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管理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7:05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1

综合台湾安全管理经验,以下策略的实施对于提升台湾煤业的安全管理,杜绝矿难灾害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

1.1制定政策并设置相关基金,为煤业安全管理提供资金煤业安保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矿场保安费;二是煤业合理化基金;三是煤业安定基金。矿场保安费是根据矿场保安费提存支用实施办法于1960年制定实施的。该办法从各矿产品售价内提取2%列作保安费给改善矿场安全设施提供固定经费,用于购置和维护保安器材、矿场救护队管理、矿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矿场安全管理人员技术加给、特殊预防等费用。保安费的收支,由各矿工会或员工代表,根据上述所列范围视各矿实际情形建议支配顺序,由矿务局派员稽核费用提存及支用情况。该办法经4次修正于2004年废止,共施行44年,对台湾煤矿安全贡献巨大[5]。煤业合理化基金是依据台湾地区煤业合理化基金管理及运用办法,由台湾地区工业燃料用天然气每立方公尺附加征收新台币拨充,以4年为限,4年共征收约2.1亿元对煤矿实施基本辅助与专门辅助。其中基本辅助是根据一般煤矿的共同需要辅以促进煤业合理化经营。对有关煤业合理化计划的设计、调查、研究、训练、管理以及对所需人员的聘请、训练、考察、进修等予以全额辅助。专门辅助是协助优良煤矿合理化经营之工程及器材费用予70%之融资,对煤矿所购置器材的资本性支出依其重要性、风险性予以银行利息70%~50%的补助。对推行煤业合理化计划有关煤矿开采研究试验所需机械设备的购置与研究试验费用全额补助。对推行煤业合理化计划有关改善坑道设备的资金以70%融通,其贷款利息依重要性、风险性分别予以70%~50%的补助,以及其他为提高生产效率,经基金会核准之各项辅助及特殊保安器材均给予相应资金的补助。煤业合理化基金的主要用于增进和更新矿工及煤矿的安全设备以及进行煤业训练。其对煤矿业的各种辅导与辅助计划,对煤矿业产生明显的改善,煤矿灾变次数及死亡人数大幅降低。1992年及1993年为历年来死亡人数最低,各发生灾变次数1次,死亡1人,死亡千人率为0.52及0.56。煤业安定基金是为执行1984年8月8日的“台湾地区煤业政策”而对煤矿矿工辅导就业及辅助资遣。其资金来源是按进口能源(含燃煤、原油、燃料油、核能燃料)关税完税价格征收6年0.5%的关税,经国库转发运用,支出收支并入中央总预算,并在国库开立专户存储,专供辅导煤矿矿工就业及辅助矿工资遣。其中辅导就业矿工是依照“辅导煤矿矿工就业及辅助资遣矿工实施要点”实施期满后对矿工专业资遣处理原则发给5万元补助费。辅助资遣矿工则依照该要点规定计算矿工的资遣辅助费。该基金自1986年开办至1994年止,共辅导13732矿工就业,辅助金额达6.866亿元,辅助资遣矿工11137人,辅助金额共21.6亿元,合计24869人,辅助金额28.5亿元,使台湾煤业得以平静关闭[6]。

1.2成立自治性行业团体,协助解决煤矿安全问题台湾煤矿注重发挥相关行业团体以及矿工的作用。如在雇佣100人以上矿场成立安全卫生委员会,由资方及员工代表组成,矿务局派员列席,每2个月定期召开1次会议,针对矿场的安全与卫生设施缺失提出检讨,研提改善方案。设立矿场安全咨议委员会,由矿务局聘请学者、专家、矿业权代表、矿工及矿场保安管理人员代表兼任。主要为研讨矿务局所提交议案,各矿所提建议案及委员本人之提案,对促进矿场安全助益良多。为保障矿工权益,增进矿工智能、改善矿工生活,发展矿业生产,发挥劳资双方团结功能而成立的矿业产业工会,经常性举办工会干部讲习班、在职工人安全训练班,辅导会员工会召开例会、代表大会及理监事会,协助解决有关煤矿问题。台湾区煤矿业同业公会于1973年创立了社团法人的“台湾区煤矿业职业训练委员会”,积极参与矿业职业培训。

1.3定期开展相关安全管理活动开展矿场安全卫生周活动,以唤起全矿员工重视矿场安全与卫生。派员参加矿务局举办之各种竞赛或示范观摩会及参加劳工安全卫生周等各种宣传活动。派遣矿场救护队参与煤矿公会主办之矿场救护队联合训练及演习等。推行矿场零灾变运动。制定鼓励煤矿零灾变运动实施要领,训练员工于工作前找潜在之危险因素予以事先消除,并制定推行煤矿场无灾害工时记录奖励制度,对成绩达奖励标准者予以适当奖励。建立自动安全检查制度,鼓励矿工参与自动安全检查以及安全监督检查,并根据《矿场作业员工参与煤矿自动安全检查奖励要点》奖励参与自动安全检查之员工,对有具体贡献者给予奖金或提升职务之奖励。该措施实施之初,矿场员工配合意愿不高,但经工会组织之矿场示范进而全面推广实施。

1.4成立煤矿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对矿工进行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台湾煤矿业者为加强职业训练,在台湾区煤矿业职业训练委员会下设训练中心,对矿工进行教育及技术培训训练。台湾区煤矿矿工福利委员会为扫除矿区文盲,提高其工作技能,实施矿工教育。第一步先着手于识字运动,而后再进行矿工技能训练,对矿业生产及安全管理技术改进提高收效至宏。为提升矿场员工对矿灾的认知,培养遵纪守纪观念,避免人为疏忽及不安全行为导致灾害之发生,并加强训练成效,矿务局于1985年5月1日成立训练中心,该中心建造模拟坑道,配电盘综合试验设施,工作台及防爆开关,自动瓦斯警报器及各式教具,提供完善之实习环境及设备。延请学者、专家或具专长人员进行技术训练、职前训练及在职训练等。该中心自成立后矿场灾变逐年减少,引起重大伤亡的爆炸灾变不复发生。同时,为提升作业人员之安全技能,督促矿场举办矿工职前及在职训练,使从事各种工作之作业人员具有安全观念,时刻注意自己周围环境的安全,增进新进或在职人员安全知识水准,使其参与自动安全检查工作。并对违规之矿场作业人员采取调训,以遏止矿工违规,减少矿场灾变发生。

1.5认真实施煤矿调查评鉴工作办理煤矿调查评鉴工作是对煤矿业作全身体检。1984年11月,由矿务局召集,邀请南非矿业专业、内政部劳工司、煤业合理化基金保运委员会、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煤矿业同业公会等代表,成立了“台湾地区煤矿调查评鉴小组”,按矿场安全卫生及经济效益两大部分对煤矿场实施调查评鉴。自1984~1998年止14年间,共计对台湾地区煤矿场进行了5次调查评鉴(每三年1次),每次调查评鉴均制定调查评鉴工作计划、调查评鉴标准及优良煤矿基准,遴选符合优良煤矿基准之优良煤矿予以政策性辅导;发现矿场安全有待改善之处,予以列管督促限期改善,或予以禁采、停采、机件禁用等处分;至于未列入良矿者则积极劝导其办理自行废业注销矿业权,尽速收坑,辅导矿工就业并给予资遣补助。

1.6健全救护指挥系统

1.6.1健全救护站组织为加强矿场灾变救护功能,各煤矿场依矿场安全法令规定编组矿场救护站,在台北设置救护总站,另于台北县瑞芳、平溪、三峡及苗栗县头份等地区设置矿场救护站,每站配置救护器材及相关队员。后因煤矿数及矿工人数减少,又调整了各区救护站的设置,但设于台北的救护总站仍继续存在,各区救护站则予缩减裁撤。

1.6.2健全矿场灾变救护指挥系统鉴于1984年发生的三次重大灾变抢救指挥系统异常混乱,通过对灾变抢救指挥系统重新检讨,于1985年1月11日颁布“健全矿场灾变救护指挥系统组织方案”,当矿场发生伤亡5人以上时,应立即成立救护指挥中心,开展矿场抢救工作,并需警察机关、卫生单位、社政单位、军宪、电力及电讯等单位支援配合,并调配附近煤矿救护人员支援。

1.6.3加强救护训练及充实救护站设备矿务局辅导各矿场健全救护指挥系统,充实煤矿公会救护总站,督导各区救护站和大型矿场救护器材的更新和维护以及基本救护队员演练。为使各救护队员熟悉救护技能,每年定期举办4次救护演练。为提升救护队员素质及培养救护训练师资,派遣人员前往南非接受救护训练。研订救护站调查评鉴基准,对各区救护站及煤矿公会救助站实施评鉴。

1.7实施矿工团体平安保险制度1986年10月9日省府实施《台湾省煤矿矿工团体平安保险办法》。保险额每人50万元,给付范围在矿坑内从事开采工作遭遇事故所致之一级残废或死亡。保险费每年每人3455元,其中3200元由业主负担,其余255元由省府负担。至1986年底计54矿7654人投保,理赔6人。因煤矿收坑日多,至1996年10月底仅有8矿279人投保,自1986年至1996年合计理赔56名。因累积特别准备金达4891万多元,煤矿公会依据第150次煤矿政策执行会报结论修改办法,将理赔金额提高至100万元,保费不变。

2台煤安全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借鉴

2.1充实安全生产基金,确保安全生产的相关投入根据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通知(财企〔2006〕478号)的第五条煤炭生产企业依据开采的原煤产量按月提取。各类煤矿原煤单位产量安全费用提取标准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吨煤30元,其他井工矿吨煤15元,露天矿吨煤5元提取。安全费用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主要用于矿山企业安全设备设施配备、安全生产改造、治理、评价、宣传、教育、培训等支出。

2.2切实加强矿业安全生产的制度化建设和法制化管理自200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强化安全生产的法制观念、规范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的通知》,各煤矿企业建立纷纷健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多矿场的制度化建设流于形式或普遍存在人治现象。

2.3充分发挥矿区自治性团体的作用,协助解决煤矿安全问题在台湾矿场的安全管理中,矿区自治性团体在协助和促进安全管理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如上文提到的矿场安全卫生委员会、矿场安全咨议委员会、矿业产业工会、台湾区煤矿业职业训练委员会等社团法人机构,对于矿山安全管理、矿山职业训练、矿工素质提高和主人翁意识的树立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国内的安全管理则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2

一、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推行工程质量永久负责制。矿对全岩锚喷巷道、大型固定设备安装等实行工程质量永久负责制,由总调或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制作施工铭牌,标明施工单位、日期和施工负责人。施工结束后,由总调、安监等职能部门严格标准、联手验收,建立详细的记录台帐。凡后期因施工质量差而造成巷道失修、安装质量差造成事故,影响安全的,不论何年何月施工的,不论责任人工作岗位是否变动,都追究其责任,给予处罚。2001年11月份,部门管理人员发现负744甩道处喷体开裂,有两处锚杆角度小,喷浆厚度不够。经查实是原掘进二区于1999年4月份施工的,虽然这个单位已撤销,干部已经变动,矿还是根据规定,对原施工单位的党政技主管进行了处罚,并在全矿通报。这一制度的实施,既增强了施工单位抓好质量的责任心,又提高了施工工程的安全可靠程度。版权所有

二是实施重点工程安全质量监理制。矿强化职能部门的责任,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凡是采煤工作面拆除、安装、初放、掘进透窝等重点工程,施工方案必须经总调、安监、机电、通风、施工单位等单位负责人现场会审后,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在施工过程中,参加研究制定施工方案的部门各选派一名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盯在现场,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及时协调解决施工现场遇到的各种不安全隐患。对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的,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2003年,矿先后拆除安装工作面2次,初放工作面10个,收作工作面5次,掘进透窝25处,未发生一起破皮伤事故,实现了安全施工。

三是实行动态安全联保责任制。实行安全联保是强化现场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01年起,该矿改变传统的安全联保方式,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动态联保小组根据每天的情况而定,在同一现场、同一范围、同一工种中划分联保小组,各单位跟班干部、班组长为一个班次的动态安全联保小组当然负责人,各单位行政主管为动态安全联保的第一责任者。每一动态联保小组中有一人发生“三违”或事故的,除对责任人按规定处罚外,同时对联保成员给予责任人50%的经济处罚。对安全有功人员的嘉奖也是如此,有一人受奖,其他联保成员也得到50%的奖励。动态安全联保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关心,相互提醒的现场管理机制,有效地控制了工人的现场不安全行为。版权所有

二、严格责任考评,健全规范管理秩序

一是坚持开展“一条线讲评”。加强生产过程安全质量管理,强化现场的监督检查,是控制和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2002年初,矿开始组织质量标准化建设“一条线讲评”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的安监副处长安全质量讲评。讲评采取当场抓阄的形式,确定讲评线路,突出检查地点的不确定性,确保工程质量及文明生产的动态达标。讲评涵盖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所有专业,从井口到采掘头面,对照质量标准化要求,逐条评审,对现场安全管理或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现场追查责任人,现场拍板整改时间,现场确定处罚内容。现场讲评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又能集思广益,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3

全国“两会”结束后,煤矿进入集中复产期,为此,各煤矿安全监管(主管)部门和各煤矿企业要认清形势,狠抓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就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继续抓好煤矿复产验收工作。当前仍是煤矿陆续复产的关键时期,所有煤矿企业在复产前,都必须结合矿井实际制定完善可行的复产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同时必须严格落实矿级领导下井带班制度,确保煤矿领导到岗到位,决不允许空班、漏岗;各煤矿安全监管(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省煤行办《关于规范市县属和乡镇煤矿停产矿井复产验收工作的通知》(赣煤行管字号)的规定,按照“谁验收、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验收标准,规范验收程序,落实验收人员责任,认真抓好煤矿复产验收工作,逐矿组织验收,合格一个方可复产一个,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不得恢复生产,对检查出的隐患要积极指导煤矿企业进行整改,同时要加强监管,对前期验收不合格、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煤矿,一律不准恢复生产,决不允许煤矿企业擅自盲目开工。

二、高度重视煤矿水害防治工作。要严格按照《省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要严格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防治水基础地质资料,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害防治安全措施;要建立健全防治水专业机构,配备足够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严格执行探放水各项规定,认真开展水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并根据矿井主要水害类型和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制定水害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全面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切实有效预防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受前期强降水的影响,矿井老窑水、灰岩水等水位快速升,水压增大,极易引发煤矿透水事故,因此,凡采空区积水未完全查明的,一律不得恢复生产;凡采空区积水未得到有效治理的,一律不得在受威胁的区域恢复生产。同时各煤矿企业要认真做好雨季矿井防排水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认真做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要严格执行“不超产、不超标、不超人”三条高压线的规定,着力建设“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防治工作体系,把瓦斯治理各项措施做细、做实、做到位;要不断优化、完善矿井通风系统,确保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同时强化局部通风管理,确保通风设施的正常使用,保证各作业地点有足够的新鲜风量;要加强瓦斯管理,认真执行瓦斯检查制度,杜绝微风、无风作业;要加强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完善可靠、运转正常、安设正确,安全监控系统使用不正常或无效的矿井,一律停产整改。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4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机械开始被大量的应用到煤矿的采掘作业中,这大大提高了煤矿的生产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煤矿机电事故的频发,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整个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煤矿机电运输工作的特点,找出造成煤矿机电运输事故频发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或减少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

一、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现状及特点

根据近几年机电运输事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来看,其发生次数在全国煤矿事故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相当大。全国煤矿重大事故分析的统计数字显示,在各类事故的整体排名中,机电事故已经占到了第四位,其中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是矿井运输事故。据机电运输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灾害程度的大小,大致可将机电运输事故分为以下三类:重大人身伤亡事故、重大经济损失事故和一般人身伤亡事故。其中在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中,由于电气设备失爆和电火花引起的瓦斯爆炸等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已经占到了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左右的瓦斯爆炸事故总数。由此可见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威胁煤矿生产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事故,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二、目前我国煤矿机电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投入不足。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结合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我们可知,对提升机后备保护、高压开关选择性漏电保护、高瓦斯、双突矿井的监测监控方面,“三专二闭锁”系统的建立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矿井设备和装备水平而言,很多矿井在基本条件上根本无法满足煤矿开采的要求。有些矿井为了减少成本的投入,大量使用一些三无产品,致使煤矿开采者的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二)对机电专业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一些煤炭企业虽然成立了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往往教育培训没少搞,经费没少花,但收效却不好。机电专业性很强,生手经过专业理论学习后要在岗位上锻炼很长时间才能熟练。一些矿井急功近利,新招工人短时培训,匆匆上岗,给岗位带来了隐患,结果是“三违”不断,事故泛滥。

(三)机电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煤矿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没有一个健全的规章制度,依据新的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规定,要想是煤矿机电事故减少,至少要建17种机电管理的基本制度在这个矿井中,但截止到目前为止,没按相关标准去建立相应制度并实际落实考核的矿井还大有存在。再者一些煤矿机电管理监察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井下监察走马观花,只看表面,跑不到位,执法不严,有些管理人员即使查到了隐患,也只是简简单单的开个单子,一走了之,既无整改指导意见,也不跟踪落实,致使此类隐患反复出现,长期存在为事故埋下根源。

三、加强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煤矿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煤矿员工是煤矿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而其自身的素质高低、技能高低则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正是因为这样,煤矿企业单位必须积极的加强对煤矿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比如说安全意识的宣传与强化、工作技能的提高等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从源头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

(二)加强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检验、检修工作。煤矿机电的运输设备是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为设备的性能直接的关系到运输工作的质量,而加强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检验、检修工作,则能够从本质上确保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正是因为这样,煤矿企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检验、检修工作,委派专业的检验、检修人员成立独立的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小组,以促进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检验、检修的利一学化、合理化。具体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对斜巷人车和立井升降人员使用的罐笼防坠器每年进行一次脱钩试验,每隔半年就应该进行一次不脱钩试验;第二,专门升降人员以及混合提升的系统应该每年都做一次性能测定,而其它的提升系统则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性能测定;第二,在用主要通风机、主排水设备至少每个月检查一次,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性能测定;第四,水泵、水管、闸阀、排水用的配电设备和输电线路,每年雨季之前必须进行一次全而的检修,并且进行一次联合的排水试验。

(三)认真落实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责任制。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设立专门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建立健全矿井机电运输装备、材料等物资的采购供应管理、入井检验、安装交接验收、巡回检查、定期检测检验、维护保养、检修以及报废淘汰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5

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一)煤矿生产、建设情况

1-10月份,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为实现全年安全生产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胜区现有31座煤矿,其中露采煤矿18座,井工煤矿13座(包括神华昌汉沟煤矿),6座地方井工煤矿完成技改,已投入生产;4座正在技改;2座新建煤矿。9座露采煤矿投入生产;4座准备综合验收;5座正在办理土地审批手续而未开工。

(二)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

根据区安委会和上级主管部门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和考核细则,煤炭局与煤监站、各煤矿签订了责任状,煤监站与煤监人员签订了责任状,将责任内容进行了分解和落实,按签订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要求,实行包矿到人,责任到人,分别联系指导煤矿安全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按照市政府文件要求所有井工煤矿每矿派驻一名安监人员实行驻矿监管,将煤矿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督促及时整改。从煤炭管理部门到各煤矿,都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促使安全工作认识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制定并落实各级监管人员入井检查制度,明确规定煤炭局局长、分管安全副局长、煤矿安监站长、副站长、安监员入井次数,严格落实煤矿矿长、副矿长带班作业制度,有效地实现了安全工作的落实。要求井工煤矿全部成立了一通三防领导小组,在防火、防水、防瓦斯、防冒顶方面制定了预防与治理方案,配备了相应的检测设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

(三)加大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

针对春节后煤矿复工会同市煤炭局安监处、区安监局、塔拉壕镇政府对全区生产、技改煤矿进行复工验收,根据井工煤矿与露天煤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煤矿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全区所有煤矿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排查,并建立健全煤矿安全检查档案,对有安全隐患的煤矿进行督促煤矿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监控、排除。

通过重点监管,督促煤矿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倡导安全文化理念,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在3月份和9月份,为落实全市煤炭工作会议精神,分别进行了为期30天的煤矿安全大检查,通过自查、互查、集中检查,督促煤矿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进行整改。

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通过以下十项措施,督促煤矿加强安全管理和隐患治理。

1、加强通风管理。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要求煤矿修筑永久性防爆密闭与采空区进行隔离,杜绝采空区密闭漏风,形成完善的通风系统。2、加强顶板管理,安装顶板压力检测仪,针对顶板破碎情况采取打锚杆、挂网片、喷浆等相结合的支护方式,3、机电管理方面,确保双回路供电系统稳定运行,井下所有电器设备要安装保护装置,防止停电漏电触电造成安全事故。4、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针对煤矿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机械设备处在磨合阶段,专门加强技术人员资格审查和专业培训,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事故;5、加强矿建企业资质管理,严格审查煤矿施工企业资质是否合法有效,若不具备施工资质和管理能力,责令其停建;6、加强露采煤矿的机械管理,在采剥、装运、排土过程中,要求车辆严格按规程作业,避免机械碰撞造成事故,7、加强爆破作业管理,要求露天煤矿委托有资质的爆破公司按规程进行爆破作业。8、进一步加强火区治理监管,实现火区治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区煤炭局与各煤矿签订煤矿火区治理责任状,有效地推动了火区治理工程的施工与管理和灭火工程进度。并严格按照《煤田火灾>!企业加大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员的日常检查力度,时时防控有毒有害气体的安全隐患。10、加强采空区、火区安全管理,组织全区所有煤矿对本井田和相邻井田的老窖水、火、瓦斯等详细补勘,尤其要做好老空、采空区附近的采掘规划,并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明确紧急情况下疏散撤离、抢险救援的程序办法,露天煤矿和煤(井)田火区治理工程在采空区上方进行剥离、采装作业时,必须用钻机打前探眼,并采用爆破震动下沉等措施充填夯实,确定安全后方可作业。

今年1-10月份,累计进行煤矿安全检查276次,累计下达整改指令和停产停建通知书218份,整改率达到100%。

(四)做好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

各煤矿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要求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持证率要达到100%,监管人员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不符合要求的立即停产整顿,今年已累计培训煤矿安全监督管理人员35人.次;煤矿管理技术人员90人.次,特种作业人员参加培训1200人.次,提高了煤矿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煤矿管理人员的技术,强化了煤矿职工安全管理能力和事故防范能力。在6月份安全活动月期间,发放宣传材料《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手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手册》等安全管理书籍,共计1000多册。广泛利用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大力宣传各种安全知识、预防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煤矿组织观看了安全电教光盘,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煤矿组织了应急救援演练,有效地提高了煤矿从业人员在事故状态下的自救和应变能力。

(五)加强煤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确保煤矿安全。

各煤矿建立辅助救护队伍,每个队的人员不少于9人,配备氧气呼吸器、自救装备、瓦检仪器等救护设备和医疗设备,并学习掌握了采、掘、机、运、通的安全防护和井下急救知识,要求煤矿组织应急演练,并做好演练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效地预防在事故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加强煤矿矿用设备检测检验管理工作,督促煤矿加大安全技术装备与设施的投入,以科学的管理和现代化装备为基础,保障煤矿职工和企业财产安全。

煤矿设备工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煤矿从业人员与设备本身安全,只有将设备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定期检验,才能实现本质安全。随着矿用设备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对煤矿设备检测检验管理工作定为今年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严防老化设备和明令淘汰的设备在煤矿中使用,严格要求煤矿加大安全设备的投入力度,确保矿用设备、监测监控议器安全可靠。要求煤矿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在煤矿经济效益出现波动时安全投入不减少,必须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改善安全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装备、器材、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以保证到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七)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全面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要求,组织开展“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和“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活动。全区所有技改煤矿(含单井保留、资源整合煤矿)技改完成后要全部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标准。督促指导煤矿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抓好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管,及时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为全面实行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基础工作。截止今年10月底,有13坐煤矿通过了安全质量标准备化验收,其中一级标准3座,二级5座,三级标准5座,年底前还有3座煤矿计划通过验收,计划达标煤矿15座,有2座井工煤矿因技改资金短缺,技改进度缓慢,明年完成达标困难。

二、煤矿主要存在问题

1、开采方式的改进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三年攻坚战”的完成,全区煤矿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技术装备投入与实现本质安全化矿井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

2、过去形成的老采空区勘探情况不明、大面积空顶、煤层火区等安全隐患给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压力。

3、露天煤矿征占用土地困难,临时使用土地、林地手续办理缓慢,严重影响煤矿技改进度。

三、后两个月和元旦期间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深化责任制的落实,严防发生煤矿安全事故,确保安全事故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围绕安全工作中心,突出煤矿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继续完善驻矿安监员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大考核管理力度,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工作创新,全面发挥监督作用,确保安全事故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二)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工作,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对已达标的煤矿继续按月进行考核,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对达标并长期保持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煤矿,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激励机制,选树质量标准化示范煤矿,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通过典型引导,以点带面,引导未达标的煤矿积极开展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促进质量标准化工作深入全面开展。

(三)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对照安全质量标准化找差距和漏洞,进行专项整治。

进一步要求煤矿做好采空区勘探、大面积空顶、煤层火区等安全隐患治理工作,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严防顶板、有害气体、水、火灾害事故,认真组织应急救援方面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广大职工防范事故的能力,做到有备无患。针对煤矿冬季生产特点,制定专项安全监管措施,严防超能力、超负荷生产引发安全事故。

(四)加大对煤矿设备管理工作的检查力度,有力推进煤矿监控仪器标校检定实验室的建设,保障煤矿职工和企业财产安全。

针对煤矿设备管理制度、检测检验执行情况、安全防护设施投用、电气保护装置完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格要求按照安全规程操作使用。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严防“三违”现象,确保人员、设备财产安全。煤矿设备工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煤矿从业人员与设备本身安全,只有将设备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定期检验,才能实现本质安全。随着煤矿全面实现机械化开采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对煤矿矿用设备检测检验管理工作定为今后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严防老化设备和明令淘汰的设备在煤矿中使用,严格要求煤矿加大安全设备、仪器的投入力度,要求煤矿建立监控仪器标校检定实验室,确保矿用设备、监测监控仪器安全可靠。

(五)加强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应急职守工作,坚决防止煤矿安全事故,为煤矿安全工作开好头。

高度重视节日期间值班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做好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处理工作。确保应急机构、救援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的落实,确保遇有突发事故能及时有效进行处置。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6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92-01

引言

煤矿生产安全性能系数需要很高,煤矿企业必须在安全政策要求范围之内进行煤矿资源生产。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煤矿企业在很多情况下违反了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要求而进行违规生产,从而导致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危害了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之大,危害之广显而易见。

煤矿机电设备在工作中要求具备安全生产的基础性能,这就要求,煤矿机电设备在质量上要实现稳妥的保证工作。在煤矿机电设备的引进、审检、运行、维修等环节上应严格执行,定立相关严格的执行制度,实现煤矿机电设备在质量的管理方面的发展优势,从而外煤矿的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立足于煤矿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的普遍现状,从众性研究典型,抓住重点,探讨有价值意义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和创新意义地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期更进一步地贡献于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的绿化创新思路。煤矿机电系统是一个较为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本文就当前我国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与对策,以供参考。

一、我国当前煤矿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市场需求日益显著,煤矿初级产品在我国北方就占有相当数量的市场。由此,近年来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发展机遇日益显著。在利益的驱使下和生产需要的要求下,煤矿企业在生产发展中不断引进先进的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生产,以期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降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事故。

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煤矿煤层开采已经逐渐转入深部开采。矿井的延伸开采,对煤矿机电的性能和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众所周知,煤矿机电管理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炭生产中的煤炭开采、运抽、提升诸环节都依靠机电设备、机电人员来对机电设备的操控也要严格的要求。

二、当前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系列问题

(一)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部门职能缺失

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机电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因为受到生产方面的不断影响,无法充分实现管理方面的全能工作,价值一些煤矿企业领导处于近期经济利益的考虑,没有实现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从而在煤矿生产中导致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部门职能的严重缺失。

(二)专业化和标准化专业人员缺乏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三)设备管理环节不到位,深埋隐患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等。

(四)管理人员技术能力低,技术队伍素质低且培训不力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相当普遍。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等。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过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设备故障率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尽管地方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三、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管理力度,实现煤矿机电设备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矿井领导重视机电管理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经济、组织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学习先进矿井机电管理的经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二)实事求是,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的辩证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体系结构都要因地制宜、因矿而异,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但应相对稳定。对于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井型小、生产环节简单、设备拥有量少的矿井,机电管理科和机电工区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减人提效。

(三)优化煤矿机电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目标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

结束语

综上,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关系到煤矿企业经济利益的发展和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不可视而不见。应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实现更优更好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为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只有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的严格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才能给煤矿企业生产带来更好更多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宋卫军;煤矿机电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硅谷;2008年16期

[2]董晓钧;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促进矿井安全生产[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05期

[3]徐靖来;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7期

[4]艾井石;煤矿机电事故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2期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7

为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炭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号)、《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8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要性、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对象与范围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小煤矿是年生产能力30万吨及以下的煤矿,包括基建、技改、资源整合及正常生产的各类矿井。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的煤矿、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中的小煤矿和其他国有小煤矿,可参照《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116号)执行。

(二)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是加强小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国小煤矿占矿井总数的90%左右,其产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培训不到位等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突出,违法、非法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事故死亡人数和重特大事故起数占全国煤矿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对落实国务院确定的从*年下半年算起,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到2010年明显好转的目标,任务十分紧迫和重要。

3.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是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小煤矿是我国煤炭开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其健康发展,必须依法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矿,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现小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煤矿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的状况。

(三)指导原则和目标

4.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要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点遏制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等重特大事故;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管,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地方人民政府要落实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本地区小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5.在完成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工作任务的同时,通过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到2010年,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实现“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小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机制

6.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矿井设立矿长,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下同)等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矿长还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岗位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生产、辅助单位要配齐具有相应安全生产管理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7.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小煤矿必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煤矿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下同)、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8.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小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落实管理人员下井跟班制度;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障职工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落实职工安全培训;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和组织事故抢救;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维护企业安全生产诚信。

9.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矿井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其中配备专职安全检查人员不少于5人,并确保每班都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在井下检查监督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10.落实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小煤矿每周至少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主持召开1次安全生产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办公会议决定事项要明确责任,形成纪要,并在下次会议检查落实,留有记录。

(二)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1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矿井设立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12.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矿井灾害预防计划,加强矿井灾害预防工作。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规定绘制矿井相关图纸,图纸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与实际相符,采掘工程平面图每半月要实测填图一次,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相关图纸。对矿井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严禁超层越界开采。

13.确保矿井生产系统完善可靠。矿井和采区生产布局科学合理,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严禁巷道式采煤,确保系统完善,运行可靠。年产6万吨及以下的矿井、年产6万吨以上矿井的一个采区只准一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同时生产。

14.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一通三防”专项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每旬组织1次对矿井全面测风,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应根据实际随时测风,严禁采掘工作面微风或无风作业。对风门、局扇等设施明确专人看管和维护。矿井必须安装瓦斯监控系统,并确保传感器安装符合规定,系统完好,监控有效。采掘工作面要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工,及时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情况,杜绝超限作业。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必须落实“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掘进工作面实现“三专两闭锁”。矿井按有关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并保证有效使用。开采自然发火煤层必须落实综合防灭火措施。所有矿井都要建立防尘系统,落实综合防尘措施。

15.加强矿井水害防治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受水威胁的矿井和区域必须建立探放水队伍,配齐探放水设备。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一次对矿井水情调查,查明矿井和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水害防治的专项措施。

16.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技术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分析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难题,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经专家论证,矿井在技术上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要立即停止生产。

(三)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

17.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生产、安全、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次。井下每班必须确保至少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带班人员要做到与工人同下同上,深入采掘工作面,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区队加强现场管理,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细化落实到区队和班组。

18.落实现场管理制度。煤矿要严格落实井口检身制度,严禁人员酒后或带火种等下井。要建立各生产、辅助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必须坚持作业现场带班,加强现场检查和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从严查处“三违”现象。现场存在安全重大隐患时要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存在险情时必须立即将人员撤出到安全地点,并及时上报。

19.加强现场作业管理。每个采掘工作面开工前必须编制作业规程,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煤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向现场人员贯彻后认真执行,生产和辅助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对贯通巷道、排放瓦斯、处理自然发火、探放水等工作,煤矿技术负责人要到现场指挥和管理。

20.加强现场的顶板管理。井巷推广使用锚喷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金属液压支护,2008年底淘汰木支护,严禁无支护从事采掘活动。要建立采掘工程质量班组验收标准和办法,严格当班的质量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问题,确保采掘工作面支护优良和作业安全。

21.加强矿井机电管理。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实行双回路供电,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22.加强爆破材料和放炮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爆破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爆破材料的储存、运输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非矿用安全型炸药;保证矿井爆破材料“领、用、销”的数据记录真实、一致;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煤矿井下爆破作业规程》,坚持“一炮三检”(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分别检查现场瓦斯,瓦斯超限停止操作)和“三人连锁”(班组长、安检员、专职放炮员三人共同认定后,才许放炮)放炮制度。

23.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建立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年度达标计划和考核标准,努力实现小煤矿采、掘、机、运、通等系统及地面设备设施的安全质量标准化。

24.落实职业危害的防治。配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和防护设备与装置,认真落实现场防治呼吸性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的措施,切实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按标准为职工免费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四)加强隐患排查的管理

25.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按有关规定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维简、折旧等费用,保证隐患整改的资金投入。每年制定安全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安全资金要设立专用账户,专款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要制定专门计划,落实资金,明确专人负责。

26.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煤矿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矿井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生产辅助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负责随时进行隐患排查。煤矿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按规定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组织进行验收。每季度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提交隐患排查整改书面报告。

27.认真做好停产整顿、节日放假停产检修和复产验收工作。停产整顿的小煤矿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方法和安全技术措施,限期完成整改。节日停产放假或检修的矿井必须制定和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恢复生产前,煤矿企业要制定具体的复产方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对员工要集中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煤矿整顿、整改完毕后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不得恢复生产。

(五)加强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28.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制度。新建、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矿井的生产规模,应符合煤矿建设项目产业政策。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必须由项目单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报有关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建设。“十一五”时期,各地区一律停止核准(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新建项目。

29.实施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煤矿建设项目必须编制《安全专篇》,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后组织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后方可投入生产,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0.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资源整合、基建和技术改造的矿井,必须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严禁资源整合期间突击生产,严禁基建过程中边施工边生产,严禁在改扩建区域进行生产。施工单位要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按照设计核准的建设工期组织施工,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建设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安全负相应的管理责任。

(六)加强劳动组织和用工培训管理

31.加强作业现场劳动组织管理。煤矿必须严格按煤炭生产许可证登记能力组织生产,实行科学的定额定员管理,严格控制入井人数。建立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对井下人员实行入井、升井登记制度,实时掌握井下人员情况。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杜绝两班交叉作业。

32.严格井下从业人员准入标准。煤矿对招用的井下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必须按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完成其就业前的培训,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并为井下作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严禁使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井下作业。

33.严禁以包代管或层层转包。煤矿不得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的一律不得生产。煤矿违规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34.保证安全培训条件。煤矿要明确培训管理责任,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场地、经费、教材、教员及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确保按规定落实对职工的培训。自身不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的小煤矿,必须与具备资质的培训基地签订教育培训协议委托培训。

35.落实全员安全培训。煤矿对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不少于72学时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并在有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实习满4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作业。井下作业人员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相关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七)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

36.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煤矿要制定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防范避灾、救灾措施和处置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

37.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设立矿山救护队,配备救护装备;不具备单独设立救护队条件时,应当落实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救援。

38.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煤矿企业负责人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严禁发生事故后逃匿;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不得提供伪证和虚假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按规定及时存储或补齐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资金。

三、加强小煤矿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一)健全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机制

39.落实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政府作为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要完善小煤矿安全监管机制,充实和加强本地区煤炭行业安全监管力量,制订本地区煤矿安全发展的整体规划,研究制订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依法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推进小煤矿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施煤矿的整顿关闭。小煤矿要自觉服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40.健全相关职能部门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监察、国土资源、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相互配合,统一行动,落实对小煤矿的安全监管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煤矿生产中的违法、违规和非法生产行为。对不服从政府依法监管,存在非法、违法行为的煤矿,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罚款、停产整顿、吊销相关证照、依法关闭等行政处罚。

41.严肃事故查处。严格依法依规追究事故责任人特别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发生事故的小煤矿主要负责人要予以资质处罚:对发生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或一年内连续发生两起一次死亡1至2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暂扣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责令参加复训,合格的退还其两个资格证书,不合格的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对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或一年内发生两起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5年内不得颁发。

(二)扎实推进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42.加强组织领导。煤炭行业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层层抓好落实。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组织制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43.发挥员工监督作用。小煤矿要组织员工参与、监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特聘煤矿安全群众监督员制度,为群众监督员履行职责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员的安全生产现场监督作用。

44.发挥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典型事故案例和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予以曝光,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鼓励和支持群众和媒体举报煤矿违法违规生产、重大安全隐患、瞒报伤亡事故等。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加强基础管理、搞好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8

为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炭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号)、《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8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要性、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对象与范围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小煤矿是年生产能力30万吨及以下的煤矿,包括基建、技改、资源整合及正常生产的各类矿井。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的煤矿、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中的小煤矿和其他国有小煤矿,可参照《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116号)执行。

(二)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是加强小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国小煤矿占矿井总数的90%左右,其产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培训不到位等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突出,违法、非法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事故死亡人数和重特大事故起数占全国煤矿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对落实国务院确定的从*年下半年算起,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到2010年明显好转的目标,任务十分紧迫和重要。

3.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是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小煤矿是我国煤炭开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其健康发展,必须依法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矿,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现小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煤矿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的状况。

(三)指导原则和目标

4.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要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点遏制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等重特大事故;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管,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地方人民政府要落实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本地区小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5.在完成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工作任务的同时,通过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到2010年,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实现“煤炭工业‘*’规划”的要求。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小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机制

6.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矿井设立矿长,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下同)等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矿长还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岗位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生产、辅助单位要配齐具有相应安全生产管理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7.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小煤矿必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煤矿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下同)、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8.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小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落实管理人员下井跟班制度;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障职工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落实职工安全培训;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和组织事故抢救;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维护企业安全生产诚信。

9.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矿井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其中配备专职安全检查人员不少于5人,并确保每班都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在井下检查监督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10.落实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小煤矿每周至少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主持召开1次安全生产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办公会议决定事项要明确责任,形成纪要,并在下次会议检查落实,留有记录。

(二)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1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矿井设立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12.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矿井灾害预防计划,加强矿井灾害预防工作。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规定绘制矿井相关图纸,图纸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与实际相符,采掘工程平面图每半月要实测填图一次,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相关图纸。对矿井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严禁超层越界开采。

13.确保矿井生产系统完善可靠。矿井和采区生产布局科学合理,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严禁巷道式采煤,确保系统完善,运行可靠。年产6万吨及以下的矿井、年产6万吨以上矿井的一个采区只准一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同时生产。

14.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一通三防”专项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每旬组织1次对矿井全面测风,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应根据实际随时测风,严禁采掘工作面微风或无风作业。对风门、局扇等设施明确专人看管和维护。矿井必须安装瓦斯监控系统,并确保传感器安装符合规定,系统完好,监控有效。采掘工作面要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工,及时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情况,杜绝超限作业。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必须落实“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掘进工作面实现“三专两闭锁”。矿井按有关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并保证有效使用。开采自然发火煤层必须落实综合防灭火措施。所有矿井都要建立防尘系统,落实综合防尘措施。

15.加强矿井水害防治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受水威胁的矿井和区域必须建立探放水队伍,配齐探放水设备。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一次对矿井水情调查,查明矿井和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水害防治的专项措施。

16.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技术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分析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难题,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经专家论证,矿井在技术上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要立即停止生产。

(三)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

17.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生产、安全、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次。井下每班必须确保至少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带班人员要做到与工人同下同上,深入采掘工作面,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区队加强现场管理,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细化落实到区队和班组。

18.落实现场管理制度。煤矿要严格落实井口检身制度,严禁人员酒后或带火种等下井。要建立各生产、辅助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必须坚持作业现场带班,加强现场检查和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从严查处“三违”现象。现场存在安全重大隐患时要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存在险情时必须立即将人员撤出到安全地点,并及时上报。

19.加强现场作业管理。每个采掘工作面开工前必须编制作业规程,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煤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向现场人员贯彻后认真执行,生产和辅助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对贯通巷道、排放瓦斯、处理自然发火、探放水等工作,煤矿技术负责人要到现场指挥和管理。

20.加强现场的顶板管理。井巷推广使用锚喷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金属液压支护,2008年底淘汰木支护,严禁无支护从事采掘活动。要建立采掘工程质量班组验收标准和办法,严格当班的质量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问题,确保采掘工作面支护优良和作业安全。

21.加强矿井机电管理。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实行双回路供电,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22.加强爆破材料和放炮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爆破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爆破材料的储存、运输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非矿用安全型炸药;保证矿井爆破材料“领、用、销”的数据记录真实、一致;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煤矿井下爆破作业规程》,坚持“一炮三检”(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分别检查现场瓦斯,瓦斯超限停止操作)和“三人连锁”(班组长、安检员、专职放炮员三人共同认定后,才许放炮)放炮制度。

23.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建立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年度达标计划和考核标准,努力实现小煤矿采、掘、机、运、通等系统及地面设备设施的安全质量标准化。

24.落实职业危害的防治。配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和防护设备与装置,认真落实现场防治呼吸性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的措施,切实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按标准为职工免费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四)加强隐患排查的管理

25.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按有关规定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维简、折旧等费用,保证隐患整改的资金投入。每年制定安全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安全资金要设立专用账户,专款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要制定专门计划,落实资金,明确专人负责。

26.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煤矿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矿井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生产辅助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负责随时进行隐患排查。煤矿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按规定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组织进行验收。每季度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提交隐患排查整改书面报告。

27.认真做好停产整顿、节日放假停产检修和复产验收工作。停产整顿的小煤矿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方法和安全技术措施,限期完成整改。节日停产放假或检修的矿井必须制定和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恢复生产前,煤矿企业要制定具体的复产方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对员工要集中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煤矿整顿、整改完毕后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不得恢复生产。

(五)加强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28.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制度。新建、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矿井的生产规模,应符合煤矿建设项目产业政策。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必须由项目单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报有关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建设。“*”时期,各地区一律停止核准(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新建项目。

29.实施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煤矿建设项目必须编制《安全专篇》,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后组织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后方可投入生产,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0.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资源整合、基建和技术改造的矿井,必须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严禁资源整合期间突击生产,严禁基建过程中边施工边生产,严禁在改扩建区域进行生产。施工单位要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按照设计核准的建设工期组织施工,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建设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安全负相应的管理责任。

(六)加强劳动组织和用工培训管理

31.加强作业现场劳动组织管理。煤矿必须严格按煤炭生产许可证登记能力组织生产,实行科学的定额定员管理,严格控制入井人数。建立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对井下人员实行入井、升井登记制度,实时掌握井下人员情况。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杜绝两班交叉作业。

32.严格井下从业人员准入标准。煤矿对招用的井下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必须按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完成其就业前的培训,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并为井下作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严禁使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井下作业。

33.严禁以包代管或层层转包。煤矿不得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的一律不得生产。煤矿违规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34.保证安全培训条件。煤矿要明确培训管理责任,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场地、经费、教材、教员及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确保按规定落实对职工的培训。自身不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的小煤矿,必须与具备资质的培训基地签订教育培训协议委托培训。

35.落实全员安全培训。煤矿对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不少于72学时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并在有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实习满4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作业。井下作业人员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相关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七)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

36.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煤矿要制定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防范避灾、救灾措施和处置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

37.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设立矿山救护队,配备救护装备;不具备单独设立救护队条件时,应当落实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救援。

38.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煤矿企业负责人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严禁发生事故后逃匿;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不得提供伪证和虚假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按规定及时存储或补齐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资金。

三、加强小煤矿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一)健全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机制

39.落实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政府作为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要完善小煤矿安全监管机制,充实和加强本地区煤炭行业安全监管力量,制订本地区煤矿安全发展的整体规划,研究制订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依法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推进小煤矿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施煤矿的整顿关闭。小煤矿要自觉服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40.健全相关职能部门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监察、国土资源、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相互配合,统一行动,落实对小煤矿的安全监管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煤矿生产中的违法、违规和非法生产行为。对不服从政府依法监管,存在非法、违法行为的煤矿,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罚款、停产整顿、吊销相关证照、依法关闭等行政处罚。

41.严肃事故查处。严格依法依规追究事故责任人特别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发生事故的小煤矿主要负责人要予以资质处罚:对发生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或一年内连续发生两起一次死亡1至2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暂扣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责令参加复训,合格的退还其两个资格证书,不合格的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对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或一年内发生两起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5年内不得颁发。

(二)扎实推进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42.加强组织领导。煤炭行业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层层抓好落实。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组织制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43.发挥员工监督作用。小煤矿要组织员工参与、监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特聘煤矿安全群众监督员制度,为群众监督员履行职责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员的安全生产现场监督作用。

44.发挥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典型事故案例和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予以曝光,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鼓励和支持群众和媒体举报煤矿违法违规生产、重大安全隐患、瞒报伤亡事故等。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加强基础管理、搞好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9

通常煤矿事故都是有规律的,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设备的陈旧老化,生产过程中检测不到位,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比较低以及生产环境等等。煤炭的生产环境恶劣,也具有极高的危险性,有些管理者根本没有管理经验,也只注重于生产的产量,不管指挥是否违规,甚至不管是否违法,对员工进行不正确的指挥,导致发生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很多煤矿企业都还在使用陈旧老化的机器,工作效率低,耗费资源多,而且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生产过程中应做好全面的监督工作,对于生产设备应及时检测,以便于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消除安全隐患。许多煤矿企业员工不足,往往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更不用说检测工作了,这样就忽略掉了许多应有的环节。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没有安全意识,素质比较低下,在工作中经常违规操作,这又增加了煤矿事故的概率。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很多,种种原因导致了煤矿事故的发生。

2如何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对于煤矿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要加强煤炭生产的现场管理,还要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确保生产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是有经验、爱思考的人,具备充分的煤矿生产知识,会根据煤矿生产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办法。在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要认真思考,并及时解决问题,不能遇到问题就退缩或者敷衍了事,在生产过程中,管理者要直接在生产的地方区监督和查看,以免出现问题却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在煤炭生产中,管理人员和煤炭生产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安全和效率,煤炭企业应该定期对煤炭管理者和煤炭生产工人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让他们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对煤矿行业的认识以及明白煤炭生产的重要性。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设定奖惩制度,对于一些表现好通过考核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也激励那些考核没有通过的员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认真工作。聘请有经验的煤炭企业家为员工讲述安全知识,让员工明白煤矿生产中安全的重要性,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来工作,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针对煤矿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煤矿行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减少煤炭事故的发生,而消除安全隐患的必要条件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3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作用

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篇10

过去传统的煤矿管理模式,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事后才总结经验教训,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①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并且管理不统一,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在管理过程中,信息管理比较混乱,没有专门统一管理信息的部门,相应产生的信息准确度较差,而且对信息的安全性也没有分类,反应危险情况和紧急情况的信息没有归类收集,使一些有效的信息得不到反馈利用。因此,对安全的决策缺乏此类信息的指导,存在一定安全隐患。②煤矿企业对安全管理模式的现代化管理缺乏深刻认识,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对现代化信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③工作人员知识层次差别大,识别、管理知识不强。在煤矿管理人员中,一般对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和处理技术都不强,缺乏安全应急能力。

二、实际煤矿管理模式的安全建设

2.1实例概况

某矿开采年产量达2000万t,其中开采煤层分4号和9号,煤质为含灰、硫较低以及高热量值的无烟煤,随着该煤矿企业的不断壮大,如何加强煤矿产生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重、特大事故隐患的存在与发生,是该煤矿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2.2有效构建现代化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意义

随着我国煤炭事业的突飞猛进,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的发展,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事故和危险,需要对新的安全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现代化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产生一个动态的管理与监测系统,对该煤矿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能够在受多因素影响的煤矿管理条件下,实现安全管理。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中,要对整个煤矿企业进行立体式管理,对人员、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形象和对人员安全知识的培训,只有不断提高这几个方面的管理,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的安全问题,促进煤矿的长久安全、高效管理。

三、现代化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内涵

3.1使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动态安全监测体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配合使用不同形式的电子工具建立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是各个行业安全管理的首选。利用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对煤矿进行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预防现代化煤炭生产的安全,对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监控,随时可得到管理信息,及时对接井上下的交流,形成有序的信息体系,利用信息进行高效的安全决策,是一种重要的近、远程信息管理手段。

3.2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把安全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发展

在人员知识层面差异比较大的煤矿环境中,安全意识是人人都需要强化的,让员工明白人人需要懂安全、参与安全,对于常规的安全问题、一般的紧急事件,都有安全培训与指导,使员工遇到问题时能够轻松应对,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同时,企业要把安全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煤矿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把安全放在生产经营过程的首位,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建立良好的安全管理模式,每个员工都是参与者,有主人翁的情感和奉献精神,这不仅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而且也能够实现煤矿经济效益最大化。

3.3加强煤矿职工综合素质,培育新时代员工

在煤矿实现现代化的时代,对职工的综合素质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先进管理方法的实施,员工的素质会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煤矿使用的职工,大多来自于农民工、临时工以及合同工,具有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新机械使用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技术,也成为煤矿安全隐患的一部分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煤矿应该加强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能力和技术,在培训和指导中,让更多的工人学到新技术、使用新技术,不断增加工作经验,保证安全性生产。其次,建立完善的考核和奖惩制度,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专心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实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模式。最后,煤矿要鼓励职工在技术和生产上的创新。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一些员工会在生产的工艺上或者流动的技术安全上,有不断的创新和发现,要鼓励员工的这种发现和探索,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发展中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从而实现煤矿的安全管理与生产。

四、安全管理模式的成效

该煤矿实施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后,通过有效的计算机信息控制以及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事故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不管是千人负伤率还是百万吨死亡率从2009年以来,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见安全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