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十篇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十篇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2:05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企业绿色社会责任

传统的发展模式一直以效率优先、增长优先为原则,忽视对资源的过分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一直沿着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弯路越走越远。今天,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高昂的治理成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呼声越来越高。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些内容传递出中国要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建设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绿色社会责任,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升级版,是实施绿色发展和实现绿色崛起背景下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理论界一直未形成统一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如利益相关者理论、三重底线理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理论等。王新爱(2011)在其论文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除了包括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及服务和为投资人创造利润的有效经营责任之外,还包括对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和进行环境保护的环境责任,依法经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关注提高社会效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层次价值追求。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企业价值观念,一种经营理念,一套管理原则,强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性。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关于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定义,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尚属初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叶六奇等(2010)认为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产品安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蔡叶利(2008)提出公司承担绿色社会责任是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在环保领域的延伸。可见,多数对于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描述主要是把环境责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本文认为,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是对企业以科学发展为宗旨,以绿色发展为手段,以营造健康的内外部环境为线索,实现组织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健康经营理念和管理原则。其本质就是要求企业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态度,自觉做到人与自然、组织与公众、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强调企业对相关公众以及社会、自然的贡献性。

企业作为法人,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因此有责任参与解决一些超出自己正常范围之外的社会问题。当然,权利要得到约束,才可以有效规避寻租行为。因此,无论从经济还是法律或者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公司应树立承担绿色社会责任的新理念,对于建设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践行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阻力分析

1.企业经营的短视效应

多数企业经营都在寻求一种“短、平、快”的发展模式,醉心于降成本、抓效率等可以实现更高经济效益的管理研究,从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实现以及由此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的问题。此外,环境治理的成本短期内无法回收,即使有回报,收益也难于测量;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绿色环境也非一日之功、一家之力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这样的企业价值观以及竞争压力的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选择忽视社会责任、漠视环境恶化、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就不足为奇了。

2.企业经营的义利相悖论

企业之“义”,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更高一层的涵义是企业绿色社会责任,“利”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义利”之间是一种怎样的辩证关系呢?长期以来,很多经营者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如购置环保设备、研发新技术、提供丰富的员工福利、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等,无一不需要大把的资金投入,这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上升的成本短期内又不能在产品价格中得到补偿,因此降低了盈利能力,于市场竞争不利。所以义利是相悖的,是不可兼得的。在这种认识下,企业很难有积极性履行社会责任。表面上看这种观点有理有据,然而这正是企业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产生的错误逻辑。

关于义利之间的关系,古语有诸多论述,如:《易・乾传・文言》中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话,是说人们如果都按照义的要求行事,相互之间关系协调,社会稳定,则每个人都能得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应的一份利益。孔子也说过“义以生利”(《左传・成公二年》)的话,即代表名誉的义是可以生利的,他教导人们在认识上要“见利思义”,在行为上要“取之有义”,在实际效果上要“先义后利”,在价值上要“重义轻利”等。由此可见,义利之间不是表面上的相悖相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做到“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就能够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对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今,社会责任投资(SRi)的概念正在悄然兴起,它是指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之外,加入对社会伦理性标准,如企业对法律的遵守、对人权的尊重、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以此作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尺度。社会责任指数良好的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追逐。这表明负责任的社会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赢利的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价值。

三、实现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路径分析

实现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依靠外部力量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的自觉性。正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所言,“只有当企业、工厂成为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的时候,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1.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

(1)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企业实现绿色社会责任,一方面我们强调这应是企业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完全寄希望于企业经营者的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道德与利益的天平上,经营者往往被利益所引诱。因此,必须引入外部约束机制,即完善制度的建设。一方面,制度的刚性约束对不遵守规则的个体或组织进行约束和惩罚,为环境问题的解决买单,使之付出违规的高昂代价;另一方面,对守法经营者起到了保护作用,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倒逼效应。

(2)制度建设的内容分析

制度建设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依靠行政管制。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执法等综合行政手段,如制定完善环境补偿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信贷制度、市场绿色门槛准入制度等,对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给予外部的强制和引导,继而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是完善绿色市场化机制。传统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能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化与市场化有机统一的现代市场制度,即绿色市场经济制度,包括绿色经济运行目标机制、绿色经济动力机制、绿色经济要素优化配置机制、绿色经济激励机制、绿色经济保障机制、绿色经济决策机制、绿色经济协调机制等。只有建立绿色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生态要素和社会要素“内生化”的生成体制机制问题,真正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绿色转型和绿色崛起之路。

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是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保障。

2.树立绿色发展观是关键

企业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潮流。发展绿色经济履行绿色责任,不是只要“绿色”不要“经济”,而是以“绿色”为前提,以“经济”为核心,以“绿色”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从长远角度出发,克服短视效应,自觉履行绿色社会责任,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开展绿色生产经营是基础

随着绿色经济的兴起人类即将发起一场绿色工业革命,绿色工厂、绿色生产的概念应运而生。履行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绿色”化,即设计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技术、采用绿色工艺、使用绿色包装和运输、强化绿色营销、申请绿色认证、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和企业绿色环境以及引导绿色消费等,即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绿色”为前提,评估生产经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其行为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践行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既是迫于社会与环境的压力,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更是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经营者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从长远出发,以大局为重,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履行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鲁桐.从市场竞争到责任竞争[J].现代国企研究,2012.5,68-73.

[2]姜明生,姜艳生.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8.03,61-64.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2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工业发展越来越发达,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上升,世界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自1949-1978年,是我国经历5个“五年”计划的时期,我国的工业经济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没办法动摇,这一时期的碳排放的主要动力是人口增长。从1978年至1989年,我国的碳排放年增长率为5.61%,仅次于韩国、印度、德国,排世界第四位。1990年我国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1%,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列世界第三。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测算结果,200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为2966520000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35%;2004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增加到4847330000吨,占世界的17.66%;2007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达5788000000吨,排在全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9.9%。近年来,我国的碳排放量一直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就连发达国家也忍受不了,不断向我国施压,敦促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必须及时履行二氧化碳的减排行动的义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总理也做出承诺,在“十二五”期间将二氧化碳的减排行动纳入法制性指标约束内。

在我国,有将近9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能源活动引起的,而燃烧煤炭成为主要的排放源,若想释放同等的能量,燃烧煤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是燃烧天然气的2倍。在我国以燃烧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是主要的发电方式,火电机组占所有发电机组中的76%,所以火力发电企业是我国的燃煤大户,也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由于技术和能源的限制,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继续维持现有的以燃煤机组为主的电源结构格局,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国将继续加大火力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燃煤量也将继续加大,由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将以逐渐增加的幅度继续增长。目前,我国供电消耗煤炭数量为9.95亿吨标准煤,产生的Co2排放量为26.07亿吨,预测到2020年我国供电消耗的煤炭数量为19.34亿吨标准煤,所以产生的Co2的排放量也将达到50.67亿吨左右,因此,如何减少火力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技术水平和国情的差异,国外还没有出现对火电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的研究,但是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却缘起于西方国家,通过查阅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研究企业责任衍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入手来理顺企业环境责任的发展脉络。

十七世纪早期,亚当·斯密在其所着的《国富论》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向社会提品和劳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即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自发生成的,这是社会责任的概念第一次面世。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首次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观点,在1924年,谢尔顿(oliverSheldon)第一个将“公司的社会责任”概括为准确的概念,他指出:公司社会责任应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的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公司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公司的盈利”。首次将企业的利益与企业周围的社区居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1953年,博文(HowardR·Bowen)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指出“商人应当为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即使到那时,国际上还没有给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它的精髓还是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它的主要内容便是企业不仅需要创造利润、为股东带来利益,还要对员工、社会的环境等负责任,这其中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不断被揭露出来,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被放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社会公害等现象被学者加入到界定社会责任的范围中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环境污染、社会公害等问题日益严重,环境责任开始脱离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独立的整体。美国有48个州通过了法案,规定了企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大部分企业是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改善公司经营环境的举措。

.......................

第2章火电企业环境责任相关理论界定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具有很长的历史,其内容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在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雇员的福利、公益慈善事业、员工的劳动安全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开始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企业的环境责任开始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

2.1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2.1.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及全球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兴趣,但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本身所具有的问题。美国佐治大学教授arehie.Carroll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和,他将企业的经济责任纳入了社会责任中。里基.格里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提高自身利润的同时,对增加整个社会福利和保护环境方面所承担的责任。

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陈亚东认为,为调整企业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为保障企业盈利过程中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均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权益。高巍则认为企业在追逐利润,谋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如履行环境责任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等。刘诚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中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承担的关于现代产品质量的社会义务,是企业基于自身形象而对利益相关者做出的友好回应;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

保证供应商遵守环境法与劳动法的义务。周祖城、陈炳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上述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各不相同。从广义上讲,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福利、遵守商业道德、保护环境、发展公益事业等。企业得以可持续经营与发展,仅仅对股东负经济责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因素,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2火电企业环境责任的相关理论

2.2.1企业环境责任概念的界定

企业环境责任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在盈利的同时,所应当承担的对社会和消费者的合理保护义务,以保证企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需求,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对社会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企业环境责任是源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但有别于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种新的责任。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其目的是调整企业与各种社会主体形成复杂社会关系过程中,企业与社会其他主体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状态,使社会稳定有序地发展;而企业环境责任是调整的企业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其本质目的是不同的,因此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最大限度地追求股东利益和增进社会相关群体的利益的同时,还应当最大限度地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使公司的经营行为避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实质损害”。

企业环境责任包括法律环境责任和道德环境责任两个方面:法律环境责任是指国家政府或环保部门所颁布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企业或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道德环境责任是环境道德规范要求环境保护主体的行为符合道德层面的要求,一旦违反道德环境责任,环境行为人会得到在道德层面的负面评价。

2.2.2企业环境责任的内容

企业环境责任的具体的内容包括:第一,为了避免危害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和安全,企业有责任对有害物质进行控制和预防;第二,从产品和资源角度来看,企业应该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清洁生产和增强循环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回收能力,保护生态平衡;第三,从企业所在社区的角度来看,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和改善企业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优化社区的生活条件。

.......................

第3章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5

3.1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5

3.2火电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评价指标依据...................15

3.3火电厂环境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21

3.3.1经济性指标.............21

3.3.2法律性指标.............................24

第4章低碳背景下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模型构建................31

4.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火电企业,筛选指标....................31

4.2确定指标权重..........................32

4.3基于灰色评价法进行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综合评价...........33

4.3.1确定评价样本矩阵..................33

4.3.2确定评价灰类.....................34

第5章低碳背景下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实证分析...........38

5.1企业现状分析..............38

5.2指标处理..........................40

5.2.1数据收集........................40

5.2.2主成分提取......................41

5.2.3回归分析指标筛选......................42

第5章低碳背景下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实证分析

5.1企业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规模宏大、发电量多又上市的火力发电企业很多,借鉴中国地质大学陈利宁在《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一文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指标的筛选,本文选取的财务指标有:速动比率(i1)、现金比率(i2)、资产负债率(i3)、流动资产周转率(i4)、总资产周转率(i5)、资产现金回收率(i6)、营业利润率(i7)、总资产报酬率(i8)、净资产收益率(i9)、营业利润增长率(i10)、营业收入增长率(i11)、资本保值增值率(i12)、应收账款周转率(i13)。各财务指标的数据见附表1所示:(1)主成分提取

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7.629%,能够解释绝大部分的方差,由此得到的主成分(因子)负荷表,如下表5-2所示:

........................

第6章结论

本文依据“绪论—理论基础—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现状—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结论”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建立了低碳背景下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体系。现将本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

首先,突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在我国,Co2排放量中由能源活动引起的占96%,并且燃煤是主要排放源,我国火电企业是燃煤的主要行业,在低碳的大背景下,保护环境更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研究低碳背景下我国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入手,接下来界定企业的环境责任的内涵,并详细国内外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的维度研究和企业环境责任的特点,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奠定理

论基础。再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我国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现状,得到火电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分为5个维度:经济性指标、法律性指标、环境管理指标、道德性指标、低碳指标,将每个维度在进行细分得到33个小指标。

最后,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指标体系进行简化,然后再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用灰色评价法进行评价。结合我国火电行业的发展现状,筛选20个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3

摘要: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个人及企业特征因素会对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产生影响。而根据我国企业的相关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特征因素对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产生的影响也不同:(1)高层管理者的年龄、所处企业的规模及地理位置均对其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显著影响;(2)高层管理者的性别及受教育水平、所处企业的性质对其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影响却并不显著。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6-0063-08

一、引言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对社会的影响愈加广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否,以及履行效果如何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波斯特等人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的决策者,企业领导者有更多的机会为企业确定伦理的基调,且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所持的价值观,会为企业的其他人员确立榜样〔1〕。一方面,高层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不仅会受到其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个人特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与企业的一份子,又会受到来自企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性质、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等。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个人特征因素、企业特征因素对我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影响,以明确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而为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家提供理论基础和针对性建议。

二、文献综述企业社会责任取向(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orientation,CSRo),是指个体对组织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行为的整体态度〔2〕。aupperle等人验证了Carrol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结构,通过因子分析,他们发现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是按照4∶3∶2∶1的比重存在的,并将其划分为经济责任取向和社会关心取向两个维度〔3〕。而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研究成果,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个人特征因素和企业规模、性质、所在地等企业特征因素。

(一)个人特征因素

1.性别因素的影响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性别因素的影响做了大量实证研究。(1)性别对CSRo有显著的影响。Ford&Richardson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符合伦理的行为方式〔4〕。ibrahimn.a&angelidisJohnp.在对董事会成员性别与其社会责任取向的关系调查中发现,女董事更倾向于慈善责任,男董事更关注经济责任,而在法律和伦理责任方面,性别没有显著差异〔5〕。Kraft&Singhapakdi认为,在决定组织绩效时,女性更认同社会责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Burton&Hegaerty认为女性更加重视经济责任,而非经济责任相对不重要〔2〕。杨帆等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加明显地倾向于伦理责任〔7〕。(2)性别对CSRo无显著影响。mcCuddy&peery对171名大学生做了关于伦理信念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并无性别差异〔8〕。Burton,Farh&Hegarty在此基础上发现香港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取向方面也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9〕。晁刚、袁品、段文基于大学生样本,认为高校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取向无显著的性别差异〔10〕。陈汉辉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观点:他指出男女性别差异在社会责任取向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女性较男性略微看重慈善责任〔11〕。

颜蓉企业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影响因素分析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持显著差异观点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女性更倾向伦理、慈善责任,男性则更倾向于经济责任;而在持性别无关论的研究者中,在慈善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等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个人信仰和道德水平的影响

在个人信仰方面,国外学者有较多的研究,他们发现个人信仰对企业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有显著的影响。Singhapakdet等人以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成员为研究样本,发现每个人的信仰度不同,信仰度越高的人对伦理问题的感知和解决能力越高〔12〕。ibrahimn.a&angelidisJohnp.基于前期研究和新的样本数据,证实了学生的信仰与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和伦理责任的态度有显著关系〔13〕。Johnangelidis,nabilibrahim通过问卷分析发现,信仰度高的学生比信仰度低的学生在经济责任取向上更低,而在伦理责任上更高〔14〕。国内关于个人信仰和道德水平的研究较少,起步也较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陈汉辉证实道德水平高者更看重法律责任,更不看重慈善责任〔11〕。

3.年龄因素的影响

管理者的年龄越大,越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观点似乎被普遍接受。CarlssonG&KarlssonK和trevino研究结论表明,高层管理者年龄越大,愿意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也越愿意遵守伦理准则〔15~16〕。Daboub&Rasheed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当管理者年龄越大时,其更愿意参与程序化和正式化的决策过程,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差,不愿意去接受变动带来的新挑战,不愿意更改旧的过时的产业和组织结构,更偏向于遵守法律伦理责任〔17〕。而杨帆等基于长三角都市圈的企业管理者样本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年龄因素对企业家社会责任导向以及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均没有显著影响〔7〕。

4.教育水平和教育背景的影响

merritt研究发现,道德行为不受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背景的影响〔18〕。晁刚、袁品、段文发现在教育背景方面,经管学生比工科学生有更强的经济责任取向;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研究生比本科生更不愿意承担法律伦理责任〔10〕。杨帆等认为,教育背景因素对企业家社会责任取向以及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均没有显著影响〔7〕。孙德升总结出: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愿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同专业毕业的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取向不同,社会学专业的管理者更加关注社会存在问题,法律专业毕业的管理者更关注企业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管理学背景的管理者更关注企业的管理的有效性〔19〕。

(二)企业特征因素

国内外关于企业特征因素对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关于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的调查报告显示: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其高层管理者对各类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更加认同企业社会责任〔20〕。陆雄文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组比较,发现大企业的企业家相对于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这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最新调研结果大体一致;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家对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可程度较高〔21〕。杨帆等人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上,上海的管理者比浙江的对法律责任更加重视〔7〕。总而言之,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和性质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企业特征因素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取向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理论模型及假设提出综合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受个人特征因素和企业特征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1)在个人特征因素方面,关于性别对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影响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中大多数文献认为: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她们的社会关怀程度更高,更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性别因素会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显著影响。

(2)参考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取向研究成果和理论,可以看出高层管理者的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越多,所受到的约束也越多。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年龄因素会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显著差异。

(3)一般而言,不同的受教育水平会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的高层管理者掌握的伦理法律知识更多,更加重视伦理、法律责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教育水平因素会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显著影响。

(4)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能力承担和解决社会中的复杂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能力更强。因此,作为企业社会实践的主体的高层管理者更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企业规模会对高层管理者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显著影响。

(5)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企业文化和竞争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都会影响其社会责任取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企业性质会对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明显影响。

(6)地区经济水平及法律制度完善程度,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履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措施更为完善,更能规范企业的行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更加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6企业所处的地区会对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显著影响。

四、样本研究及结果分析(一)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本文首先借助aupperleK.e的CSRðicsResearchQuestionnaire量表〔3〕(10条目),并在中英文互译基础上做出符合我国语境的适当修正。然后向安徽财经大学mBa班和一些政府部门等发放并回收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68.75%,样本基础指标的统计结果见表1。

(二)信度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

借助SpSS16.0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经济责任取向、法律责任取向、伦理责任取向、慈善责任取向四个维度的比重分别为:3.0765、2.7018、2.2841、1.8136。从总体上来说,基本符合aupperle的研究结论〔3〕。

统计学家Kaiser认为,当Kmo值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SpSS数据处理得到Kmo值为0715,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很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通过Varimax转轴法进行旋转,以05作为因子载荷的入选门槛,结果清晰地合成了三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在经济责任取向和慈善责任取向方面上有较大的载荷,只是在经济责任取向上测量条目载荷均为负值,而在慈善责任上测量条目载荷为正值,说明高层管理者经济责任取向和慈善责任取向存在负相关。第二个因子在法律责任取向上载荷系数较大(均大于0590),且为正值。第三个公因子在伦理责任取向上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523。

最后,对各个部分进行Cronbacha信度分析,结果见表2。

以上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H6,即工作地区在东部或西部的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1)高层管理者的年龄对其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存在显著的影响。

(2)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其高层管理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明显影响。

(3)不同地区的企业,其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性。

(4)高层管理者的性别、所受的教育水平以及所处的企业性质均不会对其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显著的影响。

结合前述的研究结论,如何更好地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层管理者?

(1)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各类企业高层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理念的认知。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内大多企业是在政府监督和引导下成长起来的,政府的理念会对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的宣传,正确引导高层管理者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例如: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商业伦理道德知识的普及;制定相应的引导性措施,吸引并鼓励高层管理者积极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加大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力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顺应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若为获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将社会责任的履行纳入企业高层战略,进而指导和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3)外部媒体应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全社会应在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给与其更大的关注。其中,外部媒体应该起领头监管作用,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在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应对未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及时曝光,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詹姆斯·e·波斯特,安妮·t·劳伦斯,詹姆斯·韦伯.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第10版)〔m〕.张志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20.

〔2〕Burtn,BrianK.,wHarveyHegarty.SomeDeterminantsofStudent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orientation〔J〕.BusinessandSociety,1999,38(2):188-206.

〔3〕aupperleK,CarrollaB,HatfieldJ.anempiricalexamin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profitability〔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5,28(2):446-463.

〔4〕Ford,R.C.,w.D.Richardson.ethicalDecisionmaking:aReviewoftheempiricalLiterature〔J〕.JournalofBusinessethics,1994,13(3):205-221.

〔5〕ibmhim,n.a.,J.p.angelidis.effectofBoardmembersGenderonCorporateSocialResponsivenessorientation〔J〕.JournalofappliedBusinessResearch,1994,10(1):35-40.

〔6〕Kraft,K.L.,a.Singhapakdi.theRelativeimportanceofSocialResponsibilityinDetermining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StudentResponsesⅡ〔J〕.JournalofBusinessethics,1995,14(4):315-326.

〔7〕杨帆,石金涛,吴治国.中国管理者企业社会责任导向研究——基于长三角都市圈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09,(4):121-128.

〔8〕mcCuddy,m.K.,B.L.perry.SelectedindividualDifferencesandCollegiansethicalBeliefs〔J〕.JournalofBusinessethics,1996,15(3):261-272.

〔9〕BrainK.,Burton,JiingLinFarh,Harveyw.H.acrossCulturalComparisonofCorporateSocialResonsibilityorientation:HongKongVS.UnitedStatesStudents〔J〕.teachingBusinessethies,2000,(4):151-167.

〔10〕晁罡,袁品,段文.高校生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之实证研究〔J〕.应用伦理研究通讯,2007,44(4):22-35.

〔11〕陈汉辉.个人特征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关系研究——基于国企员工和大学本科生样本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23-28.

〔12〕Singhapakdia,martaJ,K.Rallapalli,C.p.Rao.towardanUnderstandingofReligiousnessandmarketingethics:anempiricalStudy〔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0,27(4):305-320.

〔13〕ibrahim,n.a.,D.p.Howard,etal.BoardmembersintheServiceindustry:anempiricalexamin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orientationandDirectorialtype〔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3,4(4):393-401.

〔14〕angelidisJ,ibrahimn.anexploratoryStudyoftheimpactofDegreeofReligiousnessuponanindividualsCorporateSocialResponsivenessorientation〔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4,51(2):119-128.

〔15〕Carlsson,G.,KarlssonK.age,CohortsandtheGenerationofGenerations〔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70,35(4):710-718.

〔16〕trevino,L.ethicalDecisionmakinginorganizations:apersonSituationinteractionistmodel〔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6,11(3):601-617

〔17〕DaboubaJ,Rasheeda.m.a.,priemR.L.,etal.topmanagementteamCharacteristicsandCorporateillegalactivit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20(1):138-170.

〔18〕merritt,Sharyne.marketingethiesandeducation:SomeempiriealFindings〔J〕.JournalofBusinessethies,1991(10):625-632.

〔19〕孙德升.高管团队与企业社会责任:高阶理论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4):188-193.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4

【关键词】心理契约;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

一、关于“心理契约”内容的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有足够的工资、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就会维持高的生产。随后,e.H.Schein提出心理契约是每一组织成员与其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又指出,心理契约有个体的心理契约和组织的心理契约两个层次。到了20世纪80年代,Rousseau在《组织中心理的与隐含的契约》一文中提出,心理契约实质上是当事人(主要是指雇员)的主观信念,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构建的过程。认为组织不具有主体性,因而不会有统一的希望。由此,心理契约的主流研究方向被转移到了个体层面。Herriot等人把心理契约重新定位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上。他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对彼此的各种责任的认知。Guest也认为心理契约应当是双层次的,他提出了组织者的概念,并强调了作为组织人的管理方代表在心理契约形成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主观契约形式,心理契约内容可能涉及正式书面合同所规定的那些契约条款,但更多是非正式的、书面合同没有涉及的方面。1990年Rousseau对即将赴任的129名mBa毕业生的心理契约进行调查,第一个从实证角度对员工心理契约内容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员工心理契约中的雇主责任有:(1)提升,(2)高额报酬,(3)绩效奖励,(4)培训,(5)长期工作保障,(6)职业发展,(7)人事支持等7个方面。员工心理契约中的雇员责任有:(1)加班工作,(2)忠诚,(3)自愿从事职责外的工作,(4)离职前预先通知,(5)接受内部工作调整,(6)不帮助竞争对手,(7)保守公司商业秘密,(8)在公司至少工作两年等8个方面。Robinson等(1994、1995、1996)在后来研究中的调查显示,Rousseau所用的7项雇主责任在员工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些项目成为后来多项心理契约内容研究的基础,这也是少有的几项既从员工责任又从雇主责任对员工心理契约内容进行全面性探讨的研究之一。

Robinson等人此后又指出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包括两种主要成分:交易型成分和关系型成分。不同心理契约之间的差异主要基于两种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交易型成分更多关注具体、短期的和经济型的交互关系。它的特点是:具体的经济条件是主要诱因;在工作中个人卷入水平有限;主要运用已有技能;契约内容清楚明确。关系型成分更多关注广泛、长期、社会情感型的交互关系,它的特点是:在经济方面交互作用的同时,还有情感投入影响到全方位的个人关系;契约内容是动态而灵活的,更多隐含的和主观上的理解。研究表明,交易型取向的心理契约相比关系型取向的心理契约,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度更低,对组织变革更加抵制。

众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内容会因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组织规模、企业性质(民营或私营)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来说,对雇员的责任,过去比较强调忠诚、高出勤率、绩效好、遵从权威,现在则强调内部和谐、创新、适应性和超凡绩效;对雇主的责任,过去期待的是连续、工作稳定、培训和生涯发展,现在期待的是对新增利润的公平奖酬。

二、关于“心理契约”内容的国内研究综述

90年代开始,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也随着国外研究方向不断兴起,主要代表有张维迎、陈加洲等学者。其中关于心理契约内容的研究,主要代表有:陈加洲在2003年通过员工视角,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基层员工进行了调查,得出组织的主要责任有:工作条件、奖金物品、安全环境、尊重员工、听取建议、沟通交流、稳定工作、福利待遇、加薪调资、文化娱乐、参与决策和绩效奖励。相应的员工责任有:争创效益、提高技能、遵守章程、忠诚单位、树立形象、恪尽职守、长期工作、接受转岗、职外工作、关系和谐、同舟共济和合理化建议。

由于近年来,在全球竞争和组织变革的大背景下,心理契约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在心理契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正在逐渐消失或占据次要地位。一些新的内容,如对灵活性、公平性、变革创新、不断尝试的要求,在心理契约中占据的权重越来越大。李原等人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心理契约内容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三、关于“心理契约”内容的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同点:(1)雇主责任。在职业发展、薪资福利、工作保障、绩效奖励、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双向交流等方面存在着一致,这也说明不管在怎样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组织首要要满足员工的生存发展需要,并且提供一定的激励手段,符合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2)员工责任。在忠诚、在公司内工作时间期限、公司内部工作调整、保守公司商业秘密和不帮助公司竞争对手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表明了不同企业对于员工责任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管在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下,组织对于员工责任的要求是一致。

不同点:(1)雇主责任:国内外关于心理契约内容在雇主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环境上。中国员工对于雇主责任的要求中明显提到了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这也说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契约内容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2)雇员责任。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员工责任的研究大体相同,都强调忠诚、关系和谐,从中国学者的研究中看到,员工责任除了忠诚、职责内外的工作以外,还强调了在此基础上要提高技能和争创效益。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提升时期,人力资本成为各大企业逐渐竞争的焦点,“员工―企业”关系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雇员责任的研究不难看出,特殊的文化环境和国情赋予了不同的心理契约内涵。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更有效的手段对我国员工和企业之间心理契约内容进行科学揭示,对理解转型过程中发展变化了的组织现象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5

(一)迎合制度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我国相关制度已对社会责任提出要求。早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中就明确提出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样在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了我国首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证券机构等也在积极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比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行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这些制度和理念的提出无疑对生存发展于这样的背景下的食品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企业的信息披露方面,促使企业环境报告、安全卫生报告、社会绩效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绩效报告的不断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万里霜(2012)在合法性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我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自身在经济社会中地位,认识到合法经营的重要性,在其所处行业发生重大危机的情况下,将信息披露作为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的工具,以期改变公司的形象,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张志华(2013)研究表明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在重视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背景下,食品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一现实使得制度层面不得不做出规定。在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对于食品行业不再设立免检品牌。通过制度的改变,防止企业打“球”,充分体现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企业愿意迎合制度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的大背景要求,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紧迫性认识的增强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方面原因,使得食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识觉醒,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满足他们对组织绩效表现方面信息的需要。食品企业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为企业自身与利益相关者就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食品企业的消费者需要企业提品方面的信息,如产品的成分信息,使用添加剂的情况,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企业的应急措施、产品的召回制度等,以此推断企业是否把食品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张志华(2013)认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关决策,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改革以往食品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非常必要,以更好的为信息使用者所用。

(三)食品企业战略规划的影响战略规划是企业基于长远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计划目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JeremyGalbreath(2010)在实证研究中提出企业正式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存在着积极意义的假设,并且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研究还验证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人文文化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食品企业为其自身发展制定长期战略规划,追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不能把目光定位在短期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聚焦在短期的财务绩效上,其关注的是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行动带来的长远的利益,员工的忠诚度,安全高质量的产品,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从长远来看,这些社会责任的履行给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落里增添了动力。

二、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尽管存在着以上几方面的动因促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加入社会责任报告的队伍中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整体水平不高。张志华(2013)提出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机制还不规范,信息公布方式和渠道比较狭窄,且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食品安全主体企业在信息公布和披露上所承担的权力义务做出规范,而法律规范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中,强制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只是针对上市公司而言,中小企业主动对外报送和公开披露信息的也很少,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的食品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总体披露水平不高,而且食品行业,上市公司食品质量、安全和风险控制等信息没有充分披露。另一方面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在食品行业中的比例还是不高,周虹(2013)研究表明这一比例在30%左右,而且的报告未形成固定的制度,一些食品企业的报告存在着中断的现象,信息缺乏连续性。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统一认可的编制依据,处于自愿性的披露阶段,从而结构和形式都比较散乱。披露的信息参差不齐,披露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消费者类信息,在食品行业被视为关键性的指标,其披露的比例都不足65%,也就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在披露的内容方面,对信息的描述也比较粗略,会计基础型的信息较少,更多的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文字性的描述,且存在着避重就轻,对于企业的负面信息不愿过多提及,甚至只字不提,而且的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这些社会责任报告的食品企业,虽然走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前列,尚且存在着诸多问题,行业的整体水平令人堪忧。

(二)成因分析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制度的缺失以及食品企业自身现实条件的限制等息息相关。张志华(2013)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食品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整体上缺乏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主动的意识,且提供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成本较传统的会计信息较高,也正因为如此,社会责任会计推行不够,政府监管不到位,食品行业中出现一些企业以牺牲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企业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具体编制指南,针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等做出完整规定。当前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不完善,尤其是计量问题未得到解决,不能为实务提供指引,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遇到阻碍。笔者认为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还处在初步阶段,在食品企业意识有所觉醒的阶段,亟待完善理论的研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提供指引,以提升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提高信息的有效性,真正为信息需求者所用,从而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化,方便公众的监督。

三、完善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整体的责任意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食品行业的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其社会责任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中来,积极的进行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食品安全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现阶段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消费者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积极抵制劣质食品,用手中的购买力投出有力的一票;通过宣传使食品企业将社会责任由意识逐渐上升到信念的高度,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中从严选择质量标准,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使食品企业明确社会责任不单单是慈善捐赠活动,而是全方位的关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真正实现共赢。张志华(2013)就曾提出我国食品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待加强,急需要建立起有关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系统。在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下,食品企业要充分、真实可靠的披露食品商品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到会计信息体系当中,作为企业非财务信息的重要内容,与财务会计信息一起定期上报给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并同时向社会公众披露,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让公众来监督食品企业,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当前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多是自愿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做出规范,因而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格式不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是未经审计的,大大降低了食品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这就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实施,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引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如明确提出食品企业要披露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不能避重就轻,趋利避害,针对添加剂的使用建立明确的标准。张志华(2013)建议要对食品企业实行强制信息报告和披露制度,定期向政府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上报食品安全与质量方面的信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要让食品企业认识到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对企业功绩的罗列,还要据实披露其所收到的处罚,所涉及的一些违规情况,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事故等负面消息。报告食品企业有关产品成本方面的信息,是否存在着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以次充好以降低产品成本的行为。基于我国食品企业多是中小企业,缓解食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压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食品行业内龙头企业的示范试点,来循序渐进的推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进程,像伊利集团的“开放工厂”活动,通过邀请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来参观工厂,真切的感受企业的生产过程,实行生产公开透明化,可逐渐扩散到更多的企业中去。针对那些确实存在困难的食品企业可通过报告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质量信息和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以及在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投入、产出该和效果等信息来逐步过渡。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营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063-04

从近期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富士康员工跳楼、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等众多企业事件不难看出,企业行为表面看来是公司个体行为,却关系到公司员工、消费者、政府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此外,消费者关注的许多问题,都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重大因素,如购买的产品是否绿色环保、商家是否主动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等。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呈现高涨趋势,对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哪些、对其经营有何影响等随之而来的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1社会责任营销的提出

在社会公众关注企业行为的同时,营销学界也在不断研究企业如何通过社会责任的承担来营销产品,并在公司实际运营中不断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营销学的发展,在逐渐要求企业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承担,并通过社会责任营销更好获得商业机会,例如,菲利普•科特勒在《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中就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通过自由决定的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

营销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演变,从刚开始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只注重公司利益,到推销观念的出现,企业开始逐步关注顾客需求和利益。直至20世纪50年代营销观念的提出,企业才将顾客放在中心位置,综合考虑公司利益与顾客需要。当前,在营销观念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菲利普•科特勒等学者提出了全面营销观念,指出了社会责任营销的重要性所在,进一步强调把社会公共利益纳入企业营销活动关注的焦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等(2006)提出的全面营销观念指出,“营销应贯穿于‘事情的各个方面’,而且要有广阔的、统一的视野。”同时提出全面营销涉及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和社会责任营销,要求企业正视其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平衡公司利益、消费者需求和公共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综观营销观念的演变不难看出,企业关注问题的利益主体也在不断变化,从刚开始只注重公司自身利益转变到权衡顾客需求、利益与公司利益,进而再转变到考虑公司、顾客和社会公众三方面利益的平衡,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将社会利益纳入其经营关注范围,企业的社会责任营销也将势在必行。

2社会责任营销内涵

2.1社会责任营销与CSR

社会责任营销倡导社会营销观念,要求在营销活动中不但考虑公司利润、消费者需求和满足,还要考虑社会与道德等众多公共利益。通过社会责任营销可以提升企业名声和品牌知名度,增加顾客认同与忠诚度,进而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社会责任营销的核心在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承担,因此社会责任营销研究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最早由oliver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伴随1953年《商人社会责任》(HowardR.Bowen)一书的发行,以规范方式指出CSR是“商人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者采取某些行动时,为了遵循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所需要履行的诸多义务”,指出“商人”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掀起了CSR研究的热潮。在此之后,理论界与企业界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构成维度、研究视角、企业社会责任测量及其与其他变量关系等一系列命题展开了多年的争论与探索。

2.2CSR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概念,自最初提出直至现在,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在不同时期,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例如,Drucker(1955)认为谋利是企业的社会责任;miltonFriedman(1976)指出“企业只有对股东的经济责任”;KeithDavis(1960)指出“至少部分地超越直接的经济或技术利益,而让商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其他原因”;mcGuire(1963)认为“CSR是企业具有经济与法律责任,以及超越这两个责任对社会的其他责任”;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1971)从最内层次责任(如产品、工作和经济增长)、中间层次责任(如环保、善待员工等)、最外层次责任(如提高社会环境、贫困等)三个层次进行定义;KeithDavis(1973)认为“CSR是超过对企业的狭隘经济、技术、法律要求,需要企业考虑和应对的其他事务”;Carroll(1979)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全面概念框架,形成了社会责任的四个类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四个方面。近年来,有关CSR的概念和维度依然层出不穷(Swanson,1995;wood,1991;Rowley&Berman,2000),这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体来看其越来越趋向一种多维度构面的整体概念。

3CSR的维度及测量评价

3.1CSR的维度问题

伴随CSR概念的演变,CSR涉及的维度也在从一元到多元发展,且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CSR概念应包含多个维度。ernst等(1971)在DennisR.Beresford指导下归纳出六大范围:环境、机会平等、员工、社会、产品以及其他;Sethi(1975)在mcGuire(1963)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社会约束、社会责任、社会响应的三维模型;Carroll(1979)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CSR四层次模型,包括6个维度:用户至上主义、环境、种族/性别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股东;在Carroll的研究基础上,maignan&Ferrell提出了考察特定企业的CSR框架;wood(1991)提出了企业社会表现模型;isabelle&David(2002)通过对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研究,得出了5个方面的11个CSR维度:社会(艺术与文化建设、赞助教育、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顾客(产品/服务质量和安全)、员工(平等机会、健康和安全)、股东(创造利润承诺、信息公开、公司治理)、供应商(机会平等)。总体来看,西方学者在CSR维度上主要集中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顾客至上、股东利益、员工发展、平等、社会捐赠/慈善事业等方面(徐尚昆等,2007)。

3.2CSR的测量评价及其与其他变量关系

在探寻CSR内涵与构成维度的同时,学者们开始了CSR测量、评价及CSR与其他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在CSR测量方面,Roberts开发了“对社会负责任消费者行为”量表;mohr等开发了界定和测量社会责任消费的量表;maignan从3个国家的消费者对CSR认知的量表出发来进行国别差异探索。近年来,CSR与其他变量(特别是企业财务绩效)关联性问题成为CSR研究中的又一热点。CSR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Carroll,2000),但理清这一问题无论对企业管理者、股东,还是企业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者,甚至是政府公共政策决策部门来说,其价值都是无法衡量的(郭红玲,2007)。在CSR与财务绩效主流研究中,出现了两种冲突的观点,即CSR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积极影响作用,CSR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消极影响作用或没有关系,且在任何时期都存在这种情况(pava,1996;Ullmann,1985;Griffin&mahon,1997)。此外,研究对象从上市企业到银行、其他企业,研究地理范围从美国、欧洲,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结果,例如,发现CSR与财务绩效有积极关系有Simpson&Kohers(2002)、C.C.Verschoor(1998)、G.moore(2001)、m.B.Ruf(2001)等;发现两者无关系的有Subroto&Hadi(2003)、mcwilliams&Siegel(2000)等;发现两者呈负相关的有ingram&Fraiziner(1983)、Freeman&Jaggi(1982)等。

3.3国内研究概况

近五年内,国内CSR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但相对于国外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CSR概念的引入与探析,更多地表现为定性的概念介绍、国外研究综述等(丁军,2007;胡瑜慧等,2009;周延风等,2007;冯梅等,2009;郭红玲,2007;李晓龙等,2005;杨帆等,2010;李灿,2010;崔新健,2007;徐尚昆等,2007;等),其中也有极少数学者探索中国背景下的CSR维度问题(如徐尚昆等,2007),例如,徐尚昆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中国CSR的9个维度,并对中西方CSR维度进行对比,指出中国的CSR维度除了与西方CSR有相同维度外,还有“就业、商业道德、社会稳定与进步”3个独特维度。

此外,也有个别学者从实证角度探索CSR的评价(宋建波等,2009;张兰霞等,2010;陈永清,2009)、CSR与其他变量关系问题(侯婷婷等,2009;乔海曙等,2009;卢涛等,2009;胡铭,2009;等)。还有,黄群慧等(2009)对我国100强企业的CSR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总体而言,国内CSR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还未有效开展基于具体情境的本土化以研究,研究方法还停留在定性分析,急需引入规范的实证方法开展研究。

4研究评论与研究展望

CSR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对企业管理者、利益相关者,甚至政府公共政策部门意义重大。但是,从实证研究已得到的相互冲突的结论不难看出,已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足弄清CSR理论及其与其他变量关系问题。CSR的表现和认知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CSR的维度会据不同社会、文化和时间存在巨大差异(Sethi,1975;isabelle&David,2002)。isabelle&David(2002)对北美和欧洲不同国家的CSR进行比较研究,证实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安排下,个人和组织对CSR有着不同的概念认同和维度分类。CSR研究中出现的分歧与争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2所示。

众多学科都开展CSR研究,CSR研究可谓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涉及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有其各自关注的焦点;在研究中,不同理论流派(如法律责任论、附属原则论、社会契约论、利益相关者论等)也产生不同的认识;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是从社会问题角度去研究CSR问题,还是从企业经营角度去探究,这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CSR的概念的界定及其维度的确定,进而影响到研究侧重点及CSR测度与评价。此外,在实证研究中,CSR可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郭红玲,2007),也可能与研究样本企业的规模、性质、所处行业、发展阶段、生命周期等众多具体情况相关。因此,在开展CSR研究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其他国家研究复制到另一国家,应充分考虑到情境因素影响(Cheng,1994)。在当前西方模式占统治地位情况下,针对具体情境展开中国本土化研究非常有价值(tsui,2004)。由此,在我国特定情境因素下研究CSR本土化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综观CSR研究,不难发现CSR是一个包含多个层面和维度的整体概念应确认无疑了。在今后的CSR研究中,基于我国经济环境背景,对CSR内涵及其包含层面和维度内容的研究将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此外,在特定情境下,不同类别企业的CSR与经营绩效是否会有差别?同一类别企业在不同层面CSR行为对经营绩效影响作用是否一致?这些将会是CSR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CSR理论体系构架的进一步完善有较强的理论支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谢莉娟.责任消费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影响机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0):12-16.

[2]宋建波,盛春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10):153-163.

[3]陈迅,卢涛,胡姝娟.基于管理者偏好模型的企业社会责任演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224-226.

[4]张兰霞,吴小康,陈涛,蒲永清.基于Sem的我国劳动关系层面企业社会责任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51-356.

[5]王新新,杨德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4):16-20.

[6]刘平,郭红玲.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13):186-188.

[7]王晓珍,汤丽萍,贾娇娇,杨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09(10):116-118.

[8]侯婷婷,王建琼.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9(10):77-81.

[9]卢涛,王志贵.基于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认同的影响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8):88-92.

[10]陈永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11-13.

[11]李灿.企业社会责任边界与绩效评价框架重构[J].求索,2010(1):107-109.

[12]林巧燕,吴静静.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员工行为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9(14):170-172.

[13]张广玲,付祥伟,熊啸.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44-248.

[14]陈迅,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99-105.

[15]崔新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辨析[J].社会科学,2007(12):28-33.

[16]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71-79.

[17]Bowen,H.R.SocialResponsibilitiesoftheBusinessman[m].newYork:Harpor&Row,1953.

[18]Carro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4(4):49-505.

[19]Carrola.B.the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owardthemoral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J].BusinessHorizons,1991,7-8,(34):39-48.

[20]Carrola.B.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evolutionofaDefinitionConstruct[J].BusinessandSociety,1999,9(38):3.

[21]Davis,K.theCaseforandagainstBusinessassumptionofSocialResponsibiliti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73(16):312-322.

[22]FreemanR.edward,Liedtka,Jeanne.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Criticalapproach[J].BusinessHorizons,1991,3(4):92.

[23]woodD.JR.eJones.Stakeholdermismatching:atheoreticalprobleminempiricalResearcho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organizationalanalysisi,1995,7(3):229-267.

[24]Gallo,m.a.theFamilyBusinessanditsSocialResponsibilities[J].FamilyBusinessReview,2004(6).

[25]isabellemaignan,Davida.Ralsto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iesineuropeandtheU.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2(9).

[26]mcGuire,J.BandSundgrena.&Schneeweis.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FirmFinan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8(12).

[27]Sethi,S.p.Dimension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75(3).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7

论文关键词:企业家社会责任,企业家社会责任导向,管理者社会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企业家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奈特[1](1921)指出所谓“企业家”就是那些“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并“必须自己承担决策的全部后果”的人。彼德·德鲁克[2](1985)认为企业家是为获取利润、并为此承担风险的人,他们是能开拓新市场、引导新需求、创造新顾客的人。熊彼特[3](1991)认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张维迎[4](1999)认为企业家就是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管理并取得收入的人格代表。厉以宁[2](2000)认为:企业家是那种不仅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而且还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决策方法、有利益导向的经营思想,并善于利用资本市场的人。根据以上学者对企业家的定义,本文认为企业家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力、善于驾驭企业、能够使企业长期生存并能为此而承担风险的人。基于此,本文所界定的企业家不仅包括企业家,还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领导者和经营者。

改革开放30年,企业家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家最受尊敬的第一指标(何志毅,2008)。在洞察、开发和利用商业机会过程中,企业家最先能够感知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企业家在采取竞争策略、创新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能够将社会因素作为企业重要的决策变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性成长。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较多关注企业层面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实现方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然而企业文化论文,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企业家,他们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起到什么作用?企业家应当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影响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是什么?基于此,本文对2000年以来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有关企业家社会责任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近十年来中国的研究者们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导向、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构建适合中国背景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概念模型、企业家社会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系、企业家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企业家社会责任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推动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二、企业家社会责任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研究内容比较零散,其中关于企业家社会责任导向、企业家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余还有对于企业家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社会地位等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一)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涵

随着和谐社会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学者们开始关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田丰,2004;朱贵平,2005;黎友焕,2007;赵曙明,2009)。学者们认为企业家如果能够将社会责任因素作为企业重要的决策变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性成长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关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实质和内容,黄泽民[5][6][7](2004,2005)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由其社会角色、现代社会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论文提纲怎么写。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实质归根到底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他认为企业家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两部分:(1)直接社会责任,由企业特殊的社会功能所发生的责任,包括社会积累、保障就业、管理生产要素、产品创新等;(2)间接社会责任,与社会环境相关的责任,包括诚信、道德、可持续发展等。张铭业[8](2005)认为的企业家应有“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李洪彦[9](2006)认为企业家社会责任就是指作为特殊群体的一群社会个体所应承担的与之相关联的社会义务。黎友焕[10](2007)认为企业家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起关键作用,企业家作为改革受益者理应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李君如[3](2007)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办好企业,多提供就业机会,多交税收,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贡献。

许多学者如陈孝兵(2008)、孙浩进(2008)等都认为有不少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含义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社会责任就是更多的捐款或赞助公益活动的行为,而忽略了产品、环境、员工等方面的责任。陈孝兵[11](2008)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是新的“企业办社会”,也不能等同于公益事业和社会捐赠,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孙浩进[12](2008)分析了中国社会环境背景下企业家社会责任存在的危机及应对对策,认为中国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模糊,更多的时候采取了漠然或逃避的心态,使得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而政府对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缺乏监督、指导和制约也是造成企业家社会责任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家社会责任导向研究

个体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在理论上称为CSR导向(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orientation,CSRo)企业文化论文,即个体对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行为的态度导向。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管理者的CSR导向(研究结论见表1),研究表明,企业CSR的履行程度,与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CSRo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3](2007)通过对企业法人代表的调查,反映了现阶段企业家对CSR的认识与评价;晁罡等[14](2008)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领导者的法律、伦理、慈善3个责任取向正向影响、经济责任取向负向影响企业社会表现和组织绩效;杨帆等[15](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管理者个体的CSR导向具有经济责任和伦理责任的性别显著差异,以及法律责任的区域差异。陆雄文等[16](2009)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导向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虽然目前受到资源限制,不少民营企业家都存在注重盈利的短期导向,但从长远看来,民营企业家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会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样重视并积极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表1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导向的研究

 

学者

研究目标

研究对象和样本数

主要研究结论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7)

企业家对CSR的认识与评价

企业法人代表,有效问卷4586份

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高度认同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和公益四个方面社会责任的意义;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企业履行法律和伦理责任方面存在欠缺现象较为突出;经营困难、素质不高、缺乏诚信环境、社会相关部门未很好履行职责是导致社会责任欠缺的主要原因。

晁罡等

(2008)

企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取向、企业社会表现和组织绩效的关系

mBa和emBa在职学员中的企业中高层领导者,有效问卷458份

法律、伦理、慈善3个责任取向正向影响、经济责任取向负向影响企业社会表现和组织绩效;CSR取向、企业社会表现和组织绩效三者关系中,企业社会表现起中介作用。

杨帆等

(2009)

中国管理者CSR导向

籍贯长三角洲地区,在上海浙江工作地mBa学员中的企业管理者,有效问卷118份

中国管理者个体的CSR导向具有经济责任和伦理责任的性别显著差异,以及法律责任的区域差异。

陆雄文等(2009)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观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8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研究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分析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问题与对策金融危机背景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思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问题与对策破解中小企业难的对策思考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对策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思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与破解思路破解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府责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策探究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对策中小企业招聘困局及破解对策探讨中小企业筹资困境及破解对策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8]金辉.温州企业困境反映实业之困市场进入仍不平等[eB/oL].http://.cn/c/2011-10-14/024323300273.shtml

[9]陈静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n].汕头日报,2012-03-14.

[10]李健.温州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及推进机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7.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伦理;民营企业.

引言.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年均9.6%的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约3.3%的年均增长率。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初占GDp比例不足1%发展到2012年末已经超过GDp总量60%,企业总数更是达到了90%,吸收了85%的非农就业人口。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一届政府将致力于行政审批权的下放和行政审批项目的逐渐缩减,民营企业将会进入能源、交通、电信等原来为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毋庸置疑,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产出、企业实收资本存量、劳动就业和对财政税收的贡献上都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然而,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规模增长,企业的质量也更不能局限于数量、规模的扩张。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民营企业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7—8年,远低于世界500强42年的平均寿命,与世界1000强企业30年的平均寿命仍有显著差距;从全球各区域来看,也低于日本30年和欧美12.5年的平均寿命,尤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仅2.9年…,我国民营企业增长的质量和持续经营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民营企业短命有许多原因,比如不注重产品研发、盲目多元化等等,但归根结底,几乎所有的制约因素和经营失误均与企业文化缺失有关。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市场领域的开拓、科技开发的投入以及财务运作的理念等几乎所有企业管理中的功能。总结学者们对民营企业短命现象的研究结论,无论是茅于轼(2005)领导者素质决定企业寿命的观点,还是张玉明(2009)我国民营企业家缺少决策能力、民主意识、文化素养以及适应制度的拓展能力的见解心1,都与企业缺乏积极的企业文化有关。张唯迎(2005)曾一阵见血地指出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文化理念、营造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软实力和技术硬实力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者们均认同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决定性力量,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美国麦肯锡对世界500强企业成长性的研究,都定量地分析了企业文化对竞争力的影响超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公司业绩∞1。本文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必须以符合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作为企业价值观的参照系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商业文明不仅体现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以诚信、自律、平等、创新、责任等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也是维持商业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企业,必须首先适应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变革。近些年,我国经济中表现出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件频发都显示出,我国民营企业才刚刚跨过粗放经营阶段,尚未形成以符合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为参照系的企业价值观体系。企业仍然存在短视行为、缺乏战略意识、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文化的内涵和企业文化.

文化一般被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办事的行为方式”。。古拉丁文中的cultura是指“教习”、“开化”,汉语中文化即“文德教化”口1。由是观之,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价值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文德教化”的本质就是用各种神话故事、英雄形象、生活习俗教化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什么是为社会赞赏的,什么又是被社会所唾弃的等等。RuthBennedict认为文化本质是由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观念和判断标准构成的价值观体系m1。Hall认为文化是人们交往的媒介,文化触及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即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概而言之文化就是基于人们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个人或社会组织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

企业文化应该属于社会文化的子领域。那么,企业文化弘扬的价值观必然从属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影响和决定着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伦理,并由此演化出企业在处理与员工关系、与客户关系、与消费者关系、与社区关系、与政府关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条例甚至包括不成文的惯例、程序旧。。其伦理价值观是否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将最终影响企业效率以及企业的市场、社会形象,并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腾飞引起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关注,于是企业文化理论在美国兴起,最早关注企业文化现象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价值观,是一种规范体系,并且将企业文化归纳为5个方面的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企业外部环境或企业的外部形象影响企业的行为;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了员工在判断自己行为时有统一的标准和纲领;英雄人物往往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文化仪式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体现有了明确具体载体;信息网略是企业制度以外的非正式信息沟通的渠道。迪尔和肯尼迪不仅仅是指明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也使得企业文化在管理中进入应用阶段。在此后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对企业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定义,Schein认为,“组织文化就是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假设,这种假设被作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传输给新的成员,以使其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感受事物。一¨’沙因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文化包含组织结构、认同的价值和基本假定。其基本假定往往是根植于员工潜意识中的观念,基本假定潜移默化中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KotterandHeskett(1992)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各部门和高层管理者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这一观点说明企业家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引导甚至是决定的作用。Robbins(2000)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并可以区别于其他企业。这一观点实际上也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难以复制性。

简单的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处理外部环境和内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所发展起来的规范和信念体系,是企业长期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创始人或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有重要影响;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独具特色,而它的精华就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才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二)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

从企业文化的功能角度考察,企业文化对内协调员工行为以增加企业凝聚力,对外向环境传递符合社会价值观念的信息以增加社会对企业的认知,即通常所说的企业形象(Ci)。因此,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判断和经营宗旨必然会左右企业的价值判断。所以考察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必然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来考虑。而企业文化的“软实力”恰恰表现在这两方面。

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对于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包含的内容,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归纳为三个层面:使命(mission,即经营宗旨)、愿景(Vision)和核心价值观(motto)。Denison(1995,2000)企业文化量表最初将企业的文化特质概括为适应性(adaptability)、使命(mission)、一致性(consistency)和员工参与性(involvement)四种特质,四个特质细分为12维度的价值量表,即授权、团队导向、能力发展、核心价值观、同意、协调整合、创造变革、关注顾客、组织学习、战略方向、目标愿景…1。这12维度构成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张光进(2006)通过问卷调查,将12维度模型精简为七维度模型,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文化的测量。

国内研究中,孙海法(2004)采用问卷调查对我国民营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做了归类。认为民营企业的组织文化普遍体现了成长型企业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偏重“变革创新”、“顾客导向”等因素,外部适应能力比较强,但内部凝聚力不高。他的这一研究方法不同于国外的研究,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总结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10个维度。通过调查者对企业文化的表述进行归类,依照调查者的认可度从高到低,10个维度分别为:团队协作、求真务实、诚信为本、变革创新、奉献精神、顾客导向、追求卓越、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和重视人才¨2|。孙海法的研究是国内比较系统的通过实证研究全面探讨企业文化维度的文献。而针对来自全国民营500强的52家进行调查的结果也基本类似,但排序略有差异,来自500强民营企业的样本认可度最高的两项是追求卓越和社会责任。这中间的差异似乎也显示了这些企业能够做大的原因:即这些大企业的企业家更注重企业家精神中的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意识。杨君茹(2011)根据Schein的文化理论,概括了我国企业文化维度的基本框架,其中包含11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得出企业文化对员工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但这一研究则更侧重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员工激励的研究,对外部增强社会对企业认知和社会责任维度阐述较少,此类自下而上的研究还有Roberte.Quinn(1983)、Cameron(1998)等。

此外,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建立了企业文化测评系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制的测评量表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编制的企业文化测评量表,这些对于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的研究结论均大同小异,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企业文化管理专业委员会2011年还了《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测评标准2.0》(CoCS),对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维度的研究有很好的参考。

三、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制约因素分析.

(一)重媒介载体、轻价值内涵,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将有形的制度约束融入无形的文化约束,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让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形成一致价值认同,这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但是,价值观理念不能仅仅表现为脱离实际的概念,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企业文化活动中,企业文化活动是价值观理念的载体。

企业文化作为舶来品,上世纪被引人中国后,得到许多民营企业的效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大多借鉴了欧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案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欧美人的处事方式、甚至性格不同都会影响我们对文化活动载体背后价值观的理解。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和分析文化活动背后的价值理念,反而投入过多精力去关注文化活动技术层面的细枝末节,最后造成企业文化空洞化、形式化。

比如欧美文化中强调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则更多强调集体秩序,欧美人更多的性格外向而中国人更多的性格内敛都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处事方式。简单照搬、效仿并一定能起到理想效果,投人过多精力去关注文化活动技术层面致使文化活动没有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员工价值观的作用,反而成了“口号式”的说教,增加了员工的精神负担。欧美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多着眼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关注员工日常生产活动中行为规范的塑造,注重实效,西方价值观中强调自由、平等、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冒险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员工的血液里。与之相反,我国更多的民营企业将文化建设搞成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活动,企业文化活动中所彰显的价值理念并未影响民营企业的员工“自觉”行为Ⅲ。1引。

(二)缺乏战略意识和愿景,企业文化短期化.

Schein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和问题中交互发展的结果一1,企业为实现其目标,不断调整其行为规范,最终形成的思维模式并被组织成员所接受。由此可知,企业目标的实现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不断强化或影响转化的效应。因此,清晰的阐述企业的战略目标,才能使企业形成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稳定的企业文化。战略管理大师波特也曾指出企业文化中首先包含企业使命和愿景,战略管理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在环境分析中确立企业实现愿景的战略安排,这些都是西方企业精细化科学管理所长,能够对于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精确定量化的描述。

反观国内民营企业,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初期生存环境的限制,利润成了疲于奔命的民企唯一的追求。

过度关注短期利润造成行为的短期化,企业文化中缺乏原始创新的动力,更多的是模仿、甚至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对市场缺乏分析,因此主业不突出、盲目多元化等。孙海发(200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进行调查,民营企业认同的企业文化12个维度中恰好缺少与Denison七个维度中“战略方向与意图”对应的维度¨2|,这也印证了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缺少战略考量。

(三)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多元意识,很难融入现代文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文化的交流,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已经在全球许多领域展开,人们通过交流形成了一些公认伦理和普世价值观,这些价值理念也将成为指导企业文化的参照系,成为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企业必须遵循的价值规范。比如,现代文明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尊重人权的价值、重视社会道德、重视健康、生命与安全等现代文明理念基础上,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1997出台了Sa8000标准体系,已经成为欧美企业自觉遵守的标准,融人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这一标准从尊重人权出发要求禁止使用童工、禁止性别歧视、禁止强迫性劳动和限制工作时长等等。然而我国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仍未将尊重劳工、尊重劳动视为其“理所应当”信奉的价值观念。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要求员工超强度超时长加班、欠薪情形屡有发生、不注重员工的劳动保护致使员工在强噪音重污染环境下工作,甚至忽视劳动安全而造成安全事件,导致员工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等。这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经营管理行为显示企业文化缺少国际视野,很难融人现代文明。当前,Sa8000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认可的标准,这一标准被称为“蓝色壁垒”,黎有焕(2004,2006)、王英霞(2012)等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缺乏对劳工权益的关注,蓝色贸易壁垒已经切实影响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民营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参与国际分工,一些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多元文化下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一定会面临不同文化类型、价值观念、伦理标准之间的冲突。而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国际视野,缺少对多元文化的认知,缺少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很难融入所在地区文化,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通过伦理再造、组织学习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打破一元文化制约、取得国际化认同理念,形成一种跨文化的相互沟通、理解、支持的能力¨“。

(四)重组织内部管理。忽视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有两个功能:对内通过组织成员的价值认同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对外通过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认同形成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最终目标是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而从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实践来看,似乎更偏重于组织内部的创新特质,忽视了组织适应外部环境中应尽的企业社会责任。我们从许多民营企业文化案例中都能看到如追求卓越、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等字眼,但似乎社会责任这些字眼并不多见。孙海发(2004)对106名民营企业经理进行调查,在企业经理认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10个维度中,社会责任的认同度最低,仅为33.9%,而认同度最高的团队协作81.9%,其次求真务实75.5%,变革创新66.1%,这足以说明企业文化重视组织内部效率而忽视外部企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然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令人堪忧。近些年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今年上半年发现的污水偷排地下事件、违规使用不合格原材料事件、毒胶囊事件均表现出企业贪图短期利润而几乎不顾及顾客健康与生命,甚至贻害子孙。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2012年显示。300家大企业(国企、民企、外资各100家)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5-子2009—2012分别为20.2分、17分、19.7分、23.1分,整体社会责任状况堪忧,而民营1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2009—2012分别17.9分、13.9分、13.3分、15.2分。①这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社会责任发展状况徘徊不前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二是民营企业状况差于国企,每年基本七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处于旁观者阶段(低于20分)。

另外,企业文化建设不注重社会责任似乎不仅仅表现在企业实践,从我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中也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不够。分析CnKi网数据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企业文化的文献有142922篇,主题包含企业伦理或企业社会责任的共7648篇,占比仅为5.35%。而同期SCi数据库中研究企业文化的外文文献(主题包含Corporation(enterprise,Business)Culture)中,包含主题词Corporation(enterprise,Business)ethics或SocialResponsibility的比例则高达15.5%。

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似乎更偏重于企业形设计(Ci),然而企业形象主要靠企业全心全意的履行社会责任向利益相关者传递正确积极的信息,而不是单纯通过广告。

(五)忽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无根无源.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领域,一定需要从整个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的不竭源泉。西方的企业文化受到西方宗教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就阐明了新教尊重和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促使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西方文化认同通过诚实劳动追求幸福,因此企业文化更鼓励创新和个性的发挥;还有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也使西方社会和企业更注重从制度上完善社会和企业管理等等。但是西方企业文化在强调个性、鼓励创新的同时,一定受到基督教中“诚实、仁爱、平等”等价值观的约束,如果脱离了宗教或者西方法治环境孤立的谈创新,则可能将企业引入歧途。

我国民企在向西方学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也同样认可其创新理念,但是没有西方宗教文化背景,也不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汲取营养,致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了无根的浮萍。由于企业文化脱离社会传统价值观,民营企业所谓的“管理创新”损害企业员工权益、“产品创新”损害消费者利益、“技术创新”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等,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的创新成果时有发生。

四、民营企业文化的推进路径.

(一)从转变政府经济发展理念视角。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功利”观.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内部资源和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民营企业诞生于国有企业的夹缝中,生存环境决定了其诞生之初只能不断迎合政府,而不是按照完善的市场经济规律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关系”文化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特有的一种企业文化,尽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赢得了政府的信任、占据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投机钻营的企业文化,有些企业并不是依靠加强内部管理、注重技术创新、正确地市场营销获得市场,而是通过对政府官员的行贿、腐蚀获得不正当利益,这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扭曲了企业文化;同时一些地方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蜕化成唯GDp马首是瞻,政府决策行为的短视,也助长了民营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三聚氰胺”事件、毒胶囊事件以及一些地方企业环境污染事件背后都有地方政府失职、渎职甚至暗中包庇行为,这助长了企业投机文化。

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政府必须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才能引导、制约民营企业逐渐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以社会价值观认可的方式行事。企业愿意并且必须放弃短期投机文化,才能构建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清正廉洁、讲求信用、富有效率以及依法行政的政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从企业家文化修养视角,引导企业员工正确的价值观.

werhane赞同亚当·斯密关于“经济行为者是一个具有善良意志、明智以及自制的人,他在基于道德、法及正义的社会及经济的环境中展开既合作又竞争的活动”的观点,werhane(1999)在研究了亚洲和新西兰的企业时强调企业家道德品质是决定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po—Keungip(2002,2003)考察中国民营企业,其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具有道德型领导,企业家的伦理道德、个人品质、生活方式是培植企业文化的重要力量,道德型领导的持续激励有利于引导员工正确地积极一致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而反面的证据则是modic(1987)年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非伦理行为都是被上司所迫而为,因为他们担心受到惩罚甚至失去工作。

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家文化素质修炼和价值观培养为契机。企业家不但要有文化理论知识,更要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目标远景。由于我国民营经济产生的特殊背景,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教育和经历构成企业个体人力资本的核心,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才能放眼世界,借鉴和学习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从经验型管理迈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而且作为民营企业家,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激励员工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中国民营企业需要品德高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家。中国曾经的民族企业荣氏家族企业之所以能百年不衰,逐渐壮大,这与荣氏企业的创业者和传承者始终坚持“为国堵漏卮,为民添衣食”的愿景、同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无关系¨引,现代民营家柳传志、张瑞敏能够带领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与他们个人品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三)从传统文化视角,推进企业文化正确地扬弃观.

民营企业要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汲取营养,否则,企业文化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只有当中国的企业向西方输出文化而不仅仅是产品时才能体现中国真正的强大。那么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一定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即“仁者爱人”,这与现代社会文化以人为本思想不谋而合,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与现代社会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出一辙,甚至佛家“悲天悯人”的思想也同样对现代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日、韩、新加坡等给我们民营企业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参考。儒家“和”文化深深印刻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影响了日本企业强调集体利益与团队精神,造就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稻盛和夫总结的企业核心价值“感恩、仁爱、勤奋、慷慨、正直、慎独、守信”显然发端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ⅢJ,鲜活积极的企业文化促使日本企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壮大,而韩国企业文化倡导的“勤勉”使员工对企业尽职尽责,孝道文化使新加坡的企业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归纳、扬弃与现代市场经济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一致的价值观理念,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处事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理念、“礼智、德治”的观念对当代企业处理组织内部关系以及适应外部环境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交流的et益频繁,中国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已经部分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将会逐渐演变为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文化优势。

(四)从低碳和可持续视角。推进企业文化可持续观.

企业文化的可持续性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可持续性。企业的发展壮大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难以想象一个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成长壮大,因此企业文化一定要坚持可持续观。

现代企业文化可持续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低碳理念,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与低碳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过程必须遵循的发展模式,各国政府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在减低消耗、推进可再生能源、拟制气候变化等领域展开合作。民营企业低碳和可持续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让低碳理念深入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坚持低碳和可持续的企业文化将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低碳理念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通过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更环保低碳的产品,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公众建立低碳消费理念。

五、总结.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越来越体现为企业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当务之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伦理,其目标是让员工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判断的一致价值观和共同愿景,这种共同的价值理念不仅是企业组织稀缺的战略性资源,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围绕价值观这一核心,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必须尊重职工权益、尊重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在中国全面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民营企业家不能将企业视为赚取利润的经济组织,应深刻认识到企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时刻向社会传递一种价值理念。企业不仅应该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可持续的、符合人类伦理价值判断的精神理念。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李柏洲,李晓娣,李海超.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状况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3—26.

[2]张玉明,吕静.企业家素质培育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以山东省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J].软科学,2009(3):111—115.

[3]谢厚鹏.企业文化的定性与定量测评[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4]约瑟夫·m·普蒂.管理学精要:亚洲篇[m].丁慧平,孙先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24.

[5]吴文盛.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5.

[6]BeneDiCtR.patternsofCulture[m].Boston:marinerBooks,1934:54—55.

[7]HaLLet.BeyondCulture[m].newYork:anchorBooks,1989:141-142.

[8]王德胜.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1.

[9]SCHeineH.organizationalCultureandLeadership[m].SanFranciseo:Jossey—Bass,1992:23—24,106-107.

[10]KotteRJp,HeSKeti"JL.CorporateCultureandperformance[m].newYork:Freepress,1992:115—120.

[11]张光进,廖建桥,骆静.Denison企业文化量表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分析[J].管理评论,2007(11):42—48.

[12]孙海法,戴水文,童丽.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0—105.

[13]肖成民.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变迁——基于国美电器的案例分析[J].财经论丛,2012(3):5—10.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篇10

关键词:企业家行为内部营销社会资本品牌背书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企业家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mark&michael,1987)、塑造企业文化(anders,Katarina&ingela,2003)、影响员工的组织认同(Daanetal.,2004)和品牌绩效(何志毅和王广福,2005)、获取社会资源(孙俊华和陈传明,2009)等各个方面。不难看出,企业家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变得越来越广,同时也越来越复杂。因为时代背景和竞争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幕后的领导和经营管理工作,还需要他们不断地走向前台参与一些非市场行为,以此来获得更高的企业社会声誉和社会资源(贺远琼和田志龙,2006)。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企业家概念的提出(Johanna&ignasi,2005),赋予了企业家新的职责和使命,在给企业家指明转型方向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此,为了更好的研究企业家行为及把握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对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于把握其演进的脉络和逻辑。所以本文将不仅成为理论工作者对企业家行为研究的垫脚石;同时,也将为营销实践中企业家台前幕后行为的实施执行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关文献回顾

实际上,也有不少学者从人格特质(timothy,Joyceetal.,2002)、外貌特征(Zebrowitz&montepare,2005)以及大众传媒(wartick,1992)等方面对企业家进行过研究,但这些研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于企业家来说,人格特质和外貌特征较难改变,所以在营销实践中可操作的空间不大。其次,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研究不过是对企业家形象的报道进行事后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企业家台前幕后行为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本文主要对企业家行为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发现以往学者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内部经营管理、内部营销、内部品牌建设、企业家社会资本以及企业家品牌背书五个方面。

(一)内部经营管理视角

内部经营管理视角下的研究大多是探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行为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实证性的研究开始于上层梯队理论的提出(Hambrick&mason,1984)。基于此,学者们发现出色扮演多重角色的领导,以及具有高水平认知复杂性、行为复杂性,并且能够在处理问题时使用多种参考框架的领导会比其他领导具有更高的企业绩效(Denison,Hooijberg&Quinn,1995)。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学者们则借助儒家传统文化探讨了“家长式领导”的行为表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总结出家长式领导的三个要素:权威、施恩、道德(westwood,1997)。另外,也有学者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方面对比了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对管理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作绩效、团体维系和个人品德是解释中国领导者管理效果的三个维度(凌文辁,1991)。

可是在企业家的领导行为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呢?学术界普遍认为:员工对企业的态度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首先,通过在多个组织中的研究发现:领导行为与员工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因为领导行为是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信任和公民行为的决定因素(podsakoff,mackenzie&Bommer,1996)。于是,王辉、忻榕和徐淑英(2006)在文献推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领导行为对企业经营绩效作用的模型。他们将企业家领导行为划分为关系导向型和任务导向型,前者主要体现在协调沟通、关爱下属、展示权威,而后者主要体现在设定愿景、开拓创新、监控运营,通过影响员工态度,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结果发现:任务导向型的企业家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直接相关;而关系导向型的企业家领导行为与员工态度相关,并通过员工态度间接影响企业绩效。

(二)内部营销视角

内部营销的主要思想是:将雇员当作内部顾客,把工作当作内部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Berry,Hensel&Burke,1976)。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关于内部营销的研究已从满足员工的需求发展到了管理公司内部的服务价值链和层级间的关系,最终到内部员工至上(Varey&Lewis,1999)。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如何建立内部营销导向的问题,权力的下放、监控信息的反馈、培训和额外的奖励固然是满足员工需求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但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有学者提出要让全体员工都有内部营销的意识,并有效地管理领导者与员工间的关系,才是建立内部营销之根本(Rafiq&ahmed,1993)。而其中沟通交流是最关键的要素,通过沟通交流逐渐给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和愿景的过程中,都提到企业家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Berry¶suraman,1996)。

于是,在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wieseke和ahearne等人(2009)提出研究内部营销的理论框架:证明内部营销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魅力型企业家不断给员工灌输组织统一性的思想―组织认同。因为在企业家与跟随者之间的工作关系当中,企业家是具体的,以个人的形式作为企业代表,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行为都会深刻的影响着跟随者(Conger,1999)。组织认同有三个维度,它们分别建立在社会认同、情绪传染、一致性驱动理论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员工对企业的情感和认同将会深刻地受到企业家的行为、情绪和认知三方面的影响。通过在多个国家收集多个水平和多种数据来源,结果显示:组织认同转移过程不仅存在于企业家和中层领导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中层领导和一线员工之间。进一步发现,任期当中的企业家―跟随者间关系和企业家魅力会调节组织认同的阶式渗透。

(三)内部品牌建设视角

内部品牌建设是不断调整员工行为与品牌身份保持一致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努力提高员工对品牌的注意(mitchell,2002)。为了降低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品牌的感知与理想的品牌身份之间的差距,学术界反复强调企业的员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arris&deChernatony,2001)。为此,不少学者从组织思维、员工行为和组织设计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研究了对内部品牌构建的支撑作用(Rode,2004)。然而根据Graham(1997)的研究发现:组织设计并不总是有利于员工的个体品牌行为。那么个体行为是怎么与期望的品牌身份保持一致的呢?Vallaster和Chernatony(2006)指出企业家通过组织结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一是他们有责任通过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员工行为的一致性来界定公司品牌的身份并促进内部品牌的构建;其二是企业家在组织结构与员工个体品牌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morhart,Herzog,etal.,2009):不同风格的企业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影响员工对品牌身份的认同和品牌建构的行为。交易型的领导更倾向于采取服从的方式,而变革型的领导则倾向于采取内化的方式。在员工把品牌的核心价值吸收到自己的价值观当中之后,才会出现较强的品牌公民行为去履行企业品牌对外的承诺(Burmann&Zeplin,2005)。而品牌公民行为又可分为职责内的和职责外的品牌构建行为,职责内的品牌构建行为是指员工作为品牌的代表做到了所在岗位内企业的要求和标准;职责外的品牌构建行为是指员工的品牌构建行为超出了企业所赋予的岗位要求和标准。交易型领导风格下的员工侧重于按照现实公平交易的法则开展职责内的工作;而变革型领导风格下的员工在完成职责内的工作之后,还侧重于完成职责外的品牌建构工作。

(四)企业家社会资本视角

自从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引入学术研究之后,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就备受经济学、管理学和营销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Batjargal&Liu,2004)。以中国企业家社会关系为对象,研究发现企业家与政府官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利于改进企业绩效(park&Luo,2001)。不仅如此,只要企业家在政府机关任过职或是在跨行业的其他企业工作并出任经营管理等领导职务,那么他们的社会交往和联系的广泛性影响力都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

在此基础上,孙俊华和陈传明(2009)将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从纵向(与政府)关系拓展到横向(与供应商和客户)关系,并验证了企业家的纵向关系及政治身份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企业家与供应商的关系网络规模越大,企业绩效越高等重要结论。也有学者以民营企业为对象,研究了与企业家往来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及其配偶的社会地位对企业成功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李路路,1997),并发现企业家的社会资本起到信息连接、减弱不确定性风险的作用(Batjargal&Liu,2004),验证了企业生命周期较长且经营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常常与资源和权力的支配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石秀印,1998)。

由于上述研究未能清晰的勾画出企业家在社会网络当中的具体行为,且多集中于政府关系。所以,贺远琼和田志龙(2006)以海尔(国有企业)、宝洁(外资企业)、新希望(民营企业)三家企业为案例。通过三家企业的网站进行内容分析,分别收集三家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新闻报道,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划分为市场行为(战略性活动、战术性活动)和非市场行为(公益、公关、参观、参与性活动)。经过描述性对比分析发现:企业家频繁参与非市场活动是企业积累社会资本的普遍做法。尤其是在企业积累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对企业家个人的依赖程度最大,而外资企业依赖的是包含企业家个人、职能部门、员工在内的企业平台,国有企业则介于两者之间。

(五)企业家品牌背书视角

在广告当中,企业家品牌背书的研究是非常之多的。例如:Rubin和marger等人(1982)以一家连锁家具公司的广告为例,分别在广告中使用企业家和无名者作为代言人测试它们所产生的效力。结果发现:在获得信任支持方面,使用企业家作为代言人要比无名者得分更高。Reidenbach和pitts(1986)以11位企业家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他们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也检验了这11位企业家作为代言人出现在公司广告中时,消费者对广告、产品或服务、品牌等的态度。结果发现:只有在企业家被认为是可信的条件下,企业家才能作为代言人出现在广告当中。如果没有考虑到这点,广告费用倒不如用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或公司品牌的注意上,而不是企业家身上。在某些条件下,企业家的出现也许会分散广告的整体目标。

然而,企业家对其所在企业品牌的背书关系并不仅仅出现于广告当中,因为在他们成为名人之后,他们就成为了社会影响者,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吸引着公众和媒体的注意,产生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机会(Gamson,1994)。同时,也会给企业社会声誉和品牌绩效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例如:与企业家违法行为相比,当企业家出现违情行为时,消费者对企业家和企业品牌形象的负面评价程度会更高(黄静和王新刚,2010)。那为什么有些企业家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提高他们公司的绩效而另外一些却不能?为什么有些企业家经历了持续的成功,而另外一些却昙花一现呢?treadway和adams等人(2009)提出研究框架进行分析发现:媒体的关注和企业家的政治技巧将会影响他们将知名度转化为声誉,最终影响个人的成功和企业的绩效。

相关研究的演化逻辑及未来方向

基于上述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以往学者对企业家行为研究的内在演化逻辑:企业家的角色由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和领导者转向外部的社会影响者和品牌代言人;研究视角由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转向企业外部的社会影响;对企业家行为的研究由后台转向前台,由静态转向动态;对企业家行为评价的对象由内部的员工转向外部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前人对企业家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闪烁着非凡的智慧并体现着深刻的洞察力。作为后来者,我们希望借此找到这些成果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把握前人对企业家行为研究的节奏和脉搏,以此遵循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行。

(一)企业家行为研究的演化逻辑

企业家的角色由内部的经营管理者或领导者转向外部的社会影响者或品牌代言人。在内部经营管理、内部营销和内部品牌构建方面,企业家的角色是经营管理者和领导者;而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和品牌背书方面,企业家的角色是社会影响者或品牌代言人。

研究视角由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转向企业外部的社会影响。在内部经营管理、内部营销和内部品牌构建方面,学者们主要强调企业家行为对内部经营管理绩效的影响;而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和品牌背书方面,学者们则主要强调企业家行为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

对企业家行为的研究由后台转向前台,由静态转向动态。在内部经营管理、内部营销和内部品牌构建方面,学者们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家的后台行为,大多侧重于领导风格和魅力以及企业家的作用等静态的因素;而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和品牌背书方面,学者们则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家的前台行为,大多侧重于企业家的具体行为及沟通方式等动态的因素。

对企业家行为评价的对象由内部员工转向外部消费者。在内部经营管理、内部营销和内部品牌构建方面,学者们主要强调企业家行为对内部员工的影响;而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和品牌背书方面,学者们则主要强调外部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对企业家行为的评价。

(二)企业家行为未来研究方向

企业家角色行为由经营管理向社会影响的转变。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公众媒体对企业家的关注报道,再加上企业家内心对名声的渴望和追求,企业家成为名人已成必然。如此一来,企业家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将会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与昔日的经营管理能力相比,企业家的社会公众行为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家的前台行为能力,将成为未来研究企业家行为的方向之一。

企业家作为社会影响者和品牌代言人的行为规范研究。企业家作为经营管理者和领导者,其行为只有内部能够接触到的员工才能了解和评价。而企业家作为社会影响者和品牌代言人,其行为经过媒体曝光之后,相关利益者都能得知。那么,相关利益者,尤其是消费者内心当中对企业家行为规范的理解该是怎样的呢?对企业家前台行为规范的研究将成为提高企业家前台行为能力的保证。

企业家前台行为对企业社会声誉和品牌绩效的影响研究。企业家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其后台行为只能通过影响员工来构建品牌;而作为社会影响者和品牌代言人,其自身的言行将会对企业社会声誉及品牌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和机制是什么?其中存在哪些中介和调节变量?如何通过企业家前台行为来提高企业社会声誉和品牌绩效?将是衡量企业家前台行为适当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企业家前台行为,尤其是社会责任行为。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念的归属权不清晰,再加上与企业或组织相比,媒体和公众更倾向于关注企业家个体及其行为本身,所以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尤其是社会企业家概念的提出,拉开了学者们对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研究的序幕。

参考文献:

1.markSmithandmichaelC.white,StrategyCeoSpecialization,andSuccess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7,32(2):263-280.

2.andersDahlvig,KatarinaKlingandingelaGoteman.iKeaCeoandersDahlvigoninternationalGrowthandiKea'sUniqueCorporateCultureandBrandidentity[J].theacademyofmanagementexecutive,2003,17(1):31-37.

3.DaanvanKnippenberg,BarbaravanKnippenberg,DavidDeCremer,michaela.Hogg.Leadership,self,andidentity:areviewandresearchagenda[J].theLeadershipQuarterly,2004,15(9):825-856.

4.何志毅,王广富.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的关系[J].经济管理,2005,7(15)

5.孙俊华,陈传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2)

6.贺远琼,田志龙.企业家行为与企业社会资本[J].财贸研究,2006,1

7.Johannamair,ignasimart,Socialentrepreneurshipresearch:asourceofexplanation,prediction,anddelight[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06,41(1):36-44.

8.Judge,timothya.;Bono,Joycee.;ilies,Remus;Gerhardt,meganw.;personalityandleadership:a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review[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2,87(4):765-780.

9.Zebrowitz,L.a.,&montepare,J.m.,appearancedoesmatter,Science,2005,308:1565-1566.

10.wartick,S.L.,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nsemediaexposureandchangeincorporatereputation[J],BusinessandSociety,1992,31(1):33-49.

11.Hambrick&mason,upperechelons:theorganizationasareflectionofitstopmanager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4,9:193-206.

12.Denison,D.R.,Hooijberg,R.,&Quinn,R.e.,paradoxandperformance:atheoryofbehavioralcomplexityinmanagerialleadership[J],organizationScience,1995,6:524-540.

13.westwood,R.i.,Harmonyandpatriarchy:theCulturalBasisforpaternalisticHeadshipamongtheoverseasChinese[J],organizationStudies,1997,18:445-480.

14.凌文辁.中国的领导行为.杨中芳,高尚仁主编.中国人・中国心―人格与社会篇,远流出版社,1991

15.podsakoff,p.m.,macKenzie,S.n.&Bommer.transformationalLeaderBehaviorsandSubstitutesforLeadershipasDeterminantsofemployeeSatisfaction,Commitment,trustand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ur[J],Journalofmanagement,1996,22:259-298.

16.王辉,忻榕,徐淑英.中国企业Ceo的领导行为及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4

17.Berry,JamesS.Hensel,andmarianC.Burke,improvingRetailerCapabilityforeffectiveConsumerismResponse[J],JournalofRetailing,1976,52(3):3-14.

18.RichardJ.Varey,BarbaraR.Lewis,abroadenedconceptionofinternalmarketing[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9,33(9/10):926-944.

19.Rafiq&ahmed,thescopeofinternalmarketing:definingtheboundarybetweenmarketingandhumanresourcemanagement[J],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1993,9(3):219-232.

20.ZeithamlV.a.,BerryL.¶suramana.,Communicationandcontrolprocessesinthedeliveryofservicequality[J],Journalofmarketing.1996,52:35-48.

21.wieseke,J.,m.ahearne,etal.theRoleofLeadersininternalmarketing[J],Journalofmarketing,2009,73(2):123-145.

22.Conger,Jaya.,CharismaticandtransformationalLeadershipinorganizations:aninsider’sperspectiveontheseDevelopingStreamsofResearch[J],LeadershipQuarterly,1999,10(2):145-79.

2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24.李路路.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J].中国社会科学,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