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策划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8:18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1

党的十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有关部署,探索中国休闲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助力相关企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新农联盟、中国农村杂志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机构将联合举办“引爆休闲农业新时代论坛”,此次论坛将于2015年9月8日-10日在北京昆泰嘉禾酒店举行。

此次论坛将围绕休闲农业,以发展趋势、政策透析、项目补贴、园区运营规划、经典案例、新媒体及活动营销、品牌打造等为主题对休闲农业深入分析及讲解,论坛还组织了系列活动,包括参观游学、交流座谈、项目推介等,真正实现资源整合、专家诊断、产业对接。

据了解,本次论坛嘉宾包括农业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农科院相关负责人,国家农业重点科技项目组负责人,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利群,台湾休闲农业品牌策划大师吴宏淼,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农学院农业研究所所长史亚军,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吕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战略合作部副部长、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李国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朱启臻,蓝海易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振环,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洼里・乡居楼总经理杨德禄,新农联盟主席、“逸生活”创始人程世宏等数十位休闲农业领域专家和实战家。

与以往同类论坛相比,本次论坛有六大亮点:一、台湾生态农业品牌策划大师带我们一起走进台湾,领略台湾先进农业模式。二、“互联网+休闲农业”新一轮指尖营销教主,从pC、微信到活动策划一条龙式落地分享。三、国内生态休闲农业十强领军人物、实战专家、操盘手现场把脉,手把手倾授规划、运营、盈利“三点一线”式标准操作。四、农业部规划院、“三农”问题权威专家解读最新政策红利,拨开政策重重迷雾,助力新农人拿到政策补贴。五、业界100强成功经典案例现身说法,零距离分享成功经验。六、五湖四海百位休闲农业投资合伙人的集体盛宴,最有效地碰撞、最直接地对接。

据悉,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乡土栏目、央广网财经频道是本次论坛媒体支持伙伴。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2

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爱党爱国。长期以来,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很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曾长期从事情况综合工作,对全省的农业生产情况非常熟悉。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严格遵守各项党纪政纪,严格按制度办事,从不给亲朋好友打招呼安排项目。在廉洁自律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作为纪检组长,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拒收礼金,不参加任何商业娱乐活动。在生活方面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十分严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与机关党委、监察室和三产处的同志加班加点地工作。

近五年来,该同志按照局领导班子的分工,在积极协助党组书记、局长抓好机关党建和廉政建设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将近5000家,农家乐1.5万家,建立种养基地将近100万亩,直接安置农民就业24.2万人。20__年全省休闲农业企业接待游客98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4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休闲农业已成为____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举措、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在全国处于领先到位。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协助局长带领有关人员主要抓了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宣传休闲农业,努力在全省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____同志在有关会议的组织、政策性文件的起草等工作中都身体力行,推动全省上下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积极指导各地制定规划,参与规划的研究和讨论。《____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__-2020)》的制定中,他不仅出思路,而且亲自执笔修改。

三、制定政策措施,为休闲农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开展调查研究,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__]109号)文件。该文件在财政投入、信贷服务、税费优惠、农庄用地、经营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乡镇企业局为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规定省五星级休闲农庄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我局还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每年安排600万元经费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省直相关涉农部门和各市州也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四、注重节会效应延深,扩大节会影响力。在部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去年承办了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中南赛区)推介活动和中国(望城)第四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活动,省委书记对望城活动给予了“五个好”的高度评价。在株洲召开的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中,首次由我局主持开辟了“休闲农业分论坛”。通过各类活动,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五、突出文化挖掘,打造湖湘休闲农业特色。注重挖掘湖湘农耕文化特色,促进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假日休闲娱乐、购物、农业教育、体验等为主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区;以湘中南山水文化为依托的休闲健身、农耕文化等为主的山水休闲农业区;以环洞庭湖水乡为依托的“渔家乐”、“花家乐”为主的湖乡观光特色休闲农业区;以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和奇异地貌为依托的原生态、民俗风情、山林景观为主的休闲农业区。

六、强化规范管理,努力推进休闲农业企业提质增效。为引导休闲农业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组织制定了《____省休闲农庄建设规范》和《____省休闲农庄星级评定准则》两个地方标准。为了促进两个地方标准贯彻执行,组织召开了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农庄老板300多人参加的大型宣贯会议,要求层层举行培训班,将两个标准培训到所有从业人员。

七、开展示范创建,培养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近年来,全省共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1个;共评定省级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488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176家;获评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14家,国家四星级休闲农业企业26家;宁乡县关山村获评全国最具魅力乡村称号,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申报部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八、扶持服务机构,建立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扶持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200人左右专业服务队伍,重点建立三大服务体系:一是融投资服务体系。通过举办各种对接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企业与银信部门对接。二是行业培训体系。成立省级教育培训机构,开发行业培训教材,对经营管理者开展法律法规、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三是理论支撑体系。加强休闲农业模式的研究,探索各类休闲农业庄园产业形态,科学地进行分类指导。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3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我委组织对*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况进行了调查。7月16日至25日,人大调查组先后到*国家森林公园、农办、林业局、财政局、发改局、旅游局调研,并充分听取了市政府主管旅游、林业副市长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林场公园并存,其建立于*年,*年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年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现有人员300人,其中退休人员65人,在岗80人,下岗分流155人。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切实培植和保护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全面发展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转变经营方式,打造文化名山。近几年来,*从靠植树造林、砍伐林木维持生计的林场经营模式向全面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公园转变。2006年已申请将林场全部划为生态公益林,近几年资源枯竭,已无林木可砍,全面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最好出路。公园景区规划为:以世界碑林、屈原书院为中心的望城山历史文化景区;以柴家冲原始次生林为中心的生态旅游景区;以云林寺、江南艺术雕塑园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景区;以麦坡岭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休闲、娱乐、度假)景区;以珍稀植物观赏为内容的龙头山景区。公园集中精力抓旅游,并推行公司化运作模式,年旅游收入递增超过30%,旅游工作也受到了省市领导人的重视和关心,省委书记张春贤来园视察,对*的开发建设给予了肯定;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来园调研作出“将*打造成一座文化名山”的重要指示。

二、创建金字招牌,树立旅游品牌。2006年以来,公园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全力以赴创建自身品牌,促进旅游的发展。公园千方百计筹集资金80万元,对照标准,分类分项明确创建责任,形成了全园上下齐创共建的局面。为规范服务,提升服务质量,请旅游、林业、礼仪、文卫、农业等专家上辅导课达10余次;请发改局、农村办、消防、卫生疾控、安监、税务、工商等部门现场指导。公园一举摘得了国家aaa景区、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国家森林公园四块金字招牌,在临湘的洞、滩、湖、山景区中确立了龙头地位。

三、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公园条件。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公园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建设共投入1000余万元。核心景区(望城山)主旅游公路6.7公里完成水泥硬化,风坳至柴家冲5.5公里旅游公路拓宽并铺设砂石路面,可通行各种车辆,至各景区游步道也连点成线;管理处建成一口机井,两个蓄水池,除枯水季节,可满足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生活用水;高压电线架设至望城山,安了一台50KV变压器,可满足生活用电需求;完善了景区标识标牌,采用环保材料,仿植物形式,建成三十多处休闲桌椅、凉亭、垃圾桶、厕所、安全护栏等;配套服务设施有天井山庄、万秀楼等十多处。

四、大力招商引资,推动景区建设。公园采取免费提供土地的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恢复建设云林寺、普济观、大悲寺三处宗教场所;2005年引进*太子休闲山庄开发项目,合同引资5亿元,到位8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建成环山庄水泥公路、休闲广场基础工程;2006年引进世界碑林博物馆、屈原书院文化项目,合同引资8000万元,目前已完成碑林第一期建设(1000块碑刻),屈原书院建成向游客开放;*年引进总投资规划3000万元的江南艺术雕塑园,已投资40万元,建成一尊18米高的观音坐像;麦坡岭综合服务区详细规划已请中山大学做好。

五、造势宣传营销,扩大旅游市场。近几年,公园都要举办一些固定的宣传活动,有“三月三”庙会,5·18森林节、黄金周、书画笔会,九月九登山节,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形式举办,搞活人气,扩大知名度。重点对“三省(湖南、湖北、江西)五地(岳阳、赤壁、通城、洪湖、崇阳)”市场营销。在三省省会以设办事处的方式,委托有实力的旅行社组团;在五地主要以“信息互通,线路共组,客源互送”为主要方式进行促销。以“看世界碑林,吃*土菜”进行品牌营销,使之逐渐成为周边城市市民假日休闲*的一种理由。公园的世界碑林博物馆,屈原书院,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艺术,其价值不可估量,引来众多观摩者,省市领导先后700多人次来园视察,*正发挥着形象“GDp”的功能。

公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基本形成,拥有国家aaa景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国家森林公园几块金字招牌,旅游发展前景看好。但公园要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资金困难是阻挠*发展最大的瓶颈。*公园林场合一,包袱沉重,负债1868.5万元(其中部职工工资1468.3万元),保运转都难,根本就没有财力考虑发展的问题;市财政不可能拿出资金;向上争资金的渠道又窄,额度亦小,犹如杯水车薪;加之整个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电、水、路、通讯“四通”是景区必备的条件,*五大景区有三大景区仍处于“四不通”),所需资金巨大,收回成本周期长,投资商不愿意进入。

二是管理区域交叉,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是“帽顶式”公园、林场,周边与6个乡镇十几个村组接壤,经常因森林防火、乱建乱葬等引发矛盾。公园入口乱建乱葬突出,唯一出入景区的旅游公路经常在旅游高峰期出现送葬队伍,严重影响景区形象。周边景区不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正在建设中的男儿国景区属城南乡管辖,难捆绑整合,发挥规模效益。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白云湖景区,如不能和*公园连为一体,很难更大地发挥白云湖景区的旅游经济功能。

三是生态安全堪忧。两场冰冻雪灾和近几年森林病虫危害,已造成约0.9万亩林地需要最少连续5年的植树造林和抚育。特别是*年发现的松树线虫病成灾达4000亩,松材线虫病的除治,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拨启动经费20万元,省专家组先后十几次深入到疫区现场指导。市政府成立了除治班子,*严格按除治实施方案,组织80人的除治队伍,艰辛劳动了一年,线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据反映,目前仍欠劳力工资100余万元,无法实施下一步的除治计划。专家介绍,松材线虫病为“松树癌症”,具有发病隐蔽,传播快,除治难,难以控制等特点,如不下大力控制,3—5年临湘将见不到松材,而临湘大部份是松材林。

四是惠民政策盲区。调查时,*干部职工心酸酸地说:我们是冒爷崽,部门不管、政府不问。林农种养殖补助,农业和畜牧部门不纳入;救灾补损、低保,民政部门不予考虑;电改既未纳入城网,也未纳入农网,至今生活照明电价每度1.1元;改水(安全用水)也只限于农村,近两年枯水季节运水花费近20万元;就连电信、移动所报计划也迟迟未批。林业项目,特别大宗的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如退耕还林项目)林业项目,林场没有安排计划;林场办社会(子弟学校、医务室),人员安置出路等遗留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湘政办发[2005]39号等文件政策得不到落实,*被边缘化现象严重。

五是没有地方政府权威性的引资开发政策。

六是重点项目后期建设困难。据调查,“屈原书院”和“世界碑林”项目二、三期工程没有政府的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是无法完成的。

几点建议

发展*休闲旅游,不仅能带动临湘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全新打造城市品牌,提升临湘区域形象。

一、高点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国家新的休假政策为城市周边游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临湘处于长株潭和武汉经济圈的交叉地带,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赋予临湘发展休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周围200公里范围内,*是唯一一个城郊型国家森林公园,从市区驱车6分钟就可拥抱大自然。公园内物种丰富,生态良好,森林旅游资源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屈指可数。公园内历史文化深厚,有屈原流放时隐居的相公冲、三国陆逊阅兵的点将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登临过的百步梯。公园内有宗教、历史、文化景观20余处,特别是新建的世界碑林博物馆、屈原书院名家名作交相辉映,大大提升了*的文化品位,在全国独一无二。按照国家林业局专家的指导,建议将*纳入临湘城市规划,建成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森林公园,成为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成长株潭和武汉经济圈的休闲基地。要按照保护有效、利用有序,建设生态休闲度假*的目标要求,抓紧整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推进,推动临湘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成立机构,科学区划调整。成立“湖南*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度假区”,设立“湖南*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效仿岳阳南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理体制,将白云湖、长安河、栗埜村、飞跃村、长城居委会以及*周边几个村组的相关农户并入*,成立“湖南*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机构定为副处级(国家有政策,部级森林公园可以升格为副处级),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准政府机构的管理体制,可以享受国家全方位的惠民政策。

三、科学规划,统一规模开发。*国家森林公园定位为休闲生态旅游区,要聘请国内知名规划专家,高起点、高水平编制景区规划;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好整个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和建设;要将白云湖与*、男儿国景区连成一片开发,发挥更大的规模效益。同时,尽快出台湖南*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度假区发展政策。一是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建设项目向城市、农村两边靠,进入项目笼子。市政府要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明确责任分工,并实施到位。二是出台景区项目建设引资政策。

四、保护资源,更好更快发展。

1、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发展

①加大林业的培植、抚育投入。公园27183亩全部划归为生态公益林,要按政策配套生态公益林补助。政府和财政部门要与省林业厅、财政厅协调提高标准。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搞好培植、抚育,保护*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

②防治有害生物,保证配套经费到位。近几年,公园林木发生了樟树蚕蛾病、竹蝗、松材线虫病等一系列病虫害。市政府要尽快组织调查核实所需经费,作为明年财政预算配套经费依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要下大气力控制住病虫害,保住临湘青山绿水。

③加大森林防火力度。

④切实加强*周边生态和景观的保护。市政府要出台政策,明确控制范围,禁止乱砍滥伐、乱建乱葬。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快殡葬管理改革步伐,绝不允许在控制范围内再建新坟墓,民政局要逐步将已葬坟墓实行迁移。

2、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休闲农业的特点

2.1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2.3污染小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2.4产品附加值高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6]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出版社,1995.

[7]叶滢,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5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当前甘肃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甘肃省农牧厅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本文通过了解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展开系统性的探究,借鉴台湾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促进甘肃省休闲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休闲农业甘肃省台湾地区启示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类型,它起源于农业,在农村建设发展,连接城市和乡村,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并且以农业为基础,贯穿了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合生活、生产和生态功能,是密切联系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式产业形态和新式消费业态,同时也是运用乡村地理环境、村庄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资源,让城镇和乡村居民体验、参观、休闲、娱乐、度假的农业经营活动,能够很好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准。

近年来,政府十分关注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成为了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就业岗位的新渠道和发扬农村文化、统筹城市和乡村发展以及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环境的新产业。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甘肃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甘肃省农牧厅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加快甘肃休闲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农民及相关人员从了解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借鉴台湾省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甘肃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甘肃休闲农业发展已有成果及政策指导

(一)甘肃休闲农业发展已有成果。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甘肃省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从2010年天水市麦积区、2011年敦煌区、2012年酒泉市金塔县、2013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2014年陇南市两当县、2015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到2016年平凉市庄浪县和陇南市康县,在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新动能。

(二)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指导。根据《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办法》,2016年省农牧厅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经过创建单位自愿申报、市州主管部门审核推荐、评审小组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程序,认定酒泉市肃州区、永昌县、平凉市崆峒区、庄浪县、天水市麦积区和康县6个县(区)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同时认定嘉峪关城市香巴拉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等60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结合地区特色和经济发展情况,覆盖面积广大,各县市均有涉及,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

开展此类活动,是彻底落实甘肃省农业部和甘肃省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决策部署、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品牌、引导全省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全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就业、收入增加、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示范县、示范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耕文化,开发特色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休闲农业产业持续规范发展。

三、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1971年美国哈佛商学院K.R.安德鲁第一次提出的,现已广泛实践于区域各项发展、科技、能源和国际政治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分析。这里运用Swot分析法,对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后,认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共存、机会与威胁并在,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促进甘肃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抓住机遇,

(一)、优势(strengths)

1、自然资源优越。甘肃省属于内陆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充足,同时光照良好。甘肃省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周边辐射区域较广,其在全国作为农业大省的有利条件为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休闲农业发展基础。

2、特色农业发展。甘肃农业发展在展现本省的农业特色的条件下层序分明的开展着,尤其是各个市,各个县的农业特色种植,充分展现出了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3、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甘肃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较大,农副产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古老的农耕文化,繁多的少数民族,因此休闲农业资源种类多、面积广、特色鲜明。

(二)、劣势(weakness)

1、休闲农业发展缺乏正确引导和支持。目前,农民对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很高的积极性,但如何正确加以引导,是摆在甘肃省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旅游市场季节波动性明显。由于甘肃省现有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在淡、旺季差别明显。旺季时,游客人数爆满带来一系列设施容纳量、环境包容量上的压力;淡季时,游客人数少又造成大量人力和设施的空闲、浪费,导致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家政策支持。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上指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是处理好“三农”问题。发展休闲农业不但能够很好的呵护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改变乡村的现在的经济条件。

2、假期的助推力。自从我国进行一系列的假日调动后,我国的旅游模式有了一些变化。调整了五一和十一假,五一改为3d短假,同时增添了元旦、端午等3d假日,@些都使得短途短期旅游形式出现成为必然。

(四)、威胁(threats)

1、基础设施差。由于农村存在着交通、饮水、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居住环境和饮食卫生这些问题,制约着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人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无法脱离人员管理,但目前的大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原来基本都从事与农业生产等相关工作的农民,他们对于休闲农业管理缺乏经验,人员群体素质普遍较低,不便于管理。

四、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成功经验

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政策的支持。完善的政策避免了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盲目和秩序的混乱,享受政府政策优惠和鼓励,增加消费者对于休闲农业项目的认可度和信任度。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来保障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序进行。

第二,休闲农业吸收力量的渠道是农会和农民组织的帮助。系统化和整体化的发展可以保障这一项目的整体优势发挥,同时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也是重要优势,可以实现休闲农业的精细化、产业化发展。

第三,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来实现对资源的整合,通过项目当地的资源利用还可以拓展到各类新型服务项目的产业化发展,结合生态旅游、森林探险、民宿等,共同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五、台湾休闲农业对甘肃发展的启示

根据对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的结果,结合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中所得到的各项经验,可以得出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如下:

一是规范化,科学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当地特色是毋庸置疑的,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要结合已经发展良好的农村沼气、乡村道路和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将“休闲度假农庄”建设提到休闲农业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进程上来。

二是体验化,休闲农业的卖点之一就是体验性。将休闲农业发展与民俗、民情相结合,各县市充分结合当文化民俗特色,发挥甘肃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的优势,更好地吸引顾客。围绕文化农业和观光农业两条主线,挖掘民俗文化、土特产资源,为休闲农业注入新内容。

三是生态化,可以说休闲农业如果没有了自然生态作为依靠,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因此要着力关注休闲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

四是健康化,健康的“休闲农业”无疑是一个大的亮点。舒适的环境能够让人减轻压力,减少烦恼。所以,休闲农业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有机蔬菜、无毒蔬果和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场所,构建一种和谐、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氛围,让游客身心获得满足。

五是融合化,休闲农业在满足城市游客放松、肆意享乐的基本需求上,引导或选择接待能够接受农村及认可农业发展的游客,连接城市c乡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俊红.白银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07):4-5

[2]李丽莉,肖洪浪,邹松兵,任娟,张涛.甘肃建设生态省的Swot分析[J].冰川冻土,2015,(01):258-265.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6

关键词:休闲农场;绿色;服务品质认证

一、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发展

(一)休闲农场定义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三)绿色健康发展,施行“六级产业化”

在全民养生时代,“有机”与“绿色”已然成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重要卖点,休闲农场的绿色有机化是不可逆的潮流,游客对食品安全的追求可能会为台湾休闲农场带来新的商机。基于此现象,近几年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开始提倡“六级产业化”的概念。“六级产业化”概念于2012年由日本KoSo经营研究所所长后久博引介至台湾,指的是以传统的三级产业概念为基础,为农产品添加附加价值所以出的概念性公式:一级×二级×三级=六级产业化。陈昭郎对此解释:“‘1’为农业,是优势融合的基础,没有了‘1’变成‘农业是零’,什么都没有了,再相乘结果都是‘0’”[9]。六级产业化的核心便是农产品,通过加入商业、工业、服务等其他元素,对农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进行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收益,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进而创造工作机会,从专业的角度达到产业升级,使休闲农业得以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现正处于黄金时期,且游客的来源较为多元,市场成熟度较高,同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以提升业界整体的平均水平,进而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计划期末报告[R].台湾农业委员会,2004.

[2]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中国台湾:全华图书,2007.

[3]郑健雄,陈昭郎.休闲农场经营策略思考方向之研究[J].农业经营管理,1996,(12):123-144.

[4]郭笙如.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研究[D].中国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观光休闲游憩学系,2012.

[5]游文宏.以社会网络理论观点探讨非营利组织在产业发展过程扮演之角色――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个案研究[D].中国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2013.

[6]休闲农业辅导办法[S].台湾农业委员会,1996.

[7]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oL].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2010.

[8]曹绍徽.走进优质休闲农场奠定环境教育之基[0L].台湾农业委员会辅导处,2011.

[8]翁廷y,李自如.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72-74.

[9]王以瑾.休闲农业六级产业思维[J].休闲农业产业评论2015,2015,5:12-17.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7

一、基本现状和成效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工作。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打造。2013年,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86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培育乡村旅游景点3000多个,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近1600个,发展农家乐20000家以上,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人数70余万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人数20余万人。在“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率管理”的思路指引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联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的纽带,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示范展示平台。

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优化布局,突出区域规划。重庆市农业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五大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布局,突出休闲观光、旅游等服务功能,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2013年,市委市政府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形成“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域,各级政府围绕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以及“巴渝”民俗民风,发展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和节庆活动。

三是完善要素,服务能力提升较快。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旅游功能要素日趋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是加大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高。市农委、旅游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整合力量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市农委与市旅游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市政府即将《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政策的引导带动大量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突出与高山生态搬迁相结合

2013年,重庆启动实施22件民生实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作为第一件实事提上日程。具体任务是:2013年启动20万人,2014年启动15万人,2015年启动15万人,到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搬迁任务。民生实事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成为新的战略课题和突破口。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就是要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将搬迁地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是人口下山。鼓励居住在深山高寒边远地区、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难以完善地区的农户,自愿选择转户进城、相对集中安置、旅游安置、五保户集中供养以及投亲靠友、异地安置等多种形式搬迁下山。制定了政府补一点、“地票”攒一点、农户出一点“三个一点”的搬迁安置投入政策,市里按每人8000元落实到区县,由区县根据搬迁对象贫困程度、安置条件的不同实行差异化补助。突出抓好相对集中安置,以城镇郊区、产业园区、景区周边、农村集镇为重点,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用地调配、统一房屋风貌设计、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竣工验收及分户单建和联户共建相结合的“五统一建”模式,建设集中安置点。安置点基础设施实现“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休闲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站、农家书屋、幼儿园。同步建设污水收集管网、人工湿地处理工程、联户沼气等环保设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生态宜居。

二是产业上山。由迁入地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农户退出耕地、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农业安置搬迁户“菜园地”等生产用地。对规模在100人以上的搬迁农户集中点所在村,引导发展1~2个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主多业”的格局,促进搬迁户安居乐业,增收致富。三年投入农业发展资金3亿元以上,支持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对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搬迁户,给予不少于1000元的扶持。

三是游客进山。依托高山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和特色经济作物园区、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重点打造成渝走廊农业观光体验、渝宜高速原巴渝、渝湘高速民俗风情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渝东南、渝东北和秦巴山、武陵山、大娄山“两带三山”乡村旅游格局。采取政府补助方式,支持农户利用搬迁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发展农家乐或开展避暑休闲接待,促进搬迁户在换居住环境的同时,换思想观念、换生产生活方式、换生活卫生习惯。

四是产品出山。积极引入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特别是股份合作社,做到与产业发展、扶贫搬迁同步。用好高山农产品绿色、生态、环保、安全这张“名片”,打好“山货”牌,培育知名品牌。采取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走出去展示展销、发展农超对接和配送直销、网上销售等多种渠道,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结合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把农产品当旅游产品卖,促进山区农产品卖得远、卖得久、卖好价钱。

三、发展多形态休闲农业模式

总体看,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题之一,多形态的发展模式逐步出现、社会资本和度逐步提升、发展模式和规模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各具优势的都市型、城郊型、远郊型格局初显等基本特征。

为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要着力抓好“四结合四配套”。

四结合:

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挥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连点成线、以线扩面,不另搞一套。坚持新农村建设“五句话”宗旨,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文明传承等,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围绕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以115个市级示范村和各区县确定的示范村为载体,大力推进城郊游、高山游、民俗游、观光游,把休闲农业培育成农村新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淳朴的乡风民俗、浓郁的乡土文化。

三是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资源节约、生态高效、环境友好型特色效益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重点推广高产高效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的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传授种养技术、市场知识和营销理念,又传授健康卫生、文明礼仪、道德法律、生态环保等知识。

四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推进房前屋后、荒山荒坡、公路河道等绿化。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卫生改厕、库区移民农村环保示范等项目,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利用、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等,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四配套:

一是农业产业配套。坚持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之路,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和烟叶等11个产业。支持区县着重培育1~2个“举旗产业”,打造产业带,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带动休闲农业的梯次发展。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水、路、电、气、市、村镇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建设,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农民新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三是体制机制配套。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完善人转城、地转活、钱转乡的政策制度。推广“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基地农户入股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8

关键词:柳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观光农业是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里人的休闲需求而兴起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它是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农业“三产”功能的体现和延伸,是农业与休闲事业的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等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回归自然、调整身心的多种需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好和

谐。

2柳州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1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及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产业,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柳州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潜在客源市场巨大、交通优势明显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条件。首先是山青水秀,柳州区域内的山、水、林、洞、泉、溪、潭、河湾、沙滩等秀丽的自然山水,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自然风景相结合”的特点。秀丽的自然山水、丰实的农家田园、雅致的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在广西率先推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柳州成为都市休闲、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名城,成为广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28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5%;入境游客达25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旅游收入1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8519万美元,年增长16%;年收入超亿元的旅游企业达4家以上。

2.2经营层次多样化

目前已形成了四种主要经营类型:

①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以柳州自然优美的山水风光为基础,通过种植观赏型花园、果园、苗圃、农田等生态农业景观,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使游客在观光观赏中感受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情的乐趣。如柳州的大桥桃花节、柳江荷花节、恭城桃花节、梨花节等。

②生态农业示范型旅游,以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构成,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宣传绿色食品养身观念,同时结合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使游客在休闲游乐同时感受和体验生态农业文化魅力。如柳州农业示范园万聚农庄、洛维柚子节等。

③参与体验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农耕文化,通过游客亲自深人田间劳作参与农耕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功能的空间,同时为游客提供餐饮、避暑、度假等服务。如洛维葡萄园、草莓园等。

④四是民俗旅游型,利用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文物古迹、节庆文化组织开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等活动。如柳城斗马斗鸡节、三江侗族对歌节等。

3柳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柳州虽然在农业休闲开发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3.1项目单一,规划不够合理,开发利用不深

柳州休闲农业大多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开发设计单一,布局不够合理,市场定位不明,经营粗放,开发建设随意性较大,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突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内只是简单的观光、采摘、农产品展示、动物表演等传统项目,没能打破人们对农业认识的传统思维的项目,项目缺乏生命力、吸引力和创造力。

3.2低水平重复建设、农业功能开发单一

柳州市周边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环境较差,规模小,参与活动单一等问题,各个乡村旅游点产品趋于同化,没有个性特色。乡村休闲农业只是简单的园内观光、采摘、农产品展示、动物表演等传统项目,没能打破人们对农业认识的传统思维的项目,项目缺乏生命力、吸引力和创造力。

3.3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柳州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休闲景区内各景点均是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服务和管理,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需进一步提升接待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4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项目对策研究

4.1统一规划促进风情柳州、柳州旅游名城的建设

建立政府引导机制,搞好科学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柳州市提出以“风情柳州”为主题,力争将柳州打造成为广西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之一。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克服随意性、无序性、盲目性开发建设;明确功能配套,市场定位,改善粗放经营模式;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活动,大力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环都市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圈,全面推进柳州—桂林旅游一体化,构建与桂林市融合贯通的大旅游圈。

4.2提升农业休闲旅游品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的决定》“大力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引入市场化营销手段,大力宣传柳州”、“加强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通过整合现有景点资源、开发新的景点、服务项目,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景区品质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对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发挥景区综合优势,打造柳州市农业休闲产业的品牌。提升休闲农业经营规划及档次,依托丰富的风景人文,进一步挖掘生态和文化内涵,建设柳州城市的后花园。如大力开发及提升柚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特色花卉种植展示园、草坪研发基地、生态鱼塘(垂钓)等原有项目品质。增加水上运动景点(设施)开发建设,凭借优异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满足柳州市休闲娱乐为出发点,以水上运动、农事体验和农业科技展示为特色,将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打造成柳州市乃至广西具有较高知名度,集农业观光、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科技教育等于一体的柳州市休闲旅游首选地。使之成为“风情柳州”的核心景区、柳州“旅游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百里柳江”上的明珠。

4.3完善管理、加强培训

休闲观光农业包含第一产业,也包含第三产业,优秀的企业少不了优秀的团队,落实和完善管理职能和职责,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素质的休闲农业实用人才,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档次。

4.4扩展和挖掘现代特色休闲农业功能潜力

重视开发乡村农业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景观资源,发展特色创意农业,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顾客。扩展休闲农业功能,丰富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示范功能、辐射功能、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形式,开发挖掘现代特色休闲农业功能潜力,提升农产品价值。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原生环境保护,将休闲农业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媛媛.我国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2]中国经济网.休闲农业:“十二五”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eB/oL)./,2011.4.14.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9

关键词:浙江;农家乐;网络营销;思考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068-03

引言

自2004年8月总书记到上海视察农家乐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开始高度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新时期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2005年11月在安吉县召开了首次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现场会,时任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副省长茅临生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此后,浙江省政府成立“浙江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和专项扶持资金,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农家乐产业健康发展。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长吕祖善在2008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到乌溪江库区调研时,要求在欠发达地区具备条件的村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出“省级机关干部要走进农家乐,服务农家乐,消费在农家乐";2008年7月2日,省委书记赵洪祝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丰富城里人的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要从实施“两创”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加强指导和服务。各级机关干部要在深入农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中深入到农家乐体验和调研,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做好服务,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省委副书记夏宝龙也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多次深入农家乐旅游村、经营户调研情况,了解实情,指导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省已涌现了一大批周边环境好、农耕文化浓、接待设施全、体验项目多、服务质量优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农庄、山庄、渔庄等)。截至2009年年底,全省已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331个,经营农户10877户,接待床位8.6万张、餐位61万个,直接从业人员96380人。2009年直接营业收入44.34亿元,游客购物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20.55%。农家乐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浙江城乡居民生活,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发展农家乐经济已成为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

经过近六年的发展,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农家乐经营理念落后、农家乐经营户和游客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农家旅游资源。发挥当地特色优势已成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农家乐网络营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新兴的旅游经营模式,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一、浙江发展农家乐网络营销情况

(一)网络营销发展阶段

目前,我省农家乐网络营销发展水平处于迅速成长期,完全意义上的网络营销还没有形成。多数农家乐网络营销网络主要以和传播信息、发挥营销功能为主。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一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引入网络营销,势必极大地推动农家乐经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蓬勃发展和农家乐网络营销是相互成长相互推动。

浙江省2006年就开始利用“农民信箱”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宣传和推介活动,活动通过网络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手段,充分展现各地依托当地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村居民舍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特征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的风采。这个时候,浙江农家乐网络营销还处于萌芽阶段。而2008年浙江省推出的“浙江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网”则是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始全面进入网络营销的标志。“浙江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网”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信息为切入点,依托网站平台,搭建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收集浙江特有的生态景观、人文乡情、有特色的农家乐资料。该网站的建立对于加大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信息宣传和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网络营销平台建设情况

农家乐网站是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网络营销的重要平台,是旅游行业对外宣传和进行网络营销的主要渠道。因此。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网站也纷纷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并逐步规范化、人性化。本文通过在互联网上对全国农家乐网站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得到北京、上海等全国20个省(市)农家乐网站在导航平台上的登记数,从而得到浙江省农家乐网站建设在全国农家乐网站建设中的情况。浙江省农家乐网站数在20个省市中排名第一,共有663家农家乐网站;其次是北京,共有591家。从这个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看,浙江农家乐网站建设数量在全国来说相对是比较多的。

从浙江省内看,本文还是通过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检索浙江农家乐网站的相关信息,得到包括“浙江农家乐乡村体闲旅游网”在内的,13个以省、市、县为单位的农家乐网站,其中“浙江乡村旅游网”介绍了全省1123家农家乐;“浙江省万村联网”介绍了1042家省内农家乐;“浙江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是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农业和农村办公室主办的行业性政府网站,是浙江省农家乐唯一的省级官方网站。网站充分汇集全省农家乐、乡村旅游景点、交通路线等信息,有效整合全省农家乐资源,搭建起了浙江农家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的平台。

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网站的兴起是我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体现。农家乐休闲旅游网站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也为广大农家乐经营户了解市场、了解游客提供了有效途径,农家乐休闲旅游网站的发展是我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良好苗头。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省农家乐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

(三)网络营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休闲农业策划书篇10

[关键词]湖南休闲休闲产业

一、休闲第一产业初具规模

休闲第一产业包括了第一产业中那些提供休闲物品的行业或部门,如农业中的花卉和园艺作种植业、林业中的观光林营造业、畜牧业中的宠物养殖业、渔业中的观赏鱼养殖业等,可以分别称为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畜牧业和休闲渔业。为了研究的方便,这四类经常统称为休闲农业。“广义”的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生态、农村设备、农村空间、农特产品及文化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功能,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人对农业与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结合农业和农村等有形资源及其背后隐含的休闲观光、教育体验与经营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休闲服务产业。湖南的休闲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长沙、益阳两市率先出现了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这就是我省休闲农业的发端。至2007年底,湖南已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4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接待休闲者逾30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过30亿元。其中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如表所示:

二、休闲第二产业亟待加强

休闲第二产业包括了第二产业中那些提供闲物品和休闲场馆的行业或部门,如休闲食品加工休闲饮料制造、休闲用具和器(械)材制造、各类园、游乐园、体育场馆、城市休闲广场等的建筑等,它们可分为三类,即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和休闲建筑业。

1.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

湖南的休闲食品在国内曾经是相当有名的,但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生产企业的职工素质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的产品质量优劣各异。2007年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通报了部分夏令食品专项打假抽查结果,在抽查的5类夏令食品中,休闲食品类合格率最低,仅为40%。产品走出湖南市场的不多。经市场调查,生产休闲食品的企业我省近千家,年产值上亿的生产企业不到1%,年生产量单品种在1000吨以上的生产企业不到3%,而综合加工能力年产量在1000吨的生产企业约15%,年产量在500吨左右的企业约25%,而有约近60%的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在50吨~300吨之间。85%的企业为家庭模式生产企业和家庭式生产小作坊。湖南市场规模较大一点的企业有唐人神、陵武鸭、简氏、简四毛、湘都、步步为赢、凤沅、口口香等,但与外省比相差较大。

2.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

近年来,休闲产业庞大的市场和诱人的商机直接促进了休闲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仅2004年全球户外休闲用品的交易额就高达320亿美元,国内达4.8亿元人民币。2001年以来,我国户外休闲家具及用品的出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出口的户外家具及用品中,帐篷出口金额约占全球四分之三,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帐篷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我国休闲制造业发展迅猛,但湖南还远未成为休闲业制造强省,并且湖南的休闲制造业还比较落后,我们的生产企业刚由低价取胜阶段跨入以质取胜的精益生产阶段,无论品质品种、设计理念、营销方式与渠道,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

3.休闲建筑业

至2007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40个,公共图书馆120个,博物馆、纪念馆69个。全省已建体育场地(馆)21302个,其中体育馆142座,体育运动场地656个,游泳池152个,各种训练房20352个。休闲场馆的日益完善,为全省人民的休闲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特别是在农村体育休闲方面成绩尤为突出,2007年,湖南省制定《湖南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案》,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23个县(市、区)中882个行政村建设篮球场、配建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室内外健身设施,改善了农村健身休闲活动条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三、休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休闲第三产业又称休闲服务业,包括了第三产业中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需要提供休闲服务行业或部门,如公园提供的游览服务、健身馆提供健身服务、美容院提供的美容服务、桑拿馆提供的浴服务、博物馆提供的展览服务、电视台和KtV场所提供的文化娱乐服务等。我们大致可以根据类休闲服务的属性将休闲服务业划分为旅游休闲业、健体和美容休闲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共5类。

1.餐饮休闲业

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城镇居民饮食消费逐步走向社会化,外出就餐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453家。湖南省餐饮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老百姓外出用餐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家庭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加,使得饮食服务支出增长加快。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1月~4月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饮食服务的支出221.41元,比上年增长13%。

2.文化和娱乐休闲业

“十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8%,省会长沙的龙头作用明显,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02亿元,占全省增加值的三分之一。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为360亿元,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半数以上。同时,以长沙歌厅和解放路酒吧一条街为代表的娱乐业更是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目前全市共有歌厅、酒吧、KtV、电游等各类娱乐场所2293家,年产值达40多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5年公布的一项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报告的排名中,长沙的综合实力排名35位,文化实力为25位,而休闲娱乐类排名竟上升为第1位。

3.健体和美容休闲业

居民对个人仪表和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用于美容、美发等服务和健体服务消费持续增长。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服务,如理发、洗浴等已不只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追求个性和讲求享受。2008年1月至4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杂项服务支出46.05元,同比增长34.1%,其中人均用于理发洗澡方面的消费9.91元,增长45.1%,人均美容费达11.65元,增长17.1%。在休闲保健方面,湖南洗浴休闲业特别是足浴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外界赞称长沙为“足都”。2006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6亿元,同比增长16.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其中洗浴休闲业的年营业额就超过3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的沐浴、洗头、洗脚、保健按摩等洗浴休闲企业合计约1万家,从业人员约15万,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32万的11.4%。

4.旅游休闲业

近几年,湖南精心打造3个国际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三是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南岳宗教文化、凤凰民俗文化、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山地貌景观、猛洞河和东江生态漂流、马王堆古汉文化、岳阳楼楚文化等区域旅游品牌。“十五”期间,旅游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49.7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65.31亿元人民币,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575.62亿元人民币。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53.7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9%。

四、湖南省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供求状况严重失衡

(1)城乡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进入新世纪以后,扩大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如图1所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和人均GDp的增长,2000年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696元和8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41元和3118元,则两者比例分别为2.96∶1和3.04∶1。五年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是9%,比农村居民增长幅度快3.1个百分点。

这种低收入水平制约了农村居民的休闲消费,导致城乡居民在休闲消费上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相对落后的娱乐和休闲设施也影响了休闲业的总体发展,目前农村居民的主要的休闲方式仍然是看电视和打牌等。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制约湖南省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的障碍之一。按县级区划比较,在全省72个建制县、16个县级市和34个市辖区中,2000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长沙市芙蓉区4631.2元,是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湘西保靖县的4.5倍;2003年长沙芙蓉区已达5733.7元,是纯收入最低的邵阳市新宁县的4.9倍。长沙芙蓉区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是0.436,湘西是0.587,相差15.1个百分点。长沙芙蓉区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是湘西泸溪县的4.4倍,恩格尔系数竟相差31个百分点。地区之间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了休闲产业的不平衡,以文化产业为例,湖南14个市州发展不平衡,2006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而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一点一线经济带的六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大湘西的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14.95亿元,仅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

2.产品层次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全省休闲产业整体品位不高。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原始的吃喝玩乐的基础之上,虽然做到了大众化,却没有达到大器化。传统商贸业发达,却没有一家大型的卖场,商业企业营业额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滞后;传统的餐饮发达,却没有做强湘菜文化,饮食气氛有余,文化氛围不足;影视湘军享誉全国,虽然推出了一批有一定深度和影响的节目和栏目,但很多内容过于通俗,即搞笑文化、帝王文化、扬名文化较多;体育湘军虽然在全国或世界获得称誉,大众化的体育文化产业却没有形成规模,未能很好地传递体育精神;出版湘军排名全国第三,却缺乏《南风窗》、《南方周未》类的思想艺术水准高的自创报刊,仅有一个《体坛周报》走出了湖南;娱乐文化培养了艺人,却不能培育知名艺术家和文人,涌现了一些所谓的“金牌”主持,但其文化影响力远不及沈从文对湘西凤凰的带动。大众市民的休闲消费大都以洗浴、按摩、麻将、KtV、酒吧等形式为主,热闹有余,品位不足。

3.员工素质有限,行业管理有待健全

制约湖南休闲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湖南几十万休闲行业从业人员,除商贸业外,没有统一的上岗培训和审核机构,没有与之配套的培训学校和相关专业。休闲行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据课题组对长沙市天心区休闲从业人员的调查(如图2所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26.31%,本科以上学历仅占5.37。

同时,湖南休闲行业不健全,协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不够,企业依然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因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休闲行业场所参差不齐,人员鱼龙混杂,收费杂乱无章,从业人员的文化、身体、道德、技能素质偏低,治安问题、纠纷问题、诚信问题甚至黄赌毒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4.职能部门缺失,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在现今的湖南,休闲虽然进入“十一・五规划”,但其发展尚未完全进入各地经济的发展计划。在绝大多数地方,也还没有一个政府职能部门集中统一谋划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直接面对的土地、税收、融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常常无法可依。因此,不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就是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除了加强供给,培养和引导需求以外,还需要整个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方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念更新等,同时也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但到目前为止,湖南的休闲产业发展体系很不完善,通用的行业分类标准、服务标准尚不健全,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湖南休闲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2007,22(8):82~85

[2]林锡波: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之讨论[J].北体学报,2007,(15):15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