低碳经济融资存在的问题

(1)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覆盖面窄。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民行动,只要对发展低碳经济有利,都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可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项目大多还是由政府直接参与融资和审批,政府融资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等少数几个行业,流向中小型低碳企业的资金较少。中小企业在分享中央专项资金或一些地方政府实施的财政补贴等融资安排上,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资金短缺成了中小低碳项目的制约性因素。

(2)缺乏专门的低碳经济贷款银行。因为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碳综合银行,所以各种低碳技术项目缺乏专门的银行为其提供贷款。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多是依靠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来研发低碳技术,但商业银行对低碳项目的贷款尚未形成统一、成文的贷款标准,大多数银行对节能减排的服务仅仅依靠传统的贷款模式,由于节能减排项目存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风险,大多数银行选择不对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所以商业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总体贷款额度偏小。

(3)融资力度较弱且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众所周知,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低碳经济的项目融资主要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从而使一些融资行为脱离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企业不知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发展低碳产业,致使一些资金流入非正常用途,造成许多低碳融资项目无法到期按时完成。在低碳项目建设前期,企业不重视成本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经常忽视对项目进程的管理和监督;在建设完成后,企业也不及时对项目进行价值评估和反馈。这些行为都会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四、政策建议

(1)完善政府主导的融资机制。低碳经济与常规经济相比,其融资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殊性,这决定了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催化剂”的作用,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采用诱导性奖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两种融资机制的特点,有效实现两者的对接,才能达到优化低碳产业融资结构和提高低碳产业融资效率的最终目的。

(2)建立健全市场融资机制。不仅政府融资机制需要改革,现行的低碳经济融资市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实行低碳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条件,而且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市场融资方式――CDm融资方式也对我国低碳产业极其有利。CDm交易机制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今后低碳产业政策应着眼于培育低碳能源的消费市场,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低碳能源领域,最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3)加强商业银行在低碳融资中的作用。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导。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承担其为低碳产业融资的主渠道作用。第一,建立商业银行外部激励约束机制。需要政府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政策上对践行绿色信贷政策取得较好效果的银行给予激励。第二,积极进行低碳融资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在支持低碳经济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起低碳融资的长效机制。第三,尝试建立专门的低碳融资银行。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建立专门的低碳银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天柱,黄.我国环境保护融资的区域化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1(5):39-44.

[2]罗云毅,王元京,魏文彪.中国水电开发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8):2-56.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10(3):38-42.

[4]王卉彤,陈保启.环境金融: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J].上海金融,2012(6):29-31.

[5]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经济,2010(71):23-26.

[6]汪秀丽.世界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启示[J].水利电力科技,2011(4):9-16.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12(11):21-26.

[8]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7):20-26.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和碳金融意义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7-02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广泛开展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已经确定碳减排的规划,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

一、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转变碳消费观念,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降低碳强度、开发清洁能源、减少碳消费。本文所指的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①。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碳金融”兴起。而当前关于碳金融的概念国际上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我国学术界对碳金融的表述基本一致。较为普遍认可的提法是高建平关于碳金融的界定,通常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②陈柳钦从更加详细何具体的视角去界定碳金融,他认为,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③陈荣主要是从追根溯源的角度界定碳金融,他指出,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也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碳物质主要是与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缩写为CDm)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环境污染物,可在CDm中进行交易、投资和投机,所筹集的资金用来投资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企业的环境保护项目。根据《京都协议书》的规定,中国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根据各种关于碳金融概念的细微差别,笔者认为,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二、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意义

1.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是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保持地球生态平衡,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职责所在。

温总理2009年底在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中国政府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并对下一年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提出了各项的具体要求。

2.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是我国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国际产业链的的低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的跟进和保障,主要是依赖过度消耗能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结构模式带来的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得出,我国每年因为环境污染而带来的损失占GDp的10%,高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增长率。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政府需要明确责任。

3.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发展金融,发展碳金融是有力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在国际上应承担的义务和自身的国情出发,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何碳金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银行业在推动低碳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金融行业发展新业务的重要契机。尤其是碳金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商业利润价值大,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保证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困境

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碳金融的强大支持和保障,但是,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从观念上、业务规则上缺乏足够的重视。根据《京都协议书》的框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责任,因而造成了对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没有引起极大重视。其一,我国目前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够,众多的企业对CDm和“碳金融”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熟悉,尤其是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关注度也不够充分。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低碳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业务空间范围有限,还需熟悉和了解国际上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如何规避提供碳金融业务的风险。其二,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如何发展碳金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排污权”就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权”。这样一方面不利于整个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导致地方政府为了争夺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出现了一些盲目跟进、过度竞争的现象。

2.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没有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这样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法律制度不健全。第二,没有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杠杆,未正确引导企业发展碳金融。第三,银行信贷力度薄弱。根据不同行业的减排要求,对于减排达标的企业给予银行信贷融资的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主要是一项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工程,银行信贷风险难以控制。

3.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风险需要规避。低碳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会伴随着风险的因素而存在,这种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当前面对风险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能力规避和可控,这就使得发展低碳产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形成国际统一的碳金融市场构成不利影响。另外一方面就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许多排放量大的企业需要转型,由高碳向低碳转变,这样的转型自然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利润会随之而下降,就需要企业采用最新技术和装备来提高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变企业自身结构,大大实现商业银行为低碳企业投放新增贷款作出有利的信贷决策,保证我国实现由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顺利转型。

4.中介市场起点低。当前,我国碳金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有极少的中介组织参与CDm项目,我国CDm项目处于一级市场,还不能与国际二级市场接轨,对于重大的项目开发还不具备优势地位。国内的中介机构与国际知名投行、碳基金相比,没有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帮助金融机构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实施CDm项目,以及金融机构如何帮助环保企业规避风险和交易风险。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及碳金融的路径选择

1.建立和健全碳交易网络,逐步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严格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资源产出率提高15%,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追求低碳的生活方式。一个重要的解决方式就是实行碳交易试点,通过试点取得的经验扩大碳交易市场,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碳交易网络分享平台。目前我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经验不足,需要采取试点和向国际学习的双向方式,要大力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环保企业积极学习CDm项目技术,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逐步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市场价格机制优化和配置环境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最小化的成本实现绿色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

2.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低碳环保政策,建立和健全碳金融中介组织。我国碳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急需配套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因而需要加强宣传,传递有效的信息,建立碳金融中介组织的信息平台。要让全社会增强低碳意识,进一步了解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尤其是环保企业需要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碳金融的巨大潜在商机,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展CDm项目,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融资困难,保证发展碳金融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的支撑。

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市场,大力培养碳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国“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减排目标,制定适合不同的环保企业的减排指标,对于符合标准的要求,商业银行要给与投融资的信贷支持,逐步实现我国人民币离岸碳金融交易所,进一步实现参与碳金融交易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发展多层次的低碳金融业务。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加大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尤其是熟悉CDm项目流程、碳基金运作模式和碳相关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这些人才全面系统地熟悉和运用碳金融规则实现减排的巨大任务,从而促进我国CDm项目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出美好的绿色生态生存环境。

4.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碳金融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建设,学习国际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国际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交易机制和信息平台的方法,参与到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大家庭中去,为全球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应有责任。对我国的低碳环保企业来说,需要积极与国际碳金融合作。同时,努力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力,也可以为“十二五”时期总体减排目标提供一个良好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注释:

①张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8-21.

②黄丽珠.“碳金融”或将成为境内商业银行“新宠”[n].金融时报,2008(5)

③陈柳欣.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

参考文献:

1.付玉,金银亮.我国碳交易市场建立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2.王玉海,潘绍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和趋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1)

3.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财经科学,2010(5)

4.冷向洋,胡丽.我国碳金融业务面临发展机遇.经济参考报,2011.4.1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6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需要有法制的跟进与改变。近年来许多国家、地区出台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立法。英国在2008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首个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德国制定《废弃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节省能源法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法律框架;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通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的基本设计,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碳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相关立法也因之面临严峻挑战。虽然现有一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立法和政策性、纲领性文件,①但相对低碳经济本身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仍然缺乏,比如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专门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全国性法律,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专门性的能源法律也未出台。其中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尤为匮乏。

从现有地方立法情形来看,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很少,很多地方只有数量极为有限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江西省的能源立法为例(节能、开发新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只有一部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与节能、开发利用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相关,且是2002年通过的,具今有10余年的时间,亟待修改与完善。虽然近几年江西省在能源方面的政策法规逐渐增多,②但数量仍然不多且立法层级比较低(多为政府规章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的经济情况、低碳基础(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技术引进等)也各具特色,全国性的立法不可能解决各个地方低碳经济领域面临的所有问题或全部问题。因此,在加强全国性低碳经济立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地方低碳经济立法。各地完全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技(技术)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2010年安徽省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安徽尽快出台《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条例》,建议“安徽应率全国之先,为发展低碳经济立法。”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也提到“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配套立法为重点,更加注重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领域的立法,抓紧制定关系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急需的法规”。

深圳市2011年6月出台《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确定将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低碳发展促进法》。由此可见,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为研究对象,不仅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具有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以及对策应用性的探讨。

地方立法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促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法未到位的情况下,相关地方立法也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地方立法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形是全国性立法尚未确立,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需要“试验田”进行试验立法。从节约能源的地方立法情况来看,我们就能充分意识到地方立法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中所充当的角色,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本地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或《节约能源条例》,这些地方立法依据本地区能源禀赋、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需要而制定,推动了对本地区能源的发展。仅依靠全国性的法律来规制、调整,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低碳经济领域,地方的能量远远大于中央。要控制和确保这些力量的行使,需要通过地方立法来实现。地方立法可以说是融合了国家立法态度和地方特色需要的产物。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亦有差异,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各地区能源利用、单位GDp能耗、节能目标、低碳经济趋势等差异很大(见下表),需要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和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绿色采购等相关规定的专门法规和规章。广东、上海、江苏、重庆、天津等省市人均GDp、能源利用、单位GDp能耗、节能目标不同,其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也显著不同,这些地区性差异显示,一些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比另一些地区面临的困难大。在此情况下,地方立法实现“因地制宜”地创新、“因能制宜”地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适合本地区情况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是上佳选择,不同的地区制定的立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充分地发挥了地方立法在建立健全并逐步形成低碳法制体系方面的作用。

促进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进路

碳减排与能源、环境息息相关,低碳经济地方立法涉及到能源立法、科技立法、知识产权法、政府采购法、财政金融立法、消费立法、产业调节立法、生态补偿立法等相关领域,应建立、健全这些领域的法制体系并予以协调,保障低碳经济发展。各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立法应有因地制宜、因“资源”制宜的特色。内容包括制定新法规、规章,清理、修改与低碳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等。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一)步骤

1.地方上应该掌握本地低碳经济基础情况,研讨本地低碳经济立法框架的建构。在分析本地实际情况包括能源开发利用情况、环境影响情况、现行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立法的基础之上,重点关注和探讨本地低碳经济立法框架建构的问题。如清理本地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将阻碍低碳经济发展或不适合目前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废止或修改,确定当前地方低碳立法的空缺、完善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体系,研究如何提高有关促进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质量,从而强化其实施效果。

2.确定本地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内容和探讨地方立法途径。有关促进低碳经济形成发展的地方立法,与全国性立法和一般的地方性立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立法内容和立法途径方面也应有针对性。在立法内容上,就地方低碳经济的定位、政策措施的运用,如规划、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方式问题、管理体制诸如物价、税务、科技、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应解决如下一些法律问题:(1)低碳(零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促进;(2)低碳(零碳)产品、产业的支持与保护;(3)低碳产业规模与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如产业链条化的一体性、区域内碳交易市场的开拓以及其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衔接等;(4)对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地方立法转化;(5)有关促进低碳经济地方立法发展的体系化问题。

3.开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预期与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根据本地区特色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预期,并在相应立法实施后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二)重点

1.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不能盲目制定地方法规或规章,应考虑到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构乃至整个地方的法规体系协调统一的问题,将制定新法规、规章与废止、修改现行法规、规章相结合;加快地方低碳立法步伐的同时,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避免原则性强、操作性差的法律法规出台;将地方低碳立法与地方能源、地方环境立法等相结合,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不仅要重视本地方的低碳法规规章体系,而且要制定全国性低碳经济法律的配套法规,同时,注意地方立法与全国性法律的协调一致。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地方性法律规范。各地方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就立法领域而言,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强知识产权立法、能源立法、湿地保护立法、碳汇立法、生态补偿立法等;就管理体制而言,各地应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设置统一的低碳经济主管机关,建立适应本地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就城市(地区)发展而言,各地应根据本地情况选择重点产业、行业或单位实施低碳经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并考虑是否创建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就应急制度而言,为应付能源、环境突发事件,各地应制定相关应急法律制度,就能源、环境应急的各项具体措施做出相应规定;就公用事业制度而言,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低碳经济市场以及多方筹集资金保障低碳项目实施,需要对低碳公用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此外,还有推广低碳技术、加速低碳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源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问题,均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立法规范。

3.明确违反低碳经济的法律责任、确立责任追究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需明确违反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责任,首先,地方立法需落实地方各级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任务,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细化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实行低碳经济发展领导责任制。另外,落实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由地方政府带头采购低碳产品,引领公众低碳消费,敦促企业的生产、投资和销售活动向低碳方向发展;其次,明确企业减碳的目标,如果采取签署自愿协议的方式,地方标准应该严于国家标准,约束企业行为,限期治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高碳企业,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比如对企业超标排放)。这方面需要注意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的统一。最后,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一方面,发动公众力量,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积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立法加强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与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教育,将生态教育、低碳教育、能源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

4.立法内容兼顾行政管制性规定与经济激励性规定。地方政府的低碳经济立法不仅需要管制性规定更需要经济激励性规定。低碳经济是发展问题,需遵循经济规律与市场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应发挥市场作用,运用价格、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为企业自觉开展碳减排及低碳技术研发提供内在动力。避免行政管制性规定多、经济激励性规定少的问题。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将认证、标签、协议、倡导低碳消费等自愿性政策融入立法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 理论内涵 支撑保障体系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概念,在《京都议定书》受挫的情形下,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一、引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因此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我国在《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不但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从表面看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规律的把握上,低碳经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短板因素。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要经过一个低收入低排放、收入增加排放增加、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降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密切关系。在农业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多大污染,即使存在温室气体,也能被社会所消化和吸纳,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低收入低排放的低碳经济阶段;随后,工业社会是以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和大量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占较大比例,温室气体排放骤然增加,此时的社会处在高收入高排放的高碳经济阶段;当人们认识到环境是稀缺资源时,逐步加大环境投资力度,于是出现一个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下降的低碳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实际上低碳经济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早在农业社会,低碳经济模式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资源环境问题尚未突出。

第二,在低碳经济发展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主体,因此构建低碳型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此,必须在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在生态设计时,要把握产品原料、能源投入的低碳化,确保从源头上进行低碳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清洁生产顺利进行,清洁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保证低碳型的生态化设计顺利实现。

第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式低碳发展的模式。根据产业结构的宏观构成,按照不同产业结构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低碳化。一般而言,按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由于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再加上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又具有增汇的功能,所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间产品、废弃物不同的联系,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实现减排的目的,实现低碳化发展。

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从区域角度而言,园区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小的单位,建立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就是依据工业园中各个企业在园区中所处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建立起各个企业间能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以及综合利用的稳定的联系,以期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其二是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低碳经济就是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形成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正确处理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学界重大的理论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根源于该问题的解决。数学上衡量低碳的标准目前还不具备,但是可以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测度。其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不及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零排放;第三,碳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这三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低碳化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正的,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本意。

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进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要根据国家能源基本国情,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我国能源禀赋的特征是“富煤、少油和贫气”,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下,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比液体或气体燃料低。目前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达到40%甚至5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耗高的同时,又带来了严重的代价。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其中二氧化碳占加大比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加快建立生态能源体系的步伐。

三、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措施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处于“试点”阶段,还存在不少阻碍。其一,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特征决定了未来10-20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改变。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个障碍因素。其二,尽管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仍然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立刻转型,所以,由于粗放发展而导致的碳排放势必增加,这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三,当前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尚处于基本概念的层面,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发

展。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立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所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主要有:联合履行机制(Jointimple-mented,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internationalemissiontrade,let)。其中,Ji机制规定,附件i国家可以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这样就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CDm机制是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该机制规定,允许附件i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置并冲抵附件i国家的减排指标,即为附件i国家的投资者可以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iet机制允许附件i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排放配额单位”。

第二,建立政府主导的作用机制。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要权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而在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内存在着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难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资源的公共产品特点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机制。

第三,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能源效率技术等。但是目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国家采取鼓励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有意识地宣传和发展一些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使公众真正融入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大运动中去,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把能源节约活动变成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和日常习惯。实现公众的绿色消费,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低碳经济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五个方面,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8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低碳经济定义,找到各种定义的共同点,给出低碳经济的定义,从五个方面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说明,整理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定义,分析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异同。

关键词:低碳经济定义内涵

低碳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等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2009)强调低碳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经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金乐琴(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一致,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密切联系。

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定义的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各个定义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定义可概括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地表将变热,由此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二是由高碳型黑色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4.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控制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主要途径有四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目前,这四条途径都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瓶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低碳经济不过是人类的一个“美好幻想”。

5.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社会发展初期,使用的能源全部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称为高碳经济。随着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不断认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要摒弃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与高碳经济的比较见表1。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辨析

(一)相关概念的涵义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前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一般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作为操作准则,简称为“3R”原则。减量化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即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特征。

2.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目前也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从这个定义上引申,绿色经济有两种涵义。

第一种涵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钢铁、造纸等行业,用落后的方式生产是高排放的,因而不是绿色经济;而用清洁技术生产,就属于绿色经济。第二种涵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例如,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等活动,可以带来新的利润。

以上两种涵义分别强调了绿色和经济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生态经济。关于生态经济目前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二是生态经济强调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就如生态系统一样是密闭循环的,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来看,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各国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仅是一种趋势。

(二)低碳经济等概念的异同

1.低碳经济等概念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根源相同。现代工业社会既是一个技术发达、经济腾飞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现代工业发展引发出严重的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和枯竭、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事实,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都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

理论基础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并不单纯地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交叉边缘性概念,具有综合性特征。外部不经济理论、生态大系统理论、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概念重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手段相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宏观技术手段和微观技术手段。宏观技术手段是构建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产业链和产业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微观技术手段是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最终目标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低碳经济等概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视角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要求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主要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所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所有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其中包括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绿色经济强调关爱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注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操作性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可操作性存在很大差别。低碳经济的涵义最为具体―降低碳排放量,最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提出了“3R”原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涵义较为宽泛,没有说明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仅根据涵义不能确定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

所属的层次不同。根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各自研究的视角和可操作性,可以将这四个概念进行如下结构性定位:绿色经济最不具体,研究的范围最大,为最高层次的概念,包含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次之,包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并列并有一定的交叉,为低层次的概念(见图1)。

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减碳、碳交易市场、碳税、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政策等。循环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等。绿色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绿色GDp、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金融、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等。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研究的领域与其他三个概念研究的领域差别较大。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8(3)

2.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4)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气候变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Co2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经历了农业社会的原生态低碳经济,发展到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再发展到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三个阶段依次演进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性自觉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所以它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为此,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美国、日本、欧洲已经在低碳产业领域投下了重注,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备受瞩目的《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是奥巴马能源与气候新政推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政策。该法案将巨资投向了新能源领域,其中,包括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事实上,美国正在酝酿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跨产业技术革命,希望以能源新政成为经济复苏的发动机。一旦新能源技术成熟,美国将结合强大的金融服务优势和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又一次产业革命,再次占据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确立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法国政府提出2011年以前每个大区至少建造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巴黎最早把清洁能源汽车引入公交系统,大量纯电动公交车参与了公共交通的运营。德国也表示将来新能源领域就业人数要超过汽车领域就业人数。瑞典政府正在研究污泥变沼气、木屑炼酒精等技术,希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油国。

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日本是全球领先者。凭借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日本政府提出把日本建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日本选定了6个环境模范城市,通过削减垃圾数量、开展绿色能源项目、零排放交通项目和推广节能住宅,实现让人们能够感到富足的简朴生活。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最新计划,截至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共识,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经济革命也随之拉开帷幕,相关产业的大调整和全球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即将来临。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低碳经济发展动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九五”计划(1996-2000)提出了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温室气体)的目标。2007年9月8日,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在节能减排上已经下了很大决心,并取得一定成效。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9.5%。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

(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

(三)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

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201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该报告指出,我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我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对我国而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

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

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吸收低碳经济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要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三)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

要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国家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发展。推动低碳经济要着力于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要由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或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石化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化洁净能源绿色结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是:一方面研发新技术,推进石化能源排发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低碳化的新能源体系。旨在实现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低碳或无碳化。

(六)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来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引致的新兴产业革命

我国实施低碳经济要仔细研究发达国家碳排放定价和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工具,大力发展金融创新,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促进环保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Chen,H,Hu,Handpan,J.LowCarbonDevelopment:ChallengesforChinaasaRapidindustrializingDevelopingCountry[J].China&worldeconomy,2005(2).

2、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

4、李丽平等.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

低碳经济的目的篇10

我们将能够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经济模式称作是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下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减少碳元素的排放量,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大气中有72%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来自于电力企业,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必须对电力企业的碳元素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电力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重视日常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从企业改变会计管理,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改善全球变暖的问题。

二、低碳经济下对电力会计的影响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很多国家都加大了对低碳经济模式的重视,一个新的会计领域-低碳会计逐渐受到了排放二氧化碳量较大的电力企业的重视。低碳经济下电力企业采用低碳会计主要是指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对污染的排放量和能源的消耗进行统计,对电力企业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低碳经济下对电力企业会计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低碳经济影响着电力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电力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传统的电力会计核算中添加了低碳会计核算项目,例如“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等项目;另外一种是单独提供低碳资产负债表、核算低碳资源的损益表、低碳报表等项目信息。在这两种方式中,电力企业可以通过第二种方式及时的了解原材料的使用和购买的实际情况,获取企业消耗能源以及排放污染的详细数据,更有利于电力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其次,低碳经济给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的影响。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势必会提出新的要求,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既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更要充分考虑到全球和地区的环境,会计核算既要符合国家环保节能的法律法规,又要反映出电力行业清洁能源的使用水平。因此电力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低碳经济需求的成本控制方案:一是企业在低碳经济下,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而发生的财务支出即低碳成本;二是企业在低碳经济下取得的最终成果即低碳利润;三是企业在低碳经济下应支付的环保费、资源税等即低碳负债;(4)企业在低碳经济下为实现节能减排所购置的机器设备、采购的原材料以及引进的技术等,即低碳资产。

三、低碳经济下完善电力会计管理的策略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首先,转变会计管理理念,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对电力企业的资源配置势必提出新的要求,也将给电力企业会计管理环境带来重大的变化,对电力企业来说可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财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国家关于低碳减排、企业成本以及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改变原来传统的会计管理观念,对会计管理观念予以创新。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有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模式下,电力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转变原来只注重有形资产核算的观念,提高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力度,电力企业主要可以在咨询服务、环保投资、保险服务等方面无形资产的核算。同时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电力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按照制度的要求合理的划分出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尽快的使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低碳会计中去,使电力企业的财务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其次,不断提升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为了提升电力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可以采用“一本账”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目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企业会计流程、业务活动以及规范会计行为的合规性目标;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挖掘新业务的有用性目标;提高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效率,及时对财务信息进行反馈的效率性目标。采用这种会计管理模式可以实现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电力企业的主营业务,实现电力企业内部会计一体化的目标。再次,改变会计核算方法。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下,会计人员要改变原来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核算中要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会计核算中引进计算机技术,财务人员就可以利用其高效、准确、信息存储量的等优势,实现电力企业内部、外部资源共享的目标,有利于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和模式的建立。同时电力企业的财务人员也应该尽快的树立新的会计核算理念,及时的掌握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精准度,实现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