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4:25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特点;新趋势

一、当代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博物馆教育是以实物展品组成的陈列为基础,通过视听手段等辅助形式对公众进行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社会性

博物馆教育大门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不受出身、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到博物馆接受教育,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性。博物馆教育的服务对象广泛,在做好为来馆观众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到那些不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或无法来博物馆参观的人。许多博物馆就根据公众的不同休闲价值取向组织特定的活动,如为家庭群体观众组织的周末家庭专题活动、为残疾观众安排可触摸的专门展览、安排用非主导语种讲解的导游人员等。

(二)专业性

博物馆教育是围绕该馆藏品以及当地社会需求进行的,但不能脱离本博物馆的性质。如音乐博物馆工作就要围绕“音乐”二字做文章;文字博物馆就要围绕“文字”专门陈列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见证物。许多专题性和行业博物馆要具有明显专业和行业特点的内容,博物馆教育工作要结合本馆藏品内容,联系本馆性质,突出重点和主题,否则就会失去个性。

(三)实物性

博物馆是典藏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实物是博物馆教育的基础,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对博物馆藏品实物等资源进行整合排列,就是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观众通过陈展以及讲解员对展品实物的讲解和实物文字等一些辅助形式的说明去了解实物展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一座好的陈列展览离不开实物,拥有丰富的馆藏实物是办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础。

(四)直观性

博物馆教育利用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可靠见证物以及其他辅助展品组成陈列展览为公众创造从直观上、感性上认识事物的条件,这种教育比较直观,以陈展实物为教育工具,加深人的印象,是许多其他文字宣传等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如古代皇帝玉玺,当代很多人未曾见过,而是通过一些人描述或者文字叙述以及图画去认知玉玺,但终不能形成直观印象,有想象和臆造部分,若博物馆有很多玉玺实物,便能很好地去认知玉玺了。

(五)趣味性

《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博物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鼓励博物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出版物和互联网等途径传播藏品知识、陈列展览及研究成果。”因此,博物馆组织的展览主题要丰富多彩,内容要贴近群众,形式要生动活泼,以满足观众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精美的文物、精彩的陈展、精心的服务,是当代博物馆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一说法告诉我们,博物馆教育通过实物欣赏和接触,通过倾听讲解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可以让受教者充分享受教育过程的乐趣。

二、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

(一)从教育维度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研究

我国博物馆藏品研究多从历史、艺术、科技、考古、古器物等维度出发,获取的信息都纳人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多以特定学科的专业术语、学科概念、学术观点来呈现,博物馆教育只能作为专家和公众之间的翻译,将科学知识翻译为普罗大众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这使得博物馆教育只能从学术专家的角度来阐释知识,而不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基础来提供知识。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机构的社会职能之一,是所有博物馆工作者的职业责任,为此,博物馆藏品研究既要保持构建知识的传统,也要有利于博物馆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支持和辅助观众的学习。博物馆学习多是从实物的感觉经验开始,进而将一定数量的事实性信息和亲身体验整合为一般性的感受,再抽象出具体的概念和特定实物的普遍特点,再联系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该物件的意义和价值,判断自我与该物件的联系,将相关知识、价值整合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博物馆学习是从具象到抽象、从个体到整体、从物质到知识的过程,在每一个博物馆学习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事实或知识来支撑,这些都需要博物馆研究来提供。从博物馆教育角度来说,博物馆藏品研究要结合博物馆教育特点,根据博物馆观众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加强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藏品知识整合及知识呈现的研究。

(二)博物馆教育要加强研究观众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

尽管学校团体和家庭群体在参观博物馆时,这些群体内的教学活动可能会沿袭其习惯的教学方式,但在博物馆与学习者之间的教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多元智能学者指出,在博物馆学习中,空间感知、运动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会表现得更为突出。教育学者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博物馆教学的突出特色。特别是博物馆学习者多为成年人,家庭学习的施教者也是成年家长,而成年人的学习成果中有70%来自于体验。当代博物馆教育是围绕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开展的,更多是以辅导、支持、引导的方式进行,博物馆只有对观众的参观行为、休闲行为、学习行为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学习支持。

(三)博物馆要重视教学项目的研究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既要有经典项目的传承,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优化。博物馆教育活动是维系“核心观众”的纽带,要根据核心观众的学习状态,为他们设计更为深人和范围更广泛的新活动,让他们常来常新,并感受到博物馆对他们的重视。博物馆教育活动也是吸引新观众的广告,要根据新观众的需求和学习特点,依据博物馆的核心收藏和工作定位,让新观众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认识博物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了解并熟悉博物馆学习的学习模式,为他们以后常来博物馆学习开个好头。博物馆必须在本馆收藏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目标观众群体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设计具有本馆特色的学习活动。博物馆要重视教学方式的适用性,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行为、社会交往和学习习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应避免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如成年人多喜欢体验,高年级学生多喜欢个性展现的参与互动,低年级学生多喜欢生动活泼的实物具象学习。博物馆教学一定要有助于学习者的发展和进步,博物馆教学效果应该以学习者的体验、收获、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博物馆的积极态度为主要评估标准。博物馆学习的效果不应是了解、记忆了多少博物馆中的实物,不是掌握了多少博物馆提供的知识,博物馆学习不应是同一标准,而是要根据学习者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考虑不同的博物馆学习评价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实物、环境、体验式、社会化等学习特点的博物馆教育,需要以博物馆藏品信息、藏品知识整合与呈现为依托,加强在基础理论、应用和项目开发方面的研究。博物馆教育的效果当以学习者的体验、收获、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博物馆的积极态度为主要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何琦,王军,尹雁.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基于蔡元培的博物馆教育思想[J].科普研究,2010,04:80-84.

[2]李云鹏.近七十年来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述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5:114-117.

[3]李胜男.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J].博物馆研究,2010,03:31-36.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流动博物馆;校园;名片

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历史的展厅,更是一座历史的学校。一个民族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就不能忘记历史。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志,就是人与历史的融合,那不仅是文物的展出,更是人的参与、对历史的了解与关注,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近年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受到公众的重视、博物馆通过诠释和传播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传承民族文化,是博物馆的教育核心使命。目前,博物馆界传播博物馆文化,履行社会教育职责的主流的途径是基于博物馆展厅实体的陈列与展览,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博物馆等信息化展示手段。

一、流动博物馆的教学形式进入到校园教育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有效教学的重点场所,在宣传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教学实际出发,重点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让博物馆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和贴近群众,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以及综合能力提高。

引进博物馆教育进入到校园之中可以重点提高学生的爱国宣传教育,将博物馆作为爱国教育的手段,带领学生体会我国传承的民族精神,发扬学生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中学生作为最佳的爱国教育阶段,改变传统的爱国教育模式,让中学生接受爱国教育的形势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学生的学习感悟不断加深。

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自主互动、直观形象、鲜活生动、寓教于乐、开阔视野的“第二课堂”功能,充分利用博物馆集专业性和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学术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讲、触摸和操作并用的方式,完成整个认知过程,让书本的知识真正“活起来”,让博物馆“第二课堂”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沈阳市文广局与市教育局联合推出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m乡村”活动。2015年组织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联合将艺术课堂、文博展览送进了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文化路小学、市实验小学、二经二校、文艺二校等多所集团小学,送进了新民市张家屯镇、后大河泡村、法库县孟家镇政府、东湖社区等乡镇乡村。2016年活动继续走进宁山路小学、童晖小学、沈阳市旅游学校。50余名省、市文博工作者突破以往传统展板模式,运用形式新颖、手段先进的全景漫游系统和ppt演示与现场讲解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将流动展览、艺术课堂送进了市内多所学校和广大农村,使学生、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文博精神大餐。

今年为了积极参与全市“弘扬雷锋精神,共建幸福沈阳”行动,组织开展“流动博物馆联合走进城乡校园”活动,致力于打通博物馆服务城乡学校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全市文化文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沈阳市文广局、沈阳市教育局组织沈阳故宫博物院、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陈列馆、东北陆军讲武堂陈列馆等文博单位深入康平、法库、新民市等乡镇学校,为师生们送来精彩纷呈的展览和形象生动的讲解。送展活动受到乡镇学校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在聚精会神观展、认真聆听讲解、热情踊跃参与后,同学们纷纷表达了期待更多博物馆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热切心情,他们盼望着博物馆里更多“活起来”的文物藏品、人物故事走进他们的世界。

二、流动博物馆教育形势进校园的措施

在中小学内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的教育行为需要重点考虑现实中需要考虑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流动博物馆的教学形式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重点思考的。中小学校在使用流动博物馆的教学措施的时候需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寓教于乐,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的职能,讲解员在传播历史知识的时候需要重点思考如何打破学生思维中固定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中小学生在一个更好地氛围内感受历史文化知识的魅力以及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校的中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地区文化特色、城市历史背景。

讲解员在布置流动博物馆的时候,可以制作精美生动的演示文稿插入一些优美的音乐、视频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于所讲解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在流动博物馆讲解活动中,学生的互动以及提问可以更加活跃些,讲解员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解答,增强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流动博物馆的主题下发散思维,感受另类流动博物馆讲解模式带来的全新校园学习体验。流动博物馆讲解活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现有的讲解模式下,讲解员设计流动博物馆内容的时候可以按照既定的节日展开,突出节日的由来以及产生的文化背景,讲解员在设计流动博物馆的时候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采用鲜艳颜色的图案,生动有趣的画作,在内容编排上融入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适当地加入一些动画效果,让学生在观赏演示文稿的时候更容易感受到知识的重点。讲解员在制作流动博物馆的相关内容时,还可以插入音乐以及视频,贴合知识的内容,对音乐以及视频进行精心的制作,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知识,感悟知识以及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插入视频以及音乐让流动博物馆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寓教于乐,丰富中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其摆脱传统刻板的学习方式,借助更多的方式展开自我的知识学习。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讲解员可以满族舞蹈的形式,将满族服饰、满族舞蹈、满族文化等几个角度展开,设定流动博物馆的主题为“格格跳舞那些事儿“,介绍满族的旗头、旗鞋、旗袍、配饰,重点介绍这些服饰、配饰的材质,使用方法,穿戴等级,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穿戴、走路到跳舞,延伸到背后浓浓的满族历史文化深入细致地理解,带领学生在参与、实践、学习中深入地探究这些流动博物馆送展览活动的主题,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流动博物馆的主题之中。

其次,在中小学课堂上创办流动博物馆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将所有的学生都纳入到既定的课堂氛围内,譬如每周三或周五下午以“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的形式,让流动博物馆成为常设课,增加博物馆校园教学的延续性,带领学生从既定的文化氛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吸收重点喜爱的博物馆知识。为此,在流动博物馆的“社团活动”教学模式创办中,讲解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增强学生对于流动博物馆的喜爱之情。讲解员在流动博物馆的活动之中可以将全班的学生分为五人到十人的小组,每一个“社团”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当做负责人,带领学生对流动博物馆的内容进行探究,关注流动博物馆的主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群体之中设计互动的奖励机制,从而在“社团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鼓励所有的社团同学积极融入到流动博物馆送兴趣活动之中。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可以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效融合,将有关“满族传统剪纸以及手工艺作品”的流动博物馆主题活动植入“社团活动”中,分析满族传统剪纸文化以及手工艺文化的悠久历史,带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一件手工艺作品,例如窗花或者是纸质的传统灯笼,在同一个社团学习小组内,不同的学生负责不一样的工艺步骤,例如一名学生在灯笼上绘制图案,另一名学生粘贴剪纸,另一名学生制作灯笼的轮廓框架等等,社团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学习流动博物馆活动主题内涉及到剪纸民俗等相关知识,领会满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在亲身体验动手能力的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社团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既锻炼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特长,又优化美好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再次,借助流动博物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讲解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答题卡,邀请学生在自己的答案上别有新意的回答问题,不要恪守传统模式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通过流动博物馆学习内容进行思维发散,发挥自己的学习特长,必要的时候,讲解员可以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权限探索全新的知识。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讲解员可以带领学生探究沈阳故宫大政殿的设计元素,深入理解其设计是否合理;带领学生探究八旗的清初建筑上的装饰作用、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的意义、相轮火焰珠宝瓶的设计、八位蒙古族力士牵引的八跟铁链、屋脊上的各种造型生动的小兽背后的故事、没有一根钉子的建筑奇迹等等。举办这些看似小众却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流动博物馆创新活动会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切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之中,比起以往墨守成规的学习方式,流动博物馆的教学模式更活泼、更多元、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自助,学习的形式更加有趣。在这样各有所长也自由的学习氛围内,学生对于流动博物馆送展活动的参与度也十分积极,对于生活中不经意的知识点也会更加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形式,使中小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最后,拓展教育内容,将流动博物馆的内容结合到中小学学校日常教学课堂之中。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也是支持教师教育工作的最强的堡垒,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在办流动博物馆的时候尤为如此,流动博物馆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教学形式都是需要学校重点支持以及认可的。例如:在学校日常教育课堂之中,美术课中的有关内容可以与流动博物馆字画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班会内容教师可以举办“走进博物馆”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材料,组织整理成报告在学生之中分享,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带领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这些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等,让学生对当地的历史遗迹、遗物有更多角度地感官认知以及解读。流动博物馆教育还可以在学校选拔热爱博物馆事业、喜欢历史文化知识,有宣传讲解意愿或特长的中小学生,培养“在校小小讲解员”,对讲解表现突出、特别优秀的“在校小小讲解员”可以吸收到相应的博物馆转正成为博物馆“小小志愿者”公益服务队伍中,从而让中小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入地认知,也让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受教育的同时也体会讲解员公益服务、在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潮中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开阔眼界、丰富阅历,让学生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三、流动博物馆教学模式设计时需要遵守的事宜

在学校内组织开展流动博物馆的教学形式对于教师、学校以及学生的考验都是比较多的,那么在确定如何进行流动博物馆教育模式的时候应当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首先,流动博物馆的教学形式是否要在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目前根据乡村的硬件设施分别准备了流动展板跟ppt两种形式。在展板的设计上,为了创造提高中小学生的美术素质,流动博物馆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中小学生的美术艺术综合素质,对流动博物馆的受众性进行考虑,对中学生的美术学科学习兴趣、对于美术展品是否熟悉等问题在学生群w中进行调查,进而对流动博物馆展板、ppt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设计和完善。

其次,在进行流动博物馆教育设计的时候,各博物馆讲解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生是否喜欢参加流动博物馆送展活动,是否从中有所获益,是否真正提高了自己对博物馆的认识等结果进行深入地了解,探究每次流动博物馆的活动是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更新讲解内容、创新展览、展示方式,让流动博物馆真正走进学生们的世界。

最后,在设计流动博物馆的教育模式的时候,讲解员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设计流动博物馆教学模式的时候,讲解员应当将学生放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参观、视频学习以及体验对遗址类、历史类、艺术类博物馆的文化知识有特殊的认知以及产生能继续学习的兴趣,讲解员可以通过流动博物馆活动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消化知识内涵,做好知识反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自主意识,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流动博物馆进校园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以往流动博物馆都是各博物馆独自送展到每一所校园,通过全市整合多家博物馆联合送展的新形式,一方面节省了交通、人力等费用,另一方面受众群体汲取各类博物馆、艺术馆的内容更加全面。在引进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的过程中,用全新的思路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意义有更多的认识,让中小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现实,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纠正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学习习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让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在节假日期间带上自己的爸爸妈妈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的“第二课堂”教育真正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们爱上博物馆、更爱自己的家乡。

参考文献: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3

1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文博队伍

博物馆需要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专业队伍,正是这支队伍要面对观众,服务社会。尤其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观众量急增,培养一批能坐下来认真搞业务,做好基础工作,搞好各种陈列布展,改善博物馆的环境,更好地为观众提供高水准的展览内容,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和优质服务的干部队伍,就显得极其重要。

1.1思想教育。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大家都比较清楚,但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博物馆不仅要进一步履行好收藏、研究和展示三大职能,还要积极有效地拓展教育和服务功能,这是新时期博物馆作用的最大体现,是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本质所在,也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待。

1.2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方法是多途径的,其一是从内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热爱本职工作,安心于文博事业,并且有一定业务基础的骨干力量。为他们创造各方面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举办各类学习班,鼓励自学。提高业务人员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很重要,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包括管理研究、保管研究、陈列展览研究和群教研究。其二是面向社会招聘年轻、专业人士,充实博物馆的干部队伍,为博物馆输入新鲜血液。专业人员参与编写陈列大纲,设计陈列版面,写讲解词,文物征集等工作,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

1.3合理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合理使用人才使博物馆的工作有序进行。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完人是没有的,只有在使用人才上扬长避短,因人施用,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使博物馆的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才能更充分发挥其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服务功能。

1.4竞争奖励机制。竞争是力量和智慧的激烈较量,最容易激发人们的取胜心理。竞争机制就是基于人的自尊和自我实践的需要,根据人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不断进取的心理特点,提供公平合理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在竞争中为证明自身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以最佳的心态,投身工作,接受挑战。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政策,以激发博物馆人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2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平,打造精品展览

陈列展览是体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博物馆通过展览与社会、公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免费开放后,若想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就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传播内容和展示形式。举办人们喜闻乐见的展览,持续保持吸引力,更好地发挥教育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互动的局面。

2.1更新基本陈列。博物馆一直以陈旧的公众形象面对世人,一些历史类、考古类、人物类、科技类等学术性较高和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且内容陈旧、形式呆板的博物馆,即使是免费,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博物馆的陈列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不断更新陈列内容,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点,将馆藏文物定期轮换展出。使观众每次参观都有新发现和新收获。

2.2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博物馆在不断更新基本陈列的同时还要以各种形式举办展览。举办临时性展览,现如今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通常是为了配合社会形势的需要和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认真了解相关信息,掌握各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地区特色文化、社会热点及观众的心理。这样有助于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意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2.3组织群众评议。博物馆还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受到了更加理想的效果。博物馆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群众,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3打造学习、休闲、娱乐、购物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不仅反映在陈列展览中,也反映在建筑、环境、服务等方面。博物馆是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旅游景点,它提供给社会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息场所,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步入这里,在娱乐中受教育,在休闲中长知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3.1馆区内外的绿化。环境绿化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没有高标准的园林绿化,就没有完整的博物馆。园林绿化对馆区建筑起到烘托、协调、装饰作用,对环境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作为一个现代博物馆,从馆区园林规划到布局,到各景点具体安排以及每株花草树木的养护管理,都有较高艺术要求。建造公园式博物馆外环境,需要在馆区广植各种树木、花草,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芳草满地,春色满园”的绿化美化标准。

3.2服务设施的完善。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食品部、餐饮部、医务部、咨询处、寄存处、纪念品商店、休息厅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开设一些有益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为观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取得经济效益。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优势策略

作为传承文明的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就被赋予特殊的功能。传统意义上来讲,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有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其中,收藏是其原始功能,为立馆之根基;展示是其外显功能,通过藏品展示文化底蕴;研究是其内在功能,以发掘、诠释藏品内涵;教育则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在现代社会,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对象是全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我国是世界上青少年最多的国家,青少年是我国博物馆数量最大的观众。面对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如何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本文探讨的宗旨所在。

1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优势

博物馆凝聚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叙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现着人类整体文明与智慧,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

1.1博物馆是直观性展示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直观的实物、模型、标本等藏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配以图文的形式来展现、传递久远的历史文化,借助讲解员详尽细致的讲解服务,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等视听技术手段,给青少年创造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展示环境,从而全面调动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让青少年参与到场馆的生动氛围中,全方位感受藏品的文化质地与知识信息,从中得到教育,增长见识。这种以实物表达内涵和传送信息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激起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求知兴趣,与学校枯燥的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相比,博物馆给青少年提供的教育资源更具直观性、真实性和形象性,也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

1.2博物馆是丰富有意趣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实物资料使博物馆天生就具备大量立体的、直观的教育资源。参观博物馆人文环境、触摸实物展品,视听馆中贴配的图文语言、参与其中的互动环节等等,这些非直接的教育方式,非常适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及情感特征,可以把课堂上的抽象知识生动地转化为他们易于接受的现实感受,从而引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进而生发出他们自觉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自然提升他们关注历史、承继文化、担当社会的使命。可以说,博物馆收藏的实物及其整体环境所内蕴的文化意趣,就是熏陶、激励、教育青少年的绝佳教材。

1.3博物馆是自主开放性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有形无形的教育资源无所不在,能够给予青少年自主开放的良好教育氛围。其一,博物馆藏品丰富、展览形式多样,青少年可以在博物馆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其二,博物馆的很多活动是采取开放的形式,常常会向社会公布教育活动日程,教育活动采取的规模、形式及场所也很灵活,青少年们可以方便地加入其中。在博物馆不拘一格的教育氛围里,青少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参观日程和选定参观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接受和寻求哪些知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改变了青少年在学校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调动起青少年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给他们以拓展视野、激发创意的第二课堂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可以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引导的自主学习者。

1.4博物馆是素质大拓展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教育资源还可以拓展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比如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陈列展览,既可以展示人类文化的历史风貌,又可以展示地方奋斗不息的发展脉络,还可以展示当代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辉煌成就。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博物馆教育资源全部可以涵盖得到。如,综合性博物馆可以扩充学校德、智、体、美等多种课程科目的教育内容,艺术类博物馆在配合学校美育方面优势明显,科技类博物馆在配合学校智育方面效果突出。因此,将博物馆广博开阔的教育资源作为青少年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对于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2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利用策略

博物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发挥其资源优势,必须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博物馆教育感染力,拓宽博物馆教育渠道,真正把博物馆文化变为滋养教化青少年的精神动力。

2.1提高博物馆自身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意识

我国博物馆教育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但很多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利用和开发。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展潮流,提高博物馆自身的开发建设,深度挖掘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首先要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研究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借鉴其他教育形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提升、完善博物馆教育体系。其次要加强对博物馆收藏物品的研究,扩大藏品研究的侧重点,改变传统纯学术的研究角度,从教育服务大众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出发,对藏品的研究除保持传统风格外,也应根据观众的心理规律、认知特点、学习需求来调整研究方法路径,真正挖掘和展现出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内涵。最后,要重视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创新研究。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应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与时俱进地设计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新活动、新模式、新方式。如河南博物院开展的编钟古乐活动、西安半坡博物馆设计的史前工厂、宁波博物馆的青少年探索体3D立体拼图等,这些特色活动吸引了青少年留恋关注,很好地展现了博物馆内在的教育魅力。

2.2注重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

作为公益性的特殊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职责使命,博物馆和学校应当加大合作力度。其一,各方主管部门应当为馆校合作制定共建计划,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在经费、政策和组织上给予支持;要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馆校联谊活动,以展览、宣讲、辅导等形式让博物馆育人活动在学校落到实处。其二,学校方面也应当切实地参与到互动计划和实施中去,在经费上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诸如人员培训、课程建设、组织参观考察、邀请专家座谈等各项活动的开展。其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为馆校合作搭建平台。只有当教师掌握、了解了博物馆的文物文献资源,把藏品内涵的历史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青少年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桥梁作用,博物馆也培养和吸引了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大批人才资源、观众资源,可以更好地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博物馆教育中的传播效应,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和职业拓展课程,为青少年汲取知识,提升素质,充实人生提供一个馆校交融的良好文化环境。

2.3充分发挥青少年志愿者组织的服务作用

西方在博物馆开发、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工作方面已有成熟惯例,招募和建立青少年志愿者组织助力博物馆事业已经成为风气。相比之下,我国的青少年志愿者组织活动开展的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和热情,有的地方甚至对志愿者活动还抱有错误态度,把志愿者简单地当成不要报酬的临时工或义务工作人员。作为特殊的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工作需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积极主动地为青少年志愿者创造便利条件,使博物馆成为他们最好的社会实践场所。博物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平台和机会,如安排专人负责专业的指导培训;协助博物馆组织观众、志愿讲解、分类收集社会对评价意见;参加博物馆活动策划、办展、宣传;参与博物馆藏品的清洁、整理、收藏等等。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们收获的不仅有鲜活的文博知识,还有宝贵的情感升华。

2.4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博物馆在线教育体系

西方很多博物馆都利用网络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板块建设成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中国博物馆界落后于其他许多国家[1]。今天,我国博物馆网络建设应跟上时代的潮流,勇敢应对移动互联网风潮,认真面对庞大的青少年网民群体,与时俱进地发挥网络平台威力,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体系开展青少年网上教育阵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博物馆教育时空,方便青少年群体网络学习;另一方面,将青少年在线上博物馆的学习经验和在实体博物馆的学习体验进行虚实对接,实行比较互动,让博物馆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建设和完善博物馆网络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博物馆青少年网络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3结语

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和不平衡状态,与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同类工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博物馆以物为本、重视科研功能、馆藏文物保护,少数博物馆甚至片面追求其形象标志功能,忽视或弱化了自身的公众教育功能[2]。因此,在时展变化迅猛的今天,我国博物馆要迎头赶上,敏捷应对变革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社会重要教育机构的特殊地位,利用自身百科全书式的立体教育资源,开发文化传播认知的新途径,更快实现对青少年教育的服务转型,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做出独特贡献,也为自身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孔利宁.《博物馆的网络建设与青少年教育》.《中国文物报》,2003年8月22日.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东南文化》,2010年第6.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5

 

一、博物馆教育概述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在承担着成人教育的重任,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员。顾名思义,博物馆就是收纳众物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博物馆的意义已不止于此。从19世纪末开始,它的重心从最初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强化。由此,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突出,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中心。

 

(一)博物馆教育的起源

 

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收藏、教博物馆教育孕育而生。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宣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思想教育主题。由此,博物馆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场所,日益发挥着备受重视的教育功能。自成人教育普遍被人们接受以来,各国都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利用现有设施,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支持成人教育的发展。博物馆作为现成的成人教育基地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博物馆教育概述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在承担着成人教育的重任,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员。顾名思义,博物馆就是收纳众物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博物馆的意义已不止于此。从19世纪末开始,它的重心从最初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强化。由此,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突出,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中心。

 

(一)博物馆教育的起源

 

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收藏、教育和研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要应运而生。19世纪,少数博物馆单独设立陈列室,有目的地陈列馆内藏品,并通过展品影响公众的感官和言行,这种明显的教育行为使得博物馆教育开始进人人们的视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何向世人展示科技成果成为当时人们思考的问题。在1851年举办的伦敦万国博览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场所及媒介,它展出了欧洲各国先进的工业成果,促使人们互相交流和学习,具有明显的宣教目的,至此博物馆教育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博物馆的功能也得到拓展。重视博物馆收藏、研究功能而轻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博物馆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1]这是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就是广义教育的一种。对于它的定义,许多国际组织与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国际博协(iCom)认为,“博物馆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其作为教育资源为各阶层人群服务的职能……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吸引更多来自于各个阶层、不同社区、地区以及团体的目标公众,并应该为一般社区、特殊人群及团体提供机会,支持其特殊的目标和政策。”有研究者认为,博物馆教育不再像从前的展览、讲座、藏品、诠释、项目服务那么单一和没有关联性,而是将教育理念植根于博物馆的每一项工作中。[3]美国博物馆学者托马斯福特(thomasFord)认为,“所谓的博物馆教育就是让来博物馆的人自由参观、比较、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而博物馆按照每个来馆者的需要、情趣,为其选择最适当的教育服务,[4]英国的博物馆教育专家eileenHooperGreenhill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基于藏品、博物馆场所和博物馆的专业性工作的基础上的一种终身性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参与式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方式,尤其特殊的一点是,博物馆的教育角色还包括其用展览有效地与目标公众交流。”

 

虽然人们对博物馆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都承认博物馆教育为大众服务这一根本宗旨。通过分析上述定义,不难看出,博物馆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展览、研讨、讲座、出版物、教育活动等都可以使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外的第二课堂,普及公众的科学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素养及品质。博物馆教育有着与其他教育所不同的特点,即社会性与直接性。社会性是指博物馆教育面向全社会;直接性是指博物馆教育陈列展览的都是实物材料。

 

二、博物馆教育的优势

 

我国博物馆从正式建馆之初,就是以教育公众为目的。在2005年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我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实现从功能主义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博物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成为紧密联系民生、惠及亿万民众的公共服务机构。[6]政策的颁布与措施的实施,迎来了博物馆教育的新局面。博物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理念的创新化

 

一方面,博物馆教育以民主公平为教育理念。博物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工作、阶层、家庭等条件没有过多的要求与限制,这种宽容性给予成人更多增长能力、丰富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博物馆教育将以成人为主体作为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成人教育更多地倾向学历教育,多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相对而言,博物馆教育由于自身具备的客观条件和发展特点等优势,更注重成人的学习需求,强调成人的主体参与性,尊重成人的学习差异性,重视成人的体验感。

 

(二)方式的多元化

 

博物馆教育采用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没有明确、固定、单一的学习目的与要求、教育模式与方式、评价思路与体系,具有多样化的优势。除了固有的实物展示、影像传媒、文字资料、讲解导览、书籍外,博物馆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方式的实际操作性及真实体验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新鲜有趣的野外实地观察活动、充满知识与趣味的科普活动、稀奇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亲手体验项目、灵活多变的流动展览等。此外,博物馆教育开拓新思路,围绕“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巡展,积极主动地普及成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历史涵养。

 

(三)内容的惠民化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与成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达到惠民、亲民、利民的效果。为此,博物馆教育以具体学科、专业作为基础,更多通过开展丰富有趣的主题性教育活动,将华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技艺等传授给成人。如常州博物馆开展的留青竹刻体验活动、剪纸活动、巧手绘梳篦活动等,既引起了成人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又将这些高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高深的学科知识,以简便易懂的方式传授给成人,提供给他们主动亲近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契机。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让博物馆走进成人,走进生活,真正做到惠民、亲民和利民。

 

(四)素养的全面化

 

无论是在客观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主观的教育需求上,博物馆教育更倾向于素质教育。博物馆教育承担的职责更多的是促进成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博物馆,成人接受的教育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与他们的工作无关的知识、文化和技艺等。成人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中,一方面感受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弘大,另一方面拓展视野,丰富生活,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这样,博物馆教育有助于培养成人的创造力,从道德、审美、传统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他们的素养。

 

(五)选择的自由化

 

蔡元培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学习者学会寻找教育。相对于成人学历教育对学科掌握程度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目标的明确指向,博物馆教育则更为宽容。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及方式,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极大的满足自我求知的欲望。博物馆教育是一种以自我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以民主、自由、开放为最高指导原则。成人每一次在接受教育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需求自行规定掌握程度,以此考虑某一主题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延伸还是停止。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在博物馆教育中学习者选择的自由。

 

三、博物馆教育的策略

 

在越来越重视提升人才素养及追求公众精神的新时代,人们愈发重视教育的连贯性及广阔性,追求一种盎然生命力的延续。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功能,促使其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彰显作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树立全面的服务理念

 

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体机构——博物馆,在全新的社会教育需求下,一方面应当努力突破自身的地理空间位置及藏品资源限制,从成人的需求出发,举办各类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要秉承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综合类、科技类、自然类、艺术类、历史类等多样化的优势,基于自身的专业性及馆藏资源,通过导览、讲解、夏令营、巡展等方式,对成人进行知识、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教育。总之,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机构,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以更加人性化的、全面化的教育服务对待成人,真正走进成人心中,为成人服务,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的,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方式,博物馆教育应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扩大教育机会,改善教育条件。比如,针对老年人,可以走进社区、居民区,通过流动展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先进、及时的教育信息;针对残疾人,可以联合残疾人组织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博物馆参观、体验等活动;针对外来务工者,可与学校合作,以展览、讲解、趣味活动等为载体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博物馆教育;针对偏远山区的成人,博物馆需要与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

 

(三)运用多元化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多,主流教育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传统教育形式。博物馆教育作为国民教育领域的一部分,必然要为成人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常规展览、临时展览、流动展览、讲座、体验性活动等。除此之外,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首先,建立人性化的虚拟博物馆刻不容缓。虚拟博物馆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点,将不断扩大博物馆的教育范围,弥补传统博物馆的缺陷。其次,博物馆凭借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历史文物、自然标本等,应更多的与各类学校合作,为成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将直观感受内化为理论知识和真实情感,从而有助于辅助课堂。再次,博物馆应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加强合作,在促进博物馆发展的同时,为科研提供支持。最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旅游服务定点单位,博物馆应加大与旅游业的合作,真正实现博物馆休闲娱乐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冯丽娜.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3.

 

[2]iCom(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iComStatutes:Codeofprofessionalethics,1990:26.

 

[3][5]陆芳芳.美国博物馆教育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32,32.

 

[4]仓田公裕.论博物馆教育[m].博物馆研究,1988(4):27.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科技创新;相互融合

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博物馆是集中反映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历史的殿堂,是闪烁着智慧的奇妙的知识世界,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博物馆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场所。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多所,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约占70%。高等院校设立的博物馆大约有300多所。21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兴建、扩建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等18所有特色的大学数字博物馆。2012年5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大学建立博物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泰山医学院在创办医学影像专业几十年的基础上,创建医学影像博物馆,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同时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有效教育效果。

1明确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地位

医学影像博物馆明确功能定位,对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教育功能是大学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博物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博物馆。大学建立博物馆主要是发挥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博物馆内收藏有大批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物、标本,这些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更直观、更具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堂教学的空洞和抽象,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指出,把教育列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并专列《博物馆社会服务》章节,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现在出现了新的特点:大学博物馆由学生实习、科研、教学服务,向学生教育教学转变,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博物馆利用自身场所、教育资源等优势,开发有关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科技创新,动手、动脑项目,大学博物馆从传统教学辅助,向教育教学延伸,发挥教育功能。泰山医学院根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性质,借鉴国内外大学博物馆功能定位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以教育功能为主,把医学影像博物馆建成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科普教育的大课堂,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

放射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筹备和藏品收集,于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到目前已有十多年时间。医学影像博物馆由泰山医学院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同建设,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000m2,2013年学校对对医学影像博物馆进行修缮。目前,展品主要有国产第一代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第一代颅Ct扫描成像装置,第二代全身Ct扫描装置,各种类型、不同时代X线摄影设备、X线透视设备以及e形臂X线成像装置,早期机械式B型超声等成套设备80多套。博物馆陈列有各种类型代表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主要有X线球管、影像增强器、影像探测器和操作台等部件500多套件。馆内有介绍X线发现一百多年来,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的展板300多件。有北京万东、山东新华等公司捐赠的各种设备。有各类早期期刊、专业图书、专家论著和捐书等,博物馆现有与医学影像有关的藏书和期刊20000多册。医学影像博物馆分为5个展区:医学影像成像设备整机展区;成像设备零部件展区;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国际国内专家生平事迹、著作、文献展区;国际国内著名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展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史料室。医学影像博物馆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聘请教师任兼职管理人员,聘请学生担任讲解员,博物馆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博物馆建设,近期建设多媒体展示厅,医学影像博物馆逐步建成高层次数字化博物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先后被山东省科协批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中国科协授予“部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泰山医学院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明确定位教育功能,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震旦博物馆营销社会效益

震旦博物馆是台湾企业家陈永泰先生创办的一所私立博物馆,于2013年在上海开幕。在今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参观人数约五千人,居于上海各大博物^、美术馆之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震旦博物馆一跃成为上海最受公众喜爱的博物馆之一,除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得易于其独特的营销策略。

博物馆营销是指博物馆以走市场化的方式获得收益并将其返还到博物馆的硬件、软件建设中去,最后达到实现其工作目标和社会公益目标的管理过程[1]。艾略特・艾登伯格(elliottettenberg)2001年在其《4R营销》一书中提出4R营销理论。同时,唐・舒尔茨(Done.Schuhz)也在4C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4R营销理论。相较于4C营销理论,4R不仅以消费者为主导,同时注重与竞争对手争夺客户。它包括关联Relevanc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报酬Reward,即以关系营销为核心,注重企业和客户关系的长期互动,重在建立顾客忠诚。现代社会娱乐方式众多,公众只会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身喜好的活动中去。而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需运用营销策略,留住观众,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状态下参观的同时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一、提升市场竞争力

首先,树立品牌形象。坐落于黄浦江畔的震旦博物馆,是陈永泰创办人回馈社会、实践对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奉献理念的文化志业。八卦中,震卦代表东方;旦是太阳升出地平线的会意字。震旦本意是“日出东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aurora为古罗马的黎明女神。因此震旦博物馆英文名为“auroramuseum”。其次,定位受众群体。上海震旦博物馆是一个集典藏、研究、展览、营运、传扬为一体的文化服务机构,有古代陶器、玉器、青花瓷器、佛像造像共四个常设展厅和一个水晶特展厅。从藏品设置可知,受众群体面向对中国传统文物有着浓厚兴趣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观众。再次,建立了古器物研究中心。这是其他私立博物馆甚至公立博物馆所不具有的。古器物学研究中心致力于震旦古器物学的研究工作,以“料、工、形、纹”为研究核心,下设研究图书室、古器物学特展室等,在进行本馆古器物学研究的同时亦为专业学者与讲座学院等提供实物观摩服务。最后,与高校合作。与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3年成立“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古代文明起源、结构、模式与发展的研究工作。在发挥北京大学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联合海内外相关学术力量,运用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不断提升震旦博物馆的科研能力和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互动与双赢

在市场营销中,对经营者来说最难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制订和实施计划,而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和测性商业模式,转移成为高度回应需求的商业模式。志愿者的特殊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

震旦博物馆每年上半年会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面试合格的志愿者可以享受免费的专业课程培训,包括震旦博物馆简介、馆藏文物介绍、“古器物学”概说和博物馆服务礼仪与服务演练等。还可免费或优惠参与本馆举办的所有讲座、工作坊、培训等教育推广活动。每年十月会进行志愿者年度考核,优秀者可获得“震旦博物馆年度优秀志愿者”称号。在这里,志愿者们可以获得终身学习、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拓展。志愿者在享受博物馆给予福利的同时,还需承担一些义务,有教育推广、展览观众服务、媒体宣传、行政支援等。每次活动完成,馆方都会进行“博物馆问卷实施与统计”工作,便于日后积极策划筹备观众更喜爱的活动。志愿者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考核过关后可成为馆内导览员。值得一提的是,震旦博物馆的人工导览都是免费的,有全馆导览和分层导览员,且每位导览员讲解各具特色。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

与观者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除了设立会员制度,震旦博物馆还策划了亲子活动、白领之夜和丰富的文艺活动来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

(1)亲子活动有“夏日习习凉扇――扇面绘画”“涂鸦变变变――立体材料绘画”“穿越五千年――儿童戏剧夏令营”等。

(2)白领之夜是在每个月第三个周五晚举行,可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免费参加。分主题讲座和馆内参观两部分。主题讲座具有实时性,有“暨上观读书会:揭秘海昏侯谜样的戏剧人生”“博物馆幕后面面谈”“呼吸冥想观文物”等。参加讲座完后进馆参观,欣赏黄浦江畔迷人的夜景。透过玻璃的影射,神奇地发现馆内佛像造像一一矗立在江对岸的高楼上,肃穆之情油然而生,为馆内一大特色,吸引了大批观众。

(3)文艺活动有讲座、音乐会、舞蹈、摄影展,如“鸠摩罗什译经与中土石窟营造”“蒙古族的生活与音乐”“阿根廷tango与舞蹈”“夏日清凉印象派三重奏”等等。每次展览后都可扫描二维码进行观后感打分与评价,方便馆方了解公众的喜好和需求,组织针对性的展览,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参观博物馆,接受博物馆传递的信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四、追求经济效益

资金短缺是博物馆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高在经济层面上的自我维持与发展,“开源”与“节流”并举[2]。

“节流”:博物馆内正式员工极少,大都是志愿者进行日常服务工作,为馆内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支出。“开源”:

(1)门票。但低廉的门票不足以支持博物馆里庞大的开支。

(2)文创商店,设计具有馆内特色的工艺品,画家艺术品,特展的艺术衍生品等。使观众产生“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想法和行动,从而形成博物馆自身特色和品牌标识。

(3)博物馆的一楼和五楼设有咖啡厅,特别是五楼,可以一览外滩美景,让美食与美景共享。

(4)捐赠,目前还仅限于志愿者的小额捐赠。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是博物馆营销的两大目标,但经济效益始终是为社会效益服务的。

21世纪的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而震旦博物馆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其归功于成功的营销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互动与双赢、建立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和追求经济效益,为当下处在积极变革中的博物馆带来众多启示。

参考文献: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8

其实,像数字博物馆这类公开、免费的网上公共资源,本应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想资源。咱们不妨就把它当成一只麻雀,循着它在教学中的应用足迹,对课程整合来一番解剖。

首先,什么是数字博物馆呢?现在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详细介绍了本馆的藏品,对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提供下载。如果这就是数字博物馆的话,那么,所谓在教学中应用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大体上也就是配合教学内容下载一些藏品图片、视频,如此而已。

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博物馆网站还称不上数字博物馆,这种资源应用方式也只能算是低层次的课程整合。那么,什么才算是数字博物馆呢?从学习资源的角度来看,我赞同有些国外学者的理解:数字博物馆定位于用互动的方式来探索学习、发现学习,提供给学习者更强大的学习机会,而绝不仅仅是展品的数字化复制。其实,国外的很多数字博物馆都在学习资源上下了大功夫,如加拿大虚拟博物馆,就设计有丰富多彩的趣味互动游戏;英国国家虚拟博物馆中的儿童版“24小时博物馆”,也提供了像“好奇心之箱”、“发掘罗马”、“减肥猫的故事”等大量的游戏化学习范例。

在国内,数字博物馆说得上是方兴未艾。从上个世纪末“博物馆上网”浪潮算起,已历经了十多年的时间。其间的重大项目包括2001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专门设立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2007年汇聚了157家实体科普场馆、分为四大类的“北京数字博物馆平台”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设的“数字奥运博物馆”项目等。很多数字博物馆也提供了互动、探究、趣味的学习资源,虽然在技术水准上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以目前的发展势头,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有兴趣的老师们不妨一窥其庐山真面目。

如果数字博物馆提供了足够强大的学习资源,那我们就不能再满足于复制、下载一类的简单应用了。我们就必须围绕这些互动资源来设计教学,为学生营造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进而促成他们完成高质量的探究学习,这才称得上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比如,有些数字博物馆设计了“个性化博物馆”,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替身在3D虚拟场景中漫游展馆,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在这一虚拟现实环境中创设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些数字博物馆制作了角色扮演的探险故事,我们就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有些数字博物馆为学生准备了智力测验、谜语、模仿、互动游戏等内容,我们都可以拿来设计课堂的学习活动。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未成年人;社会认知

对于个体的教育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分别是以家庭、学校、社会为教育环境,终身的、强制的、自行选择的三种,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人的整体教育环境。作为最大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对社会人的教育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一个社会人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学到的各种知识、规范等直接在社会实践环境中得以实践、验证、纠错。博物馆教育贯穿在这三种教育之中,不仅可以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辅助,也是社会教育中的一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间起到了衔接作用,对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博物馆教育的实质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真实的呈现,所以在博物馆里经常陈列的都是一些直观的要素,比如时间、材料、形状等。但是基于不同的文化水平程度,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展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因此博物馆对人信息背景的限制常常使得博物馆的受众并不如一些大众场所的范围广。但是随着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的教育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博物馆协会还修改了对于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了博物馆的首要定义,博物馆更加注重对于公众欣赏、教育需求的满足,更加体现其人文性。博物馆教育的形式也由及其的专业性变为更具人文色彩和创造性的表现方式,浅显易懂的表达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启发,也更加体现了其社会教育的大众性。举一个关于博物馆人文关怀得常见例子,很多博物馆现在都有翻译机器可以满足不同国家的人或者有视觉障碍的人来博物馆参观,甚至很多翻译机器还有青少年版、成人版、专业版等等设置,满足不同人群的认知背景特点。

二、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性

教育研究心理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认知可以根据社会认知的明显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龄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大致的年龄大概是3-5周岁,小学中高年级,13到18岁。

学龄前的儿童非常看重长辈的告知,认知的发展以语言表达为主,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老师、长辈教育儿童要怎样做他就怎样做,以期得到老师、长辈的认可表扬。

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主要认知发展等多的体现在了记忆与技能,并开始有了生理因素的参与,产生出了自我意识概念,需要认可表扬的对象不再完全来自老师、长辈,更多的开始转移到同伴身上,这是儿童自尊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一句来自同伴的羡慕的、表扬的话语甚至比老师、长辈给予的物质精神奖励更有满足感。

进入青春期之后,未成年人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能力,这时未成年人的社会认知主要表现在同一团体中社会情绪的产生,在一个互相认同的群体中的各人开始表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亲密感,这时他们的认同感不再是老师、长辈,而直接表现为一种来自社会的认同。虽然他们的身心发展到了青春期后期阶段已经与成年人相差无几,但是由于还没有社会实践,他们在现实中还是表现出犹豫、迷茫的认知表现,比如追星就是对某种事物表现出极度的热爱,或者坚持特定行为来表明立场。

三、博物馆教育与未成年人社会认知

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连贯性,它更加注重教育的知识脉络和学科设计,最重要的是基于客观规律对知识进行直观客观的阐释。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之上,对教育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一些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科学普及博物馆,一些针对专门类爱好者的邮票博物馆、船舶博物馆等等。在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认知教育上,博物馆主要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对社会的预知。

首先在于对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实践。博物馆在引导参观者参观上,就是一种约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博物馆作为一共公众场所,不仅需要保持安静,而且要确保博物馆展品的安全。对于未成年人,在参观博物馆时,不仅得到文明参观的认知传递,而且提供了与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人群的一个交流渠道。

其次,博物馆展品内容对未成年人对社会认知具有构建作用。我国现在不仅有不同展品类型的博物馆,而且也开始有了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博物馆,比如发现王国让儿童体验不同职业的日常,就算不在儿童博物馆,各种科技博物馆也基本都有一些儿童体验项目来帮助儿童直观的认识科学技术。在这种角色扮演的博物馆,未成年人得到了社会职业信息,对进入社会参与各类型社会活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种类型的体验项目,不仅是一项与人交往的项目,也是一项社会团体的参与项目,帮助未成年人提升社会参与感,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对于社会角色的认知一直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不管是学习语言还是纯粹的学校学习,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学习一直都在学校、家庭中展开。但是目前出现了许多对于未成年人的过度关爱例子,导致他们的成长过程完全在长辈的保护之下,一直处于老师、长辈、同龄人的人际关系中,当他们进入社会就很难适应于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交往。因此,鼓励未成年人进入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的体验与尝试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活动设计者也应根据他们的认知需求设计多层次的体验活动,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扩展到知识简单传播之外的社会认知建构之上,真正更好地完成博物馆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博物馆教育让未成年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有一个更好的认知,这对未来进入社会将大有裨益,不仅帮助未成年人获得更为理智的思考,也将有更加客观的态度。因此,加强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加大力度发展博物馆是我们需要做的一项重要社会工程。

参考文献:

[1]格拉汉姆・布莱克,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吸引人的秘密[m],中国轻工业出版,2011.

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篇10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班研究生徐立璇

摘要当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高创造力的时代,随着信息传播快速、网络普及与科技之高度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大幅改变,我们需要的不再只是学科知识的能力,更是需要知识的统整、创意与创新,借由学习艺术的过程,可以启发自身的审美意志与美感思维,并培养高度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以2007年至2008年间,台湾数个艺文活动造成一票难求、万人空巷的现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参观人次的大幅提升是否意味着参与艺术的人口的增加并探究如何将这些观众予以维持,由此投射出艺术教育扎根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揭示艺术教育与社会脉动结合的必要,以培养学生美感思维、鉴赏能力,透过艺术教育带领其接触艺术,习得美感判断,成为新时代所需的高创造力、高感知的美育人才。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感思维、创造力、视觉艺术、馆校合作

前言

当前,在信息不断扩充、知识负载的速度无限上升的时代,透过艺术教育来培育全人类的创造力与美感已是时代的趋势与潮流;我们不再只能倚靠单一知识的专业来面对这个极速变动的世界,换言之,我们需要高度开发右脑的能力与感性思维,在新时代做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高度自我认同与高感知的个体才可能得以面对这个视觉文化与信息充斥的新世代,并和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

本文以上述观念为基础的出发点,希望透过当前台湾目前社会艺文展览等活动的参与现象,来反思艺术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下列举2007年到2008年的艺文活动,对其活动人次的参与先进行概略性的介绍:

从2007年2月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世界文明瑰宝:大英博物馆250年收藏展”,总计约43万人次参观1,表现亮眼,造成展览期间每天在展览区大排长龙,参观观众必须经过数小时的排队购票与排队入场方能进入展场中;而2008年5月在台湾历史博物馆的“惊艳米勒——田园之美”大展则是在3个多月的展期内,成功击败不景气,缔造逾67万人参观2。另外在表演艺术类,2006年在国家戏剧院上演的“百老汇歌剧·歌剧魅影”票房大卖,另外知名太阳剧团的经典大戏《alegria》欢跃之旅,即将于2009年年初到台湾进行40场巡回演出,10万多张门票从2008年9月2日中午开卖,10天内就销售一空,创下台湾艺文表演售票新纪录。上述台湾社会艺文活动造成全民大力响应,参与人数一再突破高点,以下是提出几个尚待厘清的问题:

·是否意味着这些参与人口的动机是基于欣赏艺术的观点7·是否也意味着国家成功推动艺文活动的见证7·是否同时意味着艺术教育的落实,使得这些艺文活动成为全民美育活动7·以“米勒”、“大英博物馆”、“百老汇”、“太阳剧团”这些在全世界具有知名度的人物或事件作为口碑,的确得以构成吸引票房的一大利器,但这些观众是否可能再度参与艺文相关活动,还是只是昙花一现7·艺术相关的活动,有好的票房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持观众对艺术的参与7·若能使大众的审美能力与美感思维整体提升,使其能够真正地欣赏与了解艺术,并能够自发性地去接触艺术活动,有无可能性?

为理清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用文献探讨来从三个层面来讨论艺术教育的落实,三个层面分别为:

(一)学校艺术教育推展,(二)美术馆艺术教育推展,(三)馆校合作的发展与可能性。从这三个层面切入,融合各项理论的基础,探讨从艺术教育的基础点上,该如何加强与落实,让艺术的审美、创造力、鉴赏力能够真正根植大众心中。

学校艺术教育的推展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没有特定内容的。各个时代、民族依照其社会、大环境现实的需求,赋予其各式的内容,以期能达成预订的目标。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自难超然独立于社会的价值体系以外。教育思潮的演变往往反映现实的需要。(郭祯祥,2001)以这个观点来看学校艺术教育的推行,必须要能够与时代脉动相结合,艺术教师必须对时代趋势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并将之应用在教学课程中;再者,若是学生发现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能够与其所在的现实生活有所关联与呼应,更能够激发出其对艺术教学的兴趣,加深其投入艺术课程的意愿与动机;在这样的观点下,艺术教师不仅要将现在社会的脉动最全面性的了解,更应将其理解有系统性的运用在其艺术课程中,使其课程有连贯性的概念。

Spring(1998)指出,一个胜任的教师尚应对其所任教的教学环境之制度以及其社会氛围有所认识。

换言之,身为一视觉艺术教师,即需对视觉艺术教育的体系,以及当下社会脉动中的视觉艺术教育思潮能有所了解。而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应该用更多元的、广泛的概念来涵盖艺术课程,并用以视觉形象为脉络,用更广泛的艺术内容、教材资源来设计与呈现艺术课程;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角色中,已经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着的角色,教师必须将学生引导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训练与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的环境中,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当前视觉文化的种种意涵,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并建构出主动学习的概念。

基于上述概念,若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师能够将大环境所需要的能力纳入课程的考虑,并能够用统整且具连贯性的方式进行艺术课程教学,学生在有计划的艺术课程下,能够培养以下的能力:

·提升创造力,增加其创意思考即问题解决能力·习得美感判断,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帮助学生发展自尊并帮助一个学生获得正向的自我概念·艺术透过过去和现在的文明和文化知识提供学生更好的跨文化理解(郭祯祥,2001)若是学校的艺术教育扎根工作做得好,学生可以借由学习艺术课程的过程,获得美感经验、习得美感判断,亦可提升其创造能力;此外,当艺术教师激发出学生对艺术探究的热情后,可以将学生导向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若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可和当前社会脉动有所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在社会场域中去寻找艺术的踪迹,深化其在艺术课程的学习,无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换言之,教师除在课堂上提供多样的艺术相关知能外,更需要能够去帮助学生搭起课程与生活间的联结与互动,使学生在艺术知能的学习更完整、更有意义。

以上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切入,冀望艺术教育能够将美感的培养与对艺术鉴赏的感知能力根植学生心中,启发其对艺术探究的能力并激起其接触艺文的兴趣;以下就社会教育——美术馆的艺术教育的面向来探讨,如何加强美术馆的推广教育,使得观众的维持有更好的效果。

美术馆艺术教育推展在教育的观点上,学校艺术教育与美术馆教育有其不同的特性,美国博物馆界着名文集《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foranewCentury)》提醒大家重视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CmnC,p.55)博物馆相较于学校而言,它有更白由且开放的情境;学校中的教学通常在既定的程序作息中而博物馆的学习环境则是自由开放的。选择的自由(freedomofchoice)是博物馆学习环境的特色。人们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通常是自我导向的(self-directed),学校里的学习则常是他人导向(other-directed),另外,观众在博物馆情境中的学习,其效果与影响远超过一般学校知识的传输;博物馆若能充分地发挥其自由选择的学习环境特色,以课程规划的角度来规划展览与教育活动,才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刘婉珍,2002)。

《新世纪博物馆》中也提到: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和各种刺激,基本上是不同于学校所能提供的。这些不同的环境和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博物馆刺激想象力、训练观察力和丰富思想,博物馆鼓励欣赏不同的文化……学习到的不仅是新知,而且是对自我、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了解与增进。(CmnC,1984,p.59)所以美术馆与博物馆展览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能够促进观众的审美理解、对自我的了解及对世界的了解,我们应该要谨慎地策划并有计划性地设计与推动相关的教育活动,来促使大众可以透过展览情境或其他教育推广活动的参与来达到展览最大昀实质效益。

在2006年台北市立美术馆观众研究中有提到以下概念:“增加观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意愿的方法,除改变观众对于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态度,扩大观众对于展览活动的心里期待,展览与其教育推广活动一样重要。”对于一个美术馆而言,虽然很多的特质、教育形式、情境等因素都和学校有所差异,但站在文化教育与推广的角度而言,无非是希望观众的观展经验和质量可以达到一个水平并且发挥其教育的功能;而美术馆不仅拥有自由的开放情境,它也是一个艺术家与大众间的桥梁角色,除了教育的功能外,美术馆还兼具了保存、研究、展示等功能,这样的场域对于学习艺术来说,是非常丰沛且有别于学校艺术教育环境的。所以,美术馆展览品的功能除了展示之外,它应该还包含了教育层面的推广、作品意涵的解读与欣赏,使得观众在参观美术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透过观看艺术作品达成心理期待,更可以借由各种方式了解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集合很多不同意义的实物,目的在借此诠释其多元价值,令观众从中得到知识和启发,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文化多元化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人的观念和做法,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应有以下的修养:

·具备文化比较与思考分析的能力·勇于接触各种文化的热忱,并设法接触·了解不同文化的关系特质与价值·熟悉各种文化素材与观众的需要·巧妙运用时空点及设备,并掌握如何营造不同文化氛围的要领且美术馆发展至21世纪不再只是传统、神圣、严肃文化殿堂的单一角色定位与刻板印象,等着观众上门,而是要主动走入小区、学校等角落,让美术馆成为一座容易亲近的、更符合民众需求的,令人主动想前往参观或利用的大众聚会场所。美术馆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变化,其需具备执行力、竞争力与创新的精神。(黄永川等,2005)提升美术馆教育的整体素质,必须要透过专业的美术馆人员对展览内容、观众研究有所了解与研究,不单只能推出各项的展览形态,更重要的是美术馆专业人员对学习者和观众的了解。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并透过展览与教育活动的策划以实现活动具体的目标:票房对于美术馆而言也许是努力的方向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透过美术馆展览的承办与规划,切实地达到社会艺术教育的功能。

馆校合作的发展与可能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丰沛性,非常适合成为学校课程联结即延伸的场所。对博物馆而言,学校机构因拥有最多观众群,是最适合合作的对象;博物馆和学校教育的环境、方法和范围上皆有所差异,但在强调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今天,欲使博物馆成为重要的学习机构及有效的学习场所,将学校与博物馆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形态在英美教育中,已有相当的发展历史和成效;而馆校双方的合作互动,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两者资源的整合,更可以达成教育的双赢目标。美术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伙伴的关系,相互截长补短,此是很正确的看法,可是如何互补互助?必须找出补及被补足之间的平衡点,才是美术教育应有的方式。可以借由学校教育来培养喜爱博物馆、运用艺文资源的能力。

以英国为例,“馆校合作”(museumschoolcollaboration)已是国家课程标准中的一部分,所以不论学校还是博物馆,皆有一套发展步骤,一方面学校于师资培育机构中,融入“博物馆利用”的课程,所以英国教师普遍有博物馆学习的知能;另一方面,博物馆学习已是学校艺术课程中的一部分,而且有完整且具体的参考指标,所以课程的规划多能与学校课程相关。而在美国,馆校合作方案亦非常普遍。

在期待艺术教育得以落实下,除了学校和博物馆教育的努力之外,馆校合作亦是可以尝试的方法,将两者无法单独达成的目标予以合作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彼此相辅相成,重要的是馆方人员和教师都应当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与积极的态度来共同截长补短,将整体艺术教育的质量向上提升。

未来期许与建议在生命洞察方面,美感知觉能使我们对感受到之生命或得洞见(eisner,1982),且对于各类艺术之探讨事实上能促进精神路径之成长,有助于改进记忆且增进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miller,2000),此种初级认知(如记忆)与高层认知(如思考、问题解决)能力可因美感教育活动中各类艺术之接触而充分发展,亦及美感教育能增进“真”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