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十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十篇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0:50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启发

尽管面向初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是其他学段所公布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对初中生物教学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一般认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个要素组成。结合这四个要素,我们去思考初中生物教学,发现可以带来更多的启发:首先,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一切生物问题的解释,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与明确。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怀孕时间过去通常都说是40周,而现在的说法都是38周。为什么会少了两周的时间呢?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确定怀孕开始的准确说法是“从‘形成受精卵’开始”,这实际上是减少了传统判断时间中孕妇末次月经结束到形成受精卵的15天左右的时间,相比较而言,38周的说法也就显得更加科学。实际教学中,可能从知识记忆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时间变化,而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这一时间变化显然更能代表一个生命的形成周期,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其次,在“理性思维”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更应当坚持从科学的视角去判断事实,因而“科学探究”也就应当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生物学科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初二的会考,知识多以记忆和重复训练为主,但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驱动之下,进行科学探究,仍然应当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选项。再次,“社会责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话题,但是从当前生物学科的发展来看,却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初中教学中万不可忽视这一因素,而应当抓住教学契机,不断给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关键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角度,去思考在实际的生物知识教学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以在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核心素养要素的熏陶。关于这一认识,有同行通过自己的总结可以实现呼应:根据初中生的认识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中设计并开展多样的活动,尝试从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的生活中,总会看到父子或者母子之间的脸型很像这一实际情形。利用这一情形创设基因知识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一代的脸型以及其他的特征,会传给下一代呢?根据经验,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遗传,但是遗传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能从原理上解释为什么,因此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有探究欲望的,这个探究欲望为打开科学探究的教学大门,奠定了基础。而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能够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究遗传的原理。而一旦学生有了探究欲望,在介绍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在向学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效加工这些信息,从而最终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传递的原理。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染色体以及Dna分子片段的图片,那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形成基因知识的表象,从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介绍历史上的第一只克隆羊,与社会上曾经出现的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Dna编辑事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知道在生物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必须做好选择。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2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途径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逐渐明晰。概括的讲,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部分。本文在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的。

2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1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开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比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比如: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比较合适,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w生提出了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2.3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养成。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一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知识。比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3

一、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样化课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4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科核心素养概况

2014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要求将研究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此后,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讨论迅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核心素养研究随之而起。事实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早已提出适用于本国或相关地区(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核心素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如美英德等发达国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并且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积极搭建平台,为师生提升核心素养创造优越条件。目前,关于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较多涉及外语、数学和物理等学科。欧盟的框架中8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使用外语交流,并将其定义为“在适当范围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理解、表达与解释的能力;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协调能力”[2],涵盖知识、技能与态度3个层面。国内教育界对核心素养概念并不完全陌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较为先进。一大批研究者和国内教育工作者在对关于核心素养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厘清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即“核心素养”从内涵和意义上讲,包括能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课程建设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教师是实施课程建设的主体。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内涵建设及新课程改革关联密切。核心素养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灵魂,贯穿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施和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具有统领性和导向性。只有沿着这一思路,各学科课程改革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因·08·此,学校学科内涵建设应围绕核心素养开发多元与立体的课程体系,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重道远。

二、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基础教育的实施实际上包括教书育人和健全个性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启发学生萌生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知识的本质;后者是培养学生具备真诚友善和独立自信的品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基础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步适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发生了极大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灌输的倾向;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转变评价观念。以上5种改变促使基础教育发生了一些转变,但距离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相去甚远。其中存在区域教育系统政策影响、改革力度与管理效应的问题,还有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问题,而且后者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前者。因此,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学科综合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不可分。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完善课程标准的核心问题与突破口,而基础教育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教师队伍建设,即提升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只有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才能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基础教育改革深入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也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实施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在驱动力。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选取应着眼于能力、知识技能、创新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4],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应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三、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树教学理念

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与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根植于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心中,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将人的全面核心素养目标具体细化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是走向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途径。教师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抓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重视人文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研究以及人文课程体系培育,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的全面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更新与完善学科教学理念及方法,并践行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改革评价机制

学校及教师应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认真予以研究,形成基础教育改革成效评价机制[4],真正触动课程改革,处理好课改与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实现、课程体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以评价机制为导向,“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课程改革落实到位,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点带动学生全面核心素养的发展。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素养渗入到课程中,在课程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素养”统领课程设计。

(三)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信息资源,学会信息共享,学习新课改案例、综合素养提升成功案例以及国际间优秀教育案例,用先进思想和典型经验启发教学。信息时代背景下,纷繁的信息使人类面临日益复杂的环境,教育目的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从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以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通过确立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为指引的课程教学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途径,以适应信息化、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等新的发展要求,推进课程多元化选择机制建设,使课程结构满足人文情怀、批判精神与创造力塑造。

(四)培养教师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设计;素质教育;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77-03

1前言

为了把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育人水平,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教育部于2014年3月30日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在该文件的“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部分,教育部提出要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所在课题组期望在核心素养体系出台之后,能通过校本研修和探索实践,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方面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方式和途径,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之中。

2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校办学之意义

教育部此次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明确回答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的问题。这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又是连接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对于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等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课题研究认为,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更是学校办学行为的目标参照。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不仅可以帮助师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可以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社会发展、改进办学实践的重要指针。作为一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命题。

3核心素养落地的学校基础

核心素养落地需要学校在已有育人实践基础上进行重构,这是本课题组对推进核心素养落地所达成的一致共识。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作为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初级中学,早在核心素养之前就已经从学校层面开始了对于“培养什么人”进行思考。学校创建于1998年,地处省会郑州的省直核心区域。2003年初,学校把“让每一个孩子阳光灿烂”定为办学理念,把“培养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作为办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近20年的办学实践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坚持顺应天性、涵养德行、张扬个性的办学指导思想,2004年起在全省率先取消早晚自习和双休日、节假日补课,开始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学校坚持发展高效教学,让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让教师高效工作、健康生活。在学校的带领和指导下,教师细化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取消学科自习;制定学科学习“毕业标准”,给学生成长“开药方”;深入探究小初、初高的衔接教学;行班级组改革,开设课程超市;举办教师讲坛,组建教师社团;制定道德细节和教师教学细节,制作教学切片,探索组合课堂教学范式;建设六个“1+1”素质教育培养体

系,为学生打上实验学校教育的烙印。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和核心发展力得到迅速提升。

最近五年,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连续参加由郑州市教育局组织实施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多项报告指标已连续五年遥遥领先于市内其他学校。2015年的学校“体检”报告显示,13项学生发展指数和12项影响学生发展指数继续保持郑州市领先水平,其中学生学业达标指数高达96.22,接近满分;家长满意度、师生关系、学校归属感、学习自信心、主观幸福感、高层次认知能力水平、品德行为等多项指数也远远高于区域健康的平均指数。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学校作为省级实验学校“低负担高质量”的办学成效,使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阳光灿烂”的办学理念得以充分彰显。

4核心素养落地的学校思考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承担着让受教育者更有文化、更有理性、更有教养的任务。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位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获得成功生活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关系到学校教学的改革发展,又影响到学校育人模式的建构实践。通过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了核心素养落地的举措。

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要坚守育人信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学习形式以及学校管理模式都在悄悄发生深入改变。面对当下的教育现实和时展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育分”现状,真正把“育人”作为教育追求,牢固树立“全人教育”和“整体育人”的理念。2014年9月9日,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中心,努力用教育去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道德的示范者和人格的影响者。通过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本课题组认为,始终坚守育人信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因为“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育分’,关键是‘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落地的保障是良好的育人氛围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习得”和“固化”的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和锤炼,随后在其一生中完善。为了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学校努力构建了符合教师职业发展需求、顺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氛围。2017年初,在课题研究中,作为课题组主持人(组长),笔者提出“三品三气三养”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旨在通过升华或改进学校价值理念、教风学风,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

首先,“三品”是学校层面的目标要求,即以打造“品牌学校、品质教师、品位学生”的“三品”教育为学校整体工作目标。

其次,“三气”是教师层面的素养要求,即大气、正气、和气。

最后,“三养”是学生层面的素养要求,即教养、修养、素养。教养是由外而内的教育养成,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修养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修炼,是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和反思自省;素养是内外合一的综合提升,是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在持续构建校园文化的行动过程中,学校以理想去引领,用精神去感染,倾情怀去滋润,持信念去筑就,用匠心唤醒学校文化的求真、求实、求善、求美,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更需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回答和落实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素质全面、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2014年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对于好教师提出“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就为教师成为真正的育人楷模指明了方向和标准。为此,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师德建设从“仁爱”出发,强调“善待”和“悦纳”,即善待不同层次和不同背景的学生,同时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悦纳尚存在不同不足的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可能。

为了促使学校教师成长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又狠抓了教师的学科能力发展。课题组认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所在。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学校开展了全体教师参与的校级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从师德考核、理论水平考核、教学基本功考核、课堂教学考核、常规检查、师生评议等六个方面进行岗位练兵。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最新的进展和动态。经过教材整合,使学科知识更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不仅让零散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还为教师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师实施教学的难度。例如:在处理物理教材八年级第一章“声”的内容时,增加了“长度、时间的单位以及速度的计算公式”这一内容;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和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授课顺序进行调整,讲了力之后,就讲第十三章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然后再回到第十二章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等。

基于校本的课程体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认为,核心素养落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此,学校给学生创设了顺应天性、涵养德行、张扬个性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成系列、多维度校本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辟一条重要途径。

多年来,学校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为课程建设思路,精心构建和研发“两个层级、六大领域”的“1+1”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即在人文、科学、实践等六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关键领域,通过对全体学生制定一项基础达标要求加一项根据其自身条件发展的特长要求,力求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谐同步。学校采取自主研发与社会引进相结合的办法,遵循基础课程全员参与、特长课程自主选择、三年递进逐级实施的原则,通过100多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课程基础,又为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了发展契机。一系列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成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为进一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坚定了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的信心。

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抓好课堂主阵地为了实现省级实验学校“低担、高质量”的实验目标,作为本课题组主持人(组长),笔者于2017年初在原来“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理念、细化标准,开始构建生机有趣、优质高效的课堂主阵地。

为此,学校开始打造以“优质高效、悦纳学生”为特征的“优悦”课堂,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习者成长在生动愉悦的学习空间中。“优悦”课堂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习质量等“四个提高”为目的,辅以对话为途径、合作为形式、问题为导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激发潜能、蕴育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科学打造“优悦”课堂,学校专门设计以“教学评”一体化为理念的“五性目标”:

1)有“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师能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学问题前置;或者学生能借助学案导学,实现学习任务前置;

2)有“适用性”课堂目标,教师不仅要避免教学目标泛化,更要有“怎样交流或呈现学生预习成果”的办法;

3)有“多样性”课堂任务,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抄写性、熟记性、思考性、训练性、反馈性的多样随堂任务;

4)有“生成性”学习指导,教师生成性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引导、伺机追问、点评欣赏和及时纠正等;

5)有“发展性”反馈评价,教师要对课堂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检测,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升华课堂所得,并为下阶段的学习留下发展空间。

从有效教学到“优悦”课堂,学校从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提升到追求优质高效、关注悦纳生命;教学管理的过程也从关注教学流程下沉到关注课堂效率,不仅促使学校教学改革的立意更高、做法更实,更加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阵地的建设。

核心素养落地的外部支持是家校协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一个结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育和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家长教育学,即父母关于怎样培养子女成人的初步知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了建立健全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育人理念,学校从2016年开始筹备家长学校,并聘请有关校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指导。

为此,学校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制定家长学校课程安排。随着学校一系列家庭教育的行动,有效推动了家长转变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了家校育人合力。家校协同,不仅营造了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更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到了具体的外部支持。

5结语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性认识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使教育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广阔的成长空间。课题组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学生发展素养的目标终将达成。■

*本论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初中生核心素养教育方式的行动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16〕-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6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67-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其终极目标发展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在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中,与学习环境的持续互动与作用。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以“知识教学为本”向以“观念建构为本”的转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本质特征是“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调查与资料获取,运用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反思等活动形式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能从化学的视角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和化学有关的社会决策,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是培育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设计的背景

乙烯是学生学习甲烷、烷烃之后的另一类重要的有机物,是烯烃的典型代表物。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乙炔、苯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相关内容做铺垫。本节课的重点是乙烯的结构特点、乙烯的化学性质与加成反应概念;学习的障碍点是乙烯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为什么有一根键容易断裂,先前概念取代反应对加成反应概念的形成造成干扰。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分析,对乙烯化学性质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基于实验产生的宏观现象,借助模型认知等途径从微观分析和符号表征,能凸显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真切地体悟和掌握了研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形成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式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模型搭建、问题解决和实验探究等活动,经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理解乙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初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w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乐趣,认识到化学实验不仅是获取实验事实的途径,而且是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为什么青苹果和熟香蕉放在一起会大大缩短青苹果变熟的时间?

【拓展延伸】呈现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现乙烯利(乙烯磷)在农业上是优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条件下,乙烯利可以释放出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等功效。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能真实地感悟到化学学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环节二:模型认知,探究结构特征

【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其化学式。

【模型搭建】探究乙烯的结构特征,并写出其电子式和结构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通过模型搭建,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化学知识和思维的双重建构。

环节三:创新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1.乙烯的制取实验

【创新实验】用一支针筒吸入1mL40%的乙烯利溶液,注入另一支下端套有橡皮套,且内装有少量naoH固体的针筒中(如图1)。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微型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不仅无需加热,反应速度快,产生的乙烯气体纯度高,而且安全度高,节约时间和成本,体会实验创新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2.乙烯的燃烧实验

【实验创新】用针筒抽取少量产生的乙烯气体,在针端直接点燃,学生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安全性较好,无需验纯,且实验现象鲜明,比教材中燃烧石蜡油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其产物主要是乙烯和其他烷烃的混合物)更有说服力。

3.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反应的实验

【实验创新】在一小培养皿(直径为6cm)内放置一红色瓶盖(加入少许饱和的naoH溶液)和两白色瓶盖(分别滴加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向红色瓶盖中加入少许乙烯利溶液,盖上大表面皿(直径为9cm)。当两白色瓶盖中溶液褪色后,在旁边再分别滴加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

【观察思考】根据学习甲烷性质的经验思考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原因是什么?

【比较说明】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发生取代反应吗?请说明理由?

【证据推理】提供数据(如表1),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判断原因?引入加成反应的概念。

【模型认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产物的模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类比迁移写出乙烯与H2、HCl、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培养皿中进行微型化实验,现象明显且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直观的实验现象,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实验设计的思想。通过问题导学,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加成反应,经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学习化学,初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提出问题】比较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特点,设计实验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比较实验】依据两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瞄准生成物HBr,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并进行分组实验:a组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Br-;B组用pH试纸测反应前后溶液的pH。

【认知冲突】①在a组学生观察到产生大量浅黄色沉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定是生成物HBr导致的吗?还可能是什么原因?②如果是反应不完全的溴水导致的,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学生通过淀粉-Ki试纸检验发现没有变蓝。③B组学生发现pH试纸变红,酸性明显增强。④综合a、B两组实验现象,你又该如何做出合理解释呢?

【文献查阅】烯烃可以与氯或溴的稀溶液水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得到β-卤代醇。

【o计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受溶剂水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比较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思路,能聚焦学生的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通过分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通过一系列问题驱动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通过文献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素养,初步认识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特点。最后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升华。

环节四:对比归纳,学以致用提升

【对比归纳】对比总结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如表2所示。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基本观念。

【学以致用】水果采摘后会有大量的乙烯产生,乙烯量的增加会加快水果的成熟和腐烂,为延长保存期,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简单易行的保鲜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的对比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最后通过问题解决从化学回归生活,培养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周光召先生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的序言中指出: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科学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微型化的创新实验,反应速度快,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安全可靠;突破了教材实验只适合于教师演示,不便于学生分组实验的弊端;凸显了化学实验的功能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获取陈述性知识,而且是为了获取程序性知识、认识化学本质、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有机化学反应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而且认识到了“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形成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本节课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较好地融合了知识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义价值,可以说是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的一次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探索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J].化学教学,2016,(10):3.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7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依法治教,坚持改革创新,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

立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紧紧围绕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突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教育公平、内涵发展,切实加快管理体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校本研修,提升xx镇教育教学质量。

三、工作任务:

(一)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布置在学校醒目的地方,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手抄报、主题班队会等途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牢固树立德育工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观念,将学生德育工作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细化德育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建立涵盖所有学段之间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学科课堂的德育因素渗透融入,潜移默化,发挥晨会、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发挥班主任、教师、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行动,拓展校园德育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丰富德育活动。德育工作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

一是开展"榜样在我身边"的征文活动,促使广大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努力向榜样看齐的意识;通过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际机会,适当布置学生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少年儿童的民族责任感。从4月份起,拟组织征文比赛、小学生讲故事比赛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二是加强《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各校要积极申报"行为规范星级学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开展行为规范知识问卷、"争做文明小学生"征文、开展"学守则、知守则、遵守则"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养,5月份学校将组织《守则》《规范》知识竞赛活动。

三是开展"四节"教育。各校要结合时宜开展"四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教育活动,积极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进一步落实"两操一课"制度,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同时丰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认真落实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要求,各校要有专人负责制订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并保持不断更新,逐步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三月底中心校将组织xx镇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四月份学校将举办小学生校园艺术节等活动。

四是积极完善学生社团活动,在上学期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学生社团活动机制,制定科学的活动计划及相关制度。本学期,学校根际学生年龄特征,分高、中、低段组建学生社团,坚持活动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六一"前夕学校将组织对各社团活动小组进行考察评估,对于表现积极,活动成效显著的社团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五是开展"好习惯伴我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采取"以爱育爱、以爱育人"的育人策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一切小事都和培养教育学生联系起来,作为育人的出发点,牢固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

六是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清明节"祭扫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教育,利用"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传承良好的美德。

(二)建管并重,进一步巩固"双高双普""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成果

1、加快校园主题文化建设步伐。

各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文化主题,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利用三月份有利时机,不断促进美丽校园建设步伐。

2、抓好设施设备的应用。

按照县局《关于开展部室设施设备管理应用示范校、达标校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各校要成立设施设备管理机构,科学制定创建方案,完善管理应用制度,落实工作职责。一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实验教学,建立图书室、实验室、音乐舞蹈室、书法美术室等使用管理制度,向师生全面开放。要确保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二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管理,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中心校将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由专人负责对全镇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维修维护,技术指导,各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要负责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校园网络的更新与应用,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

(三)狠抓常规落实,提升管理水平。

1、转变工作作风。各校校长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坚持"推门听课""预约听课""亲身教研活动"等,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培养,学校的发展,质量的提升出谋划策。

2、落实常规管理。各校要根据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近远期发展目标,夯实年度工作任务,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各校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上,以制度的落实促进工作落实。认真落实"三项常规",力求工作常态化。

3、加大考评力度。各校要按照新的人事管理规定,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把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各校要健全各项考核制度,细化考核内容和程序,坚持月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把考核工作与绩效工资的发放、岗位管理、评优树模、职称晋升挂钩,落实考核结果公示制度,使考核真正起到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工作、提高质量的目的。各校要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及继续工资发放方案报中心校备案,严格落实过程行考核,并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绩效工资的顺利执行。

4、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

追求办学特色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各校要结合学校历史,师资素质,自身优势,办学条件等因素,从学校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切入,不断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加大创建力度,积极发掘特色项目,逐步彰显校园特色。

(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法规。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课程,减轻学生负担,把时间、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各校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县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常规管理的实施意见》,切实抓好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落实,抓好领导班子的任课管理,抓好体音美教学管理。各校首先要按照标准,开足开齐课程,其次合理调配师资,发挥教师特长,确保上好每一节常识课,开学一周内将各校教师任课情况上报中心校,并以此作为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听课的依据。

2、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各校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解决当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基本功扎实。构建"学不厌,教不倦"的高效课堂。要立足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突出"高效",扎实"双基",培养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学期各校要将多媒体教学当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进行探索和推广,中心校本学期将继续完善校本资源库建设,力争在学校网站进行共享,另外结合"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组织进行教学大比武活动。

3、严格抓好教学常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常规工作的过程性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和落实措施。重视有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环节,严把备课关,加强课堂监控,强化辅导训练,加大检测力度,本学期继续实行月考制度。各校要坚持每月做好一次常规检查,并形成书面反馈小结。结合县局开展的"新常态大视导"常规管理督促活动,中心学校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各校进行内部管理工作"一日查"活动。对教学常规中做不到位的教师实行跟踪抽查,力求通过跟踪检查的方法,使每一位教师都重视常规,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

4、切实抓好校本研修。各校要制定校本研修计划,以课题促研修,每校要申报一项县级课题研究;要以小问题研究为突破口,严格落实县教研室关于小课题研究相关要求,每校小课题数量不少于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把教师有机分组,承担小课题研究;以教研组为主阵地,规范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扎实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活动要听评议课活动为载体,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要素扎实展开,自我反思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问题意识,学会将问题转化为小课题。本学期中心教研活动将继续扎实开展,采取多种形式,如同课异构,送教下校,专题报告,数学试题命题比赛等活动,来促进研修活动的实效性,达到提升教师个人业务的目的。

(五)坚持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体育工作。加强体育课程管理,开足课时,规范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堂质量。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两操两课"、"大课间活动"等有关规定,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2、加强科技艺术教育。加强科技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教研教改活动。以科技节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科普知识竞赛,少儿科技绘画比赛等活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安排意见》,充分发挥各校心语室功能部室作用,针对家庭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强化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建章立制把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逐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从时间和空间上杜绝安全漏洞。开展以预防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等为重点的安全专题教育,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和逃生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各校要组织好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一周的法制纪律安全教育周活动安排,落实好安全教育,有营养餐、学生灶的学校更要做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发生。

(六)强化师德师能,提升师资素质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是要加强学习。各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咸阳市关于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实施意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作风、树师表、扬正气"教育活动》等文件,让广大教师学规范、知规范、尊规范,切实规范教师施教行为。二是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要认真落实学校岗位设置和教职工聘用制度,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落实中小学教师违法职业道德的处罚办法等,中心校将加大对教师违规违纪,特别是体罚和不法侵害学生事件的查处力度。三是加强行风建设。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开展担当精神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教师加强学习,阅读经典,提高修养。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

(3)提高班主任德育素养和工作水平。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要求,认真实施班主任队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交流和培训,朝着打造一支专业化班主任队伍的目标奋斗。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针对学校实际,就班主任关注的话题开展主题研讨活动,认真落实每学期一次班主任研讨交流会,采取多种途径,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五月份组织全镇师德演讲活动。

(4)强化师德建设,落实师德公开承诺制度,继续开展向"呼秀珍"和最美乡村教师学习活动。本学期,结合县局《关于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文件精神,制定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形式,组织教师重点针对自己在师德师风、从教行为、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升个人师德修养。中心校将在全镇内开展"四有"好老师评选活动,发现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

(5)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采取多种途径"走出去"、"请进来"、"结对子"等方法,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各校要鼓励青年教师踊跃参加省市县各级名优教师评选活动,加强我镇名师队伍建设。

(6)各校要倡导教师自我提升,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教育理论学习,鼓励教师相互听课,深入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结合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年,一是两所幼儿园开园保障工作,校园氛围的营造和部室设施的添置;二是规范幼儿园管理,规范保教,加强饮食及安全管理。三是中心校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加快辖区学前班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学前教育混乱及小学化倾向;四是组织开展学前教师各级各类培训。

(八)狠抓落实,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1、安全稳定不放松。一是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和应急预案,加大安全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力度,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二是组织开展法制纪律安全教育,与学生及时签订安全责任书,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管理网络,保障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三是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四是做好稳定工作。

2、各校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大家访和开放日活动,做到活动有安排,过程有记载,实时有报道,密切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取的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3、加强财务和资助工作。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8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政治引领建楼育人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安徽三建是一家涵盖房屋建设、市政公路、水利水电、装饰装修、机电安装、地产开发、海外工程等总承包及专业承包各类资质的企业集团。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的落地生根,有效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攻坚克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坚持政治引领,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有企业落地生根的根本保证。我们通过探索政治领导型、决策引领型、协调服务型党委建设,努力把党组织统揽全局、把关定向、决策引领、协调保障的作用,转化为决策能力。为了保证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入手,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各级领导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科学决策水平,制订了公司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议事规则。特别是针对建筑市场形势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实际,公司党委把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了党委调查研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每当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坚持深入调研、超前谋划、科学研判形势,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进入“十二五”时期,公司党委在综合调研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握市场机遇,推动企业实现“横向相关产业多元化、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谋划了“围绕一个中心”、“构筑四大增长”、“关注两个重点”、“夯实五个协同”的发展战略。今年职代会上,公司党委又提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做强做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引领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企业总产值、新签经营合同额、利润总额连年攀升,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坚持建楼育人,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能力。

构筑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发展力量,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有企业落地生根,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能力的基本途径。我们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塑形”三项工程,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践行道德规范,构建了具有安徽三建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弘扬“艰苦奋斗创一流,团结奉献爱三建”的企业精神。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企业历史和光荣传统教育,使打造精品、服务社会的追求不断强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传统不断传承,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安徽三建人四海为家、南征北战,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上树立起一座座彪炳千秋的历史的丰碑。深入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教育,不断强化职工的市场、诚信、责任意识,认真践行“重信兴礼,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客户至上,诚信服务,兼容共赢,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对内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外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锤炼了“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企业作风。“松下速度”、“滨湖速度”、“格力速度”,一次又一次造就了我们在施工领域的速度传奇,充分展现了安徽三建人拼搏进取、能征善战的良好作风,彰显了作为领跑安徽建筑业“江淮劲旅”的脊梁本色。坚持把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神圣使命,在抢险救灾、促进就业、抚危助困、维护稳定等方面当先锋、做表率。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恢复重建期间,公司顶住重重压力,克服高原反应等困难,圆满完成援建任务,所承建的松潘县人民医院等三项工程全部获评四川省工程质量最高奖——“天府杯”,公司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对口支援松潘县恢复重建工作先进集体。公司在承担安徽省援疆干部综合楼工程施工期间,项目党员同志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项目职工不畏艰难,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得到了包括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内的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9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05-03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不能脱离学校自身特点。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目标以及电气信息学科的自身特点,探索农业电气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示范,在这一总体目标下,学校鼓励各个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再制定更为具体的培养模式。农业电气化专业实施了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集成培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普通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1.研究现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从普通农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途径和能力定位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多,取得的成果相对来说也较多。但还有以下不足:从理论层面来看,在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方面缺乏理论指导,相关研究也仅仅是从课程改革及产学研结合等途径来探讨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本科创新型人才是社会人才结构殊而又十分重要的类型,在人才定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及条件和办学特色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来说,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不同的,但是众多的研究并没有分清其涵义而统称为本科创新型人才,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对创新型人才的误解,从而在具体实践中出现偏差。从实践层面看,现有研究总结了我国高校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尤其是产学研结合途径。但是方法比较单一,实证研究较少,缺乏开放性、整体性的把握。

2.创新型师资不足。教师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因素。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有创新潜能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工程教育中工程训练不足,只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样很难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综合与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当今迅速变化的科技与生产发展形势。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先天和后天都不足,多数农业院校尽管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优秀的师资队伍都集中在少数重点院校,普通农业院校的创新型师资严重不足。

3.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些负作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观念并不很正确,大家主张出人头地,或者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工程师。无论是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又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缺乏引导,配套物质条件跟不上以及相应措施不足等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

三、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

本体系以省级重点专业农业电气化和依托部级创新实验区的大学生创新基地为依托,面向垦区、全省及全国农业现代化,通过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社会需求、专业发展确立培养方案,并保证实施;通过注重专业训练,加强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立输送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理念,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是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背景的农电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二次开发能力,突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集成培育。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加强基层、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方针,面向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同时,立足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人才需求,构建模块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一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工程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2.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在与黑龙江达内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大庆科瑞尔思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3+1”校企联合办学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论证和完善,并全面落实在联合科研、师资力量培养、非试点专业学生企业实训以及学生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深入探索“2.5+1.5”或“2+2”订单培养模式,切实实现农业人才的订单培养,满足现代化农垦企业对人才需求。

3.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从实践教学出发,坚定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改善农业电气化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基地建设的教学条件,着力建设具有教学、实训、生产、科研一体化的实现中心。探索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包括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或综合性实验;专业训练教学平台,包括模拟实训、仿真训练、现场操作训练;创新教学平台,包括自主式和开放式实验、科技或社会活动项目、竞赛活动或项目、创新作品或创业结果。

4.开展创新能力训练。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科学拓展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组成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开放式创新训练基地,探索大学生创新学习机制,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课程设计和各类学习及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形成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包括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创新制作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在内的校内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体系,探索以实践工程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

5.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导入式、问答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并尝试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探索案例教学方法,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采用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凝聚一批骨干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凝聚一批优秀学生;以优秀学生为核心,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方法,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协作性实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科研,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与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淘汰落后过时内容,吸引反映农业电气化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突出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多规格、模式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6.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在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有利于导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每位导师在同一年级中指导3-5人,主要对学生在学习方法、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导师科研根据自己的能力与专业特长,不定期地为学生开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展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途径。

四、结语

农业电气化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集成培育体系,符合目前的生源状况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整体需要,是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其结果也可被全国其他47所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借鉴。结合学校特色与培养目标定位,开展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出具有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雪坤,贝丽霞,等.“大农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1):420-428.

[2]何满辉.基于产学研的定制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06-309.

[3]刘成龙,王霁,等.以特色学科为依托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85-186.

[4]吕俊杰.强化实践与创新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09,(4):14-15.

[5]李和平,吴霞.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8(4):14-15.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篇10

关键词:军队院校;精神文化建设

作为培养军队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的军队院校,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把新知识、新论断和新思想渗透到教学当中,更要潜移默化到学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各个方面,使之进入学员的头脑,武装学员的思想,统一学员的行动。军队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实践活动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军队院校的精神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军事科技文化,指军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及科技观念;二是军事活动文化,指军校中的政治、经济、科技、艺术、文化、体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三是军事观念文化,包括军人价值观、理想信念、精神风貌、伦理道德、心理性格等。

因此,在建设军队院校精神文化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学员的科学素养

从科学思维中找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科学思维是人们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运用科技的成果,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科学的理解。它不仅是军队院校传授党的创新理论的知识源泉,它对军校学员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它能够形成对科学发展观地位与作用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意识,是学员的思想先导;是学员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桥”和“船”,是学习创新的工具和传播手段;它作为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必须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培养学员的科学素养。

在充实科学知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光凭感情和热情是不够的,仅靠思想上重视和认识到重要也是解决不了科学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真正达到科学发展的胜利彼岸必须以积极学习的态度不断夯实科学知识底蕴,切实解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科学知识相对欠缺的问题,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引导科学发展,军队院校必须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武装力度,抓紧学习高科技知识和解决学员问题的方法等提升各方面的素养。

在尊重学员主体地位中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军队自身建设来说,就是要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军队院校教育要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把广大学员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出来、调动起来,凝聚到推动教学和学校建设上来,要努力促进和实现学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二、以军营文化熏陶为途径,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军营文化熏陶是指广泛开展读书演讲、文艺演唱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用好历史、荣誉教育和艺术、影视资源及各种文化设施。军队院校应充分发挥文化设施完善,便于开展文化活动的优势,用先进文化引领思想、规范行为、塑造形象。

用优良传统启发官兵。举办“优良传统大讲堂”,讲学校历史,讲光荣传统、讲辉煌过去;建设校史馆、学员队荣誉室“网上荣誉室”;组织官兵到校外学习基地参观见学,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学员争当革命传统的红色传人。

用先进典型引导官兵。注重宣传典型、学习典型、运用典型。在学员中开展“我身边的闪亮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学习理论”“爱军习武”“艰苦奋斗”“严守纪律”“团结友爱”的典型,这些典型,自身形象好、说服力强,让人可信想信、可学想学、可做想做。

用仪式庆典激励官兵。利用开学典礼、学员毕业、年终表彰等时机,组织颁奖等仪式,有效激发学员的自豪感荣誉感;利用传统节日、地方政府和群众慰问等时机,举办庄严隆重的军民共建仪式,让学员感受军民鱼水情深。

三、以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规范学员的行为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