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规划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5:42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1

随着公司上市的趋势,对公司信息化发展势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来2年的工作发展重点个人思路如下几点:

一、继续完善现有信息系统:

   对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数据(包括电子文档、公司发文、规章制度、数字视频影音、工程图纸等)的存储、归档、查询、借阅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对数据安全和权限进行严格把控。

二、正版软件推广方面:

1. 继续大力推广三维在公司各部门的使用,Bim是工业4.0在建筑行业的重要应用与体现。

2. 继续大力促进公司正版软件采购,包括办公软件、专业软件和工具软件。

三、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1. 对现有的几套业务系统、网络架构进行安全性、健壮性进行评估并对不足做整改。

2. 利用好现有的虚拟机和服务器资源,将不是关键的业务系统迁移到虚拟机环境。

3. 建议部署一套知识体系平台,记录日常发生的各种开发、管理、运维故障的解决办法和指导建议,一方面促进碰到类似问题的处理把饭,另一方面提升其他人处理此类问题的效率,也可促进开发、运维之间互通岗位的的相互学习,避免信息孤岛。

4. 趋于5G发展技术,充分利用移动应用技术,继续提升移动工作流审批、移动打卡签到、移动项目监控以及公司内部通讯录等技术,更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办公以及出差期间手机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四、涉密项目方面:

1. 加强信息部门涉密管理对涉密项目工作的指导建议工作。

2. 强化涉密工作流程化、制度化、模板化。

五、网络安全方面:

1. 编写服务器安全设置手册,对新购服务器进行统一设置,做到有据可查。

2. 建设公司内部私有云,逐步替换目前noVeLL文件系统。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2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模式构建;流程规范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

电力信息化项目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复杂、独特的活动,其内容包括电力信息化的开发应用、推广以及升级改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以及改造,信息基础设施以及软硬件设备的建设与升级改造,标准规范以及专题研究的编制和修订。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模式,包括电力信息化项目的可研编制、实施流程等,对电力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电力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相关业务十分复杂,在整个项目建设中涉及的作业项目以及施工单位众多,因此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与写协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电力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在项目开始前必须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形成可行性报告以指导设计和施工。

其次,项目在实施中需要对复杂的文档进行管理与统计,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对不明确的问题进行细化和流程明确,所以在实施中电力信息化需要对复杂的业务文档进行规范管理,因此文档管理的工作量十分巨大,需要进行规范与协调。

最后,在电力信息化项目实施中需要进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将影响项目的开展与进行,所以必须在信息化建设时借助外部的技术量加以持续,才能在实施中获得成功,所以必须对项目的复杂性进行提前的预判。

上述问题在电力信息化项目开展中将成为必须面对的难题,所以在实施项目前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流程,帮助对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使得项目设计和开展满足实际的网络建设需求,从而适应日后的电力发展,这就是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

二、电力信息化可行性研究的管理模式构建

任何项目可行性研究都必须有固定的流程以及文件编制、可行性报告审核,因此在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管理模式中必须突出这三个要点,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模式,从而帮助可行性研究实现规范化。

1流程构建。可行性研究的流程的关键是调研和审核,此时就要由电力集团公司的相关部门先对项目进行申报,并对项目需求进行细化,然后进行项目初审,进行可行性报告编制,然后相关部门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并进行修改,这就完成了对可行研究报告的审批乃至项目审核。其中应当注意的是,项目需求和分析必须适应当地电力的发展要求,配合宏观电力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项目初审的通过。

2可行性报告编制。这个过程是适应调研和分析的过程,在此应规范报告的固定模式和具体问题,需要做到:对报告进行模块划分,使之形成固定的模式,这样就可在审核中明确关键问题,提高调研的针对性以及编写的高效率,如规范名称和单位名称填写、固定项目实施内容等,以此方便进行信息输入。同时规范报告的范围,对投资规模进行限定,对相应规模的项目进行编制模块设定,并对其细致性进行限定;同时对项目的类别进行细化,如业务系统、基础设施、服务项目等,并对建设属性进行细化,包括改建、扩建、新建,以此规范报告的内容。同时对项目之间的系统关联性进行描述,要求对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性质进行细化,尤其是在已有系统的情况下,如何对新建、改建、扩建系统的功能进行划分,并保证其项目范围和内容的明确性,以此可以判定项目的重复性,保证审核的顺利开展。

编制中应要求对方案进行细化,以此可以帮助找到项目实施的细节问题,如架构图等,并从物理层和应用层上对整个架构进行分析与描述,从而对基础设施以及拓扑图等形成一个宏观的布局和概念,突出项目建设后的应用效果以及作用。在编制中还应参考电力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从可行性、可靠性、安全性、应用性能等方面对项目的非功能性进行细化分析,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运营的要求,对非功能性的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与分析,在可研阶段对项目涉及的范围进行分析,并对业务范围和用量等进行初步分析,从而保证可研报告编制的针对性。最后就是对投资和投资估算的确定,一方面应细化投资估算的内容,对项目的费用进行科学细化和估算,一方面应对费用的标准进行细化,确定编制估算的累计计费方式,保证项目估算的过程按照实际的人工和材料费用进行累计,保证计价的准确性。

3对可研报告的审核管理。在审核中应明确重点内容与方法,其审核的要点如下:首先,按照相关报告的手册进行要点圈定,即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项目的技术性进行审核,确定项目的必要性和先进性,评价是否满足电力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其次,对上交审核的文件必须进行规范,因为按照编制的流程其形成的报告也应是统一规范的,因此在审核中必须对报告的规范性进行检查,以此保证可研报告中的内容是突出重点的,方便专家进行高效率的审核。

在审核过程中应重点对参与人员的资质进行限定,即针对性的选择专家来参与对报告的审核,优先对部级人才和人才的资质进行考察,选择技术骨干以及专业的公司技术人员参与对可研报告的审核,并在审核中进行合理的技术分组,按照专业特征对专家进行分组,针对性的审核报告相关内容。在专家评议的过程中也应进行规范化的要求,编制针对不同技术内容的意见表格,专家可以按照技术部分、经济性部分进行分组,进行不同项目的审核,并形成意见。此时应规定相对应的打分原则,制定细化的评分标准,以此提高专家评定标准的统一性。

报告格式的规范修订。在报告完成后应利用统一的格式进行保存。对最终的报告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进行修改。同时报告应附有对口单位的审核意见,然后经由相关部门进行集中会签,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报告,并对其进行统一的归档和保存,审核通过的报告应纳入到电力信息化项目规划以备调用并实施。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电力信息化项目能够顺利的实施,需要严格的按照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模式的管理过程、编制流程以及审批流程,建立相应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模式,并注意各个阶段的注意事项,进而提高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模式的质量。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3

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会计工作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会计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这对于企业日常会计工作而言显然是大有裨益的。在日常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报告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其与财务会计工作结合起来可达成互补,为公司日常运营提供有力支持。鉴于此,本文对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进行了综合性探讨,提出了相关观点,供以参考。

关键词:

财会管理报告体系;内部资源;信息化管理

一、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管理会计报告作用对象主要包括三个阶层即基层、中层以及公司最高层。从基层角度来看管理会计报告可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导向,遵循管理会计报告,基层管理者可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效规划、协调。从中层角度来看,管理会计报告可为其提供汇总性信息及营运控制信息,便于中层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营状态并作出有效调整来应对市场变化等。对于公司最高层管理者而言,他们需要从宏观面对公司运营状态及发展状态进行有效判断,从而把握公司处于正确的发展方向。管理会计报告则为最高层管理者提供了各部门总绩效信息,从而保证最高层管理者可对查核状况原委进行实时追踪。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特点分析

相对于单纯性的管理会计报告而言,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则上升了一个层次,并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动态性。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发生变动,这种多变性也给管理者决策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则可贴合这些动态性变化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整个利润体系会根据外界因素的变动作出相应的变化,使之与实际需求相互贴合。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工作。借助管理报告体系可为公司内部管理者提供真实、稳定、可靠的决策信息。相关报告以责任制度为导向,并通过全面预算工作来实施未来计划规划,与财务会计报告的事后控制作用形成互补,进一步完善事中控制及事前控制,保证公司运营评价的合理性。三是目的性显著。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其主要对象为公司管理层,它遵循目标理论,并且不受其他规范性理论所限制。因此在信息方案制定或筛选过程中表现出了高灵活度,形式也呈现了多样性,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四是时效性。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为管理者提供最新的信息,这样也就保证了决策者可以随时掌握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出现的变化,让决策发挥真实效用。

三、公司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实际应用分析

从需求性角度来看,公司希望在短期内重新获得市场的主动权,在这种要求下公司管理层希望能够借助管理会计报告可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切实反映出公司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管理层可结合这些信息对公司走向以及市场动向做出迅速、可靠的决策。从公司高层来看他们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作为全面预算及全面成本控制的基础,并且在公司核心业务方面能够实现独立利润核算。从公司中层管理来看,他们主要负责对象为成本中心。因此需要公司管理会计报告为其提供各项成本,并获取各部门细致化的成本控制目标。与此同时,还需要管理会计报告可清晰反映出各部门业务量变化,并且体现出这些变化对成本所带来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技术性影响等方面。从可行性方面来看建立全面的管理会计体系必然需要增进一部分人力,这部分人力资源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成本提升。但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成本投入产生的潜在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为了让体系得以正常运转则需要在公司各部门设立专项人员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整合,并且公司内部需要建立专项管理部门,对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到相关分析报告,作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

(一)预测决策内部报告体系

预测能力是公司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有效的预测可以保证公司处于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管理会计过程中相关预测工作需要结合公司之前的情况及当前客观条件进行综合性权衡,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规范性程序对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测活动可以让管理者对公司今后发展的资源需求进行准确的把握,细化为人力资源配置、物力资源配置及财务资源配置等。通过预测可促使公司经营活动更为平衡化。从时间维度上来看预测决策又被分为短期预测决策及长期预测决策。短期预测决策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让公司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相关报告分析主要涉及成本及对应的业务量,并且要对时间价值与成本分摊进行妥善把握。长期预测决策管理则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公司的发展状态及发展计划,一般针对于某些回收期超过一年的大型项目。从某个层面上来看尽管公司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及利润,也就是说预测决策管理与公司利益是直接关联的,但是决策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公司运营行为是否与法律、道德等相冲突,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产出社会价值,实现共同和谐发展。甲公司预算决策内部报告体系由多个子模块共同构成。其中基本预算模块负责公司整体性预算,并可进行汇率预算管理;元件材料预算模块负责编制元件材料成本明细账目,并将其汇总,整理为档案从而得到成本预算表;费用预算模块以预算表为基础进行细致化整合,从而得到更为详细的账目。另外预测决策内部报告体系还包括投资预算、折旧预算、作业成本运算以及生产成本预算等多个模块。为了让整个体系更加完善化还添加了筹资预算管理模块及现金收支管理模块,为各个部门制定了统一化标准,促使预算工作可规范、有序进行。

(二)规划控制内部报告体系

规划控制会计主要目的是让经营控制与计划规划能够相契合,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起来。规划控制会计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决策目标,并且以经营目标为导向,使得全面预算得以落实。换句话说,规划控制会计应当以全面预算为主体。通过将规划控制会计与公司实际经营充分结合,可以供以决策方案更为细致的信息。规划控制会计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宽泛,如产品成本预算、销售预算、现金流量预计以及资产负债预计等均属于其范畴。通过构建规划控制内部报告体系可让公司资源得到最优的生产率,并保证获利率最大化。在规划控制内部报告应用过程中需结合成本单价构建完整的预算模型,同时要求各级责任中心管理人员对之前部门实际运营情况获取销售、成本等预算。以预算数据作为参考指导之后的部门运营活动。在出现销售、成本变化时要及时获取差异数,并将其体现于责任中心报告中。通过以上行为促使责任中心报告与规划控制内部报告体系形成关联,保证公司实际运营与预算计划相匹配。

(三)责任会计内部报告体系

责任会计内部报告管理主要以责任中心为主体,而责任中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及成本中心:一是投资中心。在体系中投资中心具备了最高的级别,但也担负了最重的责任。这就要求投资中心对成本、利润负起全责,同时也要担负起投资结果的责任。基于上述因素使得投资中心不仅仅要对成本、利润等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处理,同时还要对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利润回报率等进行计算分析。二是利润中心。利润中心的首要负责对象即为公司运营利润,也就是说利润中心需要同时控制成本与收入。通过对成本指标、收入指标及利润指标进行计算,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差异性,促使利润指标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利润中心产出的管理会计报告中应当包含收入、成本的预算数及实际数,还要体现出利润的预算数与实际数。在责任会计内部报告体系中置入责任考评模块,从而对各部门的责任予以明确,将考核业绩与奖惩与责任考评模块关联起来,来提升员工工作整体积极性。四、结束语综合来看,公司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系导向下可促使公司相关资源配置得到综合性优化,为公司管理者决策工作提供有利支持,使得决策可与公司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相匹配,从而充分发挥决策的作用。在有效决策下使公司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然从大环境来看公司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在相关理论不断成熟的情况下,未来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唐睿明,刘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2(08)

[2]张先治,戴文涛.基于会计相关性的企业内部报告问卷调查与分析[J].会计研究.2011(11)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4

近年来,叙述性信息披露在企业年报中所占的篇幅呈现上升趋势,但尽管如此,叙述性报告的作用和范围却引发了热议。叙述性报告最初的出现是为了填补财务报告和使用者信息需求之间的缺口,但是随之却进化成了过量信息的代表,增加了企业年报复杂性和成本的同时,还无法清晰地披露公司业绩和经营状态。

要把握叙述性报告的未来,不仅需要了解报告使用者的看法,更需要了解报告撰写者的想法。当前低迷的经济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思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叙述性报告模型。叙述性报告是否能作为一个战略性的沟通工具来提高公司的公众信任度和声誉?能否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业务绩效、风险、投资者关系、资源、产品和流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展望,从而满足主要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为此来自澳大利亚、中国、肯尼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阿联酋、英国和美国九个国家的财务负责人接受了访问,231位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集团财务负责人或同级别高管(均为年报撰写者)探索如何撰写能够真正帮助决策的有效、客观、可靠的叙述性报告,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叙述性报告的影响:叙述性报告之所以如此重要可以从主导报告撰写的职能部门窥见一斑,主导叙述性报告的部门通常具有很强的战略和经营领域的职能,82%的受访者表示叙述性报告主要受以下各方主导:董事会主席(9%)、首席执行官(20%)或首席财务官/财务部(53%)。

受访者对叙述性报告最重要的特征看法不一。

叙述性报告的要求/需求呈现多样化:尽管88%的受访者认为股东是叙述性报告最重要的受众,但法律和监管要求同样是主导叙述性报告的重要因素。本报告显示,有些时候股东和法律/监管要求两者之间并不一致。

风险、前景、经营模式和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对股东而言非常重要:受访者指出对股东而言,重要的信息披露包括对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的解释(占比87%),关键风险和相应的风险管理(67%),未来的规划和预期(64%),经营模式的描述(60%)和关键绩效指标(58%)。

监管要求决定叙述性信息披露:多数受访者都会在报告中对公司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进行说明(占比97%),披露公司治理政策(87%)和高管薪酬报告(87%)。调查发现和财务报表类似,叙述性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取决于法律和监管要求,而不是主要受众的需求。

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披露和未来预期成为首要任务:78%的调查对象会在报告中披露重要风险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72%会在报告中说明未来的业务规划。调查发现自金融危机以来,有关风险及风险管理、未来规划和前景预期的信息披露要求有所增加,其比例分别占受访人数的78%和66%。

全面的企业报告:企业年报中,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较少,要呈现全面的经营绩效仍需得到更多财务高管,甚或股东的支持。

繁复的要求、高昂的成本和大量的时间是叙述性报告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多数(71%)受访者认为撰写叙述性报告的主要挑战在于繁复的要求以及所花费的成本和时间。财务高管对法律和监管要求的看法应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监管者的反思,这才是解决目前关于叙述性报告作用的争论的关键所在。法律和监管合规要求不仅会引发高昂的成本、耗费大量时间,还可能导致公司仅仅是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撰写报告,却并没有真正贡献有价值的信息。

叙述性报告的未来:财务高管希望拥有更多的自,减少规定。

让报告瘦身

实际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股东越来越专业化,叙述性报告也因此在不断进步。监管者采取了各种办法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叙述性报告也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叙述性报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管理层的评述、管理层的讨论及分析、深度业务回顾、经营和财务状况回顾、董事会主席的声明、公司治理描述、环境问题说明、薪酬报告以及健康和安全问题的阐述。但无论形式如何,随着企业努力提高年报的价值和相关性,叙述性报告已经成为年报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叙述性报告的篇幅不断加大,但也有人担心这只不过是应付合规要求。同样还有人质疑叙述性报告的成本与收益能否匹配、信息披露是否客观、信息量是否过大、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的与价值评估相关以及信息是否真的有用等问题。同时监管/立法机构所规定的信息披露模板和整体要求也给报告撰写者带来了诸多限制。尽管报告撰写者有意让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但叙述性报告却变得更加模糊和令人困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情况。

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事实胜于雄辩》指出,企业报告的复杂性、应付合规要求以及希望取悦所有使用者的心态都是导致报告无法有效传递整体公司业绩的原因。委员会在报告中呼吁企业报告回归本质,真正发挥为公司投资者等主要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报告中还指出企业报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使用者、撰写者和监管者)都有必要定期进行反思。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和责任尚未厘清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要求加强年报的清晰度、相关性和透明度。这其中包括让年报更加简化、增加个性化的行业相关绩效指标以及加强与价值相关的风险、预期和经营模式的披露。

CFo们的声音非常一致――监管要求本身就已经非常严格,还在不停的变化,这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来自马来西亚的CFo们认为,近年来年报只是为了应付法规和监管要求,根本没有考虑股东的需求。“我发现多数年报都是以历史数据为主导,篇幅很长,但只是对公司过去的情况进行了一个模糊的介绍。但是股东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有关公司未来的信息。”

这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描绘叙述性报告未来发展走向的机会,也让我们有机会对叙述性报告的目的及其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等问题进行内省,并探索经济低迷之后,叙述性报告所发生的变化。

CFo们针对如何加强叙述性报告的实用性提供了许多建议,包括增加外部审计机构的意见、加强对未来的预期、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指引和第三方鉴证声明,但多数受访者更希望能够改善报告环境,给他们以更多的自,减少繁复的规定。对于监管者而言,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的关键在于加强信息披露;而对于报告撰写者而言,加强信息披露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同时又会增加年报的篇幅和复杂性。对现有法律和监管要求进行严格审视和评估,停止无止境的变化,可能才是推进年报发展的正确道路。

法律和监管要求应该配合一定的自,让报告撰写者能够发挥创新意识,并以股东需求为导向,提供真正优秀的报告。

谁是叙述性信息披露的主导者?

叙述性报告的发展是报告撰写者在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及满足使用者的期望两者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的结果。撰写者是怎样决定使用者和其他受众需求的优先性的呢?

认为法律和监管合规是影响叙述性报告最重要因素的受访者达到83%,略高于认为股东要求是最重要因素的受访者比例(82%),位列第三的因素是管理职责,即需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71%)。监管要求和股东需求几乎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正是叙述性报告所面临的两难境地的关键。在满足法律监管要求和清楚呈现报告期内的业绩及未来预期两者之间,撰写者应当如何寻求平衡?

多数受访者认为建立企业声誉是驱动他们叙述性报告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低迷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措施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展示自己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将叙述性报告看作为建立声誉的平台。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优秀的叙述性报告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为现有和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有助于决策的信息。然而尽管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可能是叙述性报告最重要的特征,受访者却并未就这一观点达成明显的一致。尽管仅有29%的受访者认为提供有用信息以满足使用者决策需求是叙述性报告最重要的特征,但仍有53%的人认为提供有价值信息以帮助决策是叙述性报告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报告撰写者能对叙述性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那么叙述性报告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变得容易得多。调查发现股东是公认的最重要的报告受众,其次是监管机构,位列第三的是分析师。尽管很多受访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问责是影响叙述性报告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多数人认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如客户、公众、员工、媒体和供应商)仅拥有中等或更低的重要性。

对于股东而言,最重要的信息披露依次包括:对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说明,公司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公司未来的规划和前景,经营模式的描述以及关键绩效指标,董事薪酬报告,公司治理政策和流程,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和投资者关系的管理,社会责任和环境政策,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广告。

而各市场法律和监管的共通要求则集中于薪酬报告,对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的解释,对环境法案、环境管理政策和绩效的合规性的披露,关键风险和相关风险管理政策的披露及对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管理办法的合规性的声明等方面。但受访者认为公司治理和薪酬报告对于股东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同时尽管法律和监管要求并未涉及经营模式、业务预期和关键绩效指标,但是受访者认为这些信息对股东而言都非常重要。

叙述性报告的未来走向

和财务报表类似,叙述性信息披露的主导力量也是法律和监管要求。受访公司透露,年报中有三大信息是必须披露的――对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的解释,董事薪酬报告和公司治理政策及流程。

有趣的是,受访者认为股东的最大需求与法律和监管要求恰恰相反,他们并不认为公司治理政策及流程以及董事薪酬报告有多么重要。不过鉴于现在绝大多数的报告都会对公司治理和薪酬进行披露,这意味着尽管报告撰写者认为股东是最主要的受众,但监管合规要求才是决定叙述性报告内容的关键。

尽管开展调查的国家并未对未来规划和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提出法律上的要求,但仍有72%的年报会公布公司的未来规划,并且约2/3的年报会公布关键绩效指标。这些披露被股东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年报中的结论表明尽管监管合规性是最重要的,但股东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20年来,社区、环境和社会责任逐渐进入公司日程。包括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认为可持续性发展相关的披露将给投资者带来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他们了解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风险和机会相关的重大信息。仅有相对较少的受访者会在年报中披露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市场并没有类似的强制性要求以及/或者这些公司认为股东对这些信息不会感兴趣。

股东兴趣的变化是未来叙述性报告一个决定因素。自金融危机以来,使用者对以下信息的需求有所增加:关键风险和相关风险管理(78%),对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的解释(71%),未来规划和前景(66%),公司治理政策和流程(56%),经营模式的描述(54%)以及关键绩效指标(52%)。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股东对于以下叙述性报告内容的兴趣如何?

这其中有关公司治理准则和法律/合规声明以及对财务绩效与状况的解释已经持续了10年以上。对于公司治理政策和流程以及财务绩效和状况说明的需求增加,是否表示报告撰写者认为股东希望年报能够跳脱公司治理合规声明和财务状况及绩效的模板?对风险和风险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经营模式以及未来规划前景等信息的披露需求是否意味着在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的关注重点在于加强企业报告的透明度?

金融危机以来,有关如何发掘叙述性报告的潜力,使之成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信息包括目前和未来的关系、资源、风险、流程和产品。而讨论的重点则集中在撰写一份真正让使用者觉得有用的企业报告所面临的挑战。

受访者认为叙述性报告所面临的五大挑战在于:繁复的要求、成本和时间、对前景的预期、受众太多样化以及商业机密。

以下哪些因素在撰写叙述性报告的过程中是最具挑战性的?

其中,繁复的要求以及所耗费的成本与时间是最主要的挑战。65%的受访者希望将来监管要求能够减少,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只有38%的受访者认为叙述性报告太过自由的形式是主要的挑战。仅19%的受访者希望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并减少自。

众多的要求似乎是阻碍叙述性报告有效传递信息、满足主要使用者(即股东)需求的关键障碍。叙述性信息披露被看作是当代企业报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让监管者加强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5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世界范围里会计准则的统一。其与fasb已经共同接受制定了一份短期计划,该计划旨在减少ias与gaap之间的短期的可以消除的差异。该计划的制定实施还在于iasb与fasb均倾向于采用采用高质量财务报告方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第8号——经营分部》在参照了ias14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了fasb1997年的sfas131,实现了和sfas131的趋同。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第8号——经营分部》(以下简称[draft]ifrs)主要内容特征。

[draft]ifrs包括以下主要特征和内容。

1.[draft]ifrs规定了企业必须在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其经营分部信息的方式,对中期财务报告准则ias34也进行了部分修正,要求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中对其经营分部的相关信息有选择性的披露。[draft]ifrs同时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在地区及主要客户这些相关信息的披露做了规定。

2.[draft]ifrs要求企业报告其报告分部的财务和相关信息。报告分部是经营分部或者是达到特定标准的经营分部的集合体。经营分部是分别列式可用财务信息的企业组成部分,这些信息通常被管理决策者用来决定资源的分配和进行业绩的评估。总的来说,分部财务信息报告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用于评估经营分部业绩和对分部进行分布的基础上。

3.[draft]ifrs要求企业报告经营分部收益与损失的计量,尤其是收入和费用、资产项目。它要求所有报告分部的收入、利润或损失、资产和其他披露项目的数额与企业财务报告相应项目数额协调对应。

4.[draft]ifrs要求企业披露描述经营分部的确立方法,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报告分部与企业财务报告的计量不同之处以及每期分部数据的计量不同之处。二、[draft]ifrs与ias14的比较。

1.适用范围的变化。

(1)ias14披露对象是其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交易,以及正处于在公开证券市场上发行权益或债务证券过程中的企业。[draft]ifrs将对象范围扩大为公开招股的企业。并且进一步细化了范围,具体包括:①其财务报告归档于证券委员会或其他类似机构,为了公开发行任何类型工具的企业。②以公众受托人的身份持有资产,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纪人或券商、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或投资银行类企业。③如果企业未要求执行[draft]ifrs,在依照ifrs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对分部信息有选择地披露,需要按照[draft]ifrs的要求披露。

(2)对于中期财务报告中是否应该披露分部信息,ias14并未提及,[draft]ifrs不仅要求企业向股东的中期简化财务报告中报告一些相关经营分部的信息,而且还对中期报告中应披露的内容作了规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外部客户取得的收入。②通过分部间交易取得的收入。③分部利润和损失的计量。④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比总资产发生的重大变化。⑤分部确认基础或分部利润、损失的计量基础与上年度财务报告差异的描述。⑥在所得税费用项目、收益和停业部门各项目前全体分部与企业在利润或损失的计量上的协调。但是,如果企业将诸如所得税费用等项目分配到各报告分部,企业可以在上述项目之后对分部利润和损失和企业利润和损失进行协调。重要协调项目需要分别确认与描述。

2.分部确定标准的变化。

(1)分部划分的确定标准的变化。

ias14在分部划分问题上采取了“类似法”,按照各组成部分相似的风险和收益,以产品或劳务以及地区(包括生产地和销售地)划分分部,称作“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

[draft]ifrs采用“管理法”确定分部,即以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分配资源和评价业绩而组织的分部为基础,确定对外报告的分部。这种方法使企业对内对外的报告分部相一致,因此又称“重合法”。[draft]ifrs按企业管理层为了做出经营决策和评估业绩而对内部各部门进行组织的方式,以产品或劳务、地区、法律主体或顾客的种类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确定分部,称作“经营分部”。

在此方法下确定的分部称为“经营分部”。[draft]ifrs认为,一个经营分部应具有如下特点:①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能够赚取收人和发生支出(包括与同一企业内的其他分部进行交易所发生的收人和费用);②其经营成果可被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制定者定期检查,以评价每个分部的业绩,并做出资源向其分配的决策;③编制的或基于内部报告系统形成的分散财务信息是有用的。

(2)分部聚合标准的变化。

ias14给出了判断两个或多个分部的聚合标准:①两个或多个分部呈报了相似的长期财务业绩;②两个或多个分部在所有影响其风险和收益的因素上相似。在确定产业分布是否相似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性质、生产工艺的性质、产品和服务对应的客户的类型、销售产品或提供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性质、生产工艺的性质、产品和服务对应的客户的类型、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方法以及管理环境的性质;在确定地区分部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经济和政治情况的相似性、在不同地区的经营之间的关系、经营的接近性、某一特定地区与经营相关的特定风险、外汇控制规定及潜在的货币风险。

[draft]ifrs指出对于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的经营分部的聚合标准为:①经常表现出相似的长期财务业绩。②在符合草案的核心原则的条件下,如果两个或多个分部具有相似的经济特征并且在以下方面相似可以合并为一个分部进行披露。在确定经营分布是否相似时应考虑的因素与ias14关于产业分部的聚合标准应考虑的因素完全一致。

(3)报告分部重要性界限的变化。

划分分部后,还须按重要性原则,选择对外进行报告的分部。ias14主要从分部收入、分部经营成果、分部资产三个方面划拨10%的重要性标准。同时,ias14提出要达到75%的标准,即报告分部对外营业收入合计额应达到合并总收入或企业总收入75%的比例。在此基础上,[draft]ifrs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分部数量的限制,但指出各分部数量超过10个,企业就应考虑是否达到了实际限制的要求,防止分部信息过于琐碎,节约成本。

3、分部信息计量的变化。

对于分部信息的编制基础,ias14要求分部信息应与整个企业的财务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draft]ifrs要求每个经营分部披露的信息都可以被主要经营决策者用于在各分部之间分配资源,评价其业绩。由此可见,在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上,ias14偏重于信息的可靠性,[draft]ifrs偏重于信息的相关性。

对于分部具体项目的确认、计量、分配,ias14做出了详细的规定。ias14定义了分部收入、费用、经营成果、资产、负债及各项目应包括和排除的内容。同时,它对分部经营成果的计量规定了基准方法,从而加强了准则的可操作性,防止企业随意操纵分部信息。[draft]ifrs认为由于各企业经营过程和性质的差异而要求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循过于具体的规则和程序不切实际。它没有定义这些具体分部项目,但是要求解释每个分部的收益或损失和资产是如何计量的。

4、披露内容的变化。

ias14按照主次报告形式分别规定了要求披露的内容,主要报告形式要求披露分部相关的收入、经营成果、资产、负债、折旧费、摊销费、其他非现金费用、调节信息等。次要报告形式只要求披露对外分部收入、分部资产、当期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总额等三项基本信息。

[draft]ifrs未明确提出主次报告形式之分,只是提出,如果用于计量分部利润、损失或资产的信息用于企业主要经营决策者指定决策,则要求企业披露这些具体项目信息。此外,[draft]ifrs在ias14的基础上还要求披露下列信息:

①用于确定企业经营分部的因素中,还包括企业的组织基础(如,管理层是否依照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地域的差异,管理环境的变化来规划组织企业,以及分部是否已经聚合)和每个经营分部收入来源的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类型。

②除非分部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并且主要经营决策者主要根据利息收入评价分部业绩和对资源分配进行决策,企业应分别披露每个报告分部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小企业会计准则;iaSB;aSB

一、引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的《概念框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其认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目前,各个国家从分析、评估、指导现实会计准则的角度出发,都在大力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期构建一套系统、协调、严谨的结构来规范实务中的处理方法。依照国际会计惯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应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报告主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划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的内容。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名义上不是概念框架,但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起着指导作用。

2011年10月我国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意在深化小企业会计改革,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保持一致,但是部分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调整。纵观各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不难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始终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进行修订和完善的。由此,我们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对国际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进行参照比较,以分析我国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比较

(一)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新《小企业会计准则》沿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同时,反映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可见,我国小企业的会计目标立足于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且着重强调受托责任。iaSB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兼顾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个方面,并将决策有用划分为主要目标,受托责任则作为次要目标。英国aSB也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其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既要为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信息,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且两个目标并不矛盾,投资者对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进行考核就是为了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综上所述,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同国际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的规定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之处在于iaSB与aSB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首要目标。究其原因,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层普遍存在自利行为,会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利于报告使用者决策成为财务报告目标的首要考虑因素。为改善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账目混乱现象,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共存,且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的规定。相较之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目标的实质性趋同,在具体规定上又突出了我国特色,因而对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健全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促进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二)报告主体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小企业从大中型企业中独立出来,实行差别会计报告,既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接轨,又结合了我国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准则适用的范围必须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要求且不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二是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三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小企业界定为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并且向外部使用者公布通用的财务报告。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从量化的角度对小企业主体进行界定,其中涉及了对营业额、资产总额和雇员人数的规范。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准则对小企业主体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实质极其相似。我国对小企业的界定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项标准,既借鉴了诸如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概念框架中关于小企业主体量化式划型的理论,通过《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从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员三个主要维度划分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又对公开交易股票、债券,具备金融性质的企业予以排除。我国没有采用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中单一定量模式对小企业主体进行规范,有其现实合理性。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标准正是基于对我国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泛、差异较大特性的考虑。若仅以定性标准进行主体界定会含有过多的主观成分,造成实践中难以操作;若依靠若干数量指标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则不足以保证准则界定的准确性。所以,采用针对性强、易于实务操作的主体规范方式,是现行条件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财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继承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关于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将会计信息质量划分为八个具体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其中着重强调可靠性。iaSB概念框架指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在内的主要质量特征以及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完整性等其他质量特征。英国aSB则清晰地划分了质量特征的结构层次,形成了以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首要特征,预测价值、验证价值、如实反映、避免重大错误等对应于主要特征的质量要求为次级特征的概念框架。

由于我国小企业资本结构简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少,其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限于税务、银行、企业内部三个方面,加之小企业资金、人员的固有制约,因此小企业会计信息供给的承载力较低。较低的信息承载力决定了会计准则需充分关注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避免因过多的信息质量要求带来的企业“逆向选择”,即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完成任务。此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本身具有逻辑一致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既离不开总体会计环境的影响,也无法脱离成本效益的约束。重新建立我国小企业信息质量概念框架,势必会增加准则的制定成本,也给小企业带来沉重的执行成本,同时会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比较不同信息概念框架时的成本。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企业会计准则》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为标杆,将制定目标的导向聚焦于股东之外的银行、税务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实行两套准则共用一个概念基础,以减轻小企业信息供给负担,加强信息质量的内在联系,并保持与国际趋势高度一致。

(四)会计计量

现阶段,我国小企业存在规模小、业务相对简单、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比较单一等问题,因而在会计计量方式的选择上必须侧重简单、务实的原则。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了会计计量方式,并废弃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确立了以历史成本为标准的唯一计量模式,对国际会计惯例中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使用的情况进行了变革,因而具有明显的“中国会计计量”特色。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放弃较为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作为单一的计量属性,无疑有其现实意义。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突破了财务会计历史成本的局限性,解决了历史成本法下计量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市价背离的问题,但我国小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长期以来,我国小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的管理,账务不健全,经济业务繁杂且生产商品带有随意性,国内尚未成熟的市场条件无法满足直接获取市价的需要,强行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无助于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反而会成为小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其次,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且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与我国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公允价值应用技能的现状相背离。回归历史成本法下的传统计量模式,无疑将回避会计估计的问题,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再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符合税收征管的要求。以历史成本作为单一计量属性,有利于消除小企业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额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减少小企业纳税申报时繁杂的调整事项,促进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五)会计核算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分为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财务报表、附则,共计十章九十条。新准则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调整、删减了小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较少涉及的会计核算内容,力求最大程度规范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核算与处理,方便小企业实务操作。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涉及交易事项的规定明显偏少,诸如投资性房地产、或有事项、政府补助等核算内容均未在准则中提及,而需要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其他两个准则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适用方法有权益法和成本法,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成本法。在资产减值方面,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较之其他两个准则不计提任何资产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我国明确规定了除特殊情况外,小企业应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而其他两个准则皆鼓励适用主体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整体来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简化程度与可操作性已大大超过其他两个准则,在会计核算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简化会计核算要求,优化实务操作,符合我国小企业会计基础薄弱的现状,有利于小企业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应用,并对日常交易或事项进行有效核算,因而有力保障了小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六)财务报表的呈报

《小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我国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编报期采用月报和年报的方式。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将财务报表呈报的相关内容列入准则之中。英国aSB颁布的《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规定,财务报表应包括主要财务报表以及支持性附注,其中主要财务报表由财务业绩表、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财务业绩表的呈报针对业绩的组成和项目特征,财务状况表的呈报针对持有资产与负债的类型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现金流量表的呈报则重点关注不同活动产生的现金以及用途。

可见,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呈报的描述较为完整、全面,这与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是实质性趋同的。实现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国际趋同,是我国会计准则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一大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规范其报告行为,对于完善我国持续全面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iaSB在构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时的经验教训,增加了对财务报表呈报内容的规定,将财务信息的列报纳入小企业准则中,确保了我国小企业财务报表呈报的常态化、规范化,同时有助于税务部门查账征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实现公平税负。

三、总结

本文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进行比较,发现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主体界定、信息质量、会计计量、会计核算、报表呈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趋同和简化的特点,既符合国际趋同背景下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要求,又结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寿命短、技术装备差等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明显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小企业,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必须立足于我国小企业现实状况,以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为目标,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会计主体界定的独特性,有利于实现差别会计报告,方便政府部门对小企业的监管。财务报告目标注重受托责任,强调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助于改善小企业会计造假现象,减轻会计信息负载,满足成本效益质量约束条件。采用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简化会计处理,有利于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实现与税法的协调,减轻纳税调整负担。财务报表呈报的完整性,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如实反映。

【参考文献】

[1]时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1(10):26.

[2]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小企业会计准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3]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任永平,毛丽娟.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J].会计之友,2011(7):19.

[5]傅宏宇.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n].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6).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7

关键词:分部信息披露;SSap;FaSB;iaSC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报表使用者需要的是综合或合并的财务报表。然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近年来,对包括分立或分部财务信息在内的附加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

一、分部报告的概念

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按照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布或地区分布)提供的有关各组成部分收入、资产和负债等信息的报告。换句话就是将企业按照其组成部分或分部进行分解,在这一分立的基础上报告每个分部的财务信息。

二、分部信息的披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集团化、一体化、跨国化、区域化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这也给会计披露带来了相应问题:一般来说,同一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业务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而合并会计报表主要针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以反映出企业各分部的风险大小和收益水平。事实上,单靠合并会计报表已不能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全面信息的需要,这使得分部信息披露越来越有必要。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条:

(一)更好地理解企业以往的业绩

一个投资者首先要了解一家公司的情况之一,可能是它过去的业绩是否令人满意,回答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比较该公司的业绩与相似公司的业绩。然而,这样的标准对于多元化经营的公司而言通常是无法取得的,分立数据的提供使得使用者有可能对个体分部业绩与非多元化经营公司,或与其他多元经营公司的分部进行比较。整个公司成功的理念是建立在对这些单个分部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收益

如果充分披露分部信息,使用者将有可能把特定公司信息与外部信息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他们评估公司的未来前景。例如,关于公司行业销售的情况,可以与有关特定行业发展前途的情况结合起来,以助于更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销售情况。类似地.地区在公司经营中相对重要性的情况可以与有关在特定国家经营风险和发展前景的信息相结合。

(三)从整体上对企业作出更有根据的判断

股东一般被视为最重要的使用者群体。股东投资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司,因此他们所关心的是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前景,而不是单个分部。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分部报告对于股东没有相关性或有用性,但这是对分部报告含义的误解。一个公司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只有当你了解各个部分,你才能了解整个公司。不同行业和国家有不同的盈利潜力、成长机会和不同类型、程度的风险,有不同的投资回报率和不同的资金需求。因此,只有当使用者了解每个经营类型和地区在整个公司经营中的重要性时,才能了解一个公司过去的业绩和它将来的前景。

三、披露规则国际比较

(一)英国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分部信息披露提出要求的国家,于1965年就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行业披露分行业的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布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6月,英国当时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C)综合有关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SSap25《分布报告》,并从1990年7月1日起生效。这也是aSC被新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取代前的最后一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它至今仍然有效,并被aSB以后的任何财务报告准则(FRS)所代替。

1.SSap25的报告范围

适用于以下报告主体:(1)作为上市公司或有一子公司为上市公司的报告主体;(2)银行、保险公司或集团;(3)超过《1985年公司法》第248节定义的中等规模公司标准10倍的报告主体。

此外,SSap25还有以下豁免规定:(1)如果信息的披露将严重影响利润,则企业不必披露分部信息;(2)如果法律不要求对企业营业额作出披露,则本准则也不要求披露分部营业额;(3)如果母公司是,但子公司不是上市公司、银行或保险公司,不必按本准则要求披露分部信息。

2.SSap25的划分和确定

SSap25要求将财务报表中的分部信息按以下两种主要的方式加以分类:行业分部(classofbusiness)和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根据SSap25的名词定义行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中可能区分的,提供不同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地区分部是指企业经营或提品或劳务的某个国家或一组国家构成的地理区域。在确定报告分部时,SSap25要求董事们考虑提供部分信息的总体目的和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的关于企业不同经营类别或不同地区的下列信息:(1)由剩余经营能力产生的投资回报;(2)所承受的不同程度的风险;(3)所具有的不同的增长率;(4)所具具有的不同的发展潜力。SSap25认为,分部的数量不宜过多,企业只能对重要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

Sap25的第9段的规定,重要分部是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它对第三方的营业额占企业对第三方营业额的10%或以上;(2)它的分部成果,无论盈利或损失,占所有分部盈利或损失的10%或以上;(3)它的净资产占企业净资产的总额的10%或以上。

3.SSap25的披露内容及要求

SSap25要求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报告的每一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作出定义,并披露营业额、分部成果和分部净资产等有关信息。

(二)美国

迄今为止,美国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最为详尽。从1969年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要求上市公司按行业或地理分部来披露分部信息。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SaB)颁布SFaS14——《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公告(1977年)、第21号准则公告(1978)年、第24号准则公告(1978年)和第30号准则公告(1979年)等分部报告有关准则,199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SFaS131——《企业分部披露和相关信息》以取代SFaS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

1.报告范围

第21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将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第24号准则规定了企业免予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

2.划分和确定

SFaS14——《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这个准则着重于要求企业按行业、按国外经营、按出口销售收入以及按主要客户披露四个方面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所有可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SFaS131以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而不是按产业、地理和主要客户来确认可报告分部。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里公开报告经营分部信息,明确的将经营分部定义为:一个企业的组成部分:a.它参与经营活动,发生费用并从中获得收入,b.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者要定期对其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以作出关于对分部的资源分配的决策并评价其业绩,c.对于它而言,可得到个别的财务信息。并要求在给股东的中期报告里报告某些信息,同时它还对产品和劳务、地理区域和主要客户的相关披露作出了规定。

3.报告内容及其要求

在行业分部披露方面,要求企业将世界范围的产品和劳务进行分类,当行业的营业收入、损益或者资产分别占企业联合营业收入、损益或者资产的10%以上时,就要进行行业分部披露。行业分部一般由产品性质来确定,以便相近的产品能够归为一类,并按行业披露营业收入、经营损益和可辨认资产,这类信息披露可作为对企业期中和年度主要财务报表的一个补充。企业按国外经营披露有关信息,通常是通过地区分部披露来实现的。地区分部披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企业经营按国内经营和国外经营分开披露。二是将企业国外经营按国外地区分部分开披露。按主要客户的销售信息披露,如果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10%以上是向一个客户销售而取得的,那么这个销售额就必须披露。主要客户的类别可以是任何单个客户,也可以是国内政府机构的汇总信息,或者是国外政府的汇总信息。SFaS131要求披露的信息更详细,包括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企业必须报告:①总体信息,包括用以确认企业可报告分部的因素(包括组织基础)、每个可报告分部取得收入的产品和服务类型。②关于盈利或损失和资产的信息。③计量基础。④调整数据。⑤以前信息的重新表达。⑥在企业范围内关于地理区域、产品和服务、主要客户的信息。中期需报告的信息有: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分部间收入、分部盈利或损失的计量、从上一年度报告起发生重大变化的资产总额、从上一年度报告起分部基础和盈亏计量基础变化的描述、分部盈亏调整为企业在所得税、特别项目、持续经营和会计原则变更累积影响之前的合并利润。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1981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颁布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iaS14),从而成为最早对分部报告进行规定的组织之一,其内容与美国的第1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相当接近。1995年,iaSC颁布第51征求意见稿《报告分部财务信息》,1997年对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1.报告范围

1997年的iaS14《分部报告》则将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在公开证券市场上发行的权益性或债务性证券发行过程中的企业”。

2.划分和确定

iSa14要求企业按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分部信息。修订后的iaS14的特色在于其主要分部披露形式(或主要报告形式)和辅助分部披露形式(或辅助报告形式)的确定方面。修订后的iaS14认为,在确定行业分部披露和地区分部披露谁为主要分部披露形式,谁为辅助分部披露形式时,企业的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和实质具有决定作用。具体地说,如果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的差异性影响,则行业分部披露是主要分部披露形式,而地区分部披露是辅助分部披露形式;相反,如果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企业经营的国家或其他地区的差异性影响,则地区分部披露是主要分部披露形式,而行业分部披露是辅助分部披露。主要分部披露所列报的信息量比辅助分部披露所列报的信息量要大得多。iSa14还规定,如果将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为止,企业将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为止。

3.报告内容及其要求

iaS14将分部报告划分为主要的分部报告形式与次要的分部报告形式。并要求在主要报告形式中披露以下信息:(1)分部销售收入或其他营业收入(应区分来自企业外部客户的收入和来自企业内部其他客户的收入);(2)分部的成果;(3)分部资产的帐户金额总额;(4)分部的负债;(5)本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分部资产本期的折旧费和摊销费的合计数;(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如果实质上全部有关联的业务只与该分部有关,应在分部信息中披露企业在关联企业、合营企业或采用权益法褐色的其他投资的净损益中所占的份额的合计数,以及有关投资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次要报告形式应披露以下指标:(1)来自企业外部客户的分部收入;(2)分部资产的帐面金额;(3)本期购入的预期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

四、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现状

1994年以前,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完全处于自愿披露状态,没有成文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披露。直到1994年1月10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首次对上市公司分部的信息披露要求作了模糊的定性描述。1995年12月21日,中国证监会了《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对于分部信息披露,修订稿除了保留以往正文中很模糊的描述性要求以外,还在附件别给出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产业和地区分类提供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1997年1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又了《准则第二号》的第二次修订稿。这次修订稿只对多元化公司的行业分部作了定量披露要求,而且准则仅要求披露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信息,不再要求披露原来所要求的分部净利润和净资产数据。为了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中国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实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其中专门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应按年编制“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作为利润表的附表。2001年11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2005年7月19日财政部再次颁发《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草案)。但至今尚未正式颁布有关分部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

五、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分部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考察,我国明显滞后于美英等西方国家。以下针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存在的若干缺陷,提出相应建议。

(一)报告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草案)没有对分部报告的范围作出限定。个人认为应鉴有关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将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上市公司及一些拟将要上市筹资的公司。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极大分离,其财务报告使用者众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国家对其监控力度明显较强,对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也明显较高;拟将上市筹资的公司将要面对着广大投资者,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提供分部报告有助于其更好的投资决策。广大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选择上市公司提供分部报告,既有助于财务报告用户的决策,也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划分和确定

对于分部的具体划分,我国尚未有详细规定,但在(草案)中已作了极大的修改。在划分时考虑到风险与报酬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予以确定。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对分部定义还是难以准确把握。笔者认为应根据美国1997年FaSB了SFaS131的要求,采用“一致法”原则,即对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来界定“经营分部”,根据公司的组织结构来决定划分分部的主要基础,让企业分部报告与内部报告保持一致。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所划分的分部,应该与向企业高层管理部门(或董事会)报告时所做的划分一致。FaSB认为“管理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和报酬的洞察力,能够“直面企业经营者是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抵御风险的,即提高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以企业内部管理框架作为划分标准也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

(三)报告内容及其要求

在分部报告的内容方面,应该充实分部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我国现行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包括分部营业收入、分部销售成本、分部营业利润等指标,这些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分部的信息。借鉴FaSB和iaSC的作法,我国的分部信息还应披露以下内容:1.本期购入的分部资产的总成本;2.分部资产本期的折旧费和摊销费的合计数;3.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4.可辨认资产;5.在公司财务报表上未披露的与分部信息相关的会计政策。随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逐步规范,还可以要求披露分部的重大资本投资项目,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以及分部雇员人数等信息。只有充分披露分部相关的信息,才能使投资者对分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深入了解,而且可以通过一些非财务指标来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更加客观地反映可报告分部的经营情况。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翻译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J].会计研究,2000,(5):48-58

[2]FrederickD.S.ChoiCarolannFrostGaryK.meek著周晓苏方红星译《国际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0

[3]汪祥耀等著《英国会计准则研究与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6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8

本次大会以“深化应用、创新服务、助力医改”为主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最具权威性的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大会。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重庆市副市长吴刚,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电子健康联盟指导委员会主席邓淑明博士,wHo驻华代表处官员,wHo卫生信息技术官员,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等国内外嘉宾出席了大会。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卫生主管部门、信息中心,国家转移支付信息化建设项目地区项目管理部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有关人员,以及国内外知名医疗信息化厂商2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在《我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卫生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他各项医改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改善就医体验,降低医药费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3521”的发展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卫生信息化发展思路为整合资源、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发展原则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惠及居民、服务应用;发展的切入点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发展重点为加快居民健康卡推进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和标准、建设信息平台等方面的职责,主导卫生信息化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以及社会力量在人力资源、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发挥学会作用,推进卫生信息化发展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作了《深化应用,创新服务,助力医改,促进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经过两年多的认识与实践,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路逐渐清晰,任务逐步明确,投入得到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等各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卫生信息化在实现便民惠民措施,支撑卫生改革,提高监管、监测、评价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会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政府、用户和厂商的合作搭建活动平台,很好地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卫生信息化发展。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学术研究工作;二是要加强技术交流和培训工作;三是要加强学会组织与管理工作,提升学会的业务能力。

抓住机遇,发挥卫生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所做的《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指出,卫生统计与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科学管理和循证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和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和要求;二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三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内生需求日益旺盛;四是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供给能力提高;五是居民的广泛关注和要求。基于此,卫生信息化发展要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21”的框架,并确定了今后一段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二是加强医改监测评估工作;三是推进以健康档案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四是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五是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六是实施好医改信息化专项等。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标准研制、标准管理和保障机制入手,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二是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三是加强卫生信息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卫生信息法制建设,重点研究制定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应用和远程医疗的政策法规,以及数字签名、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等;五是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等。

主会场分享各地卫生信息化建设经验

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在《卫生信息化破解医改难题的探索》的报告中,介绍了重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进展及其初步成效。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电子健康联盟指导委员会主席邓淑明博士介绍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香港的经验》。wHo卫生信息技术官员markS.Landry作了《使用标准提高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的报告,芬兰SitRa以居民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服务项目负责人tuomasteuri介绍了《芬兰个人健康档案平台和服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李新钢《网络医学――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与大家分享了医院在建立新型网络医疗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医疗业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分会场就8大应用领域展开热烈研讨

除大会主旨报告外,大会还设立了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卫生统计与医改监测、基层卫生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远程医疗、优秀论文等8个专题分论坛。各分论坛都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关注,很多分论坛座无虚席,一些代表甚至找不到座位只能站着听讲。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刘运成的《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与一号工程升级》、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的《电子病历规划与信息集成》、上海瑞金医院统计信息科主任孙木的《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北京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的《电子病历建设与服务模式的研究》等报告给关注医院信息化的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谢桦《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沈剑锋《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展望》等报告,分享了各地区域医疗以及公共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远程医学部主任翟新海介绍的《远程医学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总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刘丽华所作的《医院统计信息集成与管理决策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马家奇的《数字医学与信息化公共卫生》等报告,从各自不同的领域与参会听众展开研讨。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9

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和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本次区政务公开第三方测评结果,街道较之其他街道存在很多不足,现开展了政务公开自查自评工作,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本年度年度计划重要事项的解读;

2、未公开年度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名称及金额;

3、未公开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情况说明;

4、未公开本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情况,土地整治实施情况情况说明;

5、未公开本年度交易预算和交易公告情况说明及本年度中标成交公告情况说明;

6、本级相关政策解读质量较低,未深入解读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创新举措、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

7、未公开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驿站、技能培训的工作方案、工作推进、工作成效等信息;

8、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政策文件、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

9、未本年度政务公开制度及政务公开工作开展、工作交流等信息。

二、整改情况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本年度年度计划重要事项的解读已补齐;

2、因目前各项专项资金由上级部门统一安排,本街道相关部门按月将本部门专项资金补贴清单上报到区主管部门,经区主管部门审核后,统一报送区财政局,由区财政局在区财政系统审核后,由区财政局按月打卡发放。故无“经区清理确定的年度发放管理清单”,故无相关信息公开。已相关情况说明;

3、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情况说明已补齐;

4、本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情况,土地整治实施情况情况说明已补齐;

5、本年度交易预算和交易公告情况说明及本年度中标成交公告情况说明已补齐;

6、对已公开的政策解读进行补充修改,新的政策解读严谨按照要求进行高质量解读;

7、已补充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驿站、技能培训的工作方案、工作推进、工作成效等信息,并作出情况说明;

8、已补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信息,并作出情况说明;

9、已补充本年度政务公开制度及政务公开工作开展、工作交流等信息,并及时更新。

信息化规划报告篇10

(一)在20*年116个农贸市场规范管理示范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工作,巩固和维护已升级改造的市场秩序,提升我市农贸市场管理水平。

(二)突出清理市场内无照经营,规范亮照经营,进一步加强对无证市场的清理整治。

(三)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活禽经营市场开办、经营行为,开展对农贸市场、动物市场的督促检查,落实防控禽流感工作。

(四)认真贯彻落实创建星级卫生街道工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对全市开展创建星级卫生街道工作的认识水平,服从大局,维护大局,积极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评星”要求明确市场创建标准、申报程序、考核办法,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日常化、经常化、制度化。

(五)继续做好“限塑”工作。一是做好建立限塑长效监管工作,将“限塑”工作纳入日常监管。二是做好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宣传培训工作,加强对重点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的宣传教育。三是继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市场内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以及无偿提供合格塑料购物袋行为。

(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屠管工作水平。将花都区和番禺区所有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纳入信息化监管,增加21家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信息化监管,到2010年底对我市生猪交易市场和屠宰厂(场)实行信息化跟踪监管系统。推进我市现代化屠宰加工中心项目的建设。

二、食品安全工作计划

(一)2009年计划。

1.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食品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制度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食品经营主体,分门别类地建立健全两项制度,既确保可追溯,又方便易行。当年通过市工商局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进行食品备案的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达2000家以上。

2.为全市工商系统一线执法人员配备3000台移动执法终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3.全市建成12个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数据直报点,采用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与设备,健全亚运食品质量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二)2010年计划。

1.建成全市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食品数据库、食品质量监测数据库和食品质量监管技术支撑数据库。

2.加大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力度,增加抽查食品的品种,特别是占我市市场近70%份额的外地生产的食品,改变目前抽查食品品种仅占市场总量10%的状况。当年对流通环节外地生产预包装食品品种的抽检覆盖率达30%以上。

3.根据食品安全形势发展需要,组建市工商局食品质量监测室,配备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的精密检测仪器,承担亚运食品质量检测项目,掌控市场食品安全最新动态,为领导决策和有针对性执法提供技术支持。

4.针对亚运会要求,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锻炼和提高应对亚运食品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2011年计划。

1.在全市工商系统和大中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全面推广使用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为一线执法人员配备移动执法终端,实现对食品的准入、仓储、销售、退市等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2.建立食品信息显示系统,在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内建立电子触摸屏诚信查询系统,公开业户和食品质量、来源等诚信情况实现对食品市场的信息化监管。

三、广告宣传及整治计划

(一)2009年计划。

1.以即将出台的新的《*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为契机,确立在户外广告、招牌广告管理中的规划设置、建委拍卖、工商登记、城管拆除等职责分工,依法理顺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促进我市户外广告实行以“制度完善、规划领先、登记确立、监管到位”为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

2.建立市局统一部署,分局组织实施,工商所贯彻落实的户外广告、招牌广告监管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分级落实责任,在迎亚运活动中及时发现并遏制违章广告的出现和蔓延,切实巩固户外、招牌广告的整治成果,保障监管职责的落实到位。

3.依法整治违章户外广告、招牌广告。按照《*市违法户外广告整治通告》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不按照登记要求的户外广告、招牌广告组织治理,各分局和工商所要对本辖区设置的户外广告、招牌广告对照登记情况进行检查和依法处理。在户外广告、招牌广告登记工作中认真依法把关,核准其设置要求,指导企业规范设置招牌。

4.依法加强对本区商业场所内部的店堂广告,外部以及书报摊、人行道的各类广告宣传品的管理,对各类不规范摆放拉挂、派发张贴的广告宣传品进行及时治理,巩固提高创建文明城市的整治成果。

(二)2010年计划。

1.建立实用精干的广告监测中心,及时掌握动态。掌握广告动态是实施有效监管的基础和依据,计划在年内按照实用精干的原则,建立我市的广告监测中心,力争年内基本完成监测中心硬件、软件建设,培训专业的广告监测人员,对我市的各类广告活动根据点面结合和轻急缓重原则进行抽查式的监测,为准确科学地开展监管行动提供依据。监测情况的概况通过《广告监测提示》在*工商红盾网公布。

2.落实广告监管辖区责任制,以广告办案系统作为载体,加强对各类广告的监管。番禺、花都、增城、从化分局对本区(市)的报纸、电视、广播、期刊广告要依法实施监测和管理。广告监测情况定期向媒介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通报,以引起其重视并采取相关管理措施。专业市场分局要在原有广告监管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委托项目的监管工作。

3、以亚运会为契机,做好公益广告的宣传。

(三)2011年计划。

1.通过执法手段坚决打击屡劝不改和情节严重的违法广告活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理危害性强的违法广告,把违法广告的影响制止在初始阶段。加强广告办案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对屡劝不改、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违法广告必须坚决查处,并定期对典型违法广告通过《整治违法广告公告》在*工商红盾网公示曝光,以达到行业关注和社会监督作用。

2.加强对媒体单位的指导,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牵头组织作用,主动会同党委宣传部门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行政部门,全面落实媒体广告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并实施媒体单位领导责任追究制,指导和督促媒体强化广告审查把关责任,履行法定审查义务,加强自律与管理。

3.通过行业协会,为企业搭建平台,提升广告的创意理念,加大对*创文工作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