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1:44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1

abstract:Rebuildingteachingsystemwiththetraditionalcurriculuminaccordancewiththedisciplinarysystemofinspectionoffoodmicrobiologyintheprocessoftesting,selectionandorderingcouldbetterachievetheobjectivesofvocationaltechnicalability,whichisinlinewiththecharacteristicsofvocationaleducation.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Keywords:foodmicrobiologicaltesting;teachingcontent;teachingreform;vocation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92-01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课程是理论部分与实验部分分开独立设置教学内容,是按学科体系进行构建的,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就需要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的技能与素质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原有的食品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进行分解,找出其中与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职业素质进行重新整合,并添加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样品的采样技术等内容,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项目,从而实现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的目标。

2教学内容改革的准备工作

2.1调查工作岗位需求、实习生、毕业生工作情况、食品行业检验发展趋势,明确以下内容:①明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的掌握能使学生具备必需的基本检验知识与技能、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高职学生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这门课掌握的程度,关系到今后能否通过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及能否胜任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相关工作岗位。②明确职业面向与岗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食品工业领域以及相关单位,从事食品检验、食品生产安全指导、食品经营管理等工作。面向单位有各种食品加工厂、各级食品质量监督部门、各级卫生防疫站、海关、商检局、各经营检验设备单位、各种大中型饭店、食品市场、农贸市场等单位。

2.2讨论分析调查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确定岗位能力、岗位知识、岗位素质构成与要求:通过对食品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明确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和相关微生物学知识。如:能够切实承担某一专项检验项目;能够阅读理解并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具备分析检验结果,并对生产过程提出建议的能力;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及检验的基本知识;具有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②确定课程目标:依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了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如: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技能等。

3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设计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内容。

3.1仔细研究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每个项目,将检验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及素质进行归纳:①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检样制备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技术、系列稀释技术、显微直接计数技术、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技术、细胞大小的测定技术、微生物接种与分离纯化技术、微生物的染色技术、生化鉴定技术、血清学鉴定技术、菌落计数及报告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②职业素质:包括敬业爱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团结合作的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检验结果对生产过程提出建议的能力、理解与运用相关文件的能力等。

3.2根据检验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及素质选取课程教学内容:①压缩理论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就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等进行检测。因此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②删除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无关的内容。为保证教学与实际检验工作的紧密结合,新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是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需求,按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选取的检验工作过程中常用的操作技能与相关知识选取的。因此像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微生物代谢、营养物质的传递、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等内容可以舍弃,使课程更适用、实用。③增加与微生物检验相关的内容,如:2010版食品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内容、快速测试纸片技术、样品的采样技术等内容。

3.3将微生物理论知识融合于检验技能训练项目之中。本课程改变学科式教学,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理论联系实际既不枯燥,又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将微生物的类群、形态结构、菌落特征、生长繁殖等知识理论与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技术结合,将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的制备技术、微生物的生长与微生物培养技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与消毒和灭菌技术结合。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2

关键词:   微生物检验;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在诸多领域的工作中都涉及微生物检验环节,如食品、药品等的检验,对保障相关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检验也是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手段,根据检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微生物检验手段能更好地提升微生物检验效果与水平,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深入研究微生物检验技术,把握好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使其在相关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1、微生物检验技术概述

微生物检验主要是对部分产品(一般是口服的食品、药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开展定性或者定量检验的技术。该技术涉及诸多领域与行业,如食品、饮用水、外用或口服的药品、需灭菌的产品和化妆品等,此类产品卫生标准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其微生物污染实现严格控制,避免各类有害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而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在微生物的常规检验中,主要的测定内容有需氧菌的总数、霉菌的总数、肠道的致病菌、化脓性的致病菌、食物的中毒菌、破伤风的厌氧菌、活螨虫和螨虫卵以及大肠菌群等。在微生物检验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检验的程序,在样品检验前一定要对操作的环境提前采取灭菌处理,操作期间谨防出现二次污染[1]。

在微生物检验中,基本操作有接种、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和保存等。在接种方面,常用的方法有划线接种、三点接种、穿刺接种、浇混接种、涂布接种、液体接种、注射接种、活体接种等。对培养基完成高压灭菌后,通过已灭菌处理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含菌材料向培养基上接种。在分离纯化方面,若一个菌落内的所有细胞都来自一个亲代细胞,此菌落就被称作纯培养。在鉴定菌种时,用到的微生物要求是纯培养物,而纯培养物的获取就是分离纯化的过程,方法也有很多,如倾注平板、涂布平板、平板划线、富集培养、厌氧处理、单细胞分离等。在培养方面,以培养时对氧气的需求情况为标准,可以分为好氧培养、厌氧培养;以培养基的物理状态为标准,可以分为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在鉴定方面,主要涉及形态学的观察、生理生化的试验、化学成分的分析、基因型的分析、系统发育的分析等内容。在保存方面,基本原理是挑选优良的纯培养物,使其处于休眠状态,然后人为创造有利于其休眠的环境,使其在长期保存后依然具备菌种原有的优良特性[2]。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定期移植方法、液体石蜡方法、真空冷冻干燥法、低温冻结方法等。

2、基因检测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在微生物鉴定中,基因检测是一种新技术,目前已经研究出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此方法主要是对大量Dna的小片段进行检测,通过特定算法对个体检测的数据与参考基因的序列实施对比,发现可能存在的变异情况。以医学临床中的微生物检验为例,nGS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鉴定。对病原微生物的传统鉴定方法主要包括涂片镜检处理、分离培养、质谱和生化反应等,但此类方法呈现出周期长、灵敏度低和过程复杂等缺点,对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用时需30~40d,对苛养菌、病毒等的培养条件也极为苛刻,大大增加了培养的难度。分子诊断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有效解决了上述病原体的鉴定问题,但不能解决未知的微生物检验难题,因为未知的微生物核酸序列也未知,无法设计引物,这也成为该技术最大的难题[3]。在nGS检测中,不需要对病原体实施分离培养处理,也不依赖已知的核酸序列,能直接实现标本的测序、鉴别,有效节省了检测时间、提升了诊断效率,在对未知物种和难培养病原体的鉴定中具有显着的优势。在对病原体的鉴定中,nGS的应用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分别是rRna基因测序、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Sequencing,wGS)。其中,rRna基因测序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和真菌等鉴定,也是菌群分析环节的基础;wGS和rRna基因测序方法相比,wGS能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适合在病毒的鉴定中使用。大部分的病毒是不可培养的,且存在高度变异的情况,nGS和基因芯片、Sanger测序法等相比,nGS具有更高的效率,也不需要设计特定探针,适用于复杂的临床标本病毒鉴定。

3、微生物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鉴定的定义是以现有的分类系统对未知微生物的特征实施测定,以对其实施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大类区分,或对属、种和菌株水平进行确定的过程。在鉴定污染微生物时,一般结合鉴定的水平合理选择鉴定的方法。在微生物的鉴定中,传统方法(经典的生化反应、革兰氏染色的显微镜鉴别等)一般适用于大多数非无菌类药品的生产以及部分无菌生产环境中的风险评估。但在药品的微生物污染相关事件中,通过传统的方法并不能满足快速分型、准确鉴定和溯源分析等需求,所以,研究分子生物学时产生的基因型鉴定法逐渐得到应用[4]。

采用传统技术鉴定表型主要包括菌落形态的观察、染色、生化鉴定、显微镜检查等环节,呈现出成本低和便于操作等优点。但微生物表型存在一定的可变性,不同的生长环境会对其表观形态产生影响,如不同培养基内的微生物可能有不同的颜色。同时,传统表型鉴定技术对人员经验和培养条件较为依赖,在一些生长缓慢、培养难度大、需特殊营养的微生物鉴定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微生物鉴定技术逐渐在药品污染的微生物鉴定、溯源分析以及污染调查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此类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表型鉴定的拓展与丰富,如生化鉴定系统(如ViteK和api的系统)、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maLDi-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以碳源分析为基础的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脂肪酸鉴定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微生物的鉴定效率和药品质量的控制水平。

随着鉴定技术的发展,基因型鉴定技术被研发出来,这是一种以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为基础,对其分子实施生物学鉴定的技术,不依赖微生物的培养,是一种现代化的鉴定技术类型。基因型鉴定技术和表型鉴定技术存在很大不同,其数据库较为完善,能以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为基础,通过差异分析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呈现出高效率、高准确度和高通量等特点。在自然环境中,约有10%的物种能以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取,以微生物的培养为基础的传统表型鉴定具有很大的应用局限性,而采用基因型鉴定,以16SrRna的高通量式测序法获取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就十分全面。当然,基因型鉴定也有一定的缺陷,使用16SrRna法时,不能对某些亲缘较近、不明显的特征序列类微生物进行准确鉴定;采用高通量的测序分析混合样本时,不能有效排除已死亡的微生物干扰因素等[5]。

4、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很多技术类型,各有优缺点。为了有效地弥补各检验方式的缺陷,可以对多种方式实现联合运用。在选择检验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相应条件,特别是检验中对灵敏度的要求。因此,提升灵敏度、消除假阳性是检验技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关注内容。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生物检验技术朝着高度自动化以及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目前,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在自动化的仪器联合中,已经被运用于病原菌的诊断和鉴定、耐药基因的检测等方面。要想实现高质、高效和价格低廉等有效统一,就要改变临床中病原菌的检验现状以及传统观念,在各学科的交叉发展中,新型检验技术也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电化学和比浊法等技术,可以对药品内的活微生物实现直接测定;固相细胞的计数法以及流式细胞的计数法等,能分析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定成分。上述技术能提高药品检测的准确性,也能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基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想实现药品中微生物检验的进步,还要完善检验标准,提升相关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因为药品检验期间需要人工操作,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对检测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目前,在药品微生物的检验中,软硬件设备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且药品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对无菌制剂的研究已取得显着成就,推动着检验项目和方法、药典制定的依据等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6]。

5、结语

微生物的检验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也逐渐产生了很多检验技术和方法,各有优点与不足。为了促进相关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还需要对检验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把握好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动检验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梅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家庭医药,2018(7):59.

[2]李茂峰.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17(18):120.

[3]王颖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7(23):6-7.

[4]郑小玲,王银环,陈君豪,等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药物分析杂志,2020(4):8-13.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3

关键字: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问题完善

一、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概述

(一)、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自工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卫生学中专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与食品制造、保藏等方面的内容。食品微生物学涉及病毒、细菌、真菌多种微生物,除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外,还探讨它们与食品有关的特性。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体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由此也奠定了食品微生物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地位。使得食品微生物学也成为食品制造领域里十分活跃的一门新型学科。

(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的发展是与整个微生物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是运用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根据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标准,对食品微生物实施检验的一系列有序的检验工序。它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是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检验依据,确保微生物食品的安全、卫生。对于人类食品安全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主要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范围广

由于食品种类繁多,分布不同。而且微生物的种类也非常多,数量巨大。如目前列入食品卫生国家标准的致病菌有13种,每种的检验方法的复杂繁琐。在食品来源、加工、运输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正是由于检验检测范围广,导致着微生物的危害度、食品的特性及处理条件无法贯彻落实,食品存在着严重的卫生质量问题。

(二)、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机构监管不严

无有效地监管机构,导致食品微生物检测无法贯彻执行,于是时有发生检验检测效率低下。无监管的情况下,因人为事务而遭受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而对于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机构监管不严的现象尤为突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各级卫生局下属卫生监督所不能有效保证其工作质量,食品加工企业自检不严格都将导致严重安全隐患。为加强检验机构控制监督管理,更好地依条例履行检验机构条例依据职责,有效的检验机构,必不可少。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

为了防止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腐坏,减少传染病是病菌随食品进入体内并在人体内增殖。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是否有效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于是如何完善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已是一项十分严峻的考验。根据分析,得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明确食品微生物检验目标

在检验中,了解检验目标,有利于对于检验全局的控制得到有效化。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目标是: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其特性;研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保藏的关系;研究食品中的致病性、中毒性、致腐性微生物;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及标准。只有准确地明确目标,才能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提高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技术规范

食品生产是一个时间长、环节多的复杂过程。与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产生微生物的污染。食品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致病性微生物都可能污染食品。在检测检验过程中,良好的技术操作有利于提高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其包括显微镜检、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接种、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能有效地将检验操作技术规范化,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也是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技术保障。

(三)提高政府对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重视

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因受到政府的重视,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在政治效益的监管下,提高检验检测体的健全。开发利用有益的微生物生产食品原料,如有机醇、有机酸、维生素类、核苷酸、氨基酸和医药类等,同时对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研究防止方法,快速科学的检测方法、修改卫生标准,完善卫生法规等。

四、结束语

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技术、方法、思维和理论的大革命的同时,也为食品微生物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原动力。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作为给人类提供有益于健康、能确保食用安全的食品的科学保障之一,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仍需各个技术、人员、制度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国庆,丁立孝.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江汉湖,贺稚非.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4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17

0引言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结构十分简单,一般情况下只有通过特殊设备才可以看到。微生物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包含的种类特别多,由于微生物极易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要严格监测加工环境,防止微生物滋生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能评价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了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人们的健康状况,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刻不容缓。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在我国已经成为常态,是食品安全监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出现与发展为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使消费者能够更放心的食用食品,为人们排除后顾之忧。本文旨在研究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与未来发展,并就其现状展开深入探讨。

1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1严格检验流程,树立无菌操作意识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事关食品安全,因此,为了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每一个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过程和细节都要严格把控,防止因疏忽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看似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含量和食品卫生的监测,其实更重要的是对进行这一操作的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食品检验的主体,他们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因此,对工作人员的严格把关与要求是食品检测部门必须要做的事。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因为工作人员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使微生物有机可趁,造成食品污染。因此,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工作前还应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中的步骤也应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得简化流程,以确保食品的卫生与质量。

1.2保证食品检验的环境要求,记录归档

食品微生物检验必须在无菌环境中进行,因此,必须对无菌室进行严格管理,无菌室除了要保证采光好、避免潮湿以及远离污染区外,还应实行严格的登记及维修制度。工作人员在无菌室进行完微生物检验后,应将使用无菌室的时间、使用人和设备运行情况等进行记录,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因为一旦责任到人,每个人就会严格按照流程执行操作。这种记录归档的方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确保食品检验环境达到应有的标准。

1.3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需具备法律性质

食品微生物检验对样品的采集要求非常高,由于微生物具有存活率高、活动范围广、种类多的特点,这也就使得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无论是检验部门还是检验人员必须要经过国家法律认可,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因为一旦脱离法律的束缚,食品安全就没有任何保障。食品微生物的检验人员必须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有基本的法律意识,认识到其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2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食品检验部门选择它足以见得它的优点,拥有如此庞大的群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潜能不可估量,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食品安全也会因为这一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保障。既然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市场前景如此广阔,那么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推广这一技术,并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支持这一技术的应用。此外,由于公民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运用可以完美的实现这一愿望,这一技术可以检测出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与种类,食品检验单位根据这一技术提供的数据进行安全监测,从而对食品的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把关。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单位追求的方向,只不过如何运用,怎样运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揣摩,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树立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二者的高度结合必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3小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时,工作人员既要考虑检验环境,又要保证检验流程的规范性,一切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使消费者吃得安心。只有严格运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保证食品微生物含量在安全限度之内,食品安全才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食品出口才会在世界各国中有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晴.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

[2]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02).

[3]王富英.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07).

[4]安玉枝,王锡青,姜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03).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01-02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卫生检验和食品感官检验并称为四大检验课程[1],对培养高素质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主要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检测、鉴定等技能,通过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微生物检验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分析食品安全中生物污染,给课程赋予新的意义,但目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生对微生物检验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科研创新、独立动手能力差,操作不规范,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及科研工作需求等。因此,教学中应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检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教学质量。经过微生物检验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重视实验前准备、强化实验操作过程、改进考核方法,以及从实验保障中师资水平提高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总结,进而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重视实验前准备

我们的传统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实验课之前,将实验方案整理好发给学生,并将实验所用的试剂配好,如培养基、移液管(枪头)等包扎并灭菌,所需器材全部摆放好,上课时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示范机械地照着做,做完实验后看结果。这样虽然方便了学生,节约了实验时间,但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全然不知,更谈不上在实验过程中实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这样下去束缚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难以胜任日后的科研工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准备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验准备与我们的实验结论也密切相关。在教学中,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实验,通过讲解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实验路线,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包括实验前的每一细小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更清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培养他们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后期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操作技能有较大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知准备过程对结果的影响,更能适应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操作过程,准备中也起到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作用。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如动手能力的强弱、规范与否等,直接影响微生物检测的实验结果。教师首先做好规范演示或视频教学,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通过实践操作提升理性认识。微生物检验中无菌操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贯穿采样、制样、检验等各个环节,决定检验的结果。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食品的安全评价基本技术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将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技术、接种技术、纯种分离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穿插各个环节。对有害微生物分析,着重强调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特殊性及规律性,这也是我们实验中安全防护的必备知识。实验操作是我们实验技能的具体体现。

三、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验成绩是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一种激励手段[2]。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评分,这种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带动全面教学改革,从而保证教学与实际检验工作的紧密结合,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3]。改革后的实验成绩考核,包括实验准备、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综合测评和出勤率5个部分,各占总成绩的20%。其中实验准备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实验的了解和准备情况;课堂操作主要考察学生实验的严谨性、脑手结合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协作能力,以及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习惯等几个方面;实验报告主要检查学生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分析问题的全面性;综合测评是让学生随机抽取1个实验单独进行操作,可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勤率是保障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水平。条件成熟时可以举办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竞赛,以赛促考,更能促进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应以企业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为依据,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员的认证要求来选取课程内容,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可以结合实际拟出《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按照标准设置教学内容更能明确目标。该课程本身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是选取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选取发酵食品及现代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以及致病菌的检验监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宣传了地方特色食品和企业,为学生毕业服务地方特色食品企业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教学的前提下,加强先进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引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如菌落计数中让学生采用菌落计数器与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同时基于免疫学建立的快速检验技术免疫荧光技术、eLiSa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应用,也可能增设估计微生物数量和菌量的新方法atp水平、阻抗和导电、接触酶的测定等[4]。中国经济正在融入世界,中国食品已经进入发达国家,我们的教学有时不只是我们的国标,还要参照国际上公认方法,增加相关教学内容。

五、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和教师水平培训

实验课教学常常受制于实验室具备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实验操作教学,而不是讲授教学。实验条件有限使实验操作教学过程中对于缺乏仪器无法完成的实验,往往选择不做,而当仪器数量不足时,则采用老师示范操作的方法,草草了事,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加之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中,不只是有灭菌锅和平皿就能做实验,我们在有害微生物检测中要快速准确,还得依靠现代精密仪器。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所需足够的台套数,是实验课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实验室的硬件基础,再好的实验教学也只能称得上纸上谈兵。由于教学条件受限,可尝试和企业建设标准化验室,以实训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处于实战训练与学习中,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融为一体。同时引入国内外公司的设备和试剂,联合进行部分实验教学实训,可使学校、学生与企业达到共赢的效果:学生学到了知识,公司宣传了产品,学校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5]。还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尽可能开放实验室和普通仪器设备,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实验室条件建设和教师水平培训是教学的保障。实验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实验室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实验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要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关注学科进展,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使自身的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活跃。现今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不只是用传统方法去做,现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提倡高效准确快速的检测,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学校也要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优化教师结构,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建立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技术团队,融会贯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六、结束语

食品微生物检验为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稳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尚存在较大弊端,如学生动手积极性不高,学以致用困难,难以胜任工作要求。本文虽然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但随着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探索需要不断深入下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综合能力兼具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新,姚明兰,彭雪霁.创新性教育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3.

[2]张佳琪,吕远平,姚开,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微生物学通报,2013,(02):322-327.

[3]严晓玲,闫丽萍,牛红云,等.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187.

[4]许喜林,石英,刘冬梅,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J].广西轻工业,2011,(07):175-176.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6

关键词:微生物;检测;免疫学

目前我国微生物检验方法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微生物的培养方法,通常经过增殖培养、分离纯化、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检验步骤繁琐、耗时长,不能应对市场需求快速准确检验方法的要求[1]。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快速方法融合了微生物学、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和血清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微生物进行分离、检测、鉴定和计数,与传统方法比较,更快、更方便、更灵敏[2]。本文就国内外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和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快速生化检测方法

1.1快速测试片法快速测试片法[3]可视为预制型培养基系统,它以纸片、胶片或无纺布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预制的培养基和指示剂附着在载体上面,微生物若有在上面生长,可以方便的判读、测定。

其优点有:①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省去微生物检验前后大量的工作量,如配培养基,消毒灭菌,清洗培养皿;②体积小,便于携带,存放,可以节省实验室空间,放入培养箱时,可以10片或20片堆放,节省培养箱空间;③加入了染色剂,显色剂,增强了效果,菌落总数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中,跟传统法相比能够更加容易的判读,而且避免传统法中,用热琼脂倾注时,琼脂温度控制不当,对细菌造成的热损伤;④与传统检测方法的相关性非常好,两者的差异性很小。在菌落总数的测试时,我实验室对两者进行比对,测试片法跟平板法的计数结果无明显差异。

其缺点有:①标准上:虽然通过了aoaC,iSo,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等世界各国权威组织机构的认证认可,进入相关标准,但没有进入我国强制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导致质检、国内企业对相关产品检验时无法采用,根本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②技术层面上:菌落总数测试片在做到某类产品,含有芽孢杆菌,测试片表面容易液化,影响判读结果。霉菌测试片上面酵母跟霉菌有时不大容易判断;③经济上:成本较高,对于平时人工比较富余的实验室来说,全部使用测试片经费上面压力较大。

1.2快速生化检测仪器法微生物生化快速检测是微生物检测发展的方向之一,其具有操作自动化、标准化、准确率高等特点。国内外现在已有很多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问世[4],如Vitek系统、Biolog系统、BaX系统和phoenix细菌鉴定等。

Vitek系统[5]的原理是基于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它设计六种ViteK鉴定卡对应不同的菌群,然后在鉴定卡内封装相应的风干底物,将待检菌经传统培养,划线分离得到的纯菌落制成菌悬液后,注入鉴定卡,放入仪器进行检测。仪器则通过光学组件,按不同的波长对鉴定卡进行扫描,根据微生物在对不同风干底物生长反应不同,得出相应的鉴定结果。

其优点有:①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而且也进入了最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实际检测中可以作为细菌检测的鉴定判断依据;②准确,用vitek对已经标准菌株进行验证,结果跟实际菌株完全符合,而且时间上面大大缩短,一般情况常见菌株5~8h都能鉴定出结果;③快捷,减少手工操作时间,无需添加其它试剂;④将传统微生物生化鉴定需要的生化药品压缩到一张小卡片里,方便了实验室管理,避免了样品量不大的实验室需准备的繁杂的生化试剂,节约了成本。

2免疫学技术

全自动酶联荧光免疫系统即miniViDaS。它主要是利用酶联免疫的原理,通过检测酶跟酶荧光底物作用产生荧光强度来计算物质浓度,从而对微生物或毒素等进行筛选检测。该系统含有固相吸附器和条形码标记试剂条,其内侧由抗体包被作为固相吸管功能,通过仪器自动进行地抽吸,而在吸头内表面完成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洗涤分离和荧光激发过程。

其优点有:①灵敏度高,可以作为大批量样品的筛查,能有效地节约检验时间和工作量;②速度快,一般上机后几十分钟可以得到初筛结果;③结果准确,与国标法比较无明显差异,假阳性跟假阴性率小。

其缺点有:①没有进入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影响它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②检测项目少,实际检测中常用到的项目只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单核增生李斯特菌;③耗材费用高,特别在样品量少的情况下。即使单做一个样品也需要3根测试条。影响了在中小实验室的应用。

3pCR技术

pCR是多聚酶链式反应的简称,该方法通过对人工难以培养的微生物相应Dn段的扩增,检测扩增产物含量,从而快速地对食品中致病菌含量进行检测。实时定量pCR技术跟传统pCR技术其基本原理相同,但定量技术原理不同。实时定量技术应用了荧光染料和探针来保证扩增的特异性,并且荧光信号的强弱同扩增产物的量成正比,从而准确定量[7]。

其优点有:①测定结果迅速、灵敏度和特异性高、检测成本低,理论上,只

要样品中含有一分子待测菌的Dna,通过pCR技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到;②已成为检测一些病毒、猪链球菌的国家标准方法(如禽流感病毒通用荧光Rt-pCR检测方法GB/t1943811-2004;H5亚型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检测方法,GB/t1943812-2004,GB/t19915.7-2005猪链球菌2型荧光pCR检测方法等)。

其缺点有:①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pCR产品的假阳性污染,其原因主要是由于pCR方法的灵敏度极高,可能是扩增已死亡的待检测菌体而造成的;②没有进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影响了该技术在国内检测的应用。

4结论

微生物检验技术正朝着简便、高效、快速、自动化方向发展,许多新的检测技术还在不断涌现出来,除了上面介绍的技术,还有代谢学技术、传感器技术、流式细胞术、基因探针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等。每种检测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研究检测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检测目标,不同的实验环境及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进一步地,还可以将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对、使用,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龙夫.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动向[J].中外食品,2004,6:55-56.

[2]张志洁,韩剑众.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97-100.

[3]吴清平,孙永,蔡芷荷,等.快速测试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5):635-637.

[4]杨向莹,江志毅,杨娜.快速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06(5):49-50.

[5]杨毓环,陈伟伟.ViteK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原理及其应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3):38-39.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7

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健康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其中,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跨国传播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监测和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相关组织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然而,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由于操作较为繁琐且耗时长,同时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技术普及率很低等原因,导致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较传统方法更为灵敏、抗干扰能力更强、通量更高的检测方法,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法,这类方法可通过对食品样品的简单前增菌,即可实现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可将检测时间缩短到24小时以内。

为促进新快检技术顺利进入市场、推动政策制定,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众多专家编写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并于2016年9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会。会上,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理事长杨瑞馥对《专家共识》做了介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蒋原表示,《专家共识》对我国快检技术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

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专家共识》的形成背景,杨瑞馥介绍道,近几年,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某个家庭、城市,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例如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2001年英国的疯牛病事件;2008年美国的沙门氏菌疫情;2011年美国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甜瓜事件和德国的大肠杆菌o1004:H4食物中毒事件等,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至关重要,2015年10月颁布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新《食品安全法》还提出了对于有害因素的监测要求,强调了快速检测技术快速筛查、抽查检测和抽样检验作为技术监督的属性,明确了快速检测技术可作为行政处罚依据。但是,食品安全法对于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要求有待落实。

杨瑞馥说道:“如今,快检技术已经运用在企业、检测机构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关于快检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规范与标准。经过联盟专家们近一年的艰辛付出,共同起草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希望通过达成共识来推动政策的制定。”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会上,杨瑞馥就《专家共识》内容进行了介绍。首先,《专家共识》提出了目前常用的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传统计数改良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生物传感器技术:此外还提到了近些年发展的技术:飞行时间质谱、数字pCR、微流控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其次,《专家共识》对快速检测方法应具备的条件归纳为如下5项特征:①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检测时间短;②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结果更为精确;⑧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为参与,降低人工成本;④对检验人员经验依赖程度低,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⑤产品更小、更轻、更便携,更适合现场检测。接着杨瑞馥表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需标准化,即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一般要经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统计分析等步骤进行确认。最后,他说:“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及技术需合理监管。《专家共识》提出,对于监管而言,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要求必须准确;并建议食品检验方法应剥离于安全标准之外(即非强制性),给予选择使用快速检测方法的合理空间。”

我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三个发展方向

中国是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食品消费国、生产国和进口国,中国的食品安全也是全球的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与之相对的检测技术、检测仪器等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8

【关键词】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4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高职教育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理念引入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对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对课程教学设计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1.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高职教育强调学生掌握过程性知识,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从实际工作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需要设计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综合”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种能力的综合;“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中”是指在不同职业和同一职业的不同时段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结构的相对固定”是指思维过程的固定,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2.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的主题学习单元,是同一范畴的多个课程单元。根据工作实景,设计学习情境,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各学习情境之间呈现出平行、递进和包容3种关系。学生在完成多个工作过程中,通过比较中重复,逐渐熟能生巧,训练了思维,提高了技能。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方案设计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高职食品检验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熟悉食品工业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针对这些能力目标,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具体设计思路如下。第一步: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第二步: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即课程体系构建。第四步: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第五步:根据分解出的学习任务实施课程教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可既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又遵循从简单到复杂认知学习规律,设计8个学习情境(见表1)。按照比较学习的原则,对食品生产环境、食品生产用水、固体食品、液体食品等进行各种主要微生物检验,学生在同一个范畴8个工作过程构成的课程单元——学习情境的学习中,通过步骤的重复中掌握实验技能,又在不同实验内容的比较中,提升自己的实验能力。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与传统的实验教学不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食品微生物实验依据典型工作过程,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6个步骤,以小组(3~5人)为单位进行,以情境4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为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通过检验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原理,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基本程序和检验方法,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微生物检验有关仪器和设备,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培养和接种技术、染色技术、菌种包藏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严谨求实的良好职业素养。

2.课程教学实施。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不同,老师对实验要点的讲解贯穿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参与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资讯。教师通过具体案例提出工作任务: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学生分析案例,获取检验的信息:固体食品,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革兰氏阳性菌)。第二,决策。分组查找资料,讨论,根据国家标准,制订实验方案。第三,计划。小组方案论证修改,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完成实验预习报告。第四,实施。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实验材料,选择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灭菌和消毒采样样品处理微生物培养菌落计数革兰氏染色报告。第五,检查。针对各小组学生的实验情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实验操作。第六,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工作效率、实验结果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及时分析实验的成败及原因。

(二)教学方法

各学习情境的教学中均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食品的微生物检验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对如何进行一个新项目的计划、实施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规范性、师生点评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强调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王华,秦津,郑伟.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0(8)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9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

1、食品微生物检验环境

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必须要确保食品微生物检验环境的无菌,达到无菌条件则须先进行消毒,主要任务是将微生物进行灭活,避免微生物再次生长。我国现在主要使用的消毒技术有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主要为:在室温下,220V,30w紫外灯下方垂直位置lm处的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应≥70μw/cm2。臭氧消毒主要为:封闭无菌室内,无人条件下内作业。

2、免疫学方法

2.1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原理为在膜的毛细管作用下,被检测对象发生移动,方向朝着另一端,在此过程中,抗原和抗体会结合、固化、分离,最后根据颜色变化检测食品。目前较为受欢迎的为胶体金免疫层技术,并且已广泛运用在食品产业中。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等优点,,采用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布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2.2免疫磁珠技术

抗对抗免疫磁珠分离法将为磁珠微球技术和免疫化学技术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该技术比免疫层次技术更加的快速、高效。

2.3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将放射免疫技术和荧光技术有效结合,采用该技术检测时,通过充分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将免疫酶染色,进而得出相应的结果,实现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

2.4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荧光标记活性抗原体,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明显的荧光,进而检测食品微生物。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沙门氏菌,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等优点。

3、细菌计数法

3.1流式法

流式法主要利用激光技术实现细胞浓度的识别。流式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采用激光技术照射样品;(2)密切观察样品是否存在反射;(3)分析样品,包括细胞大小与散射光间的关系、细胞膜抗原强度和激光亮度间关系;(4)得出最终的结论,并详细记录结果。采用流式法,不仅可以观测到微生物的形状,同时还可以明确微生物数量。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牛奶中的菌落数。在检测过程中,检测结果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蛋白质的影响,采用流式法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检测出牛奶中的细菌及活性酶,近年来该技术逐渐成熟,希望该技术能得到推广。

3.2固定式计数法

固定计数法,又称为SpC计数法,通常采用该方法检测单个微生物或革兰氏阴性菌,该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细腻。

4、传感器检测法

4.1基因传感器法

基因传感器法主要是指将一个已知核苷酸序列的半单链Dna分子固定在传感器上,并使其与另外一条互补的目标Dna杂交,进而组成一条双链Dna,并通过换能器反映传达出的物理信号。基因传感器法优点在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目前我国基因传感器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基因传感器,一种为电极电化学式Dna传感器,另一种为石英晶体振荡器。

4.2生物传感器

采用生物传感器检测,被测分子与生物接收器上的敏感材料接触,并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之后会传达出一系列信号,如颜色、离子强度等。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食品中少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可以采用酶免疫电流型生物传感器,能够获得良好的检测效果。代谢法

4.3阻抗法

采用阻抗法检测,首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培养相关微生物,使原来的惰性底物成为活性底物,此时培养基的阻抗性会有所降低,电导性会有所上升。之后操作人员应观察阻抗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检测微生物。该方法优点在于检测效率高。

4.4放射法

放射法是一项全新的检测方法,它将物理原理和化学方法充分结合,在检测过程中,首先完成细菌培养,并进行标记,之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通过分析一氧化碳,得出结论。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

4.5干片法

干片法是⒁恍┪藓Φ母叻肿硬牧戏湃胧称分校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该方法主要以微生物即高分子学为基础,是一种综合性检测方法。由于该方法非常简单、易操作,且携带方便、成本低,该方法是食品微生物检测一种常见的方法。

5、快速检测方法的不足

通过以上对不同检测技术的分析可知,不同的快速检测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最佳的使用范围,很多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食品专一性,对于一个特定的食品检测性能最佳。但与此同时,许多检测手段又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pCR及其衍生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价格非常昂贵,非一般实验室能承受,所以限制了其在我国食品检测领域的大面积推广及应用;基因芯片技术不仅仪器设备成本高,而且操作过程对实验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很多检测手段不能同时做到“定性”和“定量”分析;免疫学方法虽然速度较快、灵敏度也较高,但容易呈现假阳性、假阴性。所以,现在有关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与束缚,同时,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提高检测设备的灵敏度,增强对微生物的识别特异性,增强设备的通用性等。

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避免食品中的微生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检测人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能准确、快速检测出食品中有害物质,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水平,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雪.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J].生物技术世界,2016,01:236-237.

[2]向文瑾,徐瑗聪,许文涛.水及水产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01:45-52.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篇10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检验;质控;检验方法

前言

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则会通过代谢产物或是微生物体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如过敏、感染及中毒等,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带来较大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药品微生物检验,控制好药品的质量。在当前药品质量控制工作中,微生物检查作为一项常规性的检查项目,所以药品只有在接受安全性检查后才能在临床上进行使用。无抑菌性药物和抑菌性药物都必然进行微生物安全检查。当部分抑菌药物受到微生物污染后,虽然微生物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却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些时间,因此当人体用药后,有了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条件,其则会恢复过来并进行繁殖。而且细菌对抑菌药物产生适应性和耐药性,因此被微生物污染的抑菌药物则会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存在着安全隐患。

1简析微生物检验质控

微生物检验质控即是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来对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科学控制,有效的降低各种复杂因素对微生物检验结果造成的危害,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进行改进和完善。通常会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其一,即由实验室内部制定室内质量控制标准,并进行实施,从而有效的保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其二,实验室外部组织及专门机构进行的室间控制评价与比对,即对实验室进行的质量评价。通过这二个方面的有效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

2试析微生物检验质量方法

2.1分析室内质量控制

2.1.1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当前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实验室采用的都是干粉培养基和成品培养基。在对培养基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选择著名微生物培养基生产公司的培养基,对所购买成品培养基的灵敏度、无菌性等技术指标进行评估,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合理进行保存,在其有效期内使用。对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应有明确标识:培养基名称、灭菌时间、有效期、配制人员等;如因检验工作需要需配制自备培养基时,应有详细记录,使用后的含菌培养基应高压灭菌后再行处理。

2.1.2试剂、抗血清及染色液质量控制

需要对试剂及染色剂的配置日期、有效日期和保存条件进行注明,同时测试时采用阳性和阴性进行对照试验则会获得较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在对抗血清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确保其来源可靠,而且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使用和保存。对于冻干制器,需要对其配成水溶液的日期进行注明。抗血清要进行澄清,而且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用已知菌效价与特异性对其进行测绘,只有测测验合格才能对其使用。

2.1.3仪器控制

在微生物检验时,涉及温度和压力的仪器要进行外部校准和内部校准。同时定期对仪器进行期间核查和维护保养以保证仪器性能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

2.1.4菌种控制

实验室的菌种要溯源于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应有专人负责菌种的存贮、使用管理及记录,菌种的管理严格执行双人双锁管理。检验科室对所保存的菌种必须建立菌种的详细历史及有关试验资料。其存贮条件及传代复壮条件应符合菌种特性。在存贮中应对致病菌按其毒性进行分类管理,确保其安全性。

2.1.5人员控制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人员应熟知和掌握生物安全防范有关规定,严格按规范操作。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当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为防止感染性材料溅出或雾化危害,必须使用面部保护装置,对染菌废弃物应灭菌后处理。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

2.1.6环境控制

药品微生物检验环境要符合2015年版药典对无菌检查环境洁净度以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环境洁净度规定。无菌检查:应在洁净度B级背景下的局部a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受控洁净环境下(不低于D级)的局部不低于B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2.1.7结果控制

质控结果的真实、准确性涉及设备、环境以及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等多方面的因素,应加强各环节以及各要素的技术校核以及量o督,并建立健全实验室操作规范,加强质量评价,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检测工作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接收样时一定要谨慎对待,并认真阅读相关的实施方案及方案,及时出并解决疑问,以面接受样品后因信息不全或者样品不符合要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开展质控活动前,应做好人员分配,强技术要求以及责任意识,并全面提高检测人员的平板分离技术及高疑似菌落识别技术。应加强对常用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保器皿的清洁,并注意检查其性能以及运行情况。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培养基质量管理和控制,确保培养基以及各试剂均在保期限内,并具有适用性。分配培养基时应注意少量勤配,并做好菌标准之后避光保存。

2.2简析室间质量控制

(1)熟练程度的考核。在进行熟练程度考核时,模拟标本和菌种都由质量控制管理机构来发放,对于接收的实验室要对菌株的来源、检验内容和检验时间进行明确。当实验室完成鉴定后,需要在规定时间及时将结果向质量控制管理机构进行反馈。并由质量管控制管理机构对其进行评价。

(2)可以通过对未知标本进行盲点质量控制来准确反映受控实验室日常处理标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具体模拟标本由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将其送入实验室,以此来完成常规性测定。

(3)质量控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每次质量控制的结果,质量控制机构都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每一个实验室的结果和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对鉴定正确率进行计算,并对每一个实验室的得分进行评定。

3结束语

在对药品微生物检验进行质量控制时,其整个过程中十分繁琐,当前我国药品微生物检验质控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质控方法,这对质控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设备和技术的探索力度,深入对提高微生物检验质控效能的措施进行挖掘,从而更好的发挥出我国微生物检验质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明,王秀梅,郭琳娜.2009年三门峡市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结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05: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