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6:12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1

一、对新课改理念的再认识——让学生争当学习的参与者

在新绛中学学习的三天里,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新认识。宁校长为了说明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自主展示小组学习的优越性,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间多少教师给你上过课,曾经也有很多精彩的片段,但多年后能回想起来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会忘得一干二净。但若曾经你与班里某位同学打过一次架,或谈过一场恋爱,多年后提起来,你一定会记忆犹新。原因在于你听教师讲课时,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实现了自身教的价值,而你是旁观者,没有实现学的价值。而打架或谈恋爱中,你是直接参与者,班里其他同学也许会忘记,但你永远不会忘记。”通过这个小例子,我明白了“学案”、“小组讨论”、“展示交流”都是要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旁观者转换为新课堂中的参与者。只有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主动学习,我们的课堂效率才会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进步。

二、对教育理念的再认识——要赏识、信任学生

学习了新绛中学的课堂教学之后,我反复思考为什么自己每天尽心尽力地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严格要求,到头来学生该考30分还是30分,59分却变成了55分。原因在于我以前太自作多情了,太不信任学生了。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我们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内容起不到作用。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点做不好,其他都等于零。新绛中学赏识、鼓励学生的标语让我记忆深刻:“我展示,我成功,想成功,快展示。”“自己会不算会,教会别人才算真会。”作为教师,必须赏识、信任自己的学生,就像父母永远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对自己孩子培养教育的信心有多大,就应该对待自己学生的鼓励、赏识有多真。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认可、鼓励、表扬。人善于表现的欲望是天生就有的,特别是十六七岁的年龄阶段。我们做教师的应时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适时鼓励每个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对集体备课、编制学案的再认识——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看书、思考

新绛中学的学案编制进行了三次革命,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问题式学案”。其特点是:①简单、可操作性强;②学习任务目的明确;③完全围绕教材,起点低;④引领、引导作用突出;⑤学生比较认可,不讨厌。新绛中学的口号是:“只有充分的自主,才有精彩的展示。”我感觉这是对学生非常好的引领和引导,我真正明白和体会到了“学案引领课堂”的理念。

今后,高二物理组在教研时,我们也要努力把重点放在编写高质量的学案上,真正发挥学案应有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有目的地学习,充满自信地展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

四、对班级小组建设的再认识——科学调配,形成合力

以前,我对班级分小组的方案总是举棋不定,有时按成绩划分,理由是相同层次的学生讨论问题方便些,能说到一块;有时按男女比例划分,理由是性格互补,思维互补;有时干脆按考试成绩让学生自由选择,理由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等,但通过新绛中学的学习,与其年级主任、班主任交流后,认为较好的安排“学习小组”有两种方法:

(1)按成绩分成三个层次,前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中间三分之一,根据两优两中两差每组6人,班主任直接安排(强弱搭配),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对优等生而言,在本小组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受人尊重,学习信心更足,给学困生讲题辅导更会促进优等生更优;对于学困生而言,学习上有困难向别人请教时更方便,还能与好学生搭上关系,成为好朋友。

(2)同样按成绩册分成三个层次,前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中间三分之一,然后同学们自愿结合,总有些同学谁都不愿意跟他在一个小组,这时,班主任抓住时机与其谈心,帮助同学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通过班级小组建设,班主任进一步深入与学生交心,做大量的幕后工作,使班级的学生重新组合,每个学生都照顾到,都有学习的好环境和进步的动力,大大减轻日常班级事务。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2

 

 

党章学习心得体会1

  通过对党章的认真学习,我对新党章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对我们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理想目标,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党员权利与义务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从而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崇高责任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一规定,反映了党员条件的本质,明确规定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具备共产主义觉悟,是党员思想入党的集中表现,也是与一般群众区别的重要标志。要具有共产主义觉悟,首先,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

  第二,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个党员在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是要在思想上想着人民,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在行动上为了人民,真正做人民的忠实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就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已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

  通过对新党章的学习,我认识到:我们每个党员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的章程,永葆先进性和争当合格党员,还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把做好本职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相统一。时刻要以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2.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用现代文化武装自己。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的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努力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

  以上仅是我前阶段学习新党章的点滴心得体会,与其他领导和同志们相比,自己学得还很不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密切联系工作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更加勤奋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为劳动保障事业贡献一生。

党章学习心得体会2

  作为一名党员,《党章》是我们的行动标准,使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必须将党章牢记心中。通过近期对《党章》深入学习,使我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我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精心组织,确保新《党章》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性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是确保新《党章》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为此,我深刻对自己进行摸底分析,做到对自己的底数清、情况明,首先,加强自我学习。坚持以《党章》学习实践活动为指导。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即:学习教育、实践提高、总结评议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关键环节及重点,对自己狠抓落实,有序推进。

  二是反复认真阅读学习实践活动教材。学习教育活动要取得好的效果,理解是关键。为此,根据所学的教材联系实际,将《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有关知识问答以及《关于在全段党员中开展新〈党章〉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及推进计划》等教材进行反复阅读理解。确保自己能正确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是把握关键,突出新《党章》的重点学习,针对学习实践活动中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我明确重点,把握关键,扎实推进。首先,通读了一次规定文章,并做到了篇篇有笔记,日日有心得。二是重温了一次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了党性修养,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三是进行了专题辅导,按时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学习,解疑释惑,全面地领会了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四是结合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要求,联系自身思想、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撰写体会文章。五是积极参加专题交流,与其他同志交流撰写的心得体会。

  四、认真实践。搞好新《党章》学习实践活动。“要保证自己站得端、行得正,既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也离不开职工群众的监督帮助。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了自己的的整改措施。

  五、从政治学习、思想工作、日常活动、安全生产和作用发挥五个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将党员政治业务、技术业务,对新《党章》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的党员素质全面提高,我将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当先锋、作表率,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我加深了对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带头学规章,练硬功的积极性、实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把学习焕发出来的积极性,投入确保安全生产本职工作中,关键时刻冲在前,干在先。

  新《党章》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继往开来,加大力度,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将党员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

党章学习心得体会3

   新党章是一部更加完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党章。对我们每一名党员来说,学习新党章、践行新党章是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成,它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对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有了进一步的明了和定位,对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理解,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如:对党的理论,政策,方针,学习的还不够深入,不够自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还不够高。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要按照党章的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扬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起来。同时,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努力通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思想,心得体会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

  二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能力,拓宽学习领域,强化实践锻炼,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努力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从中可以看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必须坚守的信念意识。作为一名农村党员,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把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质要求贯彻和体现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开拓党建工作新思路,全面提高工作水平,这样才是更好地实践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章学习心得体会4

  党章作为党的纲领,是每一名共产党员行动的准则。作为共产党员,要时刻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始终把学习党章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始终把党章中的各项规定作为自己生活、工作、交往的底线,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当好表率,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章、维护党章、遵守党章。学习党章要做到“六个牢记”。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3

一、初中科学教学应关注感悟学习

感悟过程中涉及许多科学方法的使用。如学习者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来获得信息,会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习者不受原有知识的限制,通过联想、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对头脑中某些观念、表象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此,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感悟都具有创新的特征。

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则越容易形成感悟。同时,感悟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需要坚强的学习毅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感悟和感悟能力的提高。正因为此,感悟的东西往往很难遗忘,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

科学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需要学生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认识自己生存的物质环境;需要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角度来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需要应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手段等来收集需要的信息;需要用特殊的科学语言对众多的科学事实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思维。而一门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通过感悟才能获得。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应促使学生感悟。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的策略

1.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感悟

“感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学习必须是先“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才能由“感”及“悟”。而“感”指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丰富,则越容易形成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会感悟的先决条件。

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利用科学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平时我们是如何灭火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油锅里的油着火的时候要迅速盖上锅盖、灭火器灭火、消防队员用水管灭火等。再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让学生做镁、锌、铜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金属有的能和盐酸反应,有的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感悟

“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升华,是学生把知识化为内需的手段。学生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了“感”,但必须有“悟”,才能形成感悟。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新新信息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给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对新知识进行深刻的思索,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知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同时教师又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启发式引导,这是学生学会感悟的关键所在。

3.及时评价,激励感悟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4

【关键词】数学感悟;从生活中感悟;铺垫

体验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情感的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的外在表现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感体验的心灵之桥。很多知识,不通过学生自我的体验、思考、感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如工程问题中用数量表示事物和用关系表示事物的区别和取舍,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几个平均数的和除以平均数的个数,简便计算中多加(减)了几要反过来减(加)几等等,这些不通过学生自我的感悟是很难理解的。

然而,数学的感悟也并非纯粹的让学生无目的的思考,数学的感悟需要多种方法的铺垫和辅助,力求让学生感悟数学水到渠成。本人觉得感悟数学知识要注重这几个方面。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表象支撑,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肤浅的,有的甚至是不为学生所觉悟的,如果将有序而系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这些经验结合,可使学生主动对这些经验产生数学化的感悟。

1.1数学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感悟;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中生存的。数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生活的需要,小学阶段学习的常量数学更是如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时,数学概念的引入,计算方法的得到都注重从生活中得到。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中都是简单的叙述和数目较小的计算。超过1600元部分的一般都不会跨越3个收费标准。所以如果学生遇到较大数目的计算他就会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税务部门找来几张个人所得税的收费单出示个学生看,让学生从收入和所缴税中加以比较,从中总结出它们的计算规律,进而总结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即使遇到再大数目的计算也能很轻松的计算了。

1.2数学的感悟还在于把数学运用于生活;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也应该运用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也是感悟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在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后,如何让学生体会我们理论计算的表面积一般比实际的表面积要小,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测量出实际物品的相关数据,然后计算出表面积,然后在用这些数据制作出相应的材料,自己做出这个物品,当学生用这些材料做不出相应物品时,学生自然真正的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适当铺垫,感悟数学

数学的感悟,有时仅仅靠学生的独立的思考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感悟的支点,前期知识的铺垫。而感悟的支点也有很多,比如说,合理情境的创设,前期后期知识的“认知冲突”,学生不同思考的矛盾冲突,知识间区别和联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学生自我感悟数学的支点和铺垫。如同写作文,适当的渲染和铺垫会给读者很好的意境享受,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地的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对数学的感悟就会水到渠成,而且会给后期的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打下预防针。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5

荷兰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天生好动,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是学生保持积极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积极的感知中尝试、感悟学习材料的相互联系,从而有效地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让学生开展课堂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感悟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儿童天生就喜欢活动,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如圈一圈、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分一分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数学联系。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看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操作起来。再让学生用8根小棒摆三角形,摆完后问学生:“你用8根小棒摆出了几个三角形?”学生说“摆了两个”,然后教师引问:“8根小棒都摆完了吗?”学生说“还余2根。”用算式表示8÷3=2(个),余2根,然后导入新课。把小棒的根数一根一根地增加,让学生摆几次,导出多个有余数和没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不断感悟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之间的关系,真正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和余数变化规律。这比教师示范给出结论要好得多,学生感受的知识要亲切得多、深刻得多。

二、让学生进行猜想和估计——在联想中感悟

估算和猜想一样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感悟,每个学生有好奇性、好胜心。猜想和估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优化认识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猜想过程是学生综合处理信息,从中不断反省自悟的过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反思的猜想情境,从中感悟事物间的数学联系。

如二年级“比多(比少)求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开展猜点子的游戏。第一层次,理解两个量之间比多(比少)的关系,教师出示一张明牌5点,和一张暗牌,并告诉学生,暗牌是比明牌多2点,猜暗牌是几点,并要求写出算式。学生猜后,教师翻开暗牌给学生看答案,稍停片刻继续出题,调换明暗牌关系叙述或换成比少关系叙述。第二层次,把问题换成明牌暗牌共有几点,并写出算式。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千万注意不要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或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问题,也应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要给学生努力成功的信心,只要学生思考便就是在感悟。这时学生的思维主动积极,思考量大又有深度。

三、进行开放性练习——在练习中感悟

因为开放性练习题给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情境,积极参与多向的思维活动,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感悟数学规律。如第九册小数的乘法教学时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把125×8=1000,移动因数中小数点的位置,使结果等于1或等于10或等于0.1的算式,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结果写算式,比一比哪个组写得又对又多。学生通过练习发现结果相等的算式有很多个,从这些不同的算式中使学生领悟到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两个因数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这些规律是比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但学生通过开放性的练习,理解思路是清晰的、明白的,尽管有些知识不能言表,但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数感。

当然,强化性的练习、重复的练习也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也能发展学生的悟性,但这是在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的,是让少数人得到发展的教学方式。

四、创设生活情境——在模仿中感悟

生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大课堂,一个人的大部分知识是在生活中、与人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成功行为和经验,并在自己的行动中不断地模仿、尝试感悟到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创设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切身的体验去感受数量间的关系。

如“折扣问题”的教学时,我改变了课本中的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的问题:小商品商场内一个摊主在卖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他在这件衣服下挂着这样一句话“打九折出售”,如果让你去买,你打算怎样买?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一位学生说“我向他讨价还价,他说打九折,我还他八折。”我当作摊主跟他说:“成交!原价要100元,你该付多少钱?”大家忙着给他算出80元。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去买,先问原价是多少?然后再讨价还价。”这位学生就精明多了,我告诉她每件60元,让他买,她还要让原价再低点,于给她一个原价50元,让她算出自己该付的钱。还有学生还了原价还折数,有的提出既还原价,又还折数,还掉现价零钱部分。我分别让他们算出自己要付的现价。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觉到自己该怎么买才便宜,悟出了原价、折数和现价之间的关系,更领会了数学问题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不知不觉地学会并懂得这种数学方法。

五、设计实践问题——在体验中感悟

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把自己作为实践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主体,从对问题的设计、改进和完善中感悟数量关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是“再创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

如学习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让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搞基建有500块砖要搬到工地,由四班和六班两个班完成,四班有48人,六班有50人。请你设计一个分配劳动任务的方案。于是学生中出现了多种思路,(1)按1:1平均分。(2)按人数的比例分即25:24,有人补充欠合理,还有2块多余,应该让六班同学来搬。(3)六年级年纪大理应多搬所以按3:2分。(4)按2:1分比较合理……从不同的设计中学生领悟到不同的比,分配到不同的结果,感受到比的变化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同时给数学问题带上了一层浓浓的感彩。

感悟作为一种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对于数学学习来说通过感悟得到的知识比其他方法获得数学知识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通过感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是一个人的数学灵感,但它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活动。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6

【关键词】自觉体悟体验式学习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帮扶式引领,引导学生自觉体悟,从而达到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理解,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其中,自觉体悟是指通过教师的帮扶引领促进学生在自主体验、反思感悟中深化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理解,并不断提升数学学习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自觉体悟”式的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自觉体悟,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

所谓体验性学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伴随积极心理活动的身体性活动寻求未知的一种学习方式。“自觉体悟”式的体验性学习主张: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要用耳朵听、要用嘴巴说、要用双手做,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事实上,这不仅是本质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自觉体悟”式的体验性学习强调“观察活动”,强调“操作实践”,强调“探究经历”。

【课例1】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7节《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的课前体验性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路灯下体验

(1)当你在路灯下行走时,会留下影子吗?

(2)当你从远处向着路灯方向行走时,其影长是怎样变化的?

(3)当你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你的影子会一样长吗?

活动二:台灯(点光源)下实验

(1)在“平行投影”中我们将太阳光线看成是平行光线,台灯(点光源)照在桌面上的光线是平行光线吗?

(2)当垂直于桌面的笔在桌面上移动的时候,它的影长有变化吗?

(3)当两支长短不同的笔垂直于桌面上不同位置的时候,测量它们的笔长和影长,通过计算来验证是否还符合“平行投影”下的“杆长之比等于影长之比”?

(4)固定一支笔垂直于桌面上,量出台灯光源正下方的桌面上的位置到笔底端的距离、笔的长度和笔的影长,根据这些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台灯光源中心到桌面的距离?

这样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自觉体悟,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基于此,“自觉体悟”式的体验性学习强调以问题为纽带,引领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课例2】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实数》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无理数的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将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动手剪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如何剪拼?剪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2)明晰矛盾,提出问题。

设剪拼出来的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a满足什么条件?a可能是整数吗?a可能是分数吗?a可能是有理数吗?那a究竟是什么数呢?

(3)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借助计算器,用无限逼近的思想探究a的取值。

(4)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探究发现a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从而扩充数域,给出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

这样一种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过程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巧妙地引领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不断走向知识的纵深。

三、自觉体悟,注重学教的多维互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自觉体悟”式的体验性学习将教学活动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走向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课例3】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2节《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探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设计

(1)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尝试用列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教师巡视指导。

(2)生生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画二次函数图象的步骤、注意点,初步感受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

(3)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画二次函数图象时,为什么是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结所描的点”,按照“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a的取值对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这样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生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为流程的活动设计,既保证了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有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保证了教师审时度势的“导”对学生的启发引领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科学的数学思考、在展示交流中学会有条理的数学表达。

四、自觉体悟,强调学生的反思感悟

“自觉体悟”式的体验性学习的落脚点是反思感悟。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理性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顿悟,如突然觉察到似乎不相干的知识之间或问题之间的关联,对于认知结构的改变有很大的作用。感悟学习的关键就是学习必须善于寻找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

【课例4】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二次函数》小结与思考教学

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函数的经验。在《二次函数》的小结与思考的学习中,我们除了关注对本章知识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研究函数的方法的总结和经验的升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交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整理研究函数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面对任何一个陌生的函数,都可以运用已有的思路、方法去研究它”。(1)研究思路:概念图象性质应用;(2)研究方法: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函数图象;通过画图、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研究函数的性质;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上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方法和能力的储备,将为学生将来顺利学习新函数提供保障。

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应该重视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的升华,舍得给学生的“悟”留足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去总结经验、规律和方法,促使学生真正能做到举一反三,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建明.因材循导自觉体悟——“二次函数”的教学与感悟[J].中学数学月刊,2012(12).

[2]汪飞燕.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初中数学《生活中的不等式》教学案例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7

一、数学悟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悟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也是指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觉悟的能力,其实就是个体凭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感知事物、领悟实质、发现规律的综合能力。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深刻的亲身体验和必要的领悟。数学悟性就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凭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分析、理解、领会等活动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数学悟性越高,视野越开阔,思维越灵活,方法越巧妙,数学学习能力越强,〕。数学悟性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与发展是以对数学的直观感知为基础,经由不懂到懂的顿悟、举一反三的领悟、触类旁通的醒悟等形式,最终实现思维的飞跃,是个体的创造性学习过程。

悟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等先天因素的制约,又与后天形成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习惯等密切相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悟性的发展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从主体论的角度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是影响数学悟性形成与发展的两大因素。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小学生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习前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数学情感、学习习惯四个因素都对数学悟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学习的,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直接影响数学学习参与程度、思维过程等,继而影响悟性的形成。

其次,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累加,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上的差异也日益明显。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影响着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悟性的层次。

再次,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也会影响悟性的形成与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积极的学科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求知欲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悟性强,理解得快,领悟的透彻,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深入学习数学的热情。此外,学生己有的数学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其数学悟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在小学生数学悟性培养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否重视对学生数学悟性的培养,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都影响着学生数学悟性的养成。

首先,教师对数学教育价值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而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美国国家委员会2。多年前提出的关于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数学教育的未来》中就早己阐明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学悟性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大量事实也表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形成都依赖于学生悟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悟性作为重要的数学教育目标加以追求是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悟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这是学生悟性培养的重要条件曰。悟性的一个特征就是亲历性,必须有足够的内部存储信息,学生在而对复杂的任务时才能调动内部的己有经验进行唤醒、加工、编码、输出等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及合理地处理信息。在活动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感悟和自我提升为主。不同学生对数学教育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注重彰显个体色彩,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具个性。

再次,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是悟性培养的基础。悟性的产生需要在理性和感性交汇的基础上,对己有知识信息进行不断的加工。而在这焕然翻新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和反思的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性的生命个体,都有着自身发展的强烈内驱力,这是他们主动深入思考的心理基础。那些爱思考的学生课堂表现较为活跃,他们的举手次数多,作业完成质量高,思维灵活,言语表达能力强。

最后,促使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是悟性培养的关键。转化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总归能通过变未知为己知、化繁为简、变曲为直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叫。掌握转化思想在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对问题的领悟能力和解决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悟性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培养思维的变通能力,让学生形成转化的意识,并且掌握在特有的情境下通过相应的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小学数学学习悟场的构建

场属于物理学概念,指的是相互作用场。场理论就是利用场的概念对心理活动进行解释的理论。它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将其看成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整体,研究个人与心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场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学习环境或学习系统,其中的所有要素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数学学习悟场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文本等要素的动态体系,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会对小学生的数学悟性形成及发展一同发挥作用。概而言之,数学学习悟场就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悟性产生影响的一种系统环境。数学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像技能一样可以通过模仿训练习得,它既需要个体在数学教学要素交互影响的环境中体验揣摩,逐步内化而成,也需要施教者积极设计交互场境、促进学生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树立整体的教育观

根据《标准》的精神,促进学生全而持续、和谐地发展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旨。遵循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开展数学教学实践的前提,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我,在体验数学建构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展。小学生数学悟性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教师是否领悟了教学理念的新,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的实,是否意会了教材教法的活,是否拥有了学生观的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小学生数学悟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了解学生既有的学习基础、潜在的学习可能和个性差异,又要全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把握各知识点间的本质联系,设置各阶段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教师需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取等,突出数学悟性培养的重要性。此外,还需对课内外的时间与空间等数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营造有利于数学悟性形成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驱动力。因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数学悟性的重要条件。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教师要不断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描述所见所闻,让学生们不断在生活中亲近数学,潜移默化地感受数学。在教学中通过玩数学小游戏、收集数学素材等,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模拟情境中、现实生活中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使学生乐于接近数学、探究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尽量拉近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以小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举例,运用直观形象的案例及做游戏等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叫。

例如,在讲授千克和克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可以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便的弹簧秤,称一称厚重的字典、一本书、装满书的书包、一个毛绒挂件玩具、一部手机、几枚硬币等物品的重量,再亲手掂一掂千克、百克、十克、克等不同量级的物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探索知识,对质量单位形成直观体验,而且能很容易地理解不同量级的数量关系。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学生动手做个简易的小天平(不一定要非常精确的),以深化知识。

(三)创设思考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将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作为思维出发点的问题是培养数学悟性的基础所在。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在巧设悬疑的同时必然给学生留下思考、感悟的空间,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意向,并激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去深入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办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课件演示切分生日蛋糕的过程或者制作蛋糕道具让学生亲手切分。目的是让学生直观了解完整的1变为1;8的过程,体会单位1的含义以及不断细分的数量关系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尝试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领悟能力等得到提高。

(四)注重思维转换训练数学问题的变化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单一的思维方式对数学悟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束缚。真正研究数学的人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而攻击,而是不断将它变形,直到把它转化成能够解决的问题为比。学生只有学会由此得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数学推理,善于变换思考角度,才能更容易寻找问题背后隐藏的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挖掘更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从而找出解决路径,并从中悟出道理。因此,促进小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培养数学悟性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讲授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就地取材,比如校园中的不规则雕塑、多而魔方的体积等,让学生求体积。刚开始学生们可能觉得无法下手,当老师提示是不是可以转化呢,很快就会有学生提出把不规则体转换成若干规则体来计算。再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便会在思考、交流中给出方法和答案。

(五)在社会实践中促进感悟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8

关键词:感悟;创新意识;语言感受;行为习惯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由此可见,“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语文课堂的独特感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呢?

一、运用独特的创新意识来培养感悟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外,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就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感悟那小屋周围的山外青山、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生活在这样的小屋,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小屋的幽美与安谧让学生感悟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的“活”灵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自主进行情感体验、感悟。

二、运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反之,利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语感是一个人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学生利用语感进行感悟是语文课堂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现在语文的语感感悟很少有人提出,其实语文的语感感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培养了语感就会引起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其实语文课堂学的就是语感,重在对语言的感悟。新课标呼唤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语感。同时也呼唤学生用心灵去理解、用心灵去撞击,激发人生追求的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三、运用独特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感悟

语文的本质决定语文课堂必须要有独特的感悟,这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没有感悟的语文课堂,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谈不上是一堂理想的好课。语文课堂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文本的内在交流,是对文本的内涵的感悟。教师要用自己特有的个性调适、丰富、发展这种全面交流,只有学生不同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才是课堂教学中迸发出的交流的火花,才是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独特的感悟的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验,培养学生的“学、问、思、辩”的学习习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范例,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逐步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我与地坛》一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可通过母亲让我独自一人到地坛里散心、远远目送我、暗中跟踪我等细节体验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生命之灯因思考而明亮,教师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进行感悟,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对课文的感悟,从而自然地达到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9

【关键词】感悟;发展;探究;实践;创新;数学课堂

一、“感悟、发展、探究”的内涵和意义

感悟,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意识活动.“感”是感性认识占优势的心理活动,感的目的就是为了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教师更多的“无为”,学生才能更多的“有为”,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悟去体会知识更深层次的内涵,通过感悟去发现知识更多的奥秘,才能从数学学习中受益,获得更多的体会和思考,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多采取感悟学习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用身心去体验和感知.

发展即创新和延伸,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理解、整合、加工之后形成的一种拓展性的知识或能力,是对知识的再深化和再创造,发展性学习是在发展的前提下对知识产生内化,进而积极引进知识构建的进一步学习过程,它有三个特征:一是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其表现是向更高、更深的知识层面递进的过程,是一种向内和向上的趋势;二是重m根本,既然是发展性学习就必然有知识的变换和重组,这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更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三是平台需要自己搭建,学生要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搭建创新学习平台和脚手架,从而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探究就是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合,形成对知识的一种自我认知,从发现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导向性信息诱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试着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搜集资料、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感悟、发展、探究能力

(一)如何培养感悟能力

1.采取发散的教学方式――悟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采用一题多议的形式,可以广开言路,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同一问题能够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形成放射性思维模式,锻炼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要采取一题多解的形式,在问题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悟出不同的解题途径,从而获得更多的认知感受.

2.通过交流悟课堂

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交流的实质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或者倾听他人的学习感悟和心得体会,并通过思考验证或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和结论,产生新的或更深刻的感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课堂内容进行交流,互相分享心得体会,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通过对课堂的感悟,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大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

3.感悟劣势,找出不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做出改进.学生通过一个更深刻、更为重要的感悟过程从学习中感悟自身的缺陷,以此促进自我提高,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提高这种的感悟,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有高的顿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益.

(二)如何培养发展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课堂充满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不断地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换,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鼓励学生敢说敢想,不能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时,例如用如下问题引入: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学生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定位在一个平面内,是跳不出定式、摆不出教师要求的形状的.他们便会产生疑问:6根火柴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看到学生好奇的眼神,教学的初级目的就达到了,这时只需轻轻一点:可以竖起来试试,一下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顺利解题.通过这个典型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敢于创新的精神.当课堂纪律不佳时,教师也不要盲目批评学生,而是要找出原因并亲切地加以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当学生感到疑惑时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来,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另外,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创造和发现,通过创造教育使每名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的信心.

(三)如何培养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为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基础,例如在学习图形知识时要与现实生活多加强联系.教师应该多联系实践,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习惯,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动机;在学习图形变换、对称图形等知识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稳固的平台,即基本功的训练,要让学生能够夯实基础,实现稳中求变.

总之,植根于“感悟、发展、探究”的数学课堂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更广、更深的发展做准备力量.

【参考文献】

关于学习的感悟篇10

关键词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2.081

ontheperceivedSocialSupport

CHenanqi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abstractResearchershaveagreementsthatthereareassociationsbetweenmentalhealthandsocialsupportoncollegestudents.perceivedsupportisapartofsocialsupportthatpeoplesubjectivelyexperienced.perceivedsupportisemotionalexperienceandsatisfactionthatpeoplefeelrespected,supportedandunderstood.withthedevelopmentofresearch,scientistbelievedthatperceivedsupportiscorrelatedwithmentalhealth,subjectivewell-being,academicburnoutandacademicachievement.

Keywordssocialsupport;receivedsupport;perceivedsupport

1社会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定义是指人们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来自同事、朋友、家人、团体、组织和社区等)中获得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这些社会支持能降低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其紧张的精神状态,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弹性资源,与个体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社会关系则不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可以缓解由生活中压力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减轻其产生的负面后果,也能缓和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感,调节个体的压力应对方式,使个体能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压力,从而使个体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应对压力。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实际可见的支持,也叫实际的支持或行动的支持(receivedsupport),指物质上的支持及社会关系等;另一种为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又称为知觉的支持(perceivedsupport),指个体自身感觉到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即领悟社会支持。尽管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并不完全与现实的支持相同,但往往体验到的支持更加能影响个体对支持的解释与反应(叶俊杰,2006)。因此,当个体获得的客观支持相同时,由于个体感受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感受度较敏感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感恩的情绪,并做出回报性的行为。而较少的体会到来自外界的支持的另一类人,则更倾向于表现出一种不知感恩、无回报的状态。

2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者认为领悟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人属性。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人在面临同样的困境时将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和反应。水平较高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看法和反应都可能更加积极;反之,拥有较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消极的看待压力情境。分析和结合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水平受到情境和个体属性如性别、家庭、生活经历等的影响。

2.1家庭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是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因素之一。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家庭是否完整,都是影响孩子能否获得外界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主观支持这一维度上,家庭完整学生的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得分高于家庭不完整的学生,这其中家庭完整、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得分最高。家庭氛围良好,成员之间关系良好的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一般的学生。

2.2性别

大多数已有的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在性别这一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女生。研究结果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加能够感受到来自周围的支持。除此之外,女生在对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的领悟水平上,也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

2.3生源地

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存在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对家庭内支持的领悟水平上,生源地在城市的学生领悟水平较高,对于家庭外支持的领悟水平,不同生源地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3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许多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提出,社会支持的不同成分所发挥得作用和其他心理因素的相关是不同的。和实际支持相比,领悟社会支持更加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主要有与社会适应、主观幸福感、学业成就、学业倦怠等方面相关。

3.1心理健康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提出,领悟社会支持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他们应对压力的方式。即使被提供的客观支持相同,不同的个体能主观体验到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更加能感受到外界的支持,并且能有效的利用这些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感受到的外界的支持可能少于实际支持,也不能有效加以利用。对经济水平贫困的母亲的研究显示,能更好的感受到支持的被试,产生抑郁情绪的概率低与其他人。其他研究显示,良好的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有助于缓解个体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从中学进入大学的过程中,个体如果能感受到更多来自的家庭与朋友的支持,将会更快的适应学校,所体验到的安全系数也高。

3.2主观幸福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个体拥有的积极情感、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消极情感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对于社会支持水平感受良好的个体,能更敏感地体验到自己受到周围人的保护和支持,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满意度也随之增加;相反,当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时,比较难以感受到的周围人给予的保护和支持,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满意程度也比较低。沈建丹在其研究中表明,高校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存在相关,高校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其幸福感。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可能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有所不同,证明了主观感受到的支持感越强烈,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3学业成就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学业成就是反映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和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个体学业成就的发展。国内一部分学者也探讨了学业成就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叶宝娟在其研究中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学业成就,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学业成就有正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青少年的学业成就更高,增加了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概化性,彰显出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故而,应当重视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作用。而在另一位学者吴双双在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中,大学生心理资本、大学生学业成就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并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

3.4学业倦怠与领悟社会支持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负荷而产生的身心资源损耗,对老师、同学、教学活动等热情丧失,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良好的社会支持水平可以减轻对于学习的负面情绪,减少不良学习行为出现的概率。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倦怠情绪。张静在其研究中表明,高中生社会支持的总分与其各个维度都与学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获得和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高中生,学业倦怠出现的概率较少,反之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则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程。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时能更好的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尊重和理解。因此领悟社会支持更高的学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与他人相处。当体验到来自外界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时,个体将对自己更加自信,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各种学习的挑战。而另一类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由于较少地感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鼓励和支持,能够利用的资源有限,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且较难以自我调控。这一部分高中生倾向于使用消极、逃避的应对方式,强化了负面的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学业倦怠。

4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关于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目前采用得较多的是m.H.Zimet编制的pSSS(perceivedSocialSupportScale)(1987)。该量表自姜乾金学者2001年修订后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量表一共有12个自评项目,采取的是七点计分法,总分范围为12~84。量表的总分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分维度的得分相加而成。量表得分越高,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该量表侧重的是测量个体主观体验及自我理解到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2]叶俊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1468-1471.

[3]张静.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