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3:55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幼儿园;营销战略;品牌;多元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从以往的只关注中考、高考,而转变成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幼儿园作为幼儿早期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也受到了家长的关注。但是我国幼儿园行业在营销管理上还存在了许多问题。作为经营者,应当充分借鉴行业中已有的成功案例,通过营销管理的相关措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幼儿园行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建设意识淡薄

品牌是广大消费者对产品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体验,它代表着产品的服务、特色以及品质,有着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能否打造出自身品牌,能否将品牌建设成为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幼儿园行业中,虽然幼儿园的数量众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强做大的却是凤毛麟角。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园,经营者投入大量财力,这些幼儿园具备了好的环境,优良的师资水平,但是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却收效甚微,生源与日减少。究其根本,就是没有品牌的凝聚力。在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一个幼儿园的信誉,口碑,形象要比它的硬件设施重要得多。而这些正是品牌效果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因此,作为幼儿园的经营者,必须将品牌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二)经营模式单一

许多幼儿园经营模式单一,仅靠收取托费盈利。我们知道,幼儿园会按月份收取托费,目前长春市幼儿园托费价格在每月600-2000不等。而幼儿园无论是在前期筹备阶段,还是在经营期间,都需要持续投入资金。仅靠收取托费,不但资金回流缓慢,而且对生源依赖性大。一旦没有生源,幼儿园就会面临没有收入的困境。因此,经营者需要引入其他经营项目,比如销售幼教产品。这样就可以保证在生源数量少的时候也能有所盈利。

(三)缺少差异化营销战略

在我国,幼儿园大致可分为两类: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由于其特殊的生源渠道,竞争压力较小,市场参与程度也较低,在这里我们不予考虑。而民办幼儿园,除了少数的几个大型全国连锁幼儿园之外,大多数的幼儿园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上都相差不大。若要使企业在众多幼儿园中脱颖而出,显然低成本战略是不适宜的。因此,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区分卖点,推出个性化服务,提高幼儿园的竞争力。

三、我国幼儿园行业营销策略

(一)品牌营销

树立品牌营销意识:幼儿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最后必定是品牌的竞争,家长在消费过程中逐渐走向理性,注重品牌的选择,对于幼儿园来说,品牌就是资产。

始终注重与家长沟通:幼儿园的消费具有地域性,一次性,后验性,因此幼儿园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园要围绕着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实施品牌营销策略,通过各种方式,将品牌的内涵、个性、特征传播给家长。

注重幼儿园文化的培养:品牌文化根植于幼儿园文化,幼儿园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是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经营者要在幼儿园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培养。

加强幼儿教师素质培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意味着高质量的教育。幼儿园既要注意引进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也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创立幼儿园科研特色,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型的教师,为幼儿园的品牌建设添砖加瓦。

在幼儿园的品牌营销中,打造品牌只是基础,如何将品牌推广出去,得到家长的认可,才是品牌营销的关键。可以通过视觉体验、公众事件、媒体宣传让品牌深入人心。

视觉体验:视觉符号是一种重要的识别要素和传播媒介。比如让我们看到衣服或者鞋子上的对号标识,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耐克。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儿童教育第一品牌——红黄蓝幼儿园。红黄蓝在全国的每一家分园都采用了统一的装修样式,统一的品牌logo。让人过目不忘。

公众事件:幼儿园可以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引起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兴趣与关注,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以求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理解、支持与合作。红黄蓝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在雅安地震之后,红黄蓝举办了“红黄蓝心系雅安灾区百万宝宝送祝福”的活动:教师们纷纷慷慨解囊,孩子们捐玩具捐衣物为灾区出一份力。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园的知名度,也将红黄蓝“爱与责任”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出来。让红黄蓝的品牌深入人心。

媒体宣传:由于幼儿园的消费有地域性的特质,许多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会考虑到就近原则,因此,幼儿园在宣传上除了传统的报纸、新闻媒体、网页之外还可以加入现场展示、实地参观、教师提前交流等方式。

(二)多元化营销策略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红黄蓝的营销模式:

红黄蓝是中国首家且规模最大的0-6岁一体化教育机构,先后打造了红黄蓝亲子园、红黄蓝幼儿园、竹兜早教套餐三大教育品牌。形成“亲子园+幼儿园+教育产品”的互动连锁发展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1.差异化是制胜法宝

与单一的经营幼儿园或者早教中心相比,红黄蓝提供了全新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同时经营亲子园、幼儿园和早教套装,为孩子提供系统完整的一体化教育。这种不同于传统幼儿园的模式凸显了差异化,让红黄蓝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也成为了红黄蓝的核心竞争力。

2.客户资源共享

我们知道,一般孩子都是在2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在此之前,许多家长会选择一些早教中心提前开发幼儿的各种思维,也会购买早教产品。家长一旦购买红黄蓝的早教产品就会对红黄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会获得一些免费试听亲子课的机会,那么当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理所当然的优先考虑红黄蓝。这三者的互动合作机制,实现了内部客户资源有效连接,扩大了生源范围。

3.依靠品牌优势通过加盟盈利

由于红黄蓝取得的巨大成功,在国内儿童教育界享有盛誉,也在广大家长中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红黄蓝吸引了大批的加盟商,目前在全国共有300多家亲子园,80多家幼儿园,仅仅是加盟费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幼儿园行业在市场化之后,家长有了完全的选择权。幼儿园教学质量、口碑、信誉都是家长检验一个幼儿园的要素,因此塑造幼儿园品牌,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是幼儿园得以发展的基础。而若要将幼儿园发展壮大,则要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下建立多元化营销策略,才能多方盈利,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眉.论幼儿园的品牌管理[J].教育导刊,2011(10)53-55.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2

关键词: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优势

一、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学校要发展同样也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竞争力理论认为,竞争力是一种相对性的力量,既来源于单位内部的综合实力,又来源于同外部同行的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已被广泛地看作是一个单位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二是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能够从某种核心能力衍生出一系列具有权威性和征服性的产品与服务;三是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目前成功的要素,更是未来维持竞争优势的保证;四是核心竞争力具有相互关联性,由许多不同系、部门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很难被竞争者模仿;五是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打造积累得到的,不能通过简单的模仿获得,因此一旦我们在某项核心能力上取得领先地位,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来。

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各系、各部门、教师、学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要锁定自己的目标顾客,即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思考学生家长与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要提供给他们什么样的高水平服务。我校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涵是目标顾客的选择,仔细调查分析、认真选择认定和尽力争取属于我们的目标顾客就是核心竞争力;二要使我们有若干个系科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并在相关院校中占据领先位置,这是我们超越竞争对手的必要优势,也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三要有对校内外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这种整合机制不但表现为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集中,而且表现为对多余、落后、无关紧要的机制、因素、程序和职能的迅速消除;四要开展以学生就业、创业为核心的研究,逐步形成有我院特色的科研创新体系,要明确围绕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在科研中的核心地位,抓住学生的就业、创业这个关键问题开展教学、实践,提供增强我校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

2.打造系科的核心竞争力

系科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系的支撑,想要形成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各系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实际有效的举措,采取一系列可行的办法。一是确定本系的特色专业,围绕特色开展科研,围绕特色展开教学,围绕特色进行系的各项工作,不断维护老品牌,创建新品牌;二是认真研究本系的长远发展,关注本专业产业发展方向,针对大方向寻找新的竞争力,如计算机专业可关注跟踪3D打印技术所需要的设计服务,建筑设计专业可关注新材料应用的问题。许多新技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有着谁也无法估计的市场容量,同时也会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新兴产业的,既有一定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劳动者。

3.打造名牌师资队伍

名牌教师队伍是形成系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在系的专业确定后,可抓住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师水平。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鼓励他们参与系统内的各种竞赛,通过交流找出差距、发现优势,鼓励他们在竞赛中战胜对手、创出品牌,用名牌教师打造名牌专业;二是各系要鼓励教师关注本专业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探索研究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不断思考适合本专业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三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使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用教师的影响力、感召力带领学生学过硬的专业知识与做人的道理。

4.打造一大批成材学生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3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学习能力竞争优势知识资本

一、引言

激烈的竞争引发无限的挑战,不断的挑战得以持续的发展。从个人,企业到整个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令我们一生都在奋斗,为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占有一席之地;竞争,使企业争分夺秒创造生产价值,只为立足于强势之林而不被淘汰。因为竞争,人类历史不断向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那么,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简单说来,即企业和企业家在适应、协调、驾驭外部环境过程中成功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能力,是企业某项业务运营的前提条件,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进入竞争舞台的门票;竞争力则是企业在竞争舞台上脱颖而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不难看出,如何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提炼出自身的绝对优势,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一个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首先,应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其中,企业领导人具有强烈的核心竞争意识更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自上而下,使竞争意识根深蒂固。有了意识,掌握核心技术也至关重要,就像生命离不开水一样。几个甚至一个能使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关键技术和能力是企业生存的源泉。

然而,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并非一成不变。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以上的企业都是学习型的。社会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也需要新陈代谢,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一个企业只有学会创新,不断学习,才能在发展的大浪中站稳脚跟。

二、战略发展分析

微软公司一直是备受瞩目的企业,微软的创办人比尔•盖茨也是令人瞩目的企业领导人。毋庸置疑,微软能有今天的特殊成就,归功于比尔•盖茨独特的管理风格。而在这种独特的管理风格中,知识管理已成为微软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使微软受益非浅,把知识资本当作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地发展。创新是企业谋求生存的灵魂,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像电脑软件这类产品,如果不能迅速的创新,就是死路一条。而创新的前提,就是获得最新最具体的知识,自然地,学习就成为企业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自1995年以来,微软的产品革新率就一直保持在71%以上,在2000年,产品的革新率达到了73%。微软强大的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自我淘汰机制占尽了先机,获得了滚滚而来的利润,大大提升了微软的品牌价值。当全球电脑用户不断更新换代时,微软不仅击败了iBm,还一跃成为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旗舰公司。这也体现了微软公司作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并把知识资本作为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价值性。

美国保洁(procter&Gamble)公司(简称p&G)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其全球雇员超过11万,在全球7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宝洁公司很早就意识到技术先进性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的重要性。1890年,宝洁公司建立了一个分析实验室用于学习开发产品的各种技术。它是美国历史上由企业建立的最早的实验室之一。不难看出,自主的学习能力成为宝洁占领日用品消费市场的有力武器。

三、启示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曼说到,全球化3.0版,世界从小缩成微小。企业的竞争探究到最深处,就是个人的竞争。一切适用于企业的竞争法则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因此,既然已经了解到,服务外包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现在正处于这个领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勇于迎接挑战,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未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优越的条件,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想,这便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

四、结束语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与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载体中的核心能力不同。但学习能力是永不过时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学会终身学习,懂得与时俱进,便得以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4

关键词:高职;核心竞争能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91-02

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他们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备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三个特性。

二、培育高职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途径

现在大多数五年制的高职类学校都是从三年制的职业中职学校转型而来,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很多五年制高职就是把原来三年制不同专业的学校组合起来,所以导致不同名称的五年制高职学校很多专业是相似的,竞争非常激励。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培育自己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自己的优势。

(一)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1.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势在必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从中职教师转型为高职教师,要更好地培养教师的职业理念,以行业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根本,突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师自身能力。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树立非一日之功。要让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好处,同时政府要从自身摆正职业教育的位置。

2.切实培养“双师型”教师

从高职校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高职学校愿意花钱,注重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的投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相对于这些“硬件”,我们的“软件”建设远远达不到高职学校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令人担忧。没有专业师资,就没有专业特色;没有后劲,也就没有发展。就目前高职教育的功能来看,我们需要一支强大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专业领域资格证书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作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双师型”教师该如何培养?首先应当从日常行为习惯开始,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等。其次,要热爱行业,深度了解行业动态,前沿信息,行业数据,让自己与时俱进。再次,与业界人士交朋友,彼此间互相受益。最后,要融入到“双师型”培养中去。定期下企业顶岗实习,把自己融入到企业中,从而学习到旅游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增强自己的实用性。

3.实施“青蓝”工程

实施“青蓝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带一至两名青年教师,并制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依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实效性地培养。学校跟踪每位骨干教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培养的结果。同时学校制定培养方向,以此加强对骨干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深入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

4.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从中职学校转型而来的高职教师,往往操作能力很强,而科研能力较弱,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有研究能力。面向高职的学生我们要及时作好转型,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地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校设施的完善

1.专业设施的建立

职业类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的专业设施一定不能落后,只有先进的设施才能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操作能力,专业设施的建设一定要结合专业自身特色,专业教师的建议,行业专家的建议,做到“物尽其用”,不是像有些学校花了大钱买回来的设施只是作为摆设。

2.基础配套设施的建立

(1)完善图书馆

图书馆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先开始试行借阅,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借阅书籍。

(2)利用班级的图书角

班级的图书角是一个方便阅读的好地方,但是很多同学提供给图书角的书籍都往往是杂志类的,真正的好书不太会提供给班级同学。那不妨从青少年该阅读的100本书籍准备起,学生乐意提供的就留下,不乐意提供的用班费买一些,可以一个年级共同分担相关书籍的费用。同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写一些随笔,同时一个月,开展一次读书讨论,“谈谈最近读的书籍对我有何启示”。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够积累知识。

(3)开设校内学生网

对于大部分高职学校来说,缺乏校内免费的网上论文查阅系统,高职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写好毕业论文,从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应该要学习如何写论文。目前,很多网站的论文查阅需要付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第一次写论文,往往无从着手,也承担不起昂贵的下载费用,而网吧更不可能有免费的查阅系统,这些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设置学生的校园网,校园网应该配备可以免费查阅的期刊网,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校园网可以按小时收取费用。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

1.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制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而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高职学生的来源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相比较普通高中而言他们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弱。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一般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自暴自弃、不会与人交往、逆反性心理、早恋等几方面。作为高职学校一定要做好疏导工作,这些问题看似很小,但是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首先,高职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其次,高职学校要注重对班主任的培养,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疏导能力,往往班主任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可以给学生获得很大帮助。再次,高职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

2.重视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的重任,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已经成为现代职业社会的一个缩影和职业文明发达程度的一个标志。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薄弱,办学条件差,体系模式不成熟,企业参与率低,体系体制不健全,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让职业教育的质量徘徊不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课程设置、模式、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1)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需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是修改能力标准,修改课程目标及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修改考纲及教材,试验、实验、推广新教材。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门要和劳动部门一致行动,从政府层面解决相关政策问题,政府、企业、学校职能明确,制定的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易,不能盲目求多求快,职业教育一定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从而有良好的思维、判断、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可持续培训的人”。

(2)教法的变革

最近几年,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教法变革,但是,成果甚少,不仅让我们思考,高职教法的变革应从何处入手。首先,作为高职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教法,才能真正实用。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少埋怨学生,多反思自己,当教师一味责怪学生素质太差的时候,也许学生正在以同样的话语评价教师。所以,作为课改的执行者——教师,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中考失利,学习兴趣低落,让学生从“被动学”转成“主动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学”,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布置任务,课堂讨论,图片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改变教学观。高职教材很多,但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利用教材为教师服务,同时,教师授课要注重师生关系的互动,从“独白”转到“对话”。通过这些转变,集合大家的力量,相信高职教法变革一定能成功!

(四)注重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企业希望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一毕业能立刻上岗,但是实际上企业还得进行再次培训。所以,职业类学校能否培养出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要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

1.把专家请进来

面向学生,一方面可以请一线专家来学校授课,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定期请一线专家来学校开讲座,让学生能切实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再次,可以请一线专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学校能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

2.把学生引出去

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够真正进入企业岗位,切实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与相关大型企业定期合作,订单式教育,定期为企业输入技能型人才。

总之,高职校只有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郭长文.坚持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J].吉林教育,2009,(4).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5

一、“学校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发展引入误区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prahalad)和G.海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利润创造”的能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说,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核心竞争力”,将教育作为一种功利化的产业,倡导学校间互相竞争,却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和异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谬误。

1.理论层面:教育本质与教育价值的误读

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教育的本质必然涉及人的本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文化作用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1]教育应以人为本,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倡导学校竞争力,使得学校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学校之间成绩的排名比较上。而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这不仅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2]教育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是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从这一角度来说,基础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与普惠性的事业,不存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学校核心竞争力”仅仅将眼光集中在学校,而忽视了教育是一项整体的事业,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误区。

2.实践层面: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发展机制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发展机制都是将学校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的,各个学校基本采用封闭式发展,学校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即使有相应的沟通交流也多数局限于学校间的参观与听课。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现行的教育政策将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优质学校,这也就产生了“马太效应”,使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而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对学校发展的评价,办学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基本上都是以成绩为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形下,提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必然涉及三个问题:首先,和谁竞争?和兄弟学校?兄弟区县?兄弟省市?其次,竞争什么?是分数高低?是硬件豪华?是名次前后?最后,怎么竞争?抢生源甚至买生源?挖名师乃至炮制名师?甚至弄虚作假,以邻为壑?学校的这种狭隘的恶性竞争,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直接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其严重后果是导致教育的异化,学校的变质。可以说“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倡违背了教育的应有之意,也体现了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发展机制的缺失。

3.社会层面:浮躁的社会风气与功利化教育倾向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希望付出极少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短期功利目标。这种风气也蔓延到教育界,人们全然不顾教育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于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形式塑造出一批速成的名校、名师、名教育家等等,在教育领域也力求投入少见效快。透视浮躁现象的背后是浮浅,理论的浮浅,思想的浮浅,还有人格的浮浅。教育界的浮躁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业成绩,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导致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和异化。基于这样的环境,提出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和企业视为一致,过分强调学校显性成果与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势必会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教育的扭曲和异化。

二、“学校核心发展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体现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改变了在学校核心竞争力下学校将“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的优劣,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因此,要还原教育本质,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树立“大教育”观念[3]。

1.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内涵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办学主体在深刻领悟教育本质和正确判断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促进学校发展的各种力量进行优化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实质就是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一代新人。

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校管理层面表现为科学的决策力和有效的领导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各种力量的整合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要统筹全局,全面考虑,保证学校发展方向正确。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沟通协调、有效领导整合学校的各种力量,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2)在学校教师层面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内容产业;差异化产品;成本

在传媒产业化步伐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电视媒体如何在信息过剩、频道林立的时代生存,并

在电视传媒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取更多观众的注意力,其关键是要打造自身品牌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省级卫视而言,更要如此,因其特殊的背景和尴尬的身份,上有强权强势的央视,下有更为观众接受的当地频道,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处境迫使省级卫视进行自我反思。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管理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不管一个企业在结构上有没有竞争优势,只要它在少数技能或者知识领域内出类拔萃,就可以实现成功。此观念同样适于电视传媒产业,即一个电视媒体需要具备核心优势,在量上即使只有一个,只要能使媒体具备盈利能力,并且该能力是其他媒体不可取代、难以复制、难以超越的,我们就称其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部分省级卫视为例,阐释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不断创新,以内容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内容产生于需求。只有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观众的实际需要,制作出符合观众需求的节目,并且通过一定的保障机制,增强节目人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在内容生产上不断创新,赢得观众。而要贯彻“内容为王”的意识,实际上即是遵循受众导向原则,持续挖掘创造资源。发掘受众需要,尊重受众心理,为自己的目标受众提品和服务,在“窄播”理念的指引下,达到受众最大化。

湖南卫视在内容产业方面的创新,并由此产生的影响力全国有目共睹。早在2003年,湖南卫视借助专业媒介咨询公司的力量,在进行了大量市场调研后,提出“锁定全国、锁定娱乐、锁定年轻”的战略定位。在“娱乐立台”的战略指引下,湖南卫视一直以较强的节目研发能力雄踞全国省级卫视娱乐类节目之首。

几年来,凭着对大众口味的认真调查和透彻分析,湖南卫视陆续推出《玫瑰之约》、《音乐不断》、《超级女生》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娱乐节目,满足了其目标受众的需求。2005年《超级女生》火爆至极,以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这一年,湖南卫视娱乐形象深入人心。

其实,从1997年的《快乐大本营》开始,湖南卫视就一直秉承忧患和创新的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研发,制作出满足观众需求的电视节目,在受众认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用胡正荣教授的话说,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造性,它最主要体现在自办栏目、原创节目中,因此一定要坚持办好原创节目。依靠原创节目打响名气,不断创新,发展内容产业,是目前省级卫视提升竞争力、赢取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准确定位,以差异化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

准确定位,根据战略目标打造各自的特色产品及服务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般而言,社会文化的发展总是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专业文化的顺序衍变,而在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电视媒体也正遵循着这一规律发展。

在我国电视起步阶段,媒体集中表现了它的政治属性和事业属性,传达的是“一家之言”,注重文化传播和对受众进行道德教化、精神塑造;而当全国开始改革,电视媒体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策方针的引导下,逐步发掘其产业属性,电视节目开始走向大众化;当电视媒体竞争愈演愈烈,观众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无所适从时,各大媒体为了保持各自的优势,走专业化道路已成为大家共识。

在这样的环境下,省级卫视纷纷做出反应,结合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市场空间,准确定位后,打造具有特色的差异化产品。

准确定位,从营销学角度讲,是进行准确合适的市场定位,即根据电视传媒市场竞争情况和本媒体条件,确定媒体及其产品和服务在目标市场的位置,也就是为自己或产品在目标市场上树立一定特色,塑造预定形象,并争取观众的认同。

电视媒体进行准确定位时便合理界定了频道的节目内容构成、目标观众群以及竞争范畴,并形成最优化的整体频道布局。

当前省级卫视频道定位的主要类型是特色化的综合频道。而湖南卫视是最早具备了特色化的媒体,如果说当其推出《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时还不具备差异化发展的意识,那么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娱乐节目却是在频道娱乐定位战略支持下的行动。之后,其他媒体开始意识准确定位的战略意义,纷纷进行了专业化的频道定位运动。

江苏卫视在2004年以“情感特色频道”崭新亮相,并陆续推出一些以情感为特色的节目,如《女人百分百》、《情感之旅》、《人间》等,其播出的新闻、电视剧也是与情感有着较高关联,充分体现了以情感立台的宗旨。

广东卫视根据其经济资源优势,锁定“财富”。

北京卫视凭借其独特的区位资源、人才资源,推出《第七日》这样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新闻节目,新闻资讯成了北京卫视核心竞争力和特色。

东方卫视打造时尚,安徽卫视搭建“电视剧大卖场”,广西卫视倾情演绎女性频道,可以说,2004年是省级卫视的频道定位年。

省级卫视能根据内外环境进行准确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利用自身与周边资源,包括媒体内部的资源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资源,并能有效密切地整合资源,使其成为媒体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降低成本,以科学的盈利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电视媒体成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所消耗的费用,另一方面是保证媒体组织正常运转的消耗。

而我国媒体在这两方面的成本都比较高,我们常常看见,在一件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时出现同一电视台下的不同栏目组,或上百人制作一档节目。

比如,央视《东方时空》早上一档40分钟的节目要200多人来做,而观众经常谈论的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节目,其刚开播时制作人只有十几人。同样类型的节目,成本运作却相差巨大。在此借用国外比较成熟的衡量媒体有没有竞争力的指标:营业额、单位生产力来关照我国媒体的现状,中央电视台每年80亿的收入,但除去高额成本,纯利润就不高了。不仅中央电视台,许多媒体都是以高成本的投入保证丰厚的广告利润。要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媒体的单位生产力,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即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用科学的盈利模式控制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以及管理过程。

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能够随着战略调整、规模变化、技术发展、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变动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我国电视媒体由于历史原因,其组织结构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今激烈竞争和全球化发展的要求。部门机构之间隶属关系不清,在实际操作中势必造成多头领导,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等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在组织运行过程中产生较大成本。优化媒体内部结构,建立先进的组织系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推进。

关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方面,指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社会资源之间的合理比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充分使用资源,各项资源才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生产能力,才能降低成本。凤凰卫视在资源使用方面做的就非常充分,它通过建立资料库,为许多栏目提供资料,各栏目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库中调用资料。有时同一资料被几个栏目引用,用凤凰人自己的话说,我们把新闻嚼了又嚼,每一遍都有新的味道。

至于科学的盈利模式即是传媒组织和传媒企业的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模式,这是提高媒体核心竞争力的硬件措施。

四、培养人才,以优秀的人力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从产品的形态和性质来看,传媒产业其实是提供精神产品的文化产业,它靠提供信息服务来吸引受众的注意,然后将受众的注意力“二次售卖”给广告商,也就是说媒介售卖的不是节目,而是受众注意力,其主要的经济收益来自于二次售卖的广告收入。

因此,信息服务内容在传媒业竞争中便成为关键的因素,而信息内容又是以创意为核心,依赖于人力劳作的,所以,传媒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传媒人才的竞争。

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优势,是媒体生存的另一关键。当然,这里的人才不仅仅是创作方面的能手,还包括经营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

凤凰卫视在打造核心人才方面有“三名战略”,即“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其实质就是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挥。凤凰卫视的名人效应很快吸引、培育了大批忠诚观众,这对其品牌形象的塑造、收视率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省级卫视也已开始重视对“名主持人”的引进、培养,推出各自的名主持,在主持人与节目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观众逐渐接受他们,并且进一步接受了他们所代表的电视台。所以,名主持、名记者就是电视台的品牌代言人,一个频道所拥有的名主持、名记者数也成为频道影响力的直接反应和重要指标。

表面上看拥有一两项优势就可以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但实际上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整体性的、独特的能力资源,媒体对上述重要因素的关照、整合,寻求多元化发展,能够使自己在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当然,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发展中积累。

参考文献:

1、徐浩然.中国电视频道竞争力评价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邵陪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陈琪.电视栏目的品牌竞争浅析[eB/oL].傲视全球电视网,2004(7).

4、徐凌,胡洁岚.品牌突围:打造富有情感特色的卫视频道[J].广播电视学刊,2004(9).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7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成人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78-02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成人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人教育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个学生群体中,除一部分是持有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愿望的在职学员,还有一部分是原有工作不称心,希望通过专业学习后再择业的学生,也有一部分是来自应届高中或中职的毕业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就业和择业。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渐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成人教育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加之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还将继续存在,甚至恶化,成人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一、成人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成人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根据各要素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性质,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一)客观因素

即环境因素,又称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

1.国家政策。虽然现在国家强调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要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但“就业政策”等硬性的外部条件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人教育学生的就业状况,如户籍制度、进人指标等因素。

2.社会条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同等学历的学生去应聘时,用人单位倾向于重点或名牌大学的学生,甚至对专业、生源地等都有一定要求,部分用人单位还会出现“任人唯亲”现象。为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于是学生们盲目跟风,考重点,报热门,导致了市场专业需求的极为不协调,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形势的紧张。

3.家庭条件。目前,我国人事制度还不健全,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地域差异、“照顾”关系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为明显。另外,老观念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学生们的压力。

4.学校条件。毕业学校是影响成人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学校的知名度、教育层次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都会很大程度上对该学校毕业生产生影响。另外,就是一些学校教育管理错位。学校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竞争主体,它生产的“产品”同样要受到市场的检验,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就要求各类高校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做到定位准确、突出办学特色,以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市场中求生存,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相当一部分高校盲目追求规模,以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去吸引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和长远发展,由此便必然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薄弱。

(二)主观因素

即成人教育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基本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两方面。尽管有众多客观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阻碍,但导致成人教育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仍是学生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1.基本竞争力。即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等。

(1)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好地表现自己,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随着市场的全球化,用人单位对外语,尤其是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诸如“英语交际能力突出”、“大学英语过四六级”等条件也屡见不鲜。但事实上,除了某些特殊行业的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中作用更大的仍是母语。近来,报刊杂志上关于国民语文能力滑坡的报道很多,显示了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我们的奥运健儿载誉归来,面对记者却常常不能自如地表达胸中的豪气;很多情况下,学生会的干部开会时也非要拿写好的讲稿照着念,即席发言的能力很欠缺;甚至有些硕士生、博士生的文稿因文句不通、错字连篇被编辑退稿。因此,学好英语固然重要,但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重要。

(2)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据调查,有97.8%的同学认为求职成败与人际交往能力有关。成教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能力。成人教育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3)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机会应用于实际,而用人单位又希望毕业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环境,并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因此,学校的培养模式便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产生了裂痕。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成人教育学生要追求上进,想有所成就,单靠学校提供的各种实践机会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拿出实际行动,自己想办法创造机会、自我培养,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2.核心竞争力。即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习力和创新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等。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做事先做人,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会把应聘者的个人品质放在首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交易无时不在,人的品质的作用也愈显其重要。人的道德素质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在职培训加以塑造,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为自己今后择业做好准备。

(2)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成人教育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高校所提供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对应的专业知识。基础课为学生获得良好的专业知识提供保障,同时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课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未来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而且专业课的授课水平也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知名度,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较强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与发展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这就是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毕业生们就必须有较强的学习力,以及时为自己充电。

(4)良好的身心素质。成人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前四种素质是大学生在当今社会的立足之本,也是他们将肩负的“将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必然要求;而后者,即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则是他们将上述四种素质加以充分利用的保障。较高的智商是我们能否胜任所服务工作的基本前提,而情商的高低能决定这份工作能否做得长久。战场般的商场上竞争激烈,难免有工作失败的时候,较高的情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工作局面快速及时的扭转。

二、增强成人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根据高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供求状况,加快教育改革,及时克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针对学校管理错位问题,高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局限,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就业工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广泛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全面落实毕业生就业。要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从学生自身入手,增强自身竞争力

从学生自身层面,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层面,要努力做到:

1.认清形势,了解自己,早规划,早行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进行全面客观定位,早规划,早行动,主动赢得先机。

2.在学习之余,加强课外活动,增强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石,在实践中,成教学生不断了解自我,改造自我,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学校的社团、学生会、社会上的兼职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应注意实践有“度”。

3.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更是要求同学们在平时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个人修养,增强个人魅力。同时,不能忽视各方面的学习,善于动脑、动手,加强对自身学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身心素质的提高。

总之,提高成人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成人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成人教育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楼锡锦,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企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管理问题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2日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职业教育始于、兴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的美国,就已经开始推行了合作教育,即学校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对学生施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方式。

我国的第一个职业教育学校是鸦片战争后,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建的“求是堂艺局”,培养造船、驾船等相关人才。而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倡职业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可以说职业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陶行知在留美期间,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开始注意教育与生活联系、教育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社会沟通的问题。

广东省在全国的教育改革中敢于挑战、创新,在学制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中,一些高考生源差、设施落后、规模小的学校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被挤下来,最后无所去处,社会面临着学生与家长的埋怨与指责。广东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各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这对当时远离经济、闭门办学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随之产生了“行知办学模式”、“华南模式”等校企合作,实现了联合办学,“荷塘模式”是有学校兴办企业起家,实行校企合一。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管理的重要性

(一)人才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地位。《哈佛商业评论》对核心竞争力最权威的定义是:“在于组织内部通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能够协调和整合知识与技能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很多管理大师纷纷提出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很显然被彻底的,对保持自我为人才的感觉也不再那么优越。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实施者,必定是工作的核心灵魂,人才管理是指对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不同于其他专家将企业机制、产品、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观点为人才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良好的人才管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团队,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构建高效的企业机制等,保障并提高了企业的各项竞争力与优势。

(二)人才管理是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正面临快速发展中的各种阻碍,人才管理的核心管理地位也尤为突出。人才不稳定、人事纠纷、企业管理混乱、无目标等问题在目前的职教项目中较为显著。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的人才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全国已经处在一个职业教育发展的繁荣时期,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包括职业教育模式,深受社会的支持和热爱,很多企业也纷纷投向教育事业。但随着职业教育模式的迅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而被大多数管理者所忽略掉的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管理问题。正所谓,人才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若要保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质量,必须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品质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

(一)人才角色定位模糊、不明确。由于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项目中,校企双方的人才共同参与工作与管理,就出现了权责不明确,工作定位较模糊,最终导致员工对双方均失去了信赖,人才极为不稳定,为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中国现代为“编制至上”的观点,很多代表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项目的工作人员,在其虚荣心的指引下,使之一直想成为学校编制的人员,并一直以学校的各项标准来衡量企业如何对待自己,便出现了企业在人才管理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难。

(二)人才缺乏归属感。即便有员工明确自己在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项目中的定位与角色,但经常会与校企合作中的校方进行横向对比,如比待遇(没有良好的员工住宿环境)、职业发展机遇、在社会上被认可与尊重等。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的员工多是感觉不公平感、缺乏归属感。

(三)缺乏系统、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人才培训。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扩张,但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却得不到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或有培训的机构,他们不清楚是用学校教师的标准还是公司职员的标准来为其制定培训体制,导致人才成长非常慢,且容易感到培训疲惫与抵触。任何战略目标均以财务目标的实现来衡量,平衡计分法中提到对组织总体战略目标起到最关键保障作用的是学习与成长,而缺乏学习与成长的事业最终将难以达成战略目标。

四、应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人才管理突出问题的对策

根据上面提出的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中企业人才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仅供参考。

(一)校企合作人员分工明确。分工明确是工作高效、高质完成的基础与保障,应该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事业中进行明确分工。

1、第一种方法。即学校的人员从事教学、学生管理、党务等工作,企业的人员从事生源、就业保障、后勤保障等工作,将学校与企业的工作岗位定位清晰。

2、第二种方法。建议员工统一由一方来管理,实现统一运筹,这样容易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工作愿景。如人员费用方面存在问题,双方可在利润分配上做调整,但保障了人才的稳定与成长,是双赢的前提。

(二)建设优秀的团队文化与合理的薪酬机制。团队文化建设是所有企事业共同重视的话题,可真正的企业文化更多体现为企业领导人、管理者的文化,所以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中,企业领导人应该率先明确思路、确定企业宗旨、目标、提出要求,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布置给下属去完成,这样的企业文化终将是失败的、无效的。另外,有效的薪酬机制应该让所有员工拥有同等的机会,避免重这头、轻那头的局面。企业应该重视每个人的成长,不能一味地以结果论英雄,这样的薪酬机制只会为企业留住利益青睐者,而非企业的成长伴侣。

(三)提供系统的员工培训机制。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示精神,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此种教育模式,但更应该有一批行业的先进分子,组建起优秀的行业培训人员(这也将是一块市场空白)。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将会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提供有力的人才管理保障。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的人才管理中存在着很多显著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校企双方不能很好地把握、改进这些突出问题,必将有一批类似的教育模式走向萧条。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秀蕾.建立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工会论坛,2008.1.

[2]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大学绩效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特征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水平低,科学研究能力弱,社会服务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体系陈旧等问题日益凸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通过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价,进行动态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努力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己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行列。与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快速增长对比,核心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学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带来的竞争与挑战,中国大学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需要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功能实现效率,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和空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绩效管理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大学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从我国实践看,现有的大学绩效评价体系是行政主导的“管理主义倾向”的以大学为评价对象的外部绩效评价,没有与高等院校的战略发展结合起来,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借鉴欧美国家大学先进经验,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大学绩效管理体系对中国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在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绩效管理相关文献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比较欧美大学与中国大学在核心竞争力和绩效管理方面的差异,并基于大学杰效管理与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关系的分析,借鉴集团企业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理念与工具,探讨核心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二、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绩效管理文献与经验研究

1.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绩效管理内涵概述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源于普拉哈拉得(prahalad)和哈默(Hamel)20世纪90年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在应对变革与激烈竞争时,能够获取和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集合。世界著名的大学往往在功能发挥和责任承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赖德胜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从USnewS-QS世界最佳大学排名指标构成看,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评价社会声望(同行业竞争对手评价,普通民众意见与看法,社会影响力等)、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师生比例、论文引用次数、科研立项等)、国际化与国际影响力水平(包括国际学生比例、在重大国际性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论坛上提出有影响力研究结果)等。

绩效(performance)概念最早产生于企业,是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工作职能与责任承担,创造和完成预期任务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行为态度与业绩结果。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达成一种关于工作目标以及标准的一种共识和所需要达到目标所需能力的协议,绩效管理是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和过程。大学绩效是指大学在承担功能和责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与持续效能,大学绩效具有目标多元性、产出特殊性、评价标准与指标难确定性、评价信息收集稀缺性和认知效应的差性等特征。大学绩效管理是评价主体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引下,在科学战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使组织与成员对战略目标和绩效任务达成一致承诺,进而借助科学的战略目标设定与分解以及高效的绩效实施、辅导、监控、评价、反馈和改进活动,保持组织与成员组织战略目标与工作活动的协同一致,最终获得大学绩效持续改进和核心能力提升。作为组织战略目标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制度保证,绩效管理系统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管理实践,把大学发展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教师职工,激发其工作动机和活力、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欧美大学绩效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实践经验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实践循序渐进积累的结果。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学术自治”、“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一直是西方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法则,赋予大学充分自和决策权,赋予社会、家长和学生充分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这有利于推动大学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欧美大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出台各种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管理制度与法令,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西方国家大学陆续开展了绩效管理改革,在大学内部建立绩效评价系统,不断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以大学绩效管理改革为代表的国外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评价体制的完善,完善的大学绩效管理体系成为西方国家大学最具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已成为国家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和提升大学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帮助大学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资源,实现了更快更大发展,更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大学一直占据世界权威大学全球排行榜的前列,美国大学绩效管理模式也一直是其他国家大学学习与借鉴的对象。美国大学绩效管理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美国大学把院系作为大学发展的基本实体,大学绩效管理落在院系层面。美国大学认为学校绩效的实现依赖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的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内部院系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该校iCeS系统即将院系作为大学绩效管理的主要承担者,既有校级考核评价指标也有针对不同院系发展状况设置的院系特色指标体系;其次,美国大学绩效管理鼓励个性发展,倡导每所大学都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这与中国高校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绩效评价模式不同;第三,美国大学非常强调绩效管理的双向性,更看重绩效管理的绩效反馈与改进功能实现,坚持以每个绩效周期考核结果作为下周期考核计划制定的依据,这也与中国大学更强调绩效管理的评价功能有所不同。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关键正是在于把院系作为等大学功能实现的基础主体,并采用了西方大学先进管理理念与建立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使每一个办学流程都有章可循。

3.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管理实践现状

现在,我国普通高校总数超过2300家,在校学生规模从1999年的413万激增到2011年的2308.5万,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伴随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学与境外大学的竞争愈发直接和激烈,2008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增长率均在24%以上,2010年出国留学总数比2007年翻番,达到28.47万人。当前,核心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大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全球大学排名前100名中,美国大学31家,中国香港地区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3家(香港地区共有16所大学),中国大陆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家(中国大陆共有大学2300多家)。从位次看,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世界排名不如1991年成立只有20多年历史的香港科技大学高,从入选比例看,中国大陆与欧美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大学相比,核心竞争力差距十分明显。近些年大陆高考状元频频选择境外大学也是一个例证,2011年香港地区大学国内招生报名录取比已从2006年23:1上升到40:1。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1年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已经由1999年436亿元增长到4783亿元,2010年科研经费从1999年102.5亿增长到597.3亿,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大学学术造假情况不断涌现,产学研效率低依然广受公众诟病。

从实践考察看,我国现行的大学绩效管理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机构组织实施的外部评价,评价多为鉴定性评价,面向过去、标准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指标,带有强烈“管理主义”价值倾向,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和管理体系支持,无法实现对大学战略的科学导向、鉴定、激励和改进。在被动接受“应试性评价”过程中,大学在机械遵从或功利奖惩的驱使下,为追求评价等次和排名,刻意保持自身价值取向与行政部门或社会机构评价要求的一致性,不惜为“达标”而放弃“特色”,评估中大学自我价值不断迷失。“管理主义”外部评价抑制了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大学的办学特色,难以激活大学内在发展动力,更无法满足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从文献研究看,国内学者对大学绩效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以成本与效益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为主。成本与效益理论认为,大学绩效一定意义上就是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大学绩效评价就是研究大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同样教育成果,资源占用和消耗越少,效率越高;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大学绩效评价主要是研究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以及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确定大学绩效管理责任和管理风险分担;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大学绩效管理就是通过资源配置优先顺序安排,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大学组织结构与战略目标的匹配,以使得绩效管理更加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从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目标。

对比中外大学绩效管理实践,中国大学绩效管理应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理念与工具,从强调一致性与相似性的外部评价转向鼓励大学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内部评价,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自身特点与优势,科学定位自身战略定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打造自身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体系

1.大学绩效管理与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的关系

“院系”是大学按学科或专业性质设置的基层组织单位,兼有行政与学术组织职能,具体承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大学功能。伴随着我国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格局形成,大学管理重心下移至院系一级,大学内部院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准办学实体,已经成为大学功能实现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微观主体,大学产出直接反映在院系一级,大学核心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大学内部院系的核心竞争力。说可以,作为大学功能实现与竞争力培育的一线组织,大学院系绩效不仅是大学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战略实现的关键要素,大学内部院系运行绩效的优劣决定着大学整体办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建立科学高效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评价制度,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院系绩效管理是大学调控其内部院系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大学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大学与院系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大限度激发院系实现大学功能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2.我国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现状

国内大学开展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的并不多见,同济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内部院系绩效评估的大学。2005年,同济大学为了适应“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整体办学战略目标的需要,成立了办学质量评估院,制定了《同济大学院系绩效评价方案》。每年由质量评估院专门负责开展同济大学院系办学质量绩效评估,并编制《同济大学办学质量白皮书》。由于各院系在历史条件、学科特点、发展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各院系之间在绩效目标水平和绩效实现能力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济大学提出对不同院系应实行分类绩效管理,将参评院系分为常规院系和特色院系两类,两类院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案,以便形成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以此来促进大学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强调用总量绩效和标准人均绩效两种指标计量绩效评价结果。其中,总量绩效反映的是大学院系的整体实力,是学院作为大学某一学科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标准人均绩效是用总量绩效除以院系标准人数,注重院系单位人均绩效,使不同规模院系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具有一定可比性。同济大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同济大学办学理念,参照国内外大学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来的,比较客观地考核评价院系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院系竞争力提升。

与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相似,国内对院系绩效关注也刚刚开始,少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院系绩效评价层面,没有关注绩效管理整体,虽然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企业绩效管理思想,但对绩效管理理念的理解和绩效管理工具的使用仍处在初级阶段,完整的绩效管理的理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没有把企业绩效管理最先进的理念和工具融入到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实践之中,绩效管理对大学功能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没有得到重组发挥。

3.大学内部院系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大学在战略目标实现和管控模式上与企业集团非常相似。企业集团竞争优势获取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微观载体是其下属子公司,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分解到每一个下属子公司,子公司运营目标达成直接关系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子公司每一个战略部署对于整个集团战略成败都至关重要,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投入与产出能力、资源利用率是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要素。现在,企业集团绩效管理最先进的工具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戴维.S.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和绩效指标体系对员工目标制定、行为引导和绩效提升的重要作用,它根据组织战略愿景,按照因果链条,组建各层次有机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个人、部门和组织之间一致的目标系统,使组织成员在评价指标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平衡计分卡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核心,突出组织目标的主导地位,给出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图,把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测量的指标,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管理,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和滞后性,避免过分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篇10

【关键词】高校理念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理念氛围

一、对高校理念及其功能的再认识

1.对高校理念的认识

理念是人们在从事活动时所坚守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所依据的行为准则。高校理念是以理念或精神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和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意识形态。高校办学的具体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方法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等,则是高校办学理念的延伸,受理念的无形制约。

由高校理念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理念属于抽象的意识形态范畴,是高校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因素,它决定高校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高校理念的核心是价值观体系,反映的是高校在其办学管理中把什么看得很重要的价值判断。

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高校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高校发展方向、什么样的高校教育活动、有什么样的管理重点,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竞争力。

2.高校理念的功能

高校理念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从文化的一般层次及其相关系来看,在文化的四个层次中,精神文化体决定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内容和特点,高校文化也是如此,在高校文化的四个层次中,包括高校价值观、高校精神等在内的高校理念文化是高校文化体系的核心,它渗透高校教育活动、行为各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看不见的手,就其导向力、激励力、凝聚力是巨大的。

(1)指导功能

高校理念作为高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指导和决定高校行为的价值取向,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的依据和理论基础。高校理念的指导功能与高校理念的核心地位和形成是分不开的。高校理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基础上的,是有关高校定位的战略思想,它能够指导和反映高校的运行和发展轨道,保证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2)约束功能

通过高校理念的外延和对制度、行为规范的导向影响,实现对师生与员工行为的调节,高校理念是约束高校师生行为的内在自律力,是一种无形无声的命令。

(3)凝聚功能

在高校理念的熏陶、同化与辐射作用下,高校师生员工会从中寻找到一种归属感,形成对于学校的凝聚力,达到内部一体化的目的。高校理念常常通过自身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等渗透到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中,以期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最终教育目的实现。

(4)激励功能

高校理念明确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等战略层面问题。明确的学校远景、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能对师生、员工起到激励作用。鲜明的高校精神,特色的高校理念,犹如一面旗帜,时刻激励着高校所有成员致力于共同的奋斗目标,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使高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是教育生存的根本所在,是高校理念的魅力所在。

二、高校竞争力的界定及形成机制

1.有关高校竞争力的界定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高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高校间频繁出现高校排行榜、招生大战、公布就业率、争世界一流高校、国内一流高校等,体现为愈来愈强的高校间的竞争,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成为必然趋势。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高校,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这里界定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能使高校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高校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特有的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两种能力具备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其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要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就必须识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高校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高校与企业一样,就像一棵大树,核心学科是树干和主要的大树枝,其他管理部门是较小些的分枝,最终产品是果实,而核心竞争力则是提供营养的根系,根系的土壤则是文化,尤其是理念文化的滋润。同样,高校的产出,诸如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多少、社会服务贡献大小等均属果实,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高校理念滋润和培养着高校核心竞争力。高校竞争力形成机制图(见图)。

由图示可见,高校核心竞争力核心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高校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或者说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它孕育于高校文化,深深融合于高校内质之中,为该高校员工所共同拥有。高校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教师素质、学风和教风等支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高校理念要素的竞争力分析

高校理念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己有的研究中,我们己经发现许多与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概念,如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制度管理、学科资源、师资队伍、高校品牌等等。

1.办学理念规定了核心竞争力取向

办学理念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导向,规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取向,因此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没有理念指引的高校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没有理念指引的竞争力,也很难上升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表1是作者在调查基础上,列举了国内外部分著名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2.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效途径。办学特色是在高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它和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一方面,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只有在发展中强化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完成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运用;另一方面,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正是由核心竞争力得到培育、运用和提升,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才能逐步凸显出来、稳固下来。

3.学科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高校是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地方,学科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所高校竞争力的高低。一流的高校一般都具有一流的学科资源,其中部分学科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其他学校所无法比拟,如清华高校的工程类学科,中国农业高校的农学类学科,中央民族高校的民族学等等。无疑,在所有概念中,学科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最为密切,学科能力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等竞争力。

4.师资队伍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打造的主体

高校成功之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无一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推进。但是,资源本身并非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整合才能转化为能力,师资队伍只有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动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核心竞争力来。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高校虽然拥有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但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当,以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始终上不去,结果并未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5.高校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

品牌是高校重要的无形资产,高校核心竞争力综合体现在高校品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上,但核心竞争力并非一种资产,一种能力。无论对企业抑或高校,品牌都不应被看作是核心竞争力,但品牌应该展现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在上述辨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如图2所示)。

四、加强高校理念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对策

高校要实现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从高校理念入手,协调好理念与制度、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内外外高校理念文化管理实践,加强我国高校理念管理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对策如下:

1.创建特色的理念氛围

高校的特色创建及竞争力是在它的理念指引下而形成的。我国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集中力量争优先发展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自己特色优势独树一帜。

2.培养独立的高校精神

一流高校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高校精神。坚持高校的独立性,不被眼前利益所驱动是世界一流高校共同的精神品质。美国明尼苏达高校校长指出:“高校必须坚持自身的基本信念和长远的价值观,我们不能让提供经费资助的公司来指挥高校的研究方向与进程。”由此可见,一流高校发展的纯洁目标不被金钱所左右,培养独立的高校精神对建设一流高校至关重要。

3.创建严谨的依法治校环境

依法治校是一流高校的灵魂。依法治校是作为创建世界一流高校过程中重的管理手段,应积极、渐进地予以推进。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大框架下,通过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顾中国国情的规章体系,设计并执行好每个职能部门的法定工作程序,从制度源头上治理学术腐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及早进行理论研究,通过科学的论证,精心设计具体实施方案。

4.配套一流的师资

一流高校拥有一流师资队伍。首先,高校教师选择严格。在发达国家里面,要进入高校任教,必须具备博士学位。许多高校规定,本校毕业生即使再优秀也不允许留校任教,必须在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一段时间,接受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世界一流高校非常重视对一流高校教师的培养把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一流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为教师确定合理的工作量以使教师有更充分的自主和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作为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尽管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不同,但学校一般会明确地告诉教师学校对他的期望,并采取诸如提薪等有效的奖励措施来激励教师。一流高校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评估,检查教师工作并且促进教师改进工作。

5.创新教学体系

包括学科定位、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的创新。借鉴国外经验,在学科定位上,拓宽知识领域,如文科生入学时要有数学基础,更多地了解相关学科,充分挖掘学科间的空白;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师生互动式即对话式教育,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在课程选择上,增大学生多学科课程选择范围,如学生学了理科、工科后,可以再学经济、政治等,从而打破了学科界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高校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如果创新可以使未来社会繁荣和稳定,那么,创新活动只能源于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头脑清晰、想象力丰富等个人成功所必备的品质,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才是一流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9.

[2]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4-118.

[3]刘宝存.何谓高校—西方高校概念透视.比较教育研究,2003.7-13.

[4]韩延明.人学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132-146.

[5]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86-89.

[6]韩伯棠,于丽娟.企业竞争力的多方位塑造.北京理工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9-80.

[7]陈运超.浅论高校的竞争力.江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28.

[8]钱勤元.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当议.中国高校教学,20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