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趋势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3:17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1

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创五年新低,整体处于下行期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自去年一季度以来,GDp增速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下降。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广告业,灵敏地反映了基本的经济趋势。根据CtR媒介智讯最新的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传统媒体的广告刊登额同比增长4.4%,不及去年同期增幅的1/3,并创下最近五年来新低。

其实,这次广告市场进入下行始于2011年四季度,2011年前三季度增长达14%,而四季度增幅则降到11.7%,11月起就降到了个位数。2012年各季度表现均不相同,第一季度广告刊登额同比增幅仅为1.4%,增长近乎停滞;第二季度市场逐步回升,同比增幅提升至6.2%,环比出现了14.6%的显著增长;第三季度变化幅度收窄,同比、环比增幅分别落在5.3%、6.1%。可见,虽整体市场依然谨慎,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走向虽逐步回稳,但没有摆脱低速增长的困境。

从不同媒体来看,各媒体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增幅均不及去年同期。其中,电视广告刊登额同比增长6.3%,高于市场整体涨幅。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也明显放缓;而报纸是唯一出现刊登额下降的传统媒体,降幅达8.2%;杂志广告表现相对坚挺,刊登额同比增长9.0%;电台依旧是增长最快的传统媒体,同比增幅为11.2%,但与去年同期的30.5%比较,也令人感到寒意;传统户外广告(含地铁)广告刊登额继续小幅增长,同比增幅为2.9%。

以刊例价格统计的刊登额变化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媒体广告收入的趋势,由于媒体刊例价格变动,以及媒体采取不同价格折扣政策,还需要从广告资源量变化角度审视广告市场的趋势。资源量是指实际播放刊出广告的时长、版面量。

2012年前三季度,电视广告资源量下降了9.7%,杂志下降了3.1%,电台下降了12.6%,户外下降5.6%,而报纸下降了18%。电视由于“限广令”限制了广告时长,资源变得珍贵,提价成为普遍的趋势。而报纸在困境中却纷纷降价留住客户,因此-18%的资源量下降更接近报纸广告经营的实态。

报纸已进入衰退通道

中国报业自恢复广告经营以来一路高歌猛进,30多年的历史上鲜见负增长,即使个别年份出现下降也是微降。但2012年前三季度的-8.2%降幅却创了“新高”,更为严峻的是这一下降新高恐怕很快就将成为历史。

2012年报纸广告的大幅下降同样始于上年的四季度,下行的迹象在9月就已经显现,8月报纸广告同比增长率还高达23.6%,但9月就突然降到8%,随后增幅继续下滑,到12月已经是-4%的下降了。在这之后一直到2012年9月,除了2月由于春节不对称的因素带来同比增长外,各月都是负增长。特别是报纸广告季节性增长的高峰月4月、9月都是下降幅度最大的月份,降幅均超过二位数。这是否预示着最后一个高峰月12月,也将令我们更加不安呢?

2012年报纸下降是全国性的现象,但经济发达、广告规模大的地区下降更为严重。前三季度各区域报纸广告都继续着全面下降趋势,广告规模最大的华东地区降幅最大达到-13.0%,广告规模次席的中南降幅为-8.0%,广告规模第三的华北降幅也有-4.0%。此外,西南地区降幅也达-11.1%,东北降幅收缩到-0.1%,西北为-0.9%,全国性报纸则下降了-10.9%。华东、西南和全国性报纸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总体-8.2%的降幅。

从上年的增速下滑到负增长已经持续了一年以上,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次明显的衰退。

报纸关键行业广告几乎全面下降

2012年前三季度,报纸主要行业广告均处在持续下降或持平的趋势中。房地产下降13.1%,汽车下降降幅为8.0%,零售业也下降了13.3%。在其他主要行业中,娱乐及休闲微增0.2%,医疗保健下降4.3%,邮电通讯增长0.6%,金融业增长0.1%。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还有食品-19.0%,家用电器-35.2%,家居用品-22.7%。

前三季度保持了较好增长趋势的只有药品、个人用品(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奢侈品)、酒类和饮料。药品大增了30.6%,个人用品增长14.3%,酒类增长了33.7%,饮料业增长了25.2%。

前三季度房地产广告占报纸广告总量的比重为25.5%,其趋势对报纸广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广告降幅高达17.1%,进入夏季之后降幅有所收缩,8月甚至出现同比环比均增长的现象,使得前三季度降幅收缩到13.1%。

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本来应该由市场因素来决定,但我们的市场却被复杂化了。国家调控政策、地方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投资性需求、刚性需求甚至媒体利益都交织在一起。如此看来,下一步市场的走势无非是取决于各方利益在博弈中产生的新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最为关键的砝码还在调控政策有何变化,而其他利益关系者对调控政策变化的期待和理解则决定着他们的行动。

一切皆取决于调控政策的变化。而在调控政策变化之前,各方市场利益相关者对政策持续或变化的解读和预期,则决定着短期的市场,并影响着广告投放。只要调控政策不变,房地产广告下滑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零售业广告占报纸广告的18%左右,前三季度下降13.3%,与上半年的-9.1%相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这预示着零售业广告的基本面不但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过去零售业一直是报纸广告中最为稳定的广告资源,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也仅下降1%。但是,就是这样稳定的广告资源在今年也出现了显著下降的趋势,整个报业广告的严峻态势可见一斑。

消费市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且相当深刻的,这里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环境,商业周期的变化,内需拉而不起,网购的快速发展分流实体商业的购买、改变商业流通渠道等。从宏观经济和商业周期看,可以断定,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了较低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极可能持续下去。由此,零售业广告的低迷恐怕也将持续一定时期。

汽车广告占报纸广告的10%,是第三大广告资源。汽车产业景气与广告投放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已经被近20年的事实所证明。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1-9月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4.98%和3.37%。1-9月,汽车产销1413.12万辆和1409.23万辆。可以预计,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但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低增长阶段也是现实。低增长无疑会影响到广告的增长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纸汽车广告下降了的时候,其他媒体汽车广告却保持着增长,其中,广播增长12.5%,期刊增长7.9%,电视基本持平。由此看出,在车市增长乏力,广告增速下滑的时候,汽车广告的投向在向其他媒体转移。报纸汽车广告正在面临产业景气和广告转移的双重压力,如果车市景气低迷和广告转移趋势延续下去,报纸汽车广告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在增量贡献中,前三季度房地产是负贡献最大的行业,负贡献率达到-43.3%,零售业的负贡献为-30.5%,商业零售业成为房地产之后又一个严重拉低报纸广告的关键行业,使得报纸广告形势更加严峻。汽车负贡献达到-9.8%。前三个支柱行业的负贡献率合计达到-83.6%。

在主要行业中,娱乐休闲提供了0.8%的贡献率。贡献比较显著的还是个人用品4.6%和药品9.5%。此外,增长较快的酒类和饮料分别贡献了5.7%和3.4%。

由于前三个行业都处在下降状态,使前三季度前三行业集中度从上年同期的56%降到53%,而前六行业的集中度也从71%降到69%。

报纸衰退的根源及趋势探讨

2012年报业广告大幅下降是受经济环境影响的短期周期波动,还是持续下行进入衰退期?在这个问题上大概众说纷纭,我认为如何从结果上回答这个问题并非关键,关键是引起此次衰退的根源是什么,尤其是深层根源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这些深层问题清晰了,报业的未来趋势不说自明。

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无疑是此次报业广告下降根源性原因。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期时,广告的变化更为敏感,这已多次被事实诠释。经济发展有周期波动性,高度增长后的下行并不违背发展规律,它恰恰是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调节的过程。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处于转变期中,经济增速下降并未超出预期和控制。可以预计,中国经济将在转型中步入稳定增长期,广告业也会随之进入稳定增长期。

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报业广告能否与经济增长和广告业增长同步?今年广告业增速下滑,波动幅度超过了经济增长波动,这是广告业更加敏感所致。但是,新媒体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即使传统媒体也只有报纸广告出现大幅下降。这是由于报纸广告对经济环境更敏感吗?我以为不是。2009年金融危机时,报纸广告也出现增速下滑,增幅从上年的18.6%降到9.4%,其增幅仅低于电视而高于其他传统媒体。而这次报纸则成为唯一下降的媒体。

从广告行业资源的变化对比看,前三季度占报纸广告70%的前六个行业与传媒媒体总体的比较数据如下:房地产-9.4%、-13.2%(前数为传统媒体总体,后数为报纸,下同);商业零售业-3.7%,-13.3%;汽车0.1%,-8.0%;娱乐及休闲9.8%,0.2%;医疗保健机构7.6%,-4.3%;邮电通讯3.8%,0.6%。为什么报纸在各个行业都明显劣于传统媒体总体?是因为广告商在转移,报纸在媒介选择中的地位下降,广告流向其他媒体。由此看出,经济环境变化并不是报纸广告下降的唯一原因,当经济恢复稳定增长时,广告转移趋势如不改变,报纸的回升将很难期待。

传媒环境的影响。近几年传媒环境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媒体进入终端时代。2012年上半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普及率达到40%。而手机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占网民的比例达到72.2%。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如此快速的发展毫无疑问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形成强烈的冲击。

多年前经常听报人说是报纸养育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因为那时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主要新闻内容都来自于报纸而且是免费的。或许这也成为报纸在那些年还有成长空间,能与网络共存的理由之一。

然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网络媒体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则完全打破了传统报纸靠内容资源与网络共存的幻想。如果说传统网络的传播还局限在传统传播方式之中的话,博客、微博这些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就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从传到受的传统模式中,报纸还有巩固的立足之地,而在多对多,人人都传播的终端传播模式中,报纸的根基完全被动摇了。

人口变迁的影响。人口变迁往往被传媒研究者忽视,其实人口周期也是影响商业周期和传播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变迁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人们的心理、价值观,同时也改变着传播和媒体,这些影响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人口周期体现在带群对经济发生的根基性影响,这就是世界性的战后婴儿潮现象。1946-1964年是战后生育高峰期,在美国出生了7800万人口,生育高峰一代人占人口的28.2%,他们曾经是消费市场的主力。但随着年龄增长虽然逐步形成了巨大的老年市场,但需求减少却不可避免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1965-1976年的“生育短缺期”,出生4500万人口,被称作X一代。2010年,这代人的购买力超过了生育高峰一代,但他们基本是上一代市场的延续,并未发生本质变化。

1977-1994年的一代大体是生育高峰一代的孩子,被称作Y一代,有7200万人。这一代人是伴随互联网、移动通讯、电脑游戏长大的。随着他们工作和购买力的增加,在市场影响方面将超过生育高峰一代,成为新的市场主力。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是消费主力的更替,对于社会来说,他们虽被称作“叛逆的一代”,实质上却是革命性进步的一代,因为他们创造并代表了新的社会观、价值观,他们的叛逆在改变社会。而对传媒来说,他们成为对传统媒体致命打击的一代。他们从小就接触新媒体,很少接触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报纸的读者资源只减不增了由此而生。

中国也有人口出生高潮和带群差异。50、60后基本属于婴儿潮一代。70后类似X一代,他们生长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代。80、90后类似Y一代,他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相对富裕,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是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深度参与者。

中国人口的带群对经济、对市场、对营销、对传播同样发生着根基性的影响。根据CtR的CnRSL连续调查数据,2005年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为36.4岁,而2012年已增加到42.4岁,平均每年增长0.8岁,以此推算,5年后读者平均年龄将超过46岁,报纸将成为典型的老年报。而人口收入和消费趋势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收入最高和消费力最强的人群年龄带在30~40岁,现在80后已经开始进入这个消费群体。而广告商在营销中重点照顾的就是这个年龄的群体。所以,尽管报纸读者依然保有较大的规模,但年轻读者源断流,对广告的引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上述三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告诉我们,报业的困难将是长期的,2012年的衰退将有可能延续到明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报业的未来

未来是一个时间,是由今天的欲望构成的,是尚未到来的事实的投影。

在困境中报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也不甘心退出。从手机报、电子报、报社网站,到二维码、魔码、云阅读……报业努力地应用一切可以应用的新技术,积极进入全媒体时代。我们相信报业的努力不会付之东流,在持续的创新中报业的未来形态将逐渐显现。

但是,在报业的这些创新中总使人感到不那么踏实。是什么呢?这里有几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是报业目前的创新似乎都建立在一个相同的基础上,即以报纸的优势为出发点。当创新以传统为出发点时,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吗?如果改变的只是传播的速度、效率、品质,把所谓报纸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能融入大媒体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吗?笔者认为,以报纸优势为出发点的创新只能是维持性创新,它可以提高传播效率和品质,但并没有从根基上改变从传到受的传播方式。未来的传播方式将是适应终端的、n对n的全方位传播方式。适应了新的传播方式,报业才能真正长存。

二是终端时代是传媒变化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移动终端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大媒体业的融合时,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等都已经在终端融为一体。这种传播环境下,报纸的创新是改变终端,还是适应终端?在终端时代如何发挥报业的优势已成为新的课题。

三是报业走向全媒体是方向吗?一旦报业集团都实现了全媒体将会是什么样的竞争环境?我们知道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有不同于报纸的传播规律,当报纸都“全”的时候,市场会容纳这么多相似的全媒体吗?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2

关键词: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志码:B

义乌是全球闻名的商贸城市,是中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近年来,随着市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中外客商日益增多,到义乌经商务工的流动人口更是逐年增多。为了解义乌市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掌握传染病变化规律,为制定和调整传染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参考,现将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传染病发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义乌市统计局。

1.2报告病种及分类

本次统计分析的病种范围为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乙类传染病及200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的甲型H1n1流感(甲流)(卫生部公告2009年第8号)。各种传染病按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资料分析”模块下的“疾病分类构成”中的分类方法,分成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等5类。

1.3方法

用excel和SpSS18.0软件对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

2结果

2.1总体趋势

2006—2010年,除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白喉、钩端螺旋体病等8个病种无病例报告外,其他20种传染病均有病例报告。共报告发病24575例(包括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年平均发病率为263.00/10万,各年发病率总体表现较为平稳

3讨论

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表现较为平稳,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赵桂金等\[1\]的报告基本一致。尤其是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始终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随着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逐步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监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义乌市的传染病报告工作日趋规范。通过对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义乌市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逐步调整防控的重点和方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义乌是国际知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城市外向度极高,外来人口数量庞大,不仅有大量国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也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商。2009年义乌市发生的登革热爆发疫情\[2\],提示巨大的人流和物流,给义乌市增加了输入新的传染病病种的机会,使得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压力加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出入境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传染病鉴别诊断知识的培训,提高对输入性传染病的识别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3.2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干预

乙肝、梅毒和淋病的报告发病数5年来一直位居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前五位,提示需重视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别是在当前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日益显现,经性传播途径使疫情扩散的威胁日趋严重\[3\]的防控形势下,应加大对性传播疾病的干预控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对乙肝、梅毒以及淋病等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调查显示,浙江省的乙肝诊断符合率为77%\[4\],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乙肝等传染病的诊断报告标准,使报告的病例更能代表当前的流行趋势,为合理地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3加强对肺结核患者的规范治疗

义乌市近5年来肺结核的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是义乌市报告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报告发病数一直位居前三位。要进一步做好对肺结核患者的督导管理,特别是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保证高的规范治疗率是阻止传播的关键。此外,由于外来流动人员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及环境较差等客观因素,结核病易感者、传播途径、传播条件及诱发因素相应增加\[5\],在今后工作中应继续重视外来流动人口的肺结核防控问题。

4参考文献

[1]赵桂金,关彩萍,郝福华,等.2004—2007年太原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1):34-36.

[2]凌峰,范伟忠,林君芬,等.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0,25(9):757-759.

[3]陆向东.江阴市2003—2007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9,25(1):5-8.

[4]李欢龙,葛君华,何凡,等.浙江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符合率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42-44.

[5]乔炳海,黄巧云,朱鑫明,等.义乌市流动人口传染性肺结核治疗管理干预措施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6):625-626.

(收稿日期:2012-04-09)

了解预防医学领域最新动态交流疾病防治工作成绩经验

欢迎订阅2013年《上海预防医学》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征订工作已经开始,本刊每册定价10.00元,全年120元。热诚欢迎广大新老读者、作者向本刊编辑部订阅。本刊编辑部同时接受破月订阅和补缺。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3

一、受众碎片化的出现

“碎片化”是近年来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关注焦点,当社会阶层分化的时候,各个分化的阶层内部也在不断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在消费领域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碎片化”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之为“碎片化”。大众品牌影响力的下降和大众媒体接触的减少是大众市场“碎片化”的两大特征。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imi(创研)市场信息研究所从1995年开始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进行调查,至2005年历时十年。数据的跟踪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消费正处在一个“裂变”的过程。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集中―分化―断裂”的数千年漫长过程,浓缩在中国就是短短十年。

消费者“碎片化”是在大众市场基础上,由不同分众市场板块不断撞击而形成。这种“碎片化”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选择、媒介接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展现出的是一个个立体、生动、高度同质化的消费者集合体。如果说物质消费形态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产品消费方面,那么精神消费形态的“碎片化”则主要体现在受众的媒介接触方面。

以北京受众的媒介接触情况为例,1998年至2003年,其电视收视时间和报纸阅读时间逐年增长,而广播收听率和杂志阅读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以后,受众的媒介接触发生了显著变化,收看电视、阅读报纸的时间开始缩短,而接触广播、杂志的比例明显上升。(详见图1和图2)

总之,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而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长和杂志专业化程度的深入,广播、杂志这些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脱颖而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鏊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正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二、传统媒体市场格局转变

电视频道日益增多,广播媒体开始复兴,报纸版面无限扩张,专业杂志层出不穷,互联网的速度更是一日千里,如此迅速而声势浩大的媒介发展将消费者原有的媒介接触时间、接触习惯完全打破。广告从业者正将新兴的媒介通道整合进更广阔的印刷和电子媒介世界中,其目的是将整个系统的销售潜力最大化。他们看出这些技术发展不仅象征着传统广播电视网版图的瓦解,同时还显示出社会凝聚力的瓦解。3

媒介碎片化的增长是对社会分化的直接反应。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那些专向化的期刊已经开始取代大众发行类杂志。现在由三大广播电视网所构成的媒介世界也开始衰微,让位给了多频道的世界。4

在中国,各类媒体的传统地位也已发生改变。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无论覆盖范围还是影响力都可以称作是中国的媒体霸主。然而,从历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的数据来看,以北京受众为例,从1997年至2005年,北京受众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比例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比例均在40%以下。(详见图3)

另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监测显示,2005年3月成为中国报业的分水岭:我国报业广告的月增长率从此开始同比增速呈现下滑趋势,6月份的同比增幅已不到3%;2005年上半年全国报刊广告额平均仅增长了7.08%,首次低于中国GDp的增幅。而此前十几年,国内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让人担忧的现象是,这种下滑趋势已在国内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出现,过去排名前十位的报纸大概只有一到两家“幸免”,其他报业集团均呈现负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广播媒体和杂志媒体的地位则在提升。电视媒体2005年第一季度广告投放额排名第一的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幅为4.43%,报纸媒体排名第一的《广州日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广播媒体排名第一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32.95%,杂志媒体排名第一的《时尚》(伊人版)增幅也高达20.91%。6广告是媒体兴衰的晴雨表,广告投放额的增减充分说明了“单一媒体垄断向多媒体并存发展”的趋势。

三、新媒体增势迅猛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是普遍认可的传统媒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除以上四种媒体之外的能够传递信息的载体,并且使用者达到一定的数量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最典型的新媒体是网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2000年底,上网用户数约22507,而截至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网民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7从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的结果来看,2001年北京网民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08.9分钟,2005年增至121.6分钟。四年间增加了12.7分钟。8无论从网民人数来看,还是从上网时间来看,短短几年间,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发展速度惊人,发展势头迅猛。

双向交互性和个性化传播是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两大特点。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普及的手机短信作为另一种信息载体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2000年,中国短信发送量为10亿条。五年之后,2005年的短信发送量达到3046亿条,是2000年的300倍。(详见图4)以每条短信0.1元计算,2005年中国短信收入达300亿之多。短信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依托于短信下载的彩信、彩铃更是受众个性化的最好体现。

在网络和手机短信之外,遍布在楼宇和卖场的户外电视广告又为新媒体的画卷写下浓重的一笔。分众传媒(Focusmedia)是中国户外电视广告网络的创建者。

2005年,分众传媒的液晶电视已经覆盖了全国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在内的54个城市三万多栋商业楼宇,覆盖人流量7000多万的中高端受众;在与聚众传媒

合并之后覆盖75个城市,可以接触一亿多的主流人群,2006年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0个亿。

四、大众――碎片化――分众

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在做大自己“蛋糕”的同时,对传统媒体的威胁也日益加剧。所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争,首先,是技术之争,如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多的服务项目等等,以效率或者成本优势替代原来的媒体;第二,是资本之争,两者势均力敌的时候,资本的投向决定了力量的强弱,而代表市场未来的新媒体往往更加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第三,是受众之争,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

对于受众而言,其实无所谓媒体的新旧,他们关心的是,更加的方便,更加的低廉,更加的丰富。对于当今消费环境发生的变化,只要稍稍留意就能有所体察:人们来去匆匆,闲呆的时间少了,移动的时间多了,集中的机会和场所少了,相反,离散孤独的场合多了。正是这些情况导致新媒体的兴隆。

传统观念中利用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已很难把握愈加捉摸不定的受众市场。专业化、个性化的传统媒体对年轻受众群体仍有很大吸引,而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也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在受众“碎片化”时代,导致受众割裂分化的根源在于受众的生活形态。

以北京消费者中手机短信重度受众(每天发送短信10条以上)为例,其人口统计特征与样本总体相比,10年龄在16~4岁的比例为47.7%,而其他年龄段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短信重度受众。重度受众与样本总体在教育、个人月收入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11因此,很难用人口特征来明显区分短信的重度受众和非重度受众。

表1列出的数据涉及手机短信重度受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样本总体相比,他们在生活形态方面表现出的特点颇为显著,总结如下:

更加偏爱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如参加各类球类运动、利用器械健身、经常上网和打游戏机、经常去KtV包厢;

在休闲娱乐方面花费较高,如去高档餐厅就餐、听演唱会/音乐会、去旅游;

乐于购物,利用电视购物的比例较高,并且去购物中心、超市的频率较高;

非常追求流行,希望过流行、浪漫的生活;

信赖名牌,在商品价格与商品品质中会果断选择品质。

通过以上描述,营销人员和广告宣传人员可以明确勾画出手机短信重度受众的轮廓,将他们从一般受众中“分离”出来。针对这样的“分众”群体,要想使营销、广告有的放矢、直击目标,就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媒介接触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北京手机短信重度受众每天接触广播、杂志、互联网的比例明显高于样本总体。即便是接触电视、报纸媒体,也更多集中于专业性较强、受众群较小的频道、报纸,如CCtV-3(24.1%、18.6%)14、凤凰卫视中文台(10.1%、4.1%)、旅游卫视(3,3%、1.8%)、《京华时报》(36.4%、31.2%)、《精品购物指南》(8.8%、4.9%)、《环球时报》(6.4%、2.8%)。15

以上例证正是对前面提到的“受众碎片化”的最好诠释。面对“破碎”的受众,人口统计特征的区隔力越来越弱,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聚集,形成分众群体。他们在媒介接触方面更趋向于新媒体,从而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而新媒体的发展又加速了“分众化”趋势。

五、结语

现代社会的大众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受众呈“碎片化”态势,并且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减少,导致大众媒体影响力下降。传统媒体市场格局转变,电视、报纸地位下降,与此同时,广播、杂志地位上升。新媒体在新技术的驱动下迅速成长,对传统媒体的威胁日益加剧。受众在“碎片化”背景下开始重新聚合,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聚集,形成分众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又加速了“分众化”趋势。

“分众化”为市场再细分提供了依据,能否提高营销活动、广告活动的精准度,直击目标,是衡量媒体价值的重要标准。对于广电媒体而言,要大众化与个人化、个性化并存;而平面媒体要向细分化、专业化演变;以户外电视广告为主的空间媒体则要锁定特定空间。媒体的演变趋势将从规模化的“吸引”到零细化“追逐”,再度回到规模化的“狙击”。

1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5历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数据整理

2 数据来源:同1

3 参看《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美]塔洛著,洪兵译,华夏出版社,2003.省略nic.省略/

8 数据来源:根据2001-2005历年imi消费作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数据整理

9 数据来源:news.省略

10 样本总体:被调查的所有北京消费者的全体。下同。

11 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数据整理

12 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数据整理

13 数据来源:同12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9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1993年、1996年、1998年和2005年之后,发表的第5份描述世界各大洲科技发展现状的全球科学报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以客观的立场、广阔的视角,分章概述了世界各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科技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清晰描绘出2006至2010年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的全景图画。

这份报告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数据鲜明地呈现出全球科技发展变化趋势。其一,全球研发版图加速向多极化转变,欧盟、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研发总支出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他们的主导地位正受到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研发支出迅速增长的严峻挑战。这一趋势在企业研发开支中表现更为显著。其二,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战略共识。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更加重视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中加快科技创新,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则纷纷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即使是贫穷国家或地区也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三,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科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速度和广度呈几何增长态势,为逐步缩小世界各国民众科学素养差距提供了可能。总之,全球科技创新与发展日益形成更趋多极化、更具创造活力、更有竞争性的良好环境。

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创新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对中国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报告所反映的5年,正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5年,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研发支出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全球科研支出的比重大幅增加,成为推动亚洲研发支出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全球之首,科研产出的数量亦相当可观,科学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名列第三。报告确认了这一发展趋势,并明确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稳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吸收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翻译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就是要为科技决策部门、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提供一个更宽阔的信息平台,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学决策化进程,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真诚地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辛格先生、贾古玛先生,感谢中国科协调宣部、国际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志们为促成本次合作所做的积极努力,感谢各位译者的辛勤劳动,感谢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欢迎各位读者对本报告的翻译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本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一书序言)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5

[关键词]aCRL2010年调研报告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CUL)学术型图书馆 发展趋势

[分类号]G250

2010年2~8月期间,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CornellUniversityLibrary,CUL)学习,了解了CUL的一些工作。印象较深的是,在今年经费预算减少的情况下CUL为保持甚至更好地提供服务所做出的努力。正值美国学院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ResearchLibraries,aCRL)在6月下旬学术型图书馆2010年十大发展趋势的调研报告之际,针对报告提出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践和服务工作,并据此提出对我国学术型图书馆发展的一些思考。

1aCRL调研报告:2010年学术型图书馆十大趋势

aCRL的研究、计划和审查委员会在《学院与研究图书馆新闻》上了“2010年学术型图书馆十大趋势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以文献综述和电子邮件调研的方式完成。该委员会给9812位aCRL成员发出调研邮件,得到的反馈比例约为5%。

如果对调研报告中的十大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可以总结为4方面内容:

・预算压力对图书馆在人力资源、资源建设、自身定义等方面的影响;

・用户对图书馆有更好的期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已经得到扩展,如在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多服务,同时,图书馆自身也在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图书馆继续受着信息技术的影响。

这个在6月底出炉的报告可以让美国学术型图书馆的近期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因为美国很多大学图书馆的财政年是从每年7月开始的。

2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现状和2015年发展方向

CUL有18个分馆,分布在伊萨卡、纽约市等地。作为美国十大学术型图书馆之一,CUL是学校内学习、教学和科研的很好合作伙伴,这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①CUL提供多种资源,从稀有图书、草稿到网络数字资源,包括800万册印本书,36万册电子书,9.4万册印本和电子期刊等;②在康奈尔,图书馆是促进信息发现和知识收藏的活跃中心,用户通过网络获取电子资源,图书馆提供个人和团体的学习空间;③专业咨询馆员为科研工作、学习和教学提供个性化帮助,如,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如何申请课程等。

CUL目前受到的主要挑战在于“购买力下降,读者要求变高,馆舍空间使用需要转型,大部分馆藏无法被电子馆藏取代”等。同时,学校也对图书馆提出要求,如“改善资源建设投资,探索分馆合并,改善与他馆的资源共享及传递,评估图书馆的各个项目和服务,参与全校重新调整支持教学的it服务机制”等。据此,CUL提出2015年发展主题是“用减少的资源来重新预想CUL”:在当前经费减少的环境中,CUL也要为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更好服务,继续建立物理空间和虚拟存在之间的更大平衡,同时,减少图书馆数量。文献资源+馆舍空间+馆员技能,结合读者的需求,这些因素将用来重新设想CUL的服务。

3以CUL为例来解读美国学术型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

3.1 趋势一:用户需求驱动学术型图书馆资源的增长,也将包括新的资源类型

“报告”中提到,预算缩减、用户对电子访问的偏好以及无法续订全部收藏的现状使得美国很多图书馆从“just-in-case”变为“just-in-time”,不再是尽可能地提前订购或收集用户可能需要的资源。用户希望是从图书馆获取全文资源而不是资源发现途径,这些资源包括特殊资料、档案文件、学术成果。在接下去的4~5年虚拟数据分析工具也将在校园中得到应用。

在CUL,不同学科馆员负责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源建设,且在对口院系中有稳定的用户评价团体,直接在用户需求上建设资源。此外,CUL充分挖掘馆藏,自建有50多个具有当地特色或信息类型特色的数字化数据库。

3.2 趋势二:预算压力下图书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许多图书馆都面临着年度经费削减,馆员很关心预算压力对吸引和保持图书馆工作人员、馆藏建设、图书馆服务以及图书馆创新的影响。随着一些图书馆员的退休,相应岗位会消失,同时馆员延迟退休也相应减少了新馆员的机会。

CUL寻求途径应对经费消减压力:调整馆藏与馆员支出比例,物理图书馆转变为虚拟图书馆,计划把昆虫图书馆合并到其他馆,从按院校分馆理念转向支持跨学科研究的图书馆簇(librarycluster),进一步扩大与其他同类机构的合作(如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共建,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合作等),与出版社合作发行数据库,和Google、amazon合作销售数字化图书。

3.3 趋势三:高等教育持续变革要求图书馆员具有多样化技能

技术变革影响着图书馆的馆藏和使用方式,馆员需要不断扩展技能。有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人员到图书馆中工作,同时图书馆也提出新的职业发展计划,图书馆员的学位将改变或者扩展。

在CUL,岗位存在一定的轮换,需要馆员们具有多样化技能。CUL很多工作会议都是公开的。今年5月它组织的培训周给笔者印象较深,包括了30多场报告,涉及各方面工作,甚至包括馆员职业生涯的规划。

3.4 趋势四:对图书馆的评价和问责压力将增加

图书馆需要用数据来证明他们对用户和机构的价值。在当前有限经费资助下,图书馆更需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找工作、基金申请、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影响。

CUL已经被学校要求“评估图书馆的各个项目和服务、对比它们对读者的价值是否高于文献资源建设的价值”。CUL在2015年规划中也提出,将在了解需求、了解竞争者、寻求伙伴、承担服务重担等方面做出决策。

3.省略)。

3.6 趋势六:移动设备指数增加,新的应用将推动新的服务

手持设备如新款手机、ipad等驱动了用户需求和期望,例如学生希望从手机中使用课程管理系统、图书馆服务;也有更多的图书馆通过短信和移动界面提供参考服务。图书馆员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如何为用户发展移动服务,这也将牵扯到人员、培训、预算、推广和设备等问题。

如CUL两个移动服务的例子:①CULite-图书馆的移动界面,可以搜索图书馆的联合目录、查找图书馆开放时间、管理自己的图书馆账号、给图书馆员打电话发邮件或写短信、搜索有影响力的移动链接,当然,用户首先要拥有iphone;②we’reonFlickr!-CUL数字化图书馆珍藏的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已过了版权期),放到Flickr上,这样,任何用户都可以登陆Flickr来获取这些图片。

3.7 趋势七:不断增加的合作将扩展图书馆在本机构内外的作用

抛开图书馆物理距离,馆员们正在利用GoogleDoes、wikis等工具来进行合作,合作形式多样化:与教员的合作将把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到课程中,与科研人员一起工作可以访问他们的数据集、项目信息、论文等,与信息技术专家的合作可以建设在线指南和网站的用户友好界面,与其他机构馆员的合作可以改善开源软件、共享资源和订购资料。

Hathitrust共享数字仓储(http://w省略/)和2CUL(http:///)是大范围合作的两个例子,前者开放给全世界的科研机构来共享人类知识的收集、组织、保存、交流。2CUL是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建设的创新关系,由a.mellon基金会提供38.5万美元的资助,支持两所大学在资源、联合目录、电子资源管理、数字长期保存等方面更广泛集成。如分地域建设南亚馆藏,合购回溯数据,共享网页长期保存技能等。

3.省略/),它由美国niH资助,为期两年,资助总额1120万美元,共包括有CUL的美国7所大学参与。

3.9 趋势九:信息技术持续推动服务模式和所需技能的改变

云计算、增强和虚拟现实、发现工具、开源软件以及社会网络工具,成为影响学术型图书馆的重要技术变化,这些发展将影响几乎所有的图书馆运行。两个令人兴奋的发展是:“oCLC的web-scalelibrarymanage-mentservices”以及发现工具,它们提供了多种资源的单一界面,提供更快更好的检索结果。

除信息技术支持的多个研究项目外,CUL正在建立信息技术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在资源建设、保存和长期存储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如改造图书馆网站、建设数字化数据库等。

3.10 趋势十:图书馆的定义将随着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重塑而不断扩展

大多数图书馆的物理馆藏在减少,很多资料被放到了仓库,腾出的地方被用来规划学习和合作空间;增加了支持学术服务的写作、辅导、传媒中心。远程的、在线的培训课程在增加。图书馆员也在扩展图书馆的虚拟呈现,如加入课程管理系统和在线社会网站等。如何转化图书馆物理的和在线的服务价值来支持教学和教育目标,成为一个正面临的挑战。

以上情况在CUL中也存在。CUL正在规划一些图书馆的合并或转变为虚拟图书馆,同时,一些图书馆在调整空间布局,增加更多的学习区域。图书馆员也在努力利用网络来扩展图书馆的影响,如在Facebook上通过个人主页来展示图书馆的工作和服务。

4 对我国学术型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从aCRL调研的十大趋势以及CUL的现状来看,美国学术型图书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学术型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科研过程的不断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以用户满意为目标、面向知识内容、面向解决方案、面向增值服务、服务内容个性化等特征的知识服务,正成为我国学术型图书馆工作的生长点,知识管理、知识组织、深化学科化服务、提供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拓展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等成为趋势。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与美国学术型图书馆同样的问题:如何用更有效的服务来实现对用户的价值?如何达成图书馆之间的强强联手?如何在服务推广上做更多努力?

参照aCRL报告以及CUL的工作,笔者提出对国内学术型图书馆建设的以下思考:

4.1 建设适应知识过程的知识服务

科研过程已经发生改变,用户提出了围绕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需求;同时,科研产生的大量、多类型的成果需要管理。学术性图书馆需要调整服务模式,建设分层次、有规模的知识服务,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设的专业领域知识环境、CUL建设的ViVo,这些虚拟学术交流环境、信息服务空间为用户提供了围绕科研过程或跨领域的综合信息服务,让用户也重新认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本质。

4.2 提升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

图书馆通过提供对内部信息的知识管理,例如建立机构知识仓储,通过提供最佳实践、案例学习,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习交流活动或在研项目介绍,通过鼓励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术休假,有责任为馆员创造学习途径和知识获取途径,提升馆员的创新工作能力。

4.3 多途径开展图书馆推广

图书馆的科研型工作首先应该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满足上,真正体现出学术型图书馆科研推动服务的能力,据此再利用多种方式来推广图书馆服务,如建立图书馆产品品牌,利用社交网络,设计较完善的服务宣传项目,挖掘特色馆藏举办展览,让用户了解图书馆。

另外,针对CUL在物理空间服务的一些特点,笔者也认为可供国内图书馆参考,如CUL提供面向学生的课程服务、提供大量的学习空间和讨论区域、大数量提供计算机硬件和设备(如用户自我服务的网络打印机、扫描仪,甚至提供笔记本电脑的借用),这些表明,用户在CUL是自我服务,而不是寻找图书馆的服务。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6

报告以百度移动搜索、百度移动应用及百度移动统计的数据为基础,围绕“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和“百度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及行为习惯”两部分揭示了若干重大趋势。

百度移动搜索3年增长11倍

报告显示,从2010年初到2012年年末,三年时间百度移动搜索的流量增长了11倍。在这两年,移动网民数量从2.77亿增长到4.2亿,年均增长为52%,而百度移动搜索却达到了年均超过330%的增幅,是网民数量的6倍之多。与2011年相对平稳的增长曲线相比,节日的加速上扬趋势表明,移动搜索已开始深入渗透人们生活,成为休闲娱乐出游的必备应用。

图12010-2012年百度移动搜索流量增长趋势

大中型网站移动化加速近半数网站完成移动化

2011年至2012年,大中型站点移动比例增长10.7%,然而2012年Q3至同年Q4,3个月时间站点移动化涨幅高达7.5%。不难看出,2012年大中型站点的移动化脚步正在加速,其中生活服务、工具及应用、综合内容社区成为pC互联网移动化的焦点。

图22012年Q4pC互联网移动化热门分类

在移动化过程中,移动网页、HtmL5、nativeapp等适配于移动互联网的资源形态异彩纷呈,截止2012年Q4,47.8%的站点提供了手机适配的移动网页,其中5%的站点使用HtmL5技术框架开发。此外,16.9%的站点资源开发有相应的nativeapp。

中国互联网从web1.0时代的“内容为王”,到web2.0时代的“互动为王”,再到如今技术和用户成为驱动互联网移动化的两股重要力量。

图32012年Q4移动互联网资源形态

搜索导流和应用分发同步增长移动入口优势明显

2012年Q4,在百度移动搜索的资源构成中,pC网页在大幅下降,相反百度移动搜索导向适合手机用户浏览页面的比例升至80.02%,较Q3的64.5%提高了15.52%,移动搜索的导流能力持续增强。

事实证明,低门槛、自适应的工具/平台服务将推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而类似百度这种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能够联合合作伙伴形成集群优势。

图42012年Q3-Q4百度移动搜索资源构成对比

与此同时,在移动应用方面,从2012年8月到2012年12月4个月时间里,androidnativeapp日分发量涨幅超过100%。数据表明百度移动搜索已经成为应用分发的重要渠道,而且其和网民需求高度匹配、对每一位开发者完全公平的特点,也使得移动搜索有着比传统应用市场更明显的分发优势。

图52012年Q3-Q4androidnativeapp日分发量增长趋势

移动互联网上网时长首超pC互联网nativeapp成新宠

2012年Q4,nativeapp人均媒体时长已超过2小时,占比88%,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新宠,此外手机浏览器的人均媒体时长占比为12%。在各类应用中,阅读、游戏、图像影音类nativeapp人均启动次数及产品使用粘性较高。

图6热门分类人均使用时长和人均启动次数散点图

借助nativeapp的爆发,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也首次超过了pC互联网,pC互联网用户继续保持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明显。无论是在网民的数量,还是上网时长方面,移动互联网都彻底完成了对传统互联网的超越,这也为移动互联网在产业价值方面追赶传统互联网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尽管网络环境、硬件终端、操作系统、用户群体等都不尽相同,但是“入口”的地位与价值却是一样的,这也将会成移动互联网新旧势力争夺的重要焦点。

图7pC与nativeapp人均上网时长的趋势对比

阅读购物是高频应用用户需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的高频需求主要集中在阅读、商品购物、工具服务、LBS分类中,这一部分应用占比高达42.1%。

图8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需求分类

在日常的应用需求方面,需求分布与每日的重要时点密切相关,总体来说白天多互动,晚间多娱乐,其中影视娱乐类需求遍布各高峰时段,深夜为移动应用搜索的使用高峰,出现了所谓的“深夜现象”。

图9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一天24小时的需求分布

随着百度移动搜索、应用内搜索等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网民群体“应用发现”和“应用使用”的门槛正在大幅降低,移动应用和移动搜索正日益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于杀手级应用,提供各种杀手级应用的杀手级平台的威力,无疑更加巨大和长久。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7

为了解东胜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流行趋势和流行规律,现对2005-2010年东胜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东胜区疾控中心,由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生成的年度报表,人口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方法

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东胜区2005-2010年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0种,857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7.04/10万,死亡率为0.26/10万。病死率为0.04%。6年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7551例,占发病总数的88.10%;丙类传染病6种1020例,占发病总数的11.90%。6年间共报告死亡病例4例,其中艾滋2例、乙肝1例、肺结核1例(表1)。

表12005-2010年乙、丙类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情况

2005-2010年发病位于前3位的病种主要是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这三个病种发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2)。

2.2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每月均有病例报告,以6-10月发病数较多(图1),从每年报告的病例分析,麻疹、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病时间都有明显的季节性。麻疹的发病高峰时间是每年的1-5月和12月,腮腺炎的发病高峰时间是4-7月,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时间是5-7月,乙肝、肺结核、梅毒及淋病等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

2.2.2地区分布各街、乡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鄂尔多斯街(46.24/10万),其次为伊煤路(33.76/10万)、宝日陶亥街(29.72/10万)。鄂尔多斯街为东胜区最主要街道,人口密集,流动人口最多,发病率较高。

2.2.3人群分布报告8571例中男性4946例,女性3625例,男女性别比为1.36:1。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依次为工人936例,占10.92%;农民776例,占9.05%;散居儿童353例,占4.1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手足口病2008年至2010年3年间共报告829例,以0-5岁组为主,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最多(787例),占手足口病发病总数的94.93%;麻疹6年间共报告363例,以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最多(240例),占麻疹发病总数的66.11%;肺结核6年间共报告1630例,以2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为主(974例),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59.75%。

2.3各类传染病构成

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基本持平。

2.3.1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乙肝、丙肝、淋病、梅毒、HiV、艾滋病6种。6年累计报告52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41.70/10万,占总发病数的61.29%。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1位。发病以乙肝为主,共4201例,年均发病率为273.26/10万,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9.97%。其次是梅毒,发病517例,年均发病率为33.63/10万,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84%。第三是淋病,发病292例,年均发病率为18.99/10万,占该类传染病的5.56%。

2.3.2呼吸道传染病报告麻疹、肺结核、百日咳、猩红热、流脑、甲型H1n1流感6种,6年累计报告2093例,年均发病率为136.14/10万,占病例总数的24.42%。居各类传染病总数的第2位。发病以肺结核为主,发病1630例,年均发病率为106.03/10万,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7.88%。其次为麻疹,报告363例,占该类传染病17.34%。2009年新增了甲型H1n1流感,共报告44例。

2.3.3其他传染病主要为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包虫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7种,6年累计报告1020例,年均发病率为66.34/10万,占总发病数的11.90%,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3位。发病以手足口病为主,报告829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1.27%。

2.3.4肠道传染病报告有甲肝、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戊肝、肝炎未分型共5种,6年累计报告193例,占病例总数的2.25%,年均发病率为12.55/10万,居各类传染病第4位。发病以痢疾为主,发病137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0.98%,年均发病率为8.91/10万。

2.3.5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报告有布病、疟疾、出血热3种,6年累计报告12例,占病例总数的0.14%,年平均发病率为0.78/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5位。发病以布病为主,报告10例,占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83.33%,疟疾1例,出血热1例。

3讨论

3.16年来东胜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上升原因:一是从2004年开始各医疗机构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直接上报传染病病例,减少了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传递丢失,减少了病例漏报;二是通过不断强化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培训、督导、反馈等,使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报告意识增强,减少了传染病漏报;三是由于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传染病专项防治的实施,严格执行了项目业务工作管理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扩大了传染病监测的覆盖面,传染病病例发现增加[1];四是随着鄂尔多斯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大量人员涌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对传染病报告的增加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3.2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淋病、梅毒及痢疾,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传染病,其中乙肝连续6年发病居第1位,手足口病由原来的第4位逐年上升到第2位,而肺结核由原来的第2位下降到第3位。以乙肝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全区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乙肝上升的可能原因:一是由于城乡建设导致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免疫接种的相对空白,增加了易感人群[2];二是乙肝、梅毒、淋病等性病的检测列入了各医疗机构手术前及治疗用药的常规检测项目,使上述传染病检测机会增多,查出阳性结果也增多,同时实验室诊断能力增强使病毒性肝炎分型率提高、监测系统日趋完善使乙肝报告敏感性增强等有关;三是乙肝病人反复到不同医院重复就诊次数较多,导致乙肝病例重复报告现象严重;四是医务人员对乙肝诊断、报告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按标准执行情况不一,影响了乙肝的报告发病率[3]。以痢疾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可能的原因与东胜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人文、社会地位有关,由于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流动性大,加之生活条件欠佳,生活的不良习惯和卫生意识相对薄弱,都是造成肠道传染病发病较高的原因。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趋于平稳,这可能与:2003年开始使用世行贷款和全球基金实施结核控制项目,几年来肺结核的就诊率、转诊率、发现率不断提高,使临床报告率上升,2006年以后通过项目实施的落实,肺结核免费、规范治疗等使治愈逐年提高,显示肺结核报告病例有所下降。因此,今后应继续实行DotS策略,加强防治力度,严格执行规范化治疗,不断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

综上所述,东胜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应重点放在疫情监测,不断完善疫情报告的质量,特别是乙肝、性病等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加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吴少波.2005-2008年云南省临沧市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6):426-428.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8

你也许曾经使用过商务智能软件来创建报告和表格,也感受到了传统商业智能软件令人难以忍受的复杂操作方式和获得信息的封闭性,可能就会明白为什么“商业智能”的概念被呼唤了这么多年,但直到今天,它在企业中依然处于“曲高和寡”的地位。显然,商业智能要真正兴旺起来,必须要克服它在用户心目中所留下的诸多不良声誉。

当商业智能邂逅web2.0

尽管生活在web2.0时代的消费者所进行的每一项在线活动都变得日趋简单,但商业人士却依然高度依赖于各种复杂的数据表和报告来做出决策。随着web2.0技术的逐渐融入,这一面貌正在逐步得到改变。就像美国畅销书作家Dontapscott在她与人合著的《维基经济学》里所说的那样,web2.0使得商业智能正在演变成“协同智能”,这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个新趋势是随着互联网的聚合和api趋势的加强,为商业智能软件厂商带来了新的灵感:让企业的内部数据同外部的网页资源实现快速聚合,来创建一种更简单、更直观的商业智能分析应用。

例如,全球商业智能系统的企业巨头informationBuilders最近了面向Google地图搜索的企业商业智能套件,并宣称自己是在商业智能市场实现的首次快速聚合应用。informationBuilders在面向Google地图的商业智能套件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而对开发者来说,不需要接受专门的编码训练,就能创建混合电子地图的商业智能应用。通过创建混合式的网络应用,将不同来源的软件进行混合、匹配,这种面向Google地图的企业商业智能套件,将交互性可视化带到了主流的商业智能方向中。

今天全球的企业都是在分散的地理环境下来经营业务。在"无国界业务"中产生的关系非常复杂而难以解释,但是如果创建出新的企业商业智能应用,将业务数据库和各种报告与电子地图叠加起来,用户可以得到更清楚的性能说明,并快速把握各地区的发展趋势。“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创新的方法,以保持市场趋势的领先地位。”informationBuilders的首席执行官GeraldCohen说,“聚合式应用连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流行,使我们得出一个针对企业商业智能套件的快速网络应用概念。”

来自网站的报告显示,Google地图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应用编程接口,大约占据了50%的份额。由于Google地图是免费的,而且是被广泛应用的服务,通过对企业商业智能套件背后施加力量,将逐步为大众带来地理学上的企业商业智能。

同样,也是在今年4月1日,美国加州的流程管理软体公司tibcoSoftware也推出了最新的Spotfire2.1版本,允许开发者采取通用脚本语言来开发高度可视化、交互性强的快速商业聚合式应用。tiBCo同时还了一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让合作伙伴和客户为任何商业流程建立分析应用。tibco宣称其新的新版spotfire企业分析平台把更多的权力交到了分析团队的手中,并且节约了做出决定的时间,引导客户具有更有效的战略洞察力。

由api趋势导致的商业智能更简单直接的另一个例子是今年3月份初,Google宣布旗下的GoogleDocs服务新增客制化图表功能,让用户可在GoogleDocs中嵌入Gadget,并提供可视化的apigadgets供开发人员使用。Google开放apigadgets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将任何可视化的资料嵌入网站上,并重复使用多个数据来源来编写程序,而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可以在很多类型的数据源中享受到丰富的可视化选择。

web2.0为商业智能带来什么?

在不久前Gartner的一份报告提出了包括来自于web2.0所带来的交互性可视化在内的五项技术革新,认为它们将有助于打破商业智能被广泛应用的阻碍。Gartner在这份报告中指出,受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应用的驱动,“交互性可视化,在未来的两年内将作为分析应用的普遍前端,而被人们所快速接受。”的确,在数据库和报告中引入web2.0技术来开发可视化的展示之后,因为其具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将会更广泛地被那些不习惯传统数据库和报表的用户所接受。Gartner在这份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这些创新技术将导致到2012年,积极利用商业智能的人数将达到15%到20%。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9

陶瓷项目的开建,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陶瓷项目申请报告是政府对企业提交的,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至于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内容,不必在项目申请报告中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

1.陶瓷项目编写分类:

日用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艺术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卫生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建筑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电器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电子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化工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纺织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透千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有釉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无釉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硬质瓷项目可行性报告,软质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特种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高强度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铁电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耐酸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高温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压电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高韧性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电解质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光学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磁性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电介质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磁性陶瓷项目可行性报告.

2.陶瓷项目产品的市场趋势:

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消费者需求档次的提升,陶瓷行业呈现出时装化、个性化、同质化等特点,呈现出以下的“五化”特点。

【1】高档化

目前在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随着高新技术、高新材料、高新设备的应用,陶瓷产品的档次也日渐呈现高档化的趋势。从各种科技含量高、智能化水平高的建陶卫浴精品,到建陶产品趋向大规格、卫生洁具趋向智能型的市场走势,都从不同程度把陶瓷产品日渐推向高档化的轨道。短缺高档化产品,无缘高档品市场是目前国内陶瓷业多年的最大缺憾。因此,陶瓷产品的高档化趋势,既是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是国内陶瓷业在对陷入产业链低端位置、分羹于低端市场进行深刻反思之后,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取高回报率而采取的有效改进措施。

【2】环保化

近几年,绿色环保成为消费者的追捧对象,亦成为陶瓷生产企业的追逐目标。从2002年7月1日《室内装修材料10项有害物质限量》国家强制标准的实施,2003年1月1日《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从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秘书处颁布的绿色环保“十环”标志,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打算今年将《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绿色环保已成为市场的新门槛和陶瓷企业的新挑战。为此,许多陶瓷企业纷纷通过或导入isp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或是进行绿色环保标志认证,获取“中国环境标志”证书,并努力实现双绿色产品认证。实现陶瓷产品的绿色环保化,不仅是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使然,更是我国陶瓷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健康证明”。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的无害化、安全化要求,需要以绿色环保化的陶瓷产品来满足。所以,追求陶瓷产品的绿色环保化,将成为陶瓷业永恒的追求目标。

【3】科技化

随着陶瓷业不断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材料,加速高新技术与陶瓷业的融合进程,陶瓷产品日趋呈现科技化的潮流,产品科技含量日渐增高。如鹰牌陶瓷的超现石系列,东鹏陶瓷的易洁瓷片,冠军的冠军钻石、冠军石,唯美的“e石代”磁砖,欧文莱的第四代立体超微粉抛光砖等,都是领跑科技化潮流的陶瓷精品,不仅成为市场营销的新贵,更推动了陶瓷企业、行业向科技化发展的进程。同时,各种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设备也为陶瓷产品的高科技化提供了可能。

【4】智能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对陶瓷产品的智能化要求越发迫切,各种智能化的陶瓷产品也应运而生,呈现雨后春笋之势。如在今年4月初举行的上海精品卫浴展中,居世界领先水平、带有自动感应、红外线控制并更具节水性能的卫浴精品就有好几家陶瓷企业推出,如toto公司、鹰牌陶瓷等。另外,还有许多卫浴企业都在加紧研制智能化的卫浴产品,如吉事多卫浴等。同时,具有智能化功能的水龙头、浴缸、洗面盆、淋浴房、建筑陶瓷等智能型产品也频频亮相。可以预言,具备智能化功能的陶瓷产品将占据21世纪陶瓷市场的主导地位。

【5】健康化

新能源趋势报告篇10

关键词:2025全球趋势分析中美战略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lintelligenceCouncil)2008年11月20日发表厚达121页的全球趋势报告,预测今后20年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将式微,中国和印度可能与美国并列多极世界的顶尖国家。报告并预测世界局势将更加危险,粮食、水资源日渐稀少、武器愈来愈多,造成紧张和不稳定,使全球笼罩在战争阴影下。同时,2025年前动用核武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总的来看,这份预测2025年前景的报告论调比较悲观。

一、主要观点和思想

1、资源争夺再度现

报告援引英国一项研究成果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称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水、粮食、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状况恶化。到2025年,人类应已开始或完成摒弃基于石油的能源体系。诸如太阳能、风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将为现行能源体系改变提供便捷的机会。

2、秩序重建

报告认为,到2025年,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将日渐削弱,世界将出现多个权力中心。“由于新兴国家日益强大、经济日趋全球化、财富从西方向东方转移、非国家因素影响力增强,到2025年时,国际体系将全面改观。”

3、核武威胁剧增

随着获取核技术的途径拓宽,核武器使用几率将与日俱增。报告说,核能力扩散会引发新问题,比如一些国家是否具备保护核武器及核技术的能力,“如果具有核能力的国家数量上升,在潜意识上愿意向其他国家或提供核援助的国家数量也将相应增加”。

4、“基地”瓦解

国家情报委员会预计,恐怖主义到2025年仍将存在,但形式将略有不同。不过,如果中东国家能够真正协作在一起,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将失去存在的土壤,尤其是在新的一代人逐渐接受更加民主的教育之后。

5、悲观评价

这份2025年预测报告比4年前的2020年预测报告基调更为悲观。报告总结说:“世界在今后20年间向一个新体系转型的过程伴随风险。”但芬加认为,转型可能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并非不可避免。他说:“人类的智力水平、政治体系和市场机制或许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可以应付或缓解这些问题。”

二、提炼出的对华思想和战略的部分

在这份预测报告中,美国全面肯定了在未来,新兴力量在世界格局的重建以及新的世界秩序中发挥的作用,其中就包括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以及展望五国的即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inthisfictionalizedworld,thenewpowersupplantwestasleaderontheworldstage)报告的第三部分为新加入的成员,即在未来参与全球秩序调节和利益分配的最重要的两个新的面孔――中国和印度,报告称,中国在未来15-20年的快速的发展几乎已经是定局,不可逆转,并且其军事势力也将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绝对领先地位,总量经济方面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在相当一些领域,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甚至会超越美国,同时报告也指出,美国在全球的最大的主导权依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国,通过对中印度两国的全面的分析以及对报告的分析,基本可以梳理出在对华战略方面,美国的基本思路。

(一)沿袭其在2008《国防战略》中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对华进行“塑性”战略。

1、中国崛起引起美方的恐慌

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的15-20年之间的发展将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它的影响力将空前强大,(Fewcountriesarepoisedtohavemoreimpactontheworldoverthenext15-20yearsthanChina.)随着它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带动的军事文化方面的影像也将随之增大,这将会使得国际间原本形成的以美国为核心的基本结构和框架面临重新洗牌的危险,这显然引起了美方高层的极大的恐慌,在政治经贸军事文化等许多方面,美国正在并将长期将中国作为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来对待,这在其对中国政策中长期坚持的“两手抓”导向就能清晰的看不出来,即在抓住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加大双方经贸合作的同时,利用经贸,人权、军事方面的途径,不断的制造一些影响我国发展的不利因素,不断的遏制我国的发展。

2、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塑性”之目的

在近期的多款报告文献中,美国一直在高调的宣称,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将在世界大格局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暗示,这些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负担的更多,并且,已经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将一部分矛盾和难题,不负责任的转嫁给了其它国家,中国首当其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在国际事务中,充当着积极的角色,主动的承担着发展和维系地区稳定的重任,以一个负责人的国家的姿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的认可。但是不能否认,当我们的能力和责任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巨大的偏移,我们不堪重负,这样的状态对我们的长期的持续发展,将是极其有害的。而美国的不断的高声呼吁和叫嚣,在推脱自己的责任的同时,也无形中加大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负担,既转移了问题,得到了宝贵的战略转移和调整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有效的的抑制了其它国家的发展,并且在其他国家的发展轨迹上深深的烙上了美国主导的印记,达到了“塑性”的目的。

(二)利用印度来抑制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其在亚洲的影响力的施加,一直要受到中国的牵制,尽管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中国的发展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但是,美国却一直以各种不实言论作为武器,压制我们的发展,其中,印度就是美国扶持的抑制中国的最方便最得力的力量之一。有了对印度的控制和掌握,加上在韩国、日本、阿富汗的驻军以及太平洋的强大海军力量,美国对中国的合围之势就分外清楚了。

同时,作为亚洲的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势必会在各自的独立发展中面临无法回避的竞争和利益的交割,面对中国政府的谦让大度,印度在积极维系两国关系的同时,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的赶超,对它而言,想要占据对亚洲事物的绝对的掌握,中国是绕不开的障碍。印度也在暗中利用美国对中国的打压,积极的发展经济,迅猛发展,妄图取中国而代之。

综上所述,美中印三国间围绕制衡与被制衡,必将长久的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对抗,其对亚洲事物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巨大的。

三、中国应对战略的几点思考

1、积极推行和谐共生的中国模型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形成了自己的战略理念,逐渐实现了特有的中国模型――即对内通过科学发展和文化复兴来实现和谐发展;对外用平发展的理念来向世界传达“和”“同”的思想。这种理念并非简单的口号,更是具体的行动指南。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邻为善积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利用坚实的地区盟友,广泛的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事务中保持良好的互惠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自主关系圈”,共同应对美国的各种遏制活动。

二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之路。将和发展作为作为首要目标,未来也不可能将追求境外权势作为国家战略的目标。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不想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同时决不会因为有人鼓噪所谓“中国”而放弃自己的发展。我国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与我国地位相称,能够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贡献的和平保障力量。

三是科学有效塑造新中国形象。国家和国家形象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构成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的是,这两个利益的实现需要国际社会的确认,前者确认主要依据国际法,后者则是自我认知与国际社会认知博弈的结果。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重要的手段。

随着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复苏崛起,中国正在承担着带动整地区发展的重任。中国政府及时的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立足本土和地区的共同利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在中国平和的姿态和强大的发展势头面前,绝大多数国家都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正是这样的战略模式的选择,才保证了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和机遇。

2、充分团结新兴国家和平崛对抗被“塑性”

未来的世界格局,之间力量的大量涌现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点在这份趋势报告中也有很明确的说明,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充分的团结和凝聚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如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的上合组织和东盟,调动这部分国家的力量,积极推行“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实利和责任的平衡中找到最佳的点,为下一步永续的发展储备必要的基础。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大做文章。实际上直到90年代中期,对美国在亚太军事存在的重大挑战,甚至是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东盟。

未来,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目标遇到的主要挑战首先是东南亚的地区主义倾向。它在思潮上表现为一度盛行的“东盟意识”或“东南亚意识”,在政治上的反映是“大东盟”、“东南亚共同体”等主张,在外交上的反映是“平衡大国”的对外政策,在安全上则是防务自主的趋向。

不论何种情况引起东南亚地区冲突(很可能都是小规模的军事冲突),美国都必定进行军事干涉。军事冲突的起因、美国干涉的方式和力度、介入的倾向性等等,都会对美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造成复杂的影响。由于南中国海可能发生的冲突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包括东盟各国在冲突中可能采取的立场不可预测。东盟国家的战略是利用与美国的安全关系保持地区战略力量之间的平衡,一旦平衡真的被打破了,东盟与美国的关系将发生剧烈变化,给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是破坏性的。如果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战略制衡,取得宝贵的战略空间,对我国自身的发展,将是非常有益的。

3、在美亚洲均衡体系中用好印度这张牌

美国针对中国的亚洲战略体系可以概括为所谓“均衡战略体系”,即扶持若干力量来遏制和阻挠中国的发展,这个队伍里面,印度无疑尤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美国同样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足以与其在国际事务中分庭抗礼的印度的出现,所以,印度的角色既尴尬又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该扩大与印度的广泛的交流和和合作,在更大的平台上更前瞻的视野里,求同存异,把与印度的携手发展,积极与印度在地区事务中达成利益一致,将印度纳入我们的“自主关系圈”,以此作为牵制美国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目的;另一方面,团结印度有助于我们对亚洲格局现状有效的保持;第三,这也是一条在复杂环境背景下,通过小范围协作而达到巨大战略利益的途径。

注:1、原报告中,并没有归纳出‘金砖四国’,‘展望五国’这样的称谓,只是在不同的章节,在涉及到新兴国家时,分别提出了相关国家,文章沿用我国媒体较常用的叫法。

参考文献:

[1]《2008nationalDefenseStrategy》

[2]《Globaltrends2025:atransformedworld》

[3]《从战略文化视角看印度的大国地位与追求》.现代国际关系,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