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用管理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5:39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1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利用率;对策

计算机和网络的产生将我们带入网络时代。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它把分散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的形式储存,以标准化的方法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一、档案信息化的概念

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带来档案管理模式的革命便从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和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③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如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职业走向问题、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问题、电子档案鉴定问题、数字档案馆问题等。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众满意的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其目标是在建立良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公开,以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

二、档案信息化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主要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逐步推广应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也已日趋成熟,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必要性

1.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减少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操作的错误,同时也能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对其管理的各类档案案卷属性的掌握度与认知度;

2.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为客户服务的效率,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合理利用馆藏空间,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4.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让机关内部员工自行查询所需信息,并且能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沟通、联系,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重要性

1、档案信息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2、档案信息化,可用翔实的档案信息支持决策和管理。

3、档案信息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

4、档案信息化,可避免出现“时空黑洞”。

5、档案信息化,可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三)主要任务

1、以研制和指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为重点,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行。

2、以档案部门的内网、外网,党政机关专网的建设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3、学习引进先进地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偏远地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

4、以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为基础,以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5、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三、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缺少规划。2、偏远地区数字档案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3、受到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等制约,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档案信息化在偏远地区各项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不够突出。4、档案信息化人才匮乏。5、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规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6、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分散性特点。

四、针对档案信息化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1.档案信息化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宏观层主要应由各地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主要研究制定各地区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方针原则、发展规划、工作体制、法律框架等,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明确基本走向和获得基本保障;中观层主要由各地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厅、局承担,主要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制度,形成科学、配套、使用的制度体系,如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技术标准,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适当的技术环境支持;各地区信息管理具体应用单位及各单位档案部门承担微观层,主要研究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项目与措施保障问题,包括重要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中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立项项目主要涉及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资源建设,如“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建设”、“数字档案建设布局和计划”,微观层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应用不断加快、全面实施和走向成熟。

2.档案信息化组织原则和方法。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各地区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目的是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分散现状,加强政府和各具体实施单位层面的统筹、规划、研究和推广,大力提高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程度,整合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工作优势和资源,自上而下地有序推进工作发展。

3.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的信息需求相协调。作为档案职业生存发展依据的社会档案需求,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与社会信息需求相协调,理应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目标、方案时,必须立足于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关注这种需求的变化态势。因此,其规划建设必须立足于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相协调。在设计档案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选择网络的软硬环境、确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时,一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已成熟的信息技术及其成果,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4、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注意前瞻性与安全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需求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设计建设档案信息网络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需求与技术的变化,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注意技术标准的更新。安全性是发挥档案信息网络功能的前提条件。信息网络在带来数据共享等优越性的同时,也相应地带来档案信息利用方面的安全性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原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网档案信息的准备、网上档案信息管理服务及网络环境的维护等各个环节安全问题都密切相关。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注重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资源包括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和来源两个方面。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主要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及其他文件。数字信息数据的来源和采集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将现存各种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整合到相应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中。

2、收集和接收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有两种形式:①网络在线移交接收,②介质移交接收。

3、采集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政府和行业信息及专题资源库,主要途径有:①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网络上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如国土信息资源库、人口统计数据库等;②根据社会需求,采购一些全文光盘数据库补充数字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不足,如《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4、互联网上其他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

六、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

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示、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建设内容包括:

1、管理性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标准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相关法规与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办法》等。

2、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其范围包含电子文件、档案的术语标准及管理规范。它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的标示、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

3、技术性标准规范,包括电子文件、档案的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加密、水印技术规范和系统软硬件技术标准等。标准化是网络的生命,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基础之上。网络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网上信息的共享,而共享是以标准为前提的,在开放式的网络体系中,缺乏标准化的任何信息或技术都会被拒之网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自始至终地强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否则无法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网络建设标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标准体系,包括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标准、网上数据方面的标准及网上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范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不仅体系复杂,而且因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而处于相对的变动之中。

七、提升档案人员素质,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既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1、转变观念,改变角色。档案工作者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立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需要。档案人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成为信息专家,凭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除了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编研、提供利用等工作外,还应帮助利用者建立其所需要的数据库。档案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提供者,更是管理者对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进行信息资源重组以方便快捷提供利用;还要成为系统专家,负责本部门系统与外部信息网的联系与协调,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转与信息安全。

2、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今天,应该是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档案学、情报学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信息处理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使自己开拓视野,增加新知,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档案信息化人才必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核心。首先,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还需要具备档案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维护等高一级的能力。如既懂现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深谙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知识,又能独自开发、使用、维护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信息的编辑、存储、检索、利用等工作的实用操作人才。其次,在思想政治方面,相应的要求则更严格些。因为档案或多或少涉及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的机密,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化人员的培养与选拔。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2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建构主义

1.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以下简称miS)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叉学科。基于miS综合性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的特点,教学遇到重重困难。表现在学生觉得课程抽象、枯燥、、乏味、空洞,教师觉得知识难聚合,课程难成体系。所以30年来对miS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从没停止过。

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魂"。现代以桑代克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布鲁姆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折中的以加涅为代表的信息加工理论,著名的以皮亚杰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各种教学理论丰富多彩。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miS教学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2.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最先提出来的。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miS课程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意义建构的四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基于上述理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设计如图3-1所示。

图3-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miS课程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由管理信息系统的采纳、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5大部分组成。

3.1 管理信息系统的采纳

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企业环境为学生设置情境,引导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案例。

3.2 信息技术

从宏观介绍信息设计包括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从微观详细讲解从现实世界,经过信息世界到数据世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协作、会话方式,从现实世界认识、概括、抽象出管理信息系统所管理的对象,在建立关系数据模型过程中,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素养。

3.3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讲解miS基础知识。先演示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如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再介绍信息、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等相关知识。

3.4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涉及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是miS课程教学的主体知识。是意义构建过程,运用前期所学课程如VFp程序设计知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解决案例所设计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miS应用是把自己所开发系统运用于实践中,也了解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4.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miS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事物的认识是以个体的知识经验、需要、信念等为基础的,它不只是简单吸收来自客体的信息,因此,要重视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而不要把他们看成是等着装东西的空容器。

4.1 案例驱动理论教学

一个恰当的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因此,miS教学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前期学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文化知识、数据库技术知识。把这些知识和本课程的知识串联起来,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要开发的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信息系统开发的知识架构。

4.2回顾知识

每次上课,回顾前一次课的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不是复制知识,而是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地加工与建构。学习者不仅要建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在内容确定性方面进行逻辑的判断,这些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扩展。

古宁汉 (D. J.Cunningham)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大脑里存在着各种知识构图,如学过程序设计大脑里有程序是输入、处理、输出的构图。学过计算机语言有计算机语言是语句、函数、语法、程序的构图。学过信息系统开发有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构图。

皮亚杰认为,新旧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实现双向建构的,在对新信息进行建构的同时,对原有经验进行更新和改造。"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的认知相互促进,同化是在已有的知识构图中补充知识。学习者"同化"新信息时,当新知识的数量和特征增加时,他破坏了原有的知识构图,原有的知识体系遭到破坏,失去平衡。通过修改和创造等顺应过程,学习者的知识构图达到了新的平衡,知识水平得以提高。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再是绝对地、准确地概括世界,而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境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过程。

4.3互助完成实验教学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所以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安排2个或3个人一组,共同开发一个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将有良好的效果。

5.结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学习的目的不仅要了解知识的具体内容,而且要会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学会了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是主观构建的认识,对学习是同化和顺应的学说,对学习方法是情境、会话、协商、意义构建为四大要素理论,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都有指导意义,值得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在教学中践行。

参考文献:

[1]王锐.基于建构主义的_管理信息系统_课程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 2009(19)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3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

因此oluic-vukovic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FranceBouthillier和Kathleen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

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内部知识的创新•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p#分页标题#e#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4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人力;人力资源管理;应用;问题;策略

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革新与优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多种数据的整合速度提升显著,这就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中存有的主要问题入手,针对当前存有的问题为切入点,对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存有的主要问题

1.企业对于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存有一定偏差

随着我国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以来,虽然我国很多大型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上的优势,并积极的开展了信息化管理。但是我国部分企业依旧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存有着一定的偏差,片面的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推行信息化管理过于浪费资源,并且我国还存有着部分企业在推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生搬硬套大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策略,而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未来发展走向,进而导致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发挥的效应较低。推行与应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并且部分企业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较为迷茫,在发展的过程中闭门造车,而没有认识到市场变化多端的特性,过于追赶潮流,对于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程度较为浅薄,在推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企业自身的资金状况以及与信息化相关的硬件要求。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掌握程度较低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管理阶层的人才能力还是基层员工的工作能力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但是无论从管理阶层还是基层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有待提升,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虽然我国当前正在积极的扩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数量,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职员不仅仅应具备着较强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着较强的实践能力,进而能够高效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我国在开展人力资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较差,时间较短。因此要想提升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效应,就应当注重相关人才培养,在注重信息化管理理论知识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提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浅析

1.从企业的认识方面入手,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当前造成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效应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存有一定的偏差,因此要想提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效应,首先就应当从企业的认识方面入手,首先可以从企业的领导阶层入手,加大对信息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优势的宣传,改变领导的观念,提升企业领导阶层对于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构建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并且不同的企业运营模式其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以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与实际需求入手,对信息化管理做出适当的调整,进而保障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全面推行。在企业内部进行电子化宣传栏建设,通过视频与ppt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性以及重要作用进行宣传,并且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定期性的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企业员工对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知,使其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积极配合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落实。

2.重视市场变化,探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就应当重视市场的变化,积极的探寻到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从企业的内部结构入手,优化企业的内部组织,转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尽可能的向着扁平化管理方向发展。做好企业精简工作,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进而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此同时,还应当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入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并且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当以实际的案例入手,重视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的引入与信息化管理相关的硬件设备,制定人员的工作规范,进而来保障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顺畅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进入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在开展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存有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希望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奇峰.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oL].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181.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5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认知路径;情感路径

一、引言

高校新媒体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校媒体形式。高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曾经的高校电视广播对高校报纸杂志而言是新媒体,如今的高校网络媒体,对曾经的高校电视广播而言,也是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当更新的技术被应用于媒体,曾今的高校新媒体也会被更新的高校媒体取代,成为今后的高校传统媒体。如今的高校新媒体就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动力,以互联网、局域网等为信息传播渠道,以高校信息门户网站、高校在线即时通讯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媒介,大学生的信息参与度突破传统校园媒体的时空限制,其信息素养成为影响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将信息受众的信息素养简单地定义为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不仅包含对信息的利用能力,还包括在信息参与过程中的道德责任,大学生与传播的信息不仅会影响自身,更会影响他人。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立足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认知-情感理论,结合超Y理论,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模型,并提出建议决策。

二、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思路。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信息素养如何影响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第二、如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管理,进而提高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因此,本文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管理模式、信息素养、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梳理相关知识点,细化研究思路,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假设,为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管理提出相关建议。(二)理论依据。1.超Y理论莫尔斯和洛斯奇以麦格雷格的X-Y理论为基础,基于“复杂人”假设提出了超Y理论。在X-Y理论中,倾向于X理论的管理者愿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而倾向于Y理论的管理者则愿意以信任替代监督,用启发与引导取代命令。在超Y理论指导下,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管理中,仅仅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启发引导,无法达到好的管理效果。启发引导虽然能够激发人们遏制不良信息的积极性,如果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会丧失引导效果。因此,本文根据超Y理论,提出硬性规定和柔性引导两个概念,探索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管理模式。2.认知-情感理论认知-情感理论是米契尔提出的个性系统理论,探讨了情境、个性倾向、动因和个性结构之间的关系。信息素养作为一种信息利用能力,大学生会因为新媒体信息的不同而产生认知的不同,继而产生情感体验和行为的不同,最终以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的信息参与度提高,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情感体验的组成部分,且高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无限放大,大学生是否传播有价值信息成为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故本文将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意识作为情感体验的代表。因此,本文立足于认知-情感理论,分别从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出发,基于信息认知能力与信息责任意识,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传播质量”与“信息内容质量”信息内容质量研究中,信息内容质量是影响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信息内容质量与信息受众的信息感知和情感体验息息相关,有学者指出提出开放课程资源的内容质量影响用户感知,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信息内容质量能够显著影响网站的可用性,信息内容质量积极影响用户持续参与意愿。信息传播质量研究中,信息传递过程与信息处理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对信息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缺位导致新媒体无法有效地改善信息传播质量的结论,满足受众高品位的需求能较好地保障信息的传播质量,并针对科学传播质量提出相应建议措施。因此,本文构建“信息传播质量”变量和“信息内容质量”变量分析高校新媒体的信息质量。信息传播质量是指高校新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广度、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信息内容质量是指高校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主题相关性、充足性、权威性、准确性和有用性。2.“信息认知能力”与“信息责任意识”本文在认知-情感理论与超Y理论指导下,构建变量“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责任意识”变量。信息认知能力是信息受众对其经手信息内容的认识、理解、处理能力,当大学生能够清晰深入的理解信息内涵时,也就能够有效得控制自己与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因此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积极影响高校新媒体信息内容质量产生。信息责任意识是信息受众对其经手信息所具有的责任感,不仅要求受众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当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意识强烈,就会认真对待其和传播的信息,进而促进有益信息的传播而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当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意识薄弱,对与传播信息放任自流,将在无意识中推动不良信息的扩散。因此大学生信息责任意识积极影响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质量。3.“硬性规定”与“柔性引导”硬性规定与柔性引导都是对信息素养进行管理的方式,是根据超Y理论分析总结得到。超Y理论以“复杂人”为基本假设前提,需要规章制度与启发引导双管齐下,提高管理效率。因此,本文立足于超Y理论的“复杂人”假设,将规章制度和启发引导引入模型,构建“硬性规定”变量和“柔性引导”变量,研究其对信息质量管理的影响。“硬性规定”就是对信息受众的强制性规定,加强对信息的审核与监督,目的是以法律、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大学生的信息行为,强制大学生重视对信息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柔性引导”是在了解大学生社交、学习等各种动态信息前提下,及时合理地引导,在法律规章以外,以引导的形式影响大学生的信息情感体验,加强其对信息传播的责任感。此外,“硬性规定”以法律、规章、制度的形式,对鼓励与遏制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了规定,故本文认为其能够对信息内容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柔性引导”是高校和新媒体平台以引导激励的形式,对优质信息进行宣传,扩大传播广度、深度与速度,对劣质信息予以抑制,缩小传播范围,故本文认为其能够对信息传播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由此本文认为硬性规定会积极影响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和新媒体信息内容质量,柔性引导会积极影响大学生信息责任意识和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质量。

四、理论模型构建

本文结合了超Y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的相关理念,分别从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来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首先,超Y理论中,硬性规定规范大学生的信息行为,提高信息认知水平,而柔性引导则能够强化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感。可见,超Y理论中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模式与认知-情感理论相适应,故本文将硬性规定与柔性引导分别引入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参与度无论在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都得到广泛拓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出发,分别体现在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责任意识上。认知路径方面,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到所接触信息的真正内涵,进而影响到其与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情感路径方面,大学生信息责任意识作为其情感体验中的一环,在信息传播能力无限扩大的前提下,责任意识能够有效地对信息传播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在认知-情感理论与超Y理论指导下,以“复杂人”假设为前提,以认知-情感理论为桥梁,分别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两个角度,将信息认知能力与信息责任意识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五、结果与讨论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6

论文摘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每个知识工作者必备的技能本文概述了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及其必要性,重点介绍了个人知识管理的七项基本技能,及辅助个人知识管理实施的工具(软件)、通过对各种个人知识管理文献的调查及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对比研究,对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及工具(软件)方面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根据相关文献调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paulDorsey的个人知识管理七种必备基本技能框架,efimova的利用blog的社区协作方式进行个人知识管理,ortrunZuber-Skertitt的行为学习和行为研究(aLaR)的理论及价值模型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田志刚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应用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不是很强,没有具体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及工具进行集中阐述。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围绕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和仁具展开系统的探讨,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效地提高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竞争力。

1 个人知识管理概述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新兴的管理思潮与方法。知识管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中,是指企业(或组织)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对企业(或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在最适当的时候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保持企业(或组织)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成功地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员工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力。

1.2个人知识管理必要性

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爆炸已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知识工作者不知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转化为知识,也不知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据调查显示知识工作者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利用及创造信息的能力。

Davenport认为:毕竟,没有什么知识比你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组织你的信息和学习这些信息的知识更有价值了”于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专注于研究能够帮助个人战胜信息过载,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及竞争力的个人知识管理。

1.3个人知识管理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还是一个不确定的主题。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学习主体运用已有的观念或认知去采编、加工、整理目标认知对象,构建知识库,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过程。

综合以上说法,本文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帮助个人去获取、加工、整理有用的信息,激发个人通过交流,协作,共享将存在于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个人的知识利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个人竞争力的过程。

2 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很多研究者将paulDorsey提出的技能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大大丰富了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框架的内容。其中,SteveBarth的成果具有代表性。本文在SteveBarth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各部分所应用的工具,技术,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2.1获取信息

在一个知识工作的循环过程中一般都是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问题,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这一问题所属的领域,建立合理的知识地图。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要掌握各种检索信息的技巧,比如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应用布尔逻辑运算等。

2.2评价信息

对信息的客观,公正,有效评价非常重要。我们既要评估信息的内容质量,更要确定它与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度。我们可以应用一些信息过滤技术,制造自己的”信息磁铁”,只吸我们需要的那部分。还有像一些搜索引擎提供按照问题的相关度排序,比如Google的pageRank等。teoma应用三重技术:提炼、结果、资源确定权威性的资源。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学者的知识水平、知名度等评价其可信度,可以根据学术期刊的级别,影响因子,参考文献等评价其中文献的权威性。

2.3组织信息

组织信息就是将我们已获得的信息与已知的知识和观念进行整合,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内在化,变为易于找到和利用的知识。per-sonalBrain2.0可迅速地组织题目,文摘在同一动态的网页上,并将该网页链接到相关文件和网站上。SocialBookmarking可直接以关键词的形式标记网页,便于以后查找利用。

2.4分析信息

分析信息是在组织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假设,进一步验证得到有用的结论。分析信息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具体实践经验,当然也可通过建立和应用模型来辅助完成。

2.5表达信息

是将分析所得知识通过报告、会议、讲授等方式与人交流,使其得到传播和共享的过程。

2.6信息协作

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个人独自进行知识工作的过程,更需要团队社区成员的交流和协作。”交流产生思想,思想产生动力,动力产生行动,行动产生效益’。即知识工作者必须尽可能的与他人保持沟通和协作,技能和知识共享,从而获得丰富的创造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协作需要有团队精神为基础。成员随意提出自己见解及设想,有效地整合个人的隐性知识,增加多极化探索的可能性。一些在线讨论,如欧盟知识管理社区,blog等以及电子公告牌、虚拟教室、远程协作学习系统等都可以促进我们的交流协作。

2.7信息安全

如果信息是极具价值的,就需要去保护。主要是预防病毒、隔离黑客、隐藏有意义的信息、交流。比如设置存取访问权限、文件加密、密码保护、档案管理、备份等方式实施。通过以上技能的应用,不仅可以帮我们很好地解决问题,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信息能力、社会能力、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还应着重培养管理信息流程的能力,操纵系统的能力,软件的运用能力,系统规划和管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当然,要想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我们还需要一些工具或软件的帮助。现介绍两种常用的工具。

3.1Blog

Blog是weblog的简称,中文名称网志”或”博录”,是网络上新一代的个人出版形态。主要有三大基本功能:LRSS:能让用户更方便的订阅。2.permalink:可进行知识分类,方便查询,检索,能更好的让你的文章被搜索引擎关注。3.trackback:具备的及时编辑和的功能,能更好的与其他Blog进行交流、讨论、沟通、回访。

3.2ispacedesktop

iSpaceDesktop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是一款集成化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它以个人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沟通管理为基本任务,帮助个人实现一工作、学习、生活等相关信息和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的有效管理。具体功能如下:1通讯录管理:对联系人的资料、特长进行分组管理。2.文档管理:一个文档库,它可导人各种格式的文档,进行集中管理与阅读。3.日程分类:对日程信息进行分类,形成信息分类系统。4旧程管理:日程记录及浏览。5博客Blog阅读器:可随时订阅感兴趣的新闻、技术、生活感想等各种的频道。Blog阅读器,可以作为个人或企业与外界的知识收集与交流的通道。6.多页internet浏览器:用户可以随时保存所喜爱的网页内容,进行信息收集工作。

4 个人知识管理建议

4.1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面对不断剧增的信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复杂程度各异的间题,我们可以依照图1的流程来解决。

由图可以看出我们除了要掌握paulDorsey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外,还要注意将问题分类,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回顾。要先认清问题,再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办法。我们要及时剔除过时的知识和想法,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我们还要对存在知识库里的知识定期回顾,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便于更好利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4.2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4.2.1多元化一个功能齐全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应是在个人信息管理功能的基础上附加完善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

4.2.2个性化不同用户的学科背景,学术水平以及个人偏好,导致所需要的信息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功能也会不同,这就要求软件的开发要有个性化,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4.2.3专业化除了应有功能齐备及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外,还应有专业化的软件来帮助不同行业的人进行知识管理。如法务通能帮您接受“网上案件委托”;回答“公众在线法律咨询”等。此外还有图库管理软件,产品数据管理软件等。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组织机构

一、认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也有人将其称为“第四代管理”,但无论怎么称呼,它都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种管理模式,也可以认为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革命的必由之路。

(一)知识的概念

在讨论知识管理的概念之前先明确一下数据和信息概念。有的时候人们很难区分数据、信息和知识,并且总把这三者混为一谈,而且在不同的著作上又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的说来,没有一个著作上把三者等同,大部分人认为它们之间既相互交叉又相互不包含对方。数据:表示事物特征、形态、数量的抽象符号。数据的内容较为抽象。比如,12,44,13%,这些都是数据,但是孤立起来看,又看不出什么意思。信息:经过加工后具有某种含义的数据表现形式。关于信息的概念要比数据多的多,因为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出现以前是信息经济的天下。知识:是用于生产的有意义的信息。信息只有经过加工应用于生产,才能称为知识。知识经过了人的大脑的加工、理解,并融合了人类的世代经验,并存在于特定背景之下。因此与信息相比知识是更高一层的东西,它是被证明有效的信息。综上所述,信息的基础是数据,知识的基础是信息。知识是三者之中最高的层次。

(二)知识管理

根据我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我们对知识管理的意义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在左美云等著的论文“企业知识管理内容的框架研究”中有了清楚的分析,他们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认为知识管理按照不同的理解有三个主要学派:行为学派,技术学派和综合学派。知识管理的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是传统管理理念应对新生事物的普遍观点,也是较为基础的知识管理认识,该学派主要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研究知识型组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观念,如学习型组织;从人力资源的绩效考评和激励角度研究知识管理制度,等等。知识管理的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该学派主要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知识管理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但该学派拘泥于技术,较少关注知识管理对企业理念的影响。知识管理的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综合学派的观点明显优于其他学派的观点,所以我们一般接受的是综合学派的知识管理观念。

二、我国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我们依据综合学派对知识管理的认识,知识管理就是企业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在这套解决方案里,第一是知识管理观念的问题,第二是知识管理战略的问题,第三是知识型的组织结构问题,第四是知识管理制度的问题。将这套解决方案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将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定位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我国企业更是肩负着民族经济复兴的重任,每个中国企业都要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企业家必须具备知识管理的理念,让企业将知识管理作为其发展壮大的必备工具。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最新的信息管理技术,对知识的产生、存储共享和创新进行彻底有效的管理,实现组织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学习型组织。当今企业正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技术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必须要走在技术和知识的前列。随着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些企业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地理区域,现在有很多企业开发欧美和非洲的市场。如果采用以前传统的管理体制,经无法适应新的挑战,不采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将无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也不利于经营范围拓宽,将企业积累的技术和营销知识较好地传承于每个员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完整的知识管理结构。所以说,我国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应用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这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规划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组织的自我改革,对企业内部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利于组织的生存和竞争,所以关键在于规划知识管理战略。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如果没有知识管理战略,那么知识管理会变成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同时也说明知识管理不是单独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企业总体运作的结果。要想更好地进行企业的知识管理,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是相当重要的一步。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其他部分知识管理的总方向。知识管理战略有许多种,应该依据企业的不同性质和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而有所选择。应用较广的战略是知识与实践的转移战略,主要是为了改善管理,或者将知识融入于产品、过程与服务之中。这包括知识的产生、存储共享和创新的系统与实践,一般这种战略包含如下要素:高度学习型组织、聚合网络结构、经验的获取。通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可以让企业充分知晓企业掌握的知识量,并将这些知识在员工间传播,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劳动和错误。促进知识在企业中最大限度达到共享,并培育出良好的企业文化,进而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可以缩短产品研发生产周期。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的每个员工,形成更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提高企业对市场和资源的应变能力。

(三)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问题

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适应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共享,使得员工的个人知识成为组织的共有财富,以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传统的组织结构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矩阵结构等。这些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如上表所示:由上表可以看出传统的组织结构各有优劣,但从知识的产生、存储共享和创新等管理过程来看都不易于进行。故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网络结构。从这种组织机构上主管部门超然于各部门,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工作的协调者和监督者。它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和规范组织内部的知识传递和交流。网络结构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更有利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方便形成学习型组织,促进组织发展。同时网络结构还可以同其他传统的组织结构相结合,成为复合型的组织结构。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实现组织的结构变革。

(四)企业知识管理的制度和系统建设问题

企业的知识管理不是某个企业主管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都要参加的一种管理行为。所以要以制度来完善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建设,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组织变革的阻力。而这种制度不能只是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更应该融入组织的日常生活进而形成组织的一种文化。任何现代企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无一例外的知识管理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这样可以使知识管理更方便更快捷。现代知名企业基本都建立了用于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一些人对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概念有些模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往往分不清。一般来说,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等同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形式和手段上都有很大不同。知识管理的主要技术基础是信息管理技术,当然,知识管理不能是信息系统的简单整合与集成,最重要的是利用企业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的有用信息分享于每个技术性人才,按照知识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实现共享和创新。所以企业的知识管理并不是要建立新的信息系统,而是在原有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造,以符合知识管理的要求。

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8

对大规模信息的相关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存在性研究表明,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使得对大量信息的使用和有用意识的要求增加,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大规模信息的使用就越高,决策的准确性也将相应提高。鉴于大范围信息的特点和现代管理会计信息具比较相似,因此,可以尝试将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对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管理会计的权变性特征,同时结合组织文化特性,研究了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和利用。

二、管理会计的权变性特征

适应组织变革的重要手段就是管理会计的权变性。它重视外部的环境以及未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决策。同时,在企业战略决策中,不仅要求企业组织利用其内部信息,而且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信息。管理会计的权变性是根据管理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并向决策者提供这些信息。在决策对象意识、可选方案、对这三个阶段的可选评估等方面的权变管理会计,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权变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是组织结构及其管理都必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权变理论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没有“普遍最优”的管理会计制度。为使企业组织更加有效的运作,其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因此要强调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适应性理论分为选择适应、互动适应和系统适应三个阶段。权变管理会计理论有助于认识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并且帮助企业选择适当合理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工具。企业不拥有资源的数量,而是如何利用资源的数量,这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所倡导的。凸显出当前管理会计在发展阶段的核心管理理念,即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效率的目的。权变管理会计理论的不仅涉及诸如战略管理、绩效评价、预算编制和成本制度等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也涉及评价和应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效率和有效性。管理会计的权变性更加注重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加重视,使得对信息的认知和识别以及运用更加重要,尤其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认识。

三、组织文化

由于组织文化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它的概念难以定义,但许多学者同意它是由企业所有,只有企业独有,植根于社会结构的理解、价值、信念或期望,或认知事实。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蕴含于其组织文化中,即组织文化指导着组织的所有活动和行为,不仅影响员工的一般态度和行为,而且影响和影响对特定事件、做法和策略的态度。组织文化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企业也是围绕人们的行为活动达到经营盈利的目的。组织文化对企业业绩以及管理层决策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π畔⒌拇?播和认知,尤其是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形成的。

组织文化与环境的不确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织价值观、规范和信念的总和形成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对内外部信息的认知,影响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并与行为指导中的管理会计特征产生共鸣是组织文化的解释和传递功能。组织内部因素相对而言便于控制,相应对策也易于制定。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因此对外部环境的预测的相应对策的采取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由于管理者一般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内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必须重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没有认识到不确定性的管理人员往往认为自己具有很强的决策能力。例如,在相同的环境下,也存在差异,一些组织或个人也能够强烈感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当强烈感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时,管理者自身的决策结果通常也是不稳定的。当然,决策方法将根据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水平变化。然而,决策者的认知环境不确定性能力是决策方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客观可测环境的不确定性。从内生的角度看,组织文化的差异是组织文化与环境不确定性的相关性的决定性因素。组织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微妙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总而言之,决策、人际关系和沟通文化是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最主要的影响。组织文化差异可能对行为决策的两种影响:一是决策者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往往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第二,决策模型的变化只要是由于决策社区的不同背景。不同的环境使得组织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表现为冲突的形式。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外在事物本身的存在。这种认知模式已经超越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文化理论,被认为是文化的对立面,缺乏沟通和心理阐释的可能性,在动态的文化背景下,真实的动态心理活动的可能性。组织文化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多样的。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认知加工过程中,人们都具有动态的作用,可能使人们走向权利或犯错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操作环境没有直接相关性,这在实证研究中都有证明。即使在相同的商业环境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换句话说,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影响会计信息的利用,组织文化将影响人们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态度。然而,管理会计信息与环境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关系。管理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因此,为了提高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认识,必须重视组织文化。

四、组织文化与管理会计信息认知

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天生的性格和后天经验的产物,保持完全统一的人格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经验表明,,即使存在微小的差异的人们,只要属于同一文化圈,他们仍然会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行为本身在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将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活动,或者它将具有某种特定的形式,这显然已成为一种“常识”。

管理会计信息也会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同样就像组织文化影响信息认知一样。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是建立在其信息支持系统之上的,组织成员展开相关活动是其目的之一。然而,即使是为某种目的而设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其组织成员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在认知组织文化的基础上,,但是仅仅因为组织文化的不同,结果通常相差很大。一些组织可以根据预期目标充分行使其职责,并完成其任务;然而,一些组织的开展的活动不仅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而且还产生了反作用。例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预算松弛”现象。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嵌入某种目的有时候代表了一些组织有效且积极的职能,但是在别的组织中缺积极的效果,这种现象大都是组织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有用的管理信息越早被认知,企业越快对此做出应对,对企业的积极效应就越大。组织文化作为企业的内部力量,对管理信息的有用性的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其根植于企业中,属于冰山的下部。在既定的企业环境中,企业同时受着内部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且外部环境本身就蕴含着组织文化,环境的不确定性与组织文化的交互影响,成为管理会计信息认知的约束因素,进而波及管理会计信息认知的有用性和相应的实施效果。

管理会计信息往往围绕着对公司的影响,而且不仅是对外部环境和未来事项的单方面信息收集,有时是管理会计信息的转换。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必须在建设和运行方面投入相应的时间和成本。管理会计信息仍然重要,即使它被认为是事后信息。在对分析方法存在疑问时,决策者还将考虑使用未经修改的原始信息。另外,原始信息在不了解计算环节的情况下,很难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利用程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增加之间,不能考虑一个简单的相关方程。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需要考虑管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有用性,成本是需要经过客观衡量,而有用性是一种应用的延伸,。组织文化在有用性的认知方面,会反映出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且多少会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会计信息有用性具有正向相关性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认识和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监管;也有助于提高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和管理会计系统的透明度,和可视性。因此,围绕组织文化的内外部因素,通过优化组织文化,通过规范和完善管理会计制度来提高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将对管理会计决策的价值发挥积极作用。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9

对消费者而言,GmF是新生而敏感的事物,供应链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标识管理制度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基本和常见的手段,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接受者是否认可标识信息受到标识本身和标识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两个属性的影响[11-12]。因此,除了消费者对标识本身的信任程度影响其购买意愿之外,消费者是否信任标识来源,即对政府管理的信任度,也是影响其购买意愿的因素之一。由于GmF是一个新兴产品,现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对其还不甚了解。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不仅是对技术本身所可能带来风险的反应,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也会对消费者是否接受这项新产品产生重要影响[13],冯良宣等研究也表明,消费者对政府管理能力信任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强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14],据此,本研究先提出如下两个假设:H1: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程度影响其购买意愿。H2:消费者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影响其GmF购买意愿。据张传统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信息的关注度显著影响其购买决策[15],标识是通过将商品的内在特性与外在提示相统一,将商品的信任特征转化为商品的搜索特征[11],从而解决GmF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消费者对GmF标识的关注程度会影响其购买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第三个假设:H3:消费者对GmF标识关注度影响其GmF购买意愿。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以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和消费者对GmF标识关注度3个因素为切入点,将消费者对GmF购买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标识管理制度对消费者GmF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模型。

2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2.1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武汉市消费者。首先,根据相关统计公式确定样本容量为n,n=Z2×p(1-p)e2,其中,e为容许的抽样误差(本次调查取5%);p为总体成数(本次调查取0.5);Z为标准化正态变量,为保证准确度,本次调查置信度选用95%,对应Z值为1.96,计算得到样本容量约为385。结合以往的调研经验,考虑到调查的回收率和有效率,本次调查扩充了一定的样本量,最终确定样本量为416。随后,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武汉市各个区按照人口密度、人均GDp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武汉市13个区分为4个层,然后,在各层选择了2个大型购物广场或超市做为调查地点,采用偶遇抽样的方式在每个点抽样调查了52个城市消费者,共发放问卷数416份。由于面谈式调查质量比较高、回收情况较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97份。就样本分布来看,性别方面,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分布较为合理,男女比例分布为48.9%、51.1%。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样本所涵盖的年龄范围比较广泛,但主要以18~39岁的中青年为主,占到了总体的75.5%,中老年群体比例仅为20.8%,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体质较差,不方便外出购物,从而导致了样本年龄结构分布不均。从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来看,被调查者主要是以本科或大专为主,其次是高中、技校或中专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0.5%,比例最低的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这与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种大专院校广泛分布,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有关。从个人月收入来看,被调查者中收入在1001~2000元的占23.5%,2001~3000的占24.5%,3001~5000元的占21.4%,而月收入达到5001元以上的仅占总体的11.9%,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18.7%。专业分布上,被调查者所学专业也较为广泛,涉及农业、食品、生物工程的为23.8%,医科所占比例较小,其余的理科、工科、文科分布较为均匀。

2.2变量选取与赋值

根据前述构建的研究模型,并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通过设计问题“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在GmF与非GmF之间进行选择,您会选择什么?”来测量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由消费者在“非转基因食品”、“无所谓”、“转基因食品”3个选项中进行选择。3个选项分别赋值为1、2、3,即赋值越高,表明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越强。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通过直接询问获得,由消费者在“完全不相信”、“基本不相信”、“一般”、“比较相信”和“很相信”5个选项中进行选择,5个选项分别赋值1、2、3、4、5,即赋值越高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越高。结合目前关于GmF安全问题的争论,消费者对政府标识管理能力的信任度用消费者对政府颁发GmF安全证书的评价来测量,越是认为草率的即对政府管理能力越是不信任,越是认为谨慎的则表明其对政府管理能力越信任。而标识的关注度则用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是否常看成分说明来测量,越是常看的则表明其对标识的关注度越高。

3调查结果分析

3.1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现阶段,消费者对GmF的认知度较低,普遍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仇焕广等2002年对我国东部5省11个城市调查之后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听说过GmF,但是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知识了解较少[16]。此外,再加上GmF争论引发的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对GmF的态度还是十分小心谨慎。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明确表示愿意购买GmF的消费者仅占3.5%,而倾向于购买非GmF的消费者达59%,远远超过愿意购买GmF的消费者比例,只有28.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在意所购食品是否为转基因。究其原因是消费者比较介意转基因成分,调查结果显示,当消费者知道自己购买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时,仅有0.9%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会购买更多,5.7%的消费者会选择继续购买且购买数量不变;另外还有16.8%会继续购买,但购买数量会有所减少;而马上停止购买的消费者达25.6%,超过会继续购买的消费者比例,大多数消费者抱着一种不太确定的态度,表示尝试以后才会做出选择。因为介意转基因成分,再加之为了维护自己的消费知情权和选择权,大多数消费者都希望对GmF加贴标识以区别于传统食品。本次调查发现,84.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贴GmF标识以区分于传统食品,而认为不需要的仅为3.4%,另外还有12.3%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进一步调查发现,标识在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4.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以往的食品购买经历中每次都会查看成分说明,另外还有36.9%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查看。尽管消费者对标识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其对政府标识管理能力的信任度并不高,虽有49.1%的消费者一致认为政府颁发的GmF安全证书是比较慎重的,但是,仍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颁发转基因水稻、玉米安全生产应用证书是比较草率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消费权益,86%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对于GmF不仅需要加贴标识,而且需要采取强制性标识管理制度。

3.2标识管理制度对消费者

GmF购买意愿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不高,但对标识管理期望非常强烈,这可能是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GmF的安全问题有所顾虑,期望通过标识选购以规避风险。本研究首先采用偏相关分析探究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主要探究消费者对GmF标识信任度和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以及标识关注度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消费者对政府关于转基因标识管理的信任度越高,其对GmF的购买意愿越高,相关系数为0.158,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这是因为政府公信力能够在公众GmF购买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能够显著降低公众对GmF的风险感知[17]。moon等也认为公众对一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仅受到技术本身所可能带来风险的影响,使用和管理这项技术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可能影响公众是否接受这项新技术[18],因此,消费者对转基因标识管理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其购买意愿。此外,仇焕广通过严格的计量经济模型也验证了消费者对政府公关管理能力信任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消费者对GmF的接受程度[13]。故让消费者了解政府在GmF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增加他们对GmF的信心和认可度,对于提升消费者对GmF购买意愿有重要的作用。第二,消费者对GmF标识的关注度越高,其购买意愿也越高,相关系数为0.107,在5%的水平上显著。由于GmF具有信任品特性,消费者在短期之内并不能确定食用GmF是否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充分利用转基因标识,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规避GmF潜在风险,满足他们对GmF安全管理的期望。这也符合Hicks消费者剩余形式的经济学原理,即在假定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关注度越高,搜寻到质量高、信度高的信息对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就越大[11]。本研究以GmF购买意愿为因变量,以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和消费者对标识关注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3)。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消费者对标识关注度显著影响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而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相关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4结论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知识转移 咨询公司 档案信息管理

[分类号]G275.9 F270.7

随着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机构的核心战略资源,对知识转移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而作为知识转移重要第三方的咨询公司,其知识转移的内涵和要求有何不同,其基石是什么,知识转移与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的关系如何,有何共通之处,又该如何把握和结合,都有必要认真探讨研究。

1 知识转移与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

1.1 知识转移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1977年teeee提出知识转移的概念起,国内外对知识转移内涵的探讨一直不断深入。与知识管理兴起于工商管理一样,最初理解知识转移是基于其对企业管理的功能和意义,由此产生了“功能说”,如Kogut等认为企业转移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识加速应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随后产生了“过程说”,如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Hendrik等人提出知识转移是一种知识传递者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沟通过程;Hansen也认为知识转移是机构成员间的知识迁移和吸收;许强等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转移方向知识接受方传递,并让接受方理解和接受的过程;Davenport等提出“知识转移=知识传达+知识接收”,接收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Krogh等认为知识转移的过程分为初始化、转移和整合三个阶段;詹青龙等指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知识转移的认识逐渐上升到本质和宏观层面,如陆侠等认为知识转移是指建立起技能传授、学习和知识管理的体系,将战略设计、组织和绩效设计、管理流程设计、系统流程设计各方面知识在员工中进行贯彻,让大家对相关知识消化吸收,保证系统的运行;施琴芬等认为知识的转移是通过组织的地域维度、业务维度及职能维度来降低组织风险的不确定性,破除一些节点问题和壁垒枷锁;而谭大鹏、霍国庆等撰文对此进行概括比较,他们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特殊的知识传播过程,是在受控环境中进行的,其根本作用是缩小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根据以上学者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知识转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知识转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与知识传播和扩散不同,知识转移是在组织机构有意识的主导下开展的,旨在促进个体和组织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因而更为主动和积极,更强调方法和策略的计划性、针对性。如当企业自身不具备某类知识转移条件时,就会选择向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寻求获得知识源的策略。

其次,知识转移活动是受控的和可控的。所谓“受控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顺利地实现转移,只有可编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接收方所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是指知识转移往往需要在受控环境中进行,这样能保证知识转移的效果和效率,还能更有效避免被动的知识外溢。由此机构需要设计可控的平台系统,以保证对知识转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

再次,知识转移的过程具有增值性和创新性。知识转移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和继承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同化和内化的过程。知识通过转移产生增值、裂变、聚合后,进而就会形成新的知识。因而,知识转移过程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相应回报,转移完成后往往能达到知识供需双方彼此双赢,乃至多方共赢。

此外,知识转移的对象更为广泛和深刻。与传统信息利用和传播只关注显性知识不同,知识转移关注隐性知识的共享和扩散。刘丽萍指出,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知识“粒”是指作为实体的知识(即显性知识),知识的“波”是指作为过程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因知识转移产生的作用有知识结果的转移和知识过程的转移,而后者的影响将会更持久、更深远。

1.2 档案信息管理为咨询公司知识转移提供保障和支持

咨询公司开展知识转移活动的前提是:拥有足量的、可靠的信息和知识储备。因而对于咨询公司来说,广义的档案信息管理不仅包括人事档案、会计档案、文书档案等,还包括根据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导向建立的各类知识库(即知识档案)。在这个知识库中不仅要有事实性的知识(Know-what)、原理性的知识(Know―why)和技术性的知识(Know-How),还要建立专家档案。因为随着客户需求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任何公司都难以独立完成咨询课题和任务,只有掌握了“谁拥有知识(Know-who)”,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方与接受方的匹配。这对于中小型咨询公司而言更是立命之本,杨文等在对福建36家管理咨询公司进行调研时发现,绝大多数管理咨询公司都无力聘请全职的管理咨询师,只好聘请兼职顾问,在整个咨询项目运作过程中,管理咨询公司负责接单,再“下单”给管理咨询师“生产”,而后公司负责“交货”及“客服”。

1.3 知识转移有利于咨询公司档案管理的发展和价值实现

档案信息管理是基础性工作,事关咨询公司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档案管理本身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需要建立素质优良、继往开来的档案工作团队,在笔者埘中山卓力、佳信等几家咨询公司的调研中发现,由于员工流动性较大,经常导致公司业务开展存有难处和困境:一方面新上岗的档案人员,对于原有档案存放规律和技术不甚了解,相关信息无法及时查找;另一方面,大量的咨询信息和客户信息及时归档,存入知识库,一旦业务员辞职或离职,这些重要信息也随之而去,对公司损失颇大。而知识转移的提出,对咨询公司及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和有利的。

2 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维度分析

所谓管理维度,是在对管理活动要素类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管理活动空间范围和视角方位的具备程度、判断条件和评价标准的表示,即对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内外条件予以判定、描述和评价的概念集合。管理维度的分析与构架,一般要从两个以上具有互斥性的视角进行,这无论对于管理理论研究,还是管理活动实践的归纳和指导,都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引导管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一个新的管理维度的描绘,是建立在对管理活动的要素、环节和生存空间的重新认识和挖掘基础之上的,必然带来研究视角的重新发现和研究定位的修正,能拓展管理学的研究视野,推动管理学研究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能直接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对管理维度的描述实质上是

对各类管理活动的内核分析,为分解和区别管理要素类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并确定各类要素在管理中所司职责,管理维度的重新审视和划分,正是管理模式重新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为其提供可资利用的方法和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通过对管理活动机理层面的考察,提出任何管理活动都包括资源、方式和内容三个主要维度:

所谓管理内容,即指管理活动的对象及其所要实现的职能和任务,对于某一特定的管理活动和行为,其管理内容既可以是具体的对象标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过程,还可以是具有更深内涵的职能,特别是在许多宏观的管理活动中,对程序和职能的管理更是其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档案管理活动中,档案工作者和档案信息自然都是管理内容,而对文件案卷的收集、整理等过程也是管理内容,此外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同样还是管理内容,只是考察的层面和范围不同而已。

至于管理资源,一般认为无非就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再加上近年来比较吸引眼球的“信息资源”,这些理解和认知比较通俗易懂,但也略显粗浅和表象,对管理资源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注意到了直观的显性资源,忽略了管理中的隐性资源,胡鸿杰教授则撰文指出,管理资源还可分为基础性资源和“特有资源”两个层次,前者有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为管理活动提供外在保障,后者诸如规则、权力、人脉和文化等,为管理提供内在保障,管理活动中两类资源都是不可或缺的。

管理方式是指依据管理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对管理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方法与途径,依据不同的标准管理方式有不同划分,如根据是否产生口语或书面语行为,可以分为言语型与非言语型管理方式;根据发生的场合,可分为直接型管理方式与媒介型管理方式;根据对资源处理的程度可分为一次管理和二次管理两个不同层次的方式等。文件(档案)方式是其中的言语型、媒介管理方式,是社会与机构管理方式中最重要、最通用、最经济的一种,具有确定性、规范性、可控性等比较优势。

从这三个维度对档案信息活动进行考察,不仅能引发对档案管理活动的重新认识和把握,既有助于理解和深度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又能凸显其在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减少或避免管理资源重复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对管理资源的浪费或漠视现象,从本源上促进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还有助于管理方式的规范与创新,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管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三维度分析如图1所示:

咨询公司的档案信息管理也同样不能置身于这三维度空间之外,下面即依此分维度对其中的知识转移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2.1 内容维度的知识转移

一般认为,档案信息管理的主要是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传统内容,这就有必要首先了解和明确档案信息的特点。和宝荣教授指出档案信息具有联系性和积累性的特点,李国庆指出档案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最大优势在于其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和凭证性。在传统环境下,这些特点通过固化在特定载体(如纸张)上予以保证,而数字环境下,则有赖于元数据信息了。当然图书与情报类信息也需要元数据,但不同的是,这一类的元数据信息主要用于知识的组织和检索,主要关注知识载体形式和内容分类关联,而归档信息的元数据更侧重于知识的来源信息及知识产生者的背景结构,借此来保证知识源的可靠性。

szulanski认为,在知识转移的初始阶段,知识源的可靠性、转移的预期困难是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重要因素。当知识源的可靠性没有得到确证,即当知识源并不被认为是可信赖的、讲信用的或有见识的时候,知识源的知识转移将非常困难,它的建议和示范将被质疑并受到抵制,这也叫“知识作用的未实证性(unpmvenness)”。因而咨询公司根据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导向所建立的各类知识库,为了确保其真实可靠,必须依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自然也就是档案信息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主要在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进行,除了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可靠的编码化知识源之外,相应背景信息共享与迁移也是十分必要的。

2.2 资源维度的知识转移

任何一种管理都是耗资源的,如前所述,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基础性资源提供的外在保障,也需要权力、规则和文化等管理的“特有资源”提供内在保障,管理活动中这两类资源都是具有支撑性的,缺一不可。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也离不开人、财、物等资源的保障,如设备和装具的配备、人员的培训、信息的加工和服务等,同样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权力、文化层面的支撑,如公司高层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像北大纵横等大型咨询公司),一则有利于各个部门的档案信息整合;二则利用权力资源可以督促实现将存储在员工个人电脑(乃至人脑)中的知识信息予以全面及时的转移和归档,以丰富公司的财富和资本。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主要在咨询公司内部进行,不仅要在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中予以传播与接纳,如一方面要熟悉档案工作需要哪些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掌握这些资源能在何处获得,又该如何获取。这类知识转移更要推广到公司业务部门和相关领导,使他们形成概念、习得程序,最终养成大力支持档案信息管理的习惯和氛围。

2.3 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

咨询公司档案信息门类较多,其机密性高低不一,因而信息组织的方式和使用权限的控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重视对档案信息管理方式的知识转移,以促进机构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重点和难点在于管理技能和经验等隐性知识,档案信息管理从原理上讲是比较直观和简单的,但是具体的操作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能熟悉,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还存在于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不过这主要是指开展档案管理咨询业务和有档案管理专业优势的公司。如浙江省首家公司制档案中介机构――杭州伟邦档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就针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咨询与指导、档案培训、档案技术推广、档案人才租赁等相关的专业服务,而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即是此类公司的核心优势之一。

3 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实现策略

如上文分析可见,不仅档案信息管理在咨询公司知识转移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关注知识转移对于档案信息管理也大有裨益,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而实现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强调和努力:

3.1 主动调研掌握公司档案管理中知识转移内容

首先是咨询公司领导层要从宏观上对档案信息管理中的知识转移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深入调研公司管理中知识转移的层次和范围,明确哪些显性知识必须按照档案信息的标准和要求予以存储、传播和控制,哪些个体隐性知识应该显性化为组织知识并予以

及时存档,把握档案信息管理各个维度的知识转移内涵和要求;具体操作执行的档案管理信息工作者更要积极主动,对具有潜在价值、有必要作为档案信息保存的知识,与业务人员共同商讨,拟定归档范围并明确共享权限,业务人员也要认真配合,提出建设性意见和需求,以框定知识转移的目标和范围。

3.2 优化档案信息管理中知识转移的资源保障

所谓资源保障就是为知识转移创造必要的软硬件环境。一方面要在人、财、物等基础性资源上对档案信息管理予以必要配备和支持,在档案信息管理人员梯队建设上要引起足够重视,尽早做好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引导档案专业人员间的业务交流和知识转移,让新生力量在日常的档案信息工作中充分习得管理技术和技能,避免突然的工作移交带来的措手不及;另一方面要利用权力和公司文化等特殊资源,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档案信息知识转移,不仅在信息管理人员中,更要在业务部门里,形成健康的知识存档和归档意识,培育良好的知识转移的习惯和氛围。

3.3 量身打造面向知识转移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咨询公司要着力开发和建设面向知识转移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要依据和符合本公司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如在设计知识采集功能模块时,要对本公司业务流程予以梳理和考察,在各关键环节中嵌入背景信息捕获器,保证归档知识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而在知识传播功能模块中,要实现目录信息开放的同时,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控制,这一方面是指利用技术手段严格控制资源使用权限;另一方面是指实现知识转移环境的控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知识转移效能。

3.4 有力控制、有序开发咨询公司知识资产

在拓展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类型、数量的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公司资产档案,特别是对无形资产的归档和建档,不仅要及时接收和控制公司核心知识,保证其安全性和可用性,还要与业务人员积极配合,有条件地对之进行开发和传授,使之不断增值和升值,增加知识转移的吸引力和动力。

3.5 创新咨询公司档案管理中知识转移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