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修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0:27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1

5月的广州,繁花似锦,初夏的热浪带着改革开放前沿的号角扑面而来。按照组织部的安排,我参加了青山区第十期科级干部高级研修班。在广州、深圳培训学习期间,从专题授课到现场教学,既有对时事的分析,也有对具体事例的研讨。使我思想上受到了强烈振憾,理念上得到了极大更新,知识面有了一定的拓宽。下面将在此次培训学习中的几点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本次学习培训知识汇集丰富,开设的专题授课包括:区域经济学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政策--中美关系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政府经济学--创新型经济与领导者的创新思维、互联网变革时代的金融创新;还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特色授课等方法全方位的涉猎知识。虽然时下媒体和网络十分发达,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已十分容易,但身处知名高校讲堂,面对面聆听各学科教授的授课,其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透过他们的讲课,在体味他们深入专业领域治学严谨、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集中分享了专家教授们长期教学和研究积累的知识成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对于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温故而知新,对提高工作能力有极大推动作用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街道干部学习培训的效果是要体现在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高效地为居民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培训,在理论知识上给予了我们新的认识,在思维拓展上给予了我们新的想象,在能力提升上给予了我们新的空间,相信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自己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素质提升,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一是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要靠学习,要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我真正认识到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的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是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是指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三、结合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工作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创新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结合街道的工作的需要,根据社区的发展形式和要求,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最主要是提高自己的创新工作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将领导干部将培训班所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创新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街道干部学习培训的效果是要体现在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高效地为居民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培训,在理论知识上给予了我们新的认识,在思维拓展上给予了我们新的想象,在能力提升上给予了我们新的空间,相信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自己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素质提升,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2

女性学(women’sstudies)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是妇女运动在学术上的集中体现,并在美国高校最先出现,迄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美国女性学的诞生与机制化过程既是美国妇女运动在学术界的渗透和延续,也是学术界对女性主义的吸纳、继承与发展。美国女性学学科机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阶段,即以机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推动课程建设和以“机构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互动推动学科发展。本论文将探讨这一过程发生的路径、特点及其对中国女性学学科发展的启示。

一、以机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

美国女性学研究机构的设置主要有院校和国家两个层面。在人才培养方面以院校层面的组织和机构为主,国家层面的组织则对女性学研究起着重要的协调和信息沟通的作用,两者都为女性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女性学系所、女性学中心的建立

1960年,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院长由玛丽•邦廷担任,这是战后拉德克利夫学院的第一位女院长。玛丽•邦廷曾任鲁特格斯大学道格拉斯学院院长,是一位科学家。她常常谴责不尊重女性、忽视女性成就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为此,她到任后不久便在学院里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由女学者组成的女性研究中心———邦廷研究所[1]。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1970年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学院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女性学系(women’sStudiesprogram———女性学项目)。该系首次开设了独立的女性学专业,设置了独立的女性学课程,拥有独立的一套教学班子、专门的课程设置和运行经费,并建立了由19人组成的女性研究委员会来管理这一项目。女性学系的建立标志女性学作为实体进入高校教学体系,高校开始将女性学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来进行教学和研究。随后,美国高校如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纷纷建立起女性学研究机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美国以高校为基础的女性学(包括社会性别学)机构至少有400所左右[2]。多数以女性学项目,或女性研究中心或女性学中心(women’sStudiesCenter),或性别研究中心命名;有些高校则成立女性学系(women’sStud-iesDepartment)。1995年,美国高校以女性学系(department)冠名的大约有20个,许多女性学项目随后转为系。因为“在大部分大学,资源(特别是教师名额)、奖励和报酬都是按‘系’划分的,提供资金的机构只知道‘系’和‘系’所拥有的决策权,‘系’是学科最合理的建制”[3]。高校女性学项目和女性学系是以教学为主的机构,主要负责女性学课程设置,并进行学位教育。此外,许多高校还建立了女性学研究机构,主要提供教学以外的服务和活动,如开展与女性相关的性别、社会、文化课题研究,并组织相关会议和讲座等学术性工作。如斯坦福大学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的项目叫“女性主义研究项目”,也建有女性与性别研究机构,名为“米歇尔R•克雷蒙性别研究所”,是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也设有女性学项目和女性研究中心;亚利桑那大学除了建立女性学系外,还建有西南女性研究所等等。表1为美国若干著名大学的女性研究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这些机构均成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机构均由少量核心成员与数十名相关学科的人员构成,可提供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二)全国性女性研究组织的建立

除了在高校建立女性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外,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支持下,美国还建立了一些全国性的女性研究组织。1977年1月在旧金山成立了全国女性学协会(thenationalwomen’sStudiesassociation,简称nwSa),该组织由女性研究的团体和学者组成,其主要使命是:支持并促进女性主义的教学、研究、专业性发展及社区服务;将学科、多学科、跨学科、多元文化和全球视角与方法相结合,加强女性学学术研究和提高社会对女性学研究的认识,并增强与女性有关的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批判性,并将这些认识运用于社会和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将学术知识和维护女性权益的政治行动相结合,将学术转化为社会运动。通过出版学术刊物、定期召开年会等形式,发表女性主义理论教学和行动相关的跨学科及多元文化女性主义学术动态,为教师、学生、学者、行动家、社区和文化工作者提供分享研究成果和研究策略的平台。此外,1981年成立了女性研究全国委员会(na-tionalCouncilforResearchonwomen,简称nCRw);全国女性组织(nationalorganizationforwomen,简称now);全国有色人种女性研究所等等。还有一些与女性研究相关的组织,如女性政策研究中心、发展中的女性权利协会(theassociationforwomen’sRightsinDevelopment,简称awiD)等等。1991年,建立了国际性的女性学网络通讯(wmSt-L),该网络论坛主要探讨女性学的教学、研究以及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全国性的女性研究组织对女性学研究起到了协调、联络和信息沟通的作用,对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人才培养推动课程建设

美国高校一般都开设有女性学课程。女性学课程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位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主修和辅修;二是非学位的课程,如专业证书课程。专业证书并不是一个学位,而是证明在女性研究领域修满了足够的学分,有资格以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水平结业。由于各大学的女性学教育形式不同,因此课程的具体设置也迥异。以马里兰大学女性学系(Universityofmaryland,Departmentofwomen’sStudies)为例,女性学课程建设情况介绍如下:马里兰大学于1977年始设立女性学系。该系开设了大约50门女性学本科生课程和30门研究生课程,不仅提供女性学的学士学位、博士学位课程和证书项目,也促进了跨学科的女性学研究。女性学课程及性别分析相关课程的开设,对该大学的课程总量和课程的多样性产生了影响。目前该系有10位核心教员和80多位来自其他科系的教学人员,核心教员主要教授本系的必修课程;其他教员主要教授与女性学交叉的课程。这些教师大部分拥有多个专业背景的学历,充分体现了女性学跨学科特征。

(一)女性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p#分页标题#e#

以女性学为主修的本科生一般要求修满39个学分。女性学主修课程结构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4]:

1.基础课程(18学分)。包括《女性学导论:女性和社会》或《女性学导论:女性、艺术与文化》、《女性主义对知识的重新建构》、《女性主义教学法》、《对工作场所的女性主义分析》、《女性主义理论》、高级研讨课。

2.跨领域选修课程(分)。学生须从以下三个领域中各挑选一门课程(3学分):(1)艺术与文学类。主要课程有:《法国女作家的翻译表达》、《女性影响下的世界文学》、《德国文学和社会中的女性》、《美国非裔女电影导演》、《文学中关于女性的女性主义观点》等;(2)历史视角类。主要课程有:《19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女性》、《19世纪80年代前的美国女性》、《18世纪50年代至今的西欧女性》、《古时期的女性》、《美国女运动家的历史:机制和问题》等;(3)社会和自然科学类。主要课程有:《女性和自然科学》、《性别社会学》、《女性心理学》、《美国女性在亚洲:性别社会建构》、《家庭中的性别问题》、《女性的法律地位》、《女性健康》等。

3.文化多样性课程(6学分)。学生被要求选修2门至少6个学分的有关文化多样性的课程。

4.发展性课程(分)。侧重学生未来发展,每个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选修由至少三门课程或9个学分构成的课程作为重点学习。这些课程通常从主修专业所要求学习的课程中选择,也可在指导老师的允许下从其他科系中选择。

5.选修课程(学分不限)。学生应从女性学专业所列的全部课程中选择课程。学分总数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计划而定,以保证整个学程的学分不少于39个学分[5]。除设置女性学的主修项目外,该系另为在学本科生设有女性学专业证书的项目。获得女性学专业证书必须修习21个学分,其具体要求是:必修《女性学导论》(女性或社会女性学导论)、《女性、艺术和文化》、《女性主义理论》、《高级研讨》这四门课程。并从跨领域选修课程中选满12个学分,其中在上述每个类别中至少选一门课程,并必须选一门文化多样性课程。此外,该系和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的黑人女性研究联合为学生开设了辅修专业。

(二)女性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马里兰大学是美国有权招收女性学方向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著名大学之一。该系的博士学位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四个研究领域的课程:(1)种族和种族化。这一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黑人女性研究,种族和域外(亚洲人、拉丁人和犹太人的)研究。(2)艺术、文化和社会变迁。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侧重点是考察全球和地方性的文化运动,女性主义、人权和公民权利运动。(3)身体、性别和性态特征。考察女性健康的政治性,女同性恋和同性恋理论,男性研究和技术科学。(4)性别劳动、家庭和社区。学术研究侧重于女性在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角色,家庭结构和社区之关系[4]。该系提供的研究生层次的必修课程有:《女性学研究方法Ⅰ》(3学分)、《女性学研究方法Ⅱ》(3学分)、《女性主义教学论》(3学分)、《指导性教学》(3学分)、《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运动:派别》(3学分)、《女性学讨论会》(1学分)、《硕士论文研究考察》(1-6学分)、《博士论文研究考察》(1-8学分)。申请女性学博士学位项目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经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被要求修习至少51个学分,包括学位论文研究的学分;另一类是取得硕士学位或取得女性学研究生证书的学生,被要求修习至少21个学分,包括学位论文研究学分。该系还提供研究生证书项目。学生需要取得18个学分,其中三门课(分)是本系的必修课程。另外9个学分可选修其他系开设的课程,但须经过女性学系导师的认可。获得证书表明学生已经在女性学中修满了足够的学分,可为学生进入马里兰大学的其他研究生学位项目提供证明。

三、以“机构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互动推动学科化发展

在美国,女性学这个跨学科的新兴学术领域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新的增长点而建立起来,并以相对独立的学科性质纳入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尽管女性学从最初产生到现在的成熟发展,始终都伴随着学术界内外的一些争论和分歧:如对女性学学科性质、女性学的存在价值、对女性学跨学科地位以及研究对象的质疑和批评等等。但在现实中女性学已经被纳入了高等学校的学科体系。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女性学研究机构、女性学人才培养、女性学课程和女性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机构设置从依赖到独立。女性学发展历程表现为从依托其他学科研究建立女性学研究核心小组,到建立一些独立的女性学系所、女性学中心。机构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平台,对女性学学科化发展起着组织保障;其二,人才培养品种多样。不仅有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培养层次,也有主修、辅修形式,还有文凭类和证书类等不同类型女性学人才的培养。其三,课程发展多样化。从最初在其他学科领域开设少量的女性学课程,到现在全美女性学教学机构每年开设3万多门,包括主修、辅修、学位课程等[6]。其四,学位点逐步增加。从最初个别女性学机构设有学位点,尤其是本科学位点,到目前美国有33个专门的女性学博士点及65个硕士点[7],有些高校还设置了女性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三种学历层次的培养体系。这充分说明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迅速,与其他学科具有同等的地位,有其存在的价值,逐渐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可和尊重,并随着人们对女性学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成熟。

四、对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启示

首先,美国女性学学科建设机制化过程受到女权运动的推动,并表现为一个自下而上地发展过程。这既与美国学术体制的运作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也与美国的政治体制、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中国女性学学科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一种推动,在中国目前的学术体制和政治体制下,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有着十分合理的理由和必要性。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3

一、适时对本领域“常言”进行反思是学术进步的要求

在关于我国修辞研究和发展的当代学术话语中,有一个相关学者耳熟能详的“常言”(commonplace/koinostopos),即修辞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多科性的学科。这一说法最早应该是出自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者陈望道先生。早在上一世纪60年代,他就充满远见卓识地提出“修辞学是介于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也有密切联系。望老的灼见迅即成为修辞学界的共识,得到不间断的传承、发展与再表述。远如张志公、宗廷虎先生于1984年进一步丰富望老的提法,主张修辞应该是“介于多门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其研究必须体现出修辞学与逻辑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结合与交融”(谭学纯、林大津,2007:7);近如陆俭明先生(2008:2)在2008年复旦大学举办的首届望道修辞学论坛上强调“修辞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因为它要调动的知识,不止是某一分支学科领域内的,而涉及语言学、美学、文学、心理学等等。语言学领域当中又要涉及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以及篇章研究等多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你必须在这些方面都要有一些功底有一定水平”。

这些重要表述在跟修辞研究相关的当代话语中广为流通,已经成为毫无争议、不言自明的常识。它们对于修辞学界克服在单一学科领域内经营自己的一小块“自留地”甚或“关起门来当大王”的狭隘倾向,鼓励相关学者将目光投向广阔的话语和理论空间,可以说是功莫大焉。然而,正如国际、国内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一再揭示的那样,任何学科要想获得真正的活力、取得长足乃至突破性的发展,都必须适时地对赖以构筑本领域学术话语的现有基础观念和实践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而审视和诘问那些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为正确表述的“常言”就是这一反思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交叉学科、多学科的性质”的提法虽然像其他“常言”一样,充满了智慧并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巨大功用,然而它近半个世纪如一日,稳稳当当地保持着其“常识”地位,从来没有受到认真的诘问和挑战,这一事实本身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修辞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示了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其实,对修辞学科的上述定位不无其认识上的片面性,所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

二、“修辞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提法存在的几个问题

例如,有关修辞学“介于”某两门或几门学科之间的表述包含了一个地理空间隐喻。这一认知隐喻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学科如同国度或行政区划,是由明晰的边界圈绕而成、互不重合、自成一体的独立单位。“文学”和“语言学”等“核心”学科各有其界限清晰的领域,在这些领域的边境地区存在着其解释能力鞭长莫及的“无主地带”,这些地带由“修辞学”等“边缘学科”认领,构成了这些学科的专属领地。这一隐喻所具有的误导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学科意义上的范围和地理意义上的范围尤其是政治意义上的领土完全是两码事。学科意义上的范围指的无非是以该学科名义从事学术话语实践的各种可能性的总和,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和模糊概念。由于以修辞的名义从事学术话语实践的可能性大而且多样,与语言学、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兴趣往往互相交叉重叠,它与其说是“介于”不如说是“介入”这些学科。

又如,强调修辞是一个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学科,这对希望在这一领域耕耘的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高不可攀的要求。如果这是一个借助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与交融”而形成的学科,则严格地说,其实践者必须对语言学和文学都内行。如果是一个介于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之间的学科,则任何人只要不是对所有这些学科特有的话语都有专业性的把握,就谈不上可以从容自在地从事修辞学研究,以修辞学家自命。但是在学科高度专业化、学科话语之问分野日益森严的今天,一个人一般只接受过一门学科的系统训练,除了少数天才之外,要想同时在两个领域都达到专业水平殊不容易,同时在好几个专业都是内行更不可能。

对每一学科专门知识的真正把握都具有垂直、水平、历史三个基本维度。其垂直维度指的是熟悉学科话语的各个层面:从处于表层的各种日常应用的概念、范畴、术语、基本表达方式等等,一直到由深埋不露的基本预设和认定构成的那个观念底蕴。其水平维度要求学者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从单独或“孤立”表述的某一命题、观点、结论推及它所处的那个无形话语网络中跟该话点“盘根错节”、“勾心斗角”、“相映成趣”、“藕断丝连”的其他相关命题、观点、结论。其历史维度指的则是对所应用的概念、范畴、方法、结论的来龙去脉一即它们的缘起、发展、演变过程——有清楚的了解。这三个维度决定了对一门学科的把握并非看几本相关书籍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投身于该学科的话语生产过程,通过对其实践的长期参与、亲密接触和切身体认才能获得。一般地说,我们无论怎样努力,在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都无法超越一种业余兴趣。将修辞定位为具有“边缘性和多科性的学科”容易使它沦为各方面都不讨好的“四不像”,使其实践者在各相关核心学科成员看来都只不过是冒充内行的“票友”,使得“以平等的身份与其他学科互动交融”流于一种美好的愿望。

再如,“修辞应该是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学科”的说法表现出对现代大学这一修辞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总体框架机构(framinginstitution)缺乏应有的了解。现代大学以生产专门化的知识为自己的使命,并按照完成这一使命的要求确定了以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或专业为单位的基本组织形式。虽然对日益深入的专门化的追求导致了大学这一知识生产机构内部“高墙”林立、“方言”充耳,不同专业的学者之间难以沟通,但是不管人们如何喷有烦言、离经叛道,任何希望在其中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学术追求都只能服从专门化这一“硬”规则,起码在人文社科领域,“综合性学科”的理念不管如何吸引人,都终归难以逃脱“镜花水月”的宿命。

以西方的修辞研究为例,这是一门传统上涵盖整个人文学科的超级综合领域。然而,为了在现代大学组织架构中赢得一席之地,它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实行组织上的自我断裂(fragmen-

 

转贴于

tmion),将自己一分为几,分别以交际、哲学、文学、典籍研究等不同学科为“研究根据地”或“学术家园”,从不同出发点沿着不同方向按照不同评价标准探讨生成及有效应用话语的规律。在“学不厌专、科不厌细”这一不容置疑的现代学术研究组织原则的沉重压力下,不仅“言语修辞”和“书面修辞”研究分道扬镳、自立门庭,甚至连“书面修辞”这一已经非常专门化的领域都被迫进一步细分为作文、科技写作、商业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等小学科,各自有其独立的“话语社群”、方法规范、评价标准和出版阵地。(liu&young,1998:483-484)

以上提及的种种情况使我们意识到“修辞是一门具有突出多科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学科”的说法虽然广为接受,却是一个“未加审视的认定”(unexaminedassumption),貌似顺理成章,其实未必经得起认真推敲。那么,意识到这一点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放弃本文讨论的那个“常言”?是否意味着修辞学家必须收缩战线,按照专业分工的要求和学科建设的常规调整自我定位?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专注于研究如何通过选词用句及选用辞格等手段,使表达适应题旨情境,产生清晰、生动、有力等文本效果?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关乎修辞学的发展方向,涉及到的因素既多,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回答清楚的。但是,我们的西方同事为了应对类似情况而采取的方略也许对我们解答上述难题不无启发。

三、西方学术界为践行“跨学科”理念而推出的观念更新和机构创新

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例如种族关系、性别关系、不同文化间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等,以及当代西方的所有重大智力议题,包括对语言、话语和修辞的再认识,都具有诸多层面和复杂结构成分,因而不是任何常规意义上的单一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或社会学)可以独自认领并在其固有理论框架内予以全面分析、透彻解读和清楚梳理的。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详尽观察和充分讨论,无不要求一个超越单一学科界线、整合相关领域资源的综合视角。对于我们所处时代提出的这一迫切要求,当代西方学术界迅即作出回应,大力提倡“跨学科研究”。这一新理念虽然听起来与本文所质疑的“常言”如出一辙,究其实质却有橘枳之分。将二者详加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西方的立场少了“学科”这个关键词。也就是说,我们的西方同事并不是在“学科建设”这一大前提下践行“跨学科”理念。这一结论尽管听起来有悖常识,却不无事实依据。“跨学科”作为一个关键词在西方广为流行虽然已经有几十年的功夫了,欧美的人文社科领域却始终没有出现一个“边缘”或“交叉学科”不断形成并发展壮大、传统系科竞相将自己改造为“多科性与综合性”学科的局面。真正出现的变化是西方学术界在对“学科”这一概念本身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推出的三项相辅相成的观念更新和机构创新:第一,使“理论”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脱钩;第二,在一个超越了“学科”的大框架内重新思考“知识”的本质及其生成机制;第三,形成了与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学科”大不相同、或许可以称为“研究体”(studies)的一种松散且具有异质结构的新学术组织形式。

西方人文社科学者对“学科”和“跨学科”的涵义进行了认真审视,意识到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其实意味着一场观念上的革命。著名学者stephengreenblatt和gilesgunn对这一思想变化作了精辟的表述:

人们总以为只要跨越了某一“学科”的边界,就自动进入被称为“跨学科”的一个

新境界。但是该信念把从同一条边界的内、外侧观察问题和重新考虑不同边界问的

关系混为一谈。其实,只有当解读框架的变换促成了整个研究视野的变化,当对于

“什么是问题”的新思维导致了对于“什么可以被看成是答案”的新理解,“学科”才真

正让位于“跨学科”。(greenblattandgunn,1992:4-5)

“跨学科”理念引发的这一场观念革命的最突出表现是对“理论”的再认识。“理论”历来与“学科”密不可分。它既是一个学科的观念基础设施,又是其“主打产品”。学科属性(如“文学理论”、“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是其最基本属性之一。随着“跨学科”思潮而萌发的新认识则认为不应该把“理论”看成是隶属于某一学科、对该学科性质和方法加以说明的一种系统表述,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超然于具体学科之外,融智力史、伦理原则、社会预言和评价标准等为一体的一种特殊话语体裁。正如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所归纳的,任何可以被称为“理论”的话语都应具有四大定义特征:a. 理论首先应该是“跨学科的话语”,其影响和应用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b. 任何理论都应该同时带有“分析性和思辨性”;c. 理论应该是“对常识的批判,对理所当然概念的盘诘”;d. 理论具有内在的反思倾向,是“有关思想的思想,是对我们借以产生意义的那些范畴的探究”(culler,1997:14-15)。一旦理论与学科脱钩,不同学科的学者在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大理论框架内共同从事某一项跨学科研究就具有实实在在的可行性。

跟对理论的再认识同步兴起的是对知识的新理解。与理论一样,知识一向也被认定为专门化研究的产物,是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严格遵循该领域的独特规范和统一标准,通过潜心研究而发现的“真知”。按照这一理解,参与知识生产过程的门槛很高,除了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或专家学者之外,其他专业或个人严格地说并不具备加入研究者行列的资格。不仅如此,多学科研究产生的“知识”如何得到认证、经由哪个学术部门“终审”,也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对传统知识观的再思考导致了对“知识”本体特征的再认识和诸如“构筑”、“意见”、“策略”等替代概念的时兴。新观点不断涌现并日益深人人心:“知识是一种构筑或意见”,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是旨在确立“意义”因而免不了受各种机构、兴趣和利益影响的“集体行动”等等。通过学术界所有利益攸关方的参与、互动、交流和辩论达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共识——而非依赖某一专业领域学者的个人“钻研”发现知识和真理——已经被广泛接受为学术话语以及“知识”的生成手段。(goodmanandfisher,1995)这一新知识观降低了知识生产的准入门槛,授权隶属于不同学科而又对同一研究课题有兴趣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带着各自的目的、运用各自的方法,参与共同的跨学科研究项目。

这些新认识相应地促成了学术研究方式乃至组织形式的嬗变。例如,在文学领域,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以一组确定而稳定的范本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如今许多高校的文学研究则是围绕着“文学兴趣本身首先是如何造就的”这个问题进行一系列开放式的探索。“文学兴趣”是如何产生、传播和吸收的?在每一个时期这种兴趣最主要体现于哪些文学形式?在任何鼓励人们研究这些形式的社会中,这类研究究竟服务于哪些目的?文学研究中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如何促成的?在文学研究机构内部或社会上,这些变化如何遭到抵

转贴于

抗?这些变化对“领域”这一概念,对于跟不同领域相关联的职业精神,甚至是对“领域”、“专业”、“文学”这些概念都造成了哪些效果?(greenblattandgunn,1992:8-9)

就文学而言,当代西方社会形态和智力秩序的变化造成的一个重大效果是一种被称为“culturalstudies”(“文化研究”)的组织形式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的取代。culturalstudies和其他许多与之相似的学术研究组织,如"genderstudies"(“性别研究”)、“translationstudies'’(“翻译研究”)、“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科技研究”)等一样,都以"studies"而不是“discipline”(“学科”)或specialty(“专业”)自居。一般地说,“studies"是围绕着某一个或某一组核心议题而形成的一种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它将对该议题感兴趣而又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身份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在超越具体学科的“大理论”所提供的一个宽松智力框架内,就共同的关注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商议、讨论和辩论。通过互相启发和观点交锋所产生的“学术意见”,一方面构成跟该核心议题相关的一种异质多相的总体“话语”,另一方面则完全可以面向学科身份不一致的学者们各自所属的学术群体,在各自学科的刊物上发表,丰富和促进本学科的研究。

以“科技研究”即“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为例,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的巨大功用以及享有的崇高地位使得它与各种人类实践,或者说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这一全面相关性使科技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之外各界学者的极大关注,形成了包括“科学哲学”、“科技社会学”、“科幻小说影视研究”、“科学修辞”等许许多多不同的研究兴趣。而一旦从各自学科不同视角探索科技的学者意识到他们理应围绕着共同的学术关注加强交流,密切彼此间的联系,最好使这种交流和联系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就应运而生了。

上文的简单介绍表明这种被称为"studies"的学术组织形式与我们所理解的“学科”或“专业”大异其趣,因为它不仅没有统一的方法和范本,其成员还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并保留各自的专业身份。促使这些成员走到一起的是对某一关键社会实践或重大智力问题的共同关切与兴趣。有鉴于此,我们权且将它翻译为“研究体”。“研究体”及其代表的机构改革方向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已经蔚为潮流。这一潮流不仅体现于以之命名的各种新学术组织,而且还对不少领域似乎牢不可破的传统学科结构产生了重大冲击。以我们比较熟悉的语言学为例。虽然它的名称还没有改变,但就其实际组织结构而言已经谈不上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学科。在“语言学”总的名义下不仅相互对立的学术理念和理论立场(如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纷陈,彼此鲜有往来的学派(如认知语言学和整合语言学)林立,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等异己领域的成员得到接纳甚至被吸收为骨干成员,连内部不少自成一体的小“山头”也都逐渐显露出“研究体”的突出特征。

“研究体”是西方学术界为了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对其提出的挑战,为了在以“专业化”为宗旨的现代学术体制内开展“跨学科研究”而作出的一种务实安排。它在当代西方学术实践中的出现,提醒我们“学科”只不过是19世纪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生而被发明出来的一种组织机构。跟人类发明的其他任何机构一样,“学科”必然随着社会文化需求和话语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必然有其消长盛衰,从长远看必然逐步为其他学术组织形式所取代。既然如此,“学科建设”也就谈不上是任何研究领域理所当然、恒定不变的追求目标。是否以“学科建设”为纲,“学科建设”的成效如何,与学术生产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

四、借鉴与创新是中国修辞学实现“跨学科研究”理念的途径

这一认识对于中国学术界不无启发。就我国的修辞研究而言,只要相关学者意识到“学科建设”并非是这一领域继续发展的唯一方向,则历来广为接受的“多学科、多视角”理念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中国修辞研究是在当前常规认识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愿景,以“发展中学科”自居,力争有朝一日将自己建设成类似哲学或语言学那样自成一体的显要学术部门,还是出于对未来变化的前瞻和预见,在尚未获得传统意义上完全的学科地位之前就毅然放弃对这一地位的全力追求,转而注重将自己建成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一场围绕着“修辞”这一核心议题进行的多元讨论和辩论?这个问题虽然因为稍微超前而显得不着边际,却因为是源于西方实践经验的“它山之石”而至少值得我们认真想一想、议一议。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4

百舸争流,在全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金台区教研室不缺位、善作为,坚决贯彻区局“潜心办好每一所学校,精心培养每一名学生,倾心塑造每一名教师,以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打造金台教育品牌”决策部署,紧抓校本研修这一核心,探索建立了《金台区学校内涵发展星级评价体系》,以内涵发展星级学校创建为抓手,力促教育内涵发展,其做法受到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充分肯定,省内多个县区教研部门前往金台区学习考察。

始终不渝促内涵“三大成效”初显现

2012年,金台区提出教育发展要全面从外延向内涵转变。随后,连续三年开展“三大行动”,内涵发展建设年、突破年、提升年梯次推进,以2015年全区内涵发展星级评价体系建立、2016年全区认定内涵发展星级学校56所、全区教育质量全线提升为标志,教育内涵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统一了思想认识,建构内涵发展的核心价值

全区上下形成了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的统一认识,确定了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这两支队伍的发展,队伍发展必须依托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发展路径。

二、拓展了校本研修,奠定内涵发展的坚固基石

――校本研修更新了“办学理念”,树立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引领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地指导学校和谐、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办不出高质量,产生不了良好的效益。因此,通过研修,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促使学校修正办学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和提升。

――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淀者,我们大力推动校本研修,统一编印《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手册》《金台区幼儿园教师园本研修工作手册》,推广342校本研修模式,承办宝鸡市校本研修工作现场会,发挥省市区级教学能手示范引领作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区教研室校本研修团队涌现出市级教学能手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区级拔尖人才2名,市级校本研修先进工作者2名,市级校本研修先进个人3名。2016年研修团队负责人及8名教研员被市小教中心、文理学院、市教育学院邀请做培训讲座、点评课等国培活动和市级教师培训活动等。在陕西教育人人通晒课工作中,我区晒课总数及人均节数均位于全省各县区第一名,有7名教研员进入全省晒课达人前10名。这骄人的业绩更是给了全区教师以积极感召与示范引领。

――校本研修提升了“文化建设”,积淀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也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历程。各校依托自身资源,挖掘文化因子,打造校园精神高地。

――校本研修创新了“德育活动”,凝聚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如李家崖小学的“解读汉字密码,打造幸福人生”德育系列活动,将汉字教学与大爱教育紧密结合,使德育近小实亲,有趣有声有色,产生广泛的影响。

――校本研修助推了“教育科研”,强大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切入点,狠抓教育科研,立项高效课堂区级课题88项,开设高效课堂论坛,研制高效课堂学科教学标准,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成果和高效课堂教改标兵的评选,使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覆盖全区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陕政督团(2014)68号文件《关于督导检查金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反馈意见》中指出:“教育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区教研室积极指导高效课堂和校本科研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8月我区印发宝金教育(2014)179号文件《关于印发金台区教研活动管理细则的通知》,并统一印制《金台区中小学教研活动记录手册》,配发各校教研组(备课组)。2014年11月印发宝金教育(2014)240号文件《金台区幼儿园保教科研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形成我区教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校本研修升华了“办学特色”,闪亮学校内涵发展的招牌。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我区的逸夫小学342研修模式在全市领先,可谓楷模。此外,三迪小学的书法教育和科技教育、陈仓路小学的三算教育、神武路小学的科普教育、东风路高中的学科主题研修等亮点纷呈,特色明显,影响深远。

――校本研修强化了“体音美测试”,修正学校内涵发展的偏差。体音美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应试教育的盛行,它们却沦落为薄弱学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体音美学科测试,测试不达标的学校一票否决,取消申报内涵发展星级校的资格,促使各校千方百计抓好体音美教学。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陕政督团(2014)68号文件《关于督导检查金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反馈意见》中指出:“在全省率先成立体音美科研机构,建立体音美学科测试制度,这次过程督导体音美测试合格率是今年督导过的县市中最高的,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我区体音美测试方面工作也引起多方瞩目,先后应邀赴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千阳县、陇县、扶风县等县区传经送宝,推广体音美测试工作经验,引领体音美学科由弱变强。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践行,更需要研究。三、建立了评价机制,凝聚内涵发展的强大合力

区教体局把学校内涵发展情况作为年度目标管理考评、校长绩效考核、中层干部培养提拔的重要指耍促使各学校与区教体局步调一致,行动上跟进,全力以赴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全区一致推动内涵发展的强大合力。区教研室把内涵发展调研检查、整改督察常态化。每学期按学段进行一次调研检查,每学年按学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要按照验收评定标准,做好内涵发展星级校的调研指导和验收评定。各校建立内涵发展月检查制度和内涵发展督察奖惩机制。

目前,金台区已经确定四星级苗子校9所;评定内涵发展三星级校12所,确定内涵发展三星级苗子校18所;评定内涵发展二星级校44所,确定内涵发展二星级苗子校6所,掀起了全区内涵发展的热潮。金台区高考、中考质量连年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释放出内涵发展的极大魅力。

坚定目标抓落实“六大举措”促践行

一、引领并发挥校本研修的示范作用,全面覆盖,全面推进

校本研修手册是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金台区教研室组织编印了涵盖研修制度、学习记录等内容的《金台区校本研修手册》,全区教师人手一册,翔实地记录了教师的研修历程。自省启动校本研修工作以来,金台区坚持每年八月份,结合学校及教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原已使用的校本研修手册重新修订,根据需要进行删除和增订相关栏目,扩充了研修的范围和内容,更全面地体现校长的一校之魂的引领作用,体现教师研修的状态。目前,在广泛征集一线教师使用意见中已经历了5次修订,逐渐规范并成为金台教研的一大特色。

2013年12月,金台区承担了宝鸡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工作,现场会上展示全区各中小学的研修工作,观摩了逸夫小学小学语文342观课议课活动。2015年,金台区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县区。2016年,金台区年被宝鸡市教育局表彰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县区。2017年,被省教育厅表彰命名为“陕西省优秀校本研修团队”。

二、修订并完善校本研修的规章制度,形成机制,长效推进

业成于谋。近年来,金台区从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入手,积极构建校本研修长效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不断内化省厅校本研修实施意见和市局实施方案,制订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校本研修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区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区教研室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学段组长为组员的校本研修工作小组,在区教研室设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项目执行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全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日常管理及学时认定工作。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采取在检查中培训,在培训中检查的工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考核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

――完善校本研修的实施制度。在校本研修推进中,金台区针对学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并发文件《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对“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表”中的每个栏目及子栏目都作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以文件的形式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及时下发各校(园)。针对学校教研活动不规范、内容不扎实、效率不佳等问题,先后拟发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补充规定》《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制订了《关于规范教研活动的通知》,实行全区教研活动大课表,在课表中固定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全区同步,便于检查指导,便于通过录播教室面向全区同步远程研修推广。为了规范管理,夯实课题研究过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园)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校(园)本课题管理工作的补充规定》《关于校(园)本课题管理中应注意问题的通知》等三个校(园)本课题管理规定文件,规范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三、丰富并创新校本研修的工作主题,构筑模式,深化推进

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金台区积极整合培训和教研活动,搭建载体,构筑校本研修新模式,全区各校共同努力谱写了“走出去、请进来、浸入式”的校本研修三部曲。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研究能力。金台区坚持“管理”“挖潜”和“借力”相结合,一方面,鼓励教师秉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立足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的力量,多次邀请省市专家组、课题组莅临我区指导课改及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召开培训会、立项会、评估会、结题会等,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课题的教改教研氛围。近3年,81项省级微型课题结题,6项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42项市级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结题,60项以“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318项以“内涵发展”为主题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4872项校级课题结题,全区教师教研成果有416项获市级以上奖励。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校本研修平台,构建高效课堂,引导一线教师在研究中理解课改精髓,掌握教改要领,提高教改水平。成立了以各学科教研员为组长的高效课堂研发团队,研制出了“小学等级+评语质量评价改革”办法,研制出了学校、学科、课型三级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各校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了高效课堂新模式。

――以专业引领为龙头,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精彩。在金台区,“管理者论坛”和“名师引领研修服务团”在教师专业引领方面独领风骚。

“管理者论坛”侧向于学校管理层,“校长论坛”和“青年干部成长论坛”是其较为成熟的两大分支活动。两个论坛都以交流校本研修中的困惑、感悟、启示、观点、收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自悟与调研――学区酝酿――全区研讨”三个阶段达到学习知识、答疑解惑、交流经验的目的。2012年9月,举行了“校长论坛”,编辑《校长论坛论文集》3册,堪称“高效课堂”区内交流的一次盛会。“名师引领研修服务团”成立于2014年5月,聘请特级教师、省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百余人组成小幼教、初中、高中三个专业团队,采取集中服务与个人服务、面上服务与点上服务、成员自我服务与专家带动“三结合”的服务模式,深入教学一线开展示范指导。服务团坚持“五个一”即带去一节优质公开课、进行一次课堂问题会诊、作一次专题讲座、进行一次对话交流、带去一份最新的课改信息资料,贯彻“三新”:新理念、新课改、新模式,落实“三进”: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直通校园、直达师生,在促进城乡、校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多样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师提升空间。其一是依托大学区开展研修。2012年3月,我区按“相对就近、强弱兼顾、分层搭配”的原则在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次设立15个大学区,由区域优质学校担任学区长,依托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组织学区内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学区通过组织同课异构、联校教研、观课磨课、专题培训等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在优质资源的浸润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二是依托高效课堂开展研修。我们以高效课堂为研修核心,组织开展了优秀导学案征集、全员全程教学评优、教师基本功大赛,高效课堂校际交流、送教下乡、复课研讨、高效课堂教改标兵评比、“高效课堂”案例征集等活动,渗透到全区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各学科,三年累计开展活动600余次。

其三是依托丰富的活动开展研修。1.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研修团队负责人率先垂范,刻苦钻研,为各校(园)、兄弟县区、市教院、市小教中心作专题报告;小学组各教研员针对目前教育形势、欠缺的前沿理念以及课堂教学调研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进行微课专题培训;“课堂教学该如何‘走实’”主题培训;“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全区中小学体音美教师理论知识培训。2.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全区开展学习《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围绕“抓改革?促内涵?提质量”主题要求,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区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为人师表,渗透德育”意识和“质量立校”意识。3.在全学段全学科教师中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以赛促研修。

四、指导并树立校本研修的工作典型,分类指导,特色推进

在全面推广、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引导学校立足实际,彰显特色是金台区近年来校本研修工作的重点。研修团队成员发挥教研员的指导职能,分类指导学校工作,小学教研员抓住问题深入学校反复指导,逸夫小学342观课议课活动成为全市校本研修活动一大亮点,在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市高效课堂校长论坛以及金台区342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推进会中都进行了观摩。

英语教研员指导三迪小学积极探索英语学科的“高效早读”,让学优生担任学术助理领早读、管早读。每天学术助理将早读的内容制作成ppt,通过投影仪打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并且同年级几个班的学术助理相互交流,彼此领读外班的早读,这样更促使其领读之前认真练发音,事先作准备,便于在外班学生面前展示,这样英语老师的早读就可以一拖四,节省时间,达到高效。另外,三迪小学针对“学生自主管理”也开展了特色研修,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安全、卫生、文明、护绿等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自主管理体系。

五、加强并提升团队成员的指导水平,创新工作,示范引领

各教研员在研修团队的组织和指导下,加强个人研修,做到研修经常化、随时化、创新化、成果化。

――借助网络研修势头强劲之力。设置学科主页41个,上传研修文章20000余篇;创建中小学高效教学QQ群40余个,共享“导学案”千余篇;自2012年1月所有教研员开通个人博客,坚持每周撰写教育心得、工作动态等,目前共撰写教育心得7890篇,40多所校园网站设立了教师研修论坛;各教研员创建了学科微信群,注册了学科公众号,为教师开展研修提供广阔天地,真正地实现研修经常化和随时化。

――加强自身研修、深度研修,全力提升研修水平。近年来,研修团队成员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做到边学边写,边工作边反思,边反思整理,将成果序列化。团队成员坚持每年做课题,做到年年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目前,省级课题结题的有28项,市级课题结题的有53项,在各级各类刊物80多篇,我室并将团队研修成果汇编成册5本。

――打造主题研修的新亮点。自2013年5月成立体音美学月以来,全区义务教育学段开展体音美学科测试工作。2014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将我区体音美学科测试的相关资料以光盘形式下发给本年迎接双高双普的县区。体音美组教研员曾应邀为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渭滨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等县区的体音美教师作体音美学科测试的培训。11月2日区教研室组织部分学校校长、教研员赴千阳县教研室、千阳中学、千阳南寨中学开展了“金千教育联盟”教研交流活动。

六、顶层设计,精准指导,开展内涵发展星级校创建评定

2013年上半年,金台区出台了《金台区教育内涵发展星级校评价实施方案》和《金台区教育内涵发展星级校评价标准》。各校根据文件规定,积极申报内涵发展星级校“苗子校”,区教研室严格标准确定“苗子校”,切实开展调研指导、验收评定,并由区教体局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星级校荣誉牌匾,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热情,确保了内涵发展不走偏、显亮点。

矢志追赶超越全面提升质量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四项捆绑两条主线

为改变教师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业进步,学校内涵发展,由北湖学校校长提出,经学校二届一次职代会讨论通过,进行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

一、为什么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为什么要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反思教师的主要工作

一方面,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主要工作任务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学业进步,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因此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师团队素质是否过硬是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

2.教师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一是教育态度,这是教师“想教”和“要教”的问题,教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这是教师热爱工作的动力保障;二是教育内容,这是教师“有内容教”的问题,教师掌握了相对充足、结构合理的人类文明成果,才有内容教给学生;三是教育能力,这是教师“会教”和“善教”的问题,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教育技术,才有能力教会学生。因此,要对教师的专业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三是有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经历;四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修;五是享有有效的专业自主性;六是形成坚强的专业团队。

3.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从教学工作的角度,教师除承担着教学工作外,还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工作。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做到面面俱到地工作会手忙脚乱和力不从心。从本质上来说,几项工作互相交织和渗透,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从目的上来说,几项工作都是为了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从关系上来说,教研、培训和科研都是服务于教师和教学。因此,简化和规范教师的业务工作,建立一个能够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的有效工作模式十分必要。

二、建立怎样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建立一个怎样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基于学校教学工作要求。

1.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有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任务;社团拓展教学主要完成自主校本课程内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任务。

2.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备课、听课议课。通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听课、观察学生进行集体反思。

3.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岗位研修。岗位研修内容包括自主研习、个体备课、上课反思和总结成果。

4.校本科研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科研的主要途径是基于教学的小问题、小课题研究,解决问题进行有效教学。

5.建立“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校本教研、培训和科研离不开教学,围绕教学来开展才会更有效,教学涵盖了校本三项工作,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四项工作完全可以捆绑式高效率协同进行,那就是校本研修,主要是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教师的工作无外乎两条主线。一是岗位研修,具体地说就是“源于教学任务——个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团队研修,具体地说就是“源于教学问题——集体备课——听课感悟——议课反思——解决教学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北湖学校“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具体含义是围绕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达到简化工作、有效展开工作的实际效果。“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章法、有规律可循,做到有的放矢,有机整合,也是对北湖学校“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三、怎样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怎样建立“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是进行行动研究。北湖学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是大庆市“十二五时期”重点课题。

1.研究的具体问题

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构建“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达到简化和有效开展工作的实际效果。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在于探索研究一种有效工作模式,使教师从工作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章法、有规律可循,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价值在于课题组通过对“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实验研究,一是践行“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师个性化教学,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新理念,丰富学校发展内涵;二是探索教师工作规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使教师在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把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工作方法、方式、经验和体会进行提炼总结;四是使教师改变机械地服从学校和上级安排的工作状态,变被动工作为主动进取,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五是为同类型学校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师工作模式实践案例。

3.核心概念的界定

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有助于完成任务,有助于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教学工作模式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出解决教师工作中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这一问题所遵循的方法论。“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是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

4.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即“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5.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校实际需要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即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达到简化工作、有效工作的实际效果,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6.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工作的基本表现、特征和现状研究;

(2)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在教师工作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研究;

(3)教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协同关系的分析和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4)教师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关系的分析和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5)“四项捆绑,两条主线”对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影响度”研究。

7.创新与突破

基于假设和经验,“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是针对我校教师的工作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总结出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有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任务;社团拓展教学主要完成自主校本课程内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任务,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不难看出,校本教研、培训和科研离不开教学,围绕教学来开展才会更有效,教学涵盖了校本三项工作,捆绑式开展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四项工作,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不难看出,教师的工作无外乎两条主线,第一条是岗位研修,具体地说就是“个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解决问题”。第二条是团队研修,具体地说就是“集体备课—听课感悟—议课反思—解决问题”。可以使教师在研究和研修中实现专业成长,这些就是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重要创新和突破。

8.研究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前期,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摸清教师教学工作现状,确定研究课题的目标和内容、意义和价值,界定研究课题的概念和范围,选准研究课题的创新和突破点,对研究课题进行假设和总体设计,对研究课题成果进行预期,为下步研究行动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2)课题研究中期,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法,对研究课题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通过对教师工作特点分析、成因归因、对学校教育教学影响的探索、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研究教师“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的成因及其对教师的工作的影响。

(3)课题研究后期,采用对比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及时对分析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策略,建构我校“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并形成研究报告。

9.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

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体设计,明确课题研究的思路。确定该课题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借鉴同类研究成果,对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总体把握和基本界定,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确定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建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对象。建立由校长、科研主任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的“三层次”实验研究小组,对实验工作进行具体研究。实验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数量,又要有相应的代表性,保证课题研究得出的数据和相关结论真实可信,同时还要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定期对实验进行指导。

(3)确定调查提纲,了解研究内容和现状。课题研究的关键点或突破口就是要了解、明确目前我校教师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4)明确研究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通过调研摸清基本情况后,可以根据现状,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教师工作中的问题,表现在学校,成因在教育现状,根源在于没有找到有效的教师工作模式,如何帮助教师走出困境,需要教师自身、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多方面的关注才能解决。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6

一、研修活动的设计

《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张铁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提出,教师教育应当遵循成人学习规律开展。成人学习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成人如何学习,如何依据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去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习与教育活动。成人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其对象都具有本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却都认为,成人学习面临普遍的工学矛盾,实际上是把成人的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忽视了成人的实践经验所具有的知识价值。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因此,针对在职教师设计和实施的专业学习活动必须针对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已有实践经验的资源价值,聚焦一定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建构并获得有价值的研修成果。

因此,我们依据上述原则,回应来自海南与山西两省积累了多年经验并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教师与校长“希望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师发展引领者”的客观需求,对研修活动进行了全程设计。我们设立一个假设,如果我们能够创设一个真实的主题研修过程,汇集来自所有参与者的相关体验与想法,不仅参与者本身可以获得对于教师研修的体认,也能够有助于为他们开展教师研修的后续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作为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我们所做的就是依据研修主题设计脚手架式问题链,引导大家进行参与互动式分享交流,并汇聚大家的智慧形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二、研修过程的互动讨论

海南一组代表(海南中学数学教师贾天友):《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一书中《儿童视角中的为师之道》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都特别希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首先就要心中有学生,去了解学生是怎么看待老师的,按照学生的希望来要求自己。联系到今天的研修活动主题“让我们共同体验教师研修的力量”,我在思考,怎样通过研修让我们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呢?

张铁道(主持人):其实,这篇唤起你兴趣的文章背后有一个故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0多个国家开展了“孩子心目中的好老”主题征文征画活动,并出版了一本小画册。我在1997年的时候看到了这本画册,立刻就被孩子们对教师的真实需求和热切期待打动。我想,如果让老师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他们自己,看他们的职业,应该非常有震撼力。当时也做了几次培训,效果也不错。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中国学生的参与。2003年元月,我在《班主任》杂志发表卷首语《让我们倾听儿童的心声》,邀请各地老师组织少年儿童将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用绘画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名中小学生的儿童画和文稿。我们从这些儿童作品中发现,学生对于老师及对于学校教育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他们更加需要并珍惜的是老师和他们之间的充满关爱的情感互动和思想交流。其中,确实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微信头像――那是北京市延庆县永宁小学11岁的安泽同学画的一张老师的脸。老师的两只眼睛里分别有一个开心的学生、一个郁闷的学生,鼻孔里也有学生,上、下嘴唇之间还标有“好好学习”“iloveyou”(我爱你们)的字样,形象地说明好老师应当关注全班每一个学生,悉心感受他们的情感需求,并在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这实际上体现了孩子们对于好老师的希冀。

这项尝试让我们获得很多发现。大多来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叙事和图画,好像都与学科教学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最打动学生、影响学生的重要事件。我们借助儿童视角开展的教师研修实践也表明,引导广大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体察他们的教学服务及其成效,进而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是我们深刻理解自身教育服务工作价值的一个重要的评判维度,也是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机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行动突破口。

海南二组代表(海南中学政治教师叶小):看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一文后,我有了很深刻的体会。

第一,教师研修是有规律的。如文中所说:“成人唯有将亲身体验进行分析,并加以理性化,学习的内容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因此,要做好教师研修,首先要了解教师研修的先进理念,掌握教师研修的规律。第二,教师研修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很重要的是立足于教师自身的需求。我们只有找到教师需要什么,在教学当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了解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定制研修计划,组织教师研修,帮助教师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研修也才是有效的,才能被老师所喜欢。第三,教师研修的形式要敢于创新,要通过相互的分享、交流去推进。例如,书中流动教师培训队案例,就是研修形式的创新,深入到农村贫困学校开展研修,成本低,又非常有实效。还有,教师研修要注重分享,通过分享让大家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研修活动结束后,还应该督促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借此也能够了解教师研修的成效。我的问题是,教师研修要非常关注教师的需求,怎样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教师的需求呢?

张铁道:非常感谢您对教师研修的认同。我来分享一个自己在海南的实践故事。2004年,我随教育部专家小组到海南考察学习高中课改实施情况。我应用研修方法在三所中学与高中学生开展了系列专题座谈会。我们从每一个班级选取一组同学参与座谈。我问学生们:“在高中课改刚开始的时候,你们在学习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老师怎么教,你们就感觉到特别开心,特别受益?你们现在有什么困惑?比较课改开始到如今,你们感觉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学生们针对这些他们熟悉的问题,向我反馈了很多真实信息。其中,谈到他们特别喜欢的老师时,也是十分看重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朋友般的关系。之后,基于三所学校的高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完成了一个来自学生视角的课改成效研究报告。我们当时的调查结果有力地证明:海南的课改做得很好。其实,如果能够继续跟进,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提炼:在高中课改实施将近一轮的背景下,海南的教师在哪些方面做得特别好,赢得了学生赞许?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特别是将其中学生提到的教得特别好的老师的做法和学生提到的困难和困惑梳理出来,并组织教师们研究如何改进,那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其实,借助研修方法诊断需求、改进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到一个课堂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对象对于问题的回应做出判断。我曾经到北京一所学校进行调研,在听取校长报告学校情况、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座谈,并对学校进行反馈之后,我利用中午的半个小时和来自初二、高一和高二3个年级的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我首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今天到你们学校来,印象特别好。你们能不能说说学校让你们感觉特别骄傲和自豪的是什么?”他们都纷纷说:“我们学校的老师好,老师对我们非常好。”我接着问:“请你们说说你们最喜欢的一门课和你们最喜欢的老师?”其中一个组就讲:“我们特别喜欢政治课。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对我们讲,‘同学们,我可给你们约好了,你们哪一个都别想在我这门课上落下!’我们心里说,为什么呀?结果没想到,这位老师讲得非常好,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全班的同学政治课都学得非常好。”还有一个组说:“我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先前一堂课只有一个项目,现在老师给我们四个项目来选择学习。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学一个项目。我们非常开心。”我又问:“那你们觉得来学校以后有哪一件事让你们特别难忘?”初二的同学说:“我们特别难忘的是学校组织我们去林县。”我明知故问:“林县有什么难忘的呀?”他们说:“老师,你可不知道,我们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到林县去。坐了一天车,晚饭刚吃过,大家的手机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奶奶问路上安全吗?妈妈说外头的饭好吃吗?爷爷说你们啥时候回来?……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走到哪里,家庭的关爱就跟到哪里……”

我看前面三个问题都铺垫得差不多了,就接着问:“目前学校做得很好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如果学校只需要再改进一条,那会是什么?”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们学校学生太多了,做操时胳膊都伸不直;吃饭分三波去吃,仍然挤得不得了;上厕所排队,排到上课铃响了还没有排到;图书馆一个星期只开两个小时,能不能多开一点时间……座谈结束之后,我就把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馈汇报给学校的领导,当我讲到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校长就忙着要求记录下来,还解释说马上就进行改进。

以上实践说明,如果能够围绕一定主题,基于对象群体的既有体验,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一组问题链,就能有效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垣曲一组代表(山西省垣曲中学物理教师吴宝军):您在书中对教师研修强调了三项原则:一是务必注重教师的实践;二是务必持有学生的视角;三是务必了解理论并努力付诸实践。我的理解是,第一,注重教师的实践,就是从教师的需要入手,从实际出发。第二,从学生的视角,就是以人为本。第三,每一个老师必须有持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在《探索教师研修20年》这篇文章中,你提供了一个教师研修路线图,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的问题是,教师研修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教师不愿意参与研修,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张铁道:我借用书中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北航附中教师的研修实践》这个案例来回答你的问题。当时,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刚刚启动,我自己也需要有深入学校深入了解实践的机会,于是就应时任北航附中校长罗滨邀请深入该校连续做了五次专题调研与研修活动。

第一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我们怎样走过高一”,旨在判断首届高中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已有的实际学习体验,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新课程教学现状的尺度和制定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参照。我们把高一年级四个班的w生分成四个组:开心组、感动组、郁闷组和困惑组。讨论“回顾高一时光,哪些是我们最开心、最感动、最郁闷和最困惑的事?”每一个组分别重点分享一个主题的体验,最终各组的反馈就构成一个整体的结果。我们发现,2008年度高一学生最开心的是“军训”“选修课”“外教课”“社会实践”;最感动的是“军训”“联欢会和主题班会”“汶川大地震”。而最郁闷的是他们的学习,最困惑的是学习方法。来自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在场的高一年级组的老师们感到十分惊讶,也促进了他们的深刻反思。教师们感到,他们并没有完全领悟课改的理念。如果重新再教高一,他们会加强教研,精简教材内容,增加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来自高一年级教师的这些经验,为即将担任新高一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现实背景和行动导向。

第二次研修活动,我们针对学生普遍需求开始关注学法指导。第三次研修活动,我们又以新一届学生的入学教育实践及其成效为案例,研究高中阶段入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四次研修活动,我们尝试从学生视角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改进。第五次研修活动,我们总结高中语文组关注学生需求、改进教学的探索,并推动学校其他学科依据学生需求,提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一个学期下来取得显著成效,而后又推广到全校所有学科。

上述实践显示,诊断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后续跟进则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没有对于实际需求的揭示,行动就没有针对性;没有执着的跟进,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预期结果。

国兴一组代表(海南省国兴中学语文教师李占民):书中的《团队研修: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实践》一文,正好契合我们来北京考察学习的任务。在我们常规教研工作当中,最常态、最重要的但也是最薄弱的就是教研组的研训活动。在北京的学校里,教研组的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呢?请您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如何改进教研组团队研修的工作?

张铁道:你提的问题是一个困惑很多基层教师、教研员的实际问题。我曾在甘肃和北京从事教研工作二十多年。我认为,我们的教研需要在新时期重新定位。许多教研员因为曾经是优秀教师或身受基层教师期待,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我为标准,向我看齐。但这种理念已经不再符合现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了。教研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承担教书育人职能的基层教师。为此我认为,教研员需要掌握两门教育学,一门是少年儿童教育学(即我们熟知的教育学),一门是回应教师学习需求的成人教育学。只有掌握并自觉应用成人教育学,教研员才能自觉尊重教师的既有经验,引导他们相互借鉴并做出实践改进。另外,由于教研员的工作头绪繁杂,所以很难实际跟进一个项目或聚焦一个特定群体,因此也为开展有效的问题解决、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以上这些,或许可以丰富我们对教师研修的性质、定位、特点甚至规律的基本认识。

(二)研修策略

开展教师研修的前提是依据任务或主题进行需求调查,再基于需求调查的结果,规划与设计研修活动。以今天的研修活动为例来思考活动的设计特点,我与大家分享了很多案例,尤其是研修活动中如何设计问题链。问题链很重要,不仅要让大家觉得有话可说,还要让大家说得有价值,而且还要让大家的说和说之间有互补性、建设性。

怎样设计和组织有意义的研修活动?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归纳出来四个层次16个字的总结:一是“巧在设计”。要遵循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活动必须要有利于能力成长或者问题解决,并善于去做细化的设计,有步骤、有细节。二是“重在实施”。精心地实施活动设计方案,使大家充分地参与、聆听、互动讨论。三是“成在后续”。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时候研修活动设计得不错,实施得大家觉得也满意,但往往会由于后续没有跟进,不能产出相应的成效。研修成果也是至p重要的因素,决定着参与活动的教师是否有成就感。其实,成果就是对于我们想做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做的结果的一种理性的记述和表达。四是“落在资源”。比如,我们进行需求调查,之后就可以形成调研报告。再比如,我们今天的研修活动,也将会形成汇集大家的反馈的成效评估报告和体现集体智慧的团队研修报告。来自大家对于教师研修的视角、观点、建议所构成的团队报告,将成为一份对于大家今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资源。

(三)成效评价

评价的主要教育价值不是比较高低,而是要通过评价促进研修活动的改进。大家提到,关于成效评价,既可以采用定量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定性的方式。比如教师的论文、获奖等,还有更多的是看不见的、内在理念的变化,最终反映在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变化及其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上。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指标。

成效评价最关键的指标是对象的体验,对其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座的各位学科带头人,如果我们带的青年教师受益了,有成就感了,那么我们的研修工作就有成效了。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七条关于优秀教师的标准:第一,具有坚定的教育职业追求,喜欢教师职业;第二,具有较为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积累;第三,具有全面的学生知识,能够读懂学生的需求;第四,积累了实际可行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善于依据教学主题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并从中获得有成就感的学习体验;第五,善于进行研究,研究自身和他人的教育实践;第六,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心态;第七,具有个人魅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后续跟进

后续跟进的目的是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带给教师有价值的职业进步和专业成长。各位学科带头人所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不仅在于自己要身为表率,更应努力帮助在工作站学习的老师获得有意义的能力成长。

能力成长是一个行为干预和愿景引导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达成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学科带头人,我们是特定群体的教师成长的引领者。我们要善于依据特定的主题学习或培养任务需要规划专题课程,把自己不断的成长和所带教师团队的成长,变成一种课程实施过程。

我最近参加了一次“如何推广优秀成果”的专题讨论。大家都知道,目前,推广先进经验的主要方式就是表彰优秀教师,请他们去做示范课、做报告、出著作或者带徒弟。但是,这往往很难达到激发更大范围成功实践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赋予的目的。我们认为,推广成功教学经验也需要课程规划和教学过程,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学习,即“知晓”“会做”“有成就”。由此,你不仅可以明白“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能付诸自身教学实践;更能从取得进步和成效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事实表明,真正的学习必须能够带给学习者以能力成长的体验,否则,就不是有价值的学习,也就不可能持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不懈的动力去体验自己的职业幸福,才能够变成教师一直拥有的、不断推动他前进的成就感。这是我们作为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校长,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处于相对成熟阶段谋求造福他人和丰富自身的双赢策略。

(五)组织者的角色与能力

教师研修组织者需要为参与者创设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给力的学习体验。组织者既是同伴学习的促进者,也是高效的学习者。实际上,我们今天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学习策略。之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阅读,我们在现场开展多重交流,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微信同步交流。之后,我们还会征集大家的学习体会,开展成效评价,并进行基于本次活动的专题资源开发。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7

一、加强政治学习,思想觉悟和素质不断增强提高。

我认真学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党章,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组织举行的各行活动。模范遵守校纪校规。通过对《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学习,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将普法教育与宪法和教育专业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结合起来,努力做好教职工表率。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不参与一切不益身心的活动。特别爱关心时事,收看新闻,阅读报刊,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博,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己融入学习“三个代表”的学习洪流中,做时代前进的弄潮儿。

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期间,我能够结合学情,精心设计每课时教案。备课时做到教案中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切合实际,教法选择合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及时准确,时间分配合理,板书设计工整规范。上课精力充沛,使用规范化的普通话教学。坚持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及时、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式多样,让孩子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任职以来,坚持对学生做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家长保持联系。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让家长了解学校,或者到学生家去了解学生,了解家长。掌握一些必备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尽力消除社会上不健康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尽力排除一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形成教育合力。我常常想:我既是他们的长辈,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班集体生活的无限温暖,让他们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成熟,以让他们今后用爱去回报社会,在爱的世界里过得温馨、灿烂。

总之,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任重而道远。今后我将以更加满腔的热情,苦练内功,尽职尽责,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初中思品个人校本研修总结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组织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30号)文件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5〕2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20号),《2015年沾益县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方案(试行)》结合沾益县教师实际情况制订本研修计划。

研修目标

师德行为有改善。聚焦师生关系改善,欣赏身边同伴践行师德的亮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增强心理健康保健意识,能说一个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或依法执教的师德故事。

重难点教学有策略。聚焦学科重点中的学习难点,学会多方位确定学科重点的新思路、多视角诊断学习难点的新方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难点的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检测学习成效的新手段、完成一堂难点解决的实践课。

常态研修有技术。聚焦边教边学和课例研究,针对重难点教学问题,掌握课例研修的常用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网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会用一套校本常态研修的工具和支架。

1、“构建和谐学科教育,追求学科教育实效”为学科研修主题,理念先行,素质提升,摸索积累,走特色高效学科教与学发展之路;

2、围绕政治学科特点,聚焦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教与学为主动教与学,追求学科教学鲜明特色和持续增效;

3、立足于本组教师个人的自我丰富和不断发展,在教学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自觉提高多方面素养。

研修计划

1、立师德、勤敬业、讲修养、塑形象;

2、勤学习、重积累、多借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多涉猎各类有益的书籍,多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是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打实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基本业务功底;

3、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和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和创新。经常性反思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捷径和应有之义,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反思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围绕学生多思考多反思才能打造出成功的教学;

4、提升业务,乐于亲自动手,扬长补短,重在知行合一。自身业务的提高既要与时俱进,更要脚踏实地,夯实基本功。加大方法性规律性解题思路和技巧研修的力度,多揣摩多总结新课标高考考情和考向,多做与新课标高考相匹配相对应的典型性例题,不断丰富自己应考内涵,以此转化为自身教学的行动指南和动力之源;

5、时刻不忘矫正自己,不断调整好心态,始终以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和感化学生。

具体措施

1、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学习学科内外各种理论知识,做好要点笔录,同本组老师一起讨论教学上的各种针对性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珍惜机会,积极参加校内外举行的各种校本研修学习和培训活动,在业务学习笔记本上写好学习纪要和心得体会;

3、认真积极参加学校和组内组织的各种研修会诊研讨活动,精心准备,主动发言,认真讨论,争取有所启发,有所斩获;

4、经常性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不断总结经验,找准不足之处,写好教学反思和案例,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5、热爱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实做细做大做强自己的工作,不松懈不懈怠,在五尺讲台上倾洒智慧铸就辉煌。

初中思品个人校本研修总结a在这段时间的培训,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新天地,专题内容涵盖了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个模块的内容充实,丰富,经过学习,教育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教学知识上得到一次强劲的“充电”,特别是一些同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更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也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就物理课堂教学这方面我学到了以下知识:

一、课堂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指国家颁布新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记住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是基本要求,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体现。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能够较好地完成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并了解得出的过程。

2、从过程方法上看:教师注重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亲自动手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让学生体会了只是根据生活感受得到的经验,并不一定是科学的,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意识,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得出过程的真实再现,达到了用物理学发展史来提高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具体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反映本学科的特色。

4、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一)学生主动参与

1、学生情绪的整体状态,能看出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是否达到了激发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在此环节出现问题,对于学习动机不是很强的初中学生而言,直接影响的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不够、参与的程度不够深刻、不能够长时间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同时学生的情绪状态也能反映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2、参与的程度方面,主要看出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深厚,能否把握住知识技能中的关键环节从而转化为深刻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小组汇报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小组内出现问题(很明显的问题)时,小组内的人员,并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更正,这说明在小组内的研讨交流还不是很充分的。

3、学生的参与面方面,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围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能看出教师的组织策略是否得当,能否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学生需要自己研究或能够自己研究的时候,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恰当的点拨形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4、学生情绪状态持续的时间方面,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也可以从情景设计的连续性和教学组织策略的艺术性上考虑,一堂优秀的课,课堂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而这种课堂,教师在学生的情绪要低落时总是能够通过有效的情景设计和教学组织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将课堂氛围提升到高潮。

四、教学能力上看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规范、精炼、简明、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

五、课堂评价上看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应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关注激励性教学策略主要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一个能促动学生心灵的评价,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1、合作学习

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学生的交互状态,是反映教师能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最直接的体现。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8

第一方面、从“研修一体”到“知行研修”的思考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区县的教研部门与教师培训部门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国两制”,即在教师研修中心(或日教师教育学院)一个院内,建立研究与培训彼此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这只是形式上的合并,不是体制和机制上的融合。过去以教研部门为代表的研究部门开展的教师活动往往更重视实践经验的传递;以师训为代表的培训部门开展的教师活动往往更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我们在研修中心成立伊始就能通过顶层设计,把研究部门与培训部门从机构到人员融为一体,实现“1+1>2”的效果,共同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称之为“研修一体”。

“研修一体”经过体制和机制的变革,研究部门与培训部门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原培训部门主要负责师训和干训的管理工作,掌握管理的规律,把管理做得更精;由研修员承担专题培训教学工作,因此扩大了培训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研修员以课程的视角和研究的方法组织常规活动,提升了质量。同时把研修活动中产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进修的课程。因此我们所提的“研修一体”是一种从观念到体制、机制和业务活动的整体的融合。当融合的目标达成以后,我们再次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研修一体”最核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知行研修”。“知行研修”源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研修”是指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在职进修活动方式。其本质特点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认识教育内在的规律。从研修活动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实践的知行研修和基于理论的知行研修。前者是指组织教师通过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去感悟、认识教育的理论;后者是指在讲授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以具体的案例帮助学员去理解、消化与践行。按照研修部门划分,可以分为基于教研内容的研修活动、基于科研内容的研修活动、基于信息技术内容的研修活动、基于师训、干训内容的研修活动,等等。具体的实施部门包括:学前教育研修部、小学研修部、初中研修部、高中研修部、职成研修部、信息网络研修部、体美研修部、德育心理研修部、技术与活动研修部、课程与教材建设办公室,等等。因此,知行研修的基本路径有二: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理论一实践一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步探索出“知行研修“通州区模式,其内涵是以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师教育的规律为依据,通过理性思考和顶层设计的、从研修制度到研修机制整体变革而产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知行研修的关键在于研修员观念的转变。研修员的观念转变才能带来研修活动方式的变革,从而高效地促进教师知与行的统合,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基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知行研修”中的“研”是显性积极地,体现为研修员的教研工作时效,体现为以教育科学研究思想为引领的教研工作形式和内容的变革;“修”是隐性主动地,体现为研修员不断进行自身素养的提高。从实践意义上讲,“知行研修”就是不断满足研修员务本求实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就是以理论的研究、制度的研究、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校本研修的研究为切入点,研究研修员的发展问题、研究研修员研修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认识到,没有研修员自我价值追求的改变,就很难有研修员“知行研修”行为方式的改变。“知行研修”的真谛有二:一是求真,二是经世。“知行研修”把两者融为一体。

“知行研修”在实践中包括理论建构、实践研究和价值研究三个维度:理论研究(国外理论研究、国内理论研究、实际研修思考等)、制度研究(研修组织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机制研究(优先发展策略、区域联动策略、专家主导策略、网络研修策略、科研先导策略、校本导引策略等)形成“知行研修”的研究氛围,激发研究员自身确定自我价值取向,进而把研修工作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最终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研修境界。

实践研究,通过对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如(图左侧)我们认为它包括:研,在教研、科研、管研(对外的师训、干训和对内的研修员培训)中进行;修,在课堂、课题、课程中进行;践行“知行研修”,思辨自我价值的实际问题,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研修境界。

第二方面、“知行研修”的实践探索

1.建立了知行研修的制度体系。制度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知行研修制度体系是指研修中心开展研修工作的一系列规程和准则的总称。三家合并之后,研修中心面对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体系,以整合内部人力、物力、财力各种资源,指导全区教师的研修活动,提升研修工作质量。我们在三家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围绕“知行研修”这个中心工作重新修订了研修工作制度,编辑了《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研修工作制度汇编》。研修组织制度;研修内部管理制度;研修业务管理制度;研修评价激励制度。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知行研修”制度在研修工作中起到了三大突出作用:一是导向作用,“知行研修”制度为研修中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形成强大凝聚力,引领全体研修员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二是保障作用,“知行研修”制度为研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员、物质与技术等全方位支撑。三是激励作用,“知行研修”制度鼓励研修员勤学苦练、争先创优,研修员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随之,“知行研修”制度的内化,已经逐步转化为研修员的自觉行为,研修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使通州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

2.探索出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我们这里谈到的“知行研修”运行机制指研修中心推进“知行研修”制度落实的途径与策略。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研修员优先发展策略、区域联动策略、专家主导策略等系列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①研修员优先发展策略。研修员承担着教学研究与培训的双重任务,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区域教育质量。因此,研修中心把研修员专业成长作为首要任务。营造学习氛围;组织课题研究;重视课程开发;下校兼课锻炼;志愿者队伍建设。研修中心实验学校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设了37门,但是现有师资力量不够。研修中心组建了70多名研修员志愿者的队伍,直接深入课堂指导教师教法,帮助教师制定课程方案,辅导教师建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研修员使自己的研修理论、思想、见解得以了充分发挥。

②区域联动策略。区域联动是指充分运用不同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师研修水平的合作研修策略。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合作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区内分片联动、区县联动、市区联动三种。

③专家主导策略。专家主导策略是指聘请教育专家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用以提高研修活动质量的一套方法。我们借助专家资源实施了名师带团队系列活动。

名师带团队,指聘请教育专家定向培养一个教师群体的形式,这样做可以扩大教育专家的培训效能,使更多的教师受益。2007年3月“基于小学优秀教师进专业成长课改项目启动大会”在通州隆重召开,吴正宪老师带领下的“通州22人团队”开始了“在案例研修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实效性”研究。他们采用“课堂观摩、课堂实践、课后研讨”的模式,围绕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先后在官园小学、第一实验小学、北京二中通州区分校等多所学校开展了案例研究。研究活动还得到了北师大张春莉博士、教育学院刘加霞博士、基教研中心数学教研员范存丽老师等专家的大力帮助。多年来,参与活动的骨干教师深深地被吴老师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所熏陶,学到了在案例研修中解决真问题的有效策略。

第三方面、“知行研修”模式特色

1.形成了“知行研修”工作特色。经过八年多的实践探究,我区构建了“知行研修”工作模式:研在教研、科研、考研“三研合一”中进行,修在课堂、课题、课程“三课合一”中进行,研修的态度是职务、职能、职责“三职合一”,研修的方法是常规、常量、常模“三常合一”,研修的目的是成长、成才、成家“三成合一”。这个模式涉及到机构改革、工作整合、管理创新、制度变革以及工作方式、工作理念、办学思想、学术文化八个层面,是一种由外及内、由意识到行为的深刻变革。具有中心辐射功能,能大力开展研修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学术视野和学科教学水平。

2.促进了研修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知行研修”的本质就是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行研修”模式的实践促进了研修员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提高了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3.提升了校本研修的质量。在研修员的指导下,全区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了校本研修活动,一些学校把校本研修作为本校的科研课题,运河中学、梨园镇中心小学等一批学校在校本研修中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校本研修;实效性;策略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自主参与、自我提高为基础的一种高效率的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工作过程,不仅是一个研究教育对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研究自己的过程。教师只有瞄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的宗旨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就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将教师的价值感、责任感从自我意识中“唤醒”。校本研修的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需要,以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以知识更新与拓展、教育教学原理、教学基本功训练、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训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能力训练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从事校本研修的具体工作过程中,我认为要提高校本研修水平,就应该结合实际,实施校本研修实效性策略,在实践中采取适合校情的“七结合”校本研修形式,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传统培训方式,主动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集体“充电”: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进行诊断性专题听评课和讲座;邀请省市优秀教学能手为教师做示范引路课;邀请名校教师到校做课,并作相关的校本研修主题报告。除了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讲座,学校还可以将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为主动吸取养分的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这些培训活动,使教师在与行家、专家的互动过程中,自主吸纳“我”所需求,并在专家与“我”的融合过程中,主动建构“我”所特有,使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经验,在教师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领航行动与个人研修相结合

领航行动即实施师徒二级结对活动,也就是专职教研员与学校骨干教师结对指导,学校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形成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模式。结对师徒从业务学习、听课议课、课题指导等方面签定领航行动协议,教科处每学期末对照协议进行量化考评。徒弟在师傅的诊断性指导中,不断获得新的提高和成长,同时,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也会获得自身发展。个人研修是在师徒结对基础上的内化和延伸。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追求高一层次目标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在深入开展校本研修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学校要为每位教师配备高性能的电脑,接入宽带互联网,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能。教科处通过下发促进教师理解新课程纲要的资料和优秀课例,使教师进一步理解新教育理念,并在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中,逐步反思及改变自身教育行为。学校图书室要及时向全体教师提供最新教育类杂志期刊,给广大教师传递最新教改信息,并在借鉴中结合实际学会创造。

学校要逐渐形成以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的教学氛围,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鼓励推陈出新,取得校本研修的新突破。教师在领航行动搭建的平台上,确定目标,寻找相应教育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实现自我改进和提高;同时,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须有一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通过专家抓骨干、骨干抓年轻教师的拜师结对活动,结合个人研修,就会不断打造出一批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优教师。只有加大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专业成长的培养力度,才能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实现学校快速高效发展。

三、岗位练兵与知识检测相结合

学校要采取岗位练兵的形式,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纳入常规教学要求中,利用教研组会、各类专项培训会、教学设计比赛、学科说课比赛、教学随笔比赛、试题征集等形式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将竞赛内容和文稿质量纳入教师量化考评中。每学年,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一次课程标准和专业文化课知识闭卷检测,每次检测单人单桌,主管业务的领导监考、阅卷之后将试卷反馈给教师,限期纠正错误,二次交卷。通过以上途径,督促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功和业务素养,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课程理念的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心中有课标,用课标指导教学行为”的意识。同时可以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普通话、钢笔字、简笔画训练等为专题的教师能力达标训练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四、课题带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课题带动校本研修是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方向,以问题的发现与界定为研究起点,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最终目的的教研活动,它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确定课题后,从参与人员到参与班级、从总体部署到具体方法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制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和获得教研成果的教师给予鼓励,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教研的主动性。同时,将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专题讲座”、“听课议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等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科科有课题,人人都参与”,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升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就需要不断面对教学实际问题,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工作方式。

五、校内研讨与校外辐射相结合

校内,广泛开展“同课异构”“打磨课”教学探究,积极组织“年级研讨课、学科研究课、学校精品课”活动。校长、主任、组长及任课教师都可以随时听“推门课”,及时进行研讨,寻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在,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落实观课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为大家提供交流的机会,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使教师通过交流获得有益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每学期要进行三到四轮常态课的研讨选拔活动。第一轮是年级组内“常态”研讨课,第二轮是选取排名靠前的50%进入教研组参与“同课异构”研讨课,第三轮是每个学科组选取5人进入学科研究课,第四轮是学校每个学科5人中选取2人进入学校精品课,为全校教师和帮扶学校进行展示及送教活动。第一轮年级组研讨课排名靠后的教师,教学处负责安排其上回头课,不定期组织“领航行动”的导师和指导教师进行听议,强化指导。此项活动也需与教师量化考核挂钩,多上一个级别的课,就多得考评分,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六、成果提炼与校际交流相结合

为了挖掘教师潜力,增强教师自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资源共享的平台。创办校刊、开发校本教材便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广阔舞台。学校可以成立校刊编辑室,积极组织教师撰写教学随笔、成长故事、感想反思、教学经验等文稿。校刊可以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德育特色、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栏目分类,将教师撰写的优秀文稿刊登交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打造科研型的教师团队。同时,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积累、筛选、整合、提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国学、环保、文明、劳技等方面的校本教材,展示和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这对于校本教材体系的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修价值。学校提炼教科研成果,与其他学校共享,才能彰显其特有的价值,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互通有无,采取多种形式相互学习借鉴,才会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内容上实现师资、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得到充实和提高,带动辐射其他学校实现创新发展。

七、制度保障与经费投入相结合

构建和完善校本研修机制,能够推动校本研修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建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加强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不但要做到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的“四落实”,更要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人人有目标,活动有记录的“四有”要求,保证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将校本研修作为提升学校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为每一位教师订购业务书籍,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规章制度要把考核结果与奖惩、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开拓进取,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推动校本研修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校本研修要长计划、短安排,早准备、重落实,勤记录、详收集、抓过程。建立校本研修工作档案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将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考试成绩、课件制作、听课笔记、学习收获、优秀论文、个性案例等信息及时记录,并纳入教师工作学期量化考评中,为教师提高业务素养、积极开展研修活动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做到管理规范化,培训过程化,使校本研修工作正常开展,确保研修质量,加强过程管理,推动研修进程。

为了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学校在经费上应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项目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为校本研修提供经费保障。

总之,校本研修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探索中发展,在反思中前行,拓展校本研修内容,创新校本研修形式,在新课改背景下,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推进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07.5.

[2]校本研修:理论与实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1(1).

科学研修心得体会篇10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部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