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3:46

商业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地方商业银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状况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当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刺激之下,盲目开始扩张,最终因管理低下、缺乏监管、违规投资、信用缺失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国务院决定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并着手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政府占三成,其余七成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入股。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从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5.18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2.9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3%;负债总额达14.18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2.8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04%;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5家。2014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13.8%,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二)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45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29家,已上市3家。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环境的差异,成为导致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全国范围看,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共3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盈利规模在7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共9家,盈利规模在25亿元至45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共17家,盈利规模在10亿元至25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的共116家。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40.82%,净利润占比37.18%,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和两极分化程度。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职能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银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加上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愈来愈科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职能将进一步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能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直接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城市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竞争力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及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应好好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发挥其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将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利;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地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

(三)发展虚拟银行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城市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网络上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稳健、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之间的关系。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商业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从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出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经营范围的扩大化、国际化趋势

从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经营范围的扩大趋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业务领域方面的混业化(金融业内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混合经营)、跨业化(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混合经营)趋势和在业务地域方面的国际化趋势。

1.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相当明显,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多种业务经营,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时代。相对于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成本、获利能力、抗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挑战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这说明,国际银行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混业趋势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趋势也日渐明显。商业银行正迅速向综合服务机构转变,业务范围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除了提供财务咨询、委托理财、信用卡等新型金融业务,还提供关于旅游、交通、娱乐的公共资讯服务,向非金融业的渗透扩展已现端倪。同时,非金融业的企业也在图谋进入商业银行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方面,国际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商业银行选择跨国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赢利和谋求自身的更好发展,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通讯与交通等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在全球经济继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继续深入、科学技术继续进步的背景下,可以预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曰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都会选择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和通过国际化获得更广阔的利润空间,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化、国际化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二、经营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趋势

1.商业银行经营的智能化。商业银行经营智能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体现为商业银行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以电子化方式自动处理日常业务。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体现为商业银行内部综合管理信息的系统化,即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信息的使用、传递效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业务处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银行的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从而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度集成化、网络化的人机信息系统。

2.商业银行经营的网络化。网络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传输媒介,以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输入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设置成本远远低子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网络银行发展十分迅猛。

三、经营过程的创新趋势

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内部管理创新也可以被称为“银行再造”,指的是商业银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调整、改变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与竞争力。业务创新则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业务种类、金融工具的创新。

1.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表现为银行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改善内部管理。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异主要是由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因此,内部管理创新活跃的银行,往往比那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内部管理创新的银行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目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创新特点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根据客户价值定价、通过战略联盟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整合业务流程、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经营范围等。从趋势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变革之策,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只要商业银行存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就不会停止。

2.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商业银行创新的频率看,较大的内部管理创新只是偶尔发生,业务品种、工具的创新则可以不断出现。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货币市场存单(mmC)、现金管理账户(Cma)、浮动利率贷款、金融期货和期权、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都属于业务创新这一类型。总之,商业银行的创新,不管是内部管理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停止,创新的趋势会永远持续。

参考文献:

[1]王元龙.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J].国

际金融研究,2002,(3).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

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

(8).

[3]姜海军.商业银行发展的十大趋势[J].

新金融,2009,(3).

[4]杨建辉.未来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战

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1,(11).

商业发展趋势篇3

1.“净值型”产品

目前大部分理财产品都为“预期收益型”,产品说明书中即列明了预期收益率。尽管说明书中必须载明“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的警示标语,但从实践来看,较少有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按预期最高收益率兑付收益,而本金损失的案例更是凤毛麟角、一旦出现就可能演化成银行巨大的声誉危机。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将与存款同质化,市场吸引力将会下降。而“净值型”产品更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要求和监管部门的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四项基本要求。“净值型”产品能够强化银行和投资人双方“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认识,能够通过投资于标准化资产实现公允估值,并能够以银行的资产管理行为而非利差作为收费的基础,因而“净值型”产品虽然目前在市场上占比较低,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标准化融资渠道

非标资产的全名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标准化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均是在一种相对明确、规范与公平的机制保护下进行的投融资过程,非标产品则是绕过银行或债券审批管理部门,通过某个非标准化的载体(如信托计划等),从而将投融资双方衔接起来。目前标准化融资渠道已经成为当前理财产品的必然发展趋势。

3.“资产池”运作

资金池模式的运作方式是银行建立一个“资产池”,银行采购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债券、信贷资产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同时银行对应地建立一个“资金池”,把客户募集的资金放入该池中对接采购来的资产。“资金池”的运作模式就是银行将多款理财产品所募集到的资金归集到同一个“资金池”中集合运作,并将“资金池”中的资金投入到多个投资对象所组成的“资产包”中。因此,在这种运作模式之下,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到自己所投入的资金究竟对应了哪一项投资资产。而目前绝大多数银行都不对资产池中各品种投资比例进行披露,资金池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已经成为这一模式的最大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改善对策

1.细分目标群体,通过差异化服务模式,尽量满足顾客多层次需求

基于现代金融背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细分客户理念引入银行内部,对客户管理系统予以健全与完善,充分利用银行本身所具有的客户资源,细分客户,以此将贴切、合理的理财服务提供给各文化背景、消费心理及社会阶层的客户。比如,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收入的客户,应该在客户风险承受范围前提下,将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提供给客户,对于具有较低风险承受能力、收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客户,应该为其介绍保本型或者收益固定的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也有可能亏损本金,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

2.加强创建与整合营销渠道,创先与变革银行营销方式

不断强化我国银行直接营销(比如:物理网点)与间接营销(比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等)的整理与构建,对向顾客转移金融产品极为有利,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理财产品并不仅仅是单纯、简单推销,是努力创建可以与竞争对手抗衡与竞争的自主品牌,营销观念的转变,必须转变银行产品推销至将银行有效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的层面,应该将优势顾客当作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投资者在购买挂钩类理财产品前,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的市场挂钩的产品。

3.制定有效产品创新策略,提高品牌效应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对服务予以不断改进,对产品予以不断创新,以此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市场需求,而且还要保证银行内部观念更新速度快于市场,商业银行所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应该多于顾客需求。银行应该对市场形成敏锐洞察力,而且还要对国内、国际金融发展形成精准的预测能力,对市场变化趋势与客户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将适销对路服务或者产品创造出来。加理财产品销售可以扩大我分行销售费收入和管理费收入,随着房地产市场变化、第三方合作终止、服务收费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有必要找寻中收业务转型的替代性产品。理财产品要作为重点产品,成为拉动中收增长的火车头,打造成为中收新的增长点。

商业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商业趋势银企关系

近年来,现代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占主导地位的零售商业为例,企业销售额已超过制造、金融服务、信息等类型企业成为世界第一。21世纪世界商业的发展方向将注重发展跨国连锁经营,营销方式、商店功能将呈现多样化趋势,百货商店走细分化、个性化道路,各种商业业态互相补充;传统的百货商店占的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兴业态。

我国商业发展也很快,各种商业业态也正日趋成熟,从混乱的过度竞争转向理性调整和规范管理,从目标市场和经营类别的定位选择雷同转向差别化。但是由于我国商业发展较晚,目前从业者众多但规模过小,最大50家的售货额还不到全国5%。没有任何一家的规模可以对国外零售业造成竞争压力。同时,我国商业偿债能力过低、债务成本过高,不得不依赖卖方信贷如短期交易融资等。中国销售前10名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毛利润率,分别是12.8%及11.95%,而国外平均是20.56%。净利润也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中国销售前10名的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净利润率,分别是1.77%及1.32%,而国外平均是2.22%。由于零售企业利润率过低,管理者无法通过企业运营归还本息,而且过高的负债也使取得融资实现管理人收购的可能性变小。因此,这种高负债低利润率的经营方式,对商业企业未来扩张造成了巨大阻碍。随着2004年12月11日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抢占商业网点已成为很多外资连锁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本土商业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资本与经营竞争压力。

因此,在培植本土商业、加快其经营模式转变、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公平良性的竞争和融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审视并重新构建商业企业的银企关系,即银行与企业间的关系,以适应未来商业的发展,并促进我国商业,特别是零售商业的真正繁荣。

新型银企关系范畴的拓展

在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下,受传统资金调拨供给制的影响,现行的非信用契约银企关系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银行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此外,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债务和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所形成的银企债务危机也阻碍着银企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银企关系的重新构建上,需首先对银企关系的范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

银企关系的横向拓展

就目前商业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看,资本经营将成为今后商业业态演变与发展的最活跃因素。目前,强强联合、强弱兼并及大范围连锁的商业业态重组趋势的迅速加强,对我国商业运行质量的改善、商业经营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将起极为重要的决定作用。2002年和2003年中国的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就发生多起企业购并和整合。2004年企业之间的购并、参资入股等一系列整合逐步向中小企业延伸。同时,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观念发生变化,冲击了原有银企关系。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增多,也打破了企业只由银行融资的格局,减弱了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促使企业融资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未来的新型银企关系已不仅仅是传统的银行信贷支持,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的建立与企业资本的运营要求,银企关系需要横向拓展到企业与投资银行、企业与创新形式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与银行本身发展的混业经营的各项业务等直接的金融关系中。银企关系所涵盖的业务范围也将超出传统的信贷、结算业务,涉及企业上市、企业并购、企业发债、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等企业投融资的发展需求。这些需求将会拉动金融企业的技术与工具的创新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并进一步推动新型银企关系的发展,这也对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与商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银企关系的纵向拓展

从长远看,商业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需要银企关系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纵向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经济现象。发达国家由此而形成大的资本集团,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虽然,有20世纪90年代日本、韩国的金融危机的教训,以及我国企业近期类似的失败尝试,但都不能否定产融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只是在向产融结合的方向发展时,我们须清醒地认识其实现的条件,以及正确地把握其范围和尺度,也即银行和企业间关系的“度”。只有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完善的银行、金融体系和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保证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

构筑新型银企关系对银行、企业和政府的要求

对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要求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银行管理机制。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与公司化进程,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按照“三会分开、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银企关系构建的重要方面。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进业务流程重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尤其需要加强银企合作,发掘、培育自己的优质客户,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银行理念、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完善,提升银企关系。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与决策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债权软约束,银行要认真做好贷款的五级分类工作,切实加强对不良资产、表外业务风险以及重点客户的监测和考核;注重控制集团客户授信业务中的贷款的集中度风险和关联交易;建立科学、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系统,降低信用风险。

加快和完善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的发展,满足企业投融资需要。通过同业合作,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可以合力开发出业务交叉、捆绑销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资金监管和为企业服务的技术和能力,满足未来企业的发展需求。

对企业的要求

企业自身须确立企业市场主体意识,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提高经营业绩,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良性循环的新形象赢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其次,提高企业的守信程度,改善社会的诚信基础。通过国家的有关立法及制度,促使企业遵守信用,不逃债、赖债、废债以及悬空银行债务。

对政府职责转变的要求

在银企关系的转变中,也需要政府树立服务意识,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协调、服务、优化市场环境,即在整顿和规范经济和金融秩序中,教育、引导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支持银行保全信贷资产,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此外,从法制上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配置资源的份额,扩大市场的配置比例,也将对新型银企关系的健康发展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商业发展趋势篇5

资产管理业务(以下简称“资管业务”)一直以来都是信托、券商、基金等资本市场主体的经营主业。近些年来,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凭借丰富的资金和项目资源、强大的网点渠道、严密的风控制度等先天优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规范的发展历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2015年底,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约93万亿元人民币,过去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1%。资管行业的发展对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助推经济转型、保护金融投资者权益和服务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持续深化,尤其是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一方面,社会融资需求旺盛而资金稀缺导致资金供需失衡,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并受到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另一方面,居民财富迅速积聚,理财意识增强且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生存的制度红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正在逐步消失。在此种情况下,有利于调整业务结构、减少资本占用的资管业务就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寻求发展转型、谋取差异优势、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突破口。

1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我国资产管理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资产管理,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持者,作为财富管理的受托者,作为混业经营的前驱者,在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助推经济转型、保护金融投资者权益、服务普惠金融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1.1提升资本市场效率

健康发展的资产管理行业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改善的基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发展资产管理可以更好地匹配投融资需求。不同风险偏好、行业专长和产品设计的资管服务,可以与传统融资体系形成互补,大大优化金融体系的宽度和深度,差异化地发掘和匹配投融资两端的需求,为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产业提升融资可得性。

(2)专业资管机构可以提升价格发现效率。从当前的散户主导转向专业机构主导,可以减少散户盲目跟风带来异常市场波动,增加研究、投资和组合管理的专业性。从而可结合注册制改革、新三板分层等改革措施,让市场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提升价格发现的效率。

(3)资产管理行业可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为投资者提供更优化的长期风险调整回报。资管机构针对流动性、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因素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工具,打造稳健的风控体系,优化长期风险调整回报。

1.2助推经济转型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全社会融资存量中表内间接融资占比69%,表外融资占比17%,直接融资占比仅14%。但是过去五年,直接融资占比已从2010年底的10%上升至2015年底的14%。资产管理行业,尤其是参与股票、债券市场的资管机构的发展与直接融资体系的建设相辅相成。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将加速直接融资体系的建设,为中国经济的换挡提速、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

2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运作模式

2.1单的一对一模式

在理财业务发展初期,理财产品资金运作和投资标的相对简单,多数是一个理财产品对应一个资产投向,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与标的的资产投向一一对应,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财资金期限与标的资产期限的匹配。理财信息披露相对透明,成本收益核算简单灵活,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央行票据等固定收益类工具,难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和理财规模的快速增加。随着理财业务创新不断,该模式逐步被其他理财模式所代替。

2.2资金池――资产池模式

该模式统一资金运用,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持续性募集资金,并将募集资金集合起来统一运用,投资于债券、回购、信托融资计划、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集合性资产包,以动态管理保持理财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相对平衡。该模式是一种类基金化的运作,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特点,直接助推了理财业务规模的高倍增长。2013年,监管部门出台8号文,专门治理资金池模式。此后,理财业务运作模式逐步回归转型。

2.3投资组合模式

此为一个理财产品投资于多个标的资产的模式。该模式下,投资标的非单一市场或工具,而是包含了跨市场、多种投资工具的标的资产。其在产品期限和组合设置方面较单一投资对象更为灵活,投资标的较资产池模式更为明确,成本收益核算清晰,产品透明度较高。

由于投资组合标的分散,可避免单一投资对象市场大幅下跌或某一信用主体违约下跌带来的投资损失。该模式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和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成为当前及未来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运用金融技术,将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远期、期权、掉期等)组合在一起的新型结构性组合模式更受青睐,也更有利于发挥银行主动管理、组合投资的专业技术优势,提升理财投资收益。

2.4通道类模式

这是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再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或银行同业等第三方进行合作,将理财资金对接第三方发行的资管计划的运作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为规避监管约束、指标限制和投资标的限制等,借助第三方实现资产转移出表的目的。其主要运作模式是商业银行对自己无法直接投资的融资标的,借助信托、券商、基金公司等将其设计成相关信托计划、资管产品,银行再以购买信托计划、资管产品的名义间接投向融资标的(多为受限行业、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其一般具有跨区域、跨行业、采用抽屉协议等三个特点。

3中国资管市场发展趋势

未来五年,在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资金来源、资产类别、资管机构三大维度上均呈现出一系列的重要趋势。

3.1资金来源

相较于全球市场,我国最显著的特征是机构资金占比较低,仅40%左右,其中养老金占比远低于海外。未来几年,随着养老金入市、养老第二第三支柱快速发展,养老金在资管市场中的重要性有望大幅提升。此外,险资及企业也仍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中,一方面,高净值客户仍是中坚力量,其投资行为的成熟和需求的复杂化对资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中产、数字大众等客群兴起,资管机构可以凭借互联网金融以较低的成本服务此类客户。

3.2资产类别

从资产类别看,“资产荒”成为2015年至今最突出的挑战。资管行业在资产端缺乏相对高收益、低风险的优质基础资产,倒逼资管机构降低产品收益。同时,为了抵御市场份额流失的压力,领先资管机构需要主动拓展资产类别和策略,加大产品创新,夯实行业研究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主动应对挑战。结合经济调整期“资产荒”现象的延续以及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未来五年,被动管理型和除非标固收外的另类投资产品整体上发展较快,比如指数型基金、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而主动管理型中,股票类产品发展较快,跨境类产品也有较大潜力。

3.3资管机构

第一,未来五年竞争态势有所改变,银行仍为中坚力量;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得益于直接融资加速,增速较快;而信托、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等高度依赖通道业务的资管机构则面临转型。第二,“赢者通吃”现象明显,我国大资管市场集中度与全球类似,前20大资管机构市场份额总计44%,而细分行业集中度更高。第三,资管市场差异化路径初现,有的机构通过跨界混业做大规模,有的机构则通过精品化建立特色。此外,长期来看,资管机构可管理的资产范围将逐渐放开,赋予资管机构更大的市场空间。

4商业银行资管业务主要发展措施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从单一的资金中介更多地向综合化经营金融服务转变。尽管近年来我行不断加强创新,丰富业务品种,但是银行的产品和资源是有限的,而客户需求是无限的。银行打造成为整个金融界的理财门户,使客户通过银行渠道可以享受到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这样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咨询顾问,在更高层次上帮助客户科学理财,使银行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商业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货币制度、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57-01

一、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很多人每天都经过银行,每天都要跟银行打交道,那什么是银行呢?银行是以吸收存款作为它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作为主要的资金运用,它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金融机构是被称之为银行的。如果一个金融机构不同时具备着两个特征,那么它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的产生实际上和货币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之前,货币制度是不统一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货币铸造机构一个地方的货币和另一个地方的货币,它们的成色、重量、交换价值都是不一样的。但不同的地方需要进行商品的流通,进行货币的交换产生了新的行业——货币兑换业。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在集市贸易的时候,外地来的商人把他们带来各个地方的货币换成本地货币,在当地进行交易。货币兑换时间长了,很多商人对货币兑换商产生一种信用,会把买卖之外多余的货币委托给货币兑换商,这样货币兑换商就派生出一项业务

货币保管业务。货币保管业务从事时间长了,货币兑换商发现这么个现象——来委托保管货币的和来提取货币的之间有个差额,这个差额不仅存在而且相当稳定,货币兑换商就把这个差额拿出去放高利贷,得到高额的利息收入后,货币兑换商从事货币保管业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最后使得货币保管业务发生了三个特殊变化,分别是由原来保管要承担责任和风险所收取的保管费用变化成给委托货币保管者的存款利息,由原来的货币全额准备提款额变化成部分准备提款额,由原来的保管凭证演变成一种支付手段。当三个转变出现的时候,银行的锥形就形成了。但这个时候的银行不是现代银行,而是高利贷银行或者古代银行。

2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的产生,英格兰银行以股份制的方式建立起来,50%的股份由当时的英国官方持有,50%通过民间方法股票筹集资金。英格兰银行建立以后打击了高利贷,以往的高利贷一行不断降低放款利率,逐渐地改造成现代银行,但这种现代银行相对比较少,大部分的银行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建立起来。股份制方式被称之为资本主义原则,即按资分配。商业银行的发展路径有两种,英国式的融通短期资金的传统和德国式的综合银行传统。首先产生的是英国式的融通短期资金,早期的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都是短期融资,不提供长期融资业务。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银行存款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存取比较频繁,而且存款的数额是不银行可以左右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想办法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在资金运用方面就要非常小心,只提供短期商业性贷款。这短期商业性贷款的主要方式是贴现、押汇,贴现和押汇都是与票据有关的,这也就产生了商业票据。早期的商业票据是一种真实票据,是以商品交易作为基础而产生的票据。这种票据一般来说,是因为商品的赊销赊购,买方开出票据给卖方的叫做期票,卖方开出票据给买方的叫汇票。票据提供的期限都比较短,票据所提供的融资都是短期的,由于早期的银行主要从事这种商业性贷款,锁业我们把这种银行称之为商业银行。

3第二种是德国式的综合银行传统,如果说英国式的融通短期资金的传统形成的是专门的商业银行,那么德国式的综合银行传统就带来了另一种银行发展模式。德国出现综合银行的传统是和德国的历史有关,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时候已经面临着英国、法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利的竞争。德国要应对这种挑战需要大银行、大工业,但它的资本市场不像因果建立比较早,早期的英国形成融通短期资金的传统,一方面是银红从自己本身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的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发行股票、债券,只有在短期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向银行贷款。而在德国的企业需要做大需要银行,银行需要做大需要企业,德国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成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通常是以银行资本的形式出现,掌握金融资本的少数个人和集团被称为金融寡头。德国由于出现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所以在德国最早出现了垄断的形式。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出现了综合银行这样的传统,银行不仅提供短期资金还提供长期资金,不仅提供银行业务还提供资本市场业务,这就是所谓投资银行业务。综合银行的产生很快就在欧洲形成一种示范效应,成了大家效仿的一种银行发展模式,走出欧洲到了北美、亚洲。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自己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建立使效仿了英格兰银行。在中国通商银行办成之前,实际上还有人更早就提出来建银行,太平天国的洪仁轩,1859年的《资政新篇》。到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中国当时大大小小有几百家银行,有相当一大部分银行都集中在上海,所以当时上海被称为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是中央银行,还承担各种商业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在1979年后,恢复了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另外把中国银行从原来一家专门做外汇结算业务的专业性银行也变成也已做存贷款业务的银行。所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四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1月1日起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7年交通银行的改建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从那之后,中国的银行体系开始不断地完善壮大。

2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的金融银行。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派生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商业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各种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支票存款帐户的机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转帐和支票流通。商业银行以通过自己的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如果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存款贷不出去,就谈不上创造,因为有贷款才派生存款;相反,如果归还贷款,就会相应地收缩派生存款。收缩程度与派生程度相一致。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吸收存款在其经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作为特殊银行,首先在经营性质和经营目标上,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讲求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不受政府行政干预。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趋势浅析》曹燕《经营管理者》2011,8

[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林才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刘哲《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9

商业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主要发展趋势;动态;人群关系

1商业室内设计呈现以下几种主要发展趋势和动态

1.1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趋势

由于地球环境与生态状况的急剧恶化,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既要舒适、美观,又要安全、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在室内设计中,人们日益重视绿色建材的选用与自然能源的合理利用;提倡装修设计以简洁为好,不浪费、不过于堆砌装修材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人们营造安全、健康、自然、和谐的室内空间,“绿色”概念是当前国内外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

1.2以人为本的设计发展趋势

上世纪60年代后,人们的价值观由“物为本源”变为“人为本源”。以人为本,注重自己生活环境的提升。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首先考虑到人的感受,人们在特定空间中心理的感受及精神需求,然后再考虑如何运用物质满足精神需求并以此改善空间环境。布局更加合理,空间更加完善,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舒适、优美的环境。室内空间中不同的色彩、尺度、材质、造型等因素给人的心理传达是不同的,消费者的构成成分及需求,观众的心理状态、观众的疲劳状态等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

1.3体现民族化、本土化的文化特色设计趋势

文化是由地域、民族、历史、政治所决定的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包含语言、思想、信仰、设计的整个潮流。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应融合时代精神和历史文脉,发扬民族化、本土化的文化,用新观念、新意识、新材料、新工艺去表现全新的中国室内空间设计,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地方风格、民族特点的内部环境,这是时代的需要。

1.4高科技化的设计趋势现在

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室内设施设备、电器通讯、新型装饰材料和五金配件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新技术和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室内环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设计师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发挥天地,除了为艺术形象上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外,也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利用科技将人文、艺术、自然、形态元素等空间内涵结合在一起,运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生态环境。

1.5强调动态的室内设计观念趋势

装饰材料、设施设备、构造方式等在不断更新换代,对室内环境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设计师应树立全新的设计观念,认真考虑因时间因素引起的对室内功能、界面构造与装饰以及材料选用和施工方法等一系列相应的问题,考虑将来变化的可行性。在选材时,应反复推敲,综合考虑投资、美观和更新的因素。如:家具的设计和选用应考虑活动式或能拆栽式的为好。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尽量考虑通过家具、陈设、绿化娜内含物进行室内空间装饰,减少固定装修部分,增加内部空间动态变化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1.6多元化设计风格流行的趋势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风格左右着室内设计的风格走向,使用对象的不同、功能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和投资标准的不同都影响着室内设计的多层次和多风格发展。多元化的室内设计代表着时代的特征,反映出当今世界室内设计的发展潮流。

2商业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人性与科技

当今各地的步行街建设已蔚然成风,这与环境认知及生活水平和价值观提升有密切关系。主张强调地方化与人性化,以各类步行街为代表的商业空间环境,在科技化发展中找到了诉求和依托。

科技化也是另一类型商业空间的发展模式和推进基础,如量贩超市、超级连锁卖场、百货公司,它们主张以计算机管理来取代一对一的传统服务模式。在超市和在传统的杂货店中购物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而前者的科技元素注入和体验感的加强均建立在科技化前提下。

2.2自然与主题

当今的各类混合商业空间、因地制宜的特色空间、创造多样性的综合创意商场、历史背景浓厚的各类快餐店以及各种主题画明确的商业环境无不在尽量低追求自然化与彰显时代主题。这也反映出商业空间的发展态势,必须适应群众的生活方式、生活价值观与全新的生活理念。

3商业行为中的人际关系

关系

“关系”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状态”和“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根据这种理解,我们可得出广义的“关系”概念:即每个人,作为社会中得以分子,都有意或无意地与社会中其他人保持着一种联系。情感关系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人际关系中,有很大一块是建立在情感因素的基础上的。这些因素包括友情、亲情等。而这些情感关系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机制就是所谓“人情债”链条,即给惠方提供的帮助将成为受惠方情感上的一笔负债,最终促使受惠方在给惠方陷入困境时自动给与帮助或不拒绝对方提出的要求。奇妙的是,由于传统文化等因素的作用,收回放在做出这种以情感因素为动力的回馈时,往往会较少地考虑已方的利益。因而这种情感关系即成为了除去纯粹的权钱交易外导致市场行为中经济人非理性决策的主要因素。

利益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利互惠”。它可被定义为:关系双方在“对等”与“互惠”的基础上达成的某种默契和协议。就笔者走访的二十五位校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回答来看,当今占主导的人际关系就是这种以互利互惠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你退我一下,我拉你一把。”无论交换的是否是物质性利益,此种关系中一方的付出必定是以另一方回报的预期为前提的。

4如何处理你的人际关系

4.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的。交往开始,谁不想给对方留下一份美好的印象呢?要注意仪表美。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仪表有魅力的人更活泼愉快,更友善合群。衣着整洁、大方,仪表举止自然会给人一种亲近感,反之,过分修饰,油头粉面,浓装艳抹,则会给人一种不合宜的印象。

4.2主动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因为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等待别人来首先接纳他们。因此,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

4.3心帮助别人。患难识知已,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关怀和帮助,这时那怕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振奋。因此,,陷入困境时,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者,安慰失意者,可以很快赢得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5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从对物质享受的片面追求转向对精神生活的更多关注和需求。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想吃得开就要编织好关系网。人际沟通能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参考文献:

[1]黄白.九十年代前四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回顾[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4,(05).

商业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娱乐;零售;目的地

中图分类号:F713.32

一、体验经济时代娱乐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体验经济的兴起,消费者已突破传统的消费心理,消费目的不再单纯地为得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转向追求趣味性、时尚的消费,通过娱乐体验的方式获得满足感,休闲娱乐已经成为生活体验的重点。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娱乐业占服务业的比例高达25%,“娱乐”因素在内的服务业占到GDp的30%以上。世界著名企业均通过介入娱乐产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索尼、百事可乐、微软等。娱乐作为国家生产力水平衡量标准和社会文明评价尺度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通货”,娱乐消费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目前美国人有1/3时间、2/3收入用于休闲娱乐,有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娱乐。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注重生活质量,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验消费无疑是意义最丰富的一种消遣方式。

二、国际商业呈现出零售与娱乐融合的发展趋势

国际商业的研究表明,现代城市零售系统不断拓展、商业购物和娱乐消费走向多元化,娱乐与购物的相关性大大提高,娱乐业与非娱乐业界线模糊。商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单纯购物,而是集品质购物、特色娱乐、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消费体验,呈现出零售与娱乐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一些零售店注入娱乐活动,引诱顾客在购物环境中度过休闲时光,人们在零售店的环境中,体验购物、娱乐、教育乐趣。购物中心规划设计满足了人们购物、休闲、娱乐一站式需求,其功能布局从购物中心提升为生活休闲娱乐中心。一些产品将娱乐体验融入产品的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感官上的愉快体验。

(一)娱乐与零售相结合的购物中心

娱乐化成为购物中心一部分已成重要趋势。Shoppingmall起源于经济发达的美国及欧洲,强调多功能、一站式、休闲性,打造“购物+n种娱乐”购物娱乐化的模式,以满足购物、文化、娱乐和餐饮等多种需求,推动了娱乐购物一体化的发展。世界上购物中心引进的娱乐业态包括溜冰场、KtV、游乐场、儿童乐园、高尔夫练习场、蹦级、海底世界和等等,这些娱乐设施可以满足儿童、青少年、家庭、退休的老人、职业人群等各个年龄段消费者。据统计,在90年代的最后5年中,英国25%的新建购物中心开发设计方案中都包括了娱乐设施,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38%。近年世界新建和改造大型购物中心中休闲娱乐类设施一般占到总量的60%以上,休闲娱乐已成大型购物中心的主导定位模式。如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波利亚的“mallofamerica”包括占地7公顷史努比主题公园、120万吨水族馆、两层高18洞小型高尔夫球场及一些传统商业娱乐设施,如14屏幕的电影院等。加拿大westedmontonmall拥有人造海滩冲浪、游乐园、迷你高尔夫球场、、蹦高等先进娱乐设施,除此之外还有海豚表演、水生动物展、乐队表演等免费娱乐项目。

国内传统购物中心的最佳黄金比例是购物、餐饮、娱乐各为52:18:30,目前这个黄金比例正在被逐渐打破,最主要的表现是零售的比例在不断缩少,而餐饮、娱乐等的比重在加大,出现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三驾马车”联袂主演的新超大规模购物中心(Shoppingmall)模式。如香港又一城有欢天雪地溜冰场、人造海滩冲浪、蹦高、游戏机、游乐园、最大的书店叶壹堂、电影院、玩具反斗城等娱乐设施;深圳欢乐海岸餐饮娱乐体量约占50%以上。

(二)零售店铺注入娱乐元素

娱乐化趋势不仅出现在购物中心,一些零售店铺也在体现购物过程中的娱乐休闲化,引诱顾客在购物环境中度过休闲时光,人们在零售店的环境中,体验购物、娱乐、教育乐趣。娱乐化已经成为商店装饰、服务的主要考虑因素。如巴斯.布洛商店户外世界中,顾客可以学习如何绑鱼饵,然后在店里的室内鮭鱼池中试钓一下;他们还可以使用商店的步枪射击场和弓箭射击场。在奥西门运动商品连锁店中,顾客可以在商店内的运动场上试验一下运动设备。美国休闲设备公司(Rei)的一家商店中,建有一座65英尺高的攀岩假山、一个35英尺的瀑布、一个用来测试雨具的人造雨房、一个长达470英尺的自行车与滑雪用具的试用道,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马上在相应的真实环境亲身体验到所要选购的体育商品。纽约第五大街旗舰店迪斯尼商店就是娱乐体验的创作原型。香港麦当劳婚礼服务,鼓励大家在麦当劳里举行婚礼。波尔多斯书籍音乐店有店内咖啡厅和现场爵士乐演奏,星际好莱坞餐馆的墙上放映好莱坞电影片断、虚拟现实中心销售名牌纪念品等。

(三)娱乐主题融入产品体验

一些产品将娱乐主题融入产品体验,通过顾客参与对产品的设计或生产来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感官上的愉快体验。生产“芭比娃娃”闻名的马特尔公司提供顾客可任意选择的芭比娃娃的肤色、发型、服装等,甚至赋予娃娃的喜好和厌恶,当顾客收到专门为他们特制的“芭比娃娃”时,不仅符合他们个性,而且还有娃娃的名字、出生年月、个性分析和换洗衣服。美国女孩公司利用美国女孩文化的大众性特点,向5~12岁的女孩提供洋娃娃、服装、书及时尚配饰等目录产品线,将娱乐和零售有机结合起来。美国厨师埃墨利尔·格拉斯通过生动的、幽默的互相交流,将烹饪转化为吸引观众的娱乐秀,并使厨房里的对话成为男士间亲密谈话的内容之一。零售娱乐业这个结合了零售业和娱乐业的词现在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四)数字化娱乐成为新的亮点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兴起,数字化娱乐成为零售业新的亮点。座落在洛杉矶的数字化特色的娱乐餐厅UwinK将电子游戏的快乐、互联网的便利性、良好的就餐环境融为一体,只要消费者进入餐厅,就可以和朋友边玩游戏边联络感情和就餐。据美国国内市场调研统计:46%美国人喜爱这种消费者互动的点餐方式和终端游戏形式的自主服务餐厅。日本服装零售商优衣库利用如人人网和新浪微博这样的社会媒体渠道,通过在线游戏等模式,让它的核心客户群之一的中国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优衣库的品牌认知与好感。

三、基于娱乐体验的零售商业规划设计

体验经济时代,国际商业呈现出零售与娱乐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因此,出现了一种多功能、多特点、全方位的购物生活形态——休闲娱乐目的地。休闲娱乐目的地是将娱乐、餐饮和零售设施整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具有协同效应的新模式。娱乐、餐饮和购物设施独自发生作用但又相互补充,提供的服务已经从单纯的购物转变成多样化的商业(购物)、休闲(散步逛街)、娱乐(电影、演出)、餐饮(饭店、咖啡厅)、专业服务(如法律咨询、公证)、健身保健(健身房、美容院),甚至包括教育(进修课程、培训班、教育性博物馆)、小型医疗服务(如牙医、激光治疗眼睛)、政府行政服务(如办理证件、驾驶员书面考试)等。目的地项目创造的直接销售额是购物中心项目的10倍以上(见表1)。

本规划设计前瞻性地将购物与公园结合设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有限容积率下充分利用室外空间,突出商业的主题化、娱乐化、休闲化特征。以其独特的主题景观,将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主题餐饮整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协同效应的都市休闲娱乐购物公园型目的地,突破现有商业发展模式,引擎带动商业发展,提升商业整体水平,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成为特色娱乐中心、都市休闲中心、品质生活中心。特色娱乐中心集室内室外休闲娱乐于一体,满足中产家庭的娱乐需求;都市休闲中心充分利用公园景观,满足都市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品质生活中心集聚高品质商业业态,满足高品质消费人群的一站式消费需求。

(一)主题化

商业的主题化特征主要通过以主题划分功能区、与主题相匹配的建筑设计,以及引进与主题相一致的商业品牌来实现。

1.以主题划分功能区

都市休闲娱乐购物公园型目的地可以将以主题划分功能区,形成以滨水主题的集中消费区为核心,动漫、探险、科幻、自然四大主题消费群落为特色,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室内与室外相融合的功能布局。滨水区主题消费区通过水上娱乐区、滨水购物区、水景酒店、水族馆、水上秀场等打造以水景为特色的全家人欢乐消费空间;动漫主题消费群落通过梦幻娱乐中心、梦幻主题餐饮、梦幻主题商店、梦幻主题乐园打造以梦幻为特色的梦幻主题消费地;运动主题消费群落通过探险游乐场、冒险体验区、运动天地、运动主题餐厅、运动主题商店等打造以探险为特色的运动主题消费地;科技主题消费群落通过科幻娱乐中心、科技生活馆、科技主题餐厅等打造以科幻为特色的科技主题消费地;绿色主题消费群落通过绿色市集、休闲广场、园景餐厅、都市农园、绿色生活馆、养生休闲中心等打造以绿色有机为特色的绿色主题消费地。

2.建筑设计与主题相匹配

都市休闲娱乐购物公园型目的地可以通过建筑设计来表现主题和传达体验,建筑设计与主题相匹配,综合造型、装修、环境、动线、照明、技术和材料等元素集中统一打造项目的特色。如滨水主题消费区可以将建筑设计与水景景观融为一体,创造零距离的亲水休闲空间,打造特色的亲水娱乐设施。梦幻消费群落可以通过局部动漫景点的设计、以动漫元素为主的室内外设计等打造充满梦幻色彩的消费环境。

3.商业品牌与主题相一致

都市休闲娱乐购物公园型目的地可以通过与主题相一致的商业品牌的引进来打造项目特色。如动漫主题消费群落以动漫文化为特色,形成以动漫品牌为核心,儿童品牌、年轻时尚品牌并存的多元化商品结构。向动漫爱好者出售各种动漫模型、动漫服饰、动漫生活用品、动漫食品,引进各种儿童玩具、儿童服饰、儿童食品以及具有梦幻、卡通色彩的年轻时尚品牌。运动主题消费群落以探险运动为特色,集聚探险品牌、体育运动品牌、户外休闲品牌。科技主题消费群落引进苹果、三星、佳能、索尼等品牌旗舰店,集最新电子、电器、数码、it等科技产品展示、、销售于一体。

(二)娱乐化

娱乐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体验之一,几乎没有哪种体验会排斥那些促使人们开心大笑的娱乐瞬间。都市休闲娱乐目的地商业中心的娱乐化特征源于消费者消费需求层次上升所带来的娱乐体验的膨胀,消费者希望在这里体验到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一般的传统购物中心以购物功能为主,餐饮、娱乐功能所占比例较小,都市休闲娱乐购物公园型目的地应该增加娱乐商业业态比例,娱乐与购物融为一体,以娱乐为引力点带动销售。娱乐活动可占其可出租面积的30%以上。如可以汇集最新的科幻娱乐项目,充分利用园区水资源开发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水上娱乐项目,运用现代科技打造以探险为主题的高仿真探险游戏等。

(三)休闲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Demall”的设计观念,即将传统购物中心的顶揭开,使之室外化,让购物者有更大的视野和自然景观。如位于美国的时尚岛购物中心采用露天式的布局,环境优美、充满自然情趣。入口瀑布给人以视觉和听觉刺激;绿树峻石所围成的天然湖泊,再配以蜿蜒的水上滑道,嬉戏其中、妙趣横生,整个建筑群被掩映在繁茂的热带丛林中,为游客在市内炎热的气温中能体验到这里的自然清新,是旅游避暑的最佳场所。日本大阪是率先发展自然化生态型娱乐目的地商业中心的城市之一,其中namba项目是独具特色的生态购物中心,建筑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建筑师设计了一个带有自然地貌特点的人造峡谷式的公园式购物中心,该峡谷的植物覆盖2~8层建筑的上面,露天的坡道从2层逐渐走到8层,坡道两边可以进入不同层上的商店、餐饮与娱乐场所,在树木、植被、瀑布、连接峡谷两端的飞桥的衬托下,峡谷般壮丽的自然景象与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都市休闲娱乐购物公园型目的地可以充分利用公园自然景观发挥休闲功能,将休闲与娱乐、购物融为一体,使购物环境开放化、自然化、生态化,如阳光、绿化、水景、舒适的温湿度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是都市休闲娱乐目的地的吸引点。

参考文献:

[1]郑江宁,周春发.国外主题公园发展趋势初探[J].高教与经济,2004(2).

[2]钱坤.主题体验式购物中心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5.

[3]城市土地研究学会.零售娱乐中心规划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杨麟.现代城市公园的体验式设计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5]罗建兰.城市购物中心休闲功能的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

[6]谭瑶.娱乐目的地商业中心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8.

[7]郑秋锦.品牌传播娱乐化研究[D].华侨大学,2009.

商业发展趋势篇9

2012年全球宽带用户增至6.4亿,年增幅8.6%,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等优势快速得到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近些年高速移动网络(3G)技术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扩展,更进一步增强了电子商务的时效性。在商业领域,电子商务所占的比重逐步加大,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展好电子商务也将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1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个人对消费者(C2C),企业对政府(B2G)等模式。在此主要探讨与企业相关的B2B、B2C和B2G模式。

电子商务发展到现在已历经了16个年头,B2C市场曾一度低迷,直到2008年B2C在资本的推动下开始回暖,之后随着苏宁、国美等大型企业进入B2C领域,以及主流C2C网站向B2C转型,B2C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受到信誉等级体系以及可能出现的监管和税收政策等影响的C2C相比,B2C在未来具有刚强的发展潜力。

B2B是电子商务中的重头戏,它是指企业在开放的网络化中寻求贸易伙伴、与伙伴谈判、订购到结算的整个贸易过程。相比B2C境况的危机,B2B市场在2013年被普遍看好,投资人也已将投资重点转向B2B。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4万亿元,其中B2B交易额占比83%,同比增长20%。B2B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当前环境下,个人消费趋势对于企业的影响,下至普通员工上至管理层,其对产品和品牌的偏好已经大大影响了公司的采购决策。而企业的产品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化和草根化,更能接受新的产品理念和采购方式,这就为B2B企业服务领域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

B2G是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尚在发展之中。政府通过网上的方式,在网上进行透明、公开的采购和招标,这样不仅可以给企业一个公平贸易的机会,也可以减轻政府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B2G在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势下,将逐步完善,规模也将逐步扩大。

2电子商务对企业发展效益的提升

2.1电子商务给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交易机会

对比传统的销售受到区域性因素的限制,电子商务为产品的销售和宣传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渠道,企业的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地区或一个区域,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易,从而扩大了企业的交易市场。高效的网络环境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平等的交易平台,为企业提高效益提供了基础。

2.2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在传统模式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在宣传、销售、采购、办公等方面都产生了大量成本。营运电子商务可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通过网络可以有效的降低宣传成本,能够节省租建门店的资金,可以有效的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集团型企业可通过网络实现物资的集中采购,避免了各分公司单独采购所导致的低效率和分级审批的繁琐过程,降低了办公成本。

2.3电子商务推动企业发展

利用电子商务,企业可及时的了解到市场的动向,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和运行政策,防止因不了解市场导向而造成的企业亏损和资金闲置。还可以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实时的统计分析,做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

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实现及时的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并根据客户需求指定生产工艺,安排生产计划,这样做可以有效的缩减库存,从而实现资金的快速运转。

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运行时的成本,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3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建议

3.1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企业的效率和企业内个人的效率均得到了提升。基于电子商务直观、便捷等特性,使决策层和执行层结合更加紧密,产、供、销个环节更加连贯彻底。对于新兴企业来说也应当合理分配人员,利用网络技术将各个工作环节联系在一起,避免重复工作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

3.2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

对于企业来说B2B和B2C都有自建网站和加入第三方平台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来说,比较适合自建网站开展电子商务,虽然成本较高,但是方便顾客访问,便于与顾客交流,有利于企业对销售和采购情况进行管理。由于目前电子商务的投入成本过高,中小型企业加入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是明智之举。先从电子采购、网上促销开始,逐步实现电子商务模式的全面应用。选择时要选择最适合的平台,最好是在本企业产品中有影响力的,能够吸引客户,且运行稳定的平台。

3.3积极进行探索

经过多年的发展,B2B和B2C已经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电子商务模式,企业在应用这两种模式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的探索新的模式以更好的适应网络经济下的竞争,可以将不同的模式相融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如BBC和BCC等联合模式,或自行开发模式,电子商务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模式投入应用。企业积极的探索适合自身和市场的模式,将有助于企业在网络经济的浪潮中立破浪前行。

商业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以及目前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已进入国内,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竞争能力、发展模式和管理水平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三大难题。我国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和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持续的实践,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传统管理会计在制订经营目标、进行决策分析或成本控制时,往往只关注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忽视了市场环境、顾客需要及竞争实力等外部的价值链的影响。其所关心的是眼前利益,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对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忽视对外部环境和非财务因素的关注。

一.传统管理会计需要进行革新

1.传统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重视不够

传统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有所忽视,没有关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没有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例如,从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变化中可以看出其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等非财务信息,通过关注竞争者来分析研究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通过同业间的横向比较来研究本银行经营收入、利润和存贷比等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商业银行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2.传统管理会计过于注重单项指标

在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下,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成本指标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性指标。如,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客户关系管理、顾客的满意程度、风险管理体系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则没能够提供,这就会使商业银行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同时,如果商业银行过于注重成本信息等单项指标,也容易使管理人员行为短期化。

3.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管理存在弊端

传统的银行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这些历史数据发生当时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与未来企业所处的环境往往差异较大。。随着预测时段的延长,预测值的有效性会逐渐减弱,因此传统管理会计中编制的只能是短期静态预算。而短期静态预算往往会使商业银行管理层为了年终考核而追求短期效益,从而放弃某些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机会,背离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削弱银行未来的发展能力。。

二.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

企业经营的战略管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战略管理会计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在传统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管理会计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观念、内容狭隘等局限性,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所谓战略管理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旨在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强调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企业制定卓越的战略,在预算体系、控制方法、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所有领域,一切活动以保证战略目标实现为前提。它的基本特征是面向环境,面向未来,关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及效果,关注企业的动态发展。

英国的西蒙斯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之后,威尔逊等人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切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其实,战略管理会计除了运用财务信息,还要运用大量非财务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2.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分为下面4个方面:

(1)企业环境分析

环境对企业发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这一点也同样适用。银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适应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银行的发展前景。与银行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银行内部信息,而且还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经济因素;(2)社会、文化、人口因素;(3)政治、法律因素;(4)技术因素;(5)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与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以便于及时修改的原有的发展战略,使银行的战略目标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

(2)竞争对手分析

当代竞争战略是建立在与竞争对手对比基础上的,不能准确地判断竞争对手就无法制定可行的竞争战略。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便需要了解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商业银行跟一般的企业一样,都要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其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包括向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其它银行、在市场上试图改变或影响客户的消费习惯的其它银行等。。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上还是表现在产品类型上等等。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就异常重要,通过对竞争对手及自身活动层次上的竞争实力的分析,寻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潜在活动空间,采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等增长策略,达到维持、增强实力的目的。

(3)战略性成本分析

战略性成本分析包括三个部分: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银行产品开发到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作业的整合,把商业银行本身看作是整个价值链中的一部分,不仅注重银行内部创造的价值,而且注重银行外部创造的价值。战略地位分析是通过确定商业银行战略地位来建立支持银行特定战略的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将影响成本的因素分为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两类不同的成本动因,采用不同的成本决策模式,帮助商业银行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动因的突破口。

(4)战略性绩效评价

战略性绩效评价一般以战略单位为对象,将评价指标与各单位的竞争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使业绩评价由财务指标系统扩展到了非财务指标系统。如,产品差异战略,既要注重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等财务指标,又要注重新产品上市时间、技术进步率、产品创新率、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指标。根据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关系,可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分别考核每个层次的业绩。例如将商业银行划分若干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对其职能和责任目标进行考核。与此同时,还应优先采用平衡卡评价法。据统计,《财富》1000家大企业中的60%以及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的约60%都采用了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平衡计分卡方法。这足以给我们重要启示。

由此看见,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管理环境下的发展和完善,它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在银行业应用和推广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是推进银行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12

[2]余海宗战略管理会计述论[J]成都大学学报(自科版),2001,(2)

[3]吴岚.论战略管理会计对现代会计的突破[J].上海会计,2001,(3)

[4]杨轶,知识经济与战略管理会计[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