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5:20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1

雕塑陶艺作为陶艺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通过分析西方雕塑对我国雕塑陶艺的影响,并阐述我国现代雕塑陶艺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为我国雕塑陶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现代雕塑陶艺是在传统雕塑陶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此分析西方雕塑对传统雕塑陶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雕塑陶艺必须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同时也要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弘扬现代艺术审美。

一、西方雕塑的发展历程

西方雕塑发展历史悠久,且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差异。西方雕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也被古埃及雕塑所影响,创造了《掷铁饼者》《米洛的维纳斯》等流传千古的作品。古希腊雕塑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古风阶段、古典阶段和希腊化阶段。古风阶段的希腊雕塑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借鉴古埃及雕塑作品的风格来制作雕塑,雕塑大多古板、生硬,雕像的重心总是放在双足之间。直到古典阶段,希腊人们倡导自由,将雕塑的重点放在一只脚上,显得人体雕像更加生动、真实。古典阶段是希腊雕塑的繁荣时期,此时的希腊雕塑追求真实、生动、完美。历史中将亚历山大远征直至罗马帝国的建立时期称为希腊化阶段,在此阶段,希腊雕塑充满对人体的赞美,崇尚人体美感,这点可以从这一阶段诞生了大量的雕塑来体现。

罗马帝国的诞生让西方经济中心从希腊转移到意大利,罗马虽然迫使希腊成为其国土的一部分,但从文化层面来说,希腊可谓是胜者。罗马贵族以获得希腊雕塑为荣,使罗马人大量学习希腊雕塑的创造并模仿其创造风格。乃至流传至今的很多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人仿造的作品。罗马雕塑延续了希腊雕塑对真实、完美的追求,著名的罗马雕塑《奥古斯都全身像》《卡拉卡拉像》等都突显了罗马人对宏伟、庄严的追求。

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基督教的盛行反应在当时雕塑作品的创造中。当时,许多雕塑作品充斥着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文艺复兴活动促使人们开始正视自身的价值,艺术家对人体的赞美和追求促使当时的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大卫》是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杰出作品,在这一作品中,表现的是一个肌肉和体格都比较匀称的青年,他面容俊朗、充满自信,双眼凝视着前方,仿佛在观察远处的动向。这一作品被认为是西方雕塑中最值得夸耀的人体雕像之一,它突显了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是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复制,但实际上是对禁欲主义束缚的突破,充分表现了人对改变世界的巨大影响。

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诞生丰富了西方雕塑的内涵。19世纪,资本主义的繁荣以及新型艺术流派(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的诞生,为西方雕塑提供了许多新的创作思路。20世纪后,工业革命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诞生,也对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挑战。后现代主义雕塑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物品的集合、工业废料的再创造和新材料的利用等,表达了这些艺术家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赞美。

二、西方雕塑对我国雕塑陶艺的影响

我国雕塑陶艺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彩陶雕塑。彩条雕塑表现了当时人类的精神文化和象征意义。原始陶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无法就生老病死和自然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义,便将巫术和图腾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原始雕塑的诞生正好与巫卜文化相对应,其在当时是一种人类与神灵沟通的道具,其蕴含的意义超过了普通的器皿,突显了象征意义。古代人民对生死的看重使得冥器类雕塑陶艺得到空前发展。“兵俑”是一种“冥器”,用“俑”陪葬在古人看来可以寄托生者的哀思之情。陶俑是雕塑陶艺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更加证实了这一理论。随着清朝的覆灭,我国开始近代化发展,此时中国雕塑陶艺开始出现变化,西方文化的涌入对陶艺求变求新的要求展开了新的探索。促使中国陶艺多样化发展。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使我国雕塑陶艺的创作思想、创作思维发生变化,并且对传统陶瓷雕塑的创造工艺和审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西方雕塑讲究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中国雕塑陶艺更多的是对传统陶艺的传承,这也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对立的因素。

中国现代雕塑陶艺是建立在传统雕塑陶艺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文化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这也促使我国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呈多元化发展,从而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前卫雕塑陶艺,其突显的是传统中华文化的自我传承与创新。现代雕塑陶艺在各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创作风格和创作水平的创作群体,同时也以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表现风格是以雕塑陶艺表现主义作为重点,突出艺术审美的表达,主要通过借鉴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对事物的重新提炼,表达事物的内在涵义,促使雕塑陶艺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

三、中国现代雕塑陶艺发展方向

如何进行雕塑陶艺创作?如何继承传统雕塑陶艺?如何创新雕塑陶艺?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雕塑陶艺术家的问题。“西学中用”虽然是传统的论调,但仍未过时。继承传统雕塑陶艺中的精华,如器物的线条、釉色的选择、装饰的华丽、雕刻的精细……这些无一不是传统雕塑陶艺的精华,现代雕塑陶艺必须继承这些精华。同时,要摒弃“拿来主义”,不能将“后现代”“古典”全盘照收,而是要学习西方雕塑对个性的追求。盲目照搬,不加以分析和评判就抄袭他人,只会让雕塑陶艺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优秀的雕塑陶艺作品,应该是让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且引人深思的,能够激发观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对陶艺家来说,雕塑陶艺作品就是其思想感悟的集中体现。但是,在现代艺术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艺术家为了获得关注,错误地将创作观念放大化,导致作品失去了艺术性,使观赏者无法立即明白其中的涵义。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要突显作品的精髓,还需要不断发扬艺术审美精神,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通过造型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表现雕塑陶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传达陶瓷家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观赏者的认同。。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2

为了与其它艺术形式区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城市雕塑的概念所在:1、城市雕塑应具有较大的空间影响力;2、是公共性项目,具有广泛的参与性;3、城市雕塑应具有鼓舞人心的,或者美化心灵的社会感召力;4、作为特定地域的主体雕塑,城市雕塑应具有相应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指向;5、应用一定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城市雕塑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迎来开端。并且城市雕塑最初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经验匮乏,国内外政治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制约,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广州市为例,70年代末开始,市政府开始着手重建在“”中被破坏的雕塑,同时成立“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和雕塑艺术委员会”,开始了统一规划建设城市雕塑事业的步伐。到1990年,全市大中型雕塑总数已达200多座。90年代至今,城市雕塑的发展越来越快,一方面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出现,另一方面粗制滥造的东西也随之而来。“城雕热”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因为城市雕塑已经广泛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相比起博物馆里或私人收藏性质的架上雕塑,城市雕塑是一件置于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公共性是它的一大特征。所有的公众都是接受的对象,既不针对特定的人群,也不是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最近网络评选的“十大丑陋雕塑”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这场关于“美”与“丑”的讨论不仅反映了群众对于中国雕塑发展的一种检验,同时也给予雕塑艺术工作者反思的机会。实际上,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它的发展状态,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关注,连一般的普通市民也非常留心。历史上,公共空间虽然名义上属于集体所有,但实际上从未真正属于公众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力的集体总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因此我们会发现,中国艺术史中可以找到现代意义层面上的城市雕塑几乎为零,而统治集团下令建制的宫殿、庙宇、陵墓雕塑等却比比皆是。西方也一样,中世纪时,“整体性是西方中世纪文化的特点,建筑、建筑装饰、雕塑和广场都体现出纪念性的和谐统一,与此相对应的是教会、国王、贵族的权力的一致性”。而当社会不断发展,逐渐深层次变化的正是公共空间的支配权力越发地接近公众所有,而不再是少数人所能行使权力的地方了。公共艺术随之遍地开花,譬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雕塑迎来了开端,为广州人民熟知的《五羊石像》,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城雕如雨后春等一般出现,很快成了公共空间中锦上添花的元素。但在城市雕塑日渐发展的时候,人们不得不面对两个问题。一方面,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大众传媒的兴起和消费主义方式的四处传播,使得文化的差异和层次被抹平甚至消除,城雕中一些称不上“艺术”的粗制滥造的东西开始出现。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加,文化水平的差异,也使得其对艺术品的欣赏力变得参差不齐。

究其原因,因为公共艺术是需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景观艺术,它的公共性需要得到艺术家和群众的共同认可。可以说,一件公共艺术的成败绝对不仅仅在于其作品本身,而很大程度上依赖它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上。这就要求相关决策者和创作者从宏观及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审视环境和雕塑的结合。角色决定雕塑的样式,多数欣赏者往往首先要关注雕塑的内容,然后注意到形式,最后才可能注意它的空间关系。而设计城市雕塑的思考顺序则刚好相反,首先要考虑雕塑和环境的空间关系,一个只习惯以雕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的雕塑家是设计不好环境雕塑的。另外,富有责任感和前瞻性的艺术家应该懂得从为子孙后代积累文化财富的角度思考和设计,还要为今后他们的公共艺术留有余地。调和对比是形式美的规律之一,这要求城市雕塑在创作的时候,必须考虑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其中雕塑的尺度和体量也非常重要、敏感,应与环境的相关尺度(如广场、建筑、绿地等空间的比例关系)去设计。追求环境整体的和谐,力求做到多样统一,以雕塑的“点”去衬托环境的“面”,达到整体的丰富和谐。第二,一些遭诟病的城市雕塑,大众普遍反映不能理解它们到底想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雕塑的设计理念和内容,不应是高高在上,让人们被动接受,而是应该提供和人们亲近的审美教育。雕塑的现代空间语言艺术,除了注重对民族特色、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之外,使人的活动和环境、雕塑融为一体,也相当重要,这需要艺术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和修养。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二十世纪;雕塑;雕塑家

中图分类号:J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156-02

一、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基本概念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通过体量空间的纵深、形体结构的变化、线条韵律的节奏以及材质的选择来表达雕塑家的创作理念。雕塑家们立足生活,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借助使用不同质感的物质材料高度凝练创造出的可视可触的立体空间艺术形象。

雕塑艺术属于造型艺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周围空间里,引导人们在空间中形成一种特定的视觉感知文化。它无声无息却彰显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丰富人们的感官世界,也使人们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具有强劲的感染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符号,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和形象再现,也是思想情感的沉淀结晶。

二、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概述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社会历史形态的重大转型时期,存在着三大社会历史形态,分别是清皇朝末世、中国革命、人民共和国前期和近期的改革开放。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下,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形态烙印,雕塑艺术也呈现出相应的艺术特点,成为切实反映人类文明前进发展和社会形态交替变更的文化艺术形式,也体现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1.兴起与发展。我国古代传统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是隋唐时代的陵墓石雕、墓室俑像、石窟以及寺庙雕像,直到二十世纪初,传统雕塑艺术仍占统治地位,雕塑作品中的许多形象都栩栩如生,深刻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理念也在这些作品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新文化思潮的掀起,有很多的美术青年先后赴西方学习雕塑,如李金发、王静远、刘开渠、梁竹亭、王临乙、曾竹韶等。他们归国后,在当时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举行作品展览,参照国外雕塑艺术形式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背景,站在写实的立场上为中国的现代雕塑形态的产生做了坚实的铺垫,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艺术院校相继设立雕塑学科,这不仅开创了我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先河,而且为以后的雕塑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使西式雕塑在中国得以发展,为雕塑教育体系的确立做出重大贡献,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最早开拓者。在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发展萌芽时期,我们不得不提蔡元培先生,是他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提倡新雕塑并于1928年亲自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现代雕塑家[1]。

以刘开渠先生主持修建的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带,历时六年集体创作完成,以中国近现代革命为主题,按照历史顺序从东南西北四面分别为:曾竹韶先生创作的《焚烧鸦片》、王丙召先生创作的《金田起义》、傅天仇先生创作的《武昌起义》、滑田友先生创作的《》、王临乙先生创作的《五卅运动》、萧传玖先生创作的《南昌起义》、张松鹤先生创作的《抗日游击战》、以及刘开渠先生创作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这些浮雕带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百年革命斗争的壮丽情景,充分表现了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在艺术构思和形式上将中国古代传统雕刻艺术与欧洲写实主义完美结合,在汲取外国先进经验和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和融合。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落成,极大鼓舞了雕塑界的创作热情,为建设城市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提供了重要经验,是中国现代雕塑的起点和里程碑[2]。

新中国成立后,雕塑创作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美术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并选派留学生、研究生到国外学习。在新中国成立十年之际,首都建造的十大建筑的雕塑群系列,再次掀起了我国雕塑事业的发展新高潮,雕塑家们积极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他们吸取西方艺术的技法及表现手法,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了一批优秀的雕塑作品,如1965年四川美院创作的《收租院》和1974年央美鲁美合作的《农奴愤》[3]。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解放,整个社会逐步恢复了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雕塑艺术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从封建式走向开放式,变得更宽泛、更自由,创作主题趋于生活化、大众化,许多城市开始环境雕塑建设,大力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2.保护和传承。传统是社会、自然以及历史的脉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智慧结晶。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多样,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人与万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也表现出深沉含蓄的民族个性,认识与解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作,是雕塑创作的必然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国家加大教育投资,更需学者认真研究艺术文化遗产与传统雕塑精髓,从而具备人文理想、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来创作出具有时代元素的作品。从整体上看,二十世纪的雕塑家们勇于学习和创作,不少雕塑家回归民族优秀传统,在保护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使中国现代雕塑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雕塑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同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例如之前提到的泥塑作品《收租院》和《农奴愤》,具有鲜明的纪念碑特点,其艺术手法都采用传统的泥塑,由众多优秀的雕塑家共同完成。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继承了传统“泥菩萨”的作法,风格上保持了现实主义特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许多珍贵的雕塑遗存被纳入重点保护对象,但中国雕塑艺术在时期遭受重大损失,有些得以及时补救,有些已经无法挽回,雕塑转入低谷。经历过此劫难,国家和人民对传统雕塑的保护意识更加增强并切实做出了一系列的防范保护措施。八十年代以后,西方的雕塑艺术体系被全面纳入我国的艺术教育,很多雕塑家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从观念和技术上都打破了本民族的传统程式,但中国传统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然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泥人张、面人汤、无锡泥人等为代表的传统雕塑在民间还比较活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都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有的失传,有的则融入以西式雕塑为主流的大潮中。这一时段的民族的、传统的雕塑艺术特色几乎少之又少,传统雕塑技艺如何传承和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开拓的。

3.创新。创新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在传统上创新,逐步的积累,逐步的改造。在雕塑艺术中,创新已成为雕塑作品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也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必定是经过艺术家的深思熟虑,注入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炽热的感情,对生活经过透视、提炼、高度概括,再充分运用雕塑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并在雕塑材料、构图、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才能震撼不同观众的心灵。关注和审视二十世纪以来雕塑家的创作,题材丰富、主题鲜明、表现形式多样,取得了辉煌成就。例如1932年滑天友先生创作的《轰炸》,是他在上海亲眼目睹了日本军队的野蛮轰炸,到达法国后创作了这件杰作。作品通过母子三人躲避飞机轰炸的情节,对三个不同年龄人物的不同动势和表情刻画,自然的表现出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体现母性的慈爱以及维护人类的尊严和正义。作品在艺术处理上使用了一种非常简练的造型手法,组成一个倾斜三角形的构图,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具有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和巨大的感染力,体现出创作者深沉真挚的感情表达。1935年张充仁先生创作的《渔夫之妻》,塑造了一个穷渔夫的妻子站在海边眺望大海、期待丈夫归来的形象。据张先生回忆,当时在课堂上,手捏泥团,想起了远方的家和灾难深重的祖国,顿时失声痛哭不能自已,于是创作了这件作品,寄托对祖国的忧虑和思念。作品不但表现出作者对西方雕塑技法的娴熟把握,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特有的文化和感情。

1954年曾竹韶先生创作的《虎门销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十块大型浮雕的第一块,表现了1839年广东虎门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人物形体塑造严谨,情绪饱满,泥塑手法娴熟,吸收和运用了中国传统雕刻技法,表现风格注重了民族的欣赏习惯,是尝试结合西方雕塑与民族传统技法创作新题材雕刻作品的一个开端,具有整体洗练、刻画细腻、质朴清新的特点。1982年田世信先生创作的《苗女》,表现的是一个盘髻插梳的苗族姑娘头像,牛角梳被夸张成一对大牛角,双耳下有垂吊的一对大耳环,整体的造型和体量,都散发着英爽和灵气,表现出作者寄寓于平凡而又普通中的坚韧顽强的精神世界。作者开始注重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精髓中吸取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传统资源在作者的创作中被充分的运用,在雕塑创作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1991年钱绍武先生创作的《纪念像》,在创作前认真地研究了史料,分析了人物的特征和精神气质,注重特别方正的北方脸型和平齐的发式,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到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向往和坚定的信念。作品塑造手法完全跳出写实主义手法,部分造型采用高度夸张的浮雕来处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的形式,雕塑周围配以松雪和石材衬托,更加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主题。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雕塑艺术的创新需要雕塑家既要尊重艺术的独特性,又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雕塑的创新不是简单的照搬传统和模仿,更不是一味地排外固守,而是结合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技法和精神,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对雕塑创作在材料、构图、创作主题及表现形式上的一种创新。雕塑的创新只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才有价值,雕塑家应积极的寻找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思维优势,敢于打破传统艺术的旧风格,大胆创新。

三、总结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伴随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进步,二十世纪的中国雕塑艺术是中西雕塑交汇、碰撞时期,雕塑家在不断学习和引进外来雕塑样式的过程中,把外来样式赋予本土的、民族的内涵,积极建立自身的雕塑艺术观念方式和语言方式,培养自身内在的本土意识,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应立足中华、面向世界,学习和保护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借鉴和参考西方雕塑艺术,努力变古为新、变西为新,中国雕塑事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犀然.中国雕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雕塑;单纯;伟大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是欧洲古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希腊文化在哲学、文学、特别是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对后来欧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其中希腊雕塑更可谓是希腊文化的光辉代表和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典范。德国18世纪著名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他的《关于在绘画和雕塑中模仿希腊作品的意见》中对希腊雕塑作出了总结性评价:“希腊杰作具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的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惊叹古希腊雕塑的伟大深邃与精妙。它离我们的现代文明越久远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他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古希腊雕塑的萌芽期

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海湾曲折,土地贫瘠,居民大都从事商业和外出殖民。那里风和日丽,气候温和,使希腊人自小养成了活泼快乐的本性。随着希腊人民居住地域的扩大与东方贸易、文化交往的发达古希腊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文化的普及和发达,给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荷马的史诗、阿里斯托芬的戏剧、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对美的哲学探讨等。

一般认为希腊雕塑其题材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及体育竞技等。

神话传说使雕塑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希腊人信仰多神论,认为神与人有着同样的属性,同样的身体。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这是希腊宗教神话的最大特色。并以现实的物质条件来想象虚幻的世界,而建筑和雕刻则是最好的手段。因而在艺术的具体表现中,则以社会上起初的人为榜样,典范式的真人就是神灵的标准,如《雅典娜》、《命运三女神》等大量的神话故事依然如此。“美神”维纳斯就是一个神化了的美少女,还有“酒神”、“战神”等,无不是完美的男女人体,他们健壮优美,这也与当时希腊民族崇尚体育、运动的风俗分不开的。这种自然性和现实性的艺术风格延续到文化历史上和各个时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不是希腊文化的武库,而是希腊的土壤。”这样对客观“真”的追求,也是美学思想在希腊雕刻艺术中得到完美健康的发展之根本。

希腊的体育竞赛最初也是与祭神、敬神有关,国家城邦的形成使参加比赛的人很多,体育开展十分普及。著名于世的奥运会皆以强壮的男性参赛闻名,以展现身体的矫健和肌肉的刚强为自豪,并演进为当时的优秀运动员塑像的习俗。这些雕像安置在希腊最神圣的地方,供全体人民欣赏和瞻仰,是同神一样的圣物。战争需要强壮的身体,希腊人为胜利者建立纪念性的雕像,导致了希腊雕塑对人体自然美的讴歌与塑造技巧的逐步提高。

这一切有机的因素铸成了古希腊雕刻美学思想的柱石,使雕塑艺术达到人类文明的顶峰。其题材和表现手法也开始多样化,不仅有神明和运动员,还有骑士、战斗者、侍者、青年男女雕像及人像等。总之,其内容越来越丰富。

二、古希腊雕塑的发展、繁荣、衰落期

古希腊雕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雕塑一直沿续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艺术的殿堂循序渐进。从古风时代初期《萨维斯女雕像》、《贵妇》、《科尔》等作品中不难看出,这时期的人体雕塑动态显得板正、严肃、几何化简朴,曲线的微妙,空间分布匀称,表面光滑,方肩和一脚向前的特点。随着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脚向前迈了出来,手也离开了身体,腰间有了空隙,眼睛张开,姿态显得生动,如《保狄奥斯》、《阿波罗》等雕塑,它反映了早期希腊艺术家颇有特色的现实美学观念。古风中期雕塑艺术快步进入了写实阶段,如《力神海克力斯》、《克狄奥斯》等。此时希腊艺术家追求对象骨骼和肌肉结构的刻化,不仅结构严谨,而且作品有一种相当的厚度,衣纹处理较自然写实,模仿自然的写实与理想化相结合的造型艺术的美学思想初露锋芒。到了古风后期,雕塑中的人像、神像的嘴向上都具有微笑表情,被称作古风的微笑,就连倒下的战士也不例外。雕塑人体姿势的表现更趋向丰富和自然,优美的人体曲线冲破古朴观念,从定型化的传统束缚中逐渐解脱出来预示着古典时代的到来。

古典时代早期的雕塑比较有特色,有静止站立和运动的雕像。站立的雕像中,较有特色的是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上的阿波罗像。雕像采用一条腿支撑全身重量,又通过尺寸、比例的巧妙处理,使它具有了完美的平衡,显出肃穆的雄伟。运动的雕像当属米隆的《掷铁饼者》,雕塑大师米隆把握瞬间动势,理解人体肌肉的变化,把运动中一连串的动作准确地浓缩到一个简单的典型的姿态中,使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最佳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把瞬间凝为永恒。米隆的学生菲迪亚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希腊艺术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了顶点,其技艺也炉火纯青。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了雅典卫城的修建,领导了卫城主体建筑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全部雕刻。他潜心设计的长525英尺的模浮雕饰带,描写的是天国一行列向雅典女神朝贡的情景,360多个人物和200多头马牛羊,声势浩大,构图别具匠心,无论人物中男女老幼,着衣和,成群或单一人,皆互相照应,曲折变幻,丝毫没有零乱和重复的感觉,构成一幅线条优美、节奏明快、统一协调的绚丽图卷,它是雕塑艺术中的史诗之作,是现实主义与理想美相结合的艺术典范,体现了古希腊雕刻美学思想的精髓:即忠于自然,又净化自然,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表现出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美学风尚。神庙内部高达11米的雅典娜女神也是菲迪亚斯的作品,整个雕像让人体会到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这一时期的雕塑,开始体现人体各部分比例的协调。著名雕塑家波利克莱特斯的《法则》一书专论人体比例关系,指出头长是身长的七分之一,并以自己的作品《持矛者》加以论证。公元前4世纪,希腊社会内忧外患,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人们开始关注人性,雕塑家也开始表现人的内心活动和人的感情。在雕刻上菲迪亚斯的“崇高样式”转变为雅典人雕塑大师普拉克西列特斯所造“优美的样式”,他提倡平缓的“S”造型,取代了波利克莱特斯的人体比例的法则,成为这一时代作品的特征。他的作品《尼多斯的维纳斯》,被后人当神的典范。

之后,进入希腊化时代,重神和英雄史诗的空想观念被扬弃了,产生与前代不同的现实主义艺术岁月和格调.,表现强烈的人的个性,优美典雅或愤懑绝望的作品都大量出现。优美柔和的作品,如萨摩屈拉克的《胜利女神》,是一座纪念公元前306年击败埃及统治者的纪念性雕塑,石基被雕成船首状,女神挺立船头,吹响胜利的号角,两翼张开,被风吹起的每一个皱摺都表达了一种欢乐的情绪。崇高和优美的样式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又如享有盛名的雕像《米罗岛的维纳斯》,女神从脚到膝,从腰到头顶的的运动形成和谐统一,腿上的服装绉结沉重厚实,与上半身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高度完美,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垂死的高卢人》,《杀妻后自刎的高卢人》和《拉奥孔》,表现强烈对比中骚动不安的情绪或痛苦的表情。悲壮的雕塑《拉奥孔》,是一座具有金字塔式构图,既稳重又有变化的群雕,作者以娴熟的技法表现拉奥孔祭司,因他警告人民不要把希腊人留下的木马拉进城里而得罪众神,神派巨蟒把拉奥孔父子3人缠死的情景.这是人与神的激烈冲突,拉奥孔父子在绝望中挣扎,呼喊及其痛苦的表情,扭曲的肌肉,紧张不安的姿态,两个男孩子浓烈的希腊风格的塑像,具有不可言传的悲壮的美感,体现崇高美的风尚,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世界雕塑史揭开了表现悲剧性群雕的序幕。

古希腊雕塑艺术到希腊化时代已走向了终点,被罗马艺术取代,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三、古希腊雕塑的特征及艺术魅力

从古风时期到希腊化时代,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希腊雕塑的每件作品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文明建设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它遵循着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结合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法则,贯穿着一条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古风初期雕塑的理想化、程式化、正面律;到古风中期逐步摆脱程式化、正面律,进一步写实和理想化结合;继而发展到古风后期现实主义理想美,雕塑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形成古拙的微笑;到了古典时代雕塑人体更加庄重、含蓄和内在,富有诗意和艺术感彩,表现出古希腊民族的自信、尊严和力量;进入希腊化时期,社会的骚动造成雕塑崇高的悲壮的理想美,高超的技巧,对人类对自身自然美的崇高揭示,给后代留下万极为丰富的塑造艺术语言。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感受雕塑创作语言特性情感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雕塑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几多春秋。本文从雕塑艺术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来谈艺术家创作雕塑艺术的根本——雕塑语言及感受。

一雕塑的语言

何谓雕塑语言?雕塑语言是一种视觉艺术语言,是雕塑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的,虽因人而异,又有着明显的共性。www.133229.Com由于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里的造型艺术,其基本概念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粘土、油腻、面粉)或可雕刻的(如各种石料、木料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在雕塑这个艺术领域里,雕塑语言自古以来都要强调空间和体积的概念。雕塑家创作雕塑的过程就是选择某一种或多种雕塑材料,制造出占据一定空间的形体,并加以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以达到所想得到的艺术效果。在雕塑家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对雕塑材料的性质越来越熟悉,选择雕塑所擅长表现的物象进行表现,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一代代地相传下来,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一系列的雕塑家所特有的“习惯性动作”。这其中包涵了观察方法、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比如,雕塑家观察物象时总要争取能够兼顾几个面,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为了增强其作品的体量感,强调其造型的整体性,在雕刻作品时大刀阔斧;在塑造形体时让轮廓尽可能变得清晰,在空间中借助形体来勾勒出概括凝练的线条,使得雕塑作品的各个块面的关系肯定而有张力,在各个角度观看都可以让雕塑作品的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伸展;将雕塑的材质和肌理充分的表现,让雕塑变得更有触感……这些“习惯性动作”都是基于雕塑艺术自身的性质形成的,从属于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是最原本的雕塑语言。

二雕塑语言及感受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

雕塑语言及感受对于雕塑创作来说是最原始、最根本的。一件雕塑、一件艺术作品,外在形式固然很重要,但能打动人的是它的精神内涵。也就是说,如何在内在的精神的层面进行更深的理解是摆在每一位雕塑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大学期间的泥塑写生中,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雕塑语言。雕塑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材质、肌理、颜色以及造型、塑造手法等因素,在三维空间中以形象表现情感,以有限表现无限。在对形体的认识过程中,对“形体”的感受为前提,赋予形体含义和想象为过程,才能在雕塑作品里得以继续延伸。“艺术来源于生活”,即是说艺术创作是在艺术家们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基础上,将个人情感,思想感受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给予流露。因此,准确地说,艺术是“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感受”是艺术的生命所在,用情感的感受去唤起审美主题的思想共鸣,使人心灵激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

自古以来,在艺术创作上人们就讲究“有感而发”,因此,情感是感受的来源也是一切艺术形式最根本的起源。艺术创作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直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因素的综合运用过程,其中情感因素是艺术创作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艺术作为情感及感受的表现,不论从主体的精神心理来看,还是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感受在艺术作品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就不会有感受,没有感受就不会有艺术。艺术是人类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园。而雕塑,也是人类创造出的有别于其他艺术种类且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点。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优秀雕塑艺术作品给人类自身以美感享受和精神鼓舞,伴随着人类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发展。艺术创作是在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的基础上,将人的情感、思想、感受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给予真情的流露。艺术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摹写和重现客观事物,而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现,只是这种情感经过艺术的方式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凸显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它通过赋予特定的形式来张扬情感。

雕塑所用的材料和手法种类繁多,如材料有木材、石材、陶、水泥、玻璃、铁、不锈钢、纸板、皮革等,手法有雕、刻、揉、捏、塑等。不同的材质及手法给人不同的感受。雕塑家通过对对象的感受,恰当地采用特定材料的质地和表现手法,能大大增强情感的传达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三国外雕塑的语言及感受

1.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就美术而言,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二个高峰。米开朗基罗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米开朗基罗早期所创作的人物雕像大多都宏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力量,这是他对古希腊雕塑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果。而他往往不满足于希腊式的“静穆”,于是将他对男人体充满力量的肌肉的赞美通过他的雕塑表达出来。大量的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也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奋斗的精神面貌。他最著名的作品《大卫》,就是为他的家乡佛罗伦萨所做的一尊雕塑。这件雕像是奠定了其充满意志与力量的雕塑风格的代表作。

2.罗丹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作为一位天才雕塑家,罗丹的秘诀在于善于用雕塑的动态和姿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最初一位雕塑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槛。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通过对以上雕塑家的分析和解读,使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说原始社会的雕塑是自由表达感情的开始,经历了古希腊时期“标准美”的约束,到后来的罗丹打破固有模式,开创了雕塑创作的多种语言的先河,再到当代艺术完全自由和自我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在雕塑创作中的地位经历了自由——约束——反抗——自由的过程,艺术最终还是回到了它的本源——对于人类自身情感的自由抒发。

四结束语

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所理解的雕塑创作也有同样道理。那就是,“晓”就是知道用什么形式语言去再现,“理”即是思想,“动”即生活中被什么事物所感动,“情”即真诚的情感。“情”“理”交融,这一切构成创作的全过程。社会在变革中发展,艺术已走上多元化的格局。无论怎么变化、怎么多样,情感始终处于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少军.认识雕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雕塑;园林建筑;假山;传统园林景观;帝王宫苑;城市景观雕塑

前言:

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三维空间的体积是雕塑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立体空间才是雕塑的生命根本之所在.雕塑艺术的时间观念和运动观念来源于艺术家和观众的社会共同经验和心理感受.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夫子以山水的话语阐述着人对自然生态、美好环境的向往与追求,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雕塑艺术,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在雕塑的形态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能创造出更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共生的雕塑形态。雕塑的力量是最强的,同时对空间有很大的改变作用,园林小品改变并丰富着环境,雕塑改变环境、升华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心灵。

1传统园林中的雕塑小品

中国传统园林雕刻,早期可以认为以石雕、假山、木雕、太湖石、黄石为代表,而且开始以一种较为抽象的面貌形式出现(见图1)。传统园林中的假山石就是其中的代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地域文化为特色,造就了具有典型的掇山理水样式的中国传统园林。讲到传统园林在国内有许许多多的典范。皇家园林中的雕塑小品较突出的以北京颐和园中的巨石为代表。虽然人们叫它灾难石,但由于这块石头来历的曲折使之成为经典巨石;同样中国寺庙园林中杭州西湖灵隐寺中―――飞来峰,也是具有神话传说的范例;再有就是私家园林中首推的就是苏州园林,无论是拙政园、留园还是网师园、狮子林等,其中的假山石布置也是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中国传统园林中还有“特置”的山石,虽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也起雕塑物的作用。例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是以其自然形象供人欣赏。形态上,从石峰形体的凹与凸,透与实,绉与平,高与低来看都具有强烈的抒情韵律感,材料上,它的材料是天然形成的太湖石,高耸如云,极具嵌空瘦挺之妙,清秀附柔浑朴之美。它以高耸奇特而冠世,色彩上,数十万年的太湖水洗练出灰白透亮的太湖石,它蕴含着纯洁之美,柔和的色彩与苏州园林的整体格调相协调。

假山、石在传统园林中不仅是一种抽象化的雕塑,它更具有一种文人精神内涵,是一种点缀、装饰;更重要的是观者赋予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气节;并在园林中成为艺术精神及文化的角色,有时在园林中还是镇园之石。在传统园林中的厅,堂中陈列奇石,古玩佳品,体现出主人的情趣品味爱好,奇石更是诗人、画家吟颂、表现的题材。

2园林建筑及帝王宫苑中的雕塑

作为园林五大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承载着文化、技艺及艺术的结合体。园林建筑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科学、人文、文学、技术、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结合体。分布在房檐屋脊上的石雕、砖雕、瓦当、木雕(见图3)更以神态各异的动物花鸟祈祝着宅园主人的幸福、安康。在古代园林建筑中集结了当时很多的能工巧匠。这些技艺精湛的工匠们为后人留下了一件件不朽的建筑艺术典范。屹立于屋顶、院落的雕塑更是代表着工匠艺人们的高超技艺。雕塑形象往往是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吉祥的花鸟、象征五谷丰登的植物等等。而创造这些形象的“作者的意图主要在于从我们心中唤起与之同样的感情态度,同样的心智品质,这些感情态度与心智品质产生了动力,驱使他去创造”。

另一类就是帝王陵寝旁中的雕像,帝王陵园建筑中艺术水平较高的当属北魏及唐代。再如就属举世瞩目的秦始皇兵马俑了。在帝王墓道两侧林立的文武大臣石像,雕刻手法简练、流畅,寥寥数刀就把文官的矜持,武将的威猛表现得淋漓尽致,造型往往以单纯、质朴的线条为主,架构出简约而空灵的造型,在那些貌似简单的视觉形态中雕刻家们表达出既不抽象,而又纯粹的美感,对体量节奏的把握则刚柔并济。线条的洗练,锻造出体量突出的张力,更强调了雕塑的体量感。这些雕塑让人一见倾心,刀、凿、斧砌的雕琢,加之岁月的流逝,使周、魏、晋及唐代雕塑,产生出某种永恒的简约之美,能在霎那间与观者产生共鸣。

3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雕塑

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城市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造型艺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时代、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的历史记载。由于城市雕塑从属于环境艺术,是设置在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的室外雕塑(见图4),在城市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提高人类生活环境的文化品位,进而起到教育人民陶冶情操的作用。

我们在城市景观中的雕塑,不仅仅是孤立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还应看是否与相邻的环境是否产生了协调的关系。众所周知雕塑大师罗丹的雕塑如单独放在某个广场就显得伸展不开。再如亨利,摩尔的雕塑如不把其置身于特定环境中就显得没有更多的雕塑语言,而一旦放在特定环境中则能与之融为一体,就能让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奇妙的空间效果。

在我们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景观中的雕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三维模式的雕与塑。纵观当代雕塑创作领域内各种流派,新概念雕塑以多样的形式不断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们在观念、形态及材料的使用上都与传统雕塑相去甚远。艺术家们多以广阔的大地作为背景创作出,超大手笔与视觉奇观的艺术形式是环境与雕塑艺术的有机结合。因其宏大只能通过俯视,鸟瞰来欣赏。在“景观艺术”中雕塑与景观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景观中的雕塑更具情趣和意境,也更富表现力。雕塑依附于景观使其更深化了主题,增添了景观中的人文情怀。

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雕塑,要充分表现其存在的生命力和价值,就必须依靠强烈明确的立体感。而这立体感是由“面”构成,而“面”与“面”的构成建立在交错面所构成厚重的体量时形成的形态―――雕塑。

结束语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7

感受雕塑创作语言特性情感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雕塑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几多春秋。本文从雕塑艺术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来谈艺术家创作雕塑艺术的根本——雕塑语言及感受。

一雕塑的语言

何谓雕塑语言?雕塑语言是一种视觉艺术语言,是雕塑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的,虽因人而异,又有着明显的共性。由于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里的造型艺术,其基本概念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粘土、油腻、面粉)或可雕刻的(如各种石料、木料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在雕塑这个艺术领域里,雕塑语言自古以来都要强调空间和体积的概念。雕塑家创作雕塑的过程就是选择某一种或多种雕塑材料,制造出占据一定空间的形体,并加以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以达到所想得到的艺术效果。在雕塑家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对雕塑材料的性质越来越熟悉,选择雕塑所擅长表现的物象进行表现,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一代代地相传下来,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一系列的雕塑家所特有的“习惯性动作”。这其中包涵了观察方法、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比如,雕塑家观察物象时总要争取能够兼顾几个面,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为了增强其作品的体量感,强调其造型的整体性,在雕刻作品时大刀阔斧;在塑造形体时让轮廓尽可能变得清晰,在空间中借助形体来勾勒出概括凝练的线条,使得雕塑作品的各个块面的关系肯定而有张力,在各个角度观看都可以让雕塑作品的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伸展;将雕塑的材质和肌理充分的表现,让雕塑变得更有触感……这些“习惯性动作”都是基于雕塑艺术自身的性质形成的,从属于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是最原本的雕塑语言。

二雕塑语言及感受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

雕塑语言及感受对于雕塑创作来说是最原始、最根本的。一件雕塑、一件艺术作品,外在形式固然很重要,但能打动人的是它的精神内涵。也就是说,如何在内在的精神的层面进行更深的理解是摆在每一位雕塑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大学期间的泥塑写生中,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雕塑语言。雕塑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材质、肌理、颜色以及造型、塑造手法等因素,在三维空间中以形象表现情感,以有限表现无限。在对形体的认识过程中,对“形体”的感受为前提,赋予形体含义和想象为过程,才能在雕塑作品里得以继续延伸。“艺术来源于生活”,即是说艺术创作是在艺术家们认识、感受自然的基础上,将个人情感,思想感受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给予流露。因此,准确地说,艺术是“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感受”是艺术的生命所在,用情感的感受去唤起审美主题的思想共鸣,使人心灵激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

自古以来,在艺术创作上人们就讲究“有感而发”,因此,情感是感受的来源也是一切艺术形式最根本的起源。艺术创作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直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因素的综合运用过程,其中情感因素是艺术创作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艺术作为情感及感受的表现,不论从主体的精神心理来看,还是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感受在艺术作品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就不会有感受,没有感受就不会有艺术。艺术是人类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园。而雕塑,也是人类创造出的有别于其他艺术种类且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点。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优秀雕塑艺术作品给人类自身以美感享受和精神鼓舞,伴随着人类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发展。艺术创作是在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的基础上,将人的情感、思想、感受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给予真情的流露。艺术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摹写和重现客观事物,而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现,只是这种情感经过艺术的方式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凸显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它通过赋予特定的形式来张扬情感。雕塑所用的材料和手法种类繁多,如材料有木材、石材、陶、水泥、玻璃、铁、不锈钢、纸板、皮革等,手法有雕、刻、揉、捏、塑等。不同的材质及手法给人不同的感受。雕塑家通过对对象的感受,恰当地采用特定材料的质地和表现手法,能大大增强情感的传达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三国外雕塑的语言及感受

1.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就美术而言,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二个高峰。米开朗基罗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家之一,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米开朗基罗早期所创作的人物雕像大多都宏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力量,这是他对古希腊雕塑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果。而他往往不满足于希腊式的“静穆”,于是将他对男人体充满力量的肌肉的赞美通过他的雕塑表达出来。大量的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也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奋斗的精神面貌。他最著名的作品《大卫》,就是为他的家乡佛罗伦萨所做的一尊雕塑。这件雕像是奠定了其充满意志与力量的雕塑风格的代表作。

2.罗丹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作为一位天才雕塑家,罗丹的秘诀在于善于用雕塑的动态和姿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人来说,他是旧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最初一位雕塑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槛。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通过对以上雕塑家的分析和解读,使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说原始社会的雕塑是自由表达感情的开始,经历了古希腊时期“标准美”的约束,到后来的罗丹打破固有模式,开创了雕塑创作的多种语言的先河,再到当代艺术完全自由和自我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在雕塑创作中的地位经历了自由——约束——反抗——自由的过程,艺术最终还是回到了它的本源——对于人类自身情感的自由抒发。

四结束语

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所理解的雕塑创作也有同样道理。那就是,“晓”就是知道用什么形式语言去再现,“理”即是思想,“动”即生活中被什么事物所感动,“情”即真诚的情感。“情”“理”交融,这一切构成创作的全过程。社会在变革中发展,艺术已走上多元化的格局。无论怎么变化、怎么多样,情感始终处于首要位置。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8

摘要: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文化艺术修养快速提高,老百姓在生活之余对高品质的艺术作品的渴望及迫切要求。在这种情形之下,作为人民大众的艺术家就必须着重于生活,创作出老百姓需求的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应该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作为雕塑艺术创作者,艺术作品创作形式必须多样性,跟百姓生活贴切所接受。例如:艺术夸张表现形式就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创作形式,也是艺术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此,艺术夸张不但在现代的雕塑中体现出魅力,还让这种艺术形式体现在我们周围生活环境当中。

关键词:夸张艺术现代雕塑魅力体现

1前言

艺术夸张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形式,艺术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家艺术创作探索的艺术追求,艺术家通过这种形式载体来传达这种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艺术家与观众的共呜。

现代雕塑是一种体现当代人文精神面貌的艺术象征载体形式艺术,它是艺术家对当代生活的理解及艺术体现。艺术家必须从细微生活现象中,以独具慧眼来发现、揭示、创造美,将这种美再经过提炼、放大加以提高,并通过雕塑的艺术语言形式塑造出来。给予观者一种不同的视觉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

2现代雕塑面临的问题

每天在公园里和街道上都能够看到很多的石雕作品,有一些雕塑随着风吹雨淋而风化损坏,可是有很多却不是自然损坏而是人为损坏的。为什么人们不像过去一样珍惜雕塑而是刻意毁坏它呢,这就不得不回首到雕塑的问题上来了。

2.1急公近利。

随着国家提出了城市化的口号,掀起了一股城市化的热潮。特别是城乡一体化之后,包括农村的环境设置都要和城镇靠齐,地方要搞基础建设,在这种情形时机之下,由于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急需政绩加上一些不负责任雕塑家受利益驱动和一些腐败现象出现。这就自然就会产生一些城市雕塑垃圾。

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是经得时间考验的,好的城市雕塑作品,需要政府的法律政策及负责任的雕塑家、群众的理解等多方的努力配合才能完成好的。首先雕塑家要有责任心,积极努力去创作。其二雕塑家要具备有创新思想及精湛技术。其三有法律政策及政府的支持理解。其四城市雕塑作品求精求好要不求多,好作品需要时间慢慢积累,这样出来的城市雕塑艺术作品才能经得时间考验及观众赞扬喜爱。

2.2解读夸张艺术。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夸张的手法也很多,很多的艺术作品都采用这种艺术手段进行创作,用好她会给人幽默、共鸣突出事物本质和特征等。但用不好会给人以出现反面的效果,会给人以反感。

夸张艺术她是怎样产生的,她是通过事物、事件的主观和客观的视觉或听觉在大脑形成对比现象而产生的。我们就拿雕塑夸张来说吧,我要塑造夸张的雕塑玩偶人像,就要把人物的头像做大,把人物身体做小,使其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对比,从而产生了视觉上夸张,或是把某个人物的某局部做大或做小,使其跟其它部分形成大小反差对比,从而使她形成视觉上的神奇夸张效果,这就是雕塑艺术夸张的产生原理。夸张艺术有样强大的魅力,人们是怎样通过运用夸张艺术形式呢。

2.2.1能够得到神奇的魅力。

对于夸张艺术,其实人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而只是不知道而已。比如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的时候,经常做出夸大的表情和话语,这样的夸张能够将沟通更加好。

比如,很多人在给自己妻子打电话的时候都是说:“哎呀,好想你的。”其实,真的有那么想吗?肯定没有的,这就是合理的运用了夸张艺术。对方一听到这样的话语,顿时心花怒放,心中更的感觉老公的体贴和好。

所以从很多实例都可以看出来,只要巧妙的运用夸张艺术,就会出现你根本意想不到的效果来。比如时下大家窥知人口的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那简直是传的神乎其神,武松打虎的动作何其潇洒。

这样的传闻让故事的情节豪气逼人,同时创造出了比较神奇的魅力。试想,当时武松真的有这么豪气吗,估计是不可能的,肯定是为了自己活命才不得不放手一搏。这个事情就很好了说明了夸张艺术的功效。从武松打虎的整个故事可以看出,不但运用了夸张艺术,还是相当成功的夸张艺术。

2.2.2正确的夸张。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来,很多大文豪都在使用夸张,比如李白就曾经写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的名句。当然,白发三千丈肯定是不可能的,这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果人们揪住白发三千丈不放,那就觉得太过于作假了,但读完这句话你就会关注后面那句,其实就是将人的思维引大了愁闷的心情中去。

从很多的实例中就可以看出来,夸张,是要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上适当的发挥,这样就能够更加确切的让被人通过你的作品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本质特征。也只有这样的夸张艺术效果,才能够将真正的夸张艺术深化和得到读者的共鸣。

以真实自然做基础。

一句胡说,所谓的夸张就是将事实进行方法或者缩小。有一句名诗: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句话就是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形容燕山这个地方的雪下的很大,有席子那么大。人们读了之后会淡淡一笑,叹息燕山的雪下的好大啊。

但是如果有人也说:深圳雪花大如席!从语句来说这也是夸张了一些,但人们看到这样的话语首先是哈哈大笑,笑后说:简直胡闹,深圳雪都不下,哪来的雪花大如席?太假了。看看,同样的一句话出自不同的地方,同样使用了夸张艺术来形容,但效果就不一样了。为此,夸张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比较巧妙的使用,才能够产生出不像事实而又似乎胜过事实的艺术效果。

2.2.3夸张的真正境界。

从很多时间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夸张必须要在真正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为此,夸张的真正境界应该是高于生活,揭示与反映出真实的神髓。

有一些广告是这样说出来的:畅销世界,誉满全球!人们看了之后真的是仰天长笑三百声,然后说一句:太假了!本来广告的目的就是神吹让看的人记住它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达到提高产品知名度的目的。

可这样的结果呢,似乎反而不一样了,不但没达到真正的目的反而被别人取笑一番。同样的搞笑夸大在过去也发生过,说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样的夸张艺术只能让人付之一笑,其他别无效果可言。由此可见,只有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之上的夸张,才是真正的艺术。

3夸张艺术和现代雕塑

对于所有具有创作的作品来说,都要立足生活并适当的采用夸张艺术,达到预期的效果出来。如果现代的雕塑只是为了夸张而夸张,那就给人一种假象让人反感,如果现代雕塑过于着眼于现实,而不做任何的夸张那给人的感觉又是太过于平淡了。

3.1现代雕塑着手于现实。

对于现在的雕刻家就要着眼于现实,不能凭空想象胡乱雕刻出作品。有一些雕刻家也在模仿现代的玄幻小说,胡乱弄一块石头放在那里说是外星人的飞碟,这样的雕塑只能被人们视作笑料,毫无什么效果可言。

3.2夸张艺术在雕塑中的魅力。

只要雕塑家掌握自己的作品要着眼于现实,从这个基础上出发来适当的夸张。将夸张艺术的神髓融入到雕塑中去,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雕塑,才能够被人们所称赞。

3.2.1通过夸张体现出精神。

只要将夸张艺术运用得当就可言将神髓得到升华,将人们领略到雕塑家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出来。比如,一个地方在战争年代,成功的运用牛参加了作战并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在建立博物馆的时候,不能忘掉牛的功劳啊。

这就的必须在博物馆门口建立牛,雕塑家肯定要将牛雕塑成有形状,而且能够给人一种振奋的样子,让后人一看好有一种充满激情的感觉。

如果一个雕塑家在雕塑一尊牛的时候,只是按照生活中的牛平平静静的站在那里,眼中平视着前方。这样的雕塑放在地上给人感觉就是一尊雕塑,人们路过时候摸一摸,说笑一番就过去了。这就仅仅着眼于生活,给人一种平淡之感。

可是,如果雕塑家将雕塑整成怒牛狂奔,甚至两支前脚朝天力挺,仰头长啸。这样的雕塑给人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不但给人们讲诉了当年人民为了和平而幸福的生活,不屈的和压迫势力斗争的精神,还给观看者心中一种激励的感觉。这个雕塑肯定运用了夸张艺术,却是相当成功的。人们看到这头牛而不是想这个太夸张了,而是要去沉思从牛身上得到的深刻体会。

3.2.2通过夸张达到目的。

雕塑有的时候不仅仅是放在地上给人看,有的时候也是被雕刻出来供人们使用。从最近的一个新闻上看到有地方为了提醒人们勿乱扔垃圾,弄出雕塑形式的垃圾桶。可能弄这个雕塑的人目的是为了牢固。弄出的雕塑是一个青蛙,蹲在提上抬头望天,给人井底之蛙想看透天空的样子。

这个青蛙的雕塑比较大,尤为夸张的是它的最大尤其大,也是人们丢垃圾的孔。这就是一种极其夸张的艺术,当仍垃圾的人们四下一看,看到这个丑丑的夸张的东西,都笑了。这样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面对这样的垃圾箱,谁还忍心乱丢垃圾呢,肯定是直接丢进去垃圾箱里,还要对这个垃圾箱观摩一番。这样有新意的雕塑,就给人能够接受,而且也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4结束语

对于现代的雕塑要有形有魂,必须要着眼于生活中的事物,将夸张艺术融入进去,将雕塑达到形神兼备。对于夸张艺术在现代雕塑的魅力,其实就像画龙点睛一般,将雕塑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极致的表现出来而已。

参考文献

[1]林箐,欧美现代雕塑发展概述,建筑师,2009年

[2]李松.,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3]金丹元,夸张艺术思维史[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4]范扬,夸张艺术的中国美术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9

1雕塑语言的功能

雕塑是人们审美认识的产物,其具有特殊的艺术改造性,用它可以实现美化环境、营造舒适氛围、调节气氛的目的,使工作与生活其间的人们获得审美的愉悦,并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心灵。

在雕塑作品中,对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是通过可视、可触摸的具象造型来实现的。雕塑有其三维立体和质地坚硬的特性,其艺术美的形式体现,就集中在外形韵律的控制;对于体积、块而、线条和光影所产生的动感的把握;对于形体结构与所处的空间产生虚空间的调节和对于材料肌理效果的运用等等。如此等等的雕塑语言充分而又完美的统一的发挥,将把作品的审美功能推向一个绝妙的境地。其次,雕塑语言的功能在于其历史价值与交流价值。雕塑是人类历史过程的生动写照,有使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启迪教育后人的功能。不同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就用这种占有实在空间的物质形态的语言给以不同的表达。由于雕塑作品材料自身的特点,它极易保存,具有超越时空的功能,直至数千年后的今天和将来它们还能继续影响我们。雕塑艺术这种物化的永恒的文化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很难取代的。交流是不同圈子的人与人之间一种不断了解和熟悉的方法。想要达到相互借鉴,共同获利,更好的发展的目的,那就必须交流。虽然对于人们的思想交流来说,语言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这广阔的世界上有许多民族语言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甚至有的一些民族并没有其自身的语言,这样我们有时便很难交流。可是有着相当丰富思想内涵的雕塑,它有着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的种种特性,它用它特有的语言(雕塑语言)使观赏者与雕塑家交流,不论他们是否处于同一时代,还是是否处于同一地点,是否有着相同的语言,它都能多多少少地进行形象和内容的传达。最后,雕塑语言还有着创造价值。雕塑的语言本身就是创造的体现。雕塑家首先作为一个人来说,他要实现其人生价值就必须去创造,通过创造出适合于人,适合于社会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资产来确立自身相应的位子。然后再是他们在创造立体的空间形象中,肩负着生存与发展的职责。在这过程中不仅有着许多辛劳和痛苦,而且还会有许多创造的幸福。当在人们眼中一件极为平常的原材料,在雕塑家的慧眼识别发现,并且通过其不断的艺术加工,将雕塑家内心思想,情感上的喜,通过雕塑的语言将其表现在原材料上,使之成为一件绝美的艺术品。

2雕塑语言的特征

任何一件文艺作品都有其时代的特征。雕塑艺术的作品也不例外。这不仅仅体现在题材、习俗、服饰、人物形象和作品的精神内涵等等,而且还在雕塑语言的表达,运用和处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原始社会,雕塑语言粗犷而朴实,是人类原始时期对生命意义的萌发和觉醒。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之后,生产力和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雕塑语言也随之有了奴隶社会文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古代的雕塑语言中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秦兵马俑雕塑,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排山倒海的气势。又如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中的动物石刻,凝重厚实的体量形体十分有张力。盛唐时期的雕塑,表达方式同样体量巨大,但是那浑厚中有了些灵气,那凝重中多了一切轻盈,奔放中带着一点妩媚。同样,如古希腊的雕刻作品,它就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洋溢着健康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体现了人生的壮美和永恒。古希腊的雕刻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比例匀称。其雕塑作品的块面之间的微妙转折,使人感到一种纯洁,完满的和谐。就是这样的雕塑语言现在还在向我们诉说着当时希腊社会的风俗,在向人们展示当时希腊奴隶社会经济的繁荣。我们在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艺术从只为上帝服务的教堂回到了现实空间,人们的思想也从宗教意识中解放出来。这个时期的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应用强悍的英雄气概,强大的凝聚力,坚定的战斗精神的雕塑语言在大理石上表现其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通过雕塑的动态和雕塑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束缚与反束缚的强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而造型的连贯和形体的流畅,是用来展示英雄人物的伟大。

在当代,雕塑的制作手段随着经济,生产力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由过去的雕和塑发展到钉拧、粘接、捆扎、焊接、堆放等等方式。雕塑的材料也由天然的土、木、石,到人造的无机非金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材料,雕塑语言在当今的社会中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从上而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时代的雕塑语言都有所不同,雕塑语言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3雕塑语言的与时俱进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篇10

【摘要】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语言,通过立体的雕塑内容和塑造形式,展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理念。现实主义是雕塑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表现的不仅仅是体现雕塑作品本身的内容,还与时代背景和社会主题相融合,通过现实表现当代人的精神诉求,有其深刻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雕塑作品《一路向家》,探讨雕塑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主义雕塑的创作理解有更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现实主义;雕塑;一路向家

一、现实主义雕塑的表现方式

现实主义雕塑通过雕塑的内容和塑造形式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品背后蕴藏的时代价值。雕塑艺术作品的现实主义不是写实主义,还得通过艺术家的“加工”“过滤”,将社会的大现象浓缩于雕塑艺术之中,虽不是完全地呈现,但往往有窥一斑而知全貌的作用。雕塑艺术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雕塑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表现都可以进行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

(一)内容上的现实主义表现

通过内容直接反应雕塑主题是雕塑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在现实主义的雕塑中,通过内容直接进行表达并不容易。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众象,决定主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不同于古典的雕塑创作,比如《拉奥孔》表现出拉奥孔父子被大蛇缠绕的瞬间,表现出特洛伊战争中拉奥孔被诅咒的故事。故事类的雕塑可以通过演绎出故事高潮部分,代表整个故事内容。对于现实主义的题材,直接从内容上进行主题表现难度更大,需要创作者更多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投入。作品《一路向家》(图1)是通过内容表现现实主义的尝试,作品的内容为寒风凛冽中的摩托大军“全副武装”,仅仅露出眼睛,盯住回家的道路,返乡途中,千军万马人流攒动,表现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急切与目标的坚定。这件作品表现的是现今中国社会南方独有的“铁骑返乡”情景,是中国人的“春运”,每到春节之际,同一时间,同一目的,举国而动都是为了“回家”。雕塑通过树木的倾斜和返乡大军的衣着,烘托出寒风的呼啸,却也更加反映出返乡大军的风雨无阻归家心切。整件作品线条流畅,并没有特写某一部分,用作品最外部的几辆摩托车和攒动的人头来代表返乡大军,虽然看到的仅仅是人头,却能感受到那种春运的紧张。

这种通过内容表现现实主义的创作,非常能够拉近观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将作者的创作主题与创作精神表露无疑,观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明白作品的含义,现实主义感强烈。是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艺术表现,本件作品希望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温情,对于外出务工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关怀,对于“家”在中国人心中含义的完美诠释。

(二)形式上的现实主义的表现

形式上的现实主义是不同于内容上的简单的、具体情节的再现,更多的是不可名状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现方式。形式上的现实主义不是抽象主义,只是淡化具体内容,突出形式。某些现实主义的思想比较深刻而抽象,不能通过平常的具体雕塑形象来表现时,突出形式,夸张部分,更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的特点

现实主义雕塑创作具有其特殊之处,这是由其反映现实、联系实际的表现主题决定的。如实描绘现实生活就是其主要的艺术特征,雕塑艺术形式的生命就是揭露批判社会黑暗,这使得雕塑的真实感和现实感得以存在。

(一)社会性

现实主义的雕塑通过对所雕物象的写实塑造,表达出作者对价值观的认知,这是作者对于社会的思考,更是作者对于自身社会责任的审视。现实主义雕塑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主题是反应社会的现象,贴近生活的主题,与古典主义的神话人物雕塑完全不同。现实主义雕塑的社会性,要求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关注当下热点。素材来源于生活热点,其中融入作者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作品《一路向家》就是现实主义雕塑中社会性的体现,春运归家的铁骑大军是最近两年来春运新的形式,各地政府和新闻媒体的重视,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艺术家更需要有寻找素材的眼睛。

(二)时代性

能够打动人心的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必然是切合时代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表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更多的是反映了价值观的冲击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当代的现实主义雕塑要贴合时代的潮流,更多的是要摒弃传统的抽象的观念,现实主义的作品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一路向家》既是社会性特征的尝试,也是时代性特征的尝试,因为这件作品的主角,正是处在改革开放的变革时代,当今社会切实存在的群体。

三、现实主义雕塑对雕塑艺术的意义

(一)表现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性

只有源于生活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雕塑艺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立体的形象、具体空间来表现作品主题。“现实主义不等同于写实风格,它是艺术家在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所反映出的一种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来源于艺术家的生存经验,以及对待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态度,直诉性、批判性、真实性是其立足之根”,因此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必然是来源于生活的,但为了作者情感升华必然要高于生活。

(二)艺术创作符合时代和民族

雕塑作品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创作也必须有时代性,符合社会的潮流。“创作者不应把艺术作为一种赏心悦目和自我娱乐的手段和工具,而是坚持从现实出发,真诚地表达在复杂社会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创作干预现实”。艺术不是少数艺术家炫耀才华的工具,因此不能将雕塑艺术看作是隐晦的、艰涩的表达,寻常人无法明白的高尚艺术,真正能够称之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能够触动大众心灵的,符合社会主流、迎合时代的作品则更容易触动大众心灵。作品《一路向家》即是现实主义雕塑的典范,其以民族土壤为根基,带有浓浓的民俗地域风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内在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三)艺术作品注入人文关怀

艺术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因为注入了艺术家的精神诉求,便有了艺术的生命,能够体现作品艺术生命的不仅在于作品的惟妙惟肖,更取决于作品的内在含义。中国人的价值追求要求艺术家的雕塑品必须符合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现社会的真善美。艺术家记录社会发展现象,反思人类生存环境,更多的是对人心灵的审视,通过雕塑作品能够完善社会,改变人的价值取向,促进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作品《一路向家》,是作者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心酸历程的记录,是对变革时代为生活奔波的人们的朴素愿望的关怀,因此其更易于激发人们的关注。

四、现实主义雕塑的灵感来源

现实主义雕塑的灵感来源一方面是时代热点,另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艺术家并不是灵感的创造者,而是能够发现灵感的人。科技时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艺术家发掘素材的来源渠道也日趋多元化,艺术家更容易解读时政热点,了解多元化的思想倾向。艺术创作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表现形式。艺术家另一方面的灵感来源是对于生活中美的发现,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热爱是艺术创作的动力,热爱生活而去观察生活。

五、结语

现实主义雕塑是艺术沟通公众的良好途径,如何提升现实主义雕塑的艺术价值、完美地表现作者的情感诉求,是雕塑家一生的追求。现实主义雕塑对于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中国雕塑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的重要途径,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这需要雕塑艺术家对有时代特性、民族性的雕塑作品做更深的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1]谢茂功.解析现实主义雕塑的当代创作特征与意义[J].艺术空间,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