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十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十篇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1:54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人地矛盾也日益尖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置格局,不仅浪费了我国土地资源,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尤为重要。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培养每一位公民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生产力可以持续增长,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而达到生态合理、经济有效和社会可接受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却很少,而日益增加的人口更对土地尤其是耕地进一步的增大需求,人增地减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

在城市里,建筑用地不够集中,盲目的批地和上项目,导致结构失衡,整体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而在农村,闲散土地大量的存在,低效利用,导致土地浪费非常严重。

2.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建筑用地的增加,耕地数量越来越少,可以耕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少,虽然一些土地为潜力土地,但是要根本变成耕地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将日益加剧土地的供需矛盾。

3.不合法用地

部分地区为了GDp的增长,盲目的进行招商引资,为了项目可以尽快落地,不惜违规违法,使用农用地搞非农建设;私自突破开发区的范围,并以各种名义设开发区,最后就是没有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就擅自征地和供地用于施工建设。

二、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规划,总体调控

只有规划才能有计划,才能使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适度的利用,才能保证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收益水平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而且其影响也是长远的。但是目前土地利用方式、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所以只有从整体上规划好和统筹协调好,才能充分发挥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用地总量,尽可能的使每一个项目都做到用地合理,布局合理,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节约,大力提倡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的实施意见》,推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等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形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氛围和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其次就是要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试行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试行“集中下达、一次审批、分期执行”新机制。最后就是要优化征地报批程序,完善好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扩大土地有偿使用面,试行地下空间有偿使用制度。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用地,不能一搞建设就使用新的土地,要想方设法将废弃的、闲置的和低效的土地作为重新利用的研究对象,对这类土地进行全面的清查,并加以处置,起初处置起来肯定有困难,所以一定要制定详细的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带动整个闲置土地,闲置土地一般成因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执行法律法规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历史因素,重在问题的解决上,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的效益,不同的闲置土地要区分对待,收回确实是一项比较强力的措施,但真正的目的不在于收回,而在于重新建设,让闲置的土地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总之,闲置土地处理的整个程序一定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审批,让土地和开发利用状况清晰明了,新开工项目不要再出现闲置现象。

4.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土地的现状正处于政府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化中,为了增强政府对土地调控的能力,解决土地市场早期出现的总量失控,促进土地市场可以健康发展,建立起来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土地储备,使政府具有掌握土地的“统一收购权”,确保土地供应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的出现,为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高效土地市场打下基础,这样既可满足城市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还可以有计划的适时适量的供应土地,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5.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土地的开发利用涉及各行各业,所以有必要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制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还可以增强社会意识,更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虽然公众参与会浪费一些时间和金钱,但是这样的举措充分体现了民主意识。从社会角度、社会公平和提高规划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提高公众在规划制定中的参与程度是必然的趋势;具体做法就是首先要建立民主科学的规划程序,让公众参与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取得共识;其次,在土地规划中要考虑弹性,以便于依法修改,尽量做到不损害广大群众的利益;最后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督,建立起公众监督的制度环境和渠道,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在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不可动摇,而且要保证发展必须是科学、协调和可持续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用地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用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坚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的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大程度的维护土地的合法权益,推行;尽管此项任务责任重大,但是关于我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思考要继续进行,不能间断。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2

abstract:inordertosafeguardthehealthofthecity's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oeasethecontradictionbetweenurbanconstructionlanddemandandthelimitedsupplyofland,urbanconstructionlandmustwalktheroadofintensiveconservation.Usinginductiveanalysis,comparativeanalysis,thepaperdemonstratesthenecessityofcarryingoutintensiveuseoflandforurbanconstructionplanning,andpointsoutthatitistobuildaresource-savingsociety,toimprovethemanagementofurbanconstructionlandandtoenhancetheoverallvalueofthelandforurbanconstruction,andidentifytheproblemofincludingthemainmanagementisnottheactualperformance,lackofplanningsystem,thelackofsystemicissues.Finally,itpointsoutthatweneedcarryoutintensiveuseoflandforurbanconstructionfromthecleartargeting,preparationwork,improvingthe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casestudies,andimprovingtheregulatorymechanism,establishingtheevaluationsystem.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

Keywords:city;landforconstruction;intensiveuse;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007-02

0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1-5]。但现行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研究多侧重于从评价方面进行[6-8],而对于规划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

目前,国内仅上海市和湖南长沙开展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的相关探索,但未从系统、全面的角度进行研究。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论证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在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推动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1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1.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国发〔2008〕3号文件指出“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决策中,落实到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用地,着力内涵挖潜。”2012年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47号)提出了“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八项制度。通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来实现较大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完善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的需要

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是一个宏观复杂系统,实现对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开发的过程,现行管理制度下对城市建设用地实施有效管理包括对建设用地组织、利用、控制和监督等几方面内容。

现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等相关指标进行管控,侧重于上限控制与外延限定,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注重下限控制与内涵挖潜,对建设用地业态和时序进行科学调控,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精细化管理。

1.3提升城市建设用地总体价值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的综合体,有价值的土地资本与无价值的土地物质相结合,使得城市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得到提高,土地资本的含量越多,城市土地的价值也就越大。

城市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开发价值,确保每寸土地的最佳利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拓展立体空间、控制发展密度、优化物业形态等措施,有效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总体价值。

2现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集约利用管理未实际履行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作为国土部门的基本职能职责,应由国土部门严格管理。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建设投资多元化,各个集团的利益纷争,以及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下,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呈现多头管理,现行集约利用管理的部门包括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多头管理造成城市建设在集约利用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对集约利用管理的组织、控制、监督缺乏合力,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2.2集约利用规划体系缺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侧重于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更多的是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注重确定的规划期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基本上仍沿用功能分区的原则,而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结构、布局、规模、时序缺乏综合考虑,造成城市建设用地闲置浪费、低效利用,难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3集约利用缺乏系统性

现行集约利用侧重于评价,大多通过构建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测算不同区域集约利用度来评价集约利用程度,再提出集约利用的建议,而缺乏集调查、评价、规划、监测于一体的集成技术,难以实现全程化的集约利用;同时,现行集约利用侧重于平面开发,缺乏地下空间规划,未对立体空间进行相关集约利用规划,难以实现立体化的集约利用。

3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的建议

3.1明确规划目标定位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是一项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法定规划为上位规划。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核心是以“已开发”土地为对象,以上位规划对土地利用强度、投入强度、经济效益的规划值为标杆,以土地利用状况的现状值与规划值之差评价集约利用度,提出土地利用强度及效益的下限性目标,是对存量建设用地实行改造升级的基础。

3.2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建议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各级政府组织编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

一是遵循“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原则,在全国选取一个城市的主城区进行规划编制试点;二是在试点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完善规划,逐步在省(市)层面进行推广;三是待时机成熟由各省(市)组织编制省(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并最终推动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的编制。

3.3完善规划组织管理

由政府牵头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规划编制队伍,提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及时启动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项研究工作。

规划编制经费由各级财政启动专项资金进行下达,实行专款专用,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集约利用资金,采取银行贷款、引进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保障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

3.4加强规划专题研究

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研究》、《城市存量土地挖潜与集约利用规划研究》、《地价与城市建设用地集约作用机制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研究》等重大课题和专题研究,并在规划编制中广泛采用实地调研、座谈访问、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5健全规划监管机制

建立集约利用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和监督机制,充分运用3S技术和互联网等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测,依法监督和查处城市建设中的违法用地行为;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的批后监管,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规划实施跟踪管理。

3.6建立规划考核体系

建立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考核机制,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公布结果,作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开发区升级扩区等的依据;同时,建立土地供应与集约利用规划考核结合的评估机制,将增量用地计划指标和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挂钩,建立长效的评估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4(4):4-10.

[2]吴伟伟,雷国平,李宁.试论新时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行性措施[J].商业经济,2010,(9):29-31.

[3]马涛.产业规划:城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实现途径及其经济机理分析—基于土地空间特性的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75-80.

[4]姚惠.城市存量土地挖潜与集约利用规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张艳,梅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影响因素[J].科技信息,2010,(1):309.

[6]陈晓军,涂建军,李宽等.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6(25):1-5.

[7]曹银贵,袁春,周伟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J].生态环境,2008,17(4):1657-1661.

[8]刘宗强,付梅臣,张翼等.承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1):55-60.

————————————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3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土地资源管理难题,落实共同责任机制,不时总结探索制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新机制,依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文〔〕210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决定在全区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活动。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不时完善维护资源和保证科学发展新机制;把创建活动作为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的作用;创建活动中,总结推广节约集约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自觉行动和社会的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要充分利用政策、法律、规划、经济、管理等手段,基本原则:1.政府推动原则。实行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发挥调控作用,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乃至全社会节约土地资源。通过规划实施发挥协调作用,各项专项规划中突出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严格依照制定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规范,引导社会提高土地资源节约水平,严格打击闲置浪费土地资源。

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2.全面推进原则。要广泛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建议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运动,积极创建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从而真正成为一个节约型社会。

对在资源节约型乡村创建活动中工作先进的单位,3.奖惩并用、鼓励先进原则。要加强平时检查和年度考核。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对工作落后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组织领导

由区政府统一领导,为推进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成立由区政府副区长辛绍河任组长的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区国土资源局,由李先红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创建目标

1.力争市级优秀单位、省级先进单位。全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对前一年度批回的次年供地率达到70%本年度形成的闲置土地制定处置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且能够处理到位。

2.进一步完善创建土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一是通过土地集约实现经济集约。以土地集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严格执行供地政策,确定用地定额指标、土地容积率、建筑系数、土地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等,供地中严格以各行业定额节地规范核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二是制订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措施,对实行节约用地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三是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估和管理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与年度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与干部的考核挂钩。

3.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供地。二是鼓励通过内涵增长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投资强度,鼓励企业建多层、高层厂房,对投资强度低、占地多的企业坚持“腾笼换鸟”三是以经济杠杆调节地价,坚持“利息体现弥补,价格反映稀缺”原则,加大土地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从用地利息上促进用地单位高效用地。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工业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整改要求的要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退出用地由政府收购贮藏后进行集约利用。可通过储备、转让、改变用途、土地置换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二是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建设用地向空中、地下挖掘,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三是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争取成为省级试点,减少集体建设用地,维护耕地,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鼓励迁村并点,迁村并城,建造多层和公寓式农民住宅,引导农村居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四是开展节地科技研究,推广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工业等模式和技术,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以法制为保证。强化全程监管,充分运用每年卫片执法检查的方式,责任到人,定期巡查。二是建立节约用地统计制度和信息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土地资源的漏洞。三是严格土地管理“问责”制度,根据《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管理意见》政〔〕7号)要求,对本行政区城内发生土地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或隐瞒不报、压案不追的应追究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四是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要坚持政府各部门协调作战,凝聚执法合力,形成既重视用地,又重视管地的工作局面。

6.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土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建议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节约土地资源的宣传教育活动。二要大力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型社会的创建活动,把创建土地资源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政府、节约型城镇作为目标和载体,推动创建活动的有效落实,务求建设土地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实实在效果。

四、阶段布置

1.启动阶段(年9月下旬)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全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活动动员会。

2.推进阶段(年10月份)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创建活动。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要密切关注创建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创建活动在推进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形成的新机制,适时召开创建活动工作座谈会,进行总结交流。

3.评选阶段(年11月份)依照创建活动指标规范体系和实施办法。评选出2个先进单位,授予“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4.总结惩办阶段(年12月份)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召开惩办大会。

五、奖惩措施

1.加强绩效考核。由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牵头。并根据考核结果,分先进、达标两个层次予以通报惩处。

2.建立奖励机制。对创建活动中的先进单位。同时在安排下一年度用地计划、土地开发整理和矿产环境治理项目时予以倾斜,对达到先进规范的单位主要领导嘉奖一次。

3.严格惩罚措施。对不达标的单位。

六、工作要求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4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齐齐哈尔市;pSR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11―0107―02

土地集约利用一词最早由李嘉图在地租中提出,我国对其研究起步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城镇规模膨胀与土地后备资源不足间矛盾激化后,国内学者投入到该研究领域〔1〕。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是以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发展可持续为前提,通过投入生产要素、优化运作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2〕。齐齐哈尔市是东北绿色食品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其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齐齐哈尔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后,可以此为契机,着力平衡发展结构、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因此,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域,运用pSR模型,构建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通过综合值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对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究区概况

齐齐哈尔市位于东北的松嫩平原,是黑、吉、蒙3个省区的交汇地带,总面积为42455平方公里,下辖七个区、一个县级市以及八个县,全市总人口达571万人。齐齐哈尔横跨亚欧大陆桥,是黑龙江省西部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经贸于一身的交通枢纽〔3〕。2014年被评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城市后,齐齐哈尔市坚持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商贸物流为核心,统筹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而重工业发展引起的土地资源环境恶化亦不容小觑。齐齐哈尔市的土地资源虽并不十分紧缺,但是当前利用情况不容乐观。目前齐齐哈尔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得不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有连年减少的势头,草原退化加速,土地污染有增无减。

二、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加剧,加重齐齐哈尔市土地承载的压力,直接阻碍该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的进程。因此,本文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为切入点,对城镇化进程中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探索。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pSR模型

在对城镇化过程中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最关键环节之一当属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此环节不仅要考虑到依据科学、可持续性、动态性等原则对土地集约利用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因素,更要保持数据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获得性。pSR模型是评估资源利用和持续发展并被学术界认可的模型之一〔4〕。pSR模型所代表的压力―状态―响应(p-S-R)能够清晰的反映城镇化进程中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过程〔5〕。其中压力指标用以表征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状态指标用以表征处于可持续发展时的系统状态,响应用以表征为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策略。因此,选取pSR模型有利于结合齐齐哈尔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可持续性、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体系内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用于表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体系的整体水平。准则层包含压力指标、状态指标、相应指标三个层次。指标层则选取了能够体现齐齐哈尔市土地使用状况的17个指标。如表1所示。

(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本文通过调查、收集材料,对齐齐哈尔市1989-2014年时间段《齐齐哈尔市统计年鉴》内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甄别,选取客观展现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输入评价模型,计算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值。

在u价过程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直接影响测算的综合值结果,也直接决定整个测算过程的精确性。为客观还原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状态,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在计算前对每个指标数据进行无量处理后,得到各类指标被赋予的权重值。

由于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各不相同,为了量化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情况,本文把前述17个单独指标整合成一个综合指标,模拟出不同角度系统状况。

式中wi代表所有单独指标的权重值,i=1,2,3……n。上述四个公式中的指数均取值0-1之间,其中0和1都为极值,分别代表土地不集约利用、土地完全集约利用。

根据公式(1)―(4)计算可得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指数。

(三)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中,可看出25年间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波动性,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虽然土地集约状况在不断改善,但目前仍处于不集约范围内。因此,城镇化进程中,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未完全挖掘。

从单独指标看,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压力指数增大从侧面说明齐齐哈尔市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大量建设用地被无端占用,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偏小,人地矛盾已不可调和。此外,农用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过量使用,不仅不能增产创收,反而使得土壤失去养分、土壤酸碱度失衡,生物失去多样性,污染周边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三、结论

本文利用pSR模型理论将齐齐哈尔市现有土地使用结构,作为一个可测度的指标,反映土地集约利用能力。研究表明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力间矛盾突出。

针对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齐齐哈尔市应该紧抓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的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协调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生态各领域,有效盘活闲置资源,走高效集约化道路。其次,要加强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以供需平衡为导向,实现城市土地统一管控,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挖掘内部土地使用潜力,完善市区内生态环境。再次,兼顾经济发展与土地承载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使得齐齐哈尔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尽快扭转土地不集约的现状,实现土地资源集约使用的可持续〔6〕。

〔参考文献〕

〔1〕金鑫.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城乡建设,2016,(01):16-18.

〔2〕朱天明,杨桂山.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06):977-983.

〔3〕宋弋,韩天宇,王越.基于生态足迹的齐齐哈尔市土地承载力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08):34-40.

〔4〕陈美球,刘桃菊,黄靓等.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面临的问题〔J〕.生态环境,2004,(04):698-701.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5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思南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83-02

随着我国城镇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多数中小城镇的土地利用还处在以粗放利用为特征的外延式扩展阶段,其土地利用活动具有盲目性,缺乏理性规划体系,表现在用地数量的增加是以大量低效占用土地资源为代价。同时,中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用地分散,容积率低,集约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1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城镇土地节约利用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城镇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性确定城镇扩张范围为前提,以减少增量土地、挖潜存量土地等措施为实现途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以较少土地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土地利用行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我国这种特定的人多地少国家里,通过不断增加城镇单位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的投入,从而达到既促使城镇土地利用合理化、最优化,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镇土地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对中小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对土地节约利用的研究仅局限于实践层次,理论层次仍存在缺位。一些城镇虽然开展了土地的现状调查和潜力分析研究,积累了一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经验。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评价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特别是在山区中小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理论和定性定量化方法研究分析方面尤为突出。

2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2.1思南县城北新区的概况

城北新区位于思南县城现客运站以北的狭长地段,整个地势受乌江切割的影响,成“V”字形,长约2.5km,总面积约为0.81km2,建设用地面积为0.57km2。其工业主要有造船、电力、水泥、砖瓦、农副产品等企业。现状多是一些废弃的工业用地,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中间地段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目前是闲置的;最北端是村镇建设用地,地形为缓坡地段,以居住开发为主。

2.2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新区土地利用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农田绿地和特殊用地等类型,如表1所示。

2.2.1城镇土地利用的布局散乱,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相对比较混乱。从建设用地结构上看,有村庄建设用地、非村庄建设用地。据调查统计,新区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如表2所示。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各类建设用地比例失调,绿地用地比例很高(包括新区内大量的农田面积),而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不足。从土地空间利用和住宅安排来看,各种类型用地相互混杂、布局分散、占地面积较大,造成互相影响和干扰。

2.2.2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人均用地规模是反映城镇土地利用节约与集约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用地增长速度往往高于城镇人口的发展速度,使城镇人均用地呈现出增长趋势。据调查统计,思南县城区面积是逐年递增的,且扩张速度很快。城镇规模扩张明显超前,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城镇规模扩展速度,导致城镇人均占地面积超标。随着城镇的发展,思南县旧城区被搁置,城镇中心向现客运站以北的方向移动,形成了围绕建旧城区造开发的一片新的繁华地带,城区周围的原有耕地被大量占用。

2.2.3忽视旧城区的改造,导致低效闲置的土地面积过大

据实地调查,基于历史、经济等原因,思南县老城区形成已久,整个城区呈阶梯状分布,老城区内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且建筑物以平铺式为主,开发改造有一定难度。土地闲置浪费现象在思南县两个区域尤为明显:一是城区与农村的交接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片地带既不作为耕地,也未经建设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大量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甚至是闲置状态。二是城区内部的集体所有土地。这部分土地由于是集体所有,缺乏管理和统一规划,用地粗放、混乱,与城镇发展的步调很不协调,对城镇整体发展有严重影响。

2.2.4用地规划与管理只注重总面积的扩张,而不重视容积率和空间布局

总的来说,城北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长远规划,脱离本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条件,作为主体的城镇建设和发展总是盲目追求总面积的扩张,而不重视容积率和空间布局。根据现场核实,由于传统的居住方式、习惯等原因,在旧城区内还大量存在单门独院的住宅区和低层建筑,楼层最高的达五楼,土地容积率极低。长期以来,城北新区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能有效地实施并真正形成有效的监管,导致大多数工矿企业厂房为一层,而且厂区范围内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比重较大,厂房间距也较大。

3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途径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好用地结构,充分发挥新区的土地资源潜力

首先,建立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确保新区土地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从整体上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其次,调整好用地结构,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再次,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严格控制新区的盲目外延,充分发挥新区的土地资源潜力。

3.2加强旧城区的改造,减少闲置土地面积,以提高新区的土地利用率

旧城区的改造是中小城镇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利用存在着明显的“三大一低”(即平房占地面积大,旧城改造任务大,闲置土地面积较大,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低)问题。为此,城北新区在土地利用上,要实行必要的政策倾斜,积极鼓励旧城区的改造,减少低效、闲置土地面积,以提高旧城区的土地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要把旧城区的改造放在土地开发利用的首位。在土地规模上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严格限制新区的用地规模,收回大量闲置的土地,并对其土地进行整治。

3.3制定新区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用地审批制度,严格土地的审批管理

由于土地是一种具有空间立体性的综合体,具有三维空间。若仅从平面角度利用土地,必然造成摊大饼式的粗放性土地开发,寻找土地立体化发展模式,将成为今后城北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应制定出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用地审批制度,且严格审批管理,提倡城镇建设实行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如建设高层写字楼和居住小区,临街商贸建筑在满足消防及交通要求的前提下侧面可以拼接,逐渐向地上空间发展,扩展地下空间(如建地下停车场、大型商场)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筑容积率。

3.4建立节约与集约用地机制

城北新区应建立节约与集约用地机制,最大限度地节约与集约用地:(1)通过挖潜改造,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2)注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坚持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向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集中,从严控制开发区以外的项目供地,避免零散布局,盲目扩张用地;(3)对新引进的项目积极引导利用闲置厂房和空闲地;(4)坚决执行完善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对不符合政策,经营效益低的坚决不供地。

4结语

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只有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才能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因此,应加大对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继辉,张绍良,侯湖平,周献俊.城市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概念辨析[J].资源论坛,2006年第6期,17-19.

[2]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3):67-69.

[3]刘咏梅,朱选定,曹明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初探――以西安市大庆路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月,第32卷第5期,545-548.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6

今天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也深刻彰显了中央资源节约的思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安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做到四个认清:

一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关乎全市发展全局,应当高度统筹增量和存量。在增量上,我们要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来控总量、优布局、调结构,要通过规模预核来堵住闲置低效源头,要通过指标预算来发挥用地指标调控作用,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摊大饼。在存量上,要将土地清理推向纵深,研究存量盘活政策,坚决杜绝土地“睡大觉、晒太阳”。在矿产资源管理上,要严格执行矿山开采回采率等标准,严格落实年检年报制度,严格开展矿山土地复垦审查,制定奖惩措施推进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与之相对应,我们不仅要对各地的节约集约新模式、新技术及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给予激励,更要对粗放浪费行为拿出重典问责的硬措施。

二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既是资源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应当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必须跳出国土行业局限,善于调动各类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作用。要大力推行“阳光地产”制度,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之手,将有限资源尽可能多地交给实力名企来干,筑牢节地市场主体基础。要完善落实划拨用地最低价款制度,既要扩大有偿使用范围,又要确保供地率稳步提升。要在守住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1.0底线基础上,用规模预核逐步拉高容积率。要适应收费清单执行制度,推进开竣工由资金管理向合同管理、部门联动管理转变。要完善落实建设审批“两个流程”,帮助企业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快建快产。要总结推广以地控税、以税节地等经验,探索价格、税收、租金和规费等多种经济手段联动的市场配置体系。

三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不是城区集约而是全市集约,应当市县并轨。要推进节地政策市县并轨,出让合同履约部门要联合监管,土地批(供)后要实现流程化管理,工业项目用地规模预核要作为项目指标安排、供地的前置,鼓励企业利用闲置低效用地自建标准化厂房、有偿收回闲置土地等政策要成为县域闲置土地处置的关键之招,土地管理重点监管乡镇制度要成为乡镇土地管理的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要成为全国审计举一反三的重中之重。要推进节地制度市县并轨,县域要切实完善集体决策、节地考核、阳光地产、指标预算、规模预核、最低价款、履约保证、厂房多层、双向约束、批供监管等制度机制。要以土地“三项清理”为抓手,进一步解决“三类土地”问题;以国土资源创模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能力和水平。

四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需要全民共建,应当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起领导之责,对国土部门的工作要多指导协调,努力为其创造更加有效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学习研究用地政策,把握依法合规、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分管负责同志要组织国土等部门,针对当地实际,学习先进经验,细化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要定期分析用地形势和节地空间的动态变化情况,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国土部门要切实担起落实之责,抓好政策落实以及土地“三项清理”、国土资源创模等核心工作,加强国土资源政策尤其是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规用地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意识和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起联动之责,特别是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更要与国土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形成合力。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7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一、研究意义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管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发展及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而且,它能缓解我国土地需求矛盾,加强土地管理,并且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而建设节约型社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提高用地效率调整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从而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投入。

二、研究的重点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鲜有对于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直接研究,而与之相关的就是对土地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从土地利用层面来看,斯坦普(英国)开创了土地利用研究的先河,通过领导30~40年代英国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绘制出了土地利用图并论证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从土地集约利用层面来看,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古典经济学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从土地利用模式层面来看,学术界对于土地利用模式这个概念的定义是较为模糊的,尚不存在一种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标准的定义。

三、三门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案例分析

三门县属台州市管辖,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黄金海岸线”中段,北接宁海市,南邻临海市,西枕天台县,东濒东海。正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在实施“工业强县、海洋富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为此探寻一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子使其发展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选取三门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一)三门县概况

三门县位于浙江中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少人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市开发提速,三门县经济带建设正式启动,经济大发展外部机遇来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将形成以设施大投入、工业大发展、旅游大开发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格局,产业转型提升面临重大机遇期。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现状

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10440.33公顷。其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用地为主,为87531.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9.3%,而建设用地8187.4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7.41%。未利用土地14721.3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13.33%。农用地则主要以林地、耕地和沿海滩涂盐碱地利用为主。

2、问题

三门县的传统土地利用是建立在三门县人的认识层面上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经验总结,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土地利用模式。而这样传统的土地利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下,进而导致城镇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1)土地滥用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形象化的不断发展,政绩观左右用地观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以土地资源的消耗可以赢得政绩。换言之,没有土地的承载,一些地方干部难以通过招商引资这个平台得到仕途上的提升。土地滥用现象严重十分严重。

(2)执法打击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在执法中目前仍有一些官员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违规侵占基本农田,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政策保障

1、土地供应计划

一是相关调控政策和工作实际,主动与住建、规划等部门以及各投资运作主体加强协调对接,并针对保障房、拆迁房等需求,对年度用地需求进行预判,合理编制用地计划,控制总量。二是严格落实国有建设用地及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合理、适时、有序地供地,确保供应量控制在年度计划的95%-105%这个区间,对年度经营性用地超出计划的地区严格审批流程,原则上不增加供应计划;对往年供应量明显偏低的地区,相应的核减计划供应量。

2、土地规范管理制度

第一,重点提高农地征收产权保障收入,让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可借鉴国外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思路,规定农民可以享有一定的发展权,直接取得产权收入;也可对增值部分进行征税,通过特定税收来反馈农民。明确土地收益分配中支农支出标准,建立刚性的支出标准,细化、增加支农科目,对城市支出进行一定限制,并加强土地收益征收的监管的力度。

第二,规范评价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管理规范化考评体系,通过规范工作台账、工作流程、文本格式,规范土地前期整理会审、上市方案编制、市场公开出让、供地备案登记、档案整理分类、全程跟踪管理系统维护等环节,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二是推行国有建设用地网上公开出让。

3、土地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机构,构建市局、分局、基层国土所三级批后监管网络,明确监管制度的时序要求和操作流程,并做到工作台账健全,人员、经费、车辆三落实。二是对认定的闲置土地采取由政府牵头、国土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的方式强化处置。每年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对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个辖市、区,并纳入到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五、结语

由于多因素的限制,本研究尚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一是受资料获取等因素的限制,对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分析不足,而且没有对三门县分区进行评价分析,这些有待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进行补充和修改。二是灰色预测模型对样本数量少、信息不全条件下进行短期趋势预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无法确定预测趋势的波动性,因此今后在进行趋势预测时应与其他预测方法结合使用,进一步增强预测结果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勇,杨小雨.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8

关键词:低丘缓坡土地利用开发

一、低丘缓坡土地利用价值及开发意义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是在新形势下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因地制宜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是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是在确保研究区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实施林地生态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模式,低丘缓坡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作用,发挥了低丘缓坡土地综合生态效益,提高了低丘缓坡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因此,通过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可供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分析,制定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用地规划,探索低丘缓坡土地新型利用模式,拓展土地开发利用空间,挖掘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有效手段。

二、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现状

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地处东经l05°59′36″~l06°35′15″,北纬27°33′26″~28°10′56″之间,东邻桐梓县、红花岗区,南抵四川省金沙县,西与四川省古蔺县隔河相望,北靠习水县,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境内属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地处大娄山山脉南段西北面,属贵州高原北部边缘向四川盆地过度的典型的山地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特点显著,且土地垦殖率高,坡地面积大,耕地质量差。

依据仁怀市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经过规划分类转换,仁怀市土地总面积为l78991.52公顷,其中:农用地l60892.53公顷,占仁怀市土地总面积的89.89%;建设用地6162.55公顷,占仁怀市土地总面积的3.44%;其他土地ll936.44公顷,占仁怀市土地总面积的6.67%。仁怀市坡耕地面积为46331公顷,占仁怀市耕地面积的83.23%,较贵州省坡耕地46.74%的平均水平高出36.49%,坡耕地面积大,耕地质量普遍较差。

三、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空间不足

仁怀地处大娄山山脉和赤水河谷的斜坡地带,属典型的山区内陆城市,地标崎岖,峰岩峻峭,河谷纵横,坡陡谷深,地形破碎,山地特点明显,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相当匮乏。因此,仁怀市可供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有限,且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较高,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严重不足,与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相差较远。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土地等要素供给的严重不足,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建设用地空间亟待拓展。

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建设用地比例较低

仁怀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小,2011年底,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4%,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仁怀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建设用地需求相对集中,造成局部建设用地供求与布局矛盾突出,个别地方出现了无指标无布局但用地需求过旺或有指标有布局却无用地需求的尴尬局面。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有效地防止了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但由于以往工业建设项目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仍在继续,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多、人力资源优势弱的局面难以拉动产业升级,在转变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的对策

1.加大耕地后备资源储备,合理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区建设用地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耕地保护与建设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强化。因此,根据低丘缓坡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区位条件,挖掘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合理、适度地开发研究区域内的低丘缓坡土地和推进村庄整治,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合理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协调经济发展与土地制约及生态保护的矛盾。

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目前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需求量相对集中,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非均衡化发展态势,因此,应合理协调研究区建设用地供求与布局之间的矛盾,缓解局部地区用地需求旺盛但无用地指标、规划布局的尴尬局面,适时调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加大规划力度,加强规划的权威性和参与性,依法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增加土地供给。

3.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由于研究区工业建设项目布局现状较为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研究区未来应在坚持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原则的基础上,加快改造步伐与产业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探寻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转变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促进研究区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4.强化监督机制和科技保障措施

仁怀市耕地保护有时偏重数量,忽视质量,缺乏相应的耕地保护质量监督机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相对缺乏,科技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陈利根.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9(1):28—31

[2]任军.土地资源调查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年8月第8卷第4期:114—116

[3]李长江.辽西低山丘陵区土地开发整理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年第4期:44—47

[4]陈正法等.长江南岸丘陵坡地利用及农业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8月第8卷第3期:56—57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9

关键词:小城市;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榆树市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12.0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未来15年城市化水平将保持年均8~10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若继续外延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未来建设用地需求与城市用地供给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这将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为主要任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搞好城镇宏观和微观布局,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可以说,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已经上升到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也是落实国家有关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重要措施。继2011年开展30个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后,国土资源部于2012年又部署开展了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榆树市也位列其中[2]。当前,榆树市正步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与可供土地的严重短缺矛盾日益突显,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也任重道远,这就要求必须节约集约用地。本文以榆树市为例,对其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数据调查,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评价、潜力规模测算以及开发时序研究,并提出建设用地规模挖潜、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途径及措施。

1工作依据与技术路线

1.1工作依据

(1)《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号);(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3〕438号);(4)《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8〕12号);(5)《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6)《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7)《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制图规范》;(8)《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9)《榆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榆树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1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1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2002版));(15)《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18507-2001);(16)《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17)其他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和技术标准。

1.2技术路线

榆树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分为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城市集约利用潜力测算三大部分,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整理;技术分析与评价;成果编制;成果验收;成果归档等[3]。工作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见图1。

2评价结果与分析

2.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

2009年~2012年榆树市常住城镇人口增加幅度大于常住农村人口的减少幅度,从而使得榆树市常住总人口逐年增加。随着榆树市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一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造成常住农村人口的逐年下降和常住城镇人口的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榆树市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导致大量外来人口向榆树市城镇迁移,从而使得榆树市城镇人口增加量大于农村人口减少量。与此同时,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和村庄用地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镇面积不断扩张。榆树市工业发展速度大幅增加,工业用地需求量巨大。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常住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然而村庄用地却呈现增长趋势,说明部分农村人口在村庄用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从定量评价各指标值来看,增长耗地指数值最高,为89.60;其次为用地弹性指数,为85.70;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指数和管理绩效指数分数相近,分别为75.20和75.55。从各指标分值可以看出,增长耗地和用地弹性表现良好,而用地强度和管理绩效与理想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分值为79.14,可见,2012年榆树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尚可,但并不理想。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单位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同时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管理,缩短经批次批准允许供应的城市土地供应转化周期。

2.2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对象范围面积为15.37平方公里。共划分出170个功能区,其中居住功能区69个,商业功能区12个,工业功能区12个,教育功能区7个,行政办公功能区24个和特别功能区46个。除特别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外,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用地强度较高,特别是商业用地、教育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其基础设施及生活设施比较完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基础设施完备度、生活设施完备度等指标实现度较高。对于工业功能区而言,制约其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受城市区位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榆树市工业用地投入产出强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工业功能区的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和单位用地工业产值等指标上,使得工业功能区整体集约利用水平偏低。对于教育功能区而言,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位于市区中心,建筑密度较高,且单位用地服务学生数较大,造成榆树市教育功能区多数呈过度利用的现状。而特别功能区,主要受其用地构成的影响,用地强度是限制其集约利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2.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截至评价时点,榆树市评价范围内基于全面挖潜的城市用地规模潜力为730.41公顷,占现状占地面积60.91%;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的规模潜力为646.08公顷,占现状占地面积53.88%。无论是基于全面挖潜还是基于现实条件挖潜,榆树市城市用地规模潜力均较高,相当于整个榆树市范围内2012年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面积(68.3295公顷)的10倍。

无论是基于全面挖潜还是基于现实条件挖潜,规模潜力总量和经济潜力总量最高的均是居住功能区;基于全面挖潜的单位土地经济潜力最高的为特别功能区;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空闲地、改造地单位土地经济潜力最高的为商业区。

从空间分布上看,高规模潜力主要位于城区评价范围的边缘地区,主要为居住区和特别区;全面挖潜的城市建设用地高潜力区主要为特别功能区,主要位于城区边缘,以农村住宅用地为主,居住功能区和工业功能区均不具有高潜力区;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城市建设用地高潜力区主要集中于华昌街道,多位于政府新区附近,低潜力区主要分布于城区最南部和最北部的边缘地带。

3结语

随着榆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和村庄用地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总体来说,评价现状值与理想值差距明显,榆树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常住人口的增长规模相差不大,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管理部门允许批准供应过多的城市土地,但实际供应的比例并不高,造成转化效率不高。榆树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现出圈层式变化趋势,即由中心城区向外城区呈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降低的趋势。榆树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的扩展潜力,可以满足近期建设用地需求。通过现实条件改造,居住区和特别区土地经济潜力普遍较高,商业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空闲地、改造地的单位经济潜力普遍较高。未来应更加注重单位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4-10.

[2]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eB/oL]..

[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S].国土资源部,tD/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篇10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信心(略)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一)要做到“四个确保”。一要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今年,我市将实施加快推进“中提升”、扩大内需重大项目攻坚会战等战略举措,涉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00个,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到早介入、早安排、早服务,千方百计化解难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二要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各地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和长远的用地需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做好低丘缓坡开发、围涂造地、标准农田建设和废弃地、宅基地等的整理复垦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充足的土地储备。三要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二次土地调查质量。第一,要加强长远谋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定10年,中途修编的可能性较小。各地要立足长远,总揽全局,对今后10年当地的城市发展、中心镇、中心村以及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布局等都要超前考虑,明确落到规划上,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要抓好规划基础数据的审核与确定。县(市)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以经国家确定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及政策为依据,校核规划修编基数,并做到与二次土地调查、“四查清、四对照”等调查研究成果和土地现状分类的有效衔接。第三,要按时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组织,扎实推进,保质保量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数据真实可靠。四要确保群众合法权益。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度,防止由于工作方法简单而导致群众产生猜疑、不满。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保证必要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做到早知晓、早防治、早避让,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

(二)要落实“三个严格”。一要严格执法监察工作。从今年起,国土资源部将根据15号令对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实施问责。希望各级国土部门认清形势,落实具体防范措施。要探索建立市级违法用地预警和领导约谈制度,对各县(市)区违法用地占新增建设用地比例达到5%时,要及时提出“预警”;达到10%时,要对县(市)区主要领导约谈,确保我市当年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15%。二要严格节约集约用地。要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有关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把节约集约用地贯穿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合理的用地规模、合理的用地布局、合理的用地标准。要加大农转用批后监督管理尤其是供地工作力度,防止形成新的闲置用地。新建项目首先要利用已批无项目土地。要在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上下功夫,对闲置、已批未供和低效利用的土地采取措施予以盘活。要大力推进农村旧宅基地的复垦,做好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这篇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三要严格土地招拍挂制度。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土地出让的各项政策规定,不断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的各项工作制度。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不得设定影响公平、公正竞争的限制条件。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地块,必须严格执行作为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三)要实现“一个突破”。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突破点,宁波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必须从挖掘现有土地资源中寻求城镇化和新农村持续推进的发展空间。一是要搞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要加大村庄和宅基地整理、低丘缓坡综合利用等开发复垦力度,逐步撤并自然村、消除空心村,引导产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聚。整理后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村庄整治建设、高山海岛移民安置小区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富余指标可以通过用地增减挂钩机制有偿置换给城镇使用,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二是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着眼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选择若干乡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试点,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要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鼓励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要着力引导各地在中心村或城镇统一建造多层或高层农民公寓,用于旧村改造、征地拆迁安置等。三是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目前,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具体如何界定,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具体如何运作等,还没有实施细则,各地要不等不靠,抓紧调查研究,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措施,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规范流转,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盘活农村存量土地。

三、改进作风,开拓创新,确保国土资源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要强化学习调研谋划。国土资源工作的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国土资源系统的同志必须用心思考探索,学得多一些,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要拓展工作领域,绝不能被动地“守摊”,要开动脑筋,尽可能地延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链条。要加强调查研究,探索特点规律,提高工作质量,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当前要重点加强国土资源战略性课题的研究,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目前在耕地保护、执法监察、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探索土地资源保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推进国土资源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是要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手段创新。要努力探索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创新。特别是要把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制度,加大征地批后监督管理力度,加快形成“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重监督”的全程监管作为实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科技水平,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国土资源监测、监管,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