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辅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9:19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6-03

笔者在多年的中学心理辅导实践中发现,但凡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其背后都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有的家庭关系不和谐,有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在心理辅导室中得到很好的宣泄和控制,而一旦返回家庭环境中,又会旧病复发。家庭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反而变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源地。于是,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尝试引入系统论观点,将学生及其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来辅导,改变了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策略。心理辅导走进家庭,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果。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最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第一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业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案例1:有个预备年级的男孩,爸爸常年出差在外,每次回来发现孩子犯错,就会将他毒打一顿。妈妈同情儿子,当爸爸不在家时就以过分溺爱作为补偿。母子关系异常亲密,儿子快到青春期了,晚上也不分床睡。男孩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妈妈便以此为借口更加呵护他。男孩也觉得“世上只有妈妈好”,自己一刻也不想离开她。目前,他的交往能力极差,性格孤僻,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喜欢他,也不愿与他一起玩。

在介入该学生的家庭之初,笔者发现这位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埋怨学校教育不到位。后来,笔者帮助她绘制家庭关系图,经过专业而深入的心理分析,她终于明白:孩子依恋妈妈是假象,妈妈因生活空虚过于依恋孩子才是问题的根源。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这位妈妈无形中已把身边的儿子当成“丈夫”来对待。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妈妈和儿子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独立自主的角色,无法了解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案例2:一个初二女生,因害怕上学而经常躲在家中。母亲一直为女儿不能正常上学而哭泣,说孩子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去了很多家医院都看不好,现在孩子一上学就头疼、胃疼甚至浑身不舒服,坐在教室里就会想起一些不愉快的事。母亲因为担心孩子会精神分裂,默许孩子不去上学,不断帮女儿给学校写请假条。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最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室。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室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大学,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第三步:实施家庭关系改善的跟踪辅导,巩固家庭心理辅导效果。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楼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楼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楼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路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楼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在查阅了有关文献和咨询了心理专家后,笔者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时过于紧张焦虑也会出现短暂的“幻听”“幻视”现象,这是正常的。于是,我及时找到陈某,搜集她的家庭和个人信息,进行必要的青春期心理辅导,调整她的认知状况。同时,我从陈某的家庭关系入手,查找病因。原来,陈某的父亲是个出租车司机,平时很少与女儿沟通,使她从小就缺少安全感。母亲小学文化,无业在家,与女儿关系特别密切,女儿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强。经过了解与分析后,我发现家庭关系失衡,于是我建议母亲尽量疏远女儿一段时间,因为她说话不注意方式,对女儿反映的情况不加验证就想当然地否认,多次站在了女儿的对立面,本想改变女儿错误认识的意图与行为反而强化了女儿固有的观念。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只有当病因被充分地展现时,症状才会消失。”陈某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展现,也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首先,笔者建议陈某的家长不要轻易否认孩子的想法,要帮助她一起去验证事实。比如,让父亲带着女儿寻找那两个“偷看”“跟踪”她的人,询问他们的长相;当女儿“听到”有人谈论自己时,家长不要一口否认,要与孩子交流她具体听到了什么。那两个人是否真的存在,不是别人说了算,一定要让她自己得出结论。其次,家长要解除对女儿症状的消极关注,不要总是看到孩子的病态表现。比如尝试把窗帘打开一点,与女儿说话时不要过分小心翼翼,女儿回家时不要再巡视她身后的情况等,否则会暗示孩子的病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陈某的症状明显好转。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大学。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家庭心理辅导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固有的家庭关系作出调整,就会牵涉到个别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实施时会遇到这些成员维持现状、不想改变的阻力。有的家长起初还能配合,等孩子的问题稍加改善后,又会返回原状。还有的家庭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与辅导效果抵消。因此,跟踪辅导十分重要,最好以书面的形式来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并找一个能够起到监督作用的“第三人”。另外,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及时总结与沟通,也可以减少彼此的误解,促进辅导策略的顺利实施。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2

摘要: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是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对于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家访工作在高校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和实际工作中的指导和运用,以及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对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经验分析进行了全面思考。

关键词:家访工作;高校辅导员;家长;学生

一、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

1.家访工作使高校辅导员个人对典型学生家庭情况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指导高校辅导员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很多学生自入校以后出现自闭,沟通能力欠缺,自理能力差等多种情况,高校辅导员只通过在校单面的谈心不能很好的达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深入开展家访工作能全面的掌握学生整体情况,开展学生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2.家访工作可以通过个体情况从而抓住全局共性的去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在校学生大多可以按照学生的整体特征分为几种不同类型,高校辅导员根据不同学生展开家访工作,可以由个体抓住整体的共性,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家访工作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长远规划和长期目标的确立是一次不可多得更不可或缺的实际经历和深入社会、走入家庭体察的良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家访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在掌握学生整体情况的前提下,结合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出完善的管理体系。

4.高校辅导员通过开展家访工作,把党和政府及各高校的温暖送到贫困学生家庭,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献出微薄之力。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最好桥梁,深入开展家访工作,辅导员能将国家对学生的关爱之情送到学生家庭中,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到更好的融合。

二、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在高校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和实际工作中的指导和运用

1.家访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高校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做好所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受访学生,在家访开展之前我们要和学生本人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以往家访案例使受访学生了解到家访工作的原因和意义。在与家长沟通时,引导家长多介绍学生的成长经历和重要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家长共同全面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消除家长头脑中只讲诉学生缺点的家访模式,与家长共同了解学生内心,开展教育工作。

2.通过家访工作可以大大促进高校辅导员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从以往通过学生间接的与家长联系、电话通信联系扩展到了与家长的面对面的直接联系,既及时把握住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切实使高校与家庭成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双重阵地。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高校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家中面对面进行交流,由远及近的家庭式交谈很容易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可以及时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利弊,及时与家长沟通教育方式,更好的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

3.家访工作促使高校辅导员走出高校,深入社会基础层面。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家访工作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4.从高校辅导员未来工作的实际出发,对于今后其个人基本素质培养和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家访工作的个人体会和感悟,高校辅导员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对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经验分析

1.根据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决定自2009年寒假起,在全省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辽委高[2009]1号),通过近几年家访工作的大力开展,高校辅导员下一步要切实做好“四困”学生的工作,扎实了解所带学生家庭实际生活境况,抓住重点帮扶对象,选择合适的帮扶切入口,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在学校多和“四困”学生谈心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多和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因家庭变故或学生本身身体状况不佳等引起学生心理有异常等情况,采取多关注、多关心、多交流的方式,将“四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做到全面,使“四困”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2.面对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为一线工作的高校辅导员老师更应多和家长沟通,切实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好的结合。通过家访工作的开展,和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通过QQ、电话、写信、邮箱等多种方式,形成后期定期的良好沟通,家庭和学校及时关注学生的整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3.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家访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工作指引。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是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全面地讲诉当前学生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问题的来源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向家长介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要措施,与家长达成在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上的共识,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定期开展家访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交流经验,促进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家访工作深入到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形成一种制度。

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大,与每个学生的未来都息息相关,需要落实的政策还很多,等待稳打实做的工作也很多。伴着家访工作的开展,高校辅导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使高校辅导员的责任心、爱心、耐心真的能够温暖到需要帮助的学生,真的能够帮助到每一名学生,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16号),2004-08-26.

[2]张鹏.浅谈家访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及启示.时代教育,2009,9.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3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生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5(a)-0170-01

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里的“学生”,指的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经济压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在经济条件方面不如身边的同学,会出现经济拮据、无力支付学费,甚至是难以保证正常生活、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的情况。同时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他们需要千方百计寻找打工机会,这样就必须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时成为廉价劳动力还要受到人格上的侮辱。尽管现在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到学校后获得了一定的助学贷款,但是贷款的偿还压力将伴随他们走完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2.2思想方面

2.2.1自卑心理和失落感

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种心理。在中学时期,同学经济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基本都处在紧张学习环境中,很少顾及同学间的贫富差距。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家庭条件的差距也会加大,由于学习压力减小,学生们会更注重消费,此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消费方面都显得落后、寒酸,时间久了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有的学生虽然努力参与集体活动,但因囊中羞涩,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选择封闭自守的生活方式。这样容易演化为性格的孤僻和心理的封闭,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逃避现实。

2.2.2焦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时为了学费和生活费的来源而担忧,从而使得他们经常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在面对家人的辛苦养育和社会的关怀时,学习上的压力也比一般学生大。加上,毕业后还要还助学贷款、帮助家人以及就业压力等,容易在思想上成为包袱。

2.2.3就业压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当今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公正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3辅导员在对待家庭经济困难生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3.1合理利用国家助学体系,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

辅导员要运用好奖、贷、勤、补、减多项措施的助学体系,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从物质上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辅导员要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经济困难学生详细信息,确立帮扶计划,要公平、公开、公正地认真做好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助学金及爱心基金的发放工作,勤工助学岗位的推荐工作等。同时注意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3.2积极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辅导员首先要尊重、关心、理解这些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动态,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逐步消除心理障碍。同时还可组织专门的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为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3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新的、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念。

引导他们客观评价自我,正确看待竞争,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主动完善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辅导员要特别重视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推荐工作,在引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择业的过程中,要对其予以特别的注意和关爱。

参考文献

[1]周武庆,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困难生工作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年5月.

[2]洪美珊,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高教高职研究,2011年6月.

[3]张洋,高校辅导员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分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2月.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4

关键词:辅导员;家访;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意义

一、引言

作者在写本文之前,利用寒暑假时间先后走访了福建省内八个地市、38个县区、102个乡镇村的131名学生家庭,走访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人口结构、成长环境、学习经历、父母教育方式等详细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建档,与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了很多不对称的信息,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思路。

作为学生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与引导是学生工作的本质。家访是了解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家访可以和学生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可以更好的把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二、辅导员家访,交流信息,促进了解

辅导员家访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人口结构、成长环境、学习经历、父母教育方式、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等信息;要告知学生家长大学的基本情况、大学学习生活方式与高中的不同之处、大学能为学生提供的各种资源、学生在校表现等;并表示要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联系,共同来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而努力;对于贫困生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要向其家人说明学校的各种资助政策并鼓励学生好好学好专业知识,通过对贫困生的家访能更好的利用学校的资助政策来帮助他们,把资助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也能很好的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对可能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要从多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其个性特点,同时也了解家长对学校、专业的认识和看法,使得在今后的教育和引导上更有针对性,这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对学习困难学生,要分别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情况,特别要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习兴趣点,父母的要求和期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

三、了解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他们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旺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复杂化。同时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容易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再者他们是新的一代,在个性方面,在思维方式上面,就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都与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的不同,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探求新的方式方法,也更加需要辅导员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如何真正有效的去深入了解学生。可以从学生档案了解基本情况,可以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可以到学生宿舍交流,也可以和该生比较亲密的周围同学交流,或者观察该生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如一次家访。

四、确实了解贫困生的情况,把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目前,高校逐年扩招,学生数不断增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也随之增加,占到学生总数的30%左右;同时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学生进高校读书的费用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边远地区的经济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中困难的学生还较多;由于家庭的特殊变故,遭遇困难的学生家庭也较多等等。虽然,国家、学校、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也不断的增加,但是,是否真正的把@些的好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的让贫困学生享受到相应的资助?这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生的整个家庭,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关系到社会公平。

面对这样的问题,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情况和其家庭情况要详细了解,作到心中有数,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辅导员通过家访将会发现:1、通过家访了解的情况与现实工作中发现的情况有巨大的出入,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很不错,但享受了较多资助,有些学生的贫困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但享受的资助很少。2、有些学生的家庭比较贫困,但没有申请资助,他们认为需要把资助让给比自己更贫困的同学。3、有些学生的家庭很贫困,但与学生在校的生活表现不相符,生活比价奢侈,不懂节俭。4、有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算不算贫困,不知道和其他同学对比,自己的贫困程度怎样。

五、关心个体的学习,营造班级整体学习氛围

从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大多数同学学习上有明确的目的,自觉性强,态度端正,能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上没有目标,平时整天混日子,对付学习应付差事,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分析其原因,一是高校扩招之后,一些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的确有所下降。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有高考的目标要努力,而跨入大学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松口气的思想。三是对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四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面对这一情况,作为辅导员要想方设法花大力气,狠抓学风建设。

在学分建设中,积极关注并引导个体适应,以点带面,以面带点的相互影响才能真正创造好良好的学习氛围。辅导员在家访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的走访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并做一些研究,通过了解走访学生家庭能够比较清楚的知道其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并进行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学习热情一定会被调动起来。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平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辅导员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热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访是个别化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方法。

六、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加强对学生的“一对一”心理辅导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大成熟,当他们跨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因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而引发心理障碍,如有的学生是按服从志愿进入该专业学习,因此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中学的一套,不适应大学的课堂教育;有的认为大学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产生失望情绪;有的因远离家乡、父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他们所面临的是社会客观环境大变革、大发展,新旧观念大转变,从而造成心灵的剧烈碰撞和冲击,而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等,使大学生直接面向市场,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竞争的巨大压力。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相对而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再加上有些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当,特别是现在学生的家庭变故如家庭矛盾、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增多。因此近年来,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辅导员通过家访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并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类,对有疑似问题的学生加强个别化辅导,对有特殊成长环境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远离家庭的学生在学校也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学生如果有老师的关心和关注都会有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带给学生快乐和成长的动力。家访是关心、关注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

七、和学生做朋友,把关爱传递给学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与学生、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多向的交往,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共性的问题,要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教育解决,对个性问题,则要进行个别教育指导。要让学生从距离上感到近切,从文化和情感纽带上感到亲切,从生活和思想上感到关切。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应由单向灌输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平等交流转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要注重平等性,增强贴近性,提升亲和力。概括v就是:辅导员要和学生成为朋友。那么如何才能和学生成为朋友呢?一方面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多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多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从细微之处关心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感到被关爱,这样学生就更愿意和我们交朋友,也愿意把心事告诉我们。另一方面,辅导员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人处事要公平、公正、公开,要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和我们成为朋友。

辅导员家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最终达到和学生做朋友的目的。与学生成为朋友后,辅导员的工作会更加的顺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迎刃而解了。

辅导员家访是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帮助学生、与学生交朋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昊民.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1):93-97.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5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相互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主动带动家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家长对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以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

家长是社会中最关注学校教育的人群,也最有资格评价学校教育。在孩子读书阶段,孩子的学校生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话题,学校和孩子是家庭生活的焦点。因此,家长想了解学校,想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想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学校贡献力量是普遍的心理。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学校和家庭采取相互参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类型

根据合作中影响作用的方向,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学校为主导,向家庭作用的合作形式(学校家庭的合作形式);家庭为主导,对学校影响的合作形式(家庭学校的合作形式);以社区为中介,学校向家庭影响的合作形式(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形式)。

(一)学校家庭的合作形式

1.家长学校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最便捷、最高效的途径之一是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家长学校是向家长开展普及型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家长学校中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讲授有关知识,或由学校的心理教师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2.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最常见的形式,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会向家长汇报学生近期的表现和学习状况。有的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向本班级家长进行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使家长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符合孩子特征的教育方式。此外,科任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就班级发展、学生学习、个性发展、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问题畅所欲言、充分讨论。根据要求,各年段、各班级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性的家长会,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和毕业班最后一学期则至少两次。还可以召开小型家长会,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和指导。

3.家长沙龙活动

家长沙龙活动,主要通过级长、班主任向家长宣传,家长自愿报名。活动由心理教师主持,班级科任教师也会以助理身份参与其中。家长沙龙活动关注家长的教育烦恼,让家长更好地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

家长在沙龙中分享与孩子相处时遇到的烦恼,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的方式,共同对典型情况进行探讨,找到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有效方式。让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并通过家长间的相互分享得到情感和方法的支持,让家长改进教育观念,共同成长,注重家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4.亲子团体活动

亲子团体活动不仅包括学校组织的父母孩子一起参加的各种活动,还包括亲子团康活动、亲子小组辅导活动。亲子团体活动有利于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家长积极合作的态度,使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精心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参观、访问、表演、听报告、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社会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尤其在假期,亲子团体活动更加受到家长们的欢迎,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为三者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搭起了桥梁。

亲子小组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由心理教师组织同质学生和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亲子心理辅导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根据小组成员的一般性问题,设计针对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和家长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体验和感悟,感受彼此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技巧,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在交流中获得和谐相处的方法。由于亲子小组辅导活动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专业性,因此得到家长的认可,心理辅导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亲子辅导活动,需要心理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学校中并不是十分普及。在对广州市越秀区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调查中,专职心理教师普遍都开展过亲子团康活动和亲子小组辅导活动,而兼职心理教师只有一小部分开展过亲子辅导活动。因此,对学校骨干心理教师开展亲子辅导方面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5.个别辅导

在课题研究中,从心理教师提交的个案辅导案例来看,专兼职心理教师在个别心理辅导中都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和影响,在辅导中会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并对家庭教育和教养方式以及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在个别辅导中通过心理教师的指导,家长们了解了自己孩子当前的心理状况,了解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感受到家庭关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学生心理问题预防、预警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通过家长及时调整自身和家庭关系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在相对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状况。如果出现了问题,家长凭着对学校心理教师的信任,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能够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可以防患于未然。

出现心理问题以后需要进行干预。一些常见的问题,专职的心理教师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在对学生和家长的辅导中,最常见的技术是系统式家庭治疗。该疗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将家庭成员看成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认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模式,家庭成员的内在解释与外在行为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其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式的因果关系,而是反馈式的循环关系。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认为,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病态行为都是这种连环套式的循环反馈关系层层作用的结果。

从全区专兼职心理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心理教师对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多倾向于教育学的层面,多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施加作用和影响,而对家庭系统治疗的心理咨询技术层面的干预还比较少见。因此,在心理辅导专业水平上对学校心理教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家庭学校的合作形式

1.家长志愿者活动

家长志愿者服务进校园。家长在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为学校教育尽一份力,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自愿组建起来的,家长“志愿者”在校园参与学校的服务。如校运会上,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鼎力相助,有的当裁判,有的进行宣传报导,有的负责保卫和安全,有的协助后勤,为学校的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家长通过做志愿者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可以近距离了解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可以跟孩子多沟通,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

家长志愿者服务进班级。通过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了使孩子从小爱读书,营造书香班级的文化氛围,许多班级的家长自发地捐书、捐钱、捐书柜,建立起班级的图书角。家长志愿者的工作渗透到班级,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家长志愿者活动从校园辐射到社区。比如,节假日里,家长带着孩子走访低保户和社区工疗站,捐钱捐物,送去生活用品,用他们的爱心行动影响着孩子。

家长走进学校、社区,有序参与教育活动,有效地增进了教师、孩子、家长之间平等、融洽的感情,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形成,使家校进一步携手,共谋发展。

2.家长讲坛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鲜活而前沿的知识,仅靠学校单一的教育力量很难做到,来自于家长的资源正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丰富和扩展。家长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每一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发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能丰富学校教育元素,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基于对当前教育的前瞻性考虑,我们尝试让家长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课程。

家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各种知识。教师惊喜地发现,各行各业的家长大胆创新,以超前的理念、鲜活的教学内容、精彩的课堂呈现,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有些资源丰富的学校,家长聘请心理专家,为孩子所在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讲座和团康活动。

通过家长讲坛,孩子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知识得到了拓展,探究知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3.家谊会

家谊会是学校与家庭双向互动沟通的有效平台,为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有些班级的“家谊会”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家谊会也让家长可以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育儿心得,这就使得家长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沟通的平台。部分家长在与其他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不少家长也因此成为了好友。

除了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学校也通过家谊会积极向家长实施心理辅导,提倡积极正向的健康心理,并教授教育子女的方法。

(三)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形式

1.社区宣传服务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家长是家庭的主导,学校通过自身所处的环境影响家庭和家长。在学校所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有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社区居民的心理素质。学校的围墙、宣传板等都是开展社区宣传的重要工具。心理教师和学校心理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社区自愿者服务队伍,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发挥专业作用。

2.社区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有关专业人员或社会机构对实施家庭教育的成员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以确保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因其受到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以及方法的制约,不同的教育观念会带来不同的实践活动、形成不同的经验从而产生不同的指导模式。学校通过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新社区居民的教育观念,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作为义工参加社区教育,做社区教育的讲师,为社区居民开讲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给社区居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技能技巧。这些做法,使社区这一媒介对家庭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家庭环境。

二、成功经验

目前广州市越秀区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学校主导。中小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影响者,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全面,具有经常性。2.资源共享。通过家校互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3.渗透社区。通过社区拓宽合作的范围,扩大影响的效果。

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有些学校探索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规范合作,形成架构

以广州市朝天小学为例,朝天小学是广州市有名的百年老校,位于广州市繁华地段,具有非常丰富的家长资源。朝天小学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朝天小学在家校合作中非常注意规范化的管理,例如,为了规范化管理家庭志愿服务队,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和光塔社工服务站联手,制定了《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手册》,以“志愿时”作计算单位,设立“志愿服务晋阶制”,与“朝天之星”“服务之星”等评选挂钩,激励每个家庭积极投入志愿服务中,使志愿服务得以推广,使更多人受惠。也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志愿者管理资料,包含《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架构、管理及服务计划》、《朝天小学家庭志愿服务队管理制度》和《朝天小学志愿者信息表》。德育领导小组和专业社工进行管理,建立激励和表彰机制。家庭志愿服务队将依据志愿者服务记录,实行星级认证和晋升制度;结合志愿家庭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对家庭资源作了规范化的管理,进而突出优势影响,降低不利因素。

(二)引领社区,影响家庭

例如,文德路小学十分重视社区这块重要的教育阵地,与社区合作,在所处的大塘社区服务中心附近设立了宣传长廊,定期刊出包括心理、生理健康常识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文德路小学的教师们参加社区服务中心内设立的义工发展中心的活动,在社区中突显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文德路小学是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该校的鲜明特色,其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广为认可,是广州市非常受欢迎的学校之一。学校通过自己的品牌带动社区,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让社区居民重视心理健康,为孩子提供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要做到引领社区,学校本身要在这一方面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开放学校资源,让社区居民了解学校的特色,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三)专业指导,系统实施

广州市第二中学的亲子活动有自己的特色,亲子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学校亲子活动选择在开学、散学礼、家长会等时间点进行,形式有:《亲子成长手册》的指引、亲子团拓活动的开展、亲子访谈、亲子讲座、亲子咨询、周末亲子沙龙、亲子漫画等,每学期都坚持定期开展。第二中学亲子活动开展得好,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专职教师的坚持。亲子活动的开展难度很大,家长的观念、师资的力量、时间的安排等,都会对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其次要一步步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能够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再次,心理教师要有奉献精神,用休息时间开展亲子活动。

(四)挖掘潜力,优势互补

广州市越秀区位于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在广州市处于领先地位。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下,汇聚了丰富的家长资源。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讲坛,让学生共享资源。由家长委员会出资聘请著名专家和学者,给学生开设讲座和课程,为家长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同时,学校心理教师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对家长开展青春期心理特点、考前心理辅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三、分析与思考

理想的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环式教育体系,形成一种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形式。

分析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学校对家庭的影响比较充分,渠道多样化,效果比较突出。分析其原因,在教育影响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具有专业力量和专业的机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产生影响。

2.家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开始慢慢体现出来。资源丰富的学校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而资源相对缺少的学校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3.学校通过社区影响家庭方面,学校与社区都重视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比较好。例如,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和大塘街道长期稳定合作,已形成了机制。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和社区还处于探索阶段。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总结做得好的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家校合作的最关键因素,只要领导重视了,合作就能顺利开展,一切形式的合作都不在话下。此外,学校的专职教师也是家校合作中的重要力量。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热情、专业坚持,都能有效地影响家长和吸引家长,能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主动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沙龙活动、亲子活动、个别辅导等形式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开展这些活动,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专业引领、专业指导、专业操作。因此,加强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心理教师掌握亲子团体活动、亲子小组辅导、家庭治疗等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能有效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6

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有效形式。本文以人际关系困扰为主题,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团体辅导的方案,并选取了16位具有一定人际关系困扰的同学进行辅导,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有效,团体辅导的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对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团体;团体心理辅导;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得到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健康。然而,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困扰却成为诸多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约占1/3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一般或不良,有待进一步改善。个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虽然有着明显的效果,但相对于团体辅导来说,它耗时长、与真实人际环境有差异等不足。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是一种更经济、有效并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已越来越受到高校心理工作者的欢迎。本文将报告我们开展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和效用。

1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辅导是同一时间对具有同样困扰的人群进行辅导,为了让辅导起作用设计一套有效的辅导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团体心理学的规律以及人际互动模式建立的基本特征,我们得知任何团体的发展都要经历起动、过渡、成熟、结束的发展过程,而且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并相互影响。从人际互动模式中我们得到:信任、有效沟通、真诚表达、自我觉察、换位思考、适度界限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由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与人际关系主题相关的组成活动、起始活动、过程活动和结束活动。

接着逐一对这些活动进行试验,通过领导者的主观感受和参与同学的反馈信息,来评价各个活动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了如下的团体辅导方案:第一次:活动的任务是“团体形成”,活动分别是:问好、有缘相识、信任之旅、澄清团体目标、建立团体规范、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二次:活动的任务是“自我认识”,活动分别是:心有千千节、齐心协力、三个“我”(理想我、现实我、真实我)、自我肯定练习、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三次:活动的任务是“有效沟通”,活动分别是:同舟共济、单向沟通图和双向共同图、内圈和外圈、朋友让我感动的地方、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四次:活动的任务是“换位思考”,活动分别是:你戳我爆、突围、闯关、最佳匹配图、找“领袖”、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五次:活动的任务是“拒绝与赞美”,活动分别是:我想有个家、风雨同行、优点轰击、我要说“不”、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六次:活动的任务是“结束团体”,活动分别是:十指抬人、心情故事、我有我的风采、祝语。每次辅导均是按照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三个环节开展。

2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实施

通过海报、网站、微信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招募,对52名自愿报名的大学生采用人际交往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个别访谈的方式,甄选出具有一定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16名(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不低于12分,个别访谈中人际关系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自评得分超过6分,0-10点自评,0为100%没有困扰,100为%有困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名称为“人际关系训练营”;团体性质属于结构化、同质性的成长性团体;团体目的为改善具有人际困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模式;团体程序:时间为每周日下午,每次辅导2.5个小时,连续持续6周;团体领导者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辅导老师,并配备接受过团体辅导的协同指导者1名,共同带领。每次团体结束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进行练习;6次活动过后让大家对团体辅导进行总结。

3团体辅导的结果和效用

经过了6次的团体辅导,参加的同学的感受和收获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刚开始的课程是大家组织两个小团队,并且各自为自己所在的团队起对名,编口号,选队歌,一开始就和其他系的同学一起为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我感觉这种过程是很快乐的事情,能瞬间感觉团队精神力量的鼓舞。刚来时的羞涩和陌生感都在各种游戏的欢乐的气氛中消失了,大家都多了一份亲近和了解,和谐的气氛中洋溢着一种团体的凝聚力,这么清晰的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团体辅导活动用轻松欢乐地形式,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道理,教会了我们一些死板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学习到一些在人际交往中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无疑是一笔巨大而无形的精神财富。”

团体辅导带给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看到了不仅仅只有他们自己会出现人际关系困扰,这将大大的缓解他们情绪上的压力。同时团体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自由的氛围,鼓励他们去表达,让内心的苦楚有机会倾诉;团体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人际互动模式,表达自我、调整自我的机会;最后,团体在一定程度上教会了他们用健康有效的方式去他人建立联系。

4团体领导者的思考

团体辅导现场中体验人际互动。团体领导者根据现场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模式,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促进他们进行分享、探索,从而在他们的内心产生一定的扰动,并逐步帮助他们形成适应的、舒服的人际互动模式。此外,通过活动我们融合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技巧,主要包括:微笑、迅速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微笑、记住对方姓名、独特的自我介绍)、建立朋友圈、信任(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必须先去信任别人,主动去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合作、认识自我(接纳自己,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调整认知方式、双向有效沟通、倾听、赞美,等等。

布置家庭作业,强化辅导效果。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针对活动中传递的技巧给成员们布置家庭作业,并在后一次活动中进行分享家庭作业的情况,包括遇到的问题、各种感受等。主要是通过实际的行为来强化在活动中所学到、感受到的信息,从而努力达到训练的效果。布置的作业包括:训练1、独特的自我介绍;训练2:打五个电话去联系自己的朋友;训练3、尝试双向沟通的方式与朋友交流至少一次;训练4:赞美、表扬,每天早晨赞美自己和学着赞美他人至少5次。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7

[关键词]: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沟通亲情教育

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第一批“留守儿童”大学生进入校园。到了2011年以后,这类大学生的比例逐步上升,尤其表现在西部地方学校,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这些大学生以90后青年人为主,由于长期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亲情缺失的程度要比其他家庭要严重得多,导致家庭价值判断上存在矛盾,尤其对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认识上理解和不理解相互交替,使双方的关系表现出疏远冷淡或紧张冲突,无法和谐相处。

一、家庭价值观辨析上的认识产生偏差

1.成长时期父母的指导作用得不到体现,没有尽教育义务

“留守儿童”大学生可以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动机,目的是为了家里的经济支撑,为了家人更美好的生活,但从留守生活上,现实上对父母的不理解会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因为随着儿童年纪的增大,就要面对成长的烦恼,如学习的动机,情感的需求,人生的决择等。每当有这些烦恼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直接面对面诉说和解决,父母打工劳碌,也无法提供更多的精力去教育他们。因此,本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父母指导变得无法体现出他们应有的价值,导致学生开始不再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决他们的烦恼和不惑,于是开始不再信赖父母,开始逐渐疏远,亲情的稀释变得有最初坚定的理解变得飘渺的怀疑,怀疑自身的存在价值。

2.父母将弟妹接入城市接收更好的教育,差别对待

部分这类大学生还有弟弟妹妹,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早期,城市的工作比较不稳定,弟弟妹妹年纪幼小,需要人照顾,往往是由这些学生去照看他们。等到这些学生读大学的时候,父母在城市工作也有一定的时间,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变,于是决定将他们的弟妹接入城市,让他们接收更好的教育。对于这个决定,这些学生会认为是一种无言的伤害,认为父母对待子女方面存在差别性,甚至想到父母不再爱自己,而仅仅爱弟弟或者妹妹。尽管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父母的决定,毕竟他们和弟弟妹妹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手足之情也很深,所以开始的时候是同意甚至是支持父母的做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大家不能经常见面,主要通过电话的联系,尤其是谈到家人在城市生活,就会很自然感觉到父母对弟弟妹妹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表现的很关心,而且在行动上也有实实在在的表示,而对于自己,却没办法真切地感受到这种被照顾和关怀的心情。这种情绪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些学生在家庭认识上产生偏差,自我认为城市那一个家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而自己却是一个局外人。

3.父母的爱变相到金钱补偿,将父母的愧疚理解为理所当然的补偿

由于常年在外,父母认为自己没有像正常的家庭那样尽到应有的抚养责任,在心理上的确存在对子女的愧疚之情,既然无法陪伴孩子,无法好好照顾他们,唯一能为孩子的事只能是用金钱来弥补,这是父母对待子女的一种充满亲情的行为。但是同一种行为,转换到子女这一方,在理解的程度上就有所不同。父母认为给孩子的钱,是为了满足孩子某些生活需求,即使无法从具体的语言和行为上表达这种关心,但为了让孩子生活更好,尤其物质条件的改善,就是一种爱的表现。而对于子女来说,是比较难理解到这一点的。这些学生会认为父母的确对不起他们,给钱是理所当然的补偿,主要是缓解父母自己的内疚之情,为了让心理“过得好一点”,并非是真正关心自己,父母这种做法是完全的自我行为,他们完全无法从父母的表现中感到亲情所在,甚至有些偏激的学生会认为父母是用金钱“打发”自己。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不珍惜父母物质资助,肆意地浪费,甚至以此期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学生常常会很厌恶父母一听到自己想买什么东西就立刻给钱,根本不问其中原因,但是在父母觉得子女花钱太多时,教育他们要节约用钱,他们又表现地很不耐烦,就会存在一种不希望父母这种金钱补偿的方式,却又离不开这种方式带给自己的物质享受的矛盾心理,最终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的淡漠,让他们觉得更加的孤独。

二、重构家庭和谐关系

家庭价值观辨析上的认识偏差,使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孤寂,冷漠以及猜疑。辅导员在对这些学生做思想工作时,主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家庭价值观,从误解中走出来,学会换位思考,根本上理解父母,彼此重构和谐的家庭关系。重构关系的关键在于消除误解,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进行相互之间有效的沟通,彼此达成共识,达到理解的程度,而沟通是需要辅导员科学引导双方,逐步达到最终目的。

1.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是桥梁作用,为双方打通一条可行的沟通渠道。充当配角的角色定位必须明确,学生和家长必须是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而非辅导员本身。在家校联系中,会出现一种情况:当家长与学生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产生一种想法,希望辅导员代替自己来跟学生沟通,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更相信辅导员,这恰是学生最不愿意的事情,他们会认为有问题就不能直接说出来,非要经过别人传达。另一种情况:一些学生只愿意与辅导员诉说,不愿与父母谈心。这时,辅导员更应该是一个能将更多的人,尤其是父母,带入学生内心世界的人,而不应该成为他们唯一可以沟通的人。否则,这将阻碍了学生全面的发展,因为一个人健康的发展,家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辅导员在传递双方信息的时候,就更应该明确自己的辅助作用,目标是使双方能够主动相互沟通。

2.促使双方寻找沟通的平衡点,达成相互理解

大多数“留守儿童”大学生的父母受贫困所迫在外打工,经历了太多的艰辛,特别期望孩子能好好读书,不要像他们那样。因此,彼此之间的谈话出现最高频率的词语就是“好好读书”。但是,家长的意愿到了学生这一方,就会感到极为束缚,因为双方在学习内容认识上是有区别的。大学学了课堂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规划人生等多方面的学习。在大学,学生真正体会到很多次的第一次做决定,以及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些抉择尤其需要父母,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人的建议作为重要的参考意见,这恰是学生想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最大的动机。在沟通的需求上,双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辅导员需要辅助两方主动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1)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初期联系主要是介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点,特别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目的是让家长清楚了解到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的区别,初步形成意识要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接收将孩子视为成年人的沟通方式。

(2)其后的家校联系,主要协助家长分析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没有一定数量的直接交往频率,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了解是比较的陌生,甚至还存在着偏见。这个阶段,辅导员可以分类分析家长信息,将有利于消除误解的信息在平时与学生的谈话中无痕迹地渗透。期间,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要尽量隐蔽教育意图,因为这类大学生猜疑性比较强,本来对父母的态度比较排斥,如果不适度地隐蔽,这些学生很有可能会有形或无形地抵触,由信赖变成不信任,就会影响到以后工作的效果。

(3)当双方都有意识想主动联系对方时,辅导员可以计划一次双方的电话沟通,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特殊的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或者生日,谈话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平常的,比较轻松的生活聊天。电话沟通后,辅导员要及时收集家长和学生的反馈并加以分析,谈话中双方的共同点在哪里,有争议的方面差距是什么,共同点可以为下一次双方的沟通做好铺垫,差异的地方根据双方的需求进一步调控。

(4)双方经过一定次数的电话“聊天”后,彼此在熟悉程度有了新的进展,这个阶段,电话联系的内容也就可以尝试以学生目前的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沟通。在这个方面,辅导员事先应向家长说明情况,协助家长分析学生困惑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建议,鼓励家长在与孩子谈话中主动询问。开始的时候,学生一般不愿意提出,这时辅导员要提示家长不能勉强,可以耐心地等待机会。

(5)当学生愿意向父母倾述学习的困惑并寻求帮助时,辅导员应该建议家长要基于帮助而非是说教的角度,是以平等“朋友”之间的地位给与帮助,而不是强调事情的对错,甚至想改变他们的想法。家长要宽容地理解子女的观点有不成熟的地方,即使知道孩子这样会遭遇很多挫折,还是应将决定权交给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承担责任,否则,不仅会轻易地将责任推给父母,而且还会打破刚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

(6)当学生的学习困惑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两者在对方的世界中已经有了价值的存在,这时,双方的沟通就发生了质的改变,彼此的信任也随着交往的有效性递增。双方谈话涉及的内容也变得多样性,也慢慢适应对方的思维方式,共同点也随之增加,在意见有分歧时也学会了相互的包容,沟通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最终达到共同的理解的目标。

当有效的沟通起到效果时,学生认为儿时父母没有尽到的教育义务从相互沟通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惑时,误解也就相应的消除。当父母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大学生涯有了实际意义的存在时,满足了他们目前的需求,他们就能真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以前认为父母对弟妹的偏爱的想法也会逐渐变淡,尤其当电话沟通促进了面对面的沟通,这种由间接到直接方式的改变,学生更能感受到他们在家庭存在的价值。当亲情的情感作用在学生的心理扎根时,认为父母的金钱补偿目的是弥补“愧疚之情”的误解也会迎刃而解,双方都没有感情上的“负债”,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关心和爱护,信任和理解,重新构建出和谐的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1]房海鹏.控制论视野下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eB/oL].

[2]徐建材,邓远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3-126.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8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家访;解决措施

为深入贯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增强学生与家长、辅导员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相互配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家庭状况,实时了解学生存在问题,寻求应对之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帮助,高校辅导员家访则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切实根据对高校贫困生家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中提供一些帮助,更有利于开展以后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一、高校家访工作准备与形式

在实际走访过程中,61%的学生有些许自卑,而自卑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家庭所在地区周围的家庭又相对比较富裕,只有他们个别几家家庭条件较差,容易自卑,而在相对都比较贫困的地区,自卑感就没有那么明显,反而励志的学生更多。

3.家长和辅导员等教师对学生的学校实际表现不一致。在家访中,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基本上都不会过多的干预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事情,反而可能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空间,反而学生的发展完全看学生的自制力。大学期间,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精力在做什么?实地走访中,通过与家长和学生聊天得出三方——家长、学生、辅导员对学生大学期间的主要精力看法不一致,如图:

家长普遍认为学生在学校的最主要的精力是在学习专业知识,而辅导员看到的是学生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勤工助学上,学生却自我认为基本是在勤工助学和校园活动上。学生家长的想法和学生本人的差距很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学费的压力,所以就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家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供孩子好好上学,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将来能有所作为。通过辅导员的了解,不管是否是贫困生,学生在校学习的精力都比较低,矛盾在于学生想更多接触社会,却又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心态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由于部分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只看眼下,不能长久地、发展地看待问题,造成了对学习没有很强的信心,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况。

三、实证问题的解决方法

1.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培养自我发展的才能

从高中的家长、老师的催促管理到大学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学生要有一个过程,学校与家庭及时保证沟通确保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有依据。辅导员老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来了解这些学生,不仅要与学生本人通过短信、QQ等方式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日常的学习生活,更应该通过他们寝室同学和班级干部了解他们的平时表现,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尤其是特困生加以帮助和指导。

目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我们不但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要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在学校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明确他们现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以后找工作增添砝码。

2.重视心理指导,关注贫困生情感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聊天了解学生的最新心理动态,通晓学生心理变化。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注重培养自信心、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具有内在价值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尊心,引导帮助他们去营造和谐、健康、友好、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尤其是配合着就业指导,合理的安排就业。

情感教育是大学生中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传递中华文化、传递教育理念的一个窗口,培养杰出人才的根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受到了很多的帮助,因此感恩教育是对特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在工作中直接参与体会感恩的真谛,逐步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3.依据就业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早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家庭困难,过多的参与勤工助学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影响了学业,甚至改变了人生价值观。而且勤工助学岗位很多不是学校提供的,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从而歪曲现实。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校外的单位和学院正规渠道的帮助下,为他们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打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同时加强勤工助学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督促指导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尤其是很多贫困学生在自己就业问题上有很大的困惑和恐慌,帮助学生确定大学阶段学习及职业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文化知识和从事社会实践的关系。在规划中,使学生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和对外界环境评估,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同时辅助心理指导,帮助贫困生进行在校四年的学习以及职业规划,从而使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信赖感。

4.坚持家访,建立多种形式长期机制,完善学生工作

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家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家访是界定学生家庭贫困状况的最好途径。但是对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家庭都进行亲自的走访,也存在着实际的困难,因此我们更应该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拓宽家访途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电话家访、网络视频家访等多种形式的家访,才能使家访工作进行到底。保持家访的连续性,让家访深入学生的日常中,建立长期家访机制,多种家访模式育人相结合。

通过家访,不管是电话家访、信函家访、网络家访,还是实地走访,对家访贫困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深入改善班级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让大学贫困生感受学校温暖的同时合理激励学生各项才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尹作发.对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66-67.

[2]李国强,王旭红.家校合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教师,2009(2).

[3]宋虎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9

传统社会中的婚姻是两个家族的联姻。《礼记·昏义》有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家族婚姻以夫之家族为核心,强调男子角色优先,轻视婚姻中个体的情感体验,女子在婚姻中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生以父母为家,因嫁而归夫家,视婚姻为自己最终的归属,“女生而愿为之有家”,“嫁”就是“归”,女子以“归”示嫁。

家族婚姻非中国所独有,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指出,古代社会“是一个许多家庭的集合体”,而近代社会“是一个个人的结合”。家族时代的婚姻,女子对男子的依附主要体现在经济和家族两方面。这种传统的婚姻形态与当时农耕社会的经济情形是相一致的:家族共产,个人要生存必须依附、融合于家族之中。

个体时代以恋爱为本位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到来,是与20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相伴而行的。“工业革命导致的三方面变迁支持着浪漫爱情观念的产生与流行:家庭与工作场所的分离,代际权威关系的松弛和新的‘为母之道’(theinventionofmotherhood)。”[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开放性问题的量化尝试》,载《中国家庭研究》(第二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更多女性逐渐走出家庭,女子教育及就业机会渐次增多,社会参与度不断增加,从经济到文化的日趋独立,使得西方社会的婚姻与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时代的婚姻不再以家族为中心,强调夫妻间自主平等的人格,夫妇间的感情逐渐成为婚姻的主导价值和重要功能。伴随着婚姻自主性和品质的提升,现代婚姻的稳定性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西方,“20世纪后半叶离婚在历史上第一次代替死亡成为大多数婚姻的终点。”(pinsof,w.m.(2002).introductiontothespecialissueonmarriageinthe20thcenturyinwesterncivilization:trends,research,therapy,andperspectives.Familyprocess.41(2),133—134.)当前美国离婚率大约在40%—66%之间,因离婚所导致的情感抑郁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会对配偶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这样的时代背景催化了美国“婚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婚前教育作为预防离婚的一个重要举措,长久以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被大力倡导。2006年美国一项大范围的家庭调查研究显示,婚前教育在美国呈快速增长之势:20世纪30—40年代大约有7%的人参加婚前辅导;1950年代上升为12%;到了1960年代增至22%;1970年代为25%;1980年代上升到32%;1990年代以来达到了44%。美国资深婚姻、家庭治疗师olson(2008)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做学术报告时指出,当前美国“鼓励婚前准备教育”,“在美国,大约三分之一的伴侣接受婚前准备教育。”因为“婚前辅导可以降低三成离婚率”,而婚前辅导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技能”(如问题解决技能、冲突解决)和“总体关系质量”(如关系的满意度)上。

回顾美国婚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重要转型是婚前辅导快速发展的专业基础。二战之前,心理学研究的兴趣和焦点都放在个体心理的研究上,有关“关系”的研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婚姻问题,人们总是将其视为个人问题的副产品,在临床干预上主要采用把家庭成员排除在外的个体心理治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婚姻、家庭治疗的兴起和发展,夫妻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家庭的整体功能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由此有关“关系”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人们逐渐形成有关“关系”联结(bonding)的知识。

从出生到人生的每一阶段,没有谁能逃脱人类关系的影响,每一个人既是特定关系的产物,同时,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形成和发展不同的关系:伴侣、亲人、朋友、同事……而那些联结得比较紧的“亲密关系”更是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关于“亲密关系”(romanticrelationship),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亲密关系指关系双方彼此依赖程度很深的关系,可以是恋人的浪漫关系、夫妻的婚姻关系,也可以是亲子关系、亲密的友谊等;狭义的亲密关系仅指浪漫的恋爱关系和夫妻关系。

在婚前辅导领域,研究者正是从关系的视角来界定婚姻内涵的:婚姻是人与人之间独特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具有多维的特征,包括:多种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分享与互动;亲密、性与生理上的亲近;情感支持;生活目标、生活规划和未来的分享;独特的联结来共同应对危机;日常生活的互动与分享,诸如钱的存取、使用和支配等方面的分享;生活信念、信仰和精神等方面的分享;法律地位的获得,关系纳入公民和社会的法律过程。

对伴侣(couple)来说,关系的联结在婚前阶段就已经开始工作,最初驱动着伴侣走到一起并在婚姻关系中继续维持着。伴侣关系联结的过程往往经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步单向的联结,在此阶段的某个时间点上,关系中的个体会在心里说:“那个人是属于我的”;第二步,相互作用的联结过程:通过言语的与非言语的方式加以表露,这是一种更深的关系联结;第三步,通过婚约、婚礼向外部世界宣称伴侣间关系联结的事实。从约会到婚前关系的确定,伴侣之间多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和关系互动模式就已经存在,当伴侣到达婚礼之际,婚姻关系中的很多方面(除了法律方面)已经在各种水平上运作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上婚姻关系的存在优先于法律上婚姻关系的存在。

婚前教育(premaritaleducation)正是从“关系”这一基本点出发,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依据而展开的预防性辅导。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家庭的存在、发展往往要经历这样八个阶段:(1)家庭的原始经历;(2)离开家庭;(3)婚前阶段;(4)两夫妻阶段;(5)有小孩的家庭;(6)有青少年的家庭;(7)让孩子独立;(8)余生。其中,从一个阶段转换至另一个阶段往往是家庭承受压力最大的时期,婚前阶段是家庭生命系统发展的关键时期。

婚前教育以预防和发展为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来正确认识婚姻、家庭关系,理解亲密关系互动的动力(dynamic)特征,进而增进和增强婚前关系以产生更满意和稳定的婚姻和家庭关系。开展婚前教育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婚姻、家庭准备课程,其二是婚前辅导项目。课程是指对青春期及青年初期学生(高中和大学)施行的婚姻及家庭准备教育课程;辅导项目是专门为有结婚打算的情侣进行的婚前辅导。

婚前教育最初是以课程的形式在大学课堂上出现的,最早有记载的婚前教育是1924年波士顿大学开设的家庭生活准备课程,1929年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也提供了类似的课程。家庭生活准备课程是一种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婚前辅导,这类教育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内容:介绍与婚姻相关的一些信息;发展人际技能;探索婚姻的信念和态度;探索原生家庭。近年来,美国的中学、大学以及成人社区教育都开设这样的课程,不同阶段课程目标的设定会根据教育对象的发展水平和年级差异来确定。

辅导项目(premaritalprogramme)是婚前辅导的另一种类型,最早的婚前辅导项目出现在1932年美国的merrill-palmer协会,从那时起婚前辅导在整个美国都得到广泛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婚前辅导经历了从早期矫治走向预防的探索性研究,到八九十年代以来辅导项目多元化的发展,再到近年来针对特定群体开展的拓展性研究的发展历程。不同辅导项目基于的理论基础不同,其辅导和训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亲密关系质量的提升和积极互动模式的形成是不同辅导项目共同追求的目标。当前,美国婚前辅导项目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可利用的辅导项目已经超过上百个。

对大学生施行婚前准备教育课程的经典代表作当属美国资深家庭学者和婚姻、家庭治疗大师大卫·欧森(DavidH.olson)和约翰·德夫瑞(JohnDefrain)撰写的《婚姻与家庭:亲密、多样性与优势(strengths)》(第5版)。该书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基于“关系”的视角,探索婚姻、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及其发展。

第一部分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系统来解读家庭关系中的亲密关系,包括当代社会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观念,婚姻、家庭关系的多样性文化,婚姻、家庭关系的动力特征。

第二部分从狭义亲密关系的视角,在分析亲密关系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亲密关系互动中的交流、冲突与冲突解决、性亲密(sexualintimacy)、性别角色、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力、财政等话题。

第三部分依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从发展的视角介绍了亲密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面临的发展任务和挑战,包括:婚前阶段对婚姻意义和价值的澄清,新婚夫妇阶段面临的挑战,为人父母阶段需要作出的重要抉择和挑战,中年阶段婚姻家庭生活新的特点,老年夫妻间的家庭动力特征。

在《婚姻与家庭:亲密、多样性与优势(strengths)》(第5版)最后的章节部分,作者进一步介绍了婚姻、家庭生活所要面临的特殊问题和挑战,包括压力、关系虐待、离婚,单亲家庭、重组婚姻等。此外,这一章还向读者介绍和推荐了增进和增强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婚前辅导(premaritalcounseling)和婚姻家庭治疗。

作为资深婚姻、家庭治疗大师,作者大卫·欧森(DavidH.olson)和约翰·德夫瑞(JohnDefrain)熟练地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读者通过阅读和学习《婚姻与家庭:亲密、多样性与优势(strengths)》一书,就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婚姻和家庭关系,领会婚姻和家庭关系在家庭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与以往的版本相比,第五版《婚姻与家庭:亲密、多样性与优势(strengths)》在整体设计、话题探讨的深度、最新的研究发现、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应用等方面都已经日趋完善。在整体设计方面,《婚姻与家庭:亲密、多样性与优势(strengths)》(第5版)每一章都追加了本章学习目标和小结,互动小测验(chapterquizzes)和网络练习。在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应用方面,《婚姻与家庭:亲密、多样性与优势(strengths)》(第5版)提供了多种可供教师使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含试题库在内的CDRom资源、上课的幻灯片(powerpointslides)和可以直接链接的网站。

丰富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网络平台的互动是第五版《婚姻与家庭:亲密、多样性与优势(strengths)》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进入该书提供的网站链接,这些网点设有访问权限,同时提供相当完备的多种资源——以课程为基础的相关材料、当前的研究文献、研究工具以及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的相关网站。学生可以进入网络在线课程,这些网络课程平台有相应的课程管理系统予以支持,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入班级的讨论材料之中,直接进行网络互动。

透过《婚姻与家庭:亲密、多样性与优势(strengths)》(第5版)这本专著,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美国的婚前准备教育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完备的境地了。

当今中国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发展,随着经济形态、物质基础、文化生活形态的发展与转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正逐渐由家庭转为个体。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相应的婚姻、家庭教育的缺乏,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没有妥善计划和准备的情况下就走进了婚姻。当前,中国人的离婚率,尤其是年轻人的离婚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缪勒利尔在《婚姻进化史》一书中早就有所言:“常人有言,不幸的恋爱婚姻,证明青年人之择婚是常有错误的,而父母之忠告也决不能消除这些不幸的婚姻,我们相信这完全是由于忽视婚姻教育之故。”

其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早就有“预防胜于矫正”的婚前准备教育,只不过这样的教育具有浓重的家族色彩及重“角色”轻“情感”的文化特性。与当时的家庭、社会特征相呼应,家族时代的婚前准备教育最终目标不是年轻夫妇幸福、美满、成功的婚姻,而是强调女性“妇顺”角色的养成。对普通民众而言,婚前准备教育是在家庭里,从女性成长发育时就开始施行,这样的教育是家族婚姻教育的序幕。“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听从,……学女事……观于祭祀……有故二十三年而嫁。”(《礼记·内则》)。而传统文化中的专门婚前教育一般是针对国君的女儿进行的,“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朝未毁,教于公宫;祖朝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所以成妇顺也。”(《礼记·昏义》)传统文化中的婚前准备教育,是以女子的家庭角色为自己的全部生存价值序列,很少涉及婚姻中的情感调适问题。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篇10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创新家庭教育模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新时期家教工作的当务之急,我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我区的家庭教育工作起步于2000年,快速发展于2004年。为了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探索家教工作的新思路,2004年4月份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原18所校级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东昌区家长学校”,2008年9月根据通化市教育局关工委的统一部署,在原“东昌区家长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创办了“通化市家长函授学校东昌分校”。2009年调整了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由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任名誉校长,教育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任校长,党办主任任副校长,各校党支部书记为班主任,优秀家长代表为校委会的领导机构。为家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加强管理特色办学

为了使家长函授学校有序发展,保证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辅导,在教材上,关工委自编、选择和规定教材协同使用,同时下发了市教育局关工委创编的小学版《家教天地》报和家教辅导教材,为家长传授和交流家教知识搭建了平台;在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中与分散,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在任课教师授课上要求做到“五认真”,即认真备课、上课、听取意见、考核、评选优秀家长;家长学校做到了“五有”:即有家长学习计划、有自学提纲和思考题、有学习记录、有教材、有学习体会。

在学习中,每校为一个大班,分初级班(1—3年级)和高级班(4—6年级),50人为一个小班,按初、高级班分别授课。由各校党支部副书记具体负责并担任班主任。为了使家长函授学校的教学上水平、上层次,我们聘请了有一定威望的省、市、区级骨干名师、优秀教师、名校长及离退休老领导、老教授做兼职教师。我们还聘请了全国家庭教育讲师团李晓繁同志和吉林大学教授、部级家教专家董进宇博士亲自为家长讲课深受好评。2010年又聘请了中央教科所教授、博士后、部级著名教育专家、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王庆祝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德育课题研究所成员潘卫东教授为全区家长做了《与孩子一起健康成长》和《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的专题家庭教育报告,两位教授的报告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用质朴的语言和大量生动的案例,启迪了家长朋友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深受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家长的学习特点,我们总结并形成了“六种课型”:即讲述启发型、互动配合型、咨询讨论型、现身说法型、中外家教借鉴型、调查分析型。同时做到接待咨询、个案辅导。努力做到“七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提前预见,及时辅导;抓住问题,及时辅导;急待解决的问题,及时辅导;普遍共性的问题,及时辅导;群体性、代表性的问题,及时辅导;个案、个例,及时辅导。课后由校长、主任、教师负责接待家长的咨询,进一步解疑释惑,不断提升育人本领。

三、总结经验注重实效

多年来的家教工作实践,使我们对做好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教水平有三点认识:

一是通过家长学校提高了家长家教水平。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家教知识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常常习惯于通过传统的方式来“改变”学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悉心教育。多年来,通过家长学校授课,切实提升了家长的品德修养、丰富了家长家教知识、提高了家长家教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