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调研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8:05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30-04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就业范围较宽,但近年来,随着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各级院校增多,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大幅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1]。在此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就业,扩展就业门路,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为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一、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大面广,这一领域需求的专业人员也相对较多。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2002年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虽然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表1),但潜在就业压力不容忽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示,有些本科毕业生虽然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研究能力差需要长时间培养。针对这些就业信息,学校应发扬开拓进取的教学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热爱专业,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特点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此次调研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紧密结合,以主城区用地现状调研为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要求学生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系列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城市总体规划(一)和城市总体规划(二),均安排在毕业设计前的1~2个学期。因此,城市总体规划

调研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践课程,对学生融入设计类实际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次重要的实际体验,对学生就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

长沙理工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时间与其他五年制本科院校相比时间较短,如同济大学的调研时间是4周,而长沙理工大学只有1周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将包括城镇体系和主城区两个部分的现状资料收集完成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取分组分片调研方式,以主城区用地调查调研为主,辅以设计院提供的基础资料汇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现状。

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课程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比对自己优劣势,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点。从实习动员到实结,各个阶段都要按部就班,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表2)。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到调研城市实地观察、判断和体验,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增加了专业的积极性,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巩固和充实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表2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时间安排

序号实习教学工作内容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要求

1实习动员交待调研任务,下发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寒假期间熟悉调研内容及方法。复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

2实习准备工作准备实习所需工具(行政区划图、地形图、2B铅笔、马克笔、拷贝纸、数码相机、记录本等学习工具及个人生活用品)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实习的基本工作要求

3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对实习城市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4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踏勘,采用现场讲授和个别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研要求学生掌握调研的方法和主要内容,了解县域各乡镇及主城区的现状,能结合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对该县城的感性认识

5实习成果制作、汇报指导学生运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整理调研成果,完成县域的基础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及相关图纸绘制工作要求学生完成现状分析及其成果制作

6实结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运用能力,考虑下一阶段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通过对实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总结实习的经验与不足,并撰写实习报告

(二)教学主体多样化有效指导实习进程

在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中,专业教师从动员大会一直到学生调研成果的完成验收,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不仅是校内的调研教学,与校外设计院、调研所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实习基地教师先行指导

自2007年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即来源于当地基地设计院,为了让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有初步了解,邀请实习基地教师对实习县城作概况介绍是实习先行阶段。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大致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编制过程,对所调研城市也有了初步认识。基地指导教师的初步介绍还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2

根据你办《关于认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及时报送调查报告的通知》(广稳办发[XX]5号)要求,我局扎实开展了城乡规划管理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印发《xx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XX年度社情民意调查实施方案》(广市建局[XX]98号),对XX年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由规划科牵头,法规科、监察支队等参与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社情民意调查”调研小组,于8月2日—12日,到1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走访座谈,深入8个小区70余家住户和闹市区,采取入户走访、集中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00多人次进行当面调查,发放问卷120份。调查主要涉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满意度评价、规划编制评价、规划审批评价、规划管理评价等内容。

二、总体评价

(一)强化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覆盖率全面提高。近年来,我局全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20)、《中桥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奎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出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岔马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枣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随着各个规划编制的完善,城区控规实现全覆盖。今年还邀请国内一流规划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新一轮的《xx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严格规划审批,各项规划得到刚性实施。20**年由我局对广安城区实施统一规划管理以来,严把规划建设审查关,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现行技术规范,对项目的容积率、建筑间距、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进行严格审查,层层把关,一律实行“三会制度”,即:技术审查会、局办公会、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技术审查会邀请消防、人防、园林、房管等相关单位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市政府成立了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规委会主任,邀请专家、相关部门、公众代表等对方案进行审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三)规范调整程序,容积率公开透明。根据《城乡规划法》和住建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XX年4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xx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广安府办发【XX】14号),进一步规范了建设项目容积率调整程序,逐步推行“阳光规划”,专家论证、公示、市政府审批等环节公开透明,让广大群众了解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

(四)深化源头治理,规划制度逐步完善。为加强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规划监管,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公示制度》、《xx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报送管理规定(试行)》、《xx市建筑类建设项目竣工测绘管理规定》、《xx市建设工程实施过程监督管理规定》和《居住小区管线工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划管理地方性、技术性管理标准和规定得到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批后监管,规划实施得到全程监控。规划实施中,实行责任片区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到房地产项目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重大违规行为及时函告市城管执法局。对项目中存在问题而未得到及时发现的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建设项目按照审批的规划方案实施。竣工验收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原审批技术方案验收,对不符合审批要求的,由市城管执法局依法处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对发展战略定位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受出让地块小、无国内知名开发企业参与竞拍地等因素影响,规划方案缺乏大气势,地方特色和风格尚不明显,对产业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缺乏统筹衔接。

(二)规划编制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城市规划编制的投入,但只是按照规划部门的申请从财政安排经费用于规划编制,并没有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作为城区的规划编制维护费用。同时,缺少专业技术人才,规划编制成果审查和规划编制维护以及规划编制和规划调整论证等方面亟待完善提高。

(三)规划法规细化不够。现有《xx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20**年出台的,对道路标准、居住建筑间距等的规定较为简单。对山地条件下建筑正负零确定、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容积率和绿地率等指标的规定不够细,建筑层高、旧城改造的相关内容亟需完善。

(四)规划批后监管执法乏力。有的执法部门“以罚代管”现象较为严重,且对违法违规建设的处罚过轻,由于违法成本过低,开发商可以从违法违规建设中获取较多利润,因而,开发商违法违纪建设行为时有发生。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乡研究与规划研究,建立可操作的城乡建设规划约束体系。研究国内外城市规划发展动态和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城乡规划编制研究计划,组织编制总体规划、控规和专项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对重大项目进行前期规划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保证。

(二)加大规划编制投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一是加大投入,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单位规划设计。二是制定城区规划编制的标准。城区总规、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应达到国内先进标准。三是提高规划编制审批水平。培训和引进规划编制人员,使之具备与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对话的能力。利用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逐步建立规划编制和维护队伍,提高规划研究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加大规划编制统筹力度,确保规划方案科学可行。在调整总规和扩大城市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完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如中小学布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加强城乡各项专项规划的总体规划与与协调,逐步完善城区功能。抓紧研究城区规划建设统筹模式及机制建立问题,努力从制度上解决规划建设系统性和统筹性不强等问题。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应采取专业部门与规划部门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统筹发展编制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前提。面对新形势新条件对城乡建设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城市规划要按照科学性、超前性和可行性并举的原则,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把城市规划纳入50年以上总体部署,使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持续推动作用,使城乡一体化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各个方面达到最佳组合,取得最佳效果。

一、城市规划应具有时代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更加开放,我国的城市化推进进入了加速期。如何使城市规划工作适应新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二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乡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规划要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需要和可能、平常时期和非常时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从过去强调生产转向强调生活,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努力创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同时要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四是要树立公众参与的理念。城市规划是反映公共、私人及各个团体的利益,通过相互协调对话的产物。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

二、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而言,要重点强化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事关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研究。对这些重大战略的研究,一定要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认真分析研究城乡经济流向,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明确城市的定位、性质、规模和发展战略及方向,从而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以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汇集中外各城市的先进规划理念,拓展规划思路,从而使城市总体规划真正做到高起点、有新意。三是要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衔接。既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又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搞好与计划的衔接,是保证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近期建设目标实现的前提。

三、城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依据,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搞好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分区规划要明确用地性质,确保一定深度,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少作或不作调整。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确保一定广度,减少规划盲处,为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快专业规划的编制。绿地系统规划、道路网络规划、给水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供电系统规划、供气系统规划、停车场规划、菜市场规划、教育设施配套规划、公交场站规划等等,由规划部门牵头会同相关专业部门对这些专业性规划进行共同研究,并根据总体规划提出主导性意见,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要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对规划成果的质量要进行评审和考核,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定性研究的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从系统的角度加以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城市规划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是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要重点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扩大规划设计的招标范围。将所有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市设计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城市建设的设计品位和档次。二是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对一些专业规划在正式出台前,首先要征求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意见。规划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应建立通报制度或会签制度,以便能及时发现和弥补规划中的不足,提高规划的质量,确保科学合理。三是要实行规划设计方案公示制。对重大项目、标志性建筑等规划设计方案要公开展示,听取民声,问计于民,认真吸纳他们的建议,增强透明度。四是要对规划设计适度放权。

五、城市规划应具有经济性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因此,城市规划一定要强调经济性。一是要有远见。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对城市用地功能、规划红线应进行严格控制,切不可随心所欲,急功近利,任意迁让。二是要加强对有增值潜力土地的控制。对道路两侧、广场四周的土地应尽量在道路及广场建成后再安排开发建设,以确保土地增值部分用于城市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要充分发掘城市资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土地正日益减少,为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基础设施容量满足、不影响城市景观和日照通风等的前提下,项目规划时应适当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向城市空间发展。四是要优化规划设计方案。规划方案特别是专业规划要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定,以避免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六、城市规划应具有严肃性

规划的权威性来自规划的严肃性。一是规划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垂直指导,一个城市只能有一个规划管理部门,规划预案由市规划评审委员会集体讨论,“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规划权不得层层下放。二是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必须坚持法定程序,重大项目用地调整应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人大常委会议集体讨论。要严格决策程序,对规划评审委员会讨论的事宜和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能随便更改规划。要严格政策程序,规划中涉及《规划法》、《土地法》、《建筑法》的要按法律、法规不折不扣执行。三是建立“法定”图则,控制性详规一旦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就要严格按详规实施,不可随意更改。四是规划实施应接受社会监督,让市民知情,及时纠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偏差,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住户的合法权益,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五是加大规划执法查处力度。一方面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规划审批后的跟踪管理力度,对违反规划擅自超越规划进行建设的单体建筑和破坏规划整体布局的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对到期的临时建筑,应及时组织拆除,以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拆迁矛盾和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4

印发《xx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XX年度社情民意调查实施方案》(广市建局[XX]98号),对XX年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由规划科牵头,法规科、监察支队等参与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社情民意调查”调研小组,于8月2日—12日,到1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走访座谈,深入8个小区70余家住户和闹市区,采取入户走访、集中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00多人次进行当面调查,发放问卷120份。调查主要涉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满意度评价、规划编制评价、规划审批评价、规划管理评价等内容。

二、总体评价

(一)强化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覆盖率全面提高。近年来,我局全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20)、《中桥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奎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出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岔马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枣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随着各个规划编制的完善,城区控规实现全覆盖。今年还邀请国内一流规划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新一轮的《xx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严格规划审批,各项规划得到刚性实施。20**年由我局对广安城区实施统一规划管理以来,严把规划建设审查关,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现行技术规范,对项目的容积率、建筑间距、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进行严格审查,层层把关,一律实行“三会制度”,即:技术审查会、局办公会、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技术审查会邀请消防、人防、园林、房管等相关单位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市政府成立了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规委会主任,邀请专家、相关部门、公众代表等对方案进行审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三)规范调整程序,容积率公开透明。根据《城乡规划法》和住建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XX年4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xx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广安府办发【XX】14号),进一步规范了建设项目容积率调整程序,逐步推行“阳光规划”,专家论证、公示、市政府审批等环节公开透明,让广大群众了解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

(四)深化源头治理,规划制度逐步完善。为加强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规划监管,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公示制度》、《xx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报送管理规定(试行)》、《xx市建筑类建设项目竣工测绘管理规定》、《xx市建设工程实施过程监督管理规定》和《居住小区管线工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划管理地方性、技术性管理标准和规定得到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批后监管,规划实施得到全程监控。规划实施中,实行责任片区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到房地产项目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重大违规行为及时函告市城管执法局。对项目中存在问题而未得到及时发现的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建设项目按照审批的规划方案实施。竣工验收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原审批技术方案验收,对不符合审批要求的,由市城管执法局依法处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对发展战略定位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受出让地块小、无国内知名开发企业参与竞拍地等因素影响,规划方案缺乏大气势,地方特色和风格尚不明显,对产业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缺乏统筹衔接。

(二)规划编制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城市规划编制的投入,但只是按照规划部门的申请从财政安排经费用于规划编制,并没有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作为城区的规划编制维护费用。同时,缺少专业技术人才,规划编制成果审查和规划编制维护以及规划编制和规划调整论证等方面亟待完善提高。

(三)规划法规细化不够。现有《xx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20**年出台的,对道路标准、居住建筑间距等的规定较为简单。对山地条件下建筑正负零确定、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容积率和绿地率等指标的规定不够细,建筑层高、旧城改造的相关内容亟需完善。

(四)规划批后监管执法乏力。有的执法部门“以罚代管”现象较为严重,且对违法违规建设的处罚过轻,由于违法成本过低,开发商可以从违法违规建设中获取较多利润,因而,开发商违法违纪建设行为时有发生。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乡研究与规划研究,建立可操作的城乡建设规划约束体系。研究国内外城市规划发展动态和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城乡规划编制研究计划,组织编制总体规划、控规和专项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对重大项目进行前期规划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保证。

(二)加大规划编制投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一是加大投入,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单位规划设计。二是制定城区规划编制的标准。城区总规、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应达到国内先进标准。三是提高规划编制审批水平。培训和引进规划编制人员,使之具备与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对话的能力。利用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逐步建立规划编制和维护队伍,提高规划研究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加大规划编制统筹力度,确保规划方案科学可行。在调整总规和扩大城市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完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如中小学布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加强城乡各项专项规划的总体规划与与协调,逐步完善城区功能。抓紧研究城区规划建设统筹模式及机制建立问题,努力从制度上解决规划建设系统性和统筹性不强等问题。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应采取专业部门与规划部门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5

关键词:中小城市人防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内容深度要求

中图分类号:R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根据《人民防空法》的规定,国家人防重点城市要编制人防工程专项规划。但目前我国还没完善的人防规划设计规范,其编制还处于摸索阶段,内容及深度也达不到实际操作要求。一些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较,由于缺乏地铁和地下管沟,人防工程规模小,战略地位较低等情况,人防规划标准大城市相比应有所区别。笔者根据参加规划的项目及调研结果总结了中小城市人防专项规划宜包括的内容,在每项内容中建议了编制的深度要求,现就此谈点心得体会,以供同行参考。

1.规划编制背景

2005年10月第五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指出:走平战结合之路,积极推进人防工作由单一的战时防空向战时防空、平时防灾的“两防一体化”双重职能转变。

2009年9月《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修正案草案在第二条增加规定:“人民防空坚持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

2010年2月华亭县城编制完成了《华亭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但在人防规划方面仅提出人防工程设置的标准,并未对人防规划在工程、专业队等内容做详细界定,远达不到指导人防实际工作的深度。

2.华亭县城人防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路径

华亭县城人防工程专项规划编制路线正确,框架合理。其编制路径具体如下:

2.1.加大资料搜集和调研工作

调查研究和基础资料收集是制定规划的基础工作,调研的方法主要是到人防、规划、建设、交通、市政等部门收集各种文件、资料和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然后对调研所得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2理清思路和制定严谨的计划

在调研工作结束后先分析总体规划,对确定人防工程发展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意见,作为规划编制的指导原则;在《华亭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着手编制人防工程专项规划。

2.3增加普通地下室的平战转换内容

为了增加规划的实效性,规划对华亭县城现有的普通地下室进行统计,并对具有一定防护潜力的普通地下室的平战转换制定了方法和措施,以使普通地下室在战前只需经过简单、必要的临战转换。

2.4注意扩大规划研究范围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本次规划注意了对有关专题内容的研究,在研究基础上深化规划内容。规划结合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发展的范例来分析华亭县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形式和类型,使华亭县城在还没有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情况下也能确定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的规划原则、方法和内容。

3.《华亭县城人防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特点

3.1与城市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紧密结合

规划中深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各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电力、燃气、消防等专项规划,力求与城市总体建设发展相一致,并与其他专项规划相协调。

3.2.与城市建设能力紧密结合

在规划中对各种人防工程来源结合城市开发建设的时序深入分析,分别预测和估算其投资实施的经济、技术问题,使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更准确可靠。

3.3.与城市广场公园等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

研究城市广场、绿地、停车场等专项规划,结合各级人防和市政建设部门的意见,规划筛选一部分有地下空间开发前景的城市广场绿地作为人防工程的建设选点,创造条件,建设一批单建式或兼顾式的人防工程。

4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度要求探索

4.1规划背景及城市威胁环境分析

可将城市置于全国大系统中,根据打击价值最优原则,从敌方对人防城市目标系的火力分配中预测该城市受核武器打击的分配类型和当量,对城市进行实际核模拟投弹计算,得出核武器主要杀伤参数值及分布。

4.2城市和人民防空建设情况

市(县)域层面人民防空建设情况包括人防机构的设置情况、人才配备情况、人防工程控制体系搭建情况、人防工程建设情况;中心城区人民防空建设情况包括综合防护体系建设情况、人防工程建设情况(包括已建、在建、拟建工程);重点是收集人防工程资料(包括工程名称、位置、建设年代、建筑面积、防护等级、平时和战时功能)以及工程分布情况。

4.3城市总体防护与措施

确定城市总体防护方案、城市防灾工程建设体系和分区结构。包括:确定城市主要疏散道路的位置、控制要求及疏运方案。确定城市广场、绿地、水面的分布和控制要求。确定城市重要经济目标和防护措施。确定城市人防警报器的布局和选点。确定城市供水、供电、供热、煤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防护措施。

4.4综合防护体系规划

综合防护体系包括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灵敏可靠的通信警报体系、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保障得力的人口疏散体系、现代化的科研和人才培育体系等,这部分主要是介绍除防护工程体系外(工程体系是规划的重点,要独立成章来说明)的六大体系。

4.5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布局

五大工程的布局,首先根据五大工程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规划布局原则,继而对五大工程进行具体布局,确定工程的等级、规模、数量。人员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空间相对好用,建设成本较低,规划相对容易实现;而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建设成本较高,空间相对不好用,由此许多城市出现了人防工程建设不配套的问题;从规划的可操作性来讲,笔者建议在人防工程专项规划阶段,如有城市控规支撑,应把三项工程落实至地块内。

4.6人防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这部分的内容包括近期建设的原则、城市近期建设概况、近期人防工程建设目标、近期人防工程建设策略、近期人防工程的布局、近期人防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这部分的重点是近期人防工程的规划布局。

4.7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规划

确定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的主要规划方案、项目和内容。确定规划期内人防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布局。提出人防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项目的实施措施。

4.8规划实施建议

可以从加强政府、军事部门对人防工程建设的领导、切实加大投入、加快相关规划的编制、加强人防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加强人防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宣传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5.结束语

在“两防一体化”大的政治背景下,人防工程专项规划应适时调整规划思路,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未有完善的城市人防规划设计规范,规划无依据可寻,人防专项规划的编制还处于摸索阶段,这一领域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发展前景是可观的,笔者励志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为这一领域略尽绵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7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发展;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从1954年开始无偿使用土地,到90年代全面认识土地在城市开发中的基础性地位,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理论界对土地利用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这些研究工作对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政策、城市规划新机制都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以及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矛盾中,城市土地问题是首当其冲最基本、最重大的现实问题。城市土地的无偿使用,决定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只注重在对城市土地进行实物的管理方面。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其中发生最深刻变化的客体。城市土地商品属性的回归、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切入,都使城市土地在制度、理论与技术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程不断冲击着我国旧有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同时,也向只关注于城市土地功能划分和容量指标控制的传统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规划领域对土地的研究与探索

1.1用地统计分析与标准规范制订

城市的发展、调整都离不开现状基础,只能在现状基础上适当调整,逐步完善,这也是多数城市确定用地规模时采用的方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是城市规划的两部依据标准。这两部标准的控制指标是建立在已有专项用地的研究和国内若干城市的类比分析之上的。如居住区用地平衡指标,是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规划建设的不同规模居住区的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订的。

1.2土地有偿使用与房地产研究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规划界开始认识到土地的价值,在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由规划工作者提出要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建议。随后,国家文件中第一次允许私人房屋买卖,1989年修改宪法,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奠定了房地产业的法律基础。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对于房地产业和土地有偿使用政策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与此同时,深圳、广州等沿海开放城市也在陆续实施这一政策。

二、我国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的变化

2.1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

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体现在保证城市土地及城市空间,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因此,城市规划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自然应首先围绕着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与控制这一核心问题开展。

2.2城市规划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引导作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与土地使用方面。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技术要点。城市规划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担负的应是控制、引导和中介的角色,城市规划实施必须以土地的有效经营与调控作为重要的手段,在城市土地市场中,城市规划应作为市场运作的规范而发挥调控作用,进而提出契合市场经济的城市用地规划机制。从城市规划体系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改变纯技术层面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使之不仅是为实施而开发的技术方案,而是更多的向成为公共管理决策提供技术依据的政策文件转变;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制度,用来规范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确保城市规划实施的依法管理;强调必须从监督机制的建立上推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质化,以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对市场经济下城市土地与规划规律的揭示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对土地使用的规划,按《城乡规划法》确定的规划内容要求似乎很明确,“确定城市用地的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等,完成城市用地平衡的技术要求内容,也就是说只要“套进了”《国标》的指标,做好对建设用地的容量控制,对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即告完成。至于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这是城市规划人员最基本的“看家本领”。以教课书上的“布置原则”和“布置要求”等理论,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实际运用便可以完成规划任务。因此,在以“图面评价”视为城市规划工作准则的机制中,对城市土地“合理使用”的深层结构缺乏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土地利用,首先呈现出来的是城市土地的商品化,即要求实现城市土地的商品化“经营”。土地价格和土地市场的出现,使产生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实施必须以土地的有效经营与调控作为操控手段,认识城市土地商品化的经济特征和实现形式,这对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律及土地使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运行的特点,是首先要面对的新课题。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利用的首要特征是要实现城市土地的商品化经营。城

市土地的商品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土地所有权并要求以

地租的形式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不是商品的城市土地,仍然要通过价格,采取商品的形式进行权属关系的转移与经营使用,并受商品经济内在规律所制约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城市土地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商品综合体。城市土地商品化的经济特征,使城市土地资产价值凸现。土地利用是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因此,作为城市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土地利用,实际上是一项经济活动。在实际经济关系中,由土地的实质决定城市土地的“两重性”,土地不仅是资源,同样也是资产,特别是城市土地,它是由人类开发形成的,现实中的土地开发是有成本的,是人类劳动投入在土地中的有形或无形的土地资产,所以,城市土地全部是城市地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更多地表现出经济利用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的价格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来完成,城市土地的配置活动也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就是根据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要求,按照城市用地者生产、经营、消费活动所能承受的实际租赁力,与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权的支配者预期的土地收益之间的较量与均衡。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城市地价作为政府管理城市土地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在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土地的“商品化”,使城市规划不再仅是政府干预土地利用方式的工具,而是作为政府干预城市经济的一种主要形式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7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行政体制环境与城市规划的社会职能

分析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行政体制环境,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这里侧重分析政府城市规划行政职能的配置情况。根据城市规划职能在政府机构中的设置情况,可以看出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一个从统一的政府城市规划职能,走向城市规划职能分置的分化过程。这样一种分化的局面,有政府职能按行业分部门管理的必要性,但起码有两条,一是忽视了政府规划的整体性,二是忽视了城市规划的综合性。这种分化是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体制原因。

三、土地制度与城市规划社会功能

土地无疑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土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发挥具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源于《宪法》、《土地管理法》等做出的规定。其要点包括: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个制度赋予政府极大的权力,理论上讲,政府是国家的代表,政府有权代表国家决定土地的使用、处置和一切收益,但是,这种体制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有几点值得探讨。

①过分强调所有权长期以来土地制度中总是把所有权问题放在首位或核心位置,在这种体制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土地基本上是采取行政划拨手段交给企业或单位使用。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在强调所有权的同时,混淆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界限,而且事实上是以一种处理上下级行政关系的方法处理土地所有权的分割与转移,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大障碍,因而在客观上孕育了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化”,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规划只能在土地所有权框架内对土地使用进行行政性配置或技术性调整,极大地制约了城市规划的政策性。

②所有权主体不清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但究竟谁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使得行使土地所有权成为政府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争夺的对象,并由此产生争议。国家所有权主体的职能还经常与行政机关的职权、权力相混淆,政府在行使职权时很难分清它是土地所有人还是土地使用者或土地管理者,于是,更多的情况是以行政管理代替了所有权的行使。集体土地所有人也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城乡土地转移过程中的各种所有权纠纷。另一方面,城乡二元土地结构的存在客观上孕育着巨大的利益差别,农业用地或农民往往因此很容易成为城市政府追逐利润的牺牲晶,在这种巨大的利益追逐下,城市规划实际上很难对于城乡土地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反而可能背上城市规划促使农业用地流失的罪名山。

③行政管理手段过度干预市场机制现行管理体制采用了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分行政区耕地动态平衡等方法,试图建立一种全世界最为严厉的土地管理制度。客观上导致了土地资源的配置过于依赖行政手段而缺乏市场激励机制。但是,行政管理不能代替民法上调整的方法,民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才是市场运行的核心。从所有权角度说,国家(政府)具有高于土地使用者的地位,而从民法主体上而言,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是处于平等位置上的主体,过于强调行政手段进行土地管理,只会导致土地利益关系的混乱。历史的经验证明,在这样一种制度环境下,城市规划对于土地资源配置所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

三、行业工作与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

城市规划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技术合理”是它的核心内涵,这本身很难讲有什么不对之处,但这里有一个关于科学的理解的问题,显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并不清楚一项工作的科学性和这项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是不同的概念范畴。②混淆了科学的概念,在以往的潜意识里,科学只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是不包括在内的。③在对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或者一门学科的研究客体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认为城市规划就是一门关于空间、形体和美的学科。从行业与学科的角度分析,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科的性质,而学科的性质又决定了城市规划工作的状况,也就是它所能够扮演的社会角色。

于是,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这里必须划清3个层次的界线:城市规划的职能范围。即法律法规赋予城市规划行业的职责,这是城市规划工作能够直接发挥作用的领域,也是城市规划对于全社会承担义务的领域。城市规划的影响范围。规划决策的影响范围也不仅在于它的职能范围,而是超出这个领域,影响到更大的空间,外界对于城市规划的误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混淆了城市规划的职能范围和城市规划的影响范围。

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于城市规划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值,因而经常出现社会期待城市规划承担着过大的职责,而事实上城市规划部门拥有较小的职能的局面,历史上城市规划多次成为众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替罪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城市规划的研究范围。城市规划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其研究的领域必须远远大于它的职能范围。但是,在中国传统的规划学科较多地受政府城市规划职能设置的影响,也由于其原先脱胎于建筑科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研究的范畴十分有限,这与国外城市规划学科从诞生之初就将解决社会问题作为己任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近20多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外延,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一种趋势,也带来了在学科定性问题上的模糊不清和摇摆不定。

在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属于“匠人”的概念,回顾50多年发展的历程,受制度和学科的影响,这种理念一直是规划师社会角色定位的主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参与决策的程度正在发生变化。但遗憾的是,迄今仍然有很多规划师并不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看作国家战略或政策的一部分,一方面他们抱怨社会不重视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也只把自己作为普通的技工,没有给自己足够的重视,起码他们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自己的工作与国计民生究竟有多大的关系。在强调工作重要性的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是战略性的、全局性的、综合性的;在进行具体工作时,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真正擅长的又往往是战术性的、部门的、技术性的。这样一种双重标准、内外有别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妨碍了城市规划学科的进步,这一缺陷正是中国城市规划事业起伏跌宕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孟庆华.浅谈城市规划中公共政策的制定[J].山西建筑.2008(30)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8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两规”协调;目标设置;多因素综合法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国外,一般不存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问题,规划的决策行为都由统一的国土规划层次的控制约束并加以解决。我国由于受历史因素影响,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由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编制,两规在规划目标设置、用地分类、基础数据统计口径、技术路线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相关学者对“两规”协调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索。朱才斌、尹向东等通过深入讨论“两规”的协调机制,提出了“两规”协调体系的初步构想;毛克庭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从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表现形式等方面阐明了“两规”衔接上的障礙,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及排除障碍的思路;陈银蓉,张颖认为“两规”衔接的切入点应从规划编制的层级来寻求,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陈艳红,王晓明[6]等认为造成“两规”内容打架、实施困难主要受技术标准、规划体系等因素限制;林坚,柳巧云等认为“三要”用地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两规”建设用地需求不协调。山凌,崔许锋认为当前城镇化的各种问题与城镇化发展不相匹配,“两规”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孟鹏,冯广京等通过综合“土地利用冲突与’多规融合’研讨会”相关专家研讨,提出“多规融合”的原则和方法。邱道持,刘力等以重庆市渝北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双因素预测模型,提出了渝北区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方案。

综上,国内学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从多方面论述了“两规”的相互关系,研究了“两规”内涵。二是比较清晰的地阐明了“两规”衔接上的障碍,并分析其原因及排除方法。三是从通过构建相关模型,探索了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方法。目前,城乡总体规划跟着城市建设项目走,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跟着城乡总体规划走的“规划圈怪”依然存在,规划的龙头地位没有得到完全发挥,要改变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设置“两规”统一的城镇建设用地目标成为必然。本文通过探索重庆市“两规”协调下统一的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以期为国土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2现行”两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评价

2.1现行“两规”目标设置方法

2.1.1城乡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的目标设置主要采用人均定额法,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结合规划末期预测人口即可得出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人均定额法与城乡总体规划一致,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基础统计口径不一致。公式2为趋势分析法,U代表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代表规划时间序列,a和b代表系数,c代表常数项。公式3为驱动因子分析法,X1、X2、……、Xn分别为影响因子,a、b、c、……、m分别为影响因子权重。

2.2现行“两规”目标设置评价

2.2.1目标设置思路不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目标设置思路,是基于总量控制下的目标逐级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国家和省级预测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作为宏观把控的约束性指标,市级、县级、乡镇级的预测规模均在约束性指标内确定,预测规模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原则。城乡总体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思路是保障经济发展,尽量把城镇做大,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控制中心城区规模。

2.2.2目标设置方法不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目标设置以总量管控为主,各层级的目标设置总规模不能高于下达目标值,市级层面目标设置方法较多,城镇建设用地预测一般采用以人定地法,趋势分析法,定额指标法;县级层面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采用总量测算法和定额指标法;乡级层面主要落实上级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依实际需求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城乡总体规划的目标设置主要是针对中心城区,对中心城区以外的地区未设置,设置方法采用人均定额法。

2.2.3与实际用地需求不协调。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根据《江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期评估》,重庆市下达给江津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8000hm2,江津区在规划的前6年,已经使用了6232.21hm2,使用率为77.90%;剩余9年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空间仅为1767.79hm2,剩余率为22.10%。此外在“两规”用地规模方面同样存在问题。例如:目前重庆市政府已批准各区县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361km2,市政府已批准各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2346km2,城镇建设用地缺口约为15km2。

3“两规”统一的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

3.1目标设置思路

首先主要从思路、方法和与实际需求方面对现行“两规”目标设置方法进行评价,在统一测算口径的基础上,探索“两规”统一的城镇建设用目标设置模型,最后运用模型对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进行设置。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3.2统一口径

由于两规建设用地总量预测的基础数据不协调,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的统计标准不一致,城乡总体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采用遥感解译得到,直接在CaD文件中更新;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是基于上一年的变更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详查结合遥感影像在mdb数据库中更新得到,同时,每年的变更调查数据经国土部门上报国家经过审核后再下发给各省市,具有一定的法定效力,因此“两规”城镇建设用地数据建议采用国土部门的年度变更调查数据。

此外,“两规”城镇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土规中的城镇建设用地指城市、建制镇居民点,包括城镇范围内的商服、住宅、工业等单位用地,一般统计的地类为城镇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有些省市还统计了采矿用地;城乡总体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分为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乡建设用地;为目标设置的统一性,城镇建设用地的统计口径建议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镇规划而占用的土地,既包括城镇住宅和公共建筑用地,也包括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和其他特殊用地等,对“两规”城镇建设用地分类建议如表1。

3.3基于多因素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

3.3.1多因素预测法模型。区域内城镇建设用地设置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人口增长,土地经营性投资和政府政策导向,对于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具有明显拉动。多因素预测法即在充分考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政策导向等因素下综合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目标。

S为预测的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S1~Sn为影响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主要因子预测的建设用地规模;α、β、…、为S1~Sn主要影响因子的贡献率(权重),主要通过城镇未来发展定位综合确定,是一个动态值。

3.3.2主要影响因素选择。主要影响因素的选择是规模目标设置的关键,所选择的经济、社会、资源等指标应能较明显地反映区域差异,依据数据完整性、可获取性,经实地抽样调查并征集专家意见后,选择以下15个指标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影响因素(表2):GDp(X1)、人均GDp(X2)、第二产业产值(X3)、第三产业产值(X4)、固定资产投资總额(X5)、常住人口(X6)、人口自然增长率(X7)、城市化率(X8)、耕地面积(X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X1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X11)、公路里程(X12)、人均建设用地(X13)、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X14)、人均城镇用地(X1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长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因子。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为:

(1)基础数据统计:2006~2015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社会经济数据处理。

(2)数据的标准化:为消除各个指标间量纲的影响,对15个社会经济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3)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最具代表的因子。

3.3.3主成分分析结果。应用数据处理系统软件SpSS16.0对样本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表3、4)。由表3可知,在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数量的15个因子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X1与X2、X3、X4、X10、X11、X12、X15;X5与X8、X11、X15;X6与X8、X10、X11、X12、X13、X15;X8与X10、X11、X5等相关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9以上,X14与X1、X2、X3、X4、X5、X11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99。

就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而言,第1主成分贡献率达79.67%,第2主成分贡献率8.78%,第3主成分贡献率6.98%,第4主成分贡献率4.31%,其累计方差贡献率99.74%(表4),也就是前4个主成分所包含15个指标的99.74%的信息,能够充分代替这15个指标。因此,确定提取前4个主成分,代替原有15个社会经济指标。

从表5可以清楚看出,第1主成分中,GDp具有较高的载荷(绝对值在0.99以上)。第2主成分中常住人口具有较高的载荷(绝对值在0.79以上)。第3主成分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具有较高的载荷(绝对值在0.45以上)。第4主成分中,城镇化率具有较高的载荷为(绝对值在0.39以上)。因此,对于城镇建设用地影响的主要因子筛选结果为GDp、常住人口、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镇化率。

3.3.4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由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影响因子为GDp(X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5)、常住人口(X6)和城镇化率(X8),通过以上四个影响因子可以分别得到规划末期城镇建设用地目标,综合考虑城镇实际发展及未来定位确定各因子权重可得出城镇建设用目标设置模型。

(2)GDp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模型选取。

(6)预测结果分析。

根据各影响因子预测模型,测算出2020年重庆市GDp为2.58万亿元,而重庆市十三五规划中的GDp为2.4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到2020年为28607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2倍,与十二五期间末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一五期末的2倍相匹配;城镇化率预测为69%,重庆市十三五规划城镇化率为65%;常住人口预测为3000万人,十三五规划预测人口为3400万人。总体上看,各影响因子预测规模与重庆市十三五规划设定目标基本相符。结合德尔菲法和重庆市未来社会发展定位,综合确定了各主要影响因子权重,从预测规模来看,重庆市2020年城镇建用地规模为26.71万hm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26.66万hm2相匹配,说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准确,能够适用于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城镇建设用地设置结果见表12。

4结论

“两规”设置统一的城镇建设用地目标是促进城镇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科学合理的配置方式和方法是实现城镇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结合当前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实际情况,本文基于现行两规目标设置的不足,探索性的提出运用多因素综合法对“两规”协调下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进行配置,模型配置结果基本上反映了重庆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增长情况,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考虑到重庆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规划期内重庆市重点项目的布局情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目标设置做适当调整。研究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目标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实际指标分解的参考标准,为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下一步对于“两规”协调下的目标设置的落实,重庆市应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目标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统一的规划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能实现城镇发展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权威的规划制度体系。

作者:唐娟等

[参考文献] 

[1]朱才斌.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1999(4):10-13. 

[2]陈银蓉,梅昀,汪如民,等.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30-34. 

[3]张颖,王群,王万茂.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58-63. 

[4]林坚,柳巧云,李婧怡.探索建立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51-60. 

[5]孟鹏,冯广京,吴大放,等.“多规冲突”根源与“多规融合”原则-基于土地利用冲突与”多规融合”研讨会的思考[J].中国土地学,2015,29(8):3-10. 

[6]邱道持,刘力,粟辉,等.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新探-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1):146-150. 

[7]邱道持,廖万林,廖和平.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970-973.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0-02

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了《学位指导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其中,“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的“城市规划”二级学科被分离出来,并被设置为新的“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这被认为是“我国国情所地,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求,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需要”[1]。随着这一宏观形势的变化,原来以培养城市规划与建设人才为主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必然需要重新建构才能与学科的调整与发展相适应,才能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一、城乡规划学的内涵

1.城乡规划学是对城乡统筹问题的认同与回应。从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和出路则在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据相关报道,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7.5%,三次产业结构为12.8:52.2:35.0,农业就业人数只占就业总人数20%。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看,中国总体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条件。因此,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将有利于城乡统筹战略思想的有效实施。

2.城乡规划学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统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一直都将城市物质空间作为研究的主体,将城市看作为一个放大的建筑物,一直过分地强调城市规划的工程技术性和审美意识。1960年后,欧美城市机体的高度复杂化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得城市规划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2]。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带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以致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理等其他学科理论和交叉思想不断来调整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如吴良镛院士提出了“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任致远研究员提出“城市科学”等。纵观世界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盖迪斯的“人与自然融合”到芒福德倡导的“区域整体协调”等思想,正如尼格尔・泰勒所言:二战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经历了规划方法变革和规划重心的转移,在不断地批判与反省中,城市规划早已不再是早期单纯的空间设计,而走向了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道路[3]。

3.城乡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到现代的城乡规划学,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研究范围的扩展问题,而是要研究城乡空间统筹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也不是工程技术应用面的扩展问题,而是涉及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城乡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安排、空间管制以及相互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土地统筹利用与设计、城乡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规划。

二、现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1952年开始设立城市规划专业至今,已有约60年的发展历史,其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育评估体系等是作为建筑学之中的“工学”门类来进行构建的。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4]。因此,相对于新的城乡规划学,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1)重视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训练,使得学生在城市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不足。比如始终强调“城市是扩大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2)重视规划技术手段和工具运用的教育和训练,使得学生在政策理解、法律运用、沟通协商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相应的课程缺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训练或实践缺乏。(3)缺乏乡村自然、社会、经济等理论知识。由于学科发展长期以来都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为对象,不仅导致乡村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人才培养也局限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目前的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就是沿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思想。

三、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人才培养定位。以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构筑而成的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巨型系统,是在各自不同或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城乡规划作为城乡社会经济建设的龙头,无疑是要致力于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致力于城乡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从而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人居生态环境。因此,城乡规划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的重任。宋绍杭等认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态势,要求未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要承担起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城乡社会服务与物质形态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制等重要工作[5]。

2.课程体系构建。根据人才定位,参照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划分为理科类、文科类和工科类课程等三大类。其中,理科类课程包括城乡地理学、景观生态学、资源学、空间经济学、可持续环境和系统论等;文科类课程包括城乡住房社会学、土地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行政管理体与法规等;工科类课程包括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道路与交通、建筑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乡社区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等。以上三大类课程体系中,理科类以培养理论基础为主,文科类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工科类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从而达到培养城乡规划综合型、创新型、社会型人才的目标。

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已经走过了60年,新的城乡规划学站在了时代的起点,抓住机遇,探索创新是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然的选择和共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关于广泛征求《增设“城市规划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意见的涵[eB/oL].

http://省略.cn/news/shownews.asp?id=232

[2]杨俊宴.城规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雷达圈层模型研究[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赵万民,等.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

城市规划调研方法篇10

《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于2010年,条例总结了上海规划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在规划管理的制度设计上既秉承城乡规划法的立法精神,又根据上海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如确立了本市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对本市的城乡规划工作做了较大调整,提出了新的城乡规划体系,构建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强调了规划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等等。同时,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划立法原则和管理措施予以保留,如中心城“双增双减”的规划原则,特定区域规划的相关规定等。

2011年1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适应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城市转型发展新常态,把贯彻实施条例摆上突出位置,着力构建规范、科学、高效的规划管理体系,着力健全科学编制、广泛参与、民主决策、依法实施的规划管理体系,着力强化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实施保障,做了大量工作,努力提升上海规划水准。

执法检查背景:两个推动

根据2015年度工作要点,今年常委会对《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并在9月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相关工作报告和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选择在今年开展城乡规划条例执法检查,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推动政府部门更好地依法行政。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四中全会以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各级人大都加大了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执法检查,特别是对立法的重点、执法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的执行情况、社会反响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能够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更加严格地贯彻法规,进一步强化规划法治意识,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另一方面,推动政府更加科学地编制规划。去年,本市召开的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上,要求在今年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编制工作,同时本市也在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可以说今年是“规划年”。通过对城乡规划条例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也可以全面总结本市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中经验和不足,促进更加科学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执法检点:紧扣法规条文

执法检查与专项工作监督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执法检查应当紧紧围绕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执法检查工作的改进和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提出建议。因此,执法检查就要严格对照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看一看法条如何,对一对贯彻实施情况如何,想一想执法如何深入、立法如何完善。基于以上考虑,本次规划执法检查共选择了五方面的重点:1、各级政府部门贯彻落实条例的基本原则,加快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双增双减”等主要工作的情况。2、本市各层次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分区规划和郊区区县总体规划,中心城单元规划和新城、新市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黄浦江沿岸地区、苏州河沿岸地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淀山湖风景区等特定地区规划)的编制、实施情况和存在主要问题,制定、调整、修改规划是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3、规划工作中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保障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情况。4、各级规划部门的规划管理工作。包括制定与法规相配套的规划管理技术规范,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规划许可工作、查处违法行为,对下级规划部门的监督检查,建立全市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全市规划信息共享等情况。5、推动规划信息的公开透明,确保社会公众参与相关规划的编制、实施,保障市民知情权的情况。

执法检查方式:体现四个特点

代表性。充分发挥报名联系城建环保委以及委员会组成人员联系的市人大代表的作用,紧紧依靠代表,在征询代表参与执法检查意愿的基础上,邀请代表参加法规培训、专题汇报、实地调研等各类活动,并鼓励代表自行开展调研。委员会还定期向代表沟通执法检查工作进展情况,介绍检查成果,听取意见和建议。有60人次的市人大代表参与了调研活动。在委员会形成执法检查报告初稿后,还将有关情况向参与执法检查的代表进行了全面反馈和征询意见,在报告中积极吸纳代表的建议。

专业性。规划法律专业性强、术语多。只有对法规条文熟悉,才能在检查中找到问题症结。为此,在执法检查启动会上,执法检查组开展了专题培训,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区县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等学习法律法规。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既了解了2010年城乡规划条例制定的背景、把握住了立法原意,也引导了执法检查组成员在检查调研过程中聚集法规本身。在调研中委员会加强研讨互动,组织座谈研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的编制工作,深入听取社会各界,特别专家学者、专业部门、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