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急处置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8:19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1

(一)食品安全事故概念

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物(食品)在种植、管理、加工、包装、流通、储存、消费等过程中发生的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或者有科学依据证明将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

(二)目的

有效处置食品安全重特大事故和重大隐患,快速、及时、妥善控制和消除我区突发食品安全重特大事故的危害,减少人员伤亡,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三)编制原则

以人为本。本着抢险先救人的原则,在处置食品安全事故时要以生命救助为主,高效及时救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果断科学排险,消除事故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

(四)编制依据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件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有关条款,结合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五)处置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切实做好实施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区政府统一指挥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分级负责、协调配合。食品安全事故实行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认真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及时果断、依靠科学。食品安全关系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依靠科学,提高效率,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抢救伤员,减少损失,并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

(六)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蜀山区行政辖区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和重大隐患防范。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处置指挥机构

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区处置指挥部)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区处置指挥部的指挥长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担任,副指挥长由区政府办公室联系食品安全工作的主任担任,成员由区卫生局、区工商分局、高新区质监分局、区农委、区商务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领导组成。

区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工商分局,并根据应急处置需要设立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事故调查组和善后处理组等工作机构。

(二)区处置指挥部工作职责

1、向区政府报告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情况,执行区委、区政府的指示和命令;

2、收集、掌握事故的有关信息,决定采取重大应急处置措施;

3、食品安全事故预警级别及处置指令,启动相关处置预案或采取其它措施;

4、负责指挥调度警力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5、决定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闭和对特定区域实行管制等强制措施。

(三)区处置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情况,协助指挥部统一部署应急处置工作,组织相关部门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2、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指定相关场所;

3、传达指挥部的各项命令,协调解决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4、检查督办各部门、各单位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各项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蔓延;

5、组织建立和管理全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专家库;

6、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区政府、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全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情况;

7、完成区处置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四)事故处置工作组工作职责

综合协调组:由区工商分局牵头,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商务局、区农委、区经贸委、高新区质监分局等部门的领导参加。主要任务是负责传达区指挥部领导的指示,报告事故应急处理情况,协调有关抢险救援工作,完成指挥部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事故调查组: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根据事故性质确定牵头部门。主要任务是依据有关规定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核实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并通过现场指挥部向市政府事故调查组报告发生事故的初步原因。

医疗救护组:由区卫生局负责迅速组织抢救队伍,紧急调用各类医药物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决定急救场所,指导急救人员展开抢救工作,力争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程度,准确统计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向应急处理指挥部报告情况,对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协助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并做好事件现场的卫生防疫工作。

后勤保障组:由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物资保障方案,组织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协助有关部门提供各类应急器材和救灾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善后处理组: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根据事故性质确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主要任务是做好遇难、受伤人员的赔付及家属安抚工作。

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区处置指挥部负责协调好各种救援力量,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三、预警与监测

(一)预警分类

按照事故造成的伤亡情况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将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即:一般(Ⅳ)、较大(Ⅲ)、重大(Ⅱ)、特别重大(Ⅰ),并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予以标志。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指一次事故造成超过100人以上150人以下中毒或身体伤害,但无人员死亡的食品安全事故。

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指一次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50人以上200人以下中毒或身体伤害,或者学校、地区性食物中毒,或者发生在重要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事故。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指一次事故造成3-5人死亡,或者中毒人数达200人以上300人以下的食品安全事故。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指一次事故造成5人以上死亡,或者中毒人数超过300人以上,或者以食品为载体的恐怖事件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食品安全事故。

(二)监测

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按各自职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收集、掌握事故前后的有关动态信息。具体分工为:区农业局负责初级农产品、动植物生产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定期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报告;区商务局负责商贸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负责酒类、畜禽、调味品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工作;区卫生局负责食品、餐饮领域的卫生检测与监督;区工商分局负责食品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高新区质监分局负责食品生产领域的质量监管,依法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查处食品质量违法案件;区食品办公室负责全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对重大事件的查处工作。

(三)事故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或知情者应及时向区政府报告。区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对事故情况进行初步核实。重大以上等级的事故,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应立即向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报告。区处置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领导应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了解、核实事故情况,部署救援力量。综合协调组应就现场处置情况不间断地向处置指挥部办公室和区政府报告,处置指挥部办公室应在24小时内写出事故情况报告,向区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单位;

2、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潜在危险、危害程度估计及发展趋势的初步评估;

3、事故发生原因初步判断;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四、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区政府迅速启动本预案,立即组织力量赶赴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对事故现场严密保护,防止事故损失扩大,并迅速上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根据红、橙、黄、蓝四级预警级别,进行救援处置(具体组织体系见附件1)。

(一)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处置程序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区政府领导下,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按有关规定对事故进行处置。并将处置情况向当地政府和市政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

(二)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处置程序

区政府负责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区政府迅速组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医疗救护人员和救援装备迅速赶赴现场,实施抢险救援。区政府、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分别向市政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事故处置完毕后,区政府、区食品办公室分别向市政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写出报告。

(三)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程序

Ⅰ级、Ⅱ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应及时赶赴事故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工作。并立即向市政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

五、后期处置和新闻通报

(一)善后处置

由区政府牵头,事故责任单位等相关部门按有关政策,对事故伤亡人员或家属给予安抚、补偿。

(二)社会救助与保险理赔

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社会、个人和外国机构向受灾人员捐赠资金和物质,统一由区政府接受,并按规定加强管理和监督。区处置指挥部及时协调有关保险公司提前介入,按相关工作程序作好参保人员的理赔工作。

(三)情况通报

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过程中,区处置指挥部办公室要按规定及时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迅速将事故可能原因及处置情况向区处置指挥部报告,并将区处置指挥部的指令迅速传达到有关单位和人员。

(四)事故通报与调查报告

(五)新闻通报

事故调查组对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核实后,应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纪律、严格把关”的原则,经区处置指挥部审核同意后,由指挥部指定的新闻发言人向媒体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

六、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食品安全重特大事故信息采集、处理制度,确保应急处置期间的信息畅通。参与应急处置指挥部的成员单位及救援单位确定一名负责人和联系人,并保持24小时的通讯畅通(具体人员名单见附件)。

(二)救援力量保障

参见区卫生局编制的《区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相关内容。

(三)救援装备及物资

参与应急救援的有关单位,应储备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四)救援资金保障

区政府建立救援专项基金,保障救援工作必需的资金。

(五)责任追究

按照《国务院关于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市关于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有关部门应对有以下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责任追究:

1、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险情信息不按有关规定上报,并迟报、漏报、瞒报的;

2、拒不执行事故处置指挥部的指令,延误应急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3、在人员救助、物资调配、事故调查、现场秩序维护等方面不配合、不支持,严重影响和干扰应急救援工作的。

七、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安全宣传

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和宣传区食品安全事故的报警电话(*),使广大市民知晓。

(二)预案培训

各有关单位要根据本预案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储备相应的物资,组织开展本部门本系统的负责人、参与应急救援的管理人员和具体救援人员进行预案的业务培训,适时开展演练,熟悉实施预案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懂得在发生不同等级的事故后,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三)演习与更新

区应急处置指挥部每年组织区级相关部门开展一次食品安全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演习。每次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区政府组织区级有关部门对本预案进行重新评估,并修订完善。

八、附则

(一)预案管理

各相关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责任单位和负有应急保障任务的单位,都要根据本预案和所担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任务,组织制定相应预案的保障计划。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2

各县(市)煤炭局要进一步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职责的科室和工作人员,并指定专人负责。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制度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管作用,积极适应安全生产工作新常态,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督促和指导辖区内煤矿企业设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主体责任的落实。大中型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并配备专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小型煤矿应确定机构或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各县(市)煤炭局和煤矿企业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__〕8号)要求,完善建立应急值守和应急救援信息跟踪报送制度,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协调、救援实施和组织管理,严防发生次生衍生事故,确保应急救援到位。全面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办法》(安监总厅应急〔__〕95号),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工作,持续改进应急准备工作。

一是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确定的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本部门事故信息和预警信息接报处置程序、应急救援响应程序,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与预案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协作,建立统一应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部门之间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协同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预警机制,形成合力,确保事故救援响应快速、应对科学、保障有力。三是加快推进瓦斯监测监控平台的升级改造建设工作。督促辖区内煤矿企业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做好各类事故及预警信息处置和统计报告等工作。

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要求督促辖区内煤矿企业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积极引导煤矿企业联合组建矿区救援队伍,整合矿区应急救援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凡未建立专业矿山救护队的煤矿企业要与就近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援服务协议。督促煤矿企业严格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体责任,依法指导煤矿企业落实应急管理经费投入,及时补充人员并更新必要的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逐步改善和提高矿山救护队基础训练等设施,落实矿山救护队正常运行维护费用,储备足够的自救互救器材和应急救援物资。年内阜康市完成联合矿山救护队的组建任务。其余县(市)要结合辖区煤矿企业实际,逐步推进,不断提高应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处置能力。

州矿山救护队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矿山救护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强化训练水平和强度,日常训练要与实战相结合,创新训练方式,提高现场险情确认、搜救查找、抢险处置等救援技能。要高度重视战术演练,努力提高训练水平和业务素质,保证救援队伍整体战斗力。我局将严格按照《矿山救护规程》、《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等制度标准的要求,定期对矿山救护队的训练成果进行检查。州矿山救护队每季度组织一次达标自检,州煤炭局每半年组织一次达标检查。

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关于印发__州__年煤矿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计划的通知》(昌州煤字〔__〕31号)要求,配合州矿山救护队做好本辖区煤矿企业年度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督促煤矿企业按期完成隐患整改工作。州矿山救护队要严格按照州煤炭局制定的工作计划认真制定煤矿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受检煤矿企业要积极予以配合。加大对矿山救护队开展安全技术服务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科学、安全开展,矿山救护队在开展安全技术服务工作时,要严格按照《矿山救护规程》、《煤矿安全规程》等标准规范的规定程序进行,严禁违规、违章操作。

根据《__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突发事件预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一是各县(市)煤炭局要根据本级政府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组织制定本部门应急预案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备案,同时抄送上一级煤炭管理部门。各县(市)煤炭局要根据事故的实际处置过程和预案演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对部门预案进行修订,健全和完善本部门在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协调联动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要加大对部门预案的学习和培训工作,确保相关人员熟悉预案内容。二是加强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落实应急预案报备制度。各县(市)煤炭局要指导辖区内煤矿企业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和备案工作,做好企业预案与本级政府专项预案、本部门预案、企业之间预案的衔接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煤矿企业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__)编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尤其是针对基层层面制定的现场处置方案应该简化、易学、针对性强,实现标准化、牌板化、卡片化。严格按照《自治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落实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报备工作。三是凡未编制应急预案、未按照《自治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程序进行备案的煤矿企业,在申请办理、变更、延期煤矿

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矿井基本建设(含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开工申请时,不予办理、变更、延期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或不予批准矿井基本建设(含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开工申请。四是各县(市)煤炭局要重视停产、停建矿井的应急管理工作,要加强对该类矿井的危险源监测和监控,完善应急处置措施,严防事故的发生。各县(市)煤炭局要把应急预案演练作为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锻炼应急队伍的重要举措,指导辖区内煤矿企业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和演练实施方案,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应急预案综合演练、专项演练和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突出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和自救互救能力等环节,强化现场处置方案和重点岗位部位的演练,保证一线从业人员掌握事故应急处置要点,不断提升岗位人员的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各县(市)煤炭局年内至少组织1次“双盲”演练或实战演练。

结合“六五”普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重大活动,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__〕8号)、《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4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面向社会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普及应急知识,开展应急体验性教育,提高应急意识和技能。

各县(市)煤炭局要按照我局制定的《关于做好__年度__煤炭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昌州煤字〔__〕25号)及《关于下达__年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计划的通知》(新煤安应急发〔__〕10号)有关要求,组织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培训。推动应急管理人员分层级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全员培训的原则,加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和煤矿企业应急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和考核规章制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培训目标、内容、标准和方法。年内我局将分期组织全州各县市煤炭局主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及其应急管理工作部门人员和煤矿企业主管应急工作的领导及其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管理培训班进行培训。

二是深化矿山救护队伍专业培训。加强矿山救护队指战员专业培训,提高矿山救护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州矿山救护队的功能和作用,广泛运用模拟仿真、实战化演练等新技术改进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各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要求选派指战员参加培(复)训,严禁无证人员从事矿山救护工作。

三是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技能培训。各县(市)煤炭局要指导各煤矿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体煤矿干部职工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推动煤矿企业落实对从业人员的应急技能培训要求,突出重点岗位和井下一线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措施。矿山救护队要积极开展对煤矿一线从业人员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煤矿一线从业人员能在规定时间正确使用和佩戴自救器的培训,努力提高一线从业人员自救、互救技能。我局将组织1期监管人员应急自救常识培训班。

各县(市)煤炭局、煤矿企业要按照我局有关规定和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及时、准确上报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统计分析、事故救援总结评估、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等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我州煤矿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应急资源普查,不断充实本地区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资源、专家、队伍、装备、典型案例和应急预案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和利用社会各类应急资源,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

各县(市)煤炭局要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库,根据专家擅长专业进行分类,畅通专家参与工作的渠道,调动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组织专家参与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专项检查、应急预案评审、应急演练评估、应急课题研究、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切实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应对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3

【关键词】无脚本;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能力;创新;实践

应急演练作为检验、评价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应急演练方式以展示示范为主,不重视演练评估总结环节,在检验和锻炼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且实战性不足,协调配合不够,不能客观反映应急力量的实际能力。要提高应急力量的实战能力,必须探索和尝试更加贴近实战的演练方式方法,真正锻炼队伍,提升实战能力。

为此,公司大胆创新,将度夏和度冬前期定为“应急演练周”,按照“演练即实战”的要求,结合模拟推演突出实地演练,提出开展不预先通知演练时间、地点和课题,不制定演练脚本的“无脚本”综合应急演练。重点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挥人员的临机决策能力、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与协同联动能力。通过应急演练工作,向公司系统宣贯普及应急知识,提高职工思想认识,明确具体工作职责,掌握应急响应流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无脚本”应急演练的开展情况

为确保“无脚本”应急演练活动成效,公司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1.准备动员阶段

1.1梳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确定无脚本应急演练可实施性。

准确、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开展无脚本应急演练的基础。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已建立了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其内容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按照动态管理要求,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方案,考虑突发事件应对、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情况,分析预案的执行效果,按照“实用、实际、实效”要求提出预案修编原则和方案,组织公司应急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对预案中各项处置流程进行梳理、审查和完善。同时,加强预案的全过程管理,完善预案编制和评估机制,以及预案修编意见征集和专家评审程序。增强预案的有效性、科学性,确保各级各类预案的有效衔接。

1.2宣传学习预案知识,确保各级应急人员会查会用。

以公司“应急演练周”活动为契机,结合“安全月”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应急知识宣教和应急预案培训活动。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安监系统、内部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类安全及应急管理培训班、班组安全活动等各类方式,宣传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应急避险知识、安全保障措施,并采取预案推演方式模拟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促使各类应急力量熟练掌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职责、响应处置程序等。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处置能力,防灾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为开展无脚本演练奠定应急处置人员的技能基础。

2.组织实施阶段

自2013年始,公司开展了春节保供电和迎峰度夏两次“无脚本”综合应急演练。本文以度夏演练为例,介绍具体情况。

2.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设置演练科目

一是建立演练组织体系。按照“统一领导、专业管理、分类分级、各负其责”的原则,成立了以公司主管生产副总经理为组长的演练领导小组,下设演练工作组和导调、考评、专家、保障四个专业组,通过多次会商,总体部署、组织实施演练工作。二是统筹安排策划方案。针对大规模“实战”演练,特地向国网公司安质部应急处及系统内外应急专家请教,借鉴成功经验。工作组以及专业人员反复研讨,协同配合,精心策划,审定主网、配网故障,以及负荷缺口三类突发事件的演练方案,并制定演练标准流程图。三是结合实际设置科目。紧密结合我省自然环境、区域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和今夏供电形势,设置三幕场景,分别涉及度夏期间可能出现恶劣天气造成的主网设备设施受损和变电站监控信息短时中断事件、城区配网故障造成大量用户停电事件、区域过负荷和单线单变过负荷情况下有序用电事件,科学定位演练重点。

2.2强化保障,确保安全,制定防范措施

“无脚本”应急演练十分接近实战,没有前期准备工作,演练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事件。所以必须切实保障演练人员人身安全和演练区域周边环境安全等。一是根据演练需要组建演练保障工作组,统筹做好演练中的过程管控、安全保障、后勤保障、通信保障、交通保障等具体保障工作。二是充分评估困难和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科学制定组织方案,制定详细的安全防范措施,做好保障工作,避免人员伤亡。三是各职能部门根据演练方案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为演练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四是演练启动时,要及时公布信息,减少演练对公司正常生产以及城市公众生活的影响。

2.3立足实战,力求实效,开展应急演练

一是明确“无脚本”形式。不预先告知演练具体时间、地点和科目,不预先编排演练脚本,不预先集结演练队伍,不预先进行合成演练。“无脚本”演练虽然不提前制定演练脚本,但为确保演练质量和过程安全,应具备演练方案和演练基本流程图,以确保演练导调人员、评委能够把握演练环节的衔接。同时演练完成之后,也可通过公布标准演练流程图的方式,达到培训参演人员的目的。二是力求实效。演练通过应急平台短信演练科目和启动指令,演练各工作组按照方案迅速组织就位,参演单位按照预案程序开展演练,其中涉及基层工区、班组的现场处置方案由主管职能部门根据演练进度予以触发。以贴近突发事件实际环境为演练目的,尽量在参演人员实际的岗位上开展,使得模拟的演练场景与真实的工作环境高度接近,促进演练逼真性,尽量符合各单位突发事件的处置实际,增强演练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三是突出综合性。此次演练科目涵盖输变电设备抢修、无人值班变电站监控权移交、低压故障、营配协同、舆情应对以及如何启动有序用电方案等。科目设置全面、演练内容丰富,突出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应急联动等环节,检验应急力量协调联动和应急实战能力。四是动态调整演练内容。在现场演练过程中,视情况临时增加次生和衍生灾害,考验应急力量应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真正达到实战效果。针对演练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并明确处置措施。由演练工作组予以纠正,并根据领导组指示宣布取消此演练环节或中止全部演练。

3.评估总结阶段

3.1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演练评估制度

采取现场监督评估和召开讲评会的方式,对演练活动的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评估,比较演练实际效果和目标的差异,总结演练成效和不足。为达到理想评估效果,在演练覆盖区域的关键地点和各参演应急演练的关键岗位上派驻公正的考评员,通过观察和记录演练活动、访谈演练人员,以获得全面、正确的演练评估结果;演练后及时组织召开讲评会,由参演人员汇报、考评员对演练情况做总结,重点围绕发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明确整改措施。

3.2准确分析总结问题并改进完善

准确评价演练成效,不仅总结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总结教训与不足,针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完善,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切实提高应急演练的实效性。着重解决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衔接、应急综合力量的配合与协调、资源整合与调配、纠正重“演”轻“练”的惯性思维等难点问题,并强化公司系统内部各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切实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培训职工的目的。

二、“无脚本”应急演练的成效与思考

公司开展“无脚本”加“实兵”应急演练,本着轻“演”重“练”的指导思想,完全按照实战模式启动应急响应,具有突发事件模拟的高度仿真性。在逐步推进过程中,通过灵活选址、模拟环境条件、设置故障场景、动态调整内容,提高演练的难度和强度。“无脚本”演练的实施,即发现了问题,又取得了成效,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真实检验公司应急基础状态

无脚本应急演练活动达到了检验预案准确性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及锻炼队伍、提高应急意识与协同作战水平的目的。真实体现了公司系统当前的应急管理水平,真正通过演练查找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应急预案有待完善。目前执行的预案在整体衔接和内容精简实用等方面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专项预案的事件处置流程不够明晰流畅,需进一步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更好的指导应急处置工作;二是应急培训有待深化。通过加强应急专题培训和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应急理论,普及应急预案知识、增强应急意识,树立正确的应急理念,提高各级各类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演练组织有待健全。无脚本演练无需事先编排脚本和合成预演,大大缩短了筹备时间和降低了活动成本,但是对演练组织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部门单位明确职责,协同联动,加强在活动宣贯、方案审定、合力组织、通信保障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四是通信保障有待加强。应增加质量可靠、功能先进的应急移动通讯装备,满足突发事件现场音视频的传输要求,为指挥决策人员提供有力依据,掌握控制事态发展的最佳时间;五是应急队伍有待完备。整合应急队伍资源,按照“平战结合、反应快速”的原则,健全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和应急抢修队伍,配备专业齐全、人员精干、装备精良、反应快速的抢修力量,满足与社会和政府部门应急救援联动的要求。健全应急专家队伍,建立专家信息库,在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应急演练组织、考评等方面发挥专家作用。逐步锻炼出一批专业技能精湛、工作经验丰富、应急意识全面的应急专家骨干。

2.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强化处置流程认知

针对以往的演练多存在只“观摩”轻“参与”的情况,“无脚本”演练对参演角色和参与形式进行了创新。应急响应后,公司领导、各参演部门、基层单位领导强化会商、汇报、指挥等动作,使预案涉及的部门、人员有机结合,使之真正参与到演练全过程中。达到管理人员敢于担当,果断决策,指挥人员妥善组织、主动协调,处置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显著成效,避免了统筹不利和各自为战的情况发生,形成高效的处置合力。通过实战演练,增强了公司上下的应急意识,明确了部门的应急职责,强化了对应急处置流程的认知,为突发事件到来时快速、有序、科学、高效应急处置奠定了基础。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4

接受事故教训

王德学在会上,首先剖析了2013年青岛中石化“11·22”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重特大事故应对处置不当的教训。

他指出,“11·22”事故中,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现场处置人员,没有按照应急预案,对原油泄漏量进行判断;没有检测气体及其浓度;对引发爆炸的可能性、危险性认识不足。因此,从原油泄漏到发生爆炸8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丧失了有效的处置时机。

企业和政府没有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响应,在发现海上大面积原油泄漏事故事态扩大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提升应急响应等级,没有告知社会公众,没有组织人员疏散;特别是爆炸发生后,在多条街区逐级核实死亡人数,延长了报告时间。

当地政府反应迟钝、缺乏经验,没有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成立强有力的指挥部;没有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有利、有序、有效指挥;没有根据事故现场实际,及时制定紧急处置的方案。

应急预案本身就存在着危险源辨识不清的问题,没有对输油管道、排水暗渠形成的危险源进行分析。青岛经济开发区作为大型化工园区,没有管道保护管理部门,有关应急预案尚在制定当中,政企之间的应急预案没有衔接、没有演练。

王德学指出,2013年以来,连续发生的吉林八宝煤矿“3·28”“4·1”瓦斯爆炸、吉林宝源丰禽业“6·3”火灾爆炸,以及青岛“11·22”输油管道泄漏爆炸这些重特大事故教训,暴露出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应急管理工作不重视,没有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没有按照的要求,“凡事从坏处着想,朝最好的方面努力”;其次,应急反应迟钝,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告知和疏散群众;第三,应急预案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预案过于繁琐、脱离实际、缺乏整体性,特别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应急预案,没有有效衔接。“以上是当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和根本问题。”王德学表示,要在认真总结事故应急处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贯彻落实《通知》精神

针对近年来事故应急处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安委会于2013年11月15日《通知》,对事故救援的全过程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重点环节进行了规范。

据王德学介绍,《通知》确立了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理念,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应急处置工作理念。

据王德学介绍,《通知》明确了企业和政府事故应急处置责任。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建立专兼职救援队伍,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措施,加强从业人员应急培训,组织开展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王德学强调,“企业不但要制定周全的应急预案,还要能够应用预案,在紧急时刻按照预案行事。”所有企业都要认真落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提出的“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的要求。对于落实政府责任,要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赢,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党政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各级政府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既要落实监管责任,又要落实应急处置的组织领导指挥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加强考核权重。

据王德学介绍,《通知》规范了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要求增强政府、企业各级从业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以及应急水平和能力,加强基层事故现场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王德学指出,事故发生后,一般的应急处置工作应包括以下程序:首先要组织成立由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指挥的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组织专家成立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撑;制定科学安全的救援方案,作出正确的救援决策;千方百计调动最好的资源投入救援;争分夺秒,应急救援,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这是最关键的;看守好、防护好事故现场;救援队伍要按照统一指挥进行施救,必要时及时暂停和终止救援;核准在事故中失踪的人数;以属地为主、条块结合为原则,加强上级机关对下级政府、上级企业对下级单位应急处置的现场指导和监督。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食品药品应急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监管理念为指导,以《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有效预防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化妆品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及做好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食品药品安全与供给保障为目标,以提升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坚持“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依法规范、科学处置”的方针,突出组织指挥、应急处置、技术支撑等重点,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在“十二五”期间相应建立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系统、问题分析检测系统、救助系统及物资保障系统,构建“功能全面、反应快速、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落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依法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全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的同时,建立健县、乡、村三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明确事故的防范与应急处置责任制,确保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安全事故,都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迅速、果断、有效的措施,将事故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2.以抓好应急预案的整合、应急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强化集中培训、加大基础设施与应急装备建设5个方面入手,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体系和科学应对机制,有序、有力、有效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与供给。

3.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总结近年来应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食品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应急预案并积极推进企业、学校、行政村、社区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重点督促、指导辖区内相关企业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从抓健全机构、配强队伍入手,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真正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5.经常性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强化队伍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强化预警预防意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组织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干部开展岗位培训,根据预案要求,制定操作规程和岗位规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全方位参与,检验并完善联动机制,精心组织,不走过场,注重实效,真正达到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6.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预警系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分析检验评估系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处理系统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的宏观把握和提前预警,有效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处置、应对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事件,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的目标。

7.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和社区食品药品监督网络运行机制,通过制度规范、落实报酬等手段,强化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其知识宣传、市场巡查、隐患问题排查、安全信息反馈等功能作用,有效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建设项目

(一)整合修订应急体系,发挥联动协调效应

1.进一步建立完善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针对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各类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以及可利用各类人力、物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修订完善切合实际的有效预案。同时针对时间、行业发展状况、安全形势和经济社会环境等情况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使制订的预案具有时效性,使预案随时能够经得起突发事件的检验,达到关键时刻能够用得上,起作用的要求。

2.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对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保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应急行动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等进行整合衔接,建立食品药品应急物资保障供应体系,使之成为一个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

(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增强应急处置与保障的科学性

1.建立健全指挥体系。按照应急处置工作统一领导和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要求,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牵头成立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负责研究确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预案;研究确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和保障体系;研究确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规则;研究确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

2.建立分级负责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分级响应,乡(镇)政府对应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由事发地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突发公共事件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并分级启动相应的预案,明确相应的工作责任和指挥权限。

3.建立多方协作工作机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主动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作,及时互通信息,通报情况,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协调联动,有序开展相关应急处置工作,形成从纵向到横向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与供给的强大工作合力。

(三)健全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领导责任制

1.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以事发地乡镇党委和政府为主、食品药品监管理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

2.建立监测预警工作制度。预防与处置并重,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联络员制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监测手段,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

3.建立应急工作科学决策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由各方面专业技术专家为主组成县食品药品应急专家组,为全县食品药品应急工作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应急处置。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构建准确、及时、快速的信息沟通平台,严格规范信息收集报送、分析研判、报告等工作程序与要求,加强分析评价,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整体协调推进,正确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

4.建立应急保障工作制度。按照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制定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经常性地做好有关应急工作准备,规范急救药品应急调配等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所需设施、设备、物质、经费。建立调查总结评估制度。及时客观公正地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四)强化宣教培训,着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1.编制《应急操作手册》。强化应急处置系统理论的培训,对食品药品应急体系的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监测和预警、应急响应及程序、后期处置等内容进行详细地解读,切实解决对应急处置工作重视不够,对应急处置的认识和系统方法掌握比较肤浅、零乱的具体问题。

2.强化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知识及应急常识宣传。编制图文并茂的应急知识宣传册,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应急管理“进机关、进学校、进单位、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增强公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综合素质,形成全社会防范食品药品突发事件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预测预警,着力强化突发事件风险防范工作

1.加大预测预警力度。坚持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加快构建食品药品突发事件综合预警体系,提高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建立健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形成辐射从县到村的全面监测网络体系。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会同卫生部门制定监测计划,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常态监测。

2.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性评价。建立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制度,密切结合监督管理工作实际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定期会同卫生部门制定科学的安全评价方案,争取专项经费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安全性评价,科学研判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有效发现安全隐患,集中力量广泛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3.加强信息报告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功能作用,强化信息搜集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先兆信息,做到早报告、早预警、早准备、早防范。建立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成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做到快速、真实、准确,规范报送要素和渠道。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强与行业组织和有关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自律监督及舆论监督的作用,努力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将食品药品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工作重点,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从组织领导上保障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有力推进。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6

1.1编制目的

预防和最大程度地减少铁路行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及时有效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尽快恢复铁路运输正常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铁路发生特别重大行车事故,即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紧急转移人员超过10万、或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或繁忙干线中断行车48小时以上的事故;以及在国家铁路、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国家铁路、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开往地方铁路或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的旅客列车,发生重大行车事故,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或繁忙干线中断行车24小时以上的事故。

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上述行车事故时,按管理权限,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并按其规定组织处置。

1.4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减少行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尽快恢复运输。分秒必争,快速抢通线路,尽快恢复通车和运输秩序。

(3)实行分工负责。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铁道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事发地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权限和本预案的规定,共同做好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4)坚持预防为主。积极采用先进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行车事故防范水平;不断完善铁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救援装备技术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在发生铁路Ⅰ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根据需要,铁道部报请国务院领导组织、指导、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铁道部成立非常设的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铁路行车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处置的需要确定。

铁道部成立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指挥小组,下设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协助部领导处理有关事故灾难、信息收集和协调指挥等工作。

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根据铁道部建议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作出应急支援决定。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依据分工,分头组织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具体负责事故现场群众疏散安置、社会救援力量支援等方面的现场指挥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组织处置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的行车事故。

3预防预警

3.1行车事故信息报告与管理

铁道部负责本预案规定处理权限的铁路行车事故信息的收集、调查、处理、统计、分析、总结和报告,同时预测事故发展趋势,安全预警信息,制订相应预防措施。

铁路行车事故信息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进行报告。当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有关人员应立即上报铁道部,最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2小时;铁道部按有关规定上报国务院,最迟不得超过接报后2小时;按本预案要求通知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成员。

对需要地方人民政府协助救援、协调伤员救治、现场群众疏散等工作以及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行车事故,发生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应按地方人民政府和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程序,立即向事发地人民政府应急机构通报,地方人民政府应按有关程序进行处置。

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Ⅰ、Ⅱ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报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

3.2行车事故预防预警系统

根据铁路行车事故特点和规律,适应提高科技保障安全能力的需要,铁路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研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进一步整合和完善铁路现有各项安全检测、监控技术装备;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完整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实现各类安全监测信息的自动收集与集成;逐步建立防止各类铁路行车事故的安全监控系统、事故救援指挥系统和铁路行车安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集监测、控制、管理和救援于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铁路行车安全预防预警体系。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铁路行车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当达到本预案应急响应条件时,应启动本预案。

4.1.1Ⅰ级应急响应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Ⅰ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的铁路行车事故。

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铁路行车事故。

③铁路沿线群众需要紧急转移10万人以上的铁路行车事故。

④铁路繁忙干线遭受破坏,造成行车中断,经抢修在48小时内无法恢复通车。

⑤需要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的其他铁路行车事故。

(2)Ⅰ级响应行动。

①Ⅰ级应急响应由铁道部报请国务院启动,或由国务院授权铁道部启动。

②铁道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国务院,同时根据事故情况,通知国务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有关成员,组成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③铁道部开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事发地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以及现场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系通道,随时掌握事故进展情况。

④通知有关专家对应急救援方案提供咨询。

⑤铁道部根据专家的建议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的意见提出建议,国务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确定事故救援的支援和协调方案。

⑥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

⑦协调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提出的其他支援请求。

4.1.2Ⅱ级应急响应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为Ⅱ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铁路行车事故。

②直接经济损失为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铁路行车事故。

③铁路沿线群众需要紧急转移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铁路行车事故。

④铁路繁忙干线遭受破坏,造成行车中断,经抢修24小时内无法恢复通车。

⑤需要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其他铁路行车事故。

(2)Ⅱ级响应行动

①Ⅱ级应急响应由铁道部负责启动。

②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立即通知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有关成员前往指挥地点,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通知有关专家参加。

③应急指挥小组根据事故情况设立行车指挥、事故救援、事故调查、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善后处理、宣传报道、治安保卫等应急协调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

④开通与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各应急协调组的通信联系通道,随时掌握事故进展情况。

⑤根据专家和各应急协调组的建议,应急指挥小组确定事故救援的支援和协调方案。

⑥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⑦协调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提出的支援请求。

⑧向国务院报告有关事故情况。

⑨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告国务院。

4.1.3发生Ⅲ级以下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由铁路运输企业按其制定的应急预案启动。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铁道部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构建铁路行车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实现铁路行车安全信息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4.2.2国际联运列车在境外发生行车事故时,铁道部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了解事故情况。

4.2.3发生Ⅰ、Ⅱ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发生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在报告铁道部的同时,应按有关规定抄报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

4.3通信

4.3.1铁道部负责组织协调建立通信联系,保障事故现场信息和国务院各应急协调指挥机构的通信,必要时承担开设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动通信枢纽的任务。

4.3.2铁路系统内部以行车调度电话为主通信方式,各级值班电话为辅助通信方式。

4.3.3行车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应急处理需要,设置事故现场指挥电话和图像传输设备,确定现场联系方式,确保应急指挥联络的畅通。

4.4指挥和协调

4.4.1铁道部指挥协调工作

(1)进入应急状态,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代表铁道部全权负责行车事故应急协调指挥工作。

(2)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根据行车事故情况,提出事故现场控制行动原则和要求,调集相邻铁路运输企业救援队伍,商请有关部门派出专业救援人员;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和支援命令后,要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现场。现场救援指挥部根据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的授权,统一指挥事故现场救援。各应急救援力量要按照批准的方案,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实施救援起复和紧急处置行动。

(3)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前,由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领导小组指定人员任组长并组织有关单位组成事故现场临时调查处理小组,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的规定,开展事故现场人员救护、事故救援、机车、车辆起复和事故调查等工作,全力控制事故态势,防止事故扩大。

(4)行车事故发生后,铁路行车指挥部门要立即封锁事故影响的区间(站场),全面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扩大。

应急状态时,铁道部有关司局和专家,要及时、主动向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提供事故应急救援有关基础资料以及事故发生前设备技术状态和相关情况,并迅速对事故灾难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领导决策参考。

4.4.2事发地人民政府指挥协调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根据铁路行车事故情况,对铁路沿线群众安全防护和疏散、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救护和安置、事故现场的治安秩序以及有关救援力量的增援提出现场行动原则和要求,并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实施救援行动。

4.5紧急处置

4.5.1现场处置主要依靠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处置力量。事故发生后,当地铁路单位和列车工作人员应立即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并根据《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迅速上报。

4.5.2发生铁路行车事故需要启动本预案时,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按权限组织处置。根据事故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调动应急队伍,集结专用设备、器械和药品等救援物资,落实处置措施。公安、武警对现场施行保护、警戒和协助抢救。

4.5.3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根据现场请求,负责紧急调集铁路内部救援力量、专用设备和物资,参与应急处置;并通过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协调组织有关部委的专业救援力量、专用设备和物资实施紧急支援。

4.5.4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严重的事故紧急处置方案,由铁道部提出并协调实施;必要时,报国务院决定。

4.6救护和医疗

4.6.1行车事发地人民政府负责现场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救护工作。

4.6.2卫生部门根据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的请求,负责协调组织医疗救护、医疗专家、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进行支援,协调组织现场卫生防疫有关工作。

4.6.3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按照本单位应急预案中确定的医疗救护网点,迅速联系地方医疗机构,配合协助医疗部门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

4.6.4对可能导致疫病发生的行车事故,铁路运输企业应立即通知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疫措施。

4.7应急人员的防护

应急救援起复方案,必须在确保现场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实施。应急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必须按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和标准执行。参加应急救援和现场指挥、事故调查处理的人员,必须配带具有明显标识并符合防护要求的安全帽、防护服、防护靴等。根据需要,由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4.8群众的安全防护

4.8.1凡旅客列车发生的行车事故需要应急救援时,必须先将旅客和列车乘务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后方准开始应急救援。

4.8.2凡需要对旅客进行安全防护、疏散时,由铁路运输企业按其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安全防护和疏散。需要对沿线群众进行安全防护、疏散时,铁路运输企业应立即通知事发地人民政府,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进行安全防护和疏散。

4.8.3旅客、群众安全防护和事故处理期间的治安管理,由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负责。

4.9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需社会力量参与时,由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并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救援预案。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应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4.10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及损失评估

Ⅰ级应急响应的铁路行车事故调查处理,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组织调查组负责。其他铁路行车事故的调查处理,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有关规定,由铁道部负责。

行车事故的损失评估,按铁路有关规定执行。

4.11信息

铁道部或被授权的铁路局负责行车事故的信息工作。如发生影响较大的行车事故,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舆论工作,迅速拟订信息方案,确定内容,及时采用适当方式信息,并组织好相关报道。

4.12应急结束

当行车事故发生现场对人员、财产、公共安全的危害性消除,伤亡人员和旅客、群众已得到医疗救护和安置,财产得到妥善保护,列车恢复正常运输后,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按“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宣布应急结束。完成行车事故救援起复后期处置工作后,现场救援指挥部要对整个应急救援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报告报送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理

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负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对受害旅客、货主、群众及其家属进行补偿或赔偿;负责清除事故现场有害残留物,或将其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铁道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共同协调处理好有关工作。

5.2保价保险

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由善后处理组通知有关保险机构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应急救援人员现场保险及伤亡人员和财产保险的理赔工作;对涉及保价运输的货物损失,由善后处理组按铁路有关保价规定理赔。

5.3铁路行车事故应急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按照《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根据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交的铁路行车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总结报告,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组织总结分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报送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

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应根据实际应急救援行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提交总结报告。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铁道部负责组织协调通信工作,保证应急救援时通信的畅通。

铁道部负责组织建立统一的国家铁路和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行车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逐步整合行车设备状态信息、地理信息、沿线视频信息,并结合行车事故灾害现场动态图像信息和救援预案,建立铁路运输安全综合信息库,为抢险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6.2救援装备和应急队伍保障

铁道部根据铁路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协调、检查、促进铁路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强化完善救援队伍建设,保证应急状态时的调用。

铁道部要进一步优化和强化以救援列车、救援队、救援班为主体的救援抢险网络,合理配置救援资源;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安全防护器材,制订各类救援起复专业技术方案;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救援起复能力。

6.3交通运输保障

启动应急预案期间,事发地人民政府和铁路运输企业按管理权限调动管辖范围内的交通工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根据现场需要,由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地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维持应急处置期间的交通运输秩序。

6.4医疗卫生保障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医疗卫生保障应急预案,明确铁路沿线可用于应急救援的医疗救治资源和卫生防疫机构能力与分布情况,提出可调用方案,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防疫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

各铁路运输企业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按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承担铁路行车事故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名录,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线路发生行车事故时医疗卫生机构地址、联系方式,并制订应急处置行动方案,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

6.5治安保障

各级应急处置预案中,要明确事故现场负责治安保障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安排足够的警力做好应急期间各阶段、各场所的治安保障工作。

6.6物资保障

铁路运输企业要按规定备足必需的应急抢险路料及备用器材、设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

6.7资金保障

铁路运输企业财会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铁路行车事故应急处置的资金需求。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费用、善后处理费用和损失赔偿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无力承担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和铁道部按管理权限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经费保障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实施。

6.8技术储备与保障

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专家库、技术资料等的建立、完善和更新。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教育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守法意识。

铁道部要结合铁路行业实际,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职工和公众的安全意识。

7.2培训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定期进行救援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救援技能。

7.3演练

铁道部要有计划地按应急救援要求每年进行一次演习和演练。根据需要,可开展国内外的工作交流,提高铁路行业应急处置实战能力。超级秘书网

8附则

8.1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铁路行车事故性质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的构成条件确定。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部门职责的变化以及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铁道部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实施本应急预案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人员,由各级应急领导(指挥)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应急处置中因公殉职的人员需追认烈士时,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按有关程序办理。对、严重失职造成事故的责任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7

为有效应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规范全镇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预防、控制和处置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村(居)和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及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机制。

(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建立健全群防群控机制。

(三)快速反应,协调应对。建立联动协调制度,整合资源,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

(四)条块结合,属地为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事发地村(居)为主,实行村(居)主要领导负责制,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自救作用。各村(居)和镇属部门负责人是本辖区、本行业或部门安全生产事故的第一责任人。

(五)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人员培训和预案演练等工作。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所指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中,由于人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及自然因素引起,突然发生的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一)建立X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

(二)应急指挥部下设机构及职责:

医疗救护组:负责伤病员的急救和护送伤病员到医院救治;(镇社管办、卫生院)

物资保障组:负责抢险和救援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镇财政所)

疏散引导组:负责疏散老幼病残等非抢险和救援人员;(镇安监站、X派出所)

现场保卫组:负责维护现场的正常秩序和治安安全;(安监站、社管办)

信息联络组:负责上下传递安全生产事故的动态,报告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做好灾后处理、政府行为等信息的,落实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党政办)

(三)生产经营单位与职责。生产经营单位依据单位自救和政府实施救援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行业安全管理规定,编制应急预案,采取预防和预警措施,建立应急机制,储备应急物资,保证应急投入,做好应急准备。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单位负责人迅速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做好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控制事态扩大。(各生产经营单位)

(四)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备、设施,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隔离,依法实行封锁。

四、预警预防机制。(一)各村、驻地各单位要对本辖区内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重点监控企业进行普查,建立包括本辖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应急救援体系、救援物资、应急专家、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库。

生产经营单位要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建立应急救援配套制度,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加强应急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应急措施,掌握防护装备和救援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应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对能力;与镇政府及有关部门、村建立应急互动机制,制定保护周边群众安全的防护措施。

(二)信息监测与报告。各村、驻地各单位及有关部门对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灾害、灾难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信息,要及时上报镇政府。

事发单位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应当立即如实报告镇政府和镇安监站。镇政府及镇安监站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迅速启动本级预案组织救援,并按有关规定逐级上报,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X小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X)事故发生单位的概况;

(X)事故可能或已经造成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X)事故发生产时间、详细地点、事故类别、简要经过、现场情况;

(X)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X)继续救援所需的专业人员和抢险设备、器材等;

(X)报告人、报告签发人、联系电话、联系人等。

五、应急响应。(一)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村、单位要立即上报镇政府和相关机构,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事发地负责人是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镇应急指挥部立即研究应急处置方案,启动相应预案,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向上级报告。其他应急分队在接到通知后,迅速作出响应,在规定时间内,赶赴现场,参加抢险、救援行动。

(二)指挥部和各领导组按照分工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X)迅速控制危险源,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消除安全生产事故的危害和危险源,划定危害区域,维护治安等控制措施。

(X)根据事态情况,紧急疏散、撤离、安置非抢险救援人员和受威胁人员,组织抢险救援,营救受伤人员和被困人员,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

(X)对现场进行全方位监管,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

(X)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划定警戒线,封锁、隔离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终止可能导致事态扩大的活动。

(X)组织协调被损坏的公共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抢修,提供生产、生活必需品等措施。

(X)保护现场,协助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X)实行X小时巡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三)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承担应急处置的单位或部门要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镇政府。

(四)安全生产事故处置完毕后,镇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事件调查总结工作,找出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和相应能力,修定应急预案,逐步完善应急机制,并向县政府作出书面报告。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整合资源,平战结合;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

二、适用范围

凡发生下列安全生产事故,即启动本预案:

(一)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事故。重点是防范各养老服务机构的锅炉、液化气、天然气等危险物品发生泄漏、爆炸而引发的事故。

(二)用火用电事故,主要是各单位室内外用火用电不慎发生的意外事故。重点防护对象是各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入住人员用火用电安全。

(三)食物中毒事故,主要是各社会福利机构的食品卫生安全事故。重点防护对象是各社会福利机构的食物、饮用水质量和食堂环境卫生,防止出现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三、事故处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为有效组织领导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县民政局成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协调指挥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民政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民政局副局长胡登峰、曹岩山担任,成员为祁志国、李永红、赵连月、俞元芹、祁成尚、梁其玖。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救援组、信息工作组、后勤保障组和善后处理组五个工作小组,具体承担事故救援、处置和善后各项工作。各工作小组人员组成及主要职责如下:

综合协调组:组长,组员。工作职责为负责承担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传达贯彻落实市县领导对事故救援处置的批示;协调相关力量,全力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与现场救援组、事故单位及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现场救援组:组长,组员。负责现场指导和协助事故单位制定救援方案,组织开展好紧急救援工作;核实事故情况,及时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和救援工作进展;报告受害人员状况以及事故单位急需要解决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困难的意见和建议。

信息工作组:组长,组员。负责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向上级民政部门和县应急办汇报事故信息和应急处置进展情况;拟定事故责任追究及抚恤理赔报告和其他需要上报的材料。

后勤保障组:组长,组员。负责应急救援的交通、物资及后勤保障;完成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善后处理组:组长,组员。负责协调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取证,开展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负责伤亡人员家属安抚、抚恤理赔等工作,及时、妥善处理伤亡人员的各项善后工作。

(二)各乡镇敬老院、局属各单位均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各单位根据具体工作实际,明确相应的应急范围和应急措施,明确组织领导分工,做好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详细计划,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并适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

四、应急响应

(一)事故报告

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事故单位要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县民政局报告。民政局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县政府和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报告,并同时向市民政局报告。

(二)应急响应

县民政局接到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后,综合事故性质、类别、危害程度、范围、可控情况等因素,分为三级应急响应:

1、Ⅲ级应急响应。发生一般性的安全生产事故,在本单位范围内,通过利用日常工作中的人力和物力可以应对处置,能及时控制事态扩大,并逐步消除危害的,由本单位根据事故情况迅速进行事故处理。

2、Ⅱ级应急响应。发生较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民政系统配合公安、消防、卫生部门可以应对处理,能及时控制事态扩大,并逐步消除危害的,由民政局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协调配合本级公安、消防、卫生部门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3、Ⅰ级应急响应。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当立即向县政府提出启动县级生产安全事故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县级生产安全事故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在县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民政系统积极服从、配合县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开展各项救援工作。

(三)应急救援

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根据应急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立即组织各工作小组和局属各单位按照预案要求,组织人员进入岗位,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工作。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现场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救援和应急处理,防止事故的扩大,应急救援期间不得擅离职守。

(四)应急终止

救援工作结束后,根据现场救援情况和事故调查组的意见,确定现场救助成功、事故隐患得到妥善处理,经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请示县政府和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同意后,宣布应急救援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事故现场。

五、预防、预警机制

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对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和防范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9

强化水电站技术管理水平

1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是提升整个电站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扎实做好各项日常生产工作可减少事故,并能间接提高员工事故处置能力,尤其要抓好设备的可靠性管理、技术监督管理、定值管理、安全性评价管理。(1)提高运维人员巡检质量。高质量的巡检是发现设备异常及各种安全隐患最有效的方式。只有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或带病运行情况,才能在其演变为事故前将其果断消除,确保设备稳定运行。设备巡检应力求全面、仔细、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可疑信息、信号、现象等。同时,应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减少设备监控盲区,引入可靠的工业电视系统。现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时,远程值班人员应充分利用工业电视系统加强对全厂设备的巡检,及时发现设备异常。(2)引入机组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凭借成熟、可靠的机组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值班人员可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掌握设备及缺陷的最新情况,确保机组随时处于可用的良好状态,准确判断、评估并网机组的可靠性[3]。目前,国内机组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主要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功能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①系统能实时显示机组稳定性数据变化(振动、摆度、压力脉动、抬机量、噪声)及发电机定转子气隙数据变化的图形或曲线,便于值班人员实时监测机组各部件运行状况,确保机组稳定运行;②当机组稳定性数据、气隙数据曲线发生小幅或大幅突变甚至严重超出机组运行极限时,能及时发出预警、报警信号、甚至直接停机,便于值班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机组异常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机组安全运行;③系统可自动生成检修前、后各种状态报告,通过对比历史数据、曲线,可分析瞬态和热稳定过程气隙变化数据趋势,又可检验机组的安装质量、评价机组检修效果,最终通过调整使机组在最优状况下运行。(3)提高机组检修质量。提高机组检修质量是保证机组持续、安全、稳定运行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减少机组非计划停运频次最好的保障。水电机组非计划停运的频次间接反映了机组检修质量的高低。水轮发电机组的非计划停运多因突发故障和缺陷引起,而故障发生部位除因设备元器件突然损坏之外,更多则是因设备检修质量不过关或检修过程中未发现其缺陷之故。(4)做好设备定期轮换试验工作。设备定期试验是指运行设备或备用设备进行动态或静态启动,以检测运行或备用设备的健康水平;设备定期轮换是指运行设备与备用设备之间轮换运行。设备定期轮换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缺陷和隐患、保证主备用设备的可靠性,以确保电力生产连续进行。因此做好设备定期轮换试验工作,为水电厂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做好设备缺陷管理

设备缺陷是指在运行或备用设备上发生了影响安全运行或达不到设备标准要求的异常现象。一旦设备存在缺陷,就将给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埋下隐患,轻则损坏设备,重则造成系统事故[4]。因此科学、高效的设备缺陷管理,将是提高水电站设备运行可靠性、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发电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设备缺陷管理应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严格按照发现缺陷、确认缺陷、处理缺陷及缺陷验收、归档和跟踪监视的流程进行:①发现缺陷。全厂建立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多渠道发现设备缺陷的机制,即确立设备缺陷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每位员工均是电站设备安全运行的守护者,均有发现设备缺陷并及时报告的义务。电厂各部门通过开展多项活动,如“当一天安全员活动”、“设备缺陷辨识活动”等来调动员工参与设备缺陷管理积极性。②确认缺陷。运行、检修、水工班值负责人是设备缺陷确认的主要负责人。③处理缺陷。一般设备缺陷由检修部、水工部和运行部相互配合完成消缺;重大设备缺陷由安全生产技术部牵头制定处理方案并负责监督实施。④缺陷验收、归档和跟踪监视。一般设备缺陷处理完成后,由运行、检修、水工值班负责人完成验收并归档;重大设备缺陷处理完成后,由安全生产技术部牵头完成验收并归档;暂时不具备条件处理的缺陷,由安全生产技术部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运行部、检修部、水工部按该措施加强对缺陷设备的跟踪监视,待条件具备时,按缺陷处理流程处理,直至缺陷完全消除。

3做好各项重大反事故措施

(1)防止电气误操作。①加强防误操作管理。加强对运行、检修人员防误操作培训,使其掌握防误装置的原理、性能、结构和操作程序,从而能正确、熟练操作与维护。建立完善的钥匙使用和保管制度,防误闭锁装置不能随意退出运行,停用防误闭锁装置时必须履行批准手续;短时间退出防误闭锁装置时应经值班长批准,并按规定尽快投入运行。②完善防误操作技术措施。成套高压开关柜五防功能应齐全、性能良好,开关柜出线侧宜装设带电显示装置,带电显示装置应具有自检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将远方、就地操作断路器、隔离刀闸、接地刀闸等设备的回路设置防止误操作互锁功能和五防闭锁功能。(2)防止继电保护失效和电力通信中断。①双重化配置保护用到的交流电压、电流量应取自pt和Ct互相独立的不同绕组,双重化配置保护的直流电源应取自互相独立的两段直流母线。②差动保护(母线、线路、变压器、发电机的纵差、横差等)在投运前,既要测定相回路和差回路,还要测量各中性线的不平衡电流、电压,以保证保护装置和二次回路接线的正确性。③10kV厂用配电系统中,进线开关柜宜装设弧光接地保护装置,以消除弧光过电压对不接地系统绝缘水平的威胁,防止发生弧光接地过电压事故。④大型水电厂与电网调度机构之间至少设立两个及以上独立的通信传输通道,并具备完善的通信监测系统和具有警铃告警功能。(3)做好防汛工作以防止垮坝。开展汛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确保各泄洪闸门系统及水工建筑物完好。重点做好防止水淹厂房、廊道、泵房、进厂公路及其他生产生活设施的可靠防范措施,尤其是地处河流附近低洼地区、水库下游地区、河谷地区的生产生活建筑要保证排水畅通,防止河水倒灌和暴雨水淹。开展汛中防汛检查活动,重视防御江河洪水灾害的同时,应落实防御和抵抗局部暴雨造成的厂坝区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各项措施;强化水电厂水库调度管理,根据批准的泄洪方案和防汛指挥部门的指令进行泄洪,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闸门。汛期结束后,应及时总结,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整改,并将总结报告上报上级部门。

4合理安排维护工作与运行方式

运行人员必须加强对水电站并网后的风险分析、风险把控的力度,落实各项预控措施,尤其在安排日常维护和机组检修期间运行方式时,应始终将防止全厂失电引发电网事故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消缺工作或其他维护工作应尽量安排在机组停机后进行,防止工作过程中造成并网机组跳闸而引发系统频率波动的事故;某些必须在机组并网时处理的缺陷或维护工作,必须制定并做好严格防止机组跳闸的风险预控措施后,方可开始工作。多台机组同时检修时,尤其要合理安排其他非检修机组厂用电的供电方式。确保非检修机组自用电重要负荷有两路独立的电源供电,防止单个供电电源发生故障造成多台机组全停而引发全厂失电的重大事故。

5不断夯实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水电站主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传统的以自我为主导的安全管理模式,引入第三方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与电站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闭环体系,对电站安全生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安全体系建设,将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生产中,持续提高一线员工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能力和安全意识,杜绝各种人为责任性事件造成的电力供应中断事故。2.6完善并严格执行电力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为保证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落实各级员工安全生产责任,控制、减轻和消除安全生产事故,水电厂可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度、应急管理等规章制度,以确保科学、有序地开展日常生产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值班纪律,严格遵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现场操作规程及“两票三制”、“操作监护制”、“唱票复诵制”等,杜绝“三违”现象。

提升水电站应急管理水平

提升水电站应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电力安全应急机制,并做好应急处理各项准备,快速、有效处理应急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亦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

1完善应急组织体系

(1)应急管理机构。水电厂应建立由厂长担任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分管安全生产副厂长担任应急指挥机构副总指挥,其他厂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设在安全生产技术部,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5]。(2)应急指挥机构。在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按应急预案指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协调、统筹管辖范围内的应急资源,决策、指挥电厂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布置落实恢复工作,负责收集、汇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情况等[5]。(3)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是各种突发事故发生后,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一线人员,按功能可分为保卫、通讯、物资、运输、医疗等救援队伍,按专业可分为运行、检修、水工等技术人员、防洪抢险队、消防抢险队等[5]。

2完善应急制度体系

应急制度体系建设是为了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和标准,指导、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流程。对应急组织机构体系的建设、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完善、应急响应、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培训等进行明确,还应包含应急物资的储备标准、应急物资的采购、应急物资的日常更新和检修等。

3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1)完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救援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行动记录,应定期进行修订。应急预案应基于重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符合应急资源、周围环境等实际情况,预案可行、有针对性。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尤其是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认真梳理、修订[6]。大型水电厂特别要有完善的火灾事故、水淹厂房、全厂失压、洪水漫坝、线路送出受阻等专项应急预案,以确保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后能按预案准确判断、果断处理。(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将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培训纳入电站年度培训计划,各部门将应急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学习纳入部门安全教育计划,提高全员的应急处理参与意识、应急处置知识。安全生产部门根据情况,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应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以提高电厂应急处置实战能力[6]。水电厂每年应组织一次全厂性的消防培训、急救培训,促使员工掌握触电急救方法,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灾正确选择相应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尤其是扑救电气火灾。水电厂中控室值班人员能正确佩戴、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有条件的单位还可组织员工参加消防培训并取得消防值班证等。(3)做好应急物资管理。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制修订应急物资配置计划,综合办公室负责按计划将应急物资采购到位,建立紧急物资供应渠道。(4)充分依托社会力量。综合办公室应负责与有资质的地方医疗机构建立紧急情况下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医疗支援关系,并与驻警、地方政府等应急救援机构就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支援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增强电站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4开展反事故演习和应急演练

反事故演习是经过精心组织安排,由策划、监护、演习及评价人员组成,旨在提高人员协调能力、事故处理能力的演习方式[6]。大型反事故演习要求运行、检修、水工、消防等多部门参与,其内容可为一些常见的重大事故、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季节性(如汛期、酷暑、严寒冰冻等)事故、其他水电厂发生过的典型事故案例、送出通道受阻等。应急演练[6]是电站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特定的突发事件,如水淹厂房、洪水漫坝、全厂失电等,按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在规定时间、地点,执行应急响应任务的训练活动,其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锻炼队伍、完善应急机制。按组织方式分为桌面演练、实战演练,按演练内容分为单项演练、综合演练。一次完整的应急演练活动包括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和改进五个阶段。通过应急演练,电站员工可较全面掌握和理解应急预案处理原则,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并锻炼其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以达到快速进入事故处理所应担负角色的目的。应急演练既是对班组、部门、全厂应急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其在演练中的协调能力、事故处理能力的综合检验。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总结,分析演练中存在的不足和暴露的问题,包括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提升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等,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5强化信息报送管理

在做好值班重大事项报告工作、不断完善重大事故报送流程的同时,水电厂应严格按照国家《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7]等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报送,严肃报送纪律,坚决杜绝迟报、漏报或瞒报、谎报电力事故情况。

安全应急处置方案篇10

为了对《方案》的出台背景、重点工作等内容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本刊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王明志。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副局长您好!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方案》的出台背景。

王明志(以下简称“王”):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多次进行调研,经反复研究和讨论,在国务院应急办的指导下,形成了多方面、跨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方案。《方案》的出台,将凝聚沿江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力量,加快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对提高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水平,保障长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意义重大。

记:如何加强源头防治,以提高沿江化工产业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王:优化沿江化工产业布局,提高化工园区风险防控能力是《方案》确立的重点工作,是加强源头防治,建立完善沿江石化化工产业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举措。

当前亟需从国家层面对沿江石化化工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布局,规范沿江两岸化工园区发展。对于沿江已建成的化工园区,则有必要开展区域安全和环境风险及应急能力评估,完善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对不符合布局要求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搬迁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沿江危险化学品生产及运输安全问题;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进行安全、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审查。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方案》明确提出要优化沿江化工产业布局,综合考虑长江水系生态环境承载力、水源保护、运输安全等因素,规范沿江化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就是要从源头上缓解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对沿江用水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同时《方案》还提出对已建沿江化工园区及危险化学品装卸、仓储设施的安全风险和应急能力评估,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并组织开展沿江化工园区船舶洗舱设施和洗舱水处理能力评估,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确保沿江化工产业安全。

记:如何实现危险化学品动态监管信息互联共享?

王:建立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形成监管合力是《方案》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也是建立完善长江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安全综合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

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涉及交通、安监、环保、住建、水利、消防、工信等多个部门和沿江各省市政府。目前各部门相互间还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应急协调联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建立完善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动态监管平台,实现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动态监管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危险化学品的流向和状态,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

在建立动态监管和应急联动机制,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工作方面,我们已开展了许多工作。2013年12月,交通运输部和环境保护部签署了《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2014年,两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的通知》,重点加强预警监控、信息互通、应急协同、应急保障、科技创新、宣教及培训六个方面的合作,努力探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交通运输和环境安全,与其他部门的应急联动也正在进一步推进中。各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方案》要求,推动建立完善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和应急联动机制,以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

记:《方案》针对新的危险化学品,提出要开展适运性评估工作,为何要建立这一制度?

王:危险化学品作为工业原料或产品,种类众多、数以千计,且每年都有新品种问世并进入运输环节。由于部分危险化学品易溶于水、毒性大,一旦泄漏入水,目前的技术手段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因此,合理地控制危害性大、处置难度大的危险品进入长江等内河运输环节,成为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最好选择。2011年修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禁止通过内河水域运输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禁运范围由交通运输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制定公布。

对此,《方案》明确提出,要尽快制定出台《内河危险化学品禁运目录》,从制度层面控制不宜内河运输的危险化学品进入长江等内河水域;同时,针对新的危险化学品,要开展适运性评估工作,并确定运输条件,加强把关,从源头降低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风险。

记:如何改善危险化学品运输装备及设施?

王:单壳散装化学品船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危险品船专用锚地少及洗舱水处理能力不够等问题,是《方案》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2009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地方政府制定出台《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方案》,用3年时间淘汰了三峡库区的单壳化学品运输船;2013年,又出台《“十二五”期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将长江中下游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单壳化学品运输船和600载重吨以上的单壳油运输船,纳入限期淘汰范围,涉及约1200艘船龄长、技术状况堪忧的危险化学品船舶。此次《方案》明确提出,要在长江干线全线淘汰单壳化学品运输船,给出了时间表,同时国家也已出台了资金补贴政策,支持老旧船舶更新,这将进一步改善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的技术状况。

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的薄弱环节,还有专用锚地不足、船舶锚泊困难的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船公共洗舱站和洗舱水接收设施极为缺乏,导致散装化学品船洗舱及洗舱水接收困难,增加了水域环境污染风险。为此,《方案》明确要求,要加快专用锚地、洗舱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和企业投资,以彻底扭转危险化学品船舶专用锚地不够、洗舱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局面。

记:提高危险化学品应急能力,筑好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最后防线,这一工作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