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2:09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体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信息化主导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已经被信息化覆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激发了各行各业的不断改革,不断将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信息化也不断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时下社会的需求与技工人才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快速塑造上,在体育教学上的投入明显的不足。然而,现代社会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才首先应是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因此,中职体育教学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中职体育教学加强信息化模式的意义来展开,探讨中职体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

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时代所趋

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新的一轮改革早已展开,如何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育教育研究的重点。但是受制于专业技能提升为生存根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我国中职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上,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应用研究。实际上中职体育教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是以多媒体为依托,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加以修正,不断提升教学的直观性、欣赏性,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促进大脑第一印象的形成,这对于以示范为主的体育教学来讲是最需要的,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不断纠正大脑的印迹,尽快地形成动力定型。[1]由此可见,合理的信息化应用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为学生的的体育技能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能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视野,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终生体育习惯的建立。

中职学校承担的不仅仅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胜任专业技能活动的、身心发展的人才,可以说体质是中职学生生存的基本要求,中职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中职体育教学,中职学生能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为职业素质服务。而合理的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高良好的视听感受,提供良好的示范,这是传统中职体育教学所达不到的,信息化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顽疾,构建合理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

2信息化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1有效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现代中等职业学校所面对的学生主要是90后,这一代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好奇心强烈,尝试欲望强烈,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手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不亚于教师,甚至高于教师,但是他们喜欢看赛事却不喜欢体育课。信息化引入中职体育教学后可以有效地将信息化的优势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安排、教学手段的丰富上得到展现,更大程度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体育的爱好,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形成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念。通过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因为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生动,多样的图像、视频、直观的视听手段都能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构建合理的中职体育教学体系

对时下的中职体育教学来讲,要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就要不断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通过必要的改革来使中职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这些的实现依托于合理有效的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整合,在这一个关键点上如何有效地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体育教材,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内容尤为关键。[2]而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也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将信息化手段尽快地引入到中职体育教学中,不断将新兴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针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学生”,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3结语

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的信息化越来越普及,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业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将信息化模式引入中职体育教学,树立良好的信息化理念,明确信息化是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真正提升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中职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服务。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甘肃白银730913)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

1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发展

1.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是一所省级综合性医院,山东省省直文明单位,现有职工400余人。我院自2004年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已经有10个年头,起初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外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术会议,参加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考试,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等。所获取的学分都是以纸质学分证书或者各类证明的形式提供到到医院,医院再一一进行整理核对后,再采取手工登记或录入的方式,将每个人的学分证明等登记在学分登记册或录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1]。

1.2自2006年开始,随着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我院职工开始参加由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办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从最初的几十人参加,到现在全院已经基本普及,说明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整个二、三级学科,学科覆盖率达到100%,任何专业均能找到相应课程进行学习,讲课教师均为相关专业国内知名专家,项目内容均为各专业最新知识及技术,医务人员可利用工作之余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选择学习,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等问题。医院每年扩编,医护队伍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员为了提升学历开始学习第二学历,外出进修增加,外出学术活动增多,学分来源也越来越多,但仍然采取人员手工管理,并且登记学分册,给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带来非常巨大的工作量。

1.32013年,由有着多年继续医学教育行业经验的华医医学教育中心负责技术开发及维护的"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正式由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文在全省范围内使用,标志着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时代到来了,由管理系统代替人员手工录入的自动关联管理系统出现。2013年6月4日,山东省省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开始使用"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完成了当年的继续医学教育任期考核及护理人员的注册期考核,由原来的每单位管理人员收集每个参与考核人员的纸质学分材料,统一整理统计,填写学分登记册,然后将所有材料统一运至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中心来人工审核,审核通过手工填写任期考核证书及注册期考核证书,到现在的单位管理员在本单位系统内初审,然后上报至上级行政部门进行终审,终审通过,由审核机构在系统内自动生成一张任期及注册期考核电子证书,原来历时2个月的工作量,现在仅仅15d就能完成,大大减轻了各单位、各行政部门工作量。

1.4"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平台"不仅为卫生行政部门了解、指导、督导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情况开设了行政入口;为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本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开设了单位版入口;还为每位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单独设立了个人查询入口,每位医务人员能够随时登陆个人账号,及时查询了解自己当前及历年取得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情况和个人信息[2]。避免了从前只有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员才能查找职工学分的弊端,更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我院职工现有400人左右正在使用华医网上网学习卡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考试通过后,系统自动将每个人的学习考试数据关联进本单位的管理系统,然后自动记录到每位参考人员名下,从中体会到了信息化的优势和好处。

2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宝、医卡通的优势

医学宝和医通卡是山东省继续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配套硬件,配合各单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使用的刷卡考勤设备。主要功能如下:

2.1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加部级、省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主办单位设置项目信息,学员通过刷医通卡进行人员考勤,学分数据采集,会议结束,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审核授分[3]。

2.2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单位或科室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时,通过刷医通卡记录出勤数据,自动上传至管理系统内,由管理人员设置考勤分析,实现自动授分。

2.3可作为卫生行政机构或单位组织会议签到及出勤管理工具。会议结束后可对参会人员导出签到表格备案。

我院组织各专业业务学习培训3次/w,使用医学宝和医通卡进行考勤管理,培训前只需将所培训内容录入系统,并同步至医学宝,会议结束后再上传至管理系统内,然后再给每位参会的职工统一授予院内二类学分,整个过程,只是轻松操作几下电脑,完全避免了原来的人员手工逐条录入系统的大量工作量。每位职工可随时根据自己的医通卡号或者身份证号码,来查询自己相应年度或时间段的学分数据。

我院通过使用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管理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用性、规范性、高效性,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化、手段现代化、管理网络化,促进了管理工作高效、便捷开展极大减轻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江捍平.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3

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会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程度将会日益提高。因此,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在教育改革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先导

教育改革要求教育系统进行更新和转变,这种改革是多维度的,教育系统内的各个因素都要发生变化。而教育者具有一般导向功能,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控制者,是教学信息的传递者,是教学效果的评价者。换而言之,教师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实际实施者。他们的行为操作将直接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功。因此,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为先导。只有教育者首先掌握信息化的教育过程(思想和技术),才能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各课的教学过程中广泛而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包括计算机、教育信息网络等,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1.2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

未来的教学中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取代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将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高信息、高科技、高效率、高功能的教学效果。而现阶段,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并且存在地区差异,致使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不甚完备。而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以现代化教学为基础,脱离了应有的设备支持,现代化教育改革无异于“纸上谈兵”。信息化的课堂要以完善的"三件"建设为基础,也就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潜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是设备、设施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课程、教材的建设,潜件建设主要是思想理论、方法的建设。这三者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缺少一件,信息化面临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1.3开设信息化课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信息化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化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而是由信息化课程和信息化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信息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信息化教育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它的特点在于:信息化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而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它的环境基础是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校校通"网络,而不是各自独立的网络教室和校园网;信息化教育的资源是通过集成的资源库,而不是课件或者积件;信息化教育是所有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教师的事;信息化是一门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而不是劳技课或活动课的内容,更不同于计算机课。

1.4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国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设备的操作训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是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并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于发展中小学校园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并且存在着各种顾虑。

(2)在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育没有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把信息化和设备的引进当成是考试手段的更新,实行“电灌”+“人灌”,这样就偏离了培养信息人才的目标,失去了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意义。

(3)不是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而是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各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都组建了校园网或上网教室,但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各校大都以上网教学为起点,对学生进行普及上网教学,但学生们不是上游戏站点玩游戏就是上网聊天,上课教师没能为学生提供信息,也无法有效地进行控制管理。

(4)缺乏立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许多校园网上有网无车、有车无货,更缺少驾驶员。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动教师编写了许多低层次重复性的教学软件,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

(5)Cai与教育信息化工程互不联系。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学校中有许多也是Cai教学搞得很好的学校。校园网的建成和上网教学开展起来后,原来做课件的教师又要管理校园网,还要组织上网教学,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的精力有限,积极性受到影响,课件制作则停步不前。

三、解决策略

(1)推进信息化教育必先提高学科教师信息素养。广大学科教师的信息素质和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育的开展,部分教师的网络意识有待加强,应从教育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方面加以提高。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信息化教育才能顺利开展。

(2)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多加以宏调控。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在高职院校必须开展信息化教育,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制定详细的规划,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应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信息化课为必修课程,以避开应试教育的弊病。

(3)经费筹措。应以政府为主,民间参与,多渠道筹集,国家拨款与商业性筹集相结合,共同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网络要与中国教育网连接,以适应互通有无和远程教育的需要。此外,在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互联网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但也有一些虚假、黄色和反动的信息。同时,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服务器,将不良信息拒之网外。

四、结语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4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各种表现手法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目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整合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对农村初中化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中,既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科学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极大地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的各种设施不齐全,对于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来说有很多实验就无法进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充分激发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导致教师对此的认识比较淡薄。有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可由于应试教育在社会上仍然广泛延伸,造成了学校以成绩评论教学质量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2.硬件设施有待改善

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中学设施更差。现在电脑已经是普及的电器,可是农村学生的家里有电脑的却很少,所以学生不能灵活应用电脑。学校有专用机房,但绝大多数学校不但计算机数量较少,而且机器配置档次低,达不到各市教育部门关于中小学师生微机配置的基本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条件达不到要求,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个重要障碍。

3.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应用和教授信息技术不单单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而是各门学科全体教师的事。但农村初中教师大多数是一些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而且有些老师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烦于学习新知识,导致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因此,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或学校要求的情况下利用一下多媒体和网络来应付差事。

4.教学信息资源偏少,信息设备利用率低

想要利用信息技术还必须有相应的信息资源,如媒体素材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所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农村初中只能提供一些音像资源,目前的互联网上专业的教育资源网站还不多,能够为教师所用的是少之又少,许多网站稍微做出点成绩就开始收费,偏离了网站建设的良好初衷,因特网中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也成为人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障碍。

三、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对策

1.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通过培训,大家要普遍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建立教学设施和信息资源

各级政府要增加农村初中的硬件经济经费的投入,加强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基本设施,特别是硬件设施的建设,多媒体教育的硬件设备要在农村初中教师里普及,上课时也能够普遍使用,校园网络化教学要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利用,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师的参与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化学教学资源信息库的建设,将已有的信息整理和分类,制作本校有特色的化学资源库,便于检索与教学使用。

3.提高教师信息素质

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信息素质,首先要调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其树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育观念,充分了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注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38-02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存在的“缺位”

1.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较窄,弱化了教学管理的效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已经实现了软硬件条件的完善,信息化办公条件已然达成,规避了以往非信息化模式下的不足,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和准确性。然而在实际的情形中,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范围有限,仅限于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学生选课、课表安排、考试安排、成绩管理、教师调停课、教学评价等方面应用上,而在涉及高职教育其他重要层面的学生定岗学习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课程考核、实训材料管理等方面,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较低,缺乏一个有效有力的信息管理平台,以致在这些层面的管理上出现了“漏洞”、“缺位”。

2.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失灵,制约教学管理的特色发挥

教学管理效能的实现,是由一系列教学管理软件信息平台来完成的,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当前多校区、各系院之间在师资、实训条件、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同样课程在不同院校,其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势必不同,以致出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安排,致使购买过来的教学管理软件信息平台需要进行个性化改造升级之后方能应用,然而由于资金、人才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导致软件信息平台的个性化改造工作“步履维艰”,甚至难以达成。这就造成在信息平台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系统失灵的情况,使信息化的便捷性、灵活性效能难以发挥。

3.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失准”,阻碍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量极其庞大,在数据库中的表格结构较为复杂,表格与表格之间的数据联系较为紧密,一个表格中基础数据的修改,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表格的数据,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内在要求系统基础数据必须极为精确。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师资力量结构的变化快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时常出现任课教师的临时变更、教学计划的中途改变、实训场所的突然变更等情形,致使教学计划需要重新调整,而此时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数据必须及时更新,这就给教学管理系统维护带来难题,假使未及时更新或者信息误录,都将会导致系统数据失真,从而阻碍教学管理正常运行。

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优化方案

1.对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实施的合理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的重要层面,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有效性、共享性。对此,无论是硬件设施引进还是软件信息平台的安装,都需要涵盖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管理所涉及内容的整体层面上考量,以规避以往教学管理平台覆盖内容有限的弊端,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效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当然,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和引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以与时俱进、深谋远虑的态度来呼应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使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实用性、适应性大大增强。此外,在软件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必须要校内计算机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以确保未来系统维护的专业性。

2.转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落后观念,强化服务的及时性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引入,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管理软硬件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效能发挥。对此,必须要让教学管理人员、全校师生都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践的推进。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手段,及时熟练掌握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并指导师生,帮助其解决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强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的及时性,以真正凸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3.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信息化顺利推行的保障,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才能实现信息化与人的有效配合,才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对此,必须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常规性、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并根据岗位的特点,合理配置人员,通过研讨会、专题报告、参观学习、学期教学检查、“传、帮、带”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运用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之举,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做出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改进、升级,以真正凸显教学管理信息化在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朱琼.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6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一、素质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使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并且强调:“国运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且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正在积极地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和模式。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教育的新理念。

二、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1、信息素养是人的必备素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丧失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显现蓬勃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2、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造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欢迎。

信息素养已经从其传统的信息检索、存储的基本含义上升华,其涉及各种基本的技能和理念,下图就可以简要地说明信息素养涉及的基本技能与理念。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必然需要探索其发展轨迹开创面向素质教育的模式。本人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当前的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平衡性,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2、面向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将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3、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面向学生发展之外,还应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发展等方面。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构想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1、课程目标的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具备同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其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根据我对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理解,特提出我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架构的设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将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有关学者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革新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3、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同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为评价目的。

4、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构筑良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本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基本构成上来说包括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他们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资源支持。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原则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会计行业处于动态变化中,与先进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教育i域进行会计信息化改革已成定局。近年来通过深入研究,会计信息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有了一定的实践操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

一、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符合当前企业对会计专业的基本要求。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实现了会计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例如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依据核算结果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总体来看,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理论知识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有效整合。

从学科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化并不专属于会计领域,它所涉及到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管理知识、数据库知识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化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受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影响,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也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规范制度等方面。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更新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化规范制度的变化,随之就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动态变化,这也是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难点所在。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目标

会计教育改革和会计行业环境、市场环境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整个会计工作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束缚力”。会计人才是为会计市场提供服务的主体,因此,会计教育改革应当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通常情况下,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是比较苛刻的,而这也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会计人才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国际接轨的意识,还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操作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传统会计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运用不成熟,会计教学创新势在必行。会计教学创新的重点在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为现代化会计市场提供综合性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人才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而这也是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现状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在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发展还不均衡,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对信息技术与会计教育的融合也会有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课程设置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一致

我国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规划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以及会计应用软件介绍,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是典型的学科课程模式。该模式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逻辑属性,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变化及其发展,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提升意义较大。但是,学科课程模式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要求较高,更多的偏向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同时与其他学科之间处于一种“分离”状态,对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会以会计软件系统模块教学为主,造成学生基础课内容在专业课程操作中“无用武之地”,对会计软件、办公软件等应用不熟练,审计、财务分析以及财务决策等方面能力水平不高。另外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根本不明白会计软件开发以及基本原理,参加工作后专业技能表现不尽人意。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信息化环境不一致

通常情况下,我国大部分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同信息类课程处于分离状态,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方面,信息技术、会计专业知识各自形成“教学孤岛”,融合性较差,教师依照教材进行内容讲解过程中,不能直接将会计基础理论与信息处理进行直观化的呈现,这样一来,部分学生会认为会计学科与信息类学科联系不大。另外,受到传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会计专业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现代化信息手段应用较少,大部分教师主要还是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即使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是其背景仍旧是单机应用,涉及到网络环境的比较少,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同时对学生会计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阻碍,学生在今后就业过程中专业优势不突出。

(三)教材与信息化环境不一致

现阶段,会计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内容也比较少;部分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过于简单,与实际情况联系不大,同时在实践应用中价值也不高;专业能力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材施教情况不容乐观。另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软件开发者只会提供一些基本的演示软件,与会计专业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管理软件比较少,同当前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存在出入,基于这一情况,必须对一些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删除,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加大对Cai课件与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调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会计信息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师资力量与信息化环境不一致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会计信息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尤其是现阶段,信息技术瞬息万变,会计学科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然而目前,这样综合型的教师比较少,导致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会计内容与信息技术脱轨,学生将会计专业与信息技术分离开来,这对特色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十分不利。

四、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会计学科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融合越来越紧密,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此,做好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同时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符合会计信息化根本目标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管理服务。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在国内企业之间,同样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及市场的冲击也不容小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的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价值链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每一个要素对经济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信息化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企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突出表现。因此,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方向的确定也应当以此为依据。会计教育改革必须以会计理论为基础,结合会计专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创新改革重点。在计算机的发展和推动下,当前会计专业工作更趋管理化,单纯的信息处理只需依靠计算机就可以完成,而会计人员主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分析以及控制等多个方面。另外,审计工作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影响作用逐渐下降,当前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管理咨询、纳税咨询、资产评估等方面的业务,与过去相比,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具备会计技术方面的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而这也是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必须依从会计市场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影响。另外,学生要对信息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信息化要求、发展目标等,这对其进行会计信息化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倡导会计管理服务。

(二)遵循发展的观点

会计的出现与生产活动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生产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会计应运而生。21世纪是全球经济时代,传统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创新势在必行。在信息技术引领下,会计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成为了发展的必然。会计信息系统实质上是反映和管控企业等组织的经济活动,由多种程序、方法和技术构成的,依靠会计人员实施管理行为的,对生产经济活动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综合性系统。在会计逐渐向国际化、生态化、服务化、技术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下,必须实施改革来提升国家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提升会计新服务的人性化和有效性。目前,信息的采集已经解决,但是信息的处理仍有待改善。企业为了谋求发展,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来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作为信息化时代的系统性工程,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改革效果在短期内并不能完全显现出来。针对这一情况,在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会计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会计信息化改革目标、具体内容、措施等来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同时保证改革的前瞻性,做到与时俱进。

(三)体现会计职能

现阶段,会计职能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对经济形势的反映、对经济过程的控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对经济发展的预测、对经济成果的分析、对经济决策的参与,其中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然而通过对一些会计“大事件”的分析发现,这两个方面的职能最为薄弱。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会计教学核心的转变。当前会计教育的核心已经逐渐向财务战略、企业战略方向发展,在会计道德方面的教育比较缺乏,同时受到教师专业水平不均衡的影响,学生对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理解不透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职能的发挥产生了阻碍。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育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据统计分析发现,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率逐年下降,注册会计师人数增加不明显,上述这些现象都说明会计教育人才缺乏,而这种缺乏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也普遍较低,基于此,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会计职能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满足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在与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会计学所涉及到的管理内容更加丰富,管理理念更加先进。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应当以此为基础,增设与管理能力相关的课程,提升学生会计信息处理能力,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会计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导致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信息数据在网络的传输等,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监督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教学改革中也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信息化时代的基本要求。而传统的会计教学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上,与当前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基于此,进行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当前情况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顺应会计发展潮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钟.高校会计信息化理论教育教学研究――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03).

[2]赵金芳.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03).

[3]赵玉阁.中职本科一贯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探讨――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管理信息化信息共享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11-02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要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升学校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为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系技术支撑与保障。高校管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以及对高校需要和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决策水平和调控能力,节约开支,改进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全方位地向学校师生和社会提供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限制的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的同时,各高校均在探索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资源共享、简化办事流程等等,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一、当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大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务信息数据库、教学资源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等的建设,但在信息化建设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对高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高校对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就是对管理技术手段的更新,对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不明确,因此对要实现哪些西戎功能、达到哪些指标不够清晰,加之缺乏前期调研,盲目跟风,没有形成“接地气”的建设方案,导致后期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度、挫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2.缺乏全面综合的管理信息化系统

如前所述,很多高校已经在各个模块如人事、财务、教务等建立了数据平台初步实现了各部门的管理信息化,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前期全面综合的设计,导致各个模块在运行中各行其是,无法“兼容”或者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而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中,各个部门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是非常必要且经常的,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做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能。

3.缺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员工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κ褂谜吆头务对象的重视:一方面,管理信息化能够实现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但是这个建设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很多高校缺乏对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需要工作人员自己慢慢摸索和交流,或者向信息管理部门咨询,工作效率不升反降;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设计中,过于注重效率的提升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服务功能,使得广大基层教师和学生对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质疑,引发重重问题。

二、改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大数据时代和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是信息化发展较为快速的地方,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应该快速发展。

1.强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做好统筹规划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面对日益庞大的办学规模和更加苛刻的人才培养要求,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必须紧紧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快速更新观念,不断提升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管理精细化、决策分析的科学化。因此,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必须统筹全局发展策略,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广大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突出顶层设计,保证信息化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政策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资源共享效率。

2.强化调研,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适用性

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进行缜密的调查研究,合理规划。一方面,针对本校的办学定位、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针对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软件,避免出现软件与学校实际管理情况不匹配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对外进行调研,包括到相关院校交流和学习管理经验,查漏补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本校的管理流程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改进,去掉不必要的流程和步骤,改进和补充更高效率的流程,以便更好的选择适用的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方法。此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要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资源共享,将每一个部门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点,考虑到各个点之间的关联性,在各个点之间形成连接与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推进联通决策体系。

3.强化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教职员工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更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任何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都需要教职员工的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率,因此,教职员工的信息化素养程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成正比,为此,必须加强教职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建设。一方面,就高校管理者人员而言,他们是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管理信息化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训,使其在熟悉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强化信息化管理能力,同时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管理即服务,良好的服务团队不仅能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更能促进高校人文氛围的培养。另一方面,就高校教师而言,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强化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推出管理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的应用进行全面培训,使教师逐步习惯管理信息系统。

4.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和保护,建立信息化部门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未能建立起全面的实施、监督步骤,虽有实时监控和定期巡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员的安排不到位而导致该措施不能完全实施。随着高校网络服务的项目越来越多,各种复杂的问题也必将接踵而至,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和一个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十分必要。在高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由同一的部门对全校的信息化进行管理,招聘专门的信息化人才,建设较为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的及时更新。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科技、资源的集中地,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高校管理信息化对优化资源共享、促进决策合理化以及提高管理效能、促进管理人员知识更新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陈京.高校管理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10月.

[2]刘秉政.现阶段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上海e高校为例.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9

值此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出席会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各国教育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山东青岛开幕,大会主题为“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国家主席致信祝贺大会的召开。这是我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召开教育信息化大会。教育信息化对于推动未来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本次大会把握了时代脉搏,顺应了发展潮流。主席在贺信中提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本期,我们邀请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对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系统解读。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1.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其核心价值就是创新和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和教育研究方式。这种融合在教与学层面上,表现为信息技术全面变革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学校办学层面上,表现为创设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形态;在教育体制层面上,表现为制定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国家课程标准、信息化支撑的政府教育供给方式和基于开放和透明数据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教学方式的变革必须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前提并与之相匹配,管理方式的变革必须服务于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教育研究必须关注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与教方式,并将传统的以经验和思辨为主要特征的研究,转变为以基于证据和大数据(全样本)为主要特征的研究。

2.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了解学生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

今天的学生多是伴随着新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被各种数字工具包围,信息技术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影响巨大。他们喜欢更多地使用数字资源来自主学习,喜欢用手持设备阅读,喜欢通过定位技术来确定学习情境。然而,当前的大部分学校教育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一代学生更具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强烈诉求,更期盼个性化的学习。

3.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关注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结构改变

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海量数字资源持续进入教育领域,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的普及,以及各种测评工具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的角色被细分,传统的备课、课堂讲授、答疑辅导和作业批改四个教学环节将不必再集中于一位教师身上。其次,教师的工作流程将发生改变。备课转变为教学设计和学习资源准备;课堂讲授与答疑的顺序可能被颠倒;讲授过程趋向精简化、对话化或表演化,辅导答疑不再是教师的专属,可以来自同伴和系统平台;作业批改可以由学习伙伴或系统来支持。再次,评价不再单纯是教师和学校的职责范围,一批第三方的教育评价与认证机构即将兴起,除了考试和评估服务外,或许还将承担起完成平时作业、练习和测试等的服务。教师依然是信息化教学中的关键,但教师的能力结构将发生巨大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复杂性也日渐凸显。

4.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适配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情景变化

一种具体的产品使用和技术应用只是手段,将教育信息化理解为纯粹的技术应用容易导致“技术至上”的错误认识。人们期盼将技术融入课堂,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室环境,而且将重塑学和教的方式,重构课堂形态,以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再先进的技术、再高级的软件,也无法替代言传身教。信息化教学不只是师生在操控网络和计算机等,而学生与内容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才是其灵魂。面对教师、学生、网络、各种设备和资源等,如何描述这样一种技术应用场景和互动情境显得尤为复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的准备过程中,需要仔细进行教学场景分析。分析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伙伴与学习活动之间的适应性,以及面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其学习任务、学习产出与学习方式之间的适配性。无论是一堂“翻转课堂”或“微课教学”的课,还是一个信息化教学试验项目,都要遵循“教学逻辑自洽、学习资源匹配、学习评价及时、学习体验丰富、教学工具便利”五个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篇10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教务管理工作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使得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中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900万人,比上年增加300万人。专业数、班级数、学生人数成倍增加,合作办学、多校区管理等各类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信息、各类数据统计,使现在的教务管理日益繁杂,面对种类多、数量大的数据和报表,手工处理教务管理方式既费时效率又低,必然影响教学管理水平。因此,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各个高校的最主要的任务。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思考

传统手工处理的教务管理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繁琐的大量数据信息处理带来了教学隐患。例如:学生成绩信息、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查等各种数据需要教务员根据学生的成绩一一核实,根据成绩统计欠课情况,根据成绩手工做学生成绩单的电子表格,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且核实的数据出错率极高,不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更可能造成教学事故。随之而来必然带来的重复性劳动,每次信息核实完,可用的信息只能一次运用,而且学校各部门针对核实的信息只能选择使用,要进行重复性的整理、筛选,这种信息的重复收集、数据冗余度高、任务繁重,造成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人力资源浪费。总之,传统的手工处理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校的发展。

教务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功能是要将海量数据盘活,通过统计分析产生的结果作用于学校的决策系统。不但要管好数据,而且要管活数据,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益。其具有以下几方便的优点: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方便了教师、学生及时查询教学信息;减轻了教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实现了数据的共享。

教务管理信息平台是一个大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目前主要实现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基本信息维护;2、教学计划管理;3、学生选课。4、成绩管理。5、智能排课。

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作用之大,任务艰巨,那么如何贯彻好高校的教务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具有信息化的意识。

高校信息化,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实现高校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推进教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必须确立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教务教学管理创新理念。推进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实现管理创新。

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创新,要求教务教学管理主体对传统的教务教学管理理念、教务教学管理模式、教务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教务教学管理改革和实践的有益经验,探索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务教学管理新路子。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先进的信息化意识,不能把建设信息化作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建设信息化的开拓阶段会遇到无所预见的困难,不能看见困难,就马上想还是恢复到原来手动阶段比较好,有些资料应该输入网络的没输,最后导致数据不准确,会认为网络不可靠,不能相信网络,久而久之,建设信息化的就失去意义。其次,作为高校的学生,更应该具有信息化的意识,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新生力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能否让他们尽快接受信息化的教育,大部分取决于学校整个大环境。现在很多高校,学校有通知,教务处传到各院,各院传到各系,各系传到各辅导员,再由导员通知到学生,这不仅使学生有了依赖意识,而且这种喇叭式传达方式明显不能适应我们现代高校发展的规模,学校应该建立信息化平台,让学生第一时间得到学校的通知是自我主动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成绩、选课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大学阶段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而彻底摆脱高中生学习环境的影子。

二、建立高素质的教务管理人员队伍。

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论设备和技术如何先进,最终决定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务管理者的素质。教务管理信息化对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更应该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还应该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自觉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一直以来,只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要求不高,这就导致了一些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目前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强,实际上,整个大学最主要的部分是教学运行部分,而教学运行的管理人员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使整个学校教学运行走入正轨的一个关键桥梁,因此提高他们的素质尤其重要。素质包括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三大方面,首先,作为教务管理人员,要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素质,应该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还应该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自觉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至少要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已及必要的管理能力;其次,身为教务人员就是不断的和学生和教师打交道,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行,工作时间长不耐烦,对学生没有良好的态度,这样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可能也会在工作上发生错误。最后,教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为教务工作繁琐,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工作发展前景也可以说是很浅,教务员工作时间一长无论是对于自身还是学校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甚至在心理上也会造成巨大的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

三、加大资金投入,构建高效系统。

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是一个随着学校发展和行政业务工作功能转变而需不断调整的系统,构建功能完备的优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教务管理质量和效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的指导下,继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构建更高效、实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学校各自的办学特点,量身定制高效的、完备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之既适应本校教务管理实情又能实现部门间及学校间的资源共享,更好地提升教务管理水平。

四、增强安全意识。

只有建立了严格的安全保障机制与严密的控制体系,才能够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教务管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教务管理数据库将是教务管理信息的枢纽,数据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影响全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要做到:既配备功能强大的“防火墙”,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保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注意数据的备份。

五、有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丰富的教学管理信息资源是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包含有海量的信息资源,除了自身的学生学籍、课程、教师、教室等信息外,还应与学校各部门的相关信息实现共享。教务工作是不能靠一个人来完成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更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完成,它需要大家的协作,它需要教师、学生、教务员、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因此,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做好教务这份工作,就必须具备沟通意识,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信息化的开拓阶段很难,它是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情况下共同完成,大家只有排除万难,问题可能随时随机发生,这就要求学生和老师有什么问题及时反映给教务员,教务员和教务处沟通,共同把问题解决。

六、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体操作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重基础信息的维护。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设置变动比较快,而系统中相应的基础信息未能及时更新;这就必然引起后续的学生成绩不准确,学籍管理无法准确进行,毕业资格审查遇到障碍,因此,基础信息中课表、成绩、学籍的准确维护极其重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加工,才能确保学校整个教务管理的有序性和协调性。

2、特殊学生信息作特殊维护。学校大部分存在着特殊的学生,比如:小语种学生、参加活动加分的学生、学生成绩较差,延长学习年限的学生等,针对这些学生,系统必须要做特殊的处理。小语种学生和延长学习年限的学生,在一个专业中占少数,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对其作特殊标注,导入其培养方案,延长学制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