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十篇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十篇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9:06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1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日前我省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对到2050年我省如何推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振兴及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乡村振兴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0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聚力乡村五大振兴

省支持粤东西北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5000万

《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做大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水果、蔬菜、南药、畜禽、水产、饲料等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载体,集中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广东现代农业要素聚集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投入的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财政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5000万元。

通过实施“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制定实施广东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意见》明确,要坚持绿色发展,打好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海整治,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县为责任主体,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实行人畜分离、家畜集中圈养、雨污分流和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百镇千村”提质升级行动,重点推动旅游扶贫重点村、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旅游特色小镇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旅游“八小工程”。

《意见》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传承发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宣传推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通过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镇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要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支持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村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

《意见》要求,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以配强配优农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实施“农村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以红色村、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今后5年每年从省直单位和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1000名以上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行统筹选派、统筹管理、统筹使用,作为锻炼培养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平台。

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依托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推广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村民协商自治模式,大力推进“村民议事厅”建设。

《意见》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积极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向乡村流动聚集,培育壮大乡村本土人才。

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健全培养培训、认定管理、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50岁以下从业人员全员培训。

通过制定乡村工匠培训和评价办法,鼓励支持本地工匠依规承建乡村小微工程。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支持有意愿的农民群众通过专业培训后回乡开办农家乐或外出就业创业。同时,要实施新乡贤返乡工程。

立足基础补短板

2027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意见》明确,要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以进自然村入农户到农田为目标,着力补齐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在推进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全覆盖上,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分级管理体制机制。

《意见》要求,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到2027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举办规范化普惠性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不足4000人的行政村设立分园或联合办园。

《意见》要求,积极打造覆盖乡村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提升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质量,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现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意见》指出,要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确保到2020年我省相对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同时开展“回头看”,巩固提升第一、二轮扶贫开发“双到”5978个贫困村脱贫质量。

通过实施增收脱贫工程,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拥有1个资产收益项目分红。多措并举扶持贫困户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或从事农产品加工、服务业。

在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方面,按中央决策部署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逐年增加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财政投入,做实做深携手奔小康行动。

《意见》还指出,要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对脱贫攻坚各领域各环节监督,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行为。同时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

全方位落实保障措施

2021年农村集体资产改革村级全覆盖

《意见》明确,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以县为主体,2018年年底前实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庄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农房风貌管控纳入村庄规划范围,实现所有自然村环境整治、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全覆盖。

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探索通过股份合作制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荒山、荒沟等。

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探索以整村异地搬迁、农民公寓、住房联建等方式解决农户居住问题。

通过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到2021年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在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上,《意见》要求,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到2027年完成全省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的拆旧复垦。

《意见》指出,要落实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要求,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通过加快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支持农村改革试验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原中央苏区县、海陆丰革命老区县优先开展整合。允许县一级在确保完成中央与省的约束性任务前提下,在同一大专项内统筹调剂使用资金。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2

2020年9月29日

(录音讲话整理稿)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专题协商会是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经过年初认真研究后制定的协商计划。市委对开好这次专题协商会议高度重视,书记就开好这次会议作出了指示和要求。为开好会议、提高协商质量,市政协副主席多次召开筹备会议,对调研课题、调研视察、调研成果转化等做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为今天顺利圆满地召开打下来坚实的基础,政协办公室、各相关委室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县区政协按照会议要求做了大量调研和准备工作。

今天上午,大家到大西桥镇高标准蔬菜产业示范园、旧州镇浪塘村、茶叶果树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刚才,副市长对我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和讲话。民革市委、民盟市委、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协和有关政协委员做了很好的发言。副市长的通报和讲话全面总结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相关工作,切实提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措施与办法,全面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措施,并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发言,对协商成果的转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各民主党派、县区政协、有关政协委员的发言也肯定了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建议比较中肯、很有层次和质量,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我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关注和期盼。

结合今天的会议,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意义。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认真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阶段性任务完成后,要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用乡村振兴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之路;是解决全市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推动新时代富美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推动全市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现代化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保持农村农业发展的旺盛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的重要措施;是增强人民福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过程;是增强农民素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3

奋力开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2019年5月至9月我参加定西市干部网络培训班,培训期间通过近网络研修学习,我聆听了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进一步懂得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镇振兴各方面政策方针。培训学习目标明确、安排紧凑充实,让我受益匪浅。

一是认识更高了。通过培训,更加深入地领会了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重要、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三农”工作重要思想、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陇原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是思路更清了。《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表、路线图,我们将按照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细化措施,扎实工作,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落细落实落到位,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新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新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全省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举全省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4

关于“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

(2021年6月1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xxxx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部署“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2月3日至5日,亲临xx视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指示xx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xx区人大常委会要贯彻落实好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人大工作骨干力量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省、市有关工作要求,结合人大工作实际,3月6日,xx区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主任会议上,明确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牵头,选任联工委具体负责,其他委室积极配合,积极抓好“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工作;3月26日,xx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中心组2021年第1次学习研讨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会上,再次对“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充分认识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扎实抓好工作落实;积极引导代表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不断发挥代表来自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特点和优势,切实发挥代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同时,xx区人大常委会及时明确专人负责,草拟《xx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的实施方案》;认真建立健全并根据执行情况修改完善《xx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组成人员联系区人大代表工作办法》《xx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登记办法》《xx区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制度》、《xx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系原选区选民工作办法》等规范代表工作的规章制度,为抓好“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以争当“四员”为抓手,积极把“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引向深入

根据省、市关于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工作安排,xx区人大常委会认真探索工作思路,努力充实活动内容,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完善对代表的服务,促使代表争当“四员”,努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争当学习宣传引导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组织引导全区人大代表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会议精神和政策要求,努力提升人大代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发动人大代表尤其是领导干部代表深入镇村、依托已经建立的30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和136个人大代表联络室,宣传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营造“人人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共组织全区人大代表学习培训207人次;发动代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宣传,累计涉及群众12000余人次。人大代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

(二)争当社情民意联络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利用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发挥人大代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代表群众的天然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代表结对帮扶贫困群众、联系选民、述职评议等活动,促使代表深入人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愿望,及时下情上达,反映社情民意,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xx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引导辖区内每名区、乡(镇)人大代表联系了2至3户贫困户,全区210余名区人大代表、1400余名乡(镇)人大代表,共联系了贫困群众3000余户。同时,结合xx区人大常委会县处级领导代表具体负责全区各相关产业、包保各有关乡(镇、街道)的实际,强化工作调研督查,深入乡村一线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督促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通过结对帮扶、实时走访、调研督查,共帮助解决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70余个,有效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争当改进工作监督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适时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活动,邀请代表参加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相关工作报告,深入查找乡村振兴工作短板和问题,积极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乡村振兴相关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代表对xx区易扶搬迁后续扶持、人民调解、旅游产业化、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和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等进行专题调研,指出了“搬迁群众常住率不高,社区治理工作有待加强”“有的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发挥作用不到位”“部分乡(镇、街道)对乡村振兴工作重视不够”“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与有效接续乡村振兴有差距”等问题20余个,提出了“切实提高易扶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水平”“提高群众通过人民调解机构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着力解决脱贫攻坚遗留问题,扎实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环保处理垃圾清运设施问题”“加快区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速度,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等意见建议20条,并督促政府认真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四)争当示范带头战斗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充分利用部分人大代表是乡村致富能人、产业发展大户等优势,鼓励引导代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积极吸纳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建设,推动农村农业产业更好发展、群众增收致富。如:来自xxx的区人大代表xx,带头发展刺梨产业,组织发动xx村群众种刺梨,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群众刺梨种植技术,带动群众种植刺梨3500亩,年均可增收上百万元,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和全村经济发展;市人大代表xx,针对易扶搬迁工作中社区居家妇女再就业难的问题,组建成立xx公司,积极开展手工技能、家政服务等专项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近百名居家妇女均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稳定增收脱贫;来自xx乡的区人大代表xx,带头创办xx公司,建成3600余亩茶旅一体化基地,为贫困群众提供了20余个长期工作岗位,以及田间管护、茶青采摘季节性岗位100余个,仅务工支出就需2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增收难题。在引导代表带头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同时,xx区人大常委会还引导代表在文明乡风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和宣传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破旧俗、立新风,以村规民约为抓手,细化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有关要求,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引导代表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参与接访走访、治安民调、群防群治等工作,深入分析产生、制造、激化社会矛盾的因素,探寻缓解、控制、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方法和规律,积极为实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加强社会管理建言献策,努力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不断推进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5

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小偏整理了2020关于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的心得体会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一

在党的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三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四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刻感受到省“三变”改革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为我们贫困县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一路走来,在看得最多、感触最多的就是乡村。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启迪了思路、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积极投身到精神的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打好“五大攻坚战”,不断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积极投身到“三变”改革的实践之中。“三变”改革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在“三变”改革中,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做农民愿意做的事情,给农民真正要的东西,帮助农民掌握挣钱的技术,找到挣钱的路子,引导农民用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三变”改革,实现联产联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三是积极投身到脱贫产业的培育之中。进一步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的优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发展核桃、养蜂、烤烟、食用菌、中药材、高山蔬菜、林下养殖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好农业特色产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抓好“一红一黑一白”特产品牌创建,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力争卖得出,能致富。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6

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X年以“净美X,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全镇开展村庄清洁保卫战。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清理村庄生活垃圾、清理村庄沟塘、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主要行动内容。

广泛发动农民群众与社会各方力量,集中开展清理整治活动,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逐步建立长效清洁及维护机制,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基本原则——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坚持从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少花钱或花小钱办大事、办好事,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村庄清洁和维护机制,稳扎稳打、渐次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立足我镇实际,合理设定行动目标,科学确定行动措施,不搞“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性,组织动员农民群众主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共同维护村庄内部清洁。鼓励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积极参与,共同打造干净、卫生、整洁的村庄环境。

——教育引导、移风易俗。坚持清洁村庄环境与转变村民观念相结合,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卫生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农民群众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重点任务及时间安排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要求,镇党委、政府决定从X月X日至X月X日,大干X天,重点围绕“八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室内外卫生、清理乱堆乱放乱搭建、清理废弃房屋和残垣断壁、清理农村河道卫生、清理道路沿线卫生,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集中力量从面上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掀起党政共抓、全民关心、群众自觉、各界参与的热潮,重点做好村庄清洁及绿化美化。

(一)清理村内塘沟。推动农户节约用水,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常识,引导农户规范排放生活污水,提高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排水沟等为重点,清理水域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对村庄周边的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

(二)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全面彻底清理村内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规范整理农户庭院及房前屋后的柴堆、杂物堆,清理村庄周边河道河岸、沿线道路散落垃圾等,集中力量清理历史积存的“垃圾山”“粪污堆”,彻底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染问题。

(三)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加大卫生防疫、健康生活等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建立文明村规民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垃圾乱丢乱扔、柴草乱堆乱积、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私涂乱画、“小广告”“小标语”乱贴乱写、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等不文明、不卫生的现象。

(四)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随意丢弃的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严格按照规定处置,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规 范村庄畜禽散养行为,减少养殖粪污等影响村庄环境的行为。

(五)推进卫生厕所建设。要强化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大力开展农村用户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处理,要选择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能越冬、造价便宜的改厕类型,户厕以双瓮漏斗式、三格式(三翁漏斗式)、完整下水道水冲式为主。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镇村、厕所粪污治理要与农村生活处理有效衔接,做到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行,全力推进健康示范村建设。

(六)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各村根据实际,抢抓春季有利时机,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选用乡土树种,组织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村庄。

四、保障措施(一)发动多方参与。

要充分党员、干部及各类群众团体,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大力倡导公益组织、当地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村庄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强化部门协同。

镇环卫站协同第三方公司,要根据任务分工,制定推进措施,夯实责任,强化配合,统筹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各项任 务,同时,要不断挖掘和总结出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以便在全镇推广,确保今年村庄清洁行动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同脱贫攻坚相结合的包抓机制。

村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做好组织发动,确保村庄清洁行动有动员、有部署、有督促指导、有检查验收,根据每个节点的特点加大部署力度,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村庄清洁行动。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报道_[农业农村]在2019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农业农村]在2019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在2019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昨天,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刚刚结束,市委、市政府就在今天召开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足以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是体现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关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的一项重点任务,中央和省委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多次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二是体现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需要。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到了关键的转折点,经过县自评、市初评,全市6个贫困县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要在当前基础上巩固提升成果,进一步对全市农村进行统筹谋划和发展。三是体现在重要时间节点的工作需要。今年一季度,省委省政府将对各省辖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检查督查,春节期间也将迎来大量返乡人员,为做好迎检工作、回应大家对美好村居环境的期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不我待。四是体现在打好乡村振兴战略首仗的工作需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成败关系到能否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因此,我们抢抓时间节点,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切实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迅速行动、马上落实、抓出成效,让商丘大地的乡村更宜居、更美丽,让广大农民更有获得感。

会前,我们对睢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实地观摩;刚才,睢阳区、永城市、虞城县、民权县等4个单位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认识很到位,决心都很大,听了感到振奋;张家明同志通报了有关情况;张建慧同志还要对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主要是点题,大家要在推进工作中领会、把握和落实。

一、坚持典型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一要高站位谋划。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 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各项工作优先位置,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和基本方法,有序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走在前面、做出示范。二要高起点规划。要根据国家和省划重点、盯政策、定目标,制定实施,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对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安排,力求符合我市实际,绘制好乡村振兴“施工图”,指导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我市作为农业大市,每个乡镇、每个村社在人口规模、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都有差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能齐步走、也不可能“一刀切”。各县(市、区)要对全域乡村进行摸底调查、全面规划、系统设计,以中心村、空心村、撤并村作为基本单元,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重要景点、重要农业点、村镇居民点空间体系,把规划落实到每一寸土地上,打造出一批风貌美丽和谐统一的特色村庄。三要高水平示范。市级层面,要集中力量重点抓好“一核引领”,以商丘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优化中心城区村庄布局规划,创新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引领示范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实现区域内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示范工程。各县(市、区)要以城市郊区、旅游景区、乡镇街区、示范园区和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沿线、生态走廊沿线“四区四线”为重点,合理布点,精心打造,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带、示范区。要因地制宜、梯度推进,通过点上示范、线上开发,逐步向整体推进、全域提升扩展,有效发挥示范建设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四要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既要有村容整洁的“面子”、更要有宜居宜业的“里子”,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围绕各示范带、示范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发展,积极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农田改造、产业发展、科技推广、特色小镇、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项目,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同时,要按照的要求,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全过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7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是我本年度第**次到**村,每到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此刻我感觉到大家的精神都很抖擞、信心都很坚定、干劲都很充足,可见大家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都接受了精神洗礼,大家身上表现出的团结向上、拼劲十足的正能量,让我感到十分欣慰。你们身处在农村第一线,工作在最基层,承担着维护农村大局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职责,也站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长期以来,你们在基层摸爬滚打、默默奉献,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在此,向大家表示亲切问候。下面,根据县委主题教育活动统一安排,我就乡村振兴工作与大家交流学习。

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国家有政策。大家都知道,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一个全党全国性的、长期性的重大战略,围绕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一定会将更多的优惠政策放在农村发展上、放在农民致富上。二是**有底气。近年来,尤其是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月**日,我县顺利

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奠定了乡村振兴基础。我们的特色产业更加壮大,全县特色产业面积人均达**亩,“全域有机”产业纵深推进,有机茶、硒土豆日益受到青睐。我们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安全饮水率、通电率均达**%,农村公路硬化率达**%、入户率达**%,4G网络实现县域全覆盖。乡村公路硬化率达到了**%。我们人居环境更加美丽,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空气优良指数常年居于全省第一,三治融合经验不断推广,乡村治理有序推进。这都说明**有能力、有底气实现乡村振兴。三是农民有期盼。尽管近几年我们实施脱贫攻坚,基础实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这段时间,我在进村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老百姓对于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愿望还是比较强烈,他们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期盼收入进一步增加,期盼社会保障进一步增强,期盼资金、技术、人才持续向农业农村流动,希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下面,我围绕怎么看、怎么干、怎么办三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实施乡村振兴,我们怎么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也多次研究和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尤其是“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八个坚持”最为系统和鲜明。“三个必须”:即中国要强,农

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个不能”: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三个坚定不移”:即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八个坚持”:即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有效落实关于“三农”工作系列思想,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想大家对乡村振兴这一政策肯定都不陌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或多或少有些疑惑。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使命担当。乡村振兴是件大事,因为它是“战略”,党的报告中多处讲到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之一,而且还写进了党章;乡村振兴也是件新事,因为党的才首次提出,我们没有更多的老路可走,没有更多的经验可循,谁闯出路子就

是特色、就是经验。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州县部署要求上来,切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是战略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选择。聚焦乡村振兴,中央、省、州、县也相继出台1号政策文件,明确了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这些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比如,我县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新动能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这都需要我们抓住机遇,补齐短板。

三是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说,产业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确保乡村振兴3年取得重要进展,5年取得重大突破,最终实现全面振兴。

四是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我们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夯基础、抓发展、促振兴。而这些,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二、实施乡村振兴,我们怎么干

自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村在帮扶单位倾心帮扶下,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村民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党员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成效的取得,让县政府对**村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这些变化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但对标乡村振兴的各项指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大家务必要抓住机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做好规划,做实产业,做大格局,全力以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想法设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结合**村,重点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做好特色产业发展文章。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脱贫致富的依托。根据我的了解,**村的平均海拔在**米左右,林地多,是典型的山大人稀,但是勤劳聪慧的**村民充分发扬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精神理念,发展了以中药材、中蜂、箬叶、生猪、土鸡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了到户产业全覆盖,发展了2家农村专业合作社,7个养殖大户,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突破5万元。总体上看,我感觉**村的产业发展方向正确,产业发展前景很好,但仍需要积极引导、发展壮大。如何壮大?就是要在“一村一品”上下功夫,要继续通过奖补、发放贷款的方式,鼓励吸引更多的村民发展药材、土鸡、中锋等产业,结合本村山大人稀的特点,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探索发展科学适宜的林下综合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建立更加紧密地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的钱袋子越鼓越大。要持续发展壮

大村集体经济,集体合作社要继续办好,经营好,不能只扶贫的时候大张旗鼓,脱贫之后就小打小闹,要坚持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营销,打造**村自己的品牌,想方设法让村集体的“钱袋子”鼓地更大。要扶持发展好市场主体,对目前村里发展情况较好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要继续跟进,主动服务,防止倒闭,空壳,对于相对弱小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上给与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这一点,镇村两级要主动作为,把他们的事情当成自己事情,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我们跟他们都是“一家人”。

(二)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文章。我说的环境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还有文化环境、精神环境。看的见的环境要保护好,我们要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要。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要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具体到每个小事,就是“厕所革命”要做到应改尽改,生活垃圾要科学处理,山林河流要切实保护,屋前屋后要干净整洁,村里之前开展的一些卫生环境评比活动,有力地增强了村民的环境文明意识,这些做法都很

好,今后还要继续坚持。看不见的环境要营造好,我认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充裕的物质生活,还需要富足的精神文化,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载体,创新方法积极引导群众开展集体性文化活动,在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增强全体村民的凝聚力,同时要注意培养村民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鼓励引导村民依法维权。要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让所有群众知晓党委政府号召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倡文明嫁娶,文明殡葬,引导村民不大操大办,不整无事酒,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关系,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让大家都自觉地遵守村规民约,推动民风民俗持续转变,真正做到乡风文明。

(三)做好惠民政策落实文章。目前,**村已经整村脱贫出列,但脱贫攻坚工作仍要继续坚持,要按照责任不减、措施不减、帮扶不减、监管不减的“四不”要求,扎实做好巩固提升工作,让贫困户能够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不再返贫。要把惠民政策落实作为重中之中,用足用活各项政策,要坚持把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的富民工程来抓,积极主动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就业和创业工作。认真做好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服务工作,确保社会保障惠及到真正需要的每一户,每一人。要加强对“三留守”人员的关心和关爱,改善孤儿和残疾人儿童的上学条件。目前,我县正在进行**年“两费”征收和**年秋季学期贫困学生“雨露计划”核实认定工作,这两项工作都事关“两不愁三保障”指标,一定要做到宣传全覆盖,收缴全覆盖,确保惠民政策全部落实。

三,实施乡村振兴,我们怎么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我们大家付出十分的努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务必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把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好,把农民群众带动好,充分发挥“三个作用”:

(一)发挥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我们经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现乡村振兴,主要还是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村里发展的好不好,关键看党的基层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大家一要做实

主题教育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学习,提高本领,使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要对照本次主题教育的要求,认真检视查找工作能力和水平上的不足,认真落实整改,主动担当作为、恪尽职守,带领**村的全体村民苦干实干,为实现乡村振兴不懈努力。

(二)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天在座的同志,不论年纪大小,不论职位高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员”,既然是党员,我们就要把党员的标杆立起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经常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

向身边的先进典型看齐,积极主动参与村里的工作,主动扛起责任,积极参与村内各项建设,积极主动为村“两委”建言献策,协助村“两委”维护团结稳定,发展村级产业,开展各项工作,当好发展致富“带头人”,当好干部群众“联络员”,齐心协议把**村打造成为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和谐的幸福乡村。

(三)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相信农民。就是要认同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创客、不是看客,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不是游击队,千万不能形成“政府干、群众看”。二要依靠农民。就是要抓住权力、能力和合力三个关键点。权力就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能力就要造就和培育一大批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农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说得上话、动得了手、出得了力。合力就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新形式,既不搞行政命令式的组织化,又要加强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参加合作组织,攥指成拳,合力兴村。三要惠及农民。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乡村振兴中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日益改善,有甜头才有奔头,有奔头才有劲头。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8

一、引言

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贺雪峰,2018)。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大陆出台了许多利好台胞的农业政策。海峡两岸在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地理状况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农业合作也有许多互补的优势,这些构成了闽台合作的基础。闽台合作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然而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变成政策去落实在闽台农业合作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两岸一家亲,乡村共振兴”的共同愿景,是当前闽台农业合作关注的焦点问题。在“20字的总要求下”,两岸合作可以在产业转型、乡村改造、设施配套、生态治理、文化复兴方面进行,并且应该得到适当的政策扶持与倾斜。

二、台湾乡村发展的主要经验

早期的时候,农业在台湾的整个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台湾工业迅速取代了农业发展的地位,使得农业的发展成为了工业的从属。费孝通(1993)指出,乡村“去农业化”现象渐显,乡村人口外流、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文化特色的逐渐丧失,使得乡村建设秩序近于解体。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如1983年“社区发展工作纲领”、1994年“社区总体营造策略”、1999年“9·21重建暂行条例”、2000年“农村新风貌计划”、2010年“农村再生计划”......这些政策的推出说明台湾当局意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也对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然而,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台湾当局对乡村的发展的推进逐渐由“自上而下”型转变为“自下而上”型的模式。许标文等(2014)指出,“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是台湾当局通过审视过去乡村振兴政策,运用整合性的规划概念,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中心,挖掘乡村价值,重构乡村秩序的一种新的思维理念。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完善乡村制度体系的建设。从计划到制度再到规章,台湾对乡村农业的住房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文化的保护等方面无一不指定了详细的规则,使得每一条计划都具体的落到实处,每一条制度都有法可依。第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2005—2008)”指出要强化在地农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建立自下而上提案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加强农户自身管理,将权力回归到社会中,摆脱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固定思维,极大的激活农民积极参与建设的热情。第三,坚持乡村全面发展。台湾“农委会”针对台湾不同地区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帮助各个社区发展特色产业链。坚持多元发展,并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保护,提升乡村的综合竞争力。第四,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素质较低等问题试图推出各种政策吸引人才,但是效果却不佳。“培育农村再生的根本人才计划”以乡村人口为主体,由高校学者在乡村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与培训,从根本上提高热爱乡村、热爱农业群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发展分析与建议

(一)区域特色

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XX市市委、市政府积极围绕的“三农”工作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工作与并创新工作机制,将小城镇综合改革、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千亩设施农业和扶贫开发这六项工作整合为一体,推动全面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XX区域特色。

小城镇的综合改革,立足于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发展。这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式的发展能够积极的通过项目的推进、产业的改革来增强乡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山地农业的综合开发过程中,XX市政府采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兴建农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的措施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XX市结合天然的山海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业,体现着这种山海经济模式下美丽乡村的建设。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品牌效应。XX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来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升企业的服务范围。积极打造科技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与竞争与良好的示范。

田地是农业的基础,农业设施更是其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XX市政府统筹资源与资金参与建设农业大棚、开发农业创业园区土地等一系列的农业设施,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扶贫工作始终是XX市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在针对历史传承的基础上,经过艰辛的探索,使得地区贫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优势与劣势

总体来讲,XX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与推进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自上而下进行政策的推进、资源的调配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政府的身影,政府成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流砥柱。在发展的规划中,也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大的节约了乡村产业规划建设中的成本。该规划将区域特色与全面发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做到了六位一体的全面推进。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首先,在XX的发展模式中,夹着太多政府的背影,这就使得农户或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过多的依赖政府资源,这一点在资金方面尤为明显,如果财政的划拨中断,将会使得一些具有较好收益的项目出现“烂尾工程”,造成前期资源的浪费。其次,在乡村建设中严重缺乏基层村民的自主性规划,乡村是农民的乡村,是农民体现自身价值的生活场所,只有农民才清楚自己的需求,利用专家与政府人员参照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来改造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户的利益,会降低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未看到有创新可行性之举,政府在推进项目的过程应该同时培养一批热爱乡村、热爱本土文化的一代青年,为乡村自主性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人才基础。最后,乡村的发展更多依赖自然资源的挖掘,未对这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然风险做好充分的评估与预防。此外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并未带来较高的附加值。

(三)政策引导和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部署,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乡村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的做好乡村振兴下土地资源的编制规划,保障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的需求;积极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做好农村“三权分置”工作。《XX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提出三年计划,包括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重点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乡风文明的建设、基础环境的改造等方面。《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推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强农,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之下,XX乡村振兴的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在千亩设施农业方面建立了11个高优农业示范园,帮助农户增收8945万元。山地农业的综合开发新增达到1.63万亩,并利用这些土地培育了336个特色品牌。全市的龙头企业大幅增加,2017年全市12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14.68亿元,税金同比增长4.4%。全市创建4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0多万边远山区贫困群体通过异地搬迁与工程改造使得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本研究认为XX的乡村振兴措施的改善可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明确自身定位,提高实施成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乡村振兴需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努力把农业打造成有奔头的产业。同时也提出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性历史任务。

1.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围绕产业兴旺,更加重视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实现农业农村的多元化发展,大力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多元化农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与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倡导农业价值链的转型与升级。利用政策与制度为农业的转型与升级夯实基础。农业不是工业的附属,要改变产业的发展思维,彻底抛弃“以农补工”,使得农业在社会经济的地位有显著性的提高,更多的实现产业融合的附加效应。深刻学习和利用产业的互补优势,打造共赢局面。在推进的产业兴旺的同时,要注重社会资本的介入,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资源。一方面积极调动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益,避免资本的低效率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使得农户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去规划自己的生活空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构建美好生态环境。

生态宜居乡村环境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摆脱传统农业对资源的依赖,改变以往先开发再治理的思维模式,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与向往。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保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对农业农村要求提供优质的生态农产品与适宜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建设美丽乡村。

优化产业结构中,注重金融的扶持,通过“融资”与“融智”积极加入农业的优化升级。为符合生态标准的绿色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门槛,解决龙头企业、优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吸引外商投资。消除投资壁垒与管制,提高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XX自贸区金融服务的范围,增强地区优势。在具体措施方面,应该开发更多的涉农贷款的产品,用来解决外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守住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外资银行的融资模式与理念,为XX的金融管理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参考。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鼓励多元化融资渠道,为企业构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3.坚持文化自信,培育淳朴民风。

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乡土精神风貌,培育积极向上、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借此激活农村沉睡已久的潜能,提升乡村文明的文明度与农民的幸福感。乡村文明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以来的优良传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在利用工业、信息所具备的技术与优势推动新型农业发展的同时,保留淳朴的乡土文明,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推进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此外,XX地区乡村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较为严重,但是其民风较为淳朴,可以参考台湾的“培根计划”,通过高效授课与培训的方式提高这些留守人员文化专业水平与素养,对于热爱本土文化的青年一代,积极的为他们谋取农业就业的管理岗位,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淳朴的乡土文明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其积极的参与乡村振兴中。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可以发展农业副业,以支持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业发展。

4.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就应该做到既让广大人民满意又能够科学有效治理,健全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保证乡村和谐有序健康地发展。台湾注重对职业农民的教育,周向阳等(2014)指出台湾目前虽然没有统计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数,但是依据《台湾农业统计年报》数据可以粗略判断,从1990年开始台湾职业农民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而XX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应该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积极创办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增加农民的专业知识。对于村民管理上,应该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台湾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台湾的乡村遍及了农民组织,而农民就是这些组织的会员。农民组织配备了农事经营班、农业产销班等产销经营组织,用于指导农民应该如何对农产品进行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XX的乡村振兴的战略应建设乡村农民参与平台,确保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建设,满足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5.发展重点项目,促进居民增收。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四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性战略部署。乡村的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都要靠人才来建设,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人才振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

1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

1.1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素质不高。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熟练运用现代市场体制机制,深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经济价值和利益为生产目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农民。当前,整体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加,但总量偏少依然是制约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中的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有8.3%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四川省所在的西部地区只占6.6%。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从事的农业行业结构上来看,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占全国的92.9%。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受教育的时间偏短,文化和科学素质仍较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1.2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供给总量较低、稳定性较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乡村治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总量供给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有关调查显示,四川省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学历较低,结构较为单一,且农村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很多优秀的农村专业人才流向城市,并未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当前农村的产业结构也不够合理,农村本土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居多,而从事生产经营、产业发展的较少,能够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领头雁”格外稀缺,具备奉献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村专业人才更为匮乏。1.3乡村人才从农村大量单向流入城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农民的观念意识逐渐解放,乡村适龄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下降,农村和城市在收入、就业、环境卫生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突出。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已达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分地区看,除东北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以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0.1、1.4和1.2个百分点。[1]由此可见,外出务工农民工占乡村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多、增速快,在西部省区中,又以四川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背后,是乡村人才供需失衡的现象,这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1.4乡村人才队伍体系建设较为薄弱。当前我国某些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仍有待健全,突出问题为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体系还未完全构建,乡村人才增长较慢、流失加快,最终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和效果。在人才培养中,有些地方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对人才培养培育支持力度还不够,有些地方虽然有培养培训,但是对人才个体专业性或接受性的考虑不周,培养效果不理想。从目前乡村人才的发展现状看,很多地方对乡村人才的激励机制有所缺失,一般表现为缺乏丰富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和严格执行的目标考核机制等,难以调动乡村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四川乡村人才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农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乡村群众受高等教育程度与城市相比还有差距。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在广大农民工当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6%,高中、小学文化水平分别占16.6%和15.3%,而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11.1%,还存在1%未接受学校教育的。[1]农村的基础教育被逐步边缘化,农村教育资源和城市差距较大,农民和农村的教育受到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2.2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不够。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国家对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视。《2013年人才工作要点》规定,自2013年起开始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推进中,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地方政府对国家制定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认识不足,缺乏科学谋划和宣传,即使有培训,也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机制。近年来,尽管中央和各级地府对“三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从纵向比较的绝对量上来看各项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横向比较的相对量来看,政策和资金支持却呈下降趋势,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四川省内而言,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管理制度,各部门没有形成培育合力,地区之间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已开始培训但成效甚微,有的地方还没有启动培育培训工作。2.3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城镇化率40年增加了将近40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左右,到2018年接近60%,带动了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迅猛增长。[2]城乡社会逐渐以“雪球”滚动的方式汇聚,优先以发达地区为重点,以重点城市为中心,城市发展形成不可逆转的态势。因此,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社会各界共同期待的美好愿景,但相较于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短板却愈发凸显。2.4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有待健全。我国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类机构职能并改,农业农村在GDp中的比重较低,导致各级机构相应的偏离,给予的编制裁剪、经费占比压缩、人才保障不全,人才培养力度有所减弱,形成投入产出逐渐压缩的情况。当前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多数考虑投入低、产销高的项目,利于见效不利于“造血”。目前,乡村人才使用重于激励、限于惩戒,激励机制还比较匮乏,主要表现为缺少任务成就激励。一些地方对引进的人才不分专业和任务,简单进行工作配置,人才工作成绩难以以实际成就体现。其次,对于乡村人才的工作实效,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更没有反馈整改、监督检查机制。再次,缺少考核激励机制。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考核文件制度但是却并未执行,有的即使执行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与绩效工资挂钩,以致考核不能发挥实质作用。

3四川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

3.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1.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等为主要对象。同时,把大中专毕业生、返乡下乡从事规模化种养和农业服务的农民工、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优先培育发展对象,把产业带头人和仍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特殊培育对象,通过不断探索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建立职业农民认定体系,让广大农民既有职业更有产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劳动者。目前,四川省主要利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2017年从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进行试点,用来专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四川职业农民学院正在筹办中,它将成为四川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基地。3.1.2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技宣传推广和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尤为重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让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也可以举办培训会或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还可以邀请相关的农业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以及主导产业等情况来安排相关培训内容,并与农民创业、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相结合,从而起到不断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作用。[3]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农民掌握更多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与政策。3.2抓好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3.2.1加强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对于各类专业人才队伍,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大中专院校、党校以及电大等教育资源对当地专业人才进行定期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思想觉悟和职业技术水平。对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本地学生,可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开设与当地农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使其毕业后能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助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还不能开展农村专业人才技术技能培训的地区,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学,逐步建立起上至市级下到村镇的网络教学体系,让本地区所有实用专业人才都参与到培训教育中。3.2.2制定农村专业人才支持政策。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制定有利于发挥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规模扩大,吸纳专业性人才到农村相关机构任职。依据专业人才现实表现,推荐其参加各类评优、争先活动,创建择优重用的动态管理模式。[4]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对专业人才队伍采用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制定适用于当地专业人才队伍的评价标准,对专业人才进行多形式的动态评价机制及奖励和淘汰制度,以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主观能动性。3.3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3.3.1建立多种方式并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对于本土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在农村本土专业性人才的学历教育中,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层面,引导涉农高校或职业院校根据当前四川省农业发展现实,扩大招生范围、降低门槛、定向就业等方式,对本土人才进行学历教育和提升,培养农村本土的实用型人才以及农业科技型人才。[5]对于农村本土人才的技能培训,要综合利用培训资源,建立“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农村本土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3.3.2建立城乡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在城乡之间的合作、共享、协调的发展模式中,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来说,城市要利用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其在农业技能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培养。鼓励城市人才流入农村,因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才本身即为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还有一部分人是把农村当作创业基地。[6]同时,加强对回乡创业的农村人才的指导及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可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为外出务工取得一定成就的农村人才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性支持。3.4努力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3.4.1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引进计划。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科技人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对外引进科技人才成为满足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环境相对艰苦,科技人才匮乏。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引导和保障力度。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通过不断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岗位管理制度,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等,从政策上引导科技人才到农村工作,对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方面优先考虑。从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类高等院校中,选择优秀科技人才到农村挂职、创业等,也是引进科技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3.4.2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之城市有较大差距,物质方面与城市相比仍客观存在一定差距,以物质激励调动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和群众评价高的优秀人才仍是重要激励举措。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有志青年希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并不介意农村相对匮乏的物质条件。故在保障合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精神激励,主要为职务晋升、荣誉表彰、职称破格评升、培训机会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真正价值,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内生动力。[7]3.5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3.5.1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2018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新举措,提出了建立急需紧缺人才援助机制,制定公职人员回乡任职的人员选拔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制度、人员激励机制等。这里提及的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主要指在职或临近退休公职人员,已退休的上述公职人员也可回乡任职。[8]在人员的选拔中,要摸清农村干部空缺或愿意进行村干部调整的村社基本情况,在愿意返乡并符合返乡任职条件人员中根据出生成长地、工作经历等进行预选。对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工作任务和职责,则根据区域特点和任职岗位确定。确保回村任职的公职人员原有的人事关系和各项待遇不变,并辅以“固定报酬+绩效报酬”以及附加交通补贴等保障性措施。同时,加强返乡公职人员的政策性激励机制,可把回乡任职期间考核结果作为职位晋升、评优评奖的一项重要指标。3.5.2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派的优势和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各群团组织和派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共同推动。在各派和群团组织人士中,各类人才荟萃,人力智力密集,内外联系广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各派要以农村需求为导向,结合其自身优势,针对性地集中开展人才资源“三对接”等社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机制,统筹群团组织与派等各方力量,努力形成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协调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四川省作为人口输出大省,在外流的人员中农村人口和农村人才比重大,长期以来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四川省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上滞后,人才缺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因此,多措并举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从提升教育培育、技能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着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吸纳更多专业性人才,补齐阻碍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是推动四川省农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20.

[2]杨贵庆.乡村振兴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作用重要[eB/oL].(2019-04-16)[2021-01-15].

[3]李秀艳.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68.

[4]陆洪彩.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131-132.

[5]毛平,邓良基,张禧.地方农业高校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J].教育发展研究,2018(2):22-25.

[6]温蕊旭.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河北乡村振兴公共政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28.

[7]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a].2016.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篇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中央、省、州、县关于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探索建立和完善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在保证村贫困人口30户42人,不在返贫、致贫的前提下,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维护稳定的基础扎实牢固,勤劳致富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状况,进而形成推进保障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利用十一届村委换届有力契机,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学习型、创新性、发展性、服务型党组织为引领,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执行扶贫政策、带头发展的素质能力及为人民服务本领,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2、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等制度,盘活农户资产,增加脱贫户资产性收益。推进农险扶贫,引导和支持脱贫群众发展生产。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健康档案,加强疾病预防,防止因病返贫。

3、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据中央和省、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帮扶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促美丽乡村工作。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推进结对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帮扶队伍,通过走访慰问、谈心谈话、就业指导、产业指导等方式,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认真提升包保户的意愿诉求,及时了解掌握扶贫户生产生活状况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