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控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8:44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1

——××区财政局财源监控工作总结

2005年我区财源监控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各项工作逐渐走上了科学、规范化的轨道,现将我区2005年财源监控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正确的认识财源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周密部署、细致安排。坚决落实好财源监控工作

市财政局召开财源监控工作会议以后,我区领导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的经济建设和确保稳定的财政收入的意义,责成我局一把手亲自抓好此项工作,责任到人。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分头向各,有关企业详细介绍财源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市局相关文件的精神,我局联合国税、地税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察北管理区做好财源监控工作的通知。严格规定了在管理区范围内上报的企、上报的具体办法和上报的具体时间等财源监控工作的各项具体事宜。在下发文件以后,报经管理区领导同意我区还专门召开了由财政、国税、地税和企业领导、财务主管的察北管理区财源监控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省、市财源监控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与企业的领导和财务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换意见。力求把财源监控工作做细、做好。

二、我区财源监控的具体情况

1、基本情况:我区监控企业一共12家,包括圣元、察北草原乳业等我区的一批立区产业,单位报表率达到100%,监控个体工商户106户,个体工商户的监控工作主要由协税护税小组协同监控。距离较远的个体工商户,根据实际情况每个季度上报一次报表。管理区辖区内监控企业上交税金额占总额的95%。

2、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区税源相对比较集中,但是由于我局工作人员较少,还不可能完全实现由专人专门负责财源监控工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企业深入不够,特别是对乡镇所属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掌握不够,对财源监控报表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和具有说服力:财源监控还没有,形成用软件和网络上报的模式。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2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风险预控管理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储量国,最大的开采国,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同时,还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国家。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估且不谈,每一例矿山事故的背后都牵涉到活生生的生命,对家庭和国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虽然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的百万吨死亡率、总的死亡人数等仍然远高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按照现代安全管理阶段发展理论的划分要求,它由经验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和文化管理四个递进阶段理论构成。从目前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来看,我国尚处于前两个阶段,即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阶段,这种管理属于事后管理,管理效果较差。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事前预防的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以往的事后管理方式,采取措施完善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安全因素,做到防范于未然,这样才能实现煤矿企业的长治久安的发展理念。下面,本文就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1、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涵义

作为煤矿生产安全的过程管理模式,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包括5个部分的内容,即危险源识别、日常监测、预控中心信息处理、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和实施。它们彼此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兼有某种内在联系,也说是说相临的内容项具有承接联系,代表了管理实施的先后顺序。具体地说,危险源识别是风险预控的第一个步骤,要求在事故产生之前由安全管理人员全面对危险源进行分析,包括源头和风险大小的评估。对危险源进行监测和监控是它的第二个步骤,然后是对那些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源进行信息采集,最后要求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与处理,防范重大事故的产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具有无可比拟的卓越特性,能够及时发现阶段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因此能从长远意义上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及时性、闭环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如果实现了这一目标,可以说我们就能及时正确地进行预警,从而大大降低煤矿生产中的系统风险,减少事故发生率。

2、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具体内容

2.1煤矿安全风险管理

上文提到,识别危险源是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所必须重视的,因此在事发前应对危险源进行必要的评估,评估其危险性大小,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等,然后对其发现的危险源进行连续的监测,一旦危险源引发事故的可能性超过一定值,立即发出预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预防事故的产生。可见,危险源的辨识意义重大,是煤矿实现安全风险防控的先决条件,要想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必须全面监测、全面辨识。

2.2煤矿安全管理有关的制度的制定

为煤矿日常风险预控管理提供制度建设保障,包括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激励奖惩制度制订,管理运行体系设置,岗位职责设置明确,监督机制完善健全,煤矿文化建设合理到位等。

2.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管理

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我国过去发生的众多煤矿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可见,对人的行为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煤矿的风险预控管理中,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不是简单地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一系列的惩罚或奖励,而是要分析其产生的实质条件、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某种规律特征,然后再这些行为进行条理归类,然后对每一类不安全行为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与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2.4煤矿安全管理要素标准和措施制定

当安全管理所有危险源辨识出来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些危险源进行提炼,形成一系列管理要素。这样,在今后的管理中,只要控制好了这些管理要素,就可以实现对危险源的有效控制。然而,如何控制好这些管理要素,把它们控制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要素标准和管理措施。管理标准的制定应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为原则,管理措施是管理要素达到标准的手段,在能达到目的的前提下,手段应该越简单越容易实现越好。

2.5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

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也是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煤矿生产环境管理、职工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煤矿事故救援体系建设等,这些都是安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

3、引进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意义

(1)在目前煤矿行业总体不景气,我国煤矿安全管理落后,安全形势不乐观的大环境下,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给煤矿企业长效安全管理指出了新的方向,为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走出困境带来了希望。

(2)引进风险预控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及时的发现危险源,从而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的管理要求。

(3)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是建立煤矿本质安全型管理系统的核心,也是建立本安型煤矿的起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能否运用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矿能否建成本质安全型煤矿。

(4)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事后管理模式,是从前瞻性的角度来完善煤矿企业风险管理内容、应急预案内容的一种以预防为主的主动管理模式,它极大地提高了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

4、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全过程

风险预控管理过程可以根据煤矿企业的不同情况而灵活调整,但通常都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4.1危险源识别

从煤炭行业兴起以来,危险源无处不在,如瓦斯威胁、机电故障等,这些危险源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风险预控管理首先要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只有对做到了对危险源全面而有效的识别,及时进行记录,才能为后面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4.2日常监测

煤矿企业通过一定的监控系统,对煤矿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和检测,一旦发现可疑的危险源,就会自动向预控中心报告,同时还会采取一定的初步措施,使危险源暂时得到控制,预控中心收到反馈报告以后,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看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同时建立危险源档案,作为日后日常监测的内容。

4.3预控中心信息处理

预控中心是整个煤矿隐患信息处理的核心,预控中心的工作内容包括日常管理、煤矿风险预控的中长期规划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日常监测信息反馈到预控中心后,预控中心即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出现已经辨识出的危险源,同时根据各种辨识危险源的方法,检查是否出现了新的危险源。如发现则对新危险源进行评价,如没有发现则继续进行日常监测。

4.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尽快分析风险的大小和产生的原因是预控中心对风险评估之后应立即执行的步骤,它关系到风险防控的效率与质量。如果风险较小,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则可以暂不处理。相反,如果风险引发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则必须马上制定一定的控制措施,同时对措施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如果可行,则予以实施。对于煤矿企业而言,风险控制措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类措施,即修改某些管理程序、作业规程或标准等,然后将修改后的规程等在生产中落实;另一类措施是技术性措施,即通过新建、改建或改造等手段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

4.5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和实施

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包括对原有风险控制措施和准备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新的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在实施前应由预控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价,论证其充分性和可行性,经过讨论确定后,批准并实施。相关的责任部门、岗位人员在实施措施前应先经培训学习,确认已理解并能按措施要求实施,预控中心应对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测量,未能达到要求的,应重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达到要求的,应予以标准化,巩固成果。

5、煤矿风险预控管理质量的评估

为了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应该对风险预控管理的质量进行评估。质量评估的方法很多,如Bp网络评判、专家评判等,具体选择哪一种评判方法,可以视煤矿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无论采用哪种评估方法,都要体现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基本思想。因为只有这样,评估才能反映出煤矿的安全管理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到位。评价内容主要根据风险管理的内容来制定,可以包含以下几点:

(1)评价煤矿的风险预控管理是否到位,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否全面,危险源静态和动态度量是否正确,危险源信息检测是否及时,危险源预控措施是否全面,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方法是否正确,预警是否及时,预控是否得当。

(2)评价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是否准确到位,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分析是否合理,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手段是否合情合理,是否以人为本。

(3)对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组织结构进行评价,包括评价相关组织结构设置是否合理,奖惩制度是否合理,不同岗位之间是否分工明确,管理运行体系是否闭环,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安全管理文化氛围,等等。

6、结语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以前传统的重视事后管理,轻视事前预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它通过对煤矿企业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日常监测,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预警,并制定出一整套风险控制的措施,从而将危险从源头上进行消除,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这是一套规范、科学、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保障煤矿企业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煤矿安全管理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春,宋学锋.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建立研究[J].煤炭工程,2007,(9).

[2]魏晓平,巩岩,李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2).

[3]郭桃艳,杨君.试论如何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J].煤炭工程,2006,(6).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3

摘要:施工进度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三大控制重点之一,与工程质量、工程成本相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反应工程项目实施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期控制,而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系列性管理活动,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是当前众多施工企业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现状,就施工进度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施工企业施工进度管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施工进度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三大重点控制内容之一,与工程质量、工程成本有机结合组成反应工程项目实施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是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完成,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实际上,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进度管理已经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期控制,而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列性管理活动,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是当前众多施工企业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形势下,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需要综合考虑施工成本、劳动消耗、工程实物、资源供应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下面,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现状,就施工进度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2施工进度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2.1施工进度计划编制问题施工进度计划是整个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依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保证施工进度控制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必须注意工作排序和各单项工作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资源,避免工作安排在某一短暂时间内过于集中,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此外,尤其要避免出现漏项过多现象,要尽量全盘考虑使施工计划编制遍及整个工程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以免造成施工过程中产生过多编外工作、突发性工作,从而对施工产生冲击影响施工计划的正常实行,如排遣污、排废、道路交通、场地平整等辅助工程的计划与实施。在部分企业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还普遍存在控制目标不科学现象,在一开始就没能按照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编制,如施工前准备阶段缺乏控制耗用过多时间,不顾项目大小、工艺条件、地质气候、装备情况等盲目确定工期,最后使得工期计划存在先天性缺陷难以实现,造成一系列施工问题。

2.2资源配备计划未能与施工进度计划相协调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实际上是取决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动力资源、设备资源、材料供应、机械配置、环境条件、施工方法等等。施工进度计划应当同资源醒备计划一同出台,协调编排,以使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在资源配置上有保证,缺乏资源配置基础的施工计划只能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实施。但我国目前很多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通常将施工进度计划和资源配置计划分割开来,先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再根据经验积累进行资源配置,最终导致施工过程中资源配置难以满足施工进度计划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

2.3施工进度计划执行不力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还存在着施工进度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不少企业施工在施工进程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实施完全不一致,计划同实施脱节,完全失去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意义,计划是计划,工作是工作,最终使施工过程完全放任自流无序运行,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一片混乱,导致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目标无法完成,工期拖延现象十分严重。

2.4施工进度计划调整能力欠佳施工进度计划在编制完成之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对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造成冲击,如计划编制缺陷、施工过程环境变化、现场情况调整、资源供应影响等等,此时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实际上施工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计划的过程,真正一成不变顺利完成的施工进度计划是很难制定的。但当前我国不少施工企业所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调整适应能力欠佳,要么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变得死板机械,要么调整后也无法附合工程实际情况需要反而使工期管理更为混乱,导致施工进度失控。

3施工进度管理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3.1注意施工进度计划的合理编排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需要合理的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安排进行协调搭配,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要在系统有机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使施工进度计划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既要注意计划的编制,又要注意计划的动态调整,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以使施工进度计划能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文明施工,有利于合理的缩短工程建设周期,避免将盲目、机械、不完整的施工进度计划应用于施工中。

3.2提高项目组施工进度控制水平项目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效能,首先应当从项目组成员素质出发,提高项目组工作人员素质。由于施工进度控制是一项复杂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冲突,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有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项目经理进行领导,充分考虑项目经理的领导能力、技术能力、人脉关系等。整个项目组,应当包括多个下设部门,如计划部、合同部、财务部、供应部、合同部等,提升项目组成员的能动性加强协调工作能力,避免出现内部摩擦。目前,采用工程网络计划的方法,对于实现施工进度控制科学化有着较好的意义,可以作为项目组的一种管理手段,提升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能力,有效促进施工进度计划的完成。

3.3注意施工进度计划交底工作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并不只是项目组的事情,而需要整个项目全体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注意计划的交底工作。在施工进度计划实施前,可根据涉及范围召开全体动员大会和各级生产会议以落实责任,要求高层管理人员熟知计划并创造好良好的实施环境,要求生产管理人员熟悉计划并安排好人力、机械供应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周计划、日计划体系,进一步加强施工人员施工进度计划控制的责任感,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明确并完成计划任务。

4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项目建设工期,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充分把握研究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针对施工进度控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主动积极的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通过各专业、各环节的共同努力,编制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建立科学的控制体系,才能确保工程进度达到合同要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任永杰.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5)

[2]王晓青.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特征及控制原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2(12)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管理控制;行为个体

管理控制的发展趋势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认为企业控制更应该是一种战略控制,要突出信息、知识控制的地位,倾向于非正式控制。由于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的生存环境呈现出开放性、自然性,其规律难以把握,若只依靠企业某一相关利益主体实施控制,是很难胜任的,只有企业全部相关利益主体甚至是全员控制,才能实现企业管理控制新的预期。国内学者阎达五、谷祺、程新生与杨雄胜等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持有类似的观点。由此,多边施控利益主体的协调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考虑到“关系”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兼顾以往有关管理控制过分强调组织,而忽视行为个体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从行为个体的角度,换位认识企业管理控制,以求找到研究管理控制新的突破点。

一、企业社会资本及其三个维度

关于社会资本主要有资源观、能力观和结构观三种观点,资源观得到了学术界较高的认同,本文也就采用资源观。资源观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个人或社会个人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总和,可区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与认知维度三个基本维度(郭毅,2003)。结构维度是指行动者之间联系的整体模式,这一维度主要关心的是网络联系存在与否、联系强弱及网络结构;关系维度是指通过创造关系或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与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认知维度是指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社会资本理论最先主要用于宏观层面,Burt(1992)第一个将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研究主体;而真正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是Gabbay(1999),并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有助于企业这一主体目标实现的那些资源,企业社会资本由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与个人拥有服务于企业的社会资本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个人拥有服务于企业的社会资本,根据社会资本的分类企业社会资本也可以分为三类: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与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在企业中,企业社会资本通过增强行为个体之间的信任度,来简化交易的复杂性,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国内部分学者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志彪(2006)视企业社会资本为企业战略资源的权变价值,周小虎(2005)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制度安排的基础,企业制度应当从资本逻辑转向社会资本的逻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离不开社会资本。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如果拥有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它将成为企业一项不可轻易复制的战略资源,将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同时也是企业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工具,企业管理控制不能忽视企业社会资本,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管理控制,至少要能检测和完善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完备性;增强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互动性;提升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层次性,并从整体性与战略的角度,实现三维社会资本的系统互动。

二、管理控制能检测和完善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完备性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是指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非人格化方面,重点说明企业社会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特征,如联系的强弱、网络和密度、中心与边缘、连接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人际网络。人际网络是企业信息流动的渠道,组织内员工的人际网络的密度、人际联系的强弱、人际网络的张力强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资源与信息的流量与流速。企业人际网络的特质由企业生存的环境决定。池国华(2003)认为现代企业的生存环境由4S状态(即静态的、单一的、简单的、安全的)过渡到了4D状态(即动态的、多样的、困难的、危险的),企业将逐渐放弃封闭式人际网络,在企业内部建立开放性的人际网络,但是开放性人际网络与环境接触面太大,企业的风险相应增加,且构建开放性人际网络成本太高、资源与信息的甄别成本也很高。企业只关注信息的流速与流量是不够的,如果人际网络中流动的资源不是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流动的信息质量水准不高,即使企业内部存在畅通的人际网络,其作用也非常有限。根据伯特(1992)的结构洞理论,所谓的结构洞是占据其他未联结点之间的结构位置、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它为行为人提供了信息和控制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是从结构洞处获取、引入的,且这些结构洞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处于动态之中。另外,企业人际网络还可能存在路径依赖,企业利用人际网络可以使企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质量提高,使得人际网络在企业中位居重要地位。随着人际网络的逐步完善,网络结构也就稳定下来,时间长了,网络节点上的个体对自己熟悉的时空产生了依赖,行为个体不会积极创新人际网络,从而使得原本高效的人际网络的资源配置能力下降,信息传播速度与质量下降,抗风险能力、创新刺激的功能削弱,直到不得已,才重建或创新人际网络,此时的代价也就很高。在结构性社会资本方面,管理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及时疏通人际网络渠道,使得信息流量增大、流速提高。二是能准确挖掘人际关系网络中动态结构洞,尤其能及时、准确锁定人际网络中能够给企业带来高质量信息的结构洞,掌握企业所需的关键信息。三是要抑制结构性人际网络的路径依赖,防止人际网络演进出现恶性循环。

三、管理控制能增强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互动性

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指企业社会联系的人格方面,表现为企业内人际关系。t・帕森斯和F・a希尔斯将人际关系分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两种模式。特殊主义是指根据行为者与对象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及其行为的价值高低;普遍主义是独立于行动者与对象的身份上的特殊关系。在两种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信任结构,在特殊主义人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信任是强烈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牢固,但是形成的信任关系规模较小,信任关系的启动成本较高;以普遍主义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关系强度减弱、内涵缩小,但是外延扩大了,信任面宽了。从企业交易成本的角度看,特殊主义有利于减少企业内部的执行成本,通过对旧组织改造影响企业创新的交易成本;普遍主义相应会增加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通过新组织组建影响企业的创新成本,企业采取哪种人际关系模式取决于哪种模式下的交易成本最低。我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在儒家文化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具特殊主义和集团主义色彩(王询,1994),虽然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我国儒家文化氛围依旧很浓,对行为主体的影响依然处于主流地位。企业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人际信任,还表现为联接性。所谓联接性是指组织成员将个人目标服从于或联结于集体目标的程度,不仅包括个人接受共同目标的意愿,同时还包括个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企业成员之间的信任不同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它是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长期交往与反复博弈、以互惠为基础形成的,彼此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是一种特殊主义人际关系,一种强式的信任,信任度较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控制成本,减少组织成员之间交易的机会主义行为,间接降低组织的交易风险与交易成本,企业管理控制要充分、适度地运用信任控制。在增强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联接性方面,企业管理控制要注意两个极端:一是片面地追求企业目标,让企业员工被动地接受、实现企业的目标,这将影响企业内控的公正性;另一方面是片面地妥协于企业各个利益主体,将企业目标视为各个利益主体的目标的协调目标,这将增加企业内控的协调成本,影响企业内控的效率。关系性社会资本的联接性增强的过程,是企业重复博弈寻求管理控制公正性与效率均衡点的过程。

四、管理控制能提升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层次性

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包括企业共享的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广义的认知性社会资本还包括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其他意义体系。语言和符号是互动往的基础,是人们讨论交换信息的手段,在共同语言的群体中,人们较容易地从他人处获取信息,会增强企业信息的流动速度,而在缺乏共同语言的环境,信息传递和交流有很大的障碍。另外,语言和符号还会影响人们的预期,在具有共同语言和符号的条件下,对不同行为,可能结果产生共同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协调的前提;相反则协调的预期难以产生。总之,共同语言能够提高组织对资源和信息交换的组合能力,同时资源和信息的交换组合中能产生新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组织认知性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郭毅,2003)。而一个企业的共同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基础,共同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等认知性社会资本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行为个体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认同度高,企业共同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的生命力会强,相反会很弱。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潜层精神层面,企业管理控制应服务于这一精神层面,不仅通过具体的管理控制行为,更应体现于管理控制的目标之中。就管理控制的目标而言,查错防弊、合法性与经营效率等目标是服务企业某一相关利益群体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企业整体观或系统观,也只是站在企业自身角度,其战略角度还不够高。因此,管理控制理论中的“生态控制论”,对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目标定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生态控制论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控制首先要解决且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生态系统,并在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杨雄胜,2006)。因为在企业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仅是竞争,而且是共同进化,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不能只站在企业自身角度,更应该站在生态系统的全局,定位企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环境,持续实现自己的宏伟计划;否则,企业不能生存,更不用说基业常青了。

五、小结与启示

(一)小结

本文对社会资本分为三个维度,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论分析,体现出社会资本的结构性,事实上企业社会资本三维度的边界很模糊,是很难划分的,彼此之间存在相关性。tasi和Ghoshal(1998)通过组织内网络的一些经验数据初步验证了三者的关系,研究表明结构性与认知性社会资本对关系性社会资本都具有较强的影响,而结构性社会资本对认知性社会资本只有弱影响。郭毅(2003)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组织内结构性、关系性与认知性社会资本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这个体系镶嵌于组织内部人际网络中,在组织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资源和信息的交换与组合,形成并强化共享语言和共同目标,从而促进协作。笔者认为,既然三种维度的社会资本在人际网络中实现了互动,那么三维度社会资本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而不是单向影响,企业管理控制要着力实现企业三种维度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管理控制对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层次。一是三个维度的内部作用。主要表现为挖掘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结构洞,增强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互动性,提升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层次性。二是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整体作用,促进三维度社会资本的系统互动。管理控制在各维度内部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资本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促进三维度企业社会资本互动,以提高企业社会资本的质量水准。具体操作程序:以生态控制理论为导向,实现结构性、关系性与认知性三维度社会资本彼此互动,形成一个畅通的闭合环路。

(二)启示

结合上述分析,对我国企业管理控制的研究至少有两点:一是企业拥有高质量的社会资本,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管理控制的难度,相反会更利于企业管理控制的执行,可以说企业社会资本在企业管理控制中扮演着两个角色:一方面为企业高质量的管理控制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另一方面又是企业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控制手段。二是我国引入西方管理控制时要充分考虑深厚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一特征,对于始终重视关系的国家,过分注重利用硬规则的控制,效果令人质疑,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要逐步培育以软规则控制为主,同时辅之硬规则控制的理念,企业管理控制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郭毅,朱熹.国外社会资本与管理学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7):2-7.

[2]王询.人际关系模式与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J].经济研究,1994(8):77-81.

[3]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4-217.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5

 

关键词:成本控制 公路建设项目 全过程控制

1.引言

 

公路建设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成本控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各个项目参与方之间职责关系问题、勘测设计问题、偷工减料问题、新技术和新材料带来的问题、项目资源的配置问题、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地质条件问题、材料供应问题、合同管理问题、项目融资问题、工期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成本超支。

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涉及到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是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项目的盈亏与成本控制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抓好成本控制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良好的成本控制对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意义重大。

 

2.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成本控制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广义的成本控制,一是狭义的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是从企业利润长期稳定增长出发,对成本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控制。它不仅是在既定的经营条件下,通过对实际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达到成本目标,而且在成本形成前的设计开发阶段、预测计划阶段就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狭义的成本控制是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等环节相配合,形成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控制职能在成本管理中处于特殊地位,它体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并且是实现目标最直接的手段。成本控制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之中,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都围绕着成本控制进行。因此,从广义来看,成本的预测、计划带有事前成本控制性质,成本分析和考核带有事后控制性质,这样,广义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即成本预侧、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

2.1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公路公司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是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标准成本制度通常分三步骤进行:首先是标准成本的制定。公路公司一般以同行业先进水平或历史成本的平均值为依据,结合自身营运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不正常因素,并考虑未来变动趋势等来制定标准成本;其次是对差异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对核算后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差异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落实到责任单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

2.2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根据成本形态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相关时期内用于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源于管理人员对成本实施管理时,销售增加的同时,利润却较少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分析。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它是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把其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变动成本法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规划和控制开辟了新途径,体现了许多优越性,但并非十全十美。

2.3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该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作业消耗了资源、产出消耗了作业,因此,资源应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而形成作业成本,作业成本应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产出,即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采用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提高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具有传统成本核算不具备的两大特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概念,将传统的单数量分配基准改为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分配基准,增强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它强调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将成本控制视野延伸到市场需求和设计阶段,注重优化作业链和增加顾客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层次。 

2.4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企业根据产品质量、性能和用户所能接受的价格及企业所能接受的目标利润确定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根据目标成本对成本活动进行控制,使实际成本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并不断降低成本。目标成本法是以设计阶段为中心,结合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综合降低成本为目的而实行的成本管理方法。 

2.5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是按照项目的经济责任制要求,在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各责任层次分解项目全面的预算内容,称为责任成本。责任成本划清了项目成本的各种经济责任,对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记录、定期做出业绩报告,是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责任成本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他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责任中心按其控制区域和责任范围的大小,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在项目组织里,项目管理部、工程队、班组都是一个成本中心,项目经济部中的有关部门,如财务、技术、材料等也是一个成本(费用)中心。根据责任中心的划分,确定不同层次的“责任预算”,从而确定其责任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责任成本法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控制技术,它的主权思想是分权管理、系统论、控制论与运筹学和数理经济的有机结合。它以人为本,以效益为目的,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作业单元消耗资源为对象,并拓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数位管理理念,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倍增效应,从而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2.6偏差控制法 

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偏差控制法,是在制定出计划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成本方法找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和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变化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利偏差而实现目标成本的一种方法。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进行成本控制的偏差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实际偏差,即项目的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二是计划偏差,即项目的计划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三是目标偏差,即项目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6

abstract:thispapermainlystudiesthecompositionandsignificanceofSDnnetworkandSDncontroller.andthecasesofipnetworkflowoptimizationareusedtoillustratetheadvantagesofSDnnetwork.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networkandSDnnetwork,thispaperexpoundsthestructureofSDnnetwork,thenewprotocolandtherole.thispaperanalyzestheadvantagesofSDnnetworkandthe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thebackbonenetworkinipnetworkistakenastheexampletoexpoundthesignificanceofSDnnetworktothewholenetwork.

关键词:SDn网络架构;南北协议;SDn控制器;pCe+流量调优;agileController-wan软件

Keywords:SDnnetworkarchitecture;north-southagreement;SDncontroller;pCe+trafficoptimization;agileController-wansoftware

中图分类号:tp39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085-03

0引言

在移动网络日趋复杂,移动技术更新日益加速的时代,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对运营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促使运营商对自身网络为适应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诉求。为解决网络快速创新慢,管理滞后,设备庞大,技术发展缓慢的问题,从网络的重构开始,利用SDn网络新的思维方式,使用原有传统网络的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相分离的原则,采用SDn网络架构,对设备进行改造,从而加快技术创新,业务部署,打造一个开放智能高效的移动网络。

1产生背景

移动网络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又数ip网络应用最为广泛,在ip协议诞生之初,ip协议仅为internet服务。随着ip技术的发展,逐步用来承载语音、Vpn等业务。随着承载业务的多样化,业务规模也逐渐向着泛在化和超宽带化发展演进。传统的ip网络将向下一代ip网络(nGi)过渡。同时ip业务商业运营模式也将发生改变。这就造成了移动网络运营商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管理运维复杂;网络创新困难;设备日益臃肿等,这时nFV/SDn技术应运而生。网络功能虚拟化nFV(networkFunctionVirtvalization),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传统电信设备的软件与硬件解耦,基于通用计算,存储,网络设备实现电信网络功能,提升管理和维护效率,增强系统灵活性。SDn(SoftwareDefinefnetwork)即软件定义网络。2000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cleanslate研究组提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遵循4个原则:①控制和转发分离原则;②集中化控制原则;③网络业务可编程;④开放的接口。SDn的本质是网络软件化,提升网络可编程能力,是一次网络架构的重构,而不是一种新特性、新功能。SDn将比原来网络架构更好、更快、更简单的实现各种功能特性。现在的ip网络管理多且复杂,命令行多,真正痛点是业务部署慢,对网络集中控制,把控制面集中到一个软件(SDn控制器)进行控制,于是很多事情就解决了。如图1所示。

2SDn架构模型

随着onF(opennetworkFoundation)组织、nFV产业联盟的推动以及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的积极投入,SDn模型也逐渐达成了共识。如图2所示。

协同应用层:主要是与控制器通信的软件应用程序。用于网络服务的扩展。完成用户意图的各种上层应用程序,此类应用程序(app)称为协同层应用程序,典型的协同层应用包括oSS、openstack等。oSS负责整网的业招同,而openstack则在数据中心负责网络,计算,存储的协同。openStack是目前最活跃的一个开源云计算管理平台,提供了网络即服务的功能。协同应用层和控制层之间定义为北向接口(nBi,northboundintterface)。其中网络配置协议(netconf)是南北向都应用的协议。北向接口位于控制层与应用层之间,将控制器提供的网络能力和信息进行抽象并开放给应用层使用。它决定SDn发展方向与价值,意义重大。

北向接口主要包含几种接口:ReSt和ReStful服务。ReSt(RepresentationalStatetransfer)是一种基于软件架构风格的www.基于ReSt架构的服务成为ReStful服务。Restful接口,用于网络管理,端口管理,业务管理。netConf和ReStful同时也是东西向的协议。openstackplug-in接口用于网络管理,防火墙管理,路由器管理。

netConf接口:用于管理SnC.路由器和交换机设备;基于XmL的网络配置和管理协议。

netStream也是北向接口,它是一种基于通过对网络中的通信流量和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的网络流量信息的统计技术。主要应用于基于时间或流量的计费和对账,网络规划和分析,网络监控,应用监控和分析,用户监控和分析。

控制层:控制层是系统的控制中心,负责网络内部交换路径和边界业务路由的生成,并负责处理网络状态变化事件。它的实现实体就是SDn控制器,也是SDn网络架构下最核心的部件。还有一些其它的协同层应用程序如安全app,网络业务app客户端等。其核心功能是实现网络内部交换路径计算和边界业务路由计算。包括一个逻辑上集中的SDn控制器,能很好的完成网络资源调度和控制。协同应用层与转发层之间的接口定义为南向接口(SBi,Southboundinterface)。南向网络控制技术需要对整个网络中的设备层进行管控与调度,包括链路发现拓扑管理策略制定表下发。也需要通过明确定义的应用层接口要求,并通过标准协议进行综合管理和网络设备的监控。南向接口主要包含的几种CLi接口:用于管理防火墙;mRoSi接口:用于与U2000对接;Snmp接口:用于管理路由器设备;SFtp接口:用于从U2000获取性能数据。如图3所示。

基础层架构层或转发层:包括物理网络设备,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提供可编程,高速硬件和软件。

在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是分离的,转发层主要由转发器和连接转发器的线路构成基础转发网络,这一层负责执行用户数据的转发,其转发过程中需要转发表项则是由控制层生成的,而不是转发器。转发表项可以是2层转发表项或者3层转发表项。转发层一个方面上报网络资源信息和状态,另外一个方面接收控制层下发的转发信息。

在SDn中的定位处于基础架构层与控制层之间定义为openFlow协议,是构建SDn网络的基本要素。是非常著名的南向接口协议。它是用来作为openFlow控制器和转发器之间的通信协议。openFlow是平面接口或基于标准的协议。定义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之间的平台和数据平面设备,如物理和虚拟交换机以及路由器。包括openFlowpCepSnmpoVSDB等协议。

南向接口中网络配置协议(netConF)定义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的网络配置和管理协议。netConF提供了按照操作和删除网络设备的机制;用来远程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的网管协议。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操作以及RpC调用来对网络设备进行管理。使用SSH传输协议。

南向接口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是广泛用于tCp/ip网络的网络管理标准协议,用来收集,管理,修改设备信息。作为tCp/ip协议族的一部分,Snmp消息被封装为UDp报文在internet中传输。作用是网管站(nmS),(agent)和被管理设备。

东西向接口包括Restful接口和SFtp接口Restful接口:netmatrix提供网络资源接口,utraffic通过此接口向netmatrix获取网络资源数据。utraffic提供实时流量接口,netmatrix通过此接口向utraffic获取实时流量信息,用于显示实时流量情况和流量趋势。

SFDp接口是netmatrix通过此接口获取utraffic采集的历史流量数据

3SDn网络及SDn控制器

在SDn网络架构下,由于整个网络归属由SDn控制器控制,那么对SDn控制器的可靠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①传统网络和SDn网络可靠性的对比如图4所示。

②SDn控制器的可靠性问题主要涉及有4个方面如图5所示。

③SDn控制器架构性能需求。

第一时间指标及网络收敛时间性能分析:要求在部署控制器情况,网络的收敛时间和传统网络情况下的故障收敛时间相当。

第二空间指标:及实现技术DC内要求支持百万级以上oVS(openvSwitch)能力;DCi/meteo/CoRe,每台控制器管控2000台设备;ipRan接入场景,每台控制器管控20000台设备。

④SDn网络价值。

第一快速网络创新SDn的可编程和开放性,使得我们可以快速开发新的网络业务,加速业务创新。第二SDn网络架构简化了网络,消除了很多ietF的协议。协议的祛除,意味着学习成本的下降,运维成本的下降,部署业务速度的提升。第三网络设备通用化。第四业务自动化:自行完成网络业务的部署,提供网络自动化能力。第五网络路径调优和流量调优:当采用SDn网络架构,SDn控制器可以根据网络流量状态智能调整网络路径,达到提升网络吞吐的目的。第六SDn是对电信网络的一次重构,在SDn时代的网络大部分业务需求,能够像it应用一样快速的进行调整,快速部署新业务。

4SDn的主要应用场景

①主要有基于SDn/nFV的以数据中心(DC)的网络的应用。

②随着企业业务的逐步云化,资源集中管理、网络可灵活调整、高速、低时延的专用的面向数据中心互联的承载网络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SDn使能DCi(数据中心二层互联)可以满足这个的需求。

③不断高速增长的互联网流量促使电信行业不断探索降低骨干网络的成本。

以mpLS骨干网络调优应用SDn组网为例,说明SDn如何进行网络调优的过程。组网架构如图6所示。

包含了wan(ipCoRe)解决方案,DCi解决方案,CloudVpn解决方案pCe+流量调优解决方案组成。

其中,agileController-wan是核心部件,主要面向wan(ipCoRe)场景DCi场景和CloudVpn场景,实现wan领域的快速发放,域内流量调优,简化现代网络,降低既有网络运营成本。

agileController-wan通过提供业务随需、网络随调、电信级可靠性、可视化、开放创新,解决运营商业务部署慢,网络利用率低,维护复杂等问题。

pCe+流量调优pCe(pathComputationelement)是一种基于mpLSte的集中算路模式,解决了传统mpLSte独立算路的限制。由隧道的ingress节点pCC(pathComputionClient)向pCeServer请求路径计算,pCeServer返回算路结果后,pCC触发RSVp-te协议建立LSp。

主要包括:①pCC(转发器)负责te隧道创建、带宽标签资源预留,是te隧道的所有者及管理者。

②pCeServer(控制器)是算路中心,通过iGp-te收集网络资源信息(teDB-trafficengineeringDatabase)信息,并负责集中算路。

③pCe+是基于pCe技术的演进,和pCe的主要区别是:pCe(也称为passiveStatelesspCe):转发器上报LSp信息但是不托管(Delegation),即控制器不会主动下发信息给转发器。同时控制器仅能收到teDB信息,收不到网络的业务相关信息(LSp-DB-LabelSwitchedpathDatabase),无权以全局最优为目标对不同pCC的路径做主动调优。

④pCe+(也称为activeStatefulpCe):转发器授权控制器管理托管的LSp,同时控制器基于pCep协议收集LSp-DB信息,并基于LSp-DB进行网络优化计算,从而以全局最优为目标进行主动调优。

⑤pCep(pathComputationelementCommunicationprotocol)协议是pCC和pCeServer之间的通信协议,用来收集整网RSVp-teLSp信息,并基于此提供集中算路服务。peCp仅提供了pCe南向接口的俗级ㄒ澹但不包含pCe计算的方法,pCe+拥有自己的集中网络优化算法,支持基于CoSt、带宽、时延等SLa进行路径计算。

⑥pCeforSR-te:除了RSVp-te之外,pCep也支持收集SR-teLSp信息,为SR-teLSp进行调优。

⑦包括北向协议ReStConF、Syslogclient、aaa、SFtp、client、Snmpagent。南向协议SnmpclientnetConF、SFtpServer、trapServer、pCep、BGp、BGp-LS/Gp。目前最多开发就是南北向协议是openflow和openstack两大协议平台,各项技术处于逐步完善阶段。

以上综述,从以SDn组网的agileController-wan软件的应用,说明了加快了运营商业务部署业务,减少了工作量,无需要多部门和厂商配合。提高网络效率,快速反应应对网络流量进行全局调整,而且对调优结果能及时感知。使网络维护操作简单,且定位时间短,实现了网络的重构。

5结束语

从阐明SDn网络架构组成,再到ip网络应用SDn组网,详述了SDn网络对现有网络的重新架构产生的重大意义。综述解决了移动网络适应时展,对网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采取了通信领域最新产生的新协议,新标准。从而逐步完善对现有网络的改造。打造一个全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移动网络。

参考文献:

[1]杨.基于多拓扑路由的ip网络流量工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成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88-02

一、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会计的含义

人力资源,广义上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力的总和。人是有价值的组织的资本。人能为组织提供现在和未来的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对于企事业单位具有经济价值。作为组织资源的人其价值是其管理方式的函数。人的价值除了来自其自身的技能、受教育程度、才智外,还受管理方式的影响,有效的管量能带来资源的增值。而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特种会计。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进行计量和报告的活动”。中国会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有不少定义,如“人力资源会计是以金额数字作为反映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体系一个新兴的分支”,这个定义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仅局限于对人的成本和价值中可用货币单位计量的部分,对于人力资源的非货币性价值,如人力资源的教育程度、经验、知识水平等则未包括在内,这样,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模式――非货币价值模式也就难以找到理论支持了。笔者认为,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于1973年所下的定义更适合:“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这一概念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核算方法和核算目标等内容均包容其中,比较全面。

二、人力资源会计成本分析

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原始成本与重置成本[1]。这两项成本基本上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全部内涵。人力资源原始成本,是指组织为了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通常包括组织在人员招募、选拔、录用、安置、培训、考核、开发等活动必需付出的经费和人力[2]。在人才资源管理成本核算中,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而在这两项基本成本的分析核算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以下成本概念。

1.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计算和记账的支出、损失、补偿。例如,招聘广告费;培训费;缺勤、旷工、死亡赔偿费及抚恤费等等。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记入财务账目的、通常以时间消耗,因生产或服务损失导致的加班工时及费用支出等等。

2.人力资源管理可控制成本与不可控制成本。可控制成本是指通过周密的人才资源管理计划和行为,可以调节和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支出。例如,可通过控制招募范围,控制人员招募和选拔活动的支出;通过严格挑选培训方案,可以控制人力资源培训活动支出等等。不可控制成本是指由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是很难或无法选择、把握和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支出。例如,由于人力市场供需因素造成人力招聘困难,导致人员招募成本上升。可控制成本与不可控制成本都是相对的。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力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取决于人力资源决策及管理行为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实际成本是指为获得、开发和重置人力资源所实际支出的全部成本。标准成本则是指组织根据对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及有关外部环境的因素的估价而确定的对某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项目的投入标准。确定这种投入标准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具有积极意义,但前提是,这种投入标准必须是比较合理而客观的。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发现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积极意义

1.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决策提供经济核算信息。通过积累、分析、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历史成本信息,增强人才资源管理活动的科学性、目的性和预见性。

2.在控制人才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支出的同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本效益。通过确定公平客观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减少及到消除不必要的经费、人力和时间支出;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支出的比较,及时发现和纠正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失误和不当。

3.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组织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传统的成本部门,即只对本部门要限以下发生的成本费用负责的部门,转化为现代的利润部门,即同时考核成本和效益的部门,以适应现代组织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要求,切实人力资源活动的价值与组织的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结合起来。

四、如何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1.确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顶目,建立成本核算账目。各个组织可以根据实际人才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确定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项目,然后将这些项目分类排列,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账目。前面说过,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由人力资源原始和重置成本两大部分构成。下面,我们引用两个模型来说明一般组织可列入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的主要项目。(1)人力资源原始成本核算的主要项目。(2)人力资源重置成本核算的主要项目。

2.确定具体项目的核算办法。组织可以根据需要和习惯来规定本组织的人才资源管理成本核算办法。包括核算单位、核算形式和计算方法等。现就上述模型所列项目的核算举例说明。(1)人员招募与人员选择的成本应按实际录用人数分摊。例如,某组织为招聘1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招募和选拔活动,共有100名应聘求职者,在招募和选拔过程中支出的广告、接待、资料、面试以及测试等各种费用共10000元。核算应按10人计算、折合为每人体1000元,因为这1万元成本是为招聘10人而非100人所付出的。(2)在某些直接成本项目中也包括间接成本。例如,在录用安置项目上,不仅包括为员工报到上岗所直接付出的培训经费,而且还包括各种有关的行政费用以及管理人员为员工上岗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而付出的时间等。在核算时,这些间接成本需折算合并入账。一般说来,对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参与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的时间成本,应按其涉足具体工作的时间,根据其工资标准折合为具体金额。(3)某些成本项目部分交叉。例如,职业生涯管理成本与教育培训成本会有部分交叉。在核算时,要注意鉴别成本交叉部分,避免重复核算。

3.制定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成本。(1)制定标准成本的依据为:对本组织管理历史成本,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费用及时间支出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关的外部因素的估计预测。(2)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项目分类一致,标准成本一般也分为人才资源获得标准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标准成本和人力资源重置成本三类。(3)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成本不仅力求客观、合理,而且在具体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计划和方案之前,应让负责这些活动、计划和方案的管理人员了解具体的标准成本,以便其在一定范围内确定行动方案。(4)审核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成本支出。审核和评估的目的在于确定人力资源实际支出的合理性。审核的资料包括成本账目、核算结果、原始记录和凭证。账目和核算结果表明实际成本支出情况。原始记录和凭证能具体证明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主要包括:人事变动记录,如人员进出流动记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记录,如人员招聘计划;员工工作绩效评价方案;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支出凭证,如收据、发票等等。进行实际支出评估的主要依据是既定的标准成本。通过将实际支出与标准成本进行分类比较。可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对实际成本支出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并确定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益的行动方案。由人力资源微观管理行为失误或不当所导致申诉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成本支出更重要是要提高管理效益[3],因此,在整个核算过程中,就高度重视由管理行为失误或不当所造成的成本支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这种支出。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不当所造成的成本,是指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行为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乃至工作绩效产生负作用而导致的人力资源浪费或管理成本支出。

总之,人力资源微观管理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是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它也是一种相当复杂和困难的活动,本篇所作的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博迪.人力资源会计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张,周革利.人力资源开发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2,(10).

[3]孙书勤.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初探[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theCostofmanagementofHumanResourcesaccounting

XUChang-pua,XUChang-Jub,ZHanGJian-pingb,YanGJin-caib

(taiheHospital,HubeimedicalUniversity,a.HumanResourcesDepartment;b.FinanceDepartment,Shiyan442000,China)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8

关键词:相互协调;合理编排;控制水平

施工进度进行控制,是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完成,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实际上,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进度管理已经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期控制,而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列性管理活动,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是当前众多施工企业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形势下,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需要综合考虑施工成本、劳动消耗、工程实物、资源供应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1施工进度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问题

施工进度计划是整个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依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保证施工进度控制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必须注意工作排序和各单项工作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资源,避免工作安排在某一短暂时间内过于集中,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此外,尤其要避免出现漏项过多现象,要尽量全盘考虑使施工计划编制遍及整个工程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以免造成施工过程中产生过多编外工作、突发性工作,从而对施工产生冲击影响施工计划的正常实行,如排遣污、排废、道路交通、场地平整等辅工程的计划与实施。在部分企业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还普遍存在控制目标不科学现象,在一开始就没能按照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编制,如施工前准备阶段缺乏控制耗用过多时间,不顾项目大小、工艺条件、地质气候、装备情况等盲目确定工期,最后使得工期计划存在先天性缺陷难以实现,造成一系列施工问题。

2.2资源配备计划未能与施工进度计划相协调

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实际上是取决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动力资源、设备资源、材料供应、机械配置、环境条件、施工方法等等。施工进度计划应当同资源醒备计划一同出台,协调编排,以使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在资源配置上有保证,缺乏资源配置基础的施工计划只能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实施。但我国目前很多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通常将施工进度计划和资源配置计划分割开来,先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再根据经验积累进行资源配置,最终导致施工过程中资源配置难以满足施工进度计划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

2.3施工进度计划执行不力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还存在着施工进度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不少企业施工在施工进程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实施完全不一致,计划同实施脱节,完全失去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意义,计划是计划,工作是工作,最终使施工过程完全放任自流无序运行,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一片混乱,导致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目标无法完成,工期拖延现象十分严重。

2.4施工进度计划调整能力欠佳

施工进度计划在编制完成之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对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造成冲击,如计划编制缺陷、施工过程环境变化、现场情况调整、资源供应影响等等,此时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实际上施工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计划的过程,真正一成不变顺利完成的施工进度计划是很难制定的。但当前我国不少施工企业所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调整适应能力欠佳,要么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变得死板机械,要么调整后也无法附合工程实际情况需要反而使工期管理更为混乱,导致施工进度失控。

3施工进度管理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3.1注意施工进度计划的合理编排

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需要合理的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安排进行协调搭配,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要在系统有机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使施工进度计划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既要注意计划的编制,又要注意计划的动态调整,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以使施工进度计划能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文明施工,有利于合理的缩短工程建设周期,避免将盲目、机械、不完整的施工进度计划应用于施工中。

3.2提高项目组施工进度控制水平

项目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效能,首先应当从项目组成员素质出发,提高项目组工作人员素质。由于施工进度控制是一项复杂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冲突,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有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项目经理进行领导,充分考虑项目经理的领导能力、技术能力、人脉关系等。整个项目组,应当包括多个下设部门,如计划部、合同部、财务部、供应部、合同部等,提升项目组成员的能动性加强协调工作能力,避免出现内部摩擦。目前,采用工程网络计划的方法,对于实现施工进度控制科学化有着较好的意义,可以作为项目组的一种管理手段,提升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能力,有效促进施工进度计划的完成。

3.3注意施工进度计划交底工作

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并不只是项目组的事情,而需要整个项目全体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注意计划的交底工作。在施工进度计划实施前,可根据涉及范围召开全体动员大会和各级生产会议以落实责任,要求高层管理人员熟知计划并创造好良好的实施环境,要求生产管理人员熟悉计划并安排好人力、机械供应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周计划、日计划体系,进一步加强施工人员施工进度计划控制的责任感,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明确并完成计划任务。

4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项目建设工期,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充分把握研究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针对施工进度控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主动积极的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通过各专业、各环节的共同努力,编制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建立科学的控制体系,才能确保工程进度达到合同要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永杰.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5)

2王晓青.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特征及控制原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2(12)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9

关键词:法律风险基础理论法律风险源法律风险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abstract:thelegalrisktheorysystemisthelegalriskguardsagainstcontrolsthesystemconstructiontherationale,thelegalriskguardsagainstcontrolsthesystemconstructionisthistheorysystemapplication,isthetheorysystemsystemsengineering.thearticlefocusesinthelegalrisktheorythebasicconceptformation,theconceptconnotationandthereciprocity,searchedinthelegalprincipletheoryoflawandtheenterpriseservicetwostratificationplaneshasanalyzedthelegalriskessence,fromthisandformedasetaboutthelegalriskbasicconceptandthelegalriskresearchmethodology.inthisfoundation,inquiredintothelegalriskguardsagainstcontrolsthesystemconstructionthementality,thesystemconstruction,repliedexplicitlyhowthesystemdoesconstructwiththeserviceunion,theriskshouldtomeasureattribute,type,formulationprincipleaswellassystemquestionsandsoondevelopmentform,finallyhasformedasetofcoverenterpriseprimaryservicedomain,thesameenterprisevariousdepartmentsserviceclosecorrelation,theeasyservicertounderstand,theoperation,theexecutionstandardization,theinstitutionlegalriskguardsagainstcontrolsthesystem.

Keywords:thelegalriskbasictheoryLawrisksourceLawriskLawriskguardsagainstcontrolsthesystem

2005年的中航油事件仿佛一记春雷震撼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南方网用略带感慨的文字写到:中国企业就像一个既没有受过正式训练又没有足够装备的新兵,试图击退一大群入侵的法律风险敌军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与准备充分的外国竞争者相比,中国企业会遇到更多的法律风险问题。[1]其后,国资委专门组织召开了“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论坛”,就法律风险的本质以及防控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高度重视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增强依法经营的能力和水平。2006年6月,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系统介绍了风险管理的涵义、基本流程以及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文化等,[2]是早期关于风险管理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重要文献。2006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了《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纲要》,成为集团公司关于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法律风险一时成为热议之题,乃至甚嚣尘上。

然而,由于认识深度、观察向度以及历史条件等多种因素,关于法律风险的概念、防控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企业实际结合,却始终无统一之认识。2007年9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法律部、内部控制部组织多家地区企业法律人员及内控人员,并聘请多家中介结构,[3]在吸收以往工作经验、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讨论、多次调研与修正,终于编写完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手册》,并于2008年四月正式。笔者有幸参与其中。本文基本概念的表述沿用的是集体讨论的成果,但本文是笔者以自己的思考对法律风险基础理论的阐释,大致是注释法学的进路,仅为个人观点,文责自由笔者承担,特此说明。

1.第一部分,法律风险概念体系及方法论

1.1法律风险概念的形成。

1.1.1早期法律风险的有关理论及其简要评述。在早期有关法律风险的理论中,关于法律风险的概念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责任说、责任损害说和不利后果说。

责任说认为: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及有关各方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实际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以企业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4]将法律风险限定为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概括了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实施侵权、违约或违反公法上义务所承担的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律风险的实质;但此种观点有其局限,它无法解决因行为不当导致自身权利丧失、应取得权利而未取得权利以及遭受不特定主体侵权的问题。

责任损害说认为:法律风险是基于企业权利义务失控或受外部环境影响招致法律责任、产生实际损失的现实可能性。[5]责任损害说将法律风险界定为法律责任以及产生的实际损失,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责任说的局限,但对于企业权利义务失控的类型以及实际损失的法律本质未予明确。

不利后果说认为:法律风险是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即法律权利和义务落实于主体生活的过程中,由于行为人作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导致的,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6]不利后果说用相对抽象的修辞——法律不利后果对法律风险进行了概括,克服了责任说的局限,但仍然未就“不规范具体法律行为”的类型以及“法律不利后果”的本质予以揭示。

其后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纲要》中(以下称《纲要》),将法律风险描述为:基于法律环境产生的与企业权利义务有关的商业风险。[7]基于法律环境以及与权利义务相关揭示了法律风险产生的深层本质,商业风险则是以利益视角观察得出的结论,表明了法律风险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它是在通观早期法律风险各类观点基础上得出的在当时条件下相对科学的结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下属的部分地区企业依据前述理论,按照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防范、风险处理的逻辑结构,形成了早期有关法律风险防控的框架体系,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1.1.2早期概念的特征及未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发现早期法律风险概念的特征为:其一,逻辑结构为前后的因果关系:其二,原因部分与权利、义务紧密相关,结果部分总是与“法律责任”、“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实际损失”——这些法律消极后果同一。那么究竟作为原因部分即那些与权利义务相关的行为的实质是什么,其产生的消极后果又是什么,相互关系如何,从法律层面看其本质又是什么,就法律风险的实质而言是不利后果的可能还是可能的不利后果?这是一组亟需解决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另外,由于没有严密统一的概念体系,在前期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中,始终存在工作范畴不明确、对风险识别及叙述标准不统一以及过分依赖经验的问题。所以,建立一套概念缜密、逻辑严整、表述清晰、界定科学的有关法律风险的概念体系实为必要。

1.2法律风险的概念体系。

1.2.1法律风险的实质及构成。法的一般理论认为,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8]基于法的规定,主体的特定行为必然引起自身权利义务状态的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也一定存在那些能够引起企业权利、义务状态发生变化的行为;这些抽象法理层面权利义务状态的变化又必然表现为企业利益的变化,而利益的变化恰恰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关注的焦点所在。所以,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也一定是那些引起权利义务状态发生变化的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引起权利义务状态变化也既产生、变更和消灭法律关系;[9]而引起法律关系变动就是法律事实——即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10]对于企业而言,此类属于法律事实的行为应当为法律行为,即依照主体意志变动法律关系的客观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法律行为是德国民法上的基本概念,乃是指“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此种效果之所以得依法产生,皆因行为人希冀其发生。法律行为之本质,在于旨在引起法律效果之意思的实现,在于法律制度以承认该意思的方式而于法律世界中实现行为人欲然的法律判断”,简言之法律行为即是旨在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11]不过,德国民法上法律行为的概念仅限于私法范畴,而企业法律风险所关注的涉及方方面面,依照此种分析问题的进路,将此扩及到各个法律领域,借助国内研究成果,我们将法律行为界定为: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12]

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出于一个基本假设:企业只能控制自身的行为,并因此承受相应的法律后果,故而一切有关权利义务的行为的着眼点也只能是自己。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对于来自外部的侵权行为,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不特定的主体的意志,从形式上看存在逻辑解释瑕疵。其实未必:对于他方的侵权行为,企业则因此产生相应的请求权,只有依法行使请求权才可能保护自身权利,而依法行使请求权恰恰取决于主体自身意志。

研究发现,引起企业权利义务状态发生变化的法律行为包括:不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当,未依法取得、行使、保护权利以及缺乏法律技巧的行为等。这些行为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权益被侵害或丧失、增加义务或负担等。无论前述哪种法律后果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来看,均表现为损失,既可以是直接的财产性损失,也可能表现为信赖利益的损失,还可能表现为无形性损失——如企业声誉受损等。将原因部分定义法律风险源,后果部分定义法律风险,于是产生了两个基本概念:

法律风险源是指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未依法取得、行使、保护权利以及缺乏法律技巧的行为等法律事实。[13]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权益被侵害或丧失、增加义务或负担等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在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两个下位概念: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是指法律风险源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法律风险源诱发因素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导致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的原因。

之所以创设这个两个下位概念,是出于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实践的需要:其一,由于法律风险源的界定是一种抽象的法理描述,而法律风险防控的实践牵涉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结果必然造成理解上障碍,从而失去基础理论应有的指导功能。故而以具体行为表现的形式直观描述,更有利于理解;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法律风险源高度抽象的描述抹杀了实际工作中本质上属于一类法律行为,但形式却各有不同诸多行为之间的差异性,并且与这些具有差异的具体行为相对应的各类措施也有所不同;[14]其二,法律风险源固然从本质上揭示了此类行为的法律特征,但这些行为已经是一种事实状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更需关注的是造成此类行为发生或产生的原因。[15]而探究这些原因并通过各种方式有效的防止、遏制、消除这些原因发生的可能性,才毋宁是管理上最本质的需要,也是法律风险防控实践的关键所在。

运用上述四个相互关联的一组概念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的法律风险,称之为法律风险源分析,它包括法律风险源、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法律风险源诱发因素、法律风险四项内容。

以企业作为主体之权利义务状态的变化为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以法律行为作为联系法律权利义务与企业管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相应后果的介质,运用实证分析与逻辑推理结合的方式,在借鉴早期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法律风险源、法律风险两个核心概念以及由法律风险源衍生的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法律风险诱发因素两个重要概念,藉此回答了有关法律风险防控实践的范畴、标准、基础理论等关键问题,四者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概念清晰、逻辑缜密的法律风险概念体系,并由此产生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式——这便是我们有关法律风险的方法论。

1.2.2概念的涵义及相互关系。法律风险源描述的是一组法律事实,[16]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就主体义务的履行而言,第二类是就主体权利运行而言,第三类是就法律技巧而言:

所谓不履行义务是指主体对其义务不予履行,不适当履行义务是指主体履行义务不符合法律规定或约定,此以合同领域表现最为显著。合同上的适当履行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及其质量、数量,有适当的主体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以适当的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其要求履行主体适当、履行标的适当、履行期限适当、履行方式适当等,[17]违反其则构成合同履行的不适当。

所谓未依法是指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因为权利本身就是法律规定的产物。

所谓取得、行使、保护权利是指权利取得的缘由方式、行使方式及边界和权利保护的方式,而一切缘由、方式、边界的基础判断标准均为法律规定。须说明的是,在权利保护中,基于侵权行为而生之请求权的行使,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权利的行使,在修辞上与权利行使发生竞合,但实质上请求权之行使乃基础权利遭致侵害为回复其原初状态从而保护基础权利而生[18]的衍生性权利,亦称第二性权利,故而与基础权利相区分将之纳入权利保护的范畴实值必要;所谓充分,是指除了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行使保护权利外,取得、行使以及保护权利的方式(成本)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利益)为法律规定之极限并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显然这里有明显的主体价值判断的立场。

所谓缺乏法律技巧并无精确的概念,但其实质是行为的实施并非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依据法律知识实施该行为后,在应然层面必然更有利于维护企业利益然而却未予实施的事实。比如合同中可以约定担保而未约定,在诉讼种可以采取诉讼保全而未采取等。

法律风险描述的是可能承担的三类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所谓法律责任是指由特定法律事实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因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其类型大致有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般的责任理论中,除了此三类外,还有违宪责任,[19]就法律风险语境而言,企业几无可能成为违宪责任的承担主体。法律责任与不履行或不适当类型义务对应;权益被侵害或丧失是指遭致他方侵权或主体自身权利灭失,与未依法充分行使、保护权利对应;增加义务或负担是指法定义务的增加或非义务性负担增加,前者与未依法充分取得权利对应,后者与缺乏法律技巧对应。

另须说明的是概念中可能的具体涵义,就承担法律不利后果而言,此可能性有两个层面涵义:其一是作为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的那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此为一般风险管理理论中发生概率的问题;其二,由于法律风险源与法律风险之间是一种法理应然层面的逻辑因果关系,违反义务必然导致责任,但就实然而言并非如此,比如企业违约在合同相对人不追究的情形下并不会承担违约责任。

关于将法律风险界定为“可能承担的不利后果”而非“不利后果的可能”需要说明:一般的风险理论将风险定义为未来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20]藉此有人认为风险就是一种可能性。笔者认为法律风险关注的根本点在于企业权利义务状态变化给企业利益带来的变化,本质上关注的是不利后果带来的利益减损,而非不利后果发生可能性。当然,可能性是关注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点,从本质上说可能性是风险的属性之一,但不能说风险就是可能性,否则会产生风险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也不符合认识规律。原因在于:在风险评价理论中,用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度来判断风险大小,[21]这个两分法本身隐含着风险是可能性后果的逻辑——风险发生概率本身则表明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影响表征了发生后果的影响度,两者运算的结果就是风险的大小,而最终关注的恰恰是风险的大小,可能性只是判断大小的一个因素。

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即是指那些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由各个业务人员实施的代表企业的具体工作行为,这些行为在本质上是能发生法律效果——抽象意义上的法律行为。法律风险源与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同一法律本质不同层面观察的结果。如未按约定履行合同或未适当履行合同即是抽象层面,而未按约定的时间、金额支付价款以及逾期交付、提取标的物等则是此抽象法律风险源的具体表现,它就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实际行为。查找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以法律规定为依据,以业务活动为观察对象,结合已发案件成因分析,梳理各类业务种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法律风险源诱发因素是指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导致法律风险源的具体原因,逻辑上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查找,但关注的重点首先应在现有工作模式、制度及各业务部门配合度等客观因素诸方面,只有在特定情形主观才是主要因素。

注:其中a与B是经验意义上的因果关系,a是B的必要条件;B与B1、B2等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B包含B1、B2等;B与C在应然层面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B是C的充分条件。

1.3风险评价及其标准。

1.3.1一般风险理论的评价方法。对风险的分析和评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是风险发生的影响。

分析的步骤为:根据资料分析和沟通的结果分别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的影响开展定性或定量分析;按照风险评估标准的使用方法选择风险评估标准;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和定性/定量分析的结论,对该风险源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进行评分;所有风险的可能性分值和影响分值的乘积,就是该风险的得分。必要时需要界定不同风险源占该风险的权重,最后得出该风险的分值。

对数值大小的运算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定性与定量。一般来说定性用于风险不适于量化、定量分析需要的数据无法充分、可靠获取、数据分析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情形,一般有专家访谈小组讨论等;定量则用于所需数据能够准确、充分的获取,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完成。[22]

1.3.2关于法律风险评价标准的修正及补充。法律风险中所谓的风险等级,实际上是风险源具体表现的等级。借鉴deloitte的方法,可从两个角度考虑:其一,发生的概率(可以已案件为依据,即以已发生的案件是由什么法律风险源造成的,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对于无法对应的情况,即某些法律风险源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案例,此种情形只能依靠定性分析得出数值;其二,影响度,可以考虑两个维度:a、造成的经济损失B、社会影响(对公司声誉的影响)。

在已有的理论中,关于可能性分值(即通过发生概率换算而来的分值)的计算,笔者以为可做修正以提高分值区分度(区分度愈明显风险分值的差异大,风险分值差异愈大,则愈易区分风险大小利于更有效配置管理资源)。修正运算过程如下:

设纠纷总数t,因某一风险源引起的纠纷数ts;则其发生率R=ts/t,理论上R值区间为(0,1)。具体统计数据出来,比如最低为0.02,最高为0.65.,依照风险评价一般理论则以此数据为此闭区间的两个端点,分为5个等级,分值依次为1~5间的整数,然后对应打分。

为精确起见,可进行修正,还以上述数据为例,R值区间[002,0.65]则修正系数为1/0.65,为表述方便,设此值为p,则修正区间[0.02p,0.65p]每一个风险源具体表现的发生概率的最终分值为5*Rp。这样便得出每一概率数值对应的准确概率分值。

2.第二部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2.1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架构及功能。

2.1.1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及体系建设的思路。《纲要》中从四个层面论述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必要性:一是法律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构建法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事关企业长治久安;二是集团公司是法律风险相对较高的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三是依法治企是贯彻国家意志,塑造现代企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法律风险防控是履行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基本保障;四是已经进行的法律风险防控建设成效显著有待深化、完善。[23]

法律风险基础理论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但抽象的理论并不能直接防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牵涉的法律风险。如何根据这套理论建设一套全面、统一并同企业各部门业务紧密相关,易于业务人员理解、操作、执行的标准化、制度化工作模式,从而最优的配置管理资源,有效防控法律风险,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这就是要建设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它是基础理论的实际应用并系统工程化,从而成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建设法律风险防控体系面临着两个基础问题:体系建设的思路及架构,而这两个基本问题又会细化若干具体问题:其一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如何与企业其他业务相结合,其二风险应对措施(从实际工作层面看也是最重要的)的类型、属性、制定的原则、与企业现有制度的关系以及引发个部门权责状态可能产生的矛盾;其三体系的展示形式。

在早期的实践中,法律工作人员凭借经验与智慧形成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法律风险防控的工作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建立起了风险识别、风险评析、风险防范、风险处理的工作体系,部分中国石油天气集团公司、股份公司下属的地区企业按此建立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并形成了手册及流程,在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正是在早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现有的工作思路:依照部门业务的大致类型,参考《纲要》若干具体分类,将整个体系涉及的内容划分为资源权属、安全环保、交易管理、企业设立及运作、劳动关系、知识产权、财税管理以及内部基础管理八个领域。在每个领域内依照前述基础概念,查找梳理法律风险源并判断其法律风险,探究风险源诱发因素,寻找管理漏洞,制定应对措施;应对措施要纳入现有的业务流程中,从而实现风险防控与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流程则以现有内控流程为基础,进行必要的修改或增加;展现形式则借鉴以往工作成果,借鉴内控体系,表现为法律风险防控文档和将风险源及应对措施标注于其中的流程图。

需要说明的是,领域的划分是体系建设中的难点之一。作为法律专业人员,研究者始终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过分的考虑法律抽象本质,则于实际业务关注不足,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基本功能是指导、改进加强现有业务的管理;另一方面,一味的强调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则必然于法律本质层面考虑不足,打乱体系应有的内在联系,也无法体现体系的特点,甚至可能在法律风险源查找梳理方面存在漏洞。正是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研究者最终选择了相对折中的方案——领域的划分首先考虑实际业务的内容,其次则考虑法律关系的性质,最后兼顾业务部门职责划分现状,实际上此为准实用主义价值立场。

2.1.2措施属性的涵义及防控文档的模板设计。在早期的法律风险防控实践中,一般通过调查研究,经过分析、归纳,按照“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基本思路采取措施,对每个风险点,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析、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处理四个环节进行应对。早期模式的有关概念其涵义大致为:风险识别是指对行为的描述及性质的判断;风险评析是依据法律规定对行为引发的法律后果进行简要分析,一般都会援引相关法条;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均对措施而言,防范即是就“事前预防”而言,处理是就“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而言。借鉴这套分析问题的模式,形成了文章第一部分依据统一概念分析法律风险的“法律风险源分析”;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以及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模式又提供了风险应对措施大致类型的参考标准。

惟须注意的是,依靠经验形成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三分法在概念上缺乏一致性:简单的说所谓事前乃就行为发生之前而言,事中是就行为已经发生尚未结束而言,而事后则是针对行为后果的而言,[24]即事前与事中之“事”乃就行为而言,事后之“事”则是针对后果而言。这里的问题在于,虽然从修辞及经验层面上将应对措施进行了防范、控制以及补救的区分(甚至事实上早期成果的表述中,措施并没有分为这三类,这三类的分法是观念层面的),然就其属性、本质及涵义并没有清晰的表述;不过此三分法的思路有借鉴意义。

法律风险源是法律行为,法律风险是可能承担的法律不利后果,将这两个逻辑上因果关系的概念放入某一事件的过程观察,则产生两个点,即行为的发生点以及不利后果的产生点,这两点将整个过程分为三段。从逻辑层面考虑,某一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即企业实际存在的某一具体业务行为)发生,从而引发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而我们的目标是防范或者消除不利后果的发生,则首先考虑的是不让此后果产生的原因发生,也即避免某一法律风险具体表现这种行为的发生,它具有预防的性质;其次当此行为发生,但相应不利后果尚未发生,则考虑采取某种应对措施避免不利后果的发生,它具有控制的性质;最后,当不利后果发生则考虑是否可以采取手段减轻不利后果的实际损害,它具有补救的性质。这种三分法的逻辑思路,只少从逻辑上完整的考虑了防控法律风险可能采取地一切属性的措施,形成了措施配置的梯次分布状态,从而形成有效的防御阵地。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产生了关于措施的一组概念:

防范措施是指法律风险源发生或产生之前,采取的避免法律风险源发生或产生的措施;控制措施是指法律风险源已经发生或产生,但尚未产生不利后果时,采取的控制不利后果发生的措施;补救措施是指实际不利后果发生之后,采取的消除或减轻实际不利后果的措施。

这种措施属性的分类及其概念,[25]事实上也隐含着措施本身的分布规律:对于一般情形即风险源具体表现尚未发生,发生后其行为呈持续状态且实际法律不利后果以持续一定时间为必要的情形,三种属性的措施均存在;对于风险源具体表现尚未发生,行为为非持续状态即行为的发生与不利后果的发生系于同时,则只有防范和补救措施;对于基于历史原因(此类以土地遗留问题之表现最为显著)风险源具体表现已经发生,且发生后其行为呈持续状态的,则只有控制和补救种措施。当然,这种措施属性的区分在逻辑上是极清晰的,但在实际中有时界限未必十分明显,甚至可能一个实际的应对行为兼有两种属性,这并不矛盾。之所以如此区分,是逻辑完整的需要,也即至少在考虑措施的制定时,要从这三个层面依次进行,惟此方可能完善,至于实际的应对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控风险,其究为何种属性非为关键。以上论述,通过对措施功能的观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关键在防、重点在控、必要在补。措施解决的是行为问题,与之紧密相联的则是主体问题。因此,在措施中设定了责任部门。

有了前述有关核心问题的基本认识,借鉴内控RCD文档,最终形成了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文档:文档以eXeCL表格的为展现形式,嵌入一系列相互依存的概念,概念之间依照彼此间逻辑关系排列。

责任部门是指组织落实各项措施的主要负责部门,通常为该项业务主管部门。一般情况下,一项措施只有一个责任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作为协作部门在措施内容中列明;[26]措施内容是指防控措施的规范要求及流程;实施证据是指记载或证明防控措施已经落实的各类表单、文件等资料,是判断和测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实施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法律依据是分析法律风险源、制定防控措施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体系文件针对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及其防控措施,列明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条文。

2.1.3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目标及功能。依照《纲要》,结合企业实际,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在公司各经营管理领域实现法律风险防控流程化、体系化,形成对法律环境变化应对迅速、应对机制健全,避免损害效果显著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就实质而言,体系中关于业务行为的要求及规范为企业管理制度,甚至可以说这些要求及规范就是一系列单项制度的有机结合。因此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有指引、预测以及评价三项基本功能。所谓指引是指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业务上的指南从而指引具体业务人员;所谓预测是指业务人员可在一定程度上来预测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所谓评价是指可以用体系中关于业务行为的要求及规范来评判业务人员履行职责的标准之一。

2.2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手册(文档分册)的内容。

体系手册涉及八个业务领域,简述如下:

资源权属管理领域,包括土地使用权、探矿权和采矿权、水资源利用三部分内容。土地使用权,按照土地使用权取得、利用、处分的逻辑顺序,归纳了5个法律风险源。其中,1.5.3“部分土地权属不清……”属历史遗留问题,在风险源表述和防控措施,有别于其他风险源。探矿权、采矿权和水资源利用,按照权利取得、利用、保护的逻辑顺序,分别归纳了3个和5个法律风险源。其中,“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内容,主要涉及油气田企业。

安全环保领域,包括安全和环保两部分内容。安全管理,按照机构及人员配置、人员素质、安全设施、安全合同、安全事故处理的逻辑顺序,归纳了7个风险源。其中,2.6关于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问题,需要给予重视。环保管理,按照环评、环保设施、非法排污、污染事故的逻辑顺序,归纳了5个风险源。其中,2.12“环境主管机关未依法行政”这一风险源,着眼点是企业未对这些行为采取有效应对手段,手册中的表述是为了通俗易懂。

交易管理领域,包括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资产处置三部分内容。招投标管理,3.1-3.3是就我方为招标人而言,按照招标项目范围、招标文件、招标程序的顺序归纳的3个风险源。3.4是就我方为投标人而言,列举了2个具体表现。合同管理,按照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及解除、违约救济的逻辑顺序,归纳了7个风险源。资产处置,列举了“处置权利瑕疵的资产”和“未依法处置废旧物资”两个风险源。资产处置实际也属于合同行为,单列出来是因为这里涉及到物权、诉讼及行政监管等其他法律关系。

企业设立及运作领域,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起大家足够重视。这部分包括行政许可及工商登记、合资合作、企业改制、资本市场四部分内容。行政许可和工商登记,是针对所属单位和法人分支机构而言,归纳了3个风险源。合资合作,是就参控股企业而言,包括出资、股权取得、股权行使三部分内容,归纳了5个风险源。企业改制,包括国有资产评估转让及企业合并分立注销程序二部分内容,归纳了4个风险源。资本市场,重点归纳了“未依法进行信息披漏”这一风险源。

劳动关系管理领域,以《劳动合同法》为主线,主要包括员工招聘、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解除五部分内容,共归纳了8个风险源。其中,5.1关于企业规章制度、5.4关于劳务派遣、5.7关于工伤事故认定的协助义务等内容,内容较为新颖,值得注意。

知识产权领域包括商标、专利、著作权和商业秘密四部分内容。商标管理,包括商标注册及续展、商标使用、商标侵权3部分内容,商标侵权中,6.3.1~6.3.3是结合他人侵犯我公司商标三种常见行为归纳的。专利管理,包括专利申请权约定、专利申请、专利引进、专利使用和专利侵权5部分内容。其中,专利引进与交易管理有交叉之处,单列出来是为了内容完整。著作权管理涉及内容不多,需要注意的是6.11.2关于软件和6113关于域名的内容。商业秘密包括对商业秘密未采取有效措施和他人侵犯我方商业秘密两个风险源。

财税管理领域,包括税收、应收帐款、发票、票据、单证五部分内容,共归纳了8个风险源。税收部分,包括财税凭证和税控装置、纳税纳税、纳税筹划3个风险源。应收帐款部分,归纳了清欠方面的1个风险源,同交易管理和内部基础管理有交叉。发票部分,归纳了在发票开具、索取、报帐方面的4个风险源具体表现。票据部分,包括票据遗失后的处理及接受伪造、变造或背书不连续票据3个风险源具体表现。单证部分,归纳了违规转让仓单、提单这1个风险源具体表现。

内部基础管理领域,包括印鉴管理、文书档案、法律文书处理三部分内容。印鉴管理,重点归纳了擅自对外用印的5种情形和未有效应对盗用公司印章两方面的内容。文书档案管理,主要是从重视证据的角度,包括信息形成及保管、对外出证方面的2个风险源。法律文书处理,归纳了未及时、正确处理法律文书这一风险源。

参考文献

[1]南方网:《中航油事件再击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软肋》,下载链接: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506140147.htm

[2]《指引》将风险大致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此类划分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细究则会发现,此种划分本身缺乏统一的标准。下载链接:sasac.gov.cn/gzjg/qygg/200606200105.htm

[3]项目总决策人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郭进平,负责人为集团公司法律部副主任杨大新,执行负责人为法律部企业法律工作处副处长柳峰,日常负责人为华东销售公司企管处副处长阎紫峰,项目组成员有:大庆油田时世进、黄珍涛、长庆油田安小毅、刘欣、吉林石化尚宏武、兰州石化张旌、冀东油田薛青、大庆炼化孙晓龙,另有中介机构Deloitte、iDS、港大三家公司各两人

[4]吉林石化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手册》,吉林,企业内部刊印资料,2006年,第1页

[5]长庆油田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西安,企业内部刊印资料,2005年,第1页

[6]长庆石油勘探局:《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西安,企业内部刊印资料,2006年,第8页

[7]下载链接:petrochina/sites/lad/xxgx-new/DocLib3/中国石油法律工作文件汇编(三)/中国石油法律工作文件汇编(三).doc

[8]关于法的本质,不同法学流派因观察向度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界定,但“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则是被普遍认同的

[9]所谓法律关系是指法所构建或调整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10]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1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143页

[12]张文显.《法理学》,第150页

[13]本质上,法律风险源定义中所描述的这些取决于主体意志的行为乃法律行为

[14]如“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金额支付价款”、“逾期交付、提取标的物”都属于未按约定履行合同的行为,在法律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实际业务中的表现却是迥然相异的,若只用抽象的“未按约定履行合同”来描述,显然抹杀了两类具体行为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应对措施的差异也将被抹杀

[15]还以“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金额支付价款”为例,它本身描述的是一种事实状态,就法律实务工作来说,更需要关注的是造成此种状态的原因

[16]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式下发的体系手册中,将法律风险源中的三类情形界定为法律事实,其实这些取决与主体意志的行为更精确的表述应当是法律行为

[17]崔建远.《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18]王泽鉴.《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4页

[19]关于法律责任的本质有多种理论,有影响的有三种: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规范责任论。本研究采综合说,有关概念及分类的详细论述见张文显:《法理学》,第169~172

[20]《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三条

[21]此为一般风险评价方法论,本研究引自德勤华永(deloitte)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内部资料

[22]引自自德勤华永(deloitte)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内部资料

[23]详细的论述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纲要》

[24]有人认为亦可理解为事后是对行为发生后言,形式看似乎可通,但此种说法存在逻辑矛盾,补救本身说明,是对消极后果的补救而非对发生后的行为的补救,因为发生的行为已属过去状态,实无补救可能,惟有后果尚存补救之余地——减轻乃或消除;还有将“事“理解为发生纠纷或者一项工作,总之至少在同一场景下就一个行为而言,这三个“事”的涵义也不尽相同

能源管控的意义篇10

关键词:集团性公司 预算管理 过程控制

1.如何理解全面预算管理及过程控制

1.1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一个企业或者公司的内部管理模式,也就是指一个集团公司的内部活动,通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合理的安排和实施企业内部各层的管理任务和责任分担,通过运用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内部管理监督以及奖罚机制的执行。而预算管理实施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把公司的整体发展目标进行了进一步分工,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位员工的过程,能够使企业的各个层次否能够准确的明晰自己的工作目标以及自己所肩负的工作任务,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计划合理的分配。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的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实力,使企业通过自身的优化配置以及全面的决策方案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更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效绩考核,它不仅为考核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参考标准,更能够通过既定目标的完成程度来审核其工作业绩;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更促进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的能力,提高了企业内部的整体实力,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2公司内部控制的应用

企业内部流程的控制是贯穿在企业内部活动开展的始终,影响企业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有序合理进程,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内部目标,所以说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管理完整体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内部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种无形的企业力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在影响员工的思维、行为模式的同时更提高了集团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推动了公司内部体制的改革,促进了集团性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2.公司全部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协调发展

2.1内部控制为公司全部预算提供了保障

我们的公司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控制环境,而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企业的各个层次才能够语序高效的开展各项全部预算工作,并且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每个员工所体现出的高素质高要求,发挥全面预算的组织协调作用正是通过内部控制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说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全面预算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且我们在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时候,重点强调了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状况、员工绩效考核标准以及管理制度流程的完整性,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更是强调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司内部制度的规范性以及确保公司内部预算的有效执行,的所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与全面预算管理密不可分;企业内部的控制正是为了保障企业全面预算的有效实施,内部的监督工作保证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时性,而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同样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手段,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全面预算考核来检查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状态和管理责任。

2.2内部控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提高水平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是整个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全面预算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全面预算管理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经营活动等方式保证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得到有效准确的执行,我们的预算管理的前提是丙炔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通过分权控制的模式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我们说预算管理的过程同样包含了公司经营活动的一系列流程,我们在通过企业对内部全面预算的控制,把企业的经营的整体战略目标沾化为了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行为,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规划得以完整的实现。

2.3通过预算管理,实现内部控制

公司内部运用全面的预算管理把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有序的分配到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以及各员工身上,在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使公司内部能够明确权责分配,把预算管理与内部资源有效紧密的结合起来,获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权责义务,把预算管理真正成为公司内部的全员管理,使其关乎于公司的每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把公司的战略目标成为每一个人的奋斗方向,成为了全员参与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更好的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内部控制在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而全面预算管理同内部控制一样,也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贯穿在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我们说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全面预算则完善了内部的实施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内部的控制水平,我们综合充分的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加强企业内部全面的急促性管理的工作,也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仅仅把全面的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当做了一项管理制度,对于两者的客观认识过于片面,全面的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制度并没有得到公司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同时,当今多数公司的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状况,这就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体无从选择,我们只有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够找到问题的的根源,运用两者在企业内部的活动作用,从而达到既定的管理效果。

结 论

集团型公司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科学合理的利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从而日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通过全面的预算管理,实现公司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我们应该学会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决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对企业未来的整体规划进行合理安排,通过两者的结合管理,更好的提升企业绩效,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对于集团公司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延军;加强内部控制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唐建君;构建有价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探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何红渠,黄蕴洁;以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