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十篇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十篇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1:46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1

专家界定: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指导自己此后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孔子曰:“吾日三省五身”!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教学反思,并着重在计算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总结出“三结合”教学反思策略:

策略一:课前质疑反思、课中分析反思、课后归纳反思相结合

1、课前质疑反思

在设计好每节课之际,课前总是多问问自己这样设计合理吗?教学目标能达成吗?差生能掌握新知吗?教学重难点能突破吗?这样的课前反思会让我们能有意识的去细致斟酌自己设计的每个细节,从而减少设计的盲目性,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开始设计的把情境图全部呈现出来,但设计好后我仔细反思,这样设计会不会很长时间都引不到新知去。于是我就把与新知相关的情境出示出来,不相关的情境想办法遮盖起来,学生就从有效的情境收集信息。结果实践证明我经过反思而修改的设计是合理的。而之后我听了一个同事上此同样的内容,他就采用了全部呈现情境的方式,结果教学时间大量被耗在情境的引入上,教学效率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课前质疑反思能大大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2、课中分析反思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被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行为牵着鼻子走,有时很被动,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如果我们进行课中分析反思,时时注重对每个环节的把控、对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对非预设情况发生的处理进行反思,及时、尽力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因势利导,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关于“求经过时间的计算”,在小组汇报自己探究的方法时,一个同学的方法非常好,但他的讲解同学们半天听不懂,于是我即刻反思发现其中原因是,用教具钟面进行演示,开始时刻不能记住,从而求开始和结束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就让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抽象。于是反思后我立刻调整教学设计,立刻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钟面,发言的学生在钟面上标出开始时刻,再标出结束时刻,用曲线标出分针的路径,通过这样同学们都从直观的图上理解了发言同学的思路,掌握了方法。如果不通过反思,而让那个同学一直讲自己的思路,并且直到同学们明白的话,可能教学时间会大大的耗费,教学实效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课中分析反思非常重要。

3、课后归纳反思

在上完一堂课后,我总是在归纳反思这节课中印象较深的收获和愦憾是什么;反思哪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处理得不妥,哪个环节比预设的还好。这样提升了对教材把握的认知,也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下次再教学此内容就多了一份得心应手。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教材例1先教学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小,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如324÷4。在学生基本掌握算法后,再教学例2,除数比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如528÷2。结果学生对于百位上余下的数总是遗漏记不住把它写下来,并且感觉理解它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用十几个十去除以除数的算理有些困难,从而造成学生作业错误很多,计算正确率非常低,同年级的教师都有同样的感受。于是我静下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反思后决定:下次教学先教学例2,在学生掌握了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后,再教学例1,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结果学生理解起算理来容易多了,计算方法掌握得也非常好,作业正确率和教学实效大大的提高了。如果没有我课后的反思,那在下次教学此内容时,用同样的方法反复讲反复练来达到教学目标就走了弯路。可见,课后反思能帮助我们调整教学设计,让教学再设计更得心应手。

在课后归纳反思这个环节中,还要特别注重把反思到的问题,及时用进练习设计和巩固提高中,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提高练习的实效

策略二:个体比较总结反思和集体对话行动反思相结合

1、个体比较总结反思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个体比较总结反思即:同课异构个体设计,即同年级每个教师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而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公开课,并请其他年级的教师来听课,其他的教师针对每个上课教师提出2加1的评议。上课教师教研课后进行反思总结写出反思文稿。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同年级的四位教师中的其中三位教师都根据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自我独立设计,然后利用教研课进行公开教学。课后上课教师说说自己设计中和另外两位教师最成功的地方和设计不太合理的地方。再请其他年级的教师作出评价。最后这三位执教教师写出反思文稿交给第四位教师让他反思总结为再设计作准备。

这样个体比较总结的反思对教材的把握更广更深。通过对比反思,教师感受颇深,受益很大,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就知道该怎样去做更合理。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自己对自己的个体总结,对于一个课题,自己有个设计构思,然后再听其他教师上同样的课题,特别是看名教师上同样的课是怎样处理的,看看他们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样进行个体对比总结反思,我从中常常是受益匪浅。

2、集体对话行动反思

个体的眼光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个体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教研组进行集体对话:讨论这节课每个环节该怎么样设计更合理,这样的集体对话行动反思,找出了“得”与“失”,也找出了问题的症结,然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优化的设计。再把通过集体对话研讨出来的较优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行动反思。反思后的课堂教学实效非常高。同时,通过多次集体对话行动反思活动,全体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策略三:思考总结记录反思和实践运用推广反思相结合

1、思考总结记录反思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记忆容易遗忘,所以收集、整理、记录就显得特别重要,把反思变为可贵的教学体会与教学经验。那么我们的教学失误就会更少,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但很多教师就不善于记录、特别是不能坚持记录、也不知记录什么。记就要记成效高之处;记成效低之处,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记学生精彩发言等任何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性资源都要记。总之,教学反思的记录,我们要养成随时记、坚持记、节节课都记;我们要记在数学书上、记在笔记本上、记在备课本上;还要分时段归纳整理收藏。这样长期的反思记录可使我们的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也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财富,更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实践运用推广反思

学校教研组常常举办年级教研组反思活动,把所有的反思而得的经验很快的进行同年级资源共享:教学进度快的教师把反思后的好的资源和教学进度慢的教师分享,老教师反思积累的资源与新教师分享。

综上几种反思策略不能只运用一种就能达到反思的实效,必须几种反思策略相结合才能更有效的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全面的达到反思的实效。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反思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模式都不尽完美,在教学中,要学会以教学的反思来激励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上进,不断创新。教学反思是一个完善自我的途径,在每一天的课程开始前,上课的过程中,下课以后,都应该进行教学的反思,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在我们的课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我们需要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课程中完美也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哪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在课后我们更应该反思,刚刚结束的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我们需要怎样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后作业应该怎样进行设计,才会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思考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下一堂课中的借鉴,长期的经验积累,才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上课形式更多样化。

2对教学前的反思――未雨绸缪

课前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的必要任务,进行课前的反思,其实是一个未雨绸缪的过程,精心的课程设计,能够加强课程的厚重程度,让我们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全面的掌控,多一份把握初中数学是一项比较枯燥的课程,在课前,我们应该反思,怎样进行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积极的思考。

因此,在数学课堂开始之前,我们要充分注意生活题材的收集,认真研究数学的教材,为学生准备更多的数学学习情境,创设各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准备的问题尽量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教学的方法,套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的手段,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成功。

3教学中的反思――自我完善和提高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我们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和总结。教学中进行反思,更能够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思考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够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高效的发展。虽然我们的教学都有课前的精心的设计,但是很多的因素和问题,是我们在教学前无法预知的,很多的突发问题,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作为教师,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善于发现问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关注教学进行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反馈。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不管学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

其实,教学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活”的过程,教师不能总是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强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不要强加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散,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应该改变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找更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堂生动活泼、能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数学思考和积极发现问题的数学课,才算是比较成功的课程。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全面地进行学习的指导,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要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

4教学后的反思――自我总结

在处初中数学教学中,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注重教学的反思,特别是在课后,如果说教学前的反思是在进行课程的练习和准备,课程中的反思是进行完善问题,那么,课后的反思便是总结,是更高层次的进步。在每一节课结束后,我们要进行问题的总结,吸取好的经验,改善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在每一天或者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结束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最近一段时间的课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是否精彩,内容和知识点、重难点讲解是否简单易懂,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要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教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在那些方面我们还学要进一步调整、改进。把这些思考和问题一一罗列,我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为了学生的学习,不断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在下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才会更有把握把课上好。

5结语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好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尝试,不断提高。每一次反思,每一次自我的检验和总结,都是一次进步,教学,需要的就是不断尝试,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最终找到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为学生提高更多的锻炼机会,更多自主学习的平台。反思也可以促进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进步,更好的教学效率,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杜明科.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设计探讨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突出通过有效练习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通过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来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练习实效,突出习题设计的针对性

教师不应一味使用“题海战术”,因为“题海”中的很多习题未经习题设计者精心筛选,有的题几乎雷同且重复出现,有的题考点不突出,给人感觉杂乱,有“头发胡子一把抓”之嫌,这种只是为了让学生有题做而进行的缺乏针对性的解题训练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收不到练习的实效。要提高学生练习的实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习题设计。比如练习课中针对学生平时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题障碍,围绕某一训练目标,设计一些能解决学生当前存在问题的有针对性的习题,将知识、方法与技巧融于其中,既可强化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方法的记忆,又可给学生提供消除某些障碍的常见解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解新的习题时,总会不断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因而教师收集、剖析这些问题的工作是长期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学数学的道路上不断抓住学生问题的要害,把好习题设计关,真正让学生时时“练”在关键处,学生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针对性练习中得到及时解决,便可避免学生“会机械做题,但不会灵活解题”的怪现象的蔓延。

二、鼓励反思实践,重视习题设计的导向性

笔者曾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他们不同的解题能力,从优、中、差三类学生中各抽10名学生进行了解、观察分析,发现10名优生中有9名长期保持题后反思的习惯,而这9名学生正是班中的数学尖子生;10名中等生中有4名偶尔有题后反思的习惯,而10名差生中没有一人有这一习惯。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解题能力越强的学生越重视题后反思。由此看来,题后反思的习惯是否养成以及反思习惯的养成程度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大小的影响确实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缺乏反思意识的学生,我们可以在习题中让学生反思结果是否合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反思的必要性。对于有反思意识但反思内容较肤浅的学生,可以在习题中让他们反思结论能否推广,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对于平时解题时常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出错的学生,习题设计时可增设错因分析,让他们总结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的反思训练还可以由最初的单个题扩展到整个章节的一组题,坚持这种反思训练可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对于那些早有反思习惯且反思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解题后从其他角度重新审视题目,改变已知条件,使之与原题条件相似,再看是否会有相同的结果;条件不变时,是否还能得出其他结果。沿着这些思路去反思,改变原题的结构,多角度演变,可以高效地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数学方法,加强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由一道题演变成一组题,由单一知识点演变成多个知识点,由浅层思维演变成深层思维,这些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探寻解题规律,强调习题设计的对比性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4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基于这些,每上完一节课我都会对课堂程序进行认真系统的回顾、梳理,对其作深刻的反思,然后针对反思记录的内容和一些反馈信息进行探究剖析,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仔细推敲进行再教设计。我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生物课的再教设计。

一、认真回顾写反思

一节课反思记录得好不好是决定你再讲这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你能否做好这一节课再教设计的基础,所以每节课后首项任务就是写反思。记录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包括师生互动时的闪光点、教学目标落实程度、偶发事件或临时状况的机智处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机智变更、学生学习亮点的表现、教师启发成功的地方或语句等。

二、针对反思找灵感

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真回顾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你会发现对待同一个问题的处理你会有更好更奇妙的思路,也可能闪现更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拓展的平台,或是更贴切的引导语突然就蹦了出来,甚至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设计出更适合当时课堂情景和学生心理并且符合教学内容的综合训练题等。这些灵感出现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将成为再教设计反思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完善成功经验

对课堂中成功的地方研究一下成功的原因,是否有更好更合理的学习方式或方法,总结出经验。例如,生物课讲人体血液循环时,师生配合很默契,找到了兴奋的共鸣,按照模型血管中血液的颜色教师进行简单引导,学生就准确地叙述出血液循环的走向,并且总结出了体循环、肺循环、冠脉循环的循环路径等内容。分析成功的原因,模型血管血液的颜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再讲这节课时一定不要忘了带模型,利用模型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针对不足寻找改进措施

一节新课后,即使备课再仔细,你也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时我们要仔细琢磨进行反复推敲,找出恰当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切记要不断地改进,扬长避短,这是再教设计反思和我们再教此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太重要了。比如学习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实验,如果你按照课本中的对照试验做,可能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课后你仔细考虑现象不明显的原因,仍然找不出症结所在。但你如果加强实验过程,你会发现加上点中介物效果就会很明显了,又没有影响实验过程,这就突破了误区。

五、归类设计

上面的工作都做完后,我们重做再教设计教案又太费时间,所以就要做好必要的取舍,理清思路进行反思归类设计。如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又有什么发现、不足之处有哪些改进措施、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等。这样下来就会感觉心里轻松了很多,该掌握的内容你都探索、总结并设计出来。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5

[论文摘要]: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教学反思不仅只局限于课后,同样适用于课前和课上,只有三管齐下,方能提高分析设计、随机应变、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反思教学机智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6

【关键词】语文反思性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38-01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不仅仅是贮存他人观念的“容器”,而且是能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一、课程观、素养观、教学观的反思实践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所有老师的改变首先是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师生观等的改变,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我们主张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的反思首先从观念开始,并在教学中努力实现这种转变。

1.语文课程的性质

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这是新课程标准和此前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历史性进步。

2.语文素质观

过去我们谈论语文素质,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我们不能否认,知识与听说读写的确是语文素养,但是,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来说,如果割断情感的因素而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全面的。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教学观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它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实践

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激励学生自主探求语文知识、积极参与言语实践、主动涵养思维品质为目的,根据文本特点或课题性质,确定教学计划,创设学习情景,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评价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策划。[1]应当让“设计”走在上课的前面,因为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作为教师,人人需要做课堂教学设计,因为人人都要上课;作为教师,都希望精于设计,因为每个人希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质课;但是,最难的基本功是教学设计,因为它是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对于教学设计,我们需要研究、需要实践、需要思索,也需要借鉴。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实践

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纲要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学轻教,以学定教,重教学过程,轻教学结果,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重指导,轻传授,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重视个性化教学。反思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轻模式化,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我们反思课堂教学,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因此我们在实际反思中要求教师把握好角色定位,积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追求“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打破固有的课堂权威、话语权威(霸权)、填鸭式等观念的束缚,努力实现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实践

我们倡导新课程中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

1.把家长的评价引进课堂

在家长的评价中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同时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代沟越来越小。教学中家长的评价引进课堂不乏为一个促进教学的好办法,我们也主张学校和家庭能紧密地沟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

2.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我还要求他们来评价同组的或其他组同学的发言,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思考的角度,他们的思考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学生们在评价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并在合作中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这样的学习不是一举两得吗?这样的评价不是一箭双雕吗?

五、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总结策略

反思总结策略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以及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反思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可以总结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42-01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时下教师常规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少学校在期中期末要求每位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工作。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以此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或策略。

1.反思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设计

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归功于其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及课后的自我反思。在上课前,教师总是先对教材进行研读,找出本课教学的目标、重点及难点,从而提出有效地教与学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实际,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活事例出发,结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特点及其心理特征,来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遵循着:探究--导航--实践--情感熏陶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其勇于探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采取积极主动的互动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讨论和总结的教与学过程。

2.反思课堂教学失败遗憾之处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不论多么精彩或成功的一节课,缺憾或不足总是在所难免的。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不足,或许也能"失而复得"。如每年的思品考试题,都是以时事材料为试题的载体,命题始终体现时代性。因此,在第二轮的复习中要紧扣热点。考虑到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特别注重解答后的反思。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很难提高。以这样一则材料为例: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个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在探究问题的设计时,可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有法可依进行设计问题;也可从宪法宣誓制度,引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最高行为准则"进行设计问题,也可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进行设计问题等。总之,选取的时政材料,就得用教材知识去多角度分析、解读时政热点,使教材知识活起来。

3.反思课堂教学成功得意之处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8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发展提高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教程中的得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培养能力”与“教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与同行们共勉。

一、课前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由于学生智力因素、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必须要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来“循序渐进”,以便达到整体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来进行课前反思,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反复的思考和设计,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当然,在进行课前反思时,教师必须弄清楚: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节课堂,让课堂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前考虑,对于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是教师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就学将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更重要的是,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在课前反思阶段,一方面要重视和教学内容的联系,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拓宽知识面和信息准备,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这是课前储备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考虑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否恰当,教师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鲜活起来,才能调动课堂的教学气氛,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这也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点都不可缺少。在课前反思时,教师要对考虑周全,让课前反思为实现高效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完善和统一,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情绪,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最终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反思,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为动力。新课程标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集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其一,是否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有激情,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投入到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既深受学生欢迎,又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让学生的情绪悄悄被调动,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其二,是否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必须通过主体参与,将新知识纳入认识结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体验、感悟、实践机会。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搜集相关图片等途径了解所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这样做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力、想象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既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课后反思,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层次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师生交流的结果进行反思,它是教师对整节课的一个总结思考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上升为理论。而且,课后反思对提高教师以后的教学过程、教学层次和教学质量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所形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教师能够自觉地将自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总结和思考,进行有意识的整理,并将改进的教学方法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就能使教师的教学层次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已有的经验进行积累,让其形成教师下一步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如通过反思,可以认识到,恰当合理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巧妙的过渡可以使整个课堂和谐而有序,因为教师对课堂环节的设计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节奏,节奏的快慢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本身;课堂上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反馈,重新设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管理手段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活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态度,接受学生的建议,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个性特长,只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最大量的知识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学。而且,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不仅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以后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9

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批判地审视和分析自我对化学,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规律,对化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对经验的认识,发展自我专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经验的反省,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教学实践经验活动。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目的、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内容进行反思,还要在设计前、设计中、设计后,实施后进行多层次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再编排,对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造重构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更加优化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设计创新的过程。它能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增大教学效益,还能促使教师从“经验性”教学走向“合理性”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示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获取知识本身和知识价值的真正理解。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1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家庭、学生个性、兴趣、爱好,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变化发展进行反思,教师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教学中才能取得实效,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教师就取得了学生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前的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2教学中反思

师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度过的。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在教学教程中,面对超出教学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捕捉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按照新课程的预设目标,以变应变,对症下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期生成超出课堂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潜能,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解题思路的程序性,反思解题过程的条理性,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反思解题结果的规范性。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发展者,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师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强化内功,提升素质。教师要具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善于发现和反思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勤总结,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研究、实践和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经和办法,才能不断提高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篇10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思政;路径

社会大变革时代,国际社会关系变幻莫测,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担负起时代的重担。为培养一批思想先进、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高校的育人作用不应该只体现为知识的传播,作为人才输出的主阵地,高校更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本科教育要同时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及价值观的形成,三者应有机融合。大数据时代,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统计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探索客观发展规律为主要目标,为财经类院校学生打下了数据分析的基础。统计分析不仅要求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拒绝弄虚作假,还需要辩证地看待客观现象。仅以知识传授为主要课程目标是当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易导致课程育人的作用的缺失,因此专业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重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通过上述四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的改革,将高校育人效果落到实处。

1贯彻统计学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是协同育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现了育人与教学间的有效联结。专业教师应强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统计学教师不应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应将知识融入于学生成长作为其教书育人的高阶目标。学生若不能将专业知识内化说明教学是收效甚微的,反之,精彩的统计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字之美,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升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对问题的把控力。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下,激发学生洞察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事实数据为依据,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既能做到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够促进对社会经济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实践中体会为学、为事、为人的道理。可见,统计学课程思政联结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价值观、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将全面育人体现于学生成长阶段。

2发掘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教师应深耕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根植于专业理论中。高校教师需要深刻领悟人才保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其自身职责,这关乎国家兴衰发展,责任重大。教师应将立德树人视为职业目标,凸显出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因此要以统计学课程特点为前提,通盘考虑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2.1了解统计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统计活动产生于结绳记事时期,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历经了上千年,如今这门科学已应用于国民经济、人口等诸多领域中,这是众多统计学家不断探索及论证的结果。统计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认识,统计来源于实践,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统计发展史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前人对知识的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对知识的渴求及探索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无国界,知识的交流及应用可以拓宽其边界,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使学生建立自信及大度的胸怀。蜿蜒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总会看到科技的身影,统计分析工具也逐步完善,虽然众多统计分析工具各有优劣,但整体来说分析过程越来越便捷,结果展现越来越直观,这说明好的解决方案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进而体会生活的真谛。简而言之,统计发展史中蕴含了众多人文元素,帮助学生提升了人文素养。

2.2学习统计调查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做事态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统计调查过程中搜集的大量数据为相关人员做决策提供了参考,然而,调查过程中若因疏忽产生偏差,则数据将不具代表性,最终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1930年,毛泽东等同志开展“寻乌调查”,从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五部分进行了详尽论述,充分了解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农村为根据地,逐步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使革命走向胜利。相反,同样是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文摘》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预测却发生了重大失误,该预测按照电话号码选出1000万调查对象,虽然样本量足够大,但是忽视了那个年代能够用电话的用户多为富裕阶层,而将支持罗斯福的广大工人群体排除在外,正是这一疏忽导致预测结果出现严重错误,《文学文摘》也在不久后宣告破产。由此可见统计调查结论是否准确及时和完整取决于整个统计工作的严谨程度,严谨的工作过程可以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3参与统计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第三个阶段,它可以使数据更具条理化,同时可以大大简化数据,更易发现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为后续的统计分析提供思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主要“原料”,引导学生用统计数据来发现问题、展现问题。如乡村振兴问题,能源消耗问题等,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查找相关数据,制作次数分布图,充分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我国城乡发展特点,能源消耗分布特点等,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更直观地感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认识到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统计分析中的描述统计包含了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两部分内容,其中集中趋势反映了事物的共性特征,而离中趋势则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体间虽然具有差异,但是却总是包含着总体的共同特性,集中趋势的测度可以抽离出个体间的差异,从而发现总体的共性特征,而离中趋势的测度则可以反映出差异程度。共性和差异是事物存在分析价值的前提,通过个体和总体,共性与差异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大量事实辩证的了解事物。统计分析中的统计推断往往是利用样本信息估计总体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局部认识总体的过程,体现了哲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同时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之间是有机统一的,看待问题必须要做到全面客观,这样才能做出准确推断。统计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法,更倾向于将客观事实抽象为数学关系,但作为方法论学科,这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思维方法,教师结合讲授数据分析方法和思维方法,使这些方法成为学生处理问题的关键手段。

3改进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认真设计课程思政的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紧急且必要。统计学课程思政虽有大量前人探索的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间欠缺紧密度、授课内容生硬、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等,说明授课环节还需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统计学课程思政多存在于课堂讲授环节,而对于课堂讨论环节、实训环节、论文及作业环节较少有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且教学方法上多是以教师为主导,为使统计学课程思政达到育人效果,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创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全过程,让学生具备发现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结合运用哲学思维和统计方法搜集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地论述分析结果,通过实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于社会而言是存在价值的,激发出学生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发挥更多力量,实现课程思政走出教室,使学生成为心怀家国之人;又如在作业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让学生预习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这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做到教学相长。课后利用相关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讨论,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使课程思政并存于线下及线上教学中。

4重视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通过教学评价及反思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发现新问题,并寻找最优解决方案。作为高校教育新理念,课程思政拓宽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及边界,若想在课程思政中取得预期的育人成果,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总结经验、记录经验、累积经验、不断完善,这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及反思。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后评价及反思工作,通过复盘整节课的授课过程,准确把握实际授课效果与预期的差异,择优从之,择劣改之。当前有关统计学课程思政建设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但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对于每一位专业教师而言,没有能够直接照搬的经验,但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适合于自己的课程思政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当前统计课程思政内容很多都脱离了学生的学科背景,割裂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不利于学生体会思政内容,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主要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因此,统计学教学过程应以经济社会问题为大背景,利用社会经济现象及数据,培养学生结合运用统计思维及哲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现状,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深刻领会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将爱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邱小燕.课程思政融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6):142-143.

[2]张澜,刘宝璋,刘娟,等.系统设计三方联动构建财经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J].山东教育(高教),2020,(12):28-29.

[3]刘伟杰,师海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1):33-35+89.

[4]赵健.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5):92-96.

[5]王萍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