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1:47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1

一、研究路径的选择:从史料入手,重建历史数据

本课题组准备如何去做这项研究,我们攻关的重点、学术贡献的追求放在哪里?GDp研究,即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核算,无论现实的还是历史的,都是西方学者首先做起来的,已有相当成熟的方法和整套的指标体系。他们业已总结出来的那些核算方法和经济指标,是任何做此项研究的人都必须遵循的,除非你不去做这项研究。当然,由于中国传统经济有自己的特点,研究中国的历史GDp必然、也应当在某些具体的方法和指标上有所创新或者说突破,但依我看,根本性的创新或突破是不可能的。这个方向,不应该是我们课题攻关的重点;我们在学术上力争做出贡献的主要方面,不应放在这里。既然方法和指标不是重点,那么,完成此课题需要做的另一项工作即历史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自然而然就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了。

研究历史GDp离不开历史上的经济数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如何去获取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开始做课题前,我们考察了已经做过和正在做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们的论文或专著,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不做或很少做第一手原始数据的收集工作。他们在确定好估算方法和所需指标之后,就按图索骥,间接地从他人已有的成果中去到处摘取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自己方面,主要是就这些现成的资料、数据进行比较、选择及以某种假定为前提做一些修正和再加工的工作。如此做法,或许与这些研究者多为“学习经济学出身”,不熟悉、不习惯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背景有关,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可能有“尽快出成果”的功利因素在内。需要承认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如果态度足够严肃、认真和审慎,在利用前人成果时不出现硬伤,其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有可能成为“一家之言”,对于推动学界就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讨论,不无意义。

虽然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我们不打算采用这种方法。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课题组的几个人均为“学习历史学出身”,习惯使然,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希望把课题做得更好一些。在我们这个课题涉及到的研究范围内,我们认为,固然可供参考的前人成果已经比较丰富,有些已经比较深入,我们应当、也必须充分尊重和利用这些成果,但是,相对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来说,这些前人成果还远不能说已经非常充分和足够。相反,在我们看来,目前清代经济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基础性的历史数据方面,还有不少欠缺;一些既有结论,也有必要再加讨论。试问,在诸如耕地数量、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产品的价格等关系农业产值估算的基础数据方面,在手工业、国内商品流通、国际贸易以及其他需要有数据支持才能进行GDp估算的经济指标上,有哪一方面可以认为目前的成果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做进一步的研究了?人们之所以不满意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对中国历史GDp的估计,认为有的结论不靠谱并纷纷继起修正,所质疑的,还不就是他用来估算中国历史GDp的那些主要来自于西方学者的既有研究成果的数据吗?麦迪森是历史GDp估算和国际比较研究的先驱者,他的贡献不在于他的那些具体结论,而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无论他的估计结论的可靠性如何,其所做工作的意义和贡献都是不容否认的。可是,如果我们这些后来者继续走同样的路子而不肯在历史数据上下更大的功夫,那么,我们所做工作的意义和贡献又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提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新的估计吗?我认为,如果只满足于这样的结果,那么,我们所做工作的意义和贡献与麦迪森的相比,其间的差距恐怕是“未可以道里计”的。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说:我们这个课题要从史料开始,在“重建历史数据”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我们对课题的最终成果的设想,是不但要提出自己对十九世纪上半期中国经济总量的估计,而且,还要在用来支持这个估计的历史数据上有所贡献,要在清代经济的主要计量指标方面提供超过前人的系统原始数据资料。这些资料,将来同我们的估计结果一起发表,以方便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我们最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这个目标,目前还不敢放言吹牛,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一个至少说得过去的结果应该还是可以期望的。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我们“重建历史数据”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些结果。例如在我本人直接负责的农业数据方面,主要是通过查阅地方志,已经总共收集了全国18个省及东北、新疆等地区的粮食亩产量数据近3000个,超过前人提供的数据总数一倍有多(前人如郭松义、赵刚先生等收集的清代亩产量数据,也包括我本人过去贡献的,总数大概只有1000出头)。这里说的还只是在我们的数据表上录入的数字,由于有些数字是经过合并计算的,原始数据的实际数量至少应在1万个以上。在手工业及国内商品流通的数据方面,我们也已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己的贡献。就我本人来说,对这批数据成果的看重,是更要超过最后的GDp估算结果的。我认为,这批数据成果对后人的用处、意义,有可能比我们的一个简单的GDp估算结果更大。

二、如何重建历史数据:中国传统文献中的数字史料问题

重建历史数据并不是简单的从历史文献中“抄数”,而是一个相当繁琐复杂的数据收集、研究、再加工的过程。清代没有定期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基本数据的“国家统计局”这样的机构,当时人也没有今天的经济学家满脑子都是的那些成套的经济学概念,因此从留下来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可供我们用来做GDp估算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基本数据。这些基本数据,需要首先从各种文献中收集大量的相关原始数据并对之进行鉴别、比对、选择即考证和研究,然后,在前一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不同来源、不同口径、不同质量的或零散或系统的原始数据进行“再加工”,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利用近代的调查统计资料并且不能排除合理的“推断”和“估计”,才有可能得到。就是说,“重建历史数据”的过程实际是包含了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的,即原始数据的采集和考证、研究,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原始数据的“再加工”(包括某种情况下合理的“推断”和“估计”)。由于目前我们重建历史数据的工作大部分还没有走到第二步,这里我只就第一步的问题说些想法。

从历史文献中采集原始数据,当然是指采集那些“数字形式”的史料。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史的量化研究之所以很难深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传统史料对于经济现象的描述绝大多数都是文字形式的,用数字描述的十分有限,收集起来往往需要从海量文献中去“大海捞针”,颇为不易;二是即便数字形式的史料,也未必就一定是历史上那种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的真实反映,往往需要下一番“考据”功夫,才能弄清楚其确切的含义。“实词虚意”与“虚词实意”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文献的记载中是经常可见的。清人汪中在其《释三九》中曾说过,古代文献中的“三”和“九”两个数字在许多情况下其实并非实数,而只是用来表示“数个”或“许多”的意思,———此即所谓“实词虚意”。近人杨联陞《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一文指出,历史文献中的“数年”一词许多时候有“五年”、“七年”的确切含义,———这又是“虚词实意”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少“实词实意”的数字史料,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与历史的真实情况有很大偏差,———清官书中的人口数字(乾隆以前的编审人丁数)、耕地数字以及政府财税收支数字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上述现象的存在,无疑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史量化研究的难度。麻烦还在于,对这些问题,并无什么可以到处通行的、标准化的统一解决方案。我们只能要求课题组的成员要时时、处处将上述种种复杂的情况牢记在心,一方面,对原始数据的收集要尽可能做到全面,不偏废,不遗漏;另一方面,在使用数据时要极其小心、谨慎,做足甄别、比对的考据功夫,而绝不能见数就用,尤其不能使用孤证及违背常识、可疑度极大的数据。有的时候,特别是在需要根据原始数据做出某种判断或估计的时候,引入数学的区间方法,即设定估计值的上、下限,也许比给定一个确定的数值要更好。另外,当需要在两个数值不同的数据间做出取舍时,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做法,也是比较稳妥的。有关史料收集和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特别是作为计量单位的度量衡问题,经常让我们非常头疼。不过,这个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深入研究,发表过很好的意见,我就不在这里饶舌了。

三、避免以西方或欧洲为中心:经济总量研究中的国际比较问题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2

关键词: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课税;税制改革

1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进行课税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包括官方观点)都是主张不开征新税,而沿用现在的税制。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对如何适用现行税制,即征收哪种税,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提供的数字产品(如计算机软件),究竟是有形货物、劳务服务,还是特许权转让?有形货物适用增值税,劳务服务、特许权转让则适用于营业税。

已有的观点及理由如下:

1.1认为是销售货物,应征增值税。此类研究者认为,通过网络直接发送或下载的数字产品(如电子书刊、音乐和影像等),在流转税属性上与其有形的形式,在功能用途上基本相同,在税收上应该与其有形的形式同样对待,视同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

1.2认为是网络服务或授权行为,应征营业税。认为在线交易中,卖方提供的并非是有形的货物,而是无形的数字产品,或者是转让、许可使用数据资料著作权的行为,应该像无形劳务或特许权转让一样对待,征收营业税。

1.3认为应该区别对待。持此种观点者认为,数字产品的性质介于有形货物和服务之间,应分类区别对待。其中像计算机软件、电子书籍等,尽管是通过网络传输,也应认定为有形货物销售。至于音乐、影像和动画之类的数字产品,依据消费者是否能通过网络合法下载并可永久性储存于储存装置内,可区分为购买有形商品或服务。近几年来,此类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研究结论与以上观点大同小异,分歧和争论一直持续着。

2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对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1研究视角的时代错位。现有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源于对数字产品认识上的模糊,即并未认清数字产品的时代属性,数字产品是知识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属于工业时代。当研究者试图用工业时代的税制,去对知识时代的数字产品征税时,发生了时代错位。

2.2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现有研究者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数字产品只看成是工业时代产品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其性质的改变,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3研究思路的舍本求末。现有的研究思路是对现行税制进行微调,以适应数字产品这一新生事物,着眼于怎样适用现行税制。结果陷入“数字产品属于哪种课税对象、征什么税”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去,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而没有关注数字产品属性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不应该适用现行税制”的根本问题。

3数字产品的特征

数字产品是指用数字格式(即编码成一段二进制的字节)进行表示,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股票指数、电子邮件、定制服务和数据库等。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有本质区别,具有显著的物理学和经济学特征。

3.1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1)非物质性。数字产品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它也许只是一个方法、技术,或者是一个创意、理念,属于信息产品。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属于无形产品。

(2)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即可以无限次地复制而不影响效用。而工业产品的复制,只能是再造一个“同样”的产品。

(3)可修改性。数字产品由载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其内容存在可变性。从数字产品的生产,一直到其消费的全过程中,它们随时可能被修改。在生产时、网络的传输途中、到达用户手中后以及生产商对它们进行升级,都可能造成数字产品的改变。

(4)非磨损性。数字产品一旦创制出来,就能永久存在,是名副其实的“耐用品”。不像传统的有形工业产品,会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增加慢慢磨损,直至被消耗掉。

(5)传播的快捷性。该特征是虚拟的数字产品所特有的。人们通过网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数字产品传送至世界任何地方,如发送电子邮件。而工业产品只能借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传送,但再快的交通工具也无法与数字产品传播速度相比拟。

3.2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1)生产方面。数字产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研发后可以大量低成本复制,零库存,成本的虚化,收益的长期性,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采用与工业品完全不同的定价方法。

(2)流通方面。数字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结算可以在线完成,贸易无形化,可以广泛地、快速地传送。传统的中间流通环节消失,生产消费直接接触,国际交流极为便捷,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3)分配方面。数字产品在分配上采用更有效的技术,以一种产品或服务代替已过时的产品或服务,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获取数字产品的途径,都会导致数字产品分配与利用状况的改变。

(4)消费方面。数字产品属于经验产品、外部性商品。因其可复制性和共享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消费上有非排他性。

4基于数字产品的课税对策。在认清数字产品的物理和经济特征之后,就要纠正电子商务课税的传统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立足时代高度进行创新,抛开时代错位下的关于税种适用的无谓纷争,创建知识时代的电子商务新税制。

对电子商务课税实行的具体对策是: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负、易征管”的思路,设置一个新税种,实行单一比例税率,以在线电子商务交易额为计税依据,以购买方为纳税人,以资金支付环节为纳税环节,以购买地为纳税地点。

在税收征管上,由现行控制信息流变为控制资金流。因为在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消失了,而资金流的控制节点少于信息流,实践可操作性更强。为此,要在买方通过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付款环节,植入计算机程序,自动扣缴税款入库。这种自动扣缴模式,忽略对交易内容信息的监控,免除普通税务人员的人工干预,可极大地简化征管工作,且基本不损害交易者的隐私权。总之,通过在资金支付环节自动扣税,可以形成一个税制简单、征管效率高、征收成本低、完全自动化的新型电子商务课税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雪。数字产品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7(4)。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3

关键字:测绘工程   现代测绘  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4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精确新闻社会调查教学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通用的一门方法类课程,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人口学、心理学等专业均开设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吸纳了这种研究方法,尤其体现在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等领域。不仅如此,新闻报道活动也常常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用于收集舆情民意和进行新闻报道,这一作用使新闻从业人员以及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其重要性,国内外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

由于长期以来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以及研究思路与社会调查方法的“实证”特色有很大不同,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的教学实践常常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满足媒体单位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加强课程的专业结合度,是本课程教学思路改革的出发点和诉求。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社会调查在业界实践中应用的研究,尝试寻找到一套适用于新闻专业本科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社会调查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精确新闻是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精确新闻最早由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提出。迈耶认为,传统的搜集和加工新闻信息的方法已经过时,这种方法普遍的对事实描写得不准确,评价似是而非,一味追求瞬间即逝的、耸人听闻的情节,很少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和政治角度去分析材料,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让新闻与科学相结合,而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新闻报道成为将二者结合的重要途径。

到了本世纪初,许多媒体尤其是政经类媒体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研究院,以民意调查得出的相关数据、结论为研究基础,各种指数、专业报告、排行榜,借以打造媒体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品牌。例如《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中国经营报》每年年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第一财经周刊》自2009年开始每年年末进行年度薪酬福利调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自2006年开始每年推出《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各种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栏目已经成为媒体打造自身品牌实力的一门利器。

二、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

1、数据来源多样化

精确新闻报道的数据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媒体主动收集数据用于新闻报道,即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二是媒体利用政府部门或科研机构开展社会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新闻报道,即被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

主动性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在于整个调查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监测性。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策划需求设定调查主题并实施调查,记者熟知调查各个环节的执行状况以及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可控性决定了媒体可以获悉调查结果背后的各种信息,如抽样方法、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回收率、应答率、样本代表性甚至受访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记者在报道调查结果时向受众解释数据结果产生的原因。国际上一般在精确新闻报道中对抽样指标公示的要求较高,注重各种抽样指标等调查过程数据的阐释。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美国民意调查研究协会和美国全国民意测验评议会建议或规定的民意调查精确新闻报道原则来看,其中牵涉到的抽样指标在数量上超过了三分之一,主要包括抽样总体、样本量、有效样本量、抽样误差。

可见,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符合国际上对精确新闻报道的要求。然而,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的局限也较明显。比如由于媒体的人力、经费受限以及新闻对时效性要求等原因,媒体自己完成的社会调查通常存在样本量少、样本代表性不强、问题不够深入、无法解释公众行为和态度产生的原因等问题。

被动型的精确新闻报道目前为大多数媒体所采用。媒体并不介入民调的执行过程,而是根据政府机构、学术单位、民办非营利组织、商业调查公司等提供的民意调查结果,来撰写和解读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的特点是:消息源(即数据来源)丰富,但记者很难获知数据背后的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回收率、问卷内容、指标含义等信息,因此在调查结果的解释上会有信息缺失,甚至可能由此导致对数据的错误解读。

2、语言通俗化

许多精确新闻报道,由于数据信息较多,所以通常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避免大量使用各种术语。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时,会向受众解释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不仅如此,该类报道通常会从个人入手去解释数据的含义和影响,用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的事件做导语,然后从个别发展到一般,从某个问题对一个人的影响折射出很多人受到的影响,体现“多数人中的一个”的新闻写作技巧。

3、注重视觉的表现力

精确新闻报道将视觉审美艺术同量化、准确的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易于表现又具有戏剧化色彩的图形格式,使受众以最少的时间最大的兴趣去理解新闻。数据制图将枯燥的数字、统计报表等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呈现出来,把数字转换成创意图表,激发读者直观的感受。

三、新闻专业本科生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6

(一)工程概况(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体名称,位置建设单位,规模,技术经济参数等。(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对工程有何用途,及对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何意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内容(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哪些内容,或进行哪些项目的设计或计算。(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宋体,小四号)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具体目标)(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三)预期成果形式(宋体,小四号)

施工组织设计文本、计算书、设计说明、或图纸等,结合课题自选。

三、研究步骤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如下: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1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2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3

(二)关键技术

描述完成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四、课题研究价值(宋体,四号,加粗)

(一)创新点

描述课题的创新点。(宋体,小四,60字左右)

(二)应用价值

描述课题的应用价值。(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五、研究条件(宋体,四号,加粗)

描述课题的具体研究条件,如基础资料情况,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指导老师的情况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六、参考文献(宋体,四号,加粗)

1、《××××》,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研究项目式教学法;科研促进教学;团队合作;数字信号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14-02

教学与科研是研究型大学至关重要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曾提出,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了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种教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水平教学[1]。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研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2-5]。据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在大学里进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从而使其将大学的科学研究置于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地位,但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美国大学又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6],力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目前,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注重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英国大学的精英教育模式,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平衡,使得英国人均获得诺贝尔奖数居世界首位。可见,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对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室里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和完成课后作业与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使学生的听课率下降、教室的空位置增加[5]。因此,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借鉴欧美国家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教学法,本文作者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上进行了以科学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环节中。进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和图书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既可了解该知识领域的研究成果,又可学习如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

一、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覃征等提出:科学研究是传授科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做学问”来“授学问”;科学研究也是学习科学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做学问”来“受学问”进而“用学问”[7]。基于这种理念,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本文所述的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本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引入到课程基本理论讲授中,使学生在学习主要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与该理论相关的科研课题,建立“基本理论-研究方向”联想的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基本理论,选定研究课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听课;最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信息,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和所学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其中,团队合作是本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同学之间通过交换观点,比较每个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讲解给其他同学,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这里,教师只是团队的顾问。

二、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具体运行

1.研究课题引入到课程基本理论讲授中。教师要搞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性研究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力争找到研究与教学的平衡点。例如,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和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将课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信号模数/数模转换,二是数字信号的数学变换,三是滤波器的设计。在讲授基本理论后,针对每一部分介绍当今热点研究内容,为本课程后续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奠定基础。信号的模数转换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是模拟信号通向数字信号的桥梁,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号的模数转换已成为数字技术发展的关键和瓶颈。因此在讲授的信号模数转换内容时,我们首先讲授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和定理,然后讲述当前模数转换主流技术的原理、结构、工作方式以及特点,分析各种模数转换技术的优缺点。最后针对模数转换器正朝着结构不断简化、低功耗、高速、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趋势,讲授如何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信号模数转换技术的仿真研究。信号的数学变换是数字信号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这部分内容讲授中,我们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经典数学变换理论与数学模型、新兴的数字信号数学变换理论与模型和正在研究探索的数学变换理论讲授了在学术领域所完成的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的目的之一。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首先讲授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以大量案例介绍了数字滤波器在工业(如汽车工业、it产业等)、数字医疗(数字诊断、医学影像等)、航空航天(信号和图像传输等)等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结合近年我们所从事的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建模的研究工作,讲授了使用matlab软件的仿真方法。最终分析了国内外数字滤波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与国防建设紧密相连,它还直接、间接的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高尖端技术的迅速发展。

2.基于所学基本理论,学生自主选定研究课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后,每5-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基于课程的内容,学生研究小组探究热门问题,与教师讨论拟进行研究的主题,学生围绕主题,通过网络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定具体研究课题,每个研究小组的研究题目不同。例如:在学习了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概念后,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发现,信号检测和处理是地震和煤矿事故救援的生命探测仪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研究内容。所以,根据生命信号的特征,学生选择低频信号检测方式,设计低通数字滤波器作为研究题目。这里涉及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利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3.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科学问题。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在组长的领导下通过讨论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研究工作。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科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案。围绕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的内容内部进行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思考对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研究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采用powerpoint的形式汇报全组的研究成果。例如:针对事故救援的生命探测仪中低通数字滤波器的设计问题,采用matlab滤波器工具箱进行仿真设计的方法,学生各自分别设计不同系数的滤波器和不同形式的低通滤波器并进行仿真测试。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比较每个人的结果。通常,对于一个新知识,给他人讲懂会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所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讲解给其他同学,并回答他人的提问。最后,通过小组内的集体讨论,确定最佳研究方案,将研究结果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使用powerpoint进行汇报演示。

三、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法价值评估

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法的核心是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以达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并重发展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研究型大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在:

1.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这种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要求教师把在科研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变成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将前沿性研究成果引入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了教学内容,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使得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协同发展。

2.这种教学模式建立了学生学习与教师理解之间的互动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关系,而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双边关系,教师既是学者也是学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信息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坐在教室听课,不能真正学到多少知识。学生必须讨论所学的东西,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才能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亲身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

4.团队合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式,围绕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讲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更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督促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与科研中,有利于提高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勇,贺庆棠.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60-62.

[2]陈慧萍,陈启慧.美国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3):86-89.

[3]Valericaanghelache,CristinaCorinaBentea.themethodologyofteachingbetweenefficiencyandformalism[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63(29):184-189.

[4]anaCristinaLemnaru.newmethodsinteachingromanianlanguageforforeignstudent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3,76(15):451-455.

[5]Christianeuge`ne.Howtoteachattheuniversitylevelthroughanactivelearningapproach?Consequencesforteachingbasicelectricalmeasurements[J].measurement2006,39(10):936-946.

[6]蒋喜锋,彭志武.当教学成为学术[J].江苏高教,2011,(1):66-69.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8

关键词:经济建设;经济统计学;应用

一、我国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著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体制,需要对经济的研究有许多的空白,想进一步研究经济的发展形势就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主要来源大多数都是通过统计学来完成的,所以,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在经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在经济条件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深入,但相关人员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统计的应用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福梅.关于经济统计应用问题的思考[F].科技与企业,2011,(15)

[2]韩福梅.关于经济统计应用问题的思考[F].科技与企业,2011,(12)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9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数字经济课题研究篇10

世界银行能够把78万美元花在“邯郸市数字城市建设研究”项目上,这在我国城市电子政务咨询项目中还是首例,究其原因,这和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当地政府高屋建瓴战略规划分不开。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骑射”的千古美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2001年10月,邯郸市就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在2002年5月,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邯郸市又被建设部列为全国数字化工程综合示范城市,2004年9月25日,世界银行的投资更是将邯郸数字化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世界银行慷慨解囊支持软课题研究

“邯郸市数字城市建设研究”项目是邯郸市政府实施“电子政府、数字邯郸”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数字邯郸建设规划,研究如何通过政务信息化,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办公自动化,如何通过建设和完善数字邯郸信息基础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如何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项目内容包括数字化邯郸基础平台及其综合管理框架、电子政府总体设计方案、邯郸市信息资源数字化综合开发利用、邯郸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数字邯郸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邯郸“一卡通”实施方案等6个方面的课题研究。

邯郸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李联敏向记者介绍,由于目前搞数字城市建设牵扯的方面和涉及的问题太多了,而在这方面,对于城市一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国家还尚不齐备,假若盲目行动,就会在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出现问题,尤其是在数据规划问题上,会产生很多的不一致,将来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重建工作。所以,邯郸市就需要有一个“数字邯郸“的总体设计,从规范、技术标准的角度,同时还有相应的一些运营机制、管理办法、政策法规等多个角度进行总体设计。同时,李联敏表示,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对最终指导邯郸市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政务信息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以城市数字化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实现邯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邯郸模式”引领中等城市数字化

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邯郸市趟出了一条中原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其中,电子政务建设凸现出了一种“邯郸模式”。邯郸市政府信息中心李联任在接受采访时说:“2000年以来市政府又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2001年1月,邯郸利用政务工作网网络平台建成开通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市内设三个中心会议室(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和19个县(市)区分会议室。2002年完成了对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实现了与国家、省视频会议系统的汇接。全国、全省的视频会议,在两个中心会议室以及各分会议室可直接收听收看或发言。会议系统还实现了网络实况直播、会议存储、会议点播、重播等功能。到目前为止,会议系统已成功使用了近300多场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和效果。

李联任介绍说,通过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不仅避免了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而且还为政府各部门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网络化服务的统一、安全、高效的应用服务平台。

在对原有网络环境的升级改造中,邯郸市政府继续实践着统一管理的原则。李联任介绍说:“我们改造的原则是在保留原有网络设备和网络连接的前提下进行全网改造,如果更新骨干设备,原有的设备也要充分利用。最终实现的目的是把我们的网络建设成为可控制、可管理、高稳定性、安全可靠、速度快的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对县区和市直的带宽管理,实现对四大机关能够管理到单机。”

同时,邯郸市政府已经开发了电子签章,并即将部署认证中心,力求充分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

目前,邯郸所有县(市)区和大部分单位的上报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上传,部分文件的下发已在网上运行。非密级文件资料的网上传送已经初步实现;为了避免重复投资,便于互联互通,统一组织开发了通用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以促进办公自动化;开通了政府的门户网站,大大促进了政务的公开化,提高了日常办公效率;通过建设12345市长公开电话系统、投资项目审批收费等系统,拓宽了政府和市民的联系渠道,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环境,树立了良好的政府服务形象。

3个层次建数字邯郸

为了进一步加快数字邯郸的建设,邯郸市政府定下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完善已建成的邯郸市政务工作网络平台的同时,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包括数据处理交换中心、数据存储备份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以确保各项电子政务应用的顺利开展;继续整合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网站,有计划地开展交互式网上事务处理业务,建设功能完善的、内容丰富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全面推行全市公文交换系统的应用,加快办公自动化应用的推广;大力开发政府资源,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