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新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5:25

天文学新概论篇1

摘要:在“高级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关乎教学的总体进度和效率。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可以帮助“高级英语”学习者解构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加强学生对隐喻的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有必要引入概念整合理论指导隐喻等修辞的教学。

关键词:概念整合隐喻英语专业教学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年级英语专业的阅读目标和教学原则:能阅读一般英美报纸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在教学原则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修辞教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特殊性在于,修辞的掌握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篇章教学中讲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提升学生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整合理论依赖投射、映射和动态的模拟形成凸显结构,促进新颖概念化的形成,有助于分析隐喻修辞的概念整合过程。隐喻意义的概念整合模式具体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Fauconnier1998),为研究修辞的认知活动搭建统一的理论框架,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掌握修辞。

二、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发展

福康聂发表《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提出“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这是人类思维和说话时临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其构建主要是为了局部话语的理解。他指出如果语言学家仅进行语料数据的统计和语篇及会话结构的形式分析,其语言学理论的阐释力将非常有限,因为他们忽视了言语背后的百科知识和各种推理方式在实时意义构建(onlinemeaningconstruction)中的作用,这为人们探究如何阐释与建构意义开辟了新视野。在此后二十多年中,Fauconnier和turner,Coulson,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基础上探讨了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合(ConceptualBlending/integration),其出现的标志是Fauconnier和turner1997年在《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中提出空间映射(Spacemapping)论,说明意义是言语者在语符信号刺激下所进行的概念的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mappings)结果,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翔实论证了心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勾勒出“四空间”相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构建模型。其主旨在于揭示自然语言中的实时意义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福康聂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进一步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其隐藏于语言运用背后的运作过程极其复杂,不易为人察觉;而认知语言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发觉概念合成过程中的各种原则和机制。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得到合理的概念整合网络,而且@些整合网络是一个连续体,在这一连续体的一端是简单的网络,复合空间里的结构几乎可以完全通过输入结构的组合得到;而在另一端则可能是典型的隐喻或虚拟句。福康聂认为整合过程是在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进行运演产生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出部分结构,并形成层创结构。这样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就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为研究大量的其他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Lakoff总结了许多概念隐喻映射来说明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是隐喻性的,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合成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新颖的。可以利用固定的投射来实现实时的概念投射,实时投射和固定投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投射,而是固定的投射变成固定的实时投射(Fauconnier&turner1998)。

我国学者王寅、王正元、王文斌、束定芳、孙毅等对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分析进行了不少研究。如王正元主要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进行了引入,并对英汉语中的各种实用语言和修辞等进行了结合分析。束定芳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概念整合理论为隐喻研究和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概念整合理论与隐喻教学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言语解读中各心理空间的建立、彼此的映射与合成机制的在线认知运作便成为概念合成理论的核心问题……概念合成理论关切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因而显然是一种动态研究。这是对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王文斌,2004)。

(一)概念整合理论对“高级英语”中隐喻的解读

概念整合的四个心理空间中,两个输入空间在结构上是某种对应关系,经过类属空间反映出两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最后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隐喻意义的概念整合模式具体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Fauconnier1998)。因此,隐喻意义可以通过这三个认知过程建构新的概念。如:

(1)iwasFrankenstein,andmymonsterhadmebythethroat.(Lesson4:LoveisaFallacybymaxShulman)①

例(1)中,隐喻信息“i”和“Frankenstein”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i”指文中的叙述者多比(Dobbie),他精心给自己喜欢的女孩波利(polly)教授了逻辑学并使其变得更加聪明,可是事情并未如多比所愿,波利学好了逻辑学变聪明后却把矛头指向了多比,用多比教授的逻辑击溃了其精心设计的追求,令多比无言以对,输给了自己“创造”的精明女孩。“Frankenstein”是maryShelley在1831创作的小说Frankenstein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聪明的科学家,创造出一个怪物,怪物最终却将其毁灭。此处,Dobbie跟Frankenstein相似,二者都企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满足自己需求的天才,可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二者都被自己的智慧结晶完全掌控。因此,二者的类属空间产生,并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即“iwasFrankenstein”,现在的“我”跟Frankenstein一样一败涂地,无法控制整个局面,完全陷入被动,或求爱失败,或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消灭。经过两个类属空间内容“i”和“Frankenstein”的组合,两者都既聪明又聪明反被为聪明误的匹配,和两者都是失败聪明者的扩展,隐喻意义得以顺利构建,即“i”我和“Frankenstein”是具有相似特点的“聪明”的失败者。如此这般,隐喻意义就可以顺利地传达给读者,顺利理解文中的跨文化含义。

(2)thosewhofoolishlysoughtpowerbyridingthebackofthetigerendedupinside.(Lesson3:inauguraladdressbyJohnF.Kennedy)

在例(2)中,隐喻信息“ridingthebackofthetiger”和“(thosewho)foolishlysoughtpower”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thosewho)foolishlysoughtpower”指文中肯尼迪所指的“thenewlyindependentcountriestriedtogethelpfromthesocialistcountriesledbySovietUnion,butintheendthesecountrieswerefoolishbecausetheywereagainconqueredbySovietUnionascolonialcountries,whichwasthesameaswhattheywereasbeingcontrolledbyotherpowers”。那些新兴独立的国家试图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庇护,但最终社会主义国家(尤指苏联)会用独裁的方式重新剥夺独立国家的,使它们失去自由。“ridingthebackofthetiger”跟汉语中的表达相似,如“骑虎难下”、“老虎屁股摸不得”等,指情境非常危险直至“葬身虎腹”(endupinside)。二者的类属空间原因、结果产生,然后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危险、丧命(endedup)”映射到合成空间,并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危险”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即“(thosewho)foolishlysoughtpower”就跟“ridingthebackofthetiger”一样“dangerous”,“beingconquered”和“die”匹配,“endedupinside”意义得以扩展,隐喻意义获得构建: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无异于葬身虎腹、自取灭亡。

(二)概念整合能力培养与隐喻教学

在“高级英语”隐喻教学中,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力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1.拓展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语境认知能力。如在讲解例(1)前介绍有关Frankenstein小说的信息,通过对小说主角、内容、结果的引入,加深学生对Frankenstein的理解,然后将文中Dobbie的行为与Frankenstein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共性,这样再去理解隐喻句“iwasFrankenstein...”就会事半功倍。在加强语境认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将两个认知空间中的人物进行类比,找出类属空间,经过相似性整合,便能将两者意义结合理解,完成隐喻意义的构建。

2.开发语言概念空间,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意识。首先把握作者的基本意图,对文中出现的陌生表达联系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意,确定理解的到位。例3:theconversationwasonwings.(Lesson1:pubtalkandtheKing’senglishbyHenryFairlie)。整句表达的字面意义简单,若按字面意义理解,文意为“聊天插上了翅膀”,这样的理解未免晦涩。聊天不会有翅膀,故此种理解需进行概念的重新整合产生新颖理解。通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是在说明聊天的话题转变之快。由此我们就可在两个输入空间“聊天、快、翅膀”和“鸟、飞、翅膀”之间找到类属空间“物、动作、工具”,进而经过概念整合加工得出新创结构“聊天像鸟插上翅膀一样,话题转变迅速”。这样就避免了望文生义,整合的概念意义明了:“聊天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概念整合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通过联想和推断引导学生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用整体观帮助学生理解隐喻背后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概念整合意识能帮助学生将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归入类属空间,经过整合加工映射出新创意义,达到理解隐喻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学生需要正确辨析需映射的类倌谌荩这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联想找到合适的整合意义,并由此提高思辨能力。

四、结语

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语隐喻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语境认知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化思辨,体会修辞运作过程,指导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教学中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的学习习惯,为探究式教学开拓一条新思路,即基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的英语专业修辞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专业课程教学的互动情景模式和思维认知方式。

注释:

①文中所有例句均选自高级英语教材(第三版)(张汉熙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turner.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

[2]Fauconnier,G&turner,D.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turner,D.theLiterarymind[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4]李良彦.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诗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12(5):98-101.

[5]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热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02-107.

[6]孙毅.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14-19.

[7]王文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6-12.

[8]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9]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天文学新概论篇2

   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经典文本。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9](p20)。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义加以解明。”[9](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的训诂,潘德荣[10](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典籍英译者,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是典籍的诠释者,特别是经典的跨文化诠释者,但我们的任务不是像朱熹那样的哲学家,要去发展或建立新的哲学体系,而是要努力做到如何忠实地再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典籍的内涵,并且要立足当下,使中国哲学典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参与世界哲学之间的对话,使中国文化的精神在异域发扬光大。朱熹把理学的主要概念:理、气、心、性、天理等都全部融入对《四书》的注解之中。如《论语·为政》中,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朱子的解释是:“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11](p56)此处朱子以“理”解释天命。又如朱子对《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的注解是“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形成,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意味建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11]其中,朱子以“理”来解释性,从而树立了一个由理主宰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对朱熹所说的“理”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放在整个哲学发展史的背景下进行,这就是黄俊杰先生所说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四书章句集注》中出现了高达364个“理”字。而“理”字并未在《论语》中出现,直到战国中后期,孟子才将“理”“义”并举,“心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木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whatisitthenofwhichtheysimilarlyapprove?itis,isay,theprinciplesofournature,andthedeterminationsofrighteous-ness.”[12](p478~479)可见,孟子将“理”与“义”并举,同时作为道德的准则来理解。荀子也讲“proprie-tyisunchangeableprinciple.”肯定物之理是可知的。《庄子·内篇》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依乎天理”的说法,所谓天理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但是荀子和庄子并没有提出对“理”的解释。《韩非子》的《解老》篇对“理”做出了解释:“理者,成物之文也。”又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13](p40)所以,韩非子对“理”的解释是物体的外表形式的区别所在,这可以理解为“理”的基本含义,与《庄子》中的“天理”不同。魏晋玄学家郭象则认为“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物物有理,事事有宜”[13](p41),郭象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此物是此物,彼物是彼物,都是必然的,这个必然性就是理。在宋代儒学家那里,“理”变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张载认为“气”的聚散攻取中“顺而不妄”者就是“理”,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和推移就是“理”。可见张载以“气”为根本,“理”是气化过程的产物而已。二程则认为“理”为世界的最高本原。所谓“天者理也”。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14](卷一),同时,朱子又说:“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同上)“理”此时又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又说,“理则为仁义礼智。”(同上)可见,朱子的“理”又有道德标准的意义。郭尚兴先生在《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中对“理”的翻译如下:“理:principle,Logic,truth[15](p561)理学:neo-Confucianism[15](p563)程朱理学:theSchoolofprin-ciplerepresentedbyChengYiandZhuXi[15](p563~564)。”作为当代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者,我们一方面先要回归元典,从中找到核心概念的训诂学意义,其次要从典籍中的核心概念的演变发展史中把握其丰富的内涵,这也是黄俊杰教授所说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经典诠释者是在哪一种具体的历史脉络或情景脉络中解读元典的,这对经典的理解大有裨益。(三)对朱熹理学的“思想史”诠释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经过了唐末的藩镇割据,君臣父子的篡夺残杀,儒家的伦理纲常早就受到了极大的摧毁。加之,宋朝之前佛道两家的本体论思想皆有阐述,而儒家思想却恰恰缺少某种本体论思想的提炼和系统阐述,在汉唐时期主要停留在训诂、注疏的层面,很难与佛老思想从本体论上抗衡,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十分被动,时代呼唤有人担当此重任,为儒学的发展披荆斩棘。朱熹的“天理”论正是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对《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周易》等儒家经典的注释,在二程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建构了一个以“无极”“太极”“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大大丰富了中国儒学的本体论思想。可以说,朱熹对经典的阐释是当时时代的要求,是带着他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问题而质询于经典,是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观念来理解、复述经典中的思想文化观念。他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列出来,并与《论语》《孟子》合并,称《四书》,虽然也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但无法否认的是《四书》经过朱子之阐释,已经成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文化的核心经典文本。究其原因,朱子对儒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选择和编排,正是应时代之要求,对儒学之新发展。与汉儒以《五经》为核心经典的儒学体系不同,《四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更为广泛的政治、伦理、教育等方方面面,囊括了天道、纲常、心性等概念,而朱熹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对这些理念进行了更加系统化和哲理化的阐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思想体系。“理”既是作为整体的“理”,抑或是“太极”,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同时,理又存在于借助于“气”而派生的每一具体事物里,所谓“本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14](卷37)朱熹的理学无疑是应时代的要求对经典的合“理”化阐释,体现了对经典的继承性及其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朱熹因诠释《四书》而建构的理学思想,体现了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干的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复兴的时代要求,同时也实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创新,使儒家学说上升到一个更高思想理论层次的社会需求。[4](p79)

   二、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转换方法

   (一)回顾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理解之后,就是表达,即如何把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典籍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转换成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哲学文本,这是中国哲学进入当代世界哲学体系的时代诉求,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稳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身份的重要步骤。回顾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主要方法,受到英译者本身文化身份的局限(20世纪之前大多由传教士和汉学家完成),他们的翻译方法从带有传教目的的某种“儒耶杂糅”的方法,再到学术性的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之后,更多的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根据安乐哲的总结,中国哲学典籍,早期是以“天主教化”和“基督教化”的形象被西方读者所熟知的,后来又被“东方化”,到现在又套进了某种“诗化、神秘化的框架里。”“theChinesephilosophythatwesternreadersarefamiliarwithatthebeginningwas‘Christianized’,andtheninmorerecenttimesithasbeen‘orientalized’,butevenmoresoithasbeenpoeticized,mystified,andinfusedwithmysteriousperspectives.”[16](p81)迄今为止,西方哲学研究视野中关于中国哲学的探讨,“往往是将中国哲学置入与其自身毫不相干的西方哲学范畴和问题框架中加以讨论。”[17](前言p5)作者也认为:把中国哲学典籍视为一种西方哲学传统的附属物,就完全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特质。因此,我们要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首先要从认识论上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强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哲学典籍不能只局限于自身文化内部的发展,更要参与到当代哲学的对话中,既要找到对话的共同背景,也要对差异性保持敏感。作者注意到安乐哲和郝大维提出的比较哲学的翻译方法正符合这种认识论。进而观之,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哲学的诠释方式:一方面通过对元典的解读,构建《论语》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诠释和翻译。这种翻译并不是传统的从文本诠释到文本翻译的线性过程,而是先从文本出发构建出理论体系,再返回文本结合已构建的体系进行诠释和翻译。[18](p135)朱熹在对经典的阐释过程中构建了一个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他从元典文本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再在该语境中返回元典,结合理

天文学新概论篇3

关键词:概念整合认知解读价值观

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认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说话人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另一个是写作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结构,即两个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等。然后把1、2两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第三个输入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对接,最后把相互对应的元素有选择地输入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合成,具体合成大体要通过三种方式运作:配置、匹配和发展。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将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识相互配合。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概念,使话语(文章)得到解释。

2、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语言现象的解释及广泛运用

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价值观。通过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可以我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共同性与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四个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运作,能充分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二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之处。下面我们以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理解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解释过程,从而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点。

3、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英语死亡委婉语“paassedaway”以及汉语死亡委婉语“去了”有着相同的意义,请看例句,“这个老人昨晚去了。”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其意“这个老人昨晚已经死了”。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可以解释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认知过程。输入空间1中,是有关“人死”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长大,死亡,不可能复活”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旅行”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启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来”等元素。类属空间中的结构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内容包括了“开始、过程、目的地、结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的认知过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对应关系,这些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认知域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帮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因此,“人死亡”结果同样在“人启程”的结果之间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the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样,在此有二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一个帝王死了)和输入空间2(天塌了,天崩了)。输入空间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无尚的权利”、“死亡”、“统治国家的灾难”等。输入空间2包括“天”、“主宰万物的权利”、“崩塌”、“人类的灾难”等元素。类属空间包含了施为者(帝王,天)、主体特征(皇权、主宰万物的权利)、行为(死亡、崩塌)、行为的后果(统治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等实体。这些由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决定了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

&n

bsp;合成空间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对应关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对应,“至高无尚的权利”和“主宰万物的权利”相对应,“死亡”和“崩塌”相对应,“统治国家的灾难”和“人类的灾难”相对应。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元素“帝王”和“天”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扩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这种意义的解读就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该委婉语暗指帝王的死亡犹如国家的灾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封建等级制度下重身份的价值观。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儒家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秩序,其核心是严格的等级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therocks(撞暗礁)

在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中的结构是“施为者、行动、后果”。输入空间1是有关人的认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难以预料的灾难、死亡”,输入空间2是有关航海的认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一一对应,比如:“人”对应“船”,“难以预料的灾难”对应“撞暗礁”,“死亡”对应“沉入海底”。这就完成了整合过程的第一步:组合。关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扩展中构建了新的意义: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灾难后死亡。

西方人的价值观强调人人平等,公民享有最高权威,平等的商业社会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英语“死亡”委婉语中有许多源自各种职业的术语,这些词语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英语国家的行业文化。比如,本例句中源自航海用语的一些“死亡”用语,如hittherock,launchintoeternity,undersailingorders,slipone’sropes/cable等。源自通讯领域的“死亡”代用语,如becutoff,ringoff/out等。来自金融和会计界的“死亡”代用语有paythedebtofnature,payone’slastdebt,closeup/setone’saccounts,cancelone’saccounts等。戏剧界和电影界也产生了不少“死亡”代用语,如blackout,switchoutthelights,dropthecurtain,bowoff/out,fadeout,fold(up)thefinalcurtain,thecurtaincall等。

(3)价值观在交际中的地位

天文学新概论篇4

【关键词】贝叶斯公式;全概率公式;案例式教学

1.引言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贝叶斯公式是重要的公式之一.在医学、信息传递、生产、侦破案件、个人信用、诉讼与网络安全等方面贝叶斯公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公式涉及条件概率公式、全概率公式与乘法公式等重要公式,复杂难记、与全概率公式难于区分,是概率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为使学生掌握公式并能很好的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不少教师对其进行了教学方法上探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案例为基础,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文从基于史实的案例出发,逐步深入,由案例导入贝叶斯公式,并利用贝叶斯公式对相关模型和应用进行分析求解.

2.案例导入与分析

1968年5月22日,美国“天蝎号”核潜艇失事沉没.为了寻找天蝎号的位置,美海军基于“贝叶斯公式”制定了搜索方案,最终找到了“天蝎号”核潜艇.

基于这一史实,简化问题,考虑如下案例

案例设“天蝎号”核潜艇沉没在甲、乙、丙3个区域之一,潜艇技术部门判断其概率分别为12,13,16;搜救专家搜索这些地域,若有核潜艇,发现的概率分别为12,23,14.

如果现搜索甲区域后未找到核潜艇,“天蝎号”沉没于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设事件a表示搜索甲未找到核潜艇,事件B1,B2,B3分别表示核潜艇沉没在甲、乙、丙三个区域.因此由案例中的两组数据可知:

将数据代入即可得p(B1|a)=13.类似可求搜索甲区域后未找到核潜艇时,“天蝎号”沉没于乙、丙区域的概率分别是p(B2|a)=49,p(B3|a)=29.

由讨论可知,当一个事件已经发生时,可以利用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和全概率公式,去求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各种诱因的可能性大小.一般化(1)式便得到贝叶斯公式.

3.贝叶斯公式引入与应用

(2)式称为贝叶斯公式或逆概公式.

由案例的讨论可知,Bi(i=1,2,…,n)是导致事件a发生所有的各种不同诱因,p(Bi)(i=1,2,…,n)是在没有进一步信息(事件a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各事件Bi(i=1,2,…,n)发生的概率,即在试验以前(事件a发生前)就已经知道的概率,所以称它们为先验(先于试验)概率.p(Bi|a)(i=1,2,…,n)反映的是在试验以后,即从事件a的发生获得新的信息或者经验后,人们对各事件Bi(i=1,2,…,n)发生概率的再认识,通常称为后验概率.人们可以利用后验概率的大小,作出新的判断,推测在新的信息条件下最有可能是哪一个诱因导致事件a发生的,此即为贝叶斯推断.

在案例中,如果搜索甲区域后未找到核潜艇的条件下,核潜艇沉没于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概率分别为13,49,29,下一次搜索应该在乙区域进行.如果搜索乙区域后仍未找到核潜艇,利用贝叶斯公式,类似于案例的讨论,可求得核潜艇沉没于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概率分别为919,419,619.下一次应是返回甲区域进行搜索,而不是在丙区域.利用贝叶斯公式讨论如下的可靠性问题.

4.结语

基于史实引入案例,激发学生的参与讨论学习的兴趣.通过案例分析自然导入贝叶斯公式,结合案例与贝叶斯公式,揭示了贝叶斯公式本身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的相互转化.通过应用,加深了学生对贝叶斯公式的理解与认识,使其掌握住公式的实质.“由因索果”的全概率公式,是贝叶斯公式的一部分;在已知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需要对导致该事件发生所有的各种不同诱因进行再认识时,则用“由果索因”用贝叶斯公式.

【参考文献】

[1]李国华.贝叶斯公式的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7):95-96.

[2]宇世航.贝叶斯公式的教学方法[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6):87-89.

[3]王君.贝叶斯公式应用教学的一种新设计[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30(4):71-74.

[4]刘罗华,汤琼.工科院校大学数学的案例式教学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2):80-82.

天文学新概论篇5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早在1963年,美国Chemicalabstracts从第58卷起,就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关键词索引,提供快速检索文献资料主题的途径。在科学技术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几十万篇科技,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和该成果的利用率。

1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2关键词标引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GB/t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或叙词)。关键词的标引应按GB/t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自由词)。

所谓标引,系指对文献和某些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如: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实验设备等进行主题分析,并利用主题词表给出主题检索标识的过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是为了从内容复杂的文献中通过分析找出构成文献主题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标引所需的叙词。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科技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词规范为叙词。

3标引关键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专指性原则

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为专指性。只要在叙词表中找到相应的专指性叙词,就不允许用词表中的上位词(S项)或下位词(F项);若找不到与主题概念直接对应的叙词,而上位词确实与主题概念相符,即可选用。例如:“飞机防火”在叙词表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专指词“专机防火”,那么就必须优先选用。不得用其上位词“防火”标引,也不得用“飞机”与“防火”这两个主题词组配标引。? 

3.2组配原则

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2种类型:?

交叉组配。系指2个或2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喷气式垂直起落飞机”,可用“喷气式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这2个泛指概念的词确切地表达叙词表中没有的专指概念;“肾结石”可用“肾疾病”和“结石”这2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

方面组配。系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信号模拟器稳定性”可用“信号模拟器”与“稳定性”组配,即用事物及其性质来表达专指概念;“彩色显像管荧光屏涂履”,可用“彩色显像管”、“荧光屏(电子束管)”和“涂覆”3个词组配,即用事物及其状态、工艺过程3个方面的叙词表达一个专指概念。

在组配标引时,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参与组配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结果要求所表达的概念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如果无法用组配方法表达主题概念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或相关叙词标引。

3.3自由词标引

下列几种情况关键词允许采用自由词标引。?

a.主题词表中明显漏选的主题概念词。?

b.表达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出现的概念。?

c.词表中未收录的地区、人物、产品等名称及重要数据名称。

d.某些概念采用组配,其结果出现多义时,被标引概念也可用自由词标引。自由词尽可能选自其他词或较权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选用的自由词必须达到词形简炼、概念明确、实用性强。采用自由词标引后,应有记录,并及时向叙词表管理部门反映。?

4关键词的标引步骤? 

首先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弄清该文的主题概念和中心内容;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对所选出的词进行排序,对照叙词表找出哪些词可以直接作为叙词标引,哪些词可以通过规范化变为叙词,哪些叙词可以组配成专指主题概念的词组;还有相当数量无法规范为叙词的词,只要是表达主题概念所必需的,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

天文学新概论篇6

新闻评论定义外延之辨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闻评论的定义出现了这样几种不同的表述,笔者现搜罗展示于其下:

(1)“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①――林大椿

(2)“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②

――范荣康

(3)“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③――丁法章

(4)“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赵振宇

(5)“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⑤

――马少华

(6)“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相关新闻的评述、议论。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是针对新闻报道中重要事实或社会现象及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是新闻传播媒体的各种言论的统称。”⑥

――薛中军

要想下定义,首先要找准它的属概念。从逻辑上讲,下定义就是要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外延),同时揭示被定义概念与其同一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内涵)。因此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所下的定义,无非也就是从新闻评论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来加以概括把握,引申得之的。根据观察,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概括不外乎这样几种表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新闻文体、新闻体裁。我们把它们分为两组:1.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2.新闻文体、新闻体裁。然后逐组来进行分析。首先,第一组外延,根据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这些表述除了语词形式和语义范畴的一些差别外,实际语义是基本相同的,但是“论说形式”和“言论”的语义范畴明显大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换言之,“评论文章”、“论说文”一定属于“论说形式”和“言论”,但“论说形式”、“言论”不一定都属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胡乔木同志曾经指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结构,也就是形式。”⑦既然是评论“文章”、论说“文”,自然具有内在的文体结构。而“论说形式”和“言论”语义则比较宽泛,它们可以仅仅只是一些零星的观点碎片,不必言之成文。因此,从概念限定的精确性方面来考量,“评论文章”、“论说文”更适合于作为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

其次,再来分析第二组外延。“新闻文体”和“新闻体裁”仅仅只是所适用的语境不同,语义也是基本相通的。在中外新闻史上,学者专家们曾相继提出过各自对报纸的定义,其中大多关涉新闻评论。比如,1818年英国的《报纸法》就指出:“报纸系指揭载公报新闻事件、注释及观察之纸片,因贩卖而印刷……”就把极富评论成分的“注释”与对事件的“观察”记载并列提出,初步表示了报纸两大基本文体样式的端倪。中国著名报业史专家戈公振为报纸所下的定义也很具代表性:“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⑧中国著名新闻学家甘惜分也表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⑨由此可见,新闻评论早就是学者们公认的一种新闻体裁。而“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评论等”。⑩通过以上对历史和概念的梳理可以得知,把新闻评论归属于一种特定的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也符合当代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因而以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来定义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同样也是可行的。

再次,为了确保对新闻评论概念外延的精确限定,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评论文章”和“新闻体裁”之间的语义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包含关系,相交领地就是: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因此,从新闻评论定义外延的层面上来考量,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具备新闻文体特征的语录形式或碎片形式的言论意见拒之于新闻评论概念的门外。

新闻评论定义内涵之辨析

在这个限定的外延区域内,我们还能否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内涵做出更加精准的概括呢?为了便于具体分析,我们把学者们对新闻评论定义的内涵限定浓缩为这样几组关键词:

第二组评论客体:新闻事件、紧迫问题、社会现象、思想倾向

第三组表达形式:阐述观点立场、发议论讲道理、判断思考

第四组性质特征:政治倾向性、针对性、引导性

第五组传播载体:现代新闻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第六组服务对象:广大读者、广大受众

对于第一组、第五组、第六组关键词,学者们的观点比较统一,从学者们各自所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他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是在第四组关键词“政治倾向性”的揭示上,就可以听到来自学界的不同声音,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政治倾向性应该属于政论文的特点,现代的新闻评论不必都具有政治倾向性。而且,随着当今新闻评论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专业评论基于从可读性方面考虑而自觉摒弃了政治性话语,如果我们再三强调以政治倾向性来统率新闻评论的话,就会画地为牢,扭曲新闻评论概念的本身,因此政治倾向性不应该成为拘囿现代新闻评论发展的枷锁。

分歧最大的当数第二组:评论客体。范荣康、丁法章、赵振宇先生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马少华先生则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件。讨论至此,相关问题也就浮出水面。既然“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是成为“新闻评论”的一个要件,可以推导出,任何的“新闻评论”都必须刊载在媒体上,而且还须具有新闻价值。由此派生出来的问题是:在长期的新闻评论业务实践中,那些刊载在媒体上的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的评论文章,究竟具不具有新闻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学术界对“新闻”定义的探讨。“新闻”定义在20世纪末经过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广泛探讨后,目前被学界一致认可的有三种说法,即“事实说”、“报道说”、“信息说”,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用学范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者董天策经过分析后提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信息才是新闻的属概念,也只有信息概念才能整合‘事实说’和‘报道说’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概念。”“完整的新闻定义应当是‘新闻是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11)如果以此认识基础来思考分析问题,那么“当前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都应该属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范畴,或者说它们都是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认识基础上推导或提炼出来的,因此也就天然地具备了新闻价值的某种要素,如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等,具备了新闻品格。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新闻评论客体当应包含“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这些包含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元素。

当然,学者们的观点产生分歧的还有第四组关键词,那就是“判断”是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我们知道,作为评论必须阐述观点、发议论讲道理、表达意见。但是,仅仅这几种表达形式还不能够揭示出新闻评论的本质规律。因为它们只是反映了论说文的一般规律,并没有揭示出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要求。任何一种显在的表达形式都对应着一种内在的思考路径,因而表达形式也是一个思考方式的问题。逻辑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最有效的向度就是认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应该也是一个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因此我们也就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上来把握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判断”这种表达形式,是否揭示了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呢?关于这一点,港台和大陆的不少学者都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比如郭步陶先生在讲到新闻评论的性质时说:“判断,‘这是评论最重要的部分’。”(12)台湾《联合报》的主笔王民先生写的《新闻评论写作》第七章的标准就是:“最重要的一课――判断。”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13)另一位台湾新闻学者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中把新闻评论的性能分为五种,其中第三种即为判断性,他说:“新闻评论对一切问题作评断,是一种最要紧的工作。”(1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也认为:“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15)既然新闻评论不同于任何宽泛意义上的公民言说,那么它就必须符合一种“内在的文体自觉”,而“判断”正好是新闻评论文体表达形式上的一个特殊标志。

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认识需求,任何新闻评论都必须表达判断。对于那些评价具体新闻事件的评论,不但需要作者做出有力的价值判断,还需要作者做出及时的事实判断;而对于那些评价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宽泛意义上的评论,如果不能做出事实判断,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因而“判断”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立身之本。认准了这个基点,我们就可以把新闻评论和其他的边缘文体(如杂文)区分开来。新闻评论的结构遵循着严格的逻辑程序,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有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而杂文的结构沿袭着形象思维的脉络,它不需要做出判断,也不需要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因此,在新闻评论定义内涵的层面上来考量,有无判断、有无内在论证结构则可以成为新闻评论和杂文等边缘文体的分水岭。

通过上述甄别分析,我们可以把在媒体上发表的这两种类型的评论文章纳入到新闻评论概念的范畴:1.针对具体新闻事件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如新闻时评、新闻述评)。2.针对当前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思想倾向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

结语

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结合本文的语义学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把新闻评论的定义概括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表达判断、阐述自己观点、立场,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一种新闻体裁。

注释:

①③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④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新闻大学》,2006(1)。

⑤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⑥⑦⑧薛中军:《新编新闻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⑩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董天策:《新闻传播学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2)(13)(14)(15)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73)。

天文学新概论篇7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模糊语言;文体特征

abstract:Comparingwithotherstyles,newsreportinghasspecialstylisticfeatures.Vaguelanguageasacommonlinguisticphenomenon,inthelanguageofnewsreportswerealargenumberofapplications,analysisoftheobjectivereasons,wemayintroduceHalliday\’sFunctionalGrammartoanalyze.thispaperbasedonthistheoreticalfoundation,BetteranalysisoftheVaguelanguagenewsstylefeaturesinnewsreporting.

Keywords:Systemic-FunctionalStylistics;vaguelanguage;stylisticfeatures

一、功能文体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根据Halliday的说法,文体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prominence)。这里的动因我们可以理解为动机,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有动因的突出”就是特定目的下不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不同特征便具备不同的功能,相应的产生了不同文体。

二、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和发展人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模糊现象,然而,直到扎德发表了《模糊集合论》一文,人们才开始对模糊性展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随后,人们使用模糊集理论来分析人类语言,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闻实践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及人类自身的原因,新闻报道中会不可避免的用到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恰当的使用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三、新闻模糊语言的文体功能分析(一)新闻模糊语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建立的基础是说话人对外部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概念功能在新闻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言单位的涵义。模糊语言的概念功能就是其所指功能(referentialfunction),也就是它的语义。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准”字,就是新闻模糊语概念功能的典型例子。比如说“tony是个准乞丐”,意思并不是说tony真的是乞丐,而是说他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像个乞丐,经常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不讲究个人卫生,死皮赖脸伸手找人借钱,跟乞丐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不同是他还算个普通人或正常人。

(二)新闻模糊语的人际功能

人在社会上存在,离不开参加社会活动,而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就是人际功能。Halliday认为,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言系统、情态系统和语调来实现。我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导致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时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学会了怎样在表达过程中给自己留有余地。

1.礼貌功能

和人交往的过程中适当的使用意义模糊地词语,可以把话说的更委婉,让别人觉得很礼貌、很客气。新闻语言也具备这个特点,这个功能在涉及外交事务的新闻中经常看到,比如前些时候报纸上刊登的就伊朗和朝鲜核武器问题中方新闻发言人的说法如下“我们非常关注伊朗核问题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现在我们认为还有空间,有关各方应现实耐心和灵活,只争朝夕,使这个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新闻语言的丰富、灵活、委婉、含蓄、模糊和折衷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2.自我保护功能

新闻报道的作者在讲述事件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或表明自己的立场。为了安全稳妥的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用模糊语言策略,尽量不要把话说的太绝对。比如在表明对某人观点的态度时,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我对此表示支持或反对”,这样既表明了自己态度,又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模糊语言的出现,既可以使说话者避免受到一些不必要的责难,又可以让说话者的话语更加严谨。

(三)新闻模糊语的语篇功能

概念和人际功能通过什么途径实现,那就是语篇功能。语篇功能将说话者的态度、情感和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模糊语往往是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是宏观结构在语篇层面的集中体现。举个例子说明,“据天气预报说,明天是晴天”,这里面包括两个主要信息成分:明天、晴天,而前面那句模糊语“据天气预报说”只是表示信息的来源,并不影响“明天是晴天”在语义上的支配作用。

四、结束语

以上我们介绍了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基础,模糊语言的发展。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新闻报道以信息的准确表达为基础条件,但是模糊语言的运用,只要适度和适当,就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和功能,甚至是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功能。

参考文献

天文学新概论篇8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银菊(1965-),女,甘肃甘谷人,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广东东莞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73-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工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在各个行业用处很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上没有足够重视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作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按照教材、大纲采用注入式教学;教学效果和侧重点上重视计算方法,轻视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结合实际领域不广泛,导致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无从下手。[1,2]针对以上不足,下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措施的完善等三方面谈谈自己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一些见解,以待与同仁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1.教材建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性非常广泛的学科,若沿用以前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就会束缚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思想,亦会缺乏时代性与先进性。为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型人才,张忠志教授等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时数,编写了适合本校工科各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3]该教材以较多的实例引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揭示其直观背景和实际意义,减少了一些烦琐的定理证明和公式推倒,使学生易学好懂,该教材在东莞理工学院2009级、2010级连续应用两年,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2.侧重点调整

问卷调查表明:概率论部分的有关计算,中学已作为掌握内容讲过。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从课时数及选用上需进行调整,不宜讲得过细、过透,要略讲,否则不仅造成内容的重复,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丧失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分布函数、概率密度函数、数理统计的概念等均为新内容,多数学生接受起来较慢,这无疑需要教师寻找解决难点的突破口。下面以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函数的求法为例,予以说明。

例:将一个质地均匀的骰子投掷一次,用X表示子朝上的点数,试写出X的分布函数。

解:第一步,让学生求出随机变量X的取值及取值的概率,见表1。这一点很简单,可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步,具体求出分布函数是这道题的难点,只要紧扣对分布函数定义的分解,并用语言解释去完善该定义,学生就会很方便地求出F(X)。笔者是这样讲解的:先让学生明确函数的定义域是整个数轴,它被随机变量X所取的值分成7部分,相应的就是分段函数,然后解释分布函数定义的表达式,即表示,随机变量取小于等于x的概率,就是函数在小于等于x这个区间内、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如,求时函数对应的函数值,只需求出随机变量取值时的概率0(即时,)。同理,可以求出其他各段上对应的值。

对于概率论部分定理的证明,只需介绍思路及所解决的问题,不需写出详细的证明过程,否则会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抽象,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恐惧心和厌恶感。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通过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应用数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凡是有数据处理的地方,都离不开它,尤其在质量管理、计量经济学、保险数学等方面。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重要性,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典型问题,如炒股、买是冒风险的事情,人们自然要关心大量的投资是否有利可图、怎样考虑并解决这个问题、怎样估计出现各种不幸事故与自然灾害的可能性等问题,又如在桥牌活动中,经常需要判断某种花色在对方手中的分配等等。通过对类似这样问题解决思路的探讨,得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的结论,让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既不觉得枯燥,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将“学以致用”的原则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2.结合统计工具,强化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

众所周知,数理统计已渗透于工业统计、水文统计、统计物理学等许多领域,如气象预报、产量预报、石油勘探开发、可靠性工程等方面都要用到概率统计的有关知识。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科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原则,在精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典型问题,触类旁通,开拓思路,注意教学问题与专业应用的转化,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你们做实验,需要花费好多时间,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厌烦,是否可以测定由于对工作的厌烦影响工作效率?解决这个问题只需测量做这个实验的时间,得出一些数据,依据这些数据,通过假设检验即可得出结论。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在工程测量和工程预算等实际工作中,都会遇到风险问题,对风险系统作定量分析,如何准确地估测风险事故的特征参数,最终获得处理风险事故的最优方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遇到大量数据的处理,若能结合统计工具,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方式去表达一个问题,总结一题多解的方法,通过比较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法,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以假设检验——t检验为例,予以说明。

例:某车间加工一种钢板,要求厚度均值为13mm,现从某一天生产的钢板中随机抽取26片,测得厚度如下(单位:mm):13.7、14.5、14、12、14.2、12.9、14.1、13.5、14.4、15、13.7、13.1、12.9、14、13.8、14.2、13.6、15.0、12.8、12.7、13.5、15.2、13.4、12.8、14.3、13.6。问今天生产的钢板厚度的均值与规定的质量分布要求有无显著差异()。

传统解法:(1)计算可得;(2)查表可得,s=0.78;(3)计算得均值μ的置信水平为0.95的置信区间为(0.4110,1.0428);(4)计算得t统计量的值,因4.739没有落在置信区间(0.4110,1.0428)内,则可断定今天生产的钢板厚度不符合质量分布要求。该方法先要判断所选统计量的种类,记住相应统计量及置信区间的公式,会查分布表,准确计算公式中庞大数字的值,这样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死记硬背和初等计算上,且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统计工具:若利用统计软件SpSS,只需掌握这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即可。对于上例,只需在菜单中输入样本容量26、总体均值13、置信度0.95等数据,点击“oK”,便可输出t统计量的值4.739、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0.4110,1.0428)。该方法不需要处理庞大的数据,根据输出的值就可判断t统计量是否包括在置信区间内,进而判定今天生产的钢板厚度是否符合质量分布的要求。

总之,如果能根据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把相关统计工具应用到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可以使内容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如果学生能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把统计学、算法、软件结合起来解决专业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3.重视切入点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把新问题转化为老问题加以解决,让学生掌握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介绍点估计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明确点估计是数理统计中几类常见的估计问题之一,所研究的总体服从的分布已知,但总体服从的分布中有未知的参数,然后这个未知参数的确定,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观测值来估计的,根据这一切入点可得出点估计的概念。对假设检验讲解,可从“是否可以认为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智商得分是不一样的”这一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分组讨论,在答案不一致的情况下,引出假设检验这个课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思想及方法,可通过“双胞胎分开抚养智商测试”实验的讲解,得出两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智商没有显著差异的结论。在讲解过程中,需抓住“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几乎不能发生”作为切入点,按照小概率事件与反证法相结合的基本思想,让学生明确假设检验的思路。假设检验的方法可概括为:先提出假设,然后观察会出现什么结果,根据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会发生进行推断,如果导致了一个不合理现象,就表明原假设不成立,否则假设成立。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用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可结合工程实例布置适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管理措施的完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工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本校的考试形式是期末统考,阅卷方式是流水批阅,成绩总评以期末考试为主,适当考虑平时成绩。学生成绩若不合格,可以在下学期参加补考或毕业前的清考。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我校从2010年开始取消了补考和清考,采用重修的方式,为避免部分学生因一次考试失误而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的现象发生,可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例如,每次上完课后可给学生布置些实际应用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找出其突破口,在下次课时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考勤,而且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中体现出了他们的价值,从而将被动上课变成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可避免学生的逃学现象;另外,可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小论文或总结报告的形式谈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某一问题的思路,为寻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工科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打好基础。对完成上述要求的同学,可以将平时成绩给到满分30分,并直接计入总评,这样不仅达到了督促学生严守校规的目的,还为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保障,从而减轻学生因考试而产生的心理和精神负担。

四、结束语

评教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同教师的教学理念,认为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肯定无疑为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增加了信心。

参考文献:

[1]袁璐.对高师概率统计课程教改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天文学新概论篇9

[关键词]朱熹;理一分殊;冯友兰;新理学

一前言

朱熹理一分殊的理气论,研究者比比皆是且精彩紛呈。冯友蘭的新理学虽已問世良久,但是,在同類论述中仍然特色卓立、別開生面。本文旨在針对冯先生在建構新理学形上学四項核心概念:“理”、“气”、“道體”与“大全”再理解、诠释朱熹形上学中与之相應的这些概念和论题。在对朱熹与冯先生分別的概念理解后,再進行兩人形上学型態的对比性研究,全文試由朱子的理气论、理一分殊的形上学总原理、冯先生“理”、“气”、“道體”与“大全”诸概念的辨析与厘清,以及交叉的对比分析和论评等面向來解说这一主题。本人对冯先生並未深入研究過,初次尝试这一对比性的哲学论题探討,粗陋處尚祈时賢不吝賜教为盼。二朱子哲学中“理”与“气”

之概念范畴及其涵義北宋周濂溪(1017~1073)作《太極圖》与《太極圖说》《周子全書》,卷二十,潘氏《濂溪先生墓誌銘》,有云:周子“深於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通書》數十篇。,朱子繼而作《太極圖说解》与《通書解》現存最古之葉公回校訂的《朱子年譜》(公元一四三一年),繫《太極圖說解》與《通書解》於乾道九年(一一七三)。戴銑《朱子實紀》之《朱子年譜》與王懋竑之《朱子年譜》沿之。。由周濂溪至朱子在宋代新儒学之發展上意谓著宇宙生成论之開發与成熟理论之實現。當代学者陳榮捷谓:“朱子繼承二程理之哲学而發展之,加以气之概念,不得不採用太極之说以明理之意義与理气之關系。于是取太極圖说而表彰之。”見陳榮捷《宋明理學中的“太極”觀念》一文,台北“思與言”雜誌,二十卷三期,一九八二年九月。朱子的“太極”觀念容后再述,我們即可由“理”、“气”概念之發展得見由周子至朱子在客觀實有之形上学的開展脉絡。周子的《太極圖》創闢性的提出一简明扼要的宇宙万物生成之歷程性圖式,卻未对存在界做形上層級与形下層級之区分。張載的气化一元论擬消解形上与形下之分隔,提出“太虛即气”说,其中關鍵性的“即”字究竟作何解?引發学者們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而有一元论与二元论之嫌的爭議。然而,其“太虛清通之神”顯具形上存有之屬性,而可導致“气質之性”的“气”性則又可合理地解釋为形而下之屬性。至二程兄弟,明道以本心感悟万物來融攝形上、形下的間隙,開出万物一體和谐的圓頓之境。程伊川針对《易·系辭上傳·第五章》:“一陰一阳之谓道”这一具深刻形上原理之命题首先進行了分解性的思辨和诠释,所谓:“离了陰阳更无道。所以陰阳者是道也。陰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二程遺書》卷十五,伊川語。“道”与陰阳之气在存有屬性上虽有形上屬性与形下屬性之分別,然而,兩者非隔而不通、侷而不全的。伊川说:“『一陰一阳之谓道,此理故深,说則无可说。所以陰阳者道,既曰气,則便是二。言開闔,已是感,既二則便有感。所以開闔者道,開闔便是陰阳。”同上。形而下的陰阳既是气,又可依其屬性分为陰性和阳性兩種。陰阳的屬性虽可对分为二,但是其相互間緊密聯系和互動而呈現出開闔的作用狀態。開闔之作用在於交感,其交感的所以然之法則、規律就是具形上屬性的“道”。不僅如此,形上的“道”恆存於陰阳之內,恆作用於陰阳之无間斷的開闔互動歷程中。因此,“道”与“陰阳”虽可在屬性之認識上区分为形上、形下二屬性,但是就實存的世界而言,道与陰阳,亦即陰阳所以然之理与實然的形而下之气,二者相依並存、密不可分。伊川於《易傳·序》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至於“理”之所以“微”而不可見,象之“顯”而可見,其差別在於是否具有形狀,亦即可藉人感官認識的形質屬性。伊川说:“有形总是气,无形只是道。”同上,卷六。这一分辨的判準对朱子有深刻之影響,我們可分別釐清其“理”概念、“气”概念,再進而论述其理气關係说。

(一)对朱子“理”概念涵義之釐清

首先,我們得肯認他明確的繼承了伊川以是否有“形”的物質特征來辨識“理”之屬性。他说:“陰阳固是形而下者,然所以一陰一阳者,乃理也,形而上者也。”朱熹:《答陽子順四》,《朱子文集》,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二年),卷五九,頁二八八四,以下皆以此版为據,且僅舉卷數。“形”在哲学上屬宇宙元素(cosmicelement),係構成具體存在物之感覺与料(sensedata),受时空條件及質量條件等物質屬性之制約。“理”为形而上的存有,意指不具形質性,則不受诸物質屬性,如时空、重量、品質…等條件的制約,亦即具有对質料屬性的超越性。“理”是气化之万物所以然的形上理據,亦即存在物存在之超越根據原因、原理或原則。就朱子的宇宙论而言,天地万物之得以生成皆係由形上之“理”与形下之“气”二必要條件所結合而成。朱子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子文集》卷五八,《答黃道夫書》。“理”为生物所賦予的存在物之本性、本質,“气”为“理”落實於存在物之資具或載體。若用亞里斯多德的形質论來做類比式的解釋,“理”为形式原理,“气”为質料原理。就“理”与“气”之存有層級和屬性而言,在人的理性思辨之認識上,則分屬二種有区隔性的概念涵義。因此,朱子说:“所谓理与气,此決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渾淪,不可分開,各在一處。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朱子文集》卷四六,《答劉叔書文書》。所谓“二物”乃指“理”与“气”具对比的差異性。那就是说,“理”屬於形上的存有范畴,具有永恆与不變,共相的一致性、不壞不滅,構成事物之本質、形式因。“气”則具有形而下的形質特徵,具個別性、物質的生成壞滅之變化特徵、具個別物之分殊性,为众殊,为事物具體的形構因。同时,朱子認为理气在認識论上可辨識其屬性之分別性外,不可忽視兩者間又具有对比的聯系性、有機的一體性。他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第六“天下條”,頁二(頁一下)(北京:中華書局,1994,以下皆以此版本为據,且僅舉卷數)。

朱子的“理”概念涵義非常豐富,涉及形上学、自然界的诸現象之所以然、自然界的因果法則、歷史演變法則、道德人倫之理…等。虽然,在朱子的《文集》、《語類》中有时混淆了理的界域。唐君毅分析中國哲學史中所謂“理”計有:一、文理之理;二、名理之理;三、空理之理;四、性理之理;五、事理之理;六、物理之理。見所著《中國哲學原論·道論篇》第一章,頁4,(九龍:人生出版社,一九六六年三月版)他認为“性理”是宋明理學家所重之理。名理为魏晉玄學辨名析理之理係關於不同事物間的同異之“理”。儘管如此,他明確的將“理”的哲学范畴屬性分成了形上学的存在之理及倫理学上的應然之理。朱子在其所著《四書或問·大学或問》第一章中说:“至於天下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當然之則,所谓理也。”“所以然之故”指物物所以存在的形上理據,如他所言:“近而一身之中,遠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眾,莫不各具此理。”《朱子語類》卷十八。至於“所當然之則”的“當然”一詞具價值意義,即人文精神世界中生为有靈性自覺、有人格尊嚴的人,所應該无條件抉擇人之为人所應为所當做的言行。《朱子語類》卷18載曰:

或問:“理之不容已者如何?”曰:“理之所當为者,自不容已。孟子最發明此處。

如曰:“孩提之童,无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无不知敬其兄。”自是有住不得處。

在充滿倫理親情的溫暖家庭中,人子之愛親,弟妹之敬其兄長,乃系發自其內在真摯的道德情操,自發性地流露自誠懇的道德本心。蓋傳統的中國文化是以宏揚道德精神为核心的儒家倫理为本位文化,这種人倫道德文化係以具道德屬性的心性为出發點,由“心”講到“仁”,由德性言及善德。这種由人的道德主體性透過自覺的修養來顯發仁義,提升人格品階之学問,是宋明新儒家最鮮明的心性之学特徵。朱子在倫理学上论述人性所蘊涵的道德之理有“不容已”、“有住不得處”,點出了人与生俱有的道德本性之理在生命世界中有境遇感通之自動自發性,具創發道德言行、成就人倫美德的本具能力。(二)对朱子“气”概念涵義之釐清

“气”既为“理”實現成具體存在物之憑據或材料,且朱子將“气”之屬性分为陰阳,且有清、濁;醇不醇;厚薄之不同性質,則在其宇宙生成论中,將“气”實體化为經驗的存在界之具體万物。他说:“无一物不有陰阳、乾坤,至於至微至細,草木禽獸,亦有牡牝陰阳。”《朱子語類》卷六五。“气”是“理”生物之具,構成存在界之有形的形器这是气之宇宙论的首要特徵。阳气的性向为動而呈開顯作用,陰气的性向靜斂而呈闔凝作用,朱子據陰阳气化活動中的動靜來诠释《易傳》:“一陰一阳之谓道”与周濂溪太極圖说所云“一動一靜,互为其根”谓:“陰阳虽是二字,然卻只是一气之消息。一進一退,一消一長,進處便是阳,退處便是陰;長處便是阳,消處便是陰。只是这一气消長,做出古今天地間无限事來。”同上卷七四。陰阳之气的一動一靜形成了變化,朱子谓:“陰或變阳,阳或化陰”《周易本義》卷三,(繫辭上傳)。且進一步对變化予以概念理解上的分辨,斷言:“變是自陰之阳,忽然而變,故谓之變。化是自阳之陰,漸漸消磨將去,故谓之化。自陰而阳,自是長得猛,故谓之變。自阳而陰,是漸漸消磨將去。”同註14。这是其宇宙论论第三個论點,以動靜釋“一陰一阳”之進退、消長的歷程特徵,且以剛猛之動向釋“變”,柔緩之動態言“化”。第四個论點是以陰阳气之对待的交易釋空間概念,以陰阳气化之流行的變易理解时間概念,而構成时空統合場的宇宙概念。他根據周濂溪太極圖说的论述予以闡釋说:

陰阳有個流行底,有個定位底。“一動一靜,互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來是也;“分陰分阳,兩儀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易”有兩義: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底。”《朱子語類》卷六五。

形上之理是不朽不滅的,那么在朱子眼中的形下陰阳之气是否亦不朽不滅呢?朱子在这一论题上繼承了伊川既散之气則滅而不復生的论點。《朱子語類》卷一載:“可幾問:『大鈞播物,還是一去便休,也還有去而復來之理?曰:“一去便休耳,豈有散而復聚之气。”朱子持气盡便散的论旨主要的理由和伊川一致地針对佛教輪迴说而擬辟佛,承續中國古來人死不能復生的死別隔世思想。朱子明確的论述说:“夫據散者,气也。若理,則只泊在气上,…然已散者不復聚。釋氏卻谓人死为鬼,鬼復为人。如此,則天地間常只是許多人來來去去,更不由造化生生,必无是理。”《朱子語類》卷三。陰阳之气交感相聚則物生,气衰散而死,陰阳之气已散,何以天地万物生成變化川流不息呢?朱子提出了生生之理为形上永恒存有之理據。朱子針对復卦初九爻的一阳來復,谓新生之阳气背后有生生之理推動气化的新陳代謝。他说:

其聚而生,散而死者,气而已矣。…故聚則有,散則无;若理則初不为聚散而有无也。…然气之已散者,既化而无有矣,其根於理而日生者,則固浩然而无窮也。《朱子文集》,《答廖子晦二》,卷四五。

生生之理恒存且对生生之憑藉的陰阳之气不斷的創生以維持气散亡之后,新生之气源源相繼,这是朱子“气”之宇宙生成论的第四項重要论點,也佐證了朱子的“理”不但在道德心性上有不容已的推動力,在宇宙生成论上亦有对陰阳之气創生不已的動力。三冯友蘭新理学之“理”、“气”概念涵義

冯友蘭新理学中的形上学立基於理、气、道體、大全这四個核心概念。这四個概念中的“理”、“气”、“道體”是分析概念,“大全”系一总括性的概念。分析命题在哲学上指主谓詞所構成的命题,谓詞所描述的主詞表徵之对象特徵,理當蘊涵在对象中。若谓詞对主詞所指的对象屬性之论述,經驗證結果,果真系蘊涵在对象物中,則这一分析命题为真。分析命题的功能在釐清对象物的內涵特徵。《新理学》中以“理”之为形上学的“潛存”或“自存”所作之论證,乃針对有關數学、邏輯之理、紅色、滋味等次性的感性認知,以及与朱熹形上学之道器论相關的事理等三類的“理”。冯先生在建構“理”的概念涵意时指出:“規定概念的內容,一方面就是析理,一方面是对於我們对於理底知識,作一清算。概念的內容,顯示理的內容。將一個概念的內容弄清楚,就是將它所顯示底理的內容弄清楚。”《新知言》,《三松堂全集》,第五卷,頁二四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895-1994年)。他所谓“規定的內容”當係指人的知識理性以邏輯理性对客觀事物進行抽象的思辨。换言之,人的理性將同一類事物中众多的具體存在物,進行抽离其間的殊別特征,逐步分析其殊相,且予以一一抽离,直至无殊相可再抽离后,所留下的共相,就形成这類存在物之普遍相,共通之原理原則,亦即抽象概念內涵之所由生處。这一抽象的概念思辨法系希臘哲学,特別是蘇格拉底自谓概念的接生婆,后經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步步深刻的發展后所建構出來的西方哲学主流思維方法,亦即概念的抽象分析法。表述概念的語詞、概念所針对之認知对象和概念內涵要能滿足对應符合關系,这種以概念思辨來界说一事物之內涵,且以对應之語言名相來稱述的認識事物方式,与中國魏晉玄学中的辨名析理以規約事物之性質,且予以相区隔分辨的作法頗有類似處。冯先生進一步解釋说:“析理所得底命题,就是所谓分析命题。我們析紅之理,而見其涵蘊顏色,我們於是就说,紅是顏色。我們如了解『紅及『顏色的意義,我們就可見紅是顏色这個命题,是必然地普遍地真底。分析命题的特點,就是它的必然性与普遍性。…若沒有理,就不能有必然地普遍地真底分析命题。”同前注頁223-224。

冯先生在形上学上特別重視概念的抽象思辨、分析和界说,可说是深受柏拉圖和英美新實在论的影響,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论述了在人類道德本源上,應有一超越诸善德的普遍之“善”,它本身不是任何一項具體的善德,且統攝一切分殊之善德,且为其普遍的共同的本質元素。这種元善是人間诸善德的最高標準,是倫理学的基源課题。柏拉圖在这一立基點上更進一步擬就本體论的高度,万物存在的終極性本體为何?決定現象世界中万物存在的最普遍依據为何?他提出的理论为本體界的“理念”(ideas),亦即被稱为“共相”(universals)理论。“共相”之名源自中世紀唯名论和唯實论之爭论后,才使用此名稱來论述万物現象背后的本體問题,柏拉圖持二重世界觀,一是在时空條件下不斷生滅變化的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另一为超越於时空條件制約之上永恆完美的理念世界,“理念”是現象界事物的“模本”,因其獨立於时空條件制約之上,享永恆不變的完全性。一切在时空條件中存在的具體事物,皆模仿本體界的“理念”,且永遠能企及“理念”的絕对完美性。冯友蘭的“真際”當類比於柏拉圖本體界的“理念”,他所言的“實際”當類比柏拉圖的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冯友蘭说:“真際是指凡可稱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實際是指有事實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真者,言其无妄;實者,言其不虛;本然者,本來即然;自然者,自己而然。”《馮友蘭全集》卷4,頁11。

冯友蘭深受儒家重視現實世界之精神傳統的影響,原本難接受柏拉圖二重世界間不可調和的对立。后來受到新實在论孟德鳩的“潛存”说,獲致解決柏拉圖二重世界衝突之思想出路。根據冯友蘭哲学的研究者殷鼎的陳述:“一方面,孟德鳩的理论提出理念或共相世界真實不妄卻以獨特的方式“潛存”(subsist),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又不同於柏拉圖的實在主義,第一次肯定現象世界也同理念世界一樣真實不妄,所不同的是,現象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在时空中,这種理论与冯友蘭的佛家教育背景正相契合。”見殷鼎著《馮友蘭》頁87,(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11年八月)。

新實在论虽也有不同论述處,却共同汲取了柏拉圖的一項哲学資源:理念或共相係一獨立自存的真實本體世界,亦即先於人類的認識而恆在,唯有人才能透過理性的抽象思辨作用,超越經驗的侷限而認識“理念”或“共相”。美國新實在论代表人之一的斯鮑丁(e.G.Spuolding)曾指出一位新實在论者亦是一柏拉圖主義者,皆認为人的思想只是認識現實的工具,在人的認知過程中,客觀的“共相”,獨立於人的思想意識之外。冯先生所宗的孟德鳩是美國柏拉圖的新實在论代表,其所提出的共相世界之“潜存”(subsist)有數項理论特征。那就是“共相”有別於殊相世界,乃系先於时空而獨立“潜存”为特殊形式的客觀真實,“共相”不必依賴殊相在时空中存在;共相的獨立潜存有其客觀的真實性,未必只能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世界中;共相之間的組合不形成具體的事物,亦即形構出殊相。总之,共相世界与殊相世界是性質根本不同的二種真實存在,它們之間即相分离,却又有对應聯系之關係。

冯先生在其形上学的建構中汲取了孟德鳩这些理论特點,只是以“理”來取代“共相”之名稱。但是他也有与孟德鳩不同的二论點:新實在论都不主張绝对区分哲学和科学。冯先生卻在《新理学》首先就予以区別,認为哲学精確的说形而上学只对“真際”作“形式底肯定”。科学則是对實然性的事實,亦即“實際”作事實真理或實然性的真作“事實底肯定”。至於“形式底肯定”之操作方式僅針对事物或經驗的“形式”進行邏輯的分析和綜合,不訴诸經驗事實的驗證。他所認为“形式底肯定”的“真際”指一切的存在,包括兩類不同的存在,一为新實在论所言的“實存”或“潜存”,另一類是包括一切事物的物質存在,他稱前者为“有”(being),后者为“自然”(nature)。他又更進一步再区分了“真際”和“純真際”,“純真際”只指超驗的“實存”(subsist),“真際”則兼容了兩類不同性質的存在,超驗的“實存”和經驗的物質存在。“純真際”是物質存在的本體,獨立存在於任何物形態之外,系以本體的存在形式作为真實的存在。因此,他所確認的哲学功能就在於人通過理性的思辨,洞悉天地万物的整體統一性以及万物得以存在所依據之本體世界。

英美新實在论不關注實際世界中万物的存在和構成,冯先生的興趣在構築一資以说明實際世界以及人生的一套哲学體系。“气”在中國哲学中向來被當作解釋存在界生成變化的宇宙元素,如:程朱理学,因此,冯先生也特別重視其在構成具體存在物之作用。他借用亞里斯多德的“質料”(matter)概念來说解中國哲学中的“气”,“气”在宇宙生成论中有實現“理”或“形式”(form)的潜能。他说:“凡實際底存在底物皆有兩依,即其所依照,及其所依據。……換言之,實際底存在底物,皆有其兩方面,即其『是什么,及其所依據以存在,即所依據以成为實際底『是什么者。例如一圓底物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其『是圓,一方面是其所依據以存在,即其所依據以成为實際地圓者。其『是什么,即此物有此類之要素,即性,其所以存在,即此物存在之基礎。其『是什么靠其所依照之理;其所依據以存在,即實現其理之料。”《新理學》,《三松堂全集》,卷4,頁13。“理”虽对存在物的本質規定,且不具實際世界中具體實現存在物的能力。使存在物具有形質屬性的存在物者是“气”。因此,實際世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乃係“依照”理以及“依據”气所生成的。然而,在冯先生的形上学中,“气”是純粹的邏輯觀念。“气”虽具有潛能,使每一類事物依照其理,依據气以成为“實際”世界中的那一類事物,但是,“气”究竟既不是任何具體的物,也不是潛存的“理”。

西方哲学史中的辯證唯物论谓吾人若抽出“物”的一切特性,則最終留下者系其所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辨證唯物论認为此“客觀實在性”獨立於吾人的感覺而存有,名之为“物質”。他們認为此“物質”虽是一邏輯的觀念,仍有其“客觀實在”的內涵,以及物質世界的外延。冯先生從程伊川的“真元之气”之提法中發現了与之相類似的見解。程伊川说:

真元之气,气之所由生,不与外气相离,但以外气涵養而已。若魚之在水,魚之性命非是水为之,但必以水涵養,魚乃得生耳。人居天地气中,与魚在水无异。至於飲食之養,皆是外气涵養之道。出入之息者,闔闢之機而已,所出之息非所入之息,但真元自能生气,所入之气正當闢时隨之而入,非假此气以助真元也。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15,伊川語。

冯先生乃資取程伊川的“真元之气”來詮解其“哲学底,邏輯底觀念”同註24,頁48。的无性之气。他说:“真元之气,其本身不依照任何理,惟其不依照任何理,故可以依照任何理;其本身无任何名,惟其无任何名,故可为任何物,有任何名。”同前註,頁5。他就邏輯分析所推得的概念之知,谓:“真元之气,不在时空,而在事實上,气自无始以來,即在时空中。正如自无始以來,气即存在。當然在时空存在者,已非真元之气或无極。”《三松堂全集》,第5卷,頁319。他認为實際世界中存在物之气。但是冯先生認为此“气”不是真元之气,真元之气類似柏拉圖的元質说乃是绝对底料,獨立於實際經驗世界的“客觀實在”。若依冯先生的“真際”与“實際”的分法,則當劃歸純粹真際的本體界中。四朱熹与冯友蘭理气论之对比

朱熹的理气论的問题取向旨在探索万物生存變化的根源以人文世界之意義和價值的超越根據和實踐之場域。朱子的“理”是其形上学中的本體论范畴,是宇宙中物類根源性的存在。“气”則是他繼承中國哲学史中气化宇宙论的脉絡,針对在时間空間的統合場中,万物生成的過程及形構元素和原理之探討。相較於冯友蘭,朱子的形上学思維方法有与冯先生相類似的抽象思辨法,亦即邏輯分析法。例如:朱子將理、道透過形上与形下的概念厘清,且據以將所析论出來的不同屬性,分別界说为“理”屬形上的存有層級,“气”則屬形下的存有層級。在本體论。在本體论邏輯的分析推理中,朱子由“理”規定气化存在物之本性而有“理”先“气”后,亦即在邏輯的序列中,“理”優位於“气”。朱熹理气论既是宇宙生成觀的立基點和论域,其視域在實存的生活世界、万物之存在和活動乃“理”与“气”結合所使然。因此,朱子的“气”,非形上的本體概念,而是流行的存在,能實然的造作,化生万物,朱子的“理”是導致“气”在流行的過程中,生生不息而不致因散失而斷裂。因此,朱子的“理”与“气”在有機世界中處於日新不已的動態。冯先生的理-气係以邏輯分析和知識论的進路處理形上学论题,其方法採純理的思辨,且以形式邏輯的進路,抽象出事物存在的本體性形式或共相,縱使有其孤立自存性,却有三大問题難以时厘清。(一)本體界亦即“真際”,潛存的理气究竟如何生成“實際”,亦即經驗世界實存的万事万物呢?朱子可以“气”之聚散活動解釋万物的生滅變化,冯先生的形上学既不涉及實際的世界,且靜態的形式義的“理”,以及構成物之料的終極之“料”,亦即真元之气是无法解釋气象万千、生死代謝、現象世界變化流轉的生活世界之景象。(二)冯先生的形上学僅處理“真際”世界,不處理“實際”世界,則“真際”世界与“實際”世界斷裂而缺乏聯繫性和互動性。(三)中國哲学形上学的特質系以天人關系为着眼點,不把形上学与人生的關系脫离地獨立探討,冯先生不關注實際世界的形上学,顯然有与中國哲学形上学傳統格格不入處,朱子理體气用的形上学,將冯先生的“真際”与“實際”聯系成一整全的實在世界。他充分的詮解了宇宙自然界形上之本質与形下之現象,闡明存在之實體及其屬性。“理”对“气”而言是分受在万物之個別法則。朱子的理气论有与冯先生相同的具有理先气后之本體论邏輯的序列,冯先生却因不處理“實際”而未能就宇宙生成论言理气在實在世界中不分先后。朱子的理气论在宇宙论的視域下可提出兩者可分辨不可分离的论點,冯先生則无此向度。

冯先生的《新理学》何以与朱子的舊理学有顯著的差异?这差异不難使人理解,他在《新理学》書中開宗明義的自谓他不是照著宋明理学既有的講法講的,而是“接著”講的。事實上他的新理学體系是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学留学时深受孟德鳩的“潜存”理论及心理学分析認知過程论證的影響。他在二十年代返國后還譯出過孟德鳩的《思想之方法》。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研究中國哲学史發覺程朱理学与新實在论的哲学立場有相似處,進而相信人類的理性思維具有超越民族文化的共性或普遍性。这是他在返國后再重回中國哲学傳統的原因之一,且試圖用新實在论的形上学,亞里斯多德的形質论和形式邏輯思維法,以“接著”講的方式改造和重構宋明理学。另一意義是他透過新理学體系的建構,落實他对當代中國哲学的新發展和程朱理学具新面貌的再興。當然,他所立基的新實在论立場也框住了他的哲学視域、论域及论述方法,導致他認为程朱沒有意識到理世界或共相,甚至“天理”是不存於时空中,誤認它們是存在於时空中。对冯先生而言“理”和“真元之气”是不生不滅的、永恒不變的,凡落於时空中的就有生滅變化。冯先生为了要克服程朱理学的这一缺陷,才自覺地要用邏輯分析法來改造程朱理的理气论,期能臻於他心目中正宗的純粹形而上学。至於他所谓的邏輯分析法,是由設立邏輯命题为基礎及以形上学命题为基礎的兩類性質不同的方法綜合而成,有如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学与其形上学系一體的兩面。五、朱熹的理一分殊说与冯友蘭

的“太極”与“大全”朱熹的理一分殊说統攝了理气论、本體论、宇宙论和倫理学,堪稱为體大思精,具有高度成熟度的形上学最高原理,本文僅限於宇宙生成论。“理一分殊”命题首見於伊川与龜山对張載《西銘》的討论。虽然,張載在《西銘》一文中未言及“理一分殊”,但是自從伊川提出且深刻闡釋,經楊时(龜山)接受与發揮后,成为日后詮解《西銘》的重要哲学命题。伊川对該命题的论述立基於人倫世界的倫理学層次,楊时以體用觀來擴充理一分殊的倫理学论述。他指出:“天下万物皆本乎一理且又各自依此理從而各有殊異”因此人倫社會中有差等的人倫倫序及分殊化的不同德目。朱子在理气论和體用觀的理论綜合架構基礎下,發展成兼具本體论及宇宙生成论的“理一分殊”形上理论,诠释了本體与現象、存有与活動、實體与屬性之間的形上论题。他認为《西銘》与《太極圖说》相貫通,在其《西銘论》中運用伊川“體用一源,顯微无間”的體用觀及“理一分殊”的形上至理,詮解《西銘》系由乾父坤母的同一至理,以人子孝親之意志与具體行为來推明體現事天的天人合一之道理,以臻至人道合於天道的理想境界。朱子認为周濂溪的思想精密、蘊涵在太極圖中,認为此《圖》立象盡意,剖析幽微。朱子《太極圖說解後記》,《朱子全書》13冊,頁79。

朱子認为濂溪藉闡釋太極、二气、五行之分合与生化過程,本天道立人極,亦即由天道之最高原理立人道之根源,这是儒家天道性命貫通为一的天人之学。然而,就宇宙生成论而言,周子的《太極圖说》着重天道之宇宙本體的創化与生成,推二气五行之理,深明万化之出於一源,勾畫出简明扼要的宇宙生成歷程圖示,由上而下、由无至万有、由理一至分殊,層次分明、條貫井然。对朱子而言,周子的《太極圖说》是朱子“理一分殊”之宇宙生成论最佳的思想資源及文獻依據。《太極圖说》云:“无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變化无窮焉。”此外,周子《通書·理性命》章云:“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万为一,一實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其中“一實万分”的“一”指化生万物且統攝万分的宇宙本源。朱子將蘊含在濂溪著作中的“理一分殊”说十字打開,诠释为:“一實万分,万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處。”《朱子語類》卷九四,潘植錄。他用體用、本末的形上学關系范畴,对《易》生生不息的生態宇宙觀,作了極深刻之詮解,所谓:

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來,只是此一個理,万物分之以为體。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后又只是一個理。此理處處皆渾淪。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結實,又成粟,還復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個個完全。又將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間只是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個理。

他用一穗表征一理,一穗之百粒表征物物各有一理,百粒各自憑藉所稟受的一理又各生具百粒,由一穗至百粒,百粒至百穗的无窮歷程詮解《易》生生而不息的天地大德。同时,他也用一粒粟生而为苗,苗生成花,花結为果,果實又化成粟这一連續不已的歷程,解釋生生而循環不息的宇宙律則。他以“太極”或“道”的存有本真为万殊之根源,亦为“體”,“用”指太極資以顯用的陰阳二气及二气五行交感化生之万殊。他说:“太極非是別为一物,即陰阳而在陰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因其極至,故名曰太極。”《朱子語類》卷九四。陰气和阳气的屬性有清濁、正偏、厚薄、醇不醇……等差別,陰阳二气交感衍生出五行之气,二气五行交感又产生多樣性的分殊万物。因此,理一分殊之“分殊”在万物稟气之殊別。然而物物一太極,总天地万物为一太極。陳榮捷指出朱子理一分殊论中对“一”与“多”的關系有二面向之形上学涵義。他解釋说:“一、为理一用殊。合天地万物皆有同一之理,理是一。但各物復各有其特殊之理,理是多。二、为太極既为理之極致而各物亦自有其理,此即为物物有一太極。因之,太極統万物而为一,同时一物各具一太極。天地一大宇宙也,物物一小宇宙也。”陳榮捷《太極果非重要乎?》,《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頁222~223。不论分殊化的各物或統合万物的太極,小宇宙和大宇宙是相互依存、相互涵攝及相互界定的。总而言之,朱子对理一分殊的闡發是透過《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價值形上学核心命题予以深化闡釋出來的。

朱子的理一分殊说使天地、万物和人類,皆根源於太極,同具太極生生之理的同一性,在生生之理網路脉絡下,彼此血脉相聯、息息相關、休戚与共地構成一渾全的大生命共同體。亦即共同的生命宇宙。由理一分殊所構成的万物有機全體觀念,也散見於朱子的其他著作中,例如:他在注解《四書·中庸章句·三十章》處云:“天覆地載,万物並育於其間而不相害。…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並育並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體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朱子以全體与万殊詮解敦化之大德与川流之小德,兩者之間存在著機體和谐之一體大全之深意。在機體的理網下,万物皆因具太極而有機體的同一性且能相互聯系,朱子说:“万個是一個,一個是万個。蓋體統一太極,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極。”《朱子語類》卷九四。“太極”,在理一分殊的形上架構理论下不但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人類人文精神世界意義和價值的根源,朱子云:“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周子所谓太極,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同上註。六冯友蘭的“道體”、“大全”之概念涵意

“道體”是動態的宇宙觀,“大全”則是統攝一切的邏輯分析之最大外延,最高的類概念,是靜態的宇宙觀。我們可以分別紹述:

(一)“道體”及其相關命题是冯先生新理学本體论第三組的最高哲学概念

事物的存在是其气(相对的料)實現某種理的流行。“道體”是統攝一切流行的全稱名詞。就宇宙大化流行的整體相觀之,“道體”就是動態的宇宙,就《易》的生生哲学而言,一陰一阳之道的永恆運行不但能生成、變化出无窮的品物,而万般品物的生生不息也不斷拓展其運動所需之空間,構作出一套變化无窮的宇宙觀。《论語·子罕》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引發了程朱的邁向本體的诠释,程子说:“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不息,物生而不窮,皆以道为體。”朱熹詮解为:“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无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朱熹:《論語集注》卷五。冯先生在其新理学中賦予“道體”新的涵意,其一为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規則。其二为規範人際社會關係的最高判準,其三为統攝人文或自然的化生律則。他認为道體既不离開人類社會、自然世界,亦不能侷限於人類社會与自然世界诠释其意義。若以恒動的宇宙來诠释“道體”,則这是“道體”对人類社會与自然世界既能入乎其內,又能超乎其外的宏觀意義。他認为中國哲学,尤其是道家在建構本體论时,較側重宇宙間万物的生成變化,突出了时間的无限綿延性,較不凸顯宇宙恆動之延展性所必需的无限空間概念。因此,冯先生的新理学本體论中需兼顧宇宙时空的无限性,故也得從靜態方面说明宇宙空間的无限性,他名之曰“大全”。

(二)“大全”及其相關命题是新理学本體论第四組最高概念

所谓“大全”是在邏輯思考的分類中,其外延的包容性最大的“類”。这是從靜態方面说明宇宙空間的无限性。这是冯先生有鑒於道體恆動的无限时間性是就宇宙生成论呈現出來的,未能從形式邏輯对万有做邏輯的分類。分析出宇宙靜態的“大全”特性,他希望用“道體”和“大全”把中國和西方哲学宇宙觀在其所建構的新理学本體论中明晰出來且得以融通中西的特長。冯先生認为一類事物的共相,從邏輯上说系從該類事物之“全”方面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全”須包含兩部分:一为經驗事實的實物部分以及可能成为經驗事實的邏輯部分。哲学的宇宙觀是对全體可能性存在的超驗解釋,其命题判斷只是邏輯的;它是“類之全”的总名,統括各種的類以及類中所涉及的各個實際事物,冯先生说:我們因分析實際事物而知實際,因知實際而知真際。我們的知愈進,則我們即愈能超驗。”馮友蘭:《貞元六書》,上冊,31頁,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蓋哲学的宇宙觀是对全體可能性存在的超驗解釋,因为哲学性的命题判斷僅是邏輯的。相較於科学只能實事求“實”,哲学係就實事求“是”(being)。“是”乃是大全所有的本體,系“总所有存在者”中的邏輯關系“存在”。他用“大全”概念去界说靜態的宇宙,可说是其新理学的一種創見。七理一分殊说与“道體”、“大全”说之对比

若依冯先生“真際”与“實際”的分法,“真際”超越於时空,“實際”則在时空中,則朱子的理一分殊说,理本气用、理气相即不离、理在气中、體用不二、气以聚散來生滅万物,則理气皆在时空中。太極、道體、理在朱子的形上学中皆殊名同實,因此,道體內在天地万物中來運行發用,自然在时空統合場中,时間与空間構成道體在天地万物中運行的場域。因此,朱子理一分殊的理體气用说並未如冯先生所擔心的朱子的道體的生化不息只呈現在时間歷程中而不彰顯其在空間的无限展延性。倒是冯先生嚴分“真際”与“實際”,則他所谓的道體何以又能不离開人類社會、自然世界卻又能具有超乎其外的“真際”身份,令人有覺得其论述有前后不一致處,再者他所谓的真元之气是绝对的料並不實際實現具體的存在,只是邏輯分析中的形式原理,則此形式原理与實際成就具體存在物的“相对之料”亦即中國傳統哲学中气化宇宙论中的“气”有何種由“真際”衍生“實際”的縱貫統屬關系呢?

朱子理一分殊的一實万分所構成的整合存在界之大全是在时空統合場中實在的世界。朱子感悟理體气用的理学詩不少,且生動地鮮活的在气的“實際”中開顯了“真際”之天理,“詩”是人在生活天地中天人不二、物我不二、渾然一體的實感實悟。換言之,朱子的理一分殊说是他真切生命在生活天地中實在性的體悟所得,猶程明道所谓天理是由自家生命在隨處體認天理中所體貼得來。因此,朱子的理气之形上与形下的屬性区分法是在他在“實際”中气化流行的歷程中所真切體悟感通后再進行格物窮理的思辨分析。冯先生虽后來也肯認中國哲学中这種直覺的、神秘的負的形上学方法,但是他在新理学中所採用的還是新實在论的邏輯思辨分析法,亦即他所赞許的西方哲学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至英美新實在论中“正的方法”。虽然,他在完成新理学后也肯認中國哲学形上学中體驗之知、直覺之知的“負的方法”,令人遺憾的是本人未見其以該方法重構一形上学新體系的论述。

对於“无極而太極”一命题,冯先生立基於凡事物的存在,是其气(相对的料)實現某“理”之流行。一切流行的統攝語詞谓之“道體”。一切气化的流行涵蘊運動,就“實際”的視域而言是“无極”實現太極的流行。冯把“气”名之为“无極”,万“理”的“总和”,名之曰“太極”,他的“道體”是指由“无極而太極”《三松堂自序》,頁117。的大化流行過程。这一詮解顯然与朱子的诠释差异甚大,对朱子而言“无極”不是“气”,而是对身为“理”的太極所作的形上屬性之描述語。“无極而太極”當然不是“气”之流行以實現“理”的宇宙生成论命题了。朱子在《太極圖说》的注解語中明確的说:

天文学新概论篇10

   国际法的理论建设其任务是艰巨的。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国际法理论创新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主要有厦门大学的刘志云教授与徐崇利教授等。他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进行国际法的理论建设。其中,刘志云教授发表该方面的相关论文有:《试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法角色定位》、《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三次联结及其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国际法》、《“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国际法》〔4〕等。徐崇利教授发表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之跨学科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国家定位与应对wto的基本战略———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科交叉之分析》〔5〕等论文。笔者认为概念与范畴的确立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因此,就研究起点而言,国际法理论建设首先必须寻找构成国际法理论的独特的概念。人的思维工具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概念、判断、推理的体系构成理论。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而推理则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所谓过程。概念、判断、推理三者具有内在联系,其中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和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体系就是概念的体系。因此,国际法理论创新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概念的建立与创新。那么怎样建立这一概念?事实上,理论上的变革不是突然之间形成的,也不是在某一天就能实现的,这一变革是渐进性的形成的,某些迹象、线索与轨迹在现有的国际法研究中已经展现。如公物、公域、准国家、人类共同利益等,这些概念都是国际法所特有的,但目前仍未被充分开发。“公物”一词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与法律上的“公物”有区别,法律上“公物”的涵义比较狭窄,如《上海市财产拍卖规定》第10条(公物的定义)将该规定所称的公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财产:(1)执法机关收缴的罚没财物;(2)执法机关追缴的依法不予返还的物品;(3)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国家机关认为需要以拍卖方式转移所有权的国有资产;(4)需要以拍卖方式处理的无主物。国际法上的“公物”指南极、北极、月球、公海、电离层上下空间、外层空间的自然资源等以及人类基因组等这些人类的共同财产。南极、北极、月球、外层空间这些地区可以被称之为“公域”。“准国家”这一概念是指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这类国际法主体,它们类似于国家,但并不是国家。上述这些概念是从现有国际法研究中抽象出来,含有建立国际法理论的重要信息。但目前尚未未引起国际法人的充分关注,从这一角度而言,国际法事实上已在进行着“悄悄的变革”。范畴已经成为各门科学中普遍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在现代汉语中,范畴一般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在具体学科研究中,范畴一般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概念与范畴相比较,概念具有实际具体性,范畴具有理论抽象性。因而,范畴是比概念更深刻的东西,它更注重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和反映。在国际法上诸如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国际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可以说,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国际法理论研究之核。那么,国际法的基本价值是什么?和平、安全、人权、正义、秩序等在国际法的基本价值中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作用?这是国际法理论创新中不能不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二、国际法理论创新需要运用现有国内法理论,与国内法“接轨”

   国际法与国内法无论在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不同的规律,但不能忽视其共同性。因此,就方法而言,建立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不能离开对我国国内法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运用。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理论之间的联系

   不少学者认为国际法的基础是民法,说明国际法理论建设离不开民法,尽管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的法,但其法言、法语与法理等与国内法理论有较深刻的联系。这些联系从宏观上而言,表现在如下方面:1.领土法中的领土取得与变更。在传统中,国家取得领土方式有五种形式,包括先占、添附、割让、征服和时效,其中的先占、添附和时效也属于民法上的概念。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领土变更方式包括民族自决、收复失地与归还领土、领土交换、公民投票等。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领土变更方式与宪法的关系密切,同时收复失地与归还领土、领土交换与民法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2.空间法中的民法问题。在空间法中有《空间实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该公约于1972年3月29日通过,其中的损害赔偿问题涉及民法中的重要理论与制度。3.国际条约法则体现了更多的民法的性质。在国际法律责任中有国际损害行为的责任,这一责任具体是指:“国际法律责任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中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6〕其中包括《维也纳核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公约》、《核动力船舶营运人双重责任公约》、《关于油污损害的民事责任公约》、《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国际公约》等。

   (二)国内法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法律理论,国际法应予以借鉴

   国内法的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法律理论,其中共同的理论就有法律行为理论。对此,国际法应予以借鉴。笔者认为,国际法不重视对国际法律行为的研究,是国际法理论研究的重大缺失。事实上,现有国际法中大量分析了国家的行为,如就国家行为的分类中,现有国际法已经将国家的行为分为:主权行为、非主权行为,政治行为、商业行为等。国家行为的种类包括继承、承认、外交、缔约等。任何法律包括国际法首先是对行为的规范,但现有国际法理论对国际法律行为几乎没有反映,也没有这方面的已经公开的研究成果。其他如国家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不同的国家其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而行为能力并不平等,否则就不能回答,为什么各个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所缴纳的会费等费用不一样,特别是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但交纳的费用比德国、日本少。诸如此类,我国学者们在这方面几乎也没有建树。

   (三)当今的国内法本身已经反映了世界的法律文化

   国内法的许多理论事实上来自于“西方”,如我国民法对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就有许多借鉴之处。因此,国际法理论对国内法现有理论的借鉴,也包含了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借鉴。同时,国内法理论建设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并已经在逐步完成“本土化”。因此,对国内法的借鉴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这一方法是完成国际法理论创新的捷径。

   三、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是国际法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东方奇迹”,如何解读这一“东方奇迹”成为中外学者共同面对的热点话题,于是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热点话题。中国入世以来有何成功经验?问题何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关系如何?值得思考的是,在中国“法治不健全”、“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这一基本思维定势的背景下,在中国的法制建设中有没有“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在法制建设方面,2011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当下对于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基本判断。根据这一判断,法制建设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无疑是存在着的,并且是需要总结与提炼的。在这一前提下,国际法领域,是不是同样存在“中国经验”?尽管有学者认为国际法并非“西方”的专利,中华法系在古代早已形成独特的国际法思想与实践。〔7〕问题是中国虽然出现了不少国际法的思想,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国际法本质上仍然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所以其课程内容体系、表述方法,往往都体现了西方的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内容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但不能因此一笔抹杀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与中国的未来发展对国际法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东方价值观将渐渐地融入主要体现西方价值的国际法,中国传统的和平文化对当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文化对国际法理论建设的意义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教导人们怎样和其他的外来因素、外来文明打交道。美国资深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亨廷顿提出了着名的“文明冲突论”。该理论声称: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主要的冲突将不再是武装力量的冲突,而是文明冲突;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联合将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对手。事实上,持东西方文明对立类观点绝非始自亨廷顿。早在100多年以前,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就说过“: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两者永远不会有融合的时候。”有学者认为亨廷顿的论调只不过重复、延伸吉卜林的观点而已。与“君子和而不同”有同样境界的是墨子,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基本思想,核心就是主张强不凌弱,富不压贫,维护和平,反对侵略。墨子生活在饱经战乱的战国时期,深刻地了解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他反对战争主张诸侯之间应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和睦共处,做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墨子所说的“利”,不是一国的私利,而是天下的公利,就是要互惠互利;所说的“爱”不是自爱,而是互相尊重,就是使“天下之人皆相爱”。只要人们都信守这个原则,自然可以消除战争,共享和平与安宁。尽管当时的“列国”,同今天讲的“国际”并非同一意义,墨子的主张与当时国家需要统一的大趋势也并不完全合拍。但是,他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来说,则更具有普遍意义。当世界人民在寻求和平与安全途径的时候,墨子“兼爱”、“交利”的呼吁,不能不再次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世人的共鸣。墨子的名言“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在日常生活中已被简化成“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的和平文化并能适用于当今的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