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8:4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1

关键词:旱灾原因;基础设施滞后;建议

干旱是在一定时间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河流及其他水资源短缺,而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经济条件,不能获得足够的低成本高品质的水,使当地农业,工业,城乡供水和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方面的严重短缺,水,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旱灾则可以理解为在某一地区出现干旱现象时,社会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足以解决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必须的最低额水量所造成的一种缺水的灾害。

2009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16个省市发生旱灾。2010年春季,我国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5省市遭遇世纪大旱,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部分良田绝产。面对旱情,相当一部分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排解旱情,这反映了我国目前水利建设设施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产生旱灾状况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1.天气因素是造成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极端的天气因素可以视为是造成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国气象局对2009年旱灾的介绍,2009年在中国北部的旱灾成因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的。虽然经历了几次强冷空气过程,但冷空气未能带来降水,仅带来大风和降温天气,风大也导致了土地失墒,冷空气过后的高温进一步导致了水分的蒸发。而对于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的旱灾,气象专家分析认为是,能够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暖湿气流输送能力较弱,2009年西南地区雨季结束较早,秋后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都是造成气候干旱的原因。面对旱灾可以减缓的对策应该是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和技术问题令人堪忧。这一现象在我地区特别严重,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原有的农田灌溉井水量不足,使原来的水浇地变成旱地,拿我乡来说原有机电井206眼,2年的时间现在能保证灌溉的机电井136眼,有70眼井不能使用了。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扩大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均是我国劳动人民主动改造水利设施,用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水利建设的手段。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和精心呵护这些措施,就可以有力地对应各种旱灾。然而,当前农村对水利设施的管理问题很多,由此扩大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2.1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认同的缺失

在建国后,我国也开展过数次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20世纪末期也重点开展了节水型灌溉,对部分农业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但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之后,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了农户个人手中,部分原归集体所有的水库、沟渠、机井等仍然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这样,就造成了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认同的缺失,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变成了被动的承受,甚至认为会增加农民本身的负担。如此,就造成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损坏等情况的日益严重。根据水利部网站提供的资料,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建设于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近30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长期运行,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问题: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逼近3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50%。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城市条件优势,以及相应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旱灾对城市的影响要小于对农村和农业的影响。而在近两年的旱灾中,农田灌溉保证率低,由于投入不足,水利设施(渠道)建设标准低,技术配套设施不完善,渗漏严重,无法保障农作物的灌水,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大部分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许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着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等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2

关键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水利建设的内容

水利建设的内容包括大坝、堤防、水闸、泵站、水电站、船闸、涵洞、水库、蓄(滞)洪区、坎儿井、水窖、水井、渠道、河道等。农村水利建设的内容包括“沟渠”、“围堰”、“水窖”、“水库”、“塘坝”等,这些水利设施都可以在发生水灾时进行防洪、排水、分洪、泄洪等工作,尽量减少洪水对群众、财产的威胁。在农村发生旱灾时,这些水利设施也可以将周围地上水源或者地下水源进行合理的家庭供水和植物引水灌溉,尽量减少干旱对养殖牲畜和农作物的影响,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粮食产量。

沟渠。是人工挖出的水道,主要用于引水和排水,在农村中,也可以用于分洪和灌溉。围堰。是防止泥沙和水进入水利建筑物的临时挡水建筑,也可以用于排水。施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围堰避免发生进泥、进水等情况,从而导致工程被破坏或者延误工期。水窖。水窖是一种地下蓄水装置,是中国农业长期发展的结晶,可以大量储存泉水和雨水等分散的水源,主要用于植物的灌溉。塘坝。是一种在山沟或低洼处建设的小型蓄水设施,用来储存泉水或雨水等分散的水源,农耕时,可用于植物的灌溉。水库。是一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拦洪和蓄水设施,可以用来养鱼、灌溉、发电、防洪等,一般在河流或山谷的峡口处建设,通过拦截的水流形成天然的人工湖泊。

二、现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的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仍比较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水利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1、规划不统一,分布散乱,难以管理

最初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是因局部有灌溉、排水或者防洪排涝的需求,从而进行小区域、局部的建设,而未统筹考虑流域或行政单位的总体情况,缺乏整体规划或全局布置,使水利项目出现点多、面广、线长、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给管理和运行造成不少麻烦。

2、工程年久失修,运行效率日益低下,作用不明显

现有的部分水利工程修建年代久远,经长时间的运行,渗漏、淤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严重,很多已成为病险工程,运行效率极其低下,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且存在安全隐患;再者,工程设计要求低、配套设施跟不上,使得灌溉保证率较低,灌溉系数低,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工程很难发挥最大效益。再加上农民群众局限在使用主体上,没有成为工程管理的主角。由此,类似水库出险、提防坍塌、河道淤积、渠道渗漏、泵站老化、饮用水工程瘫痪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3、项目建设不规范,监督不到位,质量不高

水利工程筹划阶段,设计方案没有经过深入的调研研究,缺乏科学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可行性。同时,针对现有条件下,对部分农村土地实行流转后,对原有水系的调整并未纳入规划,特别是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部分群众虽然对农朴水利开发积极性很高,但对规划不明晰,施工不规范,监管流于形式而不能配合。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取贪图便宜,没严格按照工程标准选取,就地取材方便省事。尤其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追根溯源,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不高,各级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淡化,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发展上,抓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不高;二是投入机制不灵,水利项目审批监管不严,财政虽然每年建设资金投入不少,但真正落实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上的资金微乎其微,乡镇财政无力对水利设施进行投入,群众投入难以自行组织自筹自建,加之民间资金无法大量进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三是管理体制不优,农村水利设施量多面广,但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模式,较大型灌区都由市级层面管理为主,且属于公益性质,政府责任大,而镇、村、组管理力度欠缺,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四是打击处理不力,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打击处理水利违法案件上缺乏合力,没有形成惩戒机制。

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意见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保障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解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对症下药,攻克难关。

1、结合实际,严格做好统一规划建设

农村水利的建设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质量。一个好的规划,可以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付诸实施后也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相关水利部门和人员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瓶颈问题,各主管部门应从农村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入手,逐步规范完善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思路,结合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在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编制重点工程规划,对项目和投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2、明确权责,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个水利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以身作则,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行有效的检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跟相关的管理养护工作。各级相关的管理单位,要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工程产权所有者或人要在充分考虑用水群众利益的基础上,选择有利的经营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3、政府主导,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涵盖的内容也在增多,因此需要相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政府不仅需要加大相关预算,还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吸引社会资金融入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鼓励当地的先进企业和流转土地的受让方为新农村建设和优化水系的建设尽绵薄之力。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巨额投资,无论靠国家、集体、种粮大户或农民个人的单方面努力都是难以承担,必须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其他渠道投入为补”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

4、立足长远,加强农村水利队伍建设

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基层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农村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招聘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补充新鲜血液,逐步改变水利专业队伍人才短缺的现状。要充实和稳定乡镇水管人员队伍,乡镇水利站已核定的在编人员,其人头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类保险。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建设好水利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队伍,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打硬仗的水利队伍。

5、提高认识,不断强化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水利发展与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利建设责任体系,把水利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要高度重视加强农用田水利基础设施与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班子,加强组织领导。要提高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形成水利建设一把手负责制,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认真履责,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结束语

尽管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只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水利规划,科学的水利管理,就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护墙。我们相信,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和民众的支持下,农村水利建设定能全面出击,各个击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必将大刀阔斧,走进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许婷.浅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J].珠江水运,2014,16:83-84.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3

   摘要:爱辉区农村水利工作必将要应对诸多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为了逐步解决旱灾给区域经济带来的影响,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推动下依靠财政的资金投入,借鉴过去的经验,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在爱辉区的广泛应用。加强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建设。除涝工程都是小型除涝工程,很难形成规模,只是临时解决农田排水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议多措并举,积极筹措,千方百计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关键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析 

   1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1.1灌溉节水工程基本情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响应作用下,爱辉区的春夏季干旱出现趋重迹象。进入21世纪以来的各个年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爱辉区的沿江经济带地域。为了逐步解决旱灾给区域经济带来的影响,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推动下依靠财政的资金投入,借鉴20世纪90年代的经验,从2000年以来,爱辉区开始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相继在沿江的5个乡镇建设了旱田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在爱辉区的广泛应用。截至到2008年底的节水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与总灌溉需求相比,目前的工程规模还多少带有示范性、实验性的性质。

   灌溉方式、水源建设还比较单一,技术层次也比较低,与现代农业的格局发展存在巨大差距。旱田节水灌溉的大田为管道移动式喷灌系统和卷盘式喷灌系统,柴油机驱动。水田节水灌溉集中在宋集屯灌区和幸福灌区,主要为自流灌溉。灌溉工程的重点项目有幸福乡河南屯村省级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幸福乡长发村部级节水灌溉工程,坤河喷灌工程省级项目亚麻基地节水灌溉工程,四嘉子乡节水灌溉工程等。

   爱辉区“民办公助”项目自2007年以来共有3个项目,即2007年度的爱辉镇节水灌溉工程和幸福灌区改造工程以及2008年的爱辉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通过这3个项目的实施,建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深受地方和农民的欢迎,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该项目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带动周围村屯及其他地方发展节水灌溉,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并可促进爱辉区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建设步伐。

   截止2009年,爱辉区易旱面积3.3万hm2,灌溉面积为3133hm2,占9.55%。

   1.2排洪除涝工程基本情况

   爱辉区从80年代初开始对受涝严重地区进行治理,主要包括爱岗涝区、四嘉子涝区、张地营子涝区、幸福涝区。爱岗涝区和四嘉子涝区上级部门给予设计批复,而张地营子涝区和幸福涝区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其他乡镇的除涝工程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农民自己开挖的小型除涝工程,很难形成规模,只是临时解决农田排水问题。

   截止2009年,爱辉区排洪除涝工程共完成了排涝沟270条,总长度为139.86km,易涝面积50.7万hm2,除涝面积达到1.0万hm2,占15.31%。

   2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权威气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全球气候的激变期,恶劣和灾害性天气将层出不穷。从近几年全国的旱涝情况来看,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从这一趋势出发,可以预见未来的农村水利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各种成灾气候条件势必直接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构成巨大威胁,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从调研中发现,灾害性自然条件,已经开始动摇农业生产的基础,连续性的受灾使农民生产条件恶化,抗御灾害的能力更加脆弱,因此,爱辉区农村水利工作必将要应对诸多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2.1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形不成对农业生产的有力支撑爱辉区地多人少,过去农民依靠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来应对缺少水利设施造成的气候影响,减产少减收或不减收,好年景多打粮。但随着气候异常变化加剧,人为生态破坏的发展,旱涝和水土流失影响逐步形成深层次作用,已经开始冲击农业生产的基础。旱涝成灾作用加大,使减产或绝产几率激增,水土流失造成的地力劣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饮水安全受到影响。过去形成的水源,由于气候影响,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原本安全的饮水,现在却向临界状态逼近。

   近些年来农民对水利设施的依赖程度被提升,但爱辉区水利建设的欠帐大多历时太长,已经形成沉淀,与农民需求的反差太大,有些乡镇,特别是西部乡镇,有的地方水利建设几乎为零。过去几十年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小打小闹,东贴西补,不成气候,不成规模。虽然近年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于全区的总体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国家资金项目是有限的,而地方又无能为力,这就是当前最大的问题。种子方面,就水稻来说,开发培育跟不上市场,种出的产品,品质品象不好,口感也不佳。

   2.2投入体制的转变对农村水利建设形成根本性影响

   国家农村水利投入体制的转变所形成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首先,爱辉区地方财政盘子小,非常薄弱,如今一块地养两套人马,爱辉区却落得靠转移支付过日子,因此地方自筹最后都将转嫁给农民。近年来工程项目建设的地方匹配份额都很大,投入中国家省里最多60%,尤其“民办公助”项目更是如此,地方投入负担特别重,而市一级几乎不承担任何份额。因此,形成了项目明明很迫切,却不敢申报的局面,害怕项目下来,自筹跟不上,项目无法推进,从而影响更加紧迫的项目的申报,这就造成了农民需求旺盛,而投入严重不足的状态,这种负影响对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推动是根本性的。

 

   2.3农民的工程需求意愿和工程投入意愿形成反差

    农民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是非常强烈的,无论是排涝沟道,灌溉渠系,水源,还是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桥涵,可以涉及到农村水利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另一方面,农民的收益来之不易,底子也薄,有的是有投入意愿,却能力有限,有的是有些能力却没有意愿,并且即使投入也是杯水车薪,真到了急切的时候,也只能小打小闹,粗放而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方面即有农民思想保守,靠天吃饭的想法在作怪,也有地多人少,单位投入压力大的原因。

   2.4农民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很顽固,思想不开放,不思进取

    国家农村水利投入体制的转变并没有在农民那里得到回应,他们还没对此形成认识,仍然是依赖国家依靠政府。

   2.5爱辉区农田水利“民办公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与其他小型农村公益设施项目相比较,国家补助少,农民责任心不高,自愿能力和意识不强,认识不够都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而其他公益项目属国家重点项目,产权归国家所有,但管理上的缺陷,使工程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民办公助”项目产权归农民所有,而农民自筹资金困难,自筹能力低,更加抑制了工程的建设。

   3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今后一段时期应采取的措施

    1)把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借助外力求发展,多措并举、积极筹措,千方百计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2)加大政府投资规模,增加项目区覆盖面。建议从县一级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基金,从粮补中给农民加大补助资金,作为农民自筹建设的专项资金。

   3)合理分摊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保证地方和农民投入落实到位,县(市)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助,相关部门给与技术指导和监督。因地制宜的确定资金管理和使用方法,推行项目管理与规模管理、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方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加强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顺应形势,认识新技术,新方式种植的重要性,开放思想,打破传统,看清发展趋势。

   5)完善“民办公助”投入机制。提高政府补助资金规模,加大补助比例。提高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加强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民办公助”的层次和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强“民办公助”机制的活力。

   4农业水利基础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4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们国家承受着严重干旱的考验。在干旱灾害来临的时候,农田水利工程突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水资源的短缺,也将颠覆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现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湖区干涸,饮水困难的情况。国家调度灾区多座水库停止发电放水抗旱,这样建有农田水利工程的灾区就可以及时抗旱,而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或者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没有办法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了。严重的旱灾面前,突显出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尽快对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整修、续建配套,除险加固,渠道防渗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效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土洋结合,采取渠道防渗、浇灌、管浇、喷灌、滴灌等多措并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加强领导,稳步推进。所以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才能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田水利设备老化。年久失修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工程都到了设计年限,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问题严重,难以为继。综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的严重局面。而任其发展下去,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二)管理薄弱,运行困难是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亟待改变。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积极性高;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农村劳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再则,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广泛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及施工逐步机械化、专业化,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真正需要农民投工投劳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以农民投工投劳的传统方式修水利,既不经济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在农业水利管理上,存在产权不明晰、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困难等问题。农田水利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进行管理,但在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时,水利服务站被撤销了。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是农民用水户协会,但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现象,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三)国家重视程度不够1980年以前,平均每年国家对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为6.7%。1980—2007年下降到2.84%。按目前国家对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改造的投入规模计算,需要75年才能完成。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拉动内需,其中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投入了相当一部分,这将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开新的局面。

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公众中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属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这一新形势下,国家应加强领导,下大决心,大幅度地增加投入,将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田水利搞好。大兴农田水利有利于扩大内需、返乡农民工就业安排及农村的节水、节地、节能。

(二)加强管理,建立有效机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世界各国兴修农田水利都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农场范围以内是以农场主为主,我国也应确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各地组织返乡和当地农民成立农田水利专业施工队,按市场经济原则,承担当地农田水利施工任务,并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关因素;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07-01

在现在农业的发展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基本的条件,并且也作为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短缺的水资源以及较少的土地和较多的人口,这样的基本国情就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以及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所决定。但是效益衰减、建设滞后以及老化失修这样的问题都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的,因此我国就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和重视力度提升。所以,为了使得我国农业可以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征

(一)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多样性特征

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一般的情况下就是在田间建设,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灌溉的时候所选择的就是抽水、引水、蓄水以及堤水。其非常的容易受到区域水源以及外界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将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二)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较小规模

支渠、毛渠、斗渠、干渠、农渠等,都是水利灌溉的渠道,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水分配的就是斗渠以及农渠,主要输送水的就是干渠和支渠,而农村小型的水利工程灌输渠道在临时的灌水系之中存在,毛渠、凹、灌水沟都是其较为常见的。所以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最主要的就是特征就是规模较小,位于最末端,关于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体系。

(三)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季节性特征

之所以说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着较强的季节性,是因为对其的使用,主要的使用时候就是干旱的季节,在雨季的时候是比较少使用量的。大幅减小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是因为其长时间进行的超负荷工作所导致的,并且其长期的处于露天的状态之中,没有人们对其进行保养和维修,自然就缩小了其耐久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循环使用是非常不利的。

二、影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因素

(一)有效管理机制的缺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管理机制的缺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现如今,我国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有着不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其产生的问题就是对有着严重的维护和建设上的缺失;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还有着不明朗的产权,其出现的原因就是不充足的资金以及缺乏的管理制度所导致的。

(二)缺乏的地方财力

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需要地方的财力对其进行支持。尽管我国有着较大的变革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层面上,但是却有着有限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并且地方财政资金的每一项都应该具有着自身的用处,所以真正的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所用到的资金更加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着较为重要影响因素的就是地方财力的匮乏。

(三)落实不到位的监管机制

在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将财政项目的绩效评价进行使用,然而不能够将其在较大的项目中进行运用,仍然处于初级的阶段,没有办法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约束。除此之外,还没有落实到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机制,从而致使没有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尽情的发挥其作用。

(四)较低的资金使用效率

现如今真正的被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所发放的补贴是越来越少的,因为政府将大部分的补贴都给了农民。然而,并不是说发放给农民的就会真正的将农民造福,其存在着较高的津贴发放成本,所以农民最终也只有着较少的受益,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农业发展的步伐制约。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因素的规避。

(一)补偿机制的完善

进行补偿所采取的就是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其最为主要的三个方面就是加大补贴、贷款以及法规,这就是补偿机制的完善。

1、水利补贴比例加大

各地的政府应该将水利方面的补贴比例加大,那是因为对于水利方面,政府的补贴仅仅占有者不到一半你的补贴率,而大部分的还是需要农民去承担,所以为了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就应该将政府的补贴力度加大。

2、完善建设法规及贷款制度制定

为了将更多的优惠享有,就应该将贷款的法律政策制定,并且将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起来;因为每一个地区所具有不同贷款金额,所以在制定贷款制度的时候就应该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

(二)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

地方财力的缺乏,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将其一个系那个因素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将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其一,国家要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来源拓宽,其不仅仅需要借助于企业的支持,还需要通过地区政府以及国家对其进行的支持,对于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就应该将企业额政府积极的结合起来,从而将弄讯水利资源的来源解决,并且将企业盈利所提供;其二就是与其相关的水利投资制度,国家要积极地将其建设起来,从而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可以提供给每一个需要资金保障的水利建设。

(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所出现的有着较大投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却有着较小的利用率这样的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较低的配套率和管理不当的设施管理。所以就应该将每一个地区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为主,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制定完善,处罚那些违法操作的情形。为了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行工作以及设施管理加强,就应该将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机构构建,将其定期的维护制度构建。对于提高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将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所解决,还可以充分的使用能源,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率提升。

结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广大的农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为了从人们群众的利益出发,将人们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应该将人们群众的实际进行考虑,重视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在对于其进行的建设中,总是有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存在,关于管理、资金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有效性阻碍和制约。因此,我们国家就应该将其中的影响找准,积极的采取措施应对,从而将我国农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促使我国经济可以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6

关键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评估法;两阶段评标法;适用性分析;招标投标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指用于单位办公、行业管理、科研教育、水文、水政监察、水资源监测、防汛通信、电子政务、能力建设等投资建设的生产、管理、科研教育所需的征地、办公及业务用房、配套设施、交通工具以及电子设备、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的采购、制造、安装等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种类多且具有不同行业的特点。如何结合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标方法,制定评标标准从而保护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本文拟对目前采取较为广泛的几种评标方法及标准的优劣性以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特点如何更好的选择评标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

1、工程项目招标中主要评标方法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目前的评标办法主要包括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合理最低价评标法)、综合评估法、两阶段评标法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同时,我国各地方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实际情况、行业管理的特点,也制定了相应的评标办法。

1.1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也叫合理最低价评标法,就是在投标书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技术上可行的情况下,以经评审的合理最低价(低于成本的除外)作为选择中标人唯一依据的一种评标办法[2]。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一般先进行第一阶段技术标的评审,确定符合招标文件的投标,再进行第二阶段的商务标评审,选择符合条件的最低报价的投标的单位作为中标单位。

1.2综合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是一种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即对投标报价、工期、质量、信誉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投标价合理、质量高、工期短、信誉好的投标单位为中标人[3]。这种评标方法是指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前提下,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审后,以评标总得分最高的投标人作为中标候选人的评标方法。

1.3两阶段评标法

两阶段评标法是指将评标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的要求提交不带报价的技术建议,招标人根据投标人提交的技术建议确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制招标文件。第二阶段,招标人向在第一阶段提交技术建议的投标人提供招标文件,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包括最终技术方案和投标报价的投标文件。

1.4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

我国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制定规章对《招标投标法》的评标方法进行了有益的补充,这些方法主要有:抽签定标法、最低投标价法、寿命周期成本评标价法、性价比法、工程量清单评标法、专家打分法等。这些评标方法基本上是在《招标投标法》规定的评标方法基础上根据招标的特点演变而来的。抽签定标法是指通过抽签方式确定中标人的评标方法。最低投标价法以投标价格作为评标考虑的唯一因素,选择投标价最低者中标的评标方法。寿命周期成本评标价法主要针对一些采购生产线、成套设备、车辆等运行期内各种后续费用(备件、油料及燃料、维修等)较高的货物时采用的评标方法。

2.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方法适用性分析

选择合适的评标办法,首先应对工程建设项目评标办法,特别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和两阶段评标法的适用条件及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充分了解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利与弊,才能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2.1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适用性分析

2000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首次允许招标人可以选择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市场竞争性强,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有利于施工企业优胜劣汰,促进市场发育和完善,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竞争优势;有利于杜绝市场中的腐败现象,规范市场行为,防止招投标过程中的串标、围标、透露标底和行政干预行为,避免垫资、中标后再压价等不规范操作行为[1]。主要不足是由于这种方法是在投标人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前提下将投标报价作为单一的评审因素,中标人的投标价最低,但因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备性能、服务和质量并不一定最优。投标人的成本价不易界定,评标委员通常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判断投标是否低于投标人的成本价;在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发育还不很成熟、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配套和完善的情况下,有些投标人在走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捷径,使项目最后的竣工决算价并不低[2]。因此,该方法适用于技术简单的招标项目,以及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招标人对其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

2.2综合评估法的适用性分析

综合评估法是目前建设工程招标中应用较多的一种评标办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定标过程所参照的因素比较综合,评标结果量化,说服力比较强;考虑的因素较全面,评标结果较为科学[3]。缺点是评标因素及其权重难以合理确定;赋予评委较大的权力,评委的主观意见对评标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人情标”[2];评标时间太短,评标专家对投标文件中的资料不能全面仔细的了解、核实;评审的标准过于全面,忽略了招标人对价格的重视,特别是在设置标底的评标过程中,常出现价高者得的现象,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因此,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技术复杂的招标项目,以及缺乏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招标人对其技术性能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

2.3两阶段评标法的适用性分析

两阶段评议法是单项评议法、综合评议法的混合变通应用。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强调了对质量、工期、施工组织设计等技术措施的重视,可保证最后中标单位在技术上合格[4],能够很好实现中标结果质优价廉。主要缺点是无法有效防止串标情况的发生[5]。该方法适用于生产性项目和有较高技术要求的建设项目,应用先进生产工艺、新型设备材料或者采用复杂的技术实施方案,导致招标人无法精确拟定技术规格或者难以描述招标项目的性能特点的项目招标时采用。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标办法选择策略

综上所述,各种评标办法各有优劣。总体来讲,鉴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种类多的特点,针对建设项目招标对象的不同,在选择评标方法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3.1勘察设计及监理等服务招标评标方法的选择

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监理在工程项目中均以专业的技术服务为主,服务的价格均实行政府指导价,且勘察设计和工程监理招标关注的并不主要是价格,技术实力和实施方案是评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和工程监理等服务招标一般应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

3.2工程施工项目招标评标方法的选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类项目,此类项目工程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且工程管理水平较高,工程设计图纸深度足够,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详尽、准确,且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化程度较高,投标人具有较强的技术经济实力时,应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殊仪器购置等项目,如水资源、水文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此类项目的材料技术、性能有特殊要求,工程设计图纸深度不够,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不详,应采用综合评估法或两阶段评标法。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一般的设备购置或水文测站等小型的土建项目,此类工程工程规模较小,技术、工艺简单,可采用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如最低投标价法等。对于应急类的简易工程,在按正常招标不可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时,也可采用由招标人指定承包价的抽签法评标定标。

4.结语

成熟的评标办法,往往与特定的建设市场,当时当地的行业环境、制度背景、市场化程度,乃至单个工程的具体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中选择评标办法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对待,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同时,在招标工作中,还应加强对工程项目特点的研究,在法律规范的范畴内对评标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不断吸取经验,开拓创新,探索科学适用的评标方法,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服务。

参考文献:

[1]古华军.合理最低价评标法的应用[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7):88-90.

[2]凌玉标.在工程建设项目评标中综合评议法的应用[J].湖南水利水电,2006,(5):65-66

[3]黄远智,邢毅.建设项目招标评标方法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25-28.

[4]杜九博,何雪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常用评标方法浅析[J].山东水利,2005,(3):62-6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7

关键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析

   1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1.1灌溉节水工程基本情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响应作用下,爱辉区的春夏季干旱出现趋重迹象。进入21世纪以来的各个年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爱辉区的沿江经济带地域。为了逐步解决旱灾给区域经济带来的影响,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推动下依靠财政的资金投入,借鉴20世纪90年代的经验,从2000年以来,爱辉区开始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相继在沿江的5个乡镇建设了旱田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在爱辉区的广泛应用。截至到2008年底的节水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与总灌溉需求相比,目前的工程规模还多少带有示范性、实验性的性质。

   灌溉方式、水源建设还比较单一,技术层次也比较低,与现代农业的格局发展存在巨大差距。旱田节水灌溉的大田为管道移动式喷灌系统和卷盘式喷灌系统,柴油机驱动。水田节水灌溉集中在宋集屯灌区和幸福灌区,主要为自流灌溉。灌溉工程的重点项目有幸福乡河南屯村省级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幸福乡长发村部级节水灌溉工程,坤河喷灌工程省级项目亚麻基地节水灌溉工程,四嘉子乡节水灌溉工程等。

   爱辉区“民办公助”项目自2007年以来共有3个项目,即2007年度的爱辉镇节水灌溉工程和幸福灌区改造工程以及2008年的爱辉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通过这3个项目的实施,建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深受地方和农民的欢迎,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该项目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带动周围村屯及其他地方发展节水灌溉,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并可促进爱辉区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建设步伐。

   截止2009年,爱辉区易旱面积3.3万hm2,灌溉面积为3133hm2,占9.55%。

   1.2排洪除涝工程基本情况

   爱辉区从80年代初开始对受涝严重地区进行治理,主要包括爱岗涝区、四嘉子涝区、张地营子涝区、幸福涝区。爱岗涝区和四嘉子涝区上级部门给予设计批复,而张地营子涝区和幸福涝区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其他乡镇的除涝工程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农民自己开挖的小型除涝工程,很难形成规模,只是临时解决农田排水问题。

   截止2009年,爱辉区排洪除涝工程共完成了排涝沟270条,总长度为139.86km,易涝面积50.7万hm2,除涝面积达到1.0万hm2,占15.31%。

   2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权威气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全球气候的激变期,恶劣和灾害性天气将层出不穷。从近几年全国的旱涝情况来看,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从这一趋势出发,可以预见未来的农村水利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各种成灾气候条件势必直接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构成巨大威胁,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从调研中发现,灾害性自然条件,已经开始动摇农业生产的基础,连续性的受灾使农民生产条件恶化,抗御灾害的能力更加脆弱,因此,爱辉区农村水利工作必将要应对诸多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2.1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形不成对农业生产的有力支撑爱辉区地多人少,过去农民依靠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来应对缺少水利设施造成的气候影响,减产少减收或不减收,好年景多打粮。但随着气候异常变化加剧,人为生态破坏的发展,旱涝和水土流失影响逐步形成深层次作用,已经开始冲击农业生产的基础。旱涝成灾作用加大,使减产或绝产几率激增,水土流失造成的地力劣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饮水安全受到影响。过去形成的水源,由于气候影响,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原本安全的饮水,现在却向临界状态逼近。

   近些年来农民对水利设施的依赖程度被提升,但爱辉区水利建设的欠帐大多历时太长,已经形成沉淀,与农民需求的反差太大,有些乡镇,特别是西部乡镇,有的地方水利建设几乎为零。过去几十年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小打小闹,东贴西补,不成气候,不成规模。虽然近年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于全区的总体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国家资金项目是有限的,而地方又无能为力,这就是当前最大的问题。种子方面,就水稻来说,开发培育跟不上市场,种出的产品,品质品象不好,口感也不佳。

   2.2投入体制的转变对农村水利建设形成根本性影响

   国家农村水利投入体制的转变所形成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首先,爱辉区地方财政盘子小,非常薄弱,如今一块地养两套人马,爱辉区却落得靠转移支付过日子,因此地方自筹最后都将转嫁给农民。近年来工程项目建设的地方匹配份额都很大,投入中国家省里最多60%,尤其“民办公助”项目更是如此,地方投入负担特别重,而市一级几乎不承担任何份额。因此,形成了项目明明很迫切,却不敢申报的局面,害怕项目下来,自筹跟不上,项目无法推进,从而影响更加紧迫的项目的申报,这就造成了农民需求旺盛,而投入严重不足的状态,这种负影响对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推动是根本性的。

   2.3农民的工程需求意愿和工程投入意愿形成反差

    农民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是非常强烈的,无论是排涝沟道,灌溉渠系,水源,还是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桥涵,可以涉及到农村水利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另一方面,农民的收益来之不易,底子也薄,有的是有投入意愿,却能力有限,有的是有些能力却没有意愿,并且即使投入也是杯水车薪,真到了急切的时候,也只能小打小闹,粗放而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方面即有农民思想保守,靠天吃饭的想法在作怪,也有地多人少,单位投入压力大的原因。

   2.4农民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很顽固,思想不开放,不思进取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8

[关键词]基础灌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120-01

1概述

灌浆的概念就是把某种具有流动性以及胶凝性的浆液,按照一定配比的要求,通过钻孔使用灌浆设备将之压入建筑物或其基础部分缝隙中的措施。灌浆又被称为注浆,在实质上就是让浆液在被灌载体中渗透、扩散、充塞,同时在经一定时间后他就可以凝固以及硬化,并可以达到加固载体以及抗渗防水的目的。水利水电灌浆施工过程控制来说那么他是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要作好灌浆过程的施工,那么就要做好一系列的施工控制,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选取具体的参数、控制手段以及手法,这样才能使灌浆这个隐蔽工程可以做到可控,并且达到预期的灌浆施工目的。所以,这就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2.1灌浆施工技术在岩溶地区的运用

对岩溶地区的基础处理没有成型的技术,施工人员大多是凭借着多年的基础施工经验或参照相同工程基础建设的成果。对岩溶地区的基础施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岩溶地区无填充物的基础施工,另一种是岩溶地区有填充物的基础施工,在两种基础施工中,对有填充物的基础施工的技术要求的更加严格。基础施工技术方法主要根据照岩溶的深度以及岩溶的大小来决定的。

(1)使用高压灌浆技术对岩溶地区实施基础灌浆。

由于岩溶地区的特殊地貌,为了能够保证填充物更加密实,我们通常会使用不冲洗高压水泥灌浆技术,能够很好的实现工程的稳定性并提高防渗性。此外这种灌浆技术主要是使用条状的水泥向土壤中渗透,在这个过程中,水泥浆会呈现出网状的结构形态,这也是基础灌浆技术具有很强的抗裂能力的原因。

(2)使用高压旋喷灌浆技术对岩溶地区实施基础灌浆。

该技术的设计合理性非常的好,在工作中非常的实用。首先利用机械钻对地面进行钻探,进入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使用事先安装在钻头部位的特制喷嘴,将水泥浆通过高压泵喷射在地下。虽然在钻探的过程中,对土地内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钻头在提起的过程中会高速的旋转,这样就导致了水泥浆和地面内部整个过程的土形成了混合物,当这个混合物凝固之后将变得非常的坚硬,形成了一个坚固稳定的柱体,有利于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安全。

(3)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在浅层含泥岩溶中的使用。

浅层含泥岩溶主要表现是大规模的岩溶在露出在周周或埋藏较浅之时,这时候就首先会把填充物挖出,之后在用水泥对其进行回填,并且在最后来进行灌浆的处理。

(4)使用基础灌浆技术对深层岩溶地区实施基础灌浆。

所谓深层岩溶指的是岩溶的深度达到五十米以上,深层的岩溶由于在一定的深度下具有很大的压力作用,深度的增加导致了其周围的排挤压力也在加大,所以灌注水泥浆后固化的速度会很快,我们应该使用普通的灌浆手段来灌浆。当填充物和水泥浆加速凝固坚硬之后,将提高整个水利工程的地基稳定。

2.2针对加大吸浆的水利工程的灌注方法

(1)采取限流措施。

为了灌入的砂浆起到更好的凝固效果,有必要对灌浆的速度加以控制,速度过快则凝结效果不好,速度过慢则会影响工程进度的实施。通过大量的实践我们得出一个较为合理适中的灌浆速度,大约为每分钟灌浆10至15升,这样速度下的砂浆凝结效果才最好。

(2)采用降压处理法。

采用降压处理法的原理是降低灌浆的压力,从而减小砂浆流动的速度,依靠较小的压力来维持砂浆的自流状态,自流的过程中砂浆不断凝结,当砂浆在岩缝中不在流动时适量增加压力,然后可按照一般工序灌浆。

(3)采用多次灌浆法。

为了提高砂浆的稳定性,提高坚固程度,我们还可以采取多次灌浆的手段,浇灌一段时间暂停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灌浆。这样一层一层的灌浆方式下浇灌的砂浆更为牢固坚硬。具体间隔的时间要根据不同的施工背景,工程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间隔时间要小于八个小时。这种情况下灌浆的压力可能会有所变化,如果未到到特点的要求,我们可以进行灵活的适当的调整。降低或提高灌浆压力。所以多次灌浆法是可操作性很强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3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漏水情况下的运用

(1)采用模袋灌浆的处理方法。

具体情况下要具体分析,在基础漏水的情况下,以往的灌浆方法不但成本高而且效果不好,所以此时选择模袋灌浆的手段更具有经济效益。模袋一般耐磨性都比较好,多数模袋都是由尼龙或聚丙烯等材料制成。模袋灌浆的优点就是砂浆的凝结速度显著提高,一方面降低了砂浆含量,一方面起到的坚固效果却更好。同时因为有模袋的存在,更使得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缓解。

(2)采用填充级配料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采用的填充级配料多为水泥、粗砂及砾石,在使用历史作为填充级配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砾石的大小。假设在单纯使用砾石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很好的成效,则可以利用粘稠度较高的水泥冲灌级配料,水泥冲灌及配料的主要组成材料一般为砾石、砾石与沙土混合物,使用这两种材料的目的是可以形成自然的反过滤层。

4施工结束后对施工技术质量要求

(1)当工程全部施工之完成之后,质量控制工程师则就必须依据设计图纸来进行一一对照记录,进一步复核审查施工程序是不是有纰漏。(2)应该审查检测单位的资质等级以及技术装备,同时也应该协助建设单位来确定检测单位。并且可以及时掌握处理部位或者结构物的动态变化,也应该从工程开始起每天或每一施工部位开始以及完成之时都应该对施工部位来进行沉降的观测。(3)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施工部位则要进行基础处理,应该要严格依照各项要求来进行观测,同时方便可以及时调整处理的方案。

5结束语

上述的灌浆技术存在着自身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有缺点,灌浆施工特别是在熔岩地区的灌浆施工常常要结合施工人员的经验以及对相似工程的总结和借鉴;在大吸浆量大的地带所用的灌浆技术虽然简单,但是由于砂浆的扩散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增加了施工的经济成本;在严重漏水的情况下选择的灌浆基础操作与其他灌浆技术相比要复杂很多,正确的使用灌浆技术技能起到很好的灌浆效果,同时也能减少大量的成本。我们在水利施工的工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选择不同的基础灌浆技术,选择合适的基础灌浆技术,或是把多种灌浆技术相结合,争取使每种基础灌浆方法在施工的过程中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满国军.浅谈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9

【关键词】极端气候农村水利西南地区

1.西南民族地区极端气候的界定

本研究小组选择了在广西,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旱情较严重的隆安县,弥度县作为调研地点,于2011年8-9月间在该地区进行了访谈及资料收集,并在受灾严重的几个乡镇村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总共获得有效问卷300份。根据弥度县气象局提供的气温情况表和日照时数及降水量情况表作为数据来源,对西南地区极端气候做如下定义:极端气温事件的定义采用百分位定义法即将弥度1978-2009年日最高(低)温度资料样本概率位于x%(x视实际情况而定)的值作为极端高(低)温事件的上(下)阂值,定义夏季高温(冬季低温)事件;此外,温度严重偏离(高于或低于)该天的多年平均状态,也可看作是另一种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即距平值定义异常偏高(低)事件[1]。极端降水事件的定义采用传统的绝对阂值法,即采用降水量大于等于某一固定阂值的方法,本文将日降水量>100mm的降水事件称为极端降水事件[2]。

2.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地球气候系统不断变化(即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西南地区的极端气候不是唯一的佐证。但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大小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的强度和时间的持续性,更取决于人类应对此类事件的能力。西南极端气候的严峻更主要的是暴露了农村水利建设方面的缺陷和漏洞。

1)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西南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利用

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极端气候对农村水利的利用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与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工程自身的基础状况和损坏程度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是水利灌渠网络体系建设滞后性,阻碍了农业的生产。例如在云南,50%的灌溉渠道是土渠道,这种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渗漏量大,加上灌区大多数的水库老损坏退化严重,低产田工程不配套,水库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导致了水资源流失,农业减产。二是地方电力工程建设标准低,导致小水电大量开发,加剧干旱发生的风险。如在广西隆安县小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5595千瓦,年发电量1299万千瓦时。截至2010年7月1日,中国共有434个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注册,其中广西省占19个CDm项目。但小水电不同于大型水电站,难以带来水流调节、防洪、旱季提供灌溉用水等有利影响。由于引水式小水电站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过度引水,造成部分河段失水或时段性断流,导致河床萎缩或干涸。所以说,小水电的大量开发也成为诱发干旱,特别是农业干旱的潜在因素[4]。三是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总量不足,已建成的人畜饮水工程供水不安全。在广西隆安县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仅252处,云南弥渡县的人畜饮水工程236件,远远低于全国各个县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许多乡镇供水设施不完善,没有净水消毒设施,水质不达标,不能满足乡镇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当天气好时,水利设施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不会产生严重后果,而一旦遭遇极端气候,其负面影响就立刻暴露出来。

2)落后的农村水利管理机制。在探索西南农村水利管理过程中,水利管理存在明显弊端。首先西南许多地方依旧存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农民、农民用水协会、农村水利协会等多种农村水利管理主体并存的局面。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主体的行为与结果有明显区别[5-6]。由于管理主体多元化最终导致农村水利管理状态混乱,效率低下。其次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农户的利益不能保障,没有真正明确权利和义务,政府为了甩包袱,没有认真研究并细化政策,导致隐患不断。最后为减轻财政负担,部分地方在农村水利管理工作方面,大幅减少管理人员,而且人员编制的性质也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7]。

3)农村水利设施的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2010年的西南大旱中农业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固然与气象干旱导致的降水偏少有关,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与长期以来农村水利设施的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贵州、重庆、广西、云南等受灾地区农业产量大幅度递减。一方面农村水利等工程防御性措施存在严重问题,抗灾能力弱。如云南弥渡德苴乡目前全乡有一座小一型水库需要进行除险加固,4座小二型水库中3座均为病除水库,病险率高达75%,多数水库存在安全隐患,117件小坝塘,都带病运行,效益衰减。又如在受灾严重的云南曲靖市,发挥着防洪、供水、灌溉保障作用的520座小型水库,目前就有高达442座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另一方面缺乏引水、蓄水工程,因此,即使是灌渠系统完好,大概也只能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矛盾,根本无法应对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矛盾。

4)不合理的农村水利资金投入机制。西南地区的农村水利投资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投入百分比明显不足,由于财政紧张,且建设任务繁重,除了依靠中央财政补助外,地方财政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百分比很少。虽然近年来中央、省级补助经费有所增长,但是幅度不高,即使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着农村经费不足、工程无法按期实施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水利作为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相结合的事业,经济效益不高,而农村水利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维护费用高,有的区域工程需几年才能完工发挥效益,地方政府难下决心加大投入,造成大的水利工程建完以后,无法与农村水利配套工程相结合,使得工程效益大打折扣。第二是不合理的政府资金投向结构。国家只注重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工作,而忽略了与农业生产最密切相关的沟、塘、渠、堰、湖等中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3.结语

西南地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年老失修,资金短缺,管理不善,抗灾能力低下,难以应对多变的气候。为了减轻极端气候对农业带来的极大影响,农村水利的建设问题依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萍、封国林、刘伟东、侯威、孙树鹏.空间点过程理论在极端气候事件中的应用研究.应用气象学报.[J].2010.6

[2]杨萍、侯威、封国林.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J].2010.7

[3]王晓敏.中国干旱化趋势及西南极端干旱成因研究.

[4]冯相昭、杨萧语、周景博.极端气候事件使水资源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西南地区大旱的启示.观察与思考

[5]石志恒.政府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职能演变[J].商业研究,2007(8):165-167.

[6]胡家浩、汤尚颖.我国农村水利管理现状与健康发展的思路及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J].2011.1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10

[关键词]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2-0224-01

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能有效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整体,其具有长期性以及滞后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兴建和运用各类农村水利设施来改善地域土质的水利条件,使得农田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增加,使得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农业产量的大幅增加。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农村经济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农业产量的多少,而农业产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农业水利发展的成败。建设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损失。所以我们说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的。

虽然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部分山区农村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差距相当大,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分析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并保障农业生产有条不紊地运行,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能有效地减缓三农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但在许多发展比较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偏远山区农村等地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当不完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生产力低下,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发展落后又阻碍了基础设施的完善脚步,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许多偏远山区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停留在早些年计划经济时期,相对应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跟不上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脚步。有些农村地区正在进行修建的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没有经过实地考察没有经过全面的综合分析就盲目地跟风进行建设,非但没有促进经济发展给农民带来利益反而给村民带来了负担。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导致生产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科学性很难使得生产技术得以创新以及灵活运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管理方法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管理方式也比较滞后,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这也会给施工人员带来相应的麻烦,同时会对村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威胁。

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虽然大部分地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但其设备也相对比较落后比较陈旧,长时间维护工作没有做好也没有进行翻修更换。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筹集资金来进行修建的,像这类设施质量难以达到标准,修建技术也没有科学地指导,各项因素从而使得水利基础设施质量低、经济效益不达标、无法高效运作。有的地区水利局也有拨款资助修建水利基础设施,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了,但是建设完成后的后期管理工作没能有效的进行。

本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就比较麻烦,琐事比较多,再加上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到位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没能有效地进行。与此同时,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方面责任承担者不明确,使得管理工作一旦出现漏洞连相关负责人都找不到,管理工作没有保障使得基础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形同虚设。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管理人员也没能及时发现并阻止,这导致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费用成为了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农业灌溉所需要的水费以及耗电费导致不同程度的增加从而加大的农民的负担,这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最初目的。

一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所利用的水资源都是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也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和谐的基础是上的。只有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从而保障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为了一味的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不管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大力兴建化工企业以及重工业,废水废气随意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进一步影响到水利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有效的解决方法

要从根本上搞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必须从政府做起,必须从思想上来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当中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看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当大,它能有效帮助农作物抵挡自然灾害的侵袭,有效提高农田产量,依此可见,把农业水利建设工程放在首要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基础设施完善后其能否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就取决于管理人员能否让它有条不紊地运行下去。为了把管理工作有效地落实好,相关的各级工作人员与领导都要相互监管与督促,从根本上建立起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必须要用发展以及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五、小结

从各方面来看,重视水利建设工作是对粮食供应安全的保障,是对农村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翟浩辉.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J].?水利经济,2004,01:1-2+7.

[2]宋红杰,王慧荣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18: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