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培训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2:19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1

【关键词】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

护理技能训练教学是护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使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的扩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如何培养综合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已成为我们每个护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感悟式教学。

1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内涵

1.1感悟的基本内涵[1~3]“感悟”一词,最早源于东方佛教中禅宗的“顿悟”思想,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到了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准确表达,不同于感性与理性认识。

下面我们看看各类字典辞书对感悟的解释:

《辞海》(新版4547页)解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缩印新版622页)解释为:“有所感而觉悟”,《现代汉语词典》(新版410页)解释为:“有所感而领悟”。《说文解字》解释为:“感,动人心也。”“悟,觉也。”综上所述,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的活动,它是一个感知、积累、思考、领悟并不断提高的思维过程,是认知与情感体验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是知识学习与人生感悟相统一的心理意识活动就其实质来看,它是一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具体表现为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就其内部结构的关系来看,感悟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感”,即是教育心理学所说的感知,属于感性认识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悟”在“感”的基础上引发的思考,理解及创造,体现着学习主体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这是感悟的最高境界,属于理性认识的层面。所以从其内部结构来看感悟其实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

1.2“感悟教学”的内涵[1,4]何谓教学?“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活动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过程则是通过活动得以展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在本质上的含义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双方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相互作用,不断成长的过程。

什么是“感悟教学”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感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思维方式。感悟教学,就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感悟这种认知思维方式,教师提供感悟契机,学生通过感悟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感悟式学,这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第二个方面是感悟式教,这主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

1.3“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的内涵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就是指在技能训练教学中,将感悟教学的方式贯穿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过程,以优化教学,促进体验,实现护生的整体感悟,来提高护生的整体护理技能操作能力。

从护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感悟学习就是指护生通过教学观摩、亲自操作的方式而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感),从而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思想相照、认知升华的一种过程、一种状态(悟)。也就是说,“感”是感知,是对教学内容即每个操作步骤的认知和把握。“悟”是理解,是明白,是对教学内容即每一项技术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深层内核的理解;技能训练中的“感悟”是护生凭借对技能训练过程中每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直觉,获得某种印象,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得的,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调动各种感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收罗信息,才能实现。感悟学习过程,护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每一项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来提高护生的护理操作水平。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技能训练感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指导和帮助护生,在技能训练教学中充分调动护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护生的想象,促使护生通过体味、领悟每一项操作要领,来提高护生的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2实施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的必要性

2.1传统护理技能训练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1存在问题之一从教学方法来看,我国护理技能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练习,教师指导。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也越来越普及。但上述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片面追求教育的工具性、科学性,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人文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很多护生能感知、体悟的东西变成了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只考虑教会操作程序和步骤方法,至于如何教好、怎样学活,则考虑不多。

2.1.2存在问题之二从护理技能训练的特点来看,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项细致的实践性教学,每一项操作都需要严格按《护理技能操作标准》执行。很多院校为了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一味地追求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过分强调操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护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忽略了训练过程中主体的感受和体验,认为训练次数越多护生操作动作就会越规范、越熟练。殊不知这种单纯的、机械的、频繁的训练,不仅达不到训练效果,使规范操作训练流于形式,甚至会挫伤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只要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动精神就会受到局限[5]。

2.1.3存在问题之三从护理技能训练的内容来看,护理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操作技能训练和心智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指进行实际身体活动的训练;心智技能训练指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动作技能过程的训练,但由于它的潜隐性,常常被忽略,在传统护理教学中几乎没有一席之地,教学中纯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增无减。诚然,护理技能的确需要进行操作训练,而仅仅依靠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尽管可以通过训练在短期内达到速成的目的,但忽视了对护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所学内容过后很快就会遗忘。而且单调、过度的操作技能训练可能破坏护生的心智技能。

2.2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必要性选择“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是在感受、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与理解;是一种在训练基础上的“悟性”的生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想象、积累,使自身的知识得到扩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感悟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进而完善了自我。感悟式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我们将其引入护理技能训练教学中,在训练过程中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联想、想象,让护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进行切身感受,进行分析或推理,仔细品味,深入推敲、揣摩。这样既达到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又达到了培养护生心智技能训练的目的;还能使护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操作要领,提高了护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护生的主动性,极大限度地调动护生的积极性,把护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将感悟教学理念引入护理技能训练教学中。

3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3.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自悟营造教学氛围,激发护生对护理技能训练的热情与兴趣,是培养护生自我感悟的前提。积极的兴趣可以促使护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而且兴趣高的护生可对每个不同的操作步骤之间形成更多的相互联系,这样有利于护生积极地去自我感悟。当自我感悟变成护生学习的主流时,护生的自我感悟,就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将技能操作训练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来传授给护生。因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等,显得形象直观;还可利用课间时间播放优美音乐,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护理技能训练毕竟是以训练为主,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护生的亲自练习,应在护生已经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这样可增进护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记忆。

3.2训练思维,注重理解,深层领悟思维是感悟的关键[6],学者陆世仪说过:“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这里指的思维是科学的思维,而不是胡思乱想,因为只有科学的思维才能激发感悟。针对护理技能训练课中的直觉思维是指护生很快对教学内容、每个护理技能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有了一个直接的觉察。在护理技能训练中,教师应指导护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引导护生“爱思、多思、善思、深思,逐步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从而培养其感悟能力,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理解是“感悟”的基础[7],没有理解的积累就不会凭空产生“感悟”,没有深入的“理解”就不会有真切而深刻的个性化“感悟”,只有理解透了才能更好地感悟。《辞海》对理解的解释:是通过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所以,护理教师在技能训练课中注重开发护生的“灵性”与“悟性”的同时,不要忘了还要引导学生打好“理解”能力的基础。针对护理技能训练课中的理解是指护生对每一项护理技能的操作方式、操作技巧、操作要领重在理解(理解是护生真正的理解,不是表面上肤浅的认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因为理解了的才是最深刻的。

技能训练不是动作的简单重复,不是对每个操作要领的死记硬背,而是一个包含着理解、感悟、记忆等环节的复杂过程。在教学中,应着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启护生的悟性,让护生仔细观察每个操作步骤和深刻理解每个操作要领,调动护生的想象,激活护生的思维,让护生深入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深层内涵,让护生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男病员导尿技术”其中的一个操作步骤为“阴茎与腹部成60°角”,很多护生在操作时都容易出错,如果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含义,多问几个为什么,来充分调动护生的思维,再以思维为核心进行深入地领悟,潜心地思索,就能使操作中的出错几率降到最低。“阴茎与腹部成60度角”,究其原因这还得从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说起,男性尿道有3个狭窄即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两个弯曲即耻骨下弯、耻骨前弯。耻骨下弯固定不变,耻骨前弯则随阴茎位置不同而变化,如将阴茎向上提起,耻骨前弯就会消失[8]。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操作时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即达到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又达到了培养护生心智技能训练的目的;还能使护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操作要领,提高了护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总之,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引入护理技能训练课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悟与训练犹如护理技能训练教学的双翼。离开了“训练”,“感悟”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必须同时并举。

参考文献

1周丽梅.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

2后晓东.感悟式学习是生成和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7.

3孙玉清.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感悟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

4刘云.当代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感悟教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4.

5郭思乐.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2,(1):19-24.

6申国君.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内蒙古教育,2001,(4):17.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2

什么是感悟?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与同行们商榷。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猫》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你养过猫吗?2.你长这么大受过委屈吗?3.你是如何对待委屈的?4.本文的作者通过三次养猫的经历感悟到了什么?作者感悟到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妄下断言,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1.谈谈自己养猫和其他动物的感悟是什么。学生说道:通过养猫,我认为人应该有爱心,我曾经养过金鱼,由于太爱它们,一会喂食,一会儿加水,结果没几天鱼就死了。我想这是爱的悲剧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2.文章中的第三只猫死了,它的死除了作者的错外,它自己有错吗?我们应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学生回答:应该进行自我完善,做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就无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咖啡·茶》中写道: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深圳都市兴起了咖啡屋,挺适合洽谈商务或是谈情说爱等等,但也有人完全是为了满足新鲜感、好奇心,我就是这一类。我看咖啡与茶的结合也是必然的了。结尾又写道:“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得到满足,人们又会不以为然,忘却了曾经的渴望,曾经的憧憬,曾经的洒脱,又着眼于下一个未知的事物,就像是生物链,一直这么循环……”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悟能力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从初一开始我就训练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编书,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创作的情感。到初二时每位学生已出了六本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么自豪的事啊!有学生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每次出书,都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出书,都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出书,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这就是出书的心情。或许我的文笔幼稚,或许我的条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欢乐。愿我的文章能使您暂且放下所有的烦恼,与蓝天白云一同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不敢说她能使您难以忘怀,更不敢说能使您看后心旷神怡,我只愿您能满意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给我提出不足之处。”这真是他们在用自己稚嫩的笔倾诉啊,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我都很感动。同时,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课带领学生进行名家名篇的阅读,要求当堂写出读后感。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有的学生还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写道:“关注你自己,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有自信,美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表露出来了……相信每个人都是美的,一旦发现他的美,你就有意外的惊喜哦!”这只是第一步。初二时我又让学生每月买两本《读者》在课外读,每周写两篇读后感上交,由老师批阅、讲评。通过这些形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3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2.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刻正确地领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

折岁虎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中学727400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

1.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3.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4.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试想,学生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耻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敢说、敢做?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4

关键词:教学;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88-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特别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一、观察是语感的路径

生活体验是对人思想的感悟,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文体活动,更能培养语感。如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语文老师演老鹰,数学老师演母鸡带着小鸡,感受那种生活经历。还带学生观察家禽:那只鸡,是什么颜色、有什么特点,有好斗的公鸡和那个小黄球一样的小鸡之间有什么区别;有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母鸡,它们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再互相练习说话。观察是语感的路径,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学会感受,从而培养语感。

二、朗读是语感的动脉

朗读就像一条潺潺流动的大河,让语感不断发展。学好小学语文,务必要把握好朗读的方法。

如《军神》一课的教学,文章写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伤以后,不用,忍着剧痛接受手术的故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具体的文字感悟的坚强意志。我是这样来引导的: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可以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吗?(拿出头像)现在,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元帅的故事,想听吗?老师就讲故事了,让学生去感悟,然后检查学习情况:朗读课文,读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医生赞美军神的话。读,感悟“军神”1,找文中医生赞美军神的句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2,议你从课文那些句子看出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说说对“会说话的钢板”的理解。然后对重点句展开讨论。

老师领着学生捉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在交流与探讨中,使学生获得了关于文本的更丰富的信息,对文章理解把握也更深刻了,也打开了思路。朗读时按自己的情感读一读“刘将军,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自由读,个别读。(那面对如此坚强的,医生是这样赞美他的,那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说的话写下来.)朗读就是语感的动脉哦,为学生创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走入课文,与主人翁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三、理解是培养语感领悟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要求学生找到文句中“可以帮助自己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是通过揣摩词语来理解文意的解读过程。

事实上,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是学生语感培养的学习活动过程和领悟过程。

四、想象是语感丰富的过程

想象是语感的翅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每篇课文有每篇课文的特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无形的世界,读出美的情感来。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深奥的语言材料,在角色扮演中再现出来;也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进行对比、补充。然后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语感丰富的过程。可以提高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五、听话说话的训练特别重要

听话是在人际交往中接受有声语言吸取信息的过程,听话的态度十分重要。一要耐心的倾听别人说话,人应有礼貌。如平常有些人听别人说话漫不经心,随便插话。那是不礼貌的。二要了解对方的意思,听别人说话应有一种客观的求实的态度。三要加强听话的记忆能力,听的话记不住,“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听话就没有什么意义啦。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5

一、以读为本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读是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说、听、写、思考、游戏等也是积累、感悟、运用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运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些方式往往体现为训练,就是“读”也是训练的一种方式之一。

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内容,但也并非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应当是有“语”有“文”,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学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点聚集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又不能将学习焦点凝固在单纯的语言感悟上,强化了“语文的感悟”却淡化了“双基的训练”。惟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抓好,“强化人文”,“优化语文”,我们语文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18-01

现代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语感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良好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那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在对语言文字感知、领悟、升华的不断积累中形成的综合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同时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语感训练,比如“强化朗读”、“想象感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语言材料的训练”等。语感训练的基点都来源于语言文字这个本体。所以,将语感训练的目光着眼于言语的本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强化朗读

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读书时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养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由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能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进行语言实践能有效的促进语感的形成,使学生能不断积累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因而许多教育家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头脑中会积累丰富都得书面语言形式,促进语言,接受者把言语对象内化。

朗读感悟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通过清晰响亮的读来刺激语言感觉;二是有读者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三是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和联想。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教师以导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感悟;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背、读中学、读中思、读中记。而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让学生从读中对内容、词句、语气等多个方面去体会内涵,使学生形成语感。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中重点句、段,理解红军夺桥时的危急情况,才能被红军那“千钧一发”之际,“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动,从中才能领悟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在情感上感受红军的伟大。从中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朗读感悟。又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先整体感知课文后,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并朗读体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以平淡的语速读过。

师:有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生:要以严肃、强烈的语气来读。

师:那请你读一读。(读完后学生就报以掌声)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小时候认为读书是为了将来,为了祖国。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应该用严肃、强烈的语气来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实现语言感悟与语言训练的统一。

2在想象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语感。

如:《瀑布》一课,非常优美,其中使用的一连串的比喻句和优美的画面需要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以读促悟让学生通过对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进行处理,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在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还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体会这些比喻句所描写的景象。让学生完全融入大自然地怀抱,理解得以深化,情感也得到深化。

3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语文这一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去感悟文体,是教师的解说无法替代的。

4语言材料的感悟与语言的训练

语感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语言实践。因而语言训练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的将课文中的优秀语言文字材料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引。在教学中精心组织和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分析,体会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不断内化语言知识,思想感情并转化为书面或口头的言语作品,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要建立融精神世界,语言系统及语文习惯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7

   一般认为,认知性的教学其教育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它在认识论上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从概念中理解现象;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其在德育、智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性训练主要针对人的某种操作技能的形成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途径,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的。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而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了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都是不适宜的。这种追求,说明了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助性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总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8

关键词:语言 感悟 能力 教学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感悟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学生对文章有透彻的感悟才能悟其义、悟其情、悟其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加上他们本身又具有表达能力的差异,造成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感悟参差不齐。如何让感悟走出迷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培养的途径有哪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阅读中学习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懂了,熟读成诵了,自然会达到“感悟”的境界。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所收录的佳作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模板。它们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要让学生紧扣文章,通过阅读、联想和想象,将自己个人的独特体验参与到文章的解读中去,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如《军神》一课,当学生知道这次手术共割了七十二刀时,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割伤的情景,加深体验,就会对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当学生理解了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时,教师可引导:“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站在手术台旁,亲眼目睹了手术过程,你又会怎样称赞我们的刘伯承将军呢?”老师抛出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手术的情境中,对刘伯承将军的崇敬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阅读中要求学生有一双会观察关注的眼睛,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用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方式学习,既要“身入”事物,又要“心入”事物,也就是“融汇其中”、“易地而处”,亲身加以体验、感受。有了这种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看到并感觉到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陶冶、净化我们的心灵,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从而完成阅读过程中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在写作中注重感悟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学为所用.。学会语言、发展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但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应用在语文写作实践中的并不多,所以,教师应创设感悟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进行迁移重组或仿写练习,多加一些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比如我在教《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迁移训练,为此依据文章设计了如下的思路牵引:

1、你有知心的好朋友吗?

2、你是否和朋友心生疙瘩过?

3、你是如何处理的?

4、你从“我”的经历感悟到了什么?

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写作实践。学生的思想火花在体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趋向。试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提高不了他们的感悟能力呢?何愁激发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当然也可以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服务于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用语言、明含义、展想像,促感悟。转贴于

三、在实践中沉淀感悟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说、多听、多积累、多感悟,从生活中典型性的事例到社会上的某种现象,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到风俗民情……从而认识人生,感悟青春、生命、温暖……

我常把学生感悟的内容进行组编,给予展示、交流,评选出“感悟之星”。我组织开展了“精品天天读,感悟天天说”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积累的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切实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效果。在交流与合作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感悟,提高了语文能力。

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且调动了他们的情感。他们是在用心创作作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语言奉献出来,你能说这不是感悟能力的培养吗?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不菲的收获!

另外,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定期要他们提供读后感、随想等,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研究表明:学生自发的有兴趣的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强调在重视课堂与生活观察中的思考和感受的同时,还要强调课外阅读中的情感积累、感悟积累。

四、在生活中增进感悟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双发现美的眼睛不是靠气功练出来的什么神奇的天目,而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情操,并且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就会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让学生感悟到文中所体现的高尚精神,要让学生联系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从四年级起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写随笔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

总之,以上总结了几种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促成其学会学习的方式。当然,这些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愿与广大同仁一道,共同探索教学的新路子,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9

想到自己第一次踏出学校并走上国寿这块神奇的土地情景。记得那时自己是第二次来到厦门就直奔到中国人寿集美支公司面试时,当时的老总就开门进山的告诉我,所谓的组训就是组织训练。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表示认同。总的感觉我所要或者将要从事的职业挺神圣,还不错,并且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对口,一天工作7个小时,周末不用上班就觉的天底下哪有这般好事,刚踏出学校就交了好运了。

真正踏入组训这个神圣的职业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我经历了无知、懵懂、恐惧、徘徊、模仿、愤怒、期待,到期盼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做法,独立运作运作团队,一次完整的组训培训,但这一切似乎都遥遥无期,曾经一度我思考我想逃离这块土地。但这一切都在年月日彻底地改变了,我从原属于集美支公司其中的一个职场的海沧支公司调回了集美支公司。开始了一步一步地实践着一直在我脑海里遨游的想法和一直渴望一次系统的组训培训的机会,这一切顷刻在集美支公司实现了。年月日从回来后,我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做事和做人,特别我要感谢的是集美支公司的二位老总,两位领导为我争取到这次难得培训机会。可以说这个培训机会在我的心里期盼很久了、很久了。因为我的学历只有大专和同龄人相比可以说没有一丝优势,本不敢有太大的奢望。可以说学历一直是我心理的一块痛。但这一切随着培训机会的到来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啊!当接到副总经理的通知时我居然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我将这个消息告诉身边的同事时他们居然很不解的看着我。有什么好高兴的?蹦出一句话来“如果可以不去我才不想去呢?才不去受那份苦呢?”我非常的不解,真应证了那句话“有人毕生所追求的、却是他人于生俱来的。”道出了命运的不公。

通过这次组训岗前班培训的洗礼犹如在我身上装上了一副经过全新打造的盔甲和一把无往不胜的力刃。在此期间学到了一流组训所应具备的风范、学习能力、演讲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企划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诊断能力,这些能力为我开展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犹如增添了羽翼让我可以实现飞翔的梦想,使我的人生增色不少。

在海兰云天有感悟、也有感动。身边发生的每一件是看是那么不合理又是那么的自然,从不情愿、不乐意、不配合、不解困惑、抵触情绪、到无条件服从,配合班导师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我们大家经历了一番新的洗礼。我们确实地实践那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合理的训练,不合理的磨练”今天我们可以无愧的说:“我们一切都做到了,我们是总公司年第二期组训岗前班的成员。”

在29天的日子里也分不清楚是感悟多还是感动多,感悟总是夹杂的感动,感动夹杂感悟。

感悟知识的奇妙、感悟语言的魅力、感悟人性的美好、感悟岁月的离别的无情。

感动团队协作的快乐、感动沟通的畅快、感动游玩的乐趣。

无论是感悟还是感动都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插上飞翔的翅膀,他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提升的明确目标。

通过本次的学习有几点主要的体会如下:

(1)产品说明会的创新

在学习的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公司的产说会的流程过于单调和简单缺乏创新。

营销员每每感觉我们公司有“挂羊头买狗肉”的嫌疑导致营销员在邀约客户的过程中心理有障碍,不敢放开去做。

客户来公司听产说会每每感觉叫他们听产说会无非是让他们买保险,长期下来兴趣黯然。

在这产说会这方面明显比我们公司有创意体现在以下几点:

1、赋予一系列单证更多的附加的含义内容。

比如:赋予投保单为心愿卡。

2、增加一丝产说会的娱乐性质。比如:观赏性、趣味性。

3、产说会的流程更加充实提供客户互相认识的平台。

比如:介绍嘉宾基本资料姓名、职位、从事的行业、公司名称。

4、产说会的流程更加简凑切实为客户着想,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养分。

例如:针对客户的不同层次在产说会流程中增加一个环节,比方针对企业的领导层这类高端客户可以增加讲授跟企业与人生紧密关联的专题,让客户真切感到中国人寿不仅仅是要卖保险,它不仅可以给客户带来保障并且可以给客户带去一系列附加的资讯和知识。

5、拓展与社会团体的接触面,善用社会资源为中国人寿搭建人脉资源。

(2)企划案的创新

1、设立企划岗,树立大市场营销观念。

2、提高企划力,时时关注市场动态和资讯以及企划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创新企划方法和内容。

3、由注重物质奖励慢慢过度到物质与精神并重方面的奖励。

4、注重企业文化以及团队精神的等无形资产的企划。

(3)注意常态会议的经营

1、每月例行产说会和创说会。

2、组训例会要变成解决问题和沟通信息的桥梁以及优势互补的会议。而不是敷衍了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无聊的会议。以及注重对年轻组训在核保和理赔方面的培训让他们真正成为一支铁的正规军。

(4)培训管理部门

1、设立培训管理岗,加快资讯的收集及资讯应用能力和课程的开发应用及推广。

心理学培训感悟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诵读吟咏、品评语言、习作练习等方式进行语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简述语感的内涵与特征

“语感”是夏尊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灵敏的感觉。叶圣陶认为,在听、说、读、写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感,语感决定着人的语文素养;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语感影响着人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笔者认为,语感是读者在阅读语言材料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情趣、情味的理解与体悟,表现为以感性思维方式理解与感悟言语。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有着直觉性、情感性、积累性、敏锐性、感性等特征。

直觉思维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体现为人能凭借直觉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感悟语言,在阅读文章时,语感强的人不必通过语法、语言分析就能判断语言的优劣正误,如没有学过修辞学的人也能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用“绿”远比用“吹”或“刮”更合适。语感不是人们周密思考、判断、推理、分析的结果,而表现为人对某种语言现象的瞬间顿悟,是一种自动化的意识活动,语感的体会与感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这种感悟体现为一种整体感知。语言是认知与情感符号,词意的褒贬、文意的抑扬等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感受言语时人们能够体会到语言所蕴含的真、善、美,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小学阶段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感培养是体验与感悟语言的过程,对字、词、句的感悟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世界,改变学生的心理图式与思想情感,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改变。语文素养包括多方面内容,而语感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感左右着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感却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与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形象刻画了奇异壮观的塞外风光,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的忧愤之情,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体会诗词展现出的情感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1]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人们常用语言表达告知、肯定、允诺、警告、请求、建议、威胁、劝告、欺骗、激怒等各种交际意图,而体会这些交际意图就需要有着较高的语感水平。因而,小学阶段语感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方法策略

(一)在诵读吟咏中积淀语感。诵读吟咏是直觉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也体悟文章真谛、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手都参与到学习之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能使读者进入奇妙的文学境界,感受到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情感性,传统私塾教育就是依靠朗读、吟咏的方式让学生体悟语言规律,以实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传授学生朗读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背诵经典的篇章、优美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唐诗、宋词等古诗词的意蕴丰富、节律和谐、语言凝练,对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律反复吟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内涵与文化意蕴,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儿童诗歌往往有着奔放的激情、奇特的想象、纯真的童心,这些言语材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些优美的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评析语言中感悟语言。语言学习是以长期的、大量的言语材料积累为基础的,而语感就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内化而成的语言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将识字任务与实物、实事联系起来,理解字词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等。[2]

语感是人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心理体验与认识理解,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于言语直觉和经验感知层面,还应通过篇章分析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和思想内涵。“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言是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揣摩、咀嚼关键词语和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微言大义”,让学生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在文章中表达色彩和气味的词语、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关键词、有较强表现力的实词等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比较、细细品味、仔细揣摩这些词语,想象、体会、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3]

语言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语言,离开了语境,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力。因而,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弄清语言的言外之意。如课文《月光曲》中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弹奏曲子“弹得多纯熟啊!”,可以让学生比较“纯熟”与“熟练”、“娴熟”的区别,揣摩词语的特性。

(三)在习作练习中研究语言。写作训练是研究语言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4]因而,应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表达语言,针对学习内容开展习作练习。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体裁往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在习作练习中要渗透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级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既抒情又喻人,文笔优美流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技巧,通过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使学生在语言积累中把握语言的“内在尺度”。

小学阶段是语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大量接触言语材料,并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语感培养,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J].成才之路,2009(03).

[2]陈敏敏.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