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2:14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1

严格遵守培训班各项纪律和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专心致志地参加培训,真正做到坐得住、学得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根据县委组织部2020年培训计划,从今天开始,我们在这里举行为期X天的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解读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绿色发展意识、环保责任意识、依法防治意识,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法治基础,不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对这次培训班,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县委党校、市生态环境局X分局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结合当前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精心安排了授课内容,邀请了环保工作经验丰富的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X同志、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农业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主任X同志以及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深入研究的县委党校老师为我们授课,课程内容丰富全面、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希望大家把握好这次培训机会,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政策知识,努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履职尽责能力水平。借此机会,下面我强调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

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至今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思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这为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强大的实践动力。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重要论述,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位置。

2018年3月,“生态文明”被写入新修订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之名确立生态文明的重要性。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民法典》,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为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法律中的全面贯彻奠定了规范基础,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民法制度保障。

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希望和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共存,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仍然艰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持续巩固和全县生态环保突出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整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二是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污染防治措施落实责任等还有待进一步靠实,个别部门生态环保责任落实还不到位;三是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性、相容性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等。

这些问题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和作风问题,说明我们个别部门及领导干部在政治站位、思想认识、工作作风上还有差距,还没有真正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还没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侥幸过关心理,既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也要有“登高峰”的必胜信心,不断夯实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理论基础,

把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推进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对待,坚持“统筹推进、标本兼治、精准施策”的原则,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面做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整治,扎实完成各类生态环境领域工作任务,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靠实工作责任,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近年来,各乡镇、各部门单位结合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工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仍然是全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在争做“四种人”上下功夫。

一是要做生态环境保护的“明白人”,坚决推动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客观准确判断形势,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始终保持驰而不息的攻坚态势,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地、落实、落到位。

二是要做绿色发展的“践行人”,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要义不容辞地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旗,自觉带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建设中,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恢复等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完善煤化工、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绿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条。

三是要做绿水青山的“守护人”,坚决打好突出环保问题治理攻坚战。要时刻铭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严格落实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企业生态环保的主体责任,全面完成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任务。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提升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和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是要做绿色X的“代言人”,奏响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要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主动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着力弘扬生态文明,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动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人人享有文明成果的良好氛围,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三、珍惜学习机会,圆满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培训任务

这次培训,采取专题辅导、观摩考察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了四中全会精神、环保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针对性较强,对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法、新规、新政策,抓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带着问题学、集中精力学,做到学以增智、学以增技,不要学的时候激动、学完之后不动,要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实效,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一要结合实际积极学。

参加此次培训班的是各乡镇、各部门的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环保负责人,你们处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的第一线,平时大家工作都很忙,专门抽出时间坐下来学习的时间不多。

这次培训班安排比较紧凑,课堂教学和经验交流共五天时间,大家一定要明确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发扬谦虚谨慎的学风,集中精力静下心来虚心学习。对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要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争取学深学透。

二要严肃纪律认真学。参加培训,角色就是学生。大家要严格遵守培训班各项纪律和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专心致志地参加培训,真正做到坐得住、学得好。县委组织部和党校要加强管理,严格出勤考核,严肃课堂纪律,维护良好的学习秩序。

三要注重交流深入学。这次培训信息量大,大家要通过集中辅导、个人自学、相互交流等形式,认真思考研究,及时理解消化,把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学深学透。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照培训内容,边学习、边思考,找准乡镇、部门和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狠抓落实、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确保本次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同志们,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得的发展机遇、重大的政治责任、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主动担当、迎难而上,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2

【关键词】美学修养护理质量

近年来,实施“以人为本”、以生物―心理―社会为一体的整体护理模式已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将护理工作的内涵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因此,我们作为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要对患者的健康服务,还要使患者治疗过程中达到精神的愉悦、心理的健全,从而达到全身心的康复。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交叉、渗透和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1】,是将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护理实践当中,优化护理工作每个环节,使患者在护理中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2】,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体现出的仁爱之美、心灵之美、生命之美、健康之美对于提高护理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护士美学修养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现将我院自2013年以来开展“提高护士美学,创造零投诉”活动的142名护士进行职业美学修养培训和调查,并对来我院就诊或住院的1000名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参加2013年以来开展“提高护士美学,创造零投诉”活动的142名护士进行美学修养培训,均为女性,年龄21~48岁,平均35.4±1.4岁;护龄6个月~25年,平均12.5±1.7年;职称:护士39名,护师59名,主管护师31名,副主任护师13名;文化程度:本科36名,大专80名,中专26名。并随机选取我院就诊或住院的1000名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男594例,女406例,年龄13~88岁,平均54.8±1.5岁。

1.2方法

根据医院活动要求与各科室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护士进行美学修养培训,内容包括:(1)心灵美学。向护士讲解心灵美学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从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认识、理解中体会心灵美实际上是一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和统一【3】,是成为一个合格护士的基础,使护士认识到只有具备了美的心灵,才能有高尚无私的品格,才能做到一切为患者考虑、全心全意对患者服务。(2)仪态美学。向护士讲解仪态仪表对患者的重要性,尤其是第一次与患者见面交流时,其仪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心情,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4】,人的感情全部表达=7%言辞+38%声音+55%体态语言。应从护士衣着、服饰、面容、头饰、走路、站立、坐姿、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培训,以达到自然、大方、端庄、健康、和蔼等效果,以致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尊重感。(3)语言美学。语言是护患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减少矛盾纠纷发生的主要因素。从与患者交流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声音、眼神、面容和肢体接触等方面进行语言道德性、通俗性、礼貌性、鼓励性的培训,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安全、可信的护患空间,提高患者的治愈率。(4)技能美学。对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如静脉穿刺、静脉留置、导尿等操作步骤、熟练程度、操作轻重、患者耐受程度等方面的培训,操作时做到头脑冷静,动作敏捷、轻柔、准确、娴熟,思维清晰等,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效果,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5)环境美学。使护士认识到医院和病房环境对患者治疗的作用。对患者而言,陌生的环境会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严重者会加重病情。应指导护士注意病房的环境,从病房的布局、整洁、颜色、光线、温湿度、床褥等方面入手,改变医院从前冰冷、无活力、死气的情况,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从心境上改变,接受治疗和护理。

1.3观察与评价

观察护士将美学修养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制定《护士审美修养评价表》【5】,进行自评和她评,内容包括以上5个方面30个项目,分为优秀(≥95分)、合格(85~94分)、差(≤85分)。为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6】,内容包括护士的道德、仪表、语言、技能、服务、沟通等6个方面30个项目,分为非常满意(≥95分)、满意(85~94分)、基本满意(75~84分)、差(≤75分)。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p

2结果

2.1美学修养对护士与患者的影响

护士培训后较培训前在心灵、仪态、语言、技能、环境美学修养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表一),有统计学差异性(p

心灵美学仪态美学语言美学技能美学环境美学

培训前85.6±2.489.7±3.183.9±5.790.0±2.189.1±2.8

培训后94.7±3.295.4±1.296.5±1.694.7±3.696.8±1.1

2.2护士美学修养对护理质量和护患纠纷的影响

通过对护士美学修养的培训,我院护理质量有明显质量,护患纠纷发生率由培训前的5.8%下降至1.2%。结果表明,护士将美学修养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不仅增强了护士各方面的能力,还有效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和谐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对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3讨论

护理工作做为一门特殊的专业,不仅要求我们护士具备高尚的道德、充沛的精力、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有具备爱心、良心、耐心、责任心。护理美学顺应了时展和进步,也体现了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7】。将护士的美学修养如美的仪态、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技能、美的环境运用护理工作中并与护理内容有机结合,树立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以唤起患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放松的心理、高度的信任,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提高治愈率,也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根据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我院护士通过培训在心灵、仪态、语言、技能、环境美学修养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培训后护士优秀率达到97.9%,患者满意度达到98.2%,护患纠纷发生率也由培训前的5.8%下降至1.2%。总之,护士的美学修养不仅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还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良英,李小艺,护理美学在创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06,169~170

【2】黄春霞,提高护士美学修养促进自身素质与护理质量的提高[J],中国卫生产业,2012,32,35~35

【3】吕向英,李兴玉,黄小红,浅谈护士语言修养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7,101~102

【4】李凤丽,浅谈如何提高护生的美学修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231~231

【5】张庆珍,护士的美学修养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04,98~99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3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苏州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4-0320-02

DisscussonStrategyoftrainingHighSkilltalentsofagricultur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SuzhouCityasexample

CHenYingYanGwei-qiuQiUXue-lin

(Suzhoupolytechnicinstituteofagriculture,SuzhouJiangsu215008)

abstractstatusofagriculture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traininghighskilltalentsofagricultur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SuzhouCitywereanalyzed.thestrategiesofvocationalcollegestraininghighskilltalentsofagricultureenvironmentalprotectionwereputforward,suchasscientificpositionoftrainingtalentsgoal,enhanceinnovationofschoolandcorporationscooperationsystemandmechanism,enhancetrainingof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ofagricultureproducers.

Keywords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highskilltalents;vocationalcollege;train;SuzhouJiangsu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形势较为严峻,成为当前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并重转变,已是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与任务。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苏州市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农业是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产业,不仅全面受惠于生态环境,而且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农业面源污染从成因分析,既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急剧扩张,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也有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量增加,却因为被忽视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利用的客观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物包括三大类,分别是畜禽养殖粪污及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农田肥料流失养分等。面源污染面广、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根据2010年度国家污染源普查公布数据,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苏州仅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从有关的科研单位长期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源是氮磷排放的重要来源,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1农业生产结构和方式的转变,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

在种植业内部出现了经济作物比例上升与粮食作物比例下降的趋势,生产由自然或半自然状态,发展到精耕细作,肥、水、药配套,增加了新的面源污染源。以谷物收获为特征的种植业比例逐步下降,以肉禽蛋奶为特征的养殖业(包括畜牧业、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传统的家庭分散养殖逐渐被集约化、规模化的集中养殖所取代,养殖方式由纯粹的自然喂养向以饲料添加剂为特征的快速喂养转变,这些造成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1.2生态环境意识薄弱,治理的行动和投入不积极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是一个慢性积累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受害症状。各级在抓农业生产、农民工转移、农村小城镇建设时,将重点放在短时间内能增量增收、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上。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无论是在认识程度、舆论引导,还是在政策配套、资金投入上都不到位。有些农民甚至不知道农业生产会带来农业面源污染;或知道农业面源污染危害,不知道怎么防治;或即使知道危害,但受经济利益驱使,以致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加重。

1.3廉价高效的环境友好技术缺失

化肥仍然以单一含量的常规产品生产为主,高含量的环境友好型复合肥产品研究、开发和推广不够,且品种类型少,特别是高含量的生物有机肥更少。已研制开发的生物有机肥产品,肥效不理想,价格偏高,农业生产中难以接受。农药还是以化学农药和杀虫剂为主。生产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但实际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见效慢、效果不达标、价格高难以推广。化学农膜研制较多,而有机农膜(如淀粉膜)研制较少,缺乏突破性,价格高,农业生产上不宜示范推广。

1.4农业环保立法及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我国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水污染治理和流域保护4个领域。但有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基本沿袭对城市工业点源污染控制所采取的“规制”治理模式,然而,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频发,都表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规制”手段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政策中经济调控手段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需要多种补偿途径,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地方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职责不明,存在权责不一致现象。农业部门多从技术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环保部门大多通过政府行为下达环保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2]。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2苏州市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苏州市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早,但与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1高校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

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时,注意考虑农业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设置了相关专业,但具体到教育环节,首先,考生在考虑专业取向时,一般会优先选择高新技术、金融、贸易等热门专业;其次,在学校日常教育中,高校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却需要走入基层进行实践工作;再次,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教材往往很容易知识过期,其更新速度跟不上。

2.2农民培训中普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

随着苏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大力重视和支持,以种养专业户、种养大户、园区和基地农民等为主要培训对象的职业农民培训是其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学习、生产实践、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教授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但是很少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培训。

2.3复合型人才缺失是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大短板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农业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各种知识交叉越来越频繁,现代农业对于环境保护人才的要求,已经从之前的检测员转化为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集生产管理与环境保护于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够从生产过程各环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从农业环境保护技能人才持证现状看,同时持有其他农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占持证总数的20%左右,从侧面反映出高素质复合型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3高职院校培养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的策略

3.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为地方农业发展服务

苏州市是全国20个地市级城市(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及《关于建立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等政策,加大了公共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经费补助、招生改革试点等政策支持力度,率先建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这将为苏州地区高职院校今后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苏州市启动实施了“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建立了30个市级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需要一批热爱“三农”、熟悉“三农”、能在生产、建设、经营和服务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苏州及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将专业特色融入区域发展特色。例如,为培养更多扎根于农业和农村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政府紧密合作,开展“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工程”。由太仓市政府资助,学生毕业后,作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调配到基层农村、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使双方达到双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专业人才留在了农村,增强了基层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的储备[3]。

3.2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苏州地区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苏州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程,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形成教学产研相结合的新模式。例如,为整合优势资源,推动苏州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培养更多高素质新型农业专技人才,在江苏省农委、省教育厅、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联盟结合了省内政、行、校、企的科技、人才、教学资源合作平台,目前共有理事单位144家。理事单位将共同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合作目标。通过实施“校企联盟”行动,在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网络化的工作平台,可推动科技为农服务“四大转变”,即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变,由部分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合作向覆盖全社会的合作转变,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务转变,由短期的项目或单位合作向建立稳定长效合作关系转变。

3.3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境保护再培训工作

农民培训不仅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一项惠及整个社会的公益性事业,对于政府来说,要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为青年农民发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示范作用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除了要保证培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可操作性外,还需要考虑参与培训农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实施分类教学,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用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才和技术密集的优势,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改变目前我国农业培训现状,将其由单纯的技术服务,提升为现代农业基本知识的培训,开展涉农政策法规、农药常识、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培训,加强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4]。针对农民培训工程中忽视对培训后农民跟踪服务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引导和投入,充分利用高校多年来科教兴农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高校专家教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由学校培训管理部门或科技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学院积极参与对毕业后学员的跟踪和服务,及时掌握农民学员的后期生产实践情况,对其进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完善学校专家教授与学员的联系网络,使农民学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4结语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乡村背景下,苏州地区高职院校应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境保护再培训工作,为推进苏州市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建设培养大批素质高、用得上的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5]。

5参考文献

[1]张玉磊.我国现代农业环保问题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278.

[2]王文.怎样通过法律手段达到农业环保[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9):59-60.

[3]邓东京,饶异伦.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108-110.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4

养护工作是园林工程项目的最后一环,其直接关系到园林项目的使用质量及使用寿命。园林工程本身的综合性以及实践性较强,所以在开展园林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时,需做好养护工作以及养护管理工作,从而使得人们获得更多的娱乐以及休闲的空间,使园林更符合人们对生态健康的追求。

关键词:

园林;养护;管理

1、前言:

养护及管理工作是园林工程项目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有效的园林养护及管理工作,能够使得园林工程项目中植物的成活率大大提升,进而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及环境保护效益,推动园林更好更快的发展。另外通过有效的园林工程项目养护及管理,可以使得城市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使得空气质量受到优化,防止汽车尾气、环境污染以及工业废气对人体健康产生过大的威胁,同时使城市更具有品位,帮助城市获得竞争能力,进而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的养护措施以及管理手段,还能够推动城市园林日益繁荣,从而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好的休闲娱乐空间。

2、园林工程项目养护要点

2.1适时修剪树木养护工作人员需要基于树木的生长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修剪,同时针对不同的树种,确定相应的修剪手段,一方面避免树木的生长受到抑制,另一方面保证树木的整体美观性。在修剪灌木时,需要保持灌木的原有形态,也就是通过修剪使灌木形成某一种形态,在之后的修剪中,需要维持这一形态,从而使得灌木的外缘枝叶更加的紧密。另外在修剪时,需要彻底修剪灌木接近地面的长枝或残果;在对常绿乔木进行修剪时,主要需要对常绿乔木的干枯枝叶,以及过于密集的部分进行修剪,在修剪过程中应当留出一部分木撅,从而使得乔木在被修剪过后剪口可以保持平滑状态。在修剪过程中要避开需要留芽的部分,或者是不要修剪此区域,在修剪完毕之后,需要将防腐剂涂抹在剪口上,同时把剪口削成向内45度角斜口;在对藤本植物进行修剪时,需要考虑到藤蔓枝条的生长方向,使得藤本植物的枝条可以均匀地分布。在藤本植物生长过程中,应当将未附在墙上的藤本植物枝条及时的剪掉。若藤本植物需要依附于棚架生长,则需要将藤本植物的死枝,及时的剪切,从而腾出更多空间,使枝条能够铺满整个棚架。2.2通过有效养护手段,避免病虫害的出现。过去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化学药剂来消灭害虫,但这种做法会导致土壤板结,所以需要通过生态系统的构建来,使园林内的植物群落具有自主抵抗病虫害的成效。现可通过化学防治手段、人工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手段的综合应用,成立地被植物、乔木植物以及灌木植物的群落,从而使得园林内单位面积绿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建立起针叶以及阔叶、常绿以及落叶、阳性以及中阴性等植物类型的混交,从而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使得各植物物种之间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另外需对植物及时施以基肥,在植物已经成活之后,应当以该植物可能遭受病虫害为基础对其进行叶面追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激素治虫、以虫治虫以及以菌治病等生物防治方法,截止上树、灯光诱杀以及人工防治等物理方法来达到植物病虫害处理目的。

3、园林工程项目养护管理要点

3.1注重人员的培训园林项目养护及管理的主力是养护、管理人员,所以一定要对各个养护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其业务素质,这对于保证园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园林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培养方面需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园林养护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所以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时一定要实行多样化培训方案,使得各相关养护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或者是管理范畴。在实际开展养护教育培训工作时,必须注意培训手段的多样化,基于各个不同的工种,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应当使受培训人员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总之,通过不断的培训,可以增强养护管理质量以及养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业务素养;第二,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在对养护技术人员以及养护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工作时,不可以单纯的培训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而是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培训,从而使得培训内容,更具有有效性以及针对性。由于园林养护及管理工作涉及到诸多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多样性,所以在确定培训内容时,需考虑该培训内容是否能够提升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技能水平等,从而使养护技术以及养护管理工作更具有规范性。另外还需要对养护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道德素养培训以及安全培训,以保证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3.2避免园林景观受到人为损害在进行园林养护时,为了使园林内的各个公共设施得到更好的保护,需要提升园林保护宣传力度,使游客具有文明意识。另外还需要在园林的适当区域安装垃圾箱或者是移动洗手间,以防止游客出现乱扔垃圾或者是随地大小便等情况,避免园林的环境受到不良的损坏。由于园林内的经常会出现游客采摘花草或者故意损坏园林内的公共设施等情况,就此需通过严格惩罚措施的实施,使得园林内的景观得到更好的保护。

3.3对养护管理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园林工程项目在施工结束之后以及投入使用之后,均需要不断地进行养护,所以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很多的资金。因此为了推动园林工程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使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制定有效的养护管理措施,严格的管理以及控制园林项目的养护管理成本,从而使得养护资金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4、结语

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城市居民来说,园林工程项目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必要通过有效的养护以及管理手段来提升园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所以园林管理人员需要基于园林的实际情况,制定同时优化相关的养护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园林项目的养护及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园林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保证园林整体的美观性,推动园林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通过园林使城市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增强城市的正面形象,有利于城市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硕.园林施工项目全过程管理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0,07:78-79.

[2]赖焕杰.园林绿化施工及养护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09:391.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5

参加此次全区领导干部学习会,短短3天时间,我们先后系统学习了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外包、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通过学习培训,我感到获益匪浅,既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工作水平,也有利于在广大干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一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任何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撑。通过培训,我们不仅系统学习了城市管理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感悟了国内、国际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我区、我们街道城市化建设水平与国内领先城市、国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是拓宽了城市发展的视野。国内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成功的地方不胜枚举,值得借鉴。学习培训是借鉴先进理论、成功经验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通过培训,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掌握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提高了战略思维的水平,增强了同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信心。

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才能在动态中体现与时俱进,才能在发展中真正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我们在座各位带头学习,就会带动一大批,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就能达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四是提升了科学的工作水平。积累理论知识也好,拓宽发展视野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工作水平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工作的成效中。相信通过培训,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路将更清晰、决策将更科学、举措将更扎实,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将更高。

学以致用,学习培训的落脚点在于运用。*街道作为锡山主城区和无锡市城市规划的副中心,理应成为我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全区城市建设的表率。通过学习培训,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工作,以下是初步的构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才能高水平、高品位。当前,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进入了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说,通过前两年的努力,*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已实现了全覆盖,为我们做深做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只有这样的科学规划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确保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城市规划中,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筹划、高层次运作、高水平管理,坚持富规划、强建设,细规划、快建设,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环境保障。要在深入理解和消化好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在更高层次水平上,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产业规划、次分区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要按地块功能策划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以具体项目对上争取,赢得支持,努力使隐性的发展资源变成显性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功能性、服务性,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要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街道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主攻目标,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片区的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以*路、*路、*路所合围的主要商业圈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抓好*社区*地块的功能定位和前期规划。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社区睦邻中心的开工建设,加紧实施*社区商贸中心二期的建设,做好*和*社区睦邻中心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环境建设。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设良好的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有利的商业优势等;一手抓软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服务咨询等,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7日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以及给排水行业一线的分析化验、运行管理、设备保养维修、施工等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为适应企业用人观的转变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启动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过程

(一)开展专业调研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职业技能,适应江苏环保产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环境保护领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物理污染治理等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安装调试、污染设施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艺设计员、项目经理、安装调试员、运营管理员等。毕业生能充分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工艺调试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等专门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找准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以培养学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可持续能力为核心目标,以企业目前运行状态和运行工艺为内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动态为前瞻,构建“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和职业生涯拓展问题。

2、以环保企业典型工作案例和实际项目为载体,基于典型的工艺流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标准、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建设任务。争取将这两门课程建成学院精品课程,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并同时,完成该课程的网络共享课程建设,构建自主网络学习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网络自学的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完成“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课程的最优化。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完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专项课题研究。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建设,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和仪器设备,调整、细化实训室功能,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按照环保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完成企业真实运作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电镀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校内一体化实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运行状况一致的实训环境。建立系统化的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教学保障机制和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内容

(一)“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工学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环保行业和工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行业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在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和参与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岗位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承接环保工程设计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与工艺革新、职工培训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做到“校企互融”。

专业教师利用院校的科研优势,查询资料,参加专业会议,把握最新科研动态,并利用学校现有的治理设施,进行研究和放大性研究,将污染治理理论研究变为可能的生产实际,引领环保设计企业;或就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难题,进行系统研究和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进行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基于水、气、声、渣污染治理工作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基地,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于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每个过程进行细化,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典型工艺设计和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把学与教、学与做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作到“学做结合”。实现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不断“能力递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坚持课程体系符合环保工程设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将来自企业一线的鲜活工艺案例贯穿其间,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导入、模块化教学、分组讨论、个别辅导,遵循“先会后懂”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校内外实训及实习条件,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涵盖每一个等级职业资格培养的模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对中级工职业岗位能力的分解,明确其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由此逐级开发出课程,制定出符合中级工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开发出为其服务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形成“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搞好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在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参与下,通过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按照学习探究、综合渗透、实践活动和创新发展的原则,注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教师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课题研究;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使多媒体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采取以启发、引导、讨论为主的问题教学法,将引导文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比较教学等方法融于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互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程改革,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产学结合更加紧密,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新颖,综合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和示范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

主要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7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大型仪器、废水废气固废等处理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根据以上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针对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行业对人才的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要求提高,但高等院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不相容现状,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机渗透到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中,满足不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前几年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来看,学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实验课过程中,出现大声喧哗、不注意卫生等缺乏素质的现象,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兴趣薄弱,导致出现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薄弱及岗位适应性差,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等现象。

(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盐城工学院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合并作为一门课程,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依附存在,课时只占1/4理论课时,在实验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出现理论基础过硬,但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够的情况,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大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自己单独动手操作实验设备的机会少。另外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和专业内容相差较远,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技能。专业实验课程需要实现“传道”和“授业”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实验内容有机融合。目前,盐城工学院已经编制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在讲授专业实验知识中讲解“课程思政”。比如: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讲解“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水中氟化物和氰化物的测定”等实验,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不仅讲监测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大型仪器的使用步骤,操作规范等,而且剖析造假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强调诚信的基本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其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环境化学实验及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地位,增强专业信心、提升专业认同度,热爱专业,把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化为学习的动力,肩负起促进专业和行业发展的使命。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讲授各种废水的处理技术过程中,将国内外最新水处理技术和先进的环保理念引入课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比破坏后再进行治理的技术重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把爱护祖国的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

(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不断更新,需要及时更新或补充实验内容,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专业实验中用实验去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对实际工程设计进行分析和思考。比如:在环境化学专业实验中,选择两种组成不同的底泥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各种浓度的苯酚(设计并计算苯酚的浓度),测量底泥对苯酚的吸附量,计算得到底泥对苯酚的吸附常数,从而比较两种底泥对水中苯酚的吸附差异。通过此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水体中的底泥对水体的自净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结合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与分析仪器的实验内容,把监测仪器安装在水处理流程的各个单体和生活污水的进口和出水口处,形成一套污水处理综合型实验。本套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工艺由预处理———生物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组成。基本流程为:进水→格栅→调节池→初沉池→厌氧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活性炭吸附→出水。监测分析实验过程中水处理各个工艺的进口和出口水质指标(浊度、酸碱度、温度、CoD、BoD、氨氮等)。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的手段,也提高对监测仪器和水处理设备的操作能力。在环境监测实验中,某化工厂液氯储罐泄露事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方案,掌握环境应急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方法、监测频次与跟踪监测方案的制订等,熟悉事故应急监测的整个过程。

(三)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学院依托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盐城工学院污水处理站,以及江苏易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一是对校园中河水的浊度、色度、生化需氧量(CoD)、生化耗氧量(BoD)、pH、氨氮等的监测,校园及周边空气环境中tSp、pm10、no2、So2等的监测。运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对校园的地表水环境及环境空气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通过这些实验项目拓宽学生环境监测方面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园食堂厨余垃圾的收集及处理。从垃圾的收集到预处理及好氧堆肥处理,每天监测反应装置中物料的各项指标(含水率、pH、生物降解度、温度、n、p、tSS、VSS)。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实验仪器、环境工程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对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堆肥化全过程的了解,好氧堆肥化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和专业内容一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生态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分布规律。学生分组完成查资料、确定方案、实验报告分析、以小组形式汇报,全面了解生态功能区概念及划分、地表灰尘的采集方法及原理,掌握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原理,为针对性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合理地环境整治提供依据。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展,将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此外,学院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学时少,并且大部分是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太少的问题,开展了8学分的环境工程综合训练课程(第四学年第一学期6周),集中实训的内容包括:环境工程仿真训练(1周)、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与管理(2周)、模块训练(工程设计能力训练、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实训、环境监测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新技术应用,并同环境监测、水处理实验、环评计算软件应用、工程设计等理论与实验技能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程理解。使学生具备进行环境监测、科研实验、环境评价、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

(四)加强课题式实验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实验课题,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比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由学生选择导师指导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跟导师加入科研工作,与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挂钩或作为毕业论文前期工作,最终以完成实验报告或者提交小论文的形式获得相应的学分。另外学校还开展了“挑战杯”、“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环境友好大赛”等课外学术竞赛活动,同时学校主办的盐城市环境监测技能大赛活动。另外,学校也加强了对校内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和盐城工学院化工废水处理中试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比如:盐城市城南污水处理厂、盐城市盐龙湖水厂、盐城汇源饮料有限公司、盐城市盐龙湖饮用水源管理处等十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分析、监测、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通过实验和实践,学生得到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对环保相关企业有更多的了解。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8

一是组织周密。本期培训是在年末岁尾,各项工作处于收官之际,组织实施的一次境外培训,培训主题紧扣四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可以说是在特殊时段带着特定任务组织的一次培训。市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多次与培训机构沟通协商,特别是xxx部长多次审定培训名单、培训方案和日程安排,并亲自出席行前动员会,对参训学员提出要求。市委组织部派出干部教育处xxx同志带队跟班,加强对培训班的指导和管理,并在方案策划、手续办理、行程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精心安排了国内预培训内容与境外培训的有机衔接,便于学员带着问题出去学习,为了更多更好地了解新西兰的情况,明确相关培训要求,还特意制作了赴新西兰学习的背景资料和学员手册,以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为全班25名学员创造了安心、放心、舒心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二是主题鲜明。党的四中全会强调,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必须坚持抓好“十个落实”,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新西兰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先后经历了公共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改革、后公共管理改革三个时期,在社会治理方面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处于领跑状态。市委组织部安排25名市管干部“走出重庆看发展、跨出国门学治理”,组成一个专题培训班,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进行为期21天的学习培训,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是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的思想碰撞和行动聚焦,对推动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内容丰富。这次赴新西兰培训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主线,听取了19场专题讲座,安排了12场公务拜访活动,内容涉及新西兰的政治、农业、教育、文化、卫生健康、自然资源、民防应急、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拜访的机构包括新西兰中央政府相关部门,部分市政府、大区政府、地区政府及社会组织。这些专题讲座和拜访活动,充分反映了新西兰自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历程、现状和成效,内容十分丰富,所包含的信息量大。专题讲座和公务拜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培训主题,形式活泼多样、节奏科学合理,特别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紧密,现场教学和互动教学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交流深入。全班25名学员个个精神饱满,天天热情满怀,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拜访交流,大家在专心听、认真记的同时,还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老师主动提问、虚心请教,课堂互动热烈,拜访交流畅快。为增进学员内部交流,先后安排了2次讨论,深化了大家对新西兰社会治理的系统认识,并结合我国国情、重庆市情进行了对比分析。新西兰生态环境好、社会治安好、民生福祉好、规则意识强,大家感受深刻、兴趣浓厚、了解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新西兰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我国与新西兰国情不同、民情不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也有差异,纷纷表示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将会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五是纪律严明。本班培训期间,成立了以xxx同志为团长,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xxx同志为秘书长,以及3个小组长组成的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并设立了教学、生活、安全3个工作小组。在外学习过程中,班委会先后4次召开会议,就学习拜访工作进行小结,及时提醒注意事项。在班委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小组尽职尽责、热心服务、协调有力、管理到位。全体学员听从统一指挥,严格要求自己,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守外事纪律、保密纪律,自觉遵守新西兰的法律法规,严格作息点名和请销假制度,注重拜访交往礼仪,做到了政治过硬、学习认真、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充分展示了重庆党政干部较高的个人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深受新西兰各界好评。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西部民族地区;对策研究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报告还强调指出,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发展相对落后。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做到“四个新”。

一、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历史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技术水平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差。因此,要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努力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创业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充分利用夜校、基层文化站、文化室、生产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开展各种乡土文化、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各种有关农业种植知识和农业机械使用技能的知识学习。同时,加强对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培训,提高他们致富带富的能力。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现家家都有“明白人”的目标。加大科技特派员下到乡、村、组、户力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实现科技人员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进入农户家。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

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实施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耕地面积不足及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所带来的人地矛盾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减少农村劳动力外出时的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和损失,各地要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并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企业联系进行订单式劳动力培训输出。即根据企业所需员工技术类型进行专门培训,培训结束直接进入企业安排就业,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输出一条线。以务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增收,也是促进信息传递、加速观念转变、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措施。通过务工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和技能,使他们出得去、稳得住、有收入,通过壮大务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新经济组织

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积极扶持和发展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组织农民认识市场、开拓市场、发展市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经营的手段发展农业、用抓项目的手段抓农业,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合作组织机制,建立“公司+合作社(或协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或协会)+基地+农户”等组织。采取“公司+农民”或“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扶持企业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把产业发展与农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在一起。

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头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西部民族地区各地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要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处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加快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扩大农户的贷款覆盖面,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展、培养民间金融机构,逐步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农村新风貌

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狠抓农村普法教育,培育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宣讲、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通过组织农民学习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知法懂法,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建设新农村”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平安示范户”评选活动,提倡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形成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农村人际关系。

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文化广场、村文化园、图书室、健身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并采取建立红白理事会、民间协会等多种措施和机制,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把政府疏于管理又管不好的事情交给民间组织管理,营造人人讲文明、自觉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环境

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工农业是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优良的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石漠化、沙漠化程度较深,水土流失严重,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相当艰巨。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发展和保护生态共赢,要守住保护环境这条底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边发展、边治理,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做到既提速又转型,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裸山秃岭、污水横流,脏乱差的环境,不但谈不上新农村,而且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的身心健康。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引发自然灾害造成贫困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具有普遍性,由于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引发疾病造成返贫的事时有发生,教训深刻。因此,要指导和引导农民搞好美化环境,实现“五化”,即路面硬化、村寨绿化、环境美化、庭院净化、村巷亮化。民居改造要把利用现代化建筑材料、适应生活发展需要与保持民族特色结合起来,还要努力保护村寨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少数民族村寨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自然风貌。对农村公共场所的垃圾要进行清理,设立垃圾固定堆放点,改造和整治院坝及农村污水沟,使农村环境有极大改观。要注重围绕山、水、林、田、路、庭院做文章,绿化、美化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环境。

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生态环境治理培训篇10

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阶段性重点任务》和省安委办《关于印发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阶段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四方台生态环境局扎实推进全省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成了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阶段性工作要求,现将我局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项整治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专班,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摸排整治力度

我局执法大队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针对我区危险废物环境安全的突出问题,对辖区内重点行业企业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目前我局共对辖区内3家企业(XXX矿、XX煤矿、XXXXX有限公司)进行危废监督检查,着重抽查重点行业企业和自行利用处置设施建设项目“三同时”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企业危险废物产生种类、数量以及利用处置方式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否相符,目前三家企业没有发现此类问题。

(三)加强危险废物重点企业监管。

对纳入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的翁氏环保企业,严格执行管理计划、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情况等制度规定,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制度和主体责任,如实通过信息系统申报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情况。

(四)规范危险废物转移管理。

严格监管危险废物的转运管理,要求企业执行国家危险废物经菅许可证和转移联单制度。根据《固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活动的监督管理,防止污染环境。

(五)宣传学习新《固废法》

一是积极参与学法培训。在市局开展的2020年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培训中,我局相关执法人员认真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固体废物领域环境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明确了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责,做到了知法、懂法、守法,为落实好《固废法》的法定要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积极进行学法问答。我局执法人员积极参与“固废污染防治法知识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双鸭山生态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号、生态环境局网站等媒体,学习固废小百科等环保知识,提高对《固废法》的广泛了解和认知,全面推动《固废法》的贯彻落实。

二、存在问题

(一)一些企业对危险废物造成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对危险废物潜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及危险废物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对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不够重视。

(二)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机构改革以来,我局选调的工作人员都是非环保专业的,这些同志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还不能适应环保专业的工作需要,对危废方面执法还有些力不从心。

(三)《固废法》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固废法》修订以来,我区部分干部和企业还没有把《固废法》学深悟透,没有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明确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结合我区实际抓好危险废物重点源管理;进一步加大现场督查指导力度,创建标准化危险废物管理单位模板,全面推进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危险废物管理人员及企业培训等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管理,严格落实执行危险废物管

理规定,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一线人员及企业相关人员对危险

废物危害的认知,规范危险废物处置,完善危险废物管理人

员及企业培训等机制,广泛推动新《固废法》的学习和宣传。

(三)进一步加强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

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长效化、常态化,进一步整合执法资源,明确执法责任,增强执法效果。开展“清废净土”专项执法攻坚行动,以铁的手腕全力遏制偷排偷放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推动全区危险废物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