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篇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6:49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1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模式;影响因素

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不仅有助于打破城市化发展的资金瓶颈,而且对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也有积极的作用。从历史的纵向和国别甚至区域的横向来看,各国、各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及如何从制约因素入手创新城市基建的融资模式,是推动城市基建融资体制变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融资模式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以解决政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者和经营者所带来的资金短缺、财政负担过重及运营效率低等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也由原来政府独家投入变为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各国政府积极倡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取多种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倡导新型融资方式。

法国将一些城市公共事务委托给一个特定的私人公司,或通过一个机构直接管理。以各地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在经过对多种选择和授权形式进行前期研究之后,市镇委员会或联合机构将做出选择。委托管理方式具体有特许委托经营、承租经营、法人经营及经营、技术援助合同等四种形式。在确定进行委托管理后,市镇在各自管辖区内要就服务合同授予进行公开招标,拥有投资的专业技术和资金的民营企业才可获得授权。委托管理方式使得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获得主动地位。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是由民间资本投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建成。在非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美国政府一方面尽可能地通过某些技术如影子价格将非经营性项目转为经营性项目,从而将其交由市场来运作,另一方面通过以市政债券为主的融资模式,为非经营性基础设施融资。市政债券的主要种类包括由发行主体的全部税收收入担保的一般责任债券和由项目收益及专门税收来偿还的收益债券。在日本,尽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政府和银行的低息贷款仍发挥重要作用。日本“开发银行”自成立以来,通过吸收邮政储蓄资金、养老金等向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有效地诱导了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促使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推动类似的改革。伴随着中国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融资方式也必将进一步深化和变革。

二、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的主要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主要受基础设施自身特性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技术因素

即通过改变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增强市场化融资的可能性。在考虑到融资问题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通常会依其资产收益的特性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三大类。“非经营性项目”因无收费机制、完全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只能由政府提供以解决市场失灵。“准经营性项目”具有潜在利润,但无法收回投资成本,需要通过政府适当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维持营运。“经营性项目”有市场收费机制,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项目的收益性使私人主体在利润激励下参与投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通常会随技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有线电视技术、电表、水表等计费装置的广泛运用,增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排他性,减少了“搭便车”行为。从理论上讲,可排他性公共物品存在民间供给的可能性。因此,技术进步通过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排他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性,进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市场化融资方式提供了条件。

(二)制度因素

即通过减少制度创新成本激励市场化融资制度的变迁。打破政府单一融资模式,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多元化,需要政府实施相关的配套改革,在降低创新者排他成本的同时保护创新者的私有产权,从而促进融资制度的诱致性变迁。建立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用户使用费制度是吸引私人资本投资“经营性项目”必要的制度保障;建立与受益者及其受益程度挂钩的价值回报机制,与建设者及其公共设施服务程度挂钩的资金保障和投资回报机制,是城市基础设施由福利性、非经营性、自然垄断性走向非福利性、经营性、竞争性的必然选择;实施财政补贴、政府担保、减免税、延伸资产赠与等财税政策,是激励私人资本进入“准经营性项目”的必要措施。

(三)经济市场化程度

即通过相关主体的融资能力决定市场化融资的程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体制民营化的改革浪潮,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市场由原先政府垄断的封闭市场转变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竞争性开放市场。非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财富和收入的增长在资金上为诱致性变迁提供了可能。当市场经济和思想意识的发展使得制度创新成本降低到可行的程度时,私人模式和合作模式逐步出现,诱致性变迁发生。同时,金融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改变与私有化程度的提高,也增强了金融行业的竞争性,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创新金融工具、开拓新型业务、优化金融效率。这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

(四)金融生态环境

即通过影响金融结构决定了具体融资方式的选择。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也包括与金融业发展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这些金融生态的环境因素。地方金融生态质量高,融资环境相对比较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选择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就越多。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可以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资本的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因此,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越好,就越能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本参与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城市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的消费者剩余越高,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迁移过来,从而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源,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创新

(一)促进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营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特性是决定其融资方式的核心因素。因此,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实施,政府应从设立科技奖励、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专利法》、运用税收优惠和城市基础设施收费政策等方面人手,促进技术创新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如,建设部积极组织和设立的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创新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以政府的先期投入诱导社会资金设立科技奖励,并辅之以相关的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同时,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运用税收优惠和公平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收费制度,促进私人部门研发和引进差异化产品或替代产品。通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差别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扩大消费者选择产品或服务的空间。

(二)科学定位政府职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

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除“非营利性”的公共产品和部分混合物必须由政府提供之外,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私人部门作为生产主体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深化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的市场化程度。对于政府投资提供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和产品,也必须建立新型投资项目监管体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实现有限高效的政府职能定位。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市场化,不仅体现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体现为私人部门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在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之下,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开放非经营性和关联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允许私人部门参与设计、投资、建设和维护。这样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发挥私人部门的建设经验,通过竞争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提供成本,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提供速度,同时也加大了私人部门参与风险分担的程度,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和风险。

(三)促进相关管理和法律制度创新,以制度保障鼓励社会资本融资对已形成的法律,要制定实施细则,对不完善的法规,要进行修改和补充。尽快完善制定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收费条例》、《环境保护收费条例》、《城市公用行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等法规。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收费水平、建设经营特许制度以及相关社会资本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在保证消费者获得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同时,以法律保障私人资本的相关权益。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2

关键词:高新区;政府投融资;基础设施;土地开发;

一、引言

国家高新区一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目标,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等国家技术战略的落脚石,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最佳载体(于维栋,2011)。在王德禄(2011)归纳的中国城市化中,与经开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以及小城镇的一般城镇化不同,高新区强调的是新经济和城市化结合。因此,高新区强调新兴产业所形成的新经济与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构成的城市化有效结合,城市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当双管齐下,互为支撑。

资金支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风险的过程,其生命周期从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到成熟期都离不开相关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城市化中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的投融资问题也是园区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陈光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投融资规划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统筹兼顾这个理念在城市科学发展实践中进行有益探索,解决城市科学发展中的全面统筹问题,这应该说是一种创举。”

对此,本文主要关注高新区政府投融资规划问题,采用资金核算、线性规划等方法深入研究高新区政府投融资。首先构建以财政预算为基点和由园区和产业预算、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构成的政府资金现金流量核算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第二部分采用线性规划方法构建园区开发的投融资线性规划模型(Lp)以建立科学的园区建设投融资规划体系。

二、基于线性规划的高新区园区开发投融资规划模型

(一)基本思路

高新区园区开发工作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其投融资目标有:投资需求,高新区园区建设需要从基础设施贷款、Bt和土地储备贷款等融资方式为提供资金保障;并且要求筹资的偿还方式在贵阳高新区财政预算支出范围之内,这体现的是融资基础。因此,高新区园区开发投融资实际是一个关于融资的线性规划(Linearprogramming,简称Lp)问题:一是以园区开发融资成本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二是以规划期内基础设施贷款、Bt和土地储备贷款作为控制变量;三是以投资需求和融资基础作为约束条件。

(二)参数设定

1.控制变量

园区开发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组成,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要通过基建贷款和Bt方式融资,土地开发依赖土地储备贷款融资,因此,规划期内基建贷款、Bt和土储贷款三个控制变量分别为X、Y和Z,其中,X=(x1,x2,x3,x4,x5)表示规划期内每年基础建设项目新增贷款,Y=(y1,y2,y3,y4,y5)表示规划期内每年基础建设项目Bt融资额,Z=(z1,z2,z3,z4,z5)表示规划期内每年土地储备项目的新增贷款,下标1-5表示规划期的年份2011-2015。

2.约束条件

其一,投资需求约束。依据银行关于基础设施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的20%资金本和审贷要求,基础设施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都需要有项目投资作为支撑,因此,贷款金额不能超过投资的80%,这是投资约束:基础设施贷款≤(基础建设投资-Bt)×80%,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储备成本×80%。

a=(a1,a2,a3,a4,a5)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1-2015年),B=(b1,b2,b3,b4,b5)表示土地储备成本(2011-2015年)。

所以,约束条件为

X≤(a-Z)×80%;Y≤B×80%

其二,融资基础约束。融资基础约束。融资基础约束实际是在贵阳高新区财政预算基础上的投融资现金流约束,其中财政的基础建设支出预算为现金流入,存量负债、基础设施投资和土地储备为现金流出,Bt融资、基础设施和土地储备贷款为现金流入和流出平衡工具。同时,贵阳市高新区不能保证在可预见的期限(2011-2020年)内所有区间都满足净现金流为正,但必须保证累计净现金流必须大于或者等于0。

C=(c1,c2,c3,c4,d5)表示政府基础建设支出预算(2011-2020年),D=(d1,d2,d3,d4,d5)表示存量债务还本付息(2011-2020年)。

基础建设贷款采用利率为基准利率r1、贷款期限10年、宽限期一年、按期付息到期还本的方案;Bt项目采用r2=10%的利润率,终期付息还本的方案,依据园区《2011年-2015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测算表》,按照建设投资额进行加权对各项目建设周期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期为2.3,因此Bt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收期约为3年;土地储备贷款利率为r3。

按照基础设施贷款X、Bt融资Y和土地储备贷款Z的期限和利息率,三者2011至2020年的现金流为X×mx,Y×my和Z×mz,其中:

mx1-r■-r■-r■-r■-r■-r■-r■-r■-r■01-r■-r■-r■-r■-r■-r■-r■-r■001-r■-r■-r■-r■-r■-r■-r■0001-r■-r■-r■-r■-r■-r■00001-r■-r■-r■-r■-r■

my=100-(1+r■)■0000000100-(1+r■)■0000000100-(1+r■)■0000000100-(1+r■)■0000000100-(1+r■)■00

mz=1-r■-r■-100000001-r■-r■-100000001-r■-r■-100000001-r■-r■-100000001-r■-r■-100

三个矩阵的计算依据:一是基础建设贷款加宽限期,贷款实际期限为11年,2011年的贷款最早还款时间为2022年,超过2020年财政预算期,因此矩阵中无需考虑还本;二是Bt融资为投资方投资建设,完工后财政按照投资本金和合理的利润(复利)进行回购;三是土地储备贷款期限短,规划期内贷款都在预算期(2011-2020)内,因此还本付息完整。

综上,按照净现金流核算流程高新区园区开发的净现金流为:

ni=-a-B+C-D+X×mx+Y×my+Z×mz

所以,约束条件为累计净现金流规划期内大于或者等于0

ani=ni×1111101111001110001100001≥0

mz表示土地储备贷款现金流的修正矩阵(贷款期限暂定为3年)。

(三)线性规划模型及预期结果

根据三种不同融资方式的期限和还本付息方式,融资成本的目标函数:

c0(X,Y,Z)=11year×rx×X×it+[(1+rx)3year-1]×Y×it+3year×rxZ+it

(2)规划模型

minco(X,Y,Z)

s.tX≤(a-Z)×80%

Y≤B×80%

ani(X,Y,Z)≥0

规划模型可以运用excel规划工具测算,得到由基础设施贷款、Bt和土地储备贷款高新区园区开发融资规划方案,进而由此可得相应的融资成本、开发进度等经济技术指标。

三、结论

本文构建由财政资金核算、园区开发投融资线性规划的投融资规划体系:

读一,政府资金现金流量核算体系是园区开发投融资线性规划和产业投融资规划的统筹点。核算体系以财政预算基点,由园区预算、产业预算、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所构成,其中净现金流量体现当年财政赤字状况,累计净现金流则体现财政资金库存状况。

第二,园区开发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硬件条件,其投融资规划是政府投融资的核心和重点。园区开发投融资线性规划以园区开发融资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以基础设施贷款、Bt和土地储备贷款作为控制变量,以投资需求和融资基础作为约束条件。

参考文献:

1.郭涛,于维栋.国家高新区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最佳载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06-06.

2.李伟,陈民.投融资规划-架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桥梁[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王德禄.高新区——新产业新空间[J].中国科技财富,2011(15).

4.陈旭琳,邹晓峰,张瑞彬.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经验总结[J].中国集体经济,2010(4).

5.邹晓峰,张瑞彬,刘心宇.地方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政府角色定位[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6.邹定斌,邹晓峰.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22).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3

1.1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几方面内容,需要政府、科技、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高效交流传递。这种“高效的交流传递”是以科技和金融所提供的技术及资金为基础的。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将会在无形中促进知识创新、带动服务完善、推进制度规范;同时,随着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程度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体系日益成熟,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保险、基金、证券等专业金融机构的涌现拓宽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资金的来源渠道。因此,作为创新城市建设中两个基础部门,科技与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可以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创新保障。

1.2科技与金融融合能够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是其评价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其中科技产出指标可以具体细化为发明专利、学术论著、部级获奖成果、科技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一项科学技术的创新,无论是出自高新技术企业还是高等院校,一般都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性开发、产品设计、产品试制、商品化”的阶段,才能完成从一般科研成果向市场化推广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如果缺少充足的金融资本的注入,科技研发将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最终成果,充分体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将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科技研发阶段所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进而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2重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基础

2.1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调整不断增强2012年,重庆GDp11,459亿元,增速达到13.6%,排在全国第3位;人均GDp达到6,19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3亿元;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4,483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前二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重庆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庆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

2.2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建设逐步推进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制定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重庆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夯实,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在科技投入方面,2010年,重庆财政科技投入达19.4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2.04%,R&D经费支出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5%,至2010年达100亿元,占GDp比例为1.27%。2012年,全市R&D经费支出达到159.8亿元,R&D/GDp达到1.39%,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三位,西部第二位。与此同时,科技平台建设也随之深入推进,研究开发平台建成市级以上实验室6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个、企业技术中心205个;资源共享平台入网大型科学仪器价值12.5亿元,建成全国首个“科技检测超市”;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0家。科技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科技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强,为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夯实的科技基础。

2.3金融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总体金融环境良好重庆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总部经济和庞大的金融资源。目前,重庆市已形成了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调控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相互协调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配合着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重庆优质、高效的金融环境已逐步构成,为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奠定了扎实的金融基础。

2.4相关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为促进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可以很好地扶持、引导、保障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例如,重庆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鼓励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新融资担保机构,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预期良好的科技项目或者初创科技企业,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重庆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业改制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科技投融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为科技和金融的有效融合奠定了政策保障基础。

3重庆创新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成效

3.1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在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逐步搭建、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重庆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在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数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依托两江新区、部级高新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和基地,聚集了海装风电、远达环保、中冶赛迪、长安新能源等龙头和重点企业;随着移动通讯等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落户重庆,逐步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声、微系统、血透析医疗器械产业。

3.2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科技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其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又有赖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主体,为科技创新集聚科技资源,促进科经济研究研成果向市场化转化,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2010年重庆已有79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1%,由此带动工业增加值856.2亿元,占GDp比例10.8%;在科研院所数量方面,各类科研院所98家,“十一五”期间,成功组建以重庆市科研院、农科院、质检院为代表的大院大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以技术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成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个,其中国家子联盟4个。

3.3金融要素市场发展迅速,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拓宽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重庆已初步建成西部地区最为完善和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和航运交易所七大金融要素市场,累计实现交易额1,900亿元。金融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多层面的金融保障和金融工具,例如:科技保险、高新技术领域软贷款、科技贷款贴息、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措施等。同时,重庆金融机构集聚效应开始逐渐凸显,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广泛分布,证券、期货、保险、信用担保、小额贷款等各金融机构逐次成立,既拓宽了科技融资渠道,也提供规避风险的保障。

3.4科技与金融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建立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要在其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动机制。目前,重庆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联动机制已基本建立,例如:在国内率先建立的“科技专家参与贷前评审机制”实施框架,现已应用于银行科技项目信贷评审中;科技部与中国银监会联合授牌的全国首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整合相关政策与资金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授信绿色通道”;初步搭建和正在完善“投、保、贷”动态共享信息平台,初步形成联动机制,作为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初步建立了政府、保险公司、中介机构、企业互动的运行模式创新设立多个险种。

4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建议对策

4.1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要营造者、引导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现有的基础上,政府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包括政策保障、财政支持力度和聚集公共资源等在内的支持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实现金融、科技、生产的一体化。在政策保障方面,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该重点关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联动作用,从政策层面保证科技和金融融合的顺利实施。同时,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政府需要更多考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财政资金池,创新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等资金的作用,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聚集公共资源方面,应加强与高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金”创新体系。特别是在聚集创新型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实行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消除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鼓励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交叉任职或兼职,发挥市场在高技术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2建立健全市场化的金融支撑体系,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健全的金融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投融资工具,同时能够分散融合过程中相应的公众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向市场提供有盈利前景的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可以通过聚集新型金融机构、引进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打造科技金融集团等方式来健全金融服务机构体系;通过做大创投规模、完善基金链条、拓展科技担保品种、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和奖惩制度、推进科技企业债券融资、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4

城镇化过程中的投融资问题还涉及投融资机制、投融资的质量与安全,以及投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如何控制等问题。

在投融资活动中,至少有这样三方将参与进来:一是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其主要投资者是政府。尤其是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政府还要为城市建设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探路,做好牵线搭桥的服务工作。二是金融机构(银行等)和非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投资方。三是企业。在一些特定的项目中,企业可以充当投资者、建设者、管理者的角色。要想获得高效、可持续的投资,必须统筹考虑这三方的利益。

最近贵阳市召开了“科技金融创新与新型工业化”研讨会。其中研讨的一些议题可以移植过来指导城市建设并进行可实施的推广。比如:贵阳市政府与银行共同搭建企业贷款合作平台,银行以较低的利息贷款给中小企业,息差由政府补助;建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投资风险、投资保障、科技贷款、科技担保和科技保险费等方面的补助;创建了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门投资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的未上市企业,同时,还注意管理和技术等的投入,以促进创业公司的发展;鼓励发展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及其他担保机构;创新原有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式,将过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从使用效率低的支持方式,转变到采取定额补助、配套经费、贷款贴息以及无息借款等多种方式。还投入到风险投资公司,从政府、企业、银行、风司、担保公司等不同角度考虑资金的使用;制定“贵阳市星级信用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贵阳市星级信用科技企业培育计划”。该计划实行“五星级”动态管理,即在满足“星级信用科技企业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第一次参与培育计划的企业,评定为“一星信用科技企业”,以后每完成一个贷款周期的按时履约,则增加一个星级,最高可达到“五星信用科技企业”。根据科技企业星级信用的级别高低,按照“企业星级越高、扶持力度越大”的原则,实施不同的贷款贴息、担保补助和相关政策支持,对合作的银行、担保公司则给予风险准备金的补充。

按照这些思路,在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投资主体多元化,共同搭建投融资平台。发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投资主体功能。由于企业具有资金使用效率高的特点,也要推进企业成为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同时,要将政府、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及担保公司(非金融机构)融为一体,共同搭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搭建专门用于城市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城市河道整治等环境治理的投融资平台,有效的吸引投资者。

投融资及市场机制的建立。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注重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产权、使用权的交易。城市建设、垃圾处理、水的净化等,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很大的投融资市场。关健是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机制,以便有利于运用市场的力量进行更有效的建设。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5

会上,交通银行总行信息技术管理部项目经理叶音珏和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总监单建洪分别对交通银行和泰康资产实施虚拟化的过程和实施完成后所取得的效果与在座的金融行业用户进行了分享,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共鸣。

it基础架构

需分步建设

“作为it基础架构服务商,我们认为一个it基础架构需要分四个步骤去建设。”中亦安图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总裁田传科认为,“it架构可以分成为基础架构、应用交易处理架构、满足并创新需求架构等。其中,it的基础架构可以划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基础架构部署及可用性保障,这是目前很多银行已经在做的,比如购买硬件、软件、运维护等各种产品和服务以保障整个架构的可用。第二层是基础架构可管理,比如运维的自动化。第三层是基础架构的优化和重整,即对硬件设备,数据库系统等进行优化。第四层是基础架构的虚拟化与棉被式服务。”

田传科将it基础设施的建设形象地比喻为像在一个正方体的玻璃器里放沙子一样,一定是首先放第一层,然后上面是第二、第三层,最后一层是基础架构的虚拟化,这就好像棉被一样。这也正是中亦安图积极倡导的“金魔方”模型。

据介绍,目前中亦安图正是在积极致力于为金融行业用户提供“棉被式”的服务。作为第三方it服务提供商,中亦安图致力于为国内用户提供基于系统层面的维护服务,运维服务、系统工具实施服务和it咨询服务等。中亦安图的服务产品基于用户现有投资环境下,立足系统层面,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性能提升,为用户业务的运行和扩展提供可靠保障。面向用户的it系统架构,中亦安图能够提供维护、运维、系统工具实施和it咨询等四个层次的服务。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中亦安图的维护服务可分为硬件维护服务、系统维护服务和软件维护服务,通过日常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保障硬件、系统和软件的正常稳定运行。在it咨询服务方面,中亦安图主要提供itiL实施、系统安全、容灾的专项咨询和架构评估、梳理、设计的咨询服务。

由简到繁实施虚拟化

目前,金融行业非常重视it与业务的融合,交通银行已经将自己的银行创新部放到了科技部门里。与此同时,作为it基础架构建设的最高层次,虚拟化也一直是金融行业所关注的话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取得了成效。

“通过实施虚拟化项目,使得我们节省了80%的pC服务器和70%以上的故障恢复时间。”交通银行总行信息技术管理部业务经理叶音珏对记者表示,“2009年,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的pC服务器的CpU平均利用率低于20%。”无独有偶,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总经理单建洪告诉记者,在中亦安图的帮助下,泰康资产管理公司成功地实施了桌面的虚拟化,泰康资产实施虚拟化项目的经验是:一,实施虚拟化项目需要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多部门的协助;二,应该先从简单的业务入手,然后再扩展到复杂的业务;三,要从业务需求最迫切的业务入手;四,对用户业务场景的调研工作要做到细致;五,选择技术全面的服务商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亦安图的战略合作伙伴,Vmware提供了渐进式的云计算实施途径,同时给用户保留了选择的自由。单建洪透露,泰康资产管理公司下一步将实施服务器的虚拟化。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6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合作社;金融服务

本文为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关于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1150)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2日

一、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随着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重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降低了基层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风险,为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和机构间均实现了互联互通,快捷方便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三是信息化系统建设速度大幅提高,尤其是农村合作社新系统的使用,有力地推动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是各金融机构的神经末梢,主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密度远远低于市区,而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信息化网点更加稀缺。

(二)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是其营业网点逐渐收缩至县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较晚,运行机制尚未理顺,其支农作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实力不断壮大,营业网点较多,由于先天实力不足,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至今仍没有纳入全国结算渠道,电子银行没有上线,而且虽然县级金融机构全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但乡镇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几乎为零。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以托管方式依附于其他银行开展业务,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社也是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二、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推进,县域网点大量撤并,导致县域信息化主体和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加剧了城乡信息化资源不平衡。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信息化进程缓慢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投入占整个银行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总体发展速度依然相当迟缓,研发能力薄弱,远远跟不上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信息管理职能弱化部分金融机构对科技队伍建设缺少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够完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虽然通过近几年大量招收优秀大学生,缓解了用人紧张的情况,但是由于营业网点扩张速度较快,科技人才仍有较大缺口。

(四)创新意识不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创新力度不够。县域金融机构真正贴近市场,他们最了解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业务需求,但受审批权限的制约,业务渠道单一,难以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延长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周期。

三、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构建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为骨干,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一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结算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解决好农村金融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变传统以县城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思路,逐步建立以乡镇为金融信息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自然村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彻底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加大人员培训和引进力度。农村金融机构相对于专业性金融机构来说,信息化的难度要大得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加大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化农村金融信息化生态环境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农村农民对金融新产品认知度低,是制约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和金融中间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品种的宣传,使农民逐渐感受到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并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同时,要利用自身基础设施优势增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壮大自身实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窗口功能,利用信息技术面向农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提高农民财富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2、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应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延伸服务对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支持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产品的信息科技投入。

3、深化金融业信息安全。在现代银行的各类风险中,信息安全风险是唯一能够导致银行全部业务瞬间瘫痪的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做好信息安全发展规划,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趋势

通过不断对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科技攻关,将使保定农村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持续发展的可靠根基。实现保定农村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实现多渠道电子银行业务,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atm、poS、电话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多渠道电子服务方式来服务“三农”。从人才、技术流程等方面建立主动防御的纵深信息安全体系,建立了设备层、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的信息安全机制。壮大科技人员队伍,加强人员信息化培训。最终把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水平、金融服务与创新能力推进到发达水平,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新经济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桂玲.保定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7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87-03

城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镇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缩小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融合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城镇化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把过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然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大量资金的积累和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从这一角度来说,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也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焦点。因此,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现状

1949年,中国建制镇2000个左右,新中国成立时城镇化水平为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进入城镇快速发展时期,建制镇数增加到了19883个,城镇化水平达到41.8%。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城镇化推进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国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镇化稳步推进阶段(建国头十年),新中国成立后,期间全国城镇人口从5775万增加到9950万,城镇化水平由10.7%上升到15.3%,此时期是建国以来城镇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二阶段是城镇化推进波动阶段(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建设的号召下,城镇工业大发展,1960年底城镇人口增加到13074万。之后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062万,从1963年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城镇化水平又得以缓慢提高,但仍低于1961年水平。第三阶段是城镇化推进停滞阶段(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冲击”,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大量迁出。尽管此期间城镇人口略有增长,但随着“”后期知青返城,全国城镇化水平一度呈下降趋势,之后又慢慢回升。第四阶段是城镇化推进加速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城镇化推进开始进入加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的乡镇实行撤、扩、并,又增加7750个。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提出了发展城镇战略,2000年政府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2005年同志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努力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六大更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进一步为中国加快城镇化进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

1.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金融需求。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遍性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电讯、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设施,主要为常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二是特殊性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主要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要求提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具有基础性和先行性、不可贸易性、自然垄断性、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它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因此会产生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因为所需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私人不愿投资;二是一定地区范围内只需要一家公司服务才能盈利,从而产生自然垄断。另外,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产具有专用性和非流动性,资产不易出售或转作他用,因而投资一旦实施就会形成大量的沉淀资本,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市场进入障碍,即使没有管制,竞争者也不容易进入市场。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市场化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城镇建设,体制不健全,缺乏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向心力的问题。因此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要有能与之配套的完善的现代农村基础设施,没有较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民不可能增收,农业不可能增产,农村不可能发展。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关键。然而,自“十五”(2001—2005)计划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上没有根本理清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体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应积极创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府和金融体系共同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双方共同对项目运行负责,并由金融体系负责项目融资,增加项目的资本金数量,降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同时双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长期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政府可以给予金融机构相应的政策扶持(如贷款担保、税收优惠等)作为投资风险的补偿,以提高金融机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2.农产品生产、流通及销售领域的金融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及销售领域的金融服务,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等)为农产品产、流通及销售产业提供与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相关的新型金融业务,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效融合。2007年以来,面对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部分农产品供给出现缺口的不利形势,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了窗口指导力度,先后围绕生猪、奶业和粮食生产等方面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然而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对支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甚至主动退出农业领域和农村市场。另外,由于中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39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7%。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只能投入大量劳动力,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单位产量。这就决定了中国农产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劳动替代资本投入”成为中国农民生产积累方式的最优选择。由于小农经济中农产品生产者高度分散、数量庞大,发放以其作为交易对象的农业贷款尤其是农户贷款将产生高昂的交易费用。此外,在农产品供求信息不能有效传导的情况下,农民个体的理性选择往往造成整体的趋同决策,导致农产品供给弹性相对较大。而大多数农产品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本身需求弹性较小,易造成农产品周期性相对过剩而陷入销售难、价格低的困境,导致农产品生产常常被“丰收悖论”所困扰。高度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难以通过有效的农产品结构调整和产量控制来影响农产品价格,致使其在各方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议价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尽管农产品生产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但所获利润相对较少,制约了贷款偿还能力。因此,发展农产品生产、流通及销售领域的金融服务的意义从微观角度来讲,可以缓解农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农产品生产、流通及销售企业日常业务当中的资金缺口提供快速安全的资金供给。同时,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增加利润来源,降低业务风险,可以创造一种共赢的局面。而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发展农产品金融服务可以带动整个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

3.与农业相关的高科技行业的金融需求。与农业相关的高科技行业主要是与农业相关的技术密集性高、技术难度大、智力要求高、竞争性和渗透性强、投资多、风险大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研究成果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的高层次、核心和前沿行业。主要有:(1)生产型行业,是指以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行业。它与科研机构一样,注重产品的研制开发,但它研制开发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售技术而是为了自己生产销售。(2)运用型行业,是指大量采用高新技术设备或高新技术工艺生产农业产品的行业。(3)服务型企业,是指为社会提供某种劳务且在其服务过程中运用到大量农业高新技术的行业,如管理咨询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等,如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企业。以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企业在建立和成长时期多使用银行借贷,进行债务融资,当企业逐渐成熟时,其债务融资的依赖性将逐渐降低。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多依赖于初始内部融资、天使融资等;当企业逐步发展时,则可以获得间接融资(权益资金来自于创业投资,债务资金来自于银行等)。最后,如果企业持续增长,则有机会通过公共权益和债务市场进行融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依靠与农业相关的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创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与农业相关的高科技行业提供资金支持。

4.保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金融需求。保险与社会保障主要包括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的现代保险服务及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会保障体系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对保险和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农村居民家庭财富水平的日益增长,会产生出对于现代商业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只有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够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真正解放出来,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保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金融需求,是城镇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金融需求,没有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现代保险产品和服务,农村城镇化就难以顺利推进。具体来看,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开发各种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殊需求的寿险与财险产品,发展包括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农业保险及各类寿险业务在内的现代保险市场;另一方面需要着力构建以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与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要实现从农村向城镇的转变,保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巨大的。

三、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的特性划分

1.资金需求的特性划分。在城镇化进程中,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需求看似互不相同,但从市场调节机制的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市场领域的资金需求,其基本特点是具有盈利性,符合逐利性金融的投资条件,比如大型企业的技术研发、部分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部分中小企业创建等项目,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现行金融体系和制度供给的不充分,资金需求主体缺乏利用现代金融体系融资的具体途径。二是准市场领域的资金需求,其基本特点是在短期内具有高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资金回收周期长等特征,长期内又具有资金流的自我补偿性甚至是盈利性,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或必备条件。准市场领域资金需求的这些特征使得商业性金融在初期不愿介入,只有等项目运转成熟后,才符合其营利性的投资条件。三是纯市场失灵领域的资金需求,比如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以及部分扶贫性质的建设项目,这些是政府公共财政需要服务的领域。

2.金融供给匹配需求的特性划分。在城镇化进程中,根据金融服务需求的市场性与准市场性,金融机构应有不同类型的金融供给与之相匹配。一方面,对于市场性领域的资金需求,应主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体系和资本市场来满足。根据融资需求主体的规模、信息及风险等特征,可以将融资企业区分为成熟的大企业、传统中小企业及科技创新型企业三种类型。对于成熟的大企业,其资金需求规模大,并且能够提供健全的财务报表等信息,适合通过商业性大银行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于传统中小企业,可以依靠各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融资。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由于其风险及潜在收益较高,主要通过创业板资本市场或风险投资基金来实现股权性融资。另一方面,对于准市场领域的融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依靠政策性金融,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引导利用民间资本,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正在向新兴的开发性金融转化。“开发性金融”是指政府或政府联合体通过建立具有政府信用的金融机构,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融资,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推动市场主体的发展和自身业务的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开发性金融并非专指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行为,而是一种金融制度,这种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用市场化的资金配置与收回方式来实现政府的财政转移和支持目的。除了融资与市场建设功能外,开发性金融强调资金的配置与发展规划的融合性,其以全社会或地区的规划为前提,是通过融资手段对国家或区域发展规划的积极推动,有助于消除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无序性,这也是商业性金融所难以实现的功能。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下的新发展,其运用政府组织优势的资源和高能量,以市场化融资推动市场和制度建设,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促进良性互动发展,拉动经济发展。

四、结论

本文主要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农产品生产、流通及销售领域的金融需求、与农业相关的高科技行业的金融需求、保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金融需求。(2)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的特性划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资金需求的特性划分,包括市场领域、准市场领域、纯市场失灵领域的资金需求三个方面;二是金融供给匹配需求的特性划分,包括多层次、多元化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体系和资本市场以及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

参考文献:

[1]巴图.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0,(6).

[2]关娜.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胡海峰,贾宪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1,(3).

[4]龙世峰.农产品生产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对金融支持农产品生产政策效应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2).

[5]余佶.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政府、社区与市场供给——基于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

[6]赵庆国.发展高科技农业需要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J].农业经济,2001,(5).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8

今年2月以来,开发区根据市委“进企业(项目)促发展,进村(居)户促致富”活动部署,在各级干部中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推进项目、联系群众、富民惠民为主要任务的“双进双促”强区富民活动,区领导和挂钩部门沉下心、俯下身、迈开腿,深入54家重点企业和34个重大项目走访调研。经过梳理汇总,全区共摸排出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116个,通过问题交办形式解决了45个,正在解决32个,移交难题会办1个,上报市级层面解决20个,做好解释说明18个。现结合上述问题,对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走访企业整体运行情况

54家企业中,除恒隆水务、瑞丰医药、新航电气等7家企业外,共有规上企业47家。经济运行情况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运行稳中有进。根据走访调查情况看,53家企业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72.1%的企业营业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生命健康产业利润率高达21.9%,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先进材料产业利润率为5.1%,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利润率为5.4%。

(二)科技人才投入加大。大部分企业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平台载体,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54家企业中是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32家,拥有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淮海工学院等16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业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持续投入,也创造了一系列研发成果,如中复联众研发的高原型风电叶片成功下线、佑源医疗设备研发出全球首创的高低温中药粉灭菌器等等。

(三)企业发展预期向好。大多数企业对于今年的生产经营充满信心,表示能顺利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如杜钟氨纶制定公司“2020”目标,即在2020年达到产值20亿元,计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正大农牧在全国饲料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优化人员、节约开支,并及时调整公司经营产品,一直保持盈利。天缘物流在鲜切果蔬技术成熟的同时,开发速冻及水煮产品,多重经营,提高销售收入等等,众多企业经营稳中向好。

二、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活动中梳理出的116个问题主要集中在科技、人才、财税金融、交通、环保、配套设施、土地、其他等8个方面。其中,配套设施问题占比20.7%,交通问题占比16.4%,环保问题占比12.9%,人才问题占比10.3%,财税金融问题占比10.3%,科技问题占比7.8%,土地问题占比3.4%,其他问题占比18.2%。

(一)未能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公共服务平台不够成熟,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1、区内由行业重点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小微型科技企业和孵化企业等构成的创新梯队不完善,相关企业对自身的等级定位不明确,危机感不强,相关科技创新研究和开发投入不足。

2、区内公共服务平台不够成熟,相关平台功能和定位不够明晰,平台运营模式不够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明显不足。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不够完善。

3、区内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在企业自建、校企共建、政府领建方面较为缺乏,阻碍了部分科技成果在区内的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不够深入,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有待实施。

(二)高层次人才招引难,技能型人才培养难,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1、在地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高精尖缺的专业技术人才越来越成为“香饽饽”,在业内比较“抢手”,区内大企业由于具备相对成熟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引进人才情况相对较好,但目前仍以柔性引才为主,真正在**工作和生活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

2、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仍然不够重视,高技能人才在地位、收入、待遇上明显低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体制机制也不够灵活。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精细,生产生活配套不完善,区内外交通不够便捷

1、我区在路网建设、河道整治、水电气供应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但是在污水管网建设、道路绿化、交通信号灯设立等细微之处显得较为薄弱。

2、缺乏生产性配套主要体现在没有固废处理机构、缺乏上下游关联企业。缺乏生活性配套主要体现在缺少高端教育、医疗、娱乐设施,区内人气商气不足。

3、对内对外交通不够便捷,区内公共交通线路覆盖少、班次密度低、便捷程度不够,需要以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等方式加以改善。

(四)区内中小型企业资金融通较为困难、融资成本较高

1、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的大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且银行信贷收紧,不愿意承担信用风险,导致银行对中小型企业“惜贷”。区内中小型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多以房产、设备抵押担保为主,信用担保尤其是第三方担保机构少,担保方式单一,银行抵押率较低,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融资困难。

2、虽然区内已出台科技贷款、专利质押等一系列贷款政策,但落实到实际贷款银行,单独的专利质押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必须要辅助以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等,利息的支出加上担保费用的支出造成贷款成本居高不下。且商业银行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产品缺失,贷款手续繁琐,部分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调贷款利率,导致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高。

三、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对策建议

(一)构建常态机制,推动“双进双促”行稳致远。一是进一步扩大走访覆盖面。由区活动办牵头将走访范围由88家企业(项目)增加至130家企业(项目),实现在区内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企业全覆盖。同时及时跟踪领办问题的解决情况,逐一整改销号,对问题解决进展进行督查、对企业群众满意度进行回头看,使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到位,持续提升活动的温度和质感。二是进一步固化走访责任。出台规范性文件固化常态化走访责任,落实考核督查机制,明确挂钩帮扶重点、要点,构建问题收集—梳理—会办长效机制,建议各领导、部门深化协作,将“串联”改为“并联”,探索多部门合一、扁平化的走访新模式,使走访工作“长流水、不断线”。三是进一步完善问题解决机制。始终把活动落脚点放在解决好企业、项目提出的问题上,由企业服务中心牵头定期对走访过程中的发现问题进行收集汇总,通过召开问题交办会、难题会办会等形式,形成解决问题长效机制。针对共性问题及机制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开展专项攻坚行动,从根本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努力优化全区发展环境。

(二)聚力产业升级,强化科技创新首要地位。一是建立创新型企业梯队。制定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实施以行业重点企业“领航计划”,中小型科技企业“速航计划”,小微型科技企业和孵化企业为主的“启航计划”,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梯队。针对三类企业的特征和需求,实施科技服务“五进计划”,安排技术专家、金融业者、知识产权中介、科技管理干部、大学教授(科技镇长团)进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发挥平台载体集聚孵化功能。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尽快运营,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和定位,确立我区公共平台运营模式。依托科技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辅导美多利省级孵化器升格部级孵化器,猴嘴省级众创空间升格部级众创空间,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迈向深入。全面深化落实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区转移转化。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启动实施专利导航工程以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工作,打造具有产业特点和自身特色的示范园区。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增强企业科技融资、贷款、上市的能力,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区产业集群。

(三)坚持引育并举,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一是人才+资本,促进创业“落地”。在抓好重大项目招引的同时也抓好高科技人才创业项目的落户,实现以招商引资为主、招才引智为辅的“双招双引”格局。经常性举办人才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活动,通过周期性、高频次、多机构、常态化的项目路演,评审产生一批优秀人才项目,联合招商主体对接落地。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与淮海工学院合作创建“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园区企业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102个校企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二是孵化+载体,筑造双创“摇篮”。构建综合协调服务平台、政企互动交流平台、银企对接合作平台等3个平台,以恒瑞医药牵头建设的“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为主体,打造“六加一技术服务平台”。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力达英才”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健全促进人才创业创新投融资健康发展政策,提升对初创期、孵化期创业项目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创业、创新+创投”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三是产业+服务,释放揽才“信号”。依托生命健康产业优势,举办“省生物医药双创人才园区行”等人才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人才项目对接,服务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举办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科技人才政策宣讲会等活动,做好“360服务”,打造高端人才生态圈,全面激发人才内生活力。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9

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增收难的矛盾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异常艰巨的任务。按照总书记“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党中央深刻地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决策深刻反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无疑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也是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生产要素供给的主要部门。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真正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为“三农”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构建农村金融新体系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明确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定位,调整农村金融结构,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要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运行机制,因地制宜,面向“三农”,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拓宽其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不断提高政策性银行履行公共职能的能力;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要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退出机制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大力发展支持性的金融中介机构,服务于农村金融,分散农村金融风险。通过改革,真正形成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并存的、能满足农村和农民不同层次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不足,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金融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大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信贷投入。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修补农村金融供给制度。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适合当地条件的农村资金回流措施,逐步形成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信贷投入长效机制。当前,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实行有效的支农、惠农措施扶植西部和贫困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要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结算等中间业务,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搞活农村金融,切实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农村金融建设是有相当难度的系统工程。中央银行要努力推动各项改革,改善服务,为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安全的融资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1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高度和创新价值的政策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业结构已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适应新时代国际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思维。“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提升战略层次,将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搭建农产品网上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网络化、信息化、鼓励“农业+互联网”模式的推行,做到农业与电商、物流、金融等产业对接,推进农产品机构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三农”投入稳步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高新科技在农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大幅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单一产业发展力度不大,融合力度小,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等问题确实存在。同时,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还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2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的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现象。产业融合指的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部门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各产业间或产业内部的融合渗透,有助于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

3产业融合的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增大物质资料消耗带动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慢慢浮出水面。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3.1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落后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行、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越发严重,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设施不足,带来了一系列负的外部效应。

一方面、农村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价值链不完善且当前农村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大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较少,配套设施不健全,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得不到高效运转,难以很好地服务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流程。遂尽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保障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产品渠道,保障农户资金流、信息流安全已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2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变革更新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对于农业产业来说,亦是如此,强大的科学技术会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能

力低,技术投入不足,科技兴县、科技兴乡的真正势头还未形成,

科技投入不足且产出率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科技兴农的局势还未在广大农村地区全面推进实施。农业附加值低的特点也难以吸引巨大的金融资本投入农村科学技术设备的建设。另外,农民自身科学技术水平低、科学知识摄入不足也严重阻碍农村科技进步发展。

3.3缺乏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模式

“十三五”规划提出:互联网有望推动农业实现“弯道超车”,要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互联网+”的现代商业模式定然会给农村产业融合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而在当下,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产品的推广销售过程中应用较少。硬环境方面,农村宽带普及率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现代的运输网络、物流体系。软环境方面,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技能培训较少,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产业模式还未得到广泛而有力的推广。此外,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领域,互联网技术覆盖面窄,渗透率低,互联网技术并未发挥其强大创造力。

4打破瓶颈的重大举措

4.1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首先应当加大惠农强农的政策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在不断做大做强农业的同时,当地政府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致力于形成新的更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与企业组织形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流通设施,乡镇公路网络的建设,以完善农村物流传送网络,为产业链的延长、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业农村经济增长点;

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组织领导多层次的创新技术大赛,引进技术人才,将完善基础设施这一硬条件与培养技术人才这一软环境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引导各农村企业相互融合联系,形成以空头企业为主导,上中下游跨行业发展的产业联合模式,以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规模经济。

4.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地为农村产业服务

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条件,强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还需要相关金融服务的配套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结构的重要一环,在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开发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适应产业融合进步的金融产品,政策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税收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社保体系的改革,为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的大力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利用保险、信贷等金融工具为现代农业发展分担风险,完善农民基本的养老、医疗、卫生服务。

支持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适当简化农村小额短期借贷手续,同时加强风险控制,保障客户信息资金安全。

4.3加快引进现代商业模式,推进电子商务的农业化进程

在当代,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已经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金融、教育、卫生、医疗等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将新兴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会在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所以,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中央“十三五”规划中加快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商务技术,培育多元化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积极推进农业与电商、物流、金融等多产业融合,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运用电子化的平台带动传统农业大发展。

5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推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结构也会不断地调整、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稳步落实推进定会推进农村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推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面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也要充满信心,在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J].产业经济研究,2003(4):31-37.

[2]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4-6.

[3]席晓丽.产业融合与中国多功能农业建设初探[J].福建论坛,2007(09):20-23.

[4]孔祥智.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农村工作通讯,2012(0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