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策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9:45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1

党的十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有关部署,探索中国休闲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助力相关企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新农联盟、中国农村杂志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机构将联合举办“引爆休闲农业新时代论坛”,此次论坛将于2015年9月8日-10日在北京昆泰嘉禾酒店举行。

此次论坛将围绕休闲农业,以发展趋势、政策透析、项目补贴、园区运营规划、经典案例、新媒体及活动营销、品牌打造等为主题对休闲农业深入分析及讲解,论坛还组织了系列活动,包括参观游学、交流座谈、项目推介等,真正实现资源整合、专家诊断、产业对接。

据了解,本次论坛嘉宾包括农业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农科院相关负责人,国家农业重点科技项目组负责人,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利群,台湾休闲农业品牌策划大师吴宏淼,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农学院农业研究所所长史亚军,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吕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战略合作部副部长、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李国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朱启臻,蓝海易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振环,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洼里・乡居楼总经理杨德禄,新农联盟主席、“逸生活”创始人程世宏等数十位休闲农业领域专家和实战家。

与以往同类论坛相比,本次论坛有六大亮点:一、台湾生态农业品牌策划大师带我们一起走进台湾,领略台湾先进农业模式。二、“互联网+休闲农业”新一轮指尖营销教主,从pC、微信到活动策划一条龙式落地分享。三、国内生态休闲农业十强领军人物、实战专家、操盘手现场把脉,手把手倾授规划、运营、盈利“三点一线”式标准操作。四、农业部规划院、“三农”问题权威专家解读最新政策红利,拨开政策重重迷雾,助力新农人拿到政策补贴。五、业界100强成功经典案例现身说法,零距离分享成功经验。六、五湖四海百位休闲农业投资合伙人的集体盛宴,最有效地碰撞、最直接地对接。

据悉,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乡土栏目、央广网财经频道是本次论坛媒体支持伙伴。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2

一、创新培训形式,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涉及农业、经济、旅游、规划设计等多个领域。为切实解决基层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工作中的难点和疑点,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精心编排教学课程,杨绍品党组成员做了“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题报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副院长为学员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宗锦耀局长剖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和国家政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宋洪远主任、民生银行现代农业事业部杨达主任等专家讲授了休闲农业发展中土地、融资、营销、创意等方面的课程。

案例教学是向实践学习的重要形式,基层经验是活的材料。为深入贯彻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作《序言》的精神,培训班安排了各地优秀经验交流和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经营策略两次案例教学课程。通过基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局长的现身说法、专家的现场点评,以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秘书长对台湾休闲农业“吸引人、留住人”关键经验的剖析,开拓了学员思路、探讨了共性问题、促进了能力提升。

同时,为进一步交流工作经验、研讨问题,加深学员对休闲农业的理解和认识,两期培训分别安排了两次主题研讨和一次现场教学,分享各地发展经验,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站在国家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获得了学员的认可和好评。

二、交流工作经验,系统总结发展模式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学员们认为,休闲农业将传统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深度结合,通过利用当地的农田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拉动国内消费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休闲农业产业已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农耕文化的传承体,其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必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通过四次主题研讨和两次地方优秀经验交流,在认真梳理地方发言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七种比较好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四川浦江县、绵竹市为代表的“农业产业为龙头休闲农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二是以江苏省江宁区、浙江省江山市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三是以贵州省兴义市、云南省罗平县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美丽田园协同发展”的模式;四是以陕西省袁家村、马嵬驿村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旧村改造和民俗挖掘协同发展”的模式;五是以湖南省望城区、通道县为代表的“休闲农庄引领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六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江苏兴化市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景区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七是以江西婺源县、北京市密云县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协同发展”的模式。

同时,通过研讨交流,还挖掘出一批地方政府在规划先行、部门联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三、研讨存在问题,积极建言休闲农业发展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训班学员通过研讨认为,尽管休闲农业在各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各部门的合力推动下,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基础设施较差、融资渠道不畅、人员素质较低、宣传推介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学员们认为,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就必须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解决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问题。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员建议:一是适当简化村庄改造手续,四荒地利用要向休闲农业用地倾斜;二是针对休闲农业聚集村及其产业基地的亮化美化设立基建专项经费予以补贴;三是针对休闲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担保机构,并对贷款进行贴息;四是设立休闲农业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定、宣传推介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路径;台湾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1003408

一、引言

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农业发展目标。党的十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衡量体系中。首先,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有助于破解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它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连通了农村的三大产业,并且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功能,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关系紧密,因而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方向拓宽、发展层次和效益提升。其次,休闲农业产业化有助于破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型城镇化问题。由于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因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增的就业岗位和转移出口,而且休闲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通互容。休闲农业的生态性也符合新型城镇化对“新”的要求,有助于缓解城镇化建设中资源环境的压力。休闲农业产业化是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可以确保同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首先对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作一个简要回顾。从国外政府的角色作用来看,国外政府较为重视休闲农业的立法、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政策的引导。意大利的《税务立法》、法国的《增值税减免法》、德国的《市民农园法》及原联邦德国的收入免税与减少增值税等,属于针对休闲农业颁布的雏形法律和政策。庄诗园[1]指出,美国的《农业住宿法案》于1999年出台并对开办农业旅游的资格条件进行了规定,即农家旅馆的最低规模可以低于商业旅馆。Clemens[2]指出,第一个将农业旅游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欧盟国家是意大利,它在1985年通过了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农业旅游法律,对有意开展农业旅游服务的农场主进行了资质条件的规定,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始此项服务。同时,具备两年农场经营经验是意大利经营者得到政府援助的必备条件。同时,在意大利,具备2年的农场经营经验是经营者得到政府援助的必备条件。张胜利[3]认为,日本关于休闲农业的一系列逐渐完善的法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如,1969年的《新都市计划法》、1974年的《生产绿地法》、1989年的《特定农地贷付法》、1990年的《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和1999年的《食品、农业、农村地区基本法》等。罗演等[4]指出,国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融资援助也是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休闲农业基金会作为筹措资金的主要金融机构是欧洲国家普遍认同的可行做法。包乌兰托亚[5]指出,德国政府通过给予农民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他们对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或建设新的设施,以基金会为代表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并统筹休闲产业的相关开发事项。詹玲等[6]指出,英国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新建或农村发展状况的改善,此项措施在《共同农业政策》中加以固定下来。法国政府曾将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场作为特定时期的政府优先发展计划,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提供财政补贴和在银行贷款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意大利政府采取税收减免、低息政策和放松信贷等措施鼓励经营农业旅游的单位。韩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申请审核、资质条件和初期可行性评估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并且提供充足的贷款和放宽贷款偿还的条件。国外政府也非常重视休闲农业从业者的资格考核和休闲农场的品质认证。张瑜和杨晓霞[7]指出,针对农村观光旅游业采用品质认证制度的当属德国农业协会,度假农场认证标章最终授予那些通过计点认证审核的合格者。廖俐[8]指出,匈牙利政府将星级宾馆评定的等级原则引用到民宿舒适度的评定当中,分别用1至4朵葵花标识来评定客房从舒适到不舒适这四个不同的舒适程度。国外政府积极鼓励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的建立,以此规范休闲农业的经营与管理。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和爱尔兰农舍度假协会属于发展比较成熟的协会。此外,赵航[9]指出,丹麦人普遍认为从事农业旅游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只有接受过与农业相关的基础教育和拥有农耕劳作实际经验的人才可以得到“绿色证书”,以此作为从事农村旅游经营的先决条件。因此,丹麦政府有目标地定期更新农民的相关知识并组织职业技术培训。刘萍[10]研究了美国、意大利和波兰三国的农业旅游集群发展,认为集群发展取得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为满足游客的视觉需求、触觉需求和消费需求。并且提倡加强政府主导与政策支持、发展有机农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和增加游客参与程度等。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外政府实施了颇多的举措,收效良好,从而逐步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完成。

二、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现状与政府路径选择

(一)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现状

目前,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产业类型的日益丰富,大陆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建立,示范点的数量稳步增加。政府重点推广管理完善、设施齐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较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同时结合示范点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相关项目的一体化发展。2004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始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且示范点的数量截止到2014年总共达到836处。根据农业部的预计,到2015年,认定约3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约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对目前中国836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各示范点在各省份分布不均匀,但有较明显的区域集聚趋势。以山东、江苏和辽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份不仅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多,而且分布也比较集中,这三个省份的示范点数量占总示范点数量的比重为232%,其中山东以78处示范点居于第一位,占总数的93%。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在以、宁夏、海南和青海等省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呈分散分布状态,共同的示范点数量仅占总数的54%。此外,从2011年至2014年,休闲示范点建设较快的省份依次为福建、山东、辽宁、四川、陕西、新疆和江苏,其中福建和山东新增17处,辽宁新增16处,四川、陕西、新疆和江苏新增15处。由此表明,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在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过程中依旧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西部地区休闲农业示范点也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具体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整理而得。

地理集中指数是用来衡量某一对象地域分布集中化程度的指标,有学者用它来测算休闲农业示范点的集中程度[5],故本文采用此项指标来分析休闲农业示范点在各省份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U=100×∑n1Xit2(1)

其中,U代表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省份的示范点数,t为示范点总数,n为省份总数。示范点的分布情况以U值来衡量,U越大说明示范点分布越具有集中化趋势。由于t=836,n=31,经计算,U=203。若836处示范点平均分布在31个省份,每个省份有270处,此时U=180。由于180

(二)大陆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路径选择

1政府出台政策规划

大陆中央政府从休闲农业提出之时,一直致力于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国家旅游局是政策制定与的主体,2001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第一个政策文件,即《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2002年,国家旅游局了《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创建提供了依据;2005年3月,《“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第一次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07年,国家旅游局携手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和《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通过这两项政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具体发展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对有关休闲农业示范县、村的创建工作做出了部署;国发[2009]41号文件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和形式多样的农业体验性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说明,同时强调保护生态与原始聚落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2010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2号)提出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利用三年时间培育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0个示范点。而且,在农业部同年出台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示范创建行动评分管理办法(试行)》及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都涉及到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2013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2014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强调要丰富休闲农业类型,促进产业集聚;2015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别提出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最新规定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首先,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农业用地政策和配套设施扶持力度等。其次,服务能力的提升与体验项目的创意性设计同时并举。最后,注重传统村貌的保留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并扶持特色村镇的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中央出台的这些政策中,基本都是有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容,涉及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没有关于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规范立法。而且中央政府文件只提供宏观层面的引导,具体在各省份的落实情况还要依赖于省级、市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等。

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的省市等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文件,以利于顺利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北京作为大陆最早开始休闲农业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了相关政策的雏形。1993年,北京农村与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编制了《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规划》;1998年,《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出台;2004年,《2005―2010年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颁布实施;2005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区域布局规划》;2009年,《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编制,为北京系统创建休闲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推动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2011年,《关于加快推进京郊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京旅发[2011]93号),以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上规模和上水平为目标,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2013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以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了《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试行)》,规范了北京休闲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与经营活动标准化评价,推进了政府的一体化管理,同时为政府的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方便。此外,海南、福建、四川、湖南、山东、浙江、陕西和上海等省份也相继出台过许多相关政策。

2政府财政拨款与信贷优惠

近年来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持续新增拨款,主要用于投资修建并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支持地方粮食和其他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2015年中央财政下达地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106亿元,比上年提前下达数增加了265亿元。同年,湖南郴州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新增财政支持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对新授予的休闲农业示范县和星级农庄给予一次性奖励。此外,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促进自主就业而向休闲农庄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农业部在2014年11月提出了对休闲农业发展的信贷优惠,如中小企业的小额融资和农民多种要素入股经营等,并要求当地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集聚地区实行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的优惠以及对休闲农业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分时电价政策。上海市政府给予经批准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者企业所得税减免和放宽休闲农业项目的市场准入条件等。2014年,黄石财政部门共安排资金200万元,积极扶持20家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4年,荣成市政府在《关于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予以奖励扶持,尤其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出了奖励措施。

综上来看,财政对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投入较多,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是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但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并且政府通过财政奖励和信贷优惠鼓励农民参与。虽然大陆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转型的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也日益被提上日程。目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不断强化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有些财政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各单位的具体落实情况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政府成立行业协会

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的健全程度可以很好地衡量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熟程度。2004年初,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通过制定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标准而促进北京休闲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2006年,湖南永州紧随北京和山西的步伐,在政府的推动下也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至此湖南将以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高效农业作为农村新型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2008年8月,泉州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作为福建第一个休闲协会在泉州农业局区划办的策划组织下成立,并通过了《协会章程》,建立了泉州市休闲农业协会网站,以此作为开展宣传推介、客源市场调研以及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倾诉想法意见的平台。2014年1月,四川省休闲农业行业协会成立,以加快推动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促使四川早日向休闲农业强省转变。

4政府建立电商平台宣传推介

政府利用网络化的新媒体手段对休闲农业进行大力宣传推介,不仅扩大其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度,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吸引企业和外商投资,从而促成产业集聚,加速产业化。继全国休闲农业网建成之后,各地方政府也逐一进行省级休闲农业网站的建设。2015年1月20日,全国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电商平台“蜜蜂游”正式运营,标志着休闲农业进入电商服务时代,政府提供休闲农业服务变得更加便利。2014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与百度合作,将全市335个民俗村914个休闲园区4077个民俗户在百度地图上进行标注,由此方便消费者通过百度地图快捷及时地找到产品信息,实属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的成功案例。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的农业部门也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主要为积极筹划和举办各类农事节庆、节会,扩大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台湾地区政府主导型的休闲农业产业化与政府路径选择

(一)台湾地区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

台湾休闲农业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其产生、发展、壮大和产业化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由政府积极规划、推动、抉择、组织和协调的,因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农业发展条例》对政府的地位做了明确规定: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是休闲农业在中央的主管及辅导机构,观光局、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协助管理;在地方由直辖市、县(市)政府的农政部门主管。此外,台湾休闲农业设立由上而下的专门的管理、辅导和推广部门、处、科,构建完整的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和推广体系。《农业发展条例》对政府的地位和功能划分如此细致,使得休闲农业产业化有了组织保障,可以保证产业化中技术、资金的及时提供和产业结构、产业方向的及时调整以及政策规划的准确出台与落实。

(二)台湾地区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路径选择

1立法干预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法规条例及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以此确保其产业化可以有章可循、依法经营。完善的法律为其后盾要得益于政府推动下的休闲农业发展协会于1999年4月30日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以此为标志,财政预算将休闲农业正式纳入其资助范围,且各级行政机构编制发展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促使休闲农业产业规范经营。在法规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上,政府能做到及时出台、正确引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修正调整此前的法规。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法规有《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要点》和《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并且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9―2012年和2010―2013年的中程计划中都有对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和措施的规定,政府利用这些法规和政策政策逐步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财政金融干预

台湾地区政府从休闲农业发展之初就为其提供资金,进行财政支持。例如,在2001年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中,政府规定对所有休闲农业的计划书都加以审核,2000万元的补助将奖励给通过审核者发展休闲农渔业并对通过审核者补助2000万元台币发展休闲农渔业。随着休闲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基金会,每年划拨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农场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与完善以及作为各种观光农园、教育农园组织经费与补助资金。2004年,《农业金融法》的通过也极大方便了政府对休闲农业的融资与信贷。此外,政府也鼓励私人资本介入休闲农业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投资群体。台湾休闲农业企业中,新企业增加时间的大幅度缩短说明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势头迅猛,因而企业在休闲农业市场的投资也日益增多。台湾从2009年开始实行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使得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逐渐成为台湾休闲农业的三个主要特色方面,政府经费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发现,政府对这三种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的投资在2012年略有所下降。台湾地区政府对乐活农业的投资额度要远大于对卓越农业和健康农业的投资,2009―2012年对乐活农业的总投资额度是卓越农业的2倍之多,约是健康农业的5倍。乐活农业是最具休闲农业“休闲”性质的,可见台湾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之大。

3以农会为主的行业协会干预

休闲农业在对外宣传和打造地区品牌的过程中,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更加具有说服力,可以更好地扩大知名度并降低宣传成本。台湾成立了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休闲农业学会和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连接政府、市场和农户,促进了三者之间的横向交流,提供规范的指导和技术服务。首先,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农会、合作社、农业产销班和策略联盟等农民合作组织逐渐建立。《农会法》要求建立镇、县、省三级相互独立的农会,目前农会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有涉及,为农民提供包括公益性推广事业、经营性经济实体和农村金融等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会已经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纽带,实力之强、功能之全、影响之大是其他农民合作组织所不能匹敌的。其次,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休闲农业产销班。合作社与产销班的相似性在于主要通过合作耕作与生产运营、统一加工与运销、共同投资与经营等方式,促使规模较小的经营者扩大规模成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增强自身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建设休闲农业策略联盟。其优势在于休闲农业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农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可以扬长避短,互相弥补自身资源不足,且在众多领域合作研发与投资生产,共担风险,达成多赢。农业委员会也成立辅导小组来推动休闲农业策略联盟的发展,台湾现有的策略联盟有生产、加工、物流、休闲和贸易联盟等。

4营销宣传干预

台湾地区政府较重视对休闲农业的解说设计和行销,各休闲农业区的地方政府与休闲农业企业密切配合,联合打造高效率的旅游行销网络。同时,政府也指导休闲农业网站的建设,利用网络来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台湾休闲农业网站主要提供最新资讯、农场电子地图、精品路线推荐和住宿票务的网上预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政府还利用电子展示板、电视等电子化手段在机场和捷运站开展休闲农业的宣传推介,并在机场、高铁站和火车站等多处设置拥有统一标识的旅游服务中心。在政府的推动下,各休闲农业区也编印了农场旅游地图与主题宣传册。政府也注重利用休闲农业产品进行营销,扩大知名度。其所提供的实物产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力争使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承载一个故事,除此之外,还提供诸如氛围、风景、主题和奇观等“情境消费”产品,将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

(三)台湾地区政府的干预效果

台湾地区政府在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以活用资源的原则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农产品和农村人力等各项资源结合并动员起来,加以综合利用,产生资源的叠加效应。台湾地区政府也十分注重对传统农业文化、自然景观和民居的传承与保留,在项目空间布局与结构安排上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打造鲜明的主题和突出的特色。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区、休闲渔业区、休闲农场和休闲酒庄等,促成产业集聚,形成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产业发展模式。例如,在休闲农业资源集中的台南和屏东等地,设置特色观光园区,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彰化和云林发展休闲林场与生态旅游,并开发相应的特色商品,促进农产品的营销。此外,省、市、县、区和乡镇都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基本所有的农场都在政府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帮助下制定经营准则与规章,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四、大陆与台湾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路径选择比较

(一)政府推动方式不同

台湾将休闲农业的属性仍归属为农业属性,它不仅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新的经营途径,因而项目的设置与审批、产业的类型与布局、资金划拨与安排以及推动发展的方式方法均由政府相应部门指导辅助,这个部门便是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指导辅助,也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主管机构,以此确保产业化按照台湾地区政府的意愿进行推进。可以说,台湾地区采取由上而下的形式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而大陆则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新的结合体,先产生了对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而后各省市针对这一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并探索发展模式,故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采取地方整合模式,由各省市主导研究地方性休闲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计划,取得地方共识,再进一步通过省市政府整合机制,层层推进。因此,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是采取由下而上的形式。

(二)政策焦点不同

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初,台湾政策的焦点集中在确定休闲农业的内涵或申请合法的要件,1990年以后,台湾政策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农场和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申请程序上。而且台湾地区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时特别强调传统文化与特色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基本每个休闲农场或农业园区都至少设有一个文化知识馆,对前来的游客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随着休闲农业产业化的逐渐深入,台湾地区政府意识到创意产业的融入是产业化进一步拓展的必要环节,因而从产品设计到营销、园区规划和活动项目的设置等,政府都力求做到用创新与科技吸引游客眼球。此外,台湾地区政府在财政方面大力扶持弱势企业,资金投入较多,使用效率较高。而且注重设置辅导小组,专门辅导休闲农业产业规划和布局等,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意识,提供人文关怀。

在大陆,休闲农业引进之初主要采取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形式,政府政策的焦点集中于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和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的政策多侧重于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选与设置,逐步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可以说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较台湾落后,科技与创意元素还未充分融入产业化的发展之中,文化元素的融入也仅限于当地的特色文化,休闲项目的体验性不强。而且政府政策在下达过程中容易引起休闲农业企业的误解,使企业较为重视餐饮和住宿质量的提升,更多地把休闲农业当作旅游业来经营和发展。此外,政府的财政支出并没有明显向休闲农业产业倾斜,资金支持力度有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税收和信贷等优惠政策也亟待加强。

(三)政府干预力度不同

台湾休闲农业的生产和经营都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并且对产业化的干预力度要大于大陆政府。首先,台湾地区政府有明确的法律和完善的政策,而大陆政府虽然出台的政策不少,但缺少一部专门立法。其次,台湾地区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力度大,且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大陆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资金大多混合在支农资金中,缺乏专门的基金会或管理机构提供专项发展资金。再次,台湾地区政府有以农会为代表的完善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力量强大,而大陆行业协会的力量和作用相对弱小,需要政府加强扶植力度。最后,台湾地区政府对有关休闲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相关宣传比较成熟,宣传手段新颖有效。

五、结语

大陆能够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其原因在于农业地位、农业现代化过程和产业结构的同质性。大陆和台湾都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和农业资源有限的困境,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因而发展精细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是不二之选。农业作为重要的第一产业,在大陆与台湾都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并且台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或称之为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与大陆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过程有着相似性。台湾比大陆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起步早,经历了一些波折,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今天相对完善的农业产业结构。由于休闲农业产业化也属于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途径,为了减少及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台湾可以为大陆提供前车之鉴。

第一,设立专门的休闲农业管理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管理。首先,该机构主要负责规划编制与区域布局科学设计,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同地区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布局、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与配套。其次,对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等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根据不同特色不同条件来制定总体规划。最后,形成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要求各省、市、县、区和乡镇在休闲农业项目申报中详细制定近、中、远期规划,明确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各项内容,实现项目开发建设的规范化与程序化。

第二,加强立法,尽快出台一部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门法律,通过成文的法律制度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级政府立法部门也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规范其产业化。政府应健全管理体系,完善领导体制。从项目立项条件、申请程序、审批办法、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应规章,规范发展。制定休闲农业的市场准入政策。根据市场定位的不同确定休闲农业项目规模、占地面积、资金投入、管理人员数量和游客容量等,并在这些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对休闲农业开发地进行详细调研与实地考察评估,由专业人士组成休闲农业项目咨询团队提供决策咨询。

第三,在鼓励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方面,政府应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凡涉及休闲农业项目,政府也应给予宽松的信贷条件,将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纳入各类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重点,对于休闲农业建设贷款在审批程序、抵押担保和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政府也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协作、参股和合资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与经营,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渠道的融资模式。此外,政府在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费和排污费等方面应给予相应优惠政策,适当减免休闲农业经营营业税。休闲农业区种养殖用水、用电享受农用水、电价格,农产品加工用水、用电享受大工业用水、用电价格。

第四,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社为休闲农业经营者提供相关服务信息,联合推介休闲农业活动,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和培训体系等,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协作推动休闲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良好局面。例如,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相关休闲农业活动,并与100多家休闲农场联动进行市场营销。

第五,在创新营销模式方面,政府应该深度挖掘休闲农业产品特色,提高其辨识度,具体可采取体验营销、绿色营销和品牌营销等新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化也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包含企业pC互联网网站、手机智能网站、移动app、微信平台、终端智能交互机和后台大数据等完整的、良性的和有效的企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和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政府应协助休闲农业网等其他网站的建设,与此同时使这些网站、旅行社和周边著名景点联网,方便信息共享和一体化操作。政府在互联网平台或手机app软件上开放用户评价窗口,收集消费者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评价信息,以加大游客对休闲农业经营服务的监督与反馈。

参考文献:

[1]庄诗园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研究――以泉州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Clemens,RKeepingFarmersontheLand:addingValueinagricultureintheVenetoRegionofitaly[R]matRiCBriefingpaperno.04-Bmp8,2004

[3]张胜利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J]农业与技术,2013,(1):203-204

[4]罗演,刘晓珂,李泽,等中国休闲农业网络产业发展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6):121-124

[5]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00-217

[6]詹玲,蒋和平,冯献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经验启示[J]种业导刊,2010,(1):36-38

[7]张瑜,杨晓霞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5):15-23

[8]廖俐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J]世界农业,2015,(5):133-135

[9]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刘萍从欧美农业旅游集群看中国的观光农业[J]生态经济,2014,(4):138-142

[11]孙兆慧北京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4,(6):23-30

[12]耿红莉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政府主导模式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3):17-21

[13]张宏政从“田妈妈”田园料理之创意与游客体验再探讨休闲农业之内涵[J]农业推广文汇,2014(12):213-220

[14]杜兴军,陈曦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199-201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4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发展;问题

【abstract】ecologicalleisureagricultureisanewformofusingagriculturalproductionconditions,agriculturalactivities,etc,toprovidepeopletoleisure,andtopromoteemploymentincomeoffarmersbasedonagriculturallandscaperesources.tothinkofthecurrentproblemsofecologicalleisureagriculturedevelopmentinChina,thearticleproposesomeprinciplesandmeasure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logicalleisure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icalLeisureagriculture;Development;problem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在19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为满足人们对舒缓工作压力,体验乡村生活,享受悠闲宁静的需要,产生了生态休闲农业这一经营模式,随后又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早期的生态休闲农业一词是由农业(agricu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即包含农业和旅游两个方面,而现在更大程度上是指在农业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营活动等,并强化农业结构调整、技术提升等内容,从而既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又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到现在其规模已经日趋壮大,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8月,我国农家乐的经营数量已经超150万家,较大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各地园区年接待人数超过4-5亿人次;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方面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了1500万农民受益。另外在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上也先后形成了民俗村、农家乐、采摘园、特色农庄等多种形式,为进一步加深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提供了指引。

生态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及经营者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将农村的山林、草地、水库等,开发成供人休闲参观、娱乐度假的旅游景点,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在此基础上,生态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贯通发展,打破产业界限,实现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产业收益,形成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另外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合理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部分产业转移,即通过提供相关的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岗位,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也为农民就业创收提供了有益途径。

1当前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发展思路存在误区,创新理念不足

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利用当地资源推进生态休闲农业,但是在发展思路上存在不足,很多火爆的园区仅仅是拿农业做旅游。如建民俗旅游点、建农业采摘园区、农家乐等,靠门票或饮食收益来发展,却忽视了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型产业来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很多休闲农业园区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创新而逐渐衰败,更别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这说明当前我国的专家学者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尚缺,各地政府也普遍缺乏对生态休闲农业经营的实践性指导,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者还缺乏创新思维和开发理念。

1.2项目设计缺乏规划,重复现象严重

自改革开放伊始,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各地的生态休闲农业开始自发发展起来,地方政府希望借助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来激发投资者的热情,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普遍看来,各地目前发展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项目多以农家乐、采摘园等为主,项目单一,无特色,内容重复,缺乏个性和文化价值,难以充分调动大众的消费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地基层管理部门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加上很多前期的投资者缺乏对市场的周密论证和规划,对当地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也没有仔细分析,对市场缺乏必要的调查与了解,进而造成了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1.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从表面上看,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是各地优势的农业资源条件,但是作为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顺利延伸,需要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资金缺乏制约着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大多采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简单组合形式,还远不能体现生态休闲农业的深层次价值,但就实现这一组合收益而言,经营者在硬件的投入上还比较薄弱,以城郊或农村为据点的多数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在交通、水电、食宿等配套设施、安全条件、卫生状况等差强人意,难以形成回返游客群体。从这一点来说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仍需要在食宿设施、安全设施、卫生设施等建设标准上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

1.4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水平有待提高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生态休闲农业主要以各地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有一部分在政府的扶持下正在积极推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但是由于园区经营者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其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水平上,经营服务理念落后于休闲农业的项目开发,管理方式粗放,市场定位不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档次低、产业整合度低,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因此,一方面,难以满足市场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大众对生态休闲农业深层次文化和生态内涵的心理需求。从根本上来说,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的经营需要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1.5开发人造痕迹过重,环境受破坏

生态休闲农业虽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增加地方收入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但其本质上是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和良性循环为基础的。目前,在某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忽视其地方化、民族化和特色化的文化内容,而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味模仿外来文明,过分采用人工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对生态环境和景观进行破坏性开发,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有部分园区因为配套设施不完善,游客垃圾四处乱扔,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也因此衰落而停业。

1.6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效益低

在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增收模式,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贯通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类产业之间应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但就总体而言,当前的生态休闲农业忽视了各产业之间的联动,也没有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诸如农产品种养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手工艺品制造业、农产品物流业等的推动作用。另外就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内部而言,各地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合作较少,产业链的整合力度不够,以致对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1.7政府管理机制无序,法规不健全

生态休闲农业虽然是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快速发展起来的,但它作为产业综合性较强的新型经营模式,其宏观调控涉及农业、工商、旅游、环保等多个行业政府部门,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政府部门尚无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尚未制定统一的全国性休闲农业管理办法。在诸如税收优惠、银行贷款、用地规划、食品卫生、安全保障等政策方面也没有具体政策法规。没有政策和法规,就难以进行常效管理,也难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2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整体布局、分阶段推进原则

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当前,各地政府应遵循目标管理的思想,分阶段实施,促使其产业价值逐渐实现。即需要按照整体布局的构思,明确近、中、远期目标,根据目标分解落实建设任务,过程中突出各阶段、各部门的建设重点,组成重点建设项目,再分阶段、分部门组织推进。

2.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而,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中,既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经济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学的要求,不能以毁坏环境来获取不当的经济利益,即在园区的规划布局中,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开发和适度的人工建设,一方面在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建设,最大程度上保留园区景观的原生态性,各种园区项目的经营活动要与自然和谐共存;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产业价值的实现,既包括对国民经济收入的贡献,也包括当地政府、园区经营者、农民个人收入的增长。

2.3突出自身特色

生态休闲农业既然是利用各地生态资源条件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就应该以特色资源作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物质基础,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各地政府在进行生态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中,应强调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以当地自然特色生态资源为中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凸显本地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特色,科学合理地规划园区项目。

2.4政府主导,经营者推进原则

在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和经营者应各司其职,发挥不用的作用,对政府而言,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科学规划,明晰本地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特色等,加强系统协作,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来引导和支持,充分激发和调动园区经营者的积极性;对园区经营者而言,要能有效地将当地景观资源、风土文化、生态价值等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增强生态休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良性发展的相关措施

3.1全面科学规划发展方案

各地政府的基层管理部门应该从产业整合的角度,做好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在区域建设规划上优化布局结构,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和投资浪费。规划要突出特色,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形态定位,融入科技、高效、循环的新概念,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

3.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又要保证农业生产、休闲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将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一种造福大众、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以“农”为景,而非毁“农”造景,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整体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改善硬件环境设施,增强民众珍惜资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3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及季节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各地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还要注重特色开发,展示地方特色,反映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及时调查了解大众的消费心理,明确市场定位,优化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和结构。

3.4积极发挥产业联动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在产业规划的道路上,必须打破单一封闭的产业发展思维,树立统筹开发、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将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结合起来,做好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整合循环农业、科技农业、特色产品种养、加工等产业资源,实现各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3.5加强行业内部规范管理

一方面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和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各地政府在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的同时,可通过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以逐步完善行业的自我服务和管理机制,注重行业自律,树立品牌形象,避免恶性竞争。努力搭建专业的生态休闲服务推介渠道,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对生态休闲农业的工商登记、农产品生产、旅游服务、环境保护以及安全保障等,加强宏观调控,培育规范休闲农业市场,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最终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孙素芬,郭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理论与途径探析: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813.

[2]吴珊,关欣.生态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研究:以永兴县龙王岭休闲农庄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8(21):193-195.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5

近年来,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大旅游格局的形成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规范和提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开发农业农村资源,积极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特征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做精做大做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

(二)总体目标: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着眼于农民得利、农村受益,通过政策规划引导、业主自主经营,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到2015年,发展市级以上不同类型的农家乐村(点)50家以上,新增投资额2亿元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一次餐饮容量1万人,床位2000个,年接待人数2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家乐开发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多渠道投入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机制;注重引进工商业主投资农家乐开发建设,着力提升农家乐开发经营水平。坚持有序发展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发展规律,强化规划导向作用,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确保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布局合理、经营规范、有序发展。

二、加强规划引导和项目控制

(四)根据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建设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结合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环境和谐"的原则,年内编制完成市域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业主经营能力,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的原则,2009-2012年,在城郊结合部、中心镇、旅游和环境相对优越区域,培育农家乐龙头10家。其中*、*、*、*、*、*、*、*镇各1家,横店镇郊区2家。提升现有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培育特色农家乐20家,着力建设山水风光型、劳动体验型、运动休闲型、休闲垂钓型、水果采摘型、珍禽观赏型、景点依托型、度假休闲型、乡村文化型等不同类型与功能的农家乐,避免农家乐建设的类同化。

(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注重名胜古迹、古树名木、森林资源等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严格控制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内农家乐的发展,现在已建的不再扩大。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六)资金扶持。市财政在效益农业项目资金中安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资金,用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划编制、农家乐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农家乐经营村(点)等级评定和星级经营户评定、农家乐对外宣传促销等方面的扶持奖励,具体办法由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确定;与农家乐建设相配套的农业、林业、水产建设项目的补助由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市有关部门参与,统一组织验收,一个口子拨付资金。

(七)金融支持。开展"农家乐"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农家乐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的小额贷款需求。农家乐经营户拥有的固定资产或受让林权、并取得合法林权证的,允许办理资产或林权抵押贷款手续。

(八)土地政策。经批准建设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其新增的永久性建筑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并优先安排项目用地指标;其不破坏耕作层或易于复耕的临时配套设施用地,经村级组织、镇(乡)政府、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国土局审核同意后,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涉及林地的,需经林业部门审核同意),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确认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取出让、转让等多种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用于农家乐项目用地。

(九)设施配套。市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村庄整治绿化、清水河道工程、生态建设、交通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和水域整治工程等项目时,对列入规划或取得等级认定的农家乐实行倾斜,解决好农家乐的交通、绿化、用水安全、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

四、搞好服务和管理

(十)项目申报。农家乐开发建设实行项目申报管理制度。新建农家乐应符合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申报项目时需提供项目建设方案和建设规划图纸。项目建设方案应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特色文化和名木古树、名胜古迹、森林资源保护等内容。需占用林地和土地的,报相关职能部门审批;涉及土地流转的,应同时提供土地承包合同。

(十一)证照办理。农家乐经营业主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证照,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建立服务中心的,可由中心统一申报办理。市税收、卫生、环保、工商、消防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提供快捷、优质的审批服务;除法律规定外,不得设置其它审批条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家乐日常经营活动的业务指导、服务和日常监管,坚决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对规范经营、信誉良好的经营业主免予年检。

(十二)等级评定。鼓励农家乐经营业主、农家乐服务中心按照省、金华、*级农家乐特色村(点)评定标准及省农家乐经营户旅游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办法,自愿申报农家乐等级评定和星级质量等级评定;对获得农家乐等级评定和星级质量等级评定的农家乐业主或农家乐服务中心,将根据东政办〔2009〕20号文件的规定给予奖励。对规模较大、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家乐特色点,经审定后可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农家乐特色村(点)的等级评定和农家乐经营户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

(十三)人员培训。市农办要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统一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并享受相关政策。市旅游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相关旅游知识、服务规范的培训,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水平。市人劳社保部门要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中开展技术等级鉴定,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十四)宣传促销。市农办和旅游部门要充分利用时令节气、民俗特产和文化特色挖掘农家乐内涵,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宣传,通过交易会、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推介会等方式以及网站等媒体,进行形象设计包装,展示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风采,扩大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影响,提高知名度。经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审定并依法登记的农家乐经营户、农家乐服务中心,由市农办、旅游局提供统一的促销和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农家乐发展的重点镇、村和发育较成熟的特色点,列入市旅游局的优秀旅游线路向外地旅行社推荐,统一营销,扩大市场份额。

五、强化组织领导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6

(一)休闲农场定义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中台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盘古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三)绿色健康发展,施行“六级产业化”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7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宁波市

随着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越来户,从业人数8067人,而到2008年6月份,全市农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农家乐旅游点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增至799户,从业人数达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种多样10534人。对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调查显示,农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宁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初中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中)学历者为主,极度缺乏高层次人才。其次,随升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加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向深度发市,结果导致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主展,实现其成功转型是当前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中一要以中老年为主,老龄化趋势异常明显。由于整体亟待解决的难题。素质较低,从业人员不了解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景1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现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www.133229.Com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了一批诚信经营、规范管理、服务良好、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示范点、农业观光园和特色生态农庄,包括各类农家乐旅游点214个,从业农户799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3个。2008年,宁波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人4.9亿元;2009年共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16.3。

伴随着农家乐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市农办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720收稿日期:2011-03—02基金项目: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课题(jd080614);宁波大学教研项目(jyxmxzh200927)作者简介:周佳(199】一),女,浙江温州人;苏勇军(1973一),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点规划、建设、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宣传营销等环节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游客消费意识的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势必影响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整体水平。根据调研,宁波市目前紧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旅游决策型人才或旅游发展领头人这类人数量不一定要多,一个村一两个即可,但对其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灵,点子多,市场观念强,善于调查研究,具有旅游市场预测能力和业务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村民发展旅游。

2.2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懂得政策法规;具有旅游市场观念,善于管理,长于经营,工作中知人善任;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办事细致认真。这类人才能够对农家乐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论证和策划创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以扩大农家乐旅游开发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3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和各民族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在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全市700多项农村民间艺术中,仅有200多种得到保留,而且其中不少种类仅仅是一个文本。因此,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大批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将这些濒危的民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并将其转化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持续引力。

2.4旅游服务型人才

这类人才需求最大,包括导游、餐饮服务员、安全保卫人员等。这类人才要求经过培训能掌握旅游基本知识和较规范的服务技能,有良好服务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体。

3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求政府高度重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的规划中。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就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制定如下激励政策:一是鼓励在职各类人才提高学历政策,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等级的政策,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四是制定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五是制定完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及基本保障的政策。同时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协调,调整充实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农委、旅委等单位主抓,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教育、旅游、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工作,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3.2发挥旅游院校作用。加强农家乐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院校是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宁波市旅游教育发展迅速,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o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600余人。当前应重点发挥宁波市各旅游院校的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高级管理人才;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大校企办班力度,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培养出适合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3.3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内容根据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如宁波市北仑区由于开展农家乐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村民只关注促销,对提高服务水平重视不够,为此制定了《北仑区2006年乡村旅游培训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应该根据培训的对象与阶段,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对分管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市县区长,开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旅游规划的编制、农家乐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与策划、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培训;对乡镇和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负责人,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村评定标准、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等内容培训;对农户和旅游示范点,开展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食品卫生、农家乐餐饮服务规范、农家乐旅游管理安全分析、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

3.4开展行业比赛,发掘特色人才为充分挖掘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短缺的特色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行业比赛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旅游等部门,举办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湖(海)鲜大赛、农家乐厨艺大赛、农家乐导游技能大赛等行业性比赛。动员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从中发现一批特色旅游人才并选送参加高层次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5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农家乐休闲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力争每年召开一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招聘大会,积极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文化传承、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促进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有效运转,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流动,必须有旅游人才信息库作为支撑。目前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尽可能完整地搜集农家乐休闲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资料,逐步形成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更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3.6营造良好环境,有效留住人才首先,强化农村创业环境。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特别支持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其次,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挂职力度。

转变以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派驻到农村,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指导力度,向农村干部传授现代化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理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养老等状况,丰富农村文娱活动和场所,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有效留住人才。

4小结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虽然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严重制约了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入发展。为此,当前宁波市县区的组织、人事、旅游、农业、林业、教育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规划、营销、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成功转型。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保护

 

大连安波镇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为契机,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围绕构建“生态安波、休闲安波、好客安波、和谐安波”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把安波打造成为“北国温泉之乡,大连休闲之都”。,休闲农业。

一、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1.组织领导优势

安波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认真做好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成立创建领导工作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制订了《安波镇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安波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性高,广大村民积极支持和响应镇政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措施,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大优势。

2.旅游资源优势

安波拥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别具一格的休闲农业资源。安波是国家3a级自然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中健康负离子含量比市区高8—10倍。安波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亚洲第一温泉、辽南顶级的滑雪场,还拥有部级森林公园—鸡冠山公园,此外,辽南名刹报恩寺、碧流河水库、七道房水库、千年银杏树也别具特色。安波土质肥沃,没有污染,盛产各种绿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特色明显,种类丰富。安波的野菜、卤水豆腐,家养猪肉、笨鸡蛋等深受游客的欢迎,成为炙手可热的农家土特产。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安波发展温泉旅游、滑雪旅游、购物旅游、休闲农业等休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休闲农业。

3.交通区位优势

安波南距大连机场150公里,西距沈大高速公路30公里,东距黄海大道30公里。大连至安波一级路(兴唐线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已经通车,缩短了大连和安波的距离,节省了大连至安波的行车时间,将安波纳入到大连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内,提高了大连市民赴安波旅游的便利性。安波镇周围环绕巍霸山城、老帽山、碧流河水库等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安波旅游区与周边景区在旅游线路安排上的空间布局与整合,形成旅游开发上的“光环效应”。

4.基础设施优势

自从2001年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以来,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安波旅游区已建有大小酒店70余家,拥有床位4000多张,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上亿元。鸿源温泉山庄、安波滑雪场等旅游项目的建成和使用,提升了安波旅游的档次。滑雪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已进入尾声,安波旅游超市和两座星级旅游厕所的建设已经完成。多个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完善了整个旅游区的旅游功能,提升了接待水平。

(二)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weaknesses)

目前,安波镇社区居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积极性还不够高。,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规划还不够科学,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休闲农业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差异性不够显著,旅游产品整合营销力度不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产品策划与创新水平低,旅游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低,社区居民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问题成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困难与障碍。

(三)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是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三是辽宁省开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四是大连市开展特色旅游乡镇创建活动。上述这些国家政策扶持奠定了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外部条件,给投资者以最大的信心支持,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2.经济机遇

2007年,大连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连城市旅游吸引力增强,为安波镇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开展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东北三省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也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机遇。

3.市场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民众对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动机日趋强烈,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近年来,大连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休闲旅游成为生活必需品,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倍受市场青睐。这为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机遇。

(四)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对的挑战(threats)

1.经济挑战

景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北有营口市熊岳温泉旅游区,西邻瓦房店龙门汤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靠庄河步云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南有铭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如此近距离的同类型产品,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淡旺季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社会挑战

旅游市场变幻莫测。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减弱。第二,随着出游经历的丰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旅游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人们对休闲农业不满足于一般水平的观光和游览,而逐渐希望能在游赏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享受,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另外,旅游经营成本提高、城乡文化冲突也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威胁因素之一。

3.环境挑战

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开展,乡村景观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乡土特色逐渐减弱。,休闲农业。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废气、污水的排放量增大,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如何处理好“金山”与“青山”之间的矛盾,是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构建“生态安波”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按照创建大连科学发展示范旅游区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对安波乡村修仙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绿色水都原生态,魅力乡村嘉年华”作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建设“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适度硬化,避免城市化,促进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又好又快,实现“生态立镇”。

(二)突出特色,创新产品——构建“休闲安波”

差异是休闲农业的动力,特色是休闲农业的基础,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安波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坚持“温泉兴镇”,突出温泉旅游特色,塑造休闲旅游品牌,完善休闲产品体系,提升休闲体验品位,增强安波乡村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朝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叫响“观光到大连,休闲来安波”这一“后奥运”旅游宣传口号,做足“山、水、农、商”文章,实现“休闲强镇”。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和谐安波”

为提高安波休闲农业管理水平,推动安波休闲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力度,制定休闲农业管理办法,从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规范休闲农业发展。根据大连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和完善《安波温泉旅游服务规范》、《安波农家乐服务规范》等地方旅游行业服务规范。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标准和要求,对安波旅游区的主要道路和旅游线路,进行命名、立牌;进入旅游区的主要路口和游览中心位置,增设旅游指南;规范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提供方便;修建迎宾大道、停车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规划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根据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保护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游客的行为规范,减少旅游经营对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安波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实现“管理兴镇”。

(四)营造氛围,热情服务——构建“好客安波”

休闲农业的基本要求在于让游客花钱买到心情舒畅。能否让游客心情舒畅,关键在于乡村人文环境的好坏。为此,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旅游意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培养社区居民的东道主意识和友善意识,为休闲农业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热情好客的乡村人文环境是依靠鲜活的民俗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长久积淀形成的。坚持人性化的服务原则,提供温馨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让每一位“安波之旅”的游客都能体验和感受到安全、安心、安逸。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造福农民,惠及百姓。因此,安波应该坚持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让广大农民能够主动参加到休闲农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中来,实现“旅游富镇”。

参考文献

1.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学院学报,2008(3).

2.方世敏.休闲农业品牌化发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9

一、因势利导、多措并举,2012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近两年来,在全国农旅系统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数量提升、质量提档、效益提高”的阶段性成就。

一是产业规模日渐扩大。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

二是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创意策划,不断提升发展内涵。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等都赋予了商品属性,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服务,还促进了农业文化的传承、农业知识的科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的多功能性得以全面体现。

三是发展类型逐步拓宽。各地在加快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产业园区、民俗村等已有休闲农业类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模式,丰富发展类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园区、农家乐专业村,以及一批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这些正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四是综合效益初步显现。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美化了广阔乡村,富裕了广大农民,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城乡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文化的融合,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我部典型调查的13.5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分析,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占从业人员的92.4%;农产品销售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40%以上。休闲农业成为提升产业层次、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产业。

两年来,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高涨需求,围绕“加强规范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发展内涵、营造社会氛围”四项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狠抓业务拓展,注重体系建设,打造服务平台,强化多方配合,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注重部门合作,发挥多方合力。自两部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全国多个省级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有的省区市还将财政、发改等部门纳入工作小组,形成了协调合作、联合推动的工作局面。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创建,涌现了一大批示范典型,认定的11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正在成为带动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江西、四川、甘肃和湖北等省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规划引导,强化公共服务。自我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地积极贯彻,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纷纷制定和实施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省“一圈二区三带”六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目标,并要求涉及的市县都要制定县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所有申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都专门编制了发展规划。我部启动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后,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完善,数据库信息日益丰富,网站点击率屡创新高,目前,入库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经营主体在魅力城乡网站上宣传推荐后,客流量增幅超过30%。同时,围绕农业功能拓展、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农业部和省级主管部门多层次地开展了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了行业的提档升级。

三是注重政策争取,营造发展环境。四川、湖南、江西省政府的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意见中,将休闲农业用电、用水按照农用水电价计算。南京市江宁区把休闲农业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各委、办、局年度公务接待支出至少要有30%在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中消费,如达不到标准,则调减该部门下年度的预算。2012年,江苏省农委安排2445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了77个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规模大、功能全、经营活、效益好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陕西省农业厅争取2000万财政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专业村进行补贴,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特色产业打造、公共服务强化和宣传推介活动举办等。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500万资金重点扶持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名村建设,对达到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个给予1万元资金补贴,同时三年内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扣减营业税。海南省农业厅与省农发行联合设立“农+旅”项目,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旅游线路整合项目给予支持。新疆调整乡镇企业贴息贷款使用范围,将休闲农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江西省将多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业招商项目,帮助企业融资,缓解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是注重机制创新,拓宽发展空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中,数百万公众参与网上投票,一批候选乡村通过推荐过程,展示了魅力,扩大了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建设魅力休闲乡村的积极性,被认定的3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正在成为各地学习的典范。通过实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推动了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了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一步弘扬了中华农业文化,增强了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填补了我国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认定工作稳步推进,一批服务质量优良、产业特色明显、休闲功能齐全的农庄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我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5次区域性和1次全国性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有11000余件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推介,创意精品现场销售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达到了在全行业树立创意理念,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

五是注重宣传推介,扩大行业影响。为营造休闲农业发展良好氛围,我们在示范创建和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过程中,以培育品牌为重点,以营造氛围为核心,联合北京市、江苏省共同举办了两次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活动,联合四川省在汶川县召开了现场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召开了中法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搭建了中法休闲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围绕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我们都同期策划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扩大行业影响,推介特色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的目的。

以上工作仅是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工作成果的部分体现,除此之外,大家还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基础性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全系统树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代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向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各级休闲农业战线同志们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

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正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理想场所和生活时尚。但从总体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仍与城乡居民的新期待,与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要求,与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新趋势,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新任务有很大差距。整个产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策划创意,推进提档升级的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政策和规划的引导力度,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主动调整发展理念,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为此,2013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抓住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过渡的机遇,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为重点,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动力,继续深化规划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加大政策调研,推动内涵提升,努力推进我国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继续深化规范管理。从各地的实践看,《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重点工作,对各地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引作用。下一步,各地要继续把握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进一步梳理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色,以满足城乡居民大众化、特色化的休闲消费需求。要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杜绝侵害农民利益、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在总结前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示范创建与示范带动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系统开发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设施改造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创建机制,注重创建过程,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影响力。我部在现有农业产业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指引各地制定一批符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适应公众休闲体验要求的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同时,我部从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集聚村或休闲农业经营点,通过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支持其开展公共设施和环保设备的改造,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展示等工作,推进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水平。

(二)要继续强化公共服务。全国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逐步被社会所认可。这是为解决休闲农业公共服务问题,而建设的供全系统共建共享的大平台。该系统整合了网络、电话等手段,开发了许多便捷功能,为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预留了网站域名,可以自动生成每个单位的网页。各地没有必要再层层建网站,全系统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工作,可以将各级需要宣传、推荐、的信息、知名景点、休闲线路等在平台上及时。各地也要组织动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信息和开展展示推荐活动,真正把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用好、用活。为加大宣传推介的公共服务力度,我部今年与中央电视台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和中国报道栏目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辟了全国统一宣传的新渠道。各地要加强与这些单位的联系,围绕“培育品牌、宣传典型、衔接供需”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宣传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大农耕文明和地域风情特色的推介,在营造发展环境上下足功夫。要继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以满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三)要切实加强政策调研。研究出台有效的政策,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政策研究,不断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扶持休闲农业政策的收集整理,并围绕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为研究出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提供了参考。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扶持项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围绕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充分借鉴各地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各地要强化调查研究和相互借鉴学习,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四)要扎实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2012年9月收到各地的申报资料后,经过仔细审核和专家评审,我们认为部分申报项目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产与生态功能突出,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申报文本说明不详、规划简单、后续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为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我部将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的20个传统农业系统列为候选项目,并提出充实申报资料、完善遗产保护规划、制定专门管理措施等要求。目前,大部分候选项目都按要求补充了资料。这次会议结束后,我部即将组织专家对达到要求的候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从中择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地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明确负责人员,加强工作指导,注重对本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做好项目储备。

(五)要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内涵。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灵魂。去年开展的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社会反响良好。为了深入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我部计划在2014年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各地要总结去年的经验,扩大征集范围,加大推介力度,为明年的全国推介活动做好准备。要以开展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工作的指导力度,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加强创意产品的推荐宣传和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一批创意产品品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同构的现象,各地要加强工作指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和服务组织化的理念,加大创意设计、节庆活动策划、休闲产品开发,以及农耕文化挖掘的力度,在新、特、奇方面下功夫,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三、讲求方法,真抓实干,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休闲农业工作新局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任务,纳入工作议程。要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检查指导,年底有总结考核。要及时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思路,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协调配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是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共同牵头推动的一项事业。几年来,我们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成为部门之间协作配合的典范。几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农旅结合,才能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加强与旅游等部门的团结协作,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休闲农业策划方案篇10

关键词:规范管理;提升发展;农家乐;浙江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12-02

引言

浙江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五年来,给浙江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2009年,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6412.1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44.34亿元,游客在农家乐购买农产品等收入达4.7亿元。为了加强和改善对农家乐的管理,推进农家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省级农家乐特色村认定办法》、《浙江省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认定办法》、《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等政策文件;还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制定会规民约,营造公平环境,规范竞争行为,充分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许多管理和发展问题还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或者是原有规定不合时宜;同时,农家乐规范管理的监管也存在许多空白。因此,农家乐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监管方式以及农家乐自身发展条件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规范管理对提升浙江农家乐发展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农家乐数量不少,单体水平全国一流,但整体效果一般。因此,规范农家乐管理、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是实现浙江农家乐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规范管理对提升浙江农家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培育精品农家乐整体提升农家乐形象。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兴起时间比较短,农家乐项目中成规模、有影响的还比较少,相当一部分旅游者还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媒介上了解到,市民对农家乐休闲旅游缺乏感性认识,大部分农家乐休闲旅游区处于同质化,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培能精品及高星级农家乐有利于整体提升农家乐形象。

2.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集群发展。零散发展只能让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步履维艰,各级各部门要扶持建设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农家乐精品线路”等,推进农家乐集群发展,发挥集群效应。

3.健全协调机制规范服务监督。农家乐休闲旅游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对卫生、安全、消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涉及到农业、旅游、工商、卫生、消防、公安、环保、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健全的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服务不规范、监督不规范的现象。

4.加强环境保护解决清洁卫生问题。部分地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这种发展状态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必将导致环境的恶化,乡村风貌的破坏,产品质量的低劣。

二、浙江省农家乐规范管理现状分析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多次专题开会、下发文件部署工作。2010年8月26日,赵洪祝书记在全省村庄整治建设现场会上,明确提出“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吕祖善省长也提出,“要鼓励农民发展服务业,特别要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浙江省各县市也普遍加强了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协调组织,出台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

(一)农家乐规范管理的积极作用

1.品牌培育有力。规范管理使得农家乐经营者品牌培育意识增强,大力发展品牌,促使一批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农家乐向精品农家乐发展,推进了浙江农家乐特色品牌创建。

2.服务水平提高。规范管理要求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基本知识培训,并设置旅游服务质量投诉电话和意见簿,促进了农家乐人性化交流式服务发展。

3.安全管理重视。农家乐经营者根据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要求,制定游客安全事故及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使农家乐的管理更加规范和安全。

4.设施建设改善。农家乐经营者加强了对经营场地建设,改善了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使游客有了一个更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

5.环境保护加强。农家乐经营者对生活污水及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有效处理,保护好经营服务活动周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特色建筑物。

(二)规范管理中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滞后。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体系滞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而且管理及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导致服务质量较差,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2.配套设施不全。旅游区内参与性的娱乐项目相对较少,在有些农家乐休闲旅游景区内游客只能“走走、看看”,不能亲身体会农业劳作与收获的乐趣,达不到农家乐休闲旅游全面放松、休闲的效果。

3.集群发展不足。目前,浙江省大多数地方农家乐布局比较分散,即使相对集中的区域,也缺乏整体策划和规划,缺乏明确的主题,各家农家乐之间缺乏有机关联和分工协作,难以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4.瓶颈制约严重。浙江省多数农家乐远离城镇,往往在建设用地规划红线以外,甚至在农用地中间,按照现有规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成片出让都很难办到。

5.带动能力不强。一些农家乐纯粹是路边饭店,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也没有与农业、农民、农居等形成产业链,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后三项内容开发不足,仍停留在吃饭打牌的初级阶段,带动能力不强。

6.清洁卫生较差。通过调查发现游客比较关心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对部分地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园内水池中果皮、纸屑随处可见,而且园内也没有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这些都会给景区的生态形象大打折扣,降低游客的旅游兴趣。

三、浙江省农家乐规范管理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

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有利于调动农家乐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有序的农家乐发展环境,推动农家乐提升发展。本文在分析农家乐规范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农家乐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充实各级农旅办管理人员。近几年来,浙江各级农旅办的建设在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完善机构建设,健全工作网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经营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容涉及规划设计、信息宣传、报表统计、精品培育、评星授星、项目批复等,农旅办一般设在农办系统经济发展处(科),经济发展处(科)工作量大,而人员编制只有三四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量事加强农办系统经济发展处(科)队伍建设,壮大农旅办工作队伍。有条件的可以在农办单独设立农家乐产业处(科),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工作活力,是做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的基础。

2.完善农家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首先要注重农家乐的标准化工作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推行对规范和提升农家乐经营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保证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农家乐的规范和提升应从准入制度入手,从颁布标准入手,将鼓励与发展相结合,避免走弯路。其次要完善星级农家乐划分与评定内容和质量标准,分门类别细化评星内容,逐步建立完善适应不同类型星级农家乐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升规范化水平,引导和促进星级农家乐业标准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3.引导农家乐丰富营销手段。农家乐休闲旅游以家庭、商务人员为主要对象,对旅游时间的选择,多在双休日、节假日,因此,对国内旅游者来说,春节前后、元旦前后、“五一”前后、国庆前后以及学校放寒暑假期间,成为休闲旅游的主要时间。农家乐经营者要会选择时间宣传,采取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策划一些活动,扩大知名度。如与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做一些专题采风;与旅行社联手,组织主题旅游或亲子体验活动;到长三角大中城市,开展专场推介会,展示民间文化魅力;根据产业特点,举办四季农事节庆活动;利用“浙江农家乐”网站、浙江农民信箱和其他旅游网站等网络平台,促进供需对接;与汽车4S店、车友会、俱乐部合作开展激情自驾游活动等,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农家乐,打响浙江农家乐品牌。

4.做好农家乐精细化产品。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拉动了农产品消费,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农业特色街等成为休闲消费的时尚。现阶段,要让客人回头,就需要把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有机地结合在每个环节上生产精细化产品。农家乐休闲旅游要与农耕文化、农民技能运动等融合在一起,抓好主题公园、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休闲旅游、购物休闲旅游等农家乐休闲旅游的产品,让消费者在玩乐中增加阅历、陶冶性情,享受人生、健全体魄。农家乐经营者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设计不同的产品。产品因每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爱好不同应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优先,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农家乐休闲旅游需求。

5.着力从软硬件上下工夫。要根据不同地区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发展一批环境资源优越、主题特色鲜明、乡村风味浓厚、经营服务水平较高的农家乐经营点。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形成不同档次、不同形式、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农家乐业态。要科学规划布局,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升规范发展水平。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投入,优化支持环节,创新支持方式,整合利用相关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对农家乐集聚发展区,要协调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配套跟进,加大交通、旅游、卫生、安全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农家乐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葛慧君.在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R].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