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1:52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建设覆盖全区、信息共享、便捷高效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我区农村防灾减灾、农村信息服务能力,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二、建设目标

-2012年两年内,全面建成区农村(社区)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终端、LeD电子显示屏和触摸一体机等预警服务系统,在全区镇(街道)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镇(街道)配齐气象协理员、村(社区)配齐气象信息员,开展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及时向广大群众传递农村防灾减灾信息,增强农民防灾减灾能力。

三、建设内容

(一)机构建设。

1.建立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依托镇(街道)水利工作站、农业服务中心、党政办,在全区所有镇(街道)按照“六个有”要求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1)有固定场所。各镇(街道)水利工作站应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核定专职人员,负责气象信息服务站的管理和日常工作,经费纳入区、镇(街道)财政预算。(2)有信息设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至少要配备一台计算机、一套宽带网络、一部LeD气象电子显示屏、触摸一体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乡村气象预警喇叭、电视机、机顶盒、打印机等设备。(3)有协理员。气象信息服务站至少要有一名协理员,由镇(街道)干部担任。负责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日常工作。(4)有定期活动。及时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开展经常性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活动,更新和维护气象信息宣传栏,向气象部门反馈农民气象服务需求。(5)有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协理员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和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将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向社会公开。(6)有长效机制。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应有稳定的资金保证,所需资金主要用于服务站建设、运行维护、信息员补助等方面。

2.完善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每个村(社区)指定一名村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兼任气象信息员,原则上由农民技术员兼任,由气象部门颁发聘任证书。各镇(街道)负责对辖区内的气象信息员进行汇总,做好气象信息员档案建立保管工作,并将汇总表报送区防汛办。

(二)系统平台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市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通过计算机预警终端、LeD气象电子显示屏和触摸一体机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全区各镇(街道)。

(三)系统机制建设。

1.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镇(街道)要建立通知到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通过手机、固定电话、对讲机等建立通知到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因地制宜,建立至少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广播、锣、鼓、信息专栏等方式向居民气象预警信息。

2.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

区直有关部门、各镇(街道)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气象信息为先导的各级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

3.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在完善区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镇(街道)和村(社区),实现预案到村的气象灾害预案体系。在每个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清楚表明转移路线。区、镇(街道)、村(社区)要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通过演练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4.建立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制度。利用LeD气象信息显示屏、气象短信、触摸一体机等开展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知识、灾害防御知识等宣传。区防汛部门负责定期组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的培训。

5.建立气象服务信息反馈制度。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要及时收集当地农民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向气象部门反馈;负责当地灾害性天气灾情的收集并上报。

三、实施步骤

(一)年12月底前,完成全区所有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机构组建并挂牌。

(二)年12月底前,完成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实现每个镇(街道)有气象协理员、每个行政村(社区)有气象信息员。

(三)年12月底前,完成镇(街道)计算机终端、LeD气象电子显示屏和触摸一体机等的建设;制定并公开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协理员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工作流程等。

(四)2012年—月,完成气象信息员培训,使每个气象信息员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素质,完善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

(五)2012年6—9月,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试运行。

(六)2012年10—12月,做好迎接市级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纳入镇(街道)绩效考核内容。各镇(街道)要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明确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分管领导,确定一名气象协理员,选定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并将名单于年12月28日前报区防汛办。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全力支持。

(二)技术保障。在市气象局的指导下,各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负责对镇(街道)区域气象自动站、计算机终端、LeD气象电子显示屏、触摸一体机等设施进行巡查和初级的维护。

(三)制度保障。制定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的预警信息接收与审查、服务登记、服务项目公示、定时公开、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信息员培训、预警设备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保证落实到位。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要公开。

(四)经费保障。区、镇(街道)要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和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持续稳定运行。

1.建设资金。按照市级预算,每个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投资5.2万元,全区7个镇(街道)共需36.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18.2万元,区级财政投资18.2万元。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候

abstract: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flashfloodsge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meteorologicalsupportengineeringconstructionguidanceprograminconjunctionwithlocalbusinesslayout,systemfunctionsandrelatedequipmenttechnicalindicatorsandgivefullconsiderationtotheactualdevelopmentneedsofthefuturebusinessoftheunit.

Keywords:geologicaldisasters,climate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随着恶劣天气的增加,我县受沂蒙山区特有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影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区域的党政部门和民众迫切需要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便争取宝贵时间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目前防治区内由于缺乏必备的预警信息手段,现有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有限,部门间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尚需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尚需健全。所以应尽快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联防协防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的要求十分迫切。

沂水县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指导方案》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当前业务布局、系统功能及相关设备技术指标,充分考虑未来本单位业务实际发展需求。力争用五年时间内建立和完善山洪重点防治区域自动雨量站、数据处理中心、预警系统、预报服务系统、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来实现该区域由气象要素暴雨等诱发山洪地质灾害能够及时准确的监测和数据快速收集处理,提高流域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能力;通过预报业务平台和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提升省级和县级台站的流域灾害性天气预报精细化、短时临近暴雨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的直通能力,将预警信息直接发送到相关决策部门和受影响人群当中。增强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气象记录档案档案管理现代化

一、气象记录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分析气象记录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要确定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根本价值即为其评价标准,原因在于不论具体的档案工作内容与方式如何,如果不能实现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根本价值,就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工作。综合国家有关气象及档案法规对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定位、多年来延续的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对象与内容及气象事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笔者认为,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根本价值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中统一管理气象记录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二是长期稳定地提供气象记录档案信息,充分发挥气象记录档案潜在与现实价值。

依此标准对气象记录档案工作内容、方式、效果等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档案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气象记录档案的现有保管条件不能满足其永久保存的需要

气象记录档案是对天气要素状态的原始的历史记录。它不仅是气象业务科研发展的基础资料,还是我国气象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我国国家文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其完整与安全不仅关乎到当前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更是关乎到气象文明延续的大计。然而,在观念上认识不够、思想上重视不足、经费上支持不力、技术上掌握不精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当前多数气象档案管理机构的气象记录档案保管环境控制设施难以达到有效的防光、防盗、防潮、防火、防有害气体、防磁等档案保护要求,不能满足永久保存的需要。

(二)以形式管理为主的工作内容对气象记录档案服务的支持严重不足

从当前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主要环节来看,其工作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以档案的形式管理为主,包括气象记录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鉴定、统计、编目、保管、提供利用、可读性检测、备份、转储、数字化等工作。这种以形式管理为主的工作内容,一方面在有限人力与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有利于确保档案实体的完整、安全、有序;但另一方面,在综合、具体反映档案信息内容及其与档案实体、台站信息等对应关系的档案元数据制作、档案背景信息制作等档案内容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气象记录档案的检索缺少了必要的、具体空间、时间、要素等信息的精确支持,用户无法从当前各类途径准确、完整地获知档案管理机构保管的所有气象记录档案信息,从而严重降低了档案的提供利用效率。

(三)非自动化的工作方式严重降低了档案管理与服务的效率

由于缺少适用的自动化档案管理平台,当前气象记录档案工作内容如收集、整理、存储、鉴定、统计、电子气象记录档案可读性检测、档案元数据管理、库房环境监测与调控、档案提供利用等主要以人工或半人工方式为主。应该说,这种非自动化的工作方式,在以形式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情况下,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求。但由于存在时效性不强、受人为主观影响较大、发生错误概率较高等缺点,无法胜任追求时效性、准确性、多样性的内容管理与服务工作。

(四)以形式管理为主的工作内容及非自动化的工作方式导致了较差的工作效果

以形式管理为主的工作内容及非自动化的工作方式对档案服务的支持、档案管理与服务效率的提重不足,从而不仅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价值的发挥,严重降低了档案工作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更是严重阻碍了用户需求的满足,降低了气象记录档案工作对气象事业发展应有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重新定位

就任何一项有意识的管理活动来说,目标决定过程,角色定位决定了任务与职能。因此,对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包括工作内容与方式、人员及设备、资金配备等在内的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全部内容。

(一)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既有定位

不论是从当前气象记录档案管理部门、人员及任务分工,还是从档案工作实际内容与方式来看,气象记录档案工作始终扮演着“档案形式管理”的角色。在这种角色定位下,专门的气象记录档案管理员更多情况下只是一般的仓库管理员,始终处于气象资料工作的边缘;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主要目标也仅为保证气象记录档案的完整、安全与有序,主要工作要求是不发生丢失、焚毁等重大安全事故,而工作内容、方式乃至人员、资金、设备配备等依照主要目标与工作要求来设计与开展。

正是这种“档案形式管理”的角色定位导致了当前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形式管理方面,而对档案服务工作的支持严重不足,从而最终阻碍了气象记录档案价值的发挥。

(二)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重新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国家与社会对气象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作为气象事业主要支撑资源之一的气象记录档案需求的时效性、准确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档案形式管理”的定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必须对其重新定位。

笔者认为,依据气象记录档案工作两个评价标准,应将其定位为“档案内容管理”的角色。

所谓“档案内容管理”角色定位是指气象记录档案工作不仅要进一步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与有序,切实有效地实现“形式管理”的全部功能,而且要以用户的档案检索需求为对档案内容信息进行著录、提取、加工的导向,制作档案实体形式特别是内容属性的元数据信息作为用户查找、获取档案的桥梁,制作档案形成背景信息(如台站沿革信息、数据处理信息等)作为用户评判档案质量的依据,并在此基础向用户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气象记录档案信息服务。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新的气象记录档案工作定位呢?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必须全面启动气象记录档案现代化建设。

三、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内涵

所谓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现代化是指为充分实现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根本价值以满足现代气象事业对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各项需求,而对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目标、内容、方式等的运行状态所作的调整与改变。其显著特点是在目标、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突出对气象记录档案信息服务的支持。

(一)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现代化的目标

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现代化的目标即为完全实现其存在价值,也即在保证气象记录档案完整、安全、有序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响应及时、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档案内容信息服务。

如前所述,虽然档案管理工作与档案服务工作同为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两个主要工作内容,但现有档案管理的内容与方式主要围绕档案的形式管理展开,对档案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气象档案工作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在进一步提高档案形式管理效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档案内容的管理,把对档案服务的支持放在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为充分发挥档案价值创造条件。

(二)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重点

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内容是在进一步对档案形式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档案的内容管理与服务。重点是把档案元数据及其形成背景数据、数字化气象资料等电子气象记录档案资源建设及自动化、规范化、安全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放在档案工作的显著位置:

1.气象记录档案元数据信息建设

长期以来,气象记录档案元数据以档案实体为基本描述对象,内容主要包括实体特征信息及其对所含数据内容信息的概括信息。这种以描述实体属性为主,以描述内容属性为辅的“档案实体元数据”的典型代表是《气象数据集核心元数据(QX/t39-2005)》。该行业标准详细规定了气象数据集核心元数据的著录项目与规则。应该说,其对数据集实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描述是非常完整与规范的,能够较好地指导数据集实体元数据制作,但由于是对空间、时间、要素属性等关键信息的高度概括,用户必须借助其他相关信息才能准确知道该数据集具体包含哪些台站、区域、时间段的资料,从而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档案元数据在用户服务方面的可用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用户资料使用效率的提高。

要改变“档案实体元数据”在数据服务领域面临的困境,适应“档案内容管理”的角色定位,气象档案工作必须调整既有的“档案实体元数据”制作模式,而将元数据制作重心转移到以描述数据内容属性为主,以描述数据实体属性为辅的“档案内容元数据”上来,从而在对档案内容信息全面、准确描述的基础上,实现对档案内容信息的完全控制,最终为气象档案服务效率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2.气象记录档案背景信息建设

气象记录档案背景信息是反映气象记录档案形成过程的信息,它是评判档案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内容根据档案种类不同而不同:若其为未经加工的原始气象观测资料,则其背景信息主要是指包括形成台站及仪器设备信息等在内的台站沿革信息;若其为原始气象观测资料的加工产品,则其背景信息不仅包括台站沿革信息,还应包括加工处理信息(包括加工处理所使用的质量控制技术、数据选取方法以及对数据改变的依据等信息)。

虽然当前台站沿革信息的制作正快速进行,但仍有包括解放前历史台站在内的大量台站沿革信息制作尚未开展,也未将对数据的加工处理信息纳入背景信息的范畴作为检索对象。总体而言,背景信息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3.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建设

由于气象业务科研对气象数据的处理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必须将存储于纸张、缩微胶片等载体上的气象数据数字化为可计算机编辑处理的电子文件。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全国气象记录档案数字化的规划,各部门档案数字化工作正在快速进展中。但要实现所有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可用的数字化产品,仍需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资源。

4.自动化、规范化、安全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档案管理服务的方式取决于其工作平台,自动化、规范化、安全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平台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效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服务工作效率。自动化是指气象记录档案从收集、整理、保管等形式管理,到内容信息著录、提取等内容信息管理与服务全部工作环节的完成、衔接主要由气象记录档案管理服务平台自动完成;规范化是指各个工作环节的开展与衔接要以标准规范为依据;安全化是指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的全程既要保护档案的实体安全,又要保证其内容信息安全,杜绝实体损毁和内容泄密的发生。

安全化是基本原则,没有档案实体与内容的安全,气象事业的发展乃至国家安全都会面临严重威胁;规范化是基本保障,没有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化,档案工作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及实际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及衔接性就难以得到可靠保证;自动化是建设核心,没有各工作环节的自动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四、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建设内容

根据气象记录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建设电子气象记录档案资源及其支撑资源

着力建设同时满足管理与服务需求的气象记录档案元数据库、气象档案背景信息数据库,推进档案数字化,加强对通信系统中各类未归档原始观测资料的收集,为档案服务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二)建设自动化、规范化的档案实体安全保障系统

重点建设符合档案“九防”要求的库房环境自动化监测、调控系统,建设库区、利用区的安全监管系统,为档案实体与内容的完整与安全提供可靠的硬件保障。

(三)建设自动化、规范化、安全化的气象记录档案管理平台

重点建设自动化气象资料归档(包括收集、分类、存储等环节)、保管、与可读性检测、备份及建设气象记录档案元数据及背景信息数据自动化管理(如增删、修改、检索、备份)系统,为档案的完整、安全与有序及各类数据资源制作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四)建设自动化、规范化、安全化的气象记录档案服务系统

重点建设基于档案元数据、背景信息数据的数据检索、提取、处理与推送的档案服务系统,为用户检索、评价、使用档案数据提供有效的系统服务。

五、小结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宁德火车站;建筑造型设计;赏析

abstract:thispassageintroducesthreecoveredbridgesofstate-levelkeyheritageconservationunitsinmindong,pingnanCounty.theyareBaixiangBridge,QianchengBridge,wan’anBridge.italsogivesageneraloverviewofthetwistingprocessofningderailwaystationarchitecturedesignandanalyzeshowthisbuildinglearnsfromancientcoveredbridge’sstructureelements,thatistomakethepastservethepresentandfindsomethingnewfromtheoldsoastoconstructthemodernrailwaytrafficconstructionswhichalsoreflectmindongregionalfeature.

Keywords:ningdeRailwayStation;architecturedesign;appreci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79-04

1廊桥涅

古代有个传说:每五百年,垂死的凤凰就要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燃为灰烬,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之后,才能从灰烬中得到新生,成为辉煌永生的火凤凰。正所谓:凤凰涅,浴火重生。

2006年6月27日下午4时,对于刚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建屏南县百祥桥(图1)来说,是一场灾难的开始,是一次凤凰涅。百祥桥位于屏南县白洋村的深山峡谷之中,桥两端架设在悬崖峭壁之上,被誉为“江南第一险桥”。百祥桥全长38m,宽4.5m,单孔跨度35m,桥面至谷底高度27m,桥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仰望如长虹飞架,非常壮观。百祥桥始建于宋代,几百年来,多次修缮,保存完好。是日,一把无名的火烧了一个多小时。由于百祥桥位置偏僻,车路不通,消防车无法抵达现场,消防队员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后,百祥桥木质桥身全部被烧塌,掉进27m深的峡谷里。呜呼!一代名桥毁于火患。令天下爱桥人痛心疾首,更使多少名流学者扼腕叹息。

值得安慰的是,百祥桥仙逝,造桥人还在,屏南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并没有失传。2009年2月,由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隆重展出。屏南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作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京参展受到好评。令人欣喜的是,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还被列为2009年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令人惊喜的是,廊桥涅,浴火重生。2009年10月,一座酷似屏南古廊桥的现代交通建筑即将诞生,这就是宁德火车站站房。

2众里寻她

福建省宁德市火车站站房的建筑设计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在宁德站的概念性建筑设计方案竞标中,建筑方案在文化性与地域性上的体现一直是刻意把握的设计主线,结合宁德山、海、城、林的城市空间特色,将反映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的空间元素提炼、整合,形成风格独具、寓意深远的创新建筑形象。2007年1月,宁德市政府聘请上海两家知名的建筑设计院,做了两个设计方案。

2.1上海方案一:海韵山风(图2。3)

该方案充分尊重基地周边地形地貌特征和宁德市地理空间上的特点,从中汲取灵感,以“山”、“海”为设计母题,形成了“海韵山风”的空间特色,具有强烈的滨海城市气息。站房设计借鉴了“动车组”的设计理念,将流线型作为建筑设计的手法,引入了现代高速列车设计的方法,并参考了具有科幻色彩的飞碟造型,以流线型的形态,表现出高速、简洁、流畅的现代交通建筑特点。

站房建筑采用柔和的曲线轮廓,东侧为宽敞、开放的玻璃幕墙界面,带来充足的自然采光。西侧为平缓的金属屋顶所覆盖,可有效阻挡西向强烈的日晒。从站前主广场方向观察,站房平缓的金属屋面将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空间图景,其恰似一座银色的山峦崛起于群山之间,而屋顶的采光天窗则如蓝色的海波荡漾于山体之上,形成一幅“海韵山风”的美好画图。

2.2上海方案二:海浪山峦(图4。5)

该方案设计以“山、海、情”为设计主题,建筑物在构图元素上,充分吸收了印纹陶文化中菱形纹饰的特点和中国的传统图案“方胜”的形体特征,将两者融合提炼,并以现代手法和技术加以表达,使其生命不息,优越美好的寓意得以延续。同时使建筑充满亲切感,丰富了内外空间,加深了设计本身的文化底蕴。站房建筑屋面造型似海浪涌涨,又似山峦起伏,具有滨海城市建筑的地域象征意义。屋顶采用肋形铅板,试图唤起人们对青瓦屋顶的历史回忆。

以上两个方案确实前卫、新潮、大手笔、大气派、高科技、新建材、高造价,但是缺乏宁德的地域特色,放在沿海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可以,因此从市民、市领导到铁道部均不认可。与此同时2006年底,铁道部也向全国征集宁德火车站概念设计方案。2007年,中南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经铁道部工程鉴定中心评标后入围。

2.3中南院方案一(图6、7)

该方案造型宛如洁白的贝壳静卧山水之间,具有整体的美感。逐渐变化的屋顶起伏如波浪,形状似海螺,纯洁、安静、美好。其渐变的形态与山势协调。建筑追求一种大意境、大气势、大感觉,以单纯的形体给人深刻的印象,使建筑具有唯一性。站房建筑上部采用洁白的壳体,以渐变的排列方式,从平面到剖面向中间逐渐凸起,形如大海、波涛起伏、洁白如贝、晶莹纯洁,既有大建筑的气势,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建筑中部逐渐向外悬挑,自然形成主入口。洁白的壳体竖向排列而形成的天窗及侧窗,使建筑室内外协调统一,并与结构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筑两端斜向外挑如出海的船。建筑下部基座采用深色格子窗,窗内不规则的分布圆形彩色玻璃,如镶嵌点点珍珠,其精美的细节和上部相呼应。整幢建筑大气、完整、独特,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2.4中南院方案二(图8、9)

该方案完整的建筑形体,在细节上突出海洋特征:建筑下部的实墙上,开不规则的圆形门窗,形如水泡,具有很浓的海洋特征。平屋顶的下部波浪起伏,似水波荡漾。整幢建筑现代、自然、协调,透着浓浓的水边建筑特征。站房建筑由完整的屋面将其统一,屋面上部平整,下部随波逐浪,使平整的屋面既理性,也活泼。中部椭圆形的玻璃筒向上穿过屋面,成为建筑中部的标志。建筑两端自然内收,形成虚空间和阴影,变形的支柱感觉屋盖如鸟的翅膀飞得更远。站房建筑主体上虚下实,虚的部分结合屋盖的波浪做出有层次的细节,实的部分以深的色,开不规划的圆形门窗,使人产生水波气泡的感觉,赋予建筑更多的地域特征。其不规则的圆形布局与完整的建筑产生美妙的对比,使建筑充满诗情画意。

中南院创作的以上两个方案在很好地解决交通组织、平面功能、空间关系、自然通风采光等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融入了滨海地区的地域特色,塑造了极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和细部。两个方案都试图以当地文化底蕴为基础,突出沿海建筑特色,构筑具有滨海城市风貌的精品大型公共建筑,使建筑体现时代风格、地域特征。两个方案各具特色,一个强调整体意念,一个追求建筑细节。都试图以特征鲜明的建筑形象,风格浓郁的地域特征,大气完整的现代风格,成为宁德新城的新地标。

中南院的这两个方案,征求当地意见时,从各界人士到市领导及各方专家都对外部造型不大满意,认为也没有体现出宁德的地域特色。设计似乎陷入僵局,山重水复疑无路。

3廊桥采风

2007年5月22日,遵照铁道部、宁德市领导的意见,中南院的建筑师到宁德实地考察采风,看看闽东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木拱廊桥,希望建筑师能将廊桥文化充分提炼,并融入到站房设计之中。屏南县被誉为“古桥之乡”,现存各种古桥100多座,其中尤以13座木拱廊桥为著。屏南的木拱廊桥,无论是环境选址、桥屋、桥长都极富特色,其工艺之精、造形之美在中国桥梁界极富盛名。2006年5月25日,屏南的百祥桥、千乘桥、万安桥这三座“百、千、万”古廊桥,一起入选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万安桥给建筑师强烈的视觉震撼……

3.1千乘桥(图10)

千乘桥位于屏南县棠口村,是屏南“最美”的廊桥,是屏南境内第二长木拱桥。该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建。千乘桥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雄鸡,南北走向,全长62.7m,宽4.9m,桥面距水面高度9.7m。一墩二孔,花岗岩桥墩呈船形,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每孔跨度27.5m。桥屋有24间99柱,悬山飞檐翘角双坡顶。桥两边有板椅,供行人憩息。两旁尚存档风板,以御风雨侵袭。桥若长虹卧波,雄伟秀丽,桥两岸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3.2万安桥(图11)

万安桥位于屏南县长桥村,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该桥始建于宋元佑六年(1090年),后几毁几建,现存桥为1932年重建。桥长98.2m,宽4.7m,桥面距水面高8.5m,五墩六孔,不等跨,桥屋杉木立柱152根,37开间,双坡单檐悬山顶。桥面铺设木板,两旁设长凳、靠背栏杆,外置挡雨板。桥墩前尖后方呈半船形。该桥跨度大,桥孔多,技术性强,充分体现了古代造桥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桥四周溪流开阔,树木青翠,风光秀丽。

中南院的建筑师们考察廊桥归来,设计思路得到拓宽升华。他们以万安桥为蓝本,即兴勾画了神似廊桥形象的宁德火车站站房设计草图。次日在宁德火车站站房概念设计研讨会上,宁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廊桥专家缪小龙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市博物馆馆长、廊桥专家钟亮副研究员等与会专家领导,基本肯定了中南院的廊桥形象的设计方案设想,并提出了很多优化建议。经过市政府和中南院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廊桥形象的设计方案。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古韵新声

4.1地域人文时代

2006年,铁道部提出,对新时期铁路客站的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流为主,全面体现“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为旅客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1]文化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建筑审美标准。铁路客站是一个城市的“门户”和“窗口”,客站的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标志和象征,这就要求铁路客站的建设应充分融合到周边环境中。铁路客站设计一要注重地域特征。应因地制宜,细致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具体情况,在造型上、色彩上和节能构造上,形成当地建筑特有的风格和魅力,创造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铁路客站。二要体现人文特色。应从人文环境人手.调研、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整理,归纳特征,形成独特的立意,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在站房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以及材料和色彩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地设计,使站房形象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三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当今时代要求,以全新的建筑语言,表现时代风貌,体现先进的理念和现代文化,体现当今建筑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四要体现交通建筑特征。体现交通功能的空间特点,大跨度、宽敞明亮、互相渗透的开阔空间,简约的建筑风格。[2]

近年来出现大批优秀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案,注重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让文化品位成为审美标准,创造出焕然一新的铁路客站形象。以拉萨车站、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新广州站、苏州站、武昌站、延安车站等为代表,富有个性、形象强烈的建筑形态,摒弃了多余的建筑装饰,采用充分展示结构本身的表现力和空间表现力的手法,使建筑形象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感。[3]这些火车站地域特色的设计手法之一是:在结构的造型和设计中去寻找与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形式语言的结合点,让地方建筑语汇成为结构设计的一部分。[4]

宁德市拥有海洋文化、畲族文化、佛教文化、廊桥文化等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其中尤以廊桥文化为最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以木拱廊桥文化元素作为宁德站站房建筑外观设计的主要建筑元素,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宁德地域特色,而且木拱廊桥这个古老的交通驿站,通过现代快速铁路车站的演绎,将赋予承接交通方式古老与现代、连接台湾海峡东岸与西岸的丰富内涵。因此,运用木拱廊桥文化于站房建筑外观设计既具地域特征,又有人文特色、还具时代特征。

4.2古韵新声

2009年10月即将诞生的宁德火车站(图12、13、14),是温(州)福(州)铁路福建段最大的旅客站房。站房总建筑面积1.8万多m2,高27.4m,最高聚集人数为1200人。这将是一个以体现廊桥千年神韵的古典外形、渗透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充分展示宁德城市现代风貌以及处处体现节能环保、高科技含量的站房。

宁德火车站站房造型设计的整体构思起源于屏南的万安桥。从地域文化上思考建筑,反映了建筑师对建筑所处环境的尊重和情感。设计紧紧扣住地域特色的主题,提炼闽东古廊桥建筑的构成元素,形成具有新古典韵味、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外观设计将廊桥的千年古韵融入现代化车站的宏伟壮观中,将时代感与地域性融为一体,创造城市门户的新形象。建筑师尝试将廊桥与环境的和谐意境倾注在现代交通建筑中,让古廊桥典雅别致的神韵贯穿建筑的细节中。屋顶挑棚的方正质朴,敞廊列柱空间的锐峨大气,都给人以历史时空的纵深体验,赋予站房建筑浓厚的地域风格和文化韵味,将成为宁德的地标建筑之一。

中国传统的重要建筑在建筑布局及空间营造上,常常采用中轴对称和强调空间序列的格局。宁德站方案设计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要素。站房大楼呈中轴对称布局,外型错落有致,庄重、典雅、大方,气势非凡。方案从平面到立面造型都是采用对称的手法,并突出主体建筑,形成中间高耸、两边辅楼低矮之势。宁德站西侧为主要入口的主立面,以高大折线形列柱(类似廊桥的桥墩及木拱)作空间构成元素,突出了建筑的庄重感,运用连续的敞廊折线形列柱体现列车的水平动态,进而形成水平方向的韵律感,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入口处大面积玻璃幕墙通透敞亮,令室内室外空间自然渗透。正面敞廊的顶棚装饰类似廊桥底部木拱圆木,将传统的木拱造型与现代结构巧妙结合起来(图15、16)。

考虑到地方气候、生态旅游的特点,联系站房各功能用房采用敞棚、连廊(类似骑楼),丰富了空间层次,是本设计的一大特点。它有一举多得的作用:一可使旅客在行进中免除日晒雨淋之苦;二使站房在客运高峰期间将售票厅、候车厅扩大;三是将站前广场进行了功能分区,方便使用和管理;四是与廊桥造型相结合,体现了站房建筑的地域特色,装饰美化了站房的建筑外观和生态空间。

宁德站建筑形象只取古意,细节却是纯粹的现代风格。廊桥的某些建筑符号也被抽象地应用到站房建筑上来。在具体建筑设计上,站房采用对称处理,建筑物两端头45o斜坡处理自然而稳重,透射出强大的体量感,使建筑产生内在的联系,与柱廊的斜撑处理相呼应,有力地传递着现代主义浓烈的几何韵味;中部门楼在平面和高度上突出,使入口十分醒目。入口巨大的门洞采用斜撑构图,与廊桥木拱斜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主入口处设有钢结构大雨篷,使空间尺度宜人;屋顶的斜坡处理简洁完整,具有很强的现代感;虚实搭配的斜屋顶隐喻当地传统坡屋顶的意境。主体建筑完整的大屋面按45o向两边斜挑,展示了建筑的气势。在屋顶的各面局部做灰色条板饰面,下部的条窗内收,立柱外露,恰似廊桥桥屋的神韵;拱廊上部采用槽钢与玻璃的横向组合,每根立柱上的竖向装饰与横线条对比,使建筑具有韵律感;建筑采用浅色基调,体现海洋建筑特征。通过以上这些设计手法,实现了站房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设计中无论在建筑风格,还是在外观比例和细部构造都作了细致的推敲。宁德火车站立面造型虽然隐含了古廊桥的形象,但并没有过多地在文脉符号方面做文章,而是大量采用简洁抽象的现代语汇勾勒出建筑的整体风貌。整个建筑自然完整,大气统一,重点突出,细节精致,如同一部气势磅礴的廊桥古韵新声交响曲。

5并非结语

宁德站的设计在体现传统文化特别是廊桥文化与现代设计方法之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追求地域性建筑特色、体现丰富性文化内涵和高科技时代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宁德站的实际使用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和使用考验,来自业界内外的评论也将会是褒贬不一,但是至少在建筑文化的思辩方面,宁德站的确是有较大的拓展和创新之处,也将给予今后更多的站房设计或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振娟.开放铁路设计市场.创新客站设计理念[J].中国铁路,2007(2).

[2]郑健.我国铁路客站规划与建设[J].铁道经济研究.2007(4).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6-0000-01

automaticweatherStationCommunicationsnetworkmanagementandmaintenance

Zhaoweidong,ZhangYan

(Dalian91550units,Dalian116023,China)

abstract:thisisanarticlebasedontheneedsoftheworkingpractice,thisarticleanalysesthecurrentautomaticweatherstationscommunicationnetworkmanagementandmaintenancetechnology,andmainlyintroduc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strengthenautomaticweatherstationsaroundtheenvironmentmanagement,andtellusdailytoensureautomaticweatherstationsnormalwork,howtoestablishandimprovethecommunicationnetworksystemandtimelymonitoringandmaintenancestationscommunicationnetwork,andhowtoreduceadversefactorsoutsideoftheinfluenceofcommunicationstations,establishandimprovethemanagementandmaintenancesystemsolutionsandspecificapplication.

Keywords:automaticweatherstations;Communicationnetwork;management;maintenance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在没有人操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自动的对气象采取定时观测、发报或记录的设置在地面上的气象观测站。它在节省人力以及对技术落后的偏远地区的气象观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管理和维护自动气象站的通信网络让它能够进行正常的日常工作以及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是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不仅是为了保证气象站正常工作,而且能够帮助管理及维修人员更加详细的了解自动气象站。由此,相关人员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现状

(一)通信网络易被破坏,不稳定因素多

我们知道自动气象站被放置的地方往往是供电网络和通讯网络发达的地区,自动气象站的强大功能必须建立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而目前影响工作的因素很多,一方面,通信网络只有在通讯网络和供电网络正常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极易收到外界不稳定因素的破坏,如电缆被老鼠或其他动物咬断或者在雷雨天气雷电对通信网络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对此等情况,相关技术人员应采取措施。

(二)依靠计算机,易受病毒攻击

如今的生活中,计算机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各行各业中都能看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强大功能。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同样离不开计算机,自动气象站既是无人操控,那么必然是依靠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来负责观测以及资料传输工作,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我们知道,计算机各项功能极其强大,当然离不开正常工作的前提。计算机的缺点是极易受到病毒攻击而导致计算机瘫痪,不仅影响正常工作,其间所储存数据资料也容易因病毒影响而丢失或者乱码。所以,如何管理和维护计算机也是气象站通信网络管理和维护的重要部分。

(三)自动气象站需要频繁维护

不同于有人操作和管理的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由于“自动”这一功能,理想意义上应该是全自动,节约人力和资源的气象站。但事实上,为保持自动气象站里的传感器的敏感性,一些不稳定因素必须被经常排除,例如灰尘或是细小杂物会堵塞雨量传感器的漏斗,导致传感器故障。这些情况仅靠定期的清理是无法解决突发状况的,必须依靠频繁的清理及维护。

二、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具体应用

(一)加强自动气象站日常周围环境的管理,确保自动气象站正常工作

加强自动气象站周围环境的日常管理,确保自动气象站能够安全稳定的正常工作。为防止老鼠或其他动物咬断或是以其他方式破环电缆,是传感器无法将数据传送到采集器上,必须保证观测场内的较大空隙以及各类管口的修堵及定期查看,气象站里的设备会被强烈电流损坏,无法采集乃至数据缺失,严重影响工作。为此,预防雷击也是一个重要工作,必须保证每一样金属设备都严格接地,另外,气象站周围也必须做好避雷措施如在适当位置安置避雷针等举措。同时,为保证通讯网络的通畅,各台计算机以及网线之间和供电系统都必须安装防雷器,防止雷电的侵袭。

(二)建立更加完善和强大的通信网络系统

自动气象站的通信都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一是自动气象站的局域计算机和省局计算机的通信网络,二是负责采集数据的采集器和计算机的串口的通信。两部分通信都是通过电缆电线和相关设备连接组成的。计算机既然作为气象站工作的核心,自然必须严格防止网络病毒的侵袭,气象站应购买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且定期杀毒和升级杀毒软件。自动气象站管理人员也应了解学习基本的故障维修方法,以便简单常见故障出现时能第一时间排除。

(三)努力降低外界不利因素对气象站通信的影响,建立完善的管理及维护体制

自动气象站能够应用于气象,农业,工业等行业中,离不开它具有的各类设备。自动气象站所包含有温湿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已经采集资料的采集器等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基本上所以设备都必须做到定期清理灰尘杂物等工作,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努力降低这些外界不利因素对自动气象站通信的影响,定期维护与检修,建立完善的管理及维护体制,保证通信网络的畅通。

三、总结

总之,当前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自动气象站管理者和维修人员来说都需要不断的了解及认真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这些问题的解决更需要的是气象站通信网络的了解和研究,指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及时更新检测和维修设备,此外相关管理维护人员也必须给予重视,仔细研究如何更好的管理及维护自动气象站,让它能更好的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气象资料以及其他行业的各项数据。

参考文献: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6

周凌晞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本职工作,1985~1994年在无锡化工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期间,曾获“无锡化工系统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4年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后,致力于气象科技事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学习、贯彻中表现突出;在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人才强业三大战略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主持及主要承担多项部级科研项目,负责中国气象局相关课题和业务工作,科研成果丰硕,在科研、业务、管理双肩挑关键岗位上,注重科研与业务相结合,为促进研究型业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周凌晞这种实干精神,为领导和同事们所钦佩,戏称她为“女强人”。

一、倾心竭力,为确保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按时成立和走上正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大气成分观测和服务的新需要,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并结合部级气象科研、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中国气象局拟定建立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筹建文件的准备和统稿工作主要落到了周凌晞的身上。为此,从20xx年7月起,周凌晞不顾酷暑,废寝忘食,往往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赶写有关文件材料,待她下楼时,有时地下车库的出口已经锁了,不得不“打的”回家。周凌晞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驱使她夜以继日,按时主笔完成了大气成分中心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组建方案、人员经费及运行费预算方案等的起草任务。半年的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果实,迎来了大气成分中心成立的大喜日子。20xx年12月16日,周凌晞协助中心主任,参与组织并具体承办了大气成分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

中心成立后,周凌晞紧接着全身心地参与了落实中心的目标任务、岗位设置、队伍建设和机构运行等事项,与此同时,还担当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轨道及功能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主笔人之一,气科院“十一五”规划思路和工作方案(20xx~20xx)编写组主要成员等等。20xx年恰逢她儿子中考关键时刻,她丈夫也是中国气象局职工,经常出差外地,她虽有心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不得不让儿子在放学后到她的办公室来复习功课。很多个日子,母子俩在办公室,一个埋头工作,一个认真学习,互不干扰,常常相伴到深夜。有时,孩子靠在座椅上睡着了,作为母亲的她深感心疼和歉疚。她丈夫曾开玩笑说:“给你买个冰箱和微波炉,太忙的时候可以住在办公室了!”孩子看着妈妈辛苦忙碌、疲惫仍坚持工作的样子,心疼地说:“妈妈,您别累坏了!”还举例浙江大学一位年轻教师过劳死的故事。她笑着说:“我身体好得很,工作累一点,没事的。”周凌晞任劳任怨,笑对人生,鼓舞着孩子如愿考进了名校人大附中。

二、尽心尽责,为大气成分中心能力建设做出显著成绩。

大气探测是气象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周凌晞为这种基础性能力建设工作,尽心尽责,她担任编制组副组长,不负众望,具体组织并圆满完成了中国气象局《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工程(大监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的编制工作,并得到局党组的表扬。

她担当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大气成分观测站网、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核心成员,参与组织了临安、龙凤山本底站以及瓦里关本底台能力建设项目方案、23个大气成分站建设方案的编制等工作。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下,她协助周秀骥院士和张小曳主任,主笔起草了“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申报指南和遴选办法”,提出站网布局、观测要素和仪器设备方案,完成站点勘察、设备选型、技术谈判等工作。还配合中国气象局科技司,调动大气成分中心科技人员加盟各申报台站,具体组织指导大气成分本底站的申报评审工作。工夫不负有心人,中国气象局推选的9个野外站,有6个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初评,3个通过了终评。

周凌晞是一位闲不住的科技工作者,近期,为加强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周凌晞正在就实验室综合分析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等积极开展工作。

三、以台为家,为瓦里关本底台的建设和发展,扩大其影响,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显著成绩。

1994年,瓦里关本底台的成立,揭开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的序幕。从那时起,十年来,周凌晞一直承担该台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不畏站址偏远,环境严酷,每年都要去瓦里关,与台里同志同吃同住,认真解决现场测量、采样,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本底观测是一项极为严肃的科学工作,对于观测数据,周凌晞更是一丝不苟,为了做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她放下科学指导的架子,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清高”的陋习,和台里同志们一起,逐条核对观测数据和原始记录。即使她不在瓦里关,只要台里仪器或数据出现问题,她也总是通过电话与台站人员商讨,不厌其烦、一一予以答复。

1996-20xx期间,她曾公派赴加拿大大气环境局、芬兰气象局、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韩国气象厅等地开展合作,并在夏威夷maunaloa、北极pallas等gaw全球基准站和其他区域本底站短期工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难能可贵的是,知识不私有,特别是把自己首先知道的信息公开,不独自占有。周凌晞就是这样,她在国外工作期间,依然一心念着瓦里关,只要自己了解到点点滴滴新的信息都及时转告瓦里关的同行们,以便瓦里关与世界接轨,同步发展。

1997年,周凌晞从加拿大带回气相色谱法一氧化碳观测设备及配套系统,自己在国外作的所有技术笔记毫无保留地让台里同行们转抄,并亲自安装、调试这套设备,培训台里观测人员。还查阅有关资料,指导台站人员自行制备原先依赖于国外进口的昂贵消耗品,为国家节省了不少资金。

1998年,瓦里关本底台屋顶大梁出现裂缝,周凌晞和同志们一起按规程精心却又迅捷地拆卸、包装、转移观测仪器设备。待二楼工程改造完成后,在她和其他专家指导下,重新安装、调试仪器系统,及时地恢复了观测工作。

在瓦里关建台十周年之际,心系瓦里关的周凌晞,出任第一副主编,具体组织并主笔撰写、校对、审核了《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进展总结报告(1994~20xx)》,(已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对这个我国大气本底观测网的核心台站、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wmo全球基准站之一、欧亚大陆腹地惟一的大陆型全球基准站十年来的工作,做了科学总结,显示瓦里关已迈入世界一流本底台站的行列。今年8月,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她又具体承办了在青海西宁召开的“大气本底观测国际研讨会暨瓦里关本底台十周年纪念会”,再次使瓦里关的十年成绩向世界作了展示。

四、科研管理两不误,在紧张有序中,妥善安排时间,在科研上同样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得到了国际公认。

周凌晞的研究领域涉及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大气化学、碳循环、全球变化等。20xx年以来,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包括国际著名sci期刊美国“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美国“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瑞典“tellusb”、英国“atmosphericenvironment”等,均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第1单位),20余次出席各类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通过多种形式交流研究成果。还代表中国气象局参加每2年1次由wm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共同召集的二氧化碳及相关微量成分测量技术专家会议,主笔提交中国国家报告(wmo正式出版的技术报告系列收录)。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7

第一条为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保证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连续性,提高气象预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保护。法律、法规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贯彻实施有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二)参与审批涉及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三)审批、呈报气象台站的迁移方案。(四)查处违反本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对未达到国家和本省有关气象探测环境规定的气象台站,应当采取措施予以改善。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向有关部门举报破坏气象探测环境,或者盗窃、损毁气象探测设施的行为。第七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应当纳入当地的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和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审批涉及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予以改进。气象主管机构应将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标准和具体范围报送气象台站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第八条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并依照下列标准执行:(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太阳辐射观测站,其周围遮挡物与观测场边缘的距离应当大于遮挡物高度的十倍。(二)国家基本气象站、省基本气象站,其周围孤立遮挡物与观测场边缘的距离应当分别大于遮挡物高度的八倍和三倍;其周围成排遮挡物与观测场边缘的距离应当大于遮挡物高度的十倍。(三)高空气象探测站,其周围遮挡物与探测场的遮挡角应当小于5度;其制氢室的周围五十米范围内不得建设住房、办公设施等建筑物或者设置火源。(四)天气雷达站,其主要探测接收方向的遮挡物与雷达天线的遮挡角应当小于0.5度;其它探测方向的遮挡物与雷达天线的遮挡角应当小于1度。(五)极轨气象卫星接收站,其周围建筑物对卫星接收天线的遮挡角应当小于5度;静止气象卫星接收站、气象卫星地球站,其主要探测方向建筑物对卫星接收天线的遮挡角应当小于5度。第九条对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各种源体与各类气象台站站址边缘的距离不得少于五百米。第十条禁止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打桩、采石、取土、挖沙、焚烧,以及设置障碍物、安装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等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活动。第十一条气象探测场地和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气象工作场地,移动气象探测设施,挤占、干扰气象专用频率、信道或者盗窃、损毁气象探测设施。第十二条气象台站站址和气象探测设施应当保持稳定,一般不得迁移。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和本省重点工程建设确需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建设单位必须逐级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确需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建设单位必须逐级报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第十三条气象探测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力量修复,保证气象探测工作正常进行。第十四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对气象台站和气象探测设施造成损坏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以外的其他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保护,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十六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8

一、基本情况

在两市调研期间,主要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在两市局均召开了科级以上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在县局召开了由“三人小组”(正、副局长和兼职纪检员)参加的座谈会,围绕调研主题进行座谈。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了解情况的同时,调研组积极帮助基层台站梳理分析气象事业发展和反腐倡廉工作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基层台站全面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调研中我们感到,两市气象部门能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开展气象服务,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认可。在经济欠发达,工作生活环境总体较差的情况下,干部职工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扎实认真工作,干部职工队伍总体稳定。

二、调研分析

(一)反腐倡廉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还存在薄弱环节和不可忽视问题

近年来,两市局气象部门认真落实省局党组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反腐败惩防体系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反腐倡廉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

1.制度机制,逐步健全。认真执行省局党组关于规范市局纪检组长分管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县局“三人决策”机制、兼职纪检员制度以及聘请廉政监督员制度。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总抓手,逐步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局面。

2.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采用专题活动、典型宣传、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等形式,塑造心灵,营造氛围,增强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如菏泽市局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内容丰富,载体多样,成效显著。

3.源头治理,作用明显。积极推进人事管理、行政审批、经费预算等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需要。如济宁市局针对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实施的“六分离、两过度、三落实、四保障”措施,针对性和前瞻性强,对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4.规范用权,推进和谐。坚持集体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局务公开、领导干部大事上报、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三项谈话”等制度得到较好落实,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促进了单位总体稳定和发展。

5.关键领域,重点防范。注重对科技服务、行政执法、项目建设、人事财务管理等领域的防范工作,常敲警钟多提醒,定期轮岗、严格要求,较好地抓住了工作重点,带动了整体工作的提高。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面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领导干部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上下力探讨研究工作的新举措新方法不够,因此无论在工作的创新上还是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上都还存在乏力和不到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基层台站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贯彻落实,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宣传教育不深入。调研发现,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局强、县局弱的现象。个别县局未将廉政宣传教育纳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廉政文化载体少,廉政氛围不浓厚。

2.制度建设有盲区。多数县局未制定科技服务费用减免、合同管理、票据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材料采购管理和用户回访等制度规定。个别单位“三人决策”机制执行不严格,项目建设“一工程两方案”(工程建设方案和廉政监督方案)制度落实不到位。

3.财务管理需加强。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不强。多数单位未做到工程合同及时在财务部门备案,接受监督。个别单位的支出联签制执行不彻底。有的单位尚存在职工向科技服务实体虚假投资和单位抽逃注册资本金现象,事业单位职工“兼职取酬”问题未彻底解决。

4.监督实效待提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数县局的局务公开档案不规范。个别单位今年尚未向当地纪委汇报工作。市局对下属单位串通作弊,产生“窝案”的监控和预警手段还不多。廉政监督员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5.队伍素质不适应。济宁市局的纪检组长由一名副局长兼任。市局纪检工作人员、审计人员,县局财务人员、纪检员都为兼任,业务素质不强,且主要精力难以用在纪检监察工作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二)西部台站结对帮扶工作初见成效,但还面临亟需解决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感到,两市在部门内开展相互帮扶、促进和谐发展上均有一些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济宁市局几年前就在全市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由经济条件好、发展较快的县局对口支持条件较差的县局,县局间的干部交流力度也较大。菏泽市局和潍坊、东营等市局结对帮扶,在资金支持,设备、项目建设方面均有实质性进展。实践证明结对帮扶工作在促进西部台站改善落后面貌,推进全面建设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成效是显见的。但从西部台站目前现实状况看,如在结对帮扶的观念、内涵、力度上不予以转变和加强的话,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台站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调研组所到县局,除少部分台站面貌、工作生活环境较好,创收能力较强外,多数台站的现代化水平、工作生活环境距离一流台站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地方经济环境差,财政支持少,自身创收能力弱。调研组所到县局,多数县域经济困难,不少是全省经济发展后三十名,基本是吃饭财政。气象事业发展在地方财政户头及专项资金数额较小。同时,也由于地方经济环境较差,气象科技服务的创收能力较弱,用于支持事业发展和提高职工收入的经费较少。

2.台站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调研组所到县局,除兖州、邹城整体水平较好外,其他县局台站面貌、现代化建设各有差距。其中菏泽的东明、单县局,济宁的嘉祥、鱼台县局差距最大。东明县局的职工已经在三间简易板房中坚持工作了两年,尽管大家精神状态很好,对事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工作生活条件确实太差,冬冷夏热。单县、嘉祥县局办公用楼房都是七十年代初期所建,不论楼房结构还是建设面积都无法满足业务平面建设、行政办公的需要,亟待改善。上述各单位的业务现代化建设水平也难以适应现代气象业务、行政办公的需要。

3.人员紧张、人才缺乏,制约事业发展。调研过程中,两市气象部门普遍反映,县级气象部门存在人员紧张,人才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菏泽全市10个县局中仅有2个县局有正规本科生,并且引进毕业生困难。现有人员中,平均年龄大,人员老化,对现代化知识掌握少,难以应对日益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比较突出的是业务人员和懂财务的人员缺乏。

4.观念更新、发展思路上还有差距。在调研座谈过程中明显反映出,观念、思路的更新和转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同志的服务理念还停留在前些年的认识上,不适应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理念的要求;有的县局领导对单位总体工作、台站的建设、事业的发展缺乏明晰的思路、整体的思考;有的还满足于和当地其他部门横向比较条件不错的现状,进取意识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事业发展。

5.科学管理、文化建设上有待加强。通过实地查看和座谈,调研组感到,有的台站科学管理意识淡泊,甚至疏于管理。有的台站体现地域和部门特色的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单位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表现不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为重点,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针对反腐倡廉工作存在的问题,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突出宣传教育。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气象文化宣传和职工培训的整体规划,按照入心入脑,触及心灵,提高觉悟的要求,对基层台站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宣教工作。教育干部职工算清腐败堕落的“七笔账”(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亲情账、自由账、良心账、生命账),增强对廉洁从政,利国、利民、利家、利己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推动廉政文化“六进”,发挥文化的熏陶、塑造作用。

2.建全制度机制。针对基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尽快制定实施基层管理“1+10”制度,“1”即完善提高县局“三人决策”机制,“10”即气象科技服务目标管理制度,气象科技服务原材料统一采购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用户回访制度、收费减免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印章票据管理制度、账户和现金管理制度、领导干部和服务岗位廉政承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3.强化措施落实。通过“四必须、三严格、两实行、一加大”措施,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效果。“四必须”即重要会议必须强调反腐倡廉,工作检查必须检查反腐倡廉,总结汇报必须上报反腐倡廉,领导谈话必须谈到反腐倡廉。“三严格”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严格责任分解、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两实行”即考核实行反腐倡廉一票否决,干部提拔实行廉洁把关。“一加大”即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在综合目标考核中的分值。

4.规范财务管理。密切关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部门财务管理特别是科技服务工作的新要求,总结推广济宁市局“六分离、两过度、三落实、四保障”做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科技服务实体个人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金以及企业成本核算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落实好今年全省87个审计项目提出的意见建议,促进财务管理上水平。

5.完善监督机制。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规范提高局务公开和廉政监督员工作,发挥审计检查、举报和查办案件的作用。在进一步规范并有效利用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的基础上,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政状况信息库,探索建立反腐倡廉预警机制,切实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6.抓好试点示范。深入分析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通过课题研究、开展试点等工作,努力把握部门反腐倡廉的阶段性规律和特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注意发现和总结基层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通过创建示范点、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奖先进典型等活动,推广经验,扩大战果,带动整体工作上台阶。

7.提升队伍素质。要求各市局党组切实采取措施,尽快改变当前纪检审计工作人员由以其他工作为主的人员兼任的状况,配置一名以纪检和审计工作为主的工作人员。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指导,大力支持纪检人员履行职责,秉公执纪,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纪检干部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按照省局党组确立的推动东西部地区气象部门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调研中两市县级气象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我省气象部门实际情况,建议在实施东西援助,推动和谐发展工作中,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1.确立一个目标。即经过改造和新建后的每一个基层台站都能代表__基层气象台站的整体水平。

2.明确两个观念。在实施东西援助,推动和谐发展工作中,应当在全省气象部门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对口援助经费是用来改善欠发达地区基层台站的工作条件,而不是用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职工收入;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气象部门总体落后,不是因为职工自身工作不努力,而是因为地方经济环境制约了事业发展。通过明确这两个观念,让全省气象部门的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对口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让支援者感到理所应当,心甘情愿;让被支援者也要自我加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寄希望于对口援助来解决。

3.实施三项援助。

一是建设项目援助。省局通过组织调查摸底,进行统筹规划,对全省欠发达地区最亟待改善的基层台站,进行立项改造,利用统筹资金,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使改造后的基层台站努力达到“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二是设备技术援助。统筹全省现代化技术设备资源、软件资源,帮助欠发达地区基层台站进行气象业务、办公系统改造;开展业务技术支持,提升气象部门的科学技术内涵、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是人才智力援助。主要采取三项措施,即开展干部交流,采取东部干部到西部任职完成专项任务(业务、服务、台站建设)和西部干部到东部挂职锻炼,来实现对干部的锻炼考察,推动观念、思路的更新,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有组织的走访考察,进行工作研讨,推动东西交流合作;对西部基层台站进行政策倾斜。鉴于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台站引进毕业生困难的现状,允许西部地区部分基层台站在一定期限内接收毕业生适当放宽条件。签订用人合同时,明确最低服务年限,以解决人员短缺的当务之急。

4.强化四项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根据帮扶项目情况,省局党组成员分工联系,明确每位领导负责1-2个项目,加强跟踪指导,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交流,努力把帮扶项目建成优质工程。

二是强化指导。省、市局要加强对台站改造项目的规划建设的指导,要着眼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对整体规划、业务布局、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强指导。要坚持实事求是,建设规模以满足县级现代气象业务建设需要为原则,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努力把帮扶项目建成精品工程。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9

关于乡村(牧区)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年终工作总结的报告

 

正蓝旗乡村(牧区)气象服务专项建设领导小组:

2011年,在锡盟气象局和正蓝旗党委、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在正蓝旗乡村(牧区)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下简称“专项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正蓝旗气象局做为全国牧业“专项建设”试点单位,全面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年初,锡盟气象局与正蓝旗人民政府联合成立了“专项建设”领导小组,正蓝旗人民政府匹配资金20万元,并将“专项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4月份,下发了《关于印发《正蓝旗2011年乡村(牧区)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6月份,旗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做好气象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各苏木(镇、场)、旗直有关单位,要按照盟政法委、气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协议的通知》和正蓝旗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牧区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结合实际,做好气象专项建设工作,并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全旗“草原110“联防员同时承担气象信息员职责,主要是传递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及调查上报灾情信息等,每位联防员每月增加工作补贴30元。

二、政法委协调财政投入43万元,定制购买187部蒙汉文手机,无偿配备给联防员(气象信息员),用于治安、气象防灾减灾等信息传递。

年内,正蓝旗专项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锡盟气象局副局长于长文同志带队先后多次到正蓝旗安排部署专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还先后派专家组来正蓝旗开展了业务平台整合、服务产品制作、草原110网络链接、“一旗一品”特色气象服务专题研讨。    

正蓝旗气象局根据需要,成立了“专项建设”工作小组,并进行了具体分工。

 为全面推进“专项建设”,经盟行署批准,领导小组分别于六月,十月份在正蓝旗组织召开了锡林郭勒盟“专项建设”现场会和审议《正蓝旗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情况的中央乡村(牧区)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研讨会。

【开展的其它工作】

  1、全旗八个苏木(镇、场、管委会)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确定了苏木(镇、场)气象工作分管领导8名、助理员8名、118名嘎查(村)气象信息员,并成立了气象办公室(信息站)。

2、分别在宝绍岱苏木、黑城子示范区等地举办了8期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培训气象信息员98名。   

3、建立了那日图七要素部级无人自动气象站和赛音胡德嘎、元上都遗址(五一)、宝绍岱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4、组织气象业务人员,在整理原有各类气象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到各苏木、镇及部分嘎查(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为编制《正蓝旗地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收集了第一手资料。

5、与旗政法委、农牧业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单位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6、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和气象科普宣传为一体并以政府主导为原则的“黑城子气象信息服务站”。该站按照有关规定,现有15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日常工作由黑城子气象办公室负责,旗气象局负责业务指导。

7、建立了具有牧区特色的“草原气象110”预警预报系统及气象信息集团群发QX01系统和12121短信平台,使气象预警、信息能通过三种不同渠道传递到牧户、牧民手中,在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气象信息问题。

8、各苏木(镇、场、示范区)按时编制上报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制定了气象办公室、信息服务站及气象助理员、信息员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    

9、正蓝旗气象局为各苏木(镇、场、示范区)气象办公室、信息服务站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办公桌椅等设备。

10、在八个苏木、镇、奶站、忽必烈广场建立了十五台电子显示屏。在气象灾害易发区标立了风险牌。

11、正蓝旗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平台包括:正蓝旗“草原气象110”、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警传输网络、蒙文网站等。

12、“专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编发工作动态简报14期500余份。

13、建立了蒙汉文专项建设及气象灾害资料各类档案、数据库。

14、为进一步改善专项建设工作环境和提供防灾减灾综合服务平台,锡盟气象局投资90万元,扩建了400平方米的办公楼一栋。

15、为便于调查、评估气象灾害,盟局投资21万元,地方政府投资5万元,购置越野车一辆。

16、投入26万元,购置了超窄边液晶拼接显示屏和高精度土壤水分测定仪。(主要用于防灾减灾综合服务平台及生态监测业务)

【气象宣传工作】

1、利用世界气象日,开展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安全知识、气象防灾减灾、手机用户定制天气预报方法等气象科普宣传。

2、5月份,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电视台、广播电台、北方新报、中国气象报、锡林郭勒广播电台、正蓝旗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旗专项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3、在黑城子示范区、上都镇青格勒图嘎查等地区分别建立了草原书屋,购置了气象科普书籍、刊物、中国气象报等。

4、制作了蒙汉两种气象防灾明白卡和服务卡,计8万份。

5、在旗蒙古族中学建立了一座校园气象科普基地,增强了学校师生的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专项服务产品】

开展了具有牧业特色的“一旗一品”气象服务产品:

如细毛羊生育期气象预测(接羔、保育、剪毛、配种期);天然草场返青期、打草期、牧草产量预测;元上都遗址和全旗各苏木(镇、场)城镇气象要素预报;牧区地下水位监测;雨雪情报、重大社会活动专题气象服务等30多项。

 【下阶段工作安排】

1、做好年度总结和项目验收工作。

2、做好牧区特色气象服务工作。

3、进一步建立完善各类数据、信息库、档案记录。

 4、做好2012年《乡村(牧区)专项建设》准备工作。

 

   

气象站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内蒙古阿拉善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2-0248-02

气象是“三农”及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天气气候的高影响行业,农村也是气象防灾减灾薄弱地区,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尤为迫切。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3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气象局在推进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摸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成效的可靠经验。始终坚持把气象为农气象服务及防灾减灾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将“两个体系”建设向基层延伸,气象服务向农村牧区深入,在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和拓宽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上不断下功夫,为“三农”与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效益明显,赢得了党政领导、涉农部门的肯定以及广大农牧民的好评。

1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为了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和满足农牧民需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气象局首先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凝聚社会共识,齐抓共管做好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保障能力。

1.1强化组织领导

盟、旗(区)级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当地区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

1.2强化部门合作

一是先后与涉农部门、环保、国土、旅游等11个单位建立了合作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做出明确规定,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协调行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实行科研项目合作,以项目求发展,共同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拓展重大项目建设:①与移动、通信、电信等公司进行深化合作,开发了手机短信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平台,开辟了“绿色通道”,免费为党政领导、涉农部门、种养殖大户、重点服务对象以及农牧民等发送手机短信,正在将城镇居民、学校、相关企业等有关人员纳入免费信息数据库,并列入2012年盟惠民工程;②与盟林业局开展贺兰山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项目合作建设,在贺兰山灾害多发段建立了4个地面自动观测站、8个人工增雨烟炉,第1期共投入资金207万元,有效地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③通过经济开发区“金沙苑万亩葡萄园”特色气象服务项目的建设,获得盟、区财政投资53万元,在金沙苑万亩葡萄园建成了七要素、三要素自动气象站,在经济开发区气象局建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业务平台。目前,以上3个重大专项项目建设已全部投入业务运行,效果明显,赢得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农牧民满意、称赞。

1.3完善应急机制

为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局制定了盟、旗(区)、苏木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形成盟、旗(区)、苏木镇3级预案体系;政府发文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成阿左旗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当地政府先后下发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国办44号文件及相关政策性文件,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要求重点成员单位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纳入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统一预警信息,统一整合防御力量,统一协调各方行动,不断提高应急联动能力,并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列入政府“十二五”规划。

2增强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阿拉善旗是受大风、沙尘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农村牧区自然条件较差,加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灾害防御相对薄弱,各类气象灾害与极端天气频发,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必须加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1-2]。

2.1加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经过多年建设,基层拥有气象、水文等监测预报设施,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全方位监测预报网络还未形成。今后要朝着资源共享、部门联动、互通的方向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农村牧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作用。通过优化布局、合理规划、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截至目前,建成3个特色农业小气候自动气象观测站、1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1个强风自动气象站、3个通勤机场无人自动气象站、2个自动土壤水分站,5个七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2个移动自动气象观测站、1部713型天气雷达,同时依托阿拉善盟气象局天气雷达,能对各地区强对流天气状况实时跟踪监测,遇有灾害性、转折性重大天气过程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变化,加紧会商,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2.2拓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渠道

近年来,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局扎实构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积极探索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的新举措,通过“两个体系”建设不断将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阿拉善盟已建成盟、旗(区)、苏木(镇)、村嘎查4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体系;建立了集手机、电视、广播、网络、声讯电话、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建立24个标准化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65块电子显示屏、63个大喇叭、54个气象短信预警机,6块警示牌;建成拥有232人气象助理员、信息员的队伍,实现苏木镇(街道办)有气象助理员,村嘎查(社区)有气象信息员的目标。此外,还组织开发了阿左旗苏木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多渠道预警信息。每年围绕农牧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等主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苏木镇、村嘎查开展科普宣传和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开展气象助理员、信息员及防灾减灾联络员培训,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3-4]。

2.3完善农村牧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目前,已基本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旗,应急预案到苏木镇,预警信息进村入户,促进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格化。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农村人口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应急演练,以此检验和完善各种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能力,提高农村群众互救自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合作能力和水平。

2.4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

组织气象、农业专家编印《农业与气象》《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指南》《农牧业气象服务手册》《农村雷电防御知识》等宣传资料,通过进学校(社区)、科技下乡、3·23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重大活动,采取座谈、讲课、演练、展板、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气象科普知识宣传,不断增强和提高农牧民合理利用气象条件进行科学生产、管理及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3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3.1加强农业气象决策服务

打造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对决策气象服务实行“直通式”服务,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将农用气象信息和灾害性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各旗(区)、苏木镇(街道)分管农业生产的领导、村级干部及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手中,同时也为能够接收手机短信的农民提供“直通式”农用气象信息和灾害性预警信息。信息多渠道,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12121”气象服务电话、农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直通式”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服务。

3.2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不断深化气象服务内涵,组织与涉农部门合作,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运用的气象研究。通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调查资源情况和承载能力,以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地利用和开发好当地气候资源,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决策服务,帮助农民把自然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等,充分发挥人工增雨作业在抗旱防灾、生态环境改善中的作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换为促进农业增效的现实生产力。

3.3打造特色气象服务

针对地方农牧林业生产需求,突出特色,不断拓展专项气象服务,为专项生产或活动提供气象服务,开展额济纳胡杨景色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马莲花旅游文化节、万峰骆驼赛文化节和向日葵、油桃生长季气象条件分析等专项预报服务产品;制订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与技术规范,完善周年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制度[5]。

3.4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针对该盟主要农作物玉米、向日葵、西瓜等的播种、施肥、喷药、收获和设施农业蔬菜、特色农业、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特色双峰骆驼保种基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区等各种农牧相关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在春种春管、夏收、夏种、秋收等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开展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

虽然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该盟气象为农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业气象监测、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产品水平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二是农业气象业务观测手段落后,需加强现代农业观测站网建设;三是农民对气象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欠缺,防御意识淡薄;四是部门合作、专业技术交流不够,提高灾害防御的能力不够;五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和农村终端系统不够完善;六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不够广[6]。

4参考文献

[1]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2]矫海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3]严晓岚.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J].科技,2009(3):54-56.

[4]肖佳萍.新一代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方法探讨[J].贵州气象,1999(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