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调查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9:33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社会学;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系统表现更加多元复杂,其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愈加全面,同时也赋予城乡规划专业更多功能与责任。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还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应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复杂关系。而城市社会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关系

2.1社会学研究与现代城乡规划研究的结合

随着城乡规划学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原有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已难以满足对城乡环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会学因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城乡研究提供了多维与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从多维视角对人类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城乡规划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城乡规划领域重空间设计轻人文内涵的不足。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有新时期与城乡规划学科新的结合与创新。社会学以其特有的学科思维一方面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行为空间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念。学者们从社会学思维的视角下,分别对城乡规划的制度建设、规划内容与方向等规划实践、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具体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中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公众参与的价值。

2.2社会学类课程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意义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与社会学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部分实践环节等,涉及的城市社会学知识包括社会学基础研究内容,如基础概念与理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等;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则偏重于将社会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则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系统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技术等内容。此类课程多在本科专业三至四年级等高年级开设,以配合从建筑、街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更加宏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等学科思维转变过程,应对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学类课程应用重点

3.1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在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体现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要求独立开设的一门社会学调查方法类课程,以往则是社会学类课程作为相关知识体现在选修类课程中。该课程是以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常见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该课程对于城乡的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基础资料调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前期,也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规划前期常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问卷、实地观察或勘探等,可从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乡建设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城乡建设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乡系统的庞杂性和调查范围及内容的有限性,如何选择适当的调查项目以及适度规模的调查范围则尤为重要。(2)城乡建成环境分析。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形成于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淀与累积基础上,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需要对城乡地域物质空间进行分析,亦需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要技术层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对人文层面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后,需有适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寻找城乡发展的规律性线索。(3)人的活动行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城市体验和感知,因此关于人的活动行为的调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提供了人的行为方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从活动的类型、人群的定位、活动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能够从根源上理清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整体联系满足城市人的多元、复合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内在体现。

3.2研究内容

(1)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城乡的发展不只是城乡物质空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城乡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也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做出的实时应对,城乡结构是整个社会宏观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乡规划的实施难题,必须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进行社会结构的剖析,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基于上述社会学内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领域给予充分的支撑和论证,使城乡规划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协调与解决城乡社会矛盾的更大作用,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我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城乡建设后,新城建设热潮在逐渐降温,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存量规划”要求在已有的城乡建成区提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塑造转向城市行为的再造。应用而生的“轻规划”“微改造”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更偏重对于已有空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激发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广场”“宽马路”等建设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或现象。社会学在其长期的研究中所关注的微观层级的社会个体、群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成为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亦可对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馈。

4社会学类课程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多以土建类学科、地理类学科为主。由于各学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丰富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形成了不同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各自办学特色。但不论办学背景如何,随着最新版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出台,规划设计类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围绕的核心,空间的设计表达是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但同样也会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单一,不适应当前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首先应从社会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植入,体现出社会学对当今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影响。

4.1在理论知识基础构建层面

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思路与方法、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等内容,均应为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阶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要求为:(1)城乡人口与社会知识单元;包括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要素、城市社会的分析方法、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等。该知识单元是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的体现,关注城乡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利于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对城乡规划进行解读,落实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2)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知识单元;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类型与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与分析。该知识单元属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的内容,更多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会学应用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设计中调研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述两部分知识单元已包含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内容较为综合且涉猎较广,如何将社会学类知识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构建是关键也是难点。基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专业教学体系的主线,以及学分制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中社会学类理论课程不宜占较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学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动,使单一理论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体系加入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则可以通过社会学的选题、调查、分析、结论等逻辑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思维局限,指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完成对城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培养本科阶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重视理论课程与设计环节的互助和支撑作用。

4.2对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意义

城乡规划专业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形式开设,教学效果受限于课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相较之前的《城市社会学》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与方法在城乡社会研究中的意义,注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城市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与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将纯粹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枯燥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调查大大提升了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设计类课程的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为后期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关系如下

4.3实践教学环节层面

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体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主要为认识调研,认识调研实践领域包括住区认识调查、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研四个实践单元,具体的内容如下:(1)住区认识调查研究;包括住区空间结构、住区道路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绿化系统,该实践单元注重社区规划导向下的住区研究,内容以空间的类型和层次调研为主,强调住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均衡构建。(2)社会调查研究;包括问卷编制与调查组织、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实践单元突出调研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注重调研程序和调研成果的关联。(3)城乡认识调查研究;包括城乡功能布局、城乡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体系,该单元的实践内容涉及城乡领域的空间和规划体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调研。(4)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成果的表达,这类调研是与设计课程并行的实践环节,注重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上述认识调研环节作为拓展能力的培养,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要求的自主性特点,如何将上述四个实践单元与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专业教学起到支撑作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四个实践单元并非独立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对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与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到从课堂内的学习交流过程走向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认知,能够更好地强化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质。同时可以将.大学生暑期活动的实践结合到专业的实践当中,一举两得,会更加具有专业指向性。因此,依据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提高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阶段,至三、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均要求设置与设计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详见表2),以辅助深化设计及理论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和统计等环节等均需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5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学的影响如影相随。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至规划与设计实践,社会学类知识为城市与乡村从视角、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丰富与多层次的思维与路径,并以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点融入了城乡规划专业在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规划与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为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吉,黄亚平,彭翀,刘法堂.面向规划学科需求的城市社会学教学研究.城市规划,2015(10):39-43.

[2]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社中会的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23-29.

[3]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11):65-67.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很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急功近利,贪大求洋,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重开发、轻保护;在建设管理方面违反城乡规划管理有关规定,擅自批准开发建设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乡建设的健康发展。城乡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全局。为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端正城乡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城乡建设和发展重点

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地一定要认真贯彻同志“*”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当前城市建设的重点,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设、危旧房改造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要充分考虑财力、物力的可能,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文化条件出发,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提高城乡建设投资的社会效益。要坚持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优化用地结构和城市布局,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注重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发展小城镇,首先要做好规划,要以现有布局为基础,重点发展县城和规模较大的建制镇,防止遍地开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支持与小城镇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条件和投资环境。

二、大力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布局和原则。市一级规划的行政管理权不得下放,擅自下放的要立即纠正。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应当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审查制度。各类重大项目的选址,都必须依据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因特殊情况,选址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的,必须经专门论证;如论证后认为确需按所选地址建设的,必须先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并将建设项目纳入规划中,一并报规划原批准机关审定。要严格控制设立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区等,城市规划区及其边缘带的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区等的规划建设,必须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要发挥规划对资源,特别是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注意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发(*)18号)精神,研究制定加强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

三、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占地规模

各地区在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严格依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具体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规模,坚决纠正贪大浮夸、盲目扩大城市占地规模和建设规模,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不良倾向。特别要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超大广场和别墅等建设项目,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建设办公楼。各级政府在审批城乡规划时,以及各级计划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时,要严格掌握尺度。凡拖欠公务员、教师、离退休人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市,不得用财政资金新上脱离实际的各类楼堂馆所和不求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各项建设的用地必须控制在国家批准的用地标准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范围内。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近期建设规划,必须重新修订。城市建设项目报计划部门审批前,必须首先由规划部门就项目选址提出审查意见;没有规划部门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部门不得提供土地;没有规划部门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关商业银行不得提供建设资金贷款。

四、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和调整程序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各类规划制定的组织和领导,按照政务公开、民主决策的原则,履行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职能。规划方案应通过媒体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规划审批前,必须组织论证。审批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

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明确规定强制性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调整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确需调整的,必须先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就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提出专题报告,经上级政府认定后方可编制调整方案;调整后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审批。调整规划的非强制性内容,应当由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调整的技术依据,并报规划原审批机关备案。

各地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抓紧编制保护规划,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界线,明确保护规则,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要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原则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建设必须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在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严禁随意拆建,不得破坏原有的风貌和环境,各项建设必须充分论证,并报历史文化名城审批机关备案。

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也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等。要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认真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实施。规划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得进行各类项目建设。在各级风景名胜区内应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确需建设保护性基础设施的,必须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专门的建设方案,组织论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严格依据法定程序审批。要正确处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破坏性开发建设等问题。

五、健全机构,加强培训,明确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要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把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要加强城乡规划知识培训工作,重点是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依法行政。全国设市城市市长和分管城市建设工作的副市长,都应当分期、分批参加中组部、建设部和中国科协举办的市长研究班、专题班。未参加过培训的市长要优先安排。各省(区、市)也应当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更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城乡规划业务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城乡规划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市长、县长要对城乡规划的实施负行政领导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已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对于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违反规定调整规划、违反规划批准使用土地和项目建设的行政行为,除应予以纠正外,还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于造成严重损失和不良影响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外,还应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必要时可给予负有责任的主管领导撤职以下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查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受到降级以上处分者和触犯刑律者,不得再从事城乡规划行政管理工作,其中已取得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者,取消其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对因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法行政行为而给建设单位(业主)和个人造成损失的,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对建设单位、个人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用地和项目建设,以及擅自改变规划用地性质、建设项目或扩大建设规模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坚决制止,并依法给予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六、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监督检查

要加强和完善城乡规划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形成完善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

建设部要对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要会同国家文物局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有关责任人要追究行政责任,并向国务院报告。要抓紧建立全国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动态信息系统,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全国城乡规划建设情况的动态监测。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3

一、加强违法建设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监控网络。

为切实做好违法建设查处工作,城管局出台了《关于查处违法建设的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各中队、科的职责,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内部执法体系。为加强对各中队执法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建立周报制度,要求各中队每周上报违法建设查处情况。城管局还出台了《查处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办法》,有效避免了执法人员推诿扯皮、不履行职责等情况的出现。

(二)依法查处违法建设。

在查处违法建设工作中,突出抓好一个“早”字,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制止、及早查处。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镇、街道城管中队队员分片负责,坚持每天至少巡查一遍,对重点区域加大巡查力度。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公布举报电话,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对群众的举报,城管队员及时调查处理。

2、对市民举报或巡查中发现的在建工程,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处理:

(1)审批手续完备的在建工程。经过调查取证和与国土、规划等部门沟通,确定该在建工程审批手续完备的,我们主要防止施工方超范围、超标准建设。

(2)审批手续不完备的在建工程。对于只办理了部分审批手续的在建工程,我们责令施工方立即停止施工,并加派执法人员重点看管,待审批手续完备后才能恢复施工。

(3)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的在建工程。对于这些工程,我们要求施工方立即停止施工,并依法进行调查取证,责令当事人限期拆除。同时,加强监管,特别是节假日及早、中、晚等时间段的监管,及时发现并制止当事人偷建、抢建行为。

通过比较健全的监控网络,使各区域发生的违法建设都能够得到及时查处,在查处工作中争得了主动,抢得了先机。

(三)起草关于违法建设查处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违法建设的查处涉及到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公安、法院、房产、建设、监察等部门,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做好工作。目前,我市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较差,形成不了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规范性文件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逐步建立起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另外,针对一些单位和某些党员领导干部支持、纵容违法建设或存在失职渎职的现象,监察部门要依法追究责任。为此,根据我市实际,我们制定了《市违法建设查处方法》(讨论稿)和《市查处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办法》(讨论稿)报市政府。

(四)做好违法建设监管考核工作。

镇、街道是违法建设的高发区域。为充分调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查处违法建设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市政府的部署,研究制定了《七镇一街道查处违法建设考核标准》和《城区街道违法建设考核标准》,并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对各镇、街道违法建设查处工作进行考核。此项工作的开展,对各镇、街道查处违法建设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五)对违法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2016年12月,我们对全市违法建设的分布、特点及成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调查,我们总结出违法建设的8个基本类型,并探讨了违法建设形成的基本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调研报告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起到了参谋助手作用。

(七)制定2017年违法建设查处工作计划。

针对我市实际,在2016年违法建设查处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订了2017年度违法建设查处工作计划。*社区和经济开发区内的违法建设成因复杂,社会关注度高,查处工作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别研究了这两处违法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为今年的违法建设查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违法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根据几年来所查处和掌握的情况,我们对违法建设的分布、特点及成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违法建设分布。

由于近几年我市旧城改造、道路拓宽等工程较多,城市居民的抢建风日盛,违法建设大多集中在此类区域内;还有招商引资项目,为突出政绩,绝大部分工程都是先建设后补办手续,至今有不少企业的建设手续也未办齐。

(二)违法建设概况。

根据违法建设的规模、位置及手续办理等情况,可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1、办理了部分手续,但手续不全。

大多为园区建设项目,开发区及各镇(街)的工业园区都有此类情况。

2、有房屋安全鉴定,但未办理翻建手续。

土地使用证、房产证齐全,并办理了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属于危房,但规划局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这些房屋有的是住宅,有的是工厂车间、养殖用房。继续使用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不用则影响生产、生活,查处过程中当事人反映比较强烈。

3、村(居)民在自家宅基(院内)建平房。

居民在自家院内建平房占很大比例。这些建筑物一般建筑面积较小、结构简单、施工时间短、速度快,有一定的隐蔽性。现在我市规划区范围内共有村庄100个,随着近几年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拆迁的进行,部分群众受利益驱使,为多得补偿,便在自家前院后院建平房。居民之间还存在较强的攀比心理,原本未建的开始新建,原来建好的就扩大面积。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这些建筑无法认定是否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再加上数量很多,居民本来就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查处难度相当大。

4、村(居)民在自家宅基(院内)新(接)建二层。

5、以村(社区)名义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近几年,特别是2015年来,某些村借市里美丽乡村建设之机,没有规划地随意划定区域进行住宅开发,不办理任何手续。

6、占用公共用地建设。

由于城市规划需要,近十年我市对城中村及城区周边村庄的宅基批准手续非常严格,甚至有的村多年没有一个指标。随着大龄青年的不断增多,住房方面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常闹到村(社区)两委。如到市区购买商品房,一般家庭又没有经济条件。因牵涉到社会稳定及换届选举,因此各村(社区)、镇(街道)对村民的建房行为大多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纵容和支持。

7、厂企单位在土地使用范围内建设。

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部分厂企单位在厂区内建设厂房、车间。

8、农村山地上建设。

部分农村村民以看护果园、发展高效农业、收购果品等为由,占用自己口粮地、承包地或荒坡,进行违法建设。

9、公路两侧违法建设较多,规模较大。

多为附近村民收购果品或村委组织建设,而且两层的居多。

(三)违法建设蔓延的成因。

综合分析,全市违法建设蔓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监管体制不顺畅。

(1)镇街监管力量不专一。虽然现在各镇、街道都成立了城管中队,市编委也明确要求队员从同级事业单位中选调,但目前4个街道、8个镇城管队员除了个别镇政府干部外,大部分是从社会上招聘的临时工。这些临时工本身没有执法权,只能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另外,现在各镇、街道对于城管中队的投入普遍明显不足,有些中队办公和办案条件很差,执法装备、待遇不到位,因此执法效果不理想。

(2)业务关系难以协调。城管局虽然是各镇、街道中队的业务领导单位,但是由于各镇、街道城管中队的人、财、物均属于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因此,城管局对各镇、街道城管中队没有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于城管局的要求,各镇、街道城管中队工作落实情况远不能令人满意。

(3)相关部门缺少联动。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国土资源、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工商、公路、交通、公安、法院、监察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努力,协调配合。目前,各部门之间基本谈不上协调配合,甚至有些部门还不支持。

2、镇街领导不重视。

(1)部分领导认识不足。反对违法建设态度不坚决,甚至纵容。一些镇、街道领导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借口,对违法建设态度暧昧,致使一些地方违法建设较多,各种矛盾不断。一些村委会、居委会负责人为了维护本单位小利益,为在选举中赢得更多选票不愿意得罪人,对违法建设听之任之,不予制止。还有一些村委会负责人提出只要往村里交钱,村里就同意建设。至于该建筑是否影响村庄规划、能不能办出手续、会不会造成违法建设蔓延态势,村委会却不管不问。甚至个别村两委领导带头进行违法建设,给当地村民、居民提供了一个极坏的反面榜样。

(2)宣传力度不够。各镇、街道城管中队目前大多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不能主动地开展工作,未坚持在管辖区域内开展声势浩大且连续持久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群众特别是农村村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不利于违建查处工作的开展。

3、监管查处力度不够。

(1)监管力量不足。目前,全市违法建设总量较大,由于体制不够理顺,执法人员数量不足,执法力量薄弱,查处难度很大,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发现后不能有效制止。

(2)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受到制裁。由于目前法律没有赋予城市规划部门强制执行的权力,作为受委托的单位,城建监察大队更没有强制执行权。现有的执法程序取证周期较长,即使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后也不能立即执行。因此,一些群众抓住这一法律空档,执法机关一面查,他们一面建,对法律没有畏惧之心。

4、群众相互攀比严重。

目前,一些群众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甚至夜晚、早上时间偷建、抢建违法建设,而且建设效率高,工程周期短。一些群众盲目跟风,为拆迁时获得补偿,只求建设,不求质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5、村庄规划编制滞后。

目前,一些村庄集镇的规划没有获得市政府的批准,甚至一些村庄集镇规划尚未着手编制。根据《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只有在村庄集镇规划区的违法建设才可以查处。如果连村庄集镇规划都没有,执法范围不确定,查处就更无从谈起。

三、遏制违法建设蔓延的思路

针对我市违法建设现状,综合外地部分先进城市管理经验,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建立大城管格局和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以市政府领导为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相对固定的违法建设查处工作领导小组之类的机构,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房产管理、国土资源及工商、公安、法院等部门抽调人员长年集中办公,负责全市违法建设查处工作的总体指挥、调度和考核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掌握控制违法建设动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严厉查处推诿扯皮行为。

(二)分门别类,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市政府应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划定不同的区域,出台相关政策,以便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有据可依、有尺可度。国土、规划部门应在正常的工作范围之内履行职责,疏堵结合。否则一味地只查不批,矛盾只会越来越突出、尖锐,不利于社会安定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1、为节约用地,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应鼓励建二层以上住宅,旧村改造工作必须按村庄总体规划报批实施,每年年底前应根据各村不同情况申报下年度村民建设计划,由规划部门进行审核批准。

2、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内20个村的村民住房,由市危房鉴定办公室鉴定为危房的,只能按原面积、原规模翻建,并签订相关协议,由公证处公证,报规划部门批准后施工。若无证施工,影响城市规划的,要坚决限期拆除,但要考虑对购房人进行适当安置;不影响城市规划的,可按《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土建工程造价的3%-10%处以罚款,并补办手续。

3、严格控制区外的村民住房,属于危房的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办理手续。若无手续翻建,或在自家宅基范围内建附属房的(其附属房面积不得超过主建筑底层面积的50%),可按《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土建工程造价的3%-10%处以罚款,并补办手续。超过规定面积的部分认定为非法,不予办理手续。

4、对办理临时建设和沿主次干道两侧的扒门、开窗手续,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不予批准,其他时间可持村、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等有关手续向规划局报送,经同意后方可施工。

5、对历史遗留的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三)发挥媒介作用,开展广泛宣传。

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建议在电视台、报社常年开设专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报道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的成绩和典型案例。在城区及各镇政府驻地主要街道、社区设置宣传栏、咨询台、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宣传,努力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四)完善机制,调动各级各层的积极性。

1、调动镇街积极性。健全和完善违法建设考核机制,切实调动各镇街的积极性,尤其要通过印发通报、将违法建设监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镇街党政主要领导个人岗位目标考核及干部任用参考依据,切实增加他们的重视程度,以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2、调动镇街城管中队积极性。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镇、街道城管中队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增强责任心,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巡查密度和力度,对违法建设要力求做到早发现快查处,使之不能形成气候。城区三个街道辖区,每个社区都安排一名城管员负责重点监管违法建设工作,对主要公路沿线两侧,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镇街安排城管队员负责,责任落实到个人。城管局成立专门的监察中队,坚持每天流动巡查、督查不断档,确保城区不发生新的违法建设。

3、调动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性。要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治机制等手段,充分调动规划监察、国土监察、法院行政庭、监察等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矛盾协调

概括地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下文简称“两规”)是宏观上安排城市各类土地的使用结构与城市建设用地具体部署的两个重要规划。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时期,各项建设正加速进行,伴随着近年来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性越加凸显。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一直存在问题,导致两者在实际的应用中矛盾不断,下面对“两规”的矛盾进行简单分析以及就如何协调提出粗浅建议。

一、认识“两规”

(一)“两规”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不难看出,“两规”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综合来看,“两规”的侧重点不同,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是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相对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目的[3]。

但是从“两规”的空间范围来看,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城市规划区则只是整个行政辖区范围中的一部分,称为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其规划范围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局部,两者是点和面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4]。

从规划的内容看,两者各成体系,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城市总体规划更综合的体现了对城市的各项建设的安排,和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

两者在城镇和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又必须进行充分协调。

综上所述,两项规划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用地上两项规划相互联系、相互指导而又互相制约。

脱离了土地利用规划,不了解土地的供给趋势,城市规划难以实施;同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相结合,不了解区域城市、城镇、大型设施的发展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难以编制和充分实施。

(二)协调“两规”的意义

《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均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两者相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编制都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为依据,而从其基本作用看,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利用,但城市建设离不开土地,土地利用也不能脱离城市建设。两项规划在根本目标上的一致,以及两者在规划空间上的统一、编制内容上的重叠和管理对象上的交叉,客观要求这两个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进行衔接和协调[5]。

在实施过程中,城市规划最终要落实到土地开发和利用上,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如何使土地有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与规划管理密不可分。

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部也下文,要求各地建设部门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强调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一致。

因此,协调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也即协调好城市经济建设与持续发展的关系[5]。

二、“两规”之间存在的矛盾

从目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看,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相互不一致、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给规划的审批、管理和实施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导致土地资源没有依照规划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两项规划存在的最为主要矛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两规”编制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当前,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管理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城市规划。

虽然国务院对两个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又存在着职能交叉。两个部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用地功能布局、用地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交流、信任和支持,使两种规划出现相互不一致、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存在“两张皮”现象,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影响[5]。

(二)“两规”成熟程度不同,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威性不高

在中国,城市规划在长期的规划实践中,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优秀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编制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规划编制较为成熟,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较强。相比之下,土地利用规划在中国实施不久,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才起步,但未得到深人贯彻,直至96年才得以全面展开。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而且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所以,城市用地基本限于按照已经颁布的城镇规划蓝图来办理用地手续。即使已经有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随意突破和修改土地利用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城市甚至“摊大饼”式膨胀扩展。同时,由于规划本身很少与用地计划、用地管理等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存在着“重编制,轻实施”的倾向,因而在城市土地利用管理中,一直难于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与约束力[6]。

(三)“两规”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成果,信息是应用遥感技术、实地调查、核实、纠正等等过程而形成的;而城市总体规划依实地调查资料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两个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也是造成基础数据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如:城市规划部门在统计城市建设用地时,往往将已划入城市总体规划区,但还没有建设的郊区或部分农村也计入城市现状用地;土地部门则以实际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已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的用地作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所以城市规划统计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于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数据来自于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和公安局、计生委的调查数据;城镇人口指城镇建成区的常住人口,在暂住人口较多的城市,城镇人口也包括暂住人口(即居住1年以上的人口)。[3]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人口,目前依然统计口径不一。

两者在人口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所预测的城市规模自然难以衔接。

(四)“两规”编制所依据的用地分类不统一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采用的是1991年开始施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2007年施行的《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两者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2002年以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是《土地分类》。它是在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基础上修改、归并而成。但无论是新、老标准的制定都没有考虑与城市规划标准的衔接问题,与城市规划标准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了“两规”协调上的巨大困难,这也是规划指标和用地范围无法统一的重要原因。

三、“两规”协调的思路与建议

为促使两项规划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二者矛盾的协调,提出如下建议:

(一)“两规”编制部门密切配合、协调

为了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对于各自的编制和修订情况,双方不但要互相联系,互通情况,而且要互相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如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对方,采取措施进行协调,争取把问题和矛盾都能在编制过程中处理解决。

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某些级别上合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使两个规划出自一个规划管理系统应该不失为一个精兵简政的举措。在这一点上,深圳市、湛江市取得了先进的经验,两市均成立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局,统一编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摆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位置,增强规划的权威性[6]。

(二)技术规范上相互衔接

目前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正在重新修订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分类也正在修编中,这两门规划在用地分类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与要求,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在一些交叉的地方,特别是建成区周边的非建设用地,应当考虑相互间的衔接与对应。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范围与土总规中相应的用地如何对应,应当加以明确。统一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否则城市规模上无法衔接。

(三)重视城镇体系规划

省一级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单独编制的,市级的城镇体系规划则往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从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角度考虑,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对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城镇群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发展轴的主要地段,应当留有比较充足的城镇发展备用地,在这些地区一般不安排基本农田。在耕地占用指标的分配上要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倾斜[5]。

(四)完善相关规划与法律体系

与两大规划有关的规划主要有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开发整理规划和农业区划。其中,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总体部署;国土规划是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或地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的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筹划。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开展得还不够,应加强行政区域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起在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统领、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统一的规划体系,由整体到局部,由原则到具体,由规划到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土规划体系。促进在两种规划编制思路上的协调,从全局和统一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的编制。

进一步修改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针对其中不适应新时期土地利用要求以及造成两种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不一致的环节,如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确定等;另外,建议制定国土规划法,以强化和保障城市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从而进一步统领、指导和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3]。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J].国土经济,1997,(06).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J].城市规划通讯,2006,(05).

[3]王素萍,杜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与协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2).

[4]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8,(01).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一、加强领导重视力度,提高认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土地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的关键措施,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规定土地用途,依据法律和规划维护和监督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合理有序进行,实现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等方面,是一项长期、连续的任务,规划实施管理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实现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基本措施。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龙头”作用,充分认识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保障土地利用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后,要及时组织规划实施,绝不能放松规划工作。要把规划实施管理放到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领导目标责任体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规划工作,加强配合,自觉遵守和积极维护经依法批准的规划。

二、建立健全规划审查和计划管理制度,加强监管

1、加强对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用地规划审查、审核。对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在规划编制和上报过程中,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规划期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期限不一致的,要审查城市人口预测和人均用地指标是否合理,结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确定合理的用地规模。由地方人民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也要参照上述要求,建立相应的审查、审核制度。

2、切实做好农用地转用的规划审查工作。在建设用地项目报批过程中,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审查,并由负责规划的职能部门出具审核意见,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计划负责。对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及时做好规划和用地审查的各项工作,按照规定及时批准用地;未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的,要按照法律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根据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对项目的批准文件,及时调整规划,并将规划调整方案与建设用地的有关报批资料一并报批;对未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不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的,不得批准用地,确需建设的项目,需先修改规划,按规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才能审批用地。申报的分批次农用地转用,不得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因特殊原因,小部分用地确需超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的,在编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用方案的同时,可以对规划作局部调整,落实到规划图上,并将规划调整方案与建设用地的有关报批资料一并上报,在审查项目的同时由负责规划的职能部门对规划局部调整进行审查确认;全部或大部分超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的,须按法律规定修改规划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才能审批用地。

3、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依法做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告工作,通过公告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发展适应市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法规,使规划管理有法可依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6

一、基本情况

全省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的参会人员有:建设部规划司副司长张勤,省建设厅厅长杨焕彩、副厅长昝龙亮、纪检组长丛吉东,省检查院反贪局副局长季新华,以及全省17个地市的规划局局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分管局长、县级市的规划局局长等九十余人。

会议由建设厅副厅长昝龙亮主持。会议先后由省建设厅杨焕彩厅长做了工作报告;省建设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丛吉东同志宣读了表彰全省城市规划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通报;临沂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群作了会议致词;国家建设部规划司副司长张勤作了重要讲话;省检查院反贪局季新华副局长通报了近几年职务犯罪情况和预防机制的建设。参观了临沂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就。临沂市规划局、临沂市行政执法局等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交流。

二、大会的主要内容

这次全省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总结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工作,研究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交流和推广各地城市规划改革的典型经验,表彰一批全省城市规划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会议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相关的内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省建设厅厅长杨焕彩同志在全省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存在规划执法执行难、阻力大的问题。对于违法建设,执法部门查处困难多,拆除难度大,社会反映比较强烈。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违法建设能给业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利益驱动,被查处的单位或个人经常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意图阻挠规划执法;二是规划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都没有对违法建设强行拆除的强制执行权,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复杂,时间长,耽误处理时机;三是执法部门往往以罚代替拆除。

针对规划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杨焕彩厅长提出了“加强规划执法,打击和遏制违法建设”的要求,指出:违法建设损害公共利益,影响城市长远发展,必须严厉打击和遏制。要建立规划执法的协调联动机制,对于规划违法案件的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认定由规划部门,认定后的处罚由城管执法部门执行。规划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要密切协作,学习临沂等城市的经验,抓紧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城市规划部门研究项目审批时,城管执法部门要参加会议,规划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件应抄送城管执法部门,使有关城管执法人员了解规划审批情况,及时发现违反规划的行为;规划部门要加强规划批后管理,规划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发现违反规划的行为后,应及时相互通报情况。对于提请强制执行的规划违法案件,城管执法部门要与法院主动沟通,靠上做工作,以便法院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执行。具体的协作方式,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总的原则是促进规划执法合法、准确、及时。要突出规划执法重点,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加强执法巡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变事后查处为事前监督。

2、临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提高执法效能,强化规划执法,努力开创城管执法工作新局面”的发言。

发言详细地介绍了临沂市行政执法局的基本情况、行政执法工作思路以及开展城市规划执法的具体工作方法等。其中,建立四个运行机制,即:初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城管执法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和竞争激励机制,建立比较有力的执法保障和协作联动机制,四是实施大宣传工作机制;以及在城市规划执法工作中,与规划部门密切配合,规范协作联动,完善协作机制,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等内容值得我们大力借鉴。

3、其他发言交流内容。

临沂市城市规划局主动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协调建立了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法律文书抄告、查处违法相互函告、规划验线、竣工验收执法局共同参加等制度,形成了分工明确、配合密切、运转协调的执法检查协作机制。两局配合默契,相互支持协作,大大提高了规划执法效能。

济南市规划局提出“一条主线,两个转变,三个突破,四个关键,五个关系,六个体系”的工作思路。

青岛市规划局以创新理念带动管理方式,由被动受理审批转为主动登门服务等。

三、参加会议的收获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意见

会议中,我认真领会了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听取了各地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并积极地针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与其他地市展开了深入探讨,受益菲浅。为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效能和水平,实现我局提出的“决战2005,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再上新台阶”的目标要求,我对这次全省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进行了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有效的执法保障和协作联动机制。请市委、市政府制发一个文件,明确规划、建设、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与执法局的职责,对各部门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相互监督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如:建立法律文书抄送制度,建立及时告知制度,建立及时会商制度等。

2、加强城市规划执法力度。加强内部协调运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注重源头治理,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巡查密度,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7

1.按照市委“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坚持市域统筹理念,做好市域一体化框架下的规划工作。

2.年内出台《关于加强海岸线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市域一体化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二、做好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服务指导工作

1.市区层面,积极服务东部新城、科技城和风景名胜区建设。以市规划局规划服务小组及三个现场推进小组为依托,坚持重心下移、现场办公、靠前服务,及时破解开发过程中涉及到规划方面的难题,加快开发建设进度。

2.市域层面,主动指导南海新区、旅游度假区、新区建设。以市规划局规划指导小组为依托,主动加强与荣成、文登、三市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指导三市的重点区域开发。

三、开展《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1.以整个市域为整体,综合研究市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及海岸带保护利用等问题,明确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前期研究和重要依据。

2.2―8月,在现场调研、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9―11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四、编制《市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1.为整合土地资源,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梳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3―8月,赴各镇村开展现场调研,并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9―11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五、开展《市域轨道交通体系研究》

1.在市域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把轨道交通作为应对未来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的必然选择,及早开展相关研究,为未来轨道交通发展预留空间。

2.2―7月,在组织现场调研、部门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9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六、编制《市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

1.对我市海岸带、山体、水体、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等多个要素进行整合研究,限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推动资源环境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

2.3―7月,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10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七、编制《市区开放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1.对市区中小型开放式绿地规划布局导则内容进行落实,合理确定城市开放式公共空间位置和规模,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城市开放式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2.3―7月,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10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八、开展城市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

1.两站枢纽区域:配合城司优化两站枢纽周边城市功能,提升土地价值,服务城市未来发展。

2.绿轴区域:配合城司做好政务办公及商业办公区的建筑设计,完善建筑功能,缓解中心区发展压力。

3.东部新城有关区域:主要是塑造现代城市形象,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的“精品区”。

4.科技城智慧岛:对智慧岛的建筑形象和城市风貌进行合理定位和引导,打造城市新地标。

5.城市重要地段的城中村改造未实施部分:着眼于城市整体风貌的打造,对未实施部分的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多留绿地和空间,提升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品质内涵。

九、做好规划管理服务的创新工作

1.优化完善规划审批流程。结合《省城乡规划条例》的实施,准确把握规划要素的变化,修改完善审批流程,加强规划法规建设,确保依法规范操作。年内研究制订《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报市政府审查。

2.强化建设项目现场踏勘工作。要求从局班子成员到科员,并延伸至项目技术人员,须经常深入项目现场进行方案的反复研讨论证,熟悉掌握辖区内每块土地的现状及规划情况。

3.实行土地出让前规划联合踏勘制度。依据城市规划和拟出让用地情况,与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房管、城管、林业等相关部门一起,联合开展现场踏勘,按程序确定并报批出让规划指标初步方案,出具《土地出让规划示意图》,确保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4.做好旅游标准化相关工作。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相关规划的编制审查及服务管理工作。

十、做好“阳光规划”工作

1.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开通重点及民生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8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也处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面临着由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交通供需矛盾的长期性和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不仅要规划建设好交通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使现有设施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城市交通安全、畅通。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对道路交通和管理的发展做出系统总结,并对城市交通现状进行合理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科学预测规划年份道路交通发展趋势,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今后交通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通过社会经济和相关交通调查,获得大量的城市交通基础资料和信息,并对道路系统、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和交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城市经济和交通发展预测

包括对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交通发展分别进行预测,道路交通发展预测应具有道路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包括机动车、私人小汽车和非机动车在内的车辆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预测。

(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具体规划

其内容应涵括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①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政策和有效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道路交通,优化和调节交通结构及出行方式,形成快速、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网络。

②交通管理科技发展规划

结合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不断发展,加大高、新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研究应用,逐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③道路交通宣传教育规划

以形成社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络为目标,寓宣传教育于执法管理之中,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整体素质。

④车辆管理发展规则

加强车辆管理工作,以先进、规范、有序、合理、便捷的手段进行车辆管理。

⑤勤务管理发展规划

提高交通执法的整体水平,强化交通职工执勤的管理、服务职能,提高交通队伍形象。

交通法制建设发展规划

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全道路交通法规,提高交通队伍的整体法制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工作规划

建立完善的交通安全监测分析系统,针对涉及交通安全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策略,以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

规划方案的评价是指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交通流分配预测、效益分析,阐明其达成预期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同时还可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或重新选择方案。

(5)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实施

第1、2项工作主要由交通规划部门完成,交通管理部门协助进行并可采用相关资料用于交通管理规划。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按阶段分年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滚动发展机制,定期进行充实调整,不断推进。

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和原则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在规划时间上可以和道路规划建设周期保持一致,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宏观交通管理战略发展规划

规划年限一般为5)10年,主要是确定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略。如完善交通政策、制定相关法规、实现公共交通占主导地位、建成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itmS)等战略性目标。

②中期交通管理发展规划

规划年限一般为1)3年,主要工作是在宏观交通管理战略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提出具体的分年度工作方案。如道路交通组织的中期规划可以是结合道路网建设状况,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交通流组织管理方案和措施,具体措施可以是均衡路网的交通流量、规划单行线和专用线、信号灯控制实现线控等。

③近期交通管理计划

近期交通管理计划的工作年限为1年左右,主要是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与论证,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合理组织和渠化交通为主。如对重点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等;路段机非分离、车道划分、停车管理等。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原则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遵循/当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整体,治标服从治本0的原则:

符合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交通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

立足当前,以缓解交通拥堵为起点,治理混乱的交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性。

规划长远,具备战略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考虑所制定的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明确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规划的具体目标要做到远期可行,近期可操作。

满足科学化、智能化交通管理的需求。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交通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所制定的方案应不断充实、完善和调整,实现滚动发展。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涉及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不同规模的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制定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时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规划要点。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是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本文从交通工程的技术角度简述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内

容。

三、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其具体内容是运用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手段,对区域内道路进行系统、全面的交通分析,根据道路功能合理科学地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和增加适当的工程手段,组织、协调、疏导交通流,平衡道路交通流量,挖掘通行能力,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网的综合效能、改善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挤堵塞的目的。

(1)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是:确定交通组织规划目标、设计初始管理方案、对初始管理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如果管理方案不能达到管理目标则需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直到符合要求,最后是正式实施管理方案。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滚动0的过程,即在实施管理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应定期根据交通流的变化情况修订管理方案,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内容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实际上是近期交通规划与交通综合治理的结合。交通组织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交通基础资料调查以及交通分析评价

现状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城市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等基础资料调查;道路网结构及道路条件调查;车辆拥有量、车辆类型的调查;城市停车调查;交通流量流向、过境交通、车辆运行速度、信号交叉口延误调查;主要交通管理措施、交通管理设施调查;公交运营及线路客流调查;市区交通事故调查;市区警力分布调查;交通环境调查等。获取调查资料后应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评价。

②制定规划目标

交通组织规划定量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主要道路饱和度交通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用V/C表示)、交通秩序改善目标(如行程车速的提高、交叉口冲突点的减少等)和交通安全目标。特别是饱和度指标(V/C)必须合理,过高则难以形成可行方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施;过低则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③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宏观的交通组织及管理措施(交通需求管理tDm)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是城市交通管理的基础,交通管理部门应参与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制定工作。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用地政策、道路建设政策和城市结构布局;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政策(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摩托车总量等);城市停车及管理政策;交通科技政策等。

宏观的交通组织优化

如单行线、公交专用线、地区禁行及通行证制度、单双号及尾号制度、货车交通控制及夜间货运制度、错时上下班制度、过境交通绕行等。

概括起来也就是实行tDm的四大策略:即优先策略、限制策略、禁止出行策略和经济杠杆策略。

④制定微观的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交通系统管理tSm)

如主要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信号配时优化;主要路段上标志、标线、隔离设施等设计;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叉口转弯限制、路段上禁止停车、禁止驶入、禁止超车等;局部地区的交通整治。详细确定设施地点位置的分布、设施类别、型式、数量和经费概算等。

⑤优化、评估规划方案

运用计算机及仿真技术,对宏观、微观交通管理措施一旦实施后路网上可能变化了的交通流量进行重新分配,通过目标值评价重新分配后的道路服务水平。如果评估结果满足目标要求或比现状有明显改善,则规划调整的方案是可行的。否则应对宏观、微观措施再作调整和重新评价,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同时应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方案的比较、方案实施后交通状况可能发生的改善以及经济效益评估等。

⑥方案实施后的验证

方案经专家论证或上级领导批准后实施,实施后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能组织相关的交通调查,比较分析方案实施效果,为今后管理工作及其他城市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9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规划;思维方式

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规划方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将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规划好,那么城市发展就会与国际脱轨,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对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于是大数据的出现满足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果没有将大数据时代建设好,那么云计算的出现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因此要正确的认识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规划思维,将城市规划做好。

1大数据的简单概述

1.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时代人们并不陌生,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大数据时代,但是现在还没有对大数据有一个具体的规定,大数据也没有具体的概念,以至于很多人对大数据都不是很了解,对大数据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知道大数据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对大数据进行基本的了解,大数据其实是十分简单的,有很多的学者认为大数据就会使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的能力,提高了数据的分析能力,将数据的分析结合到了城市规划中,不能够完全的放在一张的表格中,还有学者认为只要是不能够将数据放在一张表格中的数据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是在传统的数据理念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对这一技术进行基本的讨论与研究,那么这么技术是不能运用到城市的发展中的,传统的数据库是收集、整理、分析等环节,但是大数据时代将这些环节都变得更加的高效,尤其是云计算的出现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接轨,对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要求。

1.2大数据的“3V”特征

3V就是指数据的规模大、种类多、在流转上具有高时效性。这是大数据普遍具有的特征,如果没有对大数据进行具体的了解,那么是不会注意到这些特征的。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利用与传统的数据调查方式是不同的,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静态统计和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上的对比,大数据的出现让数据在容量、类型、流转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提高,打破了传统的方式,为城市规划思维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在城市社会空间上的应用

城市规划是离不开社会空间的规划的,而且城市社会空间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社会空间上的规划更加的感兴趣,主要的研究方法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城市的规划,现在抽样调查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居民时空上的研究已经使用大数据进行基本的规划,城市社会空间上的规划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科学化和研究主题的应用化的趋势。

有很多的学者对这一现状进行了研究,是以某地为例,使用GpS设备对该地区的10000个住户的居民日常情况进行了基本的研究,尤其是在分布特征上,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居民在相同时间下采集数据的量在逐渐的增加,还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因此,使用手机终端、GpS、网络日志等这些方式进行数据上的调查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流。

2.2在城市实体空间中的应用

2.2.1城市公交的研究

城市公交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现在的城市中已经有很多的地方都在使用公交iC卡进行数据的识别,可以展现城市居民的整体出现状态,将通勤情况进行了可视化识别,某学者通过对出租车中使用的GpS进行了基本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出行手段。出租车空驶和出行的总量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基本的研究,利用GpS等技术,方便了日常的调查,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调查已经被人们利用,在出行上除了公交iC卡被广泛的使用,还有社交网络和出租车GpS也在城市的出行上进行了应用,相对于传统的通勤方式而言,利用大数据可以对城市中人们的出行进行基本的调研,在数据上也更加的精准化,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被广泛的应用。

2.2.2在城市功能分区上进行了应用

以某城市为例,要想在城市的功能上进行区分,就要在城市地形的基础上识别城市的中心地带,将城市的中心地带进行划分,划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利用数理模型进行计算,,还有一种是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基本的计算,最后一种方式是利用全景网站,将自身的经验集合到城市中心区的规划中,这样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更好。

3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规划变革

范式变革是在大数据时展的今天出现的,研究领域的扩大将范式变革已经应用到了了城市的发展中,就是一种数据密集型的一种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已经被认可,被人们称为第四范式,这一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研究数据,数据是理论的核心,主要就是通过数据来思考设计和研究,科学的收集数据、利用数据,科学研究范式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范式是实验科学,是为了描述自然现象的,第二范式是理论科学,例如牛顿定律,第三范式是实验科学,第四范式是数据密集型科学,大数据的探索。

4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创新

借助移动终端可以迅速记录地块的详细信息,如用地性质、建筑高度、空间布局以及地块建设存在的问题等。调研完成后,通过构建GiS平台软件系统,将整理好的前期调研数据以统一的GiS格式输出,从而汇总成完整的GiS基础数据库,为后续的方案设计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支撑。

借助社交网络和点评网站的数据进行空间化分析,可以识别城市功能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居民活动感受,进而分析居民对城市功能空间和公共设施服务的满意度,通过分析居民情绪可以合理划分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为未来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新的信息技术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参与方式以及更为宽广的沟通平台。

在城市管理层面,城市政府可以构建三维地理信息在线平台,借助互联网、社交网络、微信、电子政务等网络平台打造政务信息公开,向居民展示城市面貌和预期规划效果,并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收集居民对空间规划的体验和建议,打造城市管理的新范式,实现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集权式城市管理模式向真正的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变。

5结论

大数据并非是解决所有城市问题的万能钥匙,要注重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使规划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和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甑峰,秦萧.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44-50.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篇10

经国务院同意,今天召开全国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城市分管领导,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参加会议,目的是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以下简称《通知》)和建设部、中编办、国家计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号,以下简称《贯彻通知》),对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做具体部署。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明显加速,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到年,祖国大陆已有设市城市个,建制镇近万个,城镇人口近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年以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九五期间,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同时,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大批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纳入了国家保护和管理的轨道。全国已建立各级风景名胜区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区处。各地以风景名胜区为载体,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年初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号)。年市长协会换届时家宝副总理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地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要求,城市规划的编制普遍展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加强了城乡规划的实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一批城市,依据城市规划加强对环境的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城市绿化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市依据城市规划,三年来拆除违章建筑九百多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南京市依据规划对城市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特别在华商大会期间,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好评。*、*、*、*等城市按照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危旧房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取得了重大成就,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四省在灾后重建中,坚持规划先行,把移民和建镇结合起来,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变安置为安居致富,变救灾为改善生态环境,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安徽省农村灾后重建项目,在年获得迪拜国际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安徽马鞍山移民建镇第一期项目,年获得迪拜国际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江西省鄱阳湖地区灾后重建项目,在*年获得了迪拜国际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浙江省湖州市依据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协调,使市域内已有及计划建设的个水厂减少到个,节约投资达亿元。*省*风景区申报世界遗产期间累计投入整治资金亿元,投入劳动力万人次,拆除违章建筑物万平方米,拆迁和关闭工厂、矿山、商业网点家。*源风景名胜区根据镕基总理的指示,大规模的拆迁整治,明确提出“景区内不砍一棵树,不建一幢房”,“山上游、山下住、景区游、城里住”,“景区只拆不建、只出不进”,现在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事实证明,城乡规划在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综合调控作用。

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领导以权代法、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批准进行建设,造成严重损失。有一个省的领导以权代法、随意干涉城市规划管理,批准建设“外滩花园”。*年初,虽被爆破拆除,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某省会城市的个别领导在建设“金色大世界”项目过程中,擅自同意将临时建筑建成永久性建筑,改变使用性质,扩大建设规模,堵塞了城市道路。城市规划部门也监管不力,对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行为没有及时予以制止。年月经建设部、监察部责令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万元。有一县城在总体规划确定为非建设用地上建房,监督管理流于形式,加上山体滑坡,致使房屋垮塌,导致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不顾资源条件,无视区域环境安全,不经科学论证,不履行法定的规划选址程序,擅自开工建设,损害区域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年月,某市利用距离下游水库仅公里的一个化肥厂的现有场地,建设年产量吨氰化钠项目。项目开工四个月后,被勒令停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若建成投产,将严重威胁首都北京的用水安全。

一些地方超越经济与资源承受能力,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档次、高标准,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例如,有一个县级市,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年月,市政府采取了在预算外收入统筹摊派、银行贷款、拖欠工程款等方式,将原占地万平方米的东方红广场,扩建为万平方米,铺装花岗岩、大理石,安装豪华广场灯,建造音乐喷泉,耗资万元。到年底,该市所在地区累计拖欠教师工资多万元,财政缺口上亿元。

一些风景名胜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资源保护,超强度开发,造成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的严重破坏。某一风景名胜区所在的省、市和市辖区的一些部门竞相开发,当地百姓纷纷效仿。建设单位有法不依,主管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疏于管理,甚至违规越权审批,致使违规开发建设行为泛滥。核心景区内九十年代形成建设高潮,一些单位违反规划,擅自改变用地性质,违规建设宾馆、招待所,严重破坏了整体自然景观。建设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对该风景名胜区建设的混乱状况进行调查。从目前调查到的情况看,不仅拆除违法违规建设要付出巨大经济代价,而一些自然景观资源已无法恢复,损失不可估量。

另一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单位严重违反〔〕号文件及《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明确的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已建设和筹备建设索道各一条。这两条索道违背了经国务院批准的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建设部组织调查组进行了实地调查。目前,在建的索道工程已经停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查清违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正在研究处理意见。

某市政府违反有关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批地,开发商违反法定程序及规定进行建设,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开发建设的“南山别墅山庄”,对风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目前,该项目正被查处。

产生上面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城乡规划知识,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在城乡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建设决策超越经济、资源承受能力,有的不顾整体和长远利益,盲目追求政绩;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城乡规划法制不健全,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行政行为没有明确的监督责任,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由于没有明确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行政行为难以进行严格监督和约束。上述问题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对资源、环境与文化遗产的破坏更难以挽回,有的还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及与群众的关系。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年月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汇报。根据会议的决定,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对汇报稿和《通知》(代拟稿)进行了修改,并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后,国务院正式印发了《通知》。城乡规划和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通知》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决策。

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管上。为此,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责任制度,提高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加强对城乡规划的执法监督,不仅要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还要建立同级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就城乡规划工作向同级人大汇报,接受人大的监督,同时还要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要通过对城乡规划的执法监督,及时纠正建设活动中各种违反城乡规划管理的行为,特别是纠正地方政府和城乡规划管理部门随意修改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行为,以及查处规划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规划实施监管不力,对违法违规行为失察、失职、渎职的行为,促进城乡规划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认真领会《通知》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通知》部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监督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抓紧修改调整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坚决禁止脱离实际的建设项目

各地要按照《通知》的要求,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抓紧修订或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要将当前城市建设重点放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设、危旧房改造和城市供水、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上。

近期建设规划修订或编制完成后,必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由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原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经批准的近期建设规划,要作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控制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占地规模的基本依据。九部委联合印发的《贯彻通知》已经明确指出,自*年月日起,凡未按《通知》要求编制和调整近期建设规划的,停止新申请建设项目的选址;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计划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议书,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集中统一

加强规划实施的严肃性,明确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九部委联合发出的《贯彻通知》,明确将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的事项,列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有关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具体要求,建设部将在今年九月份另行颁布。变更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必须报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由原规划审批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

严格依据城乡规划,确定建设项目选址。各类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必须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所选地址的,必须经专门论证,并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报规划原批准机关审定。国家对建设项目选址程序有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遵守。任何地方都不得以政府文件、会议纪要等形式取代法定的选址工作程序。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切实履行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职责。国家审批的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必须由项目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部门提出审查意见,由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报建设部备案。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附有城乡规划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计划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设地址必须符合选址意见书。

强化规划管理权的集中统一。加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市一级规划的行政管理权不得下放,设区城市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设区的市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城市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区等的规划,必须由市城乡规划部门统一管理。坚决纠正随意下放规划管理权限的行为,凡不符合要求的,要立即予以纠正。省(自治区)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对各市、县规划机构设置情况进行检查,对未按要求纠正的要进行督办,并向省级人民政府、建设部和中央有关部门报告。

对城市规划区与风景名胜区重叠地区的规划管理,《贯彻通知》中已明确了责任。各项建设项目的审批,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和城市总体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征求城市园林部门意见,由城乡规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其它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城乡规划部门、直辖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在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派出机构,并会同相关业务部门,统一规划管理。

(三)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资源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抓紧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完成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已经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也要对照《通知》要求对保护规划进行自查,不符合《通知》精神的,要尽快按法定程序修订调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尚未完成规划编制的,必须在今年底前完成;年底以前编制的总体规划,要根据《通知》要求组织重新修编;国务院今年公布的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必须在*年月底前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要严格控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内建设项目。审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前,必须进行论证,其中涉及拆除旧建筑和建设新建筑的,应当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后,按程序审批,批准后报历史文化名城批准机关备案。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批准的总体规划,由省级主管部门审查,报建设部批准后,方可实施;总体规划中未作明确规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报国务院批准;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尚未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的,暂停区内各项工程建设,对未经批准擅自新开工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工并依法拆除。

严格履行资源监管职责。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珍贵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各级城乡规划、园林部门,一定要严格履行国家赋予的监管职责。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各地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文物部门,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要政企分开,管理机构的职责是保护资源,执行规划,不得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交由企业承担,管理机构自身也不得从事开发经营等活动。

(四)切实加强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抓紧制定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

各城市要抓紧完善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乡结合部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的规定实施建设和管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重点解决和认真查处城乡结合部乱圈土地、建设混乱和违法建设等问题。

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将于近期组织开展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联合调研,总结一些地方的经验,加快制定加强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解决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使用权随意流转、土地使用性质及管理权限不清等突出问题。各地要对本地区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权流转和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掌握准确情况,配合做好政策研究制定工作。

(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镇的规划和管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近期内重点发展的中心镇,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倾斜和支持。各省(自治区)城乡规划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心镇规划编制的指导,提高中心镇规划的质量。要逐步实行重点镇规划省级备案核准制度,切实提高小城镇规划的权威性。

要切实加强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完善镇功能出发,突出抓好道路、给排水、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完善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明确镇主管规划建设的领导和工作责任,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镇的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严禁在镇安排不切实际的大广场、超标准办公楼和豪华接待设施等建设项目。要积极促进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防止城市的污染工业向镇转移。

(六)落实责任,进一步规范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

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对城乡建设和风景名胜区资源开发活动进行监管,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以保证规划的实施。要坚持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与经营活动分开。要改变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既编制规划、调整规划,又组织实施规划的局面,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分开,管理部门不再直接编制和调整规划。要公开规划审批程序。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各地要按照《通知》和《贯彻通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同级人大、上级城乡规划部门以及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监督制约机制,彻底改变缺乏监督制约规划管理自由裁量权过大以及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项目越权审批、先建后报、建而不报的状况。建设部和省(自治区)城乡规划部门、直辖市的规划和园林部门要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受理社会公众对规划建设违法违规案件的举报,并聘请特约社会监督人员,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对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中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纠正机制。各级城乡规划、园林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违反规划案件的查处,上级部门要对下级管理部门查处违法案件的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其限期处理,并报告结果,形成及时有效的行政纠正机制。

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规划管理中政府领导、规划管理部门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对于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对于造成城乡规划建设和风景名胜资源重大破坏,影响严重和重大损失的,还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监管不力,放任规划管理中的违法行政行为的,也要追究相应责任。

(七)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建立健全规划培训制度。规划培训的重点是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建设部要会同中组部、中国科协办好市长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管理人员,都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城乡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对所辖县级市的市长,以及县长、乡镇长的培训。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建设部将建立全国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动态信息系统,重点加强对国务院审批的总体规划、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管,在*年年底前实现对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规划实施情况以及部级风景名胜区各类开发活动的动态监测。各省(自治区)城乡规划部门也要抓紧进行城乡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逐步建立相应的动态监测系统。

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首先要认真学习宣传《通知》。《通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为加强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极为重要的文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指导城乡建设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并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要把贯彻《通知》与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一系列重要批示结合起来,并联系各地的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最近一段时间,镕基总理和岚清、其琛、家宝副总理对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批示。镕基总理针对某风景名胜区遭到人为破坏的状况,在给建设部等部门的一份批件中指出,现在只搞旅游开发区建设,不顾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搞的不好要把老本吃掉了。在我部《关于报送对*有关问题的情况的函》上批示,要重视*的规划和保护。家宝副总理在一期《互联网信息择要》批示,对开山采石应严格规划和管理,在风景名胜区应明令禁止。山体、植被破坏,难以恢复,所付代价甚多,教训极其深刻。国务院领导的批示虽然针对的是某一个城市或风景名胜区,但对全国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保护监督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

贯彻落实《通知》精神,要加强法制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法规体系。建设部将抓紧做好《城市规划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修订工作。同时,将加紧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近期建设规划工作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规定》、《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办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意见(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好风景名胜区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良性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措施。《通知》中提出的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建立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机制等,是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切实落实这些要求,各地要在贯彻落实《通知》和《贯彻通知》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反馈建设部。

加强城乡规划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建设、规划、园林、机构编制、计划、财政、监察、国土、环保、旅游、文物等多个部门。各省(自治区)城乡规划部门和直辖市规划、园林部门必须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自觉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方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通知》和《贯彻通知》落实好。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城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加强领导,进行统一组织和协调。抓好《通知》的贯彻落实,也只有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城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才能做好。

同时也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通知》和《贯彻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并切实加强督促和检查。《通知》下发后,不少地方行动比较快,工作有力度。山东省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贯彻文件,全省采取果断措施,调整了所有开发区、度假区、大学园区的规划管理权。浙江省也专门发了文件,逐条对照《通知》和《贯彻通知》的规定,对全省各地违反规划的行为进行检查,并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各地都要按照《通知》的要求,逐项落实,并在近期内对本地区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情况组织一次全面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检查整改的重点:一是检查落实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和市、县规划管理机制情况,重点检查市级规划管理权是否集中统一,镇的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和健全;二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重点检查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的制定情况,保护区内建筑物和构筑物高度、体量、外观形象等控制指标的执行情况;三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情况,重点检查管理机构对风景资源保护和规划实施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核心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的情况,风景名胜区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和土地、搞经营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情况,非法开山采石破坏山林植被和景观资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