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十篇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十篇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5:42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1

一、自我暗示法

射击运动员无论是在训练还是在比赛中都要经常运用自我暗示。在比赛前心理不稳定时,可采用积极的“默念”和自我暗示来控制情绪。这种方法是通过无声的语言来稳定情绪,如默念:“深呼吸”、“放松”、“保持镇静”、“精力回收”、“我能行”等自我暗示的语言,以此提高参赛意识,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对比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暗示自己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以保持情绪稳定。这样能够建立正确积极的思维定势和程序,以积极的内心想象占据自己的头脑,进行自我鼓励和自我安慰,要用积极的话语来诱导运动员,具体的暗示语要根据运动员本人的习惯而定。

二、呼吸调节法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在精神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时,往往感到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如果有意识地放慢节律的进行深呼吸就可以使运动员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情绪紧张激动时,一般可采用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把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腹式呼吸可最大限度的利用肺组织,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使身体摄取充分氧气,促进脑细胞活化,舒缓紧张情绪,腹式呼吸也称深呼吸法,它是一种慢节律方式的呼吸,每一次呼吸都用膈肌把氧气深深吸入肺内。因为紧张焦虑或植物神经兴奋最常出现浅而快的呼吸,腹式呼吸以一种更放松的方式,因而减轻了紧张焦虑情绪。

三、肌肉放松法

根据人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精神过度紧张时,可通过身体活动来缓解或宣泄,使身体得到放松。当青少年射击运动员赛前感到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时也伴有运动员的肌肉紧张,倘若使肌肉得到放松,紧张可随之缓解。可通过轻微活动手脚、轻松地散步或者有意识地肌肉调节放松加以解决。具体方法是从头部开始做,紧绷脸部的肌肉,然后依次到肩膀、双臂、双手、胸部、背部、双腿及脚趾的肌肉,或通过按摩等自我放松的方法消除精神紧张,再配合深呼吸法,就可更有效地缓解精神紧张状态,以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

四、转移注意法

转移注意法是指在训练或比赛中,把注意从心理上的不良因素转移到其他方面,即完成部分抑制的转移,消除紧张情绪的干扰,提高神经中枢系统的协调能力,以缓解大脑皮层的持续紧张,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和调整,从而保持心理平衡,激发运动灵感。

当运动员由于比赛任务压力过大而情绪过度紧张时,可通过语言诱导和改变思维定向暂时不想比赛。去想自己过去某种愉快的体验,或看一看有趣的漫画,或听一听轻松的音乐。音乐给予人的“声波信息”可以消除大脑所产生的紧张,也可以使内部注意发生转移,从而转移大脑皮层某一部位的兴奋,使紧张的精神得到一定的、暂时的放松和调节,逐渐趋向平衡。

五、视觉放松法

视觉放松过程的想象训练可以促进战术的形成与巩固,从而能有效的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具体方法是:在赛前闭目静坐一会儿,多想比赛过程以及正确的技术动作,建立自信,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把思想引向自身内部感觉,按照人体构造,由头、颈、肩直至脚趾依次放松阻断外界信息,有效地防止外界干扰,使心情逐渐趋于平静。

六、减压法

在赛前给射击运动员卸包袱、树信心,使之轻装上阵;在思想上帮助他们“减压”,鼓励他们多看看自己的特长,积极争取打出自己的水平。

首先,教练要帮助运动员准确定位,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适,促进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其次,家长们要从关爱的角度出发,鼓励他们赛出好成绩,尽可能帮助他们消除精神负担和心理上的不安。另外,赛前要尽可能给运动员提供好的外界环境以降低紧张情绪。如:赛前教练同运动员到安静的地方散步或听听音乐等,可以有效消除运动员赛前的消极情绪,防止过度紧张和焦虑。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2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缓解;恐惧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机会减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期望不断提高。这对在校的学生压力日益加大,难免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如在校学生有考试紧张,交往恐惧等不良表现。据调查显示有20.1%的青少年曾由于考试恐惧,升学考试失常,影响自己的前途。心理困惑在自我调节或他人帮助下调适能够得到解决,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和调适就容易成为心理障碍的萌芽,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的竞争机制越来越激烈,再加上现在的在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在加强对青年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同时,开展对他们的心理困惑的调节和改善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就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缓解和调节学生考试恐惧和交往恐惧心理现象作一些尝试。

一、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恐惧是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由于遇到一些情况,如家庭遭受不辛,自己身体不好,导致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目标不能实现,困难不能克服,就会引起紧张、烦躁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恐惧心理发生。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最常见的是考试恐惧、交往恐惧。

1.考试恐惧

学生在考试前产生紧张的情绪,学生担心考试不能取得好成绩或者担心考试失败而引起内心紧张、忧虑等情绪。考试的重要程度越高,表现越明显,例如高三学生临近高考会引起考试恐惧心理。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把考试看的过重,认为考试一旦失败将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2)考试准备不充分,考试适应性差,也容易引起考试紧张。(3)学生家长期望值过高,学校的评价以单一的考试分数为依据,也是造成考试恐惧的原因。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2.交往恐惧

交往恐惧也是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的心理现象,特别是性格内向,自信认知水平低,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形象上有些欠缺,如男孩个子偏矮,女孩过份肥胖,或者五官上有些缺陷等。在交往中,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担心被人拒绝,造成交往失败而引起的恐惧、自卑心态。引起交往恐惧的原因很多,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快速成长,他们渴望走向独立,想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控制,但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没有处理好就会发生焦虑、担心。中学生随着青春期的发育,有渴望交往异性朋友,但学生的交往经验不足,遇到异性同学会脸红,感到不知所措,平时能说会道的,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出来。这样会引起交往失败,因此导致紧张和压力。

二、通过体育教学缓解学生恐惧心理的具体措施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暂时的恐惧、紧张情绪是不必要进行干预的。只有少数学生的恐惧水平超过正常水平的学生才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预防和控制学生恐惧心理的发生,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活动中的开放性、表现性等是体育学科独有的特征。

1.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提供合理宣泄的途径

在体育课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放松心情,发泄情绪。可以安排一些激烈的,对抗性的竞赛,使学生在大运动负荷的练习中,随着身体能量的消耗,不利的心理能量也得到释放,降低紧张程度。在体育活动中,可运用富有激情的音乐或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优美的旋律放松自己,忘记焦虑和恐惧。

2.安排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文化课考试期间,体育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比赛,如有趣的球类竞赛或游戏,使学生很容易投入到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出汗和笑声中转移对考试过分的担忧,避免考试紧张,影响考试成绩。

3.在体育课中组织团队项目,提供学生交往机会

体育教师可以在组织由学生相互合作和相互帮助情况下才能完成的项目,可以安排男女同学一起活动,使得男女学生在有目的活动中忽视对交往本身的关注,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的目标实现上,在相互合作和帮助中体验交流的过程,缓解交往紧张和恐惧,如拔河比赛、以组为单位的运球接力、校园集体舞等。

4.教会学生自我减压和增加交往的技巧

体育课堂上可以结合练习,教会学生一些身体放松减压的方法:如呼吸调节法(做深呼吸)、暗示练习法、念动训练法等。交往技能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如何倾听、如何自我暴露、如何有效传递信息、如何运用肢体语言等,教师要在学生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克服交往恐惧。

5.创设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力

学生的过度紧张、恐惧来源于学生对以往失败的体验和对将来发生的后果的过度担心,关键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和组织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经过努力达到目标,体验完成任务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心。

6.培养耐挫能力,提高适应能力

人的一生中遇到失败是难免的,承受生活中的压力也是经常的,要引导学生调节好心态,正确面对失败,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一些具一定惊险性的项目,如障碍跑、跨栏跑、体操中的跳马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克服胆怯心理,遇到练习失败时客观分析产生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努力方向。在练习过程中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徐向鸣.体育课堂中的挫折教育[J].体育教学,2008(1).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3

一、认知转换法

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策略,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其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而有的人在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使情绪也陷入低落。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认知和情绪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转换认知来调节情绪?在此我们简要介绍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理论——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艾利斯接受了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tetus)的观点:“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对该事情的看法所困扰”。艾利斯认为,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人们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根源在于非理性的信念或认知。

1.情绪aBC理论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在此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aBC理论则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即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因此,对于同一个诱发事件,不同的信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B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C即情绪与行为也就是适应的;如果B是非理性的、不现实的,那么就会带来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假设每个人都有进行理性思维的潜能,但又容易不加分辨地接受非理性信念。这些非理性信念是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真正元凶。

2.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

艾利斯(1962)曾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1类非理性信念。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韦斯勒(wessler,1980)归纳概括出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这是指个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该信念与“必须”、“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比如:“我要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我对学生这么好,他们一定要尊敬我。”抱有这种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当某件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如何克服这种非理性的信念呢?可以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如“至少部分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大部分学生很尊重我”。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往往会让自己陷入担忧和害怕之中,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就犯错。接受不完美是理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完美在工作和生活。

第二个特征是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其表现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这节课上砸了,我真无能。”“这次职称英语考试没有通过,我真是毫无用处。”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会导致自责、自卑等心理,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如果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敌意的情绪。如何消除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呢?妥当的做法是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去评价一个人”。

第三个特征是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如果我离婚了,我将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人。”“怎么天底下最倒霉的事都让我摊上了。”这种想法之所以是不合理的,是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任何坏的事情,都有可能蕴含着积极的一面,而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当一个人认定自己遇到了糟糕透顶的情况时,就会陷入极端不良的负性情绪体验之中。正确的做法是,面对不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努力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态,而在不能改变时去学会如何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下去。

3.与非理性信念的辩论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这一疗法的基本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摒弃非理性信念,而代之以理性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理性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过程可以用aBCDe模式来说明。aBC如前所述,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D(disputingirrationalbeliefs)代表与非理性的信念辩论,e(effect)代表治疗后所产生的良好感觉和行为效果。这里的关键是D,即与非理性信念的辩论,也就是通过治疗者积极主动的、不断的提问来向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促进来访者积极主动地思考,以动摇他们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理性的信念。

我们在情绪的自我调节中可以运用一下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辩论技术,可以通过自我质疑来发现自己信念中的不现实、不合逻辑之处。例如,下面这些问题都是质疑式提问:“我的想法是来自事实还是假设?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呢?”“那一件事情真的那么可怕吗?我真的不能忍受吗?”“是否别人都应该按照我想的那样去做?”“为什么那件事情必须如此呢?我一定要得到我想要的吗?”提问的同时,要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证据,以驳斥非理性的想法。然后,学会用理性的自我陈述来代替非理性的自我陈述。

常用的理性陈述句式包括:“虽然……但是……”“即使……也……”例如,“虽然被领导批评是难堪的事,但是也能让自己进步”“虽然我碰到很多困难,但是还不至于走投无路”“虽然被同事冤枉让我生气,但我还有澄清和解释的机会”“即使是有再多问题的学生,也会有他的闪光之处”。

二、情绪宣泄法

情绪宣泄法是指人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时,要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把情绪表达出来。宣泄是调节情绪的重要方法,对于痛苦、愤怒等不良情绪,我们不要压抑,不要“默默忍受”,而要采取合理的途径宣泄。所谓合理是指在宣泄时不要伤害自己,不要危害他人,也不要违背社会规范,不要因为自己的宣泄而使他人感到痛苦。宣泄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有哭、笑、说、写、动。

哭。很多人认为哭是软弱的表现,其实不然。当我们情绪不良时,我们的身体内会产生某些毒素,而眼泪能带走这些毒素;同时,哭是一种释放,能让我们的心情变得轻松,缓解悲痛、焦虑、恐惧、无助等种种情绪。

笑。和哭一样,笑也是一种释放,笑本身就是心情轻松的表现。因此,心情不好时,要尽量让自己笑起来,在笑声中,烦恼和痛苦灰飞烟灭,而我们会获得轻松。如何笑起来呢?可以看看喜剧、漫画、笑话,和幽默的朋友聊聊天,和家人一起翻看影集、回忆快乐的往事,和学生一起玩游戏等。

说。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情绪不好时,找一个朋友倒倒苦水,倾诉一番,心情会变得好起来,所谓“一吐为快”。确实是这样。那些朋友多的人,性格外向的人,往往能及时倾诉,因而也就能及时排遣烦恼。倾诉的对象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也可以是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

写。有些话不好对别人说,或者说了还不管用,那就写下来,写信,写日记,写纸条……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情绪都可以。写出的东西,可以给别人看,也可以只给自己看,或者根本不看就撕掉它。关键不在于写的结果,而在于写的过程。写也是一种释放的方式。

动。较为剧烈的体育运动或劳动,都能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跑步、踢球、健身、摔打东西,都是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果能在活动中大汗淋漓,则效果更好。“发汗”不仅有助于治疗身体的感冒,而且有助于治疗心理的“感冒”。

三、自我安慰法

人在失意的时候,容易情绪低落,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安慰自己。有两种安慰形式:“酸葡萄式”和“甜柠檬式”。“酸葡萄式”是指人们想要但又得不到的东西,就故意说它不好,甚至公开表明自己不想要它,即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甜柠檬式”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东西,心里并不喜欢,但表面上还说它是好的,自己很需要它。这看上去似乎是消极的做法,其实对情绪调节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想得到而又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不妨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一样,想象一下它是酸的然后放弃,如果始终跳来跳去,累死了不也得不到吗?而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多想一想它的好处。人有一个弱点,对于已有的东西总是容易忽视,不珍惜,而目总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从而凭空生出很多烦恼。适当的自我安慰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你的同学做生意赚了很多钱,而你只是一个清贫的小学教师,心理不平衡,不妨想想“钱多也有钱多的烦恼和担忧”“虽然我没有那么多钱,但我的生活更稳定,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这样一想,情绪可能就没那么低落了。

四、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有意识地将某种观念不断强化来影响自我的情绪和行为。常用的自我暗示法包括利用语言的自我暗示、利用环境的自我暗示、利用动作的自我暗示、利用心理图像的自我暗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积极的自我暗示不仅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动机水平和活动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积极的语言来暗示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发生转变。例如,情绪容易低落的人,经常对自己说“今天心情不错”“我今天感觉很好”;容易愤怒的人,可以暗示自己“我要冷静些,发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看到学生调皮捣蛋容易烦的人,可以暗示自己“小孩子好动是天性,自控能力差佷正常,没必要那么烦”。另外,也可以通过改变一些行为来暗示自己,以调节情绪。例如,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和学生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

五、身心放松法

当情绪紧张、身心疲惫、焦虑不安时,可以采用放松技术进行自我调节。常用的自我放松技术有:

深呼吸放松法: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然站立,双肩自然下垂,两眼微闭,然后做缓慢的深呼吸,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一般持续几分钟即可达到放松的目的。

想象放松法:选择安静的环境,舒服地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想象一些美好的景象、幸福的经历,例如想象自己在大海边,仰卧在柔软的沙滩上,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听着海浪拍岸的声音。海风轻轻吹来,又悄然离去,感到身子好像悬浮在蔚蓝而宁静的大海上,全身感到温暖而沉重……试着感受这种安详和平静,想象你的身体和头脑正在恢复活力。5—10分钟后,慢慢睁开眼睛,伸展全身。

肌肉放松法:这是通过循序交替收缩和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细心体会个人肌肉的松紧程度,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状态的一种自我训练方式。放松时,选择安静的环境,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轻松地坐在一张单人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于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后靠。整个放松训练按照由下而上的原则:脚趾肌肉放松—小腿肌肉放松—大腿肌肉放松—臀部肌肉放松—腹部肌肉放松—胸部肌肉放松—背部肌肉放松—肩部肌肉放松—臂部肌肉放松—颈部肌肉放松—头部肌肉放松。放松动作要领是,先使该部位肌肉紧张,保持紧张状态1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并注意体验放松时的感觉,如发热、沉重等。放松时伴随想象,例如想象一股暖流从头顶慢慢流向全身。每次放松的时间20分钟左右,持之以恒,一般能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临睡前放松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进放松效果。

六、活动转移法

这是指在情绪高度紧张或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时,通过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并且较为轻松和有趣的活动,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事物中转移开来,从而缓解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的活动应是自己感兴趣的,从事该类活动,可以感受到愉悦。例如,失恋了心里难过,可以去旅游,去参加同学聚会,去看看电影,报名参加一次竞赛活动,下下棋、打打球,都可以缓解失恋后的痛苦。

但要注意,活动转移法有积极的转移,也有消极的转移。积极的转移是指把时间、精力从消极情绪体验中转向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上,如失恋了之后努力工作、积极学习等。消极的转移是指情绪不佳时,转而从事一些不利于个人或社会的活动,如失恋了之后酗酒、沉迷网络等,这些活动也许可以暂时麻痹自己,但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更大的伤害。教师要多进行积极的转移,而避免消极的转移。

当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环境的时候,要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心境。如果能利用上述方法主动调节,心境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王红曼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4

1.1情绪管理时间及方法

1.1.1第一次管理。时间:患者确诊符合iVF指征,愿意行iVF治疗。目标:理解自我管理,建立团体契约。方法:护理人员预先了解iVF-et夫妇的基本情况,对首次就诊的患者,要注意探讨其心理状况(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夫妻间的动力和其他社会支持系统,生活方式,注意iVF-et夫妇不同的咨询需求,与他们共同探讨他们的担心、疑惑,纠正错误的观念,提高患者的处事行为以缓解盼子心切的痛苦经历。

1.1.2第二次管理。时间:患者交单建档时。目标:寻找和利用社会资源,管理时间,制定行动合约。方法:交单护士通过主动、热情的态度与每位患者交谈、了解她们当时的心理反应,针对她们当时的心理反应以及所担心的问题,给予耐心、详细地解答,并主动介绍自己和就诊的环境、设备以及有关医疗服务方式。告知他们下次来院时间,及其一些注意事项,告知他们治疗过程中的时间安排,让他们心中有数,把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好。

1.1.3第三次管理。时间:患者夫妻双方写病历时。目标:反馈行动合约。方法:开展心理疗法。如放松练习、腹式呼吸、引导性想象、思维陷阱。对于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如易激动、情绪紧张不安的状态等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教会其使用自我暗示及肌肉放松治疗,还可以开展适当的心理疗法。引导患者使用自我暗示及肌肉放松技巧,如呼吸放松训练:有序的收缩放松肌肉。开展音乐疗法,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甚至使用催眠术等。通过这些心理疗法促使其镇静、调整心率、降低血压,从而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

1.1.4第四次管理。时间:患者开始促排卵时。目标:培养自信,反馈行动合约。方法:加强iVF-et宣教和放映iVF-et知识录像,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开展广泛的宣教工作,由专人护士负责做iVF-et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整个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发生概率,近期成功率及大概费用。让病人对自己即将接受的治疗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清晰治疗的流程,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感、恐惧感,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度。通过放映iVF-et,使其了解相关知识,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认知,减轻他们的焦虑、恐惧心理。举办讲座,让已成功怀孕的患者分享交流经验,增强她们的自信心,缓解紧张,恐惧的心理。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年龄、文化程度、不孕年限等。

1.2.2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采用4级评分法,无或偶有计1,少有计2,常有计3,绝大部分或常有计4,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评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总分×1.25)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定量实验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误(x±s)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还要写清调查方法,在入院治疗后何时进行干预前的问卷调查,实验组干预后何时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多少份,回收多少份,是否全部有效。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2.2实验组和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分比较。

2.3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妊娠和流产率的比较。

3讨论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不孕症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医疗技术,在不孕症患者中还有着一定程度的神秘感。由于对技术本身的不了解,对治疗流程的不清楚,使得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助孕治疗期间,还要承受整个治疗过程带来的社会舆论、家庭关系、心理矛盾和自身生理的负担,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障碍会对其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疗效产生较大影响。

通过对不孕症患者进行情绪管理后,SaS和SDS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伦理水准体现在护士护理活动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故而护士的良好护理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医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它内涵着一种人性温度,在医疗服务中体现的是伦理关系和心理关系。与患者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医患关系是不孕症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良好的、健康的治疗理念和心理干预不仅可消除患者的恐惧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还可以提升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度,从而可以促使iVF的治疗结局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多数iVF-et患者及其家属都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等有效的心理干预缓解其负性心理并纠正其不科学和不良的认知。由表3可以看出,通过情绪管理,对不孕症患者妊娠率及流产率均有显著影响。不孕症的诊疗的医学基础,很大程度建立在患者正常的内分泌系统基础上。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5

1.1 确保技战术水平的有效发挥。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发挥技战术水平的核心。它支配着技战术运用的同时影响着技战术的正确实施,因而它是羽毛球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有效保证。

1.2 稳定情绪激发斗志。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的素质、技术和战术,在比赛中寻找对方的弱点,抑制对方的长处,使自己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不会出现技战术水平不能正常发挥的现象。

1.3 有助于训练水平的提高。教练员常常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动脑进行练习,以提高训练的质量,这就需要与培养心理素质结合。在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求运动员针对场上的各种情况积极思考,带着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去练,去探索,这样才能提高训练效果和质量。

2、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心理训练方法

由于每个人的比赛动机、自身能力、性格属性,胆识、气质的不同,赛前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一种是对比赛对手、任务、自身实力有较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斗志旺盛,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信心:二是与之相反,赛前准备不充分,对对手不了解,有畏战情绪,或受外界影响,情绪低落。思想不集中、精神不振,缺乏拼搏精神;第三种是赛前过度紧张,过早兴奋或过度兴奋,心跳加快,情绪不定,缺乏自信;第四种是赛前盲目自信,有侥幸心理,后三种类型属于不良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能力的发挥和精神情绪的调动阻碍作用。消极因素的干扰是产生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因此赛前一定要周密细致地安排训练和活动,引导他们进入最佳临战状态。考虑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安排心理训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激励赞扬法。教练员可对运动员的训练和表现多些肯定和赞许,如“今天你的正手技术发挥得不错,拼劲很足”等等,以此来鼓励、促使运动员增强自信心振奋精神、稳定情绪。

(2)注意力转移法。在赛前安排一些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与竞赛无关的活动,使运动员的思想力求“超脱”,减少有关信息输入,避开紧张气氛,可搞些轻松愉悦的活动。

(3)音乐调解法。音乐可以调解、调动人的精神状态,使之育所改变。信心不足的运动员赛前可听些节奏感强烈、鼓舞士气的音乐,有助于增强信心,提高情绪状态,提高参赛欲望。而求胜心切的运动员听抒情和缓、柔情的轻音乐,会缓和赛前激动的情绪,有镇静情绪的作用。

3、羽毛球运动员比赛中心理表现及调节方法

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运动员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状态:第一种,领先时容易放松或急躁;第二种,落后时容易放弃或慌乱;第三种,相持时容易崩溃;第四种,关键时容易手软;第五种,最后时容易等待。这些现象的出现会直接影响比赛结果,如运动员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那么,如何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影响呢?

(1)保持情绪稳定:羽毛球运动员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内在的原因(如紧张、害怕、担心、求胜心切),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比分变化,观众呐喊,有的运动员会故意用些性的动作或语言刺激对方,喝倒彩,裁判员误判等等),这些无不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如果条件允许,教练应及时提醒运动员加以注意。但羽毛球比赛过程中不允许教练员指导,这就要求运动员自己能及时调整心态。因此,无论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运动员都要保持情绪稳定,这是比赛成功的基本保证。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6

关键词:脑瘫情绪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23-01

脑瘫是由于大脑在未成熟受到了损伤而引起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因为大脑皮层运动区有弥漫性的损害,对兴奋的分辨和细微控制较差,很容易由个别的刺激而传导为整个运动系统的兴奋。表现在临床上是不同程度的痉挛、强直、手足徐动、共济失调等。有些患儿安静时肌张力正常,而小小的运动可使全身的肌肉紧张。因为病变在大脑因此高级神经活动对患儿的动作也有直接影响。

在给脑瘫儿童进行训练时,就发现患儿的情绪变化与所表现出的动作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儿童在兴奋、紧张、急躁的情绪控制下时,就导致痉挛、强直等症状加重,跟随的就是肢体僵直感觉麻木,出现失语等现象。而当患儿处于平静、轻松、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时,上面所说的症状都得到缓解,肢体放松,反应灵敏,言语清晰。由此看来兴奋、紧张、急躁的情绪是脑瘫儿童在康复中、生活中之大忌。我们在工作中摸索出以下几点。

1正面教育

我们所接收的脑瘫儿童大多在三岁到七岁之间。他们虽然肢体障碍严重,智力大都正常,并有一定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可以直接与患儿讲道理,告诉他们所患病的特殊性。康复进度为何缓慢,以减轻自身急于求成的心理。明确地告诉患儿:急脾气不行、要养成慢性子,并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训练及日常生活中,反复运用“慢点”、“别着急”、“一点一点地”等等具体形象的语言进行强化,使之在患儿的心目中打上一个做什么事都要“慢”的烙印,时时使他们处于“轻姿慢语”的情绪包围中。通过这一正面的强化教育,收到一定的效果。

例1于天翔男3岁强直型双侧瘫智力正常

入院时可用双肘支撑而趴,不会爬行。刚训练其爬行时,由于兴奋、紧张,其肌张力增大导致双臂强直加重,往往连爬都爬不起来了。于是训练中启用了对他慢性的培养:一是用转移法不直接对他单纯地训练爬;二是通过语言抚慰、鼓励他。慢慢消除它对训练的紧张、兴奋、急于求成的心理,控制住导致异常行为出现的情绪,通过三个月的慢磨,终于学会了匍匐爬行。

例2王有南男7岁痉挛型双侧瘫智力正常

入院时不能独立吃饭,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达到了“独立吃饭、狼藉”的阶段,但此后却一直没有好的发展。通过询问才知第一个吃完好再添的心理。吃饭时着急,表现在握勺时手抖动的厉害,送不进嘴里、喷呛、狼藉等现象。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告诉他有饭给他留着,消除他产生着急、紧张的原因,然后告诉他慢慢吃,长大了不能掉饭粒了(不直接说是因为病痉挛引起,而滋长他原谅自己的毛病)等。每次饭间都反复强化,并加以注意,使他稍觉压力,自觉地放慢速度、慢慢吃。问他吃饭时应注意什么?他还会一字一顿地告诉你:“别着急、慢慢吃”学会了自我控制。并同时完成了训练内容。

2脑瘫儿童尽量不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指在没完全掌握此项活动之前)

竞争可使人脑兴奋、紧张;而兴奋、紧张的情绪对脑瘫患儿来说是无甚益处的。这些情绪的流露,对其病症起着加剧作用,妨碍着学习与生活。因此,应尽量免脑瘫儿童的竞争活动,减轻其心理压力,使之总处于轻松,自然的情绪气氛中。例如:在训练爬行时“看谁爬的快”命令一出,患儿几乎没有一个保持正确的爬行姿势,而前仰后跌的此起彼伏,时间一长,刚刚掌握的正确爬行姿态又被“兔蹦”所取代;在穿鞋训练中“看看谁传得快”却又导致患儿手舞足蹈,半天套不上一只鞋。这些说明:竞争活动,使患儿处于大脑兴奋,情绪激动之中,而在动作上表现出不正确人为地造成患儿受不应有的情绪控制。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中应避免让脑瘫儿童参加竞争性的活动(指在儿童未完全熟练地掌握此项活动之前)。同时为了避免患儿下意识地竞争,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使各自的训练项目不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如:同爬,同走等。消除产生竞争的条件,使患儿沉湎与自己稳定的情绪中,不接受外界的影响。

3对脑瘫儿童所介入的活动,应有适当的选择,使之与能力相适应以加强其自信心

脑瘫儿童做为儿童也应介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如听故事,集体游戏,社交场所等。但任何一项活动都应有适当的选择,都要以能避免患儿紧张,激动的情绪的出现而导致动作行为异常为前提,否则,不仅活动失败,患儿也会由此项活动失去兴趣,反之,捡回对任何活动都绝索然,时间一长,孤独、冷漠、迟钝又会笼罩在患儿身上。相反,适当活动、游戏的选择,即能锻炼的稳定,对患儿的智力也将有所发展,还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例3朱家春男5岁痉挛型双侧瘫智力稍落后

开始,为了锻炼他手指的精细动作,我们让他玩塑粒拼图游戏。小塑粒只有黄豆大小,对细动作很差的他来说,捡一个都很困难,更何况放到正确的凹洞里。拣了好长时间也没能捡起几个,越拣越着急,越急越捡不起来,只得哇哇大哭。在训练员大力帮助下,勉强拼出一个简单的图案,但也没能提起他对塑料拼图的兴趣,过后的几天里,每次让他再捡起时他都委屈的哭泣,同时摇手显示对塑料拼图游戏的厌烦。这样,我们给他换了直径约2cm、长度各异的插棍,虽然他的手抖动,但毕竟能独自将棍全部插入,自己还能高兴的拍起手,还一个一个地指点着数起数来,自觉地把数的概念与具体物体联系起来,每次玩时都很高兴,现在插时准确性提高,还有意识地用有障碍的左手去插曲拔,在稳定了情绪的同时,提高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综上所述,阐明的观点就是脑瘫儿童的情绪控制直接影响着他自身的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紧张、激动、急躁的情绪为患儿之大忌;而平静、轻松、稳定的心理更有宜于患儿的生活。由于脑瘫儿童的智力正常,因此,适当的情绪控制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7

关键词:形体芭蕾;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4-1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紧张,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在当前充满竞争和变化的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释放大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强化意识,重新认识自我,消除自卑情绪,培养具有健美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社会综合性人才就成为当今舞蹈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恰恰芭蕾舞以其特殊的形体训练教育方式在改善大学生的形体,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重塑自我等方面发挥着意想不到的特殊功效。

一、形体芭蕾及其特征

形体芭蕾与专业芭蕾有着明显的区分,本文主要探究的预防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的芭蕾主要指前者。形体芭蕾由芭蕾延伸而来,惯称为形体芭蕾。专业的芭蕾训练是很枯燥的,而形体芭蕾则以健身为目的,难度较低,只是教会你如何将芭蕾特有的那种优雅内涵融会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从运动学角度讲,芭蕾的“开、蹦、直”三要素具有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训练后使身材变得更修长。因此,虽然也有体力上的消耗,也是做运动,但它的动作更强调肌肉的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运动强度不是很大,一般人都能接受。因此将这种特殊的舞蹈教学方式运用于非舞蹈专业的高校大学生的舞蹈学习中,并在预防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方面发挥特殊功效。下面就对这一特殊的功效加以具体分析。

二、形体芭蕾对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的特殊功效

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来自于社会、生活,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在面临人际交往,心理压力时,大学生都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而这些问题又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发展相关,形成复杂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下面分析一下形体芭蕾是如何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疾病的。

1.通过形体芭蕾训练可调解大学生因不良的身体体态导致的自卑情绪

大学生中会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会因为自己外表长得不漂亮,身材不苗条等原因而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在生活中不能完全的展现自我。

形体芭蕾的站立姿态要求肩部下沉,从而突出胸部和颈部的美好线条;要求腿部收紧腰部直立,以使姿态挺拔仪态端庄……这个简单的动作除了美观,对健康和减肥也有直接的帮助。一些学员由于不良习惯给形体造成了伤害,例如:很多人喜欢长时间用一侧肩膀背包,结果使两个肩膀发展得不平衡(一肩高一肩低);再如,很多人错误理解“抬头挺胸”的动作,做成了“塌腰撅臀”,结果使得腰肌软弱无力、腹部日渐突起,而且由于错误用力极可能导致腰部过早老化。芭蕾的站姿则能让你感觉长高了,身线看上去更柔美。通过这样的“内外兼修”,形体与气质均有提升。

2.通过形体芭蕾训练可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着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承受能力越来越低,由此导致的自杀事件在大学校园中也频频发生。通过形体芭蕾训练可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自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积极的实现自我价值。

3.通过形体芭蕾训练有效舒缓大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随着大学生生理成熟,感情也随之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但是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失恋带来的痛苦、绝望、抑郁、空虚等等,有的精神萎靡,甚至想到轻生的念头。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芭蕾舞作为一门综合素质教育性艺术时,它不仅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正是这种特性,使其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对大学生诸多心理疾病的预防功效。之所以能产生此种特殊治疗功效的关键在于,形体芭蕾注重学生身体与心智并重,语言与非语言并重,从而启动人性的健康潜能,最终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此种教育方式通过调合、参与、引导和协作的方式来处理意识与潜意识,语言与非语言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内在动力,调理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人的心智行为。有效舒缓大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减轻其压抑症状,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学业,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金千秋编著.舞蹈、气质与形体的塑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5.

[3]闻吾森.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2000,(04).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艾丽容.大学生自信心的缺失与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8

狂怒更多地是关于你的过去,与你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非当前情景。迂回法将事情放回正确的角度,从而使你冷静下来,看事情更透彻。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愤怒运营技巧也各不相同。下面列举的几种是成功率比较高的。大家可以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

写出来

1.抽出五到十分钟。

2.坐下,取几张纸或一本刊物,一支钢笔或铅笔。

3.记住,在进行过程中要深吸气,因为这样可以使情感流动更加顺畅。

4.写,用你的非惯用手写下一到三封信,内容是你对于引发自己愤怒的人、事儿或情况的感受,以及想说出的话。

5.做到毫无保留;既不修改也不中断,让话语顺其自然地涌出心头。

6.然后将每一封信撕掉或揉成一团,从房间的一端扔到另一端,或扔到垃圾筒里面。

7.深呼吸,如果必要的话重复练习。

用不常用的那只手去写信可以让你借助更简单的语言,投入更多的感情,因为这样可以运用到大脑和身体的不同部分。这样写出来就像受伤的孩子在哭诉而非心情复杂且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情感释放宣泄出的每一句话都来自心底,减轻了内心的紧张与压力。如果现在还感觉有必要的话,可以用惯用的那只手重新写一封理智的“愤怒”信。

正如你所见到的,采用迂回策略能让你从正确的视角看清眼前的问题。如果现在你还想要对惹你生气的人写信的话,笔锋也不会那么伤人了。你也不必担心消极反应出现,因为你没有首先大发雷霆。

拧东西

1.此次技巧练习你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2.找一个安全的私人空间,确定触发你退行(退行,指人们无意识地返回自己过去的状态),引起你愤怒的人或群体不在附近,或至少听不到你说话。

3.拿一条浴巾,把它纵向伸展开,双手放在靠近浴巾中心的位置,开始拧浴巾。边拧边想是什么让你受到到这种充满身心的过激情绪。你想得越多,浴巾就拧得越紧。

4.如果没人听得到,就开始大声说出来,说你想说的话,问你想知道却因某种原因不能问的问题。

5.一直拧到浴巾打结,这样就可以释放你胸口的心结、缓解你说话时的紧张、放松你肩上紧绷的肌肉。

就这样一直拧,持续几分钟之后,再看看那扭曲的浴巾,那代表了你身体内部的紧张。比起浴室架子上放着的或搭在手上的浴巾,人们的身体更像此刻拧紧的浴巾。一个紧绷的躯体或一条拧紧的浴巾都无法再承受日后的任何一点紧张和压力。焦虑、紧张、压力或伤害再多一点,内心就会绷得更紧一些。一旦我们将封闭的感情释放,身体就像刚从干洗机里拿出来的松散、伸展的浴巾,完全可以去拂拭和吸收日常生活中的震惊、污点和痛苦。

虚拟谈话

1.拿一张幼年或少年时期的照片,或者找一张让你伤心之人或破解你银行账户密码之人的照片,放在那里看着他们。

2.任凭内心残存的情感涌上心头――愤怒、狂怒或憎恨。

3.然后对他们讲你的感受,你想说却没能说的话,甚至是当时你说了他们没感觉到或根本没听到的话。

4.只要你需要释放,就拿出那些带有过去每天影像的照片,但要记住照片上是过去的人,而不是现在。

这种愤怒运营策略实际上是帮助你分清过去和现在的人。詹姆斯(James)一连几周坚持与前妻的照片讲话。“我每天抽出15到20分钟的时间与照片上这个年轻女人说话,她二十年前嫁给了我。我把心里的话都告诉照片,说出来得越多,周末去接孩子时见到她本人,就觉得越轻松。采用这种方法之前,我去她目前的新家,见到她和她现在的丈夫,总是对他们说一些追悔莫及的话。孩子们告诉他们讨厌我们两个吵架,但是离婚之后情况更加糟糕。”

“自从我试着与她的照片谈话,并给她写了几封未发出的信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吵过架。反而,我与孩子的继父熟识了之后,有些喜欢他!我想的确是这个方法起了作用。”

枕头拳击

1.拳击厚软的枕头是一种比较好的愤怒释放方式。如果周围没人看到愤怒的释放过程,就不会有人受到伤害。

2.或者用旧的网球拍拍打床,不但可以释放肌肉中的能量,也可以宣泄思想上的愤怒。

3.在枕头底下尖叫或打开车窗狂吼,同样可以释放大脑的舒缓神经。

很多人对我说他们感到麻木、压抑或者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我曾建议他们去做这些愤怒释放活动,因为他们很久没有倾听过自己的感受了。他们总是问这样的问题,“何苦呢?有必要这么麻烦吗?”非常有代表性的疑问,我这样告诉他们,“因为运动能够产生情感。”长久不曾感受到自身愤怒或狂怒的人可以由拧毛巾或打枕头开始,大约五分钟之内他们就会,在时隔几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首次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试图去唤醒内心深藏的情感不一定对所有人有效。有时,人们坚持了三四分钟之后,仍一无所获,他们就会说,“我只是在摆摆样子,自欺欺人罢了。”我就鼓励他们,“那么继续装下去,继续欺骗下去,情绪最终会出现。记住最初尽量放松自己,为自己减压,缓和身体内部紧绷的神经。不要停,坚持下去。”

不要忘记,这种愤怒经营的目的不仅仅是达到体力上的释放与宣泄,也是为了将人的过去与现在分离开来,并且尽量确保当事人及他人在此过程中不会受到伤害。不论你完成了上述哪一种运动,思考一下:“我有没有受到伤害?”“我有没有伤害到别人?”答案一直会是否定的。

很多人接触这些练习之前曾告诉我,“我一直努力忘记他(她,或过去),但是做不到。我还是不能释怀。”

正是无法排解的愤怒和狂怒,让人们对于前人、年轻时的父母或伤人的朋友紧抓不放,它们是人们无法释怀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样的情绪非常有害,仿佛一条捆绑在我们自己和别人身上的粗粗的锁链。我们只能将他们也拖进当前的生活关系之中,有人就会说,“你怎么还放不下你的前妻或妈妈,你心中的怒火何时能灭,它不仅灼伤了你,也伤害了我。”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9

(1)认清自己,目标适当。应该相信自己经过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清楚。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期望值,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和与人攀比。

(2)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考试前夕,要有意识地对自己说:“我一切都准备好了”“我要成功”“我的心情很坦然”等等,多重复几遍,肯定会增长信心,不管情绪出现如何波动,都尽量使自己处于心平气和,情绪饱满的状态,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3)不断变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任何单一的活动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引起人的厌倦,使人疲劳,注意力分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所以要不断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避免单科独进,方法单一,使各科内容交替进行,耳、眼、口、手并用,听、说、读、写并进,学习方式多样化,集中精力,注重实效,在大脑疲劳时要及时休息、及时调整。

(4)睡眠充足,劳逸结合。睡眠可消除疲劳,可以为新陈代谢补充营养,使人集中注意力,增加记忆效率,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有些考生为抓紧时间多学知识,剥夺部分睡眠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但也不要过分注重睡眠的重要性,万一考生晚上睡得不好,要以平常心对待,顺其自然,不去多想,更不要轻易服用安眠类药物。另外,在学习之余,可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不能过于剧烈,以免使体能过度消耗和提前消耗。适当的运动不但能强身健体,还有助于缓解大脑的疲劳和紧张的心理。当然,也可以听听节奏舒缓的轻音乐,但不要边学习边听音乐。

(5)饮食清淡营养丰富。考生考前体能消耗比较大,合理的饮食可以及时补充考生的体能消耗,提高大脑的学习效率。但饮食要清淡、鲜美,选用富含维生素和热量的食物。情绪容易焦虑的考生忌饮咖啡、浓茶、可乐等易引起精神兴奋的饮品。

(6)在战略上藐视考试,在战术上重视考试。进入考场有点紧张是正常的。考试刚开始时心情紧张,大脑皮层的记忆区域易被抑制,必须充满自信,排除杂念,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拥有一份宁静的心境进行考试,把考试看成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四先四后,一快一慢”原则,即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先做熟悉题,后做陌生题;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先做同类型题,后做不同类型题。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如何缓解开会发言的紧张情绪篇10

【关键词】舞台实践;内心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83-01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这个“艺术”是抽象的,它没有具体的参照物,是通过时间展开音响构成的各种要素来直接激发听者的情绪、情感和意识。音乐具有旋律性、歌唱性的特点,因此在舞台实践中要把内心旋律的音乐放在第一位。在演奏中经常会碰到紧张造成的肢体僵硬或者大脑瞬间空白导致忘谱现象等,接下来主要分析解决在舞台上出现的上述问题。

一、如何在上台演奏时做到不紧张

每位登过舞台的演奏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因此我们要探索的就是在舞台上怎样适度放松生理心理,确保在一个相对紧张的状态下圆满完成表演或演奏任务。笔者认为:(一)在登台前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也不必有不自信的情绪去否定自己。(二)演奏技术上的障碍。一首完整的器乐作品肯定会有技术上的难点要去克服,在台下训练的时候应该对难点做针对性的强化。日常练习中要遵循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增加乐曲的熟练度。(三)舞台上肢体动作僵硬。动作僵硬顾名思义就是“放不开”表情不舒展,整体给人感觉就是舞台经验匮乏。肢体动作也是我们传达音乐情绪的手段。譬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有大幅度的扫弦技法,目的就是加强渲染楚汉相争兵戎相见的厮打场面。因此在此处的扫弦动作演奏者应表现出果断一气呵成;大臂和小臂的动作要一致,有种“提拉向上”且不拖泥带水干净利索的感觉,把乐曲所要表现的张力控制得刚刚好。演奏者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的是对于音乐的传递和理解,而且要满足大多观众的审美标准。

二、注重内心旋律对舞台实践的影响

(一)内心音乐的塑造。在舞台这个高压坏境下,如何能自如地演奏手中的乐器是至关重要的,舞台演奏不同于平时训练,舞台演奏最终目的是表达音乐。音乐是具有歌唱性旋律性的,是有情感有起伏的乐音而不是单调乏味的音符,因此在演奏时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心手相同”,即“心”是内心音乐的歌唱,“手”是技法的演奏。因此在台下训练,第一,要培养内心的听觉和对音乐的感知。先有“心”再有“手”,先有旋律再有技法,双手本能地去选择接下来要进行的音乐。大致整个音乐段落小到一个音符都要让它注满情绪,使之具有生动活泼的灵魂。在演奏时把旋律感放在心中,以此来带动演奏技法,不仅会培养我们良好的音乐乐感,也会帮助我们演奏时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在训练中就可以刻意地模拟一遍“舞台情境”,在这一次练习中可以给自己一种舞台心理暗示。譬如适度心理紧张及演奏前气息、肢体状态、演奏中情感表达的调节。第二,内心音乐的塑造非一朝一夕得来,而是从平时训练中日积月累而来。简而言之就是:技术需要训练,情感培养更需要训练。甚至“技术”的训练也是具有美感和情感的。所以无论练习曲还是乐曲都要养成内心音乐塑造的惯性。演奏技法上,我们可以通过勤奋刻苦的训练来逐步达到手指的惯性,在舞台上绝大多数的演奏就是依托于技术上养成的惯性。心理的音乐不用在舞台做夸张的音乐情感处理,也是依靠平时内心音乐训练的惯性去完成的,因此一场余音缭绕成功的音乐会或演出,给人的是一种视听盛宴。在审美上,脱离低俗趣味符合大众对美感的要求。在音乐上,感觉所有的音符都是从演奏者手指尖“飘”出来,有着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感觉,音乐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

(二)演奏中气息的调整。音乐中力度的大小和音量的强弱都是由气息决定的。这里的气息有别于生理上的呼吸,这里的呼吸是指演奏中气息的运用和调节。有项较难的技术,譬如弱奏,弱奏是很讲究也很难做到的技法。在一段音乐中旋律走向由高潮激情向舒缓优美的片段递进时,弱奏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要学会调整好气息尤其是弱奏部分,气息相对比较浅且缓慢,再去指导手里的技法,则“音断气不断”,该弱的地方弱,该强的地方则要瞬间调整气息,把手上的力度推上去。同时,注意乐谱中的力度标记等音乐语言符号及气口等,这都是演奏中气息运用的表现。

三、结语

舞台实践对于演奏者来讲是必经之路,只有经过舞台上的锻炼,才能使我们的演奏技法和心理状态都日趋成熟。笔者认为养成良好的舞台演奏适应能力对个人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作为演奏者要反复去实践,慢慢总结经验,才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达到音乐与表演相融合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罗树仙,罗宇佳.音乐表演者专业素养结构探析[J].民族音乐,2012(01).

[2]田雪婷.音乐表演者的培养与训练[J].大众文艺,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