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6:00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1

国俄亥俄州nDCL高中(留学)克里夫兰44024

[摘要]对沈阳市不同年龄结构的市民进行了环保意识调查,在分析了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市民环保意识的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以一个高中生的思考视角提出了学校教育、政府宣传等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对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关键词]市民;调查问卷;环保;垃圾分类

引言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保护也就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全国的大中城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飞速提升、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大中城市的环保问题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让市民从生活入手做好环保显得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结合对沈阳市随机50位不同年龄结构(10-65岁之间)的市民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市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包括对环境的认识、环保的认识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从学校教育和政府宣传两个方面应采取的措施。调查问卷包含环境的认识、环保的认识两部分内容,每部分有5道问卷题目。

1.对城市环境的认识

市民对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认识的调查题目有5项,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综合图2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市民对城市环境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认为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垃圾和汽车排放;对工厂的废物排放情况了解不够;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不好。而对河道水质满意度较高,这是得益于政府近年来对河道治理取得成效。

2.对环保的认识

市民对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认识的调查题目为5项,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综合图2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市民普遍认为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废气和废渣排放;平时获得环保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上网和书报,教育和政府普及方面力度还不够;对垃圾分类了解不够;市民整体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3.对提升市民环保意识措施的思考

通过上述市民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看出,市民对所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来高,但对如何进行环保,特别是如何从自身生活做好诸如垃圾分类投放等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的提高是个复杂过程,但其影响却是惠及子孙万代的。所以,要想做好社会的环保事业,首先应该从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入手。下面就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途径和措施作如下探讨。

(1)依托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针对学生实施环保意识教育和知识普及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起在校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教育工作。但是,目前城市的中小学还是有很浓的“应试”教育氛围,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不系统和深入,即使有这样的课程也流于形式。反观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不但有形象生动的课程,还成立“环保社”,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的从事环保活动,如:公园海滩捡拾垃圾、做垃圾分类投放宣传等。所以,学校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环保意识过程中,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制定长久和系统的环保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根据环保形势的不断变化,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特别注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环保知识教学经验。其次,成立“环保社团”,由该组织自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和社区参与环保活动实践,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环保教育,同时也可以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如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方法等。最后,在学生环保知识考核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如制定有针对性的环保计划、撰写环保调查报告等,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环保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服务于社会。

(2)依托政府宣传提升全民环保意识除了依靠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外,政府有效的宣传引导更是提升全社会市民的有效途径。目前,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多停留在平面新闻媒体、电视新闻报道等层面,而且多是报道的负面新闻和案例较多,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真正的环保知识宣传和引导工作不具体,环保工作落实不深入。以涉及千家万户的垃圾分类投放问题为例,大多数城市街道已经设立了分类投放垃圾箱,但调查问卷反映垃圾分类投放得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太麻烦,二是不太清楚如何分类。这两个原因都和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对于如何进行分类,大多数市民都不清楚。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进行环保意识的引导和宣传,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环保设施设备,特别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环保设施,如分类投放垃圾箱,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室外的垃圾箱加大尺寸,以便能在箱体上列出分类明细,便于投放时明确分类;而居民住户内免费赠送小型分层分类投放垃圾箱;其次,政府应通过电子显示屏、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系统的环保知识宣传;最后,要通过政府引导,发挥社区作用,积极组织居民家庭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学习以及环保实践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提升市民环保意识。

4.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不同年龄结构的市民进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由数据分析了目前市民环保意识的现状,并提出了为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学校教育、政府宣传两个途径及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当前,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省市各级政府针对城市环保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特别是对提高市民环保意识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居住的城市环境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朱丹,高晶晶.市民环保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技,2011(06)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2

【关键词】旅游城市;环保;意识教育

一、绪论

(一)当今旅游业的重要地位。2009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经济全球化,旅游业日趋国际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温饱得到解决,自身文化需求、生活品质受到关注。在各地政府的鼓励、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我国旅游已由开放初期的简单外事接待发展到如今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规模居于世界首位,入境旅游稳于世界前列。而据统计测算,我国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第三产业关联产值提升值是旅游收入增加值的十倍;旅游业每增加一人次就业,就可带动相关联产业就业5人次以上;我国旅游业基本发挥关联带动作用成为综合性产业,更加大力发展具有关联度高、带动系数大、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等特点的这一世界朝阳行业势在必行。

(二)环保意识引广泛关注。教育普及、信息爆炸、言论自由、敏感话题解禁、新闻求实助力新闻媒体发展,辅以世界关注、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环保类新闻越来越受公众关注。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研究自08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中环保意识、行为、满意度三项较大差距不及格后逐渐升温。当前,环保意识教育和实践的研究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绿色环境建设,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初、高等教育等诸多领域。

(三)调研城市和研究概况。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麦积山石窟随2013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成功申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这座丝路重镇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旅游业。

值此天水发展历史折点,在天水城区对游客、城区居民、外来临时居民三大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较具代表性;真实统计城市居民对天水现阶段城市环境建设满意度,访谈到部分城市居民对天水居民环保文明行为践行情况的自我评价,科学化数据量化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现状,并且对部分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与天水市环保局、天水秦城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访谈,对天水旅游局部分资料的学习分析后,在充分了解现状的情况下,借鉴古城西安发展经验对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天水城市环境建设、环保意识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二、研究意义

旅游是体验经济的典型代表,旅游产品的实质是服务,它的差异体现在过程而非简单结果。所以,旅游城市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居民践行环保的行为能为游客提供更具认同感的情感体验,是加强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幸福度一体化建设的有效举措。旅游人群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实质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城市环境、环保建设对游客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并以游客为起始点具有辐射作用,有助于扩大范围让环保教育在人心软着陆,有助于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形成。

三、调研成果

环保意识是对于生活中环境问题的体察,对正确做法的明晰以及由此产生指导个人去践行环保文明行为影响的意识形态、思想觉悟。通过调研和访谈就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一)民众环境观察意识大致形成,但关注度不高,被动了解成分较高,认识深度不够。95份有效问卷中98.95%调查对象表示曾关注环保类新闻,仅有24.21%的样本人数长期关注。访谈发现,民众对于“偶尔关注”的认知是在出现较大的环境安全事故时收看主流媒体报道,关注网络新闻标题、偶尔点击查看、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较为被动,关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的通达、新闻报道的自由、新闻媒体监察权利的行使、信息时代的来临。调查中,97.92%调查对象认为环保和个人生活有关,但其中仅有19.15%赞同践行环保是对未来世界负责的深远意义。从环境问题到未来参与社会公众环境督查,社会各界任重道远。

(二)教育层次和收入水平影响认识水平,得天独厚条件下学生群体却呈现劣势,有待加强教育。分析问卷数据发现,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人群有22.50%认识到了环保对于世界的可持续性,高中及以下为16.36%,学生群体对环保长期关注者和能认识环保深远意义者在接受调查学生中比例均为13.51%,但同时认可者在仅为2.70%,低于样本整体水平3.16%。事实上,学生群体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多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承担社会责任较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学习氛围和资源条件,本应具有较强的意识水平,现但状不尽如意。调查中一环卫工人几乎不关注的原因是收入较低,家中无电视,存在条件限制。因此,城市环保意识教育未能全面覆盖,开展力度还能继续加强,环保意识重点教育人群不能“想当然”,理所当然高知人群也会出人意料,如何全面有效覆盖仍需不断探索。

(三)环境问题上,人们对政府期望值较高,对环境现状及建设进度认可度提升空间较大,政企、个人共同承担的环境友好责任关联较为薄弱。在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仅10.53%表示满意;对象对政府环境建设进度表示认可与理解和认为城市开展环境建设和环保工作是主动的比例都为35.79%,以两项意见均为肯定界定较为满意对象仅6.32%达标,发展空间巨大。而在对城市环境问题成因的调查中,66.32%调查对象趋向于选择与政府有关的选项,希望政府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调查中,74.74%表示政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承担者,支持居民个人的与之不相上下为80%,认可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工商业全体即认识到环保是全社会责任的较低仅为22.11%。访谈发现,调查对象认为居民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远小于企业,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义务较企业略小,齐心协力意识不强,有对立趋向。

(四)人们对城市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的观点普遍认可,针对游客为环境带来破坏,更支持加强城市居民教育。调查中,73.68%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会支持政府的城市环境建设举措,愿意遵守政府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制定的行为规范,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城市环境建设成果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全部认同。虽然调查对象对游客对旅游城市环境带来破坏赞同度高达67.37%,但访谈中纷纷认为规范游客行为的同时城市居民教育更能实现整体性提升。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环保理念和环保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结合职业特点,积极发动各基层单位参与建设,努力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宣传细致常态,力求覆盖范围真实有效。城市环保宣传力度大小基本取决于环保类广告、信息、宣传资料、影音、文化活动在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全面覆盖在此则有三:一为教育人群全覆盖,细分至年龄、学历水平、职业等;二为生活场所全覆盖,如公交站牌处,公交车身,城市休闲广场LeD屏,社区宣传板、宣传贴画、街巷垃圾桶标语等,在其与经济效应冲突时随机应变为改变商业广告和公益宣传广告相对比例并致力于寻找更优秀、新颖、导向效果更强的广告;三为宣传时间全覆盖,应在相应节日为重点之外追求常态。至于覆盖有效性则取决于宣传力度取决因素传递信息的真实可信、方式的新颖或喜闻乐见、居民接受认可模仿程度。在此,各社区居委会、乡村村委会、企业工会、党支部占据着重要地位,各上级部门可适度设立奖惩督促行政,随机暗访抽查考察。而教育活动开展时应认真分析职业人群特点,充分认识到该人群重要性。以环卫工人为例:该人群收入略低、学历层次一般不高,职业自豪感不强,倦怠于关注社会事务和自我充实学习。但在城市环保意识教育中,他们可参与劝导居民环保文明行为,如垃圾分类、爱护公共绿地等,发挥一定的模范作用。

(二)重视学生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可持续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教育全程渗透。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学校建设工作,加强绿色学校评价标准细致化、实效化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学校环保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环保意识教育如何从幼儿园抓起,如何在中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渗透环保意识,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环保生态意识教育等研究火热。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和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由幼儿园始,小学、中学、高等教育阶段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潜移默化,最后又能一定程度作用于家庭、社会。以学生群体来源广泛看影响力本已不可小觑,社会对于学生较为呵护、对未来高知人群较为信服,届时辅以城市宣传氛围,效果应该极为显著。

(三)政府提高认识,各部门各级更加明确分工合作关系,增强工作主动性,加大行政监管力度,招商引资提高准入标准,鼓励旅游业发展,使其意识到自身重要性,参与规范游客行为、将环保教育融入行业发展,在全体工商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居民幸福度、对旅游资源保存和旅游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好企业、工厂污染、环境友好综合测评。加强分工合作,深入开展绿色城区或森林城市建设,有计划扩大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维护城市绿地,加强环境监测与企业监管,增加相应监管行政部门工作开展主动性,增加下基层工厂无规律随机抽检的频率,制定并坚决执行相应法规,增加企业违反条例超标污染成本。旅游行业有意识开发生态环保旅游产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自身环保知识学习,特别是导游,在旅游中渗透环保理念,引导游客规范自身行为、文明环保,减小游客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挖掘旅游过程中宣传教育的辐射效应,为全社会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四)加强景区建设,增加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眼光看待城市环境建设投资。增加并艺术实效化景区文明标语,加强景区监管,景区周边综合考察建设配套休闲设施,在不破坏景区人文、生态环境前提下,打造综合性休闲娱乐度假公园,扩大内需以应对旅游淡季,提高旅游收入,建设城市和谐氛围,增加居民幸福感和城市认同感。

(五)建设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环境建设主动性,利用城市居民总体性格特点提高旅游城市生活体验美好程度,延长城市逗留有效时间,实现“慕名而来,流连忘返”,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以天水为例,天水人民热情淳朴、乐于助人。城市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满足游客宜居休闲诉求、让游客普遍认可后,若本地居民对接触到的游客与接触之时给予环保文明行为方面善意的提醒,在进一步增加游客对城市的认可感时也是对其的一次环保教育。旅游本是体验不同的生活、寻求身心的休闲,将比往日说教更令人信服。而游客来自五湖四海,将通过辐射效应作用于社会环保意识形成,而与此同时,城市口碑的建立,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城市经济增长便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研究院课题组.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旅游业:经济促进、社会贡献与对外影响(上)[J].中国旅游报,2013-12-13(第011版).

[2]武婷.加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绿色经济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天津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2013.

[3]董亚娟,马耀峰,孙根年.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以西安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9(389).

[4]顾瑞珍.三项不及格尴尬分数为公众环保意识再敲警钟[n].中华新闻报,2009-02-06(D01).

[5]江泽林.旅游业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陕西日报,2014-03-04(012).

[6]张淑英.浅析市民环保意识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市场,2014(16).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3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都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城市,到奴隶社会后,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人们需要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才逐步形成了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本的高度密集,又形成了若干中心城市和大都市。这些都市大多具有以下特点:1、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一般均在几百万甚至千万人以上,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2、在本国或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起到中心作用,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吸引功能强。3、物质、能量、信息高度集中,资源、能源消耗大,废物产生量也大。4、城市生态系统不够完整,许多大都市的绿地、水面相对少、污水、垃圾处理系统不够完善,热岛效应、噪声和电磁辐射污染严重,城市生活中各个环节相互依赖性强,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对整个城市生活都有影响。

大都市的兴起和发展,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诸如:由于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而带来的居住拥挤、交通堵塞、城市垃圾量大的问题;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大气、水污染问题,由于汽车增加带来的排气污染和噪声问题,由于通讯、广播电视发射传播带来的电磁辐射问题,由于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紧张带来的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发病率升高,由于过度开采带来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匾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统称为“城市病”。过去,“城市病”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严重。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大都市,这些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病”的现象。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仅新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感到生疏,就连许多久居闹市的老住户也不能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他们仍用过去的眼光和习惯对待城市生活,不注意讲究文明和自律,这就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或加重了城市交通秩序紊乱,公共活动场所无序,公共卫生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生态失衡的现象。因此,城市居民(包括流动人口)的都市意识薄弱是造成“城市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都市意识”是都市存在的要求

都市中高度密集的人口和社会活动的频繁多样,要求人们在思想上要达成一种共识,在行动上要遵守同一种规范,否则就无法保证城市生活的正常秩序。这种“共识”和“规范”也就要求市民要树立一种“都市意识”。都市意识是市民文明素质的综合反映。一般来说,都市意识是与都市客观存在相适应的,它指导市民正确地处理都市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大城市的共同要求。例如欧美和日本实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包装排放、新加坡提倡的“文明礼貌运动”和对损害公共卫生者课以重罚,都是都市意识的具体表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城市与外国游客的接触日益增加,一些大型国际活动在我国举办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如不增强居民的都市意识,我们的城市市容不整、环境不佳、市民举止失礼,必将给外国友人留下不良印象,对我国的形象也有所损害。

所谓都市意识,其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都市公共道德意识、都市人际关系意识、都市环境意识、都市公共生活意识等。其中都市环境意识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最为密切,它要求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人,都要自觉保护城市环境,维护市容市貌,既要搞好公共场所卫生,又要搞好单位和个人卫生;既要防止和治理污染,又要净化、绿化、美化环境。我国提倡的“五讲四美”和创建“卫生城市”活动,都是提高市民都市意识有效的形式和方法。

三、环境意识是都市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

要使全体市民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而应当成为每个市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由于人们的旧思想、旧习惯不能适应城市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往往对保护城市环境缺乏自觉的认识.从而作出一些不利于保护环境的行为。例如:不重视污染的治理,损害市容和环境卫生,焚烧树叶垃圾,破坏树木花草,捕捉鸟类,损坏文物古迹和建筑物等,有的城市甚至发生破坏公用电话亭,偷盗破坏市政设施,堵塞污水管道等愚昧的事件。这些现象都说明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及与破坏城市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城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则应具有比一般市民更高一层次的都市意识。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都要从都市的整体地位、功能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考虑,决不能牺牲环境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在不久前的“开发区热”中,有的城市不惜占用大量农田和绿地,这种作法实不可取。对于不同类型的都市,还应针对其特点来制定发展目标和规划。例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规划和建设。象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应发扬其科技、旅游方面的优势,而避免发展重、化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4

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对城市土地的利用与改造,对城市生态环境或多或少都有影响。一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而城市的发展水平对城市建设的规模与技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向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由此可知,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为因果,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要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发挥应有的功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

2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环境污染等,对居民的工作、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土地占用问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住房还是交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其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机动车辆大量增加,交通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向外蔓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农田用地的占用。同时由于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市区的高层建筑搬到底层的带有园地的宅院里居住。这必然会占去大量的土地。

2.2大气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工业的发展,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日常发电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空气污染,超过了自然界的负荷,给人类的身体、生产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今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与其他污染相比,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着更直接的危害。再加上工业发展、尾气大量排放、绿色植被减少,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

2.3水污染问题

在地球上,水资源是十分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数量增加。同时由于人们节水意识较为薄弱,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节水资源的工程建设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城市的淡水缺乏与水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

3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展策略已经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与建议。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生态环境法律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法律作为一种国家的强制力量,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我国环境保护已经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存在于法律中。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在打击环境破坏行为上,力度还有待加强。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已经表现出了重要性和急迫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一方面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3.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与各级部门要督促项目承包企业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其建设目标之中。同时,以责任的形式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分配到每个施工单位,具体落实到城市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此外,还要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环境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3.3发展先进生态科学技术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大力发展、建设一批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单位,加大对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研究,从而为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在制定城市发展计划时,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发展计划中,具体落实可续发展观,并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3)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经费投入,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度。(4)科学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环保人员的各项能力。

3.4加强城市生态规划建设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建立新型社区住宅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住宅区的智能化、信息化与节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要把建设新型住宅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新型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加强居住环境与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与生活需求,适应信息化时代社区与社区场所建设的需求。这与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要求是相一致的。

3.5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只有具备雄厚的资金,才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府要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2)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推广环境保护建设,间接引导生态环境保护建设。(3)对于一些项目采取补偿措施,如交通运输、油气开发等实行资金补偿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与约束相关项目的发展,使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3.6提高城市居民环保意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和项目承包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只有加大对城市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环境保护水平。在环境保护宣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1)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功能,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进行城市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2)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当今社会互联网快速发展,人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大民众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和范围不断扩大,政府应该建立相关的环境保护网站进项环保宣传。(3)大力开展相关的城市环境保护活动,向社会普及城市环保的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全民环保的自觉性和参与性。

4结束语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5

关键词: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意识分类行为

中图分类号:G254.1

1、引言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对居民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分类处理、管理、利用的开发,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当的成效。相比之下,我国现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巨大压力等条件,给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增加了巨大难度。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采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方法,不仅大量资源得以回收利用,而且垃圾处理工艺大大得到简化,运输和处理成本显著降低。国外研究和实践证明,要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公众的积极性、参与性、配合性等尤为重要[1][2]。因此我国在垃圾源头分类的改善上就可结合我国实际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进行改进。

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居民垃圾源头分类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影响因素与源头分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垃圾源头分类的制度的制定、管理、实施提供参考及建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攀枝花地区县市为研究区域,以各区城市300位居民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意向调查问卷》[3]

本问卷共有六个维度,共28个问题,包括环境态度、心理因素、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公共宣传四个方面。对提取的因子进行信度检验,其Cronbachα分别为0.79、0.88、0.95、0.80、0.66和0.61,均大于0.5,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2.2.2《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行为调查问卷》[4]

该问卷共有7个问题,共有七个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根据曲英的报告,源头分类行为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1,本研究调查过程中内在一致性系数0.795,表明可以使用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效度,曲英从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进行了说明和验证,结果表明该问卷(BSS)同时具有很高的效度。

3、研究结果

3.1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分析单样本t检验

对分类行为数据进行中间值3.00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除行为四(单独收集报纸、杂志等其他废纸,卖掉或分类卖掉)以外,其余因子主要垃圾源头分类行为与中间值存在显著差异。(p

3.2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与行为的相关分析

根据分类意识与分类行为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麻烦感、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态度、公共宣传、环境价值、模糊感、垃圾分类意识与垃圾分类行为均成显著正相关(p

3.3垃圾源头分类意识对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预测作用

根据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分类意识与分类行为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自变量分类意识可以解释因变量分类行为变异性95.8%(R2=0.958),建立回归方程,可以用垃圾源头分类意识来预测垃圾源头分类行为。

3.4垃圾源头分类意识六个因子对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回归分析

根据垃圾源头分类意识的各因子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分类意识的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价值、模糊感、环境态度、公共宣传、麻烦感存在显著多重线性关系。自变量解释整个因变量变异程度的95.7%(R2=0.957)。建立回归方程,表明麻烦感、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价值、环境态度、公共宣传、模糊感对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有直接影响。

4、讨论

4.1城市垃圾源头分类意识概况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已经很高,对垃圾源头分类的意义和好处有一定的了解,对怎样分类具有良好的认知。

4.2对行为数据的分析

调查地区居民垃圾源头分类行为频繁,人们将主要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与投放,表现出明显的环境保护行为。

4.3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数据的相关分析

通过将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显著相关,即分类意识高则分类行为好,分类意识低则分类行为差。分类意识对分类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从垃圾源头分类意识的六个因子看出,政府的相关制度、社会情境的影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等对垃圾分类意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从而能够改善人们的垃圾源头分类行为。

4.4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态度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相关分析

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态度在居民垃圾源头分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及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能很好的促进居民垃圾源头分类行为,良好的道德是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出现的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也影响着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出现。

4.5研究结果对城镇居民垃圾源头分类的预测

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的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很高,从而其分类行为也就相对规范。但是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我们的调查就能够为他们的垃圾源头分类或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加强居民的垃圾源头分类意识教育,改进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对所在地区的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

4.6提出的建议[5]

从分析结果看出调查地区的垃圾分类意识已经很高,垃圾分类行为频繁,当地的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处理也形成一定规范。当地环境保护、维护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从而根据研究的结论,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垃圾源头分类或者环境整治、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强调和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第二,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对应的垃圾分类制度,并保证该制度的实施力度。

第三,对居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环境意识教育。

第四,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策略。

第五,借鉴国外垃圾回收经验。

参考文献

[1]胡秀仁,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J].环境保护,2000(8):38-40

[2]张越,鲁明中.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模式的涵义及其应用方向[J].科研管理,2005,23(3):57-60.

[3]曲英,朱庆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意向研究[J].管理评论,2009(09).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6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环保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农村城镇化的涵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城镇化作为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比较重要层面,是城市系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领域为基础,实现农村人口从第一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变化(主要指农村小城镇)迁移变化的空间聚集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和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居住生活没有太大差别。农村城镇化被认为是世界上城市化起步阶段必经的共同选择,它可以使众多农民迅速进入非农化阶段,较快地进入并实现低水平的城市化。

二、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黑龙江省2009年总人口为38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23.4万人,乡村人口为1702.6万人,城镇化率为55.5%。黑龙江省城镇共被分为六个等级:1个一级城镇为省域中心城市(哈尔滨);4个二级城镇为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14个三级城镇为省内地方性的中心城市;65个四级城镇为县(县级市)域中心城镇;62个五级城镇;六级城镇为一般建制镇。全省目前重点扶持四、五级镇,即中心建制镇的发展。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虽然相对较快,但实质上存在许多问题。

三、农村城镇化过程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黑龙江省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的区域也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增长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小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城建、乡镇企业布局规划不合理和环保技术措施较弱;环保设施不充足、设备差;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小城镇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过程的环境问题

目前来看,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居民备有的垃圾废物处理设施建设远远落后,甚至没有处理设施,一些农民相对环保意识较差,大部分难以回收或者利用的固体废物,例如旧衣服、鞋帽、一次性塑料品、带包装废物被居民随意倒在地头、居住地路旁、多数河道、小溪变成了一个天然垃圾堆放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腐烂的垃圾、发臭和发酵,有的垃圾之间甚至互相产生化学物理等反应。这种污染不但释放出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体,而且废液污染周围的水体和土壤,更是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此外,大多数农村供水覆盖率偏低,大多饮用水取自于没有得到相应有效保护地下井水。因此,垃圾废物中渗漏出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被随处丢掉未经处理的废弃农药瓶罐内残留的化学农药成分,经过雨水的反复冲刷,污染性的农药残留物迁移面积也越来越大,通过食物链之间的传递,最终影响并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原因

在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民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在一些农村这样生活条件较落后的地区,农民掌握的知识水平、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环保意识、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等不强,还有的村民为了能够多赚些钱,选择在这些重污染企业工作,甚至还有些村民成了这些污染较重企业的保护者。即便是有人想阻止这些企业继续造成污染,最终也因缺乏相关法律知识,难以通过法律武器来有效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利益。

2.2农村工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目前,黑龙江省存在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不仅仅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地区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之地区性资源产权制度和资源管理不完善,很多珍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农村企业开采利用的那些稀有的资源,常常是谁开采、谁占有,只注重利益多少,忽略了节约和保护资源。

2.3农村环境执法力量薄弱。大部分的环境保护相关主管部门大都位于黑龙江省城市中,同时在农村城镇没有直属环保单位,并且在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管理监督因受交通工具、工作条件、资金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如对大城市中的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那么严格,检查也没城市中那么频繁,每当农村城镇中有企业超标排放的现象,就很难被保护单位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大多数的农村环境污染事故调查报告中显示,多数事件仍然停留在先举报后查处的局面,然而农民依照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不强,企业污染案件被举报数量相对城市不多,就在这较少的举报污染案件中又因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被告的处罚也不是很大。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对策

省内农村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是黑龙江省农村转型为现代化的必经道路,也是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三者之间更加协调的发展。

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首先,对黑龙江省各级城市、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加强对环保基本知识的灌输,促使环境保护评价工作与领导干部的时段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以便环境保护在农村地区更好的投入,将有措施、有制度、有考核同期进行。其次,我们应该对广大农村居民加大环保意识宣传力度、调动和提倡广大村民珍爱家园,爱护、保护生活环境的积极性。因为广大农民群众才是保护和改善农村自然生态环境重要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是我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力量。

2.加强城镇环境管理力度和有效推动城镇环保法制化进程

就黑龙江省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和工业污染有效控制而言,农村城镇环保工作仍然处于刚起步阶段,环保管理监督基础薄弱。因此,尽快研究并制订出城镇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如居民生活污水防治、被丢弃在田地里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与处置、企业对村镇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遵循环境管理等。小城镇政府要认真有效的落实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镇政府及其辖区内的主要领导要履行环保职责,建立环保责任制度,级别高的领导要亲自抓,负总体责任,同时把辖区内环境质量优劣程度作为考核评价政府领导人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相关部门执法检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同样不能被忽视。未设立城镇环保机构的地区,环保部门对环境执法监督工作,暂时规定为更高级别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落实和加强此城镇的环保机构的及时建立。

参考文献: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7

关键词:徒步运动;文化;城市形象;健身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065-0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城市居民已逐步走入休闲社会时代。一些新兴时尚的休闲运动正受到人们的追捧,徒步运动便是其中之一。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不仅是全国闻明的足球城,也是我国徒步运动开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大连市高效地开展“全民健身”工作,不仅将直接提高着600多万大连市民的身体素质和生存质量,而且也为大连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每年的春秋季节,大批的国内外徒步运动爱好者云集大连,参加环滨海路大连国际徒步运动大会,伴随扑面的海风,一起享受徒步的快乐。通过徒步运动,使城市居民了解和认识到徒步运动益处和乐趣,从以点带面全面带动了大连市城市居民的户外运动兴趣。徒步运动中同时也涌现出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使得徒步运动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中其它因素的影响。反之,体育也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大连徒步运动的发展调查,分析其内在的体育文化元素,将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文化理念。

1徒步运动(trekking)的由来

“trekking”在英文里有着“艰苦跋涉”的含义,徒步运动最初来自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一种流行的“徒步运动”休闲方式。九十年代初期世卫组织(wHo)曾明确指出,徒步行走是世界上最佳的运动。徒步运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茶余饭后的散步,也不是体育运动中的竞走运动,而是指带着某种目的(健身或娱乐等)的在城市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走路锻炼,它是户外运动中一种最为典型和最为简单易行的运动。

徒步运动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在游山玩水之中使人身心得到锻炼。从而而备受人们的喜欢。所需肩负所有的装备、张弛进退由每个人自己衡量控制,而且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并从不断挑战自我中倍增勇气与对生命的热爱。目前在北美洲有八千万人参加徒步运动。在欧洲徒步运动、徒步旅行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拥有众多热心徒步活动成员的日本也是在东京奥运会之后,成立了日本徒步协会并加入了iVY的成员。这些发达国家已把徒步这项运动,推崇为一种人们的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极为关注,比如,“健康的21世纪日本”的国策中,也极力发挥徒步这项运动,并从财政和政策上大力扶持着徒步运动的组织。

2徒步运动的运动价值

徒步运动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时尚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耐力和体魄,陶冶人的性情与心灵增进人际交流;同时能够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久居都市的疲惫心灵得到休憩;徒步运动也是一项绝佳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还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另外,长期徒步还可以增加体力,能为以后参加强度过大的户外运动打好基础;能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有助于调节新陈代谢;有助于延缓和防治骨质疏松症,可以减缓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

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和休闲为一体的新生运动,在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和人与人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人们要求亲近自然,渴望放松自己在竞争中紧张的心情,徒步运动适时满足了当代人的健身需求和娱乐休闲需求。

3徒步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徒步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九十年代末期,徒步运动在中国的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才崭露头角,之后在徒步爱好者的倡导努力下,逐渐在各地慢慢兴起,随着家庭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徒步运动快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种时尚也很快发展到国内其它大城市,徒步运动也逐渐为国人所了解认知。

我国举办奥运会给国人提供了一次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奥林匹克精神的机会,也将全民的运动热潮推向了高峰,全民的体育运动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加注重体育运动,体验健身乐趣。各种运动空前兴起,而徒步运动更是受到人们空前青睐。徒步运动也与人们的意识与时俱进,北京每日徒步运动中心在2004年正式加入了国际市民体育联盟(iVY),在国内率先引领着徒步运动的事业,迈开了我国正规化的专业徒步运动组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有关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认识到了徒步运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徒步运动发展尚在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如果要想同国际接轨,就得让广大群众不断培养徒步意识,让国民认识到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大众尽可能的参与到徒步活动中。

4大连城市居民的徒步运动

大连的徒步运动是从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有各种徒步运动协会组织四十多个,参与群众人数呈几何数字的增加。首届大连徒步大会是从2003年10月开始举办的,时至今日年已经是第十届大会了,已经有一百七十多万人次的中外徒步爱好者参与其中,使得徒步运动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并受益终生。2006年5月大连市加入了世界徒步联盟,大连自此有了“国际徒步城”的称号。国际徒步联盟主席mr.yeller、理事会副主席miss.malynia给予大连的徒步大会以极高评价。miss.malynia表示她亲身体验了大连徒步路线与其它国家的不同,优美的海滨风光、大学校园的展示都令人难忘。亚洲徒步联盟的官员木谷先生声称大连徒步大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会,充分体现了徒步运动“健康、交流、和平”的主题;江桥先生则认为很多年轻人加入徒步运动是对老年人的鼓励,这是大连徒步大会的特点。大连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残联、市文联等政府部门组织的领导不仅定期亲身参与其中,同时还对市民大力倡导该项运动,对徒步运动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大连徒步运动体现的文化价值内涵

5.1徒步运动能够提高城市形象

大连的徒步活动蒸蒸日上,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已成为国际性的盛会,是大连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和加强与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目前国际徒步联盟已经决定将2016年的年会定在大连举行,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参与徒步运动的团体个人都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统一服从组织者的指挥,严格遵守规定的出发时间、集结地点、路线文明参与徒步运动,自觉维护现场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形成优先照顾好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文明行为,极大地展现了大连市民的良好素养。参与者自觉保护周边环境,个人弃物随身带走。单位团体参加者都着尽量统一着装,相互鼓励力争走完全部路程,充展示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现代文明开放城市的宽容、包涵、严谨、进取拼搏的城市文化良好形象。

5.2徒步运动能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是指以增强体质为宗旨而又经常、直接参与运动的人的总称。其核心是参与运动,即为每周锻炼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体育锻炼是以体育运动为内容,强调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活动。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属性包括体育锻炼内容、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等。大连徒步运动的鲜明特点是有主题、有激情、有宣传、有规模、发动好、人数多、固定频率多(每月的四个周六进行)、路线多、距离远(15-30公里左右/次)等。不少徒步者要么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三口齐上阵,要么便以亲朋好友兄弟姊妹几个家庭一同前往,徒步运动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家庭聚会。不少企事业单位还定期组织部门内的职工徒步运动竞赛(包括分段走、接力走、寻物走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数量和质量。另外大连的徒步运动还发展了大批的徒步运动爱好者和志愿者,均来自高校学生和社会各阶层,因为徒步活动是大家走在了一起,互相交流和传递科学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极大提高了市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动机。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动机对体育锻炼坚持行为有着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动机能驱动人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城市居民体育人口和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行为的提高,对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实现由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其它城市发展大众体育、国民体育提参考和借鉴。体育融入民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让健身锻炼成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全民健身不只事关个人,也事关全民健康、国民体质。应不断建全我国社会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体育锻炼意识。

5.3徒步运动能够极大促进国内外的体育文化交流

要展望未来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基本走向,还得从时代的大背景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来考察。伴随着全球化社会的来临,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既有各自民族特性,又具有人类共性。21世纪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将进入一个共生与并存、共享与并荣的新时代。徒步大会过程中,很多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际友人前来参加。国内北京、上海、西安、沈阳、鞍山、盘锦等地的徒步爱好者也前来助威,西安海红老年徒步队的一百多位老人也都赶到大连参加20公里的徒步活动,都尽情享受大连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在舞台上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尽情表演热闹非凡,各国各地的徒步爱好者的精彩的演出令人驻足留连。来自大连市各个艺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演员、学生也进行各种模特、小合唱表演,为一路辛苦的徒步者带来愉悦。每次大连国际徒步大会结束后,国际徒步联盟官员都会与大连市徒步协会进行友好协商,高度评价大连徒步大会的对民众的良好健身效果,对许多徒步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提出指导性建议。国际徒步联盟事务总长mr·Deker兴致勃勃地与市民进行亲切交流、彼此鼓励、互通有无。在不同的徒步过程中不仅仅是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每时每刻都能发现令人兴奋的细节,各国友人用相机拍摄到沿途大连的美丽风景和各种体育雕塑,这对每一个徒步爱好者来说都是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一种过程的乐趣,更是对彼此体育文化思想的一种交流。

5.4提高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当持以关心的态度。关心弱势群体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形成一种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正。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是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在这层意义上,关心弱势群体也就是关心强者本身。在各种徒步运动中,出现较多的还有社会的弱势群体。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低收入者等,他们中最小的才10岁,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他们都是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但是他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毅然而然的参与到徒步运动中来,并且受到大家的尊重欢迎和支持帮助。对于我们体育工作者来说,加强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改善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宣传徒步运动的运动价值,吸引社会更多的弱势群体参与到徒步运动中,使他们切身感受徒步运动给予他们带来的快乐与健康。只有他们积极的参与才能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进而影响国民体质的增强和国民体育的完整发展,其发展的成败是决定构建和谐社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5.5提升参与人群的环保意识、公益意识

环保意识大体经过由弱势、中势到强势的心理演变过程。在内在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下,个体环保意识由外在强化向积极的自我强化转变。而外在要素不仅影响环保意识的渐强演变,同时与环保意识本身产生合力作用,影响环保意识向环保行动的转化。徒步是一种人类交流的有效载体,徒步活动过程中承载着人与人之间观念意识的交流、民与民之间友好的交往,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徒步过程中有很多国内国外的志愿者,他们边徒步边清理沿途垃圾。希望通过自身的举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爱护环境。他们中既有大多数的成人还有部分老人孩子,边走边拾徒步者掉落的垃圾,沿途不停地向人们宣传环保意识理念。一些志愿者包括无线电爱好者为了保障各种徒步运动活动的通信畅通,主动义务为徒步运动爱好者们提供通讯应急保障,讨论研究保障方案和细则,详细策划各分站点位置,通过这些徒步活动也激励了他们多次无偿地支持大连的其它公益活动。提升了整个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公益意识。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由于社会生产的无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索取,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赐予,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低碳环境计划的行业中。各国加强了对人民低碳环保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就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民;环保意识;提升;策略

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度的工业化文明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步伐和轨迹,现代文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均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抗议和惩罚。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天气的增加、扬沙天气的增多、温室效应的产生、水土流失和污染的加重等都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提出了警示。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国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低碳经济环境下,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这是站在国家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考虑,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

1努力开展各种社会低碳环保活动

应是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中来,全面提升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技能。因此,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作支持进一步向广大公民宣传并普及低碳环保知识,并在城市中挖掘树立典型的低碳环保榜样人物。站在环保范围的角度来看,加强社会公民的低碳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在低碳环保理念的中不断提升自我,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例如:可以组织本地居民到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低碳环保的情况。各社区应组织本社区的居民大城市的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参观观摩,感受自然环境被污染后的严重后果,彻底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行动的紧迫感。

2加强低碳环保的网路宣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全球迎来了网络信息时代。社会环境方面也在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网络的发展更是为低碳环保的宣传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能够满足公民生活中多环保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并进一步巩固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力量,为公民有效的提供丰富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开辟交流平台,多建立一些与低碳环保相关的特色环保网站;还可以结合各种真实的案例资料,利用网络的传播介绍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建立并完善大众媒体引导机制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各种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微信等传播平台媒介正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形式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平台,它更是有效提升我国公民低碳环保意识的重要媒介,还是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公民环保理念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较广、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的影响力较强等特点,使得大众传媒在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4搭建并完善低碳环保社区平台

每一个公民都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日常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作为社区中的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必须仅仅把握在社区学习的机会。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将低碳环保的意识教育与培养融入到社区教育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特别是以社区为中心努力建立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平台,更是对公民进行低碳环保意识提升的重要落实途径。因此,必须要努力推进绿色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低碳社区在提高公民低碳环保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社区的宣传公布栏公布当前本市、国家、省的水、空气质量、植被情况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公民在社区活动中进一步关心环保建设问题,履行公民的环保责任。再例如:可以鼓励社区公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志愿者的队伍中,从而在低碳环保社区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低碳环保意识。

5结语

总之,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加强我国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成败。目前,我们人类正承受着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理念、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倪珊,何佳,牛冬杰,包存宽,王娟.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01):100-105.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9

按照山东省、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环境保护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倡导绿色文明,提倡绿色消费,大力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创建“绿色社区”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生态城市和文明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以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环保工作的深化和发展的目的。

二、“绿色社区”的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委员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工作列为社区重要议事内容,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分管;有健全的“绿色社区”创建领导小组,有比较完整的绿色社区发展计划和工作思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坚持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人人动手,美化家园。

2、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根据环境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并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纪念日,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境保护活动,力求做到每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全年参加活动的人次应占社区居民总人数的30%以上。

3、社区居民应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如试行垃圾分类,自觉回收废电池、废灯管等,拒绝“白色污染”,不吃野生动物。

4、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社区居民初步养成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提高物品的重复利用率,积极鼓励居民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5、整个社区环境整洁、优美、清静,可绿化面积都得到有效利用,没有违章建筑,有固定的环境宣传教育标志牌和环保公益宣传广告,设有环保宣传专栏,并经常性地更新。

6、社区内各污染源都已治理,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小区污水纳管、雨污分流工作,杜绝焚烧垃圾、树叶、随意倾倒废物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

三、“绿色社区”创建与考评

根据泰环发[2002]77号《关于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通知》精神,整个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七月份)

1、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意见,与市文明办、市环保局、新城办事处、市建设局联合下发文件。

2、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及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公众了解“绿色社区”的标准要求,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去。

3、在城区8个居民委员会广泛发动的基础上,确定河西小区、龙山小区两个社区委员会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

4、召开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小区居民委员会联席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讨论创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二、具体创建阶段(八月份)

1、组织各社区对照省里制定的“绿色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和考评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2、组织社区负责人到创建活动开展较早的地区参观学习。

3、开展各项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由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参加的座谈会;为小区居民发放一本环保小册子;设置一块环保宣传版面;放一场环保内容的电影。同时,组建社区老年人“夕阳红环保志愿小组”、青少年“环保小卫士”小组和妇女“巾帼环保家庭创建小组”,协助社区开展创建工作。

4、各项创建工作8月20日前完成,由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组织自查,8月底将创建活动的申报材料(申报表一式五份、自查报告一份、汇报材料一份)报泰安市文明办、环保局,参加市级“绿色社区”评选。

三、考评命名阶段(9月份)

1、泰安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社区进行实地考察验收。

2、对拟命名的市级“绿色社区”在《泰安日报》进行公示。

3、召开命名表彰大会。

4、按四比一的比例推荐参加省级“绿色社区”评选。泰安市级“绿色社区”每两年评选一次。市级“绿色社区”不搞终身制,每四年复查一次,凡达不到标准的,将予以摘牌。

四、几点要求

1、各居民委员会要把“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逐步纳入文明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规划之中,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2、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新工作,要通过新闻媒体及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公众了解“绿色社区”的标准和要求,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

3、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抓好创建工作。市文明办负责督促社区创建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市环保局负责社区分管干部的环保教育培训,联系并协助社区制定发展规划和创建计划,组织开展各项环保主题活动,社区内污染源治理;新城办事处负责督促指导试点社区从软硬件两方面实施创建活动,推广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等可重复利用器具,减少白色污染。推广使用环保冰箱、空调,禁用含磷洗衣粉。组织社区青少年、妇女和离退休老同志,组成各种社区创建和管理小组,参与“绿色社区”创建与管理;市建设局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在“绿色社区”创建中的作用,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制止垃圾焚烧、露天烧烤、违法搭建、乱贴乱画、乱停车辆、乱设摊点等行为,做好废旧电池、灯管的集中收集管理和社区环境卫生、绿化工作。组织开展评比“环保家庭”活动。

4、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强化认识,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要有一名分管领导靠上抓,将各自承担的创建指标任务,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实施。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把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各居民委员会要严格按省市文件要求和时限,对照《山东省“绿色社区”考评标准》,逐项落实,争取全面达到考核标准要求。

5、为确保“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市文明办、市环保局、新城办事处、市建设局联合成立肥城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督查调度。具体工作由办公室承办。

组长:胡阔泉(市环保局局长)

成员:梁已常(市文明办副主任)

张连萍(市环保局副局长)

李思金(市建设局副局长、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尚林生(新城办事处党委副书记)

李瑞军(市环保局法制宣传科科长)

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

主任:李瑞军(市环保局法制宣传科科长)

成员:郭立新(市环保局法制宣传科副科长)

各居民委员会也要成立相应的创建活动组织机构。

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人:

李瑞军郭立新

联系电话:3227544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篇10

1 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 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 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 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 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以及他们的地方学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将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到了高潮。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市召开,《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将对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3.1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3.2 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针对环境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提出以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3.2.1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生态合并的高效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大户。我国目前的干部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内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经济绩效。这很容易使干部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完成这种思想转变必须把干部任期内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除了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外,还应:(1)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2)使市民形成“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的概念;(3)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那些不规范的环境行为。

3.2.2 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现在可持续发展到处都在讲。但是,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都是重资源开发,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线兼顾市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应采用整体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已经包括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也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为不少人所接受。政府应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研究,使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发展成为包括“新财富理论”的多科学、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其领域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森林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以及这些领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以环境经济学和城市生态学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同时指导国民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机遇,中国应该走在世界前列。

(2)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标。这些目标又应按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初级、过渡、高级阶段)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用它在建设的各个阶段来衡量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能力和协调度。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性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选择指标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来编制城市规划条例、械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

3.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不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都决定于这三种行为。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都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没有把自然环境纳入到经济系统中,致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大。

政府应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加大力度、有效的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1)国家应提升国家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实质性的参与国民经济决策活动,重大项目从初步方案拟订就应征求国家环保总局的意见;(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建设,完善体系、加强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敬业精神;(3)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中设置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间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监控,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4)强调城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中的地位和责任。制订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

市场推进就是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配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契约意识,以达到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但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控市场价格,既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要照顾到公众的承受力。

在公众环境意识普遍不高、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只依靠宣传教育难以遏制“边建设、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发生,政府应该强化执法监督。有效执法监督的前提是: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建设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这在西方国家法律上有明确规定。而且公民环境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现已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议政权和环境索赔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随着环境法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法律依据,更有群众基础。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公众参与,应体现在环境决策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环境投资参与和个人环境行为等方面。要真正做到公众参与,必须:(1)修订法律,明确公民的环境权,使公民明白自己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2)修改决策程序,使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参与环节;(3)培育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机制。

3.2.4 把握关键环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

为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应采取以下对策:(1)修改现行的《城市规划条例》。充分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使每个环节都能有效的得到控制。(3)建立新的城市规划过程程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4)强调专家论证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以避免“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和“长官意志”。(5)建立公众参与的正常渠道,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代表市民的最大利益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公平。

生态城市规划除了常规内容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

(2)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空间布局,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优化原则;②功能分区原则;③景观稳定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原则;⑤活化边缘原则。

(3)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

(4)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

3.2.5 突出城市个性特点,树立城市生态风尚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如:①限制甚至拒绝摩托车进城;②限制汽车数量增长、提倡公交车、使用环保车;③提倡以自行车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车;④提倡使用布袋子、莱篮子、饭盒子,拒绝“白色污染”;⑤提倡“绿色旅馆”、“绿色饭店”,禁止旅馆业提供一次性用品;⑥提倡商店与厂家结合对商品实行全程绿色服务;⑦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家庭;⑧有条件的城市应限制建筑高度,提倡使用洁净能源。

3.2.6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