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1:51

城市旅游发展篇1

【关键词】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误区;建议

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由来与数量增长

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由此正式拉开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序幕,紧接着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98年,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印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办法〉的通知》,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99年1月,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诞生。其后,数量急剧增加,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有24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量已超过全国城市总数的1/3。具体数量增长与行政等级分布概况如表所示:

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整体发展简况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数量上发展比较迅速,并且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都有较大比例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已基本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

关于城市旅游,至今尚无一致的概念界定。但一般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进行的包括城市观光游憩、商务会展、度假娱乐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或愉悦活动。优秀旅游城市的评定要求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旅游功能的完善。而且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入口和旅游线路以及旅游流的集散地,所以总体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获得了发展,而且还作为各个旅游线路的枢纽促使其对区域旅游的支撑功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现实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确实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

如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基本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比较知名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如北京、西安、杭州等)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如青岛、大连、深圳等),其城市旅游发展较快,也相当成功,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另一种是一些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且处于经济落后区域的城市,其城市旅游在区域内某些知名景区的带动下获得了发展,但他们仍未成为旅游热点城市(如郑州、长沙等)。这些占数量多数的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其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常常走入一些发展误区,从而使其长期不能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他们空有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旅游吸引力。这些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总体水平,并且不利于更好地带动中国整体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现象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其中副省级以上城市均已是优秀旅游城市,占城市数量主体的地级、县级城市通过评审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城市旅游发展误区与不和谐现象。

(一)城市旅游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城市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城市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三)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四)城市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城市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

四、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一)评定政策的改进与完善

1.严把评审关,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根据验收得分高低并结合对海内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结果评定出来的,其中有些成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标准》中的“发展健康有序;有成果;效果明显”等字眼。当初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初衷无疑是想通过城市旅游发展带动城市及其相关区域的总体发展。但是当其数量和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后,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使他们真正成为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先锋和引导。从国家评选角度说,应严把评审关,杜绝滥竽充数。城市也应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避免盲目攀比,要创建真正的优秀旅游城市。

2.完善评定标准,实行旅游城市星级等级制度

社会在发展,旅游也在发展,《标准》也应与时俱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都参与评定,并且副省级以上城市已经100%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如今我们看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其行政级别,然而行政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城市旅游发展的真正水平和旅游吸引力。现实中很多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并不大,同时,也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却并非优秀旅游城市。数量过多的优秀旅游城市使我们很难区分、识别其旅游吸引力大小,所以很有必要对优秀旅游城市群进行进一步的级别划分,就像星级酒店、星级景区一样,实施星级等级制度。对其城市旅游发展的品位、特色、吸引力等进行合理评价。

(二)城市旅游的特色化塑造

1.端正目标,特色发展

城市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城市甚至区域旅游的真正发展,不能仅以创建和维持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目标,而应以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成为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理性的,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的意义。

2.目光长远,合理投资

在现实中,并不是说旅游投资越多,其旅游业就能发展得越好。毫无特色的一些项目投资,起不到吸引旅游者的作用时,它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设施,甚至可能被荒废。只为树立形象工程的投资,即便是开始风靡一时,也很难成为成功促进城市旅游长期发展的有效投资。所以,应在对旅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上一些有市场和长久吸引力的旅游发展项目。

3.独辟蹊径,谨慎模仿

城市旅游发展成功的优秀旅游城市很多。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相互模仿,而是他们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吸引着旅游者。学习经验是件好事,但一味抄袭模仿却起不到预期效果。学习借鉴的应该是基本的发展思想和策略,而具体的措施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例如城市景观的地方化,举办传统或现代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等。

4.主题明确,专而不泛

许多城市往往习惯于旅游全方面发展,结果功夫没少下,效果却不好。如今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数目剧增,除了少数大城市的旅游特色已经形成外,其余中小型城市多数尚未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城市要想获得城市旅游的突破性进展,就很有必要走旅游功能主题化的道路。城市旅游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在城市景观、旅游景区景点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游憩娱乐、节事活动甚至是旅游媒介服务上。特色突出的一方面往往就可以带动整体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城市旅游的主题化发展,而不是喊着特色化发展的口号,走着大众化的道路。

结语

随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旅游的发展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多数特别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走着大众化发展道路,这造成他们之间相互区别不大,各自特色极不明显。各个优秀旅游城市不应拘泥于一个空洞的称号,而应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秉赋数量、规模、级别、品味、旅游价值和自身在区域中的旅游职能等状况积极找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旅游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5).

城市旅游发展篇2

[论文摘要]:就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城市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建造及其国际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

1964年,美国学者Stansfield(1964)首次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城市旅游,ashworth(1989)认为,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中国关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2009年首次提出要发展城市旅游以后。

“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是因为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国内学者范能船、朱海森(2009)认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种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彭华、钟韵(2009)将城市旅游定义为“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保继刚、楚义芳(2009)则认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首先必须把“城市”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其次要以旅游者的活动作为基础。因此,“城市旅游”的定义可以简朴地概括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人们到城市去旅游,或是进行商务、观光、购物、娱乐活动,或是感觉现代气息,现代文明成果,或是领略异地风情,旅游需求可谓是多姿多彩,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却往往不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其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就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传统狭隘理解的局限。

二、城市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就曾经预言:20世纪最后30年,对于欧洲主要的首都城市和众多的历史小城镇而言,最大的转变就是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从以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名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阶段,向包括城市旅游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发展。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一些传统的被认为缺乏旅游资源的老工业城市)开始致力于推进其“城市旅游”的发展,争相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改进基础设施,以吸引游客。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城市旅游业为主导的消费业从业人中,其比重超过了生产业(如金融、房地产、保险等),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旅游也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到全国旅游总量的70%以上,城市旅游已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一)城市本身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国家及区域的中央地位日渐突出,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它在兼具了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和信息等多种中央职能之外,也逐渐拥有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成为地区、国家及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央。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具有复合性,内容丰富而综合的特点,可满足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同时,城市交通方便,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舒适性较高。

(二)城市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

人们传统的以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已经逐步改变,游憩空间目的地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而往往成为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另外,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

(三)城市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由于城市旅游设施具有共享性:不仅服务游客,同样服务市民,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供给进一步改善,人们有更多地方可以娱乐、放松、加强体质和增长知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由于遗产旅游的开发,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另外,发展城市旅游还有利于增进本地与国内外的各类交流,提升城市形象与区域影响力,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从环境和生态方面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有效的引导或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城市旅游产品谱及其特征

吴必虎(2009)有关旅游产品谱(theSpectrumoftourismproduct)的研究表明,可以将旅游产品分为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及其升级产品、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和社会旅游产品)和新型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归属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之城市风光观光游憩和“升级观光旅游”之城市旅游(City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tourism)之下。

对于城市旅游产品,JansenVerbeke(1988年)认为由三类要素构成。第一类要素是城市旅游的吸引物,包括以各种活动场馆为依托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城市自然和社会文化风貌所营造的休闲环境。这类要素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类要素是指旅游服务体系,例如饭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等。此类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却是构成整个旅游者体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类要素是指各种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旅游者信息服务等,是城市旅游的辅助部分。

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城市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城市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城市旅游不是以单一产品满足市场,而是以复合型旅游资源加工的多样化产品创造需求,形成了寓经贸、商务、金融、会展、教导、购物、休闲、观光、度假、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第二,城市旅游产品的可塑性强。城市旅游产品除了要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赖现代人工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中央区的购物消费区、城市广场休憩区,城郊的各种主题公园、度假区、景观化的建筑、风景化的街区甚至可以是城市特有的社会文化。基于此城市治理者根据市场需求、城市形象定位进行详细的产品设计、开发和组合的空间就变得更大了。

王庆生等(2009)从城市旅游产品内涵建造出发提出了城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概念,认为城市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城市旅游形象、城市特色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在上述城市旅游产品要素中,对于城市特色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城市特色旅游是城市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主要指对外地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景区、景点。各个城市因为其所拥有资源和所在的区位条件不同,它们所推出的特色旅游也千差万别,但从一般来讲,它们所倚赖的资源却无非是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等。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来对城市特色旅游进行分类叙述:

(一)倚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旅游

人类天性就喜欢亲近自然,城市中的名山、江河湖泊、海洋、森林、各种非凡的地质结构等自然资源本身就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旅游产品之一。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前者包括历史纪念物、考古遗址、建筑群等,倚赖此类资源各类旅游是我们所最为认识的旅游产品。后者包括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等,如城市的庙会、地方民俗游、传统的节庆活动(元宵灯会、风筝节、饮食文化节等)、民族风情游、宗教观光游就属于倚赖此类资源的城市特色旅游。

(二)倚赖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的特色旅游

城市内的精心设计的各类建筑、广场、景观街区、城市绿化、甚至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旅游吸引物。如天津推出的五大道欧陆风情游、上海市推出的外滩、东方明珠塔、人民广场、金贸大厦观光游、闻名商业街观光游、市政建造新成就观光游等均属此类。

(三)倚赖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的特色旅游

设施与旅游活动密不可分,是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以商务设施为基础的交易会、展销会等带来的会展旅游活动;以博物馆、音乐厅、艺术中央等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参观、文艺娱乐节目的欣赏活动;以体育设施为基础的各类体育赛事或休闲娱乐活动;以公园、人造园林、游乐场、海洋馆、主题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为基础的各类游憩活动;以购物设施为基础的城市购物活动等。以上活动均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吸引物,成为城市的特色旅游。

(四)倚赖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的特色旅游

此类旅游主要指城市承办地的各类大型活动或举行的节庆活动,如2009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长春国际电影节、大连国际服装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四、城市旅游及其国际化

国际化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其本意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国际旅游是一种无形服务贸易,通过旅游者国别之间的流动,外汇从一个客源地国家流向目的地国家。因此,跨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于客源地国家来说,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支出;对于目的地国家,通过入境旅游提供相关服务,便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收入,直接对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常常性项目做出贡献。但是要减少国际旅游业损益,就必须在旅游服务、旅游治理和应对跨国旅游企业介入方面做好工作,强调旅游国际化就是其中的选择策略之一。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城市旅游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F0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023-02

优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深刻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示城市的民族化、现代化特色,提升城市品味。

1新乡旅游资源的特点

新乡市为豫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548万。

新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乡历史遗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平原省省会所在地。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依稀可辩;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古迹依存;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孔子讲学“杏坛”犹在,李白放歌于忠臣之前;张苍逞思于《九章算术》,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十二丞相青史可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拥有各类自然景观数百处,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部级森林公园一处,部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历史文化名城一处,历史文化名镇一处。比干庙、潞王陵、白云寺、百泉、万仙山、八里沟、京华园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新乡成为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

诚然,我们肯定优点,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新乡的旅游资源存在着其自身不可逾越的缺陷。首先,中国漫长的历史为旅游者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奇迹,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陵等都堪称世界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建筑工程。而新乡的历史人文景观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且城市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难以吸引外界的旅游者。其次,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不胜枚举的奇山异水,高山、湖泊、峡谷、溶洞、瀑布等宛如鬼斧神工,绚丽多彩,正因如此,新乡市的自然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度不足。再次,新乡作为地级市,城市规模、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均不足以同大城市抗衡,导致发展速度缓慢。作为旅游系统的相关服务不能协调发展,同样也会丢失一部分客源。

如何才能克服缺陷不足,发展新乡的旅游呢?

2树立新的旅游理念

新经济时代,旅游市场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由于已经有了多样化的旅游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一般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在可见的未来必将越来越明显。来自现实市场的种种迹象也都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仅愿意选择那些更“独特”、更“奇异”、更“新颖”的旅游景点,而且,他们特别看好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即奇异独特的自然景观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生活的压力激增,休闲、度假成为现代人的新宠。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城市成为人们出游选择的目的地之一。在我国,城市旅游经历了自然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和形象驱动三个阶段。新乡应发展有自身城市形象特色的旅游,以发展和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

3新乡市如何发展城市旅游

新乡市地处中原要地,有着其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旅游市场的发展规模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新乡市旅游产品缺乏知名品牌,很难成为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新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依托丰富的资源,新乡推出过许多专项旅游产品,如:刘庄之旅、八里沟之旅、京华园之旅、民俗风情旅游线等。但是新乡产品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很低,来河南的旅游者主要依附于传统的北(京)西(安)洛(阳)上(海)线。

(2)与产品相匹配的诸要素欠缺,严重影响市场的可进入性。新乡境内目前没有机场,仅有距新约80公里的一处新郑机场,造成了旅游线路连接困难,难以接待远途游客,且旅行社成本增加,销售积极性受挫。各主要旅游景点缺少晚间娱乐项目,也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既影响了城市形象的推广,又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游客,扩大旅游消费,更影响了旅游者来新乡旅游的兴趣。部分宾馆设施落后,不能符合旅游者的接待要求。导游员素质普遍不高,直接影响了新乡产品在旅游市场的推广。

(3)市场促销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与其他城市相比,新乡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在重点景区只能做蜻蜒点水式的宣传促销。各级旅游部门在搞产品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市场开发。其次,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尚未形成合力,难以产生轰动的宣传促销效果。

总之,我们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新乡市旅游已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内练素质,抓住机遇,乘势发展。我们要以特色的景色吸引人,以优美的环境留住人。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进步刺激旅游腾飞。

笔者认为,发展新乡的旅游应建立和开发如下旅游模式:

(1)建立商业步行街。以经济市场为驱动,带动旅游部门的发展。例如: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吸引外省旅游者来访,注入资金等各项资源,带动本市经济迅猛发展。(如:上海南京路、天津滨江道)

(2)发展城市景观设施。建设城市绿化中心,休闲广场,景观灯带设置等人文景观,来优化环境,绿化城市,吸引观光者。(如: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大连城市广场)

(3)修建主题公园。弥补历史及自然资源等的不足,增加与开发游客参与的游览项目,增强公园的互动性和娱乐性,但要避免简单的模仿与重复。(如:迪斯尼乐园、新乡青青生态园)

(4)自然资源深度开发。在原有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经济合作方式,深度开发,改善环境,增强景点的可进入性。(如:新乡八里沟景区)

4可持续发展利用旅游资源

(1)旅游城市形象驱动,离不开个性化形象创意。个性化是某一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异质特征,是吸引旅游者来本城市而不是其它城市的关键。大凡旅游业发展良好的,并有持续吸引力的城市,均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形象。城市的个性要素表现在城市的景观、社区、经济、文化和艺术等诸方面,要塑造鲜明的形象,必须根据人们选择城市旅游的价值评判对个性化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旅游形象理念,使城市的各项活动围绕旅游理念而进行。

(2)旅游城市形象传播是旅游形象驱动运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些新型传媒的出现,又使很多人足不出户却已能对很多旅游景点获得大致的了解。如何吸引“聪明的旅游者”?创立统一的城市形象主体口号和视觉标识是关键。口号是形象理念的概括,反映了一个城市旅游发展崇尚什么,也是个性形象的凝练。主体口号由于其短小精练,易读易记,在形象传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句“感受新上海”,树立起上海充满活力、激情、时尚的城市形象。“动感香港”带给人们节奏与欢快的韵律。统一的城市旅游标识是强化城市各旅游产品组成部分成为整体形象的手段,凡是涉及旅游的地方,诸如车站、机场、码头以及旅游定点饭店、餐馆、商店和旅行社采用统一的城市标识,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是非常有益的。

(3)开展城市旅游形象运动。好客是旅游者评判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价值观,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旅游资源。城市旅游发展应动员全社会对城市旅游的支持,广泛宣传城市的好客态度。事实上,旅游业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非常注意好客宣传活动。桂林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活动”的同时,倡导“让心灵与山水同美”。通过开展“真情献游客,满意在桂林”等活动,表达对旅游者的关怀。

(4)举办有影响的专题节庆活动。活动也是形象表现的载体,节庆活动是树立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举办节庆活动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轰动效应,对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巨大作用。为扩大影响,应大力开展全国性和国际性的节庆活动,尤其是经济实力强的城市。例如,上海目前所搞的许多节庆活动主要以行业内和上海市民参与为主,应在现有基础上向全国辐射,一些国际性的节庆增加对公众开放的密度。

城市旅游发展篇4

[关键词]Swot中原城市群旅游对策

一、引言

中原城市群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2005年中原城市群接待海内外游客7168.47万人次,占全省70.94%,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省79.79%,达48.02万人次,在河南旅游业中地位十分重要。转轨时期,面临旅游需求变动、信息技术冲击等一系列挑战,突显出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等问题。

本文借助Swot理论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试图提出提升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二、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Swot分析

1.优势

(1)旅游资源赋存条件优越、种类齐全。以主导旅游资源(4a级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农业示范点和工业示范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景观)为主要评价因子,描绘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各类旅游资源绝对量在全省占绝对优势,4a级景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比例达65%和61.9%,全国农业和工业示范点占全省的比例达到75%和90%,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比例达42.9%;旅游资源属性和功能组合良好,中原城市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占全省比例分别为66.7%和63.0%,观光、度假和娱乐三种功能的景区比例分别为全省的62.1%、84.6%、57.1%。

(2)区位条件良好。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枢纽地位,是我国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东部紧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具有支付能力的潜在客源地区;周边和本身又都是人口密集地区,具有较大的客源市场规模。

(3)旅游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交通逐渐完善,形成了以陆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便捷交通网络:由城市间高速公路、城市与主要景区旅游专道、景区之间快速通道构成的陆上交通网络,可保证城市群内9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在2小时之内,郑石高速、环伏牛山和环南太行山旅游通道的修建加强了城市与景区的联系;借助郑州4e级机场和洛阳机场,通过40多条国内航线、12条国际航线,实现与国内主要城市、东南亚诸国和欧美等地的远距离联系。另外,旅游酒店共有324家,占全省67.9%,国际国内社共有649家,占全省64.4%。

2.劣势

(1)高等级景区数量较少、类型单一。高等级的旅游景区,仅有1处世界遗产项目、4处世界地质公园、和1个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共6个世界级旅游品牌,5a级景区3处。类型主要以历史文化为主,如,“郑汴洛三点一线”作为龙头观光旅游线路,其景点组合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关林等单一性的宗教、祠庙类古文化为主。虽然自然景区有一定发展,如黄河沿线、南太行山南部和伏牛山北坡,但景区知名度、品牌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2)旅游布局高度集中。旅游供给的资源指向性和城市指向性——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资源富集地区或中心城市,景区游览业主要趋向旅游资源地,其中84.2%人文类景区集中在历史文化发达的郑汴洛三地,84.6%的自然类景区分布在南太行山和伏牛山地区;旅游酒店和旅行社则高度趋向城市布局,突出接近客源市场的特点。

(3)旅游产品层次偏低、构成不完整。旅游产品以低层次的观光产品为主,截止2007年12月,观光类景区比例高达85.7%,而休闲度假类合计仅占11.4%和2.9%。旅游产品的食住行游购娱六环节,购物和娱乐环节短缺的状况比较突出,购物费用占总旅游消费的比例约10%,而全国旅游购物花费比例为19%~25%。

(4)客源市场比较集中、旅游外向度低。客源市场以国内游客为主、入境游客的接待比例较低。其中省内游客以省辖市以上的大中城市为主,省外市场则以鲁冀晋鄂苏陕周边6省区为主,两者合计占接待量的99.5%;入境游客占旅游接待人次的0.5%,在全国排名20位、处于落后位置。

(5)深层次体制尚未清除。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旅游市场主体有明显事业性痕迹;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明显,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分散经营,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3.机会

(1)旅游需求转变。客源需求层次多元化,以观光游为主,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等专项游发展迅速,呈现出由被动旁观式的低层次观光游向主动参与性的提高层次休闲度假游甚至体验式的专项旅游转变的特点。据2004年旅游者抽样调查报告,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商务活动三种旅游需求分别占62.54%、23.6%和7.94%;且同一层次的旅游需求,表现出显著的市场细化特点,如,入境观光游客的需求与其客源国关系密切:美国游客偏重民族文化内容,日本客人多喜爱汉唐文化历史项目,台湾客人对购物、投资商务旅游比较迫切,港澳客人呈现多元化选择。

(2)信息化技术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信息的全面、快捷、准确传递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旅游这一信息密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旅游景区、饭店等旅游供应商借助信息技术,可方便获取各种信息提高经营效率、越过旅游中介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自身价值;旅游网站利用信息技术专业优势,向游客和相关旅游企业提供即时、个性、准确的旅游产品信息,成功介入旅游价值链、成为新的利润高点。据国家旅游局有关资料,国内首批4a级景区经营利润率平均达24.4%,旅游饭店为8.1%。携程网的订房量和利润总和在三、四年中就超过了国、中、青等传统旅行社大户。

(3)中原崛起带来的巨大商机。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经济实力的提高,激发了旺盛的区内旅游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丰富了旅游发展的资金来源。

4.威胁

(1)区域旅游竞争。中原城市群与周边地区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区位等方面有较大共性、比较优势不突出,竞争优势的大小决定其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大小。

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因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马太效应”或“路径依赖”作用下,这些旅游目的地拥有比其他旅游目的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从而锁定了旅游发展空间,结果导致旅游发展落后的地区,很难超越占领先机的地区。所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抢占新的旅游发展机会,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突出特点。

(2)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缺乏。据调查,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中旅游专业的比率平均为7.6%;旅游企业人才的提升多数是从基层直接选拔,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旅游人才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结果选拔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层次较低、服从意识有余、开拓创新精神不足,难以适应旅游的发展。尤其是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的旅游人才,包括资源开发规划、信息管理维护等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形象设计、产品策划等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十分匮乏。

城市旅游发展篇5

【关键词】旅游民生;城市旅游;旅游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53-03

一、前言

关于什么是“城市旅游”,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说法。本文采用张欣建、吴国清的意见:城市旅游就是旅游者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其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而《辞海》中“民生”的解释为“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的词语。而现代社会中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

显然,旅游民生就是在满足人的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情况下将旅游作为改善、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的手段。

二、城市旅游是旅游民生的重要体现

(一)城市旅游的发展

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就提出。但城市化和工业化曾一度使旅游与城市相背离,游憩功能常被忽略,城市的旅游功能被淡化。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增强了城市旅游吸引力。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娱乐和文化等方面的体验,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与非旅游者。且人们已不满足于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方式,追求更高境界的旅游经历,城市精彩纷呈的生活迎合了现代人的要求。我国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旅游城市化趋向得到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需求兴旺,城市逐渐成了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

(二)旅游民生建设是社会发展必然

1.旅游业是民生产业的组成部分。民生具有从低到高递进的三个层面:首先为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保障;其次为民众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能力;最后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旅游是人们以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的,是一种文化生活,是在满足了对基本生活必需品需要后产生的高档次、高层次的享受型的消费。在旅游过程中,人们所得到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占有欲的满足,是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占有欲望的满足。显然旅游的民生性是民生的后两个层次,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它不但能让旅游者进一步融入社会,而且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较高地提升自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它是民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业发展情形来看,旅游市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且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更能充分体现了旅游的民生性。

2.旅游的民生性主要体现在满足民众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幸福感的需求。人类高层次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为最高两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当然人们只有满足基本生理生存和生计需求后,需求才会发生转移,开始注重于高层次需求,最终目标即进一步提升生命生活质量。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可使游客视野开阔、情操陶冶、身心愉悦、生活充实、体力恢复、精力充沛,获得超常的享受与乐趣。旅游休闲是人类生命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之一,旅游动机的产生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它能够提供给人们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享受,越来越多的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认知发生了质的变化,把旅游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幸福感、完善人生、实现生命价值结合在一起。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作为民生事业的旅游则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目标,旅游民生是社会、国家大力推进、建设的必然。

3.福利旅游丰富了旅游民生性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也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单位看到了这一点,为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在管理过程中提高职工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将提升职工精神生活作为集体凝心聚力手段,而绝大多数单位采用的方式就是组织员工休闲旅游,在我国很多经济较发达地区这已经成为一个惯常性活动。将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福利待遇以体现对员工的关爱,是旅游民生性的重要表现,这样既能在活动中使员工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又能让员工体会到单位对员工的认可及点点滴滴关怀,增强员工被尊重感及幸福感,是物质需求的升华。

4.旅游成为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重要途径延伸了旅游民生性的外延。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现代旅游需求现象是:越是与旅游者日常生活环境反差大的地方越具有吸引力。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受交通和自然条件制约,各方面发展欠缺,当地生产力低下,居民收入差,生活水平不高,通过发展现代工业和农业来脱贫致富目前走不通,人民的民生性体现得层次不高。而这些地区大都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与淳朴的丰富多彩民风民俗,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得好,地貌景观奇特壮丽,这些虽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资源,但一经开发,发展旅游,则能“点石成金”,招徕外地游客来本地消费,扩大了当地居民就业,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据研究: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收入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已成为很多地方脱贫的重要选择,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从而改善了其民生,旅游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地重要的民生产业。

(三)城市旅游与旅游民生的交融

城市的功能有三个层次:基本功能、提高功能、高级功能。基本功能是指城市的生活、生产和居住功能;提高功能是指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辐射功能,能吸引大量因商务、购物以及其他原因从远途赶来的游客;高级功能是城市最高层次的追求,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魅力等是城市高级功能的体现,城市能吸引大量旅游者来观光游憩、体验、休闲度假。因此可以看出旅游是城市的高级功能,且高级功能的城市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这也是我国城市发展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及幸福感的提升是慢慢品味出来的,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由于体验过程往往让游客心理满足的同时也感受到急、累,正悄然向细细品尝休闲旅游过渡。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吃当地的家常便饭,游当地的风土民情,会当地的风情特色,品当地的文化内涵,达自身

的幸福民生,此情此景此游更受欢迎。注重文化内涵和体验的休闲旅游,是旅游民生性与城市旅游的发展轨迹交结点,旅游民生在城市旅游中能得到较好的诠释。

2010年,笔者对国内旅游产品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问卷发放500份,有效问卷456份。从游客对旅游产品选择上分析(图-1):人们对休闲度假游比较感兴趣,近一半人选择此旅游产品。全国假日办对2008年十一期间游客的旅游计划作了调查(图-2),城市旅游占的比例最高达32.88%,可见城市旅游的发展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三、发展城市旅游民生可行性策略探究

(一)大力打造城市的旅游功能

1.处理好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其规划的成果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旅游规划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在总体上说是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下级规划应接受上级规划的指导,上级规划也应对下级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并作适应性调整。两者都有着将城市未来发展得更美好的目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应该协调一致。

城市规划时,应充分体现使用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基础设施与享用城市环境的人的利益和要求,这里的人包括城市居民和城市旅游者两个群体。既要建设相应的通信、交通、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保障设施,也要建设城市公园、休闲绿地、旅客咨询服务集散中心、旅游标示等,不能出现城市旅游由于规划或城市旅游服务项目实施的对接不到位“处于慢半拍状态”现象,否则往往给游客进出、停留造成不必要的不便,从而使城市的形象大打折扣。

2.整合城市旅游资源彰显城市的旅游功能。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的特色,挖掘潜力,加强城市旅游各元素间整合,充分发挥“旅游六要素”功能,针对性地进行城市旅游资源规划开发。(1)加强事件旅游的整合。举办一些专门让百姓同乐的群众参与性强旅游事件,兼顾文化内涵和节庆活动的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这样的活动能够脱颖而出,做出特色,创出国际性的精品,吸引来大量旅游者。把活动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从而突出鲜明的地方性和城市旅游品牌。增加了城市旅游吸引物,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实现了城市旅游资源动、静的完美组合。也能调节淡旺季结构,使淡季不淡。(2)加强夜间休憩规划。晚间娱乐活动已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大多数旅游者逛夜市不只是为了购物,有的是为了逛逛街,品尝品尝小吃,感受旅游目的地的特色,体验当地市民的生活气氛。各地可借助当地的特色街道,打造文化特色休闲景观路,对沿街建筑与商铺形式加以统一规划,使特色街市与旅游景点和谐发展。(3)发挥地方优势,开发美食、购物特色街区。一个城市有无特色的佳肴、购物品,也是吸收旅游者或延缓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在当地选择合适地段建设一到两处以传统民间小吃为特色的美食街,让游者在游中食,在食中游,修身养性,好不自在,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也可建设旅游纪念品购物一条街,推出当市的旅游特色商品,改善购物环境,提升适合旅游者需求的各种服务。(4)根据地方特色,打造特色地方旅游。如:临水滨江的可开辟水上旅游线路,建设亲水娱乐项目;具有独特的建筑物的城市可开发建筑文化艺术修学游;工业发达地区可推出工业旅游;革命传统地区可营造红色旅游,等等。

(二)增强城市旅游民生性理念

1.还城市的游憩功能。各地行政政府是城市旅游的实际核心主管,“主宰”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公民民生发展的倡导者、组织者。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旅游民生理念,将城市旅游作为抓手,在“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指引下规划、建设城市,发挥城市的休憩、游憩功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其次在城市旅游发展上各级政府应树立追求更多的社会利润、积极推进民生建设理念,改变过去一味追求经济利润,使城市旅游不再是超出大多民众承载力的昂贵的精神生活物质奢侈品,“西湖”经营管理模式值得推广,各地应降低或取消景点门票,让人民乐于在城市中休闲、愉悦身心。

2.倡导人民在城市中享受旅游。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多的节假日等业余时间里,生活内容和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传统的休闲生活方式如下棋、打牌、养花等已不能满足其精神需求,他们更渴望有一种融知识、娱乐、健康为一体的高层次休闲活动。各级政府及组织群体应大力倡导这种积极向上的城市旅游,推荐这种既真正能丰富人民业余生活又能激发爱国爱家乡热情的活动,让人民与城市有机融合在一起。

城市旅游发展篇6

针对旅游产业,就是在城市当中,旅游者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消费活动。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旅游功能要充分的开发。当今在很多城市建设当中,其主要任务就是将城市的旅游功能发挥出来,开发城市旅游。本文以家乡美丽衡阳为例,对衡阳城市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衡阳城市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生态资源内涵丰富

衡阳背靠五岳名山之一的南岳衡山,于衡山之南,环抱湘江,因山南水北为阳,故称为衡阳。集山水州城于一体,衡阳结合了名山、名水、名城,偬烊坏纳态城市,是我国难得的生态福地。衡阳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丰富,包括书院文化和名人文化以及抗战文化等,并遗留下来很多的文化遗存和历史纪念物和名人故居,例如:石鼓书院、蔡侯祠、蔡伦墓等等。这些历史遗存是对衡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有效的见证。衡阳市的宗教文化有回雁峰和雁峰寺以及岐山灵瑞寺等,更多寺庙集中在南岳衡山,具有十分深厚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儒家文化,是我国南方十分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布局完美,并存有各自的民族。

衡阳市属于少数民族散杂居住地,少数民族成分多达40个。每一个民族的风格都是不同的,其民俗文化也是多样的。衡阳的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主要有民间歌谣、民间舞蹈、地方戏剧等,地方的戏剧也是十分丰富的,有衡阳湘剧、衡州花鼓戏、祁剧等。在经营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衡阳逐渐发展出了特色旅游品牌文化,

(二)独特的趣味优势

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就是衡阳,衡阳目前存在九条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衡阳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地区,是交通要塞,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人工运河,衡阳的灵渠,可以联系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衡阳属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构建衡阳良好的生态。

二、衡阳城市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要突出特色,将历史文化的风采进行展示

城市旅游开发的关键就是提高旅游的吸引力,主要就是视觉审美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每个城市都应该具备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旅游的生命之源,这样一来,才会提高吸引力,衡阳市在衡阳盆地的中部,跨湘江两岸,使山、水、城浑然一体,在衡阳市有很多的城郊名山,例如雁峰、石鼓山等。衡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具有山丰润很多水丰盈的佳境,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衡阳八景:雁峰烟雨、石鼓江山、朱陵后洞、花药春溪、岳屏雪霁、青草鱼家、东洲桃浪、西湖白莲。衡阳的书院很多,其中的石鼓书院在宋代被作为四大书院之一。衡阳的寺庙也很多,雁峰寺最负盛名。雁峰誉为南岳第一峰。到了衡阳,必去南岳第一峰,第一峰里藏着千年古刹雁峰寺,这样的古寺怎能不去拜访?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传说北雁南来,至此歇翅停飞,待来年春暖才回。故美丽的衡阳因此峰冠以“雁城”的雅称。

衡阳自古以来名人荟萃,古明家蔡伦,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这些都是雁城文化的脉搏。在开发衡阳城市旅游的时候,将衡阳这些山水文化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使游客可以感受到衡阳的历史文化。对于衡阳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山水景观,要加大力度进行恢复,要尽量进行重建和改建,使其可以一直发展下去。

(二)将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

无论是资源还是人文资源,衡阳都异常丰富,例如:湘军文化、抗战文化等。但是知道目前,还没有一些比较正式的包装,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产品。所以要对资源进行精心策划,使其变为更好的产品,例如衡阳的丰富的地下盐卤资源,盐卤不仅是良好的化工原料,还具有保健和医疗效果,可以被制作成旅游产品。衡阳市可以策划类似湘军大营等度假项目,提高衡阳旅游的产品层次,对于衡阳旅游产品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促进衡阳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投资力度,将设施进行有效的完善

开展城市旅游,需要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要形成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系统,对于一些基础设置建设也要不断得到加强,为人们日常的购物和休闲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衡阳对于交通运输等旅游接待能力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针对衡阳目前的发展条件,就是其接待能力不够充足,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会出现有关房、车的紧缺情况,要将这种情况进行更有效的打破,就要将行业垄断进行打破,对于社会上各种有效的资本进行有效的集中,对旅游进行投资。衡阳市针对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建设旅游景观的意识,没有在生态景观上进行努力,今后衡阳市的发展方向,以城市的硬件建设为基础,使其形成一定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在城市内部形成一定的城市景观。

(四)创新营销思路,提高衡阳的知名度

利用有力的宣传促销,才可以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力地位。旅游整体形象得到公众的认可,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宣传的力度,因此要想将衡阳的知名度进行有效的扩大,就要加强对其的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将资金进行筹集,增加促销的收入。

三、结语

城市旅游发展篇7

关键词:城市近郊旅游;旅游地产;旅游经济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长株潭城市近郊旅游与旅游地产的耦合发展研究”(14C0659)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6日

城市近郊旅游景区往往处在城市化最活跃、郊区农业景观向城郊结合和城市景观演替最为显著的城市边缘地带,在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趋势下,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也面临着许多发展的困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兴旺,旅游消费从观光型到休闲度假型的转变,一些房地产投资商介入旅游产业发展项目,推进了以旅游为主题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和兴起,二者的融合也将极大地推进中国新一轮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一、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是人们的旅游消费开始由长距离旅游向中短途旅游转变,从追求旅游景点名气向追求旅游质量转变,短线旅游、乡村旅游等城市周边旅游已成为消费者的旅游热点。城市郊区旅游资源依托大城市稳定的客源市场,以及资源、客源、区位和设施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去观光、度假、休闲和娱乐。

(一)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由于城市人口和交通的高度集中,城市问题日显突出,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能源紧张、城市绿地空间日趋减少等。我国城市绿地空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要少,人均仅4.1平方米,而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大等原因,不少绿地挪作他用,使绿地空间更显紧张。由于城市绿地空间不足,制约了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一些城市公园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特别是周末尤为突出。而城郊生态环境相对较好,郊野空间开阔,空气清新,有江河湖泊、绿草森林、鸟虫啁啾等这些市区缺乏而又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许多城市周围还有风景胜地、寺庙古刹、名人陵墓等景观,郊野的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也让城市居民心驰神往。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厌倦城市喧嚣、繁杂生活的城市居民奔向郊区。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节假日延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闲暇时间的增加是人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是其内在因素。在旅游消费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再愿承受“人车劳顿”之苦,花费许多钱财东西南北几千里路观光游览,而是热衷于足刚出户,不用远行就能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和游览主题公园。

另外,城郊旅游所拥有的特性也是促使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大量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发展基调,使人们在与自然对话中,全身心得到放松、家庭亲情得到融合、朋友关系得到升华;参与体验性较强使得城郊旅游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各种人文旅游项目,如历史遗址游、名人故居游、文化名城游、特色居民游、民俗风情游、民间艺术游、革命圣地游、各种主题乐园、宗教旅游等飞速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城郊旅游的文化内涵;城郊旅游产品多种多样,有传统的自然观光游览,也有时尚的蹦极、攀岩、跳伞等专项旅游。同时,其经营方式也是多样的,不受地区、部门的约束。城郊旅游无论从资源、产品和经营方式各方面来看,都是综合的,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二)城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城郊旅游的大众旅游市场已经形成,然而从城郊旅游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城市的城郊旅游景点的设施布局犹如“天女散花”般处于无序化状态,缺乏科学的优化组合;同时,没有良好的交通、接待等配套服务设施,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过多,过于超前的旅游业开发也不利于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城郊旅游产品结构类型单一,主题设计雷同,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创新不足,同一地域常常出现众多同一类型的旅游地和产品,导致竞争加剧,旅游地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大部分城郊产品形象定位较低,缺少精品项目,都是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无外乎就是让客人漂流、农家乐等,都是把城郊旅游定位为一种低消费、低层次的旅游产品;城郊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交通、通讯、给排水、电力、饭店等等均不可能与城市相比。另外,城郊景观出现严重的城市化倾向,旅游产品开发中“先人造景观,后自然景观,重人造景观,轻自然景观”的做法尤显突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量城市景观建筑,这种人工景观可以收到短期经济效益,然而从长远来看,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再者,城郊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游客与景区的信息不对称,游客一般通过朋友推荐、网站、杂志、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来收集信息,对景区的交通情况、住宿、饮食、购物等情况了解的渠道较少。许多城郊旅游景点、景区只是依靠回头客和口碑效应带来一些客源。旅游宣传、促销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未能充分引导和调动市场。

在现实城郊旅游发展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片面追求客源数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已造成了很大破坏,景区布局分散,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城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地产发展现状

目前,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旅游地产的规模化开发。我国旅游地产现阶段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由政府主导开发。在我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背景下,对旅游区和旅游地产开发还主要由政府主导,政策性明显。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对旅游地产自身规律的背离,使得旅游地产的发展偏离了市场的需求,许多大型的旅游地产项目难以正常经营,甚至濒临破产,成为烂尾项目。

(二)高端化日益明显。由于作为主导的开发者――政府没有明确旅游地产的市场定位,把目标客户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而忽视了中端消费者,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三)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早期的旅游地产主要由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开发与经营管理,民营企业的投入少之又少,更鲜有外资企业的投资。目前,我国逐渐放开对旅游地产的开发权,大量国内民营企业成功获得开发权,而有强大资金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的外资企业也纷纷以酒店管理公司的身份涌入我国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运作中,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四)资源优势明显。目前旅游地产开发项目大部分分布于我国较好的风景区,占据了较优质的旅游资源,因此具有了强大的资源优势,为将来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发规模逐渐加大,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旅游地产的面积都非常大,周期比较长,逐渐与国际接轨。

(五)投资和度假消费需求加大。旺盛的旅游地产需求为其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早期对旅游地产的需求以国内商务型、会议型度假为主,家庭式的休闲为辅,而目前商务型和家庭型则平分天下,共同支撑了旅游地产的开发。异地置产的兴起也为旅游地产的兴盛做了不小的贡献。

三、城市近郊旅游与旅游地产耦合发展研究

(一)城市近郊旅游对旅游地产有带动作用

1、良好的资源环境。随着旅游的发展,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原始风貌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和改变,但由于其城市化率总体说来相对中心城区水平较低,受到现代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小,受各种类别的污染也相对较少,基本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田园风貌。同时,我国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包括温泉、湖泊、草场、山林、雪原、喀斯特地貌等众多类型;这些丰富多彩且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成为旅游地产开发商和购房游客的特殊吸引物,成为游客在考察旅游地产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极大地带动了城市近郊旅游地产的发展。

2、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量也正在逐步加大;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紧张的工作除了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收入外,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人们更加渴望在有限的假期时段回归自然、体验休闲度假生活,以达到放松身心,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旅游地产的产生与发展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因此,具有良好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成为城市居民出游居住的首选地带,从而使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地产时将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3、旅游产业综合带动效应。旅游产业本身就是综合带动非常强的产业。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同样能够带动交通、通信、餐饮、酒店、商业、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事实上,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与相关部门和众多行业的互动发展过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极大地带动和刺激相关部门和行业发展。旅游业在与其他行业联合互动发展时,将比单纯强调发展旅游业或其他某一行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有利于形成产业经济良性增长,保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旅游地产促进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

1、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旅游目的地经营水平。旅游地产项目的投资为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资金的支持,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开展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建设,能有效推动旅游目的地更新颖、更高级和更综合的经营模式的出现,并进一步改变过去旅游地仅依靠门票维持收入的局面。而众多特色接待设施既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又能增加旅游地收入,大大提高了旅游地的盈利能力,改善了旅游目的地的经营水平,推动了旅游地的全面发展,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

2、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旅游地产项目及其接待设施既可以作为一种景观资源,与旅游地协调发展的同时又最大化地体现各自特色;又能改变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过去仅以简单静态的方式来吸引游客,而忽略动态手段的产品开发方式,使得各近郊旅游目的地内部能打开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思路,从整体上有效弥补原有旅游资源和产品所存在的不足,丰富旅游产品的层次,促使旅游产品多元化综合性发展,有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地区旅游消费结构。

3、产生联动效应,保障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旅游地产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能带来优质的物业管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这就有利于使旅游目的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接待体系,同时极大地带动当地人口的就业水平。而且,旅游地产的产生与发展就能更加合理地对旅游资源和各种能源进行利用,有效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旅游业、地产业的有序发展;使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相协调,既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又保证后代人的权利不被侵犯,因此城市近郊旅游地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使得城郊地区与城市的差别逐渐缩小。

4、旅游地产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旅游地产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产生和普及而发展起来的,同时,旅游地产的发展又反过来支持和引导休闲度假旅游的深入,进一步改变传统观光旅游粗放式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不再以单纯追求接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收益,旅游地产的发展使旅游者逗留时间增长、消费水平提升,各种商贸往来成倍增长,使旅游经济走向效益化发展模式。

四、总结

由上可以看出,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通过其良好的资源环境、优良的地理区位、广阔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旅游产业产生的综合效应来带动旅游地产的发展,而旅游地产的发展则能够促进城市近郊旅游地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地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并促使旅游地生命周期发生变化,保障旅游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郊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如果能将城市近郊旅游业和旅游地产系统高度耦合,促进两者良性协调,为城市旅游经济迎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8.

[2]刘云,甘开鹏.国际公约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兼论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城市旅游发展篇8

【关键词】城市文化;旅游模式;发展策略

城市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旅游的不竭动力,在促进了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坚固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根据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达到培养出良好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出良好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根据城市自身文化类型,文化旅游可分为:文化主题公园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遗迹遗址旅游等。此外,城市文化旅游者在参观遗产地、画展、观赏艺术表演、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和参访某区域人群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烹饪、语言、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产品。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旅游

(一)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了整个城市区域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至居民素质、政府综合形象、企业管理模式等隐性条件,小至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雕塑装饰、街景美化、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及公共广场的设计与规划等物质实体。它综合了一个城市在各方面因素相互作品和影响。狭义的城市文化则是单纯的指城市区域内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精神意识形态,主要侧重于艺术、科技、语言、文学、教育等精神理念方面的构建。

(二)城市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是在城市旅游的基础上,依据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科学水平等方面所开展的文化性旅游活动。作为城市旅游的分支,城市文化旅游是与城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相并列的一项旅游模式,其旅游活动的主要是展开于城市区域之内,作为立足于城市文化的旅游中心的,城市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旅游存在相对立的关系。

二、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依据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城市文化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所衍生出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形式多样的不同层面,例如旅游文化、商业文化、闲暇文化、社区文化、市民文化等,每个层面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城市也有不同层面的发展趋向。城市形象指的是一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精神理念、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从不同认知形态和传播方式上让人们形成的感观认知和综合印象。一座城市的形象能够集中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一些城市已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塑造起游客耳熟能详的城市形象,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人间天堂杭州等。这些城市形象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游客的参观到访,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带动着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根据资源类型进行统筹规划。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发展区域,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之前,必须要合理的挖掘和整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并在资源开发后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根据自身的城市文化资源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适量的开发,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城市的文化与经济效益。根据的文化资源类型可以将开发模式分为直接利用型、主题附会型、原地浓缩型、复原历史型以及整合提升型,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文化资源类型以及游客需求进行不同模式的开发与发展。

(三)根据游客需求优化旅游结构。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城市文化旅游日渐从以往的标准化过渡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城市文化旅游若要在日渐细化的旅游环境中长久发展,就必须根据文化旅游者的消费偏好、职业性质、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等因素对游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性的推出旅游产品以便提高游客兴趣,例如针对中老年人所进行的养生旅游、针对年轻人所进行的冒险旅游以及针对学生所进行的科普旅游。通过优化旅游结构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活动,达到提高文化旅游者兴趣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发展城市内民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同时,加大对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和节庆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确保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四)根据旅游模式完善旅游线路。根据城市文化旅游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应该充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和完善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文化旅游事业。一般来说,旅游线路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不同线路。一种是对相关主题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并联合面向旅游市场。这种旅游线路大多以城市旅游资源为主体,能够突出文化旅游的重点,但在线路安排上具有局限性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文化旅游者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线路模式,它是随着背包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模式的发展而进行的旅游线路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线路形式较为松散,缺乏统一标准。

三、结语

城市文化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根基,而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城市文化底蕴,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市在地域、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努力构建起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发展篇9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化水平(城市化率)已超过40%,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城市发展的积极效益无形中已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外生因素。1978年~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年均增长0.87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底,我国有设市城市655个,建制镇2万个左右,城镇人口达到5.94亿。其中,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286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30个,50~100万人的城市85个,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55个。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在55%~60%之间。21世纪中期,我国城市化率可望达到70%以上,城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成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悄然兴起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据最近对我国171座城市旅游创汇创收能力的统计,其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业的84.76%,总收入占全国旅游业的85.7%。但这仅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些旅游热点城市,而广大的中小城市在我国城市网络体系和旅游网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数量庞大、类型众多、性质各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小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在日益加强,但中小城市旅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相对滞后,旅游规划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痕迹。鉴于此,本文对汉中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关研究。

汉中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得到加强,旅游形象逐步树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汉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成为全国性的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在特定区域(世界珍奇野生动植物)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在发展汉中旅游业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城市游客集聚的功能,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游览功能。这表现在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为旅游服务的原则,过分强调、最求其生产职能,在强调城市景点、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却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形象建设及城市整体功能与城市本身的景观效果等问题。另一方面,城市旅游宣传的乏力也是当地政府、旅游业经营者和旅游者忽视城市游览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国内外一些旅游热点城市相比,汉中旅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相对滞后,旅游规划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痕迹。此外,汉中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汉中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够充分反映这一称号的历史风貌已经不够完整,特别是城市特色不突出,相关设施不配套,旅游服务功能较弱,对游客缺乏吸引力。2003年修订版的《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也只能找到“中心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和“着眼打造休闲度假城市,逐步完善汉中的城市旅游功能”这样的两句话,没有城市旅游发展的任何规划。2007年颁布实施的《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没有提及汉中城市旅游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意识到旅游发展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等旅游部门通常关注的具体问题,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汉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为了使汉中城市发展、旅游业发展与城市旅游的发展相协调,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健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其中绝对因素主要包括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政策要素,相对因素是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六个要素。汉中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区位条件、形象要素等绝对要素和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对因素的影响,使整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受到制约,从而进一步限制了汉中相对优势向驱动机制优势的可持续转化。

在《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对于制约汉中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明确的应对措施,涉及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以及安全、卫生、生态环境、市民的文明好客等城市软环境建设方面。目前汉中市已确立了“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战略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紧紧围绕“旅游活市”的战略部署,《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率先突破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开拓奋进,重点突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打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体系,加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步伐,力争在未来五年中,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汉中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西部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因此,笔者坚信汉中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自上而下增强对发展城市旅游的认识

城市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旅游业中,城市旅游虽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整体来讲,城市旅游认为被广泛认同,城市旅游的热潮远未到来。城市旅游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笔者认为,汉中市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研究机构要统一认识,对于城市旅游的概念、内涵,地位和重要性,以及表现形式等要有明确的认识,要重视城市旅游的发展,将城市旅游发展确立为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其列入汉中市城市发展规划和汉中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之中,尤其是首先确立城市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这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由区域旅游资源论逐渐转变为城市旅游功能论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旅游资源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人们容易把注意力投放在旅游资源数量的多与寡,质量的高与低,而且固定的理解旅游资源就是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观光资源。汉中市已把旅游作为富民兴市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五大优势资源之一,加以重点开发。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做好旅游业这篇文章”,以“汉”、“绿”、“水”为特色,突出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很明显,这是片面的资源论,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功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旅游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概念,不再只依靠内生要素(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来驱动,而更多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受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等外省要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等,发达的城市经济、先进的社会文化、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体系等已经成为吸引城市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所以,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

四、注重区域城市特色、形象的凝练与塑造

笔者认为,汉中市应参照国际城市化原则和我国大城市城市化战略目标,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如水、电、气、道路、民航等条件的完善和提高。汉中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设施、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确立城市标志物,组织地方性的节庆活动,形成具有特色、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管理先进、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使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旅游相协调,把汉中建设成为全区旅游业的支撑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心建设城市硬质环境。和城市文化相关的硬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设施与城市硬质空间的文化品位。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城市文化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城市硬质空间环境中,景区(点)、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广场、花园等式重要的城市形象元素,也是重要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载体。其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元素,应保持或回复其原貌和特质,新建元素应诸如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着力表现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都市交融的特点。以此同时,要防止和清除城市人文环境和视觉污染,提高城市硬质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汉中从旅游城市类型上讲属于典型的综合型的旅游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丰沛的水力资源以及3000多年来遗留下来众多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两汉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笔者认为,在发展汉中城市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很好的把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融入城市建设中,实力汉中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第二,着力建设城市文化软质环境。与城市旅游形象直接联系的城市文化软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精神文明和城市市场建设管理。城市精神是市民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的根本体现,是城市形象意识的潜化和固化。目前,汉中的城市精神被概括为“仁智、和谐、开放、图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放在任何一个城市而皆准的城市精神,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汉中市城市精神,应组织专家学者重新凝练汉中的城市精神,准确地概括和体现汉中的形象与特色。结合汉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汉中城市精神建设应突出“田园山水、生态休闲的资源特性以及“团结、热情、文明、发展、和谐”的文化主体意识特征。第三融汉中地方民俗和风情的各个方面于城市建设之中,突出汉中旅游城市的特色。汉中入选中国最具魅力城市,这对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大有裨益。此外,汉中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创“省级卫生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也有助于汉中城市特色的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建立。

五、完善旅游休闲产品谱系

新修订的2003年版的《汉中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定位部分提出,在5-10年内培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使汉中市成为陕南观光度假旅游中心,陕西省旅游业的两翼之一,陕西省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使汉中成为我国西部连接西北、西南(蜀、渝、昆)旅游南北大通道的重要旅游节点,成为陕、川、渝、甘交界区域历史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胜地。在汉中旅游业规划的旅游产品谱系中也提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及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及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因此,要抓住休闲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制定、开发休闲产品谱系中的系列产品,形成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完整体系。笔者认为,在汉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李,在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下,休闲产品谱系主要包括:(1)各种娱乐活动系列;(2)美食餐馆系列;(3)舒适旅馆系列;(4)个性化服务系列;(5)有吸引力的景区(点);(6)届时活动系列;(7)购物主题街区系列;(8)观光活动系列。其次,针对不同地区休闲消费者的休闲活动需求与休闲产品类别,定制化地开发自己地区的特色休闲产品与服务。结合资源特性,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拟建立一些列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如汉江城市休闲街区与城郊休闲度假带建设、南郑县水体风景与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项目、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项目、融合三国历史文化的绿色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等。

六、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经营方式

成功的城市旅游模式的建立不仅使组织城市旅游活动的需要,也是扩大城市旅游的形态效应、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主要是各大旅行社)应有目的地组织城市旅游活动,无论是组团旅游还是接待散客旅游,都应有可参照的成功模式和服务标准。这种模式不仅使指不同城市的城市旅游类型的确定,更重要的是指以组团方法、接待方式、服务标准、旅游内容、线路和日程安排等为主要构成因素的可操作模式。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开发和组合、促销、标准化服务、旅游交通、效益核算、管理和监督等几个部件。城市旅游是特殊的旅游形式,必须突破思维定势,更新传统的经营方式,强化散客旅游的组织功能,以满足规模大小不一的游客团队的自由灵活性强、目的地选择自主性突出、文化享受的多层次性等特点。

七、加强城市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城市旅游发展篇10

摘要: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它是一个由自然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旅游社会维、旅游经济维和旅游环境维5大维度22项变量构成。以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测评为基础,对该区域系统内的旅游城市生态位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各旅游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理论;测评;旅游城市;河北省

一、引言

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种间关系、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结构及其演变以及种群变化等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拓展,生态位理论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使其不但在社会学、经济学、企业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得到了旅游学科领域相关学者的关注。…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不同区域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市场、社会人文、经济、环境等生态因子,共同构成了不同区域特有的生态位。而生态位可以看作是物种适应环境生存能力大小的环境效应的一种表示,因此,生态位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区域旅游城市的研究中。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一)生态位的相关研究进展

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从生态学视角进行城市区域旅游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目前仅见祁新华、李向明等人的文献。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把生态位理论引入旅游学的研究领域,如祁新华、董观志等,[2]旅游生态位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二)旅游城市的相关研究进展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旺与发展,旅游城市作为中国旅游业的空间载体,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战略依托。学术界对旅游城市关注的视角多从微观角度对单一城市的旅游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3]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从中观角度研究区域内旅游城市发展的文章开始不断涌现。此外,国外也对旅游城市进行了相关研究。[4]

基于上述研究回顾,本文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测评旅游城市发展态势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直观地理解旅游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旅游城市的竞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城市测评

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生态位包含两个基本属性:生物单元的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等)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生态位的势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以及占据新环境的能力等。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旅游城市生态位通常可分为“态”和“势”两个基本属性。“态”表示旅游城市的状态,是旅游城市过去旅游发展积累的结果;“势”是指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更新的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宽度,即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大小,体现了旅游发展在旅游城市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及宏观特征。

(一)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的启示,旅游城市生态位包括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社会人文维、旅游经济维、旅游环境维5个维度。第一,旅游资源维:旅游资源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旅游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其影响因素很多,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取旅游资源知名度、旅游资源品位度、旅游资源丰裕度3项测量指标。第二,旅游市场维:对任何一个区域来说,旅游市场的占有率直接关系到旅游经营的效益,故在开发建设旅游区及旅游经营过程中,旅游市场的调研、预测、开拓十分重要。因此选取旅游业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游客人数、各市公路客运量4项测量指标。第三,旅游社会维:旅游社会维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其对城市综合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的发展水平越高,其旅游越易普及,因此选取各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各市总人口数,城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城市医疗、卫生院数,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市失业参保人数6项指标。第四,旅游经济维:旅游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旅游城市的综合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为此选取各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项指标。第五,旅游环境维: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存与发展活动的基础舞台,为旅游城市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实现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选取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Ⅱ级天数、人均绿地面积、可吸入微粒数、二氧化硫浓度4项指标来反映旅游生态环境质量。

本着科学性、数据易取性、整体性、可比性、代表性原则,本文构建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共22个具体指标(见表1)。

其中,旅游资源维的第一层旅游资源知名度是根据各个城市所拥有的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采用打分制得来的(为了避免出现零分,各个城市均以1为记分起点)。如部级自然保护区10分,省级自然保护区6分,部级风景名胜区8分,部级历史文化名城7分,世界文化遗产7分。第二层游资源品位度是指每个城市所拥有的4a级景区和5a级景区,其中每有一个4a级景区加3分,每有一个Sa级景区加5分,最后两项分数之和为其品位度值。第三层旅游资源丰裕度是由以上每个城市被评为的世界级、部级、省级、4a级、Sa级景区个数统计加和得分。

(二)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计算方法

测定城市生态位的大小不仅要测定城市生态位的态,还要测定城市生态位的势,城市生态位态和势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城市生态位的宽度。一般采用下列方程来表示:

根据生态位理论,旅游城市生态位宽度越大,表明该旅游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大,对周围地区的资源占有量越大,旅游竞争力越强;反之,旅游城市生态位宽度越小,表明旅游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小,旅游竞争力以及旅游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度也越小,旅游城市生态位亟待扩充。

四、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以河北主要旅游城市为例

(一)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概况

河北地处华北,渤海之滨,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拥有秦皇岛、承德、石家庄、廊坊、保定、邯郸、唐山等7个主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接待国际游客8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旅游外汇收入3.1亿美元,增长27.1%;接待国内游客10029.5万人次,增长10.8%,创收556.7亿元,增长13.6%。旅游业总收入580.1亿元,增长14.0%。河北与京津联系密切,研究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发展态势对于京津冀的整合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生态位综合测评

按照表1的指标体系,研究收集了河北省7个城市2005~2007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06-2008》和《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5~2007》》。当数据出现不一致时,一般以更高层次部门研究发表的数据为准。应用生态位态势模型,以每个城市变量从2007年的现状数值作为“态”的度量指标,以三年平均增长量作为“势”的度量指标,以la为时间尺度(每年的平均增长量),即量纲转换系数,运用生态位计算公式(1),将这些影响城市生态位的变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再运用公式(2)得到每个城市的生态位。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本文运用microftexcel软件计算指标数据,结果见表2。

(三)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的综合分析

根据表2对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的计算结果看,省会城市石家庄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其在河北省旅游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虽然从旅游资源和环境上并不领先,分别落后于秦皇岛、承德、保定、廊坊等城市,但由于其在社会文化及旅游经济方面的突出表现,在区域旅游城市中仍具有不容置疑的核心作用;承德、保定、唐山、秦皇岛属于次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秦皇岛、承德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环境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其规模上的局限性,在区域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辐射作用;保定综合排名第三,城市竞争实力也不错,但是其城市环境太差;而唐山虽然旅游资源并不发达,但由于其雄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旅游文化中心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邯郸、廊坊分列第六、第七,其生态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需要从城市整体上来加大改进力度,提高城市形象,发展社会经济。

五、小结