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十篇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十篇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5:47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1

1.1施工单位安全管理职责与业主和监理方行为集识别

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除施工单位之外,业主和监理单位也是直接与现场施工发生直接联系的项目利益相关者,其中施工方是工程施工的直接实施者,业主是工程项目的组织方,监理方则受业主委托对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果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分析国内外有关施工安全与业主方关系的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筑业实际情况,并根据业界专家的访谈结果,业主和监理方对施工安全的影响行为集可总结归纳。

1.2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行为关系模型构建

如前文所述,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分为资质要求、安全措施及现场管理三个方面,为探讨这三类职责与业主行为及监理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调研问卷,包括三份量表:①施工安全影响因素的控制情况调查,其包括18个施工安全纠正因素;②业主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调查,其包括16种对施工生产安全产生影响的业主行为;③监理单位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调查,其包括17种对施工生产安全造成影响的监理单位行为。在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的支持下,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问卷地域分布涉及22个省市和自治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业主填报的有效问卷比例分别为61.0%、27.1%、11.9%。经因子分析法检验,各因素在相应类别因子上的荷载都较大,而在其他类别因子上的荷载较小,说明量表结构效度较好。经克朗巴哈α系数信度检验,各因子的α值均大于0.8,说明本研究的数据有高信度,可以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2模型计算结果

2.1模型的计算初步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处理,确信数据有较高的信度及效度之后,理论模型参数估计的初步运行结果如表3所示,从运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监理行为对资质要求及安全措施的荷载系数的p值都大于0.05,这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接受两条路径系数都是0的原假设,所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删除或作其他修正。依据模型参数估计显著的程度,可以接受假设H11,H12,H13,H21,拒绝其他原假设。根据此检验结果,业主行为对确保施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资质要求、安全措施审核和现场监督管理等三个方面都显著正向相关,而监理单位仅与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有正面性,而与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和安全措施审核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后,还需要对模型的适配度作检验,如果模型适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结果解释,如果模型不适配,要判断模型是否需要修正,但修正的过程应以理论及实践为基础,不能仅依据数据的统计指标。根据模型修正指标的参数估计发现,许多误差项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即将这些关系释放,则可有效降低卡方值,使得模型更好的适配,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22对误差项的共变关系,对模型的再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与实际观察数据的适配有了较大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了统计要求的分析标准。

2.2模型的修正与计算结果

为更清楚的描述业主行为和监理单位行为对施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影响机理,可以借助统计学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以揭示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相互之间及各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并通过荷载系数和路径系数来体现这些结构关系。在完成模型假设修订和增加误差项之间的共变关系后。出业主行为对资质要求、安全措施、现场管理,监理行为对现场管理的路径系数均为负值,这是由于问卷中业主行为及监理行为的问题采用否定句式而造成的,因此在后续的讨论中,这4条路径系数都将取绝对值后进行探讨。

2.3模型计算结果的解释

(1)施工单位的安全相关资质要求受业主行为的影响较强,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受监理行为影响的效果则不显著。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对包括安全在内的各类资质要求多集中于招标环节,该环节受到业主方的主导,而监理单位较少参与;同时,施工单位资质的弄虚作假常发生于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的“串标”情形,即使后期监理单位发现了此类问题,也难以对此进行处理。通过测量模型可以看出,业主行为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纠正效果最好,即业主对资质要求中的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影响最大,接着按照影响程度依次是对项目负责人执业资质影响、项目技术负责人执业资质、专职安全员资质的影响。

(2)施工单位的安全措施和管理计划水平与业主行为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受监理行为影响的效果则不显著。安全措施通常作为标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制质量的高低与业主的要求和重视程度紧密相关。安全措施费的使用到位与否以及总分包之间的安全职责划分,同样受到业主在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中对安全目标水平要求的影响。监理单位行为在这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与其在资质要求因子中的作用类似,二者之间无显著的影响关系。通过测量模型可以看出,业主行为对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措施的纠正效果最好,即业主对安全措施中的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措施影响最大,然后按照影响程度依次是对总分包单位的安全责任、安全措施费用、以及安全措施方案和专项方案等的影响。

(3)项目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同时受到业主方和监理单位的正面影响,且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业主越重视安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就越好。业主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途径,且直接影响所占比重更大,充分表明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中起到毋庸置疑的龙头地位,而监理单位作为业主雇佣和法律强制的监督角色,其在安全管理中的话语权相当有限。通过测量模型可以看出,业主方对施工单位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到位及纠正违章作业的纠正效果最好,即业主的直接和间接行为对现场管理中的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到位及纠正违章作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按照影响程度依次是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落实、特种作业人员配备及资质、安全防护用品和施工机械使用及管理、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方案管理、起重设备管理、应急预案的要求的影响。

3进一步的讨论

3.1业主、施工和监理三方的角色复杂性

业主的概念在工程建设中常常与甲方、建设单位等交互混用。原建设部有文件指出,建设单位是“项目投资主体、开发主体或者代建单位等在工程建设期间履行业主职责的企业或单位”。在理论上,业主是基于产权界定的角度,系指拥有物业产权的人或单位;甲方则是基于合同权利义务的角度,系指合同中支付报酬的一方;建设单位则是从项目法人的角度,是代表项目投资方完成项目建设管理的一方。因此,业主和甲方是“提供资金,采购相应的标的物,并对其享有所有权”,是经济活动中的买方或者消费者,建设单位则是“整个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核心”,具有工程建设的“全面管理权”,是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者,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是项目生产组织链条中的下游供应商。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均以建设单位而非业主或甲方作为法律关系主体,无疑是准确的。但在法律关系内容上,对建设单位安全管理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更多的体现了其业主身份的消费者和买方角色,并未发挥建设单位作为生产者和组织者在安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影响能力。

监理单位的角色争议由来已久。从监理制度设立之初就有“独立第三方”和“业主方的咨询工程师”的讨论,自《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后,又出现了监理单位“代为受过”的争议。从工程实践的调研来看,监理单位发现了施工企业安全方面的问题后,只有通过口头、监理工作联系单、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暂停令、专题会议、报告建设单位(业主)或政府主管部门等柔性、间接手段要求施工企业进行整改或反映问题,但这些建议和报告在得不到建设单位(业主)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时,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只能成为程序化和纸面化的避责手段,前文的模型也支持了这一现实情形,即监理单位在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效果上远低于现行法规和预期,相反业主(建设单位)对施工安全的影响能力巨大。

施工单位的角色复杂性来自于工程建设项目单件性和离散性的特点,不同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建筑行业的施工单位以承包方式组织项目施工,在承包方式上存在多家施工单位平行承包和多级总分包的复杂形式,更有违法层层分包和非法转包的情形。现行法律法规中,仅仅笼统的以“施工单位”为法律关系主体,列出了其应当履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并未考虑实际存在的复杂承包关系带来的各施工单位安全职责交叉混乱问题,而监理单位由于是施工现场的常驻单位之一,成为了遏制和减弱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混乱的连带责任主体,显然,这一混乱的根源并非是监理单位的监督不力,而在于不同承发包方式下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上的组织混乱。

3.2提升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建议

基于以上对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上行为影响机理模型和角色复杂性的分析,本文认为,从根源上提升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提升对业主安全责任的要求,发挥其生产者和项目组织者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防止其盲目压缩工期、盲目压低造价和违章指挥等危及安全生产的行为。欧盟在1992年公布的《建筑业作业场所指南》(CeC,1992)首度明列业主安全责任,英国2007年颁布修订后的《ConstructionDesignandmanagementregulations》(CDm2007),使业主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上的角色和作用得以具体化,美国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局oSHa在近年来的多个事故调查和处理中将业主纳入控制性雇主的角色进行处罚。在我国,已有学者提出将建设单位作为工程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主体,但在将业主(建设单位)纳入安全责任追究体系时,尚需考虑到在不同承发包方式下业主(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管理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如在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下,建设单位同时是施工总包单位,又是项目建设和运营期的业主,但在epC(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方式下,项目总包商承担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全部职责,业主介入很少。因此,尽管难以“一刀切”的将业主视为工程建设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但必须在后续的政策法规制定中明确业主(建设单位)是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且在业主干预工程建设程度较深时会成为控制性责任主体或主要责任主体。

二是细化对施工单位在各种承发包方式下的安全职责要求。如上文所述,工程项目的复杂组织形式决定了项目现场存在多家施工单位交叉作业和平行作业情形,导致安全事故的直接致因可能是受害工人的所属施工企业,可能是同时作业的其他施工企业,可能是之前作业单位完工后遗留的安全隐患,可能是现场有责任消除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相应措施的多家施工单位所致等等,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项目现场,所涉及施工单位的责任轻重更有直接导致、间接造成、有责任纠正、有义务提醒等等,远非当前法规笼统以“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所能涵盖。因此,根据项目的承发包方式和现场项目组织特点,细化总包、分包单位以及平行承包单位、施工管理单位在平行作业、交叉作业和前后作业等各类情形下安全管理职责和法律责任区分,不仅能从根源上消除组织混乱带来的安全水平提升障碍,也将有助于极大的提升业主和监理单位对施工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效果。

三是根据事故致因理论而非市场主体角度重新区分现行法规条例中规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无论建筑法还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相关主体安全管理责任时均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市场主体的角度进行区分,但是从上文3.1的分析可见,承发包方式的差异会对各市场主体在安全管理上的控制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难以依据现行法规条例确定业主、监理方、总包和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但从事故致因的角度来看,与工程安全事故伤亡工人相关的企业责任主体涉及到四类,分别为造成现场产生危险源的隐患致因方、受委托负责清除现场危险源的隐患消除方、暴露在危险源附近的施工作业人员的雇佣方以及对工程现场监督管理具有指令权和决策权的工地控制方。该四类责任主体的划分,一方面可以明确现场多家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与特定事故隐患相关的各施工方分别承担工人雇佣方、隐患致因方或隐患消除方的责任,较目前事故调查中常见的施工单位违章施工、违规操作等事故责任划分更为清晰准确;另一方面,有助于理清在不同的承发包方式下业主(或监理)的安全管理责任,即仅当业主的指令或决策将诱发新的危险源或造成原危险源不能消除时,业主(或监理)将被定性为事故责任的工地控制方。

4结论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作业;管理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不断的得到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实体主要是以对建筑的承包、施工为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它的生产经营特点是建筑施工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对人、财、物进行特定的组合以满足企业日常的运作。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其他的相关行业相比起来就显得较难于管理。由于不安全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是时常存在的,而且对于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来说,其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在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方面做得不够,将会给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业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较以前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整体的安全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还多多少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伤亡事故多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2678起,死亡3122人,同比增加56起,上升4.2%,死亡人数增加432人,上升7.21%。建筑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工矿商贸企业总数的19.18%和19.60%。可见在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当中,伤亡的事故逐渐地增加。

2.2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监管体制正在处于一种新旧交替之际,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与建筑行业的安全监督模式还没有实现统一化和正规化。目前在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当中,相关的施工安全机构被削减或撤销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出现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把安全生产管理处和工会合并在一起,导致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重脱离了实际。

2.3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率不高

对施工现场的检查结果表明,企业现场安全达标率低。建筑施工现场的个人安全防护装备质量不高,而且实际发放到建筑施工人员手中的配备严重不足,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在对建筑工人进行配备安全鞋、眼镜、防护罩等方面也没能够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要求。

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建筑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建筑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建筑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传统的三大目标分别是进度、质量和费用。对承包商来说,三大目标的实现是和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承包商主要是围绕这三大目标进行项目管理。结果是安全管理在工程建设中长期得不到重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并没有把企业的安全生产作为一个头等大事来抓,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通常会重生产轻管理,重质量轻安全,重突击轻长效,重经营轻安全,当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安全生产发生矛盾的时候,企业的做法往往是安全生产管理放在一边,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摆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上面。

3.2安全生产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够

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投入:

①增设新安全设备、器材、装备、仪器、仪表等以及这些安全设备的日常维护;②重大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和推广;③按照国家标准为职工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用具、防护服装和设施;④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等费用;⑤应急救援的演练支出及其他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有的建筑施工企业以经费不足为由,大量的砍掉了安全生产管理的费用支出,这就为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同时也导致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低下。

3.3人员素质低,缺乏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由于自身方法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有效的达到保障劳动者的安全。这主要表现在:

①传统的安全管理没有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基层,事故控制效果差;②侧重于追究工人的操作责任,忽视创造本质安全的物质条件;③建筑施工企业把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追查处理上面,而对事故发生前所潜在的危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上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④只侧重已经形成伤害后果或经济损失后果的“事故分析”,没有按事故发生的规律着眼于对“前级事件”诸如间接原因、基本原因等的调查。没有意识到事故是这些事件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最终结果。

4主要对策措施与建议

4.1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措施

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企业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为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实现稳定好转打下坚实基础。

4.2加强相应的监管力度,防范事故发生

对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相应的“建筑事故约谈机制和备案制度”。

按照依法严格监管、行业有效指导、强化社会监督的思路,切实加强对企业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探索和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和红牌制,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查处力度。建立安全生产投入审计制度,对拒不提取、使用安全生产专项经费,造成职业危险的,必须依法予以处罚。事故救援、善后工作和事故调查处理的必要费用以及险情处置费用应由生产经营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努力营造“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社会氛围。

对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要进行查找原因,并吸取其中的教训,强化督促整改措施和落实。

4.3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

建筑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为了防范相关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应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相应的监管,关键在于落实建设各方主体相应的责任。建设施工企业各方的责任主体必须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动承担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义务。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更多的运用到电力资源,电力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俨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作为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变电站,是用户与发电厂之间的媒介,因此,只有确保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为电力系统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1电力系统的变电运行安全和管理分析

(1)明确管理方向。为了在电力系统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电能的处理工作,首先就要确保变电站运行安全。应根据变电站自身条件的不同与运行的全过程的综合性,确定相应的管理方向和目标。其中应涉及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以及对安全事项进行有效处理工作,甚至是技术管理方面等。在安全管理制度得以完善的基础上,使变电站运行的更加顺利并且安全。保证管理方向清晰,管理行为应与之相符,为实现变电站的预期目标提供有利的条件。

(2)规范化处理特殊状况。设备的运行将会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其中人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是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这也是目前变电运行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都可以看到,像是我国北方冬季的降雪量过大,导致积雪压倒电网以及电线杆,还有地震、火灾给变电站运行带来重大危害。针对这样对变电站运行极为不利的特殊环境因素,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重视,对于特殊状况的处理预案应予以完善,处理特殊状况时还应扩大范围,从而使其造成的损害得以降低,在发生类似情况时,能够有效地处理。

(3)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得以提高。电力系统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因此,作为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人员,应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促使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如果管理人员技术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并且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非常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人员的良好职业素养有多么重要。不断地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地提高其职业素养,才能实现变电站安全运行的最终目的。管理人员还应不断地从自身工作中总结经验,更好地解决变电站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落实好本职工作。

2当前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变电站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做到安全工作的妥善管理,将会给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都是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很多电力企业对安全管理还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材料质量方面和技术设备标准方面。没有相应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利于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

(2)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匮乏。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相关工作人员不论处在什么岗位,都应确保安全操作。但是,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电力系统的相关在职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操作,注重细节的重要程度。由于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操作意识,一些机器和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检修、更新和维护,使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存在设备年久失修,甚至有些需要及时替换的现象。

(3)设备陈旧落后以及维护工作不到位。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所有设备都在不停地运转,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工作,设备必定会产生相应的损伤,并且还会变得陈旧老化。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设备已经出现的问题,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发现问题以后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到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因此,应对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加强重视。

3加强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1)按照要求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的制度是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按照国家对电力系统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保证变电运行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要求管理人员遵守相关的制度,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罚条例,使管理人员严格要求自己,减少在工作中的失误,通过严格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们的安全意识,养成重视安全的良好习惯,让员工在平时工作中牢记安全,使变电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安全保障。

(2)有效进行巡查并完善交接班制度。在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设有值班岗位人员定时进行巡查工作,并且安装安全监控录像系统,能够促使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对于值班人员巡查工作的开展,企业应做好合理安排。制定好明确的巡查时间和次数,要求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对于巡查工作应做好细节要求,以期达到相应的标准。对于执行巡查工作的人数和相应的值班时间,还有进行交接班的值班人员的数量和具体时间都要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相关规定。落实好巡查工作,合理安排交接班人员有序的开展工作,使交接班制度不断地更新、完善,进一步适应变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行的需要。

(3)根据分析制度开展工作。值班人员在自己当值的工作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时间点,及时记录好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相应数据。根据分析制度开展工作,使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使分析制度得到有效地执行。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分析制度进行工作,将会对变电站的运行在认真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细节分析,进而推动整个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4结语

电力能源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促使人们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方面。500kV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直接影响。500kV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变电运行的安全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保证我国供电状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施工管理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在近几年也得到迅猛的进步。现代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建筑朝向大型、超高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兼顾节能环保。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提高了对建筑舒适度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同时为了顺利完成工程施工,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施工现场管理重视不够,未设置相关管理机构。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现场管理的重视度不够,普遍认为施工现场的管理都已经委托工程监理单位,而同时又有政府相关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的管理,导致施工单位半身缺乏现场管理机构,缺乏相关管理人员的配置。为了减少人工成本,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队伍逐渐萎缩,相关人才大量遗失,导致施工单位在质量和安全自我检查、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验收及自我管理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部分施工单位设置了现场管理机构,并配备了相关人员,但由于对各个岗位和各个环境的质量、安全职责不明,缺乏对施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培训,导致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无法保障。

2.2.材料、设备使用不符合规格和规范。

建筑工程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最基本单元,是建筑主体的最主要部分,同时也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和相关要求,其结果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等级和结构安全。对建筑材料使用前未检验、检验把关不严、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导致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建筑实体施工中;部分原规定的材料被没有出厂合格证、过期的建筑材料偷梁换柱,其结果必然是造成“豆腐渣”工程的形成。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量大,施工难度较高,需要使用大型机械设备。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机械设备费用,利用小型设备来完成超负荷、超功率的工作,导致安全施工频发,同时也影响建筑施工质量。

2.3.施工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强,操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从业人员都是来自农村的普通工人,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也都是从普通工人中挑选操作能力相对较强的人员来胜任。施工单位缺少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质量和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建筑工程由于受到天气环境影响,季节工及临时工较多,大部分人员技术能力欠缺,整体的从业素质不高,对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范和制度不予重视,缺乏“操作规程”来作为约束,造成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

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3.1.熟悉及会审施工图纸是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

施工图纸是保障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的主要依据。在开始施工前,要了解设计意图,做好施工图会审。进行图纸会审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审查图纸差错上,而是要考虑设计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某些场合下,虽然施工设计符合规范,但往往在施工中处理较为困难,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就需要对设计进行适当的优化,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3.2.对半成品、原材料的质量管控是关键。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构件、半成品及成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各类物资进场前要进行质量检验,要检查材料的出厂合格证书及质量保证书,检查型号、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对水泥、钢化、防水材料要根据规定进行实验。利用即将投入使用的材料,依据设计配合比,进行配比实验,检查确认混凝土的离析及相关性能。对于易潮湿、易碎、易污染、易变形的物品,在采购、运输、贮存及施工安装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监控。

3.3.严抓分部和分项工程按照规定来进行施工,对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控制。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质量要建立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基础之上,要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规范、规定、规程施工上,施工过程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来进行。

建筑工程中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施工队伍的素质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混合结构中的预制楼板和砌体安装为关键部位;框架结构中的柱、梁为关键部位;装饰工程中,外墙大面积贴面砖、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

建筑工程薄弱环节主要包括:

(1)新工艺、新技术施工部分。由于是第一次施工,质量情况无足够把握,因此要作为重点来控制。

(2)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钢筋位移、轴线位移、预制板轧缝、砌体粘结率差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漏、渗、堵等质量通病,都是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工程质量管理中,对重点部位和关键部位、薄弱环境进行控制控制,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随着规模的逐步增大,变成一个高危行业,特别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施工风险较多,容易诱发安全事故。为了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需要在施工前建立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将安全目标作为施工管理控制指标。制定明确而又科学的安全目标,将安全目标逐层分解,将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各管理人员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安全管理责任制,要履行安全生产责任。

施工单位要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对生产操作及管理工作作出约束,确定组织生产活动的行为准则。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利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检查、安全奖惩、事故处理等相关制度,约束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行为,确保施工安全。

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对现场安全生产情况、劳动条件及事故隐患等进行仔细检查,宣传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纠正作业违章和指挥错误,监督现场施工安全操作。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要坚持做到“有规必依、有标必达、违章必究”,要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及安全监督人员的作用,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通过查制度、查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查事故紧急处理、查安全操作行为、查劳动保护情况,杜绝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全行为,消除不利因素,确保施工现场能安全生产。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现场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符合设计标准的关键所在,安全管理是生产的基本保证。施工过程中,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安全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机制,开展现场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监督制度,消除施工中的不利因素,打造高质量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监管渎职罪;刑法修正案(八)

一、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刑法规定及构成要件

刑法修正案(八)第49条规定“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1、犯罪客体。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对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活动及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合法有效执行。食品安全是重点民计民生工程,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该类犯罪同时又侵犯了公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具有双重客体的性质。

2、犯罪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行为人或者,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与为渎职侵权类犯罪的基本犯罪形式。是指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的行为。是指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本罪属于结果犯,只有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时才构成犯罪。

3、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负有食品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按我国现行食品监督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4、犯罪主观要件。本罪客观要件既包括行为也包括行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本罪的主观要件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二、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具体认定

1、行为主体的认定。要求该犯罪主体必须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中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第九章渎职侵权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定,隶属于上述部门的按照事业、企业性质管理的单位,如果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权,其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上述部门人员编制,但其实质上从事食品监管公务的人员,在其代表国家机关行使食品监管职权时,存在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也应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2、食品监管渎职罪罪与非罪的界定。本罪属于结果犯,即“或,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首先要区分行为人具体行为是否符合或的界定要求,不要与正常监管行为或者工作失误相混淆;其次要造成危害结果,本罪的主观要件要求行为人持故意或者过失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本罪的行为结果既包括已经发生危害结果也包括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3、本罪与罪、罪的区别。本罪符合罪与罪的基本要求,但其具有特殊的犯罪构成要件。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符合刑法第九章规定的特殊渎职罪构成要件的,按照该特殊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本罪是将食品监管方面的渎职犯罪单列出来,加大了处罚力度,以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健康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食品监管渎职罪的适用对于如今食品安全领域的影响

本罪的出台有助于对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完善。

1、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的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制定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基本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等三种食品安全标准。本罪的行为结果中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他严重影响”等相关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具体认定,现阶段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准确具体的标准,只是笼统的概述,这就要求我国相关立法机关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尽快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认定标准。

2、对食品安全检测的影响。食品从生产、加工制造到流通环节历经了多道程序,而食品安全检测环节是食品监管失职行为的高发环节。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手段落后的问题较为突出,相当大比例的违规添加剂尚不存在与之配套的检验方法。但是在检测问题凸显的背后,检测失职问题更为严重,本罪的适用,对于在食品检测环节负有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给予了严厉惩罚,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环节的健康合法发展。

3、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采用“一对一”监管为原则,分段和分类监管为辅的方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饭店等餐饮场所的监管,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等等。该体系明确了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但是存在严重的多头监管、职责交叉、责任不清等问题。在本罪没出台之前,我国刑法虽规定罪与罪,但在食品安全领域鲜为运用,这就造成了若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只是对生产和销售环节相关人员处于刑事处罚,而直接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仅处于行政问责。这体现了严重的司法不公,也造成了人民群众极大地不满。本罪的适用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监管渎职人员的处罚力度,也促进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以达到有效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目的。

四、食品监管渎职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6

关键词:安全生产 信息系统功能框架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运用现代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高效、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系统,及时掌握企业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已势在必行。

1、指导思想

加大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体现过程管理、系统管理理念和pDCa循环管理思想,涵盖安全管理的所有要素和业务流程;以岗位达标为主线,明确岗位职责,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责任的履行;构建监督检查体系,规范安全检查方案,提高安全检查的质量和效率,有效防范安全风险。

2、建设目标

以“适用为主、易用为先”为原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做到“基础数据标准化、安全职责明确化、监督检查有效化、现场管控智能化、业务管理规范化、工作记录详实化、考核评价自动化、监督管控全程化、工作改进持续化、文化建设常态化”。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痕迹化、常态化、网格化、便捷化、精细化、有效化”,促进安全管理上水平。

3、系统功能框架

围绕建设目标,系统设计了28个功能模块,来实现以上建设目标:

3.1日常管理模块。包含:公告通知、流程审批、待办任务、安全警告、沟通协作管理、通讯录管理。

3.2方针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安全方针、规划、计划、目标、方案及完成情况等工作报告;安全投入费用管理的相关内容,形成相应项目投入的年报表统计。

3.3危险源管理。主要包括:危险源台账、重点危险源台账、危险源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并形成危险源情况汇总报表;危险源管理模块中危险源清单应与安全检查模块在后台形成关联,实现对危险源状态的检查,使安全检查更具有针对性。

3.4法律法规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章,以及企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标准等文件,供员工随时查阅。

3.5安全机构和职责。主要包括:安全委员会、领导小组、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名单及职责,其中包含各类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别、年龄别、专业特长别等统计图表,以及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纪要文件。

3.6安全培训教育。主要包括:各单位安全培训计划及结果的台账、通过计划到期提醒;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所持证书复审到期提醒、录入;新员工安全三级教育、转复岗员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情况录入。

3.7协商沟通。主要包括参与、协商和沟通的情况录入。

3.8“三同时”。主要包括建设项目作业、施工安全管理,每个项目在设计、施工、验收阶段提交相应文件材料。

3.9车间和班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班组人员档案台账、班组安全活动记录、验收申请表录入情况及班组评分表录入情况,班组安全活动通过计划到期提醒。

3.10相关方管理。主要包括相关方台账及相关方安全告知记录和相关方安全协议。

3.11安全标识管理。主要指安全标识清单。

3.12设备设施安全基础管理。主要包括:设备设施及相关附属装置、仪器仪表台账,包含安全装置、特种设备、防雷设施、工业梯台、空压真空和通风空调系统等,各类设备检验保养的周期及提醒间隔。

3.13消防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建(构)筑物台账;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台账,包含仓库、堆场等建筑;消防设施和器材的台账。

3.14危险物品管理。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剧毒品、放射源台账、领用台账;具体规定各类危化品维保的周期及提醒间隔。

3.15危险作业管理。包含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断路作业风险分析、破土作业、吊装作业、盲板抽堵危险作业的审批流程,根据不同的危险作业级别指定相应审批层级。

3.16交通安全基础管理。主要指机动车辆及驾驶员台账。

3.17职业危害作业管理。主要包括:职业危害作业人员台账;明确职业健康监护的周期和提醒间隔;职业危害场所台账;明确职业危害场所定期检测的周期和提醒间隔;劳保防护用品台账及发放记录。

3.18应急准备和响应。主要包括:应急预案清单;现场处置方案清单;演练计划及演练评审清单。

3.19事件、事故管理。主要包括事件、事故相关资料。事故报告要包括事故初报、事故续报、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处理、处理证明等。

3.20现场安全检查。运用“pDCa”(戴明循环)作为安全检查的指导思想,形成多级别、多频度的各类安全检查方案。系统按照检查方案自动生成检查工单,驱动相关的安全检查,录入检查结果、问题项、专项工作检查结果、隐患信息等。

3.21安全绩效考评。依据《岗位达标手持》和《达标准则》,根据培训情况、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现场管控情况,以及发现的隐患考评责任信息,进行岗位达标评价。根据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现场管控情况,以及发现的隐患考评责任信息,进行各级机构和职工的绩效考评。

3.22安全体系评审。按时组织安全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发现问题,进行问题项处理流程。

3.23报表查询。支持用户按照多种方式进行各类数据的检索、查询和统计分析。提供多种查询工具,实现数据机动灵活的各种组合查询统计方式。

3.24安全文化。面向所有员工,建设安全文化栏目。宣传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成绩,展现安全生产工作的精神风貌,为职工提供一个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知识学习的平台;同时,全体员工通过微信可以与安全文化网站建立互动。鼓励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弘扬安全文化,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加强职工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安全意识,强化自我管理,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3.25地理图形。通过地图直观展现设施分布,实时反映设备设施的管控状态,及时提醒管理人员重点关注存在隐患的设备设施。

3.26系统集成。实现消防设施、危险源、治安巡更的RFiD电子标签管理,并集成到系统中,另外对消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红外报警系统、特殊气体检测系统、一卡通系统(包括门禁和停车场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平台、短信和即时通讯平台进行集成,实现数据自动实时采集,报警信息及时发送。

3.27系统设置。包含: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系统参数管理等。主要用于对访问人员的管理和权限分配,并对系统中各模块参数配置进行维护。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

建筑工程由于性质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多变因素,因此导致工程建筑的规模越大,其危险因素就越多。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时,都会对一些常发性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从而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实现日常施工的安全精细化管理。而安全精细化管理的管理重点就在于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建设上,并以此对生产施工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将安全意识真正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意识中去,做到人人“知安全”、“讲安全”、“做安全”的工作局面。

一、建筑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责任制度设立及组织机构

安全精细化管理主要就是负责生产工作的安全,并对整个施工工作中的所用工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一个从管理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庞大管理体系。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是以专项的安全管理为管理基础,并依托与组织机构来实现工作的协作分工,从而达成整个组织机构的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精细化管理在制定完善的管理机构时,还需要参照国家的相关安全标准规定,对各项安全施工进行及时的审批和检查,现地现物的对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其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定位,从而形成安全的、有条理化的专业化安全生产作业体系。

而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责任则是保障安全组织体系的正常运作,同样也是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对于安全精细化管理责任来讲,安全生产责任是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核心,也是其最为基本的一部分。所以在建立安全经济化管理体系之前,必须要对整个工程的建设内容、计划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了解,从而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检查的制度”、“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教育的培训制度”、“安全生产的投入”以及“安全费用的提取及使用制度”、“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及调查处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及责任追究的制度”等制度。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现场安全技术管理的加强

在建筑施工的现场,安全技术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员工们的人身安全,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安全的相关人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合理的完善,并制定相应的复查制度和作业规程。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施工的可操作性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环境等现场因素对安全技术措施实施科学的更新,通过系统的修补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使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一直保持安全的良好生产状态,确保所有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令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现场动态安全管理的加强

现场动态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巡回监督,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来确保员工在进行施工时,完全按照标准进行作业,从而保证一线员工的工作安全。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派遣专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时检查,从而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并将其消除。只有通过不停的巡视,重点对薄弱环节和安全死角进行定时监督,才能切实的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而保证施工工艺、机械化施工等的质量和安全,并与此同时对安全施工进行现地现物的创新与完善,以确保安全管理的可实施性。

(三)安全培训和安全投入的加强

要想切实的落实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纵观建筑工程近年来所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更多成分上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

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一线工人素质较低,虽然岗位技能过关,但是严重缺乏安全意识。特别是某些特殊的岗位,必须要求员工按照标准去作业。但是由于一线员工素质不足,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不规范的操作,从而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产生。

因此要想切实的落实安全管理,首先就要从员工的素质培养着手,通过严格的定期安全教育学习来对其安全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定期的开展比武大赛之类的岗位技术练兵活动,从而使员工的整体技能水平与安全作业意识深入到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因此企业不能因小失大,为了节省这部分资金而忽略了安全培养及相应安全活动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应该针对安全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款项制度,从而保证专款专用,切实的落实安全管理的相应工作。

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的精细化管理考核

考核是对一项工作实施结果的真实评价,也是这项工作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施精细化的安全管理时,必须制定完善的精细化管理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结果来针对现场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准确的把握,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确保整个施工建筑工程的安全竣工。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精细化安全管理进行奖罚制度的确立,从而根据精细化安全管理的考核结果进行适当的奖惩,使员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相应的激励,提高员工们的自主安全生产意识,令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最终实现生产安全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义那么简单,其所涉及的层面和理念十分广泛,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因此,要想真正意义的实现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倡导全员参与,并以认真实施、严谨规划、扎实运行、持续完善、动态监控为实施基础,从而使企业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令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使企业文化精髓得到真正意义的体现。通过建筑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为我国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朝,刘成林,王德璋,祁中华,贾香梅,李战兵,刘小周,崔完亮,申建刚,王艳,张红英.以构建精品矿井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

[2]贺贵元,郝跃洲,张保旺,韩建中,王立印,和根虎.基于“三大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实践[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

[3]韩旭.精细化管理在矿山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a].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2011.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8

地址:

乙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为加强甲方对乙方的安全管理,对业务分包的乙方实施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检查、监督,确保乙方符合本甲方的安全管理要求。

1.乙方基本安全要求

1.1乙方应自觉遵守国家和甲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并接受甲方安全主管部门的安全检查、监督。

1.2乙方应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及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3乙方应确定自己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1.4乙方所聘用电工、电焊工、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1.5乙方高风险作业按甲方安全管理规定要求执行,并执行当天审批许可制度。

1.6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如:岗位操作培训、消防培训、安全培训等。

1.7建立相关的安全检查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按要求进行整改。

1.8乙方应为自己的员工提供必要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1.9乙方应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1.10乙方生产用的设备设施、维修电动工具等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定期进行校验。

1.11乙方应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2.对乙方的安全管理要求

2.1乙方负责人应按时参加甲方与生产相关的安全会议和有关安全事项的临时会议,汇报安全生产情况及安全工作安排,落实会议要求。

2.2甲方安全主管部门有权随时对乙方进行安全检查,乙方对安全检查要积极配合,并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按要求进行整改。如不能按要求进行整改或整改无效,甲方安全主管部门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2.3乙方在生产过程中的用电和临时接线要符合甲方安全用电管理规定,找甲方专职电工接线。如发现有违章现象甲方安全主管部门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如出现问题乙方自己承担相应后果。

2.4乙方在进行高风险作业时不办理高风险作业许可证或作业现场不符合甲方安全规定的,甲方安全主管部门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如出现问题乙方自己承担相应后果。

2.5乙方的员工在生产时违章操作或违章情节较为严重的,要对其进行通报批评、警告、处罚,如造成安全事故的由乙方自行调查处理,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如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将进行赔偿,甲方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2.6乙方员工驾驶厂内行驶的机动车辆、参加高危工作、或从事特种设备的操作,必需按甲方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如不按要求执行,甲方安全主管部门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后果由乙方负责。

2.7由于乙方员工本人如:身体、疾并醉酒、情绪失控等等自身原因造成事故的,由乙方自行负责调查处理,甲方不予承担任何责任,并有权追究乙方及当事人相关的责任,如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将进行赔偿,甲方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2.8由于乙方员工擅自操作设备、员工之间各自矛盾或其他原因造成事故或人身伤害的,由乙方自行负责调查处理,甲方不予承担任何责任,如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将进行赔偿,甲方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2.9乙方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违反甲方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或危及甲方安全生产,甲方可勒令整改或停止作业,并根据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罚。

2.10乙方负责在承包期内对所使用甲方的设备、设施、运输工具、厂内车辆、手持电动工具等进行维修保养,并对员工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因未对设备、设施、运输工具、手持电动工具等进行维修保养和未对员工进行安全操作培训造成人身伤亡、车辆或安全事故,乙方负全部责任。

2.11乙方在生产过程中违反甲方相关规定发生的安全事故,由乙方自行负责调查处理,分析、统计事故损失,制定相应的措施,并承担全部责任,与甲方无关,调查处理结果向甲方汇报。如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将进行赔偿,甲方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3.其它事项

3.1本协议未尽事宜,按甲方相关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3.2本协议书在履行期间,如果出现乙方负责人变更等情况,新任乙方负责人从新签订本协议书。

3.3本协议书解释权归甲方安全主管部门。

甲方:(章)乙方:(章)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9

从保护民生和严惩渎职犯罪的立法初衷来看,这一规定确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过,若对该罪罪状以及由其决定的犯罪构成进行考察,无论是罪名如何确定,还是各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问题,都存在相关争议。笔者认为,尽管食品安全监管渎职行为的犯罪化并不意味着很快能够彻底改变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但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必然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拟从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若干基本争议问题入手,进一步研究不同理论观点乃至有关司法解释的合理性,以期对今后的立法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一、有关罪名存在的问题

《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实施以后,有关第49条是一个罪名还是两个罪名的争议随之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该条款所规定的行为方式中包含了“”和“”两个方面,而一般的和的行为又分别成立不同的渎职犯罪。尽管具体犯罪的成立是由不同的犯罪构成所决定的,相同的危害行为并不意味着就成立相同的犯罪,但不可否认的是,刑法的大多数罪名并不以犯罪构成的其他三个要件为显着标志,常常是以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作为划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这也是为什么罪状大部分内容都描述的是该罪行为方式的原因所在。⑴既然如此,本罪到底是两个罪名即型渎职犯罪和型渎职犯罪,还是仅仅规定了一个罪名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两个罪名:食品安全监管罪和食品安全监管罪,⑵这是对条文进行直观的解释所得出来的必然结论。但也有学者认为,该条款仅仅规定了一个罪名即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随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采纳了第二种观点,在立法层面上平息了这场罪名之争。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李忠诚认为,“两高”之所以倾向于一个罪名的主要理由在于:食品监管罪与食品监管罪区分的关键就是主观过错和客观行为,而司法实践中对两罪区分的界限很难把握,很容易产㈡:认识分歧。人民检察院以罪到人民法院的案件,有些法院却以罪定罪判刑。为厂避免司法机关之间的这种认识分歧,以致于影响更为高效、及时地查办食品监管领域的渎职犯罪,“两高”将食品监管的行为和食品监管的行为合并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个罪名。⑶

对此,笔者持不同意见。尽管在此问题上司法解释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其不合理之处仍有继续探讨的余地,具体理由也过于牵强。如果真如上文所讲,“两高”将该条款的罪名确定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是出于“司法实践的需要”,那么,《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罪和罪又该如何处理呢?司法机关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属于法律理解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试错阶段,这也是推动我国立法完善的重要动力,应当正确看待。即便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拖延查办相关犯罪案件的时间进程,也是不可避免的。简单地将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合并为一个罪名,看似解决了“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实则属于不可取的权宜之计,透露出立法问题上的科学性意识不强。所以,以此为理由解释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罪名渊源是站不住脚的。

刑法分则的罪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罪名和个罪名。“类罪名是章的标题,没有具体的罪状与法定刑。但刑法理论仍然能够根据其性质,抽象出共同构成要件,形成类罪的犯罪构成。”⑷而个罪名是类罪名的具体化,具有独立的犯罪构成和法定刑,能够援引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刑法》第397条明确规定了罪和罪两个罪名,足以证明其犯罪构成并不完全相同,属于两个独立的罪名。而渎职罪是一个典型的类罪名,它不仅包括罪和罪,还包括分则第9章规定的其他罪名,外延远远大于上述两者。然而,《刑法修正案(八)》第49条又将两种行为合并成一个特殊的渎职罪罪名,两个条款之间存在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依据罪状来确定罪名可能会也是难免会得出不同的罪名,但是应当遵循逻辑上的‘同一律’,即依据相同的罪状应当确定出相同的罪名个数1只有依据不相同的罪状才应当确定出不相同的罪名个数。如果依据相同的罪状而确定出不相同的罪名个数,那么这种确定罪名的结果就很难说是科学、合理的。”⑸所以说,罪名的确定不仅要简洁概括,更要注重刑法分则自身的体系性和科学性。《刑法》第397条和第408条之一仅仅存在着犯罪主体的不同,行为方式上完全一致,又怎么会在罪名的个数上产生差异呢?除此以外,类罪名和该类犯罪的个罪名是一种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因此,作为一个高度概括的类罪名往往和具体的个罪存在较大的不同。将两者相互混淆的做法,必然导致具体个罪的犯罪构成包含了过量的信息而变得难以捉摸,损害了构成要件的类型化功能。渎职罪包括罪和罪,因此也只能成为后者的上位概念即章罪名,而不能作为与其并列的个罪出现,即使特定化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罪名也不妥当。

最后,虽然该条款对行为人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和的行为规定了相同的法定刑,也并不能说明两种危害行为就具有相同的法益侵害性,更不能说明其具备相同的犯罪构成。法定刑仅仅为具体的宣告刑确定了上下限而已,法官仍需根据犯罪的特定情况实现罪刑均衡的刑法基本原则。如果说罪和罪确实在司法实践的适用过程中存在着难以辨别的弊端,这就需要我们在刑事立法上着重加以完善,或者考虑合并二罪,或者修订其中一罪的部分构成要件。但在此之前,任何个别的调整该章犯罪罪名体系的做法都将有损于刑法分则的整体结构,并不可取。因此,笔者仍然认为,《刑法修正案(八)》第49条应当包括两个罪名:食品安全监管罪和食品安全监管罪。当然,以此为出发点,两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也与罪和罪大致相当,只不过是在犯罪主体以及危害行为的发生领域更加具体化而已。

二、有关犯罪客体的争议

渎职犯罪对于客体的争议同样也牵扯到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本罪属于单一客体,即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活动。至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是本罪客体被侵害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犯罪结果,是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应将犯罪客体和犯罪结果相互混淆;⑹第二种观点认为本罪属于双重客体,首要客体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关的正常监督管理活动,同时也侵犯了公共和个人的合法权益;⑺第三种观点注重该罪的食品安全,犯罪特性,主张食品安全监管的刑事责任所关注的主要是公共安全,与渎职罪保护职务行为正当性的要求相去甚远,应当以《食品安全法》的“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规定为宗旨,如因违反职责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应当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⑻

当然,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实施以后,第三种观点由于和立法规定不相符合,较少得到学界的支持。而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争议的核心在于该罪的犯罪客体是否包括公众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或者说公共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双重客体说的观点较为妥当,理由如下:首先,犯罪结果是表现犯罪客体的重要途径,大多数犯罪的客体都是根据犯罪结果所体现的为刑法所破坏的社会关系来确定的。例如故意杀人罪,正是因为产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我们才认为本罪的客体是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再如盗窃罪,也是由于发生了财物的所有权被侵犯的结果,才认定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权。这并不是“犯罪客体和犯罪结果相互混淆”的做法,恰恰是正确认定犯罪客体的基本路径。因此,犯罪结果对于犯罪客体的确定具有直接的影响。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要求必须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作为该罪的构成要件之一,直接体现’了本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不再仅仅限于渎职罪的客体范围,更应当体现其特殊性。也即在渎职罪侵犯的一般客体之上,还应当包括“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特别客体。其次,无论是主要客体还是次要客体,都是构成该类犯罪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说缺乏某一客体要件仍可以成立该罪,则不应当将其作为该罪的客体内容。渎职罪的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正常监督管理活动是没有疑问的,但在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客体中是否还包括公众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仍是问题所在,尤其是“其他严重后果”到底是体现的何种社会关系更值得深入探讨。笔者认为,虽然此处并未说明“其他严重后果”的内容,但至少是与“食品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大体相当的犯罪结果,而不能对其进行任意的解读。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是监管工作的唯一宗旨,如果行为人在工作上的失误并没有引发威胁公众健康或生命安全的结果,仅仅造成除此以外的其他严重后果,对其以本罪追究刑事责任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成立的必要条件应当包括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某种结果或产生这种结果的危险状态,否则,不应当以本罪论处。最后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的位置并非以何者的社会危害性更重为标准,而应当体现犯罪行为侵犯的直接性和必然性。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属于特殊的渎职罪范畴,对于“国家机关的正常监督管理活动”的侵犯更具有直接性和必然性特征,而“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通过对前者的违反间接得以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应当认为凡是存在类似于“公共安全”这种严重犯罪客体的个罪都应当考虑将其作为主要客体,而主要是从具体犯罪的立法初衷和体系安排上合理恰当地确定其犯罪客体的内容。据此,笔者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应当是双重客体:首要客体是指食品安全监管机关的正常监督管理活动,而次要客体是指公众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三、如何认定本罪的刑法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所讨论的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目的,主要在于确认构成要件的结果是由谁所实施的构成要件行为引起的,以及这种行为构成什么犯罪,以便提供成立该种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⑼就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而言,其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渎职罪的因果关系问题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犯罪,主要在于其中往往介入了第三者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渎职行为并非是危害结果发生的唯一要件,甚至不是直接要件。这一点在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一般而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都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销售者直接造成的,而不可能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直接造成,但恰恰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行为与生产、销售者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相结合,才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此种情形之下,对生产、销售者按照普通的食品安全犯罪追究刑事责任没有疑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也无障碍。但是,如何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和行为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则需进一步研究。

有学者认为,在此问题上“应吸取条件说直观清晰、易操作的优点,在事实层面运用前因后果的公式认定造成危害结果的所有条件,避免遗漏相关渎职行为人的责任,然后将其融入本罪犯罪构成和具体案情内,运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进行实质性判断,以确定因果关系”。⑽果真如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确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条件之一,完全可以成立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依据。但是,条件说的明显缺陷就在于原因认定上的过于宽泛,并不考虑危害行为对危害结果产生的作用力大小,一概将其作为结果的同等因素加以考虑。而之后的所谓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进行的实质性判断:也存在着标准过于模糊的弊端,很难得出说服力较强的结论。况且,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只能是任选其一,如果认为条件说可以解决本罪的因果关系,就无须再进行因果关系的相当性判断。所以,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还有的学者认为,该罪的罪状使用“或者,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语句来表述本罪因果关系的内容,条文中使用的“导致”一词表明只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是由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引起的,无论是直接造成的还是间接造成的,其对该结果的发生是起决定作用还是起非决定作用,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就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也就应当对此结果承担刑事责任。⑾这种观点类似于条件说,只不过将支撑理由转化为刑法的规定而已,并没有从事实上说明或者的行为为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负直接的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最为严重的法律责任,所以其适用条件也极为苛刻。之所以在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讨论因果关系问题,就是要在诸多引起犯罪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中选择最为直接的、起决定作用的行为追究其实施者的刑事责任,以免造成扩大惩罚范围的不当结果。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存在法律规定,就说明具体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不论是直接造成还是间接造成,是起决定作用还是起非决定作用”。

除此以外,也有学者认为在追究食品安全监管的刑事责任时,首先,应以监督过失理论为基础,解决责任“有无”问题;进而,将该理论“本土化”,确定责任适用范围,解决责任“面”的问题;最后,应结合我国立法,确定监管刑事责任的具体罪名,解决责任“点”的问题。然而,“监督过失”理论是否适用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该理论最初起源于日本刑法,主要是为了解决高危行业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险问题,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责任人提高注意义务来作为其承担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因此,和一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问题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简单地照搬套用。而且,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是否属于过失犯罪不无疑问,在犯罪主观方面也与“监督过失”理论不是完全契合。与此同时,有人指出“在对监管者进行归责时运用国外‘监督过失’的理论,扩大因果关系的链条,使处于远离危害结果一端的监督关系主体进入刑事法律调整的视线之内。但这一类似条件因果说的归责原理,面临着一个极严重的弊病,即可能由于扩大犯罪圈而导致无辜者受到刑事责难。”⑿以此来看,如何在合理的范围内说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应当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的其他严重后果承担刑事责任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难题。

原因说是与条件说相对应的学说。原因说是为限制条件说不当地扩大刑事责任的范围而产生的,它将对于结果的发生与许多条件相对应,提出特别有力而重要的条件,作为对于结果发生的原因,其他条件则不认为对于结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⒀至于原因与条件如何区别,该说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观点,诸如直接条件说、最有力条件说、优势条件说等等,都存在着操作标准过于模糊的遗憾。但是,笔者认为在其他同类学说中这一弊端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即使在大陆法系目前处于通说地位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也没有将“相当性”如何判断的问题彻底解决。反之,原因说不仅吸纳了条件说对于确定刑法因果关系的全面性优点,而且进行了有效的限制,不失为一种更加可取的学说。

不过,反对者可能认为即便是在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认定的过程中采纳了原因说,仍不能有效地判断出渎职行为就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原因,因为不管运用何种标准区分原因与条件,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犯罪行为都是上述危害结果的直接原因,而其他“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都只能称作条件。原则上说,我们不能在一个危害结果发生的基础之上,要求两个条件都作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因,这就违背了原因说的基本观点,重新走回条件说的“老路”上去了。但是,如果两个原因之间存在着种类上的差异,就应另当别论了。笔者认为,当两个条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时,如果一个条件为积极条件,也即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产生:另一个条件为消极条件,也即有义务防止危害结果产生却没有尽到此项义务,那么,就可以认为两个条件均属于该危害结果的刑法意义上的原因。也只有此种情形,两个原因可以并存作为追究相关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基础,同时也没有不当地扩大刑事责任的范围。除此以外,如果两个条件均是积极或消极条件,都不能同时认定为原因,而应当做出进一步的甄别判断。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正是上述消极原因之一种,与有害食品的生产、经营行为并行不悖,且这种消极原因也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使用“导致”一词并无不当。只不过,在造成同等社会危害的情况’厂,积极原因作为危害结果的根本原因应当承担较重的刑事责任,相比较而言,消极原因则应当在刑罚设置上轻于积极原因的法定刑。由此看来,原因说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已完全丧失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⒁至少在此问题上,“消极原因说”也许能为我们找到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就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而言,为了在司法实践中严格限制该罪的适用范围,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以下两点内容:第一,本罪的主体必须是直接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现实生活中,监管机关作为整体履行国家赋予的监管职责,但具体执行人仍是个别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当首先认定对此承担法律责任的个人,而且必须是直接对此负责的个人。第二,该罪在客观方面必须产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后果。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食品安全事故都可以称之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本罪所指应是《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使用的相关概念。按照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四个级别。如果仅仅是一般的食品安全事故,虽然也需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渎职行为,但不宜作为犯罪处理,只有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才能作为启动刑事程序的基本事实。此外,对于“其他严重后果”也必须进行严格解释,必须是与“公众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相关的危害后果,且在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上应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基本相同。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当然,也有少数罪名的区别在于犯罪主体或犯罪对象的不同,而行为方式上基本是相似的,例如,贪污罪和盗窃罪、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等,但大多数罪名的不同之处仍以客观方面或者说危害行为的基本样态为区分标准。

⑵刘旭红、李京:《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解析》,《中国食品药品》2011年第3期。

⑶杜萌:《权威人士详解食品监管渎职罪单位个人都将究责》,/2011—05/19/c_121432657.htm,新华网,2011年6月29日访问。转引自:储槐植,李莎莎:《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探析》,《法学杂志》2012年第1期。

⑷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96页。

⑸孟庆华:《食品监管渎职罪适用问题及其立法完善探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⑹储槐植、李莎莎:《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探析》,《法学杂志》2012年第1期。

⑺贾宇:《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认定和适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⑻潘星丞:《论食品安全监管的刑事责任——监督过失理论的借鉴及“本土化”运用》,《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⑼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⑽储槐植、李莎莎:《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探析》,《法学杂志》2012年第1期。

⑾肖本山:《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若干疑难问题解析》,《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

⑿王志祥:《〈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评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0页。

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关成果篇10

关键词:卓越绩效;安全生产;管理

1引言

卓越绩效是指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为顾客、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不断创造价值,提高组织整体的绩效和能力,促进组织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卓越绩效模式为了解组织的优势和改进机会,以及指导组织的策划工作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评价工具,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条理化、具体化,与GB/t19001相比,注重结果,强调过程,以结果为导向,使tQm的每一分努力都被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是管理成熟度的评价。卓越绩效评价分7个类目23个评分条款,每个条款按基本要求-总体要求-详细要求分为3个层次,涉及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股东、员工、顾客、社会五大利益相关方,总分1000分,与安全有关的条款有10款,分别是:社会责任、战略制定、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过程的识别和设计、过程的实施与改进、测量、分析和评价、改进与创新,过程有效性结果,占条款总数的43.5%,分值占380分,占总分的38%。卓越绩效关注的过程和结果,与安全生产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统一的,做好安全生产对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是一个强有力保障,同时,卓越绩效管理又给安全生产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改进、提高的机会,两者相辅相成。

2结果导向

要求我在开展安全工作时,要首先思考:安全为了什么?评价安全的指标是什么?这就要求在社会责任和战略中体现。(1)社会责任。现代企业,已不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实现股东、员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安全生产就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企业将被拖入万劫不复之路。如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死亡,8人失踪,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上海静安区“11•15”特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造成442人死亡。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而且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应该在立足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如制订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突发事故、职业卫生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同时,采取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安全标准化和安全文化创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培训、设备维修改造、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隐患排查治理等措施,避免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制定上岗培训合格率、工伤事故率、检验及隐患整改率、职业病患病率等绩效指标评价过程管理的绩效,以应对法律法规和关键过程的要求。同时,积极参与赞助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生产月宣传、消防法宣传等公益活动。如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赞助广西工人报“安康视界”栏目。(2)战略。杜邦公司在1818年发生重大事故以后,制订了把“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的战略决策,安全是杜邦四大核心价值之一,换来了200多年的平安,足见战略决策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力。因此,企业在做战略决策和规划时,要同时把安全规划列入,制订企业文化时,将企业安全文化列入,化成全公司认同的理念和行为规范。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把“绿色生产,和谐健康”的发展理念列入公司的发展战略。同时,采取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安全标准化和安全文化创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培训、设备维修改造、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隐患排查治理等措施,避免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同时,因地制宜将上岗培训合格率、人员伤亡、工伤事故率、检测及隐患整改率、职业病患病病例、财产损失列入关键绩效指标,利用统计学原理预测安全未来绩效。

3关注过程

3.1人力资源

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按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配备充足的专管员。做好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主要抓好:新入职员工“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培训,公司高层领导(主要负责人、主管领导)、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三类人员的培训,转岗、复岗人员、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在职员工的年度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培训。抓好员工绩效管理。将安全生产指标层层分解到部门、岗位,制订考核标准,赋予安全生产一定的权重和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对检查、检举有功人员、积极抢险救援避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人员、积极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取得积极成效的有功人员实施奖励,加强月度、年度和重大节假日的检查和考核,并以通告、工资单的形式通知到部门和人员。维护员工权益。积极落实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安全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积极发现和消除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杜绝“三违反”,加强对女职工和职业危害岗位的劳动保护和岗位津贴,发放个人使用的劳动保护用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确保出现异常情况下人员逃生和减少财产损失。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安康杯、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职代会、班子例会、调度会、思想分析会、oa等积极参与管理和改进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取得相应效果的活动给予相应奖励。

3.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设计出来的,也是施工和使用出来的,体现出预防为主的思想。设备选型、制造、安装、使用维护质量关乎安全。建立、落实好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制订全员、全过程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一旦发生电器、设备事故或者通风、除尘、降噪等设施故障、个人使用的劳保用品失效或者佩戴不正确等会导致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因此要建立分类建立粉尘、危化品、有限空间、特种设备等设备设施清单、危险源清单及分布地图,制订相应事故的预防、预警、预报措施和响应机制,对动火、有限空间等高危作业实施许可制度,制订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实施救援,减少废弃物处理过程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资源利用的影响。

3.3协调相关方关系

设备、设施一般由承包方负责,而承包方是输入性安全隐患,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需建立合格承包方目录,每年对其安全绩效进行评估,对其资质、作业人员进行验证。承包方施工前要有安全施工方案并评估有效,施工前签订安全施工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开展施工前安全培训,将该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交待清楚,动火、有限空间作业等高危作业办理许可证。进入厂区时要有安全告知卡,进入生产车间要有车间安全告知书。施工过程要有人检查,施工后要及时清理。

3.4过程的识别与设计

安全生产是一个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主要涉及到人员培训、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作业环境安全关键过程等。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发展规划、与政府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社会及行业发展形势、企业发展目标,员工及安全相关方的期待,确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工伤事故、职业病病例等为过程控制目标,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文化认证、职业卫生基础建设,6σ、tpm、Stop、tpm全员生产维护,KYt伤害预知预警活动,6S,DnV国际安全评价等方法落实过程管理。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确定其分布和危险、有害程度,根据相关的规范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职业卫生应急预案,考虑灾前预防准备,灾中应急响应、评估和处置管理,以及灾后恢复,明确组织、技术、物资保障,并经常演练和评估,确保在出现突发事故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制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高温中暑应急预案、职业性中毒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灼伤应急预案等。

4重视结果

班级每日、车间每周、公司每月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止“三违”,发现改进机会,通过考核通报、员工工资单将考核结果告知部门及员工。定期检查法律法规的更新情况,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人员并修改完善管理制度。通过生产调度会、思想分析会、报告、统计报表等收集各种安全生产信息,并通过内审、管理评审和班子例会等传递给公司高层,改进不足。重视安全生产化管理,开展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通过tpm全员生产维护,KYt伤害预知预警活动,6S等改进和创新安全工作方法,指导安全生产。通过统计数据和报表对比,培训合格率、隐患整改率、特种设备检验合格率、设备事故停机率、工伤事故率、职业病患病率的变化进行对比,得出过程有效性和效率方面的对比和趋势,指导下次目标的制订和具体工作的开展。

5结语

安全生产是质量优秀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卓越绩效管理这个平台,安全可以和领导、战略、市场、资源等要素结合,提高公司整体绩效和能力,从而使得安全绩效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安全管理又有其专业性,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文化等引领作用,引进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如KYt伤害预知预警活动,6S,DnV国际安全评价等,从而取得卓越成效,反过来又可以引导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Z19579-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刘素霞,梅强,沈斌,等.安全绩效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5):131~139.

[4]王长建,傅贵.职业安全绩效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79~82.

[5]张江石,傅贵,王祥,等.行为与安全绩效关系研究[J].煤炭学报,2009(6):85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