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十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十篇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8:26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1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穗字〔2018〕19号)、《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穗乡村组〔2019〕11号)、《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粤农农〔2020〕148号)、《2020年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和《广州市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思路

立足广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分层分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21年起,在全市七个主要农业生产区(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区)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行动,重点组织培育经营管理、专业生产和技能服务3种类型。争取到2025年底,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4000人。

三、教育培训

(一)培育对象。

各区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组织区域内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培育。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应列为培育对象。培育对象为三种类型:

经营管理型:重点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创新创业带头人,包括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等,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认识管理、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风险防控能力。

专业生产型: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农业劳动者,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其生产效率、质量标准和绿色发展水平。 

技能服务型:主要培养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包括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农技员、动物防疫员、农产品电商营销人员、农产品直播带货人员等,提升培训对象所从事产业或所在岗位的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

(二)资金安排。

补助标准。经营管理型按人均6500元补助,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按人均2500元补助。本年度参训学员可以在次年参加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次的培训。同一层级培训学员与上年重复率不超过8%。

资金用途。市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期间的食宿、交通、教材、学习用品、教师课酬、劳务费、专家评审验收费、课室和实训基地租金、资料印刷、参观交流、宣传发动、专题报道、培训机构遴选、政策调研、认定管理、绩效考评、后续跟踪、管理服务等培育全过程各环节开支,不得用于农民参加学历教育的学杂费补助。

补助方式。2021-2025年,市财政每年以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将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拨付各区(详见附件1),资金使用实行属地管理。各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参照《广州市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报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备案。备案材料主要包括市财政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金额、文号、分配情况、具体项目情况、资金执行进度、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等。各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下一年度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培训内容。

经营管理型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培训课程安排表由项目区与培训机构商定,可分段按以下三个模块实施(具体学时要求详见附件2):

第一模块为综合素养课教学。综合素养课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省内高校(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佛山科技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参加学习,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圆农民大学梦。课程安排按照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要求,由项目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培训机构确定。任课老师授课要有ppt课件,精品课程要提供全程录像资料。

第二模块为专业能力课教学。专业能力课包括但不限于乡村

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电商网红、绿色发展等课程。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2个市级以上电商基地(企业)参观、交流、学习,为学员提供农产品电商销售和融资对接平台,并聘请专家就地讲授2门及以上农产品电商销售专题或农业企业融资专题课,提升职业农民的企业管理、运营和销售水平。

第三个模块为能力拓展课教学。能力拓展课由培训机构根据

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自行设计。培训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

择集中或分时段开展培训。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合作社、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实训、参观、交流和学习(其中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推荐点),并聘请专家就地讲授2门及以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专题课,让农民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提升高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的信心。

(四)培训形式。

高素质农民培训采取学时制。培训实行“一班一案”,建立指导员制度。培训机构可按照培训专业的学时要求,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求,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农业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培训。鼓励支持培训机构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开展在线学习、在线服务和在线考核,不断提升在线课程比重,推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训。

(五)培训机构。

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的机构要符合以下条件:

1.有课堂集中教学场所及配套设施设备;

2.有实习实训场所或合作实训基地;

3.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队伍;

4.有培训目标所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

5.列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培训机构目录;

6.未按期完成上一年培训任务或上一年项目验收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不能承担下一年的培训任务。

各区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遴选、政府采购等方式确定培训机构承担高素质培育任务。

(六)培训师资。

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类型包括理论教师、技术讲师、政策讲师、实践讲师、创业导师、电商网红教员。理论教师应当为具有相关专业教师资格的正规院校教师。技术讲师可为具备相应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院校教师、科研推广机构专家、各类农业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或田秀才土专家。政策讲师应当为熟悉“三农”情况、具备相应政策理论水平的院校教师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实践讲师应具备相应职业技能证书或3年以上(含)实践经验。创业导师应当具有创业成功或指导创业成功经验。电商网红教员可为有成功培训经验或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士。

培训机构要聘请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网址:ngx.net.cn/xxxt/)高素质农民师资信息库中注册的老师授课,对没有入库的要及时录入信息库,以便学员网上评价。要求师资入库率达到90%以上。对任课老师的满意率达不到85%的,将取消任课资格,培训机构不能聘请其任教。

(七)培训教材。

培训机构应按照“规范、先进、实用”的原则选择培训教材。

各培训机构要在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培育对象学习需求,选择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开班当天应发给学员教材等资料。各项目区和培训机构要严把教材关,购买正式出版的教材,防止使用盗版教材或自编教材乱报价等现象。

(八)培训管理。

实行全程监管制度。区农业农村局是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责任主体,要做好培训的组织、宣传、发动等工作,制定培育实施方案,落实年度培育任务,公开确定培训机构,推荐或遴选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供培训机构选用,监管培训过程和资金使用,审核培训日程表,健全培育体系和师资队伍,跟踪实训效果,做好培育工作总结、绩效考评、数据库信息管理、高素质农民考核认定和跟踪服务等日常业务管理和项目验收工作。

完善档案登记制度。培训机构要组织学员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高素质农民培育申报系统”(ngx.net.cn)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报名,在培训班开班前将学员基础信息、教师和培训机构等信息100%录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相关培训和考核信息,逐班次登记培训台账,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培训档案,档案应包括培训方案、学员信息、培训记录、考核结果、证书颁发和其他相关培训信息,负责收集、整理、装订验收和考核的全部有关培训资料,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协助做好建立高素质农民队伍动态管理机制,每年至少向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提供1个任课老师精品课程完整的DVD资料。

(九)项目验收。

培训机构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区农业农村局申请验收。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对验收结果负责,验收意见报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备案。验收专家组要参照《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详见附件3)及有关文件要求进行验收,并填写《高素质农民验收报告单》。验收工作要求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

四、考评与认定管理

(一)考评颁证。培训机构通过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相结合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成果,对3种考评均合格者可颁发培训证书。培训证书应反映培训班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课程)、学时数等培训信息。

(二)认定颁证。各区要按照《广东省农业厅关于高素质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和所在区出台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及时认定,核发高素质农民证书。高素质农民证书样式由国家农业农村部统一制订,区农业农村局统一印制。

五、政策扶持

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要根据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推出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区政府要制订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重点要在土地流转、农业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金融信贷、农业农村保险、结对帮扶、名优农产品认定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向高素质农民倾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素质农民培育列入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要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和监督各项措施落实;财政部门要结合相关部门工作规划和目标措施,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保障等工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务、市场监管、林业和园林、金融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任务,加强服务指导,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同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各有关区政府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规范资金管理。各区要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要加强资金使用和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资金。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本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考核验收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对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检查和绩效评估。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有关区政府要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相关政策,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良好氛围。

 

    附件:1.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任务、资金计划和绩效

目标表(2021-2025年)

2.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块要求

3.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

4.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考勤签到表

5.授课老师签到表

6.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7.高素质农民培训台账

8.高素质农民培训验收报告单

9.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建档基本资料目录

附件1

 

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任务、资金计划和绩效目标表

(2021-2025年)

 

年度任务数

2021-2025年(五年)

 

绩效目标

经营管理型(人)

专业生产型

技能服务型

(人)

合计

人数(人)

总任务数(人)

总金额

(万元)

白云

80

80

160

800

360

培育高素质农民不少于年度任务数;经营管理型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培训满意度达85%以上。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黄埔

50

50

100

500

225

番禺

50

50

100

500

225

花都

120

150

270

1350

577.5

南沙

140

110

250

1250

592.5

从化

180

180

360

1800

810

增城

180

180

360

1800

810

合计

(人数)

800

800

1600

8000

 

金额

(万元)

520

200

 

 

3600

注:各有关区年度任务参照2016-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及各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从业人员和常用耕地面积等3个指标的调查结果确定。

附件2

 

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块要求

 

培训类型

总学时

课程所占课时比例

综合素养

专业能力

能力拓展

实习实训

线上学习

经营管理型

120

10%-20%

60%-80%

10%-20%

≧总学时的1/3

≧总学时的1/10

专业生产型

60

10%

80%

10%

≧总学时的2/3

--

技能服务型

60

10%

80%

10%

≧总学时的2/3

--

附件3

 

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

原则、程序和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质效,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参照《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要求及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制订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

一、验收原则

1.省农业农村厅对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考核验收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对部分地级市或项目县(市、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情况进行抽查。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受厅科技教育处委托,负责开展全省农业经理人培育项目验收。

2.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各县(市、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含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项目验收。

3.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专家组可由省、市、县涉农事业单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退休干部组成。专家组人数为3或5名,凡是当年接受培训机构邀请讲课的人员,不得参与该培训机构所有培训班的验收。

4.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对材料不完整、资金使用不规范、评价率或满意率不达标等情况,不能通过验收。对于未通过验收的培训机构,验收专家组应出具整改意见,培训机构整改后可再申请一次验收。验收是否通过,培训机构都应按规定支付验收费用。

5.验收人员所在单位要支持验收人员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的验收工作。验收人员在验收期间的劳务费、交通费、食宿费由培训机构支付,不再在原单位报帐。培训机构在项目实施方案或投标文件中应合理列出验收人员在验收期间的劳务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

二、验收程序

1.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培训后应及时申请验收。

2.主持验收的单位要协调、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3.验收期间,先听取汇报,项目县和(或)培训机构汇报开展情况,提供验收资料,验收组提出问题、交流。

4.验收组检查验收材料,根据培训台帐随机抽取6-12位学员,通过电话等形式了解培训情况,并上网查看培训学员评价综合满意度等等。

5.验收组讨论和提出考核验收意见时,非考核验收人员要回避。考核验收组人员对验收材料严格按照标准,逐条对照,认真把关,提出考核验收意见。

6.考核验收组形成验收报告并填写《高素质农民验收报告单》。对考核验收不通过的,考核验收组应出具整改意见,整改后再进行下一次验收。

三、验收标准

1.是否有项目县、培训机构实施方案,是否符合省的实施方案要求。

2.是否有召开项目实施专题会议部署相关、细化工作。

3.招标或遴选文件是否按规定公告,公告时间是否足够,招标或遴选培训机构时是否公开、公平、公正。

4.项目县和培训机构是否有签订项目合同,明确各方权责。

5.是否完成了培训任务人数。是否完成了规定培训天数及课时数。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或不符合要求。查看培训台帐、学员信息库,随机抽取6-12个学员通过电话等形式核查培训情况。

6.是否按要求到规定的涉农高校(在其他学校或酒店不符合文件要求),完成8门或以上课程。

7.是否有农业局的人员参加开班仪式并做动员讲话,是否有上农业科教云平台app课程。

8.是否发放4本或4本以上教材资料。

9.是否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电商基地上2门或以上电商、管理等有关课程。省级以上电商基地指国家或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认定的电商基地,通过提供认定文件或上网查对。课程提供照片、视频资料。

10.是否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区上2门或以上实训课。通过提供认定文件或上网查对。课程提供照片或视频资料。

11.是否有提供1个精品课视频资料。

12.聘请的师资是否有90%以上在师资信息库注册。

13.参训学员信息是否全部录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

14.学员评价率是否有90%以上;培训机构满意度是否达90%以上。

15.档案资料是否齐备、装订成册:

①教学计划(含课时内容安排)

②教材、讲义

③培训台账

④学员身份证复印件

⑤培训现场照片

⑥考试考核资料

⑦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满意度测评情况

16.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此项工作为审计工作范筹,考核验收组不作评价,但对明显不合理的支出问题可以指出。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考核验收不予通过:

1.招标(遴选)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没有按照省的实施方案要求公开、公开、公正的招标(遴选)培训机构的;或招标(遴选)在网上公告时间不足5天的;或参与应标的培训机构不足3家的。

2.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实际参加培训人数少于任务数;或参训人员有不符合学员条件的人员。

3.没有按省的实施方案要求到规定的涉农高校上课的;在规定的涉农高校没有完成8门或以上课程的。

4.没有农业农村局的人员参加开班仪式并做动员讲话的;没有上农业科教云平台、农业信息化app课程;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5.没有发放4本或以上教材资料的;教材为盗版的。

6.没有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电商基地参观的;没有在电商基地上2门或以上电商、管理课程的;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7.没有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区参观的;没有在省级以上农业企业上2门或以上实训课的;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8.培训机构没有提供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9.培训机构聘请的师资没有达到90%以上在师资信息库注册的。

10.参训学员信息没有全部录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的。

11.参训学员在网上评价率没有达到90%以上的。

12.培训机构网上评价满意度没有达到85%以上的。

13.验收资料没有装订成册的。

14.项目资金使用方面明显不合理的。

15.培训时间不够的。

有以下情形的,考核验收组指出后,项目县应给予补充完善,或写出情况说明,但不影响验收结果:

1.是否有县或培训机构提供的实施方案。

2.是否有召开项目实施专题会议部署相关、细化工作。

3.其他细小问题。

 

附件4

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考勤签到表

 

课程内容:

日期:

序号

姓 名

镇、村(地点)

联系电话

学员签字

 

 

 

 

 

 

 

 

 

 

 

 

 

 

 

 

 

 

 

 

 

 

 

 

 

 

 

 

 

 

 

 

 

 

 

 

 

 

 

 

 

 

 

 

 

 

 

 

 

 

 

 

 

 

 

 

 

 

 

 

 

 

 

 

 

 

 

 

 

 

附件5

 

授课老师签到表

 

日期

讲课内容

(课程)

讲课老师

姓名

联系电话

讲课老师签字

 

 

 

 

 

 

 

 

 

 

 

 

 

 

 

 

 

 

 

 

 

 

 

 

 

 

 

 

 

 

 

 

 

 

 

 

 

 

 

 

 

 

 

 

 

 

 

 

 

 

 

 

 

 

 

 

 

 

 

 

 

附件6

 

 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班级名称:

 

评价

项目

授 课 教 师

 

 

 

 

 

 

 

 

 

 

 

 

 

 

 

 

 

 

 

 

 

 

 

 

组织后勤服务情况

 

 

 

学习收获:

 

 

 

有何意见、建议:

 

 

                                              签名:        

注:此表由参训学员本人填写,在相应选项内打√。每期办班结束后回收数量须超过

学员数量的80%。

附件7

 

高素质农民培训台账

 

  

培训机构:(盖章)                                               培训专业:                  

序号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文化程度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培训起止时间及天数

 

 

 

 

 

 

 

 

 

 

 

 

 

 

 

 

 

 

 

 

 

 

 

 

 

 

 

 

 

 

 

 

 

 

 

 

 

 

 

 

 

 

 

 

 

 

 

 

 

 

 

 

 

 

 

 

 

 

 

 

 

 

 

 

 

班主任签字:                 培训机构负责人签字:               建账时间:

附件8

 

高素质农民培训验收报告单

 

培训机构

 

验收班次

         专业        期         班           

办班地点

 

验收重点内容

1.培训时间     2.培训人数 

3.培训台账     4.资金使用

5.身份证复印件 6.教学计划  

7.培训教材     8.培训现场照片

9.学员满意度测评情况

验收结论

合 格          不合格 

验收不合格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

 

验收组组长(签字)

 

验收组组员(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机构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9

 

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建档基本资料目录

 

1.年度项目申报文件、批复文件、培训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

2.各培训班建档材料:

 ①教学计划(含课时内容安排)

②教材、讲义

③培训台账

④学员身份证复印件

⑤培训现场照片

⑥考试考核资料

⑦《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2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职业教育;策略

促进农民市民化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制度壁垒的影响,我国农民市民化还存在诸多障碍,素质障碍是主要方面之一,而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比较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两个国家,英美两国都是高度城市化,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迅速推进。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57%,预计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城市化率比较

国家英国美国中国

城市化率(%)3652.57

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了城市化,其城市化进程伴随工业革命而产生。目前,虽然还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再加上英国实行严格的农民准入制,其素质更远非传统农民可比。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城市化进程也和这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类似,没有政府任何的干预。而中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将农村居民置于生存的临界极限,农民到城市就业大多是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详见如表2。

表2农民市民化模式比较

国家英国美国[3[中国

城市化模式以“圈地运动”为代表以自由迁移为主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人口转移模式强制性转移自由迁徙,无政府干预自由迁徙为主,政府主导为辅

英美农民总体素质较高,大多数人已达到中专或普通高中水平,还有一部分人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如:到1985年,美国农民中有86.6%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美国农业部(USDa)于1993年对其国内25岁以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场主和家庭劳动力都受过高等教育。而英国78%的农民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详见表3。

表3农民素质及素质教育比较

国家英国美国中国

总体素质较高较高较低

受教育年限大于9年12年小于9年

而据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受教育程度远低于英美国家(见图1)。数据还显示,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低(见图2)。

图1中国农民工受教育情况统计

图2中国进城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农民工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但英美两国历史同期也出现过大量的移民问题,其面临的就业与城市融入问题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十分相似。英美两国城市化进程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其农民市民化所带来的城市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对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英美经验

英美两国对农民的教育体系比较完整,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生产与生活并重。两国政府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广泛筹集教育培训资金,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形式以及丰富的培训内容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到20世纪80年代末,英美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达到14.09年和18.04年。具体表现在:

英国政府各部门(如:教科部、就业部、农业部等)各司其职,负责教育培训政策和计划的草拟、制定和管理。为保证相关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针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定期地组织调查研究,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详见表4)。据统计,英国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效果明显。

表4英国政府及各部门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的作用

职能部门教科部就业部农业部农民协会

发挥作用教育政策和计划的草拟、制定和管理就业培训政策和计划的草拟、制定和管理农业政策和计划的草拟、制定和管理农业技术交流,农民集体权益维护

政府1982年颁布《农业培训局法》,5年后又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改革、督查、管理、协调各部门工作。

设立“国家培训奖”奖励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者。

整合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机构,三网融合,按照实际需求,分层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

整合部门成立16个地区培训中心,加强农村技术培训工作。

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对教育培训进行严格考核,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而美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首先体现在立法上。作为高度法制化的国家,美国不断促进法制体系完备,进行依法治农(详见表5)。

表5美国涉农法案

法案名称《莫雷尔法》《哈奇法案》第二个《莫雷尔法案》《史密斯―莱沃法》史密斯休斯教育法案

通过年份18621887189019141917

法案内容各州可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公用土地,出售土地所得必须创办至少一所农业与机械学院,也即赠地学院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5万美元,资助各州在赠地学院内设立农业实验站,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邦政府提高对赠地学院的资助额度,以保证这些新型的技术学院具有充足的财力得以正常地运行。联邦政府资助各州赠地学院与联邦农业部合作,共同开展社区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推广工作,传播并鼓励应用有关农业和家政等方面的实用知识。联邦政府拨款在中学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并设立统一的标准大纲,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形成。

其次,美国建立了高效运行的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专门管理机构,形成了农业学院、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推广站等“三位一体”教育体系。联邦政府农业部设有农业合作推广局,各州有推广服务中心,各县有推广站和农民组成的推广顾问委员会。1928年,美国创建全国性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未来农民联合会,利用业余时间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向成年农民传授新的知识,以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最后,美国中等农业教育培训形式多样。政府在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中等农业教育。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的推进策略

英美经验表明,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加强和重视农民市民化教育,能够提高人力资本价值,影响城市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英美相比,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无论从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及科学素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地区差异明显。而职校尤其高校是文化科技教育的高地,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职校、高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满足农民市民化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农民市民化教育是对农民进行深入的城市生活规则教育,通过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电化教育等形式,引导他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文明意识,提升城市适应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经济发展,详见表6。

表6农民市民化教育各层面职责和任务

层面履行职责及工作目标

政府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城乡歧视观念,创造宽松平等的社会环境。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物质生活待遇,为农民市民化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地方各级政府以劳动局、社区、企业为龙头,举办“农民大讲堂”,建立面向民工的市民学校,聘请职校、高校志愿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定期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以及市民观念教育。

社会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对进城农民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共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等的正确引导。

树立科学发展观,崇尚科学意识。

关心时事,培养社会主人翁的意识。

遵守社会规则,普及法律法规。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城市适应能力。

学校要统筹城乡教育培训,构建以地方普通院校为依托、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多元培训体系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推广廊坊“百万农民大培训”模式,深化其培训内容,拓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职校、高校及城市优势教育资源主动支援农村教育,通过捐建农村科技书屋、高校师生乡村支教、高校干部驻村帮扶、高校选拔村官、大学生村医等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全面健康发展。

探索农村学历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为了增进农民工流动的有序性,满足企业单位用工需求,要广开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大力拓展“订单式”、“项目式”、“校企合作式”、“创业式”等形式的培训。

资金建立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个人共同承担、社会力量捐助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个人要转变保守封闭思想,努力培养市民观念,提升向市民转换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社区归属感,增强法制观念。

加入工会、妇联等机构,借助团体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l]陈柳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探讨,光明网-光明观察,[eB/oL]2010-06-25,.

[8]、[9]梁艳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10]经济日报,河北廊坊百万农民大培训调研,农博网-农博要闻,[eB/oL]2012-07-13,http://.cn/20120713/510209624.shtml.

[11]李亮、尹静、翟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推进策略――基于中美英教育比较研究,proceedingsof2013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cialScienceandeducation(iCSSe2013)Volume482013,452-457页.

作者简介:尹静(1965-),女,蒙族,天津市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3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工返乡为契机,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思路,实行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就近就地转移培训与异地转移培训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培训任务

年全镇计划培训新型农民2800人次,包括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473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200人次,其他培训127人次。其中,重点培训蘑菇、三黄鸡、果业、烤烟、蚕桑及水产等农业种养技能;职业技能以车工、制衣、个体工匠培训为主;加强农民文化、经营管理、道德、卫生及健康等素质的培训。

三、工作内容

(一)调查摸底、宣传动员。4月底前对全镇所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涵盖劳动力总数、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从事职业、就业意向几方面内容。新型农民培训要作为农民知识化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村、单位务必做好宣传工作,让在家及回乡的农民工知晓政策,得到学习或提高技能的机会。

(二)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参训人员分布等。做到培训面广、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培训计划一旦制定出,就由各村、单位在前期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带好各自的劳动力赴指定地点参与培训。镇政府负责组织、联络相应部门或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进行授课,针对培训对象,采取“专业对口、易于接受、上手快、实用性强”的授课方式,并以点带面,让参训人员成为广泛传播专业技术的能人成为实操中的“教师”。以此推进我镇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农民知识化的基础不断牢固。

(三)引导就业,强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体系。目前我镇已建设有农民培训中心和相应教学设备,培训中心由专人负责管理、记录,并有针对性的录制光盘。利用专家授课的机会,我镇每期培训班都会推出2-4名优秀学员进行重点培养,使之成为我镇的专业骨干,并逐步将其培养为农民教师。镇里统一印制新型农民教师、服务人员及在各地能人名单的便民联系卡,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一是便于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指导,二是对培养出的新型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更广阔的路子,使农民群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4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培训方案;培训方式;培训效果

当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将实现中国梦贯穿始终。同时,在培训实施中要注意把握政策、熟悉下情、加强交流、注重效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要对培训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由于农民培训种类较多,培训目标不同,因而实施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2006年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主要针对我国大量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民而开展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增加收入;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其主要培训对象是种植、养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根据2类培训出台背景分析,两者在培训对象、培训要求上存在明显差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是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并把农业生产作为终身职业,从技术型的农民转变成市场化的农民,因此更加注重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基层农广校在制订培训方案、选择培训对象时,要充分理解这种差异,有的放矢地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果。

二、要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

(一)掌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区域经济是综合反映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掌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是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的前提。因此,应注重加强对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布局、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要求在培训方案中予以体现,同时根据培训对象、产业特点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二)掌握区域农村的劳动力现状

充分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如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与数量比例、务工务农比例、人员区域分布等基础数据,重点瞄准农业生产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种养大户等培训人选,这群人具备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可以培养成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端“职业农民”。

(三)掌握区域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发展,形成贸工农、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产业链)、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5个方面评价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并对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三、要加强对培训形式的创新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中国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实践试点阶段,且与传统的农民科技培训在培训对象和要求上存在着本质差别,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艰巨性,在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基础上,应合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培训经验,实现培训形式的创新。

(一)借鉴先进国家培训理念

国外比较成熟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东亚、西欧和北美3种。其中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这一地区共同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有限,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西欧模式以法、英、德国为代表,主要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主要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点,构建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所以,应结合国情和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先进国家职业农民培训理念。

(二)借鉴发达地区培训形式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类十一型”模式。其中,政府主导类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远程教育型、创业扶持型和文化活动型;政企配合类包括园区依托型、推广服务型、科研项目型和科技示范型;市场运作类包括合作组织型、产业促进型。所以,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a业领域、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并实现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条件成熟的可以过渡到市场运作类模式。

四、要确保培训实施效果

一是培训选时应根据农事、农闲或开展专项活动前后等,便于扩大培训范围。例如,农作物种植培训课选时应抓住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秋种前、开春后、小麦拔节期、果树幼果期等,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时段。

二是要善于利用地利,因地制宜,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训地点安排等。在充分考虑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现状等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种植、养殖技术外,应开设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经纪人实务等专业课程。在培训地点安排上,除常规的课堂集中教学外,还可将课堂搬到田头、地头、船头或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提高培训实效。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教育、共青团、妇联、财政、基层政府等部门,因此应善于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经费、人员、政策、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建立起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四是许多农民培训工作之所以变成“走过场”、“花架子”,其共同原因是培训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百姓。所以,一是要“走近”群众。采用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二是要“求教”群众。甘当小学生,真心实意地拜群众为师,;三是要用群众语言。用农民耳熟能详的语言授课,使农民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避免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培训。

参考文献: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5

1.1培训学员选择

农民创业培训对学员的选择和要求比较高。应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选择能吃苦、能干事,有一定接受能力,愿意自己培训创业且能带动创业的人,一般年龄不超过45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参加农民创业培训的对象大致有八类,即返乡人员、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营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1.2培训专业选择

培训基地在招生和办班时,选择的专业要尽量单一,一次最好不超过2个。实践证明,一次性招生专业越多,选聘的专业课教师就越多,分专业授课就越复杂。如果分专业上课,有的专业人数少,影响课堂气氛;如果不分专业而将学员聚在一起上大课,学员对其他专业的课程会缺少兴趣,课堂难以控制,影响授课效果。因此,培训单位在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时,招生办班专业要单一,这样有利于教学、指导和后续服务工作的开展,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1.3培训内容选择

1从农民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展开培训。在培训中应以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为基本切入点,引导农民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选择创业项目、规模和途径,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2着力搞好高效农业生产技能培训。高水平生产技能是农民实现创业高回报的能力保障。在创业培训中应把高效农业生产技能培训作为要点。把先进的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和服务技能传授给农民,提高农民创业能力。3根据农民心理需求开展培训。突出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人文素质、创业理念、创业精神、产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互联网应用等知识。

1.4授课教师选择

在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着重遴选长期从事农业教育的高校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以及优秀的一线技术员来担任培训的授课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授课艺术,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种合理的师资结构,对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非常有益。

2培训管理

2.1规范组织管理制度

培训班从组织到实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制度。在培训开始前要制定学员守则、教师规范以及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学员出勤率。严把培训质量关,成立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对培训全程进行跟踪,监督教学质量。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

2.2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都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在已有知识和生活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再学习。他们参加培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有着强烈的创业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学习特点和成人的特殊身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大堆书本上的理论,而应该给予农民创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创业者知识、技能、素质的统一。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邀请专家走进课堂,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教师可以采取课堂互动、直观教学以及个别辅导等方式,根据学员的课堂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因人施教。经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证实,采取案例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成效。农民创业培训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培训,由于农民受教育层次及个人经历差异大,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所以在农民创业培训中运用好案例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搞好岗位实习安排

理论课结束后要安排学员进行岗位实习。学员在实习期间,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创业理念与相关知识、专业课内容以及市场调研成果进行认真的复习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产业进行分析、研究、论证,完成创业计划书或完善企业计划书。这段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岗位实习过程,同时又是创业实践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学员遇到不懂的问题或技术难题,学校要给予帮助指导、提供服务,学校不能解决的要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帮助解决,建立指导老师、专家、技术人员与学员的联系制度,学员一旦遇到难题便可快速得到帮助与解决。

2.4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制定学员注册档案管理制度,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员档案,实行网上咨询和网上答疑,在线解决问题,为农民提供创业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宽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并推荐一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供农民创业者选择。完善技术服务网站,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创业农民进行全程跟踪并给予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

3培训工作发展建议

3.1加强宣传引导

近些年来,农民创业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其宣传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许多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对创业培训运作情况缺乏了解,担心要自己出经费参加学习;还有些农民没有意识到接受创业培训的重要性,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民和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强培训,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确保宣传到基层、到农户、到干部,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民创业培训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3.2加大资金投入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变革路径;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郝天聪(1989-),男,山东汶上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章志平(1967-),男,江西南昌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0-0033-04

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然而,长期以来,农民一直被排拒在中等职业教育之外。在终身教育理念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接受教育。为此,构建一种全新的“非学校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恰如伊万・伊利奇所言,我们必须将目前对于各种新型学校的探索,转变为对那些在制度上与学校截然相背的教育渠道的探索,即探索能够增加每个人的机遇的各种教育网络(educationalwebs),这种机遇使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成为学习、共享及互助的阶段[1]。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的出台,正是对“非学校化”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的探索,它有别于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方式,为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敞开了大门。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也面临发展的困境,生源严重不足,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农民学员有利于解除自身的发展困境。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亟需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这为中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可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乃双赢之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样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探索自身变革的路径,以及国家政府为其提供制度政策保障,从而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园地。

一、现实之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城乡结构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化,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继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又增加了2.46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89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比上年增长1.7%,农民工每年仍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以及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业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造成农村劳动力由富余变为结构性短缺,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给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巨大隐患。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75.9%,平均年龄接近50岁,部分地区甚至达到55岁以上。而且,从农林院校毕业的本专科学生大多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由于农林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他们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想再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摆脱“农民”身份的欲望更加强烈,与回归“农门”相比,踏入“龙门”,在城市扎根生活显然更有吸引力。据调查,农业高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到县城就业的占到4.4%,到乡镇就业的仅占1.1%,到村里就业的则寥寥无几;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弃农现象很严重,农业中等职业学校中涉农专业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2]。农业专门人才的流失,导致农业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长此以往,“今后谁来种田”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

目前,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比,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6957亿元,增长4.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无论是增加值、增长速度,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现代化而言,农民的现代化是关键所在,农民现代化的过程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然而,目前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不甚合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近五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由于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3]。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4]。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这就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过低的劳动力素质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经阶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言,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才能推进现代农业转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5]。鉴于此,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双赢之策: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路径,壮大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联合了《培养方案》,此举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向广大农民敞开了大门。把中职教育的优势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6]。因此,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双赢之策,无论是对于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还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发展阶段上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强调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配置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较高的人力资源水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正如西奥多・舒尔茨在《transformingtraditionalagriculture》一书中所言,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构筑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民的自力更生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将会点石成金[7]。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农民技能培训,要依据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严格按照其培养目标进行培养。要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8]。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培训不等于教育,培训往往只注重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服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职业道德等综合领域的教育培养,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难以有效改变农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比而言,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具有优势,学习体系也更加开放、灵活、互通,它可以从观念、道德、技术和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具有丰富的办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师资队伍、实训设备、教学场所,还是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质量都有保障,而且可以针对不同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服务。为了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系统性、专业性、实效性的优势,进而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在数量规模、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数据显示,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在2006年-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起有所回落,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仍有12663所,但招生数已经从2010年高峰时的868.14万人下降到754.13万人。一系列数据折射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困境。生源严重不足,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的“产能过剩”,亟需扩大招生对象。生源不足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大学扩招,适龄人口下降,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有限的生源大多被普通教育吸引过去;另一方面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定位不准,存在“唯学生生源论”的现象,这是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唯学生生源论”的指导之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仅限于初、高中毕业生,并逐渐形成一种生源定式,将大批渴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民拒之门外。尽管国家政策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对农民实施注册入学,但现实中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并未真正大量招录农民学员。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对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接受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却由于针对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加之受年龄、时间、场所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培养方案》的出台为中等职业教育变革指明了新方向。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重新定位,扩大招生对象,将农民纳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正如学者程伟所言,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市场和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因为社会的认可是职业院校的生命支柱和立身之本,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职业院校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国家培育职业农民大军的责任与使命[9]。此外,在学习型社会中,现代职业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更加强调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相应的职业教育的对象也更加广泛了。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允许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正是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体现。总之,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而且可以破除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困境。

三、培育之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在《培养方案》颁布以后,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向广大农民敞开了大门,但是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同于普通的学校职业教育,而且目前仍然缺乏健全的保障体系,所以,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需要学校自身以更为开放的心态,更为开阔的视角做出变革,也需要国家政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项光荣的事业提供制度政策层面的保障。只有在这种“里应外合”之下,才能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园地,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大批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普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在培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变革,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

其一,教育内容的变革。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根据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设计的,难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规格。所以,必须严格依据《培养方案》变革教育内容。《培养方案》规定,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分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类别,每个专业包含若干专业方向。同时,《培养方案》规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在实施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应该紧密结合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学校资源优势等变革教育内容。在专业设置上,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本地区农业的优势资源、产业、项目,根据需求状况,设置不同规模的专业类别,切不可“平均主义”,不然可能造成某些专业“供不应求”,而另一些专业却“供过于求”。还要考虑到学校本身的优势所在,开发特色农业相关专业,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适当增加农业产前和产后课程内容,也允许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综合考虑地区农业产业状况,并依据《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变革教育内容,才能培育出真正服务于地区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其二,教育方式的变革。在教育方式上,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依据农业产业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农民职业教育经验,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以农学结合为原则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方案》规定,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该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理论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而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专业实习、技能实训和岗位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组织方式。由于农民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应该采取灵活机动的授课形式,根据农时季节特点安排教学,农忙时通过实践教学指导生产,农闲时则集中安排理论教学。而且,由于农民居住地一般比较分散,集中到同一个场所学习比较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采取远程教学、送教下乡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教育服务。另外,由于农民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如果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该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加强与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产业部门的联系,引导农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其三,师资队伍的变革。由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是在职的和潜在的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他们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特殊群体,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加快师资队伍的变革。根据《培养方案》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要注重吸纳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和“土专家”参与教学,聘请有关机构专家做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针对性建设:一是立足自身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规律,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带头人;二是通过政策吸引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兼职教师;三是加快培养一支既懂生产,又熟悉政策法规,能指导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10]。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其四,考核评价的变革。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的考核评价不同于普通职业学校的学生,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速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探索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培养方案》规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对农民的学习过程做出测评,终结性考核是对一门课程的结业考试,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生产经营技能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学分制,学分由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构成,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2720学时,修满170学分即可毕业,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课程学分是农民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学习获得的学分,认定学分的范畴涉及学习培训经历、职业技能、从业经历等方面。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在培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成果的考核,以此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另外,对于学分的认定要更加灵活,充分考虑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允许农民以生产技能、学习培训经历等折抵学分,使农民接受的培训与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学分与学时的对接,达到全方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知识、技能与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2.

[2]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7.

[3]张祺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破困前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66.

[4]李秉龙.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36.

[5]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013(24):18.

[6]袁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新路径[n].农民日报,2014-05-07.

[7]Schultz,t.transformingtraditionalagriculture[m].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64:334.

[8]卫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须回答三个问题[n].工人日报,2014-05-08.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甬党[20*]4号和甬政办发[20*]126号文件精神,适应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的需要,全面提高我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就做好我区农民培训工作,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农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的培养(农民的职业技术(转业、转岗)培训参照仑政办[20*]89号文件精神执行),提出以下意见。

一、农民培训的工作目标

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以提高全区农民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标,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通过农业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从20*年起5年内,全区完成3万人次的农技培训,3000名农业劳动力获得绿色证书或农民技术证书。

通过农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村青壮年农民文化素质。从20*年起5年内,完成80名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获得农业高级研修证书;培养100名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全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具高中文化以上程度达到35%。

二、建立农民培训的管理体系和培训网络

农民培训工作量大面广,且专业性较强,各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切实担负起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区农办(农林局)、教育局、财政局是开展农民农技培训和学历培训工作的职能部门。区农办(农林局)负责实施农业技术培训;区教育局负责实施农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的培养;区财政局负责落实和下达培训经费的补助。各职能部门要根据我区实际制订年度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和培训基地,做好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各街道、镇(乡)要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了解农民的培训意向,及时把培训信息送到各村各户,积极宣传优惠补助政策,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农民就近就地培训工作,并做好生源的报名和输送工作。

农民培训机构以区农技推广中心,各类职业学院(学校),街道、镇(乡)成人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现有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共同参与农民培训。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交通设施、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各项条件较好,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并经主管部门确认其资格后,确定为定点培训学校。原则上每个街道、镇(乡)确立一家综合性培训基地,形成区、街道、镇(乡)二级培训网络。

三、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参加培训人员的不同素质,因人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农业技术培训,重点是实施三大工程;一是以专业户、大户和村骨干为主要对象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二是以45岁以下青年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三是以单项性实用新技术为内容的“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学历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要结合农民“双证制”教育,努力拓宽专业面,从纯农业到涉农专业,到农村管理专业,凡是社会有需求,农民有需要,都要想方设法同业务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开设相关专业。“双证制”教育的专业根据所学专业课程确立,如蔬菜专业、花卉专业、水产专业等。

四、农民培训的补助政策

为了切实搞好农民培训工作,既让农民提高素质,又不让农民增加负担,区财政局每年安排60万元用于农民培训的补助。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参加培训人员培训费的减免。

农民培训的补助标准为:参加单项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一般每人次补助40元培训费;参加实用农业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并获得证书的,一般每人次补助200元培训费;参加国家规定的行业准入资格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300元以下培训费全额补助,超过部分自理;参加农业高级进修班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培训费1500元以下全额补助,超过部分自理;参加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并取得证书的,2000元以下培训费全额补助,超过部分自理;对就读职业学校农业专业的农民取得毕业证书的,培训费在6000元以下全额补助,超过部分个人自理。

经费补助办法:各定点培训基地每年底将第二年培训计划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根据计划开展培训,各定点培训学校每半年把各自培训情况进行汇总(办班备案表,学员花名册、学员身份证复印件、考核证书复印件或发证名册等)上报区农办(农林局)和区教育局,经区有关部门审核后,根据上述补助标准,向培训学校拨付培训补助费。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8

一、学员遴选

凭借我校十余年对全县各乡镇职业农民的培训、跟综服务所建立起来的、覆盖全县的种养植大户网络,并通过微信、电视字幕广告、户外宣传标语进行广泛宣传。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优先考虑。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7、2018年已接受培训的职业农民2019年不再安排。摸清对象名单(姓名、性别、生产规模、联系电话)的信息,于培训前20天报县农委科教信息股审核。

二、理论培训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培训专业和课程设置审核、教材落实、经费管理、进展情况汇总上报、监督检查和保证培训质量。 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我校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培训前的广泛调研我县粮食种植与经营生产发展现状,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粮食种植专业计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和考察比例2:1,分为综合课程、及时制定了专题课程和专修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查学习,培训基地生产经营技术实践教学(订单式)与考察交流等五个阶段培训工作方案,为保证培训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聘请专业优秀教师,建立师资人才库。现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老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校根据粮食种植专业产业要求,想方设法聘请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骨干、土专家组成讲师团队伍授课。请进了李梅青(省级专家)、徐文娟(省级专家)、沈光斌(省级专家)、陶友武、朱世华、徐进才、孙礼胜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建立层次多样、技术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团队。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4.择合适的教材。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水稻生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生态环保》(合肥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经营》(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农药械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储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现代农民素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等13本省编教材,人手一套。  

5.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根据今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目标,围绕粮食种植与销售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主要采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外出考察+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培训,体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共计15天的学习时间进行课程安排,其中:理论学习安排5天,重点讲授养殖、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策略(主要是网络营销策略);外出基地考察实训安排10天,涉及望江县农旺农业专业合作社、望江腾龙天翔家庭农场、望江李林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三家,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学员们无论在理论生产上,还是技术支持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 

6.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一班一案”的要求,培训班基本做到了一班一案开班。开班前对参培的教师先进行任务与目标培训,让教师充分了解他们的“学生”,各培训班采取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实训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堂有多媒体教学、老师面授、老师答疑、学员交流、有文字、有图片、有专业设施、操作设备,课堂气氛活跃,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各培训班选举成立了班委会,并每天进行了考勤登记。 

7.完善并加强档案管理。我校安排了专职人员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对培训所需的材料(文字、图片、影像)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生产实训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教学场地要选择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实习基地以及培训场所选用问题,而且为其提供了生产实践基地,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创业的欣喜。培训形式要采用“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时的季节开展培训活动,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做好生产与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教学安排要采取理论教学时间选在早晚农闲的时候,增加农民培训的到课率。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授课方式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创业的经验,并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式研讨、互动式教学,显著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主要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包括:(1)参与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以及种植大户等,在现场直接参与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讲解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训内容和日常生产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紧密连接,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推广运用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当前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和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操作与交流学习。(2)互动交流式培训模式。在培育的时候加入“跟、论、学、教”等互动交流培训方式。第一,对农民普遍性的认知水平与种植经验教起,使学员可以坐得住、听得懂,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能够快乐学习;第二,授课内容尽量不要太深奥、晦涩难懂,最大限度结合理论与实际,使学员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与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定期举办课堂讨论活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过去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谋发展、话打算、说体会以及谈感想,提高学员自主动手能力;第四,完善学员学成归来后整个生产流程的跟踪服务,引导农民正确进行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工作,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的内容单一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等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3)小组讨论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基地的学员进行划分小组。通过开放式、自由言论,充分挖掘每一位农民的智慧与潜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与看法,学员通过学习小组进行集中交流,从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过讨论、考察以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对学业的知识进行更新。

【二】如何开展跟踪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今年我县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为了巩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果,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指导服务,促使学员积极投身生产,发展壮大产业,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我校抽调各类农技专业技术人员唐桂珍(农艺师)、姚大勇(农艺师)、胡其忠(农艺师)、方清(农艺师)、何东海(助理农艺师)、周根先(农艺师)、刘红洲(助理农艺师)、杨兴(助理农艺师)、龙知中(助理农艺师)、李磊(助理农艺师)、华柏根(助理农艺师)、何淼旺(助理农艺师)、李双节(农艺师)、鲁仕利(农艺师)、李和生(助理农艺师)、郝智华(农艺师)、李忠庆(农艺师)等17人、组成了一支专业跟踪服务队,抢抓秋季农业生产关键时机,到生产一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服务活动。

在跟踪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根据学员不同产业培训需求,农技人员有计划深入学员家中、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技术指导服务,了解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不同产业提出合理化指导建议。同时指导员与学员建立了微信学习交流群,即时解答学员在发展产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了那些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有效保证了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

具体措施:1、会议集中指导:组织学员集中回访,并对本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进行了小结。 2、田间走访:我校聘请了、陶友武、朱世华、徐进才、孙礼胜等专家对所有学员进行了田间和合作社的个别现场指导,让他们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电话回访:我校安排专人对所有学员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做好回访记录,对参训学员及时进行信息报送和问题解决及技术指导。

【三】如何确保培训符合项目规定?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工作任务   

根据省、市县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我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结合望江县农业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分类型制定了培育计划,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原则,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择优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扎实开展训前摸底,建立培训资源库。

1、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抓好抓落实,我校认真遴选,组建学员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等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乡镇、村、组进行调查摸底,并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情况登记注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共登记入库的人员达230人,然后再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库中,建立学员档案。在培训时,依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遴选符合条件的学员,重点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将有意愿创业或扩大农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优先纳入培训范畴,从而避免了新学员在注册时登录不上系统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学员重复参加培训的问题。   

2、坚持农民自主申报和基层主管部门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不同类别培育对象。培育对象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年农业服务收入5万元以上,包括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等。同一培育对象三年内只享受一次同类培训。   

3.进行土洋搭配,组建培育师资库。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我校组建有师资库。为充实师资团队,我们不仅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还将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和动手能力的 土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进入我校师资库的专家教授有24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安排,从师资库中选择专家以多种方式进行授课、答疑,从而最大程度的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实用的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水平。   

三、认真开展培训,打造精品课堂,做好实训。   

1、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农时季节和学员工学矛盾,采取 分段式,重实训,体验式 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开展小班教学,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一班一档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展开培训。培训理论授课时间为30%,实训、见习时间为60%,研讨、交流、考核时间为10%左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及时填报实训基地库,确保每个产业、每个岗位有实习基地,每个培育对象能实践、会操作。利用云上智农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2、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畜牧养殖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水稻生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生态环保》(合肥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经营》(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农药械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储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现代农民素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等13本省编教材,人手一套,制作教学课件8个,印发讲义400份 , 印发资料2000余份。

3、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培训内容,从师资库中选聘优秀老师,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有目的地提前备课。在培训时,合理设置课程,不仅要对学员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更多的是要加强创业理念、经营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还积极推广体验式、案例式教学,学习各地新型职业农民优秀代表、典型案例,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4、有目的性的选好实训基地,做好实训。我校共建有实训基地3个,对学员的学习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在观摩时,我们安排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并进行互动交流,以便解决学员提出的种养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实训基地观摩学习,让学员们把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融汇贯通,学为所用,将实训基地好的做法应用到自己的养殖中去。   

5、严格考勤管理,每节课点名,严格请销假制度,将考勤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交流探讨,让学员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分享交流经验。

四、解疑答惑,搭建远程服务平台   

为更好的巩固培育效果,为学员提供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建有技术培训QQ群3个、微信群3个,邀请所有师资团队老师及参加培育的学员全部参与其中。通过QQ群、微信群,学员们可以进行价格信息、原料采购、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且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视频,随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培育监管,做好后期跟踪服务   

每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结束后,我们都要针对每期参加培育的学员制定后期跟踪服务方案,印有跟踪服务纪录本,保证每位学员我们每年上门服务2次,同时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老师到学员家中进行回访,发放技术资料,电话回访了解学员实际情况、生产遇到的问题,针对了解的情况制定解决办法。如果遇到需要紧急情况,我们也会邀请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四】如何规范使用项目资金?

根据望江县新型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的精神,规范项目资金使用,使得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杜绝一切违规操作出现,特制订我校培训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我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绝不移作他用。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培训、教师授课、信息化手段和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免费培育。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9

一、贯彻全省动员会精神,深入推动各地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制度和专项方案

2006年11月召开了全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动员大会,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密切合作,形成合力;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加强督查,推动落实;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重要意见。会议结束后,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陈全国副书记的要求,高度重视《纲要》的实施工作,积极推进组织机构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各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本市的工作方案并督促所属各县(市、区)启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前,我省18个省辖市已全部建立市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150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大多数市、县召开了动员大会。此外,全省有643个乡镇(街道)也成立了领导机构。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焦作、濮阳、新乡等10多个市所属各县(市、区)都已全部成立领导小组并都制定了工作规则和工作方案;漯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信阳市浉河区通过大力协调,所属8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并制定出了各专项工作方案。

根据《河南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规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任务分解成“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等9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的方案都有具体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来负责制定和实施。各成员单位把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任务,纳入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制定各个任务方案的过程中,牵头单位及各责任单位在吃透《纲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既保持了上下工作的一致性,又注重了工作的连续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专门召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的责任单位,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省科技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农业厅、省科协作为专项任务的第一牵头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拟定实施方案,征求相关责任单位意见。对于个别征求意见较慢的方案,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则以办公室名义致电各责任单位询问督促,加快了方案制定的速度。经过牵头单位及各责任单位认真细致的工作,省级9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全部出台。

二、加大服务协调和督促检查力度,推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工作落实,逐步探索形成良好的工作模式

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任务重、周期长、工作范围广,需要协调的部门多,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督导,联合多部门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施。为了督促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实施工作的开展,交流各部门和各地的先进工作经验,2007年2月6日召开了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暨省辖市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06年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安排部署了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工作。省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科协党组书记李建中主持会议并对各级科协履行好领导小组办公室单位的职责,进一步抓好《纲要》的具体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省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国晖代表省领导小组作了重要讲话。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等《纲要》实施牵头单位分别介绍了相应的工作实施方案。焦作市、洛阳市等两市作了典型发言。在全省《纲要》实施工作进一步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新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的情况下,6月召开了全省科普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全省各地实施《纲要》、推进科普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的任务和措施。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副省长徐济超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专门邀请了中国科协彭友东部长为全体代表作了有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情况的报告,同时还对第一、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及第三批创建单位进行了落实《纲要》的培训。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效果好,开成了一个推进《纲要》实施的总结会、鼓劲会、再动员会。各市、县结合当地实际,分别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和专项行动协调会,指导、协调本地区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

为推动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纲要》实施工作,及时反映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动态,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和努力下,在原来省科协网站链接网页的基础上申请了独立的一级域名“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网站。网站由工作动态、重要文件、主题活动等版块组成。网站开启以后,及时登载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动态及全国和兄弟省市的工作情况,为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供了借鉴和交流平台。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还编印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工作简报,下发各部门和各地,截至目前已编印22期。组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并获三等奖。组织完成了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河南观测点的调查工作。为深入了解各地实施《纲要》和科普重点工作中的经验和重点难点,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督导〈科学素质纲要〉和科普重点工作的通知》,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带队分组赴全省各市开展调研工作。

三、围绕主题活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根据全国领导小组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作为2007年及今后几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主题这一要求,我省各地和各部门将这一主题贯穿到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中,把全社会科普主题与各地各部门特点结合起来,既围绕主题开展共性的工作,也根据地区、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科普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2007年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期间,全省各地举办了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活动,动员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专家、科普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社会营造节约能源和实施《纲要》的良好氛围。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出席了“河南省暨郑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据统计,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全省共开展重点活动257项,受益群众达986万人。11月3日至9日,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科协会同郑州市政府,在郑州科技馆举办了活动主题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2007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巡回展,以丰富多彩、生动翔实的展品、展板和视频展示吸引了10万人参观,发放近10万余册份宣传材料。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节水在我身边——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建人水和谐,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良好风尚。省教育厅、团省委、省科协联合开展了首届河南省青少年科学素质网上知识竞赛活动,涉及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水、能源、环境保护、健康、食品安全和防灾减灾等,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共有6.8万名学生上网注册答题。省妇联与省环保局联合开展了“绿色家庭”资源节约行动,在广大家庭中普及节约资源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生活理念。各地也围绕工作主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焦作市结合安全生产主题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答题竞赛活动,较好地普及了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知识,提高了城镇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新乡市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普活动,内容包括覆盖市内大部分社区的百名医疗专家进社区讲座活动、为广大农户、农村科普基地开展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培训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开展的科普进校园、中小学生家庭垃圾分类调查、参观科普教育基地等活动。平顶山市在全市开展了“节约能源资源、共建和谐社区”宣传活动。漯河市举办了全民科学素质暨第二届科普知识竞赛和科普作品征集评选活动。鹤壁市举办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大型科普图片展,共有6000余人次参观。

四、整合资源,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深入开展

各成员单位和各地根据各专项方案的要求,结合本系统的职责工作或采取多部门联合的方式,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活动,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进而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成绩喜人。围绕素质教育,科技、教育部门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及科技辅导员的作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青少年创新软件大赛、校园科技节、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等各类科学实践活动。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举办了第二十一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省各地共有近100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从学校到省级的各级竞赛,在全国决赛中我省共获得19个奖项。在中学生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我省选手共获得金牌14个,银牌10个,铜牌6个,金牌总数为历史最多。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省科技厅联合有关部门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国家,齐心崛起厚重河南”为主题的“梦系太空—中国郑州大型航天科普展”,参观的观众人数超过5万人次。团省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举办了第五届河南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省妇联等8个部门联合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在全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省科协与上海市科协联合在确山县启动了“豫沪手拉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来自上海的科普专家、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确山县中小学校,进行青少年拓展型课程课件教学及专题讲座,以推动当地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及科学普及教育。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卓有成效。一是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科学院、省科协、省妇联等部门,积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巾帼信用致富工程”等,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青年、妇女、农业生产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7年,全省“阳光工程”完成招生28.9万人,培训结业26.8万人,转移就业24.2万人;在全省52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共培训农民26.8万人。全省共举办“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培训班1万多期,培训妇女101万人。二是深入推进科技示范推广工程。省科协、省财政厅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2007年省财政安排了440万元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表彰奖励了在农村科普中做出突出贡献、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2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6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7名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我省还有1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4个科普示范基地、15个农村科普带头人受到中国科协、财政部的表彰,获得奖补资金655万。奖补数量居全国第二。省科协以创建科普示范县(市、区)、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载体,以带动农民科技致富为目标,开展了“三创一带”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参与创建活动的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已有9395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6463个,带动农户400万户。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共同实施了“科学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播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省农业厅以省政府名义下发了《河南省农村沼气实施意见》和《河南省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2006、2007年共投入沼气建设资金20.5亿元,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新增105万户,累计突破230万户。新增沼气工10112人,累计达到20061人,全省共建立县、乡、村各级沼气服务站4286个。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省科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万名科技专家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大别山行”等活动,在全省农村宣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专业技能,建立了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进展顺利。一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各级劳动保障、人事、科协、工会等部门,依托技工学校和其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竞争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2007年,全省技工学校招生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招生数量排在全国前列。全省1298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近70万人。新增创业培训2.28万人,就业培训46.5万人。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7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8万人,全省外出务工人员总量达到197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16亿元。各级妇联深化“巾帼建功”活动,全省共动员城镇妇女全年参与各类培训活动41.2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妇女6.3万人次。二是开展群众性职业技能竞赛、技术创新和发明竞赛活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组织举办了“青工创新创效活动”、“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河南省第二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技能型职工”等活动。省科协、省国资委等部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的作用,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和“厂会协作”、“金桥工程”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科技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三是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等活动。各级宣传、科技、教育等部门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室、文化广场、市民活动中心等阵地,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全省举办城区(县)以上大型“科教进社区”活动300多次,参与者累计达15万人次。郑州市科协在全市51个社区成立了科普大学分校,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普教育服务。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得到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在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各级组织和人事部门重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把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作列入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划。在教育培训中,加强科学教程的内容。省委组织部大力实施“推进中原崛起干部素质工程”,全年直接举办、联办和指导举办各类培训班96个,培训县处级以上干部1.1万多人次。省人事厅重点加强了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专门知识培训”等四类培训工作,全年全省共培训公务员26万余人次。省科技厅、省妇联等成员单位加强对本系统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水平。各级妇联与各级组织部门分别联合举办了县(处)级、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并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了全省妇联干部规范化岗位培训班、全省女村党支部书记、女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各地、各部门采取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等科普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等部门举办了“河南科技创新论坛”、“中国发明家创新报告会”、“经纬讲坛”。漯河市在市公务员培训中加大了科学素质的分量,邀请中科院张新时院士做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专题报告,市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近300人听取了报告会。焦作市举办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知识竞赛,并定期向市四大班子领导、县以上领导干部、科协系统干部职工发送手机短信,普及科学决策知识。

五、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工程建设扎实开展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全省科技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郑州市科技馆新馆建设立项。南阳市科技馆今年增加了“科技工作室”项目,并被评为首批中国科协社区工作室示范点。焦作、漯河市科技馆已于今年上半年完工,现在正在进行内部设施、展品布展建设,力争2008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新乡、三门峡市科技馆已开工建设。商丘市投资近3亿元,与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三馆联合建设的科技馆新馆即将开工。安阳、周口市科技馆建设已正式纳入了城市建设规划,将分期逐步实施。在全省农村实施“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已建成科普服务站4788个,科普宣传栏13000多个,培养科普宣传员13000个。郑州市投资25.9万元建成科普画廊18座,在科普宣传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周口市、济源市、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各购置了一辆大型科普大篷车,建立了“流动科技馆”。周口市还命名表彰了周口市气象局科普教育基地、淮阳县太昊陵公园等一批科普教育基地。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大众传媒进行科技传播的力度加大,对各单位和各地开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普教育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报道。省电视台把报道好全省节能减排、构建节约型社会、狠抓绿色GDp等各项重点工作作为日常宣传的重点,全年共播发相关时政信息33条;积极做好有关“中原环保世纪行”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的宣传报道大力普及科普知识,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推出了系列报道《都市拍案惊奇》,科学分析省内各地出现的奇闻轶事,邀请相关权威专家澄清事实,揭露事件真相,向广大电视观众传递健康科学的理念,很受公众欢迎。省电台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和省直各有关单位开展的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活动,以新闻报道、专题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围绕我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工作,积极做好配合宣传报道,在广大观众中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省农科院与河南电视台9频道(新农村频道)联合录制了专家技术讲座23期,涉及种植、养殖、食用菌、农产品加工、作物病虫害防治等20个专业,在电视台播放56次。《河南科技报》、《农家参谋》以科普宣传为己任,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技英才,办刊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全省近60家市、县电视台开设了“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

科普资源共享与开发工作力度逐步提高。各地各部门结合本职工作自编或组织专家开发出一系列资料、挂图、光盘、书籍等,为社会各阶层群众提供了一道科普大餐。省农业厅结合主题活动方案出台了《河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并结合实际组织编写了《劳动安全与卫生》、《城市生活常识》、《艾滋病防治》《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等教材和书籍,共向农民工和城镇劳动人群发放3790套。郑州市组织专家编写了《饮食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环保与生活》等8本共5000套社区科普大学教材,还编印了《合理膳食aBC》、《安全教育》、《建设节约型社会》、《树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科普挂图。开封市编印发放《科普博览》、《科普常识》等资料5万多份。省素质办组织专家编印科普惠农挂图25000套,免费提供给全省的科普宣传栏。周口市科协与组织部联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把全市的先进农技协、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的经验,制成课件,在全市广为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新乡市利用新农业信息网和手机短信移动学习平台为农民发送农业和农村科普信息。各地各级科普网站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在提高我省公众科学素质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技教育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开展。省教育厅启动了河南省“一流科普资源进校园、进社区”项目,在广大中小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单位的多方努力下,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帮建的安阳滑县道口镇第二初中“校园科技馆”正式开馆,为当地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探索身边科学的新平台。作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全国30个试点之一的郑州市科技馆,不断深化场馆科学教育的功能,大力开发科普活动资源,积极探索“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促进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相结合。省科协举办了河南省“青少年科学DV”骨干辅导员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的30多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培训班。社会化的科学教育与培训进一步开展。省妇联在全省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了艾滋病综合防治对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全省共举办培训班500期,培训宣传骨干20余万人次,组织各种宣传活动40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万份,受教育群众近500万人次,15-49岁妇女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到达80%以上。

六、营造氛围,增加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各地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推动了《纲要》实施工作的稳步开展。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以贯彻实施《纲要》为着力点,促进了县域科普能力建设,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对科普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全省各地呈现出争相创建的好势头。2007年全省又有郑州市惠济区、沁阳市等20个县(市、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修武县等8个县(市、区)被命名为河南省科普示范县(市、区)。至此,全省共有42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新命名了65个乡镇为省级科普示范乡镇、55个社区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全省省级科普示范乡镇达到1025个。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切实保障。郑州市按照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三年规划的要求,使市科协科普活动专项经费达到人均1元以上。信阳市将科普工作列入了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在2007年信办〔48〕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全市性科普教育活动每年3次以上,人均科普经费支出达到1元以上,政府建立科普网,各新闻媒体设立科普栏目。以上工作已列入信阳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意见》。

《纲要》实施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由于经验不足,力量有限,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有待改进之处:一是各级各部门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尚待完善,各部门工作的相互联系还不强,合作的接口和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二是各地工作力度和进度不平衡;部分地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经验,初步形成工作的运行模式,但还有部分地市和部门在重视程度、工作方式、实施活动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三是宣传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展两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距离工作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社会各界和各组织对此项工作还不太了解;四是对基层的指导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特别是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服务、协调以及督导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2008年工作要点

根据《河南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总体安排,2008年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以“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为主线,突出重点,深入基层、注重实效,不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加快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做出新的贡献。

一、围绕年度活动主题,形成多部门合力,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1.制定《河南省2008年全民科学素质主题活动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重点,指导各地围绕主题开展相关活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

2.开展“科技活动周”,以科技服务民生为重点组织系列群众科普活动;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省科技厅、省科协等)

3.开展“节约粮食”青少年主题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继续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生态保护活动,在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中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进行环保科普宣传。(省教育厅、省科协、团省委、省环保局等)

4.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活动,树立和宣传节能减排的典型人物和案例;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在企业中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培训、竞赛活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省环保局)

5.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自然科学和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疾病防控意识,推进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省文明办、省科协)

6.利用各级科技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研机构、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设施、基地,开展主题科普展览、报告会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科学院)

7.完善城乡社区科普宣传栏(画廊)、科普活动室、科普大篷车等基层科普设施,进一步充实主题宣传内容,面向公众开展宣传;定期更新科普宣传栏的展示内容。(省科协)

二、深入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一)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牵头)

8.继续在系统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开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科学素质的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水平。(各成员单位)

9.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思想及国家、省科技发展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等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加强干部科学素质培训的教材和课程建设;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全省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等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计划。(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

10.继续把科学素质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各类培训,抓好具体落实;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围绕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省人事厅)

(二)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省教育厅、团省委牵头)

11.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推动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的开展,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丰富学校科技教育的设施,改善学生动手实践的条件。(省教育厅)

12.贯彻《2006—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纲要》,继续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面向广大未成年人,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培训、参观等活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团省委、省科学院、省妇联)

13.创建50所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20所科普教育基地;结合“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工作,探索科技馆展教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合作的途径与机制。(省教育厅、省科协)

14.开展农村校外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科学教育的资源和渠道。(省科协、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等)

(三)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省农业厅、省科协牵头)

15.宣传贯彻《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积极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省农业厅、省科协、省农科院等)

16.探索建立农民科学素质培训共享机制。共享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巾帼科技星火工程、以城带乡巾帼帮扶工程、青年创业行动等重点项目的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学教育和培训。(省农业厅、省委组织部、省劳动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等)

17.发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基层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进一步发挥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省科协、省财政厅)

(四)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牵头)

18.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推进职工素质提升,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提高再就业培训服务质量。(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

19.在企业中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在城镇劳动人口中广泛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积极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和安全生产知识普及主题活动。(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安全监督管理局)

20.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教育,重点加强就业技能、节能降耗、安全知识、禁毒防艾以及疾病防治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帮助青年提高就业能力;以“科教进社区活动”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卫生厅、团省委、省文明办)

三、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建设

(一)科学教育和培训工程(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牵头)

21.加强中小学科技教师、科学教育辅导员与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将科技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整体规划。(省教育厅、省科协)

22.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努力使全省中小学实验室逐步达到科学教育实验室配备标准,为全省中小学图书馆配置一定数量的科技类书籍。(省教育厅)

23.整合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及所属科普工作人员、科技人员等作用,为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科学院)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省科协、省科技厅牵头)

24.制作推出科教科普广播电视节目,为公众开展科学教育和普及提供支持。(省广电局、省科协、省科技厅、省科学院)

25.建立科普资源库,集成现有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适应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的需求,重点组织开发科普图书、挂图、音像制品、展览、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等多种媒体的科普资源。对优秀原创性科普作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予以奖励和资助,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积极性;编印《公民科普指南》。(省科协、省科学院、省科技厅等)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牵头)

26.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指导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办好科技专题、专栏、专版和专门频道,通过充实内容、丰富手段、增加版面和播出时间,提高媒体科技传播质量和影响力。(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等)

27.大力宣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协调媒体做好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等重点科普活动宣传工作;宣传各地实施《纲要》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做好2008年度落实《纲要》主题活动新闻宣传各项工作。(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等)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牵头)

28.加强青少年宫、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科技场所建设,丰富内容,增强科普功能。指导各省辖市科技馆建设;为全省基层科普宣传栏定制和配送科普挂图。(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发改委、团省委、省妇联)

29.规范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发掘和拓展社会相关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加大科研院所、大学和各类教育基地对公众开放的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学院、省科协等)

(五)政策法规、队伍建设与监测评估(省科技厅牵头)

30.贯彻落实《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具体实施办法。(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科协、省科学院、省农科院)

31.做好制定《纲要》工作管理、考核和评估方法体系的调研和其他准备工作。(省科技厅、省科协)

四、创新机制,通力合作,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各地要联系实际,突出特色,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推动将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党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完善管理机制。要加强领导,在建立机构和制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选择工作重点,分解任务,制定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动员广大科技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做好各项实施方案具体任务的落实,把工作深入到社会各层面。

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方案篇10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状况分析

当前各国越来越体会到农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期望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进而培育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强本国的农业实力。

从国外发达国家现有的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来看,有法国“证书制模式”,美国的“三位一体模式”,德国的“3年正规职业教育+3年学徒期模式”,日本的“农业者大学校+政府推广模式”。这些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立法支持农民培训,鼓励农业企业或农牧场主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注重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是以中央有关部门为主导,政府上下联合推动农民培训;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培训认识尚不到位、对农民培训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培训方式与农民的学习特性结合不紧密、农民的需求与培训方式之间不对等、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非技术培训。

国外研究农民培训研究来看,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培训投资论”比较流行。他认为,“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所以,“农民学会如何最好地使用现代要素,这既需要新知识又需要新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向农民的一种投资”。社会学家在秘鲁库斯科(Cuzco)的个案研究发现,人口流动还促进了教育的兴起。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教育培训使流动人口稳固在一个职业上,使一个产业拥有更高素质的人员,推动产业发展。

国内研究农民培训来看,研究内容比较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培训的基础研究:赵正洲《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2005)认为农民培训模式是一个有机系统,它集中体现了农民培训的目的规划、方式选择、计划实施、过程运行、内容设置、效益评价等一整套方法体系。培训需求研究:姜长云《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及政策调整趋向》(2005)研究认为农民参加培训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农民参加培训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培训机制研究:易仁森在《农民培训机制探讨与研究》(2006)认为农民培训机制是农民培训系统的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动力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调节机制、保障机制等是解决我国政府主导型农民培训问题的基本对策。培训模式研究:张亮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书中提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和不同培训目标进行选择。韦云凤在《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2006)从不同角度将新型农民培训的模式概括为订单式、基地式、讲座式、精英式、参与式、示范式、自选式、“公司+培训班+学员”、“专业协会+农民”、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校企联办、综合教育、农民创业培植、绿色证书教育等模式。培训农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周应恒在《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及培育途径》(2012)提出农民培训内容要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曹军在《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05)提出重视培养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张桃林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道路》(2012)提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周一波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探索》(2012)提出分层次开设职业农民培训班、采取招标、议标等手段,邀请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职业农民培训。

因为我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我国是地大人多,农业基础差,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很大不同,因此,西方学者的实践模式与研究成果只能作为研究上的参考,不能完全照搬。

国内农民培训国内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成绩突出,理论性与指导性比较强,但针对性不强。本课题站在这些学者巨人肩膀上,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入手,针对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对应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课题组预测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研究的趋势主要怎样运用新技术进行经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改变农业生产经营观念,进而改变人民的消费方式,形成低碳消费观念。

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

2012年11月8日,在党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归根到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在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理念与能力。

农民培训是农业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培训尤显重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培训,培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同时,还需要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确实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而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和不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其生产经营效益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很有必要,但是,在农民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投资和技术的作用,农民还有必要学习一点经营管理知识。1963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之外的其他内容,如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教育都将内容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教会农民如何决策和规避风险,如何掌握财金分析理论和商业操作技巧。因此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的经验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3.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

从分析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与能力现状入手,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归纳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特点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贡献作用进行分析,完善现有的培训模式以及提出发展一(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些新的培训模式,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对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

(1)理清概念

根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和其他文件内容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理清以下概念: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2)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3)新型职业农民范围与对象。

(2)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重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表调查清楚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分析总结现行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另外课题组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归纳总结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一些需求与期望。通过现状与需求,提炼出培训的内容,进而也验证现行培训内容的改革。

(3)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

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现行的培训模式有:“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农民讲习所”培训模式、“核心农户”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工程培训模式”、“手把手”培训模式、“现场传导型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讲座式培训模式”这些模式。分析这些典型模式的优缺点,如培训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效果等;分析他们的运行机制,培训模式中谁来参加培训、谁来组织、谁来培训、谁来投资、谁来监督。分析这些模式的培训师资队伍的特点,比如培训老师的聘任条件、培训老师的组成,培训老师进修。通过比较法,分析不同培训模式的特点。

(4)完善现行的培训模式与发展新的培训模式

根据以上的现行培训模式特点,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培训模式效果。准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一些新的培训模式。

(5)新型职业农民对应选择培训模式

根据培训内容的层次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培训模式的特点,相对应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与期望和培训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培训效果更好,培训能够持续,培训效益好,是本课题重要研究的内容。

最后总结,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事业提出对策与建议。

4.小结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有制度和法制作保障。从长远来看,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积极营造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抓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也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农民要真正迈向职业化,就必须参照其他技术性行业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在我国建立职业农民的职业准入制度,也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相对传统农民而言,职业农民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实施职业准入并不是覆盖所有传统农民;农业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地位,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植、监督和管理。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了严格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11.

[2]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

[3]孟凡.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

[4]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