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5:15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1

一、注重“廉洁社区”制度设计,加强程序规范。

全面完善“廉洁社区”的制度设计,从规范程序着手,让社区决策、行权、服务、开支都在规范内运行。重点完善社区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公开公示制度、社区考核考评制度。

1、社区议事制度。设立议事范围的界定、公示、听证、报告、决策、实施等环节,社区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提高居民知晓度、参与率。

2、财务管理制度。设立报批、使用、入帐、纳入社区公开公示内容等环节,入帐要求做到使用明细清楚、经手人清楚、(物品)领用人清楚。

3、公开公示制度。明确社区公开公示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限等,在群众敏感的钱、财、物、福利发放等方面除了常规公示外,还需在街道网站上长期公示备查。

4、社区考核考评制度。将第三方考评作为对社区考评的主要手段,以居民感受社区服务质量为主要考量依据,真正实现社区建设好坏居民说了算。

二、注重“廉洁社区”文化建设,突出传承弘扬。

廉洁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结合社区实际、注重弘扬社区传统、注重接地气。实现廉洁文化建设的“三化”:氛围设置标准化;文化特色本土化;宣传手段多元化,使廉洁文化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1、氛围设置标准化。有廉洁文化宣传骨干、有廉洁文化宣传节目1-2个、有一处醒目的永久型廉洁警句标牌、有廉洁文化宣传栏、有廉洁文化图书角,努力做到廉洁文化宣传标语在办公场地随处可见、居民休闲场地有专门阵地、居民阅报栏有新鲜内容。

2、文化特色本土化。深入挖掘各社区的文化背景,尊重各社区文化传承,引导社区热心居民、文艺骨干、社会组织以社区居民熟悉的、乐于接受的方式确立本社区廉洁宣传的主题、方式,增加廉洁文化的受众面和宣传效果,力争廉洁文化在每个社区生根发芽。

3、宣传手段多元化。廉洁社区宣传教育,从实效出发,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法。利用网络、文艺节目、以案说法、党课教育等,推进廉洁文化进社区、进楼道、进家庭、进入心灵,努力实现崇尚廉洁的社会风气和氛围。

三、注重公众参与平台搭建,重在简便易行。

让群众参与社区建设,让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和服务事项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需要有效平台,简单易行是平台效果的关键。

1、有常设机构发挥作用。在各社区成立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对社区居民负责,对社区全面工作适时监督,社区负责为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提供开会议事场所,定期向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汇报工作,答复居民议事委员会的咨询和询问。

2、有高效平台解决问题。社区将全面推进“零度空间”工程,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居民议事委员会反映到社区曝光台。曝光台曝光的问题,相关责任部门必须按街道出台的《街道“零度空间”问题督办机制》所规定的程序办理,街道纪工委将视情问责。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2

为扎实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根据<关于2010年县农村新社区建设政策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现就2010年农村新社区建设政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大力发展社区经济

1、鼓励加快土地流转。鼓励推进土地股份制、土地流转工作,经县验收通过的村,分别奖励8万元、2万元。

2、鼓励推进工业集聚。鼓励利用集体留用地,开发建设家庭工业集聚点,对建成的家庭工业集聚点5亩以上(含5亩),且厂房全部二层及以上、容积率达到1.0以上的,镇免收城建配套费,每个点补助10万元(与物业用房补助政策不重复享受)。对实施农民生活生产用房相分离中建成的农民生产用房,面积、层高、容积率达到上述要求的,比照享受家庭工业集聚点补助政策。

3、鼓励异地集中建物业。支持社区内相关村,依托农村新社区建设平台,以异地集中建物业的方式建设物业,总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助60元。对欠发达村集中异地建造物业的,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资金补助(补助面积限2500平方米以内)。

4、鼓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通过出让、转让、出租、转租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集体建设用地。鼓励村集体以使用权入股、联营、租赁等形式,参与开发经营。置换集聚集体建设用地达到5亩以上的,给予每亩1万元的奖励。

5、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经县验收通过的村,补助1万元;建立育秧中心经验收合格的,每方补助1万元;实施粮食高产攻关经验收合格的,奖5000元;对当年完成订单早稻粮食2万公斤及以上的,奖800元/万公斤(取前十位),早稻连片百亩以上的,奖2000元(取前五位)。

6、鼓励畜牧业排泄物治理。畜牧业规模养殖场实施治理工程建设并通过验收的,每家补助3000元;动物防疫任务完成好,无疫情发生的,奖1000元(取前3位)。

7、鼓励农产品认证。当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或部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每只分别补助1万元、5000元。

8、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当年新建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家补助2000元;当年评为国家、省、市级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分别补助1万元、8000元、3000元。

9、鼓励水利工程建设。当年通过水利工程经验收合格的,机耕路补助20元/米,渠及喷管补助15元/米(100米以上起奖,政府性投资的低产畈改造项目除外)。

二、着力推进人口集中居住

1、鼓励建设农民公寓。对在农村新社区规划居住点建造农民公寓的,按照“一户一宅”标准,在拆除农户原有全部住房(或农户原有住房经批准调剂给住房困难户)的前提下,分四种情况奖励。利用留用地建造多层农村公寓的,按每户2000元奖励到村;利用留用地建造高层农民公寓的,按每户3000元奖励到村;属通过宅基地整治的新增地块建造多层农村公寓的,按每户3000元奖励到村;属通过宅基地整治的新增地块建造高层农民公寓的按每户4000元奖励到村。

2、鼓励实施自然村撤并。对居住分散的自然村完成整体撤并(以房屋拆除为标准)的,按每户6000元的标准奖励到村。

3、鼓励跨区域集中安置。对跨村安置到社区范围内统一建造的农民公寓,对安置地所在村按每户3000元。

4、加快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对当年新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室内农贸市场和用地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符合规划的,镇免收城建配套费,经立项并通过验收的,给予每个项目10万元补助,县财政返回给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全部奖励给村。对当年新建水冲式公厕,经立项并验收通过的,给予每只补助5000元,如属于原小型集中改建成水冲式公厕的,追加补助5000元。

三、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1、开展综合性示范创建活动。对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发展经济、规范建房和优化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的新社区,经考核,确定为全县示范农村新社区,给予每个社区15万元的奖励。

2、开展单项性达标创建活动。

1)、对当年创建为省、市、县级卫生村的,分别奖励5000元、3000元、1000元。

2)、对当年创建为“县报村”的,奖励15000元。

3)、对当年创建市、县级水利示范村、科普示范村、农机安全村,经验收合格的,分别奖励3000元、1000元。

4)、对当年创建为“三资”管理规范化示范村的,奖励5000元。

5)、对当年创建为消防安全达标村的,奖励3000元。,创建为市级消防安全示范村的,追加奖励5000元。

6)、对当年全面完成年度整治建设任务,并通过省考核验收的待整治村,奖励5万元;对当年创建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环境整治示范村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

四、推进奔小康工程

1、鼓励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对经济薄弱村(指小库、张家沥村,下同)利用各类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常性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按当年新增经常性收入的15%予以奖励,最高奖励1.5万元;对利用贷款建购物业用房的,其当年所支付的贷款利息,给予贴息扶持,最高补助1.5万元。

2、加大经济薄弱村项目补助。对经济薄弱村投资购买资产属于集体且具有稳定长期收益的物业项目,按项目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补助额最高限20万元。对当年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再给予每只项目3万元的补助;对当年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在基础上再给予每户100元的补助。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3

一、指导思想

实现低碳生活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创建“绿色社区(小区)活动,加强社区(小区)环境文化建设,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推广全民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环保工作深入发展。

二、创建目标

各镇街各创建绿色社区(小区)2个,年。全区共创建1-2个市级绿色社区。

三、组织领导

宣传部、市政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环保分局。各街道指定一名具体工作人员,管委会成立新区绿色社区(小区)创建工作推进小组(以下简称推进小组)由环保分局为组长单位。负责指导社区开展创建活动。

四、创建申报及审批

填写《新区区级绿色社区(小区)申报表》见附件2于年4月30日前报环保分局。一)申报(年4月底前)各创建街镇按照《新区绿色社区(小区)评估验收标准》见附件1筛选符合条件的社区(小区)指导社区(小区)进行自查自评。

深刻理解绿色社区创建内涵,二)创建(年5月-10月)各创建社区(小区)按照《新区绿色社区(小区)评估验收标准》见附件2积极组织参加绿色社区创建培训。结合申报创建方案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并建立完善创建档案。

并提供工作情况、评价依据等材料。推进小组根据《新区绿色社区(小区)评估验收标准》见附件2进行评估。三)评估验收(年11月-12月)申报社区(小区)向推进办提出验收申请。

得分在90分以上通过验收的社区(小区)由推进小组审批并命名授牌。四)命名(年12月底)经评估验收小组考评。

于4月30日前将社区(小区)申报表、自查报告和创建规划方案上报区推进办,五)市级绿色社区推荐。已命名1年以上的区级绿色社区(小区)对照《市绿色社区(小区)评审办法(试行)市绿色社区(小区)评估验收标准(试行)附件3自评各项相加之和达到85分的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由推进小组推荐参加市级绿色社区(小区)评选。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工作,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高度重视。要把绿色社区(小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规划,落实责任,确保取得实效。

二)抓好骨干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积极组织创建工作相关人员参加系统培训,区推进办要定期举办绿色社区(小区)创建培训班。学习理解创建工作的标准、要求,并参观考察先进地区的创建工作经验。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管理者和社区(小区)工作骨干的理论素养,丰富创建经验,更好地管理和指导绿色社区(小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区绿色社区(小区)创建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三)开展社区创建活动,围绕环保中心工作。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小区)活动,重点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全力提高公众对“创模”知晓度和对环境的满意率。申报创建社区(小区)须开展“创建国模、倡导低碳生活”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倡导绿色生活,传递低碳生活理念。组织策划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唱读讲传”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的环境文化活动,为“创模”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加大环境综合整治。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大社区(小区)污染源、环境卫生、违章搭建、乱停乱放等死角的清理整治力度,围绕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把绿色社区(小区)创建与市容整洁小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设置创建宣传栏和标语牌,建立健全保洁制度,打造优美洁净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4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9-0048-04

评价是引导社区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重要举措。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完善督查评价机制”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足见社区教育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标体系是评价内容的载体,是引领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盘,是开展评价的前提。科学制订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回顾

随着学术界对社区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区教育评价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相关的成果日益增多。一些大学教材、专著用专章或专节来讨论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如《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黄云龙,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沈光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等。同时,与之相关的期刊文献也逐渐增多。它们有的侧重于从整体上全面评价社区教育,如《社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内容研究》(张群、胡立智、乔时玲,2007)、《社区教育五维一体化评价体系研究》(余善云,2012)、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郜鑫,2014);有的则只侧重于社区教育某一方面的评价,如《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张永、王一凡,2013)、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建设探究(李艳娥,2013),还有的侧重于评价社区教育的效果或质量,如《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问题》(杜幼文,2012)、《社区教育有效性评价标准探析》(张东平,2016)《我国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测评研究》(袁双龙,2016)等。

在实践领域,影响较大的是教育部制订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标准”),此外,北京、江苏、山东等省也制订并颁布了类似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类似的社区教育评估活动,对推进社区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教育部开展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活动,建设了一大批全国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成为社区教育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体上看,以上研究与实践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原则、方法逐步清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并且各具特色。虽然在研究目的、方法、视角、重点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社区教育评价指标构建模式上以演绎为主。这种演绎模式以社区教育发展目标作为指标构建的基本依据,重点了解该目标的教育状况与实现程度。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指标内容重点指向社区教育供给方(行政部门和社区教育机构)的行为及效果;二是以自上而下的演绎为指标构建的基本策略,先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目标确定社区教育评价的目的,再以实现社区教育发展目标应当采取的措施为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最后以措施的外显行为或概念的外延为具体指标;三是以社区教育供给方期望或能够达到的结果确定量化标准。

运用“评估标准”等社区教育评价指标开展评价,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社区教育发展,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供保障,唤起公众参与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评估标准”等社区教育评价指标的构建逻辑是“供给主导”,首先关注的是“党委政府做了什么”、“提供了什么样的社区教育”,而不是“社区需求什么”。总之,由于其“评价依据以反映政府的意志较多,在反映社会和群众对社区教育的真实要求方面显得不够”[6],因此,难以唤起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供给增加也难以必然带来社区居民参与或满意度的增加。在调研中发现,社区教育场馆和设施设备形同虚设现象较为普遍,某示范区附近居民反映,“莫得人去(社区学院),平时宁愿‘坐街边打麻将喝茶’也不想去,去做什么呢,什么都不懂”,足见评价者所关注的焦点与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和需求相差较远。此外,这种评价往往具有高利害性,实践中经常出现评价信息失真,评价失信。一些基层社区学院(大学)的老师反映,“督导检查都是‘走过场’,‘豁人的’,许多材料都是编的,但都能过关,没有人说”,由此可见,评价功能已经出现异化倾向,评价指标体系预期的导向开始偏差(见表1)。

二、新形势下构建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策略与方法

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定历史时期社区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集中反映,同时隐含着评价者的立场和评价目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与重点发生变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发生相应变化。“评估标准”等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的,是特定时期的产物,符合当时教育发展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仅从政策文本看,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的“意见”就比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更加强调社区教育内涵而不是规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社区为根,特色发展”,更加强调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作为引导社区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发生变革,构建新的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其“新”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主要是指政府管理社区教育的行为,核心是提供保障,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条件保障、机制保障,这是影响社区教育发展即居民感受与行为的因素之一。组织保障主要评价各地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情况;经费保障主要评价各地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情况;条件保障主要评价各地加强社区基础能力建设情况和整合社会资源情况。

(三)社会教育机构行为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5

一、工作范围和目标

(一)工作范围:根据市深化村务公开要求,在我区泽园社区、富民社区、新民社区、胡杨社区4个村改居的涉农社区深化村务公开工作。已确定乌兰淖尔镇泽园涉农社区为试点。今后随着社区格局的改变,凡是村、涉农社区都要深化、规范村务公开工作。

(二)工作目标:推动农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区社会和谐,力争在年底,深化村务公开工作试点村的涉农社区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90%以上。到2015年底,全区各涉农社区全面按本《工作方案》深化、规范村务公开工作,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以《区村务公开目录》为依据,完善村务公开内容,规范村务公开形式、时间和程序。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必须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票决,实行民主决策。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财务审批等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农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审计,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二)加强农区党风廉政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防止违法征占耕地、不给农区居民合理经济补偿的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严禁损害农区居民利益的行为。做好被征地农区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区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组织服务功能,促进农区居民增收。培育农区新型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引导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农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加强农区社区建设,完善农区社会管理体制。培育农区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局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区警务建设,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全面提升农区社区安全防范水平。加强农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居民“说事室”,引导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做好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切实消除可能引发农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村务公开的主体、内容、程序和形式

(一)村务公开的主体

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是村务公开工作的主体。

(二)村务公开的内容

按照《区村务公开目录》确定的内容,主要按党务、政务、村务、财务、服务五大类进行公开。

1、党务公开内容

(1)党组织简介、党组织班子成员情况;(2)村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3)当年培养、发展党员计划;(4)党员活动安排;(5)党费标准、收缴以及使用情况;(6)党员示范户及帮扶情况;(7)民主评议村干部情况;(8)统战、民族宗教等党的政策;(9)包联共建、党建指导员情况等。

2、政务公开内容

(1)国家、自治区及我市制定的惠农惠牧政策、措施;(2)农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措施、人口计生村规民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纪律及需要村民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其他事项;(3)农区征兵政策措施;(4)国家、自治区土地政策,以及我市农田基本建设、征用土地政策、措施;(5)农区低保政策等社会保障政策措施;(6)新型农区合作医疗政策;(7)有关其他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

3、村务公开内容

(1)村委会任期规划、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2)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及实施情况;(3)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4)“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5)新型农区合作医疗情况;(6)村集体土地征用及补偿情况;(7)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8)村集体资产、“四荒地”发包情况;(9)村水、电、路规划和管理情况;(1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情况;(11)人口出生、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兑现及社会抚养费缴纳情况;(12)居民建议及意见反馈等。

4、财务公开内容

(1)村级财务收支情况;(2)救灾救济、优抚、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移民补偿、农区征地补助、粮食直补等款物的发放情况;(3)各级投入的扶贫、农业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使用情况;(4)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个人、帮扶单位捐赠款物使用情况;(5)新农区建设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6)水费收缴情况;(7)村集体经济债权债务;(8)集体资产明细;(9)村干部生活补贴情况。

5、服务公开内容

(1)农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情况、农区志愿者服务情况;(2)农区专业经济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农区灌溉、机耕植保、水利建设、水电维修、农区劳动就业培训等;(3)农区社会服务:新型农区合作医疗、扶贫救济、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军属优待、残疾人、计划生育奖优政策落实情况等;(4)农区平安稳定服务:农区防洪、防火、治安巡逻、农区人民调解等;(5)农区公益事业服务:农区社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环境整治、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等。

(三)村务公开的程序

1、村民委员会按照本方案的规定,拟定村务公开方案,并征求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意见后公布。

2、村务公开监督小组采取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征求村民意见,并就村民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对经调查核实确实违反有关规定的,应当督促村民委员会限期纠正并重新公布结果;也可以直接向村民委员会提出质疑或者质询,村民委员会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明确的解释和答复。

3、村民委员会将公布的村务公开内容及时报送镇(街道办事处)备案。

(四)村务公开的形式

1、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方便村民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村务。必要时可以同时采取广播等其他辅助形式公开村务。村务公开栏的内容应当通俗易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并且至少保留一周。村务公开栏旁应当设立村务公开意见箱,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管理。

2、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村务公开档案。村务公开方案、村民的意见和改正措施等村务公开中形成的各种档案资料应当真实、完整、规范,并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妥善保管,接受查询。

四、责任落实

区治理村务公开工作由区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区直相关部门的职责是:

区纪委、监察局:加强对村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督检查,指导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依法处理村务公开工作中的违纪违规问题。

区委组织部: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依法办事统一到村务公开工作之中。

区委宣传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做好村务公开工作中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指导农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

区民政局:指导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及时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民益。

区直机关工委:做好区直机关与村包联共建、结对帮扶工作。

区民宗局: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做好自由宣传,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区公安分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无毒村”创建活动,加强农区警务建设,组建群防群治队伍,维护农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区司法局:加强法规宣传,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营造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良好法制环境。依法处理涉及侵害村民人身权利、民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等问题,运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方式和手段帮助村民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区财政局:按规定落实惠农政策,发放惠农补贴资金,落实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依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分配下达涉及农区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等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指导农区经济法规与政策的贯彻执行,指导村级组织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加强农区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制定和完善村集体资产监管办法。指导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制定并实施村级道路建设、亮化、绿化、美化、危房改造规划,深化城乡一体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国土资源分局:指导村级组织依法依规对涉及农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宅基地管理、土地开发等事项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区农牧林业局:指导农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区经济,增加农区居民收入;整合农业资源,加快耕地流转,培育和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指导退耕还林,开展禁牧工作,加强生态建设工作。

区文化局:开展送图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区卫生局:加强农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建设,建立农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

区人口和计生局: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管理,做好农区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工作,指导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区环保局: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区居民使用清洁燃料,推进公厕无害化处理。

区行政执法局:教育农区居民依法新建、改扩建住宅和养畜棚舍,禁止乱搭乱建。

区档案史志局:指导村民委员会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各类村级档案。

区局: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申诉,保证渠道畅通,化解社会矛盾;综合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重要意见、建议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村务公开提供信息。

五、监督保障制度

(一)实施意见收集反馈制度。村委会在决定或办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工作时,应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有必要的可召集村民议事会或听证会。有关村委会工作与事务的各类文件、档案与资料向全体村民开放。

(二)实施民主决策制度。村民委员会每半年向村民代表会议汇报当年度的工作情况及下年度的工作打算,经村民代表会议批准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及对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评议结果在10个工作日内向村民公示。

(三)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按照规定的内容、时间、地点、程序、方式进行公开村务;或者公开的事项弄虚作假,欺瞒村民;或者对提出意见当事人、举报人打击报复,实施其他违法行为等违纪政纪行为,由区民政局或者镇(街道办事处)对有关责任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建议村民代表会议依法罢免村民委员会中的主要责任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实施工作指导制度。在村务公开中,对于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民政部门、镇(街道办事处)要作好理论指导。镇(街道办事处)对于村务开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发现问题,集村民代表会议及时进行研究整改。

六、实施步骤

我区村务公开工作分四个阶段实施完成。

(一)安排部署:

1.泽园社区作为试点,召开村务公开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制定《乌兰淖尔镇深化村务公开工作方案》。制定方案时同时要考虑富民社区深化村务公开工作内容,按照镇里的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泽园社区深化村务公开工作方案》。

2.在村务公开试点的基础上,富民社区、新民社区、胡杨社区召开村务公开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制定《乌兰淖尔镇深化村务公开工作方案》,按照镇里的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泽园社区深化村务公开工作方案》。

(二)试点推动:

已确定区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涉农社区)为试点村。镇安排1名党委、政府领导驻村,明确责任,从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建设以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村务公开工作。市、区相关部门要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帮扶、指导各地开展治理工作。

(三)集中整治

全面整治村务公开,驻村干部,建立村务公开台账,实行销号制,村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驻村干部不撤离。

(四)考核验收

市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专班对村务公开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验收,召开现场会,对试点村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并将先进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

另外,在泽园社区村务公开试点的基础上,富民社区、新民社区、胡杨社区召开村务公开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滨海、三道坎办事处制定《深化村务公开工作方案》,按照镇、相关办事处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富民社区、新民社区、胡杨社区《深化村务公开工作方案》。

七、组织领导

(一)按照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市村(居)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精神和区委、区政府有关要求,为加强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力量,做好村务公开日常工作,明确区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职责,加强信息上报。

区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区民政局负责,具体指导全区村务公开的深化工作。

(二)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试点村应当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具体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执行情况。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由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其任期与村民委员会成员任期相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由3人或者5人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村民代表会议可以依照原推选办法撤换。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权力: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在履行职责时,可以针对村务公开的有关内容和事项提出质疑或者质询,要求村民委员会在合理的期限内做出详细说明并提供相关材料;可以查阅财务收支的原始账目凭证、合同原件等资料,通过查账、审计等方式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职责:

1、审查村务公开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

2、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执行情况;

3、征求并反映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

4、对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村民委员会及时做出答复或者进行整改;

5、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赋予的其他职责。

八、工作要求

(一)提高对村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人为本,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村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把村务公开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对村务公开内容不齐全的,要及时加以解决;对搞形式主义的,要坚决纠正。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6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维护和促进移民社区稳定和谐与发展这一主线,以创建“平安库区”(主要指东南社区)为载体,以实施水库移民政策法规为重点,以促进移民增收、实现安居乐业为根本目的,切实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和谐。

目标任务

2012年创建目标:镇政府在年终县移民开发局、县综治办对创建“平安库区”工作考评时达先进单位,东南社区在年终考评时达创建“平安库区”先进社区居委会。

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把“平安库区”的创建工作列入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加强对“平安库区”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镇“平安库区”建设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地点设在镇库区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由何永春同志兼任。东南社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争创方案。

2、健全制度,排除隐患。一是落实创建“平安库区”责任制。把“平安库区”建设列入“平安临江”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起研究部署落实,与东南社区签订“平安库区”建设责任状,将创建责任落实到东南社区及其四个安置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以“无矛盾纠纷积压、无矛盾纠纷激化、无群众性上访”为目标,实行经常排查与集中排查,面上排查与重点排查,事前防范与及时妥善调处相结合,突出重点,重在解决问题,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社区,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建立健全预警、排查、联调、处置“四个机制”和信息报道、挂牌督办、跟踪反馈、建档立册“四项制度”。建立镇、居信息网络,落实信息联络员,信息联络员要实行分片负责制,及时了解掌握移民思想动态,及时准确报送信息。对较大规模集体上访,群体性或紧急重大情况必须在事发后或接报后1小时内报告,并实行事态进展重要情况连续报告。四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处置移民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和分工,加强事先防范和预测预警工作,依法果断处置突发性和,同时防止激化人民群众内部矛盾。

3、落实政策,做好工作。积极与县库区移民局沟通联系,争取多上后续扶持开发项目,协助落实后续扶持政策。进一步指导东南社区做好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保障移民资金安全。认真实施移民“解困增收”、“培训就业”、“排险创安”工程,促进移民就业、增收,安居乐业;根据部署,扎实开展“温暖在库区、倾情为移民”的活动,努力为移民群众排忧解难。高度重视移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做好移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登记、交办、转办到催办、督办和办结反馈等工作,做好上访群众的思想工作,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移民问题,突出解决好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点上访和有串联倾向的上访等重点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满意度;消费状况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49-05

abstract:Bymeansofquestionnaire,mathematicalstatistics,literatureontheBeijingcitycommunitysportsorganization,sportsconsumptionstatusquoand.Researchthinks,lookfromthewholeofBeijingresidentsonphysicalexerciseeffectoncognitiveandphysicalexerciseconsciousnessishigher,buttheresidentsofthecommunitysportsfacilitiesandcommunitysportsorganizationandlowsatisfaction,residentsannualpercapitasportsconsumptionlevelislow.inviewoftheabovesituationputforward:tostrengthenthegovernmentandthecommunitypublicservicefunctioninordertostrengthentheresidents'sportsconsciousness;increasethecommunitysportsdevelopmentofthesite,addingsupportingsportsfitnessexerciseequipment;thelarge-scaletrainingofsocialsportsinstructors,establishingfitnessvolunteerservicemechanism.

Keywords:communityresidents;physicalexercise;satisfaction;consumptionstatus

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群众体育高度重视和关怀。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8月8日”设定为全国的“全民健身日”,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60号令正式颁布《全民健身条例》,总书记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前夕亲切接见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代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群众体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群众体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社会居民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发展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将促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社区体育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查阅有关社区体育、群众体育、社会学等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北京市社区体育锻炼现状提供理论基础。

1.2.2访谈调查法

通过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对北京市社区进行抽样调查访谈。从整群抽样的原理出发,把北京市所有辖区列入抽样框,从其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社区,对这15个社区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访谈。

1.2.3问卷调查法

自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对北京市社区进行整群抽样,随机抽取15个社区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349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8%。问卷设计中前5项为人口学特征及个人信息,后15项依据体育锻炼标准评定量表而设计。本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即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为0.923,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相关性。

1.2.4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北京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分析

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增强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的健身习惯。由此可见,体育健身意识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尤为重要。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受意识的支配,意识是第一位的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先决和指导的作用。

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表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群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主观体育锻炼意识及对体育锻炼的支持度得分均存在差异,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出不同的数据特点。

调查问卷样本中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居民客观锻炼情况存在个体性差异。从总体上来看(见表1),客观锻炼情况的得分男性高于女性,但性别因素的p值为0.367,大于0.05说明性别特质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上不明显,性别与客观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性不大。从年龄的维度来看居民进行客观体育锻炼的意识体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强,在10-20岁间的居民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为15.36。随着逐渐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工作的繁忙使得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从而导致体育锻炼的意识降低,在31-40岁时最低为7.56。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所下降,又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因此体育锻炼意识又逐渐回升,在40岁以后的居民客观体育锻炼意识逐步上升,60岁以上的得分值最高为18.45。年龄因素在客观锻炼维度的p值为0.019小于0.05,说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居民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因素的p值为0.014小于0.05,对居民的客观体育锻炼意识也具有显著影响。已婚人员由于年龄较大,其对应的客观锻炼意识的得分也相应较高。

主观锻炼意识和对体育锻炼的支持度均值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和潜在活动热情的体现。从表1可见在性别特质维度的p值分别为0.982和0.578均大于0.05,因此性别因素在主观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支持度的得分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年龄和婚姻状况因素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年龄和婚姻状况不同对北京市居民的体育锻炼主观意识和支持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抽样调查的问卷中发现51.14%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67.68%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比较重要,认为体育锻炼一般和不重要的社区居民的比例比较低。这说明北京市社区居民整体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群众体育工作的推进与发展。

图1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目的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精神生活、减肥健身、娱乐身心、防治疾病、休闲交往、减轻压力、提高适应能力、提高运动能力等。(见图2)

图2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在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丰富业余精神生活、减肥健美和防治疾病。由于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因此减轻压力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为46.25%。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正在向体育的社会方面转化,体育锻炼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发掘和认知性有所提高。

2.2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正在全国火热的开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成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超过100万个。北京市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已遍布全市各个社区。社区优美的锻炼环境、宽敞的锻炼场地以及健全的健身器材等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

表2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分析

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四个维度居民的满意度描述分析来看(见表2),不同群体的满意度相对来说较为集中,多在2.3-3.8的范围内。其中锻炼环境因素的满意度最高,集中分布在3.1-3.8左右范围,高于本次调查的平均值3。体育器材设备的居民满意度较低,分布在2.1-2.6左右范围,低于本次调查问卷的平均值3,对满意度的贡献值为负。通过锻炼环境、锻炼场地和器材设备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显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锻炼环境的满意度最高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最低。在年龄方面,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性不大,由于女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总体要求比男性低,因而女性的满意度得分比男性居民高。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社区居民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对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要求相应越来越高,因此社区居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逐渐降低。在学历和婚姻状况方面,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满意度随着学历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未婚居民比已婚居民的满意度高。本次调查研究统计满意度的3个维度所呈现的数据变化规律趋于一致性,表明体育锻炼环境、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三个维度对北京市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相对较集中具有共性。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时发现人们对体育器材设备方面存有较多的意见。首先,大多数的体育健身器材主要分布在居民较为集中的街心花园或小区的空闲绿地内,分布较为稀疏,有些居民要走很远才能到达,不方便居民的就近锻炼。其次,小区内由于受到场地和环境的限制,器材设备的种类比较少。常见的主要有跑步器材、力量练习器材、乒乓球台等,而对于一些大众喜爱的篮球、羽毛球、网球等的场地和设施却很少。再次,有些体育健身设施由于其本身公共服务商品的特殊属性,没有专人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造成很多设备器材安装不久就被损坏,长年只起到观赏的作用而没有发挥其为居民锻炼身体服务的功效。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的场地器材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管理。

2.3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组织活动的现状分析

社区体育组织对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组织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见图3),有49.58%的社区居民对市区的体育组织不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50%,35.12的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基本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35%,9.64%的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非常不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10%,只有不到6%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满意和非常满意占总体满意度的5%。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总体满意度比较低,社区为居民提供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足,没有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应有的引导作用。

图3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分析

造成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社区进行有规模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较少,二是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不健全,三是缺乏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四是社区组织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不足。(见表3)

由表3可知社区体育组织只有健全自身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相应的制度规章,加大对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建立体育健身志愿者的服务机制,加强对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才能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只有发挥社区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才能推动社区群众体育的发展。

表3北京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不满意的因素分析

2.4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居民体育消费也是促进社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统计分析可见(图4),北京市社区居民每年进行体育锻炼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40.40%,50.70%的社区居民的消费在100-500元的范围,5.2%的社区居民消费在500-1000元的范围,只有3.70%的社区居民的体育年均消费在1000元以上。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的年均体育消费水平大约集中在100元到599元之间,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体育消费水平高。据不完全统计,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体育人均年消费水平在100元以内。但是与国家提倡的全民健身消费理念和全民健身消费计划相比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还偏低。

图4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统计分析

造成北京市社社区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北京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理念匮乏;第三,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的途径和渠道比较少,数量和内容不够丰富。因此,社区应积极加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在社区举行各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消费,推动社区群众体育工程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整体性还比较高,但是居民对社区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组织的满意度较低,居民的人均年体育消费水平也比较低。鉴于北京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3.2建议

3.2.1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工作会议上将推动全国群众体育建设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之后,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人民健身习惯,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1]2010年12月中旬分别在北京和广东召开了两次由各省体育局主要领导参加的贯彻落实群众体育工作的座谈会议。由此可见,各级政府主管体育的部门和体育系统要建立和转变体育观念,提高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加大政府及相关体育部门的财政预算,认真履行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职能。面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绝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提倡体育健身观念的新意识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提高自身认识,通过尝试和努力积极推进新思维、新观点和新模式的贯彻落实。同时各级社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全民健身计划,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和教育,加强群众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政策引导.运用新思维新方法,采取创新性举措推动群众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3.2.2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

在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现状分析时发现北京市社区居民对小区的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体育健身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见表2)其中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对锻炼环境因素的满意度最高,集中分布在3.1-3.8左右范围,而对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分别分布在3.5-2.8和2.1-2.6的范围。通过锻炼环境、锻炼场地和器材设备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显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锻炼环境的满意度最高而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的满意度较低。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进行调查发现(见图5),49.58%的居民选择在小区的体育锻炼场地进行锻炼排在第一位,有32.01%和13.25%的居民选择在附近公园和健身房进行锻炼。由此可见北京市社区居民选择在室外进行体育锻炼的较多,因此相应的对社区的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健身器材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各级政府及社区要加大对社区的布局审批和建设规划,增加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器材设施的经费投入,扩大体育场地的面积、增加相应的配套健身器材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热情,满足居民就近锻炼的愿望。目前我国群众社区体育锻炼场地和配套器材设备的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很大,一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缺乏与侵占现象,甚至很多社区没有居民体育锻炼场地。因此,要解决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和配套设施问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体育部门充分发挥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2.3大规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群体活动的组织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在建设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组织开展基层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目前,我国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社区体育指导员资质不高、专业性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应完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颁发证书及资格认定等工作。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等级,落实好考核和审批等工作以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以保证培训出来合格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

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事业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不具有盈利性因此必须由政府和人民群众自发的力量来进行支持才能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各级体育部门应以身作则,积极创建和提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和办法,鼓励和吸引广大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志愿者的队伍中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汪焱.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2006,(01).

[2]宋玉梅,李骁天,李龙,刘海元.小康社会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6).

[3]袁广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4]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

[5]唐建军,苏丕仁,蔡学玲.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组织)发展的条件及其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

[6]杨丹.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2).

[7]彭杰,陈东岗.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位与管理体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8

同志们:

这次自治区政协提案工作座谈会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对这次会议,自治区政协领导高度重视,主席会议听取了专题汇报,在家的政协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会上,姚永锋副主席传达了jql主席和王忠禹副主席的重要讲话,艾斯海提·克里木拜主席就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政协提案工作座谈会精神作了重要讲话,对自治区政协提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自治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以来,各级政协提案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这次会议有8位同志作了精彩的大会发言,交流了各自在提案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有的发言很有见地。与会同志在认真学习领会jql主席、王忠禹副主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政协《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协提案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就加强和改进自治区政协提案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围绕如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适应“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全局性工作”的定位,提高提案质量、服务质量、办理质量,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推进本届政协乃至今后的政协提案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会后我们将认真整理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为形成自治区政协《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协提案工作的意见》做准备。

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协各项工作,围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推进提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自治区政协各级组织和各族各界委员肩负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职责。提案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在提出和办理的全过程中,都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着眼于如何为构建和谐×××建言献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治区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提案质量、服务质量、办理质量,扎实推进自治区政协提案工作的新发展。

提高提案工作“三个质量”,就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统领和指导提案工作。hjt同志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当前,×××和全国一样,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种形势,要求自治区政协各级组织和各族各界委员必须着眼于构建和谐×××,必须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政协工作的重要标准,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思考问题,履行职责。质量是提案工作的生命,作为提案者,在选题过程中,要着眼于大局,着眼于×××实际,着眼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选准题目,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不断提高提案本身的质量。在办理提案的过程中,政协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加强沟通和协调,处理好“提”、“办”双方的关系,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办理实效。

提高提案工作“三个质量”,就要始终围绕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好提案的征集组织、审查立案、督促办理。发展是主题,稳定是前提,和谐是目标。在政协提案和各项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意识,时时、处处、事事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重。衡量政协提案工作,不仅要看提出了多少提案和建议,更要看有多少提案和建议在协助党和政府机关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大跃进”,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www.133229.Com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篇10

(一)扩充课题组研究成员,特约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刘熙瑞,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夏学銮等知名专家组成“中国县域党的建设核心指标”专项研究小组,通过深入研究,多次讨论,选择了30项县域党建指标。

(二)在此基础上,通过当面采访、电话采访、电子邮件等方式,课题组广泛征求了100余位党建专家及基层干部的意见,其中既有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知名党建专家,又有扎根基层的县市党校教师;既有中央各部委的高层干部,又有全国各地县市的党建工作者。不同领域的专家、干部纷纷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意见,不仅对课题组已选取的核心指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而且还提出不少新的建议,使课题组对县域党建的研究更进一步。

(三)在认真学习、体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综合各种意见与建议,形成了“中国县域党的建设核心指标”。当然,这个中国县域党的建设核心指标还不完善,我们现将研究的难点提炼出来,希望读者朋友能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以利于我们不断修改完善核心指标。

(四)这一“中国县域党的建设核心指标”仍是初步成果,课题组将继续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县域地区,展开“县域党建”的专项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将总结县域党建的典型经验,不断修改、完善核心指标,为县域党建寻找新的标杆。欢迎各地县市提供调研线索,联系电话:010-65363753。

县域党建的关键点在哪里?

从县委领导班子、乡镇村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三个层次设置一级指标

党建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何针对县域党建的独特特征,找出县域党建的关键点,并由此设置核心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研究过程中,不同专家的观点各异,其中具有代表的观点有:

中共中央党校梁妍慧教授提出,县域党建的中心和目的,就是为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的双保障作用。考察县域党建应重点考察如下三个方面:县委班子的素质和能力,乡镇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情况、广大党员发挥作用情况。

中共中央党校宋福范教授认为,共产党执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做事,党建主要解决用人问题,做事主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角度看,用好人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县域的党建,关键在于用人,要选好县域领导班子,包括县委书记、乡镇和农村党支部书记。

中共中央党校张荣臣教授提出,抓县域党建一是抓组织建设特别是班子建设,二是抓队伍建设,特别是党员队伍建设。其中,抓组织建设特别是班子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就是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而抓队伍建设特别是党员队伍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素质和能力。

不同专家的观点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展开的。其中,县域的组织建设主要表现在县委领导班子和乡镇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两方面。因而,课题组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从县委领导班子、乡镇村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三个方面设置一级指标。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

县级党委在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中,数目众多,领导层面最靠近基层,在党的组织体系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是执行者,要服从宏观战略的指导、维护宏观整体利益,把中央和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对下是领导者和组织者,要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推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因此,县域党建,县委领导班子建设是核心。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我们所有党员干部无不生活在一个基层组织之中,并接受基层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如果没有党的基层组织把党员组织起来,党就会是一盘散沙。在县域地区,基层党组织主要包括乡镇党组织和村级党组织,只有搞好这两类党组织的建设,县委党建才能朝气蓬勃。

党的建设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息息相关,党的先进性必然要求党员具有先进性;党员先进性反映着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每一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举一动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只有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先进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有保证,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领导县域地区的科学发展。

如何找出最具价值的核心指标?

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要选取依据

在县域党建具体指标的设置上,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陈志刚研究员认为,评价县域党建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考察其组织建设的成效,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要考察县域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和政治纪律性;要考察县域领导班子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要考察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要考察县市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以及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状况。

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梁宏,针对着共产党的国家化、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提出县域党建的核心指标主要有干部制度和政绩指标、基层党组织对基层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领导、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建设状况、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等。

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桓针对当前县域内基层党员数量少、党组织教育效果差、管理松弛、一些党员积极性不高乃至难以发挥作用等现象,认为应重点考核县域党员发展规划是否健全、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党员队伍结构,以及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党员工作机制是否健全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龚云副研究员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重点考核县域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以上专家观点对于党的建设核心指标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决定将专家已经形成共识的指标,直接纳入指标体系;对于有争议的指标,也暂时纳入指标体系,然后在实际调研过程中,继续接受实际工作部门的检验。因此,课题组在选取二级指标时,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

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要选取依据。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实际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对县域党建的测评应以县域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要测评内容。同时,根据县委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县域科学发展和党建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课题组在这三个层次二级指标的设置上又各有侧重点。县委是县域科学发展的带头人,是县域党建的领导核心,因而重点考察其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县域党建的骨干力量,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因而重点考察其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是县域党建的基础和细胞,因而重点考察其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

以党建发展的时代特色为重要选择依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的党所面临的发展任务是不一样的,其党建的重点也就各不相同。比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为了主动适应这一历史趋势,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县域党建的鲜明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了解县域党建的特点,这是科学评价县域党建的前提。在我国,县域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占主导的行政区域,是我国最广阔的地带。县域的发展,主要是农村发展;县域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农村工作;县域党的组织主要是农村基层组织;县域党员的主体是农村党员。县域党建,主要内容是农村党的建设,这是县域党建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与其它党建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课题组在选取二级指标时,将农村党建的内容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主观指标如何进行测评?

可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一些不能定量的指标进行测评

县域党的建设核心指标离不开主观指标,但是主观指标的民意测评是一个大工程。在这个问题上,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其中,主要的观点有:

中共中央党校戴焰军教授指出,县域党建的很多指标,比如民众对党组织的评价,党员的作风、表率、带头作用发挥的情况等,就需要通过测评的方式来获取。但是如果在全国的县域地区搞民意测验,这是个大工程,而且还要恰当地选择进行途径。

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刘贵丰副教授认为,党建量化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客观数据不一定能够反映真实情况。比如理论武装、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方面,就很难用数据说明;如果简单地用学习次数、制度多少去评价党建成效,就很容易会走形式。学习次数很容易提高,但是越容易实现的指标水分越大。党员是否真正在学,他们的态度如何,这个很难衡量。相比之下,通过群众测评的主观指标更好一些。比如党风、廉政这块,让群众来说话就真实得多。

此外,中央党校的王长江、高新民教授也指出,党建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是综合的,如果用数据来说,容易走形式主义,操作起来也很麻烦。所以,党建的民主测评就非常必要,但如何测评,这很困难。

综合专家观点及实践难度,课题组决定,在中国县域科学发展指标体系中增设党建一级指标,以及县委领导作用测评、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测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测评三个二级指标。但是,由于党的建设指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观的、无法数字化的描述上。如县委领导核心作用测评,就很难完全通过数字化的指标来衡量。这就需要通过设置主观指标,通过调查研究来弥补客观指标的缺陷,来对县域党建进行全面评价。

如何构建全国统一的党的建设核心指标?

以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标为主,舍弃了地区差异较大的指标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党建核心指标体系同样是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如何寻找全国统一的党建核心指标,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秦生提出,用一套统一的模式来考察评价全国县域党建成效是很困难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差异性,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也有差异性,这也决定了不同地区县域党建也有差异性。所以要用一套统一的模式来考察评价全国县域党建成效是很困难的。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建就有特点,带有民族性,涉及党的领导和民族地区区域自治的关系,以及边疆地区的维稳、安定问题。党员队伍里包含少数民族党员,有党内各民族党员的关系等。这一切都与其他地区县域党建有很大不同。

湖南省邵阳县县委书记蒋耀华指出,各个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千差万别,在党建工作基础上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县域党建的评价在要求上不能全国就是一个固定的指标体系,不得“一刀切”。因此,应适当考虑不同地区的党建特点,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县域地区在党建方面的不同做法,设置相应的机动指标。

因此,课题组决定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以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标为主,舍弃了地区差异较大的指标。如“非公经济体党组织覆盖率”这一指标,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非公经济体也比较多;但是在中西部地区,非公经济体比较少,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凸显。课题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各地特色的党建指标体系。

县域党建与科学发展如何互促互进?

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地方科学发展考核内容的一部分

县域科学发展和党的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县域党建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互相包涵、紧密相连。那么如何实现两个指标体系的统一呢?专家的主要观点有:

中共中央党校戴焰军教授提出,党建作为衡量地方科学发展的一个指标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地方,党的建设的总体状况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党建搞得好,党组织和党员能力增强,党的干部作风得到改进,党员模范作用得到很好地发挥,这些对于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严格说来,如果把党的建设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考察,是不科学的。根据现在农村、城镇社会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应该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地方科学发展考核内容一部分。

中共中央党校宋福范教授提出,就党建谈党建当然很虚,但把它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就很实。实践证明,凡是发展成绩骄人的县市,党建都做得很好,反之亦然。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县域的发展,党建是抓手,而党建是“抓人”的,把人抓好了,才能推动县域的科学发展。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就是党建必须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所以,县域党建搞得好不好,就看能不能推动当地的科学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张荣臣教授提出,县域党建怎么抓呢,要把县域经济做抓手。要在领导和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在大力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体现党员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